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生命力新聞
Viewing all 875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微客公益購 輔導弱勢婦女自覺且自決

$
0
0

    

【記者葉舜欣、張絲雨/台北市報導】在臺北大安區有一家風格獨特的咖啡館——「微客棧」。咖啡館一樓的某個角落,擺放著各式各樣的產品,從手工製作的服飾到利用米袋製成的包包等。這些產品都出自於柬埔寨與尼泊爾貧民窟婦女的雙手,然後再由「微客公益購」協助她們販售到台灣。



柬埔寨 TOM VILLAGE 的婦女利用廢棄的水泥袋製作成嶄新的商品。    微客公益行動協會提供

為解燃眉之急而成立「微客」
微客公益行動協會創辦人朱永祥原本畢業於實踐大學服裝設計系,畢業的前一年還獲得了全國設計大賽第一名,後來一次因緣巧合參加了中輟生輔導的志工營隊,讓他放棄了去法國的機會,從此踏入了社會福利和國際志工服務的領域。

朱永祥表示,與其他社會企業不同,他不是先有一個想法然後成立社會企業,而是因為有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而成立微客公益行動協會。

朱永祥在柬埔寨當志工的期間,認識了一家愛滋孤兒院。那裡的負責人平時就會教導孩童手工製作背包、皮包等,補貼學費與生活費用,於是他向孤兒院購買這些產品,然後回到台灣,透過網路銷售。

二〇一一年底,朱永祥在接到了愛滋孤兒院的求救,房東因為當地社區居民的壓力,即將收回愛滋孤兒唯一的家。於是,朱永祥希望替他們買下一塊屬於孤兒院的地,他認為這才是長久的解決之道。


微客公益行動協會創辦人朱永祥手裡拿著由柬埔寨婦女手工製作的包包。   攝影/葉舜欣

「可是要買一塊地,就不是一兩百塊美金可以解決的事情,必須要面對大型募款。然後募款就必須要合法;要合法就必須要有勸募字號;要勸募字號就要用正式的法人,所以必須成立這個法人。」於是,為了合法募款,給愛滋孤兒買一塊地,朱永祥於二〇一二年成立了微客公益行動協會。

朱永祥表示,從二〇一二年初至二〇一三年十月,一年半的時間,包括募款與銷售愛滋孤兒院的產品,一共獲得了一百五十萬台幣,正好可以在柬埔寨買下一塊地,讓愛滋孤兒們終於有了屬於自己的家。

圖為柬埔寨婦女利用水泥袋製成的斜背包。    攝影/葉舜欣

公益購 輔導弱勢社區自覺並自決

除了柬埔寨與尼泊爾,微客公益行動協會也致力於其他國內外在地化的社區服務。一開始,他們希望透過孩童的教育讓社區脫離貧困,但是當孩子們長大後,勢必要遠離家鄉到外地工作,這時城鄉差距的問題就出現了。

朱永祥說:「今天柬埔寨有一位十八歲的少女,她到城裡打工,其實她能夠留下來的錢不多,因為她要付房租,還有一些有的沒的。但是如果今天她留在家鄉,她的薪水跟她在城裡的差不多,又可以在家裡照顧弟弟妹妹,她就不會選擇離開家鄉了。」


於是,為了弭平城鄉差距,減少當地居民到外地工作,而造成留守兒童的家庭問題,朱永祥成立了「Pucentage公益購」,輔導當地弱勢婦女善用縫紉技能製作可以販賣的產品,例如衣服、圍巾、零錢包、短夾等等,使她們獲得工作機會,而微客則扮演著行銷平台的角色,在台灣以公平交易理念協助販售她們的產品。

微客公益購行銷管理部專員黃大洋表示,他們直接在柬埔寨與尼泊爾向那些婦女們購買製作好的產品,拿到台灣銷售後,盈餘將回饋到協會服務的各個據點,作為協助更多弱勢族群成長的經費。


在尼泊爾也有男性負責縫紉製作商品。    微客公益行動協會提供

透過不斷溝通 進行輔導

微客公益購的理念是希望弱勢婦女得以自覺,並非變成女工,所以必須要不斷溝通,讓她們先明白為何要做出這件商品,以及這件商品為何能夠銷售,而不是為了做而做。

朱永祥表示,曾經他因為看見台灣上班族夏天時坐在冷氣下,頭髮經常被吹得亂糟糟,但是在辦公室內帶著一頂帽子又非常奇怪,於是他有了將圍巾與帽子結合成一個類似斗篷的發想。當他告訴婦女們希望她們能夠製作這樣的產品時,婦女們都無法理解為何要做出這樣的產品,因為對於她們來說,天冷了直接戴一條圍巾就好。

於是,朱永祥和團隊與婦女們溝通了將近五百多天,甚至在暑假期間,要求每一個到當地服務的志工都要戴上類似產品的斗篷,才讓她們理解台灣其實有這樣的需求。

顧客正在選購由柬埔寨與尼泊爾手工製作的服飾。    攝影/張絲雨

「我們今天所做出來的產品,它必須要有市場的價值。也就是說,如果我們把『愛心』的標籤從產品之中拿掉,它仍然會有市場的競爭力,這樣才能夠真正解決問題。」朱永祥表示,這些婦女們所做出來的產品,是消費者可以用和普通市場上一樣的價格,買到品質同等級的商品,同時卻可以買到不一樣的價值。

顧客周素珍表示,她已經在微客公益購消費兩次了,所購買的圍巾與洋裝品質都不錯,穿起來也很舒服。與外面品質同等級的商品相比,微客公益購的產品還比較便宜。




Circle Life健康手環 讓糖尿病友免於扎針之苦

$
0
0

    

【記者吳佩蓁、蘇冠瑜/台北市報導】許多糖尿病患者必須依靠打針偵測血糖和施打胰島素,長期下來,對他們的生活是一大困擾。為了解決糖尿病患者的痛苦,就讀臺北科技大學工業設計系學生林詣翔、臺灣科技大學工商業設計研究所葉家渝設計Circle Life健康手環,將血糖偵測晶片、微針胰島素貼片結合於穿戴式裝置,幫助患者輕鬆控制血糖又能免於扎針之苦。




CL3.jpg
Circle  Life是專為糖尿病患者設計的健康手環。   林詣翔提供

利用設計改善糖尿病患者的不便

「我們希望能為身邊的人做一些事情。」臺北科技大學工業設計系學生林詣翔表示,因為看到親友有糖尿病患者,發現到糖尿病患者在生活上的不便,而開始設計針對糖尿病患者的產品。

臺灣科技大學工商業設計研究所研究生葉家渝表示,以往針對糖尿病設計的產品,多是單一功能,例如只針對測血糖或是施打胰島素,缺乏整合性的產品。剛好同學的母親在醫院工作,他得知電極片測血糖的技術,加上之前在醫學期刊上看過微針技術的文章,因此,他和林詣翔決定將這兩個技術結合,並加入穿戴式裝置,做一個整合性裝置,希望能減少糖尿病患者的負擔。

尋找大量資料證明作品的可行性

「因為我們的產品是比較高科技概念性的產品,我們需要有大量的證據證明它是可行的」林詣翔說。一開始在設計Circle  Life的時候,遇到最大的困難就是如何證明他們的想法是可行的,因為兩人對糖尿病與醫療科技並非專業,為了蒐集資料兩人閱讀了大量的論文資料,終於找齊資料支持他們的想法,之後才開始手環的造型設計。

葉家渝說:「當初參加技嘉奇想比賽後,讓Circle  Life的完整度接近百分之百。」他也表示,其實剛開始參賽的時候Circle  Life還是一個很鬆散的設計,是透過比賽中和業界設計師討論後得到許多回饋,加強了作品技術的說明與產品的實用性。

結合醫療科技與穿戴式裝置

Circle  Life健康手環是專門為糖尿病患者設計的手環,手環上有胰島素貼片盒,可以彈出胰島素貼片,讓患者施打胰島素,還有一個無痛偵測血糖的晶片,幫助患者控制血糖,搭配一些簡單的運動手環功能,例如心跳速率、鬧鐘,最後結合物聯網將血糖值、心跳速率等資訊透過藍芽,連接到手機APP方便病人管理健康,同時也能透過雲端將資訊提供給醫院和家人,建立完整的醫療系統有效控制病情。
CL8.jpg
Circle  Life結合血糖偵測電極片,不需抽血即可測血糖值。   林詣翔提供
其中,血糖偵測是藉由血糖偵測電極片利用反向離子分析法,只要將手指放在金屬電極片上,就會有微電流通過手指分解鹽分,在分解的過程會產生葡萄糖,就可以將葡萄糖的數值換血糖的數值,過程中不需要流任何一滴血。

CL9.jpg
Circle  Life 運用美、日最新的微針技術施打胰島素。   林詣翔提供

另一個功能胰島素貼片是運用微針注射技術,將傳統的針頭,變成數個微小極細的針頭放在貼片上,貼片刺入皮膚時,不會對破壞神經和血管,也不會造成疼痛感,就像是被貓咪的舌頭舔過一樣。



礙於美、日專利技術 無法使設計量產
CL1.jpg
葉家渝(左)與林詣翔(右)設計針對糖尿病患者的健康手環。   攝影/吳佩蓁

葉家渝表示,一直有針對Circle  Life進行改良,像是改變它的造型,使手環戴起來更舒適。對於未來是否能夠進行量產,最大問題還是資金與專利技術的問題。林詣翔說:「我們完全沒有針對這個產品申請任何專利,這個產品是開放的。比起專利我們更期待一個願意做它的人看見它,讓它發光發熱。」

林詣翔表示,Circle  Life中使用的微針技術是來自美國和日本的專利技術,目前台灣還沒有廠商取得相關專利的授權,加上資金問題所以無法將設計量產。他也表示,如果未來要繼續發展這項產品,除了專利技術授權的問題,還要進行跨領域的結合,必須結合醫療、工程、設計等領域的配合,才有可能讓Circle  Life健康手環量產。



延伸閱讀

智慧衣 提高長者生活品質

Hear me 盲人錄音無煩惱

指尖虹 用觸摸感受色彩

更多報導請看生命力新聞



愛書也愛貓的萬金喵二手書店

$
0
0

    

【記者周庭瑄、郭富珊/台北市報導】「最喜歡這裡的書!」書店老闆女兒童言童語地介紹自己最愛的繪本,搭配五隻店貓不時的喵喵聲,這裡是位在南萬華東園街巷弄的萬金喵二手書店。老闆萬先生擁有兩個女兒,他坦言,生活若只靠書店的生意是無法支撐的,平日白天上班,晚上則當起二手書店老闆,一切都是源自於對書本的熱愛。



書五一.jpg
書店「店長」之一小葵。   攝影/周庭瑄

萬金喵二手書店的成立

老闆萬先生說:「喜歡看書的人心裡的夢想就是開一家書店。」起初因為喜愛閱讀,時常光顧二手書店的他,逛久了、買久了,不知不覺書量越來越多,於是在二〇一二年成立了萬金喵二手書店。

萬金喵二手書店歷經過一次搬遷,原先開設在萬大路上,一家人就住在店裡的一個房間內,為了書店犧牲了許多家庭生活的空間。二〇一四年決定搬到東園街上,新店面的招牌更是由太太親自設計,這裡空間比以往更大,也將書店與居家用一、二樓隔開。

萬金喵二手書店裡有五位特別的「店長」——五隻貓咪,牠們都是領養來的,早在書店成立前牠們就和萬先生與太太生活在一起,對他而言五隻貓咪就如同家人一般,因此店名「萬金喵」的由來就是結合自己的姓氏與貓咪而誕生的。
書五二.jpg
擺放五位「店長」畫像的店內一隅。 攝影/周庭瑄

為書本找到下一個更好的主人

店內藏書的種類豐富,舉凡養生、財經、繪本等,想得到的書通通都有。萬先生說,這裡偏向社區二手書店,收書時基本上不會刻意挑選,只要覺得有人需要、願意購買就會收。另一方面,他也認為,假如這些將被清理的書沒有一個去向,最終也都是流落到資源回收場,相當可惜,「會開二手書店也是希望讓這些書找到下一個更好的主人。」

萬先生也透過網路拍賣來賣書,科技改變人們的消費習慣,即使網拍總是比店面的生意好,他仍然認為二手書店的實體店面有存在的必要。他說,一般書店的書超過三個月沒有賣出就會下架,二手書店卻不一樣,收納的書籍種類廣泛,會來逛二手書店的人都是想來尋寶、沒有目的性的,因為二手書店的特色就是「多」、「雜」。在店內浩瀚的書海中,人們帶著能夠發現新大陸的期待來到這裡,因為他永遠不知道今天會看見什麼書。
書五三.jpg
店內藏書包羅萬象,適合讀者來此尋寶。   攝影/周庭瑄

因為「喜歡」所以堅持
萬華是台北市偏老舊的社區,近年來人口的年齡層逐漸增高,有大量閱讀需求的人相對較少,就連大型連鎖書店,像是金石堂、何嘉仁都相繼關閉,這一帶幾乎可以說是沒有什麼書店。

儘管如此從小就在萬華長大的萬先生仍說,會開書店就是因為「喜歡」,喜歡做一件事自然就不會太在乎它的投資報酬率,老闆自嘲只有笨蛋才會開書店,「如果要賺錢,就不會來開書店,算是我傻人的一個堅持吧!」


延伸閱讀

公共冊所 書店與論壇的結合之地

樂伯二手書店 與九份氣息相結合

為家庭而生的 小時代二手書店

更多報導請看生命力新聞



小人物 堅持自己最平凡的大事

$
0
0

    

【記者陳巧翎、林育璞/台中市報導】「媒體工作應該是要給人們更多資源,幫助人們做出決定」,小人物雜誌創辦人孫大翔說:「但現在的媒體卻沒人願意挖掘小事,只報導許多與自己生活不相干的新聞。」抱持對現代媒體風氣的不滿,孫大翔決定創辦小人物雜誌,透過這個雜誌平台,介紹那些圍繞在我們生活的無名英雄,同時為人們提供選擇的方向。



DSC05959.JPG
小人物雜誌創辦人孫大翔。   攝影/陳巧翎

專門談論創業 幫助年輕人找到出路

小人物透過每一期針對一種產業進行介紹,進行產業分析,同時也會邀請產業裡的小人物述說他們的經驗,將這些經驗歸納,讓人們知道何種管道可以是邁向成功的方法。也會對就業環境、未來發展來探討,製作不同產業的深入報導,提供年輕人清楚就業的指示或是激發創業的動機;讓創業發生在「身邊」而不再只是空談。而小人物雜誌記者韋秉仁表示,小人物的採訪跟以前採訪過的很不同,因為採訪與自己較相關的案例,所寫出來的報導更容易親近,少了許多距離感。

例如最新一期的小人物雜誌,探討時尚流行產業,邀請來時尚品牌athena chuang的創辦人莊承華來述說他的經歷和實現理想的過程。莊承華在雜誌訪問裡提到,他認為服裝設計就像拍電影、寫小說,透過衣服把故事說出去。畢業於台灣大學社會系的他,之後前往米蘭的馬蘭戈尼時裝藝術學院以滿分的成績考取服裝設計碩士,而他也是第一個在Fendi女裝設計部門的華人設計師。

回到台灣後雖然成立了個人品牌,卻面臨如何在創作間及市場上得到平衡。他在雜誌裡表示,創立品牌並不是為了賺大錢或是獲取名聲,而是「喜歡設計衣服,像盡情地說故事」。但市場與理想永遠都有著差距,他也坦承,自創品牌後一直學習如何妥協。需要向投資者負責,因此考量市場銷售同時也要堅持自己的風格不被市場定型失去獨特性。他指出很多優秀的設計師在面對銷售數字後,不斷向市場靠攏卻喪失本身的獨特風格和鑑別度。莊承華說:「我覺得這件事情其實蠻可惜的」。

12993564_825916740846999_6393269607834532295_n.jpg
小人物雜誌最新一期,邀請設計師莊承華來分享,同時也分析台灣現今時尚產業的狀況。   小人物雜誌提供

不單靠抗爭 透過商業力量來改變

談到成立小人物雜誌的契機,孫大翔從軍校畢業後,舉辦過大型活動也做過房仲業,體會到生活的殘酷面,才明白人們太多時候都是為了掌聲而做事。

而對社會的種種不滿意,加上二〇一二年的反旺中事件,他認為現今的媒體並沒有做到提供完整資訊這點,而是只呈現片面的言詞來影響人們做決定的依據,讓他在二〇一二年,成立了小人物雜誌,希望透過媒體,帶來改變社會的力量。

同時他也認為,不能單靠抗爭獲取權利,因為這是最無效率也最難改變的方法。必須擁有權力取得資源,才能發揮本身的影響力帶來改變社會的力量。而他認為這一切都需要商業力量在背後扶植。

沒有所謂大人物 只有沒被看見的小人物

孫大翔分享了一個採訪過最印象深刻的例子,是關於森林小學體制外教育。他當時拜訪台灣苗栗雅歌實驗小學,發現校長孫德珍以適性發展的方式來培育學生,有鑑於台灣教育環境的惡化及學生無法獲取學習的樂趣,她測出學生的興趣加以調整學習時間,讓孩子們可以都快樂地做自己喜歡的事,從學習裡得到樂趣。而不再只是注重成績的評鑑,更在乎的是人與人,人與環境間該如何相處、如何共存。

後來雅歌實驗小學被迫遷校,因為被政府評定為違法招生,也因為大量的經費支出而面臨倒閉。同時孫德珍被鑑驗出得了癌症,但她第一個反應卻是開心的笑了,興奮地向大家表示,學校有救了。原來,得到癌症的孫德珍可以領到一筆鉅額保險金理賠,她把這筆經費繼續支撐雅歌實驗小學度過一年,雖然最後小學還是不得已的關閉了。

孫大翔表示,採訪當下有問了孫校長緣由,孫德珍說,如果她這輩子傾家蕩產,卻沒有看到台灣教育做出一點點改變,就算再活個十年二十年,還是會對自己報有遺憾的。孫大翔說,印象真的很深刻,人生應該要為了一個目標或是夢想不斷耕耘,這次經驗,也是支撐他繼續堅持小人物雜誌的原因。

「社會對大人物抱有憧憬,但世界從來沒有大人物的存在。」孫大翔說,大人物只是一個社會冠上的名義,希望能讓大家看到更多關於小人物真正的動人故事,而不再只是流於表面的頭銜或職稱。

雜誌 最接近知識的媒體
為甚麼不選擇其他媒體形式來創造影響力呢?孫大翔表示,相較於報紙、電視、網路等等媒體,這些資訊傳達都是破碎且不完整的,裡面所刊載的人事物,都是特別的個案,與我們並無切身關聯,就會變成只供欣賞並無用處的資訊。反觀雜誌,可以有足夠的篇幅來刊登一篇完整的報導,讓我們在吸取資訊時,可以從頭到尾詳細的了解資訊,不會有內容不完整的情況,也可以收集更多案例,不是單靠一個案例以偏概全,而是找出所有可能的路徑提供選擇。

「一部分也是因為我除了拍照、寫作,其他甚麼都不會。」孫大翔笑著說。但另一方面,他認為雜誌是最接近知識的媒體,換句話說,資訊傳達的完整性是最高的。

不斷碰撞想法 雜誌轉型尋求不同出路

小人物雜誌早期發行時,除了商業導向外並無確切的內容主軸,主要以社會議題當作每期發想目標,到現在變成每一期介紹一個產業為主。主編黃硯琳說,改變主軸後,每月都需要閱讀大量資訊,才能從陌生到了解每個產業在做的事情。靈感的來源,就是不管主流或非主流的文章都要閱讀,不懂的地方一定要弄懂,才能做出全面性的報導呈現出來。

黃硯琳表示,因為小人物雜誌是以商業為導向,編排時必須以客觀角度來審視,才能發現主題還有什麼不足或不夠吸引人的地方,或是有內容需要補充,才能讓雜誌發行時的完整度更高,藉此吸引消費者來購買。

DSC05946.JPG
小人物雜誌第十三期,介紹關於音樂產業的發展。   攝影/陳巧翎

所有的決定 都是因為人們內心的恐懼

孫大翔認為人生所有做出的決定都是因為恐懼。「很多學生因為害怕被當而走進教室考試,因為害怕被嘲笑而選擇升學,因為輿論壓力所以可能選擇一個大家覺得對的路。」所有的決定都建構在恐懼這點。

媒體的責任應該是人們不再感到恐懼,偏偏在創立小人物雜誌前沒有媒體如此,「當時的媒體風氣,讓我無法做自己」,因此將此內心衝擊反映在小人物雜誌裡,進而想要創造改變社會的力量。讓大家在擁有充足資訊下能對憧憬的事情有明確的瞭解,而不再恐懼每個作出的決定,朝著理想的路前進著。


延伸閱讀

《攝影之聲》 另類視角看世界

CNEX 打造紀錄片的傳播平台

失學兒童救助網 幫助柬埔寨普及教育
更多報導請看生命力新聞


解放音樂節 解構社會FUN膽發聲

$
0
0

    

【記者王曉敏、胡櫻馨/桃園市報導】音樂節給人的印象,不是坐在草地上拿著啤酒享受現場氣氛,就是在台前跟著台上搖滾樂團的節奏盡情衝撞。中央大學「解放音樂節」以引發人們關注社會議題的理念出發,期望利用音樂建立人與人溝通的管道,讓社會多元發展,幫助人們為自我或眾人權益發聲。



90.jpg
五月一日音樂節當天,工作人員舉牌邀請聽眾打卡。   攝影/王曉敏

跳脫草地 解放聲音
四年前一群中央大學生,在大樹下彈彈唱唱,有人提議辦一場音樂節,沒想到就這麼著手準備了。籌辦草地音樂節過程中,他們發現社會上有許多紛紛擾擾的事件,像是關廠工人事件、核四問題、反旺中媒體壟斷……等等,因此原先單純的草地音樂節,慢慢走向不一樣的路線,變成「解放音樂節」。

解放音樂節除了邀請獨立樂團以外,還舉辦講座、影展,當天更邀請NGO組織來做小講座,設置「ISSUE議墅」為民眾解說議題,還有創意市集。除此之外,他們認為學生樂團是未來音樂的新血,鼓勵學生樂團發表自己的創作,舉辦學生樂團徵選,利用人氣票選的方式,選出五組樂團在音樂節當天為聽眾演出。

93.jpg
解放斑馬頭在現場為活動宣傳。   攝影/王曉敏

解放不是唯一 發聲到起身

二○一三年第一屆解放音樂節「我們要解放!」籌備九個月內期間剛好遇上三一八學運,音樂節形象為一隻斑馬,取自LIBERATION(解放)的諧音:ZEBRA(斑馬),他們稱自己為「解放斑馬」,除了親身到學運場地外,也曾參與過不少事件,像是二○一二年十一月到行政院挺身「反媒體壟斷」,還有因台北獨立音樂重要地標「地下社會」Live House(音樂展演空間)被多次開單導致歇業,為喚起政府對Live House的重視,二○一二年十月在台北市議會及文化部前抗議聲援。

而第二屆「單一,不是唯一」,強調不一樣的探討角度,引領參與民眾獨立思考,並首次舉辦影展,也進行「環西集聲」活動,帶著斑馬頭到西部各大學收集小卡,擷取大家的聲音。第三屆主題「發生,發聲;沉默,沉沒」,希望大家能在這個資訊日新月異的時空下,一起更努力關注這個社會,並對社會有所回應:不再沉默,勇敢發聲。

到今年舉辦第四屆「揭恕,起身,豈能無聲」,不同於以往,設置了大小兩個舞台,讓NGO組織台灣北社、工具青年、島國前進、陳文成博士紀念基金會、台灣伴侶權益推動聯盟及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上台為自己發聲,使更多人理解他們。
92.jpg
NGO組織「台灣伴侶權益推動聯盟」在音樂節現場為人解說。   攝影/王曉敏

解放音樂節執行長蔡佩妤去年第一次參與籌備,發現這個活動很有意義,讓人去了解更多社會議題,感到非常滿足。她認為中央大學身為桃園唯一國立大學,應該更有社會使命,因此投入活動執行。活動資金大部分來自企業贊助,以及政府補助,最困難的部分是政府以及學校,因為學校在資金分配有自己的原則。她也發現因音樂節形式及規模的緣故,導致非在地人比較容易從網路上知道這個活動,因此在這次加入了「在地化」概念,希望能從桃園本地衍伸出去。

91.jpg
「ISSUE議墅」呈現本次音樂節討論議題。   攝影/王曉敏

議題設定 共同思考

「ISSUE議墅」小小空間裡,結合藝術及議題,曾經探討過航空城、核四、性別平等、大學通識教育、因西方文學單方面陳述,可能造成偏見的Single Story(單一故事)、旺中併購案、樂生捷運機場問題、香港佔中、網路力量、藍綠政治、桃園議題地圖等事件,議題組組長郭昱廷表示先前討論的幾乎是單一事件,不一定所有人都有興趣接觸,因此今年將探討主題貼近與學生生活相關:用主流及獨立區分還有被大量報導的事件探討新聞媒體、用台灣房屋買賣及稅金比率討論居住正義以及課綱教育改革問題,這是每個人一定會親身體驗到的事情。

除活動當天的「議墅」之外,在九個多月籌備時間中,舉辦多次講座或影音欣賞,主題廣泛,圍繞音樂及議題,例如邀請性解放的學姊解說不一樣的性別觀念,也曾請到第二十二屆金曲獎最佳樂團,原住民風情濃厚的MATZKA談論音樂創作。

議題組組長何恭皓說「除了設定議題外,可以做的其實更多。」本屆解放音樂節正巧碰上十八歲投票熱潮,議題組在去年十二月時發起相關活動「投票正義.中央場」,企圖透過模擬投票的體驗活動,提供青少年一個公民體驗的友善環境及學習機會,並提升培養公民素養知能。除以上活動外,解放音樂節也會在粉絲專頁分享這個土地上發生的大小事,實踐引發人們關注議題的理念。


延伸閱讀

打破主流 社運議題與音樂激盪

老諾浮現 唱出中台灣的人權宣言

唱出人權 小地方音樂季

更多報導請看生命力新聞



夢想社區全台趴趴走 打造本土味嘉年華

$
0
0

    

【記者王芸樣、陳宥畬/新北市報導】世界各地都有著當地特色的大型嘉年華,但是有聽過「台灣味嘉年華」嗎?汐沚「夢想基金會」除了在新北市汐止區進行社區營造外,更走出自己的社區,派駐村藝術家到全台各地,例如舉辦高雄苓雅寮嘉年華、高雄潮州嘉年華、基隆海洋嘉年華等等,打造一個充滿節慶、文化與當地特色藝術氛圍的社區——舉辦當地特色的遊行嘉年華,讓整個社區融為一體,提升活力與創造力。





照片.jpg
夢想社區全台走透透,舉辦當地特色的嘉年華會。    夢想社區提供

颱風肆虐 幫重創後社區重建夢想藍圖
二〇〇〇年,象神颱風肆虐臺灣,新北市汐沚區災後受到重創,更打擊社區居民對未來的夢想,社區圍繞一股低靡的氣氛。但這也意外成了夢想基金會誕生的推手。那時「夢想基金會」創辦人蔡聰明自己蓋房子建社區,但他清楚的知道,要讓居民產生歸屬感,問題不在於硬體的房子,而是人與人之間的情感和互動,所以他投注無數心血,常舉辦郊遊、教種菜等活動,希望凝聚社區居民的向心力,讓異鄉客能在汐止落地生根,變成道道地地的原鄉人。

一次因緣際會下,蔡聰明到美國西雅圖,參加了生平第一次的遊行活動——飛夢夏至大遊行。他第一次目睹超過十萬人在街頭盡興玩耍的嘉年華盛會,參加者親自製作道具、認真表演,觀眾們也熱情回應,整個社區融為一體,那種強大的向心力、活力與創造力,帶給蔡聰明很大的震撼與感動。這開啟舉辦嘉年華遊行的想法,希望自己也能打造一個有好的生活品質,更可以充滿節慶、文化與藝術氛圍的社區。於是他決定把「藝術自由」的想法融入夢想社區,正式設立夢想社區文教發展基金會。

照片3
夢想基金會希望打造一個充滿節慶、文化與藝術氛圍的社區,把藝術和創意融入生活中。    攝影/王芸樣

挑戰不可能 藝術家和社區居民共同做道具

DSC09168.jpg
夢想社區邀請來自印尼峇里島的駐村藝術家幫助苓雅區居民製作道具。   攝影/王芸樣

一開始要在臺灣辦嘉年華,幾乎像挑戰不可能的任務。從西雅圖回到台灣後,蔡聰明開始模仿西雅圖飛夢社區的做法,從二〇〇二年開始,在汐沚第一次舉辦「夢想嘉年華」慶典藝術遊行,依不同主題邀請國外藝術家共同打造大型花車大偶。但常聽到有人說:「那個是國外啦,叫我穿成這樣去街上走?丟死人了。」因為嘉年華通常需要配戴大型道具,穿著誇張的服飾,並隨著音樂的節奏搖擺、走路。對於生性保守的台灣人而言,是一大突破。

剛開始勉強湊到兩百人,有些住戶要喝酒壯膽才敢上街,就這樣掙扎辦了兩三年,國外藝術家來看,說遊行的人怎麼都面無表情,身體也不會隨音樂擺動,樂團也演奏不出歡樂的節奏。因此蔡聰明又到世界各地去取經,並邀請藝術家來台灣幫忙進行改造。從此,「玩藝術」成了夢想基金會不變的宗旨。

夢想社區全台走透透 打造本土台灣味遊行

「我們台灣人的民族性就是害羞嘛!習慣在公眾場合把頭蓋起來,所以我們的第一場遊行是帶著一個公雞頭,把頭遮住的。」汐沚夢想社區的住戶回憶起第一次舉辦社區嘉年華遊行的場景,但害羞的口吻下,難以遮掩語句中對社區的驕傲。

起初,夢想社區僅在汐沚區遊行,但蔡聰明漸漸發覺台灣各個角落都有他們的特色,但是隨著時光遞嬗,傳統特色沒落,各地社區的居民想要保存特色也力不從心。於是夢想基金會邁開步伐,到全台各個鄉鎮地區,和政府或私人單位合作,免費舉辦具有當地特色的遊行。例如,舉辦凱達格蘭大道遊行、高雄潮州嘉年華、高雄苓雅寮嘉年華,以及基隆海洋嘉年華等等。

走進高雄苓雅寮 助銀髮族找到人生第二春

最近的一場,是今年三月二十六、二十七日,到高雄市夢時代百貨前廣場,和高雄市議員吳益政合作舉辦的「貨櫃X夢想社區」嘉年華會。吳益政形容:「這是夢想社區走進我們的社區!」吳益政邀請夢想嘉年華藝術家——印尼峇里島藝術家Pecel,帶來當地人偶製作工藝,結合社區媽媽的巧手,形塑苓雅區苓雅寮的故事,相當精彩動人。吳益政認為,在普遍冷漠的高齡化都會社區,許多閒賦在家的婆婆媽媽,仍身強體壯,足以再開創人生第二春。藉由開設工作坊,引進大型偶具和嘉年華戲服的製作,讓銀髮族再度找到人生價值。

吳益政議員秘書小倩說,和夢想社區的合作中最令她驚訝的,除了他們對藝術和社區營造的堅持,更是他們非常看待這個嘉年華的態度。夢想社區的團隊在嘉年華前一個月,就和駐村藝術家到苓雅區,訂定每日製作大大小小道具的計畫表,「每天要做什麼,進度到哪裡,每個藝術品的步驟等等,都定好了,一點也不馬乎,沒想到他們真的那麼認真看待每個遊行!而且是全部免費!」

主照片
高雄市苓雅寮的孩子自己動手做嘉年華頭戴的道具。    攝影/王芸樣

小倩說,許多家長會和孩子一起在閒暇時間到工作坊 一起和藝術家做道具,有些人甚至每天都來。小孩子自己動手做要上街遊行的道具,不僅讓他們認識苓雅寮的故事,也增進親子間的互動。

夢想嘉年華 體現「認真玩生活」的實踐者

蔡聰明基於對台灣這塊土地的喜愛及對故鄉深厚的情感,著手打造「參與式社區」,和社區居民共同擬訂造夢計畫,並讓社區居民自己動手做道具,讓大家更認識自己社區的特色。將慶典藝術、玩樂、創意、勇氣與熱情融入生活,鼓舞大家勇於追夢,做一個「認真玩樂生活」的實踐者。

夢想社區至今共推動十六年,讓台灣部分城市的居民,運用當地特色、文化,自己製作大型道具和裝扮,蔡聰明說:「今日夢想團隊仍遊走於台灣各城市,舉辦遊行,讓各地都能是夢想社區。致力為臺灣創造一個能在國際舞台上發光發熱、獨一無二且深具台灣特色的嘉年華,讓全世界的人都想搭飛機來臺灣看遊行。」

照片2
夢想基金會成員樂雅琪(左一)到苓雅區規劃整個嘉年華的行程,一步一步教孩子做道具。    攝影/王芸樣

延伸閱讀

老家藝文空間 看見需求傳遞幸福

素人講堂 交點你我夢想

社區紅磚屋 一磚一瓦平和疊起

更多報導請看生命力新聞



LGBT政治觀測站 立委態度一目瞭然

$
0
0

    

【記者劉敏、楊時育/台北市報導】「我們該如何分辨這個立法委員到底是 真心為同志族群好嗎? 還是他只是作秀?」如果今天想知道關切的立委,對同志究竟友不友善時,二○一五年台灣伴侶權益推動聯盟正式上線的LGBT政治觀測站,會是一項好選擇。藉由簡易分類及評價,提供快速查閱立委對同志相關法案支持與否的服務。




LGBT觀測站網站。   攝影/劉敏

政治人物搖擺不定 人民信心萎縮

「我們好像缺乏一種長期對這些政治人物的關懷。 」台灣伴侶權益推動聯盟秘書長簡至潔表示,她發現台灣的人民非常健忘,當新聞事件一出來時,大家會關心這個政治人物做了什麼,但民眾的記憶是短期的。「在這幾年來我們會看到,有一些政治人物他們曾經反對過同志教育,可是當多元成家一興起時,他們卻說他們支持婚姻平權,以表達他們對於同志的支持。」簡至潔說,對於這類的政治人物,她對他們到底抱持什麼態度,感到很好奇。

簡至潔神情嚴肅地說:「那同志如果都不關心政治的話,顯然政治人物不會關心同志, 這是很明顯的事情。」她認為,因為同志不關心政治,看不懂政治局勢的結果,判斷就會失準。往往政治人物一有表態支持同志,同志族群就歡欣鼓舞。「可是我想我們已經不是十年前的台灣了,我們已經沒有那麼好被唬弄了。」也許過去沒有太多觀察的素材,無法確認政治人物的態度,但現在的網路時代發展快速,隨手可以攝影,政治人物對同志說或者是做了什麼,其實很容易被觀察到。

放置在台灣伴侶權益推動聯盟的平權小物。   攝影/劉敏

伴侶盟舉辦的沙龍活動。   台灣伴侶權益推動聯盟 提供

比對多方資料 立委態度精準呈現

由於人力與物力的限制,LGBT政治觀測站目前的重點觀測對象為審議法案的立法委員,尤其關注司法法制委員會的委員。一讀之後,他們對法案的表態,是否有參與審案,就變成很重要的指標。

伴侶權益推動聯盟志工賴霈澄負責政治觀測站資料蒐集的工作。他表示,先前伴侶盟其實有政治人物的相關資料,但是LGBT政治觀測站是伴侶盟第一次將資料蒐集、排序並公開這些資訊,讓公眾能夠知曉,並判斷這些政治人物的態度為何。

LGBT政治觀測站是以每個立委一個資料夾為單位,裡面包括他們的人權紀錄,如立法院公報,或是伴侶盟從網路管道擷取的資料與影片。簡至潔說,只有立法院公報裡的立委言論作為憑據時,有很大的限制,會發現大部份的立法委員都沒有針對同志議題做過任何的發言,而這是因為目前立法院目前沒有任何關於同志的法案,此時從其他管道搜集的資訊就顯得十分重要。有時立委在網路上的言論與在立院時有所落差時,兩者比較就會產生非常有趣的結果。她表示:「我們就是放上去給你看有這樣子的事情,那看你要怎麼評價?」

分五指標 清楚立委態度

LGBT政治觀測站有一點特別的地方是,它將立委的態度分為支持、反對、搖擺、密切觀察中與未知。如在政治觀測站上,我們可以發現民進黨籍立委段宜康、國民黨籍立委黃昭順、時代力量立委林昶佐、黃國昌、無黨籍立委高金素梅皆有言語或行動佐證,支持婚姻平權。

簡至潔說,搖擺中的意思,是這個政治人物對我們的法案,其實有過不同立場的搖擺,像是曾經很清楚的支持,結果下一次即反對的狀況。密切觀察中則分為兩類,一為當政治人物講話空泛,如有立委曾連署婚姻平權草案,但在之後的發言中,則表明連署的意義只是同意此議題可以被討論,並非支持。無法理解他的論點時,會將他分為此類;二則是是一個該表態而未表態的立委, 身在司法法制委員會,審議法案的途中, 卻用一種方式拒絕出席,或拒絕表態, 那麼政治觀測站就會密切觀察,因為他是一個握有權力卻不願意告訴人民立場的立法委員。未知則是代表我們對他不太了解,或者是他真的跟這個法案的關係遠了一些。

問到為何將立法委員分為五個指標?她表示,如果只有將評價分為支持反對,似乎就是教導民眾,在政治二元化思考是可行的,可是觀察政治不可以只是這樣。一個人是很複雜的,尤其是政治人物有各方角力與考量,會因為時間的不同,對一種法案,可能會有不同的表態。

台灣伴侶權益推動聯盟的工作情形。   攝影/劉敏

政治觀測站 面臨之困境

伴侶權益推動聯盟志工 張家源及志工賴霈澄皆負責LGBT政治觀測站的資料維護工作。張家源表示,當時人手不足,自己有興趣,所以決定加入設置網站的行列。他的工作內容多為網站設計及分類,問到設立的難處時,他表示除了要保證所有的政治人物都要在網站裡之外,政治人物資料夾裡的事件時間排序及標籤,亦花了很多時間思考如何設計。

LGBT政治觀測站的成立與運作一路走來其實是艱難的。簡至潔說,第一,伴侶盟並沒有什麼經費,也無法特別請工程師操作這個網站,只能拜託身邊的好友幫忙。而雙方時間協調不易,從二○一三年開始策畫的LGBT政治觀測站,一直延至二○一五年才正式上線啟用。

第二,對伴侶盟來說,這樣的資料彙集工作量比較沉重,蒐集資訊、放入網站,還有統整後產出的中肯客觀評價,這整個流程對於參與人來說非常困難。伴侶盟並非為中立的媒體,而是有具體運動目標的公民團體,簡至潔強調:「我們要法案通過,這件事情太清楚不過了。」所以伴侶盟對政治人物下的評價,一方面希望客觀,一方面伴侶盟也有自己的立場。

第三,由於工作量龐大的緣故,立委的評價十分的缺乏,而沒有的人選大多為與同志相關法案關係太遙遠的人,所以無法留下評價。現在的立法院也換屆了,很多新的立法委員當選,而這些委員的資料還需要時間補上。

雖然簡至潔認為,政治觀測站目前的效果不太明顯,提到LGBT政治觀測站未來的可能性時,簡至潔笑著說:「其實原本我們要叫它打仗網的!」她希望透過這個網站,在政治上面有更大的施壓,比方說一些立法委員可能說一句話,或做了一件事情引起風波時,民眾可以很快地透過這個網站,把他過去的紀錄調出來,讓群眾理解他說的那些話可能的背景是什麼。

她表示,未來會有計畫地納入更多重點面向,如通姦除罪、跨性別換證,甚至是一般在媒體上的相關性別言論。透過觀察度更廣的資訊的蒐集,民眾會知道,這些立法委員在性別的光譜上站在哪一個位置。簡至潔說,「我們真心認為 當人民越看得懂政治, 越投入政治, 我們的民主才有可能真的深化。」


延伸閱讀

給物資也給尊嚴 食物銀行社區化經營

$
0
0

    

【記者陳薏筑、王俊傑/台北市報導】成列的貨架上擺放著各式生活用品及食物,看似一般便利超商,但每樣商品的標價都比市面低上兩到三成。這裡是台灣第一個社區型食物銀行─南機場幸福食物銀行,由忠勤里里長方荷生一手創建,在弱勢族群比例居高不下的社區內,替三百多戶中低收戶解決生活困境,點起微光。




方荷生認為社會上太多物資被浪費,應該將物資送到有需要的人手上。   攝影/陳薏筑

食物銀行換「實物」 捐贈物資好去處

方荷生表示,成立食物銀行的契機,源於有次他帶著廟宇團體捐贈的物資探視獨居的長者,發現一次次送去的白米連拆封都沒有拆封,「好幾袋的白米就堆在那邊,上面更是長蟲。」他才發現,很多的愛心在不了解他人真正的需要之下,可能無法形成幫助,反而是資源的浪費。

一開始,方荷生很直觀地募集老人家需要的紙尿布拿去交換用不著的白米,再將白米送到需要的人手中,這逐漸激發他建立食物銀行的構想。「每一筆愛心物資都很珍貴,怎麼能夠浪費。」方荷生皺著眉頭說,從二〇一二年開始,經過一年多的募資、計畫,終於在二〇一三年募到兩百萬建立南機場的食物銀行,匯集從其他慈善機構所捐贈的日用品、生活用品,食物銀行也成為「實物銀行」。

食物銀行中各式生活用品,可憑「存摺」中的點數兌換。   攝影/陳薏筑

有別於單向「發放」的團體,方荷生引入「社區貨幣」的概念,讓加入的每一位會員擁有一本「存摺」,每個月發放五百點供會員換取物資。至於物資的來源,除了民間團體捐贈,透過方荷生遊說,部分量販店進而合作,在收銀檯旁放置手推車,供購物民眾捐贈多餘的商品。「讓原本剩餘的物資,再一次的被利用。」

結合社區服務共享 善用社區貨幣

「有沒有看到架上有價值八百點的棉被、冬衣?每個月只有五百點要怎麼換呢?」方荷生賣了一個關子,他說,食物銀行也結合了社區服務,會員可以透過擔任志工,幫忙老人送餐、搬東西等,賺取額外一個小時二十點的點數。方荷生表示,弱勢的里民不只是需要物資,更是需要自尊。伸手拿之餘,也可以付出他們可以做到的服務。

食物銀行員工替顧客掃描「存摺」並為他們換取物資。   攝影/陳薏筑

食物銀行庶務負責人,平常總是在櫃檯第一線服務的程俊威更表示,除了發放物資外,也常幫上門的顧客做「理財規劃」,提醒他們有什麼工作可以換取點數。有次,有位年輕人上門求援,希望能夠取得銀行中過期的商品,在了解之下,才知道年輕人原本北上工作,生病後失去經濟來源,又不敢回家,才上門求助。「其實不只照顧在地,也變成尋求幫助的地方。」程俊威說。

期盼惜福理念開展 發揮物資最大價值

食物銀行在方荷生手中穩定地發展,目前已經服務近一百五十名里民,有了忠勤里的成功案例,許多人向方荷生學習食物銀行的操作經驗,對此,方荷生表示樂見其成,他說:「這些東西我也只是分享我的經驗,跟實踐過程中的基本理論,學會了又能服務更多人,這是好事。」但他也不諱言,現在大多的食物銀行,都還處於純「發放」的階段。

方荷生說,其實他的目標不只是這社區的食物銀行,希望能夠推廣到每個家庭中的剩食資源,舉辦「街頭冰箱」的活動。讓冰箱中剩餘用不到的食材,產生再次利用的價值,想出一定的辦法保鮮、安檢,讓不只是弱勢家庭可以隨意取用,發揮愛物惜福的精神,賦予食物第二生命。


延伸閱讀




微笑天使烘焙坊 讓身心障礙者學會飛翔

$
0
0

    

【記者蔡宗洋、溫婉廷/台中市報導】溫馨的小房間裡,擺了兩張大桌子,小玉與其他學員們正在學習如何製作卡片,老師握著她的手操作圓規和剪刀,耐心講解,當成功完成一個步驟時,小玉總是想向每個人分享她的喜悅,笑得很純真,如天使一樣。她今年三十六歲,是名身心障礙者,這裡是微笑天使烘焙坊,除了是一家麵包店,也是協助身心障礙者就業的平台,希望培養他們一技之長,能夠自力更生,學會飛翔。




微笑天使們開心地捧著剛出爐的麵包 。    微笑天使烘焙坊提供

成立契機:我們走了 孩子怎麼辦

 微笑天使烘焙坊位於台中大里區的國光路上,一走進去琳琅滿目的蛋糕,新鮮水果製成的檸檬塔,讓人垂涎欲滴,這裏的員工很特別,他們的動作比一般人慢一些,比平常人害羞一些,但是他們都有最純真的笑容,最善良的心,如天使一樣。

 一開始成立的契機,理事長趙子妍說:「這裡是由身心障者的家長與老師一同創立的,身心障礙的孩子結束九年國教,面臨到升學或是就業,升學對他們來說有一些困難,而進入就業市場更是難上加難。」身心障礙的孩子只能待在家裡,但現今都是雙薪家庭,誰來照顧,再往以後想,這些家長最擔心的就是「我們走了,孩子怎麼辦。」於是在一九八七年,這些身心障礙者的家長老師們與台中市身心障礙者福利關懷協會共同創建了微笑天使烘焙坊。

 趙子妍說,微笑天使烘焙坊是一個平台,學員們沒有年齡的限制,孩子除了學習簡單的麵包包裝、清潔、備貨等工作,也會開設多元的課程,幫助孩子挖掘與培養自身才能,如書法、手工卡片、水壺袋等,而這些學員的能力若能勝任麵包店的工作,便可以轉而成員工,若志不在此,微笑天使烘焙坊就像一個產業平台,透過媒合,將孩子們介紹給其他企業,讓他們能發揮所長。

微笑天使正認真學習製作手工卡片。                                            攝影/蔡宗洋

感恩小卡 天使傳遞溫暖的方式


 「你好,我是微笑天使的翊棋,謝謝客人來店裡買東西,我很開心我有工作,很棒!」「你好,我是微笑天使的大任,我家住得比較遠,每天要花三十分鐘才能來到店裡烘焙坊,一點也不覺得辛苦。」微笑天使們在繽紛的小卡上寫下對顧客的感謝與心情分享,社工督導賴姿伶說,感恩小卡隨禮盒附送,除了幫助孩子懂得感恩,也能幫助別人,「客人拿到會很驚喜,這時最大的價值已不是單單產品本身,而是這附加價值,溫度是不一樣的。」

 賴姿伶說,其實身心障礙者跟外界的接觸方式很不一樣,也沒有太多機會能與其他人有所互動,透過文字是很棒的表達方式,「因為有你,心存感激」是感恩小卡存在的最大意義,也是微笑天使烘焙坊的初衷。

隨禮盒附送的感恩小卡,增加產品的溫度。   攝影/蔡宗洋

天使學會飛翔 不忘回饋這個「家」

 穿著志工背心,耐心教導學員摺紙卡,他是小翔,以前也是微笑天使烘焙坊的學員,後來透過產業媒合,現在是中興大學的員工,負責打掃、擦玻璃等清潔工作,有穩定的收入。透過這裡的學習,小翔說:「最大的收穫是學會與人良好的溝通。」現在,小翔常常回來當烘焙坊課程的小老師,或是來看看以前的志工老師們。

 「在教小朋友做麵包、蛋糕的時候,我好像看到了以前的自己,能變成小老師教他們,我很開心。」小翔不太能用言語表達,但從他的笑容裡能看出他的成就感與喜悅。「當別人講你缺點,我會覺得我不足,但我不會覺得我不好,我只要認真學就好。」小翔不會否定自己,積極學習,是微笑天使烘焙坊帶給他最珍貴的禮物。

對品質堅持 期望能自體營運

 微笑天使烘焙坊聘請專業的西點師傅,並利用天然食材製作產品,趙子妍說:「孩子的心很天真,所以也希望我們做出來的產品,能跟他們一樣單純,我們盡量都用最原始的材料,上等的食材來製作。」最近新研發出的檸檬塔,就是用新鮮的檸檬製作而成,製作過程繁瑣,每天限量,一下子就賣光。

 孩子們是烘焙師傅的小幫手,食材採買、秤麵粉、打蛋等工作,每一項對孩子來說都是學習,老師與社工們在教導他們的時候,總是不直接說出答案,而是用引導的方式讓他們思考、解決問題,專案經理楊晶軒說:「因為最終目標是能讓這家店自體營運,他們一定要有獨立思考的能力。」而麵包做好後,孩子們抱著籃子到街上叫賣,訓練與客人的溝通能力。「將來門市要做得好,孩子必須獨當一面時,他們要學會與陌生人相處,也要學會接待客人。」

微笑天使在街上叫賣麵包的情景。   攝影/蔡宗洋 

楊晶軒說,微笑天使烘焙坊所在位子車來人往,停留下來的人並不多,主要是透過社群網站分享,吸引顧客前來,將來希望更多人來到這個地方與天使孩子有一些互動,其實他們對於熟悉的人是很熱情的,希望社會大眾能更了解這些善良的天使。


延伸閱讀

用愛心做餅乾 如家一般的甜點店

共生一村手工皂 助弱勢朋友成長

一枝草一點露 頑皮高手完美應證

更多報導請看生命力新聞



全台首位身障金鐘主持劉銘 用話演繹人生

$
0
0

    

【記者劉兆為、吳盈萱/台北市報導】身體的殘疾並不代表什麼,劉銘表示:「能阻止你起身行動的不是一雙手腳,而是你的頭腦。」患有小兒麻痺的劉銘用實際行動走出框架,用自己的聲音透過廣播溫暖聽眾,也以自身經驗鼓舞因身體殘缺而失去鬥志的人們,和那些看似身體正常,心靈卻有陰影的「非障礙朋友」。



劉銘在淡水的無障礙錄音間錄製節目「大小一家親」。   攝影/吳盈萱

身體殘疾卻不認命 活出燦爛自我

三歲因高燒患有小兒麻痺症的劉銘注定與輪椅相伴一生,在九歲時雙親為了讓他學習獨立自主將他送去廣慈博愛院,這一待就是十三年。這讓他明白自己的人生必須靠自己,靠著樂觀進取的態度面對這對於一般人看似災難的人生。劉銘表示:「如果人生可以選擇,他寧可有這副三流的身體加上一流的靈魂,也不要三流的靈魂和一流的身體。」

吹奏薩克斯風的音樂家張林峰覺得,劉銘是位樂觀開心的人,每次看見劉銘那樂觀積極、不放棄的心態,就覺得這個世界真美好,從劉銘的身上讓他學到開朗、開心的意義。

劉銘表示,當初在規劃自己的職業生涯時認為,自己是「做脖子以上的工作滿分,脖子以下的工作不及格」。而且在廿、卅年前,社會大眾對於身心殘障者的接受度並不高,是以廣播成了他的最佳選擇。劉銘在空中與聽眾對話時,常給聽眾無限想像的空間。面對接二連三要簽名照的請求,他一律對外表示:「把我想像成劉德華就好啦!」樂觀,就是劉銘珍藏的法寶。

劉銘之前在警察廣播電台主持「劉銘李燕時間」,節目在民國八十年十一月三日開播。這個節目於民國八十三年變為直播節目,節目播出後也收到很多受刑人、身心障礙朋友的來信,表示節目帶給他們很多正面能量。他現在和女兒在復興廣播電台錄製親子談話節目「大小一家親」,希望藉此節目從關懷身心障礙者親子教育出發,期望社會大眾對障礙朋友有更多的認識與了解,以達到「傷健一家親」的和諧社會。現任廣青文教基金會執行長的他,曾獲得十大傑出青年獎、廣播金鐘獎等大獎。劉銘現在除了寫書,也擔任「混障綜藝團」團長,每年能出一百多場表演和演講。他更遊歷過世界卅多個國家,劉銘笑著表示:「出國不是靠手腳,而是靠心。」

自身就是說服力 逆境並不是藉口

劉銘說,他最喜歡與監獄受刑人分享自己的奮鬥故事。受刑人討厭老生常談,但同樣一句話從他口中說出來,就增添了幾分說服力與感動。因為克服身體的障礙且有所成就,這就是強而有力的說服!他也在廣播節目中現身說法,鼓舞許多陷入低潮的殘障朋友,讓他們重拾信心,「如果不是因為身體的重殘,即使我舌燦蓮花,也無法跟他們如此貼近。」

而當初之所以會轉到復興廣播電台做節目,是因為警廣是廿四小時現場播音,劉銘希望能夠到更多地方分享自己的故事,而不是被電台的時間綁住,所以才會轉到可以預錄節目的復興廣播電台。

「樂觀的人永遠有路可走,悲觀的人永遠無處可去。」每一句劉式格言都是劉銘送給世人的正能量。外表的殘疾並不可怕,內心的殘缺才是最大的敵人。擁有健康的身體並不能說是健康,唯有打通心靈的「任督二脈」才能真實的面對「無障礙人生」。

當星星變成太陽 渺小也能成大事

大愛電視台將要播出的「當星星變成太陽」這部電視劇,就是以劉銘的人生為劇本。因為角色的特殊性,很難找到和劉銘體型相仿的演員,所以劉銘親自上陣擔任男主角。劉銘描述當時的拍攝狀況「非常緊張」,而且情緒很難把握,因為就算平常戲看得再多,真正在演戲時也難以馬上進入狀況。

或許是自己的人生,一路上的點滴自己最了解,在進行情緒引導和演技的部分也慢慢在錄製的過程中發揮出來,而劉銘也希望透過自己微小的星光能夠如烈陽搬光照世人。

劉銘新劇「當星星變成太陽」劇照,圖中為劇中妻子背著劉銘走路的情景。    劉銘提供
「當星星變成太陽」劇照,圖中為劉銘與劇中女兒互動的過程。    劉銘提供

混帳綜藝團表演默劇的陳濂僑因為本身是聽障,他很感謝團長劉銘幫助他開拓視野,接觸不同的環境和人以及團體,學習到很多,也更珍惜現在擁有的幸福。劉銘不但像太陽般照耀世人,也像燭光般為身周的人們指引光明的道路。

苑裡有機洋菇 聽音樂孕育出好味道

$
0
0

    

【記者吳芷萱、張惠華/苗栗縣報導】陣陣悠揚的樂聲傳來,這不是誰家在演奏樂器或是播放歌曲,而是苑裡有機洋菇農鍾徐樑對洋菇的特殊培育方式,每天都會放音樂給洋菇聽,鍾徐樑住家旁邊就是他的有機洋菇寮,對面的稻田則是他種植的有機稻米,稻米與洋菇相輔相成,收割完的稻草灑水、發酵後,切割製成洋菇的基底,是洋菇重要的養分來源,而洋菇的採收期結束後,則是將洋菇的堆肥運到田裡去,作為有機稻的肥料。



DSC00273.JPG
鍾徐樑每天都會去巡視洋菇寮,觀察每顆洋菇的狀況。    攝影/吳芷萱

轉作有機 穩定收成

一九九九年,鍾徐樑先嘗試將稻米轉作有機,他說:「那時候才開始有了有機的概念,後來想說,稻米都種有機了,那我的洋菇也就不要噴灑農藥」,鍾徐樑認為,轉作有機其實沒什麼太大的困難,不要一直在意產量要達到多高,如果別人一公頃收成七八千公斤,我們五千公斤也OK,只要我們自己做的安心就好了,不要跟一般有噴農藥的農作物比較。

「我從十八歲就開始種洋菇,到現在已經五十一年了,我能很自豪的說,我種洋菇這麼久了,每年的數量都很穩定,維持在一定的水準」,鍾徐樑說,「我的菇寮六十坪,大約可收三千五百公斤,有這樣的成果要感謝苑裡鎮農會前總幹事鄭炳輝先生,他在當推廣部長時,辦了很多講習會,教我們栽培技術等等,讓我們這些菇農技術突飛猛進,才有今日這個成就。」
DSC00277.JPG
鍾徐樑細心地照護每一顆洋菇。    攝影/吳芷萱

鍾徐樑的洋菇每天採收,一天收成兩次,第一階段為清晨四點到上午八九點,第二階段就等到下午兩點採到差不多五六點,分兩階段的採收,讓洋菇都保持適當的大小,每顆大概七八分熟,不會過熟,品質會比較好。

鍾徐樑的妻子鍾溫秀雲表示,以前都是跟先生兩個人採收洋菇,再載去傳統市場,現在也沒有那麼多體力了,還好有兒子跟媳婦幫忙,採收完後先由兒子載去市場賣,從早上七點賣到大約中午左右。

堅持乾淨整潔 種出有機無害洋菇

「洋菇寮環境一定要好,要保持乾淨」,這是鍾徐樑認為最重要的事,他說,乾淨的洋菇寮病蟲害自然就會少,像切好的洋菇頭不要隨便倒在洋菇寮裡面,因為洋菇頭放久了會滋生蒼蠅、蚊子,容易帶來菌病害。
DSC00293.JPG
乾淨的洋菇寮,地板上不會放置雜物或是留有割下來的洋菇頭。    攝影/吳芷萱
DSC00294.JPG
鍾徐樑正在進行切洋菇頭的作業。   攝影/吳芷萱

苑裡農會家政指導員劉秀芬說:「鍾先生的洋菇是絕對安全的,像一般在超市裡買包裝好的洋菇,那些可能有漂白過,但你看鍾先生他剛摘採下來的洋菇就絕對不會是那種顏色,而且都很新鮮。」

銷售通路與中盤商剝削

鍾徐樑的有機洋菇大部分是每天在傳統市場販賣,因為沒有足夠的量及人手,鮮少接宅配訂單,他說:「種洋菇分成一到八周期,約兩個月的時間,第一到第五周期是洋菇的高產期,一天可以採收約三百到五百公斤的量,要自己做通路的話我們也沒那個人手,如果要做到一定的程度就要企業化經營,請大量人工來做小包裝,再送到超市那邊去。」

鍾徐樑說:「因為現在只有我跟太太還有兒子,太太跟兒子會先保留在傳統市場一天能賣出的量,剩餘的再賣給中盤商,像我太太跟兒子在市場賣,多少還能賺點工本費,但若全賣給中盤商的話,會被他們剝削的很嚴重。」

「我時常在想,他們都是在賺黑心錢」,鍾徐樑說,我們在種的時候種的很辛苦,但從中盤商來我們這裡載洋菇後,要十天到半個月才會結帳,將洋菇交給他們時,你不知道你的洋菇可以賣多少錢,價格都是中盤商自己決定,半個月後再清算,給的也大多是成本價而已,中盤商賣到傳統市場後價格就翻了好幾倍,全給中盤商賺去了。

鍾徐樑認為,「中盤商應該要給農民合理的價格,要賺也是可以賺一些,但不要從農民身上賺太多,要讓農民獲得應有的利潤,而不是只是剝削農民的血汗錢。」


延伸閱讀

無毒陽光果園 種出安心草莓番茄園

花田喜事 單親爸媽把蔬果「嫁」出去

有機蔬菜達人 用心看得見

更多報導請看生命力新聞



老社區注入新創意 「橄欖力」營造礁坑社區

$
0
0

    

【記者陳宥畬、王芸樣/台南市報導】崑山科大十二名學生洄游農村,來到台南新化的礁坑社區。礁坑社區利用販賣橄欖商品,把盈餘來回饋社區,雖然這個老社區研發出十多種的橄欖產品,但對於行銷及網路卻十分不在行,好在有崑山科大學生組成的團隊「橄欖力」進到社區,新舊世代智慧結合,成功把社區及社區特產「橄欖」推銷給更多人知道。





礁坑社區發展協會總幹事林清隆,對自家社區所生產的橄欖產品相當有自信。   攝影/陳宥畬

社區高齡人口過多 產業發展「老有所養」

位於台南新化山區丘陵地的礁坑里,是個標準的「老」社區,農村社區老化嚴重再加上年輕人外移,社區中剩下的多是沒有經濟基礎的老人。礁坑里里長鄭榮欽曾表示,礁坑里居住人口約有一千兩百人,其中年長者就佔了三分之二,是個高齡化比例相當高的社區。

為了解決獨居老人的三餐及照護問題,社區在二○○七年成立社區關懷據點,提供「共餐服務」,讓社區中的老人聚在一起吃飯。

但是,在老年人口這麼多的社區裡,是如何準備足夠的資金,來照顧這些老人呢?

「我們的社區產業有做出來的話,就能提共提供我們自己的財源,來幫助這些老人。」礁坑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林清隆說,他認為這是創立社區發展協會最重要的目的,並且想要透過社區產業的盈餘,達到「老有所養」,老人都能受到良好照顧。

礁坑社區又被人叫做「綠鑽石的故鄉」,但是這個綠鑽石不是真正的寶石,而是當地的經濟作物──橄欖。

社區中的橄欖樹是一九○八年日據時期,日本人引進台灣的。經過近十年的發展,社區中現在已經利用橄欖製作出近十種的產品,而且每一個產品都有特別的名字。像是「喝了感情路就會順遂」的「橄情露」,是利用橄欖果實醃製的酵素飲品,喝起來有點水果酒的感覺;「橄心茶」是用橄欖葉所製作的茶包,含有天然的抗氧化劑及豐富的維生素,能使老人心血管維持良好機能,因而得名。社區把一顆橄欖樹從葉子到果實都完善的利用,產品從日常生活用品到食品都囊括了。

社區中的主力─老人 卻也是卡住社區的人

林清隆說,當初社造最辛苦的部分就是「人」的部分,這個因素也導致在推動過程中,不斷遇到瓶頸。

開始推動社造時,第一個步驟「整理環境」就是他們的一大麻煩。林清隆說,最剛開始要整理橄欖園的時候,除草、整地等都需要依靠人力,但是社區中只剩下老年人,只能讓還能動的、還願意動的一點一點做。

現在的世代凡事都得依賴網路,就連礁坑社區的社區營造也是。就算產品再好,少了網路的行銷,社區的產品就無法銷售到更多地方;社區中有讓外地遊客參訪社區及橄欖林的行程,若少了網路也無法吸引到更多都會遊客。這些都是林清隆所說的「人」的問題。

由崑山科大學生組成的團隊「橄欖力」來到社區後,改造了社區的樣貌,圖為他們現在的辦公室,是大家把廢棄校舍整理過後的結果。   攝影/陳宥畬
大專生洄游 推波助瀾

林清隆笑說,經過十幾年的磨練,礁坑社區現在總算發展得還算不錯,這一年再加入崑山科技大學的年輕人的幫忙,讓這個社區又更上層樓。

崑山科大的學生組了一支名為「橄欖力」的團隊進到礁坑社區,老一輩不會做的行銷,他們包了!

橄欖力的活動組長余璇鈞說,他們會接觸到社區是因為參加了二○一五年行政院水土保持局的大專生洄游農村計畫。一行人十二個人就這麼浩浩蕩蕩地走進社區,走進了老人的生活。

橄欖力團隊帶領外地遊客參訪橄欖林。   橄欖力X礁坑社區發展協會提供

進到社區之後,他們開始與社區開會研討,需要用什麼樣的方式幫忙社區做行銷。原本社區有個幫外地來的客人參觀社區的活動,卻苦無行銷沒辦法推廣,「橄欖力」加入後,大家換上制服,扮成車掌小姐,帶領著遊客搭乘小巴士,到社區中的各個地方參觀,並且有採橄欖、加工橄欖等親子活動。

除了「橄欖力」團隊造型吸睛及年輕有活力的形象大大替礁坑社區加分外,學生們更拿出自己所學,幫忙社區拍攝宣傳短片、上網廣告行銷,吸引更多人注意到礁坑社區。
不只做行銷 「橄欖力」在社區中激發「感染力」

橄欖力團隊除了帶領外地遊客進到社區,幫忙提高了,區社區及產品的知名度之外,礁坑社區中的老人也在與他們的相處之下,被年輕的活力渲染得更加快樂、外向。

林清隆說,自從學生來了之後,社區裡的老人變得更開心也更活潑,學生們也曾跟著志工送菜到老人的家,讓住民阿姨直呼:「如果天天有漂亮小姐來送飯就好了。」

橄欖力團隊在社區中做了許多大小事,從陪老人家聊天到幫忙行銷社區、為外地遊客導覽社區……等。大專生洄游計畫時間原本只有每年的暑假兩個月,但日久生情,橄欖力團隊在計畫結束後,還一直待在社區,到現在要屆滿一年了。

團隊隊員與總幹事感情相當好,時常和總幹事拍照打卡,就像自己的親人般好相處。攝影/陳宥畬

回想起當初剛踏進社區的樣子,她們還是歷歷在目。橄欖力成員余璇鈞、李育菁、王思涵你一言我一語的討論著當時剛進社區,甚麼都不熟,為了想要更進一步了解社區,他們一行人十一個女生和一個男生,把平常開會的廢棄舊教室打掃乾淨,暑假有幾個禮拜就睡在那裏,為的只是更進一步貼近社區、感受社區。「到了半夜,我們才知道他們有巡守隊。」「我們還跟著巡守隊一起出去。」「有蛇!而且還被輾過去了,那是我第一次看到,超可怕!」激烈的一言一語中,看得出當時他們的興奮與緊張。

學生們坐在總幹事的小發財車後,跟著總幹事到橄欖園走走,沿途有說有笑,像極了出外郊遊的孩子們,非常愉快。   攝影/陳宥畬

延伸閱讀

花田喜事 單親爸媽把蔬果「嫁」出去

有機蔬菜達人 用心看得見



嶼讀書房 在書海中遇見最美的島嶼

$
0
0

    

【記者周庭瑄、郭富珊/新北市報導】滄海汪洋,湛藍的牆面,皚皚書櫃矗立,以島嶼作為主題的「嶼讀書房」位在永和。島嶼離群,卻能從海洋連結世界的矛盾特色,就像閱讀般隱密卻能超越框架、恣意馳騁時空。結合人文、生態與生活作為核心經營概念,嶼讀書房精選各類書籍、提供閱讀空間、場地租借、講座課程與飲品輕食,期待讀者能在浩瀚書海中,遇見最美麗的島嶼。



嶼讀書房內選色以藍、白為主,島嶼特色鮮明。    攝影/郭富珊

離群開闊 像島嶼那樣閱讀

嶼讀書房自二〇一五年七月正式開始營運,是店長王則文與三、四個大學時期的中文系好友合作成立。對他們來說,閱讀已從興趣成為習慣,因著對書籍的熱愛,他們決意實現每個愛書人擁有書店的夢想。嶼讀書房共有兩層樓,一樓提供閱讀空間與書櫃陳列,二樓則是展覽空間。「當初概念上就是希望做台北最漂亮的一間書店。」王則文說,店內裝潢從島嶼、海洋出發,以藍、白等視覺強烈色彩作為主要配色,二樓地板更使用強化玻璃開闊整間書店的視野與光線變化。「我是覺得說這間書店是我這一輩子頭一次看到不同的書店格局。」王則文的父親也說,一般書店都是很多書本擺著做販售,但這邊讓他感覺是輕鬆、優雅的。
嶼讀書房二樓空間設計塑造店內光線的層次變化及視野的開闊性。    嶼讀書房提供

選擇以「島嶼」做為書店主題,王則文最初的發想是因為在台灣的我們生於島嶼、長於島嶼,他希望以貼身的島嶼文化做為嶼讀的標記,並由島嶼擴張到關懷整個台灣會面對的議題。「也包括說把它延伸成閱讀的一種比喻。」王則文說,島嶼的特色在於它四面環海,海是阻隔,也是運輸的工具,譬喻成閱讀,很私人,卻也是開展視野的。「你在看書的時候就受不到時間跟空間的限制,你可以跟任何你想要去的地方或是時間對話。」王則文認為,「島嶼」並非只是嶼讀書房的獨特標誌,也代表著每一個閱讀愛好者的象徵。

嶼讀風景 不挑食的閱讀

「其實開店跟自己看書有一個最大的差別。」王則文說:「開店一方面是想要有自己的空間,一方面也是等於有一個發聲的管道跟一個方向。」即便現在自媒體盛行,社群網路可隨意發表言論,王則文仍認為,網路的三言兩語無法真正完整傳達自己的理念。擁有一間店才能從這間店出發,塑造這間店的風格,你會去花很多心思去想這件事情。當你有一個依據的時候,說出來的效果會是不一樣的。
嶼讀書房的書籍不侷限於人文或文學,另有自然科學與醫療等相關書籍。   攝影/郭富珊
充滿島嶼風情,但是嶼讀書房的選書並無主題限制,反而多以「島主」們的品味及嶼讀曾舉辦過的講座、展覽相關書籍為主。「我們把島嶼延伸成是對台灣的關懷,所以主要從台灣的議題先出發。」王則文說,自己在挑書時會去找比較需要重視的議題。他說,有的獨立書店可能會較偏向人文,不過嶼讀也會進環境、能源方面議題的自然科學書籍,或是醫療制度、基礎科學及休閒方面的書。

「雖然書本的數量沒那麼多但是都滿有特色的。」王則文的母親說, 如果你對某方面比較有興趣,可以在這邊找到自己會喜歡的東西。像她自己喜歡音樂,就在這裡找到了音樂相關、很有特色的書籍。王則文也說:「如果說我們現在台灣越來越走向公民參與的社會,你總是要有一些基礎的不管是知識也好、立場也好或是思考的方式都好。」他認為,以各式書籍作為工具,提供各種不同的方向去思考跟對話,才能夠從閱讀的過程中慢慢建立知識與思考的基礎。

跨界經營 尋回文創初衷

嶼讀書房除了書籍販賣,也提供飲食和閱讀空間、講座課程與場地租借等。講座與活動的主題王則文說並無特別限制,大部分都是比較靜態、知識性質或是藝文創作性質的活動。例如之前曾邀請作家來談書,或是引進如維基百科的社群,固定每個月聚會,現還計畫「一書換一書」的二手書到店交換活動。嶼讀也結合在地,邀請永和地區的漫畫老師每個星期到店內教小朋友畫漫畫。
嶼讀書房除了販賣書籍也提供空間舉辦講座與場地租借。   嶼讀書房提供
書店內另有不少空間擺放了島嶼和海洋相關商品,有玩偶、服飾、包包及手帕等。「比如說我們有一些小孩子的手帕,就可以跟他說手帕其實是可以重覆使用的,跟拋棄式的面紙是不一樣的性格。」王則文說這些商品都在塑造一個店的空間氣氛,一方面有故事可以說,二方面是比較吸引大家的目光,讓這個店變得比較像是文創。不過,王則文卻透露自己並不太喜歡「文創」這個詞彙。他認為台灣的文創已經越來越糟糕且氾濫,原來在消費過程中可以讓你接觸到不同文化感受、體驗到更高層精神的部分已經消失了。
嶼讀書房內擺有不少具故事性的島嶼、海洋相關商品。    攝影/郭富珊

「文創本來其實是一個蠻不錯的想法,他其實在我們的物質生活已經差不多到一個臨界點的時候開始給你一些精神生活,而且這些精神生活相對來說是容易取得的,在你的日用品當中就體現了。」王則文認為,自己並沒有多偉大的理想,但是在生活裡面做一些小小的改變,慢慢累積後讓你有一些觀念上面的變化,這才是文創原來真正的定義。「他不見得是要重新去發明一些東西,而是你有沒有辦法去詮釋,還有有沒有想清楚你自己到底在做什麼。」王則文說。

價值定義 透析閱讀意義

「最一開始最困難的點就是到底我們的客人要從哪裡來。」王則文說,書店的特性較為低調,無法大張旗鼓地掛上紅布條,且嶼讀位置不在交通要塞,也不會販售文具、參考書等。「現在年輕人現在想到的都是會靠網路,可是你真正去做就會發現網路並不是像大家幻想的只要Facebook每天寫、制造話題就會真的馬上產生一些效果。當然也是要花好長的一段時間去看去觀察到底你寫什麼東西大家會喜歡看,而且喜歡看不見得會來。」為此,王則文除了用心經營網頁,介紹書店與書、宣傳活動等,也嘗試跟在地結合,得到社區認同,透過客人的介紹傳播書店名聲。

「有的商業經營會說我們不要追求價格而是要追求價值。」他說,尤其網路書店的折扣與便利性讓書店光賣書是活不下去的,嶼讀書房勝過的地方並不是在這些價格上面,真正有價值的地方是在它的空間,它給你的是不同的體驗,不論是在實體店面選書、飲料輕食或是其他東西,都是在營造一個空間。「我想沒有人開書店為了想要賺錢,我們在選書、在空間的裝潢都早就已經設定了一些我們想要說的話,所以只要這個店能夠營運下去,它只要每持續多一年就表示這個理念多一年散播的時間。」
嶼讀書房二樓現用於覽展與「一書換一書」的二手書交換活動空間。   攝影/郭富珊

王則文希望藉由嶼讀書房讓大家對閱讀有不同的想法與感受,「我覺得應該要讓大家理解閱讀意義是有好多個層面,而且你可以依據當時的狀況去做一個調整。」王則文說,當你在某一個意義上面開始覺得閱讀讓你越來越痛苦、離你越來越遠,你不知道為了什麼而閱讀的時候最好能夠跳出來,保持開放的心情。他認為,不論是為了考試或工作而閱讀都無所謂,也無需被批判。閱讀是開放的,是多加調整然後找到自己喜歡、最能夠激發自己興趣的意義。因此,嶼讀書房設定島嶼、人文、生態、生活,提供各類書籍與舒適的閱讀、文化空間,鼓勵人們在此閱讀、討論與思考,希望每位讀者皆能在浩瀚書海中,遇見最美麗的島嶼。


延伸閱讀

陸連島書店 重建島嶼的記憶

充滿書香的自然教室 綠書店

默默耕耘的水牛 不只賣書的書店

更多報導請看生命力新聞

用你的聲音 種出Potalk植物盆栽

$
0
0

    

【記者陳韻如、何榮泰/新竹市報導】盆栽在一般人的印象中,有擺飾、點綴環境的功能;喜歡栽培植物的人,跟它的互動不外乎是澆水、施肥、換土或洗葉子,但有沒有想過植物也能聆聽人類說話,並給予回應呢?這就是「Potalk」,一個會聽人講話的小玩意。Potalk雖然外表平凡,但它不是一個普通的盆栽,把它放在家裡,當偵測到環境中有人對話,就會自動給予水分和養分,Potalk的特別之處就在於人類用聲音栽培植物,使植物長大。




交通大學機械工程碩士班生物實驗室的Potalk團隊,團隊成員由左到右分別是陳毓丞、吳櫂哲、郝昱翔、楊秉祥、陳昱融、董欣宜、黃柏勲。   Potalk團隊提供

促進互動與溝通 Potalk入圍史丹福銀髮設計競賽

現代人每天過著忙碌的生活,疏於跟身邊的人相處,你已經多久沒和家人聊天呢?來自國立交通大學機械工程碩士班的六位學生,共同製作出「Potalk」植物盆栽。創辦人郝昱翔說,Potalk結合盆栽與對話,名稱發想於英文的「pot」為盆栽,「talk」為對話。「它除了是好看的療癒小物,希望也能夠提醒人與人之間應多多相處、增加對話。」

「科技的發達與進步,人們天天沉浸在行動裝置與社交網絡中,疏於與身旁的人互動。」創辦人陳毓丞表示,在這個社會中,人跟人之間的關係漸趨冷漠,人們天天沉浸在行動裝置與社交網絡中,疏於與身旁的人互動;人與人間關係日漸疏離,導致相處時間相對減少,「因此我們當初發想的動機,其實是為了改善子女與長輩間的互動關係。」

「Potalk」植物盆栽從二〇一五年七月開始,重心主要在研發、參賽,並提供給學生和家長使用,產品預計二〇一七年一月上市。郝昱翔說,團隊會想選擇植物盆栽作為研究工具,原因是不管在辦公室或家裡,植物是最常出現在我們的生活當中,是人們會注意的物件,一個擺飾的工具。

二〇一六年三月,美國史丹福長壽中心公布在銀髮設計全球競賽十二個決選團隊中,其中有四隊來自台灣。其中一隊是由交大機械所團隊研發的植物盆栽「Potalk」更在亞洲區的銀髮族設計競賽拿下第三名。創辦人陳昱融說:「最後評選的方式為是評審在聽完各組簡報後評分,後來我們才知道,原本的評分其實不到第三名,是經過評審的討論之後,我們才逐漸爬上來的。」

Potalk團隊贏得亞洲區銀髮族設計競賽第三名,由左到右分別是黃柏勲、楊秉祥、吳櫂哲、陳昱融、陳毓丞。 Potalk團隊提供

偵測到環境中對話 Potalk定時自動澆水

創辦人吳櫂哲強調「Potalk」並不是植物體本身,而是一個助長工具、一個幫助植物的孵化器。「Potalk」的設計構想,是在盆栽上裝設有感測器與提醒燈號,事先在裝置中備好水份與養分;盆栽在生活環境當中,感測到對話聲音時,就會貯存能量,達到一定能量後,Potalk會依照植物的特性,自動適時釋放出水分與養分,提供植物生長所需元素。吳櫂哲說,倘若太久沒偵測到聲音,提醒燈號就會開始閃爍,提醒你「該和身邊的人說說話!」

「Potalk」最外層有十個提醒燈號,當能量全滿時會燈會全亮。當偵測到互動就會能量增加作為一次獎勵,再依不同植物特性,每澆完一次水扣掉一個燈號。此外,每個「Potalk」都會有專屬的主人,在最初使用開機時,跟它說幾個字或句子就可以完成設定。特別的是,Potalk能量的增加,必須同時有主人的音頻,和另一個人的音頻,才能累積能量。

「當年老者面臨身體、經濟、社會的失落,與親人溝通是生活中的基本需求。」郝昱翔說,當初也是由長輩有栽種的習慣發想,以盆栽來提醒家中成員溝通的重要性。「如果燈數越少,會造成植物因缺乏養分或水分而枯萎,也間接提醒我們,植物好像快死掉。通常人們在第一個時間點,可能會選擇去找爸爸、媽媽或爺爺奶奶講話,這時我們的目的就達到了。」

「Potalk」能量少時,導致植物些許枯萎。由左而右分別是郝昱翔、吳櫂哲、陳毓丞。    攝影/何榮泰

Potalk簡約外型設計 多方訪問親朋好友

當初交大機械所的團隊在設計Potalk外型時,訪問了許多親朋好友的看法。有趣的事情是,在一開始不特別限縮盆栽用來做甚麼時,團隊問大家:「如果你可以有個盆栽,那麼你想要它長甚麼樣子?」陳毓丞說,因為沒有限制盆栽的功能,因此各種形狀都有,像是有人要盆栽長翅膀、長兩個愛心等。團隊成員根據訪談的資料,發現有些人喜歡有稜有角的、圓潤的或流線型的,他們分析歸納後,畫了很多張設計圖,並到處訪問青壯年族群的想法。

最後,「Potalk」是由陳昱融和郝昱翔共同設計而成。Potalk簡約的外型設計,讓它跟一般的盆栽不一樣,其設計理念是以簡單、溫暖、可愛、圓潤為主軸,郝昱翔說,會想選擇以白色為主色系,是因為白色是有質感顏色,希望人們遠遠的看到,就知道它是「Potalk」。

「Potalk」是由創辦人陳昱融和郝昱翔共同設計,並以白色為主。    Potalk團隊提供

延伸閱讀



風土痣 風土事物的不同姿態

$
0
0

    

【記者陳巧翎、林育璞/台北市報導】忙碌的城市生活,讓你多久沒有停下來好好呼吸,感受生活的土地最真實的面貌?忘記了小時候記憶裡台灣農業社會美好的生活習慣,卻苦無機會也不知道從何憶起。風土痣將帶你細細品嘗,關於台灣生活的面貌及土地的萬種風情。




找尋最真實的風土記憶
風土痣關懷台灣的農業、生活、風土事物,讓大家能看見台灣這塊小島土地上所孕育出獨特的風情。編輯沈岱樺表示,當初因為自己曾擔任過雜誌「鄉間小路」的編輯,所以發現自己就是喜歡這塊土地上關於生活、農業的記憶,就邀請曾合作過的插畫家春子來一起發想這本雜誌,希望能出刊一本關於台灣風土印象的雜誌。

風土痣於二〇一二年十一月創刊,以年刊形式發行,目前出版的主題有:醃製、種子、火鍋、尋油記——台灣苦茶油,都是從台灣人傳統的活動或是習慣發想題目,岱樺希望透過這些讓大家找回年幼的印象或認識自己的家鄉,同時也可以激發大家對土地的關心,讓更多人更關注風土。
DSC06044.JPG
風土痣共同創辦人及編輯,左為王春子,右為沈岱樺。   攝影/陳巧翎

風土痣 土地的獨特標記

提起雜誌名稱為甚麼取名「風土痣」?岱樺笑著解釋,當初是因為選擇風土事物當作雜誌主軸,所以有了風土二字,但是最後為甚麼是風土「痣」呢?一開始是春子無意間的發想,但後來兩人覺得十分符合他們想做的主題。因為痣就像是一個人的標記,而「風土痣」就是關於風土事物的獨特標記。
DSC06028.JPG
風土痣固定專欄,南北媽媽通信。  攝影/陳巧翎

而且他們認為若是取名「誌」,恐怕會讓讀者有話題太過厚重的感覺,也會有無形的框架侷限。風土痣的實驗性較強,主題的設置除了需要相關台灣風土之外就比較沒有限制,可以隨興地做自己想做的主題或是敘事手法不受限制。

另外風土痣有做像是報紙形式的大開本,希望回味傳統年代,可以坐在樹下愜意且舒服的閱讀,除了閱讀上比較沒有負擔外,也能讓人玩味收藏。

生活經驗是最好的滋養

風土痣裡的內容,大多是岱樺跟春子從自己的生活經驗或是觀察台灣人的生活習慣而來。例如第二期的主題火鍋,就是愛吃火鍋的春子在日常閒聊提出的想法,發現台灣人一年四季都很喜歡吃火鍋這件事,不管是夏天躲在冷氣房吃著熱呼呼的火鍋,或是冬天大家團聚在一起邊火鍋邊聯絡感情,火鍋這件事似乎已經變成台灣人一種正字記號的飲食方式,也是生活的一個紀錄。

因此在風土痣第二期裡,就以火鍋作為主題,介紹不同風味的火鍋:酸菜白肉鍋、部隊鍋、素食鍋等等,也介紹台灣不同的火鍋鍋具、吃火鍋的「眉角」、火鍋會有的食材。同時在「痣同道合」單元裡,也請住在海外的台灣人介紹他們如何在國外煮出台灣味的火鍋。

no02火鍋海報-1.jpg
第二期火鍋主題,吃鍋「眉角」。   風土痣提供

為了因應火鍋這個單元,他們也辦了火鍋分享會,藉由與大家一起吃火鍋交流火鍋的知識,也透過這樣的經驗繼續培養對台灣風土的熱情,讓雜誌不再只是平面記載資料的載體,同時也能使引發人與人之間情感交流的媒介。

實際跟訪觀察更細膩的美好

不只是面對面採訪受訪者,岱樺表示,會抱持著聊天交朋友的心態來與他們對談,甚至會貼近他們生活持續跟訪一陣子。「多了解線索,就能將事物描寫得越細膩。」,岱樺說。會因應題目的不同而決定觀察時間的多寡,像之前以「種子」為題時,就透過外稿寫手大頭來幫忙採訪美濃地方農民的活動。岱樺說,原本美濃的婆婆不接受採訪,因為害怕受訪後會被別人搶走工作,於是就要慢慢跟她培養感情,讓她了解我們只是想要記錄這個事情,而不是要跟她競爭的。

春子說,「要經過採訪觀察後,才會知道有些事跟想像中不一樣,就必須再做調整」。岱樺表示火鍋主題時,其實曾想要介紹漁夫的火鍋,因為看了外國影集的影響,一直想像漁民們會以現捕的新鮮海鮮來煮豐盛的火鍋,但採訪之後,發現漁民們在船上都以簡單飲食為主,跟想像的差距很大。

不預設回饋 詳實呈現台灣風貌
風土痣的固定專欄「風土繪本」,收到讀者很多熱情的回饋。由春子繪製跟主題相關的可愛的插畫,以說故事的方式來表達跟主題相關的知識,畫風每期都會有新的嘗試,不只適合親子共同閱讀,讓老一代及新一代的人們都可以乘載台灣風土的理念繼續傳承。

DSC06038.JPG
風土繪本每期展現的不同畫風 。   攝影/陳巧翎

「不會預設收到的回饋,應該沒有人會先設想回饋才來出版雜誌,而是會把收到的回饋的一種禮物」,春子表示,這些熱情的回應,都會變成情緒上對他們的鼓勵,讓他們可以更努力地詳實呈現關於台灣的萬種風土民情。希望風土痣幽默機智的語言圖畫,讓更多人可以多付出關心在環繞我們日常的人事物,也讓台灣美好的風土民情可以受到更多關注及延續保存。

延伸閱讀

五花鹽 調味出台灣的平凡好滋味

Rocket Café 老派創造前衛的浪漫

3D行動電影車 讓弱勢孩童看見台灣之美

更多報導請看生命力新聞




無聲告白 將台灣環境問題視覺化

$
0
0

    

【記者王曉敏、胡櫻馨/新北市報導】每天接觸的空氣、水以及整個環境周遭,我們可以感受到什麼?空汙、噪音、海洋破壞、鉛水、光害……等等環境議題並不遙遠,都在我們生活之中。四名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視覺傳達系四年級的學生,利用地名漢字結合環境問題,十七組海報呈現出十七個地區今昔對比,揭露台灣各地環境真相,為無聲土地告白發聲。




a.jpg
無聲告白團隊在板橋為海報現場錄音。   無聲告白團隊 提供

親自走訪 記錄成冊

近年來新聞、電影散播許多關於大自然反撲的訊息,台灣這塊寶島在人為肆虐下,各式環境議題也不曾少過。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視覺傳達系的陳曉瑩、張雅嵐、宋時禎、廖立恩,畢業製作設計構想過程中,思考到底有多少人注意到新聞報導的內容,並且真正了解始末原因;又有多少人在新聞浪潮過後,持續追蹤關注思考。並設想若汙染發生在台北,是否台南就充耳不聞,但水、空氣是流動的,同樣生長在台灣這塊土地上的人都會被影響到。因此,他們想藉由海報,結合漢字、地名及環境污染,與自然環境參與,將台灣環境問題視覺化,呈現出屬於這片土地的無聲告白。

張雅嵐說「無聲告白」主題名是小組想了近百個才被老師核准,因想的方向太過悲觀,像崩城、毀滅之類的,最後才想到充滿正向力量的「告白」。他們計畫走訪每個地區,目前已至基隆、新北、台北、雲林等地,在各地拿著看似平面設計的海報,加入互動性,讓人產生連結性,喚起人們對土地的重視。在雲林麥寮實地記錄空汙情形時,被當地居民注意,對著他們說:「以前空氣真的沒有這麼糟。」他們也將設計、走訪過程記錄成冊,提供給需要的人。
b.jpg
張雅嵐翻閱無聲告白設計書內容。   攝影/王曉敏

勇於實驗 大膽設計

以各縣市地名為主軸,用大地方述說小地區環境問題,透過與自然互動,如日曬、雨淋、光照、空氣灰塵或是人為撕、黏等方式,總共十七組A1海報,每組都有實驗前實驗後對比海報。

g.jpg
基隆港船隻油汙汙染對比海報。   無聲告白團隊 提供

基隆使用宣紙,以水墨手法表現基隆港輪船的風貌,從船流出的黑墨引導未完成的文字導向,再用手按壓船體,後方泡泡被戳破黑墨流出完成字體,來表現海上窒息的黑色薄膜--油汙汙染。新北本來想做成刮刮樂,但礙於經費及技術,因此不同於其他組都有前後對比,只有一張海報,在背後貼上錄音裝置,剛好錄製時遇上競選期間,完美呈現噪音汙染,觀者可以按壓海報上的紅點,會發出聲音。台南及台東則是利用撕開方式,呈現戴奧辛汙染後的變形魚,及用魚骨頭寓意海洋生態受害。以上是人為互動的方法,讓觀者在參與的過程中直接感受到問題的不容忽視之處。
d.jpg
臺北隱藏在地底下的毒流--鉛水汙染對比海報。   無聲告白團隊 提供

臺北以地下鉛水管管線設計為發想,在字上鋪鐵粉,氧化後呈現鏽橘,來表示鉛管風波。新竹則是垃圾汙染,海報上佈有黏膠,放在垃圾桶上垃圾掉落即會黏在上方。屏東主題為珊瑚白化,因此使用日照褪色手法。台中及雲林都是空汙問題,皆使用灰塵沾染方式。桃園跟南投用雨水沖刷方式,分別表現酸雨頭髮掉落及被土石流沖刷的等高線。

e.jpg
彰化和美染整廠汙染不美麗的彩虹河對比海報。   無聲告白團隊 提供

嘉義、花蓮、彰化在海報背後貼彩帶紙,雨淋後將色彩印上海報,分別呈現不同的汙染情形。高雄則使用墨水遇雨水顯影的特性,表示水質優養化。最後令人眼睛一亮的是宜蘭跟苗栗,前者在紙上鋪螢光劑,關燈後可以看到螢火蟲,而開燈就是民宿。苗栗鎘米風波,用雙面印刷,在背後照光就可以看見白米變紅米;陳曉瑩表示很可惜,因為希望海報還是有海報該有的樣子,可以捲起來,因此展出沒有在後面貼燈箱,無法讓觀者看到效果。
f.jpg
宜蘭羅東夜空遺失於燈海之中--螢火蟲與民宿對比海報。 無聲告白團隊 提供
期望關注 合作前景

校內個展已經結束,新一代設計展之後,他們期望能夠與各界合作,像是與環保署合作推出酷卡,但首要還是希望能夠將每個地區走完,若有機會,絕不會拒絕將作品繼續展出。常被問到為什麼不做離島地區,宋時禎回應:「有在計畫要設計隱藏版,可能在募資平台或是粉絲專頁發表。」

除了海報跟小冊以外,也有設計明信片,每個地區各一張,左方有小字告訴所有人海報主題,而右下方則是一小段簡介介紹汙染事件。無聲告白藉視覺設計讓人看了有所感觸,引發共鳴,讓人了解到自己居住的地方,反省人與土地間的關係,重新思考環境癥結。


延伸閱讀

告別舊想法 用設計作環保

ICC海廢監測 還給台灣藍色天堂

$
0
0

    

【記者陳是祈、林蓉/花蓮縣報導】夕陽西下的花蓮出海口,一群手拿夾子、麻布袋的志工在沙堆中,拾起一個又一個寶特瓶、塑膠袋以及吸管。「不想要只是不斷的撿垃圾,而是確實做出改變。」於是,黑潮文教基金會引入了海洋廢棄物監測ICC(International Coastal Cleanup),也就是「國際海洋廢物檢測計畫」,讓淨灘活動能夠確實為海洋環境做出改善。
黑潮致力用ICC養成民眾在參與淨灘時的紀錄好習慣。    攝影/林蓉

紀錄海洋廢物 淨灘更有效

ICC是由美國海洋保育協會(The Ocean Conservancy,簡稱TOC)發起,目的在於讓淨灘不再只是單一的環保活動,而是透過記錄撿拾的垃圾,經過分類與計量,將數據作為督促政府制定法令的資料、作為環保教材,甚至可以有效追蹤垃圾來源,遏止垃圾的製造。

ICC的監測方式是由世界各國的協力團體各自號召志工進行淨灘活動,並統一使用由TOC設計的ICC紀錄表格,將清除的廢棄物依來源分類並紀錄種類、數量。因為使用標準的紀錄表格進行資料記錄,使得世界各地的數據得以共同彙整、比較差異。

DSC09407 (2).jpg
ICC的紀錄表格。    攝影/林蓉

淨灘結束後,協力團體會收集國內的ICC紀錄數據,再傳送給TOC,由TOC彙整製作成每年的ICC成果報告。此成果報告會提供給所有參與ICC的單位,幫助了解各地海洋廢棄物的來源,進一步防制海洋廢棄物。

目前新的表格針對四十二樣廢棄物作紀錄,並區分為五大來源,分別為「海岸遊憩與日常生活」、「海上活動與船隻」、「抽煙」、「傾倒廢棄物」、「醫療/個人衛生用品」。

黑潮引入ICC 參與國際不遺餘力

致力於海洋環保長達三十年的黑潮海洋文化基金會在二零零零年響應ICC,進行海灘廢棄物監測計畫,並於二〇〇零零五年正式成為ICC國際淨灘行動台灣協力團體。

「海對台灣來講是非常重要的資源。」黑潮海洋文化基金會主任賴威任表示,雖然國內的淨灘活動密集,但對於海洋廢棄物的清除似乎功用不大。「舊的垃圾來,明天就恢復原狀。」他認為,光是淨灘並不足以解決海洋廢棄物的問題,也是黑潮海洋文化基金會決定將ICC引入台灣的原因之一。

不只是引入,黑潮海洋文化基金會也將ICC的方法加以改良。賴威任表示,目前TOC接受的資料只限國際淨灘日當天,但「淨灘是每一天都可以進行的」。於是,黑潮改良了表格,也收集了屬於自己的資料庫,並且鼓勵所有的淨灘志工、單位都養成記錄的好習慣。

長期致力於淨灘的海洋詩人的譚洋認為,這樣記錄的方式,可以更深入的了解環境問題。他舉例,像花蓮溪出海口曾發現大量的提神飲料瓶,經過追蹤,發現是由凌晨出海的漁人所製造。「這樣就可以開始想辦法從源頭解決問題。」有沒有可能讓提神飲料瓶也強制回收?或是針對漁人的行為呼籲?譚洋認為,這都是因為ICC才能發現的問題。

以數據說服 促成法規修改

ICC的最初目的是要以垃圾數據促成法規修改,而黑潮也確實做到這一點。黑潮海洋文化基金會的研究員呂允中舉例,二〇零一一年所修訂關於「外帶飲料杯」的法令,提供消費者自備飲料杯折扣優惠以鼓勵外帶杯減量,就是黑潮利用ICC所推動的成果。

「在淨灘的時候,發現大量手搖杯的包裝、吸管,所以開始注意到問題。」擅長數據分析的他,根據表格收集的數據發現外帶飲料杯垃圾竟佔了台灣總體海洋廢棄物高達七成,也藉由確切的資料證據,得以讓環保署順利通過法規。

DSC09297 (2)_resized.jpg
台灣四面環海,卻總是有驚人的垃圾量。  攝影/陳是祈


延伸閱讀

廢旗重生 美麗台灣

回鍋油做肥皂 降低河川汙染

中原大學「山盟海Seal」 促立法救海豹

更多報導請看生命力新聞



多美麗 量身打造女性的戶外探險

$
0
0

      

【記者劉敏、楊時育/宜蘭縣報導】陽光灑在一大片銀白的雪地上,一群女性以平穩的腳步緩緩地向著山頂攀爬,這是多美麗女生戶外探險的團隊。多美麗負責人兼領隊嚮導李美涼認為,時下的登山團體大部分都為男性主導組織,注重登山速度及目標成就;進而忽略了女性較注重登山的「過程」與「感受」的需求,因此,在這樣的體認之下,她與夥伴們共同成立了多美麗,提倡女性自主登山,放慢腳步,以純然女性的眼光重新認識自然。




正踏在雪地一步步登上山頂的多美麗戶外探險團隊。    多美麗提供

「我比較自主獨立,也認為自己的能力不比男生差!」從大學時期因為社團開始登山運動的李美涼,在二十年的登山經歷當中,卻常常遇到女生朋友提到在登山團體中遭遇很大的壓力。在兩性一同參與的登山團體裡,男性往往站主導的位置,並且較重視體能、速度及完成的目標;女性則較重視運動的過程及感受。近幾年李美涼也發現國內跑步、馬拉松盛行,女生運動人口大幅增加,形成了一股風氣。這樣的環境下,她認為時機正適合創辦一個專門為女性打造的戶外運動組織,吸引有興趣且原本有運動習慣的女性加入。

多美麗負責人兼國際領隊嚮導李美涼。    攝影/劉敏
培養女性自主運動 不仰賴他人
多美麗的標題設計。    攝影/劉敏

「是因為大自然,才把我們三個各屬不同領域的人連結起來。」,影像工作者黃可喻這樣說。二○一六年初,登山嚮導李美涼、具備視覺設計專長的陳萱白及影像專長的黃可喻,運用自身的特長,共同創立了「多美麗女性戶外探險」這個組織。不僅鼓勵女生多走到戶外來,擁有獨立自主的運動能力,進行如登山、攀岩、溯溪等戶外運動,更讓女性不需仰賴其他男性或組織。希望能夠教導女生更多相關的知識技能,故提供女性群眾「多美麗女性戶外探險」這樣的一個戶外運動交流資訊的平台。

多美麗工作室中的攀岩場。    攝影/劉敏

李美涼登上南湖的最高峰北大湖山時,靈光乍現,為組織想出了多美麗這個名稱。多美麗,其實是來自於八通關日治越道線東段上的「トミリ(Tomiri)駐在所」(日文意為「十三里駐在所」,距花蓮玉里約十三日里而得名)的音譯。多美麗駐在所如今仍遺留著日據時代人字石砌的駁坎遺跡,讓李美涼十分印象深刻。尤其是八通關是一個路線平緩的古道,在李美涼的腦海中,女生漫步在這一條步道,搭配著美景,十分符合她心目中對女性登山的想像,也切合她想要創辦這個組織的理念。

「登山會帶給人很多正能量!」李美涼這樣說,「登頂後的美景,是克服挑戰後的肯定。」在她的想像中,野外運動能讓女生找到自信。她拿登山作為例子,認為登山過程中會比較艱苦,並不是一種享受,卻在完成目標時,能帶給自己更強的意志力跟勇氣。而有了這樣的勇氣,就不怕挑戰人生中的難關困境了。黃可喻也說,大自然給了她很大的啟發, 有很多生活上的問題 ,因為進入大自然進而得到舒緩及解答。

面對眾人懷疑經歷 毫無遲疑

問到多美麗活動時的趣事時,李美涼表示,在多美麗幾次的登山活動中,幾個男女混合的登山客團體看到她們,會關心地問道「妳們真的要去嗎?」、「 妳們真的可以嗎?」對他們特別的關心。她笑著說,當她們全女團一走到登山口,就開始引人注目了。也有男登山客,一看到是李美涼一個女生當登山的嚮導,開玩笑地說:「妳這麼能幹喔!以後會嫁不出去喔!」她認為,這種關心其實帶有一種懷疑,不過她堅信就算是只有女生的群體,也的確可以自主完成戶外運動。

還有一次太魯閣的登山活動中,一位挑戰過百岳, 經驗非常豐富的女性參加此次活動。由於當時的活動教導基本知識居多,李美涼當時還納悶為什麼這位學生會想要來上課。後來才發現,原來參與男女的混和合團體的女登山客,常常不敢提問,怕被男生嘲笑。也有些女生想到團體中有男生在,所以沒有意願學基本功。這名女登山客也說,來這裡可以想問什麼就問,比較輕鬆沒有壓力,也學到了以前不明瞭的登山基礎知識。

親近大自然 兒童時期是關鍵

李美涼表示,她們用了接近半年的時間著墨,如何發展這樣的戶外團體。除了利用多美麗這個平台交流,並找到志同道合的夥伴之外,由於自己身兼母親的角色,她也希望讓女性接觸戶外運動時,可以影響到她們的孩子。她認為沒有接觸戶外的女生會覺得這些運動是危險的。「如果她有接觸過,當她成為一個媽媽,她可能比較不會阻止,甚至搞不好會從小帶著小孩,開始接觸大自然。」她認為這樣的教育在兒童時期是重要的,並且小時候接觸環境的經驗,未來這些孩子走回大自然的機率很高。

李美涼說,女性可能因為懷孕、被小孩牽絆、體能或生理期私密的困擾等等,男性主導的團體中無法深入談論,對於參與戶外運動有所顧慮。她表明其實很多女生對這個領域是有興趣也想要參與。「算是爭取自己的權益吧!」李美涼表示,她認為多美麗可以讓女生從事戶外活動時更自在,不必有很多顧忌。陳萱白說,未來的多美麗希望建構女性的社群,並有更深一層的情感聯繫。未來的多美麗,也想要舉辦親子營,讓一般登山團體所不接受的親子組合,可以藉由簡單的登山行程,一起從事戶外活動。「希望這樣的風氣可以漸漸被感染鼓勵!」,李美涼笑著說。


延伸閱讀



幸福豆花店 讓身障者找到生命價值

$
0
0

    

【記者溫婉廷、蔡宗洋/台中市報導】台中一中商圈有一家豆花店,雖然沒有店面、沒有椅子,但員工們依然充滿熱情,感情更像家人一樣融洽。眾人合力將一碗碗珍珠奶茶豆花封杯,準備迎接客人的來臨。小羽是幸福豆花店的老闆,也是一位腦性麻痺患者,儘管行動不便,臉上依然掛滿笑容,在蘇老闆的幫助下,一同創業,甚至幫助其他身障者一起打拼。



小羽及蘇老闆一同建立一中幸福豆花店。   攝影/蔡宗洋

機緣巧合 誕生幸福豆花
小羽在大學期間,父親生病,孝順的她想要分擔家計,於是在網路上求職,單純的她把個人資料、地址等較私密資料全部放在網路上。原本從事房屋修繕的蘇老闆,正想要雇用一位能為公司張貼廣告的行銷人員,看到小羽的貼文嚇了一跳,便留言提醒她要注意網路安全,從此開始與小羽有了接觸。小羽說:「大學畢業之後一直找不到工作,甚至差點想不開過。」小羽主修數位媒體設計,且擁有十多張文書方面的證照,畢業後,卻因為身障的關係,沒有人願意雇用她,蘇老闆看著她越來越悲觀,甚至有輕生的傾向,就跟她說「不要擔心,我們一起創業吧。」

「我想,年輕女孩子都很愛漂亮,就讓她開一家服飾店看看。」蘇老闆自嘲地說,剛開始做什麼都虧錢,把積蓄都花光了。「最後偶然認識了一個做豆花的阿姨,就開了豆花店一直到現在。」幸福豆花店在去年五月開業,雖然剛開始一天收入不到五百元,但透過臉書粉絲團的建立,小羽的故事被社會大眾看到,民眾按讚分享,讓幸福豆花店有了起色。

小羽努力裝著豆花。   攝影/蔡宗洋

自助助人 幫助更多弱勢

因為認識了小羽,知道社會上還有許多跟小羽一樣需要協助的人,所以蘇老闆跟小羽一起辦了「幸福扶助計畫」。幸福扶助計畫就是聘請低收入戶、身障者等弱勢族群一起賣豆花,而每一碗豆花扣除成本後每個計畫對象可以拿到七成以上的利潤,「等於他們自己就是老闆,我只是提供原料給他們賣而已。」

二〇一五年發生八仙塵爆時,小羽說,她看到之後就一直哭,蘇老闆問她怎麼了,她說,她想幫助八仙塵爆的傷患者,「因為我本身長期吃藥,沒有辦法捐血,所以我跟老闆說,我可以拿我的工資去捐助他們嗎?」蘇老闆聽了小羽的想法很感動,於是發起為期一週的公益活動,每賣出一碗豆花就捐十塊錢。也因為這樣,成了公益日的起點。

公益日就是每週會把豆花送到偏遠地區的小學或弱勢機構,也會讓每個扶助計畫的人上台說說自己的經歷。小羽說:「我們會上台說自己小時候被欺負的事情,希望台下的小朋友以後看到我們,不是嘲笑我們,而是幫助我們。」而有些偏遠地區的小朋友沒看過豆花,還會問小羽這個好好吃,是什麼,小羽難過之餘也深深覺得這個活動很有意義。

眾人合力為了未來打拼。   攝影/蔡宗洋

堅強自立 把溫暖傳下去


蘇老闆說,希望他們除了找到自己生命中的價值之外,更可以幫助其他人。「我常常跟他們說,希望以後別人看到他們,是對他們比出大拇指說:『你們好棒!』而不是像以前一樣覺得他們好可憐。」對此,員工孝勤很感謝蘇老闆。「這裡每個人都對我很好,在這裡也可以訓練自己的口才與膽量。」

每一個扶助計畫的人都賣不同口味的豆花,是為了讓他們能建立自己的客群。扶助計畫中的洪阿姨說,很感謝有這樣的機會賣豆花,有穩定的收入。「這邊的學生跟我買豆花的時候就像是給我鼓勵一樣,就會覺得這個社會上還是很溫暖的。也讓我們更有信心,也更有勇氣走出來。」



因材器使不輸人 洗衣廠助身障者就業

$
0
0

    

【記者陳薏筑、王俊傑/桃園市報導】在桃園市郊區的洗衣廠中,看見一個個員工開心地談天說笑,手上卻是精確無誤的折疊、熨燙每一件衣服,按部就班將工作踏實地完成,這裡是晨揚國際事業所開設的洗衣廠。「他們之中很多都是身障者,但是他們能做的甚至比普通人更好。」負責人邱奕田說。因為少時曾接受過幫助,他立志回饋社會,開設洗衣廠創業後,積極協助身障孩子教育及就職。




洗衣廠內的身心障礙員工負責醫療被服的折疊整理。    攝影/陳薏筑

坎坷童年受惠 立志助人延續愛

邱奕田因為幼時家逢巨變,國中時便兼差分擔家計,每天在清晨三點多,便騎著腳踏車送報紙。他說,有一次帶著一百多份報紙,突然下大雨到處都是積水,一個閃神就騎進了路面的坑洞,「我馬上從車上跳下來,那一百多份報紙也跟著跳下去了。」邱奕田一邊回想一邊說,當時送報紙的薪資微薄,賠償一整車的報紙,一整個月的薪水也泡湯了,「當時硬著頭皮硬送,眼淚也一直掉、一直掉。」

幸好,那時的邱奕田遇到了對他雪中送炭的陌生女子,也因此在他心裡埋下了想要幫助別人的種子,現在才得以發芽茁壯。他說,那時將報紙送到一個撐著傘要上班的女子手中,拿起近乎溼透的報紙,陌生女子看到他眼眶已經紅了,二話不說將手上的早餐遞給他,對他說:「吃完早餐再走」,便默默離開連姓名都沒有留下。

邱奕田眉頭深鎖地說:「我當時就想說,不要讓我有機會,有一天我有那個能力的時候,我一定會想辦法去幫助比較弱勢的人。」一九九九年,邱奕田認識桃園啟智學校的老師而接觸到特殊教育,原本經營洗衣店的他,貸款開設洗衣廠,同時萌生雇用身障孩子的念頭,也開始規劃工廠成為適合身障生的工作場所。

洗衣廠內的身心障礙員工正在進行醫療被服的分類。    攝影/陳薏筑

不只是捐助 給予一技之長

起初邱奕田曾參考庇護工場的概念,但他認為部分庇護工場實質上給予身障員工的反饋、薪資較少,經營理念與他難以磨合。他透過親力而為的方式,雇用身障員工並提供住宿、團膳,將洗衣廠的機器改裝,做成符合安全標準的規格,給身障者一個安全的工作環境。

在洗衣廠實習或是正職的身障員工,除了學習折疊、檢查分類衣物、熨燙、數字運算、操作大型機具等,同時也學習生活技能。透過這些訓練學習一技之長,自力更生。「其實依據每個個案的不同,將他們放到對的位置,他們表現不會輸給一般員工。」邱奕田說,他就一手培養了很多的身障生,現在當上主管的也不在少數,曾任正職的身障雇員累計有六十幾位。

除了安全的工作環境,邱奕田表示,他也堅持一定至少要給予基本薪資以上的工資,不包含替員工申請補助、處理生活問題等等,每一個送進來的孩子他都視如己出,甚至替他們做理財規劃。「你不要看他們這樣喔,很多身障員工存款都有一百多萬以上。」邱奕田笑說,其實公司提供住宿伙食,多數身障員工也沒什麼開銷,這樣的模式同時也減輕身障者對於家庭的負擔,甚至能分擔家計。

晨揚洗衣廠老闆邱奕田巡視廠內員工作業狀況。    攝影/陳薏筑

將心比心 持續為弱勢付出

由於邱奕田將心比心的為身障孩子付出,今年也獲得勞動部頒發金展獎私立單位一等獎。 隨著名氣遠播,不只是很多家長都來尋求他的幫忙,許多特殊教育學校、技職體系也與工廠建立實習合作。現在有宜蘭特教學校、桃園啟智學校、新北淡水商工、方曙工商、清華工商、啟英工家、桃園農工、龍潭農工、竹北特教學校、苗栗特教學校等十餘所所學校,約十餘名身心障礙學生在晨揚洗衣廠實習。

「做愛心,也要顧肚子。」邱奕田笑說,其實擴廠雇用更多員工,貸款金額也可觀,他的兒子媳婦也曾向他表示對於經濟的擔憂,但他仍認為在自己有餘力的狀況下,生活過得去並能幫助這些社會上的弱勢,心理卻是沒有負擔且踏實的,未來也將持續做下去。


延伸閱讀



Viewing all 875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