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生命力新聞
Viewing all 875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觀音愛心家園 身障朋友第二個家

$
0
0
【記者盧莉雅、劉曉潔/桃園縣報導】許淑慎在二○○六年成立觀音愛心家園,秉持「視障如親」的理念,以感同身受的立場,幫助身心障礙者。他們收容中度以上的智能障礙、肢體障礙、多重障礙者,協助他們找到自己生命的幸福。

           




愛在桃園觀音鄉

觀音鄉給一般外地人的印象,就是一個桃園縣靠海邊的偏僻鄉鎮,雖然地處偏鄉,但愛心卻不落人後。觀音鄉成功路一段的「觀音愛心家園」,一直默默地照顧中、重度智障、殘疾人士,以及中、高齡失業的弱勢族群,園內志工們堅持不放棄廢疾者,給他們生活與就業的基本權利與機會。

觀音愛心家園以地處觀音鄉為名,又如同民間信仰的觀音菩薩聞聲救苦,全名是財團法人桃園縣私立觀音愛心家園,在二○○六年七月正式立案通過,位於桃園縣觀音鄉成功路與大關路之間,全園腹地面積三千六百坪,建築使用面積約四百五十坪,建築設計獨特,只蓋一層樓,採「回」字型隔間,許淑慎說是為了避免空間障礙,而且每個房間都能採光,加上寬敞的環境,完全是個美麗家園。

許淑慎 建立身障朋友第二個家

創辦人許淑慎,因自幼與重度智能不足的大弟走過一段辛苦的歲月,深知家庭中有智能不足成員者的辛酸,在大弟因病逝世後,心中的不捨與掛念,讓她魂牽夢縈多年,甚至求神問卜尋求慰藉,最後領悟出,與其如此不如將思念大弟的悲傷化成力量,以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的理念,邀請有能力及愛心的親友,以「廢疾者皆有所養」的理想,合力建構觀音愛心家園。

在尋找土地的過程中,足足費時二年,因教養院用地的規定嚴格,所以許淑慎足跡踏遍中壢、楊梅、平鎮、新屋、龍潭等各鄉鎮,最後雀屏中選的竟然是近在咫尺的故鄉土地。一座身心障礙朋友們的桃花源終於創立,由許淑慎一手規劃的寬闊綠地、明亮房間、新鮮的空氣及隨處可見的美麗花園。

創辦人許淑慎女士

觀音愛心家園 照顧障礙朋友

他們的使命是用愛心與專業,協助身心障礙朋友的生活與工作,透過烘焙坊的成立希望能夠訓練具有工作潛力的身障朋友,給他們一個工作機會。許淑慎認為對障礙者最好的疼惜不是憐憫,而是讓身心障礙者可以擁有尊嚴與自信。

他們用愛心關懷一群大小孩子,希望得到社會的接納與關懷,透過專業服務,配合孩子們需求讓家園更有效率與效能,他們堅持完整而全面的服務思考,重視「人之所以為人」的全方位基本權力,強調生活與就業是孩子們應當有的基本權利,也是家園的責任所在,最終目標就是希望孩子們都能平安、快樂地度過一生。

觀音愛心家園有一個四朵花瓣的標誌,那是代表家園的四大核心價值:誠信正直、服務熱忱、團隊成功、專業成長,園區有六十五個住宿床位,目前收容了六十多位智障室友,過去室友們在園內可清潔、農耕及手工品的習作,二○一○年因為申請到多元就業開發方案,所以又多了一項快樂烘焙坊的糕餅製作訓練,同時也接受鄰近社區中、高齡失業或弱勢族群參與職訓。

觀音愛心家園 花瓣標誌
堅持理念 繼續為身障朋友努力

觀音愛心家園目前約有一半以上的經費是需要向外募款或捐贈日常用品的,因為許多廢疾者的家庭經濟狀況也不是很好,所以需要仰賴善心人士的捐輸。他們也會舉辦園遊會等活動,讓身障朋友有表演舞台,也增加自己的知名度與收入。十一歲的志工黛榕均表示:「能做福報就去做,我喜歡主動關心他人。」

而目前,因為園區的床位幾乎額滿,但是還有許多需要幫助的孩子,因此最近他們也籌建「彩虹憨兒之家」,這是專屬重殘老憨兒的照顧安養空間,要幫助老化憨兒與他們的老父母,讓憨兒老有所養,父母也可以不用獨自苦撐,為的不是別的,只是希望能繼續幫助更多的孩子。


手搖自行車 奔馳在風中

$
0
0
【記者邱雅鈴、郭乃維/台北市報導】「你有想過有一天自己能夠騎自行車嗎?」這個問題對於許多小兒麻痺的患者來說,他們甚至沒想過。不過自從他們接觸到手搖自行車後,這個願望真的實現了。「第一次騎上手搖自行車時,好震憾!我甚至哭了。」台北生命勵樂活輔健會秘書長宋立蓉表示,患有小兒痲痺的她,有了手搖自行車後,第一次發現原來台灣也有那麼美的風景,因此她希望透過手搖自行車,讓更多身障朋友走出戶外,達到運動和復健的效果。

          




手搖自行車使用簡單

推廣健康理念的「長庚紀念醫院二○一三年永慶盃路跑」,由台北生命勵樂活輔健會的身障朋友們騎乘手搖自行車領跑。

手搖自行車就是針對肢障者所設計的單車,在國外無論是歐美、日本等國,早已頗負盛名,針對肢障者,大多是下肢無法正常站立的身障朋友們,經過人體工學設計出最適合他們的高度,以及較不易傾倒的軸距,而且只需靠手施力及腹部即可前進,不僅可以讓身障者用來代步,本身也是一項無障礙運動器材。

靠運動來減緩退化

從事社會服務十多年,是醫生也是小兒麻痺患者的陳奇峯,退休後在一九八九年創立了生命勵關懷協會(生命勵樂活輔建會前身),幫助了許多身障病友,而在他的周遭有很多小兒麻痺的患者們大多都出現了小兒麻痺後期症候群。小兒麻痺後期症候群是指小兒麻痺患者感染濾過性病毒發病,恢復多年後,又重新影響患者的一種狀態。身心障礙的老化也相較於常人早五至十年不等,體力也會損耗得非常快,只有保有適當的運動才能夠延緩萎縮速度。

運動對身心障礙者有一定的限制,特別是膝蓋退化後,支撐身體力量愈來愈差。而手搖自行車容易上手、方便教學、運動傷害也較小,對於下肢較脆弱小兒麻痺患者也很適合,因為他們只須靠著划船的手勢和腰部的力量前進,下肢完全不須施力。因此從二○○六年開始,生命勵樂活輔建會便以推廣適合小兒麻痺患者的手搖自行車來運動。

2013年永慶盃路跑,由台北生命勵樂活輔建會騎乘手搖自行車領跑。

定期騎乘手搖自行車 養身兼保健

一開始學習難免手忙腳亂,初學者最容易犯的錯誤就是把力量集中在手臂,使用不當造成痠痛。但正確的方法是利用腰腹的力量來搭配手勢前進,才能夠騎得久、騎得遠。本身是腸胃科醫師的陳奇峯也說,核心肌群是人體的核心,有效的訓練,其實對整個體質會有很大的改善,不僅是腸胃蠕動、消化系統,連泌尿系統都會影響到。

對於健康的定義,他認為腰圍是一個很重要的指標,腰圍肥大的人,較容易患有脂肪肝,之後可能就會演變成高血壓高血脂等慢性疾病。手搖自行車卻能夠訓練到整個腰腹部及核心肌群,騎乘的身心障礙者腰圍也多半纖細。生命勵樂活輔建會執行專員藍森表示,讓行動不便的身障朋友用手控制自行車前進,有助訓練核心肌群,減少身障人士拉傷或跌倒。

走出戶外 隨風同行
「身障人士也能像常人一樣,走出戶外、擁抱陽光,以運動來獲得健康。」陳奇峯的妻子,同時也是生命勵樂活輔建會秘書長宋立蓉說,在手搖自行車上我們可以拋開輪椅、枴杖,體會到什麼是自由,看到新的世界、開闊新的視野,大方走入人群。而騎乘手搖自行車後,以往身體上的不適,也減緩許多,甚至健保卡的使用次數大幅降低。

動靜皆宜的手搖自行車,在台灣雖不若國外盛行,但也有部分地區提供租借。現在台北有四個河濱公園提供手搖自行車的租借使用,共四十七輛,租借時間為兩個小時,最多可延長一個小時。未來生命勵樂活輔健會也將和企業及政府單位爭取更多車輛,讓身障朋友能夠暢通無阻。


延伸閱讀

身障也能開心騎車

手搖單車租借站 三鶯搶頭香

用手追風趣 生命不殘缺


2021社會企業 創災後產業新模式

$
0
0
【記者陳怡樺/新北報導】二○○九年八月九日,莫拉克風災無情的吞沒了高雄小林村,也奪走了四百多條村民的性命。但是,倖存的小林人不向命運低頭,外地的遊子也紛紛返家,共同創建「日光小林」社區;他們更在今年成立「2021社會企業」,銷售小林老梅系列產品,並將盈餘投入梅子的產業建設,重建高雄台20、21線沿線重災區,開拓災後產業永續發展的新模式。

輔仁大學社會企業研究中心在十月十八日
於輔大舉辦社會企業工作坊,
邀請2021社會企業執行長蔡松諭演講
外地遊子回鄉造希望

現任小林村重建發展協會理事長的蔡松諭,同時也是2021社會企業執行長。現年卅八歲的他,是過去定居在台北市的小林人,風災前,小林村當地最大的雜貨店是他的父親所經營的。蔡松諭說,父親在世時,一直希望他能夠回鄉生根,但他未從。不過,冥冥之中,老天爺自有安排,讓他在父親過世的一年後,因為莫拉克風災,回到從小成長的故鄉,帶領小林人找回希望。

災後的頭七法會上,看到曾經美麗的家園已經夷為平地,看到村民們絕望的眼神,蔡松諭一股悲憤湧上,上台搶下鄉長的大聲公,疾呼:「小林不見了!我們再建一個更漂亮小林,好不好?」鄉民們激奮地大喊:「好!」那一刻起,蔡松諭才知道,「在最絕望的時候,你必須造一個希望,而那個希望,就是讓你前進的動力。」

隔天,小林村成立自救會,推選蔡松諭擔任會長,蔡松諭過往在台北經營網路法律諮詢網站,具有法律和企管背景。他說,原住民個性樂天知命,但不懂得保護自己的權益,長期的社會抗爭不是莽莽撞撞就能達成的,必須將知識轉化為力量,和媒體及政府打交道。

災民自主重建 保存部落特色


自救會成立後的首要目標就是爭取一個「中繼安置」──組合屋,讓散居在寺廟及軍營的災民能有自己的空間,恢復正常生活,等待小林二村的重建。不過,重建之路上披荊斬棘,當初政府不僅反對蓋組合屋,也不核准永久屋基地興建。

當時政府希望小林災民能夠搬進慈濟大愛村,不過蔡松諭質疑:「山上的原住民搬到平地居住後,有辦法適應嗎?」他表示,大愛村雖然是社會大眾的善心,不過也要尊重災民自主並保存平埔文化特色。

在自救會不斷與政府和慈善團體協調、對抗的努力之下,小林災民在災後二個多月搬遷至中繼組合屋,展開新生活;小林二村永久屋也在八八風災滿一週年的當天,正式拍板定案自主重建。

推出品牌 打造自產自銷產業


災後重建的道路上,獨缺產業規劃。風災後的年底左右,前紅十字會祕書長陳世魁建議蔡松諭發展產業。當時小林村的產物僅剩一批在風災前採收的梅子,在沒有其他選擇的情況下,他們推出了「小林梅」做為對外販售的商品。幸運的是,這一萬組的「小林梅」在三個月內即銷售一空,打響了知名度也創造了就業機會。

受到「小林梅」成功的鼓舞,蔡松諭開始反思,他認為,「災難」並不會一直是一個好品牌。因此,在勞委會培力計畫的協助之下,蔡松諭決定推出品牌「日光小林」,建立小林村新產業。蔡松諭說,「日光小林」的命名,是來自日本友人的祝福。當時日本朋友送了一箱向日葵來,告訴他,希望小林人能像向日葵一樣,就算生長在惡地裡,只要有陽光就能生存。

成立品牌之後,日光小林做了很多不同的嘗試,像是手工果醬、肥皂等。但蔡松諭表示,這些商品都不是小林當地的東西,它沒有辦法帶出故事和渲染力,也沒有辦法持久銷售。蔡松諭直言,很多非營利組織在輔導產銷班時,常常教的不是當地產物製作的商品,也不是學員本身擁有的專業,這樣商品是沒有辦法生根的。

發展區域經濟 邁向2021


蔡松諭指出,日光小林的品牌一直比產品本身紅。直到後來因緣際會得到貴人百佳泰董事長簡添旭所產製的小林老梅膏,推出「老梅餅」,日光小林的產品才真正做出了差異化,「品質加上曝光和故事性,才會等於更接近成功」。

為了創造更多就業機會和經濟效益,並留住人才、回饋社會,蔡松諭在二○一一年時提出轉型為社會企業。他說,如果以非營利組織的架構下,進行營利行為,未來一定會發生爭議;而且因為非營利組織的資源全都取之於社會,在發展上也會被侷限。因此,轉型為社會企業在未來發展空間是大上許多的。
蔡松諭(左)與輔大社會企業研究中心教授胡哲生(右)合影

而這個構想也在今年實踐,二○一三年四月,「2021社會企業」正式成立,期望將高雄台20、21線沿線區域串連,將社區經濟擴大為區域經濟。合理分配山上為初級加工區,山下為二次加工區,並設置觀光農場,形成一個「老梅經濟圈」。「唯有形成經濟圈,才有可能改變遷村後的產業困境。」蔡松諭如此說道。  



楊儒門推友善環境 農產品進百貨

$
0
0
【記者黃怡榕、施辰儒/台北市報導】 「台北101」對面保留著一塊充滿人情味的土地,四四南村中間的廣場擺著一個個小攤位,農友們邀請民眾來看看引以為傲的農產品。楊儒門創立的248農學市集聚集了各地以友善環境的方式種植作物的農友,販售沒有使用農藥與化肥的農產品,也將市集的概念帶進百貨商場,希望透過面對面的溝通,讓消費者了解正確的消費行為不但可以改變農友的種植方式,也能夠改變我們的環境。

        




創市集助農民 溝通傳達友善環境

248農學市集的創始人楊儒門在務農家庭中長大,經過「白米炸彈客」事件的歷練,他發現即使以放置爆裂物的手法來引發大眾注意農業問題,政府也沒有帶給農民實質的幫助,因此必須要有一個實際協助農業永續發展的方式,一個在香港的朋友成功將農學市集的想法付諸行動,也讓他決定把這個概念帶到台灣。在計畫與準備的過程中,希望加入農學市集的農友必須經過一連串的考驗,楊儒門會帶著工作人員到每個農場查看,並且拍照做紀錄,也會將作物送到相關單位化驗農藥殘留量,確認農產品沒有使用任何的農藥與化肥。

「市集最主要的精神就是讓生產者跟消費者可以面對面溝通」楊儒門認為溝通才會了解農友的種植方式和理念,講話才能讓雙方變成朋友。正式營運後,工作人員必須帶著堅持有機的理念尋找農友,再把農友介紹給消費者,當中最困難的就是找到農友跟消費者。但是經過網路發布消息和顧客之間的口耳相傳,越來越多農友要求加入市集,並且介紹他們的朋友一起來擺攤。

 農友向民眾細心介紹自家農產品

成立農學園 農產品進駐百貨商場

農學市集成立一年後,太平洋建設總經理章啟明免費提供場地,楊儒門在天母成立第一個農學園。一開始只是把這個場所當作辦公室,後來因為坪數較大,因此將多餘的面積用來當作教室,除了定期舉辦演講和料理課程外,也把這裡設為248農學市集的第一個實體店面,販賣友善環境的農產品。

談到如何選擇地點設立店面,楊儒門認為必須考慮到當地的消費能力、生活型態以及有無同質性商店,如果沒有潛在客群,農民會因為無法得到收入而放棄有機。經過朋友的介紹,248農學市集的概念在二○一一年進入新光三越,之後分別於二○一二年和二○一三年在環球購物中心板橋店和誠品松菸店設立農學園販售農產品,楊儒門表示:「我想告訴農友沒有不可能的事,只有願不願意做,所以才會努力讓農產品進百貨公司設櫃。」

擴展人情味 改變大眾飲食習慣

即使台灣各地都有農學市集的存在,楊儒門認為這裡的特色就是人情味,農友們不需要穿制服,每個人就像朋友一樣,在聊天的過程中,向消費者傳達有機的觀念與友善環境的方式,民眾許小姐表示:「雖然這裡的商品沒有貼標榜無毒的標誌,聽完賣家的介紹後,還是會選擇相信他。」

以遠程的目標來說,楊儒門希望可以透過自己的行動,協助農業永續發展,讓農民幸福,但是需要長期的努力與堅持。目前中、南、東部已經有許多朋友設立市集推廣有機,他決定專注於北部地區,未來希望把248農學市集擴張到五十個市集和實體店面,將友善環境的種植概念傳達給更多的農友與消費者,讓更多的人意識到吃的方式是可以改變我們的環境與世界,並且一起響應這樣的活動。

延伸閱讀

248農學市集粉絲專頁

248農學市集官方網站

合樸農學市集



愛的布朗尼 自閉天使的一片天空

$
0
0
【記者徐千雯、林冠瑩/台北市報導】「愛的禮物布朗尼巧克力工作室」是由一位媽媽周玲玲為患有自閉症的女兒Grace所創立的獨立就業空間。以親自製手工餅乾、巧克力和布朗尼等點心,傳達製作時所注入的愛,並無私地教導其他身心障礙者製作的方法,讓他們能有自力更生的能力,更帶給他們無限溫暖的力量。

        




成立工作室 訓練孩子自力更生

Grace所患有的是自閉症的其中一種類型,稱為亞斯伯格症,但相較於其他泛自閉症障礙,仍相對保有語言及認知發展。亞斯伯格症的特徵包括缺乏同理心、幼稚、不適當、單向的社會互動和缺乏建立友誼的能力,因此常常造成社會孤立。

Grace的媽媽周玲玲說,當初會成立「愛的禮物布朗尼巧克力工作室」是因為,Grace在製作餅乾時,有著相當認真的態度,Grace的狀況也讓她看到很多孩子,因身心障礙的關係而很難找到工作,就想幫助這些孩子,找到能讓他們可以專注的事情。二○○九年七月周玲玲在台北市金華街開設了專賣布朗尼巧克力的「祝福專賣店」,希望透過這間店,讓他們學習一技之長,並訓練他們自力更生。

起初並沒有以布朗尼為主打,周玲玲說,其實當初沒有想要販售,只是想要讓孩子們有些成就感,將成品分享給一些朋友們,透過這樣的方式去鼓勵這些孩子,不過有一次Grace建議將做好的布朗尼拿出來販售,竟意外獲得熱烈的迴響,周玲玲:「重點是,Grace他們用愛來做這個東西,所以我們都稱這些是愛的布朗尼,也因為如此可以訓練孩子們的專注力。」

經營雖遇困難 仍未放棄理想

但是由於台北地段房租太貴,開銷太大,即便投注許多心力,周玲玲還是只能忍痛於二○一二年十月關店。但是她並沒有因此而放棄,隔年在網路上成立「愛的禮物布朗尼巧克力工作室」作為另一種通路,接受訂單。

另外,周玲玲認為,製作布朗尼是對於其他媽媽陪孩子的一種支持方式,一定還有一些有需要的家長,因此她常常會帶著Grace做一些義賣的活動,與其他家長和孩子一起做好布朗尼拿去賣,她說:「最重要的是宣導我們的一些理念,怎麼樣幫助這些自閉、過動、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其實他們是有天份的,如何陪伴他們是非常重要的。」

成立「靛藍天使協會」

從身為一個自閉症女兒的母親,到能協助別人,周玲玲表示,是經過了一個很長的過程。Grace的狀況還不穩定時,周玲玲工作家庭兩頭燒,常常要處理Grace在學校和同學起衝突等事情,讓她身心俱疲,到後來只好放下工作,好好專心於Grace,原本做生意的她毅然決然投入身心靈研究。周玲玲說:「是Grace改變了我的一生。」現在的Grace也從不看人、不講話,到能幫助其他身心障礙的孩子,甚至四處去發表有關情緒表達溝通的演講,這樣的改變也讓周玲玲感到欣慰,也因而興起幫助跟他們同樣狀況的家庭,於是在二○一一年六月成立了靛藍天使協會。

圖為Grace與媽媽周玲玲和自製手工餅乾禮盒
靛藍天使協會以一個橋樑的方式,希望透過校園宣導,讓老師、家長能找到孩子的潛能,並進一步地去做溝通,也安排許多訓練課程,訓練媽媽們怎麼去協助這些孩子的情緒表達,讓這些孩子慢慢地能控制自己,從用藥到不用藥,從無法表達到會情緒管理。此外,也有自力生活訓練的部分,以讓孩子們參與活動的方式,訓練他們接觸人群,希望能藉此培養他們獨力生活,學會面對各種場合,將來有一天爸爸媽媽不在了,也可以好好的自力生活下去。未來也希望透過年輕志工,將一系列的教材拍攝成影片,以網路傳播的方式,讓更多需要幫助的人獲得援助。

從布朗尼出發 希望設立關懷站

現在「愛的禮物布朗尼巧克力工作室」以有訂單才製作的方式經營,若是能透過各種方式推廣,讓更多人知道,就可以幫助更多身心障礙的孩子,因此周玲玲渴望有新的年輕志工加入,幫忙網路行銷,透過布朗尼認識靛藍天使協會,也認識這些孩子們。周玲玲更有設立關懷站的想法,設立一個咖啡廳,或是小商店,讓這些孩子不僅能有工作機會,空閒時也有一個去處。

Grace說,自己之所以會學會開始表達想法,是因為想讓大家瞭解自己心裡真正的感受,也能透過自己幫助其他還不擅表達的孩子們,因此,周玲玲也有計劃以採訪的方式,記錄Grace的想法,將其寫成一本書,讓別人能夠瞭解這些孩子的內心世界。

延伸閱讀

愛的禮物布朗尼巧克力工作室

愛的禮物布朗尼巧克力工作室部落格

社團法人台灣靛藍天使協會Facebook



不完美才完美 記錄身障與自閉兒

$
0
0
【記者魏珮帆、黃于庭/台北市報導】「有些人會想,為什麼我們一出門處處都有障礙,有時候你擺一個東西在騎樓,只是為了方便,但是有人就過不去了,你有想過還有其他人看不見或是坐輪椅嗎?」開拓文教基金會的執行長蔡淑芳,長期透過志工拍攝身障人士的影片,來提升大眾生活中處處有身障者需要幫助的意識。

         




開拓文教基金會執行長蔡淑芳,多年來前後擔任政府部門、網路公司和非營利組織的主管,由於她看到開拓文教基金會創辦人陳正然利用網路廣大傳播的特性,期盼能利用網路結合弱勢服務來傳達理念和故事,協助所有的非營利組織工作的精神,因而在一九九八年接下了開拓文教基金會執行長的工作。





「不完美才完美」影像紀實計畫從二○○八年三月起開始經營,利用部落格共同發表文章,將不同障礙別的孩子的故事以圖文方式呈現,或是邀請網友透過網路來鼓勵這些身障者的父母。今年比較特別的是,邀請了十八個提供身障服務的組織來「用影像說故事」,將每年母親節都會定期舉辦的「特別的愛給特別的孩子」的活動,改用影片的方式,陸續於今年五月在公視PeoPo公民新聞平台上發表,希望透過影片讓大眾了解這些身心障礙者與自閉兒的故事。

開影像課程 讓組織說自己的故事

為了因應今年「特別的愛給特別的孩子」這個活動,特別為十八個非營利組織開辦了「影像製作技巧工作坊」,提供參與活動的組織成員一個學習的機會,讓他們從一開始連拿相機都不會,學習如何拍攝、如何剪輯等技巧,以及如何規劃影片所呈現的故事架構,一直到能順利在五月將影片陸續發表出來。從今年三月至六月一共開了初階班、進階班、網路行銷工作坊等課程,邀請公視PeoPo公民新聞平台企劃王建雄以及專業募款人駱安玲來為報名課程的組織成員上課。

開拓文教基金會的蔡執行長和參與志工一同籌備「不完美才完美」計畫
參與的組織發現故事由自己講會比請別人來拍更真實。「我們可以使用經費來請專業的攝影師和剪輯師來幫身障者拍攝影片,但是我們不那麼做」蔡執行長談到,若是請外面的人來長期拍攝將會遇到溝通上和執行上的困難,由於十八個非營利組織裡的志工夥伴,因為經常向這些身障家庭寒暄問暖,與受訪的家庭、身障人士非常親近,因此在徵求他們同意拍攝影片時較為容易。

社工拍照上傳 饅頭訂單湧入

在影像製作技巧工作坊開辦過程中,參與其中的台北市自閉兒社會福利基金會的社工,分享許多自己拍攝的經驗。像是他們以組織裡面的「愛肯饅頭」為主題,透過攝影老師教他們的課程中談到「若是看到適合的影像就可以拍照記錄」,保存了珍貴的自閉兒照片。

「愛肯饅頭」讓自閉症兒童製作饅頭,藉此來規劃自閉症兒童的生活;有一陣子沒有訂單,為了保持饅頭新鮮,若是沒有訂單就不會將饅頭做起來放,但是有一個大孩子拿著鍋子喊著說:「我要做饅頭…我要做饅頭...」,在旁邊的老師安撫:「可是沒有訂單要怎麼做?」社工們看到大孩子的表情就將它拍下來,並且把照片放到臉書上寫:「我想做饅頭,但是沒有訂單…」結果造成社會很大的迴響,訂單也隨之湧入。

母親罹患小腦萎縮症

另一個組織「社團法人中華小腦萎縮症病友協會」發表的影片《媽,我還能陪你走多久》,影片中的家庭因為母親過中年後罹患了小腦萎縮症,發病之後開始天天跌倒,在還沒去醫院時,兒子回家後常發現母親常常身上多處傷口,有的腫起來,有的流血,經常要掛急診,兒子說:「看得很不捨」。母親在還可以說話時,還曾經對兒子說等她好起來要跟兒子一起當志工,但是小腦萎縮症目前無藥可醫。

影片中提到「全台灣保守估計有二千多名患者,多為家族遺傳。發病通常在青壯年時,照顧的重擔與經濟壓力幾乎擊垮整個家......」小腦萎縮症家庭中,照顧者多為媽媽;但媽媽可能也是病友。許多同樣家庭的照顧者,每天都是處在高度壓力下。病友協會剛好在母親節活動其間,透過影像來陳述社會角落的故事,期望能夠喚起社會大眾對小腦萎縮症家庭的關心。

推動計畫遇到的各種困難

活動發起初期,這些參與的身障服務組織成員都很焦慮,公視Peopo公民新聞平台的Webcast節目,就曾經訪問到參與者之一的台北市自閉兒社會福利基金會的執行長柯白珊,她說「一開始覺得很困難,要怎麼樣在短短三分鐘之內交代一個故事?不可能吧。」但是實際參與計畫中開辦的課程之後,才發現其實困難是可以一一克服的。

這些非營利組織提供的是社會服務,因此用人相當精簡,平常就是一個人做兩個人的工作,此時還需要由各個組織推派一、兩位自願學習的成員,並且完成這項對他們來說不可能的任務。「在進行工作訪的課程中,最困難的點就是要如何支持大家。」蔡執行長提到,參與的成員因時間配合困難,以及沒有拍攝經驗與技巧而感到焦慮等原因,使得開拓文教基金會的工作同仁,必須在活動過程中,不停地給他們鼓勵和心理建設、不時地督促他們影片的製作進度。

其中一位參與影片製作技巧工作坊的身障服務推展協會蔡淑如秘書長表示:「我是從零開始學到可以拍攝、製作影片,和另一位工作同仁一起構思影片的架構,並且討論要選擇哪些家長和小孩為拍攝對象。」她表示技術層面是較容易學習的,學員們會不斷地向老師請益、提出問題,而構思影片的架構才是較困難的,這部分也由老師提供自己的意見,學員們參考後再自己規劃敘事架構。她認為這個課程對她帶來的正面影響是可以將自己與同仁共同攝製的影片成品播放給義工看,讓他們了解自己為這些身障家庭服務的價值與意義,將影片放上網路平台可以將這份感動傳遞下去。

身障影片 提升大眾關懷意識

參與「不完美才完美」影像紀實計畫的樂山教養院社工吳長霖先生說:「我們很久之前就知道這個計畫了。」吳長霖說,今年有機會參加計畫,並且能夠與其他十多個社福團體一起串聯、共同推廣,是很棒的一件事。「藉由影片傳達家庭照顧者默默的付出與關愛,獲得很棒的回響。」他認為單獨一個社福團體,很難有效推廣,讓更多人知道有一群人很願意協助需要幫助的人,藉由這個計畫,在網路平台上與其他社福團體結合,形成一股更大的力量。

工作坊帶給志工及蔡淑芳最大的收穫是,除了感受到志工們團結力量很偉大之外,另一個則是你不需要對著大眾說「請捐錢給我」,這些沒有募款台詞的影片,讓大眾有感覺了,他們就會主動來詢問,可以為他們做些什麼,許多參與計畫的非營利組織都因為影片而得到了這樣的回饋。「不完美才完美」拍攝一系列的影片想要做的,並非想達到大眾看了影片就立即想要去捐款,而是提升社會大眾關懷身障人士的意識。「這個社會上除了你、我之外,還有其他不同的身障人士在不同的處境下,很努力的生活著。」蔡執行長強調,你光是意識、知道這件事,就是一件很重要的事。

延伸閱讀:

不完美才完美臉書粉絲頁

Peopo公民新聞:不完美才完美專題

開拓文教基金會


傳播的力量來自於真實的故事



關懷更生少年 從幸福開始

$
0
0
【記者唐夢維、潘映寒/台北市報導】小文(化名)從小就不知道自己的父母是誰,有記憶時已經由沒有血緣關係的奶奶認養。奶奶開了一間小型賭場,每天都喝得醉醺醺地回家,小學六年級的小文,常常要半夜騎摩托車到賭場載奶奶回家。無法承受生活壓力的小文,在國中時逃家並加入幫派集團,更染上毒品。為了購買毒品,小文因竊盜被捉進少年觀護所。起初小文很不能理解為什麼只有自已被抓,自己是受到集團威脅而做的,因此常常處在憤怒的情緒下。在小文的意願下,更生少年關懷協會對他進行輔導,奶奶也常常到少觀所探望小文,他的情緒漸漸變得穩定,開始能夠平靜地與法官談話。

          




預防勝於治療 從幸福開始

更生少年關懷協會創立於一九九八年,宗旨為幫助少年重新認識與接納自己,產生正向學習發展的動機,返回正途。協會長期與少觀所合作,設立課程輔導少年,讓他們能正視自己並學習正確的價值觀。社工兼企劃專員陳彥君說,在多年的輔導經驗中,協會發現家庭與學校是造成少年改變的重要場所,體認到初級預防的重要性後,在二○一○年於台北市民生社區設立「616幸福工作站」,取「遛一遛」的諧音,希望少年能夠常常回到工作站來遛一遛。

616幸福工作站將服務分為三級,第一級為初級預防,協助風險邊緣的弱勢少年及家庭改善其困境,提供課後輔導服務並舉辦許多適合親子參加的活動。第二級為宣導,直接到學校對高風險家庭的孩子進行犯罪防治宣導。第三級則是矯治,依其意願對少觀所的少年進行輔導,藉由人際關係及自我探索等課程,協助少年能以正確的心態再次進入社會。待少年出了少觀所後,更安排生涯輔導活動及少年就業輔導,讓少年能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並且能夠穩定地就業。

用愛 褪去帶刺的外殼

「他們其實很單純」,陳彥君說在少觀所的孩子想要的東西很簡單,就是得到他人的關愛。少年害怕受到傷害,會用布滿刺的外殼保護自己,但是他們的內心都是柔軟的。他們常會試探輔導員的底線,例如拿取輔導員的手機使用、反抗輔導員等等,用輔導員對他們的態度,來證明自己依然是被愛的,有時少年們還會研究輔導單該怎麼寫,才能優先與輔導員對談。陳彥君認為社會要有一個認知是他們不是一生下來就這麼壞,有種種的因素才導致這些少年走到跟別人不一樣的路,如果將他們身上的刺拿掉,他們跟一般的孩子是一樣的。

少觀所體案教育營隊-紅線代表生命中的障礙,如何透過好的朋友幫助自己跨越障礙是關鍵(本照片由中華民國更生少年關懷協會提供)

在少觀所的輔導以少年的意願為主,並不會強制所有少年參與輔導課程,輔導員的目標是將少年對輔導的意願轉化為能長期合作的關係,在少觀所舉辦課程講座以及教育營等活動,期望能拉近少年與工作站的關係,在少年出了少觀所後能夠主動與工作站聯繫,並在適當的時候給予協助,例如對想要就業的少年,工作站會安排他參與少年就業輔導的課程講座,也希望他們能常常回到協會來遛一遛。

用行動表示 用生命陪伴

616幸福工作站成立初期,少年會到位於民生社區的工作站進行就業輔導等課程活動,結束時難免會聚在一起抽菸或打鬧,社區居民對此感到擔憂,曾多次向工作站提出搬遷的提議。為了消除居民的疑慮,幸福工作站成立少年志工隊,主動到社區公園內進行清潔打掃等公共服務,讓居民看見工作站的用心與決心。陳彥君說雖然每年還是會接到電話,但是比以往少了很多,她希望能讓更多的人認同616,認同少年。

對於未來的發展,陳彥君期望616能建立庇護工場,讓少年在受保護的環境下工作,她希望能以咖啡廳等餐飲服務性質的工作,讓少年學習人際間的互動,訓練他們能承受上司給予的壓力,以及做到客人提出的要求。「我們用生命去陪伴」,社工謝一弘說,雖然他們無法改變所有少年的價值觀或是行為,但是他希望曾經陪伴少年的過程,曾經勸導少年的話語能夠化作一顆種子,不管多少年也好,能在少年的心中發芽茁壯。


延伸閱讀

更生少年關懷協會

616幸福工作站FB

《我們都不完美》




告別舊想法 用設計作環保

$
0
0
【記者施辰儒、黃怡榕/台北市報導】「拒用免洗筷」、「自備購物袋」這些聽了不下百遍的口號,幾乎深植人們心中,但除此之外,推廣環保還有其他方式,畢業於義大利多莫斯設計學院(Domus Academy)的詹美玲,利用多年工業設計背景和獨特的靈感創意,創立推廣綠色設計的品牌「綠粉絲」,設計出Ecobook回收筆記夾,以回收再生資源製作的產品,結合環保、實用、美觀,加入一點小巧思,就可以化解生活中的不便。

         




放棄穩定收入 滿腔熱血開公司
在創立綠粉絲ecofans之前,詹美玲曾在BENQ、燦坤、華碩等擔任產品設計師,當時她的薪資就已經是達到了中上的程度,但是在業界工作這麼多年來,她不斷在想的是「難道設計師設計出的產品,就只是為了要讓消費者掏出錢購買嗎?」她說,科技產業是個非常鼓勵消費的產業,所以工業設計師們常常被要求要設計出能讓消費者想要購買的產品,但是科技產品的生命週期非常短,推陳出新的產品,功能往往大同小異,而過度消費造成的後果,便是資源浪費;因此她毅然決然辭了工作,集結另外四位以前同是設計師的同事,創立了「綠粉絲」。

               Ecobook回收筆記夾將廢紙再次利用
「綠粉絲」最初是以部落格方式經營,專門介紹國外的環保產品給台灣民眾,並且引進至台灣來販賣;但是經過了一陣子,她的四位夥伴逐漸發覺,做環保與收入之間,有時候是無法達到平衡的,不只要投入許多心力,甚至還可能要自掏腰包,與當初他們投入參與時的想像有段落差,因此紛紛離去;而四位夥伴雖然中途離開,詹美玲卻依然堅持著要推廣環保的熱忱,繼續經營著綠粉絲,並將綠粉絲的功能,除了介紹國外環保產品外,提升到開始自己設計,創造出屬於台灣的綠設計。



一點一點 用設計推廣環保
詹美玲平常透過部落格的方式,分享國內外特別的綠色設計案例給大家,不只是讓一般民眾能夠簡單去理解綠設計是怎麼一回事,更是希望能引起民眾迴響,讓大家知道原來環保並不是件說說而已的事情;另一方面,詹美玲說,她在設計產品時,靈感來源通常都是生活中的一些不方便,人在遇到了不便,才會想要試著解決,而在思考解決方法時,設計的靈感便孕育而生。

Ecobook回收筆記夾」便是她設計的產品之一,外表看起來樸實、簡單,卻有著意想不到的功能,只要將一般單面影印用過的廢紙對摺,以中間的鬆緊帶固定後,就能輕鬆變成一本隨手筆記本,旁邊的筆封,一個在封面,一個在封底,將原子筆穿入後,就能輕鬆將筆記本的封頁封底牢牢合在一起,不怕筆記紙散落,當筆記寫滿時,也能隨手將紙張取出,填補新的白紙上去使用,非常的方便而且實用,受到各個年齡層的民眾歡迎,到現在甚至已經出到了第二代,在實體店面「25togo」、「設計選」都有在做販售,有更多的顏色、材質,讓喜愛的民眾有豐富的選擇。

推廣不停歇 盼廠商結合綠設計

「用設計的角度看環保、尋找更多笑聲的未來」這是詹美玲當時創立「綠粉絲」的初衷,希望能透過有別於傳統的方式,讓環保這件事變得不再那麼古板,也要讓大家知道,其實不只是減少資源浪費,設計也能達到環保的效果;未來她計畫會持續經營部落格,並且在接設計案子時,能說服廠商將產品結合綠設計的概念,賦予一般的商品,不同的特殊意義。而目前正在規畫的,像是用卡車內胎做成的包包,雖然成品已經完成了,但是卻過不了她自己那關,因為對產品的堅持,包包有輪胎味便讓她沒有信心出品,但是秉持這股堅持的力量,她會將這個綠設計理念,不間斷地一直寫下去。

延伸閱讀


綠粉絲:: 痞客邦PIXNET ::


綠粉絲| Facebook


綠粉絲| 大人物X 25TOGO 設計好物概念店




晴耕雨讀 分享另一種生活方式

$
0
0
【記者姜彥竹、陳庭毅/桃園縣報導】一家開在稻田旁、具休閒氛圍、綠意盎然的書店,店內有新書、二手書及從台灣各地找的特色獨立刊物及名信片,寬廣的木質空間和外頭美麗的花園、店裡的咖啡香和書香,讓顧客放下平日工作緊繃的情緒,用輕鬆的心態閱讀,「晴耕雨讀小書院」帶來另一種生活理念。

        




轉換跑道 卡拉OK店打造成書店

老闆娘洪毓穗本來在廣告企劃公司上了七、八年的班,開書店雖然是一直以來的夢想,但因當時實體書店普遍經營狀況不佳,而沒有勇氣與機會實行,直到結婚有了自己的孩子後,忙碌的生活讓她少有時間與孩子相處,加上往返工作地點的路途奔波,於是決定做出改變,想過另一種生活方式,在先生曾建富的鼓勵下於先生老家附近的平鎮開了「晴耕雨讀」這家書店。

書店的咖啡座讓客人可以舒服地進入書的世界 
書店的前身是一家卡拉OK店,保留了主建築大部分的原木架構,洪毓穗和曾建富開始動手布置自己心目中的書店,將原來留下的座位區重新油漆、到附近的小學找淘汰的課桌椅、由曾建富親自製作書櫃,以及擺上各種飾品與花草盆栽,店外的小院子種植上花木,能讓客人親近自然並放鬆身體,吧台變成賣咖啡的地方,原本的小舞台也留下當作未來演講、講座使用。曾建富在這之前只是一位資訊工程師,對木工一竅不通,為了書店的書櫃,才特意拜師學藝。書店開幕後,曾建富也辭去了工作,全身投入書店。

原本就是愛書人的洪毓穗,從國中培養起的閱讀習慣一直沒有放棄,看書是平時放鬆的方式,連跟先生的蜜月都是環島逛獨立書店,了解台灣各獨立書店的特色、選書取向,而這樣的經歷也對他們日後開書店時做為參考有很大的幫助。

晴耕雨讀 貼近書與自然的生活

咖啡廳
「晴耕雨讀」是客家人的祖訓,也是諸葛亮躬耕南陽時的生活寫照,是一種順應自然的生活方式。洪毓穗無論是書店位置選擇、選書以及環境的打造走的都是生活風格,想向大家分享不一樣的生活態度,洪毓穗說:「現代人往往忙碌於工作,雖然得到了物質,但卻沒有時間好好閱讀、過日子,而喪失了生活的質量。」於是,她做出了轉變,並得到了不同體驗,所以想告訴大家,這樣的生活方式是可以去嘗試的,也許無法每天過著晴耕雨讀的生活,但可以到書店來體驗貼近書與自然的放鬆氛圍。

店內的書籍取向大多是飲食、旅遊、自然、藝文、開店實現夢想等…跟生活相關、介紹各種不同的生活方式的書,到了晴耕雨讀,就是要提供顧客舒適、寬敞的環境,讓平時累積的壓力與緊繃感能得到釋放。因洪毓穗喜歡設計類的東西,書店內也賣明信片,另外,也有一個區域是特別展示各種獨立刊物,讓它們有一個平台能被注目,洪毓穗認為,獨立刊物關注在地文化、表達個人思想、分享生活中的觀察所得等小眾的東西,與獨立書店一樣,現在已經越來越少人做,但仍有存在的必要。

現在做的 是自己想做的事

在書店建立的過程中,洪毓穗與曾建富也曾擔心因地址太偏僻而不會有顧客到來,但還是頂著壓力決定完成目標,洪毓穗說,以前工作的經歷對開店規劃、構思也有幫助,更使他們成功申請到了文化部創業補助及營業輔導,書店開幕之初,曾送過宣傳冊子到其他獨立書店請求交流和支持,其中一家二手書店因老闆身體因素而準備收起,就主動聯繫把店裡的書賣給他們,除了原先書店就擁有的二手書,其餘的則是是他們自己收購或客人拿來賣的。

店內的風琴

雖然開了書店後,常常有客人找不到書店位置,連計程車都不太清楚,而當客人來電詢問,他們也會開車接送,許多到來的客人給予書店正面、肯定的回應,也很開心這裡開了這樣一家書店,能夠提供顧客他們所需的空間,這是最讓洪毓穗開心的事,也讓她覺得這些日子以來的辛苦都是值得的。讀者羅秀菊小姐說:「開車經過看到招牌設計,就覺得它是一個特別的店,再上facebook一看,就覺得想一探究竟。」


縱使每天開店都要想著今天不知道客人多不多、他們喜不喜歡店裡的書、這樣做會不會得罪客人等等,苦惱的事很多,開書店的生活也很忙碌,並且所有事都要自己決定、自己承擔,但想怎麼做都可以去嘗試,失敗了就重新調整,不會的就學,就像曾建富為了節省創業開支,特別拜師學藝,也邊看書邊學木工來布置書店空間,兩個月來就瘦了十公斤,感到辛苦,但沒有白費,現在做的都是自己想做、覺得有意思的事。

傳達生活理念 盡力提供放鬆空間

洪毓穗說,書店就是自己生活的縮影,用來傳達給讀者的生活理念,將自己的閱讀喜好擴大成一個分享給大家的實體空間。現代人的生活步調太快,而在書店裡能夠慢下來、靜下來,對於長期在高壓環境生活的人們來說,這讓他們感覺很舒服。因為從前自己就過著快速、高壓的忙碌的上班族生活,洪毓穗能夠體會並珍惜現在的日子與正在做的事,也因自己的經驗,更能掌握顧客的需求。
客人在閱讀


在能確保全家人不會餓肚子的前提下,她非常仔細規劃著書店的經營,目前遇到最大的困難,就是如何在網路書店的衝擊下維持書店,在美好的理想背後也付出了許多苦心、經歷許多煩惱,但她暫時不想再過著從前那樣快速、緊繃感十足的生活,雖然獲得物質方面的滿足會比較少,但現在經營書店,帶給顧客一個放鬆的空間並傳達另一種生活模式,讓她覺得是有意義、有價值的事。






延伸閱讀:

晴耕雨讀小書院

晴耕雨讀 稻田邊開獨立書店


「晴耕雨讀」小書院 卡拉ok店變身獨立書店



殘而不廢 揮出網球夢

$
0
0
【記者邱雅鈴、郭乃維/台北市報導】豔陽下,坐在輪椅上的身障者,上肢往前傾搭配用力的推輪,拿起球拍,用力一擊,快速的綠球飛過。對於輪椅網球選手陳駿杰來說,從小看著別人在球場上運動總是羨慕不已,但現在靠著輪椅他終於也能享受到運動的快樂。台北市輪椅網球推廣協會(TWTA)推行輪椅網球已十餘年,副理事長陳永華表示身障朋友可以透過運動接觸到陽光和人群,以及抒發生活上的壓力,這是他們努力的目標。

         




台北市輪椅網球推廣協會

輪椅網球是一九九五年正式由國際裁判趙晉棣先生引進臺灣,並在臺北市政府協助「臺北市肢體殘障運動協會」成立了第一支球隊。輪椅網球和一般網球最大的差別除了坐在輪椅上之外,還有球可落地兩次,其餘的規則皆相同。二○○○年二月十二日全國第一個輪椅網球單項協會「台北市輪椅網球推廣協會」(TWTA)成立。TWTA的創會宗旨,不僅是訓練身障選手出國比賽為國爭光,更重要的是推廣無障礙運動,鼓勵身障者走出戶外,以全國巡迴示範推廣及舉辦常態性的比賽為主要任務。目前在線上的選手約有七十餘位,其中不少參加過亞運、奧運的選手。

目前TWTA和台北市公園管理處認養美堤河濱公園網球場,協助管理並注意場地狀況,現固定練習時間為每週六日一點到五點在美堤河濱公園。為號召更多身障朋友走出戶外,每週六下午一點至五點的星光班,開放身障朋友免費報名參加,而且只需報到,其他用具協會皆會準備齊全,可以直接授課。

在美堤河濱公園網球場上練習的輪椅網球選手

坐上輪椅反而最難

本身也是教練的陳永華,一九九六年曾赴泰國受過輪椅網球教練研習,二十餘年來致力推廣輪椅網球,教過的許多學生當中,不乏代表台灣出國參賽的選手,教學資歷豐富的他表示一開始教導最困難的點就是,身障者因無障礙空間有限,平日多半會使用拐杖行動,因此坐上輪椅對他們來說,反而是另一個全新的挑戰,不少學員初期在接觸輪椅網球時,腳沒有支撐力只能靠上肢來移動,因為很沒有安全感又害怕從輪椅上摔下來,都會局限自己的動作,反而會造成進步空間的萎縮。

陳永華也說初學者最重要的是體能的訓練,還有輪椅的跑位。其中有很多動作需要急煞或快速移動,訓練身障者在輪椅上協調地前進或轉彎,都必須投入時間持續練習,才能達到效果。

有了輪網 生活大不同

小兒痲痺患者陳駿杰、楊綵縈伉儷表示,打了十餘年的輪椅網球、也參加過不少比賽的他們,現在除了假日以外,一週約有五天會來球場上報到,打網球已經成為他們生活不可或缺的一件事。接觸到輪椅網球前,他們原本只會和固定的身障朋友來往,做一些較靜態的活動,從沒想過有一天自己能夠在球場上奔馳,享受陽光和揮灑汗水的滋味,以往只能在遠方遙望一般民眾在球場上運動,但是現在他們再也不用羨慕別人了。

令陳駿杰印象深刻的是,從小他因為身體的不便,體育課時都只能「顧教室」,聽著同學們討論今天打球的狀況,自己卻從來無法參與其中,箇中滋味只有身障者能懂。在進入TWTA之前,他未接觸過網球,甚至連規則都一知半解。但是在接觸了輪椅網球後,他體會到運動的快樂,因此他開始關心國內外的賽事,甚至寫了網球訓練日記。他提到教練除了實際操作示範,還會找一些國外好手的影片來糾正動作,他說輪椅的操作是最基本的,基本功如果扎實,一來可以避免手錯誤施力造成運動傷害,二來打起球來力量才會發揮到極致。他也鼓勵身障朋友一同踏入輪網的世界,曬曬太陽、交交朋友,別再把自己悶在家裡了,他說:「只要你願意,你可以看到不同的世界。」


延伸閱讀

廣島輪椅網賽勵志 劇組隨隊記錄

拍攝七個約定 輪網出征廣島

港隊月底出發亞青殘疾人運動會


關愛之家 跨海救助愛滋病兒童

$
0
0
【記者唐夢維、潘映寒/台北市報導】來自中國河南農村的翔翔(化名),他的媽媽是被爸爸從雲南邊境買回來的媳婦。由於管道本身違法,媽媽並沒有經過健康檢查,她所攜帶的愛滋病毒也就沒有被發現。媽媽發病過世後,爸爸因悲憤而產生攻擊他人的過激行為,被判刑入獄。爸爸入獄,媽媽過世,自己被確診患有愛滋病,無人收留。三歲的翔翔獨自在破瓦房中生活長達三、四個月之久。直到有一天,翔翔的姑姑在北京看病時結識了關愛之家的工作夥伴。在他的介紹下,姑姑帶著翔翔找到了位於鄭州的關愛之家婦幼部,辦理了入住手續。

         




收容夥伴 愛心衍生關愛之家

台灣關愛之家協會始於一九八六年,二○○三年於內政部社會司正式註冊成立「社團法人台灣關愛之家協會」。所提供服務包括國內愛滋病感染者收容照護、心理諮商、就業輔導、落難外籍勞工中途收容,二○○三年起開始海外愛滋病感染者收容照護及愛滋貧困兒童資助。創始人楊婕妤原本只是一名美術工作者,擁有一間自己的工作室。社團法人台灣關愛之家協會公關企劃郭立凱介紹說,一九八六年,當時在工作室打工的美術系學生田啟元,因坦承自己為愛滋病感染者引起學生及家長恐慌,學校方面表示要將他退學,就連家人也不願讓他回家。被曝光了同性戀和愛滋病感染者身份的田啟元,在當時的社會處處受到排擠,無處可去。沒想到,身為僱主的楊婕妤不僅與他繼續合作關係,還願意讓田啟元與她和她的小孩共同生活,提供照護。

此後,田啟元身邊一些因愛滋病而不被社會接受的朋友,陸陸續續前來投靠楊婕妤,她也都一一收留。隨著人數逐漸增多,楊婕妤開始入不敷出,但她又不想讓共同生活的感染者再次回到孤苦無依的境地。聽說了他們的困境之後,包括林懷民、汪其楣等藝術界大師紛紛伸出援手,利用自身知名度向企業與社會募捐,幫助楊婕妤度過五、六年的時間。

迄今,「關愛之家」在台灣南北共建立五所中心,前後收容了近五百位感染者,為超過一千位感染者提供過當面或電話相關專業心理諮詢服務。「關愛之家」台灣地區目前共收容約一百四十位感染者。

「關愛之家」對河南受助兒童的不定期登門探訪

愛傳千里 救護中國愛滋兒童

二○○二年,楊婕妤受邀到大陸河南省了解愛滋感染者的情況。河南省較為偏遠的鄉村中,為了改善生活不惜賣血的村民大有人在,而衛生防範措施的缺失、村民衛生教育知識的嚴重缺乏,為愛滋病毒的傳染創造了極為有利的條件。至今預估約上百萬人感染,更有約二百萬個兒童受到影響,成為孤兒。在看到這一切後,楊婕妤與「關愛之家」團隊決定將多年愛滋照護經驗推廣至大陸,並在二○○三年啟動「愛滋貧困兒童資助計劃」,宗旨在幫助愛滋兒童日常生活及求學。

曾任鄭州辦公室主任的林郁修說,愛滋兒童並非單指受感染的兒童,也包括父母因愛滋病失去撫養能力而無人照護的兒童。「愛滋貧困兒童資助計劃」除了對無人照顧的愛滋孤兒進行收容照護,同時也對有人照顧的愛滋病感染貧童進行資助。河南省逐步成立四所「關愛之家」愛滋兒童照護中心,此外更在廣東省廣州市、廣西省南寧市、雲南省昆明市及四川省大涼山區成立愛滋兒童照護中心。受助的愛滋兒童年齡從剛出生三天到二十歲,跨度非常大,但有一個必備條件,是受助者正在上學或有強烈求學意願。

仲介人揩油 資金不足大危機

計劃剛執行的時候,是採用透過仲介人方式進行。因人生地不熟,尋找受助個案需要透過當地人的幫助。他們找到了當地掌握感染者名單和情況的人,這些仲介人的合作條件則是錢全由他們代為發放。但林郁修漸漸地發現,這些仲介人經手過的錢,通常到了扶助對象的手上時只剩一半。這種情況層出不窮,在感到失望的同時,林郁修帶領關愛之家的工作人員開始了大規模的資料統合整理工作,每兩個月將錢直接匯到受助對象的戶頭,部份棘手的地區則直接結束資助計畫。

仲介人問題雖然被解決了,資金不足的問題卻日漸緊迫。從主動去找受助對象到別人介紹而來,收容兒童數量的增長,醫藥費、學費這兩個主要的開銷金額也愈發龐大。「愛滋貧困兒童資助計劃」最主要的資金來源是在陸台商和社會募捐。雖然台商不吝錢財,常常一認養就是好幾個孤兒,但終究無法負擔其餘等待救助的兒童,造成捐助人少受助人多的尷尬局面。這個狀況至今仍然持續,雖然中國政府也有援助愛滋兒童的政策,如每月補助六百元人民幣營養費、每戶低保兩百四十元人民幣等,但對於整體族群來說,仍是杯水車薪。

助力千人 仍覺「做得還不夠」

儘管困難重重,計劃進行中,工作人員也時時能感到欣慰,例如奄奄一息的孩子在他們的照護下恢復健康,長得白白胖胖;無人陪伴的內向孩童學會與同齡朋友交流,並且變得開朗;上學機會幾近喪失的兒童,在他們的幫助下繼續學業;被遺棄的孤兒找到領養家庭等等,讓這一群充滿善心和愛心的工作人員從心底為孩子們高興,為自己的工作而自豪。甚至還有無法繼續學業的孩童家長,主動打電話說明情況,把資源讓給更需要的人。計劃啟動至今共收容約兩百多名兒童,所資助兒童超過一千人,其中有不少受照護的孩童長大後加入工作團隊,為「關愛之家」盡一份力量。

實際上,「愛滋貧困兒童資助計劃」所幫助到的並不僅僅是兒童。讓人意想不到的是,兒童照護中心的照護人員幾乎都是感染者。「我們提供給感染婦女一個額外的工作機會,有的婦女可能丈夫過世,孩子也大了,一個人悶在家裡心情也不開朗。如果她們願意走出來,願意來幫忙照顧孩子,我們會優先考慮」林郁修說道。同為感染者,照護員與孩子的距離一下拉近許多,對他們的心情更能感同身受,日常生活中的照護也更能將心比心。正是如此,孩子們和照護員的感情十分深厚,甚至當做親生父母對待,而照護員的心情也在照顧孩子的過程中,變得不再那麼烏雲密佈。

在大陸地區資助超過千人,收容兩百多人,還幫助了感染婦女,林郁修卻認為「做得還不夠」。他表示當自己親身到那個環境待過後,才發現真正需要幫助的個案還很多,但是不知道他們在哪裡。談及對未來的期許,他的想法很簡單:「希望能幫助更多的人,也希望能找到更多的資助人」。


延伸閱讀

楊婕妤設關愛之家 燃燒青春疼惜愛滋兒

公共電視《獨立特派員》欄目第315集──關愛之家

小善ing 志業聯盟部落格 《台灣關愛之家協會》

社團法人台灣關愛之家協會 官方網站


生態小米園 帶動部落觀光經濟

$
0
0
【記者杜梵/新竹縣報導】來到新竹縣五峰鄉梅后蔓部落的小米園梅樂屋,大片的小米隨風搖曳,顯露生機。於今年七月遭蘇利颱風摧殘的小米園在青年志工們的幫助下如今已重新展露欣欣向榮的面貌,而小米園也將逐步完成各項的生態導覽、小米採收體驗與獵人體驗等觀光設施,以期讓更多人前來體驗泰雅風情,並帶動當地觀光經濟。

         




志工聯盟 前往部落搶收小米

創立於二〇一二年的Youth青年志工聯盟由來自元智大學、中原大學等多所學校學生所組成。志工聯盟中所有的活動皆由元智大學學務處副處長艾昌明負責召集,學生們自動投入認養。他們所服務的範圍主要在桃竹苗地區,並以弱勢族群、偏鄉社區和有需要的原住民等為主。

二〇一三年七月蘇利強烈風來襲時,艾昌明召集了多名學生前往新竹縣五峰鄉的梅后蔓部落,協助當地居民搶收作物。志工與當地居民合作成功的採收了將近兩個籃球場大的小米田,使得作物免於颱風的摧殘。同時他們也協助當地做環境的清理,幫助當地回復原貌。

志工協助採收小米(由Youth青年志工聯盟提供)

在這次的上山服務的過程中,志工聯盟也發現到了梅后蔓部落的問題。由於地處新竹偏鄉,對外交通不便,泰雅民族分布的梅后蔓部落面臨人口老化與青壯年人力外流等問題,志工們為了解決這些問題,於是開啟了小米園的計畫,希望能藉由這個觀光園區帶動當地經濟,吸引人潮,並讓當地居民能夠在地經營相關觀光行業,不需要再遠赴他鄉尋找工作機會。               
小米園區 帶起泰雅文化與經濟

小米園的前身為當地的一處觀光園區,最終卻因宣傳不善而關閉,而如今園區主人巴燕.達魯也相當支持將小米園改造成結合當地風情的一個園區,也希望藉此吸引民眾前來當地觀光進而帶動經濟。

小米園目前已正式營運,但因建設還不完善,小米文化館等參觀建築尚未完工,因此僅限於招待熟客與路過參觀的旅客體驗小米收割與喝小米酒,並未達到志工們所期望中,旅客們可以深度體驗當地泰雅文化,在小米園中做一系列的觀光活動的願景,也無法帶動當地觀光經濟。

志工團們希望將小米園打造成一座觀光園區。計畫中除了小米園的招牌:小米採收體驗之外,也結合了當地的泰雅文化,規劃獵人體驗活動,讓觀光人潮可以體會到都市中所不能感受的泰雅風情。除此之外,志工聯盟也積極撰寫企劃書,希望能在小米園中建造一個「小米文化館」,做為小米園中的導覽區域。在館中向遊客導覽小米的完整栽種過程,以及泰雅文化的介紹,同時在館中販售如小米項鍊、明信片等紀念性商品,不僅推廣泰雅風俗,也替當地促進經濟。

然而計畫自今年七月實行至今,在園區的整體清潔上已經告一段落,各個計畫也都準備進行實行階段,但在這之中,志工聯盟也曾遭逢困難。由於梅后蔓部落被蘇利颱風侵襲的損害尚未完全修復,道路也未完全復原,因此目前想要前往小米園並沒有便捷的交通,必須靠小卡車或是小客車的來回接送,交通的不便捷無疑阻礙了觀光的發展,為此,志工們持續的前往小米園幫助後續的災後復原行動。

展望未來 持續建設小米園


在未來,志工們也會持續地上山替小米園進行園區規劃,以期將小米園發展成計畫中,一座結合泰雅風情,不但能在經濟上幫助當地居民,也能讓都市人前來放鬆身心的一片樂土。小米園不但提供了當地婦女的工作機會,讓她們能夠領取工資來為小米學園的環境清理提供一些貢獻,觀光園區的建設也能為梅后蔓部落帶來觀光經濟的效益,為人口外流的梅后蔓部落注入新的能量。

透過小米園的計畫,志工聯盟的成員們也受益良多。元智大學志工聯盟成員林鈺雰說:「因為我們其實都是都市小孩,在一開始上去的時後難免有點害怕,因為從來沒有體會過那種生活,在採收小米前的祭祖儀式,對土地表達我們的尊敬,以及當我們發現曾經以為是用機器收割的小米事實上竟是親手一束一束收割而成的,這些事情其實對我們都是滿大的衝擊,也讓我們有很多的收穫與感悟。」



延伸閱讀

Youth青年志工聯盟粉絲團

採收小米園照片

小米園主人部落格


連署搶救南崁老房 打造未來文創

$
0
0
【記者柯伶穎、林昱均/桃園縣報導】桃園縣蘆竹鄉的吉林長春路口,有一大片少見的七〇年代日式建築風格的老房子和的綠意,在四周都是水泥大樓的街口更顯得突出,這裡是舊育幼院的宿舍,如今正面臨拆除改建為國民運動中心。附近社區居民發起「搶救南崁老樹老房子」運動,他們希望保留南崁僅存的老房子和樹木,重新規劃整理成歷史文化園區,並預留展覽空間,提供住民一個藝文空間。

         




台首間官辦育幼院 異地延續歷史

「我是被選中的人,是老樹老房子在召喚我。」搶救南崁老樹老房子運動的發起人孫毓晴說。她兩年前搬到南崁,從住所的窗戶望出去就能看見這片地,好奇之下,詢問附近的居民這塊土地的來歷,卻只有得到不知道或是舊宿舍的隻字片語,主動搜尋才知道了這段歷史故事。

南崁廢棄育幼院林立於水泥大樓之中
桃園舊育幼院的前身是北投的兒童保育院,於一九四六年建造,是台灣第一所官方兒童福利機構,一九八O年,保育院遷址到南崁,更名為省立桃園育幼院,保育院的首任院長張雪門,建立了中國幼兒教育的系統化制度,更是台灣幼教之父。一九九九年,由於中央政府精省組織再造,育幼院再度變更為兒童之家,但原先屬於育幼院時期的建築都一一拆除改建,這個宿舍已經是唯一能銜接這段歷史的空間。  

二OOO年,政黨輪替後因應國土規劃,員工宿舍的地被收回,員工與家眷全部遷離,占地近一千兩百坪的空間就荒廢了。根據居民表示,向鄉長建議保留這塊地時,鄉長回覆說原先有建立為綠地公園的承諾,不過後來才知道該土地登記為建地,無法蓋公園。而且目前鄉公所提議的國民運動中心項目已經跟國有財產局申請獲准,若改變計劃,土地便會被收回,最後這片地就只能隨政府使用了。孫毓晴表示,她希望能保留的是這片土地上的建築與綠樹,比起直接剷平改建為水泥大樓,這裡更有潛力整理規劃成藝文特區與歷史文化園區,成為水泥叢林中的心靈綠洲。

目前南崁社區的舊育幼院雜草叢生,一片荒蕪

素人發起搶救運動困難重重

原先從事美術設計的孫毓晴,談到發起運動的過程,只用困難重重形容。一個什麼都不懂的素人,從眼睜睜的看著建案通過,到報名社區大學公共議題課程學習如何關注社會發生的事,例如透過哪些單位能取得土地資料等。後來在老師的鼓勵下才嘗試借助社區的力量。內向的她,一開始只敢在街角的老樹下告訴經過的社區居民關於老宿舍的故事,後來在夜市宣傳連署聲明:南崁有百分之八十都是公寓大樓,大多備有健身旁且社區已經有足夠的運動場,改建為付費的運動中心不但不是居民的需要,更有可能成為蚊子館,所以希望能規劃成為藝文空間。

今年七月開始聯署活動後,為了表達訴求打電話給鄉長,還要心理建設好多天,更遑論接著開第一場記者會、遞陳情書給縣政府、邀請各媒體。目前當地連署人數已破千人,也開始有志工願意付出。孫毓晴笑說:「比起文靜地表達訴求的自己,社區媽媽對鄉長講話還更強烈,受到鄉長打擊也不放棄。」除了當地的社區連署,她也在臉書上建立「搶救南崁珍貴的老樹老房子」粉絲專頁,除了告訴大家最新的進展,也分享了許多老屋活化的例子。

孫毓晴表示,時機剛好在苗栗大埔居民反對政府區段徵收與強制拆除房屋的抗爭事件之後,喚起大家關注土地的靈魂,所以南崁護老樹老房子的活動有很多網友們也主動關心,並開始付諸行動。居民幫忙畫布條舉看板、有民眾幫忙免費印刷聯署書甚至有插畫家投稿畫明信片。雖然有人質疑房子不夠老、樹種不特別,但網友們回應土地的歷史和回憶是特別的,把年輕的房子、樹木都剷平了,未來豈會有老屋子、老樹。

南崁老樹老房子四周全是高樓大廈住宅區,四周也無綠地公園

先阻擋工程 再建造社區想要的空間

愈來愈多人響應「搶救南崁老樹老房子」運動,使得原定十一月公開招標營運單位的行程延期了。現在他們向桃園縣文化局提報,申請鑑定為歷史建物,文化局到現場勘察時,小時候曾在宿舍居住過的任孝君更在廢棄的老宿舍中找到母親的刺繡畫,「當初來不及帶走媽媽親手繡的畫!」他說。這片土地其實蘊含著許多故事,希望老屋能夠透過規劃保留,讓更多人知道這段歷史。孫毓晴也表示,因為這些小故事與大家的回應,讓她看到了可能性,有試才有機會,她會持續蒐集社區連署,寄望在明年三月前擋下動工,保留這片土地、規劃出當地人最需要的園區,讓這片土地蛻變。


延伸閱讀: 

公民的力量:搶救南崁珍貴的老樹與老房子 

護老樹老屋 南崁歷史不留白 

搶救南崁珍貴的老樹老房子



《公民不冷血》社會運動的集粹

$
0
0
【記者魏珮帆、黃于庭/台北市報導】「這是一個最壞的年代,也是一個凝聚公民 力量最強的時代。」從《公民不冷血》這本書可以看到這句話深刻地激起許多社會 運動參與者的鬥志,燃起人民對改善社會的熱情,因為裡面紀錄了從二◯◯七年開 始珍貴的台灣社會公民行動回憶。
中正大學傳播學系副教授管中祥以及他的學生共同討論,集結了許多社運代表性的 故事,出版成《公民不冷血》,是取材自「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的資料,與部 分社運參與者的分享,融合成一本台灣近年來社會運動的經典回憶錄。

         



公庫不因國科會計畫停止而結束

《公民不冷血》是新世紀台灣公民行動事件的集合,在今年七月中旬出版。書中各 個故事的精華來源,最重要的部分便是「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簡稱「公 庫」)。「公庫」是包含在國科會的數位典藏計劃的其中一項,該計畫從二◯◯七 年到二◯一二年,共五年的時間由國科會補助經費。目前雖然計劃已經結束,但是 這個平台至今仍以影音的方式,針對近年台灣重大的社會議題詳盡地記錄報導, 如文林苑都更案、樂生保留運動、國光石化等。

管中祥是「公庫」的計畫主持人,目前任教於中正傳播學系,他長期參與社會運動 與媒體改革,將媒體改革的路徑擴展成多元的方式,「公庫」就是其中一種。為了 將公民行動的影音內容以文字的形式呈現,管中祥與他的學生協力完成這本書。出 版日期比預期之中延宕了幾個月的時間,但是剛好與主流媒體大肆報導大埔農民徵 收土地的事件時間相吻合。因出版日期碰巧遇上備受關注的重大時事,不但豐富了 這本書的內容,並且使它更加受到民眾的矚目,對這本書造成一股意外的推力。

公民部冷血書刊
設定給高中生閱讀

「二◯一二年六月,苗栗大埔事件爆發怪獸毀田事件,大暴龍協助將居民拍攝的毀 田過程影片剪輯上傳,充滿衝突性的影片上傳至People公民新聞平台......」「公民 記者大暴龍通常在白天進行採訪與拍攝,下午、晚上則用來剪輯影片,一至兩天產 製一則新聞...」在書中談到社運者的篇章中,以簡單易懂故事來描述社運者是如何 成為一個紀錄者和參與者的過程。

這樣的內容安排,就是因為他設定的目標族群是高中生,內容都是由短篇文章集結 而成,為了讓高中生輕鬆上手,故用詞淺顯易懂。管中祥還表示,甚至有學校老師 拿來當成公民課的補充教材,從基礎教育來加強學生的公民素養。

結合主流媒體 讓更多人關心社會 雖然主流媒體與獨立媒體看似對立,但管中祥認為,主流媒體其實可以成為推動獨 立媒體內容或出版物的一種管道。如同《公民不冷血》雖然是由獨立出版社完成, 但是仍能夠透過博客來、誠品等主流通路達到宣傳效果,使更多人看見這本書。

「我家曾經遭小偷,為了不讓這種事情再發生,所以提醒了同棟樓的每戶鄰居要小 心小偷。」管中祥以自身例子談論,這個社會不應只是「自掃門前雪」,更應該要 關心公共議題,參與這個社會的大小事,因為這不只是外在環境的問題,也會間接 或直接地影響到自身的權益。管中祥說,今日的民眾會對社會議題如此冷漠,是因 為主流媒體經常扭曲甚至直接忽視社會議題,讓民眾對社會運動有負面觀感,若要 促使民眾關心、參與公共事務,獨立媒體將扮演了重要角色。

政府財團聯手 社運日益困難

管中祥在推行社會運動的過程中,深刻感受到今昔對比的政治環境。過去的運動是 向政府爭取民主言論自由 ,如同過去台灣在一九九◯年曾經發生的「野百合運動」,近六千名的學生集結在中正紀念堂(今日的自由廣場),提出「解散國民大 會」、「廢除臨時條款」等訴求以爭取民主與言論自由; 而今日則是充斥著資本 主義的社會,經常可見政府與財團聯手壓迫人民,而導致社會運動推行的困難,如 近幾年來關於土地議題的大埔事件文林苑都更事件。

「公庫」記者拍攝過程中,曾經幾度遭受警方阻擋拍攝,或是進入公家機關採訪遭 到拒絕。攝製人員楊鵑如說:「在去年拍攝士林文林苑強拆王家現場時,因警方不 認識公庫這個媒體,而將我驅離現場。」今年四月華光社區第二波強拆現場,記者 陳家豐也因為警方不認識「公庫」,而將陳家豐阻擋在管制區外,透過新聞記者協 會的協調才得以進入。

反核議題因為福島核災的爆發,使得國人更注意反核的議題。楊鵑如說:「近五年 的社運議題記錄,讓我看到各種議題的演進,以及少數公民力量的集結。」不只是 反核議題,近年來也有許多新的事件發生,例如都更爭議。在「公庫」進行影音記 錄,使她能夠更具體看到政府與警方對人民展現更強硬的壓迫手段,致使人民各種權利遭受損害。


延伸閱讀

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

Benlaの部落格

天下雜誌獨立評論【周五專欄】管中祥:青年不冷血

台灣民主已經被推到懸崖邊 公民不能再冷血了 (國寶級白目馮光遠部落格)



印花樂 保存台灣土地印象

$
0
0
【記者徐千雯、林冠瑩/台北市報導】「我們想用另一種方式把台灣的土地印象保存下來。」「In Blooom印花樂」創辦人蔡玟卉、邱瓊玉、沈奕妤,這三個好朋友,來自北藝大與台師大,因為大學時期的一個比賽,成為設立這個品牌的契機。她們將台灣原生物種和建築等土地的印象轉化成圖案,做出專屬於台灣的印花布,以新的設計、配色將傳統印花保存下來。


         




放手去做 成立計劃提前十年

蔡玟卉說,三個小女生會成立印花樂的契機,是在二○○八年,參加U-STAR教育部大專畢業生創業服務計畫創業競賽時所做的一項作品,主題為「假設在十年後若要共同成立一間工作室,會是什麼樣的型態?各自扮演什麼角色?」後來,她們將這個作品告訴了北藝大輔導應屆畢業生的機構,北藝風創新育成中心,並且得到很好的回應:「為什麼要等到十年後,為什麼不一畢業就開始?年輕時,要多去闖闖,沒有什麼好失去的。」因而讓蔡玟卉等三個小女生決定發揮三人各自的專長,油畫、版畫,及美術設計,將它們結合在一起,也將藝術和生活融合。

上圖為創立印花樂品牌之一的蔡玟卉與商品之合照

而關於品牌名稱,三個人都認為最好是一講出來就讓大家有一個意象,看到名字就知道作品是什麼。製作印花除了自己開心,也希望帶給消費者快樂,於是「印花樂」這個名稱油然而生。英文名「In Blooom」也有著意義,蔡玟卉說:「將花的英文Bloom,多加上一個o,代表三個人,更帶有希望透過印花讓生活有一個繁花盛開的美好之意。」

印花圖案發想 來自環境與土地


蔡玟卉表示,為了使藝術與生活結合,她們選擇了布類作為媒材,是因為她們認為,布料及布雜貨是民眾在生活中容易接觸到和使用到的。另外,她認為其實台灣的紡織業非常興盛,有好的布料生產,但卻沒有好的圖案設計,「我們想要做有代表性的台灣印花布,讓別人一看到這個圖案就想到台灣的環境、土地」。因此,她們主要以設計印花圖案為主,再將設計好的圖案交由代工廠生產。

印花樂的作品靈感來自於台灣的土地,主要以原生鳥類和台灣的老建築為主,例如八哥或老平房的鐵花窗,這兩項的共通點是他們都是屬於快消失的東西,蔡玟卉說:「台灣的原生鳥類,因為環境的變遷可能瀕臨絕種,以及都市的開發讓牠們能生活的環境越來越狹小,而老建築的瓷磚,外面的鐵窗,隨著都市的更新、舊房子被拆掉,這些舊裝飾元素也漸漸地消失。」於是,她們透過布料的圖案設計、新的配色讓舊元素有了新詮釋,也透過背後的故事,讓消費者知道這些印花屬於台灣,來自大家的共同記憶,以印花的方式保存這些瀕臨消失的事物。

圖為印花樂設計之瀕臨絕種的原生鳥類圖案包巾
初創產量少 數字概念不佳成困境

三個人一開始就確立好往成立品牌的方向努力,她們認為跑創意市集的市場已經飽和,從創意市集出來成立的品牌也不少,所以她們想要走出自己的一條路,於是決定從育成中心提供的一間小辦公室做起,進行店家寄售,以及網路販售,於二○一○年在誠品進櫃,提高了能見度,讓更多人知道了「印花樂」,到了二○一一年,更於迪化街開設了店面。但也因為一開始小品牌的資本比較低,初期產量較少,蔡玟卉表示對代工廠來說,五百、一千件是他們的小量,但小品牌一開始,一個品項頂多二、三十件,所以常常需要到處去拜託師傅幫忙。不過年輕人創業也有年輕人的好處,蔡玟卉說:「那些師傅會覺得你的年紀可能跟他的女兒差不多,就會比較願意幫助你,以一種幫助的心態去接你的單,然後慢慢越做越穩定,看到你的成長他們其實也會很開心。」

另外,因為三個人都是美術系出身,對於數字方面較無概念,也因此有過一下子就把一年的儲備金花完的狀況,讓她們明白,成立一個品牌不僅只要會創作,關於公司營運理財的部份也是需要下苦心的,幸虧這些不足都是能學習加強的。

流浪家具結合印花做公益


「我們其實一直都很關注公益這件事情」,蔡玟卉說,現在有太多公益的活動可以參與,但是想在其中選擇適合印花的活動,也可以投注比較大心力,於是找到一個叫「唐青古物商行」的家具再生店,他們專門去回收老舊的家具,經過整理後再販售。她表示,跟「唐青古物商行」合作是因為認為印花樂的布料很適合運用在家具上,因此有了「布椅善念計畫」,將蒐集而來較為完整的椅子和印花樂的布料作結合,創作出美麗更甚以往的包布椅,並將售出椅子的每一筆款項,部份存入「台灣有福全人關懷協會」,幫助偏鄉學童得到更多的教育資源,不僅讓家具有了第二生命,也能做公益。蔡玟卉說,未來會繼續尋找能和印花做結合的公益活動,回饋社會。

印花樂團隊的其中一員陳至玟說,她後來的加入是因為現在的台灣沒有品牌是專門做布料設計的,且看到是由年輕的一代所帶起,因此認為這個產業是很有希望的。創辦人之一蔡玟卉說,未來目標是希望「印花樂」能夠再多開設幾個據點,甚至是到國外參展,穩定台灣基礎後,再朝國際發展。而關於商品的發展部份,現在主要製作包袋類、小化妝包、書套等,未來除了增加種類外,主要會以完成現有品項的完整度為目標。







旅行趁現在 旅知帶你便宜遊世界

$
0
0
【記者徐可容、鍾怡╱台北市報導】忙碌了一年,想要在年假期間出國過新年,於是你開始蒐集資料,從選擇地點、機票票價、哪間飯店到最後規劃行程。你會發現,明明是去玩,行前竟有那麼多功課要作。但其實這些都可以請一個網站幫你搞定,利用旅知網,你可以查到什麼時候去哪裡比較划算,利用交叉比對的方式,幫你找到今年過年的好去處。

          




藉旅遊拓展視野 認識世界

「旅知網」創辦人黃正州,曾去過多個國家,大學時期去加拿大當了交換學生一年,玩遍加拿大;還曾經為了看極光,連續坐了五天四夜的火車;畢業後經由國家特考出國留學至捷克,也分別在美國柏克萊大學待了五年和哈佛大學待了一年,做與民航相關的研究,蒐集、分析大量的機票歷史資訊,這也成為他日後創辦旅知網所運用的重要經驗。他認為人的一生中就應該多出去闖闖,而不是被自己想出的種種理由束縛。「我自己到處旅遊,這是創旅知網最重要的原因,核心想法是希望把那些時間、金錢省下來,讓更多人看到世界的美好。」

畢業之後,經由租屋認識共同創辦人Roger,聊天之後決定創業。「旅知網」希望能給予民眾方便的統整資訊,透過分析海量資訊(Big Data)的技術,演算出該時期去哪個國家的機票比其他普通時間去的票價低。

旅知往團隊在新年時題的對聯
黃正州認為這是個資訊爆炸的時代,雖然需要的資料都可以在網路上尋得,但耗費的時間就會相對的提高;舉例來說,假日想要去花蓮玩,雖然透過網路便可以訂到機票、房間,但假如你不打算只玩花蓮一個地方,加上台東、嘉義、台南,光是旅館資料可能就超過兩百多間,到最後很有可能放棄搜尋資料隨便選旅館,而不考慮地區或交通上等更多的考量。「電腦可以幫你做到這件事情,比如說:有些人在乎的是乾淨程度,有些人在乎價錢,有些人在乎方不方便。我們旅知網做的事情就是這個,利用我們擁有的資料幫你媒合,藉此知道你的需求。」

幫你找到最划算的配套方案

許多人可能為了短短的五天四夜行程,而花數倍的時間去做準備,不論是機票或住宿地點都有很多選項供你去比較。但透過旅知網的資料庫,它能提供使用者近期內較划算的機票加酒店配套方案,讓使用者或有限定假期時段的民眾知道,其實花少許的錢,也可以到許多意想不到的國家,如帛琉、羅馬、南極洲看極光等;但假如你心中已經有想去的國家,可以透過旅知網的「搜尋自由行」,幫你找到想去的國家,在某個時間點相對便宜的航空公司,以及符合你需求的旅館,你可以依照自己的喜好來排序你對飯店的多方面要求,從價格、星級、評價到距離,網站會依序列出最符合喜好的旅館供民眾選擇;民眾假如在該地已經有住處,也可單訂機票,反之亦然。另外,旅知網還會提供民眾一些出國可能需要的資訊,像是航空公司的行李免費托運額度10個旅行必備app、如何線上購買機票等,網站還有設立「旅客來」交換二手旅遊書專區,讓想買書卻無頭緒,或旅遊完後想推薦書的民眾能有互動的平台。

如果使用者透過旅知網的連結成交,網站就能從中跟合作網站抽取百分之三的傭金。日後旅知網也有進入國際市場的打算,「台灣自由行比例還沒那麼高,別的地方可能更有發展」,黃正州表示希望未來能在鄰近的香港與日本,以及旅知網概念出生地「美國」設站,讓更多人能藉由旅知網享受到旅行的樂趣。


旅知網提供多種搜尋旅遊的資訊,能依照自己所好選出最想去的地方。
讓旅行成為生命中的美好
孫先生是旅知網眾多使用者之一孫先生的兒子Alex,非常有繪畫天分,因此他都很想帶兒子去趟歐洲看看但卻一直沒時間,且去一趟歐洲所花費的金額也不小。機緣下,經由旅知網提供的資料庫找到巴黎九天八夜,機票加飯店一人三萬初頭,孫先生說,就是那時的ㄧ個衝動,想讓兒子看看巴黎,當下他就決定要帶著兒子去了。以往不是每個人都能負擔出去玩,因為一趟旅遊下來往往所費不貲且行前需要做很多準備。但透過旅知網提供的資料,旅行不再是麻煩、奢侈的事情,你可以把省下來的時間拿來更深入的瞭解要去的國家,更享受旅行的美好。「旅行是真的需要一個衝動的,但往往因為藉口推托,最後就沒有去成」黃正州說。






延伸閱讀:

旅知網

第一次旅知就上手

旅知網FB粉絲專業



貼心日用品設計 銀髮族歡享樂

$
0
0
【記者紀宛妤、卓玫均/台北市報導】人體就像機器,使用年分增加,身體功能會逐漸損壞。老年人容易犯的毛病就是眼花、重聽、行動不便或遲緩、手抖、尿失禁、健忘等等。生了病可以治療,但這些幾乎會或輕或重發生在長者身上的症狀,有什麼辦法或道具可以幫助他們的生活呢?「樂齡網」提供了各種產品、服務可供您參考。

樂齡網是銀髮族商場的入口網站

「樂齡網」是國內少數專為銀髮族所設計的網站,它整合通路、結合商品、服務及資訊,提供有需要的人來這裡詢問相關商品或問題,在台北、新北、台中、台南、高雄皆設有門市及直營據點。門市販售的分為行動、居家及閱聽產品。


樂齡網販售的商品相當多樣化,像是家裡若有兒孫滿堂的長者,因為年邁容易記不住名字,叫一個人可能會先把全家人名字都唸過一遍,要打電話又容易眼花看不清楚電話號碼,因此,像是無障礙電話速撥器,可以看相片撥打電話、銀髮族專屬的行動手機也比一般的大,上面數字又大又清楚、樂活鞋款輕量防滑又易穿脫,讓他們行走安全又舒適等等的產品。

樂齡網發想源自日本

創辦人張慶光先生是在就讀台大EMBA期間,課堂上同學正好介紹從日本帶回來專為銀髮族設計的可坐代步車、A4大的電視遙控器等產品,張慶光開始思索為何這些實用的產品在台灣卻看不到?經過不斷地推敲自問,年輕人的流行可以和日本同步,提供銀髮族商品應該也可以這麼做,加上台灣已屆高齡化社會,銀髮市場潛力無窮,很多人容易將老人和病人畫上等號,可能只想到醫療、照護這塊市場,卻忽略健康的銀髮族或是他們在生活上的需求。
過去買一支老人家用的拐杖,要跑醫療用品店,想買行動輔助器,又要跑另一家,因此張慶光才明確的想要將專賣銀髮族商品的通路整合起來,於是他辭掉外商資訊業工作,毅然決然投入銀髮族市場的經營,起初由網路商城做起,剛開始他僅一人創業,曾花半年時間一家家拜訪廠商,爭取廠商提供貨量,但他認為只要客戶因為使用商品而心懷感謝,一切的辛苦就值得了,這是他一路走來的信念。

由網路商場轉為實質門市

由於網站的獨特性與用心經營,樂齡網在短短兩年時間內,由一家網路商城,發展到四家店面實體通路,兩年內的盈收高達兩倍。可惜國內廠商沒有設計能力,受限於台灣市場需求不確定性高,不敢貿然生產,因此樂齡網的產品多為引進日系及歐美知名品牌,部分產品則為台灣本土所製。

樂齡商品與幼兒商品其實很相似,亟需貼心安全的功能,但因為產品價格較一般醫療器材店所販售的稍高,使用者和購買者往往不是同一人,購買者多為子女,因此為了打動他們的心,樂齡商品從過去的功能需求取向變得愈來愈趨向通用設計,使外觀看起來較時尚,質感也與眾不同。

貼心設計 加上專業門市人員訓練

鵝黃色的燈光灑在陳列各式商品的展覽櫃上,小小的空間充滿了五花八門的貼心設計顯得格外溫馨。親切的店員向一對母女解說產品的使用方式,例如:「相片輔記助聽電話」可以看相片撥電話、聲音也比一般話筒大;「折疊式休閒手杖」攜帶輕巧、花色典雅,是長輩外出的好幫手;「電動起身椅」可以保護長輩的腰椎,遙控起身;「銀髮族散步購物車」能讓他們外出購物走累了,還可以隨時坐下來休息;「寶石放大鏡項鍊」;專為銀髮族設計好穿脫的運動鞋等等。其女是透過網路知道這個管道,特地查詢樂齡網門市的所在,帶著媽媽前來挑選喜歡適用的東西。

樂齡網希望能以服務健康銀髮族的方式,讓大家可以尊重、同理心待之,他們在硬體上設計符合長者需求的產品或環境。樂齡網也相當重視門市人員教育訓練,各門市店長皆需通過日本「安心服務介助員(Care Fit)」的檢定,是台灣第一家獲得安心服務介助員標章的公司。

讓自己的東西被看見 從代理到自創品牌


如今,除了代理海外商品,樂齡網自二OO七年八月也開始積極推廣自有品牌「L’ eLan」希望能貼近台灣樂齡族與國外不同的需求、生活習慣及體型,像是電動起身椅、休閒輔行車等。創立六年來,堅持不走低價位策略以嚴格把關每件商品的品質,不少廠商慕名而來,但為了讓所有上架產品都符合需求,樂齡訂立了簡易好記的五大準則來選擇合適的商品「安適耐美惠」,分別代表「安全、舒適、耐用、美感、實惠」作為準則。希望能讓長輩使用商品時不再被貼上「老人」的標籤,使之能不分年齡、性別或生活習慣皆可使用,得以兼顧到品味及品質,樂享忘齡人生。


【延伸閱讀】


樂齡網開發銀髮族90%的藍海市場


3年後 台灣現最富「樂齡族」


團塊世代/日本行動銀髮族 砸錢消費不手軟



Zeelandia 旅人書房與世界接軌

$
0
0
【記者姜彥竹、陳庭毅/台北市報導】低調隱藏在台北青田街的巷弄裡,「Zeelandia Travel & Books」旅人書房是一家專以旅行題材為主的獨立書店,明亮的窗台、茶香、許多特色的擺飾如:單車模型、打字機、牆上的古地圖、帆船模型、地球儀、手作小物與明信片等等,讓小小的空間充滿了藝文、旅行交織的氣息。

        




旅行和書 一家旅行專門書店

書店Zeelandia是以台南古城熱蘭遮城(現安平古堡)為名,紀念台灣第一次在歷史上和世界接軌,十六世紀歐洲人的遠航成就了地理大發現與東西方的文化交流,店主張瑟倫說:「旅行對我的意義,就是開闊自己的視野看看外面的世界,擁有海納百川般的心胸,人生才會有較高的視事角度。我很希望我們都可以記得,曾經台灣有個Zeelandia Fort(即今日的安平古堡),那時的福爾摩沙剛被西方發現,三百多年後的今天,台灣的年輕人更沒有本錢一輩子駐守在這小島,應該多出走,讓自己的人生風景有更多的大發現。」

張瑟倫喜歡旅行和書,之前是從事國際貿易工作十年,經常要到外地出差,幾乎跑遍世界,去過的國家有一半是因工作,另一半才是自己想要旅遊而成行,某天驚覺這不是自己嚮往的工作,因此想要轉換跑道,換另一種不再朝九晚五,卻打從心底喜愛的生活方式。他覺得台北只有文史哲方面,而沒有旅遊的專門書店,因此打算自己開一家,雖然大型連鎖書店內也有賣旅遊相關書籍,但小書店能朝主題性發展或跟社區做結合,能夠長期針對主題傳達更細膩的想法、將旅遊相關的如:自然生態、本土文化等議題詮釋得更周全,這是綜合性大書店較難做到的。
zeelandia書店招牌
參與有書店可逛的最後世代

在開業前張瑟倫也曾問過自己,到底為什麼要進入書店這個看來並不樂觀的產業?但想起學生時代常到書店閒晃,開始懷念以前不是那麼方便、卻可以慢一點感受生活的日子,他說只是想在這「有書店可逛」的最後世代,參與將消逝的美好。

書店到現在經營了一年多,在這只有十五坪的小空間中,張瑟倫費盡心思與設計師討論空間規劃,自己設計擺設,因為預算少,也曾自己嘗試批土油漆,花了一個月時間大致完成書店雛形,並在每季再做調整。

開書店之前,沒有相關的經營經驗,因此只能不斷學習、觀摩別人的書店、文創店及咖啡店,書店內擺設、販賣的特色商品如鑰匙圈、鉛筆等等,都是自己去文創店與市集找的,店內每個月進的新書也是自己篩選,張瑟倫進書時,希望書籍種類多,但量很少;看銷售量再補貨,但經銷商也會因訂貨量不大而不想接訂單,甚至訂的書不送來,總要打電話催。

書店會走到支持不住的那一刻

經營書店的期間,遇到過困難,也有覺得煩的時候,就像客流量不多,而且來的客人也不一定會消費,因為附近有許多文創店及咖啡店,因此順路來逛逛的顧客不少,真正需要這家書店的客人卻寥寥無幾。但張瑟倫表示,一間店既然成立了,就不會輕易想要放棄,雖然一直處於燒錢的狀態,但才經營一年多,還沒有資格說要結束,否則這個堅持就太薄弱了,得走到真的支持不住的時候再考慮結束營業。

她說,在開店的過程中當看到顧客的需求因書店而得到滿足,她心裡也會湧上強烈的滿足感,這讓她覺得這家書店慢慢的不是為自己而開,而是因為他人的需求,逐漸與社會、人群連結,形成互相依賴的關係。

能夠辦聚會的小空間
各種旅行資訊 背包客的福音

在旅人書房,旅遊書籍被張瑟倫細心劃分成許多類別,如:迷單車、迷自然、迷台灣、迷火車、用鏡頭看世界、人文居旅等,從世界、單一城市到台灣本土的各式旅行相關書籍都有,還有一個專櫃擺著的是開放出租的英文版旅遊指南書,只要預繳與書籍相同定價的押金,再加上一點租金,就可租書十四天,對想要規劃長途旅行、需要詳盡資訊的背包客來說,有非常大的幫助。從台中北上的曾先生說:「從網路上看到許多人推薦這家書店,覺得很有特色,所以來看看。」

店內有提供一個小舞台能辦聚會或活動,這裡曾經辦過小型的分享會。開店後張瑟倫認識了一位創作家具改裝的女生,將行李箱改成沙發、時鐘改裝成椅子,如今就擺在店內,讓改裝家具有展示的舞台,若有從事文創工作者想在店內擺設作品展示,他也都會考慮。

書店內有各式各樣的擺設,像是台灣的古地圖、古地球儀
培養國際觀 認識不同世界的平台

張瑟倫說,這個實體空間,架上書的主題都是他覺得想要分享、值得大家關心的,因為自己的興趣廣泛,自然生態、土地與人的關係、台灣的在地文化、如何有一個深度旅遊、如何發展台灣觀光……,這些都是他常思考的。而他也表示現代人太依賴生活的便利性,書店內有供餐,雖然簡單,招待的量也不大,但由於食材是有機蔬菜,希望能傳達吃得健康、天然的概念,另外,即使會增加工作量,為了減少垃圾,旅人書房也用手巾代替餐巾紙,這些都是生活中可做的小改變,希望大家能關心環境與土地。

她還說之前的工作與生活經驗對開書店的幫助有很多,像以前做國貿時要幫客人找產品,就跟現在幫客人找書很相似,而豐富的旅行經歷也對開這樣一家以旅行為主題的書店有所幫助。

張瑟倫認為,旅行能讓視野變得更廣,因為去過很多地方,遇過各式各樣的事,現在遇到困難就不會大驚小怪,而開這樣一家關於旅行的書店,對提升國際觀是有幫助的,這就是旅行的目的,台灣人的目光不應該只是侷限在小島內,這家書店的作用,就是一個用來認識不同世界的平台,培養人們更寬廣的國際觀。

延伸閱讀



集結購買力 主婦聯盟創造雙贏產業

$
0
0
【記者林之耀、顏大惟/新北市報導】近年來食品的衛生及安全逐漸開始被民眾所注意,不管是三聚氰胺、胖達人香精等,都一再讓消費者產生疑問:「我們吃的食物真的是安全的嗎?」。二〇〇一年成立的「台灣主婦聯盟消費合作社」強調「共同購買」的精神,讓消費者與生產者站在同一陣線,生產出最單純、乾淨的食物,不僅讓民眾吃得安心,同時照顧本土小農,帶動「永續農業」的發展。

          




食品安全自己把關 美味又放心

一九九三年,台灣正籠罩在一片食品安全問題的風暴中,如鎘米、農藥殘留問題等等,當時主婦聯盟旗下的環境保護基金會「消費者品質委員會」的一群媽媽便開始尋找食品安全的可能性,為了讓家人吃得健康又安心,他們跑遍台灣尋找新鮮、無農藥的農產品,最困難的地方在於,當時媽媽們沒有能力負擔檢測的費用,只好一家一家的查詢是否有使用農藥。最後集結了一百多個家庭集資,並以「共同購買」的方式,不透過中盤商,改而直接向生產的農民訂購,談妥農產品規格,不僅保證成員們都有安全的食物,也讓農民無後顧之憂的把心力放在無農藥的產品上。

合作社的媽媽們正挑選無農藥蔬菜準備出貨 
由於食品的來源受到保證,因此有越來越多人參與「共同購買」的行列。二〇〇一年,正式轉型為「台灣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秉持著「環保、健康、安全」的原則,主婦聯盟成功實踐了綠色生活。

「共同購買」 創造消費新價值

關於合作社的核心精神「共同購買」,婦聯盟消費合作社企劃部的張雅雲表示,共同購買並不是一般常見的「團購」,共同購買並不追求大量購買後的降價,而是透過與生產者的長期合作,在確保消費人數之餘讓生產者願意持續生產有機、對環境較為無害的產品,但代價就是產量與品質並不穩定,因此在合作社裡販賣的產品價格,仍會高於一般市售產品。

但合作社透過長期與生產者的合作,雙方也建立了穩固的互信關係,一同解決雙方必須共同面對、不管是生產模式,或是運銷等等的問題。另外合作社還會安排產地之旅,讓社員與生產者面對面、了解生產過程,藉以確認彼此互利共生的關係。

成為社員時間達四年的林先生表示,合作社裡販賣的商品雖然簡單卻不失其獨特性,除了基本的食材,如肉類、蔬菜等,店內,每件商品都會特地標記是與哪家農民合作、產地等,讓他在購買時心裡會多一層保障。

百密仍有一疏 誠實面對化解問題

縱使每樣產品都經過嚴格的把關,還是無法完全防範食品安全問題,對社員和農友們都是一大損傷。今年八月爆發的毒澱粉事件,合作社理的產品如冷凍烏龍麵、粉圓等都受到波及。據統計,合作社受到波及的產品總共有一百五十六項,有別於部份店家只迅速下架產品、對於其他細節一率含糊帶過不解釋,合作社選擇向社員據實稟報事件的來龍去脈,並把產品自行拿去化驗。這樣的做法不僅贏得社員的大力讚賞,更顯示出合作社面對問題時不逃避、勇於改進的風範。

「資訊透明、誠實告知、共同解決」是從共同購買運動開始至今,合作社不變的堅持,也因為這樣負責任的態度,「社員人數從創立時的一千七百餘人,到現在全台共有五大分社、社員人數來到五萬多人」張雅雲說道,「未來合作社仍會不斷的擴大規模,並秉持共同購買的精神,照顧小農、發展永續農業,使所有合作社成員們都能真正實踐綠色社會的生活。」


延伸閱讀

主婦聯盟消費合作社官方網站

菜籃裡的小革命

合作社的概念



垃圾變黃金 小智研發顛覆傳統

$
0
0
【記者林之耀、顏大惟/台北市報導】你對於垃圾的印象是什麼呢?一般人對於垃圾通常會聯想到髒、臭,但是這群位在台北的年輕團隊,不怕垃圾的髒與臭,反而把垃圾大改造成實用的環保材質。「小智研發」這名字對你或許陌生,但你一定聽過先前台北花博流行館的「遠東環生方舟」,這個用一百五十萬支的回收寶特瓶打造的全球第一的綠建築,就是出自他們之手。

         




捨棄平穩之路 邁向荊棘之道

談起小智研發的創業機緣,小智研發行銷總監約翰.布德克(Johann Boedecker)說:「小智研發的創辦人黃謙智原本在大學擔任助理教授,專門講解永續發展的議題,卻遭到學生質疑『光說不練』,於是下定決心將理念付諸於實際行動。」

黃謙智雖然決定好要展開行動,但卻引起父母的不諒解。父親黃茂德經常問他「創業這麼辛苦,為什麼這麼堅持?不能好好教書嗎?」接受美國教育的黃謙智不想照著東方父母給的路走,仍然堅持創業之路。

國際知名的全綠建築「遠東環生方舟」

創業初期,黃謙智把小智研發的據點選在紐約的黃金地段,結果一開始目標還不明確,在加上租金昂貴,短短一年半就慘賠了五十萬美元。繳了一大筆學費後,黃謙智了解到到一間新創的公司必須考慮好每一步的計畫,因此決定把公司搬回台灣。

經驗是需要靠時間慢慢累積的,因此初期小智研發也犯了不少錯誤。有一次因進口商找到有關於合約上的漏洞,逼使公司必須多付一年兩百萬的額外支出;也有一次不小心漏掉了客戶要求的檢驗程序,只好在港口重新檢測,賠了二十多萬。但也因為這些珍貴的經驗,讓公司在合約上以及內部監督系統上有了進一步的修正。


年僅三十五歲卻有千萬點子的創辦人黃謙智
複雜數學公式 垃圾也能很環保

在小智研發創立的六、七年裡,黃謙智和他的團隊研發過許多產品,包括手機殼、電子產品等等,但是其中最著名的便是建立起「遠東環生方舟」的最大功臣―「寶特磚」了。


把市面上常見的各種廢棄的飲料廢瓶,經過清洗、切碎、熔融加工後,就可以形成透明輕巧的小塑膠片,而這些塑膠片就是製造「寶特磚」的原料。


要將這些小塑膠片做成寶特磚可不容易,因為寶特磚在外表都有獨特的卡榫來相互接連,而卡榫的配置是需要複雜的數學公式計算的;另外把塑膠片加熱成寶特磚的過程中,如果溫度沒有達到標準,寶特磚的強度就會不固定,黃謙智表示為了找出這兩點的平衡,研發團隊至少嘗試了數百次不同的情況,才終於把「黃金配方」給找出來,成功製造出價格低廉、堅固耐用,最大的特點還是「從出生到死亡」都是零排放。

現任元智大學建築系系主任的阮慶岳對於小智研發利用垃圾製成的環保建材給予相當高的評價,「現在環保建築的做法大多是利用太陽能板,或是設計上綠化而已,但是小智研發卻是從建材根本上去改變,這在台灣、甚至是全世界都少見。」

相信自己 做就對了!

因為製作的產品範圍太過廣泛,常會有人問小智研發到底是個怎麼樣的公司?面對這些問題,約翰始終以最簡單的核心概念回答,也就是「材料研發」。比起外觀上的設計感,小智研發更注重於提升回收素材的原料品質和改良技術,他相信只有在最為根本的項目中進行調整,產品的品質才會提升,「設計對我們來說,只不過是一種行銷的手法。」

從一開始慘賠一千五百萬,成長到現在年營收數千萬美元,小智研發成功了實踐理想,「每個人都必須要有自己的信仰」,約翰解釋說,「當你相信一件事情的時候,所產生的力量會遠遠超過你什麼都不相信!」

延伸閱讀

小智研發官方網站

寶特磚打造永續號快樂出航

偉大工程巡禮:臺灣環生方舟


Viewing all 875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