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生命力新聞
Viewing all 875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大林蒲煙囪林立 居民凝聚齊心抗爭

$
0
0

    

【記者陳宥畬、王芸樣/高雄市報導】高雄小港的大林蒲社區,昔日是產甘蔗的農地,卻因十大建設開發,工廠排放的黑煙、廢料,導致嚴重空污和水污染,讓居民長期看不見高雄的艷陽,也產生飲食安全的憂慮。志工因此組成「金煙囪文化協進會」,爭取更好的生活環境,雖然還沒達成目標,但透過齊心抗爭凝聚向心力,從此不再對環境冷漠,而更激發大家捍衛家鄉的共識。




大林蒲面臨嚴重空汙,金煙囪文化協進會志工常手作道具上街抗議。(左至右分別是成員林清清、理事長洪富賢、成員莊富驛。) 攝影/王芸樣
昔日農林漁業發達 人為薈萃

根據歷史記載,開拓當地的延平郡王鄭成功,一到大林蒲,看到此地野林草木茂盛,就將它取名為「大林埔」,後來為了驅邪種植菖蒲,才改名「大林蒲」。

鳳興里里長,同時也是金煙囪文化協進會理事長的洪富賢說:「我們早期農業非常發達,也很有文化,因為這樣還流傳『頂昌下蒲』的盛況。」「頂昌下蒲」是指右昌及大林蒲兩地都人文薈萃,明朝時期大興廟宇,讓分散的人口聚集在這兩地,因此右昌和大林蒲從來不缺人力,地靈人傑。他還說,大林蒲曾經因為盛產甘蔗,是高雄橋頭糖廠原料的主要來源。此外,溫暖的沙岸海灘和漁港都是大林蒲早期的特色。

十大建設讓農地變工廠 青天成黑煙

然而,昔日風光不再,好景不常。一九七三年,台灣進行十大建設。為了加速工業現代化,高雄大林蒲被做為工業發展基地,政府徵收他們的土地來擴建工廠設施,大林蒲從此成為工業區,昔日農地和沿海殺案都改建成工廠。洪富賢感嘆,童年對社區的回憶都是在甘蔗園和溫暖的海邊玩耍的景象,但是工廠進駐後,田地、海灘、明媚的陽光以及乾淨的水和空氣都不復存在,令在地人非常心痛。

洪富賢說,四十年來,大林蒲居民承受家園被破壞、環境遭受污染。而近年,台灣加速出口,工廠排放的廢氣造成空氣污染的問題更加嚴重,還因為黑煙遍佈滿天,整個社區都呈現灰灰、暗暗的樣貌。而工廠廢料排到海水裡污染水質,魚群被污染,也連帶影響漁業,不當的開發讓大林蒲像個資源回收場。

金煙囪文化協進會理事長洪富賢展示昔日大林蒲影像,回憶往日光景。    攝影/王芸樣

前期居民思想守舊 難以組織動員志工抗爭
二十年前,許多人雖然承受不住家鄉現況,卻沒有動力改變,不願站出來抗爭。洪富賢說,老一輩的思想保守安於現狀,年輕人也離開家鄉求學就業,社區只剩下極少數願意為環境行動抗爭的人。

一九九二年大林蒲爆發「五二六事件」,居民抗議中油大林廠污染社區,和政府起了血腥爭執。從那時起,洪富賢便開始正視大林蒲環境污染的問題,起初和他有相同想法,欲捍衛自己家鄉環境的人不多,而且沒有組織及計畫,難以抗爭成功。雖然如此,他仍沒有放棄凝聚大家一起抗爭的希望。

金煙囪協進會成立 用活動凝聚志工站出來

洪富賢因此在二〇一一年和十幾位志同道合的志工成立「金煙囪文化協進會」,開始上街抗議、寫請願書、集資北上到政府部門抗議,希望能減少工廠污染。而為了能喚起居民社區意識,召集更多人加入,也讓外界的人更認識大林蒲,洪富賢也定期舉辦例如社區攝影比賽、社區彩繪、西南風音樂季等活動。金煙囪文化協進會藉由藝術文化活動宣誓他們捍衛家鄉的決心,為小港沿海地區,留下一個可以喘息的缺口。隨著大林蒲的抗爭漸漸被媒體爭相報導,社區居民才發現站出來發聲的重要,有更多人加入協進會。

「社區彩繪」活動吸引來自宜蘭的藝術家倪祥,成為大林蒲的駐村藝術家,並邀請社區居民以及國小學生在建築物外牆與倪祥一起塗鴉、彩繪。選擇代表大林蒲工廠意象的黑、灰色、紫色,以及廟宇的橘色、紅色為主,是為了培養小學生了解社區發生的困境以及環境議題,將來為大林蒲發聲。

藝術家倪祥是宜蘭人,如今成為大林蒲的駐村藝術家,和在地居民一起抗爭。   大林蒲影像館提供

而為了替協進會募款,在二〇一六年二月二十號舉辦第一屆西南風音樂季,邀獨立樂團、在地歌手開唱。雖然規模還不大,現場很多設備還是倒貼志工的錢租的,卻集合對社區有心的人士出手相助,成功募得資金。

今天金煙囪協進會的核心成員大約十位,而包括所有樂意幫忙的志工加起來已經有四、五十位。協進會裡年紀最輕的成員林清清只有二十二歲,他說自己就是從社區彩繪活動後,發現身為社區的一員不能漠視現況,於是加入金煙囪協進會,在金煙囪協進會下的「大林蒲影像館」組織中,拍攝宣傳片、紀錄片,上傳到臉書粉絲專頁中分享。

成員最年長高齡七十歲的許順良,是從台電退休後,還把自己的退休金捐給社區,更隨其他成員北上環保署請願,許順良的行為還鼓勵更多社區耆老一起上街抗議、請願。



人若團結起 將比煙囪高

洪富賢說:「我們從零開始很累,但看到越來越多人重視社區,勇敢站出來,為了家鄉就不累了。」

大林蒲社區雖然還在追求乾淨環境的目標上,居民卻不再對家園環境冷漠,在一次次的活動中凝聚向心力,喚起更多居民拿出南台灣的激情,也讓外界認識大林蒲。期待有朝一日能掃除那些污染、林立的工廠和一支支煙囪,讓他們重見社區的烈陽,重現昔日光景。


社區彩繪選擇代表大林蒲工廠意象的紫色上色,期待喚醒更多民眾對環境議題的重視。   攝影/王芸樣
越來越多成員加入金煙囪協進會的行列,手打道具上街抗議,吸引媒體關注。   大林蒲影像館提供


延伸閱讀:

危機成轉機 甲仙種出無毒新希望

老屋大改造 保留台北人情味

廢旗重生 美麗台灣

更多報導請看:生命力新聞




鼓勵行善 公益履歷珍藏志工回憶

$
0
0

    

【記者陳韻如、何榮泰/台北市報導】「以往參加志工活動不是獲得紙本證明,就是記錄在志工時數紀錄卡上,但是內容有限不利於保存。但是現在透過Goolii,結合網站與手機App,將行善的過程,透過文字、照片、錄音、錄影等方式紀錄下來,讓志工經驗影響更多人。」Goolii,取自「鼓勵」的發音,中文名為公益履歷。公益履歷創辦人陶倢說:「Goolii鼓勵每個人服務社會,將各種與社會有關的公益活動紀錄下來。」




公益履歷創辦人陶倢(左)與徐韜(右)一同鼓勵大眾做好事。   Goolii提供

改善志工服務 展現服務的價值

公益履歷創辦人陶倢,同時也是喀擦行動問答家的創辦人。在喀擦行動問答家創業過程中,陶倢曾詢問廠商,是否能給投入心力的志工老師們一些回饋,例如:餐廳下午茶或民宿優惠卷等。但因當時志工數量規模不夠大而難以達成。與此同時,陶倢也發現到台灣許多小型公益組織也面臨規模小,難以跟企業募款,進而想嘗試將各領域從事公益活動的志工整合起來。

陶倢認為買完東西後有發票,發票可以兌獎;捐款後有收據,收據可以節稅,但花了寶貴時間做好事,拿到的不外乎是獎狀或紙本蓋章,有時也可能一點證明也沒有。他說:「這些服務證明都是冷冰冰、沒有感情的。」有感於當前志工服務學習存在某些怪象,舉例來說,有些人被委派的志工服務內容是,一疊紙上一直打叉、摺完一疊紙後寄出,或者有家長代替孩子做志工,只為滿足時數需求,但卻失去真正服務的真諦。

為了改善上述現象,在二〇一五年四月起,公益履歷便應運而生。因為Goolii是可以傳閱的電子徽章,點開徽章,內容有照片、影音、文字反思。如果是一些無趣的活動,也不會被傳閱,甚至不會拿到徽章,因為這樣的服務內容不敢被公開。Goolii是由創辦人陶倢及其友人——世新大學新聞系徐韜和台大資訊工程系黃奕翔共同創立,希望給予志工們「鼓勵」,感謝他們付出的心力。他們與三十家組織團體合作洽談,包括大學社團、協會或企業,大約有二千多人加入。

公益履歷團隊參與大同大學舉辦工研院百人Pitch的創業活動。    Goolii提供

透過電子徽章 記錄志工生活


人們從事志工服務,在累積一定服務時數後,會得到一張紙本的服務證明。但是由於進入數位科技時代,陶倢認為可以利用科技,把參與活動的心路歷程濃縮在「電子徽章」中。舉例來說,報名完志工活動時,手機會收到電子徽章,徽章的圖案是活動的Logo,也代表此活動的條碼。

每個電子徽章以活動為分類,志工可以從電子徽章中,收到志工活動的相關訊息,並在從事志工服務時,點入電子徽章,藉由手指左右滑動螢幕來切換功能,包括拍照、錄音、錄影、打字,把活動過程中的心情與反思記錄起來。志工填寫完心得或影音,上傳給主辦單位,當活動承辦人收到資料後,透過公益履歷,再由活動官方提供認證,回寄電子獎狀給志工。

公益履歷藉由手機App可以切換不同頁面,頁面內容包含活動本身的公開記錄,像是新聞稿;以及活動照片、志工個人的心得、影音錄像等紀錄。陶倢說,現今一般單位大多提供紙本獎狀,可是一旦搞丟獎狀也不好補發。「藉由公益履歷以電子勳章的方式統一登錄,就不會有記錄遺失的問題。」
圖為「社會探險隊」的電子徽章。    攝影/何榮泰

做好事的動態紀錄 電子徽章變得更有價值
曾經有個老一輩的志工和陶倢分享說:「公益履歷比起泛黃的照片還更有價值。因為不但可以寫下心中的感受,還能看到動態的影像。希望在日後告別式時,播放公益履歷上的電子勳章內容,讓兒孫知道我曾經參與過志工活動的心路歷程,也能將這個徽章傳給下一代。」陶倢表示,對於長者來說,公益履歷能協助他們在這個世界留下些什麼,或許也能視為一種另類的傳世相本。

「對比政府的紙本蓋章,公益履歷的電子徽章,讓參與公益活動有了溫度。」陶倢說,公益履歷不單單只記錄志工生活,更是一個把參與志工活動的過程,具體且真實的利用影像呈現出來,並把志工做完服務之後的感動延續下去。此外,對於志工組織來說,也能藉由志工上傳的內容,作為未來提升活動品質的依據。
陶倢笑說:「希望透過公益履歷把做好事的感動延續下去。」   攝影/何榮泰

行善不畏人知 克服困難向前行

公益履歷目前最大問題就是找尋與他們合作的志工服務機構,如今這個問題還是存在,但陶倢毫不在意,他說過程中難免會有阻力。舉例來說,對大型基金會而言,不管志工們的想法是好是壞,可以事後發問卷了解,而不必透過公益履歷對外公開。但大型基金會認為,Goolii就像一個審核單位考核他們,直接與志工接觸,讓志工公開他們的想法。

「創業的路上充滿許多不一樣的聲音,但我覺得這些聲音就是改進的機會。」陶倢說。他認為現在能做的是跟小型基金會合作,因為他們需要透過公益履歷,將志工做過的好事記錄下來,累積知名度與影響力,未來也容易跟企業或財團募款。此外,他表示大型基金會不用害怕自己被檢視批評,因為做好事要讓大家知道,就是促進社會進步的原動力。



延伸閱讀

老家藝文空間 看見需求傳遞幸福

素人講堂 交點你我夢想

馨手作 呵護嬰兒到老人的肌膚

$
0
0

    

【葉舜欣、張絲雨/新北市報導】打開辦公室的大門,撲鼻而來的是一股芬馥香氣;大約五十二坪的無塵室工廠,是吉名國際股份有限公司旗下品牌—「馨手作」製作有機無毒保養品的地方。品牌創辦人張郁馨說:「這些保養品希望照顧全家人的健康,從嬰兒、懷孕的媽媽,一直到爺爺奶奶都可以用。」



馨手作廠長龍聖生正在將以天然樹脂為原料的修護膏導入容器內。    攝影/葉舜欣

馨手作 衍生自母愛

在創立「馨手作」前,張郁馨在一家銀行當上班族。女兒兩歲多時,第一次過敏發作,後來也常常皮膚發癢、長紅斑,有時候甚至引起發燒,必須送急診。當時的她忙於銀行的工作,又必須照顧女兒,疲於奔波。於是她決定放下銀行的工作,專心照顧小孩。

「從那個時候開始,我就自己調一些護膚品,讓我的小孩用。她抹了以後,皮膚乾澀的狀況也開始舒緩。」張郁馨表示,發現自己調配的保養品是有效的,於是也開始調配保養品給家人用。

二〇一二年,張郁馨與丈夫決定創立「馨手作」,並且有兩位好友一起加入。張郁馨表示,團隊四人都不曾有過製作保養品的相關經驗。於是,她花了半年的時間,在清華大學學習進階的化妝品製作研發技術,主要是想了解哪種材料對人體有害。現在,除了研發產品,她也負責篩選材料、調配精油。至今馨手作上線的產品有五十多種,包括乳液、護手霜、面膜、手工肥皂等等。

一起加入的其中一位好友龍聖生,現在擔任馨手作的廠長。他表示,一直以都是從事水電相關的行業,從來沒想過自己會從事保養品相關事業。後來決定加入馨手作時,他便開始從基礎學起,例如配方製作等。目前他負責馨手作的產品製作,其中也包括物料、器具和人員管理。

馨手作創辦人兼總經理—張郁馨。    攝影/張絲雨

研發無毒保養品 傳遞正確觀念

馨手作的有機無毒保養品不只是針對女性而製作,他們的理念是希望可以照顧從嬰兒到老人的健康。張郁馨表示,在判斷原料安全性時,除了要求供應商提供相關文件,她也會先親自試用,才決定是否加入產品中。

張郁馨回憶,有一次某家廠商提供了一種萃取液,表示這款原料不會刺激皮膚,可以加入百分之二到保養品中。為了證實原料的安全,她拿了這款萃取液回家,加了百分之二到面膜中。豈料敷完面膜感覺臉上有灼熱感,於是她當下決定不使用這款萃取液。

「現在網路資訊繁雜,許多人容易從網路吸收到錯誤的觀念。」張郁馨表示,除了研發有機無毒保養品,自二〇一六年開始,她與新北市手工藝業職業工會合作,開辦課程及演講,希望從根本宣導並灌輸大眾正確的保養品觀念。
無添加樟腦的天然紫馨膏聞起來就像剛煮好的麻油雞。   攝影/葉舜欣

企業理念 保護嬰兒到老人的健康


現在的媽媽習慣給寶寶抹上一些乳液,或是防蚊液。但是,對於皮膚較柔嫩和抵抗力較低的嬰兒來說,這些產品中的化學成分容易影響他們的健康,甚至引起過敏。張郁馨表示,保養品的安全性是迫切需要被關注的,因為當中的成分會直接被皮膚吸收,有毒物質就會累積在身體裡。

「小時候被蚊子咬,外婆都會讓我們抹上麻油,不但可以止癢,也有良好的修護功能。」張郁馨表示,她遵循古法,使用有機蜂蠟、橄欖油,搭配台灣現榨冷壓麻油,在沒有添加樟腦的狀況,研發了「紫馨膏」。因為一般用於止癢的防蚊液當中含有樟腦,是患有蠶豆症的嬰兒無法使用的。打開紫馨膏的盒子,裏頭褐色的膏狀物體,散發著恰到好處的麻油味,聞起來就像剛煮好的麻油雞。它不但可以舒緩嬰兒尿布疹,也可以當作防蚊液使用。

二〇一四年,馨手作以「無界面活性劑母嬰用乳液」通過了經濟部中小企業即時輔導專案,希望將來產品上市後可以改善老人乾癢性肌膚,因為他們漸漸失去脂肪的皮膚,有時候甚至比嬰兒還要脆弱。


延伸閱讀

火龍果化妝品 開啟農民第二春

Dear Soap用心做出天然好皂

阿原肥皂 傳遞台灣天然之美

更多報導請看生命力新聞



豐味果品 細說小農點滴的文創果店

$
0
0

    

【記者翁子涵、李奕蒨/台北市報導】走進熙攘人群的大稻埕迪化商圈,兩旁特有的洋樓式百年建築相鄰坐落,琳瑯滿目的南北乾貨,更添大稻埕的古樸氣息,其中有一間風格別緻的店面,吸引了不少外國觀光客駐足。這裡是郭紀舟打造的「豐味果品」,裡頭賣的是由台灣在地果農用心呵護所產出的水果,他利用自己最擅長的美學角度,為果農創立平台,販售他們的藝術品。




水果.jpg
豐味果品的水果擺設和包裝都經由執行長郭紀舟設計。    攝影/李奕蒨

文創工作者 踏入農業領域
郭紀舟過去從事文創產業相關工作,曾有出版、賣畫、舉辦文化藝術活動的工作經歷,也在紙風車文教基金會擔任過專案經理,之後從事藝術經紀人時,一位種植芒果的朋友,請他幫忙做行銷,郭紀舟才發現原來台灣品質最好的水果都是出口到國外,國民自己吃的反而都是二、三級的水果,讓他感到非常可惜,便決定要把這些好的水果行銷分享給在地的台灣人。

郭紀舟為了尋找更多品質優良的水果,透過果農彼此引介,一一的拜訪他們,在二O一一年開始在網路平台利用他實地尋訪、攝影和文字等方式,用以一則則動人的果農故事,來為他們做行銷,也於二O一四年八月成立豐味果品實體店面。

不熟悉農業技術的他,在挑選合作的果農時,不執著於他們是否施行有機耕種,而是以人文的角度來看待農人,「假設這個農人不論是否使用農藥,但他把廢棄物都倒到水溝裡不管,代表他沒有這份心意去保護土地,自然也能看出他對待作物的用心與否。」郭紀舟說認為,比起強調有機,從小細節去觀察農人的農業理念,反而更重要。
老闆.jpg
執行長郭紀舟會為每個上門的顧客準備果醋,一一的介紹店內商品。    攝影/李奕蒨

以美學設計角度 行銷果農生命歷程
「水果就是農民努力而來的藝術作品,我們當然要幫他們好好的賣。」郭紀舟說,果農就是個藝術家,要付出許多汗水耕耘,等到收成,才會有人注意到他們。豐味果品的特色之一,就是會在每箱水果上放置一張印著果農照片、理念及產地的小卡,這些都是郭紀舟親自南下收集的故事,他認為行銷水果就像行銷藝術品,它們是不會說話的,要以「說故事」的方式來感動消費者,才能讓更多人瞭解小農背後的那份用心。

注重美學設計的郭紀舟,除了打造豐味果品如藝廊般的裝潢外,對於水果的包裝也有他的堅持,他建議果農使用白色的蔬果套取代以往慣用的粉紅色,不僅能對比出水果最自然飽和的色澤,也能提升整體質感,但是大多數的果農都嫌麻煩而拒絕,他便自掏腰包重新包裝,「其實視覺上簡單的改變,就能凸顯出水果的特色與美感。」

由於果農的收入都隨著市場的價格而起伏,因此郭紀舟讓合作的果農自己估算成本後,再決定水果的固定價格給豐味果品販售,如此一來不論市場價如何,果農都能有高於成本的穩定收入,也多了一條管道,讓消費者有機會能品嘗到他們認真種植的優質水果。

豐味果品目前與四十位小農合作,隨著時令販賣不同的果物,如屏東九如鄉的無毒檸檬、苗栗馬那邦山的無農藥草莓、高雄岡山高朱金桃阿媽的珍蜜棗和台中東勢盧永基以牛奶灌溉的茂谷柑等。郭紀舟也會把部分的水果,以不添加防腐劑、香精和人工果膠的純天然方式,熬製成果醬,延續果品的好味道。

門口.jpg
豐味果品打造如藝廊般的店面,展售果農辛苦的結晶。    攝影/李奕蒨

化身果農經紀人 再現水果新價值

豐味果品販售的水果是出口國外的等級,價格較高,因此市場普遍接受度也不高,郭紀舟在創業的前三年幾乎是入不敷出,幾度萌生放棄的念頭,然而在成立實體店面,用以文創方式展售水果後,擴大了消費族群,不僅成為許多董事長送禮的首選店家,也有被小農故事打動而購買的常客,現在更多的是慕名而來的觀光客。

顧客彭太太說,她的先生也是一位農人,常常花了好幾個月耗時耗力的耕種,換來的也只有幾千塊的收入,因此她非常能體會小農的辛勞,只要有經過迪化街,都會前來購買水果,以行動支持他們。

郭紀舟說,曾經合作過的一位葡萄果農,生意逐漸好到超過在豐味果品的販售成績,果農也就開始獨立對外銷售,「這樣非常好,我就能再繼續挖掘幫助其他用心種植葡萄的果農了。」他認為這就是豐味果品的初衷。郭紀舟把自己當成果農經紀人,用他最擅長的美感、創意和說故事等方式,透過水果這項媒介,來行銷每一位果農藝術家最動人、純粹的農業哲學,展現水果更多元的文化價值。


延伸閱讀:

有機青菜底呷 北投社大小農市集

友善小舖 在地小農有機願景

楊儒門推友善環境 農產品進百貨

鄰鄉良食 企業與小農的橋樑

更多報導請看:生命力新聞



苑裡用心米舖 讓你買到用心吃得安心

$
0
0

    

【記者吳芷萱、張惠華/苗栗縣報導】走在鄉間小路上,放眼望去是一望無際的稻田,微微徐風迎面吹來,空氣中混雜泥土的香氣,苑裡鎮上館里幾乎家家戶戶都種植有機稻米,擁有乾淨的土壤及優良的水質,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加上農民對稻米的細心照顧,讓消費者吃到一粒粒「用心」的有機米。





蔡水允正觀看田裡的插秧情況.JPG
蔡水允正觀看田裡的插秧情況。   攝影/吳芷萱

因緣際會 慣行轉作有機

從小就跟著父親一起種水稻的蔡水允,十九年前開始轉種有機稻米,他說,種有機稻米算是一種緣分,當時苗栗改良場的張素貞博士鼓吹大家種植有機米,糧商也積極跟農民契作,因為種有機米的產量會下降,糧商會盡量幫農民將賣有機米的總收入補到跟賣傳統稻米的收入相同,讓農民不會虧損太多。

目前種植台梗九號、台梗八號、越光米三種類的米,為何會選擇不易栽植越光米,蔡水允說:「越光米產量雖低,但價格相對高出一般稻米許多,是高單價的作物,雖然越光米很難照顧,遇到西北雨就會倒下,第一年種的時候幾乎全倒光光,但十幾年下來,憑著經驗慢慢摸索,就可以找到方法,例如在種越光米時氮肥不要放太多等等。」

蔡水允及妻子在田裡忙著搬運秧苗.JPG
大家在田裡忙進忙出 。   攝影/吳芷萱

正在捲秧苗的蔡凱翔.JPG
蔡凱翔正幫忙捲秧苗。 攝影/吳芷萱

不同於一般農業在收割結束後,將稻草放在田裡面焚燒,用心米舖則是將這些稻草拿給茶農使用,當作茶園的肥料,蔡水允說:「一開始是茶農來問,剛好我們的稻米跟他們種的茶葉都是有機的,他們把稻草拿回去後舖在茶園上,比較不會長雜草,而且都是有機的也不怕被汙染到。」

年輕人回鄉幫忙 打造用心品牌

雖然蔡水允種植有機米已有十九年經驗,但「用心米舖」這個品牌卻是在兒子蔡凱翔及媳婦陳姿潔於二○一四年回家幫忙後才創立的。陳姿潔說,一開始是先請公公撥四分地給他們,跟公公那邊產銷班的作業是分開的,但要販賣有機米的話要申請有機標章,也因為一開始什麼都不會,不是在網路上找就是去問一些小農要怎麼做,一直到最後才有了「用心米舖」這個品牌。

創立用心米舖約半年後,剛好碰到糧商混米的事件,造成越光米滯銷,陳姿潔說:「因為我們有自己找通路銷售,都有做到一定的販賣數量,所以公公就想說既然這樣就全部的米都自己賣,不要透過糧商。」

「我們有一甲多的地,這麼多的米要如何銷售呢?」,為了解決這個問題,陳姿潔開始寫企劃書,投網路上那些餐飲集團的信箱,因為越光米本身價格就高,尤其又是有機的,一般的餐廳也不會想要花那麼多錢買米,所以她鎖定用越光米的餐廳,陳姿潔說,剛好那時「青木和洋食彩」看到我們的企劃書,就親自來我們田這邊看環境,覺得還不錯,可以朝小農這塊發展看看,就跟我們簽下合約。

創意禮盒 走出不一樣的路
用心米舖在年節時會推出米禮盒,或是幫客人客製化禮盒及婚禮小物等商品,問她為何會有這樣婚禮小物的發想,陳姿潔說:「一開始是因為蠻重要的親戚結婚,想說自己家裡種米,就自己試著包裝看看,分送給大家。」但包裝並不是隨便找個真空包裝袋包裝就好,陳姿潔開始到外面去找包裝相關的東西,她說,那時候跟公公討論,家人都很支持這樣的決定,贊助他們資金去做各種不同的嘗試。

喜餅米禮盒也是因緣際會下誕生的產品,陳姿潔說,那時候是客人拿喜餅過來,問他們說下面那層可不可以換成用心米舖的有機米,才開始做喜餅米禮盒。之後也陸陸續續地有客人訂製喜餅米,陳姿潔開始到外面去找禮盒包裝、設計及內容物,與客人討論,希望能符合客人的需求,她說:「因為婚禮一生只有一次,大家都想要最好、最特別的,所以我也會用像是新娘秘書的態度,幫這些準新娘們完成她們想要的。」

12642658_675194909289496_1144131209841309946_n.jpg
用心米舖今年推出的過年米禮盒。   用心米舖提供

從今年開始,用心米舖也推出過年禮盒,禮盒裡不只有用心米舖的有機米,還有其他像花生糖、手工餅乾及牛軋糖,都是陳姿潔自己到外面找認識的人或是朋友合作,但一開始這些過年禮盒只是為了回饋支持他們的客戶、廠商及親朋好友,並沒有要對外販售,陳姿潔說:「剛好那時候有別人看到我們的禮盒,放上臉書之後效果還不錯,就還蠻多人想要跟我們訂,但我們也沒有想要多做很多,就是賣完就沒有了,不會再出貨了。 」

憑藉蔡水允種稻多年的老經驗,加上兒子媳婦創意構想,讓「用心米舖」種出來的有機米,除了傳統一步一腳印的種植及銷售方式,更多了一股年輕的活力,但不管是蔡水允種植有機米或是陳姿潔創立「用心米舖」,目的都只有一個ー「為了讓客人都能吃到健康、安心的稻米」。

更多報導請看生命力新聞



職人 帶孩子探索理想職業的模樣

$
0
0

    

【記者陳巧翎、林育璞/新北市報導】洋洋灑灑地在學校的作文課裡寫下自己心目中的未來職業,夢想在未來某一天,可以成為連自己都很喜歡的那種厲害的人。但卻在追逐理想過程中被父母阻止並走上被規畫好的旅程,成為你社會期待的模樣。這或許是許多台灣的孩子們,都曾在求學時期嚐到的迷惘。「職人」試圖扭轉社會對職業的刻板印象,同時也宣揚每個職業都擁有被尊重的專業價值。



瞄準三面向  看見職業多樣性

職人團隊希望以「所有人參與」、「書寫台灣青年故事」、「為全台灣的孩子出版」來出版「職人」雜誌。每季發行的雜誌將以不同職業類群為主題,瞄準技職方面,除了介紹不同職業的差異性及特點,也會邀請業界已小有名氣的專家述說他們的故事,同時發揚專業價值,幫助孩子選擇職業,找到自身的價值與興趣。

專案經理鄭友婷表示,職人的每期的主題設立,著重在只有技職方面的類群,例如:板模、鑄造、家政、餐飲、美髮等等都是在技職體系的熱門科系,但一般大學卻少有設立的相關的系別。讓想要接觸的孩子可以得到更多相關訊息。

12239935_1002999656436140_4340532094358878734_n.jpg
北門農工對牧場工作充滿興趣的學生,正在照顧雞群。   職人提供

如曾就讀樹德家商美容科的傅美慧,拿到第四十二屆國際技能競賽美容職類金牌,目前正攻讀屏科大時尚系碩士。為了支持家中經濟,傅美慧從國中就開始打工,但卻因為無暇顧及課業,基測成績不理想,讓他當時只能選擇樹德服裝科就讀。沒想到卻意外開啟自己對美妝的真正興趣,因緣際會加入了選手培訓。雖然選手培訓極其嚴格,但也因為他的堅持和毅力,發現自己的努力提升能力,到現在不管按摩、美容、皮膚護理等等可說是十項全能,目前也已經成功建立個人的美容事業。

台灣社會普遍認為「會讀書的小孩才有出路」,而長期忽略關於技職這個領域的重要性,創辦人趙浩宏表示,希望能夠創辦一本雜誌,幫助孩子更認識職業技術的培養和價值,而不是被傳統的社會刻板印象束縛。

台灣勞動人口不足  缺少對專業的尊重

創辦人趙浩宏表示,這本雜誌的起源還是脫離不了「教育」。社會上的眼光對於從事某特定職業的人覺得優秀有前途,例如:醫生、律師、老師等等,造成台灣每年大學選填志願的時候熱門科系人數激增。趙浩宏推測,這可能同時也是造成台灣薪資無法增長的原因。因為過度飽和的人力資源只針對社會所謂的「優秀」職業,造成供過於求,所以薪資只能停滯不前。

IMG_0430.JPG
職人創辦人趙浩宏,希望帶給台灣教育不一樣的改變。   攝影/陳巧翎

「其實台灣的特定職業很缺人」趙浩宏說,「像是土木、水電、板金、航運、農林等等,在社會上被歸類在比較劣勢的行業,但卻沒人想過這些職業其實更需要專業的技術,若缺少了這些行業,社會將無法順利運轉」。因為社會的職業刻板印象,造成這些維持我們平常生活運作的職業被忽視。趙浩宏強調,「每個職業都需要被尊重,都需要被看見其中的專業價值」。

趙浩宏又說,這本雜誌其實也是做給台灣的每一個人看的。即使已完成個人基本義務教育,但對職業的偏見還是深植每個人心中,希望藉由「職人」,能夠提供社會大眾一個認識台灣百工的平台,可以發現每個職業中的不簡單,藉以培養對每個職業的尊重,也能讓大家明白職業沒有貴賤,只要你心中熱愛它,它就是最適合你的好職業。

父母設下的框架 剝奪孩子選擇的熱情

1014074_1002378433164929_6463058864710575067_n.jpg
正醉心於自己所愛事物的學生,精進自己技藝。   職人提供

另外台灣父母對孩子的職業選擇影響更大,很多時候,他們以「不成熟」的名義來忽視孩子的選擇,以為自己可以幫孩子做決定,但其實並不是如此。趙浩宏表示,應該讓孩子跟著自己的內心,而非社會或父母施予的期望。多數父母認為「讀書」才有高薪,但有時社會看似不起眼的職業其實薪水更豐厚。「只要讓孩子跟著自己的心,他們就可能能成為那個領域的佼佼者,你想,一個成功的人薪水難道會只有22K嗎?」

他曾在一次幫原住民孩子課輔時,受到家長的請託。「老師啊,拜託讓我的小孩會念書,不要讓他以後跟我做一樣的行業一直在牧務農。」趙浩宏說,社會上這樣的想法一直都存在,所以我們要改變它,讓父母多面向接觸,讓他們知道每樣職業都有專業處,縮小對孩子的侷限,讓孩子不要在體制內的教育就把熱情消磨殆盡。

不會念書難道就真的沒出路?舉曾受職人採訪的藝術家陳奕龍的例子來說,他國中時候功課不好,以想要混個文憑的心態而學習繪畫希望能有個一技之長。但術科成績同時也是他的壓力來源,為了可以與別人並駕齊驅,他日以繼夜的鍛鍊自己,即使是假日也會待在畫室練習。後來繪畫技巧也漸漸熟練,讓本來功課是後段班的自己以統測最高分畢業。後來他發現繪畫能得到的成就感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即使一開始遭遇許多挫折和壓力,但努力慢慢得來的成果是甜美的。一開始也不把畫家當成自己的志業,但在出社會摸索後才發現,自己無法接受沒有興趣的工作。於是才認真考慮以繪畫創業這條路。現在,他已開發出獨特的繪畫風格也有企業尋求合作機會。

台灣多數的父母都已被媒體或被社會的看法所牽制,跳脫不開守舊的框架。讓孩子有機會多嘗試,不再侷限唯一道路,才能「行行出狀元」,在專業領域裡獨領風騷。

原創社會企業 從小地方開始扎根

另外,職人也是台灣原創的在地社會企業,為了把資訊平均分配給每個地方的孩子,他們大膽嘗試把印刷出來的雜誌免費送到全台灣各國中,放在輔導室或圖書館當作教材,職人就像是職業的百科全書,讓孩子在探索職業時能夠有更精準的了解。

趙浩宏表示,原本其實只有打算將雜誌送往資源不足及資訊不對等的偏鄉學校,但後來觀察到,即使是都市裡的孩子們,也可能會有某類資訊特別不足的問題,後來便決定發送職人發到到每間國中,給所有孩子一個公平且資訊充足的管道探索自己。

IMG_0482.JPG
目前已發行的職人雜誌。鋼鐵・精工・匠人生涯 Steel Life(左)、時尚・閃耀・美麗生涯BeautifulLife(中)、嚐美味人生Tasty Life(右)。   攝影/陳巧翎 

職人每本販售一百五十元,其中的一百元來自於編採及列印成本,剩下獲利的五十元將成為每個國中獲得雜誌的資金來源。透過這種社會企業營運的模式,希望能在各學校扎根,同時也走進一間又一間 的學校來發送職人雜誌。趙浩宏表示,學校基本上的態度對此資源都是樂意接受的,學校老師也會告知家長有此資源可以運用,有些家長甚至會特別到學校的輔導室來參閱職人。當架上書籍所提供的升學參考,不再是只有針對熱門科系所做的分析推斷,可以提供孩子對於未來職業的不設限及多元化,也讓孩子在走向職涯的道路上可以找到所愛了解其中的專業價值,幫助他們更容易與未來志業接軌。

未來,職人也希望能夠在各個學校舉辦結合實體產業分享的講座,讓孩子能夠與這些專業領域裡的技師面對面去了解這些職業的優缺點。儘管在短期內,能做到的改變有限,但趙浩宏說,要先從根本開始改變,讓改變有機會萌芽,或許要等幾十年後才有轉機,但說不定這就是改變社會微小卻茁壯的力量。「職人」將會繼續努力地,打造一個開拓職業眼界的管道,提供孩子勇敢追夢的強壯力量。


延伸閱讀

失學兒童救助網 幫助柬埔寨普及教育

政誌 改善人民新聞健忘症

為多元的新聞環境努力We Report

更多報導請看生命力新聞


書寶二手書店 創新行銷傳承文字感動

$
0
0

    

【記者周庭瑄、郭富珊/台北市報導】窗明几淨,新穎的裝潢、鵝黃的燈光使這間位在師大商圈的「書寶二手書店」跳脫一般二手書店給人陳舊的印象。原自網路拍賣起家,為提供顧客更完善的服務而成立實體店面。結合網路購物,書寶二手書店每個月大量更換書籍、店內設置一元加購區與十九元銅板專區、結合公益募捐也提供代售二手書服務,以不斷創新的方式推廣閱讀。



書寶二手書店結合網路拍賣,店內提供電腦方便顧客查找書籍。   攝影/郭富珊

思考創新行銷   推廣閱讀傳文化

書寶二手書店發起人林建龍自二〇〇七年開始以網路拍賣書籍,原本只賣自己的書,發現很多人都有這樣的需求後,他開始也將親朋好友的書搜刮拿來一起賣。同時,因市場興起了一波新的購物習慣,林建龍搭上網路拍賣的順風車,販賣的書籍從原本的幾十本逐漸增加至二十萬冊,經營空間也從小房間到百坪倉庫。

經過三年的網路經營,為提供顧客更加周到的服務並替顧客節省運費,二〇一〇年書寶二手書店找到位於師大商圈的現址後成立實體店面。店長潘慧潔認為,網購雖然方便,但是對於不熟悉網路的年長者卻不是如此,也會遇到書籍價格比運費低的窘境,因此才希望成立實體店面,與客人直接溝通、互動,打造舒適的閱讀空間,使客人安心購物。

書寶二手書店內燈光鮮明銳利,書籍擺放整齊、分類清楚,店內甚至堅決反對將書籍放在地上。潘慧潔說:「希望給大家對二手書不一樣的印象。」她說,二手書是具傳承、智慧與文化意義的,因此希望用比較明亮的方式呈現二手書,給大家不一樣的視野。

書寶二手書店內裝潢設計明亮新穎,書籍擺放整齊且分類清楚。   攝影/郭富珊

裝潢跳脫傳統,書寶二手書店的行銷模式也獨樹一幟。因結合網路拍賣,除了店內書籍,書寶還有另外大量庫存。為使顧客來店時能隨時保有新鮮感,書寶二手書店固定每個月更換店內擺書。不希望讓大家將買書視為負擔,書寶二手書店內的書籍價格也另外設置一元加購與十九元的「銅板專區」,更利用「好書回娘家」的方式,讓顧客在店內購書後,三個月內閱畢帶回書店更換其他書籍,且設計「存fun閱讀」書寶小書籤,使先後讀者經由書籤交流閱讀心得,藉此提高書籍流通度,亦在淺移默化中推廣閱讀。
書寶二手書店設置一元與十九元銅板專區,降低顧客買書負擔。    攝影/郭富珊

推動教育公益  募集愛心遞智慧

經營過程中,書寶二手書店常常發現客人原想把書捐去圖書館,可是圖書館的人員卻不樂意,因為書籍並不是圖書館欠缺或是需要的。書店發言人Vivian說:「這樣的供需不對稱,就是資源的浪費。」因此,書寶二手書店開始思考有什麼機制可以克服這樣的問題,在發現台灣教育資源分配不均後,便於二〇一一年決定加入「陽光基金會——二手書愛心協力書店」,以二手書推動教育公益,弭平城鄉差距。

加入陽光基金會後,書寶二手書店與之共同合作「清運舊書送愛心」、「義賣好書隨喜捐」與「您的舊愛 我的新歡」等多項公益活動,提倡知識再生。並與中華育幼機構兒童關懷協會(CCSA)合辦「捐書送愛 助失家兒繼續學習」,固定募書捐贈。另在二〇一五推出「孩童圓夢 用閱讀築起」,募集符合收書規則的愛心書籍,透過書寶系統收購 或 託售,將書籍估價或分潤後的金額轉成購書點數,存入合作學校帳戶,供學校使用,購買他們需要的書。接下來,書寶二手書店將與舊鞋・救命合辦「二手書全台募集 貨櫃・教室募款計畫」,將募集到的書透過書寶系統收購後,以估價金額直接捐至合辦單位。

書寶二手書店推出「孩童圓夢  用閱讀築起」活動,將募集到的愛心書籍送至合作的國小。  書寶二手書店提供

書寶二手書店亦將公益結合顧客二手書代售服務,讓顧客選擇現金賣書、代售或把書籍捐出。「我們不是很大很有名氣的店,可以對社會有幫助就希望盡一點小力。」Vivian說,客人如果覺得他來這裡賣書是有意義的,就會加快他來賣書的速度。

挑起文化責任  尋覓書寶繫感動
書寶二手書店以四個文化責任:閱文字、傳文化、遞智慧、繫感動做為書店經營理念,期待經由閱讀傳遞智慧,讓文化得以延續,並將原創者的感動傳送出去。「我們其實是希望說書籍是低價的,然後可以讓更多的人可以來閱讀書。」Vivian說,書寶會以自己的步伐一直思考創新,提供讀者最好的選擇,想到書,就會想到書寶二手書店。潘慧潔也說,希望書寶能給客人不一樣的二手書印象,除了回收再利用的環保意識,更是文化、智慧的傳承。

書寶二手書店內設有座椅,販賣書籍之餘也提供顧客舒適的閱讀環境。攝影/郭富珊

書寶二手書店以創新思考、參與公益的方式推動閱讀,使書籍流通與文化傳承延綿。如同店名「書寶」,書寶二手書店期許顧客能在書櫃中、在字裡行間裡找到屬於自己的書中寶,近距離體驗書籍、感受文字的溫度,隨之將心中的感動相傳、生生不息。


延伸閱讀

捐書上山 陪原住民兒童成長

阿福的夢想書店 兒童快樂閱讀

螢火蟲助學計畫 助偏鄉生就學

更多報導請看生命力新聞


藥要看 你專屬的藥品守門員

$
0
0

    

【記者林蓉、陳是祈/台南市報導】天氣變化大難免感冒生病,看完醫生後,拿著一大包藥,五顏六色的藥錠吞下去了,但我們真正了解每一種藥的功效與副作用嗎?「藥要看」以簡單的界面和淺顯的圖片說明,取代傳統藥袋上繁雜的學名,讓民眾更能掌握自己吃下去的藥品。




DSC09252_resized.jpg
藥有千百種,但民眾是否真正了解自己所使用的藥物?   攝影/陳是祈

藥物資料開放 發想藥要看

未命名_resized (2).jpg
食藥署提供之搜尋欄位複雜。   食藥署提供

12384625_1322392104441367_221249677_n.gif
藥要看只有單一搜尋欄,卻多了可以搜尋藥務廠商和醫事機構的選項。 藥要看提供

藥要看發起人江政宗原本從事資訊業,對開放資料的運用一直有高度關注,在食藥署逐步開放藥物的詳細資料後,開始有了製作藥要看的念頭。

他江政宗表示,藥局給藥錯誤或是民眾拿到會過敏的藥已經不是新聞,若想自己查證藥物的副作用、藥廠資訊等,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簡稱食藥署)的搜尋介面主要提供藥劑師、醫師等專業人士使用,對一般民眾來說過於複雜。

有鑑於此,江政宗便利用食藥署開放的藥物資料,提供國內所有已註冊的藥物一個便利的檢索介面,有別於食藥署十幾個搜尋欄位,藥要看只要一個搜尋欄,輸入幾個關鍵字,如藥物的名字、顏色甚至是藥廠,就可快速找到自己想找的藥物資訊。

開放民眾回饋 品質有保障

江政宗表示,藥要看不只作為檢索資料庫,也開放藥師等專業人員或者有興趣的人,志願加入修正資訊以及開發者使用。「類似開放原始碼的概念。」目前是一人經營的藥要看,仍然是透過社群網站以及政府開放資料平台宣傳,吸引有志者加入研發。

藥要看的開發吸引了許多有藥物專業,也對開放資料有興趣的人員,身為台灣年輕藥師協會常務理事的李懿軒就是其中一位。他認為藥要看最大的優點,除了簡便的操作介面,也開放民眾針對開藥的醫療院所發表意見。

IMG_9454 (4)_resized.jpg
台灣年輕藥師協會常務理事李懿軒。               攝影/林蓉

「醫療院所用藥的品質可以參考民眾在藥要看上對醫事機構的評價。」雖然他不認為醫療業等於服務業,但是用藥的品質的確需要把關。有了民眾實質的回饋建議,民眾在用藥上就不再只有價格考量。

資料格式不一 開發相對不易


在開發過程中,藥要看遇上的關鍵問題在於食藥署的原始資料庫有諸多不足,李懿軒舉例,藥廠在登記、註冊藥物時,上傳的「仿單」,也就是藥物說明書的格式不一,PDF、Word甚至是GIF(圖片)都有,相當參差不齊。「如果是GIF,就很難做文字修改或者延伸應用。」

另外,藥物登記時缺乏圖片也是藥要看急需解決的問題之一。江政宗表示,食藥署在廠商登記藥物時,並沒有嚴格規定要附註圖片,這對藥要看未來朝向開發「以圖搜圖」將是一大挑戰。除了力求食藥署加強規定、宣導,「目前就是靠藥師朋友以及有志者一起補充。」

打破資訊不對等 藥物資料不再保守

「藥物資訊向來都是相對保守的。」李懿軒說,藥物背後潛藏巨大的利益,擁有藥物資訊的廠商甚至是院所都不願意輕易公開,導致嚴重的資訊不對等。透過藥品資訊的開放,加上藥要看簡易操作的介面,賦予民眾更多知的權力,可以避免選擇錯誤而導致的糾紛。

但是,資訊一旦由民眾掌握,是否會造成醫病關係緊張?「人可能會不相信醫師或藥師專業。」李懿軒認為,醫療人員的角色在開放資料中,必須轉為「輔助」的角色,輔導民眾判斷藥物資訊的正確性。


延伸閱讀:

北醫藥服隊 推廣用藥知識

浮木濟世會 替民眾爭取醫療權益

愛滋病友站出來 藥費負擔合理化

更多報導請看生命力新聞



萬花眼藥水 讓人們不再害怕點眼藥水

$
0
0

    

【記者吳佩蓁、蘇冠瑜/台北市報導】許多人對點眼藥水會有恐懼,特別是小孩會害怕眼藥水滴到眼睛,老人家也可能因手抖不易準確點眼藥水。台北科技大學工業設計暨創新設計研究所曾郭鈞、歐陽宏柏、吳昌儒、朱立軒將萬花筒與眼藥水結合,利用萬花筒轉移對眼藥水的恐懼,在轉動萬花筒的過程完成滴眼藥水的動作。




IDEA2016眼藥水 (1)-01.jpg
北科大歐陽宏柏、吳昌儒、曾郭鈞、朱立軒設計萬花眼藥水,解決點眼藥水的不便。   曾郭鈞提供

萬花筒可吸引小孩注意降低恐懼

歐陽宏柏說:「小時候點眼藥水的時候,都會害怕眼藥水滴進眼睛,長大後又發現,阿公阿嬤在滴眼藥水時,容易滴歪。」因此,萬花眼藥水團隊開始尋找最適合點眼藥水的方法,他們發現看萬花筒時的動作與點眼藥水相似,便將萬花筒與眼藥水結合,設計出萬花眼藥水。

IDEA2016眼藥水 (1)-02.jpg
萬花眼藥水的利用可替換的眼藥水,可使萬花眼藥水能多次利用。   曾郭鈞提供

曾郭鈞表示,當我們在觀看萬花筒時,會注視著圖像花色的變化,有一個固定的目標可以注視。因此,選擇萬花筒與眼藥水結合,能有一個觀看的目標,可以解決點眼藥水時不知道要看哪裡的問題,加上萬花筒色彩鮮艷的圖像,可以吸引小孩注意,降低對點眼藥水的恐懼。
轉動萬花筒點眼藥水

將萬花筒與眼藥水結合,將三稜鏡設計在筒身的部分,眼藥水則採可替換的形式,在眼藥水後,則是可替換的花色圖,隨著轉動萬花筒,眼藥水就會滴進眼睛,因為,一般在看萬花筒的時候,會關注在中心點,能有一個指向性,隨著轉動萬花筒,眼藥水就會從這個中心點滴落,可以解決點眼藥水滴歪的問題。曾郭鈞表示,不同於傳統眼藥水滴管式的設計,當眼藥水對著眼睛容易讓人產生恐懼,萬花眼藥水將可替換式眼藥水裝在萬花筒內,透過觀看萬花筒吸引小孩注意,同時也達到降低點眼藥水的恐懼。

再者,萬花筒的花色可以隨使用者喜好做更換,眼藥水也可以根據使用者需求做替換,也考量衛生問題,接觸眼睛的部分,也是可以清洗更換,也有瓶蓋的設計,使萬花眼藥水可以再利用。

盼望與醫院合作 推廣萬花眼藥水
IMG_6911.jpg
北科大研究生曾郭鈞(左起)、吳昌儒、朱立軒、歐陽宏柏設計萬花眼藥水,獲得IDC國際設計組織特別獎。 攝影/吳佩蓁

目前,萬花眼藥水還在持續改良中,曾郭鈞表示,對於轉動萬花筒該滴落多少的眼藥水,也是團隊目前面對最大的困難,需要多次測試,才能找到適合的解決方案。

曾郭鈞也表示,以往小孩害怕點眼藥水時,大人常將糖果當作獎勵,但他們希望可以用萬花筒替代糖果,未來計畫希望可以與醫院合作,將萬花筒當作是獎勵送給需要點眼藥水的孩童,用萬花筒吸引他們的注意,也可以降低對眼藥水的恐懼。將來也會將萬花眼藥水放上募資平台,希望可以將萬花眼藥水推廣到社會上,才能真正解決問題。


延伸閱讀

回憶錄大富翁 保存失智者的回憶

彈性鋼融入雨衣 快乾又好收納

藥水分裝包 安全環保無憂慮

更多報導請看生命力新聞


志工用陪跑繩陪伴 視障跑步不受限

$
0
0

    

【記者劉兆為、吳盈萱/台北市報導】中華視障路跑運動協會的陪跑志工,讓想運動的視障者有機會走向陽光。陪跑志工用陪跑繩引導視障者,在陪跑過程中報路況、協助其調整呼吸和跑步節奏,並跟視障者敘述跑場中的風景,在聊天和談心中,讓視障跑者能夠享受運動並跑出健康。

陪跑員用陪跑繩帶領視障者跑步 攝影/吳盈萱

視障路跑協會 幫助視障者跑出健康

中華視障路跑運動協會理事長簡銘俊表示,即使視障者想運動,也不知道從何開始,而跑步就是對視障者很好的運動。目前全國總共有廿個練跑團,地點都選在較安全且交通方便的地方,像台大校園、天母運動公園、成淵高中等等。在各地設有練跑的地方,讓視障者能在離家最近的地方運動。協會目前規劃每周兩次定點的常態活動,最少一到兩位,最多到廿多位視障朋友參與。

簡銘俊表示,只要視障者願意走出門,就算有再大的困難,這個社會都有足夠的愛心去解決,而陪跑志工就是願意幫助視障者的愛心。陪跑志工本身都是熱愛運動的跑者,但「陪跑」真的和「自己跑」不一樣。陪跑志工需要到練跑團和盲友多接觸,經過培訓後才能成為專業的陪跑員。

訓練項目包含如何運用陪跑繩,並配合口語告知,還有引導視障者躲避障礙物以及路邊的高低落差、轉彎跑、避開坑洞和貓眼石等等。如果陪跑志工已熟悉如何陪跑並進行跑步指導,就會到協會的訓練組擔任志工,作為視障跑者者的訓練師,也會給予即將參加長跑比賽的視障者和陪跑者訓練準備的建議和鼓勵。

跑步結束後,簡銘俊和他的陪跑志工施浩鈞開心揮舞隊旗 。   攝影/劉兆為

參加路跑 讓視障者的人際圈更寬廣

協會常務理事陳孟俊表示,自從加入跑步的行列以後,臉書帳號朋友數多了一倍,大多是在跑步過程中認識的新朋友,世界也因跑步變得更加寬廣。持續跑了一年後,有一次去拜訪同學,同學一看見他就說他的氣色看起來比之前好很多,變瘦也感覺更健康,人也開朗樂觀了起來。

陳孟俊說,去年他在比賽突破自己廿一公里的紀錄,這都歸功於志工事前在晨跑時的陪伴練跑。在跑步時,義工也在一旁鼓勵,相互打氣加油。在賽道上,由於大家移動的速度都不一樣,帶領視障者與其他跑者保持適當距離相當困難。陪跑義工需要有高度的警覺心,一方面隨時調整視障跑者的速度,一方面大聲地提醒「視障跑者,請借過!謝謝!」才能夠安全地跑完全程。即使如此,還是難免有一兩次輕微的擦撞。

在比賽時,陪跑員是「無名英雄」。雖然沒有成績,但仍然努力帶領視障者跑步。 視障路跑運動協會提供

陪跑志工的陪伴 樂意成全不居功

陪跑志工施浩鈞表示,陪跑者參賽是沒有比賽成績的,參與賽事只是為了幫助一旁的視障者。會加入陪跑團隊是因為當初在參加台北馬拉松時,看見有一位視障選手,他的速度不亞於明眼人,而且成績在明眼人的標準中也是頂尖的。感到驚訝的同時,他看見一旁的陪跑者願意不計付出,陪視障選手跑步,這種幫助視障者取得成績的愛心讓他很感動,所以願意加入陪跑的行列。

陪跑者的體力必須比視障者好,才能在跑步的過程中依照每位視障者的需求,做出適當的反應。還要了解如何指導視障者的步頻(一分鐘多少步)和步幅(一步跨多長),來調整跑步的節奏。施浩鈞說,有些視障者的跑步節奏忽快忽慢,陪跑者一不注意就會一起受傷。當陪跑志工後,生活最大的改變就是會去觀察生活中的細節,施浩鈞笑著說:「曾有一次帶視障朋友去吃涮涮鍋,等火鍋湯頭和食材上來後才發覺,視障者要怎麼吃涮涮鍋!」透過觀察生活中的細節,陪跑者更能體會視障者的世界,並且帶著他們跑出更大的「視野」。


延伸閱讀

「跑」出情緒牢籠 揮別憂鬱

推廣無障礙環境 殘友風雨中開跑

「台灣阿甘」張文彥 黑暗中的跑者

更多報導請看生命力新聞



圍政行動 打破性別歧視圍籬

$
0
0

    

【記者劉敏、楊時育/台北市報導】二○一五年五月六日凌晨,一群人到政大的行政大樓的綠色鐵皮圍籬.附近張貼一系列的裸體海報,配合著如「要怎麼做干性別屁事」、「我以為會感染愛滋病的原因是危險性行為,而不是對象的性別」的標語,想要喚醒大眾對於性別平等的意識,打破社會對性別歧視的天花板——這是政大性別平等工作坊去年所辦的圍政行動。這個活動也在網路上,引起了對性別意識新一波的討論。




行人正在拍攝圍政行動的裸體海報。   政大性別平等工作坊提供

目前有十幾人活動的政大性別平等工作坊為學校性別社團,除了女權外,亦有關注如同志、跨性別、性別教育等議題。自二○一四年成立以來,性別平等工作坊舉辦過各種不同類型的活動吸引目光,例如婚姻平權音樂會、圍政行動等,希望透過衝撞既有體制的方式,讓大家認知到傳統性別規範的種種不合理。

初期採取溫和路線 試圖與群眾對話

「在大概兩三年前的時候,那時候護家盟舉辦了一個叫做一一三○守護家庭價值的大遊行。」此遊行為護家盟為宣導「維護家庭價值,反對同性婚姻」的理念而舉辦的活動。政大歷史系邱婉婷說:「當時我看到這件事情覺得非常的憤怒。」因此二○一三年底十二月,她創立「政大學生支持同志婚姻」臉書粉絲專頁,宣導同志擁有婚姻平權,這個專頁也是後來政大性別平等工作坊的前身,並於二○一四年轉型為政大性別平等工作坊。

邱婉婷表示,初期的活動是先採訪政大教授對於婚姻平權的看法,後來他們覺得,這樣感覺只有教授在參與這件事情,所以,在創社的半年之後,舉辦了婚姻平權「為愛發聲」的音樂會。希望所有支持婚姻平權的人可以一起參加這個活動,凝聚這種感情。

「辦完音樂會之後,我是覺得很空虛的。」邱婉婷說。對邱婉婷而言,這樣的音樂會是一個太小確幸的活動。政大歷史系的社長程雲佳也說:「來參加的人很多都是被我們音樂會的卡司所吸引,而且影響範圍也只限於在政大校園。」後來邱婉婷發現, 政治大學有歷史營、廣電營,卻沒有一個有關性別的營隊。所以在二○一五年二月,性別平等工作坊舉辦了性別人權研習營,希望透過營隊的方式,影響到政大以外的學生。

性別平等工作坊每週五晚間的讀書會。   攝影/楊時育

「我們也會寄信給高中,問他們有沒有意願跟我們合作,我們就會去高中做一些比較基本的性別推廣。」邱婉婷說:「可是我個人又覺得,這樣的活動又太溫和。」 於是性別平等工作坊在二〇一五年三月時,在政大辦了「性別平權月」,活動內容含括與性別議題有關的影展、攝影展;與「女書店」、「基本書坊」合作販賣性別相關書籍,以及引起許多媒體和大眾關注的圍政行動。

「干性別屁事?」挑戰社會父權體制

於政大行政大樓綠色圍籬上張貼身體裸露海報。   政大性別平等工作坊提供

圍政行動是性別平等工作坊為了令大眾關注性別平等議題,而選擇以拍攝身體裸露的照片,附上標語,做成海報張貼在政大的行政大樓圍牆和在網路上利用臉書粉絲專頁發布,企圖以最高能見度引起大家關注。

引述性別平等工作坊於五月發布的臉書貼文中,圍政行動海報根據四點理念拍攝照片。理念包含:一、性別不應在父權體制下被簡單的二元區分;二、外貌裝扮是個人身體自主權的延伸,不應受到他人主觀價值的批判;三、雙方合意、合法情況下的性行為,不應受到他人主觀價值的批判;四、性病的傳染在於不正確的性防護措施,不因性別不同而有所差異。同時在臉書貼文中做出聲明:「性別議題與我們切身相關,性別歧視的網羅滴水不漏,沒有人能置身事外。」

邱婉婷回想起活動那天:「在凌晨三點的時候,我們去了政大代表權威的行政大樓,張貼一系列的海報。」至於為何選擇在圍著大樓的綠色鐵皮圍牆張貼一系列的裸體標題海報?她認為:「我們的綠色鐵皮的圍牆,其實就是把父權這種概念直接聚集化呈現出來。」而在海報張貼完沒多久,當日早上七點貼在圍牆上的海報就已經被移除了。

圍政行動在現實中出現的時間短暫,但在網路上引起軒然大波。有網友反應是否不該在公共場合張貼裸照,影響到小朋友的價值觀;除此之外,有網友主張提倡性解放和賣淫掛勾;也有人藉由海報認出模特兒,進而性騷擾。不具名網友在有關新聞報導中留言表示,立意很好,但行為不免太過偏激。而圍政行動所宣導的理念中,其中主張雙方合意、合法情況下的性行為,不應受到他人主觀價值的批判的觀點最遭到網友嚴重抨擊。

吸引群眾關注性別歧視難題

「有人問為什麼會從音樂會變到像圍政這樣比較激進的行動?」邱婉婷表示,音樂會的籌辦花費比起圍政行動多上許多。「音樂會只上了平面媒體,可是像圍政行動,我們知道就是會引起爭議性的東西,反而是媒體喜歡拍的,觸及的廣度就會差很多。」她遲疑了一下,並說:「這件事就很明顯地彰顯出,如果當時我們沒有做出一種衝擊性的活動的話,大家就不會關注我們。」

「平常我們在提倡議題的時候就會發現,最難的第一步是讓別人引起興趣。」邱婉婷無奈地說:「 我們最常遇到的問題是,準備了很多論述有很多想要跟大家講的,可是大家連一眼都不會看,那這樣永遠不會引起任何討論。」她表示:「本來就很反對的人,你很難去說服他們或改變他們的想法。我們比較在乎的是更廣大的、游離在這世界的族群。原本不關心這些議題的人,有可能在我們的論戰之中,得到一點興趣了解。」她笑著說這也就是她們的目標。

現在的性別平等工作坊,除了固定舉辦讀書會;在學期末也會有小組分組,評估宣導性別平權的提案並付諸實現,如同社團的成果發表會一般;性別平等工作坊亦有舉辦固定講座,探討性別間的關係。現在性別平等工作坊也正在構思新的活動。

說到先前活動中所遭遇的困境及批評,程雲佳表示:「只能用樂觀的心情繼續我們的理念了。」邱婉婷也笑著說:「還是要很開朗地繼續做下去!」她們說會持續思考用什麼樣的方式呼籲大眾,不要忽視日常生活中的性別歧視。


延伸閱讀

翻轉習俗 擲出性別平等的聖筊

詮釋女性情慾 楊雅晴的百吻人生

兩性觀點大不同 新銳女導演另類詮釋
更多報導請看生命力新聞



聲林遊趣 互動故事助視障兒童

$
0
0

    

【記者周庭羽、歐陽思岑/台北市報導】視障兒童們邊把玩手中的動物模型邊聆聽故事,教室中充滿歡笑和嬉鬧聲,這是「聲林遊趣」設計者何立芹和陳玠淳努力出來的成果。她們發現市面上的視障輔具多為成人所設計,在兒童輔具方面較為不足以及不完整,決定設計一套實用又能自主學習的教具來幫助他們。



國立台灣科技大學工商業設計系的何立芹與陳玠淳合力打造出有趣又能幫助學習的「聲林遊趣」。 攝影/周庭羽

改善精緻度 利用動物吸引兒童

國立台灣科技大學工商業設計系的陳玠淳提到,她們為了畢展走訪了啟明學校跟視障者家長協會等相關機構,發現許多給視障兒童使用的教具都是教師們手工製作,在精緻度以及準確性上都略顯不足。另一方面,視障兒童輔具的缺乏和功能的單一性也引起她們注意,因此她們便想做一些改變,來幫助視障兒童多元學習。

有別於以往單調的輔具,她們選擇用「動物」這個較受孩童喜愛的主題,做出一系列立體動物,讓兒童透過觸摸了解動物的型態。搭配自己編寫的有聲故事,融合各種動物的特性,也賦予每種角色一種個性,例如大象力氣大,樂於助人,讓兒童在觸摸模型時也能同時訓練觸覺跟聽覺。

可愛的動物模型加上有趣故事讓兒童更加專注學習。    攝影/周庭羽

模型搭配故事 幫助建立認知觀念

此套教具包含獨立故事板、互動故事板及立體動物模型。將動物模型放上獨立故事板為動物的自我介紹,介紹動物叫聲、習性;放上互動故事板則是兩種動物在森林之間所發生的故事敘述,每一篇故事都具教育意義,例如大象幫助鴨子解決旱災,教導學生樂於助人 ,希望孩童能透過故事學習自我管理及生活習慣。

此外,為了保留動物不同部位觸感的差異,設計者特地請雕刻系的同學協同合作,以增加模型的真實感。另外還添加了調整聲音大小和暫停鍵的功能,讓教師在教學上更為便利。她們也實際在各個學校進行測試,孩童們都專注地聽著故事,詢問動物的相關知識,反應都相當正面,令她們覺得努力有了收穫。
何立芹與陳玠淳希望未來能將「聲林遊趣」量產,讓更多人受惠。 攝影/周庭羽

期盼大眾協助 降低資金負擔
何立芹提到,在設計輔具時,最困難的就是製作故事板的部分,因為其中包含電路板、線圈等技術上的問題,身為設計系的她們對此並不熟悉,便與台大資工系的同學合作,順利製作出各種故事板。

「聲林遊趣」目前尚在申請專利中,等到專利申請過後會透過募資網來測試市場性,也希望之後能與廠商合作量產以減低成本,使視障兒童在學習上更有保障。


延伸閱讀

盲用備忘錄 點記事讓生活更方便

適性發展 幫視障者尋找新出路

愛在淡江 盲生資源中心

更多報導請看生命力新聞



雲山茶鄉 青年原民行銷部落茶葉

$
0
0

    

【記者陳薏筑、王俊傑/台北市報導】走進雲山藝文咖啡茶館,在門口就看見泰雅族圖騰所裝飾的招牌,及茶包造型的特色菜單。「我們是部落農業的自產自銷。」老闆巫清瑜原本從事社福單位就業輔導員的工作,七年間看見部落就業不易、青年紛紛向外發展以及父親致力於祖傳土地種茶,毅然決然投入行銷、甚至是為茶園建立品牌,更提供部落年輕人就業機會。



巫清瑜專注地沖泡著來自自家茶園的高山烏龍茶。   攝影/陳薏筑

因為對家鄉的愛 部落青年勇敢起來

「其實從來沒有想過會自己開店,為爸爸的茶園經營通路、行銷。」巫清瑜表示,大學時期渾渾噩噩地就讀化學相關科系,也不太清楚自己的興趣。隨後當兵、畢業後開始在一間機構擔任就業輔導員,輔導原住民等少數族群就業。「一做就是七年。」巫清瑜說,或許有了這些經驗才開始對現在所做的這些,有了更多的想法。

一次,在父親要求下回到南投瑞岩部落,幫忙退休後在家鄉祖傳土地種植茶葉的父親。巫清瑜說,從中看見了很多問題,為什麼部落的年輕人都留不住,在不久的將來,從小生長的部落又會變成什麼模樣。後來巫清瑜想要連結家鄉、茶園及文化的想法逐漸成型,在二○一二年辭去在台北的工作,替父親創業的茶園做行銷、品牌。

「不知道我們為什麼這麼勇敢,如果有第二次絕對不敢這樣做了。」巫清瑜自我揶揄道,起初沒有任何相關背景、沒有資金、沒有人脈,更不知道創業要怎麼創。巫清瑜說,在這樣的狀況下,他們還是勇敢地走上了創業道路。

店內菜單的外觀設計成茶包的形狀,頗具巧思。    攝影/陳薏筑

以父母家鄉為名 傳承部落土地人文

雲山茶鄉的由來,其實是源於巫清瑜的父母親。「雲和山分別是我父母名字的最後一個字,而我們的部落正是坐落在雲煙繚繞的山中。」巫清瑜說,整個創業的理念也是源於父母親及故鄉。他使用原住民說故事的傳統,講述父母的故事行銷,讓客人了解他家的茶園,再愛上他們的茶。

巫清瑜的父親巫崑山原是警察,退休後便想在故鄉做農耕計畫,好好管理祖先留下的土地資產。但種植有機茶樹並不這麼簡單,巫崑山創業前四年沒有獲得任何利潤,為了維持品質自己開設茶廠,更是將家當用罄。「雲山不只是品牌名稱,更是代表部落、文化還有家鄉。」巫清瑜說,雖然遇到很多困難,但父母親仍努力堅持,希望他們自己能透過茶園為部落開路,讓孩子回家。

雲山茶鄉位於南投瑞岩部落的茶園。   雲山茶鄉提供

巫清瑜說,自己做的就是自產自銷。「傳統的農業,在生產過程中常常受到中盤商之類剝削。」他又說,於是他希望一方面推廣自己家的茶葉,一方面有個自己的直營店面,直接一條龍式的經營。於是辛苦的在台北開「雲山藝文咖啡茶館」,行銷部落茶葉的同時,讓顧客能對家鄉傳統的泰雅部落有更多認識。

談起途中創業的困難,巫清瑜表示,從籌資貸款的過程裡,就有說不完的故事。他在推廣期間經常參與農業的市集、活動,有一次推銷自家高山茶給顧客時,顧客喝完看看他竟然說:「原住民也會種茶葉喔!」令他啼笑皆非。向銀行貸款的過程中也是重重障礙,巫清瑜說:「銀行的人不敢貸款給原住民,可能認為原住民根本沒有能力償還。」

店內販賣的禮盒在設計上融合了泰雅族的精神文化。    攝影/陳薏筑

不要忘記自己是誰 守護家鄉的文化
「其實我們也不是要刻意強調泰雅族文化、原住民之類的,只是想告訴大家不要忘記自己是誰。」巫清瑜嚴肅地說,在創業的經歷中看見部落、原住民等問題,其實自己並沒有這麼偉大想要說能夠幫助很多人,或是改變很多,只是希望部落透過產業的發展能夠走出自己的路。

巫清瑜表示:「常常在想,部落十年後、二十年後會變成怎麼樣。」便能開始了解父親的心情,雖然目前長期雇用的只有家人和族內十多位原住民,但希望這份部落農業、家族事業能夠在能力許可內給部落年輕人工作機會,不用離開自己的家,也希望讓茶葉所訴說的故事,能開始讓越來越多人了解他們,翻轉所有的刻板印象。


延伸閱讀

原民部落大學 築起原漢交流橋樑

快樂一煮 原民媽媽煮出心滋味

坪林改種有機茶 護水庫顧健康

更多報導請看生命力新聞



從安親班開始 永康社區改造計畫

$
0
0

    

【記者陳宥畬、王芸樣╱基隆市報導】基隆永康社區曾經有嚴重的青少年問題,透過社區營造在里民會堂開了一間安親班,幫忙照顧、輔導家裡無法提供足夠照顧的小孩。社區營造的起步,不僅改善滋事少年的情況,也一步步讓社區變為更友善的居住地。


彩繪+阿姨.jpg
永康社區老人會館的班長許玉英,開心地介紹永康里老老少少一起彩繪的社區街景。   攝影╱陳宥畬


營造起源 社區的孩子就是我的孩子

過去,永康社區由於環境髒亂,曾經被叫做「垃圾社區」,不僅如此,由於社區居民多為勞工階層,父母外出打拼,只好將孩子托付給爺爺、奶奶等長輩照顧,有些叛逆的孩子沉溺網咖、翹課、四處遊蕩,社區內青少年問題層出不窮。

永康里里長余素雲從教職退休後,看到青年流連網咖,心想:「不能再這麼下去了!」於是在二〇〇四年開始,把髒亂的里民會堂打掃乾淨,布置成一個簡易的安親班,開始照顧、輔導翹課的學生。成立之時,余素雲募來了十台液晶電腦,並在裡面安裝好遊戲,與流連網咖的孩子們約法三章,只要他們不翹課,就可以來這邊玩電腦。結果,成效意外地好,每天孩子都乖乖地上學,放學再來安親班報到,除了玩電腦,也讓安親班的志工媽媽陪著唸書到晚上九點。

課輔班.jpg
現在,每年寒、暑假從早上八點到下午五點,里民活動中心還是有開設免費安親班,讓永康里中的小孩假期不孤單。   永康社區發展協會提供

時至今日,社區中已經沒有翹課的孩子了,但安親班的小孩卻越收越多,每年寒暑假,只要是住在永康里的孩子,都可以參加免費的安親班,除了讀書的輔導外,還有許多有趣的課程,例如:踩高蹺、廢棄物勞作……等等。

凝聚感情 社區營造守護下的老人


社區的孩子照顧好之後,老人變成下一個主要照顧對象。因為年輕人出外打拼,永康社區多是「獨守空閨」的老人,於是,當上永康里里長的余素雲,自費租下一間房,作為社區的「老人會館」。

老人會館是當地老人對「永康社區長青俱樂部照顧關懷據點」的簡稱,每天社區裡的老人都會來到這間會館唱歌、聯繫感情,永康社區鼓勵老人走出戶外,與大家交流。老人會館的班長許玉英,今年已經年近八十歲,負責老人會館裡的大小事務,連會館的打掃也由她一手包辦。許玉英說:「以前我都不敢開口唱歌,現在都跟著大家一起唱!」說著說著,臉龐上大大的笑容擠出幾條細紋,看上去盡是滿滿的喜悅。

卡拉OK.jpg
老人會館中簡易的卡拉OK設備,卻串聯起整個社區老人的感情。    攝影╱陳宥畬

走進老人會館,寬敞明亮的空間有著兩張大大的桌子,泡茶的道具應有盡有,甚至還有一個廚房,名為「阿母ㄟ灶腳」。每週二、四,八點不到,社區中的志工就開始在廚房內洗菜、切菜、準備食材,因為中午要將里長余素雲與丈夫買回來的食材做成豐盛的便當,給老人享用。

老人們中午時會自己來到老人會館,一近來便開始閒話家常、唱歌聯誼,等待熱騰騰的家鄉菜上桌。自從有了老人會館後,永康里的老人變得活潑、快樂許多,老人會館班長許玉英說:「以前我們社區裡面的老人,每個都是點頭之交,很少聊天說話,自從大家開始來吃飯、唱歌之後,我只要突然有一天臨時有事沒來,他們還會跑到我家按電鈴找我呢!」

便當.jpg
阿母ㄟ灶腳原先只做飯給社區老人吃,現在也有在販賣。有菜有肉、菜色豐富的便當,一個只要五十元。   永康社區發展協會提供

而現在「阿母ㄟ灶腳」煮的餐點,不只老人吃得到,若是您也想嘗嘗有媽媽味道的便當,只需要五十元,就可以買到一個三菜一肉的豐盛便當。

「永」無止境樂活健「康」 社區好還能更好

最初,因為不忍心孩童、青年缺乏照料而荒廢了生命,進而成立了這個發展協會,漸漸地,余素雲越做越投入,不僅幫助了孩童,也照料了老人,還把整個社區營造起來,一改以往髒亂的模樣。

永康里里長余素雲召集了社區中的老老少少,一起彩繪社區中的牆面,綿延數十公尺五彩繽紛的牆面畫得全是社區的特色;除了彩繪,居民也利用撿來的石頭當作馬賽克磚,拼貼在牆上,讓整個社區活潑了起來。 

石頭拼貼.jpg
里民以撿來的石頭一顆一顆拼貼出永康社區的街頭造景,模樣十分可愛。   攝影╱陳宥畬


余素雲說:「因為現在政府其實也沒什麼錢,一個社區要永續,它一定要有自己的產業。」所以,現在永康社區除了在「阿母ㄟ灶腳」賣便當之外,也有販賣社區居民自製的海苔肉鬆、菜脯、豆腐乳等伴手禮,來分擔一部分社區所需的經費,舉凡學生的獎助學金、老人的飯菜錢,都從此獲得一點補貼,而海苔肉鬆更打敗許多商家行號,獲得基隆十大伴手禮的殊榮。


延伸閱讀

義賣學童畫作 深耕地方教育

心跳計畫 多元學習暨心靈輔導

三和社區 打造環境教育的桃花源

更多報導請看生命力新聞



三缺一劇團 以戲劇替土地發聲

$
0
0

    

【記者王曉敏、胡櫻馨/臺北市報導】幾個喜歡表演、說故事的人,窩在位於大安區,潮濕的藝文空間地下室,排練場地內牆上佈滿鏡子,黑色大面積軟墊上團員盡情跑跳,在這裡他們沒有拘束能大肆發揮。三缺一劇團演出的《土地計畫首部曲》帶入環境保護議題,在批判與自省交互融合下,帶給台灣劇團清新的活力。




89.jpg
《蚵仔夜行軍》劇照。   三缺一劇團 提供


DSC_5772.JPG
三缺一劇團團長李玉嵐(左)及藝術總監魏雋展(右)。    攝影/王曉敏

三缺一 合成一個圓

創辦人兼藝術總監魏雋展二〇〇三年就讀輔仁大學英文系期間,由於對演戲有興趣,所以在校成立三缺一實驗劇團。第一部戲《家,旅程與困境》於輔大歡喜齋演出,並同時在輔大張貼海報招募演員,現任團員賀湘儀當年就讀輔大中文系,即當時招募到的演員之一。

創團初期,共有四位輔大英文系畢業的團員,但每次開會排練時,總有一人因故無法出席,因此開玩笑地以麻將術語「三缺一」作為團名。魏雋展接觸戲劇的原因一開始只是單純覺得好玩,好玩的點來自戲劇有很多想像的空間。

團長李玉嵐幼時會跑去按鄰居門鈴,呼朋引伴聽她說故事,愛說故事的興趣成為邁向戲劇之路的基石。在就讀實踐大學的時候與魏雋展一同參與紙風車劇團演出,因而結識;畢業後,順著興趣,加入三缺一劇團。

隨著時間的演變,三缺一劇團慢慢成形,除第一次演出外從未特別招募演員,團員們憑藉共同的理想留下來,漸進形成一個群體。
《還魂記》03(2014),三缺一劇團提供,陳長志攝.jpg
以《還魂記》揭示土地開發的環境議題。   三缺一劇團 提供

土地計畫首部曲

二〇一四年三缺一劇團開始關注社會環保議題,所以推出《土地計畫首部曲》,由《蚵仔夜行軍》及《還魂記》兩齣戲組成。創作《蚵仔夜行軍》的動機來自魏雋展在大學一次徒步旅行中,到彰化吃喜愛的蚵仔煎時,聽到當地居民感嘆以後可能吃不到好吃的蚵仔了,因而了解到國光石化、六輕對環境造成的影響。決定從自身經驗著手,與團員到各點實地考察後,用詼諧活潑的節奏,講述蚵仔本身與養蚵人共同反抗汙染環境兇手「火龍」的故事,藉此處理養蚵人、蚵的生存環境與工廠三者之間的利害剝削關係。

《還魂記》則是由賀湘儀主導,融合濁水溪「溪王」傳說與民間故事「借屍還魂」。從前濁水溪不定期氾濫,居民為了祈求平安,於是在農曆七月十六日祭拜溪王。如今,濁水溪內的肥沃土壤已被工業發展大量榨取,信仰也沒落,「溪王」代表著自然的力量,即使能讓人借屍還魂卻對溪自身的改變無能為力,企圖讓觀眾省思,自然與開發下的不平衡。

29.jpg
《還魂記》劇照。   三缺一劇團 提供

各方邀演與未來計畫

《土地計畫》首演後,劇團在去年受邀於上海藝術節演出,雖然因為閩南語發音導致部分語言不通,有觀眾希望能將台詞都改成普通話,但演員舞台張力足夠,得到的效果仍然不錯。有觀眾對劇團建議並非所有觀賞者都明白蚵仔的生長環境,可以將養蚵人默劇的部分運用部分道具來呈現,三缺一劇團因此在之後各場演出前,花時間與觀眾介紹故事原型。今年兒童節也受中正紀念堂政邀請演出《蚵仔夜行軍親子版》,將重點著重於「蚵仔」自身,並把髒話拿掉,讓父母與孩童一同觀賞體會彰化蚵仔的魅力。

魏雋展認為劇場創作對於社會運動是否等位,還需要討論,但戲劇是要讓人的腦內發生碰撞。曾遇過來自彰化的訪談者在觀看《土地計畫》後,因他從小上來台北,他熟悉漁村的畫面,卻感到非常陌生,雖然原先就了解漁村的困境,但突然意識到隨著時間演變漁村可能消失不見,因此激動到無法訪問。《土地計畫》不會停歇,未來除了首部曲繼續演出以外,魏雋展構思未來可能創作與家鄉基隆田寮河相關的劇目。


延伸閱讀

「頑石劇團」台灣歷史故事深植社區

光腳的愛麗絲 啟動女性內在力量

戲劇兼教育 Be劇團推廣偏鄉公益

更多報導請看生命力新聞



新泰國小玩具工坊 修復孩童夢想

$
0
0

    

【記者溫婉廷、蔡宗洋/新北市報導】「醫生,我的玩具生病了。」掛號區裡的小朋友手上拿著玩具,跟醫生訴說著它的病情,往內一看,內科、外科、急診的醫生每個都忙進忙出,認真照顧著手上的病人。這裡是新泰國小玩具工坊,雖是教室卻布置得跟醫院一樣,但跟醫院不同的是,這裡負責醫治的是壞掉的玩具。




總醫師湯秋賢與他的自製玩具。   攝影/溫婉廷

老少咸宜 玩具工坊大受歡迎


玩具工坊掛號護士溫玉葉說,這個玩具工坊成立十年了,最當初是由師範大學的洪榮昭教授向教育部提出的想法,本意是台灣即將成為高齡化社會,同時又因為少子化的影響造成部分小學有空著的教室,不如就讓退休的老年人在學校的空教室組成一個團體,負責修復小朋友壞掉的玩具。溫玉葉說:「沒想到大受歡迎,不只老年人有了閒話家常的地方,小朋友也很開心壞掉的玩具修好了。」

說著說著,一個小朋友拿著熊娃娃走進玩具工坊,掛號說她的玩具不會亮了。聽到病情,玩具工坊外科醫師徐振益馬上想到是供電出了問題,隨即拿著熊娃娃進行「解剖」,把內部的電池盒取出,利用修復其他玩具剩餘的零件進行「器官移植」,不出十分鐘,玩具已經完全康復。

醫師正在診斷玩具病情。   攝影/溫婉廷

角色扮演 教導孩子正確觀念

溫玉葉說,玩具工坊空間雖小,但該有的看診科目應有盡有,有內科、外科、美容科、甚至是急診,幾乎完全比照一間正式的醫院。而之所以設計成醫院也是有原因的。「透過醫院的掛號、問診流程,讓小朋友將來實際到醫院時,可以很熟悉這些過程,不僅訓練他們在面對醫師時可以清楚說出病情,更可以降低他們看醫生時的緊張感。」目前玩具工坊有五十位醫生輪班,除了機動組每天都要到工坊之外,其餘醫生分成四組,每組每個月輪班兩天。醫生們都是從各行各業退休的人,有木工、水電工、老師等等。

玩具工坊除了修復孩子壞掉的玩具外,更藉此教導孩子愛物惜物的觀念。玩具工坊總醫師湯秋賢說,以前修玩具忙得不可開交,每個小朋友都很愛惜自己的玩具,但是現在不一樣了,「現在小朋友都在滑平板玩手機,就算玩具壞掉了也不太會拿來修,拿了玩具來修,卻再也不拿回去。」看著沒有主人的玩具越積越多,湯秋賢想到可以讓孩子用自己的玩具交換其他的玩具,玩膩了再來換其餘的玩具,利用新鮮感讓資源不要浪費。

完修區堆滿被遺忘的玩具。   攝影/溫婉廷

復刻回憶 運用物理製造新奇

溫玉葉說:「一直看那些電子產品對眼睛很傷,雖然很先進,但有時候落伍的玩具也很有趣。」於是玩具工坊開始自製古早小玩具,除了小時候的回憶外,也會參考許多物理原理做出令人嘖嘖稱奇的玩具,深受小朋友喜愛。「這個是竹筷手槍,是兒童節讓小朋友闖關玩的;這個是利用水瓶內的壓力,讓裡面的浮標移動。」一個一個介紹手中的玩具,湯秋賢彷彿成為一個大孩子,炫耀著自己珍藏的玩具般滔滔不絕。

湯秋賢做總醫師十年如一日,現在更是樂在其中,玩具工坊現在不僅是修玩具的地方,它也是社區內退休老人的天堂。「這個計劃我真的覺得很棒。」溫玉葉說:「玩具工坊達到了「老少皆好」的目的,退休者不僅可以在這裡學習、充實自己,也讓退休者有個心靈的依靠,而小朋友更可以在這邊修復他們的寶貝,玩到各式各樣的玩具。」

更多報導請看生命力新聞


鳳林文史工作室 染出一片彩色天

$
0
0

    

【記者陳是祈、林蓉/花蓮縣報導】在優閒的午後,小小的鳳林鎮來了許多大陸以及日本的親子旅客,不約而同地走進鳳林文史工作室,看著志工老師一步一步教大家如何將平凡的白布染成五顏六色以及「豆腐」、「花」等特殊圖樣。等待花手巾晾乾時,志工導覽員便帶著大家逐一參觀鳳林鎮的日式建築。這是鳳林文史工作室最受歡迎也遠近馳名的導覽行程。



13087598_1085623861495663_5531355731142811953_n_resized.jpg
等待晾乾的花手巾,是鳳林最美的日常。   鳳林文史工作室 提供

鳳林文史工作室成立於二〇〇四年,在「後山」地區的小鎮面臨人口快速流失的困境,一群退休校長與媽媽們聚集起來,透過「看見台灣」基金會的協助,以「發現鳳林的小故事」為宗旨,將鳳林鎮的幾大特色如「校長夢工廠」、「客家花手巾」、「日式建築」等多元特色聚集起來,規劃一系列的導覽及課程,吸引觀光客前來。

多元歷史 造就豐富觀光資源
鳳林鎮做為日治時期三大公辦移民村(其他兩者為花蓮壽豐和吉安),自然留下許多日治時期的建築物。如做為花手巾的教室便是早期的菸樓。鳳林文史工作室前理事長劉青松表示,這棟菸樓作為台灣僅有的四棟菸樓之一,是非常珍貴的歷史資源。

另外,鳳林還以「校長夢工廠」聞名。校長夢工廠,顧名思義便是鳳林迄今已「出產」八十六位校長投身在全台灣的中小學甚至大學中,而作為「校長夢工廠」的建築也是日治時期留下的「鳳林支廳長官舍」,剛好充分利用鳳林小鎮的歷史建築。
DSC09338_resized.jpg
作為染布坊的教室,也是日治時期留下來的菸樓。    攝影/陳是祈

無心插柳 花手巾成熱門課程

劉青松說,花手巾染布坊會成為鳳林文史工作室是一件「無心插柳柳成蔭」的美麗意外。當初是從政府的文化培訓課程中,對「客家藍染」項目產生了興趣,便鼓勵志工們前往參與。

「沒想到成為我們的特色之一。」除了學習來的藍染技術,鳳林在地也有不少天然的植物,如產生紅褐色的茜草、能染出青翠綠色的小花蔓澤蘭,甚至剩餘的洋蔥皮也能染出漂亮的橙色,成為另類的「廢物利用」。

對於許多外地來的遊客,花手巾DIY十分適合闔家大小參與。劉青松說,花手巾染布工坊從二〇〇九年成立後,從原本一個月不到百人,到現在旺季一個月可以接待來自世界各地約三千多人的遊客。
IMG_0105_resized.jpg
假日的午後,小小的花手巾染布坊湧進大批的遊客來DIY。    攝影/陳是祈

居民當志工 接觸多元遊客

鳳林文史工作室的另一大特色,就是從志工老師到導覽員,皆是鎮上的居民組成。「他們各有不同的特色,可以運用在很多方面。」劉青松表示,志工中有遠從香港嫁來的外籍新娘,也有會講日文的退休校長,更有瘖啞人士投身志工行列,不只幫助鳳林工作室接觸更多元的遊客,也給予人口流失的鳳林小鎮注入勞動力。

來自香港的吳卓蘭是花手巾染布坊的老師,她說在孩子長大後,因為想學習藍染而加入了工作室,結果做出了興趣,甚至也取得合格證照,成為花手巾染布坊最資深的老師之一。「學這個很有趣,也交了很多朋友。」面對來自港澳地區的遊客,吳卓蘭的廣東話也派上了用場。

鳳林以「出產」校長聞名,不但如此,更有許多校長在退休之後,投身鳳林的導覽工作。已經八十多歲依然精神奕奕的退休校長戴國健表示,自己在鳳林長大,後來在新竹的國小擔任校長,退休之後還是懷念老家的純樸。「就覺得要為鳳林盡一份心力。」以自身在教育界服務的熱忱與經驗,不但能把鳳林的歷史講得栩栩如生,也廣受小孩子的歡迎。


延伸閱讀

香山阿母凝聚社區的母親

線上段考影音平台 Answer For Taiwan讓學生變老師

$
0
0

    

【記者陳韻如、何榮泰/台北市報導】「學習不再只是為了分數與考試,而是將學習到的知識,透過口語表達出來。Answer For Taiwan是一個由學生拍攝段考試題影音詳解,並免費公播的平台。」創辦人陶倢說,檢視資訊吸收的成效,最快的方式就是用自己的話說一次。段考試題影音詳解不只讓觀片者受惠,更重要的是給學生一個機會,將習得的知識,重新組織成清楚、有條理的表達,並讓其他人理解。



Answer For Taiwan創辦人陶倢鼓勵學生拍攝段考影片,啟發學生學習動機。    攝影/陳韻如

集結全國段考試題 讓學習更有效率

Answer For Taiwan創辦人陶倢,大學畢業後即進入補教界工作。他認為台灣學生一路走來,被「兩天一小考、三天一大考」的制度,占據了整個學生生涯。學生為了得到好成績,到處尋找補習班或家教。他說:「考試是所有台灣中學生必須面對,且是大多數學生學習時,最主要的動機來源。」

陶倢身為數理老師,有感於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就算理解觀念也不一定會考好,學會後卻沒考好,會削弱學習動機。但是大小考試還是會在,學生終將要面對考試。「既然考試還會一直存在,如果這時有個平台,讓學生考前可以做歷屆試題,熟練考題變化,或許就能提升學生應考時的自信心。」陶倢說。從二〇一五年九月起,「Answer For Taiwan」便應運而生。

段考題具代表性 鼓勵學生拍解題影片

創辦人兼副理事長陶倢及理事長蔡章元在網路上發起,建立全國段考試題影音詳解公播平台,並取名叫:「Answer For Taiwan」。拍攝學校主要科目,包含國文、英文、數學、社會、自然,其中並以數學題目為大宗。陶倢說,會選擇以段考試題為主要播放內容,是因為段考題目是各校命題老師認為重要,且經其他老師審題後才出題,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多做各校段考題就等於是接受各校老師重點提示的挑戰。」

Answer For Taiwan的影片,必須是由各校老師從旁協助指導學生拍攝,由學生講解,對象大約是十二到十八歲的中學生,錄製學校段考試題影音詳解,將每一道題目,各拍成一支短片上傳雲端。幾個月下來,已上架超過三十所國高中,大約二千多部的影片。理事長蔡章元表示,建立平台的目的是鼓勵學生學習「如何教導」、反思「如何學習」,希望藉由拍攝影片的過程,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
板橋高中數資班學生專心聆聽陶倢敘說Answer For Taiwan的計畫。    攝影/陳韻如

與教育部合作 推出三個系列影片
從二〇一五年三月開始,Answer For Taiwan團隊與教育部合作,給予參與拍攝的同學服務學習的認證,優秀者亦能得到獎狀。發放時數的標準為,將上傳影片的長度乘以五倍,就是同學獲得服務學習的時數。舉例來說,如果影片的長度是五分鐘,那麼將得到二十五分鐘的服務時數。且如果拍攝超過二十部影片,教育部會頒發獎狀給同學,以茲鼓勵。

Answer for Taiwan目前推出「致敬」、「偏鄉」、「傳承」三個系列影片。致敬系列是由兩校學生,互相拍攝對方學校段考試題,像北一女中與台中一中學生已在老師指導下,拍攝對方學校段考試題以相互「致敬」。偏鄉系列是協助偏鄉學校,建立段考試題影音詳解資料庫,像台南二中數資班,在高雄市數學讀書會指導下,為南部與東部偏鄉國中,拍攝段考試題影音詳解。傳承系列則是由學生拍攝該校段考影片,提供給學弟妹日後準備段考時的參考資料。
教育部與Answer For Taiwan合作,頒給建國中學吳思華服務學習證明。     Answer For Taiwan提供

板中數資開拍傳承系列 把話說好是門藝術

板橋高中數資班應屆畢業生——崔期翔、黃柏倫與李紀堯三位同學,利用學測後的空閒時間,為學弟妹們拍攝一系列歷屆數學段考影音詳解,並公播於 Answer for Taiwan 平台。最早邀集大家的崔期翔說:「能夠把考完的段考題目,再好好弄懂並上台教學,使我覺得段考有更深層的意義,而不單純只是分數與排名而已。」

另外,崔期翔也提到在互相討論解法、輪流掌鏡的過程中,了解到解題與答題最大的不同在於上場拍攝前,要先把整份試題做完,確定各題的解法、推導的環節沒有問題後,才能開始拍攝。

在開拍前,黃柏倫表示,他們會先將題目與公式抄在黑板上,若在講解時,有一個環節推導得不夠清楚,或者口誤,就得重拍。他提到平常做題目算一算寫答案就好,且考試答得出來就算是懂了。但透過拍攝影片體悟到,解一道題目,原來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因為不只要帶出最終的答案,還需要將每個環節背後的數學觀念,清楚地傳達給觀看影片的人,而這是需要真正的融會貫通之後,轉變為腦中的知識,才能將資訊正確且完整地傳達出來。」

數學資優班老師蘇家寶從這學期開始,親自帶領學生解題,並在拍攝時從旁協助,加入學生的討論,告訴他們要怎麼表達比較清楚。他說:「錄製影片的重頭戲在於考驗學生的台風,如何在講解題目時從容不迫,並將腦中的數學概念,用清楚的口條表達出來。這同時也考驗了學生的邏輯表達能力,及面對鏡頭展現的自信。」
學生線上講解數學題目。     Answer For Taiwan提供

延伸閱讀



Blue Seeds契作小農 致力減少環境荷爾蒙

$
0
0

    

【記者李奕蒨、翁子涵/台北市報導】你知道我們所處的生活環境也會產生荷爾蒙嗎?「環境荷爾蒙」,又稱內分泌干擾素,工廠排出含有機氯化物的灰塵以及工業廢水,有機氯化物隨著雨水降落到土地中,土地種植所殘留的農業以及家庭污染物排入河川,各類環境荷爾蒙經食物鏈回到人體內,造成人體生育能力或健康的危害。Blue Seeds芙彤園本著對土地有愛的理念,使用自然農法栽種產品原料,致力於消除環境荷爾蒙,還給大自然最健康的生態循環。



上搞2.jpg
Blue Seeds芙彤園創辦人詹茹惠原任職於科技業。 攝影/翁子涵

從消費者變生產者 追求健康人生

Blue Seeds芙彤園有限公司創辦人兼執行長詹茹惠,原本是網通科技公司的總經理,卻因為健康的緣故,毅然決然轉換跑道。詹茹惠的兩個女兒都是早產兒,經歷剖腹生產,不像一般嬰兒健康。而詹茹惠也在八年前,罹患子宮肌瘤,動過數次手術。曾經是田徑隊選手的詹茹惠,始終不知道哪裡出了問題?直到醫生建議她,可能是因為現代人所使用的生活用品,讓自己在不知不覺中接觸化學加工的緣故。

從小就不喜歡吃藥的詹茹惠,一直把芳療當作自己的興趣。在二〇一四年開始有了創辦Blue Seeds的想法,找到志同道合的香草種植高手一起發想。在隔年陸續有土壤、植物方面等專家加入,開始研發、規格化產品,自己則發揮行銷專長,擔任團隊的PM角色。Blue Seeds在二〇一五年開始正式營運。

「現代社會人口逐漸老化,醫療產業更加重要。一般藥品只能夠讓人被動地止痛,芳療卻能夠主動地舒展身心不適。」追求百分之百純植物萃取產品製造,詹茹惠一手包辦上、中、下游的產業鏈,從上游開始教導契作的農民如何使用自然農法,中游的研發、規劃產品,以及下游的行銷、演講。
上搞.jpg
芙彤園在東部地區與三十位農民契作共四十頃的香草田,以雜作自然農法來栽種香草。  Blue Seeds芙彤園提供 

友善大地植栽 企業負起教育責任
目前合作的台東泰源農場以及苗栗卓蘭食水坑農場,都是經過Blue Seeds親自參訪、分析檢驗土壤後,不含三百一十一種農藥以及十一種重金屬的土地,若沒有達標準,會先休耕等待土地恢復後才進行耕作。

比起有機可以含百分之三的肥料,Blue Seeds希望做到百分之百天然,因此選擇了自然農法栽種作物。自然農法去除了化學加工類農藥的使用,就能有效減少經由空氣、水、土壤、食物等途徑進入體內的環境荷爾蒙,降低影響人類體內荷爾蒙的生理調節,減少降低造成病變的可能性。

Blue Seeds芙彤園有限公司業務經理蔡兆雯說,自然農法採用雜作,每個植物的生長期都不一樣,不同季節有不同植物熟成,讓植物間能有天然競爭。沒有使用農藥,可以降低土壤酸化,增加土地中的微生物。一公頃可以減少肥料用量約四十萬,這些成本都拿去人工除草使用。雖然成本比起慣行農法高,但是能讓土地有更好的生態循環。

同時,Blue Seeds讓小農到公司設立的「農私塾」上課。農私塾的用意,在於培育對土地一片痴心的務農人,教授他們耕種所需技術,也可以降低年輕人的入門門檻。培養更多自然農法的土地讓它扎根,天生天養、適地適種。Blue Seeds也在台東蓋了一座農創屋當作研發中心,研究當地氣候、土壤,尋找讓作物產「質」最好的方式。
上搞3.jpg
芙彤園使用純天然原料製成精油與洗劑等商品。    攝影/翁子涵 

即知即行 投入社企不猶豫

Blue Seeds生產的產品有精油、沐浴乳、肥皂、洗髮乳等,目前的營運模式為電子商務,沒有實體店面,除了官方網站外,目前在生態綠、踩踏都有上架。詹茹惠說,使用電子商務,就可以把實體通路的空間、人力成本拿去回饋社會,去企業舉辦演講,讓消費者知道如何對待大自然環境,並告訴他們,自己使用的產品雖然合法,但並不等於對身體有益。

同時Blue Seeds每週都會將產品使用說明的短片放上社群網站,教導消費者如何使用產品。目前Blue Seeds的天然洗劑已經被Challenge Taiwan指定為鐵人三項專用洗劑,並且成為社企聚落第二期進駐夥伴。產品使用者林宜臻說,「在購入生活日用品的同時,能夠幫助大自然,我認為是件很好的事。」

「大家都等賺錢了才來做社會企業,什麼時候才算賺錢?」詹茹惠堅持把公司營業額的百分之五投入公益,喚起大家對土地友善的心。詹茹惠說,越來越多小農使用友善大地的種植方式,這不只是蛋塔效應,是期望能夠改善整個產業生態循環,對土地、對人更好。



資訊工程師變農夫 種出生機農場

$
0
0

    

【記者吳芷萱、張惠華/苗栗縣報導】穿過淳樸苑裡小鎮的街道,來到了經營邁入第六年的翊超農場,彷彿走進世外桃源,耳邊傳來不絕於耳的昆蟲振翅與鳥兒的啁啾聲。農場主人林義超走過一大片金黃色麥田,展示著規模不小、充滿生機的農場。



五個好友的夢想 共同規劃未來

林義超原本是一名資訊工程師,經常穿梭於銀行、高科技企業、建保局等負責資料庫,卻毅然決然在四十歲時離開職場。這樣的決定,來自於他在嘉義當兵時的四個好友,雖然退伍後各自在資訊產業不同的領域工作,感情卻好到每年會聚在一起,一起規劃未來的藍圖。在一個機緣下,五個人決定共同合資在苑裡買了一點零七公頃的土地。林義超說,目前農場是掛他的名字在經營,現在他先一步一步的走,等其他四個好友退休後,等他們一起回來種田。

林義超在二〇一〇年的八月到苗栗農改場完成漂鳥訓練,並在十一月取得耕作土地,今年才四十七歲的他,卻將帶領著翊超農場邁入第六年。林義超說,剛開始種植都是大面積的種,前兩年雖然順利,但是第三年卻開始產銷趨近於零。他才知道有機其實不能侷限於大面積,很多因素是沒有辦法控制的,病蟲害也容易傳染而造成全部虧損,只能從一次又一次的失敗中慢慢修正。

1.jpg
林義超介紹翊超農場網室環境。    攝影/吳芷萱

從失敗記取教訓 秉持自己的原則

如今翊超農場已經擴展到一點七公頃的規模,裡面種植著多種品項的作物。從剛開始新手的茫然,翊超農場也逐漸找到自己的方向,黑糯米與越光米是主要稻作,再逐漸加入其他雜糧。而在辛苦搭建的網室裡,也有各式各樣豐富的水果,例如藍莓、蜜柑、黑莓等,也因為農場地勢較低,夏季容易淹水,因此還有苦瓜與番茄介質栽培輪作。這樣的大的空間,只有林義超一個人和有時會雇請的打零工負責。

林義超說,相對而言,番茄、草莓比較容易因為天候而受到影響,近年來氣候越來越極端,農民也越來越難以掌控作物的生存。曾經到日本學習自農法的他,也有自己的堅持。林義超堅持不蓋溫室,他認為溫室不僅內部空間太熱,相較於露天的作物,口感也有差。舉番茄為例,台灣人對於番茄的要求都是越甜越好,但是在大自然中有接觸到陽光和雨水的番茄,卻保有番茄一種酸中帶甜的獨特風味。

2.jpg
林義超介紹番茄、苦瓜介質栽培。 攝影/吳芷萱
3.jpg
翊超農場金黃色麥田。    攝影/吳芷萱

通過有機認證 經營在地化

翊超農場在二〇一四年通過有機認證,原本一開始就有機無毒經營的林義超,會決定申請認證,是因為身邊的朋友想要幫他推銷,告訴他要有有機認證標章才能夠說服人家。而與林義超在二〇一〇年時因為參加同一期的漂鳥營,而變成了好朋友的賴清坤說,林義超是一個非常有自己想法的人,在他還是工程師時,有時候忙碌到一個禮拜都不能睡,轉換跑道到當有機農夫後,工程師的毅力與堅持便展露無疑,林義超花了很多心血與金錢在種植與設備上,都只為了自己最純粹的夢想與家人的健康。

林義超認為:「台灣的產銷制度有許多盲點,例如番茄掛大湖的供銷系統,價格會比苑裡的好上許多。」但其實一樣優良的產品,經常會因為民眾的迷思而使價格有所差異。而台灣也並沒有一個真正的有機拍賣平台,也使小農的有機產品運送到拍賣市場時,和慣形農法產品的價格並沒有差異。

林義超秉持著一股傻勁,一路上慢慢地探險,遇到不懂的就問,也越來越確認自己作物的種植方式,林義超說,這六年,每一次都還在摸索。而他的客群也從以前的老同事及朋友,逐漸的在地化,越來越多當地人信任和購買翊超農場的產品。他說,做有機無毒雖然不同於有灑農藥的傳統農業可以預期、控制收入,但是不僅圓了自己的夢,吃得健康,也做得健康。


延伸閱讀

輝要無毒菜園 彈藥庫變農園

林口農夫市集 讓二代農夫被看見

番薯里農田 孕育有機種子農夫

更多報導請看生命力新聞



Viewing all 875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