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生命力新聞
Viewing all 875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以客為尊 多扶創造接送新價值

$
0
0
【記者林之耀、顏大惟/台北市報導】一輛廂型車緩緩駛進觀光景點的停車場,吸引眾人目光的並不只是有著鮮豔彩繪外表的車子,而是一位位坐著輪椅、行動不便的朋友,他們有說有笑的在導遊的帶領下前往觀光,一點也不讓行動不便限制住他們旅遊的心。讓身障朋友跨過行動不便這堵高牆的「無障礙旅遊」,正是目前「多扶接送」大力推廣的計畫之一。

          


國內首創 民營化無障礙接送

「多扶接送」是目前國內唯一專門為行動不便者所成立的民營無障礙接送公司。行動不便者除了一般人認知的身障人士之外,老人、孕婦等也在服務範圍之內,讓行動不便者出外時再也沒有負擔,也讓照顧者不必因為接送而造成另一項負擔。

創辦人兼執行長許佐夫說:「當初客家外婆意外跌倒,加上年事已高造成行動不便,又因為目前政府政策規定復康巴士需要領有身心障礙手冊才能申請呼叫,所以每次要接送外婆去醫院都會造成一定程度的負擔。」了解到辛苦後,許佐夫決定成立一個不需身心障礙手冊也能方便呼叫的無障礙接送服務,於是『多扶接送』就誕生了,「而且一做就停不下來。」

多扶接送採用專業的無障礙設備來接送客人


高齡化社會 帶動新興產業


早在二〇〇六年,台灣就已經步入高齡化社會,且二〇二五年台灣的高齡人口將達到百分之二十。各種專門為年長者的相關行業正在慢慢在起飛中,其中無障礙接送的需求越來越高,多扶接送正是在這股潮流之下率先發展的公司。

相較於一般復康巴士只是單純的接送服務,「多扶接送」注重的是服務人員與身障朋友之間情感上的互動,也因為如此,許佐夫不把多扶接送定位成「租車業」,而是「服務業」,只不過目前大眾對於無障礙接送的認知還停留在普通租車的業務範圍之內,「要真正把公司推廣成服務業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許佐夫表示。

無障礙旅遊 開拓新視野

專門為行動不便的朋友所策畫的「無障礙旅遊」也是多扶接送的一大特點,許執行長談到,其實在國外,「無障礙旅遊」是被歸納在「醫療行為」中的。一般在大眾的印象裡,得到較多關注的往往是被照護者,很少人會去注意到照護者平常付出的辛苦。而藉由「無障礙旅遊」,不只有所謂的「被照護者」身心獲得放鬆,「照護者」也暫時離開壓力,藉此來減緩平日照顧的辛勞,同時兼顧到雙方的狀況。

其中「大甲媽祖進香團」是近期多扶所舉辦的活動中較知名的一次。今年進香隊伍中出現了特殊的場景:一批批坐著輪椅的信徒逐漸靠近神轎,附近的人群紛紛讓開一條道路讓他們先鑽過神轎,無法鑽過的就給予壓轎金祝福,並在之後坐上專車,繼續跟隨進香團前進。事實證明,行動不便的朋友只要有事先規劃好行程,也能如同一般人一樣四處旅遊。

曾經策畫過「大甲媽祖進香團」的企畫主任陳俞帆表示,規畫一場「無障礙旅遊」有許多重點要注意,其中不可缺乏的就是無障礙餐廳、無障礙廁所等各樣的無障礙設施。陳主任也提到,「無障礙旅遊」能夠讓家人之間的關係更加親密。


延伸閱讀


當你的腳 紀錄片導演轉行 首創民營復康巴士

幸福上路 無障礙婚禮復康巴士當禮車

紓解壓力-多扶旅遊 讓照護者喘口氣




堅持有機護生態 孩子體驗農耕樂

$
0
0
【記者黃怡榕、施辰儒/台北市報導】野草花果有機農場位於內湖著名的白石湖社區,這裡的作物以草莓為主,果樹與蔬菜為輔,本名為林清立的馬丁農夫堅持遵行自然農法,不使用農藥與肥料;而假日時,這裡則會定期舉辦親子小農夫體驗營,讓身處在都市的小朋友們有機會回歸農田,親近大自然,從種植中學習敬愛土地的觀念。


         




商場打拼傷身體 整理田地做有機

推開野草花果有機農場的木製大門,映入眼簾的是一條蜿蜒的小徑和兩旁的溫室與一塊塊的農地,炎熱的夏日午後,在一群白線斑蚊和各種昆蟲的侵擾之下,有一個頭髮斑白的男子仍然在田中為作物細心照顧澆水,他就是這裡的負責人-馬丁農夫。

本名為林清立的馬丁農夫曾經做過貿易和量販店供應商,因為身體不好而回到老家生活,作為調養身體之餘的休閒活動,他開始著手整理這塊祖父留下的地,花了一年多的時間,才將荒廢了七八年的小森林整頓成可以種植作物的農地。一九八三年開始,這一帶過去的主要作物以觀光草莓為主,觀光客總是現採現吃,卻從未注意到上面噴灑了多少農藥,馬丁農夫認為農藥為健康帶來威脅,有機更是未來的趨勢,因此決定配合台北市政府的農戶轉作政策,實行有機農業。

不使用農藥和化肥,野草花果農場種出有機農產品與自然和平共處。


一步一腳印 不斷進修建立好口碑

「有機的定義不是只有生產沒有毒的東西,不用有毒的藥劑農藥,應該是儘可能對環境友善,維持基本的生態食物鏈。」台灣屬於亞熱帶地區,病蟲害較多,當馬丁農夫實際嘗試種植有機草莓後,發現失敗率極高,少數種植成功的草莓卻有著很醜的外觀,身旁的人總是嘲笑他在玩辦家家酒;為了實現理想,他靠著自己慢慢摸索,除了上網找國外的資訊和業餘玩家的經驗分享,學習種植有機草莓的訣竅,為了增加專業的知識,也到農委會進修,上微生物的相關課程。

因為種植出的草莓太漂亮,沒有客人相信這是有機作物,經過五年來不斷的努力,口碑在客人的口耳相傳之間逐漸建立,現在反而需要預約才能購買,附近的店家-茗穀屋老闆娘林淑貞也表示:「我們其實現在都在推廣有機,也讓更多人願意上山來買菜;我們也希望大家可以一起經營,其實一起做生意才會好。」

假日舉辦體驗營 從大自然中學習

為了讓繁忙的台北市民可以在假日時脫離束縛,回歸單純的田園生活,野草花果有機農場已經舉辦了四年的親子小農夫體驗營活動,外聘講師教授自然生態的相關知識,讓小朋友自行種植作物、自行收成,建立團體分享的概念,也希望他們能體會當中的辛苦,感謝大地、農夫以及做菜的人的付出。

在活動的過程中,馬丁農夫也發現,來到這裡的外國家長總是讓小朋友全身玩得髒兮兮,而台灣的父母都把小孩當做寶貝看待,總是提醒著不能弄髒鞋子、不能隨便碰觸避免受傷,「父母的過度保護會讓下一代無法自立,孩子終究要獨立出來。」他認為生態就是最好的教育場所。

農業小學當願景 教導孩子護生態

「做有機就是希望這個農場不要有任何化學或是農藥汙染,維持很好的自然環境,提供遊客可以清靜休憩的地方。」馬丁農夫最大的願望是完成類似日本的農業小學,在無污染的生態環境中,將自然與學業結合,讓孩子們可以提升學習能力,更能以友善的方式來對待大自然,以感恩的心情來與大自然共處。


延伸閱讀

野草花果有機農場官方網站

有機蔬菜入營養午餐 朱立倫鼓勵農民投入有機栽種

食安危機中 有機很時尚 小農盼春天



茶山房製「皂」健康 願無私傳承

$
0
0
【記者徐千雯、林冠瑩/新北市報導】從幽靜的山徑中,傳出幽幽的肥皂香。這是一座位於三峽超過半世紀的老皂廠,因時代潮流的改變,停擺過十年,但卻又因為時代的變遷,現在的人懂得追求健康、環保,所以古老的手工技法,傳承下來的作法,又再次被認同。第三代子孫林祐安,以三峽特產茶葉結合肥皂,再度使皂廠重生,用最天然的方式,帶給人健康的洗澡時光。

         




半世紀老皂廠 結合茶葉再度出發

茶山房的前身是於一九五七年創廠的「美盛堂化工」,第一代製皂師傅林義財因為製皂時,長期接觸鹼性肥皂,受富貴手的困擾,而發明獨家的「浮樂脫藥皂」,其特色為不傷害皮膚的中性,達到皂廠巔峰時期;然而好景不常,一九九○年沐浴乳上市後傳統皂業直直落,到最後面臨收廠,停廠十年,卻因為林義財捨不得,一直未將機器及工廠售出。

停廠十年間,家裡的成員都各自出外打拼,林祐安也因此做過很多工作,包含經營茶行,從茶行工作累積許多茶葉知識。二○○○年因著阿公的不捨以及對製皂的依戀,他扛下這個皂廠,將自己在茶行工作的經驗,把茶葉和肥皂結合,從起初的買茶葉送茶皂,到顧客回流詢問肥皂,再度將手工肥皂事業做了起來。

將茶葉與肥皂結合的想法,來自舊時觀念,以及茶行經驗。林祐安說:「很多老一輩的人如果有皮膚病,都是用茶去泡水,來清潔身體,因為茶本身是有茶鹼,能夠把一些油脂、髒東西從身上帶下來,所以把茶磨成粉加到肥皂裡頭,不僅能讓肥皂更天然,又能夠讓兩個產業做結合,何樂而不為?」林祐安更使用三峽在地特產碧螺春綠茶、天然茶樹籽及有機原料研發,顯現三峽特色。

面臨諸多困難 持續不斷學習

林祐安說,茶山房從重新開張到現在,都面臨著同樣的問題:由於是家族事業,面臨溝通不易的困難。老一輩的人認為,有獨特性的東西就有秘密,是不容許被家族以外的人知道的,怕一旦聘請外人,就會有配方外流的疑慮,但是想讓工廠更好,讓產量增加就必須要有人力,家人的數量有限,不免要僱用外人,因此從林祐安開始創立茶山房這個品牌,到電視媒體來採訪都是經過很長期的溝通。由於老一輩的傳統觀念無法一時被改變,因此林祐安採取循序漸進的方式,讓阿公了解現代的趨勢,希望能找到彼此都互相認同的做法。

另外,從僅是製作的工廠,到建立品牌、兼顧販售,也是經過許多思考及學習。過去,只要專心製作肥皂,專注於肥皂的品質,現在還需要去思考怎麼樣讓自家的肥皂在台灣各個角落被發現,甚至隨著時代的潮流,網路行銷販售也必須兼顧,這也是林祐安不斷在學習的部份。在價錢方面,因成本較高,價格也會較高,消費者可能較無法接受,但在現場選購的消費者林其良先生說:「他們家的肥皂都很天然,如果真的好用的話,客人自然會回流,價錢自然也不是問題」。

願貢獻社會 永續經營

林祐安認為,一個品牌經營者,對於社會多加貢獻是必要的,因此持續在與弱勢族群、導盲犬、學校教育團體等合作,舉辦許多公益活動,例如:買一塊寵物皂即捐贈三十五元,讓台灣導盲犬協會幫助更多導盲犬。「取之於社會,就該回饋給社會」,他表示,未來還會持續尋找需要幫助的對象。

茶山房於二○一○年五月開設文化體驗館,以教育為主,將健康肥皂的概念向外推廣。至於更進一步的發展,林祐安表示,他想成立一座肥皂博物館,在現代這個沐浴乳盛行的時代,想要勾起老一輩的人過去的回憶,讓他們能看到肥皂,就想起些什麼。另外,林祐安不勉強自己的子女接手皂廠,不善藏私的他說:「我是比較開放的,不管是誰,只要能夠讓這樣的一個產業、這樣的作法能夠繼續,就算有人去模仿或去仿冒,也無妨,因為只是能讓更多人使用到這樣的好東西,能傳承下去就好了」。

上圖為茶山房現任老闆林祐安與與阿公發明的浮樂脫藥皂的合影




延伸閱讀

茶山房天然手工皂官方網站

茶山房天然手工皂部落格

茶山房天然手工皂Facebook



余虹儀著書宣揚 通用設計愛無限

$
0
0
【記者卓玫均、紀宛妤/台北市報導】你有注意到嗎?有些公車的地板特別低、捷運廁所的男女標誌會特別大、有些連鎖速食店的化妝室則有高矮不一的洗手台,為什麼呢?低地板設計是為了讓老人和小孩上下公車較為安全便利,廁所標誌顯著可以讓人一眼辨認所在及性別,化妝室的洗手台則是考量到使用者的身高。以上皆為通用設計,也就是每個族群都能使用的
設計。


         




通用設計面前 人人平等


通用設計〈Universal Design〉、適用性設計、廣適化設計、全球化設計、全方位設計等,這些名詞指的都是同一項設計概念。與無障礙設計不同,通用設計所考量的不僅有身障者,還考量到銀髮族、小孩、生活習慣不同者等等,盡可能讓所有人都能使用。顏色鮮豔且標示明顯的地圖便是最佳範例,因為連外國人也能輕易辨讀。省力、易操作、方便使用、使用方法可調整等,這些都是通用設計的特色。余虹儀成立部落格、出版《愛X通用設計》一書、與當紅的社群網路接軌,甚至成立了「愛‧通用設計的小魚」粉絲專頁,她希望能將這充滿愛與關懷的設計概念推廣給更多人知道。

因為碩士論文 從此愛上通用設計

三十二歲的余虹儀,現在是國立台北科技大學設計博士候選人,同時也是台灣互動設計協會經理和CareBest家倍安股份有限公司的設計顧問。她之所以對通用設計感興趣是因為在就讀實踐大學工業展品設計研究所時,教授曾向她提及通用設計這概念,愈深入了解日本在這一塊的發展,就愈是被其中包含的愛與關懷所吸引。以此為契機,余虹儀從就讀研究所期間就致力於舉辦演講推廣並持續觀察國內外對通用設計的研究相關,儘管文獻不多,她仍毫不氣餒,參與各種通用設計相關的活動、舉辦講座與課程,並將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對通用設計的想法和觀察發表在自己的部落格裡,從五花八門、範圍廣泛的主題,便能看出她熱愛通用設計的心。

通用設計不是理解了就好

「在有些人理解通用設計後,可能只是口頭上稱許,卻擔心開發成本太高;接受了觀念沒有去行動;想做但沒有資源…沒有人輔導廠商哪些產品該怎麼做。」余虹儀提出了推廣通用設計上的困難,仍設法努力說服廠商,因為開發成本提高,但客群增加,也會提升品牌形象,例如日本的推廣方式是先改善最不符合通用設計、改造起來花費成本也不是很高的部分,再循序漸進,如此企業的接受度會比較高。未來余虹儀想成立單位或機構,提供通用設計諮詢,並進行此類人才的培育。她曾在二O一三年八月二十四日舉辦通用設計工作坊,目的是希望能藉此凝聚對通用設計有興趣的人,進行人才整合。術業有專攻,「交流」可以達到不錯的效果。

愛 通用設計


當通用設計從理論走出來
除了網路上的發文、出書、演講之外,二O一O年,余小姐曾以通用設計做過北市文山區萬樂國宅的第一間「出租國宅」示範屋及BUD〈Beautiful Universal Design美麗的通用設計〉國宅。當時台北市長郝龍斌表示,會想要改善北市既有出租國宅的原因是因二OO六年到日本考察高齡化社區時,即對日本住宅採通用設計印象深刻,許多人對公營住宅的刻版印象是低價、低品質、環境差,但據他了解,香港、新加坡等地的公營住宅居住環境品質都非常好。他希望出租國宅導入通用設計,因此台北市政府花八十五萬元,余虹儀耗時一個月規畫設計改造萬樂出租國宅一戶住家。市府也規畫到明年將興建出四千八百零八戶通用設計的社會住宅,主要是讓承租的獨居老人、身障者等行動不便者可以更方便入住。

一個人懂通用設計 可以改變社會
二OO七年,余虹儀發現捷運廣播說「請旅客不要佔用博愛座」,後來在部落格發文表示博愛座應該是「禮讓給有需要的人」,雖然她不確定是不是因為自己提出的看法使社會改變,但捷運廣播已改為這較為妥當的說法。余虹儀不在乎有多少當權者或相關業者在了解通用設計之後,能對週遭不夠友善的環境去做改變,但如今社群網路之流行,如果有一人聽進去,那麼他將影響到的不只是他的家人、朋友的朋友,甚至可能是這整個社會。


延伸閱讀

愛‧通用設計的小魚

你我身邊的通用設計

通用設計讓生活無障礙



明目看世間 簡體書造福學生

$
0
0
【記者姜彥竹、陳庭毅/台北市報導】藏身於溫州街的樹蔭下,除了老闆手寫的一塊木製招牌,外觀上與平常人家沒什麼不同,門前還略有些凌亂,若不仔細注意很容易就會與之擦身而過。它是以販賣大陸書為主的「明目書社」。

          




老闆賴顯邦在台大哲學系當研究生時,受朋友所託從大陸攜帶簡體書回台灣,有感於台灣書籍選擇少、簡體字書籍對開拓台灣學術文化的重要性,於是就在台大校門口前擺起小地攤賣書,但因天氣等因素,導致有時無法擺攤,決定開設固定書店來滿足讀者的需求,於是在一九九O年成立了明目書社,並陸續在台北、台中和台南各開了店,現在只剩台北和台中的書店有在營運。

明目書社的木質招牌與店內觀


明目書社以提供文、史、哲類的學術材料為主要業務,目前除了簡體字書籍外,也發展德文、印度文學術書籍,並且有了自己的出版社,同時提供網路訂書服務。

要讓大陸學術教材 到處都能買到

取名為「明目」意指在兩岸關係敏感時明目張膽賣大陸書,也想傳達讀書使人「明目」的意思。



明目書社的木牌與大門外的對聯
當時台灣是一個封閉的學術環境,學生不易取得外國原文書與翻譯書,而出外留學的老師手中握有較先進的知識與學術教材,導致老師與學生的資料取得不平衡,對學生的學術材料提供不夠,使台灣教育相對國際間落後;大學生與研究生在做研究時,也需要一些相對冷門的學術教材,因此使賴顯邦萌生賣簡體書的想法。

賴顯邦說,雖然近年來大陸書籍的內容有通俗化的趨勢,但簡體書之所以吸引人,是因許多市場規模小的書,台灣出版社不願意花錢刊印。反觀大陸,市場需求夠大,好作品出版的數量相對的也較多。他開玩笑的許下理想:「要讓大陸的學術書籍充分進口,多到像垃圾一樣,讓學生到處都能買到,並使不同語言的書更開闊。」

客從遠方聞書來 笑談古今成知己

明目書社的風格樸實,甚至有些簡陋,但他們以效率和服務彌補資金的不足。每個星期四,住在台中的老闆會帶著一箱箱新書到台北書店,由工讀生開箱,逐一歸類放進書架,擺不進的則裝箱擺在地上,通常這天會有許多顧客「聞」書而來,迫不及待和這些書籍見面。

也有橫跨各領域的書友特地在週四來與老闆開個小型讀書會,談天說地,如:作家舒國治和楊澤等,都是在書社中尋寶時與賴顯邦結交的朋友。賴顯邦的兒子說,星期四是賴顯邦固定北上的日子,他時常坐在書店外的小庭院中,隨時歡迎和顧客、朋友們互相交流分享心得。

二十年明目見證 書店難以維持

目前,有越來越多的簡體字書店加入競爭,而且學術性書籍因專業性高而閱讀者少,再加上各書店競爭導致利潤低、兩岸大眾對閱讀題材口味的差異,台灣的中國專業性圖書市場無法普及化,只能滯留在「小眾」的範疇。「回憶當年在台大校門前擺地攤的盛況,書箱還來不及擺好,讀者已瘋狂似地開箱拿書,也不管有沒有需要、先拿再說,就是不能有遺漏。」賴顯邦這樣說,而如今在閱讀人口愈來愈少、簡體字書籍大量在台販售、面對大型連鎖書店及網路書店傾壓的情況下,嘉義分店已收起、台南分店也處於半營業狀態,只有台北、台中的書店還能勉力維持。
店內牆上老闆的書法字帖

儘管如此,他做一位學術性材料提供者的理念也一直沒有改變,秉持著為讀者引進資訊的想法,明目書社忠實扮演著自己的角色。賴顯邦表示他開書店本來就不是以經濟利益為目的,對於書店難以牟利也早有心理準備,將這份事業當作知識的傳播者,只要餓不死,就會繼續以樂觀的態度經營書店、繼續為顧客提供他們所需的書籍。





延伸閱讀

廢棄溼地成清流 灌溉排水都暢通

$
0
0
【記者林昱均、柯伶穎/彰化縣報導】人類因為自己的私慾,,不斷地想與大自然搶土地而填海造陸,因此在台灣的西部沿岸,地層下陷、海水倒灌的情形不勝枚舉,由於部分地面低於海平線也導致很多廢棄窪地的產生。鹿港鎮南勢社區,運用水生植物、造景方式配合當地的農田環境,將本來是廢棄窪地的地方,改造成洋仔厝溪人工溼地水質淨化系統,將廢棄的窪地再利用成濕地廣場。

         




廢棄溼地成清流

洋仔厝溪人工溼地水質淨化系統是S型的水源造景地,引水口一端引入農田及生活汙水,流進水生植物區循環,水生植物如蘆葦、荸薺、大萍、聚藻等,吸收水中的鉛、汞、鋅、氮氨等成分,淨化後的水再經由另一側排出讓當地的農田能再度灌溉使用。而枯萎的水生植物也能作為另一種肥料使用,整體形成一個綠色生態的循環。河川的水質改善了,社居居民也多了一處休閒遊憩的綠色空間,這套自然的水質淨化系統更是生態景觀的教學研究場地。

圖為改造後的廢棄溼地 圖片為南勢社區所提供

社區貴人相助
最初構想這個計畫,是因為當時SARS橫行,居民想要有一個更好的生活衛生環境,所以開始著手生態淨化水池計畫,這是砸下重金跟居民的合作才有辦法達成,南勢社區總幹事許進興說道:「光是淨化水池的基本土地費用就要一百五十萬,還沒算上工程費。社區導覽員、維護費用就更不用說了。」水池的工程費用在環保署的補助下,才算是得以完工。後續的導覽員、維持費用,卻得由社區來共同承擔。幸好當時的社區理事長,同時也是帝寶總裁的許敘銘,有感於居家環境的社區衛生不良,也掏出錦囊為南勢社區的改造投入一千五百萬資金。


圖為南勢社區官網提供,解說人工溼地生態池的永續發展方法
社區積極參與 不打無謂廣告

當地居民林柏松說:「維護造景的乾淨以及解決排水堵塞,都由社區的志工一手包辦。」周末假日,社區會安排志工隊進行「晨掃」,早上七點集合掃整個社區的各個環境,包括南勢十景及排水系統。林先生又說:「有時候掃的很累阿,從早上七點到十一點還沒掃完。」由於是S型的水道,很容易有泥沙或一些小型垃圾的堆積在轉彎處,這也讓這些志工要花費很多時間去處理一個大麻布袋或一個便當盒,除了加強社區垃圾不落地觀念,也得確實做好垃圾分類。

「我們和別的社區不一樣,在學校方面,只做一般的海報宣傳,因為最大的宣傳就是社區實景的實例。」在灌溉水源區擔任導覽員的陳先生說。社區並沒有特別去國中小宣傳,但有興趣的學生自然會看海報過來報名志工訓練,整個南勢社區的優雅農村空間與建設,也吸引了不同的社區與學校參觀取經。許進興先生解釋,因為社區已經打造出了口碑,今年甚至勇奪全台最佳環境社區,打敗了以往的勁敵高雄市,所以實例就是最大的宣傳方法。

圖片為南勢社區提供,社區志工每周日都會有安排社區打掃活動


延伸閱讀



當代小丑 走入群眾療癒人心

$
0
0
【記者楊婷華、謝佩珊/台北市報導】是否曾經在台北街頭或是捷運公車上,看到一群戴著圓圓的紅鼻子,穿著色彩繽紛小丑服飾的遊行隊伍呢?在遊行中展開雙臂擁抱路過的群眾,並永遠保持著開懷的笑容,襯著鮮豔又具有童趣的小丑裝扮,他們讓台北街頭美得宛如一場夢境;同時卻是真實存在的,這是「當代小丑工作室」的展演。

        




赴義大利受感動 成立工作室

源自於歐洲的「當代小丑」就是用小丑包裝公益的概念,強調近距離與觀眾互動,以最直接的方式傳遞溫暖。去年十二月,四個七年級女生創辦了「當代小丑工作室」,使台灣成為亞洲唯一引進當代小丑藝術的國家。創辦人黃冠螢在二十歲時赴義大利參加志工活動,偶然加入當代小丑訓練課程,和學員一起去當地療養院、孤兒院等巡演,黃冠瑩認為:「做公益也可以是歡樂的」,因此產生了「想要讓台北街頭充滿色彩繽紛的小丑,把感動和快樂帶給大家」的想法。去年五月,她與楊子葳、陳琬婷結伴,再次飛往義大利,更加堅定了信念,因此回國後,再找了大學好友林鈺軒,四人成立了工作室,準備為台北街頭帶來驚喜。


「當代小丑」給人最真摯的擁抱,帶來無限的溫暖與感動。
「當代小丑工作室」每年會開設工作坊,每次招募大約四十名學員,並邀請知名訓練師Alessio Di Modica來台,帶領學員參與表演活動。黃冠瑩表示,訓練師並不是給予學員「表演上」的訓練,而是讓學員們先了解自己的優缺點,再突破自我,找回最初那顆赤子之心,並培養敏銳的感受力,在陪伴、傾聽的過程中散播歡樂;與社工人員不同的是,不以階級的關係幫助他人,而是以朋友的方式與人互動。

台灣「當代小丑工作室」創辦人(由左至右)楊子葳、黃冠螢、林鈺軒與陳琬婷。






透過交流提醒自己 感受每一刻

從受訓的地點出發,盛大的小丑隊伍在馬路及捷運公車上用太陽般開懷的笑容吸引人群的注意、伸出手和路人們擊掌,一路浩浩蕩蕩地前往目的地,通常是兒童病房或安養院等;在這裡,小丑們或是吹奏樂器、或是給予緊緊的擁抱、甚至只是伸出雙手緊握對方並陪伴傾聽,藉由這些方式,讓醫院病房及安養院不再只有沉重凝滯的氣氛,而是出現了一絲活力與對生活、未來的期待。

除此之外,也有許多民眾在當代小丑工作室的臉書粉絲團留言,表達在路上與他們相遇的驚訝和喜悅,並且給予鼓勵。另一位創辦人陳琬婷說:「有一位阿姨去年在路上看到我們的活動之後,就跟著我們到兒童醫院,一路一直參與我們的活動。然後在今年工作坊舉辦活動的時候,這位阿姨就聯絡我們,說她真的非常想加入。」民眾的回饋,讓她們更有活力,並且更投入於這項事業。

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不僅觀眾受到笑容感染而快樂,表演者也從中學習。黃冠螢及陳琬婷都表示,參加每一次的活動,都促使她們提醒自己,要用心感受生活周遭的每一個人事物,尤其每次與陌生人擁抱的時候,都會想到,自己不知已經多久沒和家人、朋友這樣緊密的接觸了;因此告訴自己,要誠實地與身邊的人互動,給予關愛。林鈺軒則說,大眾在不斷追求、達成目標的同時,往往變得以利益為考量,而忽略人與人之間的連結;所以她不斷自我提醒,要活在當下,感受生命的每一刻。

「當代小丑」上街展演,散播溫暖與快樂。
在台推廣不易 仍堅持初衷

在台灣,因為國家風情與文化教育的不同,推廣「當代小丑」這種對陌生人展開笑容、握手甚至擁抱的表演方式,並不如在歐美國家般順利,面對挫折,幾位創辦人也曾有過糾結。陳琬婷提到,在為了活動尋找贊助商時,遇過不少人告訴他們,或許可以接外界的表演邀請,並給予一些能夠成名的建議。然而一旦接下這些邀請,將可能為工作室定位,限制了表演的風格與多樣性,甚至影響「當代小丑工作室」成立的初衷。黃冠瑩說:「我們不是要讓別人『看到』,而是讓人『感受到』。」因此,他們不刻意為自己定位,堅持初衷,維持當初想感動社會的想法,快樂而踏實地向前散播歡笑與感動。


延伸閱讀

當代小丑工作室粉絲團

第1537期 大學報:當代小丑工作坊 演繹專屬特質

當代小丑訓練師Alessio Di Modica的facebook



默默耕耘的水牛 不只賣書的書店

$
0
0
【記者姜彥竹、陳庭毅/桃園縣報導】一進門,濃烈的書香撲鼻而來,不大的空間,正中間是原木長桌,兩側分別是兩面書牆,一邊是水牛出版社的新書和展示的絕版書,另一邊則是由店主及各方捐贈的二手書。這是羅文嘉開的水牛書店,他曾任立法委員,行政院客家委員會主委、淡出政壇後回到故鄉桃園縣新屋鄉陪伴母親、過著務農生活去年接下水牛出版社開了這家書店。

           




社會企業書店 推動偏鄉閱讀

從政治人物到書店老闆,也許有人疑惑為何會有這樣的轉變,羅文嘉說以往雖處於政治圈,但大部分的工作業務也與文化、傳播相關,似乎這一切早就埋下伏筆。羅文嘉告訴記者他退出政壇後,其實只是回到新屋鄉陪伴母親和務農而已。所以最早開始的是「我愛你學田」計畫。

水牛書店的木牌



「我愛你學田」計畫是通過種植和供外界認養有機米,從而讓弱勢家庭兒童能上英文課的計劃。羅文嘉說小孩可以通過參觀農地,甚至親自務農來與大自然做更將進一步的接觸。
由於「我愛你學田」計畫的所有盈餘都捐給弱勢兒童英文班,為了要讓計劃永續經營,所以羅文嘉需要另外的資金收入來抵消農田的開支。在二O一二年水牛出版社的前社長彭誠晃先生找上他,希望他能接棒水牛出版社。他經過考慮後,決定接手出版社,並改革出版社,使他不僅是出版社還擁有自己的書店。不僅如此,書店的部份收入還能捐給「我愛你學田」計畫。
此外,羅文嘉透露他一直期望推廣鄉村兒童養成閱讀習慣,所以他在從政時期就在新屋鄉設立了新屋圖書館。「我從閱讀中得到了許多知識及樂趣,希望也可以讓鄉村的兒童也能能享受閱讀的樂趣。」



社會企業書店 經營模式獨特

店長羅文嘉
水牛書店是一家非營利的社會企業書店、城市與鄉村交流的平台。客人可以通過幾種的方式帶走店內書籍。十八歲以下的學生只要在新屋圖書館借書滿二十次就可以到書店免費帶走一本書。這樣不僅鼓勵學生常到新屋圖書館借書,還可以獲得贈書的獎勵。
如果民眾有興趣與別人交換書籍,也可以來到水牛書店。民眾只要帶一本自己的書來水牛書店就可以換去店裡的一本二手書能看新書之餘又能與別人分享。
民眾也可以以一般購買的方式購買店內的書籍,而收入將捐給「我愛你學田」計畫。


獨樂樂不如眾樂樂 愛分享的水牛

「讓大家可以去分享和交流的平台是水牛書店的功能之一。中國有一句古話『獨樂樂不如眾樂樂』即使你一個人吃得好,你一個人有錢,那都不是真正的快樂,因為那叫寂寞。」在談到「分享」這件事情的時候,羅文嘉如此說道。
水牛出版社曾經出版的絕版書
也就是因為抱著想要和別人分享的心態,水牛書店充滿了分享的味道。把健康的有機米分享給客人;把二手書分享給民眾;把知識分享給下一代。羅文嘉不僅把「分享」的精神注入書店,連對自己的孩子也培養了他們要多分享的好習慣。


談到水牛書店的未來計劃,羅文嘉說水牛書店在接下來會陸續在台北和台南開分店,他開心地說「台北的水牛書店還會設立咖啡座,客人可以一邊閱讀一邊享用咖啡。」





延伸閱讀

水牛出版社

我愛你學田

水牛書店──開在鄉間




DNT為你把關 隱私有保障

$
0
0
【記者徐可容、鍾怡╱台北市報導】Mozilla的執行長蓋瑞 ·科瓦克斯曾在TED演講中指出自己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光瀏覽了四個網站,就受到二十五個網路商家追蹤自己的網路瀏覽行為。非營利組織Mozilla觀察到了這個現象,因此推出了「Do Not Track 不要干擾」功能,幫助通知使用者所瀏覽過的網站,說明使用者不想要被追蹤瀏覽行為。

         




網路隱私之於使用者的重要性

如果你使用瀏覽器搜索關於暑期出國的資訊,又在YouTube收看了一些關於旅遊的節目,或者在社群軟體上分享相關資訊,那麼很快,你的信箱就將會收到一堆有關旅遊的推薦廣告,這就是網路的時代。

數位網路的連結帶來方便,但相對的,方便的背後也隱藏著潛在的危機,「我們正生活在一個隱私邊界被打破的世界」美國《紐約時報》科技專欄作家尼克·比爾頓在自己的一篇評論文章中鄭重宣告網路隱私的死亡。據美國互聯網顯示,大約百分之七十三的社群網站用戶不希望搜索引擎追蹤他們的搜索資訊,也不希望他們利用這些資訊對未來的搜索結果個性化,因為他們認為這是侵犯隱私的行為。據該研究顯示,大約百分之六十八的用戶不想要定位廣告,因為他們對於自己的線上行為被追蹤和分析感到不舒服。

Mozilla首推「DNT不要干擾」

紐約時報曾做過調查,美國有一家連鎖百貨公司諾斯壯為了對顧客有更多了解,例如究竟有多少顧客光顧,又有多少人已經不是頭一次光顧。因此從二○一二年的秋天開始,諾斯壯開始循著顧客智慧型手機的無線網路訊號,追蹤顧客的行蹤,諾斯壯利用監視攝影帶、顧客的手機訊號和應用程式,收集與顧客有關的資料。然而當諾斯壯百貨公司針對此事貼出告示之後,卻讓一些顧客變得很緊張,一名顧客針對有關諾斯壯這項行為的新聞報導在臉書上做出了回應,他說:「實在太超過了。」上述的案例只是眾多的一個,其實商家利用網路追蹤涉及個人隱私的問題在全球層出不窮,諾斯壯所使用的方法是目前實體零售業最新的手法之一。使用者在使用網路資源時難免受到許多不相干的廣告或其他資訊干擾,常常會希望知道如何能夠杜絕這些資訊但卻無從著手。非營利組織Mozilla,意識到此問題後,推出了「Do Not Track 不要干擾」功能,告訴你瀏覽過的網站 以及廣告商你不願意讓他們分析你的瀏覽歷史紀錄。目前各大知名瀏覽器Chrome、Internet Explorer,以及社群網站如Twitter等,也逐漸採納了此功能,使用者可透過簡單的設定便擁有此功能。想開啓DNT,使用者可在「隱私」面板中找到 DNT 勾選 「告訴網站我不想被追蹤」的方塊即可。



但是,DNT功能本身是讓使用者知道自己正在被追蹤,讓使用者能作出選擇是否要被追蹤。紐約新創公司「諾米公司」利用無線網路追蹤商店內顧客的行為,當顧客主動提供個人資訊時,諾米依照顧客購買的行為提供他可能感興趣的產品折價券。費城部落客琳達表示,她並不討厭店家那麼做,甚至認為合理,如果能以個人資料的交換得到折價卷,她會很開心。更進一步把這些行為跟此人的電話配對起來。曾擔任Mozilla臺灣分會社群經理的趙柏強強調 :「DNT不是拒絕廣告,它只是拒絕被追蹤。使用者有權知道自己正在被追蹤。 」現今許多網路服務都是仰賴偵測使用者的上網行為,提供最佳的上網體驗。像是Facebook就會分別為每位網友選出最適合的廣告;雖然追蹤行為並非全是壞處,但大多數的追蹤並未受到使用者的同意。

拒絕被追蹤保障使用者隱私權

Mozilla社群統計出,DNT從二○○九年推出至今年六月全球已有百分之十點九六的Firefox桌機版和百分之十三點五七的Firefox手機版使用者勾選DNT選項,其中荷蘭、美國和加拿大是使用率最高的地區。Twitter在二○一二年公開支援此功能,並表示在接受DNT後減少針對用戶網頁使用習慣的分析,同時也關閉某些廣告,減低瀏覽網頁時的干擾。

拒絕被追蹤能夠保障使用者的隱私,但不可否認追蹤的行為有時能夠為使用者帶來更好的體驗。趙柏強說,DNT的出現是提出兩面的想法,告訴大家問題所在,並讓使用者思考而進而做出選擇。


延伸閱讀:

演講:TED x DNT附加元件Collusion


不要追蹤我 (DNT) 常見問答集


美廣告業反對火狐瀏覽器阻止第三方Cookie


特色台灣咖啡 獲利回歸大自然

$
0
0
【記者黃怡榕、施辰儒/台中市報導】輕輕推開木製的大門,就可以聞到咖啡的香氣,和淡淡的木頭味,放眼望去,雲道咖啡館內以木頭為基底的擺設,彷彿是喧嚷城市中的一片小森林,讓人忘卻煩憂。位於台中市的雲道咖啡館,由賴建忠先生所創立,以「你喝咖啡,我種樹!」作為宗旨,將咖啡館百分之九十五的收入,作為父親賴桑的植樹造林基金,不只結合台灣樹種,研發出獨一無二的咖啡,也讓消費者能透過品嚐咖啡,為造林盡一份心力。

          




累積學習經驗 創立咖啡館

創始人賴建忠的父親「賴桑」,原本在運輸業界頗有一番成就,二十八年前,深感台灣森林面積逐漸減少,加上對台灣這片土地的熱愛,毅然決然開始買地造林,甚至花掉了將近畢生的積蓄;對於父親突如其來的決定,賴建忠一開始無法諒解,但後來逐漸被父親堅持愛護大自然的精神所感動,加入父親的行動,一同實踐買地種樹的理念。

曾經是念資訊科系的賴建忠,對於父親買地種樹的理念轉為支持後,在意外之下,發現父親的那片林場,是種植咖啡樹絕佳的地域,不管是氣候還是土壤,種種條件都非常適合種植,因此在協助父親造林的理念之下,開設了雲道咖啡館。

為了咖啡館的成立,賴建忠曾去過各家連鎖咖啡廳、小咖啡館,拜託店家雇用他,以當時的時薪四十七元,從最基本的端盤子、洗杯子開始一步一步學起,也曾經做過咖啡物料商,開車送咖啡豆、奶油球…等,甚至遠赴日本兩年,向專業師傅學習咖啡豆烘焙的技術;從最基本的種植、農場管理、後製管理一直到咖啡的調配、烘焙,他都學習的相當透徹。

賴建忠以自家生產的咖啡豆煮出特殊的虹吸式咖啡 

創造獲利 回歸大自然

賴建忠先生說,雲道咖啡館是以分享的角度為出發點,和客人分享森林的味道,分享賴桑種樹的理念,並以綠思維和綠空間作為咖啡館的定義,讓都市人在城市中還能保有一個自然的小空間。翻開菜單,琳瑯滿目的咖啡大多是在一般咖啡店所沒有的,其中之一是牛樟咖啡,雲道把咖啡樹種植在兩棵牛樟樹之間,遮掩過多的太陽日曬,植物行光合作用所排放出的碳水化合物質,為咖啡樹成長的重要能量,讓咖啡樹吸取鄰近樹種芬多精,相互結合,形成獨一無二的創新風味咖啡,民眾李小姐便表示,雲道咖啡每天都在進步,咖啡有獨特的香味,因此只要是和朋友的聚會,都會帶親朋好友來這裡喝咖啡。

而在咖啡館的收入中,賴建忠表示,其實百分之五就足以達到基本溫飽,因此雲道會將其餘的百分之九十五提撥出來,作為植樹造林基金,協助賴桑能夠繼續購地種樹,將咖啡館的獲利,以最直接的方式,直接回饋到大自然,並再度以自然產出的咖啡豆,煮出一杯香濃好咖啡,賺取獲利,形成一個自然的綠循環。

未來成立基金會 達到森林自給自足

雲道不只是一個短期的計畫,而是一個永續經營的概念。賴建忠表示,雲道是以一個「利他」的理念所創立,完全不是為了自己獲利的事業,因此這樣的理念,它可以延續幾千年、幾萬年,並且,他想要成立一個基金會,在我們都離開了這個世界後,讓森林能夠自己買地,自己種樹,將賴桑最初的理念延續下去。

延伸閱讀

雲道咖啡- 你喝咖啡,我種樹!

台灣咖啡協會

你喝咖啡,我種樹! | Facebook



鐵兔子 進入雙性戀的內心世界

$
0
0
【記者鍾岱君、李珮綺/台北市報導】「最早說我是一個雙性戀是因為,我的前女友是一個女生也是一個男生。」Bi the way總召剛朵琳在紀錄片《鐵兔子》中說。他對於性別的認同,是源自於前女友,一個有著男孩個性的女生,他發現他對兩個性別特質都不會排斥,進而認同自己是個雙性戀者。

          




「搖滾石頭」 用影像記錄生命

黃瓊緯和李家慧是中正大學傳播學系的學生,她們在畢業製作上,成立了「搖滾石頭」劇組,選擇以雙性戀為拍攝主題,跟雙性戀團體Bi the way拜坊接洽之後,拍攝了台灣第一部雙性戀紀錄片,希望透過鏡頭,讓大眾能深入了解雙性戀的生活,不再因為「非異即同」的觀念否決雙性戀的存在。

在拍攝紀錄片之前,她們其實並沒有實際接觸過同志朋友,對於同性戀以外的性別族群更是幾乎沒聽過,直到偶然在報章中看到雙性戀這個字眼,開始產生好奇心,搜集資料的過程中,發現雙性戀的相關資料少之又少,便興起拍攝這部紀錄片的念頭。黃瓊緯說:「一開始是帶著好奇的心理進入雙性戀的世界,而在拍攝的過程中,才一點一滴重新地去認識雙性戀,也才理解他們所遭遇的困境為何。」

《鐵兔子》導演黃瓊緯(右)、李家慧(左)
「鐵兔子」比喻雙性戀

Bi the way 拜坊是台灣第一個雙性戀團體,黃瓊緯與李家慧透過學校的性別社團介紹,和Bi the way討論她們的拍攝計劃,獲得很大的支持,「鐵兔子」就是紀錄片主角之一的剛朵琳創造出來的故事。用鐵兔子比喻雙性戀,既不是鐵也不是兔子,就如同既不是同性戀也不是異性戀的雙性戀者一樣,明明擁有雙性向,卻硬被歸類為異性戀或同性戀者。

同是紀錄片主角之一的Bi the way副總召Woolf在校園演講中說:「除非我交了一個男朋友,然後我再交一個女朋友,我真的左擁右抱,出現在大家面前,你們才會覺得我是一個雙性戀。」因為社會大眾對於雙性戀的接觸管道較少,容易對其產生錯誤的印象,雙性戀不一定同時擁有兩位不同性別的伴侶,而是他們在選擇對象時,性別不會是第一考量。

開放態度 感受情感流動

社會大眾對雙性戀常有刻板印象,認為他們只是同性戀的過渡期,遲早會變成同性戀,或是遲早會「變回」異性戀,因此,為了獲得更全面深入的資訊,黃瓊緯和李家慧不帶傳統單性戀的立場,用客觀的角度去了解雙性戀族群。

李家慧說:「我很感謝他們的真情流露。在拍片的時候,我學到最多的不是要怎麼拍、怎麼拍,而是在面對身邊的人的時候,能夠坦誠以對。」因為Bi the way的成員願意敞開心胸,分享他們自己探索性別認同的過程,讓這部紀錄片更有價值。

提到印象最深刻的部份,李家慧舉紀錄片中的例子,一幕剛朵琳和Woolf在車上,談到自己不被愛的感覺,李家慧說:「你在那個景框裡面看到的那個情感的流動,可能那個是沒有辦法去很具體地說明出來,可是它就是存在。」在這部紀錄片中常常有這種無法言明的情感,是她們拍攝過程中很大的感動。

未來持續拍攝 往多元題材發展

影片裡同志遊行的片段中,雙性戀團體被排除上台,表現出雙性戀團體即使在LGBT裡,卻依然受到忽略,黃瓊緯說:「他們(同志)今年遊行的主題是『看見同性戀2.0』所以一樣是除了同志族群,LGBT裡面很多族群都被抹滅掉了。」其中LGBT是指女同性戀者(Lesbians)、男同性戀者(Gays)、雙性戀者(Bisexuals)與跨性別者(Transgender)的英文首字母縮寫。

在這樣的大環境下,要讓雙性戀被大家看見並不容易,雖然她們的力量很微薄,但依然希望可以透過這部紀錄片,提供想要去了解雙性戀族群的人一個管道。即使成為社會人士,但是她們對拍片的熱情不減,希望未來可以嘗試更多不一樣的題材,她們在拍攝期間常被誤認為同性戀者,讓她們哭笑不得,這也告訴大家,不是只有同志才能關心同志議題,每個人都可以用更多元的態度去關懷不同族群。


延伸閱讀

鐵兔子紀錄片

Bi the way拜坊網站

搖滾石頭臉書



合作樸實 打造農友合作新平台

$
0
0
【記者蕭祺軒、江昱賢╱台中市報導】走進這喧鬧的農夫市集,你會看到這裡的小農們都很開心地互相交談,他們並不會汲汲營營在推銷他們的產品,宛如來到一個大家庭,這就是位在台中的合樸農夫市集,合樸農夫市集提供小農們一個與消費者互動的空間,與消費者建立感情上的連結,並且增加小農的參與機會及收入,讓市集不只是專注於銷售產品,而是彼此互相扶持的心。

         




建立合樸大家庭

合樸農夫市集於二〇〇六年由一群關切環境、農業以及社區互助的人創立,其中創辦者有靜宜大學的陶蕃瀛老師、東籬農園的陳孟凱、植物保護基金會秘書李美雲、溪底遙學習農園的馮小非等人,而在二〇〇六年到二〇〇七年開始一系列的產業拜訪,找尋以友善的方式對待大地並且有共同理念的農友,在這一段時間的努力後,第一次市集終於在二〇〇七年才開始。

合樸農夫市集靠的是農友們互相的扶持,一起出錢共同為市集添購器材,一同出力策畫市集的運作,在這裡的每個農友都是志工,較有能力的農友去幫助比較需要幫助的農友,靠著分享與教導,彼此的交流,讓這裡的每個農民都能漸漸找到自己的定位。像有種梨子的農友,剛開始時會怕梨子因產季的限制,而到了一定的季節會沒有東西可賣,而合樸就教導這位農友,將山上的竹子來做成竹筒飯,用自己所有的資源來做出不同的產品,這樣一來,這位農友也就不用擔心會因為產季的限制,到合樸農夫市集沒有東西可賣。

一步一腳印 互相扶持

合樸在這創立這幾年當中,也曾遇到資源不足的情形,許家豪說:「在市集剛開始時,大家都沒有帳棚,於是農民們共同出錢買了幾十個大帳棚,而農友在開始時也還不會搭帳棚,由合樸教導農友如何架帳棚,在每次市集開始前的一大早,大家共同合力架設,雖然後來帳篷被偷了,但那樣大家一同出錢、一起架設的精神,也是合樸的所營造的互相扶持。」

另外,合樸農夫市集聯絡人左莉貞說:「市集最怕遇到天災的情況,之前市集曾遇過颱風天,一大早起來,看到椅子都被吹到旁邊的湖裡,但市集並沒有因為這樣而停辦,大家很迅速地將椅子從湖裡撿起來,大家幫忙架設市集,即使遇到這樣的情況,當天的市集仍順利地照常舉行。」

維持一貫的精神

合樸邀請農友們共同打造這片有機群聚,讓農民能與消費者面對面,透過這平台,讓彼此交流,也讓消費者更深刻了解農民市集的地產地銷模式,並且能安心地享用農民用心栽種的有機產物,這就是合樸創立至今的希望,對於未來的想法,左莉貞說:「現在的狀態很好,沒有特別希望合樸能做到怎樣的程度,而是希望無論現在還是未來,都能保持的合樸的初衷,及合樸大家庭和樂的氣氛。」


延伸閱讀

合樸學市集 

樸門永續設計 

淺談台灣創意市集 

無毒有偶



知了劇團 從聽障者角度出發

$
0
0
【記者楊婷華、謝佩珊/台北市報導】觀賞戲劇演出時,「聲光效果」時常是影響著我們對一齣戲的理解與喜愛程度。然而,當耳朵對「聲音」的接收不再清晰時,又該如何完整地欣賞演出,甚至對於戲劇內容產生共鳴呢?專門推廣一人一故事的「知了劇團」注意到了聽障朋友的需求,為了讓他們也能恣意享受戲劇,因此每個主題的演出,都會專門安排一場手語翻譯與同步中文字幕的場次,希望藉此打造無障礙藝術空間,讓更多的聽障朋友願意走進劇場輕鬆看戲。

          




一人一故事 與民眾相互分享感動

「一人一故事劇場」,是一種即興的民眾互動式劇場,著重觀眾與表演者之間的交流。其演出並無預定劇本,是透過台下觀眾分享自身的經驗與故事,並由台上的演員即時運用簡單且有系統的表演詮釋,將此事對於說故事者的意義與感受呈現出來。這是一種人人皆可參與創作的劇場空間,不分老少與貧富,因此在一場演出裡,可以欣賞到來自不同身分背景下的人們的故事,並藉此思考自己的想法與感受,與說故事者、表演者以及自我建立三方對話。

於二○○七年創立的知了劇團,即是受此表演模式所啟發。劇團目前人數一共十五人,由團長蘇慶元所帶領。談到團名的由來,團員陳書悉說,「知了」就是蟬;它必須在地底下沉睡數年之久,才能破土而出,展現生命的精華;此外,蟬具有群鳴的習性,一呼百諾,而後回歸靜默。以「知了」為團名,正是期許劇團能夠為觀眾在「一人一故事」裡的相聚而就緒,為故事的呼應而努力,並為情感的共鳴而相互砥礪。

以聽障角度出發 演出「心」視野


除了在表演時安排手語翻譯與同步中文字幕外,知了劇團逐漸以聽障朋友為主角,聆聽並演出他們的生命故事。目前劇團中有兩位聽障演員,綽號小郭的郭肇盛及黃群芬;小郭說:「會加入劇團其實是因為之前參加一人一故事的工作坊,被工作坊裡的聽障朋友拉進來的。」小郭和群芬,都是因為參加知了劇團為聽障朋友舉辦的工作坊,剛好當時劇團正招募新成員,兩位至此與一人一故事劇場結下不解之緣,並參與「聽障藝術無障礙」的推動。

知了劇團表演照片

推廣以「聽障藝術無障礙」為主題的工作坊並不如過去舉辦的工作坊一般順利;群芬對此提出自身經驗以及其他聽障人士的看法,包括:採取收費方式,可能讓聽障朋友認為不如參加政府舉辦的免費活動;或者他們不習慣表達自己的想法及感受,會感到不自在;最重要的是,在說故事及表演的過程中需要大量的溝通,使聽障朋友感到卻步。小郭補充:「聽障朋友有一個很大的、很吃虧的地方,就是他們如果不講話,從外表上看起來完全是沒有問題的人,社會會就覺得他們好像沒有任何有困難的地方,而沒有去幫助他們。」

經過一連串為聽障人士舉辦的活動後,小郭以觀眾的身分,加上長期與劇團成員相處的角度提出回饋,表示剛開始,團員們可能對聽障朋友並不十分了解、甚至有刻板印象,而這也代表著一般人的態度;但現在小郭感受到他們的突破,藉由傾聽與思考聽障朋友的故事,慢慢了解他們,這也反映在劇團對演出及工作坊等的規劃上,更加為聽障人士著想。

表演獲得回饋 思考劇團未來定位

劇團成員玉如說,從事一人一故事的表演同時,自己也有收穫;例如在聆聽民眾的故事後,學會如何抓住核心,再透過演繹展現。團長蘇慶元則補充,雖然團員每個人對一則故事的看法會隨著自身經歷略有差異,但透過相處、溝通後,都漸漸都能抓住共同核心概念,默契也與日俱增,這是團員們明顯的進步。

另一位團員志軒表示,目前知了劇團在思考的是,是否在表演中設定一個立場、一種觀念,傳達給觀眾;亦或是不給予觀眾一個肯定的答案,讓彼此都有反思的空間,這是劇團尚在磨合的部分,也是團員與民眾溝通、激盪的過程;而在這路途中,彼此都能有所收穫。印證對劇團名稱「知了」的期待,藉由對自我深層不斷地思考,最後昇華,並且帶動更多民眾說出自己的故事,進而改變自己、改變社會。


希望農場種愛心 收成換學習設備

$
0
0
【記者杜梵/桃園縣報導】由桃園各大學所組成的Youth青年志工聯盟和桃園縣復興鄉三光國小合作推出的「希望農場」計畫,在三光村開闢一個能夠種植四季作物的農田,由當地農民、小學生與志工共同栽種,並將銷售所得全數用於購買三光國小校內設備。不但幫助了三光村孩童,也讓志工們體會耕耘與收穫的辛苦與快樂。

         




志工聯盟 愛心無限

Youth青年志工聯盟創立於二〇一二年,由元智大學副學務長艾昌明所創立,召集了元智大學、中原大學等五十多名學生,共同替有需要的族群提供服務。志工聯盟服務的地區大多在桃竹苗地區,主要服務對像有弱勢族群、偏鄉社區和有需要的原住民等。

志工聯盟所有的活動都是由艾昌明所發起,願意參與的學生主動投入,認養不同的活動。除了希望農場的計畫之外,志工聯盟也投入名為「小米學園」,幫助新竹偏鄉居民的活動和其他服務活動。

希望農場 撥種愛心

桃園縣復興鄉三光村位於桃園後山,因地處偏僻,面臨了生產力退化和人口外流等問題,經濟能力不佳。且青年人口大多離鄉尋求工作機會,使得學童們多為隔代教養,進而引發一些隱憂。為解決這個問題,艾昌明與三光國小校長李忠孝合作推出希望農場計畫,聯合志工聯盟的學生,在此地開闢一塊名為希望農場的計劃,希望能夠以農作物的銷售所得幫助學童購買課桌椅等學習用品。同時,也讓學童們能夠參與此計畫,不但減少他們在外流連的時間,也能提升他們對這塊鄉土的認同。志工聯盟成員陳亮全說:「我們希望把農產品銷售出去的資金變成一個希望,讓小孩子們的學習過程能夠更好,所以我們將這個農場稱為希望農場。」

希望農場每個季節栽種不同的農作物,包括了五月的桃子和九月的甜柿等。在種植五月桃的期間還曾因颱風侵台,召集了大量的志工聯盟成員上山替農場做採收,才免於志工與學童的心血化為烏有,而一千四百多盒的五月桃最後也都銷售一空。希望農場中作物的栽種平時由當地的農民負責照顧,志工們除了會定期上山幫忙農務之外,也和農民一起教導學童們照顧農田。 為體會農民的辛苦,志工與孩子們一步一步的爬上長達一公里的爬坡上山,過程雖辛苦,在與孩子們的互動過程中,志工們也倍感溫馨。

希望農場五月桃(照片由Youth青年志工聯盟提供)

在栽種的起初,面對下過雨後爛掉的果子,部分孩子們因為怕髒而不敢撿,但若是不將爛果子挑起來,其餘未受損的果子也會發爛,最後,在願意撿拾爛果子的孩子影響之下,起初不敢撿的孩子們也願意彎下腰幫忙收拾農田,甚至連志工們也被這群孩子激勵了。

農民辛苦 用心體會

志工採收情況(照片由Youth青年志工聯盟提供)
在與小學生共同照顧農田的過程中,志工們深切的體會到了農民的辛苦,隨處可見的水果都是農民的汗水結晶。他們親自下田,與孩童們一起栽種、照顧,到採收,替孩子們創造更好的學習環境,即使辛苦他們也不喊累。 志工們認為,願意用自己的力量幫助孩童,自己的收穫其實更大。陳亮全說,都市人可能會有一些包袱,如果不喜歡就不願意去做,像是去撿爛果子裡頭可能會有蟲,下田可能會有蛇跑出來。但當你放下這些包袱去做的時候,其實會有很大的收穫。



延伸閱讀

Youth 青年志工聯盟Facebook專頁

大學生賣桃 幫偏鄉童籌學費

銷售希望農場農產品影片



愛在淡江 盲生資源中心

$
0
0
【記者卓玫均、紀宛妤/新北市報導】鈴、鈴、鈴……才剛放下話筒,辦公桌上的電話又再度響起。時間還不過早上九點,不斷響起的電話聲及前來諮詢的學生,開啟了淡江大學盲生資源中心忙碌的一天,約莫八坪大小的空間裡,擺滿了十多台電腦、一台掃描機、一台印表機,這些設備都有一個共通點,就是能讓所有身障生都能方便利用。

         




以愛為中心 由小社團萌芽

雖以「盲生資源中心」命名,但它所服務的對象不僅是視障生,而是全校一百七十多位的身心障礙生,學生們除了能來此中心申請點字書製作、影印文件、電腦使用、打工、申請課業輔導或伴讀同學外,也能做為下節課開始前的休息處,輔導老師與學生間的互動親暱不疏遠,彷彿如朋友一般。

淡江大學校長張建邦從就一九八○年開始於中文系及歷史系招收視障生,幾年後,便正式成立盲生資源中心,並由教務處督導。從早年的學校社團「啟明社」萌芽,盲生中心發展至今已超過二十年,規模當然也從狹窄的社團教室,轉為今日約四十坪的空間,環境與設備也都十分新穎、齊全。

盲生中心位於淡江大學商管大樓一樓,除了可以提供諮詢的服務部外,旁邊還設有為開發視障生專用軟體及硬體設備的系統研發組、將圖書電子化的點譯校對中心、輔具中心,以及能提供視障人士就業機會的Eye社會創新客服中心。學生們透過大專身障學生甄試及一般升學考試兩種管道入學,確定前來就讀後,校方還會為了讓身障生在有需要時能隨時前來資源中心,於在開學前特地為他們安排進校行動訓練。

點譯校對與Eye社會創新客服中心

點譯校對中心提供了將高中及大專院校生所需要的教科書翻譯成視障生能輕易辯讀的點字書,如此一來視障生也能輕鬆從書中汲取知識,然而,繁體字在翻譯上時常會因筆畫複雜而產生一些錯誤,因此特意安排了人員在點譯後,進行校對的工作。不僅校內學生可經由申請獲得書籍點譯校對的服務,點譯完畢的書籍也能校外的視障生受惠。

學生可在Eye社會創新客服中心擔任接線生,協助中華電信公司執行滿意度調查或是替台北1999提供勞工諮詢的服務。鍾先生說,他當時畢業後選擇留在學校服務,現在是盲生中心的程式設計師,同為視障者,他了解視力不佳的不便,所以更能設身處地的為視障生著想,設計出讓他們都能輕鬆使用的軟體。像淡江大學特別開發的軟體,「無字天書輸入法」就是為了解決不明白點字的一般人,也能在電腦上,透過此軟體所輸出的文字,明白視障者的意思。

淡江大學視障學生示範盲用電腦操作

提供協助並給畢業身障生就職機會

盲生資源中心的設立主要目的是幫助身障生能在學習上更加方便,但輔導老師們也會依需要提供協助,除了大型考試時另設考場、特別製作放大字體的試卷外,校方仍希望身障生能與同班同學一起學習。例如,若視障生的視力僅比普通人稍差,依然能使用與一般學生相同的電腦,只是要將字體放大就行,不須特地來資源中心使用特殊電腦,畢竟盲生中心的出發點是適時的協助學生,而非讓他們被貼上標籤或與社會脫節,因此老師們仍鼓勵身障生多與同儕相處,只有在需特別抽離的實習課或社區服務,才會替身障生另作安排,而在大型考試方面,身障生的考試時間也與一般學生相同。

為了讓身障生能得到更好的幫助,其他如淡大校內有資源中心的學校老師間,皆會在網路上彼此交流、交換資訊,並不定期舉辦各種活動,希望能藉此讓學生有更好的學習環境。
負責外語學院的輔導老師張景仁表示,在盲生中心所服務的工作人員約四十多位,其中包含分別負責不同學院(外語、理工、管理、語文)的四位輔導老師、程式設計師、工程師、機器維修人員,這其中超過三分之二為視障者。張景仁表示,因目前社會對視障生的接受度仍不高,所以畢業後學生多數可能會選擇從事按摩業、聽打服務、電話客服⼈員,或去考取公家職務,也有部分學生選擇留在盲生中心繼續為其他學生服務。


【延伸閱讀】

教育部無障礙全球資訊網

淡江大學盲生資源中心官方粉絲團

輔具資源入口




中台灣五六運動 公民自主發聲

$
0
0
【記者魏珮帆、黃于庭/新北市報導】「我們反核的心情,應該是堅定而柔軟的。」柯一正導演這樣一句話,讓公民記者傅東森排除萬難,即使遇到颳風下雨、志工臨時有事、到場觀眾不多的狀況,也堅持要在每周六辦理「中台灣五六運動」。

         




「中台灣五六運動」是台中公民記者傅東森在台中發起的定期公民集會,自今年五月廿五日起,至今已超過十五場了。每周六晚上,在市民廣場有一套完整的節目流程,不僅有反核相關影片的播映、獨立樂團的演唱,甚至邀請學者專家與大家討論核四相關的內容,活動最後時間是公民論壇時間,開放所有到場的公民一起分享自己對核電的感言,藉此凝聚中台灣市民對反核信念的力量。而這項運動預計至核四公投才會告一段落。

「台中為何沒有廢核遊行」

傅東森原本經營廣告公司,在二○一一年投身公民記者工作;由於傅東森本身為台中人,他參與過的社會運動多半以台中為主,如千年茄冬樹的的護樹行動、中台灣同志遊行聯盟舉辦的同志大遊行等。

最早投身在反核行動的念頭,是二◯一三傅東森看到台北市即將舉辦三◯九廢核大遊行,他思考著「為什麼台中沒有廢核遊行?」便在今年一月就開始集結人力,成立中台灣廢核聯盟,並且召集了許多組織共同籌備。他依照自己在台中辦遊行的經驗來預估到場人數大約三千到五千人。但是到了當天,到場人數超出他所預期,志工算出當天人數達到三萬人,他深刻感受到,原來公民意識一直都在。

響應台北「不要核四,五六運動」

過幾個月後,他看到柯一正導演所發起於台北自由廣場的「不要核四,五六運動」,認為也應該讓中台灣的住民主動站出來發表自己反核的立場,因此決定策劃中台灣的公民論壇。
傅東森在一開始籌備中台灣五六運動時,就在臉書粉絲團上面聲明:「本運動由公民自主性自發性發動,我們獨立運作,不隸屬任何團體或政黨,我們從未在活動中進行募款」中台灣五六運動並非組織型態的活動,而是傅東森在臉書上面召集志工一起來籌備,不但有許多志工熱情參與,並且提供場控,攝影,搬運設備。而他也發現其中許多志工,都曾經參與過台中廢核大遊行。

志工上台發表對核四的看法

傅東森說這些招募來的志工大多是高中生和大學生,他們願意主動關心核電議題,上台分享自己對核電的看法。其中有一位令他印象深刻的高中畢業生,從來沒有上台發表自己的看法,第一次在大型場合中說道:「你們這些大人憑什麼決定我們的未來?」台下另一位大學生運用自己在校所學的專業知識,向大家分析核能危害與物種之間的關係,傅東森說,他與在台下老是說笑的姿態判若兩人。

中台灣五六運動
參與志工劉大叔從三○九廢核遊行開始就積極參與傅東森所發起的運動,也很快在「中台灣五六運動」中接下協助設備的維護及架設的工作,傅東森說:「我有時看著他們從早忙到結工作束回到家都超過十一點,不捨到連謝謝都說不出口」。劉大叔是一名水電工,經常疲於奔波,仍然願意力挺中台灣五六運動。他說:「當民眾願意坐下來瞭解甚至分享不管是核能還是其他社會議題時,我會覺得,我在做對的事,我們正在改變這個社會。這樣的實際行動會比在臉書寫或分享文章,感覺來得意義非凡。」



延伸閱讀:

中台灣 不要核四 五六運動 Facebook

《不要核四 五六運動 中台灣起跑》

風雨中堅持到底的不要核四、五六運動



厚生市集 新鮮蔬果送到家

$
0
0
【記者江昱賢、蕭祺軒/桃園縣報導】早上在網路下訂單,下午就可以拿到新鮮的蔬果,這就是厚生市集的公平交易網路平台最大的服務特色。厚生市集建立了公平交易網路平台,提倡食物里程的概念,也就是在地生產,在地消費的理念,鼓勵消費者品嘗在地最好的食物。

          




厚生萌芽牛津博士為大地奉獻

英國牛津大學物理學博士張駿極,因為想留給下一代的純淨的大地,而離開了原本所待的科技產業,而在二〇一〇年創立厚生市集,希望能將無毒的理念傳達出去,讓更多人能以友善的方式對待大地,並且透過公平交易網路平台能打破傳統市場中,消費者從不知手中的蔬果是如何生產的,出自何手,而透過平台,消費者能夠知道手中的食物是否是無毒的方式耕種出來的結晶,而農民們也能透過平台讓更多人能購買他們的蔬果,讓消費者生產者間有一道溝通的橋樑。

產業拜訪 農民的傾聽與接納

在創辦之初,厚生市集展開了一系列的產業拜訪,找尋友善大地的耕種者,然而在一開始時農民對於厚生市集這樣的新觀念是無法接受的,厚生市集共同創辦人吳妤瓊說:「碰到老一輩的農友,在傳統的觀念,他們會希望你將他們的產物全部收購,並也不會在意你是用如何的方式去販賣他們的產物。即使對於相較年輕的農友,他們的想法在某種程度上也還是偏向於一次收購的想法,於是如何與農民的溝通便成了很重要的課題。」然而厚生市集希望農民能將蔬果分出品質,量少精緻的產銷,以高價向農友收購,也保障了消費者購買的蔬果品質。

創辦人張駿極在嘉義與農友合照        照片轉自厚生市集

而與農民溝通的第一步,就是成為農友的朋友,有了這一層的關係信任,才會願意真正配合厚生市集,以用交朋友的方式,定期地去拜訪農友,在重要節日時慶去農民家作客,漸漸地培養深厚的感情,農友慢慢地接受厚生市集的想法,在收入上見證了與厚生合作是不錯的選擇。

在這一連串的產業拜訪中,也遇過令人印象深刻的小農,而厚生市集聯絡人鄭茵口中的陳先生就是這樣的人物,他不會去想辦法趕走這些蚊蟲鳥獸,來讓他的蔬果保持完好的賣相,而是認為這些蚊蟲鳥獸所吃剩下的蔬果,才是屬於他耕種的成果,雖然這樣的蔬果賣相並不是很好,但隨著現在的消費者對於無毒蔬果這樣的理念愈來愈了解,也知道這樣的蔬果才是真正健康無毒的,因此也不會因為這樣使得陳先生的蔬果賣不出去。

擴大服務地區 將理念傳達出去

厚生市集堅持在地生產,在地消費,如果你的蔬果是由遠處送來的,其所消耗的資源更多,蔬果也相對的不新鮮,因此厚生市集只有在台北市、新北市南半部,及厚生市集集貨場所在的桃園龜山的服務區才做配送,也堅持當日將蔬果送到消費者手中。鄭茵說:「為了能讓更多人受到厚生市集的服務,厚生市集有擴點的打算,而在今年就可以厚生市集擴點的成果。」



延伸閱讀:

厚生市集 http://www.farm-direct.com.tw/

天下雜誌 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48230 

厚生市集粉絲專業 https://www.facebook.com/FarmDirect.tw



免聽語音省時間 不必再苦等

$
0
0
【記者徐可容、鍾怡╱台北市報導】「親愛的用戶您好,轉接服務人員請按一…」這句話是否讓人耳熟能詳?相信每個人都應該有撥打客服電話的經驗,但往往在與真正的客服人員講到話前,都要歷經一長串的語音客服轉接,不但耗時又耗電話費。「call saver客服省錢通」針對這個惱人的流程進行了簡化,讓民眾使用起來更流暢更便利。

          




撥打客服電話總是在等

正常撥打電話示意圖
當你想用手機查詢戶頭餘額、預約餐廳或是叫計程車時,常常需要花費一小段時間翻找電話簿,等你好不容易找到電話,撥通後面對的卻是一長串的語音客服,在轉接的過程中更有可能因為按錯選項而導致一切流程重頭開始。共同創辦人魏孝丞與張朝騏瞄準了這個問題,花不到兩個禮拜的時間,便開發了「call saver客服省錢通」手機App,讓民眾只需要按一個按鈕,App便會自動幫民眾輸入轉接代碼,使用者可以跳過繁瑣的語音轉接流程,直接與客服人員溝通。

最早起因於一個偶然的機會下,魏孝丞看到父母因遇到電信問題撥打客服專線,發現他們一邊聽著語音指令、一邊按下指令代碼,有時還可能因為沒聽清楚而按錯數字,導致又要重聽好幾遍。撥打客服電話對年長的長輩而言存在著諸多的不便,且相信很多人都有同樣的問題,因此萌生研發這App的念頭。研發期間,資料的蒐集不靠任何技術,每筆都是由兩位創辦人一通一通的撥打、紀錄轉接代碼最後納入App。共同創辦人張朝騏說「我們最希望的是,當你有需要找客服時,透過我們,可以讓整個流程最省時、最省事、最省心力」。

客服省錢通 替你省時又省錢

如果信用卡遺失,要馬上掛失,打去客服專線等了好久都沒有專員為你服務,這時民眾通常因擔心被盜刷,而處於負面的情緒,但其實這對於解決問題並非最好情況,此時你就可以透過「Call Saver客服省錢通」App的「全部搜尋」功能,輸入你的銀行名稱,一系列銀行提供的客服轉接就會跳出;撥通後,民眾雖然還是聽得到語音客服,但可省掉聽撥號鍵選項的過程,快速幫民眾輸入轉接代碼,並直接接通到客服人員,在最短時間內為你找到客服專員,希望由此降低人們的焦慮感。

App中內容包羅萬象,不只收錄電信的客服專線,從各大金融業務、交通運輸,到緊急服務電話,如緊急報案、道路救援等,甚至還為因應前陣子鬧得沸沸揚揚的狂犬病而另闢一個專區。張朝騏說明,目前App最希望能夠提升的就是下載量,當累積至一定數量的使用者,不排除與其他重視客服的企業合作。


Call Saver 撥打客服電話流程示意圖
一同做公益 一鍵就搞定

手機App推出後,曾有使用者提出希望手機介面能夠調整字體大小,讓年長者方便使用。為了更瞭解年長者的需求,魏孝丞參加了針對銀髮族的研討會,並結識了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的執行長林依瑩,因此對於公益服務方面有了啟發;從公益的方面,結合視障按摩服務專線也是此App的特色之一。由於自己本身有按摩紓壓的習慣,魏孝丞也認為自己從中獲益許多,他相信一定有其他人有這樣的需要,於是在一次按摩的時候,跟按摩老師提及了合作的想法,也開啓了彼此互助的橋梁。「Call Saver客服省錢通」以交互宣傳的方式,在按摩中心貼上自己的廣告海報;手機App則加入視障按摩專區。App內集結多家視障按摩的店,點進界面就會有各店家的介紹,選好自己喜歡的店家後即可省去查號和撥號過程,一鍵轉接。

許多民眾在得知一些公益消息後,會想要為其捐款,但可能因為捐款程序繁瑣或害怕被騙因此最後作罷,「Call Saver客服省錢通」此App另一特色就是集結許多公益團體的帳號,提供人民一個捐款的平台,設定好了代碼路徑,一百元、兩百元或五百元這類的小額捐款,只要一鍵就能搞定。張朝騏說:「我們都覺得,不一定要等到功成名就才能對社會做一些幫助」透過幫助民眾節省程序的方式,讓更多人願意捐款,幫助更多需要幫助的人。


延伸閱讀:

Call Saver客服省錢通

Call Saver 客服省錢通APP -中視介紹

App-Island (App測評網站)



「漁翁得利」類社會企業 再造漁村價值

$
0
0
【記者陳怡樺/新北報導】「看魚比捕魚更賺錢,台灣漁村唯有轉型為體驗經濟,才會進步,才會被人敬重。」台灣休閒漁業發展協會秘書長何立德說。他花了六年的時間,投入台灣二十幾個漁村,帶領老漁村轉型成觀光產業。今年開始,他則要開始發展農漁業的「類」社會企業,從消費者和生產者面,整體提升農漁業的價值,並喚起公民意識支持地方產業。

回鄉打造魚樂天地

何立德是土生土長的基隆人,二○○一年時,本來在旅遊業上班的他,因為跟公司主管有些爭執,加上回鄉的心情已經萌發許久,他毅然決然辭職回基隆經營民宿。在經營民宿的過程中,他體認到老漁村現在正面臨了產業沒落以及人口外流、老化的困境。從小在漁村長大的他,便開始了漁村改造計畫。

「漁村不是沒有賺錢,只是從事漁業的人一直不被尊重。」過去求學讀觀光,工作也從事旅遊的何立德,認為漁村唯有結合觀光,才有辦法重新被認同、重新產生價值。何立德的起步並不容易,台灣漁村普遍保守,不過之後終究被他的熱情所感染,一起投入漁村再造,發展休閒漁業。


產業回歸地方 資源永續經營
何立德發現,漁村雖然發展觀光,帶動經濟,不過最終還是要回到資源面,海洋產業才有辦法永續,循環不息。「三腳虎漁業是萬劫不復的開始。」所謂三腳虎扒網漁業捕撈到的魚除了成魚以外,魚苗或小魚也會一同捕捉起,造成海裡的漁源數量不斷地減少,破壞了海洋生態。
此外,何立德舉例,幾十年前,整個漁村可能只有賺三億,但每個村民都樂天知命,生活十分愜意;但幾十年後的今天,漁村可能賺了三十億,漁民們卻都苦哈哈的。這是因為現今漁業經濟被大企業所掌控,為了節省成本,勞工找外勞,小漁民沒工作,就算漁村賺大錢,漁民也分不到一杯羹。
「我們必須回歸在地產業,並在消費者的需求和漁業的發展中找出一個平衡。」何立德說,知道有「社會企業」這個概念,是今年的事了。在社會企業的概念下,生產能夠結合服務、文創,提升地方產業的價值,達到海洋永續的目標。漁民可以賺到錢,消費者也能夠享用到有品質的產品,兩方雙贏。

「類」社會企業模式 創多贏局面

因此,何立德在今年成立了「海洋文創之『類』社會企業推動小組」。他笑說,因為這個模式還未正式上市,一切還在學習摸索中,只敢稱做「類」社會企業。何立德說,在現在處處充滿食安問題的情況之下,投入無毒農漁業是大好時機。所謂無毒事業,其實就是良心事業,也是發展服務的方式。讓地方農漁民各自供應自產的優良食材,並結合成產業聯盟,發揮合作整合、互補的經濟效益。安心食材的保證人是農漁民本身,他們自己就是產品的「品牌」,因此,也必須對產品負責。
在這樣的模式之下,他號招了海洋大學的師生和內湖社區大學的學員們,以輔導者的角色切入輔導地方生產者,教導他們經營自己的品牌事業。首先,主要目標就是讓消費者了解直接跟農漁民購買商品的好處;再來,對生產者推動生產健康安心食材的概念;最後則希望能夠喚起社會上的公民意識,以行動支持地方產業。
何立德說,這個模式的最後致勝關鍵點將會是創建「漁翁得利」網路平台,這個平台不僅提供資訊,最重要的,它也是一個交易平台,提供網路金流空間。生產者提供優良產品在平台上販賣,消費者以行動支持地方產業;平台本身兼具官網推廣的功能,也透過購買者的口碑行銷,讓更多人進入到這個模式中。

以文創為基底 提升漁村價值

提到「海洋文創」,何立德說,文化就是要呈現地方的原味和生活模式。漁村再造不是要讓它迎合大眾口味,而是要提升在地意象,讓消費者接受漁村的型態。他說,台灣的漁村多樣性和差異化強,各地都有不同的特色,連日本資深農業新聞工作者都讚嘆不已。
漁民提供產品時,更能同時發展旅遊,配合主題活動、套裝旅遊,甚或是海洋環境教育,做到寓教於樂。何立德說,像基隆其實有很多平常看不到的美景,只有當地人才知道,這不是外面的旅行社能夠提供的。這樣親近海洋的方式,讓漁村永續經營,也讓海洋永續。
「價值的選擇常常在一念之間。」何立德認為,今天你可以把錢讓囤售商或企業賺走,但也可以多花一點點錢,購買令人安心的優良食材,參加更具深度的漁村旅遊,用實際行動支持地方產業的發展,協助推動社會正面能量的提升。



多元成家立院通關 看法兩極

$
0
0

【記者鍾岱君、李珮綺/新北市報導】台灣伴侶權益推動聯盟,簡稱「伴侶盟」,目前向立法院推出《民法親屬編、繼承編部分條文修正草案》,希望台灣社會能落實婚姻平權的理想;而與其立場不同的團體,台灣宗教團體愛護家庭大聯盟,簡稱「護家盟」,主張維護「一男一女」、「一夫一妻」的婚姻價值,反對「同性婚姻」、「多元成家草案」,引發兩方論戰。

伴侶盟的理念 護家盟的主張

伴侶盟於二○○九年成立,並已於二○一二年八月正式登記立案為獨立的社團法人組織。其中包含婦女新知基金會、同志諮詢熱線協會、同光同志長老教會等多個性別團體,去年向立法院送出《民法親屬編、繼承編部分條文修正草案》,其中包含婚姻平權(含同性婚姻)、伴侶制度、家屬制度三套草案,致力於追求婚姻平權。

護家盟由基督教、天主教、統一教、佛教、道教等不同宗教團體組成,於今年九月十八日舉辦記者會,會中強調要守護傳統婚姻家庭的價值,並對多元成家草案可能改變的社會現況感到憂心,也認為不該由少數人決定社會婚姻制度,而是應該透過公民投票得全民共識。

婚姻平權 除去性別用語

婚姻平權(含同性婚姻)草案主張多元性別在婚姻上的平等,將民法中提及「夫妻」的部分改為「配偶」,並將「男女雙方」改為「雙方當事人」,因應婚姻平權的訴求,更將民法第九七二條「婚約應由男女當事人自行訂定」改成「婚約應由不分性別、性傾向、性別認同之雙方當事人自行訂定。」明確訂出多元性別的平等權益。

天主教賴効忠神父談到同性婚姻表示,不該讓單一的價值觀改變我們原有的生活型態,如果多元成家合法,那是不是喜歡的動物也可以結婚,他認為這樣違反常理,「所以我們教會認為這樣是不自然的」。

伴侶盟在該網站上的「同性婚姻推理專區」表示,認為同性婚姻不可行,是建立在同性戀是不自然的前提下,但是人生而平等,不應該用異性戀的觀點去評論他們愛的權力。對於多元成家的質疑,修正草案只更改民法中的性別用語,並不是開放各種物種都可以結婚,所以不會有人與別的物種結婚的可能。

伴侶制度 另一個成家選擇

伴侶制度草案認為婚姻並非組成家庭與建立親密關係唯一的形式,為了突破傳統婚姻的父權體制,讓不想結婚的人在法律上有不一樣的成家選擇,伴侶制度比婚姻更強調彈性,配偶也須負責任義務,但不會跟對方家屬產生姻親關係,且配偶制度也允許單方解除伴侶關係,更尊重當事人的自主意願。

護家盟發言人、統一教台灣總會副協會長張全鋒在護家盟的記者會上表示,社會制度建立在婚姻基礎上,但伴侶制度不須履行婚姻義務,雙方只要有一方不滿意就可解除。這些法案是「性氾濫」產物,不該修法毀掉原有婚姻定義及一夫一妻家庭制度。

伴侶盟製作的「伴侶制度問答集」中解釋,他們認為伴侶制度和婚姻制度是完全不一樣的選項,沒有誰好誰壞,允許單方解除伴侶關係,是秉持著好聚好散的想法,因為法律不能保障已經逝去的愛情,至於孩子的扶養責任,不會因為伴侶關係解消而失去保障,所有在伴侶關係中應負的責任義務,在結為伴侶前的契約書裡都該詳細標明。

家屬制度 互相扶持共同成家

家屬制度草案支持多人家庭,只要登記成為家屬,就互負撫養義務,不以一對一親密關係為基礎、不以親屬關係為必要、自主選擇兩人或兩人以上共組家庭。不管是三五好友,或沒有家人和伴侶的老人,都可以自由選擇建立自己的家。

網路上流傳一段影片「反對多元成家法案-反對不代表歧視,正因為愛所以反對」,影片中對於家屬制度中「多人成家、共同生活」、「不以一對一親密關係為基礎」、「不以親屬關係為必要」、「自主選擇多人家屬」等宗旨提出「多P也可以成家」的疑問。

伴侶盟製作「拒絕山寨 台灣伴侶權益推動聯盟草案正解版」影片,希望推廣台灣民眾對多元成家法案的認識,並歡迎立場不同的個人或團體理性的對話,但是「對於斷章取義的『整理』及歪曲的解讀」不以為然,但卻仍然未明確解釋關於「多P」的疑問。

目前草案已經立法院一讀交付委員會審查,伴侶盟也持續在網站和臉書上公布草案最新消息,現在多元成家的議題受到多方討論,各方的意見一來一往之間,也讓這份草案被更多人看見,激起不同的火花。





護家盟(左上)與伴侶盟(右上) 各提出「反修民法」(左下)和「自由戀愛,平等成家」的主張(右下),在社會引起一番論。


延伸閱讀

台灣守護家庭官方網站

伴侶盟

台灣教會公報《關於多元成家草案的幾點澄清》

YouTube影片:反對多元成家法案-反對不代表歧視,正因為愛所以反對

YouTube影片:拒絕山寨 台灣伴侶權益推動聯盟草案正解版



Viewing all 875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