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生命力新聞
Viewing all 875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奇岩烘焙坊 手作健康好滋味

$
0
0
【記者李奕霆、張詠絜/台北市報導】走進位於台北市北投區,座落在社區巷弄中的奇岩烘焙坊,除了熱氣蒸騰之外,迎面而來的是社區媽媽們熱情的招呼聲,以及當日新鮮食材所散發的濃郁香氣。烘焙坊所成立的十年以來,都堅持手作不含人工添加物的產品,使民眾不僅嚐到食材本身天然的原味之外,更難能可貴的是其中對於消費者健康把關的溫暖人情。




社區讀書會 促使烘焙坊成立
一九九二年,奇岩社區發展協會正式成立。成立之初,便相當鼓勵居民共組形式不拘的讀書會,其中包含民眾的興趣交流,以自身所擅長的技能、才藝,引領民眾共同學習,例如社區的紙藝班、陶藝班皆是由讀書會所衍生的課程。其中也設置烘焙相關課程,使得社區中逐漸形成一群對於烘焙懷抱高度興趣的社區媽媽們,成為日後發展烘焙坊的種子。

二○○二年,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進駐奇岩社區,專門販售生產過程嚴謹的健康、環保食材。然而新鮮的食材不一定能立即販售完畢,社區媽媽們為了降低食材過期所耗費的成本,因此突發奇想,結合自身的烘焙專長,將其加工為熟食販售,延續食材價值,於是二○○三年,奇岩烘焙坊正式成立。現今烘焙坊的工作人員由十位左右的社區媽媽所組成,採自由的彈性排班制度。

奇岩烘焙坊是由一群對烘焙懷抱高度興趣的社區媽媽所組成。


克服困難 逐步擴大生產規模
社區媽媽褚明芬回憶起烘焙坊草創時期所遭遇的困難,她表示最大的問題在於烘焙設備的不足及工作場地的動線規劃不良,但這些問題都在向台北市政府申請多元就業方案補助後獲得改善。徐卿玲便是經由多元就業方案加入烘焙坊的社區媽媽,她在烘焙坊前後已超過六年的時間,雖然途中有暫時離開到別的行業工作,但最後發現自己最熱愛的還是烘焙,「其中所獲得最大的成就感就是可以拿自己親手做的麵包和親友分享,讓對方感受到自己的心意」。

推動烘焙坊的其中一位幕後推手為負責人邵子容,由於本身具有烘焙相關專業證照,因此在輔導其他社區媽媽時也較為得心應手。「我們也是邊做邊學,才有今天的規模」,褚明芬表示,一開始烘焙坊的產品也不像今日這麼多樣,只有一些簡單的西式麵包,是由於社區媽媽們因興趣而不斷鑽研、進修,才有後來的中式麵點,如花捲、包子、饅頭,或者配合節慶所販售的鳳梨酥等,甚至還研發較為複雜的歐式麵包,以及需要提前預訂的披薩、蛋糕等。

除了西式麵包,烘焙坊也製作種類多樣的中式麵點。


顧及健康 堅持使用天然食材
奇岩烘焙坊所製造的產品絕對不添加人工色素、化學香料與防腐劑。「我們的產品還有一項特色,就是比較不油」,褚明芬一邊切開滿溢起司陷料的麵包一邊說,市售麵包為降低成本,多使用反式脂肪,而奇岩烘焙坊的產品以接訂單的方式製作,因此比較沒有賣不完的壓力,也不需要大量囤積食材,產生食材不新鮮的疑慮。

此外,烘焙坊也與緊鄰的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合作,使用他們所販售經由安全檢驗的嚴選食材,如雞蛋、牛奶及肉類製品等。若是主婦聯盟沒有販售的食材,烘焙坊則是親自到上游廠商挑選,或者使用陽明山小農們所生產的新鮮蔬果,像是花捲中所使用的青蔥,正是由烘焙坊裡其中一位社區媽媽的親戚所親手栽種的有機食材。

烘焙坊所有的產品皆堅持手作、不含人工添加物。


展望未來 將推動新生活空間
奇岩烘焙坊與社區緊密連結,時常支援社區發展協會的活動,例如舉辦丹鳳山導覽時,烘焙坊便會準備點心餐盒、手工餅乾,或者製作現烤披薩提供民眾作為午餐。社區媽媽陳婉琳表示,暑假時期,烘焙坊也會舉辦社區烘焙夏令營,提供社區親子一同體驗手作的樂趣,並促進親子及居民之間的互動。

未來,烘焙坊期待能夠秉持手作、健康的原則永續經營下去,並擴大現今的規模,打造一個屬於社區民眾的公共飲食空間。以新鮮沖泡的咖啡,搭配烘焙坊製作的產品,民眾能夠在此自在地聊天、分享彼此的生活,並悠然地度過一段美好的午後時光。




延伸閱讀

奇岩社區發展協會

台灣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

這麵包,有媽媽的味道──北投奇岩社區烘焙坊


蜜橘「足柑心」北投桶柑餅

$
0
0
【記者黃涵逸、陳斯穎╱台北市報導】台北市北投區大屯里的里長勤榮輝是土生土長的北投人,從小在充滿橘子環境下長大的他,看到當地農民在桶柑產季煩惱農產銷售不出去時,決定研發一系列相關的食品。雖然一次又一次的失敗,但他卻不曾想過放棄,最後終於在開始研發後的第二年,成功改良出具有當地特色的「桶柑餅」。對他來說,這不僅是為了解決桶柑銷路的問題,更是在打造一個屬於北投當地的特色,經營他們的地方品牌,希望有一天大家一想起北投就能想起桶柑。




大屯里 桶柑的家鄉
現在北投的大屯里,曾經在地圖上消失十二年。一九九○年,由於都市更新以及區域劃分的政策,大屯里中和里轄內,原有的大屯里被合併後,里長和當地的居民卻認為「大屯里」這個名字不應該就這樣消失,就算要併里也該採用歷史較悠久的大屯里作為名字,因此從一九九七年開始,里長到處奔走,舉辦說明會,希望能回復家鄉大屯里的名稱。歷經五年的努力爭取,終於以山區特別條款的名義讓消失的大屯里與中和里再次分開。

里長勤榮輝說北投大約從一九五○年代開始栽種桶柑,因為北投靠近淡水河口,所以種植的農作會隨著當代的經濟考量而不同,從兩百年前種植大青、茶葉、相思樹、挖煤炭,一直到現在種植桶柑,北投換過非常多種盛興的產業。一九八一年,北投成立觀光果園,因為當時沒有其他地區有這類活動,再加上配合花季,所以當時吸引大批民眾,但因為後來在經營、管理及行銷方面缺乏良好的規劃且其他地區也開始相繼成立觀光果園,導致北投的觀光果園只設立短短的三年便逐漸沒落。


農友的辛酸 促成研發的動機
觀光果園的沒落,對在地的桶柑農造成不小的影響,好不容易因為觀光果園的興起,讓桶柑可以有更多管道銷售,然而三年後卻化為烏有。但就算人潮不再,桶柑還是得繼續種、農民仍需要為了生計而打拼,里長回憶,當時每到了產季,農民們就從山上扛著桶柑下山到附近市場兜售,由於承租不起攤位,只好蹲在路邊賣,因此常常被警察取締,可怕的是被罰一次的錢就比整天賣的錢還多了,里長在幫農民處理這些事時感到非常心痛,尤其大部分的農友都已上了年紀,膝蓋也因為長期背重物下山而磨損。里長表示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讓他萌生了想研發相關產品的念頭。

每年桶柑的產季大概從過年前兩週便開始,產季很長、將近四個月,里長開始向農友收購一些賣相比較不好或掉落的桶柑,回家開始試驗性的自己做做看。里長勤榮輝說剛開始他選擇自己埋頭苦幹、投入研發桶柑相關產品的原因有很多。一方面因為他自己是在地人,從小就在桶柑園裡玩耍,對桶柑擁有特殊的情感,另一方面是因為農友們大多是老人家,他們都已經習慣種完後販售給批發商或顧客,他們只顧如何把桶柑種好的部份,如果突然要跟他們談轉型,農民不會理會,而且研發需要時間,沒有成果之前,是沒有被法取得農民的信任的。


繁雜的製作過程 桶柑餅的誕生
就這樣,在沒有人協助的狀況下,里長開始自己嘗試,從簡單的桶柑酒、桶柑醋開始做起,甚至做出了桶柑花茶等東西。但一直沒有做出最有特色的產品,有天他突然想到,阿嬤時代,孕婦坐月子時都會吃橘子餅。勤阿嬤說,以前的人沒什麼東西吃,他們把麻油、橘子餅和蛋摻在一起,煎一煎就是以前古早時候的補品。但以前的橘子餅只用糖水醃,份量也太大,為了迎合現在人的飲食習慣,因此必須改變整個作法。從一開始研發不斷的失敗,到目前已經做到可以保存三、四個月,連包裝盒和商標設計都是里長一手包辦。

里長說他每做好成品,就會拿給里民試吃,農友和里民看到他的成果後,逐漸開始主動關心並給意見,幫助改良產品。而里長最自豪的桶柑餅,製作方式最為複雜,從一開始挑桶柑,里長便嚴格把關,採收前一定會去驗是否為無毒作物。而桶柑採收後,兩天內一定要完成去皮和清洗,否則做出來得口感就不會那麼好。之後的步驟如去桶柑外皮的毛囊、外皮用鹽水軟化、汆燙、去籽浸泡麥芽水、回潮數次最後再來回進入低溫烤箱烘乾五次,才能完成桶柑餅,通常每製作一批需耗費十五天左右。

今年里長結合櫻花季和桶柑,在大屯里舉辦第一屆「櫻花情,桶柑心」活動,在民眾上山賞櫻時,與里內農友擺設攤位,向大家介紹北投名產桶柑及桶柑的副產品。一位參與擺攤的農友說,很高興能吸引這麼多觀光人潮,他們也會跟著觀光客多的地方移動擺攤的地點,藉此增加銷量。里長說,目前雖然也一些有機連鎖業者有向他接洽販賣事宜,但他希望能夠從在地出發,讓大家都知道北投的名產是桶柑,為地方建立品牌形象,也希望未來桶柑餅可以作為屬於台北在地的地方特產。




延伸閱讀

北投橘莊

花蓮無毒農夫農業市集

台北有機農業資訊網

文面圖騰織成布 發揚泰雅族傳統

$
0
0
【記者廖苡嘉、陳玟如/桃園縣報導】陳志光與簡愛玉為泰雅族夫妻,結婚後承襲部落傳統,在臉上文上彩虹橋圖騰。為了發揚文面文化,研發出具有文面圖騰的布匹。原本對織布一無所知,尋求管道貸款購買織布機、繳學費,學習不同技巧。經過不斷設計與改良,至今已註冊商標,並具有兩項設計專利。




為樂團找特色 開啓織布之路
陳志光從小學習吉他,熱愛音樂。高中時,曾經想組樂團玩音樂,但是自己喜歡的是原住民曲風,找不到志同道合的夥伴,這個夢想就一直放在心中。直到與簡愛玉結婚,生了兩子一女,開始培養孩子的音樂才能,並且如願的與妻子、小孩組成樂團,取名為「彩虹精靈樂團」。他們努力練習、積極參加比賽,希望發揚原住民音樂。參加過幾次的原住民音樂大賽,卻感覺這個樂團似乎少了特色。

夫妻兩討論了許久,終於有了頭緒,基於泰雅族的身份,他們決定穿著原住民服飾演奏。然而,如果穿著一般的傳統服飾,又顯得普通,兩人再度陷入苦惱中。經過一陣的思考,終於想到一項最獨一無二的特色,就是「文面」。因為兩人在婚後都有承襲泰雅族傳統文面,希望能夠在衣服上表現文面圖騰,一方面解決樂團特色的問題,一方面發揚文面文化。然而,市面上沒有任何表現文面圖騰的布料,夫婦倆決定親手織布並製做衣服,並在二○一○成立「彩虹精靈工作室」。

簡愛玉到部落找老師學習織布,而陳志光則著手設計圖騰。織布的技術分成「平織」與「挑織」,簡愛玉說,一般而言都是整條布使用同一種織法,即使有兩種混合,也是密度較低的交錯使用。但是他們設計的圖騰較複雜,需要密集的交錯使用,花了一年研究、改良,才完成這樣特殊的布匹。


前瞻性想法 困難重重不放棄
工作室成立之前,陳志光大多靠著採竹筍的零工過活。工作室成立後,陳志光也順利應徵上學校竹木琴老師的工作,生活逐漸穩定。即使一路的過程辛苦,陳志光從來沒有想過要放棄,他認為不論做什麼事,都不能只看當下,更要重視未來。

經濟問題一直是夫妻倆最大的障礙。起初,兩人的經濟狀況都不是很寬裕,申請創業貸款購買機具。學習技術時,甚至沒有錢買線練習。所以都是讓老師買線給簡愛玉練習,完成的布則歸老師所有。現在貸款尚未還清,他們的收入除了要付貸款外,還有三個小孩學習樂器的學費,一個月就得花上至少兩萬多元。不過,他們還是願意花錢申請專利和商標,保障技術。他們笑說,「那些錢還是先跟大姐借的呢!」雖然現況艱辛,但他們覺得無論在織布或是孩子的教育都不能拘泥於小錢,先學習到技術才能有發展的可能。

此外,從二○一○年至今已經織了八十幾條布,這些布都有建檔在電腦中,包含照片、設計圖還有日期與主題。他們認為,這些檔案不但能記錄過程,更能運用在往後的改良上。


持續創作 延續泰雅文化
通過專利的兩種設計,一種是將文面圖騰設計在布匹上,另一種則是由菱形圖案組成,象徵五族融合的設計。文面圖騰的設計,結合三條、四條、三條的線條排列,與線條中間菱形的祖靈之眼,形成彩虹橋圖騰。在族人的傳統中,文面及代表成年、真誠與一生一世。五族融合的布則是用五種不同的菱形圖案組成,象徵五族融合,又因為正反面的菱形圖案皆不相同,另有十全十美之意。

文面圖騰的設計

五族融合的設計
陳志光與簡愛玉是目前少數保有文面傳統的原住民,許多遊客對於能親眼目睹這樣的傳統讚嘆不已,並表示能將文面設計在布匹上相當具有創意與意義,鼓勵夫妻倆能夠繼續加油,延續台灣原住民文化。目前夫妻倆除了在桃園的原住民文化館擔任駐館藝術家外,陳志光還會到其他學校教小孩打竹木琴,讓收入能更加穩定。預計未來將會創作更多融合原住民文化的布匹,並且推廣「彩虹橋紀念日」等原住民活動。希望可以用特殊服裝增加樂團特色,並靠著樂團名氣帶動夫妻倆的設計,讓更多人認識原住民文化。




延伸閱讀

彩虹精靈樂團部落格

街聲-彩虹精靈樂團

桃園縣原住民文化會館

手造芒草掃把 重現舊路村文化

$
0
0
【記者余子豪、吳詠琳/桃園縣龜山鄉報導】走過農村,不時會看到長得高高、莖葉泛黃,隨風而飄的芒草,感覺平凡,看似沒有任何價值的芒草到底能夠有什麼作用呢?位於桃園縣龜山鄉的大埔國小帶領同學在學校附近舊路村一帶採摘芒草,他們做的並不是破壞環境,而是適量地採摘芒草並以此製作掃把和紙工藝品,讓小學生了解當地的傳統文化,恢復舊路村的傳統社區風貌。





結合社區歷史 重建舊路村文化
舊路村早期是以農業為主的社區,物質條件不佳,早期農閒之餘,家家戶戶也會用芒草製作掃把販賣至台北城,作為村民額外的收入來源。可是近數十年,台灣工業發展迅速,工業製成品取代了手製品,加上鄉城遷移的影響,傳統製作芒草掃把的工藝因而沒落。

大埔國小自二○○八年開始推廣鄉土教育,結合學校與社區發展協會的力量,邀請老村民到學校傳承技藝予學生,嘗試重建在地文化與集體回憶。至今製作芒草掃把課程已經進入第五年,成效不錯,因此教務組的郭淑慧主任就於二○一○年相繼引入利用芒草製作紙造工藝品的課程,讓低年級學生也能夠接觸芒草文化。


社區上下齊心 芒草製品重現吧
現在大埔國小一、二年級的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會製作一些簡單的芒草紙製品,三年級以上的同學則會提高難度,利用芒草紙製作立體工藝品;而五、六年級的同學因為體力較低年級同學為佳,所以製作芒草掃把則交由他們負責。就讀五年甲班的蔡雅妮與陳伊昀同學回憶說,去年她們除了製作芒草掃把之外,還會製作芒草牙刷等工藝品,十分有趣。

蔡雅妮(左)與陳伊昀(右)同學認為製作芒草掃把很難忘
由於製作芒草掃把的難度比紙工藝品為高,校內老師亦需要先向舊路村的老師傅學習技藝並只能擔任輔助學生的角色,因此學校特意請來熟悉製作芒草掃把的舊路村老師傅來授課,讓本地人來傳承當地文化。

而在校負責推廣課程的老師也需要學習芒草掃把的製作過程,以便協助與指導學生和家長。大力推動芒草文化課程的大埔國小主任郭淑慧老師認為,雖然老師需要在暑假或閒時向村內老師傅學習製作芒草掃把的技藝,但對她來說推動這個課程並不感到吃力,因為這並不會干涉到工作的時間。


創意 為本地文化留下記錄

小芒草掃把以及紙工藝品
每逢母親節和聖誕節,學校也會透過課程要求學生製作紙工藝品,作為送予家人的禮物、參與校內比賽或節日的裝飾。而在每年的五月份和暑假夏令營,五、六年級的學生與家長就會齊集學校的地下室,在老師傅的指導下完成芒草掃把的整個製作過程,並利用數位相機記錄,讓有興趣的人也可以學會。

大埔國小校長謝繼仁表示:「為了讓這文化繼續傳承下去,不受人事更迭影響而終止,因此我們把老師傅與小朋友製作芒草掃把的過程上傳到學校網站上,使這文化得以薪火相傳。」另外謝繼仁校長又認為文字的記錄也甚為重要,因此製作芒草掃把的過程和步驟,也利用文字的方式記錄,讓後人能按表操作。


克服重重困難 只盼文化發楊光大

謝繼仁校長說明小掃把與大掃把的分別
而據謝繼仁校長的回憶說,舊路村一帶原本芒草盛長,以往學生能夠就地取材,可是龜山發電廠的發展日漸擴大,工廠排棄水等污染入侵社區,又因土地利用的改變和天氣的不穩,主材料芒草產量不定,因此只好拜託社區發展協會到外地取材,學生能夠親身採摘芒草的機會也隨之減少。

另外學校也要克服製作技術上的困難。雖然老師傅多數達七十歲以上,但憑著他們熟練的技巧和一定程度的力氣,製作芒草掃把綽綽有餘,而小學生卻心有餘而力不足。因此謝繼仁校長與老師傅商討後,決定調整掃把的大小,並把縛緊芒草的原材料換成綿製的繩子,減輕學生在體力上的負擔。

現在社區發展協會把製作好的掃把放到網路上販售,在網路上有不少人會購買。而大埔國小則將掃把視為紀念品和校內擺設之用。





延伸閱讀

採芒草做掃把 龜山鄉大埔國小學童一手包

大埔國小 傳承芒草掃把技藝

芒草花的推廣

蘭臺藝廊 傳遞創作者的智慧結晶

$
0
0
【記者李明芸、陳柔瑜/台北市報導】「一本好書就如同藝術品,都是創作者智慧的結晶,蘭臺藝廊願成為一個媒介,把創作者的智慧結晶傳遞出去。」這是蘭臺藝廊店長李紀美的創店理念。蘭臺藝廊除了有二手舊書,更展售許多如陶瓷、金屬工藝品等的藝術品。





轉換人生跑道 實現兒時夢
暱稱為May的李紀美,原本從事地政士及稅務記帳事的工作,三十歲後因為耳疾聽力逐漸退化,許多工作無法勝任,加上當時買了一間小店舖當作投資,因而決定實現開書店的夢想。「天生愛書,加上父親的啟蒙,從小就有機會接觸不少中外名作。在旅遊時也參觀過許多書店,逐漸醞釀了這個想法。」May說。

開店困難重重,資金不足得能省則省,必須用最少的預算做最多的事情。因為要同時展售書和藝術品,只能在有限的空間裡精打細算,一再過濾、挑選展售品。二○○七年,蘭臺藝廊在北投區開始營業,選擇書店是因為小時候的夢想,且銷售書籍無需太多聽力的輔助。後因店面空間不夠,打通隔壁的空間而暫時休業,二○一○年蘭臺藝廊重新營業。

「蘭臺」二字取自龔自珍的《己亥雜詩》


書籍藝術混搭的空間
因為家族中有許多人喜愛藝術,妹妹李紀容更是留美的金屬雕塑藝術家,May從小喜愛美的事物,因為希望書店跟別人不一樣,所以很自然就把熟悉的藝術元素加進來。在蘭臺藝廊展售各式各樣的藝術品,有各式古玩、玉鐲、金屬工藝品、畫作等,風格以中國、歐洲和日本為主,除了自己的收藏和李紀容的作品,也有自收藏家家中整批收購、拍賣會購得及與其它收藏家交流而來。

除了書籍,店內也有不少藝術品

店內選書以文學、歷史、藝術、生活類的書種為主,偏愛年代久遠的老舊書,如蔣介石家族研究類書籍、建築類書籍、東方哲學類書籍等,也有許多老唱片、絕版詩集、珍稀版本的書,如日本木刻印刷的《論語》。喜愛書的May說,她最喜歡的是張愛玲的作品。蘭臺藝廊也有不定期的展覽,曾舉辦過「百年瑣具展」、「古契」、「民國老照片」等,未來規劃中的有「名人信札」、「紫砂壺」等展覽。

張愛玲的作品是May最喜歡的書

店員Jane在蘭臺藝廊工作兩年了,喜愛書的她在工作的日子裡認識許多同好,進書店後接觸更多書,對人生觀也有正向的影響力。光顧蘭臺藝廊半年的黃明荃,當時在網拍找書而得知此地,發現很多市面上買不到的書可以在這裡找到,除此之外,真正使就讀中央大學的他常來的原因是,「這裡的氣氛很舒服,擺飾也很特別。」黃明荃說。


遷至寧靜處 盼精緻並永存
隨著蘭臺藝廊的名氣漸廣,每日的客流量也漸大,使得工作人員在店務上花了不少時間,May希望有多一點能自我充實的時間,也希望讓工作人員有更充裕的時間整理書籍,因此蘭台藝廊在八月即將搬家,遷移到附近一個更安靜、人群流動少的空間,希望在環境和空間的遷移後,能給熟客更好的服務品質。

經營六年以來,蘭臺藝廊在網路或實體書店都累積了固定顧客群,大多是大學生、學者、老師、專業研究人員、收藏家等,他們多半有自己專精的領域,此次搬遷也是希望能將書籍分類規劃更完備,讓客人們能更容易找到需要的書,或是提供更精準的意見,給予客人更好的服務。「搬遷後專攻網路拍賣,店面則服務老顧客。」May說。談到對書店的期許,May則希望美好的事物如蘭臺能永不消失,蘭臺藝廊能長長久久走下去,不求大,但求美而精緻。




延伸閱讀

May的夢想書店

主題書店-蘭臺藝廊 堅持像藝廊的書店

蘭臺藝廊-充滿藝術味的二手書店

推動石花菜文化 發揚貢寮特色

$
0
0
【記者楊雯皓、張茗喧/新北市報導】真理大學觀光數位有GO FUN志工團推動貢寮石花菜文化節,結合當地特產的石花菜,透過行銷活動來提高石花菜的知名度,為當地商家帶來經濟效益,並聚焦於石花菜成長環境的生態議題。他們更為當地店家授課關於部落格經營、繪圖軟體等教學內容,讓店家可以嘗試將自家產品透過網路宣傳,讓更多人看見他們的商品。




推廣在地內在美
真理大學觀光數位有GO FUN志工團(以下簡稱有GO FUN志工團)由真理大學觀光數位知識學系的學生組成,即將邁向第五屆,由簡紹琦教授領隊,他們利用自身科系所學,結合資訊技術結合觀光產業,初期他們為當地建置電子導覽地圖以及開發電子商務平台,之後便為貢寮、澳底等地區協助建立產業形象,為當地的特色產品行銷,拓展銷售管道。

在電子導覽地圖的研究歷程中,團隊發現販售石花菜的店家密度很高,了解到石花菜是貢寮當地具代表性的特產,也是地方店家經濟來源之一。簡紹琦說:「直到第三屆時,我們決定要抓住屬於團隊的服務主軸,並結合當地的特色文化,為石花菜提高知名度。」

貢寮區因為鄰近海域而魚類海產多元,石花菜也是著名的特產,主要生長環境為海岸潮間帶,是東北角海域具有經濟性價值的藻類。經過食用處理後可製成石花菜凍,吃起來類似愛玉的口感。盛產期為每天春季至夏季初期,而在貢寮沿海一帶可以看見沿海居民採摘石花菜以及多戶人家曝曬石花菜的特有景觀。石花菜本身售價低廉,但營養價值高,含有豐富的礦物質及多種維生素,並有助於維持消化機能及清涼退火的功效。

雖然販售石花菜並非多數居民的唯一經濟來源,但以往購買的顧客群以觀光客為主,銷售量並不高,加上售價較低,傳統石花菜店家難以有不錯的營收。有GO FUN團隊開始著手於石花菜的研究與創意發想,成為貢寮石花菜文化節的推手,一肩扛下整個活動的舉辦,如規劃活動、活動執行、場地布置、文宣品製作、網站經營等等,都是由這十多位師生集思廣益、互助合作而來 ,連帶地為店家帶來業績的成長。

由團隊親自設計的各項文宣品(真理大學觀光數位有GO FUN志工團提供)。




創意結合傳統
貢寮石花菜文化節每年四月份在當地舉行,活動舉辦為期一整個月,有GO FUN團隊的學生於四月份的星期六、日在東北角暨宜蘭海岸國家風景區管理處遊客中心設立攤位,舉辦一系列的活動,例如,石花菜創意食譜試吃活動、石花菜DIY手工藝品、分享團隊拍攝的石花菜文化紀錄片等等,結合臉書粉絲專頁的宣傳,讓民眾可以試吃、試玩,還可以免費拿回團隊精心設計的文宣品。

參與DIY手工藝品活動—石花菜小精靈的小朋友,開心地展示自己的作品(真理大學觀光數位有GO FUN志工團提供)。
由團隊精心研發的創意口味,讓消費者突破以往習慣的調味方式,像是綠茶、蜂蜜、百香果、奇異果、奶茶等各種創新口味,團隊希望能帶給民眾對於石花菜的口味能有更多的想像,並了解石花菜的營養價值,提高石花菜的知名度。

石花菜凍的創新口味—百香果石花凍(真理大學觀光數位有GO FUN志工團提供)。

實際進行石花菜生長環境的考察之後,團隊也發現目前其生長環境不乏汙染,希望藉由拍攝紀錄片來加倍喚起民眾對於環境保護的重視,讓石花菜能有乾淨的環境生長,其文化也能延續下去。

貢寮石花菜文化節已經舉辦兩屆,有GO FUN志工團第三屆隊長陳憶婷說:「我們會持續進行石花菜文化節的服務,未來會多讓環境保護的部分與活動連結。」有GO FUN志工團幾乎是花上一整年的時間來籌備每一屆的石花菜文化節,活動一結束,團隊就會緊接著進行下一屆活動內容的籌畫,包括一開始的活動發想、店家訪談調查、細節定案、文宣品及道具製作、網站經營、人員配置到活動舉行與紀錄等等,是團隊一整年的工作內容。

團隊分為影片組、活動組、烹飪暨研發食譜組、紀錄組、網頁組,每一周都必須向簡紹琦教授簡報進度,讓成員彼此能交流與彙整團隊進度。簡紹琦說:「學生們是主導活動的一群,我希望能給予他們較高的自由度去激盪創意,透過每周簡報來督促團隊運作,這是我很堅持的。」


資訊技術的協助
除了文化節的規劃與執行,有GO FUN志工團希望能為當地商家做更多的事情,他們發放問卷讓店家填寫,彙整出幾項店家自身希望能進修的資訊技術,並開課授課指導,例如網頁經營、繪圖軟體操作等等。

團隊為當地商家進行資訊軟體教學(真理大學觀光數位有GO FUN志工團提供)。


陳憶婷說:「我們希望能看見當地更多的需要,所以設立相關課程來讓民眾免費參與,現在有些店家已經有了自己的專屬網頁,開始嘗試編輯照片並上傳網頁,讓更多人看見他們的產品。」團隊十分重視與當地的互動與溝通,透過面對面的訪談與發放問卷調查,在達到雙方共識的前提之下來規畫與執行活動。

陳憶婷表示,雖然店家的接受度不一,但是有了這些嘗試與突破對團隊來說是備受鼓勵的,他們希望服務不只是單向的,更希望讓店家在資訊技術上面有較多的獲得與學習,讓店家能夠自己發想不同的創意與實際執行,結合學習到的資訊技術來推銷自家的產品。


從服務中學到的事
貢寮石花菜文化節恰逢各大學的期中考舉辦期間,有GO FUN志工團也不例外,注重良好的時間分配是他們兼顧課業與服務的重要關鍵。陳憶婷說:「團隊的溝通也很重要,我自己在團隊合作中,也學習到不少與團隊相處的技巧。」團隊內部的協調與溝通是陳憶婷與第四屆隊長謝千惠共同提到的重點,他們認為完善的交接機制與良好的溝通是團隊能夠有效率進行分工合作的關鍵。

謝千惠表示,一屆一屆的傳承關係到新的一屆是否能有個順利的開頭,學長姐帶著學弟妹一起服務,不只是技術的交流,更是讓團隊目標更加明確。第三屆活動組成員蔡皖臻開玩笑地說:「最難忘的經驗應該就是每個禮拜扛著攤位需要用到的大桌子走很遠的路吧!」她表示,舉辦一個活動真的沒有想像中的容易,流程中的每一個環節都要留意,團隊希望能將最好的活動內容帶給前來參與的民眾。接任第五屆隊長的王亭婷表示,新的一屆會把握學長姐傳承的精隨,希望能貫徹團隊的服務精神,不讓大家失望。





延伸閱讀

石花菜的基本資料

貢寮石花菜文化節 臉書粉絲專頁

真理大學觀光數位有GO FUN志工團隊介紹

線上遊戲 玩出台灣在地歷史認同

$
0
0
【記者劉潔萱、邱郁茹/台南市報導】一七八六年,這個年代會讓你想起什麼歷史事件嗎?清朝統治初期,人民不服清政府管束,民變、械鬥事件層出不窮,於是一七八六年時林爽文率軍反抗,規模之大並列清治時期三大民變之一;除了歷史課本上的介紹,大家還記得多少?點子貓科技公司以林爽文事件南部戰場為背景,設計出大型多人線上角色扮演遊戲,透過關卡任務讓玩家搭上時光機,回到一七八六年和林爽文共同對抗清軍。





點子貓 打造屬於台灣的「三國」
點子貓科技是一家數位文創科技公司,擅長遊戲製作、數位課程、網路行銷及軟體開發,過去的作品包括曾經替客委會製作「愛學網」、「好客小學堂」學習網站、「六堆鑼鼓聲」線上遊戲等等。他們將自己定位為「翻新文化元素的煉金術師」,以創意和科技專長將台灣本土文化元素帶入各個作品。

「五月雪的約定」是點子貓以台灣林爽文事件為歷史背景,並以客家文化為主軸,二〇〇八年六月推出的大型角色扮演線上遊戲,此款遊戲為公益性質,登入之後就可以立即免費線上玩。遊戲中融入了大量的客家文化元素,包含客家食品、風俗、臺灣南部客家庄地景重現等。

過去大家熟知市場上的歷史線上遊戲多半不外乎以三國、德川家康、織田信長為題材切入,遊戲玩家多能藉由遊戲對三國和日本幕府或戰國時期有深刻的認識。點子貓公司總經理邱添枝說,他朋友的孩子曾經對他朋友說明某一場織田信長打過的戰爭,講得頭頭是道,「結果發現小朋友竟然是玩線上遊戲時知道的」,讓他朋友非常意外。但是那些事件發生的場景並非在台灣,也不是台灣歷史的範圍,和台灣民眾的連結度較低;他認為台灣有豐富的史料,何不創造出屬於自己的「三國」或是「織田信長」?因此開始有了製作以台灣歷史為主題遊戲的想法。
「五月雪的約定」入口網站


還原史實 了解文化背景
在諸多題材中,為何選擇林爽文事件?邱添枝說林爽文事件的史料最豐富,遊戲中的劇本、架構參考了「邀功記略」「台灣文獻叢刊」、「台灣詩選」等歷史文獻;遊戲內容除了融合客家元素外,同時還包括閩南及原住民文化的題材,雖然原住民的部分和林爽文事件沒有關聯,他們希望玩家可以因此了解台灣不同的文化風俗。

此外,點子貓研發部經理王子碩提到,當年林爽文抗清被視為正義的象徵,但是並非每個族群都反清,客家族群考量到現實和歷史因素,決定和清政府站在同一陣線,間接形成閩南人與客家人的對立。他說這個歷史背景鮮少人知,普遍認為抗清才是明智之舉,卻忽略了當時的現實環境;為了重現這段歷史,「五月雪的約定」還原當年閩客對立的情況,讓玩家在遊戲中扮演客家人,和閩南人對抗,他希望玩家經歷遊戲中的各種情節後,能激盪出有別於傳統角度思考模式。


實地考察 遊戲場景古今結合   
邱添枝說為了打造出和當年地理環境相同的場景,他們參考「康熙台灣輿圖」、「乾隆台灣輿圖」等古代地圖,並透過衛星地圖整合古今街道對比;也參考了舊照片製作出3D立體建築,甚至親自進行地理勘查。此外,他們採用高雄師範大學地理系施雅軒老師的專業建議和指導,讓玩家不管走到哪都能透過整合地圖,比對現今的街道。邱添枝表示,雖然種種前製資料彙整與建置的過程很困難,他們卻一點也不覺得辛苦,反而覺得甘之如飴,「因為我們覺得有一種使命感,必須要把台灣的文化保存、傳承下去。」

王子碩還提到,遊戲中的許多配樂都是來自客家金曲歌王劉劭希的創作,巧妙的是,劉劭希和他們的相遇竟然是在遊戲中!原來是劉劭希上線玩遊戲,剛好碰上點子貓工作人員,線上聊天幾番之後,意外的開啟了合作之路,他認為有了劉劭希的支持,不僅提高遊戲能見度,也為其增添藝術之美。
遊戲場景結合古今地圖對照(點子貓提供)。
遊戲人物介紹景點由來以及文化背景

寓教於樂 在遊戲中學習
「現在的孩子多活在影像和影片的世界,文字對他們來說非常陌生。」邱添枝說用遊戲的方式讓孩子了解歷史,比文字帶給他們的影響更快也更直接;歷史經過時間洗禮後很容易被人淡忘,有必要讓下一代人也了解過去的歷史。

王子碩補充,遊戲內設有答題擂台,考驗玩家的歷史知識;自從答題擂台加入了國中基測相關歷史題目後,常常看到家長帶孩子玩遊戲挑戰,成了線上遊戲中「親子同樂」罕見的奇景。國中一年級的張育瑋表示,無意中在當紅的社群網站上發現了遊戲,好奇的玩了遊戲發現越玩越起勁,媽媽知道後,有時也會陪著他一起破關、查找任務需要的歷史資料。

王子碩說透過擂台答題分析,他們發現玩家透過遊戲,確實提高對台灣歷史、地理知識的了解。 遊戲推出後反應超乎預期的熱烈,不僅玩家主動呼朋引伴,更有學校老師帶著全班學生一起玩遊戲。邱添枝表示能有如此好的迴響,都是當初始料未及的結果,也讓他們覺得成就感十足。


公益優先 營利放一邊
「五月雪的約定」為純公益的免費線上遊戲,玩家也不需額外花錢購買點數,那麼繁瑣製作過程的花費從何而來?邱添枝表示,他們的收益大部分是來自其他承接的案子,以及透過企畫書爭取政府的補助;點子貓設立宗旨是為了推廣文化,並不以獲取商業利益為目的,所以在營運初期常常捉襟見肘(打錯字囉!),不過辛苦幾年下來公司的知名度也逐漸提高,吸引不少客戶出資合作。

王子碩說,為了讓遊戲更豐富完整,他們至今已投入七年時間研究台灣文化歷史,從最基本的史料收集、研究到行銷包裝都是公司自己一手包辦,他們期望日後可以在此基礎上,製作出更有靈魂的遊戲和文化創意商品。

至於點子貓未來下一個創意發想?邱添枝說,他們即將推出以原住民題材為主題的線上遊戲「八載因之戀」,內容以台灣排灣族的愛情故事為主線,帶領玩家一同經歷一場浪漫的愛情同時探索神秘的排灣族文化。

點子貓即將推出的線上遊戲,「八載因之戀」(點子貓提供)




延伸閱讀

找回喪失行動力 輪椅籃球夢發燒

$
0
0
【記者陳可嘉、黃桓瑜/台北市報導】一般人很難想像,坐在輪椅上該怎麼打籃球?在台北有一個成軍半年的勇士輪椅籃球隊,雖然成軍不久,但是他們每個禮拜勤於練習,他們在球場上奔馳比賽的模樣,以及對籃球的執著與熱情,不會輸給一般人,屬於他們的籃球夢正在發燒。


勇士籃球隊 夢想在輪椅上茁壯
每個禮拜三、五的晚上,一走進古亭國中操場,就會被一群認真的背影吸引,「來,傳這邊!」「防守!防守!」球場上激烈的互動與此起彼落的話語,讓旁人看了也覺得熱血沸騰,他們是勇士輪椅籃球隊,雖然他們坐在輪椅上打球,但是那股熱情與專注,可以媲美職業選手。

現在三十二歲的隊長王柏翔,是一名小兒麻痺患者,本身熱愛運動、打籃球的他表示:「因為我是小兒麻痺患者,拄著柺杖在球場上很不常見,更別說是遭到排斥或是歧視的眼光」,四年前自己在家看電視,看到馬總統在玩輪椅籃球,上網搜尋之後才發現輪椅籃球這項運動,一開始接觸覺得很好玩,直到去年去觀摩輪椅籃球國手培訓時,認識了副隊長呂駿逸,兩人一拍即合,同樣擁有籃球夢的他們,在半年前正式成立了勇士輪椅籃球隊。

副隊長呂駿逸在二十二歲那年跟朋友去馬祖玩出車禍,導致脊椎損傷,從小就熱愛打籃球的他,得知自己不能打籃球時覺得很失望,但是他不願意放棄籃球夢,二○一○年,他的女朋友為了讓他走出陰霾,聯絡了成軍許久的高雄巨人輪椅籃球隊。

巨人輪椅籃球隊是由一群熱愛籃球運動的殘障朋友所組成的團體,於一九八三年成立,是台灣輪椅籃球隊的創始隊伍。因此呂駿逸開始了輪椅籃球的訓練,因為台北並沒有輪椅籃球隊,但是為了喜愛的籃球,他每週都從台北去高雄,與隊友一起練習,之後加入了中華隊,接受教練李雲光的指導,成為輪椅籃球國手培訓的人才,自從接觸了輪椅籃球,他找回以前打籃球的感覺,他說:「輪椅籃球應該要好好發展,才會讓身心障礙者跟一般人一樣,找回生活的目標」,並希望有機會能夠參加奧運比賽,為台灣、為所有身心障礙者打開一片天。


身心障礙者 運動社交的困難
身心障礙者不像一般人,容易得到維持體能與社交的機會,而這兩項卻是追求生活品質和就業的基本要件,輪椅籃球就是一個能夠促進人際交流也能運動的例子。在台灣因球隊經營困難,輪椅籃球的發展受到停擺,經營一個球隊除了要球員們的用心投入以外,還有許多現實層面的問題,像是資金問題,因此輪椅籃球隊數量從多年前的十六個隊伍,逐漸縮減為六隊,反觀與我們文化背景相似的日本,卻增加為八十六隊,王柏翔說:「現在只剩下彰化、高雄還有輪椅籃球隊,台北只剩下我們」與台灣球隊不同的是,日本球隊到各處演講、宣導募款交流,還用網路賣衣服募款,一支隊伍除了球員,還有助理及物理治療師,減輕球員的生活壓力。

輪椅籃球很特別,隊員的組成會依大家身障特性不同,將球員分為1級到4.5級的障礙等級,並限制場上球員等數字總和,上場要控制總點數(14.5),換人要維持公平。輪椅籃球使用標準的籃球場地,除了使用專用的籃球輪椅外,也保留了籃球的規則,僅有小地方與一般籃球不同,例如「走步」的定義:持球時,碰觸輪子超過兩次,就必須運球一次,如未遵守則判定為走步;因為需要快速移動與耐碰撞,輪椅籃球也發展出特製的輪椅,但是價錢不菲,有的一台要台幣十三到十五萬,但因為勇士籃球隊才成立半年,資金不足,都是跟殘障協會借的,王柏翔說:「真的很感謝賴淑姬老師的幫忙,讓我們有器材跟場地可以練習」賴淑姬老師是殘障總會的理事,也是古亭國中的退休老師,「我們能在古亭國中練習也是多虧了老師」。


亦友亦敵 溫暖的大家庭
雖然現在球隊只有十二人,但是他們的感情就像家人一般,互相鼓勵,在球場上切磋,在心靈層面給予支持,二○一三年,號稱「防彈玻璃」的曾冠華第一次參加輪椅籃球友誼賽,他說:「這是我從小到大夢寐以求的,因為身為玻璃娃娃,總被認定跟籃球無緣」,王柏翔笑著說一開始用輪椅打籃球的兩大困難就是屁股因為久坐輪椅很痛,第二就是手會破皮,「有時候手會流血,指甲會插到鋼絲但是這就像練吉他手會長繭一樣,是必經的過程」,當一群人都參與其中,那種熱血的參與感讓他就算手流血他也打得很開心。

隊裡除了男生以外,也有女籃球員,謝文蘋在去年十二月底被同事介紹進來,同樣身為脊髓損傷者的她,以前接觸過步槍,認為打輪椅籃球可以讓全身都動起來,還能訓練反應力,不同於步槍只能動到上半身,也從室內活動發展到戶外活動,她說:「一開始抱持著試試看的想法,現在覺得這裡很好,在這裡除了打籃球運動也交到很多朋友,很開心」。


踏出第一步 推動全民運動
台灣的輪椅籃球發展並不蓬勃,勇士籃球隊就是台北唯一專門練習輪椅籃球的隊伍,王柏翔與呂駿逸對於未來發展充滿抱負,他們常遠赴日本觀摩日本球隊的練習狀況,並希望從中學習,把技術、經驗及觀念帶回台灣。

王柏翔說,練習輪椅籃球對身體健康很好,除了可以增進胃腸道的擩動,也可以訓練肌力及平衡感等,心理層面除了增加自信心之外,王柏翔說:「最重要的是走出戶外,現在的身心障礙者多半都躲在家裡,或是家人不放心讓他們出門,很難得會有機會自己走出來」,現階段他們希望能將輪椅籃球推動為全民運動,讓大家都可以一同參與,王柏翔說,輪椅籃球不是只有身障者可以打,只要你有興趣也都可以參與,「只要你踏出第一步,什麼事都可以!」




延伸閱讀

勇士輪椅籃球隊

身心障礙者服務網

巨人輪椅籃球隊


改變校規自己來 大學生連署做環保

$
0
0
【記者房業涵、廖芷庭/台北市報導】來自政治大學的五位學生,他們透過學校課程計畫,主張以環保筷取代免洗筷的方式,帶領政大走向環保之路,單靠學生的力量,預計在兩週內,透過擺攤,連署一千名政大師生,向校方申請,將政大改為拒用免洗餐具的校園。



成立環保筷計畫 學生號召學生
「你可曾想過,在邊吃便當邊聆聽講者寶貴的知識傳遞,人生一大樂事啊!但你可注意過一場演講下來,我們製造了多少垃圾呢?」一位政大學生向路過學生說,當你走入政大校園,可以看到有五位政大學生,努力的在向學校師生,推廣使用環保餐具。

配合學校課程,大學生發起政大環保餐具計畫,這個計畫從五月二十日開始,在餐廳附近宣傳,透過實體、網路努力號召,希望政大的學生,可以透過連署的方式,讓學校同意,從此以禁用或是收取費用的方式,來減少免洗餐具的使用,讓政大成為一個環保校園。


在體制內課程 完成環保夢想
企劃負責人,目前就讀政大教育系二年級的鄭洵,在二○一二年時,就完成了撿垃圾環台的壯舉,當時各大媒體爭相報導此壯舉,他完成了環島,卻沒有忘了環保夢想,雖然年僅二十歲,卻對環保有滿滿熱誠,繼續進行環保計畫:「我們雖然力量非常小,但是我們依然盡力做我們該做的。」

透過宣傳,進而贊同想法的師生,會簽下連署單,拿到一副環保餐具,他們的餐具都是大學生自己寫企劃書向環保署申請的,來實踐他們的環保心願。此外,他們還和政大所有餐廳合作,只要沒有取用免洗筷,就可以累積點數,集滿四個點數,就可以獲取巧克力,完成點數的政大新聞系一年級賴心予表示,「其實想要愛護環境很簡單,我們要是能像他們肯做,環境就會因為我們越來愈好。」


達成連署 走向環保之路
「不只是學校,現在社會上的環保意識都蠻低落的,我們只希望能夠改善。」企劃成員,就讀政大外文系的陳顥文篤定的說著,而這樣的信念、不斷的推廣,不到三天,就有將近一百人的連署,估計兩個星期內,達到一千人,很快就能連署成功。

「終極目標,是讓政大禁止使用環保餐具。」鄭洵表示,未來政大若成功,他們將會再推展到各大學去。大學生自己身體力行,正是大學生的最佳學習範本,擺在攤位旁邊的綠色樹木,就是環保樹,所有拿到環保筷的人,會再寫下環保心願,貼在牆上的環保樹,而環保樹,正代表著所有人的團結做環保的心,更是社會青年環保意識的最佳寫照,成為學校走向環保的重大力量。




延伸閱讀

政大環保餐具計畫臉書

減垃圾攜餐具笑盟提倡做環保

用環島減垃圾大學生另類壯遊

光腳的愛麗絲 啟動女性內在力量

$
0
0
【記者李妘、林宜臻/新北市報導】累了,倦了,不妨退下鞋,光著腳可能更能感受生命的真實與美好。她們是一群曾受過性方面傷害的女性,期許自己像夢遊仙境的愛麗絲一樣,讓生命有無限可能,藉由演出別人的故事,傷痛不再是瘡疤,而是生命另一個轉捩點。



勇敢面對 傷痛化為力量
「光腳的愛麗絲」是勵馨基金會旗下的劇團,它的前身是勵馨基金會的一個戲劇治療團體,是幾位曾受到性方面傷害的女性與治療師喬色分所組成,在團體中,她們試著將自己的故事和大家分享,喬色分會從生活瑣事開始聊起,而在訴說的過程中,她們也發現,其實受過傷害的不只是自己而已,大家都有不能說的祕密,但是都努力的好好活下去,這讓她們互相激勵,讓傷害變成力量。

喬色分覺得這是一個很好的治療方式,希望能讓更多人參與,於是二○○九年她成立「光腳的愛麗絲」劇團。喬色分在英國主修戲劇治療,回台灣後,在勵馨基金會擔任戲劇治療工作者,對她來說,戲劇是一種讓人抒發的方式,讓人可以很真實的表現自己,所以她擔任導演,以一人一故事劇場的方式推廣性別平權。一人一故事劇場是一種即興演出的表演方式,演員沒有事先編好的劇本,由台下的觀眾提供自身的故事,再由台上的演員呈現出來,藉由真實的感受與故事的分享,讓藏在心裡的壓力釋放出來,其他人也可以從別人的故事中得到體悟。


受助變助人 致力於服務觀眾
喬色分說,一開始團員們較難卸下心防,也放不開,所以喬色分會用很多的小遊戲讓團員們暖身,像是大家圍成一個圈圈,一次兩個人到中間即興演出,可以當自己是任何人物,和另一個人互動再隨機換下一個人,這不但能讓她們展開肢體,更能激發她們的靈感。

對團員來說最困難的是說出自己的傷痛,這可能需要幾個月甚至幾年才能做到的,受到性傷害時會讓一個人的自信幾乎消失,要將自我的的價值重新建立起來,需要非常多的努力與時間。「光腳的愛麗絲」劇團讓她們有一個轉換心境的管道,在這裡,她們都曾受過傷,所以也不必怕自己跟別人不一樣,能夠很自在的做自己。喬色分說,劇團不只是演出,更是在服務大眾,團員們從受害者變成舞台主角,從受助者變成助人者,為打造性別平權社會而努力。


生命相互激盪 重拾自信
「光腳的愛麗絲」除了她們自己的團員,也讓對性別議題有興趣的人參加。團員蕙蕙原本是勵馨的輔導對象,從治療團體一直參加至今,她說,在這裡她服務別人,自己也感覺心的某一部分被填滿了,傷痛不再是弱點,轉為力量,她現在已經能很坦然的說,她小時候曾遭到性侵害,看似簡單的一句話,卻是她花了好多時間才能說出口的。

團員Angelin現為高職國文老師,因為從小就對表演藝術很有興趣所以加入,她說,「光腳的愛麗絲」讓她不只是一個單純看戲的人,更是一個舞台上的演員,在這裡她們的生命相互激盪,變得更有意義。另一位團員Yang-young同樣也曾是勵馨的輔導對象,她說,在這裡演出是生命的一個突破,一開始不知道自己的角色是什麼,經由演出別人的故事,她能更清楚的活著,喬色分說,團員們現在已經越來越獨立,能把劇本背好,主動綵排與暖身,不用依賴別人就能把事情做好,逐漸找回被傷害前的自信,開始一段嶄新的人生。




延伸閱讀

台灣一人一故事劇場協會

光腳的愛麗絲官方網站

光腳的愛麗絲 演繹陰道獨白

馬術治療 兼具治療效果與娛樂

$
0
0
【記者陳可嘉、黃桓瑜/台北市報導】歷史上與人類有非常親密的關係,是人類運輸交通工具,隨著時代變遷,人類把運動和馬連結在一起,形成了在上層階級中,受歡迎的馬術運動,但是對於馬術教練王挽華來說,馬術跟治療身心障礙者息息相關,十五年來,他用馬術治療讓許多身心障礙的小朋友和家長看到一道曙光。



堅定的友誼 是追夢者的後盾
一九五一年出生的馬術教練王挽華,在天母振興醫院待了十五年,主要負責馬術治療,不管是醫院裡的同仁或是病友,大家都叫他「王叔」,年輕時在軍中擔任軍醫官,退伍後在榮總癌病中心當了十五年的技術員,生性善良且愛幫助人的他,從小的夢想是當醫生,王挽華笑笑的說:「只是自己能力不足,不太會念書」,但他從沒放棄過想幫助人的念頭,被問及到為何這麼執著在馬術治療,他真誠的說:「我們不是有錢的人家,可以用錢幫助別人,但我們有點體力, 就用力量去幫助人家」。

王挽華的高中同學武而謨,在天母振興醫院擔任物理治療師,負責的物理治療是水療,大家都稱他為「武叔」。武而謨二十六歲來到振興醫院,一直在這邊用水療幫助身障者,很多人會覺得身障人士這個不行、那個也不行,他說:「你沒有給他機會,你怎麼知道他不行?」,對於身障人士,武而謨非常有耐心,在他的眼神中可以看到他把身障人士當成朋友,或許就是這樣的理念與堅持,他與王挽華才可以從高中到現在,一直維持良好的關係,友情的支持是他們最大的動力。

武而謨除了平常幫身障人士做水療,假日時也會帶著大家出去玩,感情就像一家人一樣,王挽華說:「那個時候我沒什麼事,就跟著去玩,每個禮拜六、日,都會一起推著醫院裡的身心障礙人士,從這裡(振興醫院)推到關渡去賞鳥」,從此之後,他的大半輩子,都在為身心障礙的朋友努力著。


一個念頭 點燃了一個絕望
一九九二年的殘障奧運辦在巴塞隆納,那是他們第一次要去參加殘障奧運,王挽華跟著武而謨一起去,到了巴塞隆納以後,殘障奧運有很多比賽項目,但是當時馬術並沒有列入比賽,只是表演賽,好奇的王挽華就去欣賞表演,發現騎馬的都是一些身障朋友,當時的他很驚訝的說:「有這麼多人(身心障礙者)可以騎馬啊!」後來與身旁的外國人詢問之下才知道,原來不只有馬術這個運動,還有一種叫做「馬術治療」,王挽華說:「那時候我第一次聽到這個名詞,所以我很不懂,我就問那外國人哪裡可以多了解一點,他叫我去香港,香港比較近」。

從殘障奧運回來之後,王挽華開始大量找有關馬術治療的資料,從頭開始學習,一九九六年開始,從香港到英國,他到各國去接受專業的馬術治療訓練課程,「因為我不是治療師,但是馬術治療需要一個重要的導師,也就是教練,否則治療師他沒辦法控制馬」。

身為台灣第一個將馬術治療引入國內的人,他花了三年的時間到各地取經,時間雖然不長,但他卻把這復健的新領域引進國內,一九九八年成立「中華民國傷健策騎協會」,希望造福更多身心障礙的人士。


自然的律動 人與馬融為一體
馬術治療的起源很早,到目前為止,全世界有二十四個國家有馬術治療的發展。王挽華說,馬匹的律動,他的整個身體的律動,會帶動馬背上的人一個很自然的韻律,這個自然的韻律在復健的理論裡面,是很多很多的理論支持的,「所以說牠是一個很好的復健工具,但是我們說馬匹都說是夥伴 ,不說是工具」。

現在國小四年級的淳風,是名自閉症患者,從中大班就來接受馬術治療,淳風媽媽說:「一開始是從先生的朋友那裡知道的,他們在國外,他們的小孩也有做,就叫我們也試試看」,因為淳風喜歡到馬場跟馬玩,所以不排斥馬術治療,經過治療後,淳風媽媽開心的說:「現在他會比較有主動性的表達,比較開朗一點。」

王挽華說:「這麼多年來的經驗,我覺得馬術治療對腦性麻痺的患者是特別有幫助的」,對於身心障礙的小朋友來說,比起醫院的枯躁感,但又不失治療復健的效果,馬場有更多的新鮮感與刺激感,有視覺上的、有觸覺上的、有聽覺上的,這些都會讓小朋友產生興趣。


地理文化的差異 台灣發展不易
盡心盡力推廣馬術治療的王挽華,被問及到有沒有困難,他無奈的笑著說:「困難是很多啦,除了資金問題,大環境的問題也很嚴重」,台灣的地理環境地狹人稠,除了沒有空間養馬之外,台灣也沒有生產馬,台灣的馬匹都是進口的,或是日治時代留下來的馬,所以在一般的家庭裡面,小孩子在長大的過程中不常接觸馬,反觀歐美國家,有些小朋友在自己家裡的後院都養著馬匹,他們對馬匹非常熟悉,相較起來,台灣馬匹的文化比較淡薄。

人才的培訓也是一大困難,因為馬術治療需要專業的物理治療師、職能治療師、心理治療師與語言治療師,這些老師拿到證照以後,還要學會騎馬,並且深入了解何謂馬術治療,所以需要長期的培訓,也比較少人願意投入,王挽華無奈的說:「常常一個課程下來,報名的有三十人,留下來的可能不到一個」,因為協會經費不足,工作環境又在馬場,室外馬場要忍受風吹、日曬、雨淋,還要清洗馬的糞便等,「一個人要這樣做,不容易,可能是去體驗一下,但是要留下來投入的,不多」,目前全台灣大概有四、五個治療師,很有興趣的在投入馬術治療。

資金不夠、政府不理睬、馬匹文化薄弱、人才培訓的困難等,都是馬術治療冷門的原因,縱使有這麼多困難擋在前面,但是王挽華從沒想過放棄,甚至想把協會規模擴大,他說,怕麻煩就成不了事,就是因為有他,台灣才可以看到馬術治療,「真正引起興趣的,是它(馬術治療)對小朋友有影響,我就這麼一個想法。」




延伸閱讀

馬術治療

中華民國傷健策騎協會

馬術治療影片

尋找公平的夢 傳遞亞洲社企精神

$
0
0
【記者夏嘉翎、張文玠/台北市報導】兩個男生,一場為期四個半月的公益之旅,他們以實際探訪的方式,採集各地以商業模式協助弱勢、推動社會進步的具體方法。由台灣出發,一路行經中國大陸、尼泊爾、印度、到巴基斯坦等地,採訪了近五十個值得學習的社會企業模式,回台後連舉辦近四十場免費講座,並將這一系列激勵人心的精彩故事寫在部落格上,透過轉載與分享,持續傳遞一個個尋找公平的夢。




兩個男孩的社企探險
黃威愷,台灣大學政治系三年級,原本今年應該就讀四年級的他,在大三時決定休學,以四個半月的時間探訪中南亞的社會企業。他的夥伴詹益昇目前則就讀台灣大學財務金融學研究所,兩個人在台大不同凡響社團中,大量接觸了社會企業後,決定親身走一趟,到社會企業興盛的亞洲開發中國家取經,讓更多台灣人可以藉由他們的行動,了解社會企業的運作模式。

談起籌備這趟旅程最大的阻礙,兩人異口同聲說道:「錢!」原先估計總花費約台幣三十萬元,為了籌措資金他們努力嘗試各種比賽,然而要不是早已過了報名期限,就是以一名之差飲恨,最後他們找到群眾募資平台——Flying V,將計劃放上網路後大力宣傳,最後總共募集七萬元,在經費有限的情況下他們當省則省,最後四個半月的旅程總共花費十七萬元,遠低於原先估計,而剩下不夠的部分則是自行吸收。

黃威愷與詹益昇的旅行足跡(尋找一個公平的夢提供)。


勝過千言萬語的具體實證
走訪這麼多個社會企業,最令兩人津津樂道的是大陸深圳的「青番茄」線上圖書館。青番茄是由四個三十初頭的大陸年輕人所創辦,因為有感於一般大眾不愛閱讀,因此努力將閱讀的阻力降到最低,所謂的「閱讀阻力」並非識字率低,而是他們觀察到一般人會因為出門找書、借書到還書這段過程的不便,而懶得開始閱讀,因此只要在青番茄的網站註冊後繳交一筆押金,就可以上網選定想看的書籍,隨後青番茄就會免費將書籍送到民眾家中,看完後再免費到府取書,大大降低這段選書到還書過程的不便。

很多人納悶這整個從選書到還書的過程皆是免費,企業該如何營利?首先,青番茄主要幫企業建立圖書館以獲取報酬,另一方面也會幫忙作廣告。例如民眾在網路上選取食譜相關書籍,極有可能該民眾對烹飪感興趣,因此在過程中青番茄可以主打附近超市的降價優惠資訊,使商家的廣告目標客群更加精準,透過這兩個主要的營利方法,讓青番茄從原先的四個駐點擴增到全大陸二十七的城市,對他們而言,所謂貧窮並不一定是經濟弱勢,更多時候知識閱讀量的貧乏才更加值得重視,因此青番茄線上圖書館致力將民眾閱讀書籍的阻力最低,努力改革知識水平的貧富不均。

談到社會企業,大多數人會想起尤努斯創辦的鄉村銀行。然而相似的微型貸款並非一體適用,在巴基斯坦時,黃威凱與詹益昇拜訪了類似的社會企業金融機構,因為沒有完善的還款制度,讓微型貸款機制無法發揮作用。具有財經背景的詹益昇分析道,尤努斯的微型貸款是因為建立了完善小組機制才能發揮效用,例如同個社區的居民向銀行借款,鄰居或親戚就會彼此當保證人,並拿出一部分的借款當押金,若是其中一人無法還款就以押金抵償,而不還錢的人就會破壞鄰里間對他的信任,有了這層壓力就能讓尤努斯的微型借貸順利運行。然而巴基斯坦的金融機構雖然主動向社區民眾宣導借款,卻因為沒有建立互相監督的還款制度,而較難收回所借出的錢。

黃威愷跳入印度恆河體驗當地生活(尋找一個公平的夢提供)。

尋找一個公平的夢 從台灣發聲
從台灣出發,一路行經上海、深圳、香港、青海、西藏等地,再從陸路前往尼泊爾的加德滿都、博卡拉等地,最後從巴基斯坦的拉赫爾抵達終點站埃及。由於海關與時間的問題,兩人來不及到原先所計劃的以色列,但這趟旅程中,他們尋獲一個又一個獨特的社會企業模式。青番茄圖書館項目負責人秦先生說:「在與他們兩個青年的互動過程裡,印象最深刻的是他們在追求夢想的同時,還能以具體行動實踐。」

與青番茄負責人合影(尋找一個公平的夢提供)。

歸納這些社會企業的成功關鍵,詹益昇與黃威愷不約而同以「堅持到底」總結。黃威愷說:「每個社會企業的重點都不一樣,但唯一相同的是他們都堅持到底,這些產業在『社會企業』這個詞還沒發明前早就在做這類的事情,動輒三、四十年的不在少數,但他們碰到困難時從未放棄,才有今天偉大企業的形成。」台灣的社會企業概念雖然仍屬新穎,但只要堅持下去,相信有朝一日也能成為學習對象。
卸下旅行裝束,回到台灣後的兩人在完成學業之餘,也逐步將這四個半月所探訪的社企故事寫進部落格裡,此外他們還陸續在各大專院校舉辦免費經驗分享會。有次到台中女中分享時,黃威愷問台下同學是否聽過社會企業,沒想到僅有少數的高三生表示聽過,但經過當天的交流分享後,社會企業的概念對這群高中生而言不再陌生。面對面交流的分享方式雖然費時又耗體力,但他們堅信這是發動大家心中對改變社會的重要引擎。

目前就讀台大社會系四年級,同時也是城市浪人創辦人的張希慈在聽完經驗分享後說:「我覺得他們帶回來最重要的價值是『社會企業家精神』,從下定決心走出台灣開始,那種勇於突破自我舒適圈的精神即是現在大學生很缺乏的部分。」未來,黃威愷與詹益昇還希望能將這段公益之旅出版成書,不僅化作青春歲月中最瘋狂的一抹印記,還能透過文字將改變社會的熱情傳承下去。





延伸閱讀

尋找一個公平的夢

How to build a Startup

青番茄

阿金姐工作坊 天然手製醃梅

$
0
0
【記者黃涵逸、陳斯穎╱新竹縣報導】本名康阿金的阿金姐,嫁入客家庄後才開始向婆婆學醃梅子,當初因孩子愛吃所以常做,多做的就分送給鄰居,沒想到卻意外獲得大家好評。也因為執著於婆婆傳承下來的技法,所以一路走來,縱使產量再大也堅持採用純天然食材及不添加防腐劑的方式製作,不僅如此,阿金姐更與當地農友、婦女及社福團體合作,結合地方特色回饋在地。



一腳踏入梅子的世界
本來是閩南人的阿金姐,因為嫁到客家庄才有機會向客家婆婆學醃梅子和製作桔醬。由於因為老公與家人愛吃,所以經常做各種不同口味的梅子。阿金姐說,每醃一次梅子的量都很大,雖然可以保存很久,但總是會有多做的,她便會分送親友、鄰居。本來醃梅只是為了給小孩當零嘴,但鄰居與親友不斷稱讚他的手藝,不只請她代為醃製、更一直跟她說可以賣,於是讓阿金姐有了做生意的念頭。

一開始,阿金姐只是增加平常醃製梅子的量,擺在自家米店兼售,大部分購買的人都是熟客,但銷量不佳,後來許多客人告訴她,因為客家口味的梅子比較酸和鹹所以有些人吃不慣,於是阿金姐蒐集大家意見後,找出最適合大眾的口味,改變醃梅子的方式。後來,阿金姐會騎車載著自家產品向商家兜售或是到處寄賣,但因為沒品牌、沒名氣也不懂得包裝行銷,所以總是乏人問津或是吃閉門羹。

一九八一年,當時五指山是一個熱門的觀光景點,阿金姐覺得或許可以藉由寄放產品在風景區的商店,來宣傳自己做的純手工梅子,但一方面是因為純天然的成本高,價格壓不下來大家不願意購買,另一方面則是因為在當時國人比較沒有追求純天然和健康的概念,對不知名品牌的購買意願也不太高,所以寄賣的結果常常是梅子都已變色或壞掉被丟掉。阿金姐因此心灰意冷,所以便選擇停下腳步,打消做梅子生意的念頭。


梅子人生的轉捩點
沮喪的阿金姐,歇業了一年,不再做梅子販賣,只願意做少量和家人鄰居分享。在這段低潮期,幸好阿金姐遇到了貴人。這位貴人便是李天正,在旅行社工作的李天正偶然有機會吃到阿金姐的產品,他覺得非常好吃,因此主動開始幫阿金姐大力宣傳。李天正說,他認為阿金姐的好不僅僅只限於梅子讓人覺得好吃,而是因為她的產品經過改良,每一次品嚐都能吃到不同但都屬於梅子特有的風味。他把這些商品當成每次旅行社行前會議的伴手禮,希望讓更多人知道這些美味又天然的食物,這個舉動也達到不錯的效果,許多人嚐過後,便會主動詢問阿金姐的其他產品和訂購事宜, 沒有其他管道宣傳,但透過這種大家介紹大家的方式,反而使得效果更好。這也是阿金姐梅子事業開始有起色的第一步。

一九九六年,阿金姐接受新竹科學園區生活誌的採訪,記者為了確定產品是不是真的沒有添加人工甘味劑或化學物質,便希望阿金姐將商品送到食品研究所檢驗,在檢驗過程中,阿金姐認識了在食品研究所工作的林欣榜,並向他請教健康食品的相關知識。為了穩定產品的品質,甚至還買了測糖器,希望能用更精準的方式,製做出更多健康食品。


循序漸進 步上軌道
一九九八年,阿金姐加入竹東鎮農會的輔導,透過與農會的合作,打開了更多的銷售管道,並重新包裝了商品。當時農會希望能研發在地傳統的客家桔醬,因此阿金姐嘗試用做梅子的方式去改良桔醬,做好後給鄰居及農會的人試吃,結果大受歡迎,從此桔醬成了他們熱賣的商品之一,也因為她的改良,讓原本接受度不高的桔醬逐漸被大家接受。

二○○二年,阿金姐參加農委會舉辦的首屆金梅獎,抱持著「志在參加,不在得獎」的心態,沒想到,商品卻意外獲獎了,不僅如此,阿金姐的商品也陸續入選「台灣好伴手」、「新竹縣十大伴手禮」,受到大家的肯定。被肯定的同時也有負面的評價,阿金姐說:「當時有個客人打電話來說桔醬很難吃。」結果一問之下,才知道原來客人把用沾的桔醬拿去泡茶,因為這小小的插曲,讓阿金姐開始有了研發專門泡茶用的桔汁,而產品「香桔汁」也在不久後誕生了。

在這段期間,阿金姐的子女也都陸續回來幫忙媽媽,次女彭巧嫻是設計師,她說,其實大部分的鄉下農產品都很天然,但是卻經常因為包裝不夠精緻導致賣不出去,因此希望利用自己的專長重新設計商品包裝和外觀,提升產品的質感。阿金姐也自豪地拿著精美的商品目錄,告訴我們這些都是女兒設計的。


地方特色的結合 回饋在地社區
在研發桔醬時,農會希望使用在地的農產品,但是當地農民栽種的酸桔往往因缺乏銷售管道,寧願讓它掉落也不願意採收,於是他們以契約合作的方式跟農民合作,並且用保證價格向農民收購酸桔,除此之外,也希望他們慢慢改為無毒耕作,讓製做出來的桔醬能讓人吃得更安心。

除了回饋在地農民,阿金姐也與社福團體合作,像世光教養院、家扶中心和竹東的家政媽媽,有些簡單且重複性高的工作,盡量都會請他們來做,例如包裝產品的客家花布袋子,就是請家政媽媽手工縫製的。喜歡與在地人互動的阿金姐說:「雖然沒有賺很多錢,但細水長流的堅持和協助是我們能做到的。」




延伸閱讀

阿金姐工作坊

金桔農莊

北投橘莊

彩虹芭樂 同志女移工的候鳥生活

$
0
0
【記者朱庭萱、陸柔萱╱台北市報導】台灣國際勞工協會(TIWA)製作團隊推出新的紀錄片《彩虹芭樂》,持續紀錄同志女移工們的生活。《彩虹芭樂》中,原本成雙成對的同志女移工幾乎最後都被迫分離,有的是因為現代的婚姻制度,讓她們必須走入家庭,有的繼續他們如候鳥般的移工生活,透過影片,讓我們感受到他們最真實的生命故事。




許多的偶然 陳素香拍攝紀錄片
現任台灣國際勞工協會政策部研究員的陳素香,曾任前進周刊、首都早報記者、台灣國際勞工協會理事長,她說,會拍攝紀錄片都是一連串的偶然。

二○○四年年底,位在新北市三重區飛盟國際電子公司的老闆,因為掏空公司資產,潛逃出境,使得工廠面臨關閉,許多菲律賓籍的女移工好幾個月沒有拿到薪水,便向台灣國際勞工協會尋求協助。

導演陳素香曾在二○○三年參加由全景傳播基金會的紀錄片訓練班,原本只是想要利用攝影機紀錄抗議的過程,來傳達台灣對於移工的許多不平等的對待,卻意外的發現當中有許多女同志移工,便以她們的愛情故事,深入淺出的表達台灣對於移工不能自由選擇雇主等的政策問題,而女同志移工們必須面臨拆散分離,於是拍攝了《T婆工廠》紀錄片,紀錄七對同志女移工的故事。


彩虹芭樂 女移工們離台後的生活
二○一○年推出《T婆工廠》後,陳素香就覺得應該要有第二集,交代女移工們離開台灣後的生活,告訴大家她們的現況。

陳素香便又拾起攝影機,跟著同志女移工的腳步,到菲律賓、杜拜紀錄六對同志女移工的故事,其中的五對是前一集《T婆工廠》中的主角。

最令陳素香感到意外的是,原本是T(在女同志的關係中扮演男生角色)的雁結婚了,還生了一個小孩;而改變最大的則是艾倫,她在台灣的時候胖胖的,是一個活潑開朗的人,但是回到菲律賓之後,變瘦了,連牙齒掉了都沒有錢補,生活在一個很不穩定的狀態。

在現代這個的社會中,雁和愛莎最後都走向了婚姻,愛莎還說,結婚只是為了能有孩子,她認為只有她以前的T男朋友能了解她的全部,包括她的內心,面對現在的老公,她不知道他是否理解她。

陳素香也在拍攝的過程中,了解她們為什麼要當移工,菲律賓的失業率很高,女移工們回到菲律賓之後幾乎都是處於失業的狀態,再加上大家庭的生活形態,不只要照顧自己的小孩,還要照顧親戚們的小孩,所以錢根本不夠用。


互信的關係 就像是朋友一樣
之前陳素香幫助這些同志女移工們抗議,跟她們建立了互信的橋樑以及深厚的感情,所以雖然有攝影機在拍攝她們,她們仍像跟朋友聊天一樣,不會害怕鏡頭,還一路上跟著陳素香一起拍攝,順便見見以前的朋友。

拍攝過程,從最初到菲律賓拍攝的兩位工作人員,到最後一路上採訪的女移工們一起旅行,並且在最後一天晚上,大家聚集在一間房間裡面聊天,陳素香形容就像粽子一樣變成一大串人。

拍攝的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就是女移工們不會說中文,陳素香不會說菲律賓語,所以他們只能用英文溝通,但是有些話,用母語才能最清楚的表達他們心裡的感受。


拍攝之前 問問自己為什麼要拍
對陳素香來說,她覺得最累的事情就是剪接,但是只要想到承諾這些女移工們要把她們的故事拍成影片,就覺得有一個責任要把它剪出來。

陳素香說,要拍攝紀錄片之前,要先想為什麼要拍,並且以一顆真誠的心去拍攝,與受訪者建立、發展一段良好的關係,才能讓他們不會害怕鏡頭。

拍攝她們的故事之後,陳素香說:「可以增進視野,改變看她們的角度,我們總認為人的生活穩定才是好的,移工的生活不穩定,所以常常會覺得這樣不好,然而,這就她們的生活狀態,我們應該修正我們的觀點,人不一定是要在固定的環境中才算是好的。」




延伸閱讀

台灣國際勞工協會

TIWA台灣國際勞工協會臉書

《T婆工廠》+《彩虹芭樂》雙DVD預購

十二年國教 多元入學面面觀

$
0
0
【記者劉潔萱、邱郁茹/台北市報導】十二年國教實施在即,無論是民間或是學界都引起了強烈的論辯。多元入學方案、超額比序抽籤、明星高中迷思等關鍵詞占滿各大媒體版面。台大心理系教授黃光國反對十二年國教,強調應採用多元能力金字塔,讓孩子適性發展;全國家長團體聯盟支持十二年國教,全力捍衛所有孩子的受教權。


多元學習表現 發展學科外的能力
針對十二年國教的政策內容,各方論調不一;二○一二年五月,多位學者曾共同發起反十二年國教的連署活動,知名學者如政治大學教育系教授周祝瑛、台灣大學心理系教授黃光國、台灣大學名譽教授劉廣定,以及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系名譽教授吳武典等人。之後吳武典等學者組成「教改論壇」,並且在今年三月出版集結各學者針對十二年國教的建言書:「圖解你該知道的十二年國教」

教改論壇成員之一,研究台灣教育多年的黃光國表示,教育不應只是修改考試制度,而是要提升教育的品質。他擔憂取消基測,改以會考形式進行、並增加「多元學習表現」,包括服務學習、均衡學習(健體、藝文、綜合),會讓學生的升學壓力無減反增。此外,多元入學的評比,讓許多學生一窩蜂學習才藝、上補習班或是以各種名義當志工,為的就是要提升入學的分數評比。

「有錢人家的孩子可以上補習班、學才藝,那窮人家的孩子該怎麼辦?」黃光國認為「多元學習表現」項目會拉大教育城鄉差距,讓社會階級化越來越明顯,根本無法保障弱勢學生的權益;他鼓勵學生多方發展學科以外的能力,並且依興趣適性發展,若是學習才藝只是為了分數,會讓學生失去真正學習的意義和目標。

全國家長團體聯盟理事長吳福濱則強調,「多元學習表現」是希望學生學習不是只為了成績,也必須要有發展其它才藝的機會;對於花錢補習才藝,他表示多元學習評比占總分四十分,學生能取強項科目、或單一個人擅長才藝當做評比項目,而非一定要多才多藝。

對於「服務學習」的評比項目,他認為學生搶當志工只是特例,評比有其存在的必要;另外,他非常鼓勵學生在課堂之餘參與服務學習,慢慢累積人生經驗,他覺得學習若只是專注在學科上,將會失去許多社會能力的養成機會。


菁英教育留不留 教育品質面面觀
另外,十二年國教政策原意是要打破明星高中迷思,讓學生就近念社區高中;對此,黃光國提出「多元能力金字塔」的概念。多元能力金字塔,強調應讓學生依不同性向發展,例如體育好的念體育班、有音樂才能的念音樂班,如此一來才得以強化能力,增加競爭力。

黃光國認為明星高中以及能力分班都應該存在,因為每個學生程度、能力都不同,讓所有學生一起學習,不僅讓學生無法適性發展,也會加重學習能力較差學生的負擔。「教育要因材施教,讓學生適性的發揮多元能力才是教育政策的關鍵」。

對此,吳福濱提到很多資優學生進了明星高中,因為學習壓力過大而自殺的悲劇,因此他支持十二年國教的實施,希望能舒緩學生的學習壓力,在社區高中快樂學習。而學校辦學品質應提升、建立教師評鑑,優化教育品質才是關鍵;如果社區高中辦學績效良好,大家也就不用一窩蜂的湧進明星高中,留在社區高中一樣也可以有很好的發展。

同時,吳福濱擔憂現行的「菁英教育」會讓某些孩子無法獲得完整的學習機會,每一位孩子都有受教的權益,若是以分數將孩子階層化,成績好的人可以獲得更好的教育資源,對於其他弱勢學生非常不公平。


新政策上路 浮現教育隱憂
對於十二年國教的多元學習表現評比,家長有不同的看法;孩子就讀國一的施淑芳認為,十二年國教多半是學業成績較差的孩子受惠,因為可以透過才藝加分,即使成績不好也有機會上好的高中。她的孩子學習成績中上,不僅會拉二胡、心算程度也好,過去還有許多參賽獲獎紀錄,所以她不擔心孩子各項分數評比。

除此之外,施淑芳並不希望孩子到明星高中承受巨大學習壓力,如果在社區高中可以透過能力分班,提高學習效率,也是一個很好的選擇。不過她不贊同「多元學習表現」的評比制度,「許多孩子搶著到醫院、慈善機構當志工,只為了記嘉獎。」她覺得這樣不僅失去當志工的意義,也讓孩子做事趨向功利主義。

曾是家教老師的台大財經系王同學認為,擔任志工不應只為分數利益,這樣的心態會讓孩子未來事事都以「利益」為優先考量,不在乎學習本身所帶來的「效益」。同時,她也同意維持菁英教育、能力分班,「如果菁英教育流失,會讓國家整體競爭力下降。」她認為人才是國家發展的基礎,若是菁英教育不再,國家前景令人堪憂。

目前擔任國小教師的莊小姐則表示,越來越多的孩子拿著一大疊發票到學校,為的是換取記功嘉獎,提高「多元學習表現」的評比分數;此外,她觀察到弱勢孩子無法補習上才藝班,在這項分數評比上就會吃虧,造成弱勢孩子較難單透過考試出人頭地。

對此,吳福濱表示,十二年國教會造成什麼樣的結果,是利多於弊、還是弊大於利,只有實施了才知道。他強調若是政策有任何不當之處,全國家長團體聯盟也會隨時向教育部提出改善建議。而黃光國也呼籲政府應公開說明十二年國教的政策內容,讓整個社會、尤其是學生與學生家長都能充分了解,以免讓大眾無所適從。




延伸閱讀

十二年國教Q&A一點通

黃光國:這樣的「十二年國教」,我堅決反對!

國教行動聯盟:反對十二年國教

全國家長團體聯盟:推動十二年國教

商討12年國教 課綱才是重點


配合在地產業 海大培養學生創業

$
0
0
【記者吳詠琳、余子豪/基隆市報導】你想知道要如何創業嗎?國立臺灣海洋大學二○○一年與教育部合作,開辦結合社會創新、青年創業與在地實踐的課程來培養學生創業,以帶動地方發展和增進學生就業的機會。海洋大學環境生物與漁業科學系副教授廖正信表示,基隆的在地產業以鎖管漁業最有代表性,所以計劃課程以鎖管漁業為例,讓學生學習如何發揮創意來帶動地方產業,並回饋到社區中。




推動在地產業 以鎖管漁業為主
鎖管俗稱小卷,是台灣最重要的食用頭足類之一,盛產期為每年六至八月,是營養價值非常高的水產品。鎖管漁業是基隆地區主要的漁業產物,基隆市鎖管的產量達全台地區三分之一,年產值更高達一億元之多,而鎖管更具有成熟期短、產量多的生物特性,相較於其他漁業生物,屬於比較環保的水產品。因此基隆市政府將地方產業及休閒觀光資源加以整合運用,每年八月都會舉辦「鎖管季」活動,以打響基隆市的漁業物產特色。

海洋大學位於基隆沿海地區,為了配合教育部推出的「智慧生活在地創新與企業育成人才培育平台推動計畫」,海洋大學今年正式推出創新、創業的課程,以鎖管漁業為例,培養學生學習如何發揮創意,並回饋到社區之中。

廖正信表示,現在台灣的教育比較強調理論,這讓學生缺少了實務的訓練,而他們所學的東西更與產業的需求脫節。因此學校推出的創新、創業課程更強調的是「做中學」,讓學生邊做邊學,不會只坐在教室裡面學習,而是能夠去跟產業界的人接觸,學習海上實務相關經驗。


創新教育 運用三明治課程模式
海洋大學推出的創新、創業課程,是運用三明治式的模式授課。課程總共分為三個部份,分別是基本智能課程、實務體驗與實習課程以及產學交流課程。廖正信表示,以前的教學都是「土司」課程,老師上課,學生就接受。現在三明治課程除了上課基本知識以外,更要求學生去實習。在實習的過程中,學生一定會踫到問題,學校就會找產業界的人士來跟學生面對面的對談,幫助學生解決在實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

海洋大學計劃課程共有二十多門課,第一部份是基本智能課程,裡面包括「認識海洋環境」、「漁業資源之分布生態」、「在地海洋與漁業文化」等課程,主要是學習與海洋相關的基礎概念和知識。接下來是實務體驗與實習課程,學校會安排學生到基隆當地不同的產業實習,例如會安排學生在鎖管季、當地水產加工廠和物流公司等實習,讓學生有實務的體驗。最後一部份是產學交流課程,相關課程的主要用意是讓學生與當地業界不同專業人士接觸,讓他們能從面對面的交談中學習經驗。例如學校與大昱光電公司配合,讓學生跟公司專業人士學習LED集魚燈的開發與應用等經驗。

其中一間與海洋大學配合的產業是學校附近的漁品軒餐廳,餐廳主要是分享創意水產品的開發理念給學生。漁品軒有限公司行銷管理部的沈佩蓉小姐表示,公司的熱賣產品「海鮮米粉」系列便是與海洋大學老師配合所研發出來的。沈佩蓉說,海洋米粉是餐廳的招牌菜色,由於很多客人反應米粉只能在餐廳吃,因為米粉都是「湯湯水水」的,不能帶出國做為伴手禮,於是餐廳老闆娘有了概念,與海洋大學食品科學系的老師一起研發出類似泡麵般可沖泡來吃的海鮮米粉系列,她認為這種創意的水產品開發很值得學生去學習。


鼓勵學生創業 海大提供創業基金
為了鼓勵學生發揮創意創業,海洋大學在課程中更加入創業構想競賽和創業營運規劃競賽,勝出的團隊可獲高達二十萬的獎金。學生須組成團隊參加競賽,學校首先會選出十個創業構想優異的團隊,而每個選出的團隊會被安排在企業場域實習,學校更會提供團隊實習工讀金每隊四萬元。第二階段是創業營運規劃競賽,勝出的五個團隊會安排業師師徒制指導,學校更提供團隊創業基金二十萬元。

廖正信表示,其實學校並沒有要求學生去創造很大的產業,學生可以由三、五個人嘗試去做小型的創業。他認為很多學生都願意去開發新商品,但卻未必敢出去做,所以學校會藉由競賽向學生提供創業的資金,學校同時還會全程輔導學生做試營業。

海大環漁系大二生詹絜安今年有報名參加計劃課程,她表示參加的團隊共有四名學生,分別來自海大不同科系。詹絜安說自己團隊創業的構想是建立一個海洋休閒運動推廣中心,因為近年台灣海洋活動發展日益蓬勃,國人對於休閒娛樂也愈來愈重視,所以發展相關活動的推廣中心有很大的市場潛力。

由於今年只是海洋大學創新、創業課程的第一年,所以目前共有約七十名學生報名參加課程,廖正信說相關課程並不只是針對海洋大學的學生,希望有不同學校、不同科系的學生參加。海洋大學校長張清風也表示,覺得最重要就是讓學生走出去,跟產業、創意、創業、跟在地文化結合一起,讓學生在社會上更有競爭力。




延伸閱讀

社會創新人才培育網

金牌料理改頭換面-白鯧米粉變泡麵

海大提供創業基金培訓學生創業

海大「傳奇社」 帆船隊探索海

$
0
0
【記者余子豪、吳詠琳/基隆市報導】徐徐的海風由東北吹向基隆,雖然季風常為當地帶來雨水,可是卻不減以海洋科系為主的海洋大學對遼闊海洋的熱誠。隸屬於海大「傳奇社」的男女子帆船隊於今年正式成軍,目的就是為了推廣海洋文化,讓學生與社區更能親近海洋,一洗大海「危險」與「神祕」的負面形象。




積極推廣水域運動 學生身兼造船
海洋大學公關陳銘仁認為海大作為一所以海洋學科為主的大學,能做的就是透過舉辦海洋活動來告訴國人海洋是「安全」的。海洋大學今年成立了男、女子帆船隊,並積極推動和籌劃與海洋相關的活動。帆船隊隸屬於「傳奇社」,社中身兼獨木舟和重型帆船教練的林季燕老師認為,社團創立的宗旨一方面是為了讓學生訓練團體合作精神和解難能力,另一方面則是盡力推廣海洋文化。

海大目前擁有的兩艘帆船皆由哥倫遊艇公司所提供,在明年開學之前學校會與遊艇公司合作打造校艇,由學生製造的帆船會在未來的賽事和平日操練時現身。「下一學年學生便會擁有由自己製造的帆船,而造船的工作會交由造船系的同學負責。」海大帆船隊教練林季燕老師說。由海大學生製作帆船,並在外參與比賽,一方面可以增加帆船隊的團結力量,一方面也可以增加全校學生對學校的歸屬感。

 海大帆船隊今年正式成立主要目的為推廣海洋活動
                            
風雨不改 團體精神克服一切
林季燕老師對帆船隊的要求比獨木舟隊更為嚴格,為她認為帆船隊的團體精神是必需要透過訓練來培養的。正常來說一艘重型帆船會有五至八位船員,分別有主帆絞盤手、前帆手、球帆手、前甲板描手、壓舷,船員必需通力合作,各施其職,互補不足,方可達到最好成績。此外船員必需要學懂組裝帆船,無論男子或女子帆船隊隊員,他們也需對帆船組裝有深厚的認知。

由於海洋大學臨近海灣,因此學生的訓練可以在海大正門對面有防波堤的畜牧池練習,基本上帆船隊每星期都會有數次的訓練,而每次練習都會於基隆附近海域航行約五至十公里。有時候附近碼頭遇到東北季風來襲,他們便會轉移訓練地點,坐捷運長途跋涉到有帆船設備的台北忠孝碼頭繼續訓練。

                       船員必需互相合作才能組裝好帆船
                   
擠身國際賽事 用經驗回饋社區
目前「傳奇社」已經配合各個基隆社區,舉辦一些水域性活動,並向當地社區居民宣傳海洋文化。現就讀海洋大學輪機系三年級女子帆船隊的成員徐珮瑜同學說,去年社團便在基隆市舉辦「與里民有約」的活動,邀請基隆附近的居民到海大獨木舟訓練場體驗操作獨木舟的樂趣。此外社團更會定期舉辦體驗營,邀請附近國小、國中參加,五月廿六日,社團便邀請了基隆市深美國小到海大體驗獨木舟與帆船,並教導他們海洋知識。根據林季燕老師所說,未來「傳奇社」會舉辦更多針對弱勢族群的活動,例如社團計劃會到育幼院和家輔中心推廣,並嘗試使弱勢族群有機會體驗出海的樂趣。

「出海之後,學生才會知道大自然的力量,大自然的確可以擴大學生的視野,使他們能變得謙卑。」海洋大學公關陳銘仁說。針對學生,學校正初步計劃帆船環島的旅程,讓學生體驗出海遠航的經驗。另外,學校一直鼓勵社團參加獨木舟與帆船比賽,而帆船隊則於今年四月的國際帆船賽-台琉盃帆船賽獲得分組第二名的成績,該次比賽共有六個國家參與二十七艘帆船參賽。今年七月初,海大帆船隊將遠赴大陸,二度挑戰國際帆船賽。




延伸閱讀

海大女子帆船隊正式成軍亮相

海大首支女子帆船隊成軍

海大帆船隊首度挑戰國際賽-獲分組第二名

早餐送愛 溫暖小朋友的心

$
0
0
【記者楊兆元、陳敬言/台北市報導】一個普通的早晨,賴永新一如往常的在他的早餐店準備用他的早餐為每一個客人開啓美好的一天,這時候突然一個穿著稍嫌破舊的小朋友站在他的豆漿店對面,眼巴巴地看著早餐店人來人往,卻遲遲沒有上前買早餐,賴永新心想:「他是不是沒有錢可以買呢?」過了幾分鐘,那位小朋友離開了,賴永新問自己:「為什麼剛剛不請他吃早餐呢?」就這樣,賴永新從二○○○年開始連續十三年每天捐贈早餐給需要的小朋友。




辛苦的成長歷程
一九四八年出生的賴永新是苗栗頭份的客家人,小時候雙親帶著五個兄弟姐妹在山上過著農耕的生活,與平地水田不同的是,山上的的農地必須要依靠雨水灌溉,若是沒有下雨,就沒有辦法耕作,是非常典型的靠天吃飯。

賴永新一家人,在山上的日子只要碰到乾旱,農田無法接受灌溉,就沒有收入,甚至連下一餐在哪裡都不知道。賴永新說:「如果肚子餓就到別人的田裡撿別人不要的番薯,爛的給豬吃,剩下就自己吃。」

碰到想吃米飯卻沒有的時候,賴永新就跟兄弟姐妹一起到田裡蒐集其他農家割稻所遺落的稻穗,一粒一粒的撿起來帶回家,這些就是他們小時候的米飯,辛苦的日子讓賴永新飽嘗貧窮之苦,他說:「就是因為真正的苦過,才能體會沒有東西吃的感覺。」


提供溫暖的早餐
二○○○年一個普通的早晨,一個站在早餐店對面癡望的的小朋友,在賴永新心中留下了遺憾。他決定要是有機會一定不會再錯過需要早餐的小朋友。那時候賴永新的豆漿店除了早上賣早餐之外中午還賣便當,一次接受了永和國中的訂單送午餐便當到學校,賴永新開口跟學校老師提到他有能力並且有意願贈送早餐給需要的小朋友。而學校方面,也表示有這樣的需求。

就這樣,賴永新開始在每天早上剛開店的時候準備要給小朋友們的早餐,每天的早餐都非常的豐富,夾著青菜跟蛋或肉的燒餅之外還會有一杯飲料,賴永新也非常的用心,每天準備的早餐菜色都不一樣,就是為了要讓小朋友們每天都吃得到好吃又營養的早餐。賴永新的愛心早餐,最多人領用的時候曾經達到一天一百八十份,老闆也從來不覺得累,他說:「小時候什麼苦都吃過了,只要小朋友吃得開心,累一點都值得。」

最近兩年,新北市政府開始提供小朋友們營養早餐券,學校慢慢也不需要這麼多的早餐,賴永新開始把贈送早餐的對象,轉變成永和地區的獨居老人,每天大約送出四十到五十份。他說:「總是會有人需要這樣的服務,只要有人需要我就會送。」對老板這樣的愛心行動,住在附近的簡承皓先生說:「很早就有聽說這家的老闆很有愛心,我常買他的早餐,算是一種支持吧!」


希望沒有人需要早餐
賴永新說:「希望社會上沒有人負擔不起早餐,代表社會安定。」有這樣的想法是因為老闆認為雖然他能夠提供早餐給需要的人,但是總是有地方是他送不到的,他說:「需要的人太多,資源還是太少。」因為知道有一餐沒一餐的苦,所以希望有一天真的大家都不需要免費的早餐。

賴永新的女兒二〇一二年開始也在中和開始賣早餐,剛起步一年多的事業雖然還在進步當中,賴永新也希望未來女兒能夠做一樣的事,把自己所做的早餐送給需要的人享用。賴永新說:「雖然我能力不大,但是能做的我都盡量。」因為有過貧窮的經歷,賴永新更能體會低潮時需要幫忙的情況。王小姐買了早餐聽到老闆的事蹟後說:「社會上就是需要像他這樣的人,才能展現台灣的人情味。」




延伸閱讀

永新豆漿粉絲團

永新豆漿簡介

永新豆漿愛心早餐

天行者協會 促建學校

$
0
0
【記者楊兆元、陳敬言/台北市報導】台北市天行者全人關懷協會去年在台北市議員楊實秋與東北扶輪社的推動下成立。楊實秋自己的孩子也是亞斯伯格症的患者,他表示,亞症兒童的外觀一切正常,所以一般家長常誤以為自己的孩子只是比較過動或是叛逆,忽略症狀而沒有就診。

楊實秋說,自己的孩子在國中曾因為衣服未紮進褲子,被老師指正後,甚至最後對老師說出不雅的話及比中指。他說大多數的老師不懂得如何與亞症學生相處,容易產生衝突。所以教導亞症的老師必須比一般老師,更有耐心,不帶偏見,試著了解亞症的學生在想什麼。因此楊實秋一直致力於推動亞症學校,培養具備相關知識的老師。


情緒、社交障礙
天行者是一般對亞斯伯格症患者的形容詞,由於他們天賦異秉,但是卻有情緒、學習上的障礙,就像星際大戰中的天行者。協會已舉辦多場課程、講座,不但幫助亞症兒童,也教育家長如何與孩子共處,重點就在於有耐心、不將自己的成見及價值觀套用在孩子身上。例如楊實秋表示,強迫亞症學生紮衣服不是對的作法,而是應該慢慢的、長時間的和孩子溝通,亞症的孩子才會了解為何要紮衣服。

一般人對於亞斯伯格症的認識較少,大多是透過電影、小說認識亞症,楊實秋表示,根據統計,目前亞斯伯格症患者接受治療的人數僅佔患者總人數的十分之一。

由於亞斯伯格症的問題大多是出在情緒、社交上,價值觀與一般人不同,如亞症患者在意的點常與一般人不同,於是在溝通上往往容易產生誤解及困難。外觀與一般人無異,就連教師也時常沒有發覺,亞症的學生在學校便常會與老師、同學發生衝突,因此較難以管理。

楊實秋說:「患有亞斯伯格症的兒童,如果能夠妥善處理便會是社會的資產,反之則會是社會負債。」國內外許多天才、成功人士都是亞斯伯格症的患者,如愛因斯坦和牛頓都曾有亞斯伯格症的症狀,反之,常有槍擊或是自殺事件,也常常可能是亞症的患者,如去年在美國康乃狄克州發生的小學槍擊事件,兇嫌就患有亞症。

天行者協會發行刊物(刊物由天行者協會提供)
                               
天行者關懷協會
天行者全人關懷協會這一年來致力於幫助亞斯伯格症患者,目前透過網路、演講、媒體等募集人力,並定期舉辦講座、課程、夏令營等。

國內一般把亞症歸類在精神科,讓許多家長及患者認為會被貼上標籤而不願接受就醫,於是在今年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將亞症列入家醫科,讓許多家長較能接受。特別引進Super Skills社交技巧訓練法,此訓練法分為基本技巧、社交技巧、與他人相處技巧和社交回應技巧。讓沒有受過訓練的教師或是輔導者都能循序漸進,培訓教導亞症的相關老師,進一步幫助亞症兒童能夠有更好的情緒管理能力,以及擁有更好的社交技巧及人際關係。讓老師能夠以遊戲、各式課程等,以不同的形式,作為平台進行教學,讓孩子在放鬆的環境下學習。

例如他們目前所開設的亞症兒童班級便是讓一群亞症的小孩聚在一起玩遊戲,在遊戲過程中訓練社交技巧。天行者協會理事長宋紘說:「透過團體遊戲,使用孩子本來就常接觸的玩具、繪本等道具,讓孩子在團體中,學習包容他人、忍耐及輪流等觀念,慢慢使孩子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

天行者協會刊物創刊號(刊物由天行者協會提供)


天行者的學校
天行者目前長遠的目標是,希望能夠設立一間天行者的學校,專門收亞斯伯格症或是高功能自閉症的學童,兩者症狀雖有些微的差異但是本質上是相近的。有些人認為,不希望讓孩子就讀這樣的學校,怕會被標籤化,楊實秋說:「這是提供亞症家長及學生的另一個選擇。」也有家長認為一般的學校及師長沒有受過教導亞症的專業訓練,這樣的專門學校反而對孩子比較好。

一般認為,普通班級只要有一位亞斯伯格症的學生就已經夠頭痛了,若是聚集一群亞症的學生不是更難以管理嗎?宋紘表示,協會舉辦的課程可以證明,這樣的同質團體也是有辦法聚在一起而相安無事,只是教導的老師需要技巧。天行者學校目前已向教育局提出企劃書,預備在明年成立。




延伸閱讀

台北市天行者全人關懷者協會

亞斯伯格症是什麼?

兒罹亞症 楊實秋盼設天行者學校


改造老舊住宅 送愛到金城

$
0
0
【記者楊雯皓、張茗喧/桃園縣報導】「室內設計的專業能力不應該只是為了某一個社會階層而服務,我希望引導學生看見需要服務的人群,並付諸行動。」中原大學室內設計系陳其澎教授分享初衷。由陳其澎帶領八位大四的學生組成「我愛八德金城社區服務隊」針對金城社區進行社區營造即將邁入第三年,今年更大規模地改造老舊住宅,為馬姓屋主設計一個舒適的生活空間。


看見需要 改造馬家住宅
服務隊覺察金城社區內老舊建築普遍的問題,且因社區人口結構老化,不易由居民自行進行建築修復、更新。嚴重漏水、壁癌的情況在社區內是存在已久的問題,服務隊決定展開行動,結合自己室內設計的專業能力,為社區居民免費改造住屋。

為了找尋對象,他們訪問當地的居民,並且公開貼出海報告知訊息,讓有需要的人都可以向服務隊提出,但是普遍居民起初的反應都是婉拒,直到獲得馬家人的同意。從牆壁及天花板的拆除、重建牆面、粉刷上漆、櫃體製作等等,都是團隊一手包辦。他們首先對馬家人進行生活習慣的調查與訪問,並且達成規劃上的共識,經過不斷地討論與修整,最後繪製成設計圖。

重新丈量製作櫃體(我愛八德金城社區服務隊提供)
榮民馬伯伯與妻子育有一子一女,曾購入社區內另一間房子置產,但因為房屋狀況不佳,長期無人居住,幾近荒廢,得知服務隊有這項計畫時,經過雙方的討論後,樂意接受幫助。在前置規畫時期達成共識後,馬家人放心地將房屋交給服務隊改造,在後期修飾的工作中,如牆面上漆,馬家姊弟也有到場幫忙。

改造計畫於今年五月初完工,將近廿五天的實際施工時間,背後卻是一整年的努力與堅持。學生團隊每周都會開會兩次,並在每周四的課程時間與老師討論規畫內容,並尋求相關的諮詢與協助。陳其澎與系上老師林文祺與八位學生齊心協力完成改造房屋,學生團隊除了諮詢相關專業知識與資源,老師們也會親自示範專業的技術,並輔導學生許多施工與規劃上的技巧。

學生拿起工具,合力拆除牆面(我愛八德金城社區服務隊提供)




設計 貼近人性
陳其澎說:「社會上有很多人的居住環境,沒有受到妥善的安排,我希望能夠引導我的學生來服務社會上那些需要幫助的家庭。」他表示,服務有很多種作法,最實際的做法即是結合他們的專業付諸實際的空間改造行動。

學生團隊由系上八位大四學生組成,分別是劉雅萱、許媁甯、何佳芸、歐家宏、黃紹維、袁婕、張雅惠及何致嘉,共同規劃與執行金城社區的所有服務項目。經費的募集持續進行著,來源包括捐款、企劃案競賽、獲獎獎金等等。此次馬家住宅的改造花費約新台幣十八萬元,陳其澎表示,他們妥善利用經費,以現有的建材與結構進行室內設計,有多少經費就做多少事。

服務隊考量年長的馬伯伯行動不便,特地將無障礙空間規劃進設計圖,從預留輪椅通過需要的空間與沿著牆面設置的扶手,甚至考慮到夜間行走的問題,在扶手上加裝LED燈光帶,這些都是團隊細心為馬伯伯量身設計的重點。

另外,馬家人原先的房屋並無隔間,他們為馬伯伯一家四口規劃了各自的起居室。樓梯是特色重點之一,樓梯可以通往閣樓,不用時則可以收納進牆壁,擴大動線與空間,樓梯下方更巧思設計成收納櫃。而針對房屋漏水的問題,在塗料、建材及空間設計上都會有所考量,成功地解決了房屋漏水的困擾。

改造老屋對照圖(我愛八德金城社區服務隊提供)

金城社區鄰近中原大學,距離約十到十五分鐘的車程,社區的組成份子以年長的退伍軍人及其家眷為主,社區內的建設較為老舊,整體呈現多元的眷村文化。服務隊以金城社區的社區營造及美化為主要服務項目,其他的項目如舉辦節慶活動來讓居民聚在一起同樂,以及提供當地孩童的課輔活動等等,與社區居民逐漸建立良好的關係,進而成功執行改造老舊房屋的服務計畫。

團隊與當地居民合心協力完成社區美化(我愛八德金城社區服務隊提供)




改造馬家住宅的工程結束後,馬家人對此向服務隊表達感謝,街坊鄰居也熱烈地邀請服務隊,希望服務隊也能改造自己的家。

隊長劉雅萱說:「做這件事情要有很大的熱情,因為接觸到金城社區,讓我有了學以致用的感覺。」她表示,因為有了這次的經驗,真正體會到在安逸的校園生活之外可能會遇到的種種困難,過程難免辛苦,但當看到人們因為自己的付出而感到開心,或者對團隊表達的謝意,都是很大的鼓勵,著實令人感動。

隊員張雅惠說:「每一天一點一點的進度,讓我期待著完工時的樣貌。」她表示,這次的施工經驗真的收穫良多,像是專業知識的部分,光是釘槍就分好多種,現在已經可以明確的辨認並運用。像是油漆的刷法與刷子的握法都有箇中秘訣,這是經驗累積的寶貴收穫。她說:「從這次的實作經驗裡,我們更了解到在設計圖上畫的每一條線背後的意義是什麼。」

隊員何致嘉說:「回想起每天晚上絞盡腦汁的日子,不斷的討論與修正設計圖,令人印象深刻的就是與夥伴一同完成一項項的工作。」她表示,成員們的想法很多,最困難之處就是妥善地結合大家的意見,尤其在統整設計圖上,除了要考量可行性,也要考慮有限的經費可以達到的最高效益。

團隊與馬家人的大合照(我愛八德金城社區服務隊提供)






延伸閱讀







Viewing all 875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