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生命力新聞
Viewing all 875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穀雨社走進農鄉 為農民出力發聲

$
0
0
【記者陳斯穎、黃涵逸/台北市報導】由一群年輕人籌組而成的「穀雨社」,社員來自不同的學校,不同的科系,但他們都有一個共通點,就是關心台灣農鄉相關議題。透過書本累積農業知識,並進入農村,親身參與體驗農務,二○○九年至今,他們陸續進入鄉村體驗、訪調,苗栗灣寶、新竹二重埔、彰化二林、台中東勢等地方都有穀雨社的足跡。他們與農友聊天,了解當地人文歷史及生活背景,並參與農村議題的社會行動,希望能更深入理解台灣農鄉的困境,讓更多人開始關心農業議題。



台大穀雨社 一群關心農鄉的青年
二○○八年底,立法院一讀通過的農村再生條例草案引發出許多爭議,其中包括大規模開發會破壞台灣農村文化、使得財團有利可圖藉機炒地皮,或是剝奪農民自由處分財產的權利等。一群關心台灣農鄉議題的學生,在二○○九年選擇以讀書會的方式,透過閱讀、討論,或是邀請具有田野經驗的農業實踐者或相關科系教授分享,開始建立起農鄉相關的知識基礎。由於想更進一步理解農鄉的生活脈絡,他們藉由身體與土地的接觸,從校園進入田野,此時讀書會轉型為「農村實踐小組」,持續在農村進行訪調。為了取得更多的資源,小組在二○一一年正式成立社團,穀雨社就此誕生。

「穀雨」是二十四節氣之一,指的是在清明節後的時節,雨水豐沛,幼穗茁壯的日子。雖然穀雨社的成員不一定是農家子弟,卻都對農民的辛勞有深深的體會。目前就讀台大土木系的陳慈愔說,剛開始會接觸到穀雨社是因為姊姊的關係,因為姊姊從還是讀書會時就參與其中,受到姊姊的影響,她也慢慢關心起台灣的農業所面臨的問題,因此決定參加社團,與大家一起討論和分享,參加實作的活動,累積農業基本的知識,並親自體驗農事勞動的辛苦。穀雨社成員陳怡君說,參加社團的人不一定都是台大的學生,只要關心農業議題,想為台灣的農業進一份心力的人,他們都非常歡迎。


用閱讀獲取知識 以行動支持農鄉
台大榖雨社在社課時間會聘請老師來做專題演講或分享,社員間也會互相討論農業議題,藉由自行研讀、討論和請老師分享的方式,讓社員能夠更加了解並關注台灣的農業環境。除了在知識上的不斷累積,榖雨社也關心許多社會議題,有時更投入參與。以國光石化事件為例,當時打算在彰化地區展開的石化工業投資案,卻因為環保問題引起環保界和政治界的風波,穀雨社的學生認為,假若堅持在當地興建石化工廠不僅會破壞當地養蚵經濟也會讓國際級的濕地消失,此外也會造成土地和食物的汙染。

因此許多穀雨社社員以實際的行動來支持反國光石化,二○一○年七月,社員特別走訪彰化芳苑與大城溼地並與當地青年組成「全國青年反國光石化聯盟」實際參加抗爭活動,包括包圍彰化縣政府遞交反國光石化陳情書,並號召北部青年朋友一起搭車到彰化,支持走上街頭的人,並與漁民站在一起,帶領大家實地走訪國光石化位於彰化的預定地。二○一○年十一月,成員也投入「全國反國光石化大遊行」的行動籌備工作中,透過討論、釐清地方歷史脈絡、製作文宣,並開了一個又一個的會議,希望能對反國光石化議題付諸實際的支持行動。大家也開始串聯彼此的力量,在各自的校園內推動反國光石化的議題。


關懷農鄉的營隊 自我經驗的轉移
台大穀雨社有了更多的嘗試,包括了與其他團體合作舉辦彎腰生活節,從一年一次到現在以日趨成熟,改成每個月舉辦一次彎腰農夫市集,榖雨社作為一個交流的平台,有更多機會參與農夫市集的運作。浩然基金會彎腰市集負責人蘇之涵表示,台大榖雨社的學生也會到彎藥市集擺攤,參與活動內容的討論與規劃。此外,榖雨社也協助「夏耘」農村草根調查營隊,榖雨社社員當領隊,帶領同學實際下鄉,走入傳統的農耕世界,真正體驗農人的生活。調查營隊共分成三階段,第一階段時安排農業相關課程,讓參加的同學可以更熟悉台灣農業的實際情況。進入第二階段後,便真的走入鄉村,又稱為「進鄉」,展開為期一個多月的鄉間訪調,整整一期稻作時間,從育苗、收割到販賣通通參與。第三階段則是分享心得,互相交流在這次的營隊,得到的收穫或是有沒有需要改進的地方。

從二○一二年開始,透過世新大學的蔡培慧老師的介紹,榖雨社於文山社區大學開設「農業你我他」的課程,這項活動可作為榖雨社對農業議題理解後的一種經驗轉移,也是一個讓榖雨社重新複習所學的機會,藉由課程的安排,不只讓自己印象加深,也讓更多人知道農業與我們的關係是如此緊密。課程內容的設計主要是轉化社團的經驗,期望讓社大學員從勞動實作、生產消費與食品體系等多種角度來認識農業。

陳怡君說,雖然不是每個加入社團的人最後一定都會走上相關的職涯發展,因為經濟考量和家庭因素,或許不能把這個當成志業,但至少在他們內心深處,仍然理解台灣農業社會的困境以及一些很難一夕改變的困難,並時時刻刻關注農業議題。





延伸閱讀

台灣農村陣線聯盟

台大榖雨社

彎腰農夫市集


彎腰農夫市集 感受對土地的謙卑

$
0
0
【記者陳斯穎、黃涵逸╱台北市報導】看著在農田裡彎腰辛勤工作的農夫,揮灑汗水,不辭辛勞的務農,而彎著腰耕耘正是他們面對作物和天地時表達的謙卑。為了讓每天享受天地與農友恩惠的我們也能一同彎腰學習,從二○○九年十一月開始,一年舉辦一次「彎腰生活節」,直到現在每個月舉辦一次的「彎腰農夫市集」,四年來不間斷的提供一個平台,讓我們有機會接觸農夫踏實的生活態度,並了解與自然萬物共生共存的永續觀念。



歷經四年的摸索 彎腰的轉變
每個月的第三個周日,總是有個農夫市集在政大公企中心,不畏風雨的準時開張,它就是「彎腰農夫市集」。從一開始的彎腰生活節到目前的市集,四年中歷經許多變化,二○○九年十一月,台灣有機產業促進聯盟、綠色陣線協會、賴和基金會等十一個民間單位與臺大一些系所合辦了第一年的彎腰生活節,包含了「有機嘉年華」、「賴和音樂會」和「臺大綠遊記」三個主題活動,從不同的角度關心土地與生活。

二○一○年,延續對土地及生活的關懷,台灣農村陣線、浩然基金會、臺大學生會等團體規畫了許多活動,像是系列講座、彎腰音樂會等,而與各地友善小農交流的橋梁,「彎腰農夫市集」也在這時出現了。二○一一年九月,為了讓市集能以長期經營的常態性活動舉辦下去,市集開始由台灣農村陣線、浩然基金會與臺大穀雨社主辦,秉持著友善耕作與綠色生活理念,市集轉為每月在臺大蒲葵道舉行一次。

二○一二年初,由於無法繼續租借臺大的場地,市集不得已只好暫停舉辦,幸好經過一個多月的尋覓,三月時市集終於在寶藏巖國際藝術開張。二○一三年,因為考量交通便利性,市集再度搬家了,這次,「彎腰」希望透過政大公企中心的易達性,能更拉近友善小農與消費者間的距離。


農友齊心合作 朝自主化邁進
彎腰市集目前每個月定期會參加的農友數量約在二十二個,隨著這四年來彎腰的一路成長,參與擺攤的農友們性質也有很大的不同,浩然基金會的彎腰農夫市集負責人蘇之涵說,在二○○九到二○一一年間,大部分的擺攤多為議題性攤位,如:「屏東綠農的家」討論中科二期問題、「農村陣線聯盟」著重在土地徵收和反自由貿易的議題等,這些議題性攤位比較強調向來市集的民眾介紹他們的理念,可能藉由印製小手冊、發放宣傳品的方式來帶民眾深入了解這些農業議題。

從二○一三年到現在,彎腰農夫市集的攤位設置逐漸轉向綠色消費的推廣,原本的議題性攤位,因為大多已有結果或得到解決,所以便隨著時空的轉換,漸漸退居幕後,取而代之的是真正農友的參與,農友數量也開始增加,蘇之涵說彎腰市集最早其實就是想將農人耕種的概念讓大家理解,彎腰農夫市集作為一個平台讓消費者可以直接農友接觸,而願意主動參加市集的農民,心中都有一定的理念和堅持,也樂於和消費者解釋每樣農產品的特性。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學生吳佳玲表示,藉由消費來認識農友,互相建立信任關係,在吃的時候也會覺得比較安心,因為她認識這個農友。

參加市集的農友們以中生代和年輕人為主,年齡介於二十五到五十之間,每次舉辦完市集都會聚在一起開會,討論需要改進的部份,每隔半年也會開一次更大的會,討論明年的計畫還有未來發展方向,同時也會一同審核想加入市集的新農友們,朝完全自主化的農夫市集邁進。而新農友的加入會受到嚴格把關,除最基本的遞交申請書外,農友一定是要種植友善環境的作物,而為了讓市集蔬果商品更多樣化,也會以產品異質性作為篩選的考量。之後浩然基金會會協同鄰近地區農友對新進農友做產地拜訪,以做出最後的決定。


促進互惠交流 論壇的開辦
除了彎腰農夫市集的營運,每次市集也都會舉辦和農業議題相關的論壇講座,蘇之涵表示,每年年初,她都會和農村陣線聯盟及台大榖雨社的夥伴們,一起想論壇的主題,並策劃要找哪些主講者來分享,讓參加市集的民眾除了能買到新鮮農產品外,也可以透過論壇的討論,來對農業有不同的想像。

演講者包括來自宜蘭友善耕作小農聯盟的阿寶,他向大家強調使用在地食材的重要性,還有美國社區協力型農業的推廣者伊麗莎白,告訴大家社區協力型為農業帶來的可能性...等,各式不同類型的論壇帶給聽眾不同的體驗和知識分享。台灣農村陣線成員蔡培慧說,彎腰市集,一開始就很強調和議題的結合,每個禮拜都有講座,有時候還不只一場講座,每場講座都努力的去闡述農業的象徵意義。而最近一次邀請到諶淑婷和小東河手作工坊的夫婦來開講,講述一家人放棄都市生活,回歸到自主農業生活的感想,小東河的這對夫妻原本都是媒體工作者,卻放棄原本的生活方式,回歸大自然過著《半農半X》的生活,連教育孩子的想法也很不一樣,讓他們順性發展。

蘇之涵表示,每次論壇的規模不定,但論壇中常會發現一些臥虎藏龍的人,學識非常豐富,她說藉由論壇也讓關心農業議題的人有機會可以互相交流與分享。




延伸閱讀

小東河手作工坊

彎腰農夫市集

浩然基金會

用心揉出好品質 台灣唯一手工墨

$
0
0
【記者廖苡嘉、陳玟如/新北市報導】走進三重三和路三段,陣陣墨香混合著中藥味,從巷口緩緩流出。目前七十歲的製墨師傅陳嘉德,國小畢業後就到台北打拼,學習製墨。一九九○年代面對大陸低價墨的衝擊,陳嘉德改以製作高級松煙墨來應對,加入梅片、麝香和牛皮膠製成的香墨,成功取代原先的市場,十幾年的好技術更讓他成為台灣國寶級的製墨大師。



危機帶來轉機 獨一無二的香墨
位於三重三和路的大有製墨,是台灣僅存的手工製墨廠。師傅陳嘉德,小學畢業後從嘉義北上,透過別人的介紹到製墨廠學習製墨。陳嘉德說,當時心裡也不清楚未來的出路,就是想把技術先學起來,沒想到一做就是一輩子。不過,陳嘉德的製墨道路並非一帆風順,二十九歲那年,陳嘉德自己開工廠創業,以製作學生墨為主。由於當時原料的缺乏,以及缺少穩定的客源,時常得自己到外推銷,與文具批發店聯繫。經過長時間的累積以及不斷的努力,好不容易才做出一番成績。

一九九○年代,大陸的低價墨侵襲台灣整個製墨市場,陳嘉德的生意也跟著受到影響,工廠內十幾個員工都被遣散,陳嘉德也將工廠暫時關閉。歇業一、兩個月,經過不斷的思考後,陳嘉德改以松煙墨反攻,主打高級市場,原料從德國進口,加入梅片、麝香和牛皮膠製成的松煙墨,做出來的品質好,聞起來還帶有淡淡的中藥香。當時台灣市場缺乏高級墨,陳嘉德的轉念帶來空前的成功。陳嘉德笑著說,做了松煙墨後不管走到哪兒,身體總能散發一股清香。

陳嘉德說,製墨這個工作看似簡單,但沒熬個三、五年是做不出來的。許多技術必須靠著經驗的累積,像是原料的調配、敲打,以及揉捏的技巧,都是需要經過長時間的努力才能做出好品質的墨。每個墨條製作時間大約只需二十分鐘,與機器製墨相比,手工墨需不斷地搓揉,因此很容易導致腰痠背痛。陳嘉德說,現在年紀大了,一天做個三小時就準備休息,不再像以往那般拼命。問陳嘉德製墨這個行業需要什麼技巧,他笑著說:「不要怕黑、要有耐心,這樣就差不多了。」


大師的堅持 有錢未必買的到
隨著媒體報導,陳嘉德的知名度越來越高,外國觀光客也不斷湧進。曾有許多人向他提出合資的想法,希望能與他一起合作,但陳嘉德目前並不考慮,他說不喜歡把錢看得太重。也曾有大陸高官一次想購買三十份的墨條,但陳嘉德卻堅持只賣三盒,他說現在的松煙墨產量有限,也必須留給其他有需要的客人,並不是有錢就能買到他的墨,他笑著說:「有緣再賣。」

平常就有寫書法習慣的張先生,透過朋友介紹知道三重有一位很有名的製墨師傅,特地從台中開車上來台北,為的就是買到大師製的墨。張先生說,大師做的手工墨感覺就是不一樣,從巷口就可以聞到墨的香味,雖然是第一次北上買墨,不過張先生說以後一定還會再來光顧。


製墨文化的價值與傳承
十幾年前,陳嘉德曾有退休的念頭,認為年紀差不多,是可以休息的時候了。當時好多的教授、學者都專程到場給他鼓勵,希望他無論如何都要堅持下去。陳嘉德說,那時才發現原來自己的製墨,對文化有如此大的價值,成為重要的國粹。兒子陳俊天也因此受到影響,讓原本苦無人繼承的製墨技術得以傳承。

陳俊天說,小的時候其實很排斥製墨,小學一放學回家就要幫忙包裝。國小中午就放學,陳俊天硬是要拖到傍晚才肯回家。長大後才漸漸體會製墨對台灣文化的重要性,願意接手爸爸的製墨工作。不過,因為製墨的緣故,身上常會染上墨,看起來有些狼狽。有一次在大馬路上騎車,還被警察誤以為是小偷,讓陳俊天哭笑不得。陳俊天說,近期有在考慮結合花瓶,做成創新的模具。未來也會多嘗試利用新的模具,讓製墨更具文創性。




延伸閱讀

大有製墨廠

陳嘉德臉書

三重黑世界 製墨達人陳嘉德

重刑犯的心靈輔導師

$
0
0
【記者楊兆元、陳敬言/新北市報導】提到監獄裡的重刑犯,大眾一般聯想到的不外乎是殺人放火的壞人。然而這群關在監獄中重刑犯的心靈輔導老師王長利說:「不要把他們當成流氓,當成一般人看待就好。」


教誨師的緣起
現職為總統府導覽員、風水老師、社區大學講師的王長利,因為人生經歷豐富、博學多聞,在一次聚餐中認識了任職於臺北看守所的李典獄長,受李典獄長邀請來到監獄中講課,擔任榮譽教誨師。他說:「有時講課到一半,犯人在底下一言不和就打起來了,剛開始會比較害怕,久了就知道怎麼處理了。」

教誨師主要的工作是輔導受刑人及評定受刑人分數,作為假釋的依據,受刑人分為五個等級,開始為五等,假釋分數累進後到下一級,需要到二級才具有假釋資格。

王長利表示,然而一個監獄僅分配四個教誨師,導致常常有人已經服滿刑期或是移監,教誨師還沒有輔導到受刑人的窘況。

王長利從十七年前開始,每週進入台北看守所輔導受刑人。他說,自己曾自問在死之前有沒有成就、有沒有做過什麼善事,若是有的話對自己的孩子也是一個好的榜樣。於是決定進入監獄幫助受刑人,盡自己力貢獻社會。


隱式故事開導
王長利說:「這些犯人通常不會聽話,所以直接對他們講道理是沒有用的。」於是他想到了利用隱喻的故事,藉由說這些具有啟發性的故事給受刑人們聽,傳達做人處世、勸人向善的觀念。

他曾說過一個故事,講的是一個人一生中娶了四個老婆,分別用來比喻人一生中的心、金錢、名聲、以及時間。若是第一個老婆能夠維持長久,一個人才會過的平順,也就暗指人要先把心顧好。這個故事是告訴受刑人,最重要的不是外在的名利,而是自己的良心。


輔導相長
王長利說,這十三年來,幫助這些受刑人的同時,無形中也讓自己累積了很多故事。對於他導覽、教學工作上也有很大的幫助。

在長時間接觸過這麼多重刑犯後,王長利表示,犯人假釋出獄或是刑期服滿後,仍有八成的回復率會在犯罪回到監獄。他認為,防治犯罪應該從根本做起,也就是教育。他認為應該在國中到高中這段時間,將人導向正途,最重要的就是讓人能有一個健康的成長環境。




延伸閱讀

心靈導師王長利 「當志工有趣」

行善勸善的現代彌勒佛 ──王長利

臺北古圖散步趣 -王長利

遠地就醫病童的第二個家

$
0
0
【記者陳敬言、楊兆元/台北市報導】去年七月,當時麥當勞叔叔之家準備落腳台北市錦安里,遭到部分社區里民的反對。在召開公聽會、透過當地的永康國際商圈協進會及市議員的協調下,成功化解大家的疑慮,於是麥當勞叔叔之家終於順利成立據點,也已經在今年五月十五日開幕,更募集到一百位志工及一百萬元的捐款,當時強烈反對的里民如今也成了志工。


親子套房
許多住在偏遠地區的病童,居住地點醫療資源較缺乏,若要到大城市就醫,將要花費許多金錢在住宿及醫療上。考慮到這些因素,麥當勞叔叔之家成立親子套房,提供遠地就醫的病童及陪同的家長一個暫時的棲身之所。

去年六月親子套房住進一名來自越南的病童,小安。因罹患白血症,經過越南的醫院志工介紹後,與父母一同輾轉來到台灣就醫,住進麥當勞叔叔之家的親子套房。目前小安已經接受骨髓移植,評估現階段復原狀況後,目前小安已經在今年六月回到越南了。麥當勞叔叔之家兒童慈善基金會副理李雅惠說:「小安在這一年當中長大許多,目前已大致康復,基金會的志工們也都很開心。」


與地方合作
永康商圈協進會理事長李慶隆不僅幫助麥當勞叔叔之家順利落成,還搶當地一號志工,他說:「自己能夠做到拋磚引玉,募集更多人的愛心,讓社會大眾都能夠參與。」

結合社會大眾關懷的力量,不僅募集到資金和人力,並且計畫與三家鄰近的永康商圈餐飲業者合作,為癌後化療的兒童,設計了三套愛心菜單,讓病童可以吃到衛生又營養的餐點。
永康商會理事長李慶隆將捐款支票交給麥當勞叔叔之家


麥當勞叔叔之家
第一座於二○○七年於內湖落成,麥當勞叔叔之家設置了廚房、洗衣區、休憩區等。更規劃了三十二間房間,房間內有子母床及獨立空調,避免交叉傳染。希望能讓病童家庭擁有一個真正出門在外的家。 

二○一三年,麥當老叔叔之家 將從原本的十個房間,擴增到三十二個房間 ,可服務的人數將增加至原有的三倍,依情況提供病童及家屬住宿七至十五天,預估一年可幫助一萬五千個重症兒家庭遠地就醫,因此也需要更多的人力來幫助這些服務的進行。

在李慶隆帶頭號召之下,目前已募集一百位志工,志工主要的任務為發票整理和兌獎、環境清潔和玩具消毒,將於三月底分批接受培訓,等待落成後便可成為可用的人力。只要是十八歲以下的兒童,不論疾病均可向麥當勞叔叔之家提出申請,提供遠地就醫的兒童免費住宿及交通服務。

李雅惠表示,目前在台中榮民總醫院及南投埔里基督教醫院均已設立麥當勞叔叔親子套房,未來期望能夠更提昇麥當勞叔叔之家的品質。

綠領工作坊 建築業的健康維他命

$
0
0
【記者夏嘉翎、張文玠/台北市報導】近年來隨著環保意識興起,「綠建築」也成為友善環境的新指標,然而該如何打造與環境和平共生的舒適住屋,就成為建築業的新課題。面對這些難題,「綠領工作坊」以永續精神為原點,從陽光、空氣、植栽、木材到空調管線等,透過實務教學,不僅讓建築同業能再添一雙打造永續生活的厚實翅膀,也讓一般大眾有機會學習綠建築的永續精神。



台灣綠領協會 培育綠建築人才
為了補充台灣建築界對綠建築的了解與應用,「台灣綠領協會」自二○○九年起,透過「綠領建築師培訓工作坊」﹝簡稱綠領工作坊﹞開設一系列綠建築課程。內容從生態系四十幾億年的演化史,談論建築生命周期的意義,也從永續建築的角度,由陽光、空氣、風、土壤和雨水的角度還原建築樣貌。不僅讓已經具備專業技能的建築師,能增添友善環境的綠建築思維,也能讓一般對綠能環境有興趣的民眾,從中了解該如何實用節能永續技巧。

本身從事電子業的何建德,因為對能源與環保議題感興趣,在朋友介紹下參加了第二屆的「業主養成班」,談起印象深刻的內容,他舉例在「生態科技農業 生態科技生活」課程中,大家了解到二○三○年時,全世界將有五分之三的人口都生活在都市中,但從生態學角度來看,單一物種興起與集中並非常態,科技究竟帶來了便捷,還是使人類走向滅亡?透過這些課程,讓非建築專業的他,增加了許多對環境議題的省思。


知識經驗相融 將所學應用到生活中
目前擔任麗明營造綠建築專案工程師的羅永盛,就是綠領工作坊的第一屆學員,他認為綠建築是一種整合的藝術,不僅只是蓋出一棟能遮風避雨的房子而已,還要從建築方位、水資源處理、通風等概念全盤考量。談起最令他印象深刻的一堂課,工作坊請來「半畝塘聯合建築師事務所」負責人講「節氣建築」概念。

所謂節氣建築並非創新概念,而是從古老的二十四節氣中,體會到人類生活應該順應大自然運行。例如觀察風怎麼吹、太陽怎麼跑,並了解房子的上風處在哪後,再決定最適合開窗的位置。綠建築所重視的「自然通風」,就是藉由較大的上風處開口讓空氣流入室內,而較小的下風處開口自然能把室內空氣抽出去,達成了類似「活塞流」的最佳換氣效果。這些學問其實早已包含在遠古的東方智慧裡,只是科技發達後,我們鮮少傾聽大地的聲音,而綠建築正是回歸到人與環境共生的根本重新出發。

擁有土木工程背景的羅永盛,透過專案工程以及綠領工作坊的學習,不斷累積綠建築相關知識,他說:「因為我的工作就是做綠建築,所以這些知識能應用到工作中,但一般人來講他們能用在工作比較少,不過生活上卻時常需要用到這些概念。」他分享最近換屋在看房子時,就會注意陽台不能外推並且要深一點,因為陽台若外推,日照就容易射進屋內讓室內悶熱,反之陽台深度若大一點,陽光就能被屋簷擋住,太陽比較不會照進來,屋內也不會因為悶熱而需要頻繁使用冷氣,無形中節約不少能源。


推廣綠領 傳遞永續健康觀點
除了專業技巧外,綠建築常提及的「通風」效果不僅關注節能減碳,還更重視生活的舒適與人體的健康。羅永盛簡單舉例一般人在冷氣房待久了,會開始精神不濟甚至臉紅發熱,這時候若以為繼續調降冷氣溫度有助於排熱就錯了,正確作法是要將冷氣關掉、門窗打開,使室內過多的二氧化碳排掉,通風後才能讓人神清氣爽。這些觀念其實一點都不難,但正是綠建築順應環境的基本精神。

看著綠領工作坊每一期學員的成長與收穫,楊雅雲笑說一開始很多人都不明白「綠領」的意義,所謂「綠領」就是提倡在工作環境裡,以健康、快樂又和諧的方式追求永續發展,而每一個職業最終都會走向綠領,因為那才是人與環境維持平衡的和諧狀態。雖然工作坊的學員背景有別,並非人人都能將所學運用在工作上,但重要的是喚醒大家對環境以及綠能產業的重視,並且將這些知識運用在生活當中。例如學員常分享在買房子或是要裝潢時,開此懂得跟建商溝通陽台設計、室內通風以及節能等問題,透過這些意識的興起,無形中也形成了一股追求永續發展的生活態度。





延伸閱讀

台灣綠領協會

綠領建築師培訓工作坊

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

原原不斷 原住民當代藝術展

$
0
0
【記者廖苡嘉、陳玟如/台北市報導】結合原住民十四族不同特色,設計出的鞋子概念圖;利用漂流木組合成的大型創作;以銅、鐵為原料創作出原住民圖騰的拆信刀。不論在圖騰的應用、色彩造型的搭配,或是材質原料的選擇,皆已突破以往的創作概念。由台灣文創平台舉辦的原住民當代藝術展,利用全新的創作、嶄新的理念,希望帶給大眾不一樣的視覺饗宴,同時對原住民的文化與生活能有更多元的了解。



加入新穎觀念 原住民現代藝術
台灣文創平台發展基金會,成立於二○一一年,主要為扶植台灣的文創產業,期望將台灣文化與藝術引領國際。總監洪兆宣說,當初在構想原住民藝術展的時候,是希望跳脫原住民傳統文化的思維,讓大家不再只是與琉璃、布匹、太陽等設計做連結,而是加入新穎、大膽的觀念,讓民眾參展時能夠對原住民文化有更多不同的想法。

原住民藝術展共籌備了一年多的時間,共有二十位藝術家參與,展出六十多件作品。其中還特別邀請到來自澳洲的易安妮擔任策展人,與台灣文創平台一同環遍全台,拜訪各地的原住民藝術家,希望藉由這次的展覽活動,讓外界跳脫對原住民以往的既定印象,加入全新的明亮視野,讓更多人認識不一樣的原住民文化。


傳統文化與共生概念
參與此次展覽的藝術家雷恩,身為排灣族的他,創作概念為排灣族的神話故事。以銅、鐵為原料,搭配著琉璃珠、陶壺、青銅刀等排灣族文化標的所設計出的拆信刀,希望讓拆信成為渴望開啟與接收訊息的美好儀式。

雷恩 圖騰拆信刀
另外,像是藝術家高耀男,本身其實有色弱的問題,只能利用記色塊的方式創作,但他並沒有因此受限,反而創作出大膽且新穎的作品。以男性褲子上的菱形圖案作為卑南族的設計發想;排灣族則是以百步蛇和簡化琉璃珠線條為主要設計;身為阿美族的他,設計自己族群的概念則來自男性與女性的頭飾。高耀男利用原住民十四族不同的特色,將傳統與時尚結合,設計出鞋子概念圖。

高耀男 鞋子概念圖設計

台灣文創平台專案經理羅仕宏說,這次的原住民作品除了強調本身的文化外,也重視人與自然共生的概念。像是魯凱族藝術家安聖惠的漂流木作品,反映了她童年生活在山裡的景象,更希望表達一種旅程的行徑,回應追尋安放靈魂的精神。安聖惠把漂流木視為殘缺的有機體,用最好的方式拼湊起來。

阿美族藝術家陳德松的作品,與安聖惠的創作恰有異曲同工之妙。有天陳德松家門前,聚集了一大堆的鍬形蟲,這樣特別的景象正巧成為他的創作養分,利用樹枝做成的鍬形蟲,表達出人與自然零距離的接觸,同時希望人們隨時隨地都能享受到大自然帶來的驚喜與奧妙。羅仕宏說,原住民作品打動人心的原因,時常來自最樸素、簡單的呈現方式。

安聖惠 漂流木
陳德松 鍬形蟲


3D方式呈現多元風貌
原原不斷藝術展,除了靜態的展覽外,還有榮獲世界3D大獎的曲全立導演所拍攝的3D原民舞輯《kurakuraw‧舞琉璃》,呈現原住民的舞蹈藝術之美。羅仕宏說,希望透過不同方式,呈現多元的原住民文化。

參觀過展覽的哈勇.弗歐紀,本身也是原住民的他,認為這次的展覽相當具有前瞻性,帶給人不同的現代藝術觀念。羅仕宏說,希望透過這些新一代的設計,給予更多人不同的啟發,也希望透過舉辦這類的活動,讓台灣原住民的藝術能夠進軍國際。




延伸閱讀

VIBRANT VISION原原不斷─原民當代藝術大展

財團法人台灣文創平台發展基金會

台灣文創會館

身障者接受水療 兼顧復健與運動

$
0
0
【記者陳可嘉、黃桓瑜/台北市報導】划水、踢腳、換氣,這些是一般人耳熟能詳的游泳基本動作,但對身障朋友來說,都需要花一番心力才能完成。醫院中的泳池,並不是拿來給一般病人休閒娛樂之用,而是專門讓部分行動不便的病人復健。物理治療師武而謨投入水療已有三十餘年的時間,他每天幾乎都泡在水裡陪伴身障朋友,讓治療變成一項快樂的運動方式。



透過水療 進行復健
水療是一種在水中所做的復健治療,小兒麻痺、腦性麻痺、脊椎損傷等身心障礙者可以透過水的溫度、浮力、壓力、流速等特性來達到物理上的治療效果。由於身障者平時不像一般人一樣可以自由伸展四肢,但在水中他們的行動卻可以比起在陸地上來的自如。

行動不便的患者可以透過無障礙設施進入水療池,他們在水中藉由浮力來輔助無力的四肢活動。水療的病患並不求馬上可以學會游泳,他們可以在水中做簡單的伸展運動來拉筋,藉此訓練肌耐力、柔軟度及心肺耐力。水療池可以提供病患身體良好的支持及保護,除了可減輕活動的疼痛感外,還可以降低肌肉張力,達到復健的效果。


武而謨 投入水療十餘年
物理治療師武而謨從事水療已經有三十餘年的時間了,他於一九七七年開始在台北市振興醫院服務。振興醫院前身是振興復健醫學中心,原本是針對小兒麻痺兒童提供復健的場所。但一九八○年代開始,小兒麻痺病情逐漸被控制,病患開始減少,振興復健醫學中心轉型為一間多元發展的綜合醫院,同時也開始著重水中療育的復健計畫。在當時,武而謨剛好本身也喜歡水上運動,便開始全心投入對身障朋友特別設計的水療服務項目。

武而謨幾乎天天都泡在水療池中,他笑說每當有人問他生肖問題,他都會回答自己是屬魚的。武而謨不只是水中的復健師,也是病患的好朋友。目前在振興醫院接受水療的病患還是以腦性麻痺居多,雖然腦性麻痺患者說話並不像一般人那樣地流暢,但武而謨都會耐心地聽完他們說的每句話,也會鼓勵患者要勇敢的下水練習。他說透過團體與個別的水療指導,可以針對不同病患的病情對症下藥。搭配泳圈等輔助工具與昇降椅這樣的無障礙設施,身障者或是行動不便的老人可以比較不費力的進到水療池中中做治療。由於水壓可以促進血液回流,與陸上運動相比,在做治療性的游泳時,心臟負擔較小,對病患來說也是相對安全的一種運動。


循序漸進 水療不求快
今年四十六歲的游勝旭從一九九二年就開始跟著武而謨做水療復健,過去二十年間從不中斷。游勝旭說自己當年在天母街頭散步時,被熱心的武而謨撞見,便開始了他的水療人生。腦性麻痺的游勝旭在接受水療的初期相當害怕,由於平時都坐在輪椅上的他,突然開始要靠自己的力量活動而沒有安全感。在經過武而謨耐心的指導與細心的照料下,游勝旭漸漸地不怕下水,也喜歡上在水中運動的感覺。

在接受水療多年後,游勝旭在前幾個月前開始挑戰不用泳圈。一開始,他覺得又回到最初下水感到緊張的時期。雖然也因此嗆到水,但他抱著賭賭看的心情,與其他接受水療的朋友相互鼓勵,現在已經不那麼感到害怕,也對在水中的自己越來越有自信。他說自從接受水療後,腦性麻痺所導致的手腳肌肉張力已經有所改善,脊椎側彎惡化的速度也會趨緩,現在還可以自己把衣服穿好。透過水療,游勝旭說自己不但找到一個可以運動的方式,還與許多一同復健的大朋友小朋友成了忘年之交。而武而謨不僅是一位好長輩,更是他的好兄弟。


參與水療 給身障者機會
水中療育最重要的一點是水質管理,透過對水溫的監控,將溫度掌控在三十四度至三十七度間,原理在於溫水的熱效應對患者有全身熱療的效用。物理治療師劉宇菁說,標準的水療池目前只在醫院裡面設有,應該要開發更多可以設置水療池的地區,讓一般民眾也可以參加。因為水療的療效不只是身障者適用,一般人其實也能夠在運動時搭配物理治療的原理,促進身體健康。

身為物理治療的同事,劉宇菁說,武而謨可以稱得上是水療的國寶級人物。不論各個年紀或是各種疾病的患者,每個人一到武而謨手中就被訓練得服服貼貼。武而謨不只照顧患著的運動,也參與大家的日常生活,他把每個病患都當成他的朋友。而許多人不相信身心障礙朋友也可以游泳,武而謨則說:「就是不相信才要給他們機會,你沒有給他機會怎麼知道他不行。」




延伸閱讀

快樂的水中海豚

身心障礙者的活動空間,水療給他們一片天空!

身障兒學游泳 媽讚水療效果


旋耀舞姬 舞出生命奇蹟

$
0
0
【記者張方瑀、林佳瑩/宜蘭報導】「讓我們用熱烈的掌聲歡迎,旋耀舞姬!」主持人大聲喊出下一位表演者,羅東鎮公所展演廳座無虛席,掌聲此起彼落的響起,三位舞者緩緩從後台走出,穿著自己設計鮮黃色的舞衣,臉上掛著自信的笑容,麥可傑克森的知名歌曲一下,專注於她們的整齊劃一的舞技,你會忽略原來她們是缺手或是缺腳的殘障舞者,登台那一刻她們開始舞出自己的人生。




折翼天使 失去四肢的奇異舞者

當她們一上台,站在最中間的郭韋齊最先吸引了我們的目光,沒有雙手也失去雙腳,用膝蓋用力的跳著舞,一點也不輸給旁邊的兩位姐姐。在她七歲的時候,因為一場原因不明的怪病,發燒休克導致四肢壞死,若不截肢性命難保,為了救韋齊一命,爸媽只好忍痛放棄了韋齊的手腳。從鬼門關回來以後,韋齊天生的樂觀也沒有放棄自己,反而更樂觀的去跳舞去學鋼琴。

「我當時還這麼小耶!他們怎麼有辦法接受?」韋齊一臉激動的比劃著當時的身高,愛女心切而自責無比的爸爸,當時甚至想要帶著她一起去自殺,但韋齊用她的笑容,把爸爸從鬼門關一起拉了回來。

現年十九歲的她,仍就堅持著舞蹈與音樂的夢想,雖然沒有繼續升學,但選擇用自己的故事去鼓勵身邊每一個低潮的人,「我這樣子沒手沒腳都不放棄了,你憑什麼阿!」就是這樣子爽朗的個性,讓我們看見了生命的鬥士。


獨臂舞手 最有自信的百變天后

舞台右側的王蜀蕎,在九歲時到市場幫阿姨的忙,左手不慎捲入絞肉機裡, 因此而截肢,一直以來她都習慣於將自己的手放在口袋裡,也將自己從小對於舞蹈的熱情隱藏起來。直到三十歲那年才真正開始習舞,就如同舞蹈細胞被全部開啟般,精彩的表現讓很多人刮目相看。幸好爸媽也不斷地栽培她對於藝術的天賦,所以不論是彩妝或是團員表演的服飾,幾乎都是蜀蕎親手打理的,所以也讓她有了百變女王的稱號。

「我們常常覺得是大家幫了我們這些殘障人士,但事實上我們也幫助了很多好手好腳的人。」抱著這樣關懷與樂觀的心,在每一場看守所的演講裡,溫暖融化了那些受刑人的心,「看著她們的臉從凶神惡煞的樣子,開始慢慢的柔軟,就覺得我又成功幫助一個人了。」這樣子努力勇往直前的她,也在二零零八年榮獲了周大觀基金會全球熱愛生命獎章。


獨臂女超人 美麗豐富的單手人生

舞台左邊臉上始終掛著甜美笑容,舞步輕快的楊采蓉,其實左手臂全部截肢,因為當她才滿週歲時,剛剛學會走路,便趁家人做生意在忙,獨自一人搖搖擺擺的走到家門口的鐵軌上,就這樣左手被疾駛而來的火車給輾斷了。

求學時期都是在普通的班級,沒有到特殊學校的采蓉,也加強她獨立完成事情的個性,「我都會自己想辦法把事情做到最好,不要去麻煩其他人。」從學生時代念製圖,畫畫做工藝都是自己來,「我覺得我一隻手就可以做到了啊!」但是到了生孩子以後,卻開始擔心自己有沒有辦法獨自照顧小孩,大女兒還是由保母照顧,但是生了第二個孩子之後,她便辭去了工作,專心當個全職媽媽,一手把兩個孩子拉拔長大,洗澡、更衣、換尿布全都不假手他人。

待孩子陸續上小學後,更重拾愛唱歌跳舞的興趣,目前常常跟隨公益團體到處表演歌舞。近年來更投身志工行列,每週兩次穿梭於醫院和學校之間。


投身公益 更期待耀眼國際

今年初王蜀蕎老師為了讓混障綜藝團有更多不一樣的演出,而找來了在肢障協會認識的楊采蓉老師兩人一起搭擋,練習了一段時間之後,郭韋齊也加入了她們,旋耀舞姬就這樣成立了。

以三個月的時間練成了第一支舞,因為身體的缺陷,所以比平常人花更多的時間去練習,讓每個舞步都整齊劃一,「每個人都有比較困難的地方,因為我們了解,所以更能去包容體會。」蜀蕎老師說。

旋耀舞姬的魅力開始發光發熱,除了監獄、醫院或是學校的公益演出外,年底將造訪泰國進行公益演出,她們也希望可以跨出台灣這片土地,去幫助世界各地需要她們的人。





延伸閱讀

混障綜藝團官網

三立電視介紹混障綜藝團

《大愛人物誌》楊采蓉



《少年浮士德》 籲少年別碰毒

$
0
0
【記者徐政璿、呂紹鋒/台北市報導】有鑑於青少年吸毒事件層出不窮,紙風車劇團製作了《少年浮士德》舞台劇,把吸毒議題包裝成戲劇,將青少年因面對課業、人際關係等壓力而吸毒的問題搬上舞台,劇中也穿插介紹毒品的小單元,除了藉此讓大家了解毒品的面貌,也提醒所有青少年杜絕毒品。


「浮士德」 比喻青年
「浮士德」是歌德筆下的悲劇人物,他是一名科學家,同時也知曉巫術,為了追求無限的知識,用靈魂和惡魔交易,雖得到了快樂、巫術和知識,但最後被惡魔帶進地獄,無法脫身。毒品就像惡魔,藉由這樣的一個典故,以戲劇方式告訴學生毒品的危害。

《少年浮士德》中,主角小德是被老師忽視、受同學排擠霸凌的國中生,他渴望朋友也期待關愛。於是,他愈來愈不開心,後來他被佯裝關懷的魔鬼盯上,魔鬼以金錢、毒品誘惑小德,讓小德依賴毒品產生的快感。吸毒之後的小德的,生活圈逐漸轉向聲色場所,與班上同學疏離。透過寫實的劇情,搭配時下流行的騎馬舞、電玩遊戲等話題,加上扮裝與偶戲等手法,描繪青少年面對人際壓力時的徬徨。

小德遭遇的問題正是現在青少年所面臨的困境,青少年時期是認知和世界觀形成的重要時期,在這段時期容易常會有課業壓力、人際互動不良情形,他們選擇用毒品讓自己逃離現實,並陷入毒品所帶來的麻痺快感,劇中小德就是藉著毒品逃離現實生活中,與班上同學互動不良所產生的壓力。

「不能面對壓力,逃避,才是懦弱的行為」,當這句話從好朋友的口中激烈地說出,才讓吸毒的小德頓時羞慚不已,小德體會到自己與魔鬼交易,是個出賣自己的錯誤選擇。

紙風車劇團將會把這齣戲帶到校園,希望透過校園建立防毒的防火牆,任建誠表示,雖然這次吸毒議題比較嚴正,有些觀眾會覺得無聊,但「希望到學校演出的時候,能跟青少年建立更多的互動。」


向專家吸取經驗
團員們在劇本發展之初,先上網去蒐集一些毒品的故事,並進行研究跟分析,「印出來這麼厚一本」,任建誠表示雖然分析資料很厚,但實際上能用的就是那五行,大家就去大量閱讀。

在排練的過程當中,紙風車邀請很多法務部的人士、社會局內青少年的觀護人、毒品的專家、專門查走私販毒的警官來觀看整齣戲的彩排,然後在針對彩排所呈現出來的內容,以及專家們所實際接觸狀況以及經驗、之後,再去做調整。

劇團原本認為會吸毒的都是問題學生,在看過研究報告與吸取多方經驗後,發現台灣的青少年吸毒問題不只發生在邊緣問題學生,有些國中生因遭遇挫折或缺乏學習成就,徬徨時刻若有同儕慫恿,很容易碰染毒品。

對任建誠來說,這齣戲有個很重要的意義,那就是青少年看了一定要很喜歡,然後在戲劇過程中,能夠從心裡頭接受吸毒的議題。在創作時,他們也請教了教育心理學博士吳靜吉關於一些青少年行為特質 ,在經過討論後,他們認為同儕的力量在青少年時期很重要,因此就把同儕之間互相影響的劇碼融入劇情,讓這齣戲能更貼近上青少年的生活面貌。

觀眾對這齣戲則是頻頻讚賞,趙小姐表示,這齣戲表現的很活潑,「因為我們常看新聞報紙啊,就是毒品真的已經下降到國中了,所以我覺得這個宣導很棒很棒」。

紙風車劇團希望把這齣戲帶到每一個校園與鄉鎮裡,讓學生與師長們可以共同參與。從十二月份起,他們要從高雄的英明國中與陽明國中出發,目標在五年內走遍全台國中校園 。





延伸閱讀

北市校園毒品濫用逐年增 八成四濫用K他命

「賣毒 吸毒免錢」 學生一個拉一個

校園販毒集團不是電影情節

王傑 看不見也跑得出畫面

$
0
0
【記者陳可嘉、黃桓瑜/台北市報導】一場車禍帶走王傑的雙眼,他曾經想要在人生的低潮結束自己的生命。雖然沒有辦法再次看到這個世界,但透過跑步,王傑不再讓自己關在家中。他還聽的見,他還聞的到,他用不同於一般人的方式去感受並體驗這個世界的美。他說,既然已經看不見了,那就動吧。


                           





雙眼失明 陷入低潮

一九八三年,當年二十五歲的王傑在高雄遭遇了一場嚴重車禍,他當時坐在駕駛座上,擋風玻璃因為撞擊力道過猛而碎裂,破裂的碎片插進了他的雙眼。原本在受傷的前三天都還有微弱的視力,醫生也不敢將可能失明的事實告訴王傑。幾天後他便完全看不到了,轉診到台北的醫院,醫生說,由於沒有及時治療導致眼精神經萎縮,已經救不回原本健康的雙眼。

王傑(左)、黃建源(右)參加「2013臺北渣打公益路跑賽」。

原本是職業軍人的王傑,因為車禍而被軍中除役。當時年輕氣盛的他,不甘心自己就此看不見這個世界,但卻也無能為力。失明的前幾年,王傑完全無法接受自己變成了盲人。由於他不是天生缺陷所造成的失明,突然間什麼都看不見的他,沒辦法適應沒有任何視覺刺激的生活,不但影響了原本的工作,也改變他整個人生。原本還有好幾十年的大好前程,因為一場車禍,不但讓未來規劃全變了調,也讓他飽受身心靈壓力的困擾。

走出戶外 開始運動 

王傑在人生低潮的時期,總是把自己關在家裡,哪裡都不去。他說,只有一個人在家時,容易想到很多事,心中會出現很多雜念,會有越來越多負面的思緒。這樣的情形導致王傑出現憂鬱症的症狀,他變得容易失眠,之後又要藉由酒精麻痺自己,幫助入睡。他也知道這樣的狀況需要改善,便決定開始從事一些戶外活動。

台北市原先有一個特別為盲人設置的臨時暨短期托育服務計畫,透過申請可以有志工來陪伴盲人外出。王傑利用這樣的方式申請專人帶他爬山,他也才開始有接觸運動的機會。近幾年來,王傑開始對跑步產生興趣,但礙於雙眼失明,沒辦法自己外出跑步。而原先臨托服務的預算已經在二○一一年取消了,王傑只好自己尋求其他管道。但由於盲胞的狀況比起其他身心障礙者而言,在陪伴運動的難度上有一定的危險性,許多單位並沒有專門的志工可以提供幫助,受過訓練的陪跑者也不多,王傑花了好一段時間才找到願意帶著他跑的慢跑同好。

盲胞與陪跑者 相互配合

透過網路跟友人的介紹,王傑找到了原本就固定有跑步習慣的黃建源先生。兩人剛好都住在天母,而王傑因為雙眼不便也不能到離家太遙遠的地方練習,就決定一周兩次,在天母的雨農國小晨跑。黃建源從二○一二年年底開始帶王傑跑步,這是他第一次擔任盲人朋友的陪跑者,雖然沒有經驗,但卻因為同樣喜愛跑步而願意幫助需要幫助的人。黃建源說,原本自己平常都是跑車道,但顧及王傑的安全才改到校園的操場裡跑。兩人的生理特性與狀況都不同,陪跑著要隨時提高警覺,注意盲胞的跑步情形,以免發生危險。

一開始陪跑時,黃建源發現王傑身上都會散發酒氣,一問之下才知道,原來王傑有睡眠障礙,需要透過飲酒來讓自己入睡。但幾個月下來,現在已經不會有這樣的情形,透過跑步能讓王傑接觸戶外,身體有運動的情況下會疲勞,也有益睡眠品質。黃建源的女兒黃瀞瑩偶爾也會跟著去跑步,她也提到,王傑跑步狀況可以說是漸入佳境。二○○公尺的操場,從最初的二十圈增加到三十圈。經過半年多的訓練,王傑已經可以跑十幾公里的馬拉松。黃建源說,擔任陪跑著者雖然不輕鬆,但自己運動的同時還可以幫助別人,跑步的感覺就會不一樣,未來若是有機會還是願意提供幫助。

改變生活 用運動感受世界

王傑的休閒運動因為受傷過後大幅減少,但他說自己其實相當愛動。從前當兵時每天出兵操練從不熱身,剛開始跑步時他也覺得沒有熱身的必要,但隨著跑步距離越來越長,他才發現不熱身所造成的運動傷害相當大。不只是跑步前的準備作業,盲胞與陪跑者的默契也是相當重要。由於盲人沒辦法知道路線的方向,兩人必須一起拿著牽引繩,速度相當,左右腳要相互配合,才不會因為步幅不同發生跌倒,或是撞上障礙物的危險。

接觸跑步後讓王傑有更多機會走出戶外,因為眼睛看不見,若一直待在相同的空間,生活是一成不變的。已經跑過二十一公里半程馬拉松的王傑希望可以再挑戰完成四十二公里的全程馬拉松。他認為若是與陪跑者配合得宜,跑步對盲人朋友而言可以是一項很安全的運動。在不同的地方跑步可以感受不同的空間感,雖然不能親眼看見,但透過聽覺、嗅覺也可以發覺環境的差異與變化。跑步為王傑帶來更多不同生活的體驗,他也在運動的過程中找到自己得到快樂的方式。王傑說,既然已經看不見了,那就要動。


延伸閱讀

視障兒童的體能訓練

愛的馬拉松/與視障者同跑 鼓勵走出戶外

長跑視障者身心大改造 馬拉松練毅力自信弱視女變最佳銷售員



人民好幫手 消弭法律資訊不透明

$
0
0
【記者徐可容、鍾怡╱台北市報導】假如有天不幸發生車禍事件,需要走法律途徑,卻苦無律師管道,這時如果有一個網站,幫你列出全台灣所有律師的姓名、專長領域、執業年數以供查詢;還能運用科學分析找出專打車禍案件且勝率最高的律師,這樣一來,是不是就變得省時又省力?透過評律網,這些需求都能被滿足。


                           




資料不完整造成民眾求助無門

「評律網」創辦人莊大衛表示:「資訊落差之所在,就是暴力之所在」。打官司難,但找到合適的律師更難。普遍民眾對於法律一知半解,當因打官司而需要求助於專業法務人員時,若缺乏管道而委任不良的律師,反而適得其反,喪失了維護自身權益的機會。

莊大衛,曾在軟體公司擔任產品專案副理;由於太太為律師的緣故,當身邊朋友遇到法律問題時,往往會向他們求助。莊大衛因此發現了台灣缺乏律師資訊的問題,他表示,在台灣有八成的人找律師時都會請身邊朋友推薦,但問題是,朋友也不一定瞭解;更不能確定律師是不是適合此案件,價格、形式到服務品質,人民也都不瞭解。基於這樣的緣故,莊大衛萌生了架設網站的概念,「評律網」成為第一個集結了台灣所有曾在律師公會登記的訴訟律師資料,且為一個免費服務平台。

量化政府公開的判決書

「希望至少有個平台,讓民眾可以去再三確認一個律師過往經驗,包括處理過什麼案件,以及個人的資料。」秉持這個理念,評律網將中華民國司法院十六年來一百一十萬筆公開的判決書,利用資料探勘 (Text mining)的技術,量化整理成淺顯易懂的圖表,再將資料加以統計分析,包含每位律師的接案數、承案地區等,甚至能運用科學分析,找出專打某類型官司且勝率最高的律師,幫助人民找出最佳人選。目前算出共有八千三百九十六位律師。

莊大衛表示目前為止已經有超過十四萬人次使用過評律網,試圖找到適合他們的律師。他希望透過資訊透明化,讓民眾不再怯步於律師服務,也能藉機讓民眾瞭解律師真正在做什麼。如此一來,越來越多人去找律師,也能使律師產生更多的市場,多一點案源,最後達到相輔相成的效果。

「評律網」在2013 IDEAS Show中得到評審獎;在30雜誌中榮獲創意獎。

強調人民基本權力

莊大衛為了幫助民眾,確保法律問題可以得到解決,而在此前提下創立了評律網。其目的可分為兩階段:第一階段是讓民眾多加利用,讓律師的市場擴大;第二階段則是,因為人民可以藉由評律網找到適合自己的律師,間接的提升律師彼此間的競爭力。莊大衛表示,目前台灣的訴訟案件中,不到兩成的人會委任律師,評律網的出現也許能讓這個現象在未來改變。

新創事業往往都會面臨經費不足的問題,雖然評律網目前僅靠著臺北市青年創業貸款來支撐其發展,評律網目前堅持不向人民收費,未來公司打算以專利技術與其他公司合作做為收入,莊大衛說:「獲取這些資料都是人民的基本權益,而架設此網站就是希望人民能加以善用,不會因為需要收費而讓人怯步。」


「請幫手」屬於「評律網」功能之一,能在短時間替你找到適合的律師
打造網路智囊團

莊大衛表示,民眾最常遇到的法律問題之一就是車禍糾紛的案件。當遇到這類緊急事件,就可以利用評律網的另外一個功能-「請幫手」。

透過「請幫手」,你只需要把案件類型、服務需求、所在地區、案件主旨、細節說明、預算刊登時間以及連絡資訊依序填好,其中細節說明盡量描述事實本身發生經過與現在狀況,避免誇示用詞,評律網就會有超過一百三十位律師會員,能為民眾提供相關的法律咨詢,並告知偵辦此案件可能所需的費用,這樣一來人民就能夠依自己的預算請到適合的律師,不會再因經濟因素或資訊不透明而找到不合適的律師。

不過,前功學社法務室課長柯朝榮提醒,透明資料固然很好,但是聘請律師最重要的還是在於互相信任上;律師就像醫生,你要先經過溝通才能合作,勝敗的依據和律師的專長不能光靠電腦上量化出來的數字或者判決書來判斷,「評律網」提供了人民資訊,但最後還是得經過溝通才行。

延伸閱讀:

評律網

評律網--選律師完整教學

評律網--選法官完整教學



咖啡廢渣變新衣 紡織廠走出新路

$
0
0
【記者林之耀、顏大惟/新北市報導】你相信咖啡不只能拿來提神,還能夠「穿」在身上嗎?興采實業獨步全球開發出世界第一個專利、用咖啡渣製成的「咖啡衣」,運用獨特技術將咖啡渣融入纖維內所製成的衣服,穿在身上不只能有效排汗,還具有殺菌清潔的效果。尤其現在全球咖啡人口達到十億的情況下,此項技術不僅將紡織提升到了另一個層次,更呼應時下環保的潮流。


             




棉被店轉行 闖出紡織新天空

興采實業創立於一九八九年,距今已經走過二十四個年頭。如興采實業這般規模的公司,前身也只是一間小小的棉被店。興采實業董事長陳國欽回想起當年受到父親的影響,在耳濡目染下也踏進紡織世界中,他還記得父親告訴自己「可以沒電視,不能沒紡織」,因為紡織業是一種帶給人們溫暖的行業,這句話至今還仍深深影響著整個興采實業。

之後棉被店重心慢慢移轉變成紡織業,陳國欽表示其實兩者的本質是一樣的,但紡織包含的範圍更加廣泛,舉凡衣服、布料等等,也因此能夠銷售的商品更多,利潤也更高。但是雖然說利潤提高了,經營上遇到的困難也會接踵而至。創業初期曾經有一次Yamaha向興采大量下單訂製外套,由於還在摸索期,很多技術都還沒掌握好,因此就遭到對方退貨,也因此賠了一大筆錢,但陳國欽反而把這次的事件引以為鑑,更加精進本身的技術能力。

回收利用 廢物也能變黃金

而目前興采實業最火紅的咖啡紗,它的誕生竟然只是在一次夫妻一同喝咖啡時無意發想而來。二〇〇五年,陳國欽太太在咖啡店時看到有一位老婆婆向店家索取咖啡渣,一問之下才知道咖啡渣有除臭效果,太太就半開玩笑說「應該把咖啡裝在你們這些愛抽菸的臭男人身上」,一句無意的話,激起了陳國欽研發把咖啡渣穿在身上的念頭,經過四年的研發,「咖啡紗」就此誕生。

據興采實業經理江柏威表示,製作咖啡紗需要有多項專門技術,首先必須先將採購來的咖啡渣炒乾避免發霉,乾燥後使用專利機器將咖啡渣磨成只有奈米大小的顆粒,再經過一道「粹油」的手續後,把得到的成品與聚酯纖維融合後進行抽絲,就能製成一匹實用又環保的「咖啡紗」

你能想像左圖的咖啡渣能夠轉變成右圖的咖啡紗嗎?


八代改良 研發完美咖啡紗

但其實在研發的過程中遇到的困難也不少,其中最大的問題就是初代的咖啡紗並沒有經過「萃油」這道手續,因此衣服會有淡淡的咖啡味,一開始聞起來很香,但有客人反應只要流汗後汗味就會和咖啡味融合在一起,形成一股有點噁心的味道,而且不只第一代,連第二、第三代都有相同的問題,讓陳國欽萌生放棄的念頭。

八次改良咖啡紗,在經過四年黑暗期、投入約二千萬的經費後,終於研發出「萃油」技術,把在咖啡渣裡的油脂萃取出來,讓咖啡紗真正達到無色無味又能除臭,也重新獲得國際間的肯定,如美國匹茲堡發明展金獎等。

重視環保 打造綠色紡織目前興采最新生產出的環保機能布料被稱為「S.Cafe」,S代表Simple (簡單),近年來許多產業都重視環保,此命名也有呼籲大眾回歸到簡單的環保生活。「S.Cafe」具有防臭、快乾、抗紫外線、涼感與保溫效果。而且正確來說,只有咖啡紗含量之製品者,才有資格被別上「S.Cafe」標章。

光是台灣兩千三百萬人口,每天就會產生出約三十噸的咖啡渣,更遑論全世界喝咖啡人口共有十億以上,大量的咖啡渣該如何處理是個問題,但如果咖啡渣的開發能繼續下去,不僅能期待應用在各領域上,也能有效解決咖啡渣的去留問題。


爭取多元成家 玻璃紙徒步環島

$
0
0
【記者鍾岱君、李珮綺/新北市報導】玻璃紙團隊,是由同性戀、雙性戀、疑性戀的女大學生所組成,用行動支持「多元成家民法修正草案」,包含「同性婚姻、伴侶制度、多人家屬」等制度,爭取自由戀愛、平等成家的權利。今年暑假,她們用徒步環島的方式,走遍台灣角落,宣傳多元成家的理念,也探訪一個個也許不符合社會既定印象的多元家庭,以拍紀錄片的方式,記錄下不同形式愛的故事。

       



創立性別社團 發起徒步環島

玻璃紙團隊的總召方敏,是國立台北教育大學的應屆畢業生,高中時認知到自己是同志,在班上一個同志朋友的陪伴下走過啟蒙時期的迷惘,擁有過幾次美好的戀愛經驗,家人也接受她的伴侶,並且將她的伴侶當成自己的孩子一樣愛護。在性別認同的過程中還算順遂的她,幸運地獲得朋友的鼓勵及家人的支持,但在生活中仍不斷看見,有些同志並不真的快樂,懷抱著一種想幫助別人的念頭,開啟了學生同志運動的生涯。

大學三年級時,創立了性別研究社團「同鬩社」,希望能增添校園中的性別意識,舉辦過各種活動,也在性別平權團體「台灣伴侶權益推動聯盟」擔任志工。踏入同志運動圈一年多,在畢業前夕,決定做一點不一樣的事,於是發起了徒步環島,用熱血的行動聲援多元成家的理念。

玻璃紙團隊的另一個成員林于立,是銘傳大學應屆畢業生,她從小被養父養大,大三那年她的養父得了癌症,她發現自己因為沒有法律保障的親屬關係,在手術室前連家屬簽名都做不到,才開始思考在同性伴侶間一樣存在的這層法律問題。她在大三那年,也在學校創立了「優客性別研究社」,「優客」的英文「Yoke」有天秤橫桿的意思,希望這個社團可以促進性別平權,撐起這個社會的平衡。也在社團活動中,認識了同樣創立性別研究社團,為學生同志運動所努力的方敏。

玻璃紙團隊總召方敏(左)、林于立(右)

籌備過程 經費成最大難關

有了徒步環島念頭的方敏,一步步開始著手實現夢想,從先前從事同志運動所認識的朋友一個一個開始找,首先就找到了林于立。但是這樣還不夠,要有人會拍攝照片、剪接影片、設計logo、文宣品、網路宣傳、辦活動,需要各式各樣不同的人才。從今年二月第一次開會,一直到四月底人才算真的找齊,由來自國北教、銘傳、台大、輔大等應屆畢業或在學女大學生,正式成立十三個人的玻璃紙團隊。由於人力吃緊,每個人都身兼數職,不論是對內開討論會、寫企劃書、拍紀錄片,還是對外宣傳、辦活動,甚至寫新聞稿、開記者會,都是大家所沒有接觸過的新事物,一邊做還要自己一邊進修學習。

團隊成員找齊了,籌措經費卻是一大難題。玻璃紙團隊大部分的成員家境並不是太好,有些人家裡背債,或是必須自己打工賺錢供學費及生活費。為了環島的籌備工作,她們投入全部心力,還自掏腰包,但依然面臨經費不足的問題,於是總召方敏兼任贊助長,開始到處拉贊助。

一開始過程並不順利,方敏說:「我們只是一群大學生,連社團都不算是,也沒有在學校正式立案,很多人覺得我們來路不明,不相信我們,甚至質疑我們是不是在做詐騙。」但是靠著先前同志運動累積的人脈和信任,以及「伴侶盟」的背書,才漸漸取得同志友善商家的信任和支持,甚至有人對她們說:「可惜我因為工作不能跟妳們去,但妳們是為了我們這些人而走,當然要支持妳們啊!」

環島準備 魔鬼訓練體力

環島還沒開始,出發前的魔鬼特訓,就讓她們吃盡苦頭。為了適應環島生活,出發前一個月,十一位環島成員聚集在方敏位於台北三峽的家,每天朝夕共處,這所謂的「蜜月期」,可不只是培養感情,而是扎扎實實的「魔鬼訓練期」,每天清晨四、五點就得早起做體能訓練,往返永寧捷運站的折返跑、上下樓梯反覆操練,都是為了練足體力,應付接下來不容易的環島旅途。

七月二十五日,出發環島的第一天,她們召開記者會當眾落髮以示決心,以「徒步尋找愛的可能」為號召,也歡迎支持的民眾,一起陪她們走一段路,一群熱血的女大學生,正式踏出環島的第一步。這段旅程中,不乏熱情幫助她們的人,有人對她們熱情招呼;有人不惜遠道而來表達對多元成家的支持;有人還特地送來補給品。

當玻璃紙團隊走到花蓮時,因為天氣炎熱,走進一間冰店,沒想到受到老闆娘熱情歡迎,說要請她們吃冰。後來老闆娘坐下來和她們聊天之後才知道,她的孩子也是同志,老闆娘本身是基督徒,也在教會中推廣同志平權的概念,看到她們這樣努力特別感動,講一講還留下了感動的淚水,方敏說:「我覺得她的眼淚是我們最大的收獲。」

埋下性別平權種子 願其開花結果

在環島的過程中她們體悟到,在台灣,即使「多元成家」這個議題對很多人來說還很陌生,甚至對於同志婚姻也還無法認同,但是依然有人願意聽聽她們的理念。林于立說:「其實我覺得願意聽就夠了,他們聽了,也許下次再聽到的時候想法會不一樣,如果沒有人告訴他們,他們可能一輩子都不會知道這個議題。」

在旅途中也發現台灣很多鄉鎮,相較於台北資源非常少,也幾乎沒有同志團體。方敏說:「我們希望透過我們徒步行走在台灣這塊土地上,可以跟一些人對話,告訴他們多元成家草案是什麼。」林于立也說:「我們不奢求人家因為我們而改變自己的想法,但我們希望能散播種子,它可能有一天會發芽,但不一定是現在。」

九月十三日,玻璃紙團隊回到台北,結束了長達五十五天苦行僧般的徒步環島,並在隔天舉行記者會,用「辦喜宴」婚紗遊行的方式慶祝這一趟旅途的成功。徒步環島、多元成家的串聯、拍攝環島紀錄片、攝影展本來都只是一個夢,她們一步步實踐,最後成功組織成一個團隊,也真的實現了她們的夢想。

「徒步尋找愛的可能」紀錄片目前還在剪接中,希望未來能舉辦各種講座,並在校園或是咖啡店等一些公開場合播放,希望能影響更多的人。徒步環島的完成,並不是結束,玻璃紙團隊未來將會繼續運作,為性別平權的推動貢獻心力。


延伸閱讀

徒步尋找愛的可能 粉絲專頁

玻璃紙團隊 YouTube頻道

台灣伴侶權益推動聯盟



愛心待用平台 提供弱勢溫暖關懷

$
0
0
【記者盧莉雅、劉曉潔/新北市報導】人生中難免起起伏伏,每個人都希望自己在低潮時,能遇到貴人伸出援手,其實我們更可以期許自己先成為別人的貴人。在量力而為的情況下提供陌生人一份溫暖、尊嚴的救助,這就是待用的愛心。二○一三年項藝凱先生看到待用餐的新聞報導,認為應該將它繼續發揚光大,便決定創造一個愛心平台匯集全台灣的愛心來做推廣。


          





來自於陌生人的溫暖愛心

到底什麼是待用?最早的待用源自義大利那不勒的待用咖啡,民眾在咖啡館預購咖啡,留給付不起錢的人享用,任何顧客都能預購一至數杯待用咖啡,暫存在咖啡店裡,讓無家可歸或貧苦人士進店時能免費領取,感受來自陌生人的暖意。

新北市板橋區的「呷飯呷麵」,是台灣第一個推出待用餐的店家,他們效仿國外的待用咖啡,推出「有能力的人先付麵錢,讓付不起錢的人免費享用」的愛心待用麵,透過媒體的報導,許多店家紛紛與之看齊,一位曾付過愛心餐的林志勇先生認為這是一個非常有意義,也非常正面的活動,也認為台灣應該繼續推廣這樣的活動。

一個想讓善循環的心

項藝凱,一九六六年生,四十七歲的他,原本的職業是一名鼓手,某次在電視新聞上看見待用麵的報導,期盼每個人都能熱心助人並推廣愛心平台,讓善循環,讓生命更美好。

但是他知道,這樣的消息並沒有很好的傳播工具,不是每個有需要的人,都知道要去哪裡領取待用餐,待用餐也還沒有普及到隨手可得,因此在二○一三年四月他創建了愛心待用平台,實質的計畫就是要號召更多的店家加入,讓台灣從北到南,各地都有提供免費的食衣住行育樂給有需要的人。網站上架設的粉絲專頁,在短短六個月內已經有七百多家的商家受感召而加入,在一些有待用物品,卻沒人去取用的地方,店家也會主動把這些資源送去給附近的弱勢團體,把資源發揮到最大的功效,不造成浪費,也讓更多人得到溫暖。

熱愛音樂也熱愛幫助他人的項藝凱先生

待用愛心平台 要讓愛心永傳

二○一三年四月網路上創建的愛心待用平台,開始匯集大量愛心待用的資訊,無論是食、衣、住、行、育、樂、醫,只要符合待用愛心或是願意提供弱勢免費愛心救助的個人、店家或是團體,都能加入愛心待用的平台。

他們希望能透過這個平台有效的幫助到需要的朋友,讓待用的愛心能長久持續下去。不過項藝凱也很清楚,需要愛心待用的對象,通常是沒有3G網路,更沒有使用臉書的行為,這樣便失去了創辦這個愛心平台的意義,為了使這些真正需要愛心待用的人可以獲得資訊,他們製作了愛心券,依照待用庫存的數量,發給各店附近照顧弱勢學童、孤老公益團體、里長或是學校,讓他們轉發給需要的弱勢朋友,這也是目前可以有效運用待用庫存的方法。

由於每間店家的場地不同,待用愛心商店的店貼需求也不同,他們以方便、環保及多用性質種種考量,製作了可以清楚列印A3大小的待用愛心商店LOGO圖檔,放在Google雲端硬碟,供有需要的愛心商店自行下載後,依照自己需要的大小,用彩色印表機列影印或是便利商店的彩色輸出張貼即可。
愛心貼紙


小愛無限 大愛不斷

愛心商店在訂定愛心價時,大多採薄利而不賠錢的方式,並盡量設計將愛心餐點的愛心待用支持價格控制在三十元到五十元之間,愛心待用的精神是讓弱勢的朋友能夠有餐溫飽,因此高單價、過於豪華的餐點並不適合作為待用餐的品項,不過如果是店家自掏腰包的愛心行為當然是非常歡迎。
愛心待用的活動初期,每個月難免會累積大量的待用品,平台會建議將總量之百分之六十,以現金或是待用品方式轉捐給附近的弱勢慈善團體,倘若沒有想到對象時,愛心平台也備有全台各地弱勢及慈善團體的資料庫,提供店家可轉捐對象的建議。

另外在面對領取待用的朋友時,他們也希望店家能保持微笑與親切語調來應對,讓對方實際感覺我們的愛心與溫暖,待用不是施捨,而是關懷與尊重。待用是為弱勢提供尊嚴、體面的救助。

項藝凱表示:「目前大部分的愛心待用店家都在城市比較繁華的地方為多,可是大部分需要幫忙的朋友都在偏鄉之中,所以希望偏鄉能有更多的愛心店家一起加入待用的行列。歡迎大家加入愛心店家、義工的行列,一起為社會盡微薄之力。」

延伸閱讀

愛心待用麵 助失業男度難關

【台灣1001個故事】海鮮「待用麵」傳愛心

台灣愛心地圖 待用店家網站使用方法

愛心待用 公益平台




遨遊水中 身障不設限

$
0
0
【記者邱雅鈴、郭乃維/台北市報導】一個俐落的打水,一條腿悠遊穿梭在泳池中,他們都是身障者,然而在水中,生命沒有缺陷。台北市中華基督教青年會(台北YMCA)萬華會館,泳池內氣氛一片熱絡,看著教練示範基本動作搭配著詼諧的語調,學員們一陣笑語傳開,並且躍躍欲試地下水試游。在這裡有不少曾經封閉的身障者,在學會了游泳的過程中,也開始走
入人群。


         




耐心教導 求對不求快

「阿飛、阿飛,教我!」一名身障者親密地喊著教練的綽號。就讀國立聯合大學的張智傑,經熟人介紹進入了台北YMCA打工、擔任游泳教練已兩年多。他表示教導身障學員無法套用一般教導模式,必須經由長期的觀察及接觸,才能從他們的回饋中找到應變方式。例如:身障幼童對於陌生人的防備心較高,如果太熱情反而會嚇到他們,造成適得其反的效果。只能慢慢觀察,以平常心對待,建立信任感之後,教導游泳變成一種遊戲,在學習上的進展就會漸入佳境。

張智傑表示,從教導普通班到身障班,必須從心境上來做調整,才能夠真正了解身障者,並且做出最適宜的教學指導。雖然不能用一般的標準去要求,但是仍須用不同方式去激勵,才能達成一個完整的訓練。


台北YMCA萬華會館CP肢障班上課情形



身障家庭 獲得重生

台北YMCA萬華會館腦性麻痺暨肢障秋季游泳班(CP肢障班),主要服務對象為腦性麻痺及肢體殘障者,由台北市YMCA社會服務部全額補助,須經由醫師做體位檢定後合格,上課時間為每週日三點半至四點五十。

兒子患有多重障礙的家長陳小姐表示,經由特教班老師介紹進入YMCA,一開始在普通班上課,因為無法確實接受教練指令而成效不佳,也比以往更加封閉,後來才加入CP肢障班,學了兩年游泳兼復健,定期的水中伸展讓肢體變得比以往協調,在人際互動上也開始變得主動,從前沉默寡言的孩子現在卻變成了班上的孩子王,以前的她未曾想過有一天兒子會變成如此健談的人,感謝YMCA讓他們全家受益良多。

從零到有 建構自我價值

已有八年教泳資歷的專任老師「小星星」蔡文馨,本身對於社會公益及服務性團體頗有關注,因熟人介紹毅然投入YMCA游泳班,她表示一開始最大的困難點就是身障者的自我控制能力較差,無法確實達成希望目標,因此她想到了很多引導方式去吸引、誘導身障者達成訓練,利用不同的身體狀況來對症下藥。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看到身障學生從怕生、怕水、怕接觸人群、沒有自信到最後遊刃有餘地征服水中世界,甚至去參加比賽,可以跟人侃侃而談自己的學習過程,並且鼓勵他人不要害怕面對人群,除了為他們感到開心之餘,在這之中她自身也獲得很大的成就感及安慰。

由生理到心理的健康較完整

目前YMCA的CP肢障班分為春、秋季班,然而春季班人數已達飽和,尤其以特殊班為主,須由家長陪同進入,如此一來泳池場地便會過於擁擠,對於學習上來說是有影響的,因此有機會的話,蔡文馨希望能夠另開一個時段分開上課,讓身障者有個更完善的學習環境,藉由游泳讓他們從肢體上的進步,進展到心靈的強健,才是社會福利的初衷。


延伸閱讀

扶輪社贊助32萬 助身障泳訓復健

無臂蛙王傳陳屍太魯閣


唐氏兒成殘奧游泳國手



喜願小麥生根在台灣

$
0
0
【記者蕭祺軒、江昱賢╱雲林縣報導】看著一片片的麥田,本來被認為不適合在台灣生長的農作物,但創辦者施明煌不顧眾人的眼光,堅持自己的夢想,把小麥在台灣本來只有少數農民在耕種到現在將小麥在台種植率擴大,慢慢地在台中、苗栗、雲林等處扎根。

         




小麥的萌芽 台灣糧食自產的夢想

小麥原是溫帶農作物,一般農友認為台灣土地太過濕熱不適合,然而台灣部分地區如苗栗以南、台南以北以及東部的台東、花蓮,都有適合種小麥的地方,但是台灣因產量不大,價格也比較貴,因此無法與國際小麥大量生產的價格相比,因此台灣農民不太種植小麥;主要來源是由國際進口。

二〇〇七年是台灣自第一次石油危機之後物價變動最激烈的一年,民生物資大幅飆漲,麵粉價格也隨之飆高,以麵粉為原料的麵包產業命脈彷彿被這些中盤商掌控著,受到外在環境的壓迫,喜願小麥的創辦者施明煌不禁思考:「如果台灣自己能種植小麥,那又為何需要靠進口?」

喜願小麥開始與原本在台中大雅種植小麥的的麥農合作,協力小麥契作計畫,選擇適合在台灣耕種的小麥品種,透過實地的觀察紀錄,建立對小麥農作管理的基礎,也不斷地改良找尋最好的小麥品種,並在二〇一〇年擴增冷藏庫、焙炒機與粉粒自動包裝機,並致力建構「在地農糧、在地加工、在地消費」的微型經濟。

小麥的茁壯

喜願小麥一開始不要求小麥產量,先從有小麥的耕種再慢慢推向生產量,喜願小麥用高價格收購小麥農民的生產,但要求農民能善待土地,亦即不捕不毒鳥類、不使用除草劑、農藥與化學肥料的田間管理方式,這樣的方式雖相對地壓低小麥的收成量,但也因為共同的理念,造就了小麥契作對環境的友善耕種。

喜願小麥也將小麥來製作更多的小麥製品,喜願麵包、小麥麵條、餅乾等等,也有推動手做DIY產品,透過這樣種種的努力,讓更多人知道小麥的美好,也因為這樣一步一步的努力,喜願小麥從二〇〇九年的二十五公噸小麥到二〇一一年的四十公噸,二〇一二年更順利超越一百公噸,在不斷的努力,及經驗的傳遞,二〇一二年甚至將近三百噸的收穫,而除了面積擴增、產量增加外,更重要的是農友認同喜願小麥所傳達的方式,友善對待土地,想留純淨的大地給予下一代的想法。

農友在田中收割小麥 圖片轉自喜願小麥官網

開創雜糧的一片天

不免會有人想要從中獲利,對小麥的種植不是很瞭解,就想要分享成果。施明煌說:「有農民直接打電話來要求成為喜願小麥的一環,讓我不禁納悶,有了這樣的成果是我們當初一點一滴努力而來的,現在卻一通電話就要來分享成果,我又不是傻子!」,面對這樣的情況,喜願小麥自許能讓真正想做事的人們做事,並期許喜願小麥不只是侷限於小麥,也開始大豆、芝麻、薏仁等等雜糧的種植,開創了台灣雜糧的一片天。


延伸閱讀

喜願小麥

上下游市集

喜願小麥農友團facebook



第一社會事業 身障者就業燈塔

$
0
0
【記者唐夢維、潘映寒/台北市報導】阿中(化名)是一個將近三十歲,但智商永遠只停留在十歲左右的唐氏症寶寶。阿中在一般職場的工作經驗都很短暫,在職場常受到霸凌,被師父打頭、被踢屁股、灌酒以及逼抽菸等等,讓單親的媽媽非常擔憂。阿中是家中經濟來源之一,但礙於不愉快的工作經驗以及多次被解僱,使得阿中失去勇氣再次嘗試就業。


         


從負擔到擔負 身障者支撐家庭

職場現實的黑暗面,以及對身心障礙者的歧視與不信任,一直是他們在求職就業時的障礙。第一社會福利基金會附設第一社會事業經理方偉平表示,身心障礙者在求職時,雇主一開始會願意給他們工作機會,但身心障礙者比一般員工需要更多的援助與照顧,時間一久,雇主往往會因為需要特別照顧身障者而感到疲憊,進而解雇他們。身障者在經歷多次的求職被拒絕以及在職時被解雇,對就業感到害怕並失去勇氣。

第一社會福利基金會於一九八O年成立,設立永久性發展障礙者訓練機構,提供早期療育、學前教育與復健、生活訓練、職業訓練、就業輔導等服務。第一社會福利基金會看見身心障礙者的需求,在二O一一年成立「第一清潔社會事業」,接下公部門發包的清潔勞務標案,直接聘僱十八歲以上的心智障礙青年,由基金會的特教老師擔任管理者,搭配雇用中高齡二度就業者及弱勢族群如受暴婦女、更生人、單親家庭等,在承標的公部門辦公室場所進行各式各樣的清潔服務,領取基本工資以上的薪水,使得他們不再是家庭的負擔,而是可以擔負家庭的經濟重擔。目前第一清潔社會事業共雇用了六十三名心智障礙者。

我的孩子在中研院上班
如今阿中透過第一社會福利基金會,在中研院區國家實驗動物中心負責清潔的工作,阿中在這份工作中找到了自信、認同與同伴,第一次領到符合勞基法規定的薪資,他不敢相信自己的薪水能夠支付房租、幫助妹妹繳學費以及支付家中部份開銷,他不再是單親媽媽的負擔。

第一社會事業包含第一清潔社會事業、勞務以及實驗室老鼠養殖,方偉平表示,目前第一社會事業是實驗室老鼠最大的供應商,中央研究院也長年與第一清潔社會事業合作,身心障礙員工每天到中研院上班,讓他們可以很驕傲地跟別人說「我在中研院上班」,增加身障員工的工作熱忱與自信。

第一清潔社會事業員工於台北市政府的清潔工作
(本照片由第一社會福利基金會提供)

不信任到推薦 大型企業找上門

第一清潔社會事業成立初期,承標到公部門的清潔服務,但公部門的人員對身心障礙者能將環境打掃乾淨抱持著很大的疑慮。第一社會事業為了化解公部門對第一清潔社會事業的不信任,建立自我管理的體制,設立站長以及副站長,在學員打掃完畢後先進行內部自我檢查再回報給公部門清潔主管。漸漸地公部門看到第一清潔社會事業的認真與專業,開始信任並將其推薦給其他公家部門,方偉平說近期更有大型私人企業找他們商談清潔合作事宜,這對第一清潔社會事業來說,是最大的肯定。

一站式終身就業

對於未來的目標,方偉平希望第一社會事業設立更多不同工作的社會事業,讓身心障礙者有更多的選擇,做真正自己喜歡的工作,並且可以一直做到退休。「與他們(身心障礙者)一起工作後,才發現他們的可愛,對工作的堅持、認真、執著,有時是身為正常人的我們有所不及的。」與第一清潔社會事業員工一起工作的副站長張慧文說。她以一首歌「白天不懂夜的黑」來比喻,「也許白天永遠不可能懂得夜的黑,就讓我們成為夜晚海上的一座小小燈塔,給幽暗的夜空一點點的方向與亮光。」


延伸閱讀

財團法人第一社會福利基金會

第一社會福利基金會lFacebook

第一社福基金會 創業用心 身心障礙學員 清潔做出口碑



高甲戲的新生 社區文化的傳承

$
0
0
【記者林昱均、柯伶穎/彰化縣報導】走進彰化縣伸港鄉的伸港國中,鐵琴及古箏二重唱旋律悠然飄盪在校園,沿著聲音踏上一階階的樓梯,走進舞蹈教室,在錚錚鏦鏦的鐵琴與古箏聲下,曼妙的身段與長長的衣袖拂過微風,那練習唱高甲戲的身影彷彿帶人走進另一個時空,一個臺灣移民遙遠的記憶。


        





台灣高甲戲由來

臺灣的高甲戲,即高臺盔甲戲,隨著中國泉州移民來到臺灣的彰化伸港,再開枝散葉到其他縣市。在一九七O年代,電視的普及造成傳統戲曲沒落,如今,全臺只剩伸港泉州社區的高甲戲教唱。

而高甲戲的教唱主要分成兩部分,伴奏使用北管打擊樂器,較「武」,唱曲用南管軟嫩儂語唱,很「文」,文武交加。有人因而主張「高甲戲」的名稱,也可能是「交加戲」。高甲戲講究的是南唱北打,以中國南方的軟綿唱腔和北方著稱的打擊樂,再身穿盔甲上台唱戲,因此唱起來並不容易,相較一般戲曲,難度又更高一些。

每年十二月伸港國中高甲戲團都會於彰化縣南北曲館表演作為本年度成果發表


難覓良師

泉州社區總幹事黃呈聰表示,泉州社區二OO七年剛成立時,由於是伸港鄉最晚成立的社區,因此在一些社區的評比上都落後其他不少,讓社區幹部們都有點著急。他苦思了很久,思索有那些東西是可以做為當時政府倡導的「一區一特色」策略,才想到這個在當時已經沒落的傳統文化戲曲―高甲戲。

但是,在二OO八年當時,根本找不到可以教唱高甲戲的指導老師,高甲戲團都解散了,而且也不願意再教唱,當地的耆老即使會唱,但上了年紀也只能教彈奏鐵琴古箏樂器,不適合再出來用力敞開嗓子教唱或示範唱戲。黃呈聰先生在困擾一個月後,有一次在社區幹部會議上,社區理事長鄭堯旺提出向文化局申請支援的替代方法,經過三個多月繁複的公文申請後,終於請到高甲戲團長的第二代當家陳錦姬授課。

校方協助

黃呈聰有了人力技術上的資源後,便按照原本的社區會議決定,將高甲戲以校園假日授課方式,傳給新一代的年輕學子,薪火相傳。「我相信還是有一些對高甲戲有興趣的學生,所以先從鄰近的伸港國中開始推廣,每年十二月也會在彰化縣南北管展覽館進行成果發表會。」他說。

身為伸港國中高甲戲班的導師傅郁茹表示,「在校園創辦這種戲曲教唱,其實真的很需要很多老師的協助,也要我們有餘裕才有辦法配合這些,所以校方那邊也要進行調整。」。她另外也說:「有些家長不願意兒女去學高甲戲,因為普遍認為升學至上。我在兩小時高甲戲課程後,額外教課一小時,換個方式來支援這些學生。」

正在學習唱戲的陳姓女同學也表示,本來父母蠻反對她去學戲,是因為她交換條件答應要另外去學書法,才能夠學習她感興趣的高甲戲。

圖為當地社區的特色彩繪高甲戲曲

交加的未來

教唱的陳錦姬女士認為,今年的預算雖然編下來了,但明年未有頭緒,「政府常常沒有資源去做完整套計畫,所以我也無法確定明年有沒有辦法繼續教,可是如果能維持這樣的活動,至少,臺灣高甲戲不會消失。」她說。
而在彰化縣伸港鄉的泉州社區,至今都有完美的協力政策,若不能持續,那對傳統戲曲、對社區、對文化傳承都是一種可惜。


延伸閱讀

台灣高甲戲的發展-周水松先生紀念專輯

[傳統藝術]高甲戲:歡樂詼諧的民間戲曲

[論文]從繁華到凋零-台灣高甲戲衰微的啟發



LEZS 從女女角度談時尚

$
0
0
【記者鍾岱君、李珮綺/台北市報導】「我是陳雪,我結婚了。」作家陳雪在二○一一年九月於臉書公布與同性伴侶早餐人的婚訊,並接受《LEZS》雜誌獨家專訪,首次完整公開與早餐人的戀愛故事,也登上雜誌封面與早餐人甜蜜入鏡,呈現女同志的感情生活和異性戀並無不同,一樣會有甜蜜也會有衝突,平凡生活中互相扶持,這些都是每個人所擁有的共同情感。

         




跨出同志圈 用時尚與大眾接觸

《LEZS》雜誌總編輯王安頤,八年前開始舉辦同志派對活動,慢慢累積圈子裡面的人脈,並運用自己早期從事媒體工作的經驗,創辦了台灣目前唯一一本女同志雜誌《LEZS》。從免費閱讀的網路電子版開始,跨足到實體的紙本雜誌,創刊號發行兩周,首刷兩千本迅速銷售完畢,並登上博客來、金石堂網路書店銷售排行榜,現在的《LEZS》在大眾主流通路博客來、金石堂、誠品書店等都看得到。

《LEZS》雜誌的成功,開創了同志運動的新紀元,不同於主流社會中以異性戀為主的雜誌,它以女女的角度來看待生活,也提供女同志需要的實用資訊,如同志友善的娛樂場所、旅館等。王安頤說,台灣以往的同志刊物,多半以學術為導向,比較重視議題的討論,但在今天的台灣,越來越多年輕同志族群願意站出來,勇於展現真實的自己,也更重視自己的生活品味。

王安頤也說:「我覺得美的東西大家應該都不會去排拒吧。融入時尚這塊,是想和更多更廣泛的社會大眾作接觸。但如果我們沒有這些圖片、這些包裝,就只是在提倡同志平權這一件事情的話,很多人可能連接觸都不會想去接觸。」《LEZS》不只滿足當今女同志族需求、中性風格愛好者,也歡迎喜歡中性女生的男性來看,更希望對於同志平權的推動產生正面的力量。

明星中性打扮 支持同志平權


微微凌亂的隨興短髮、黑框大眼鏡、加上一件別具設計感的寬鬆T-shirt,戴佩妮在《LEZS》雜誌封面上的形象,和平常看來很不一樣。戴佩妮在《LEZS》雜誌專訪中說,以前公司很害怕讓她打扮得太中性,但是她自己其實非常喜歡,因為這樣的裝扮更像是生活當中的自己。戴佩妮也說:「在我的想法裡面,他(同性戀)一切都很自然,如果你不支持的話也不要傷害,所以我的角度是支持,絕對支持。」

每一期的《LEZS》都邀請明星藝人接受專訪,表達對於同志平權的支持,近期如戴佩妮、林辰唏、陳珊妮等都登上《LEZS》雜誌,並以中性裝扮為雜誌拍攝照片,展現不同風格的中性魅力。公眾人物的影響力,讓越來越多人有機會接觸這本雜誌,同時,也藉此對女同志之間的情感交流模式有更多了解,減少對於同志的誤解及負面刻板印象。

打破刻板印象 女同也能發光發熱

《LEZS》雜誌除了與明星藝人的合作之外,也訪問女同志圈裡在各行各業有卓越成就的人,分享她們的故事,香港知名女歌手何韻詩、集合出版社創辦人林寒玉,都曾接受專訪。王安頤說:「女同志相對於男同志來講是更隱蔽的族群。男同志在媒體上的形象像是名設計師、服裝師等等的形象已經很鮮明,但其實女同志圈在各個領域也有像這樣很出色的人,但卻沒有讓社會大眾清楚地感受到。」

「如果我說了一些話,可以為爭取平權的道路換來一點小小的力量,任何個人的顧慮都是微不足道……。」這是何韻詩在二○一二年香港同志遊行的舞台上說過的一段話,出道十年,在香港歌壇累積了十足深厚的能量,現在,她用自己的力量,為同志運動盡一份心力。何韻詩在接受《LEZS》專訪時說:「希望大家都能舒服地做自己想要的樣子,不要被其他人所影響。」充分呼應《LEZS》雜誌的精神:驕傲自在地做自己最真實的樣子。《LEZS》打破傳統既定的刻板印象,讓不同形象的女性也能有發光發熱的機會。

經驗分享 鼓勵同志爭取幸福權利


在《LEZS》雜誌專訪中,郭媽媽有個中學向她出櫃的同志女兒,因此展開了她同志運動的生涯;楚楚是一個女同志,也是一個女兒,向母親出櫃多年卻仍在尋求彼此理解。不同的家庭、不同的背景和際遇,相同的是在面對愛情與親情之間的掙扎和矛盾。《LEZS》希望成為同志朋友精神上的支柱,用更多的經驗故事分享,如同志出櫃的故事、同志女兒與母親溝通的過程、與伴侶相處的經驗談等,讓同志朋友們感受到自己並不孤單,和其他所有人一樣都有追求幸福人生的權利。

《LEZS》的內容不僅僅侷限於亞洲,也曾報導荷蘭的同志遊行、澳洲同志的相處模式,將其他國家同志運動的思維與經驗帶入台灣。王安頤說:「很多生活經驗的分享,能給同志朋友一些鼓勵,讓他們有勇氣爭取自己應有的權利和幸福。」許多同志朋友因為自己的同志身分就認定自己注定不能幸福,把自己侷限於一個既定的框架裡,更不要說站出來爭取同志平權,《LEZS》帶給他們支持和鼓勵的力量,讓他們能有勇氣站出來追求屬於自己的平等權利。

《LEZS》雜誌總編輯王安頤


Viewing all 875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