逗點後的夢想 弱勢青少年的未來
【記者吳如斐、許資旻/台中市報導】從店門口象徵青少年有稜有角的石頭,到店內以樹型為設計,象徵孩子成長茁壯的石柱,隸屬於張秀菊基金會的逗點青少年公益商店,以咖啡店的形式營運,培養弱勢青少年就業能力,推廣養生咖啡,提供一個安全友善的職場體驗環境。張秀菊基金會的執行長郭碧雲語帶堅定的說,「逗點不只是一間咖啡店,他是一個創造生命可能性的地方,是陪伴一個小生命成長中的那個逗點」。...
View Article都市小農孵 推廣綠的概念
【記者尤文、郭昱宏/台北市報導】傍晚,一間租借辦公室中,「都市農耕網」的幾位志工正在開會。每個人滔滔不絕,而手也沒停下來過,褶疊著好幾百份推廣手冊「都市小農孵」。這些人來自不同背景,有的是家庭主婦、 民間團體成員,甚至是學生。他們聚集在此,是因為擁有一個共同理念:推廣都市農耕...
View Article嬰兒推車加輪椅 三代同堂樂出遊
【記者張嘉珈、李宛庭/新北市報導】若家中有行動不便的年邁長者及需要照顧的嬰孩,出遊的選擇是否就因此減少了呢?畢業於樹德科技大學的鄭雲升及黃治中由 嬰兒推車發想,過程中觀察到台灣高齡化問題,便將嬰兒推車結合輪椅,設計出 「三代同堂」推車。「三代同堂」同時有老人推車及嬰兒背架的功能設計,出遊時能兼顧家中嬰兒與長者,讓家中老中青三代感情更緊密。 設計者鄭雲升介紹「三代同堂」設計概念。結合設計意見...
View Article青年頭家助農民 用有機米做麵包
【記者傅馨嫺、許政榆/新北市報導】用米也能做麵包?「米多幸福」創辦人張怡婷心疼喜愛甜食糕點的母親對麥麩過敏,於是由「米」發想,陸續研發出米麵包、米餅乾。「米多幸福」秉持著「幫助農民、愛護環境、與人為善」的經營理念,將麵包、餅乾結合有機的米、蔬果等,除了讓造福了許多對麥麩過敏、腸胃不好的消費者,同時也關懷台灣在地小農。 米多幸福創辦人張怡婷、林坤秀。由孝心出發...
View Article伊甸提倡友善輔具 生活無障礙
【記者廖之瑩、歐育芸/台北市報導】張美玲在五個月大時罹患小兒麻痺,必須利用拐杖行動,接觸伊甸基金會後才開始使用輪椅代步。即使身體的不便阻擋了日常生活行動,她仍繼續進修,參加由伊甸基金會開設的國際貿易與商用英文課程。近幾年因身體退化,雙手逐漸失去力氣,因此交通工具從三輪摩托車改為基金會提供的復康巴士。伊甸基金會致力推動無障礙生活,希望透過輔具的協助及無障礙環境的改善,讓身障者及年長者能有更好的生活品質...
View Article自己用的電自己發 喚起能源意識
【記者傅韻芳、江育綺/新北市報導】汗得學社社長胡湘玲和執行長韋仁正到德國念碩博士時,看見德國天然能源雖然豐富,卻積極開發再生能源,讓他們擔憂台灣的處境。台灣百分之九十九的能源燃料都依賴進口,但再生能源卻還很不發達,於是汗得學社和其他非營利組織在今年五月成立「一人一千瓦」發電計劃,讓民眾成為「股東」或者「房東」,「股東」就是讓願意出錢的人以最基本的十萬元入股,這些費用將用於購買太陽能板,並將太陽能板放...
View Article荒野夢二 桃園日式小書房
【記者徐于涵、柯佳佑/桃園縣報導】網路作家銀色快手遊歷十一個國家,到世界各國參觀大大小小的書店,接觸形形色色的人事物,對於日本情有獨鍾的他,前後去了日本七次,到訪觀光地以外的區域,融入日本人日常生活的風景,汲取成立獨立書店的靈感,培養開立書店的能量。...
View Article大山北月結合特產 帶動在地經濟
【記者劉怡馨、馬向恩/新竹縣報導】大山北月位於新竹市橫山鄉大山背,在二O一四年五月三日正式開幕,由兩個年輕人莊凱詠、吳宜靜打造作為策展空間和休閒餐飲,兩人希望以這個地方作為起點,改造、整理當地環境,並且和台三線上的當地特產和農產品結合,復甦在地經濟,讓更多人看到大山背的美好。 研究所的一堂課...
View Article神岡鄉木屐匠人 傳承百年技藝
【記者林嘉勤、計雯婉/臺中市報導】在台灣,我們常常可以在街道上看到大家穿著高跟鞋、休閒運動鞋甚至人字拖逛街的身影,卻很少看到會有人穿木屐。木屐的製作是一項非常傳統的手工藝產業,但是卻在潮流的衝擊下逐漸衰弱。而在台中豐原,卻有一家「綠之戀木屐彩繪館」,仍然堅持著做繼續做木屐的理念,並且想要將這項傳統技藝加以創新來傳承給下一代。...
View Article亂世發聲 《輔仁》「有種」責任
【記者曹嘉詠、張凱淇/香港報導】點開《輔仁媒體》的網站,不僅版面設計精美,而且題材多樣,時政、生活,甚至如「LGBT」這些圍繞同性戀、跨性別等敏感話題也一應俱全,猶如一份電子報紙。然而,如此多元化的網站,就只有總編輯容樂其、一位技術支援人員,還有投稿的作者扛起了整個媒體。在近年香港新聞自由陷入困境之時,成立網絡媒體,身兼主事人和總編輯,在多重障礙下如何堅持至今,媒體亦漸上軌道。...
View Article微善厚人知 WeCare打造新公益模式
【記者李宜佳、盧冠雯/新北市報導】想做公益,但又害怕自己捐贈的物資和金錢是否有使用在公益上嗎?別擔心,一群以大學生為主的公益團隊,致力打造公益透明化捐贈的模式,結合電子雲端科技,寫出一款名為「WeCare微善」的網頁與app軟體,讓有物資或志工需求的NPO組織,不同以往需要人力推廣,只要刊登訊息在app或網頁中,就可以募集需要的資源。對於想從事志工的民眾,微善也依照他們的喜好,主動提供訊息,讓公益參...
View Article傳統佛具再創新 結合文創生活化
【記者傅馨嫺、許政榆/新北市報導】一間位於三峽郊區的陶瓷佛具工廠,沒有醒目的招牌,也沒有亮麗的門面,只看到一群人正動作俐落的包裝著陶瓷貢杯。福田窯創辦人李乘信,為了不讓傳統陶瓷產業走入歷史,在二OO 四年接下父親的佛具事業,創設了福田窯。福田窯致力於佛教器皿的研發設計,在國內是知名的佛具品牌。懷抱著對陶藝的熱情,他將文創的概念加入陶藝中,為傳統佛具及陶瓷產業注入了創意及巧思。...
View Article坪林改種有機茶 護水庫顧健康
【記者傅韻芳、江育綺/新北市報導】坪林盛產茶葉,而坪林地區的北勢溪屬於翡翠水庫上游,也因此耕種的方式往往會影響水庫的水質。慈心基金會從二〇〇八年開始推動「喝茶護水庫」計劃,廣推坪林茶農改成有機耕種,因為一般「慣行農業」用化學肥料耕種,這些化學肥料隨著雨水進入河川流到水庫時,不僅破壞水質也影響大台北地區五六百萬飲用者的安全。...
View Article六十歲創教養院 同理心照顧弱勢
【記者鄭詠、劉宛欣/南投縣報導】曾經是客運公司老闆的賴錦鏡,在六十歲高齡時毅然決然地為失智女兒創建炫寬愛心教養家園。教養院成立於一九九八年,目前容納了六十多位院生,幫助許多身心障礙者培養工作能力以及生活技能。...
View ArticleCarpo共乘平台 提供出門另一種選擇
【記者張佑任、郭庭伊/台北市報導】出門厭倦了等公車、搶車票了嗎?現在有一個新的方式,他是共乘。由台大國企所畢業的吳敬庭創辦的Carpo共乘平台,提供全台灣民眾共乘的媒合,不論是要到桃園機場,或者到墾丁度假,只要上網,就可以方便且快速的享受共乘。 創辦人吳敬庭與Carpo理念T-shirt 合影。上學不便...
View Article中年轉行當木工 創立兒童木作坊
【記者許政榆、傅馨嫺/宜蘭縣報導】小魯班木工坊負責人黃柏鈞,原是高科技產業電子工程師,因對木作的熱情濃厚,毅然放棄高薪工作,轉行以木工為本業。現階段以兒童木作教學為主,讓稚齡的孩童學習木作工藝,讓孩子體驗手創的樂趣。除了開班授課,黃柏鈞也與宜蘭縣政府文化局合作,設計出符合宜蘭特色的木作童玩,更為宜蘭文創產業增添新意。 小魯班木工坊負責人黃柏鈞。放棄高薪工作...
View Article雲科大募筆電 推馬德望數位化
【記者李萱、卞其磊∕雲林縣報導】位於柬埔寨西北方的馬德望省,教育資源因貧富差距大而更顯缺乏。二〇一四年暑假的十四天,十一名台灣雲科大學生與馬德望地方學校合作,透過在台募集到的筆電,成立一個簡單實用的「數位工作坊」,為當地好學卻苦無發揮機會的大小朋友,帶來全新的視野,注入與科技一樣新穎的活力。...
View Article翻轉便盆床 改善臥床者排泄問題
【記者李宛庭、張嘉珈/新北市報導】隨著台灣護病比例的提高,醫院內一位護理人員要照顧的病人數高達七、八位,甚至更多。工作量龐大的醫療環境裡,護理人員如何應用創新護理設計,將會是改善醫療環境的重要關鍵。馬偕醫護管理專科學校的學生林沛儀、陳力慈與蔡欣軒,在實習期間體認到護理人員照護多位長期臥床病患的辛苦,設計出了翻轉便盆床,期許此設計能有效幫助病人排泄過程更加舒適,也讓家屬、看護、護理師,減少扶病患前往廁...
View Article聽障就業 烘焙出希望
【記者吳如斐、許資旻/台中市報導】一個個專注的臉孔,和沒有停歇過的雙手,走進蒙恩烘焙坊,一個整潔明亮的工作環境,感覺得到聽障工作者投注在工作上的用心,也看的到他們俐落不拖泥帶水的工作效率,但空氣卻安靜得只剩機器的運轉聲,這是安靜的力量。蒙恩聽障烘焙坊為聽障者塑造一個全手語溝通的工作環境,由聽障者生產產品,再透過網路和團體訂購販賣,潘信宏說,「我們改變環境,他就沒有障礙」,當這群人有辦法使用手語溝通,...
View Arti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