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生命力新聞
Viewing all 875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Rocket Café 老派創造前衛的浪漫

$
0
0

    

【記者林育璞、陳巧翎/台北市報導】「槓,如果有人有那個嘎此(guts)開個不轉載大陸文章的科技新聞網站,林爸願意付費觀賞。講句比較那個的,只要有人付錢讓我做全職,林爸一個人就可以做。」Rocket Café創辦人傅瑞德在臉書上一句玩笑話的抱怨,意外弄假成真的找到一群投資者,網站的原型也在一星期後順利誕生。在這個許多網站用轉載、抄襲、聳動的方式吸引眾人目光的世代,Rocket Café希望成為一個具深度及洞察力的原創科技評論網站,並且嚴格把關每一篇文章的著作權,帶給讀者更值得信任且優質的媒體。




IMG_5595.JPG
創辦人傅瑞德認為考證事實是媒體的重要觀念。   Rocket  Café 提供

堅守文章的版權 網路媒體的新里程

科技業和出版業經驗超過廿五年、曾任Macworld中文版總編輯的傅瑞德說:「過去做紙本雜誌會對正確性考察比較謹慎,因為白紙黑字賴不掉,如果冒用了證據就會在那,但反觀現在網路世代對於修正的難易度是比較容易的,傅瑞德感嘆說道,在這個講求快速即時的網路世代,他希望能打造一個講求正確且具自身立場的媒體。

有元老級部落客之稱的傅瑞德,現在從事翻譯、寫作、行銷顧問等的文字工作者,過去曾任資訊產品行銷主管、雜誌總編輯與社長,並且創立第一份擁有ISSN國際編號的中文電子版雜誌和第一個iPod中文網站,而這些經驗,也正催生了Rocket Café的種種構想。

為甚麼是科技評論網站?一是除了他擔任Macworld的編輯外,還包括經營潑墨工坊電子書的經驗,這些都成了Rocket Café的發想,另外,看到許多現今不斷轉載其他科技網站的現象,才希望Rocket Café可以重視著作權的重要性。

除了自己生產文章,他也邀請許多寫手,並且給予稿費。一些國內網路圈的知名作者,如創新工場董事長暨執行長李開復寫企業倫理、有二十餘年電視台資歷詹太太寫媒體產業脈動、前HP中國總裁程天縱主要撰寫企業經營以及脈動上的方針、Manny Li主要撰寫遊戲產業相關的文章、日本人Uedada用中文描寫日本文化的洞悉、前奧地利駐華辦事處代表解聰文撰寫「數位行銷」的市場觀察;專欄部分,傅瑞德親自撰寫的「講古時間」也頗受歡迎。

幾位知名的國外作者如Nir Eyal、Ben Thompson、Benedict Evans等等,Rocket Café 也都取得作者同意,並由傅瑞德翻譯。傅瑞德說:「走到這個方式其實很花時間,我為了一篇文章可能跟作者來來回回往來好幾次,在成本上都比較辛苦,但是我們可以說版權絕對沒有毛病」。

讓鼓勵實體對話 「打賞」的巧思
為了讓作者可以實際感受到回饋的巧思,Rocket Café設有「打賞」的制度。讀者在成為Rocket Café的會員後,可以用線上表單或是信用卡,用現金購買線上點數,用這些點數及時的鼓勵作者。只要讀者讀完文章在作者下方的QR Code掃一下,就可以贈與作者點數。而所贈與作者的點數,一點就等於一元,其中百分之三十將成為Rocket Café營運基金,剩下的百分之七十將會直接變成作者的酬勞。,讓作者直接感受到自己的文章被肯定,將是一個正面延續的力量。

火箭.jpg
Rocket Café的圖樣,由火箭升空概括「科技」的概念。  Rocket Café粉專提供

另外,有別於其他線上媒體的經營模式,在Rocket Café無論是轉載或是個人撰寫的每篇文章都會付給作者有稿費。傅瑞德說,雖然一篇文章的質量不一定等同於稿費,但是這樣的行為只可以激勵作者,也是對於文章的肯定 。
會玩物、會喪志 復古天堂的迷戀
除了Rocket Café較為正經的評論網站,團隊近期也推出Fugu Café,以未來復古為中心概念,「用過去想像的世界去勾勒未來,那叫做未來復古,那本身自成一個體系,這裡不只放的是老東西,我們還會用老技術做出新的事物」,主編徐文力向我們談起關於Fugu Café名稱的構想。
DSC05355.jpg
Fugu Café呈現許多復古玩物,十分耐人尋味。 攝影/陳巧翎

Fugu Café網站的定位以三十歲到五十歲喜愛收藏復古玩具的受眾為主,傅瑞德說,這可以喚起每一個人心中那個愛玩玩具的男孩,例如小時候很嚮往電視遊樂器,但是家裡不給我買,長大了回頭再看這些東西時就會十分回味」,傅瑞德希望透過這一個網站,在未來,打造當時迷戀復古的童真,「我們會玩物、會喪志,所以打造一個Fugu Café的商業定位,正好可以互相填補Rocket Café所缺少的部分」以Café延伸更多對話的可能,始終都是傅瑞德的初衷目標。


延伸閱讀

《Taipei Post》 都市人眼中的城市風貌

花蓮《拾紙》 傳達土地傳承價值

《Knowing》年輕化媒體 風口上的創業

更多報導請看生命力新聞




推永續經營 iCare Benefits深耕東南亞

$
0
0

    

【記者陳韻如、何榮泰/馬來西亞報導】「謝謝你們,讓我能夠預先購買冰箱,讓我終於不用每天一大早就得去市集採買食物;還有洗衣機,讓我不用每天搬一大堆衣服到河邊洗,不用再煩惱生活大小事。」這段話是來自iCare Benefits會員寫的一封感謝信。在東南亞國家,iCare Benefits針對沒有能力購買日常生活用品的家庭,透過與當地企業合作,提供給他們生活幫助。



vita1.004.jpg
iCare Benefits面對面了解需求,期望改善日常生活的不便。    iCare Benefits提供

與在地企業合作 貧困家庭生活更便利

iCare Benefits創辦人Trung Dung,中文名為忠阮晉勇,畢業於美國麻州大學波士頓分校資訊工程學系,現為美越裔的商人。他有感於東南亞的勞工收入不高,生活普遍困苦,為有效整合各界資源,幫助貧困家庭脫離生活的不便,創立了iCare Benefits。自二〇一二年營運以來,會員人數達到一百五十萬人。並在東南亞地區建立據點,包括菲律賓、印尼、越南、柬埔寨、寮國、泰國等國家。

iCare Benefits與東南亞企業和產品供應商合作,從企業裡挑選出低收入階層的勞工,主要以每個月收入一百到四百美元不等,並在企業工作超過一年以上的員工為優先服務對象。成為會員後,即可預先購買一般性生活產品,每個月零利率分期付款,從工資裡扣款,提供的產品包括電子、家庭、家電等現代生活用品。

成為會員並訂購日常所需用品後,iCare Benefits會從供應商取得產品,並直接送到會員家中。此外,在營運模式上也能減少產品在中間通路上的花費,舉例來說,因為會員買到的是供應商出廠的價錢,在馬來西亞一台市價大約兩萬的冰箱,會員花批發價一萬五就可以買到,足足省下五千元。

iCare Benefits到會員家中,實地了解居民生活狀況。   iCare Benefits提供
嚴格審核制度 以防過度消費

iCare Benefits會員主要為發展中國家人民,他們可以利用網路或各據點所陳列的物資,透過網路、打電話或面對面的方式,依照自身需求選購產品。儘管當下沒能力一次付清,也能立即擁有生活必需品,減輕打理生活大小事的煩惱。

iCare Benefits與企業洽談後,舉辦行前說明會,企業員工決定加入並填表格,即可成為正式會員。成為會員後,必須在原企業持續工作,才會有固定的收入支付所購買的生活用品。制止會員過度消費的方法是,根據每位員工的月薪,設定消費上限以不超過月薪的百分之三十為原則,有些常發生動亂的國家,可能還會更低。


iCare Benefits舉辦行前說明會,讓員工了解其運作方式。   iCare Benefits提供

勇於改變 走出自己的路

「當初,很好奇這個平台有沒有人會有興趣。」何奇勳頗有感慨。他,馬來西亞人,現任iCare Benefits國際夥伴關係發展部門柬埔寨代表。碩士讀經濟管理系,畢業後到聯合國基金會工作,針對發展中國家社會問題撰寫企畫書。他發現長期關心的都是國際事務或政策問題,接觸的都是政府或官僚人員,並未實際接觸需要幫助的人。

在一次因緣際會下,聽友人分享iCare Benefits的運作模式深感興趣,覺得商業模式新穎有趣且有永續性,對此社會企業產生好感。何奇勳說:「憑著一股渴望實際幫助需要幫助人的熱情,決定辭掉工作,到這個社會企業試試看。」

對何奇勳來說,做這行業最好玩的地方,就是有很多機會接觸不一樣的人,了解他們的生活狀況及需求,而非像他在聯合國基金會工作時,接收的是他人整理過的第二手資料。他說:「一般人的生活觀都蠻特別的,我享受在詢問意見的過程,並在了解後,產生新的想法並確實改善。」

何奇勳放棄高薪工作,孤注一擲地投入iCare Benefits。 攝影/何榮泰

幾經波折 仍堅持不懈
「最困難的地方主要是外在環境的挑戰」何奇勳說。在柬埔寨工作的他,當地局勢不穩定,時常發生示威暴動事件,連帶影響當地公司營運狀況。有一次何奇勳拜訪某家企業老闆,向老闆講述理念及運作方式,但老闆卻回應:「縱然我知道有價值,也不會優先考慮。」

「兵來將擋,水來土淹。」何奇勳深知,外來挑戰還很多,經營規模及深度都需加深加廣。儘管柬埔寨經常發生暴動,雇主和員工生活不穩定,但他知道要更加倍努力,向更多公司及工廠推廣,讓他們了解iCare Benefits的理念並說服他們。

何奇勳長年待在柬埔寨工作,一年偶爾一兩次才休假回家。他的家人很支持他做這份事業,他的妹妹何佩潔說:「我覺得iCare Benefits的運作模式,很值得其他發展中國家效法。既可以幫到有需要的貧困家庭,又可以盈利,在利用得到的盈利去幫助更多的人,是一個很有意義的組織。」

柬埔寨發生群體罷工事件,影響當地的經濟與社會穩定。       何奇勳提供

iCare Benefits整合服務 未來擴大發展

有些會員收到產品後,會寫信寄給何奇勳,分享他們的看法,這份感動給了他動力繼續將這份事業支撐下去。某次有個會員寫說:「因為你們的瓦斯爐,讓我不用忍受煤炭的油煙,可以在健康的環境下吃到乾淨的食物;因為你們的馬桶,讓我不用冒著掉進茅坑的危險,免於受排泄物的噴濺。」除了不用再擔心生活大小事外,還可以立即透過日常物品,享受生活便利之餘,有更多時間陪伴孩子。

目前iCare Benefits沒有考慮來台發展,因台灣一般家庭經濟水準,負擔的起生活必需品的開銷。何奇勳說,他們目前在東南亞國家的發展已漸漸穩定,明年將著重和其他發展中國家,特別是中南美洲的企業合作,幫助該地居民。另外,除了原本產品及服務外,也將著重在健康醫療性及教育型投資產品上,讓員工不但能夠生活健康幸福,也不必擔心孩子未來的教育問題。


延伸閱讀

社區紅磚屋 一磚一瓦平和疊起

$
0
0

    

【記者陳宥畬、王芸樣/彰化縣報導】房屋以紅磚為主要建材。然而,對於座落於彰化八卦山山腳的大村鄉平和社區,紅磚不只如此。運用傳統磚窯工業進行「紅磚造景」,在社區排水大圳溝及圍牆上以紅磚美化環境,並凝聚社區意識、促成社區發展。

前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郭俊銀展示自己動手布置社區、種植的植物。    攝影/陳宥畬

年輕人離鄉 傳統磚窯廠式微

彰化大村平和社區以昔日以紅磚聞名,今日居民以其為社區造景。    攝影/陳宥畬

平和社區內重要的傳統產業為磚窯產業,一九八○年代,為彰化大村地區主要的經濟活動,甚至讓「彰化紅磚」之美譽名聞遐邇。但在時代的變遷轉換下,紅磚需求漸減少,昔日社區街景處處存在磚窯工廠的景象已不復存在。年輕一代的居民紛紛離鄉求學、打拚,很少人願意留鄉接少傳統事業,導致至今日彰化地區仍持續在燒窯的只剩三家磚廠。

彰化縣大村鄉平和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賴立群說,二○○四年平和社區的社造工作剛起步,協會的資源和力量都不足,居民參與意識又不高。為了振興傳統磚窯往日的風采,因而向彰化縣政府提出申請,在「一鄰一景點、家家戶戶是花園」的農家景觀聚落再造企劃中,獲得補助經費,從此開始推動社區景觀再造。

平和社區傳統磚窯廠造型百變,其中之一俗稱「目仔窯」。    攝影/陳宥畬

首創紅磚造景 融合文化與當代

二〇〇四年,時任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的郭加圖,想要把社區紅磚產業資源整合,並以此營造社區的特色,因此在二〇〇七年發起「磚美於前:社區產業紅磚景觀營造計畫」,致力於重現磚窯廠的意象,在社區各景點和排水大圳溝以紅磚造景,形成平和的特色。而除了河堤景觀再造,也帶起周邊農村再生,更吸引大學生進入社區幫忙,讓平和呈現兼具文化氣息和當代感的融合風貌。

此外,磚窯廠也很支持這些社區計畫。為了讓地方文化和特色產業結合,利用生產的紅磚,全力協助社區推廣紅磚藝術活動,並和建國大學合作,舉辦砌磚比賽,讓年輕人為大圳溝兩旁堤岸設計磚牆、美化造景。更邀請藝術砌磚大師粘錦成,於社區各處設計各種紅磚作品。其中,由於大村鄉原先是農業社會,因此粘錦成砌成「春耕、夏種、秋收、冬藏」的紅磚作品,重現傳統農耕景象 。


平和社區居民運用紅磚 美化造景,於村中排水大圳溝兩旁進行河堤景觀再造。   攝影/陳宥畬

志工組服務隊 營造美麗新社區

慢慢地,社區志工自發性想要改造社區。例如,把地方志工和青年編組成「社區志工服務隊」,在社區於各個髒亂點和閒置空間,進行環境改造的工作,例如,打掃、種植綠色植物、在景點做裝置藝術等等。而社區的活動中心——產業工坊更是志工一磚一瓦親手堆砌、彩繪出來的。

平和社區營造剛開始時,大部分的家庭都是雙薪家庭,假日也多半想休息,能夠參與社區活動的時間與意願都比較少。發展到現在,雖然平日要工作,卻仍固定每個週末聚集,動手修剪社區花木,打掃家園,持續維護平和的環境,打造居民心目中理想的社區。

平和社區產業工坊由志工親手打造,作為社區活動中心。    攝影/陳宥畬

一枝草一點露 美化環境存回憶

社區志工為了美化村落,將質樸無華的石頭彩繪上各種圖案、文字。   攝影∕陳宥畬
「一枝草,一點露。社區改造之後會提升住家生活周遭品質,居民一旦做出心得,就會更有動力持續做。」平和村村長賴居林說,社區發展的首要重點工作在於凝聚居民的意識,激發出大家參與公共事務的熱情與意願。 

因為社區居民情感凝聚成功,因此理事長賴立群帶領居民打造社區日曬米產業。一改傳統大包大包的販售米,社區志工則是自行手繪創作出「平和日曬米」的商標圖案後,轉型成少份量、小包裝的白米、糙米販售。推動觀光之餘,也結合文創的社區品牌,讓稻農們有新的商機,更重現大村農村社區的形象。

來到大村鄉平和社區,你會發現,原來紅磚能有這麼多種色彩、各式各樣的型態。對平和的居民而言,恢復紅磚的美,不只美化環境、保存了大家心中共同的回憶,也是凝聚社區的向心力,讓大家齊心推動未來的營造。

村長賴居林(左)與理事長賴立群(右),手拿平和出產的日曬米產品,致力發展社區日曬米產業。   攝影∕陳宥畬


延伸閱讀

台東書屋計畫以立為孩子「築」夢

苗栗囝仔打造百年聚落新風貌

老寮青年旅社重溫故鄉的顏色

更多報導請看生命力新聞


獸醫師返鄉 守護金門野生動物

$
0
0

  【記者李奕蒨、翁子涵/金門縣報導】走進位於金門縣金城鎮一隅的歐厝聚落,綠蔭林立,一大片的閩南傳統古厝映入眼簾,帶著歲月痕跡的古樸紅磚與此起彼落的蟲鳴鳥叫,更顯得淳樸靜謐,仔細一看,在入口處不遠的一間古厝,是歐陽夢澍成立的「金門縣野生動物救援暨保育協會」,也是國內第一個民間組織發起的野生動物復健專業機構,他利用自己的獸醫專長,為家鄉豐富的生態資源踏出保育的第一步。



測量緬甸蟒長度-已修復.jpg
獸醫師歐陽夢澍(左)與王齡敏(右)一同測量緬甸蟒的長度。   金門縣野生動物救援暨保育協會提供 
正視金門長期問題 返鄉盡己之力
歐陽夢澍是一位土生土長的金門人,從中興大學獸醫系畢業後,就開始從事犬貓獸醫師,七年前,歐陽夢澍也與太太在永和開設獸醫院。然而,從小一手帶大他的奶奶,身體狀況也不如以往,歐陽夢澍為了能就近照顧高齡九十八歲的奶奶,便萌生返鄉開設獸醫院的想法,加上近年來金門多起水獺路殺的事件發生,歐陽夢澍意識到金門動物醫療資源長期的缺乏,只能後送台灣處理,不僅耗費時間與金錢,珍貴的野生動物也無法再回到金門原棲地,他思索著:「如果金門有一個醫療單位可以做動物的即時救援照護,是不是就能有所改變呢?」

憑著這股念頭,他透過朋友聯繫上大學同社團的學妹王齡敏一同協助,熱愛金門處處都有自然景致的她,便一口答應,王齡敏曾在南投特生中心野生動物急救站工作六年,也在美國明尼蘇達大學的猛禽中心服務兩年,擁有專業的野生動物救傷經驗,歐陽夢澍就開始與王齡敏一步步地籌組野生動物救傷協會。

一開始的他想法單純,只希望引進醫療技術解決動物救援問題,就能讓其他人專注於保育這塊工作,然而,在組織協會過程中,受到許多人的幫助,也接觸到當地的民間團體,帶他瞭解金門自然環境的變化,發現大家都努力的在守護這片土地,便決定從原本計畫的「野生動物救傷協會」加入生態保育的元素,在二O一五年六月中成立「金門縣野生動物救援暨保育協會」。

IMG_4810uvp.jpg
歐陽夢澍利用自己的古厝成立動物醫院,就近為民服務。   攝影/翁子涵 

引進資源 完善照護動物

金門生態資源豐富,卻常有野生動物受困在鳥網、黏在黏鼠板或路殺等事件發生。王齡敏說,一般寵物的治療比野生動物還來的精細,因此他們引進數位X光機、氣體麻醉機、超音波機、血液檢驗機和生理監視器等設備就足夠支援救傷工作。協會以救援及照養標準化作業,透過民眾、縣政府或消防局的通報,在第一時間救援運輸,輸入病例,並進行身體、眼科、血液檢驗和放射線等檢查,再施予牠們相關的治療,同時建立動物復健與野放機制。她也表示,金門地方小,透過這種直接通報的方式,更能加快救援動物的時間與機會。

由於協會位於歐陽夢澍的古厝中,對於鳥類復健來說,空間不足,為了讓野生動物獲得更完善的照護,歐陽夢澍透過金門縣政府的幫助,在植物園區規劃飛行訓練場,也是國內第一個民間組織發起的野生動物復健專業機構。曾有一隻腳骨折的赤腹鷹,因傷勢嚴重,被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轉送至協會,在接受手術治療後,近五個月沒有飛行過,獸醫師王齡敏為牠做飛行技巧與體能的訓練,為期一個月的復健後,達到可以野放的能力,赤腹鷹終於能展翅,與同伴飛往南方過冬。

協會成立至今半年多,受理了七十三隻動物,有三十種物種,其中救傷的動物鳥類與蛇類都各佔了將近一半,也曾受理兩隻遭路殺的水獺,有一半以上的動物經由他們的治療處理後,重回大自然的懷抱。他們平時也為一般寵物看診,這些技術和設備都是過去金門不足的資源,造福了當地居民們。

蒼翡翠-01.jpg
受困在黏鼠板上的蒼翡翠。    金門縣野生動物救援暨保育協會提供
從救傷著手 開啟長期保育之路

「保育工作不是一蹴可幾的,甚至要拉長到十年、三十年才會有所成果。」王齡敏表示,現階段先從保障野生動物能健康存活的救援照護開始,同時舉辦講座教育金門民眾生態保育和野生動物的觀念。未來他們也計畫走入中小學,帶著他們一同認識金門的自然生態,逐步落實保育工作。

歐陽夢澍憶起兒時的金門,滿天星斗,晚上念書是不需要開燈的,走出家門外的池塘就能看到水獺,對比現在為了促進觀光而築起的大樓和燈火輝煌的樣貌,他曾問自己:「我還要回來嗎?」他感慨的說,光靠協會的努力是不夠的,金門本來就有許多致力於環境保育的團體,希望結合大家的力量,讓政府和民眾聽見他們的聲音。


延伸閱讀

裕民國小水生走廊 復育台灣原生魚類

願景深耕菲律賓 接力復育水筆仔

微笑農夫小鶹 養田伴鳥

有機水筍田 復育生物多樣性

更多報導請看生命力新聞



完票性子 用戲劇道出社會平凡怪現象

$
0
0

    

【記者王曉敏、胡櫻馨/臺北市報導】假乞討真詐財的事件層出不窮,對於路邊乞丐到底應該相信還是不相信?完票性子導演劉驊從新聞中觀察到奇怪的社會現象,加入個人研究生生活的心情寫照,寫出《販賣同情》劇本,並組織「完票性子」劇團,在二〇一五臺北藝穗節演出,讓社會重新思考同情的意義。



333.jpg
演員張仕勛為演出練習倒立。    完票性子團隊 提供

為《販賣同情》而起的「完票性子」

劉驊去年於文化大學戲劇研究所就讀時,創作出《販賣同情》,靈感源自偶然從電視上看到的一則新聞,講述在大陸某條街上,有兩位老人每日上街乞討,早上老婦人躺在一旁,由老先生負責行乞,中午時一名中年男子會帶他們去吃對當地而言昂貴的炸雞,下午老婦人則與老先生互換工作,傍晚中年男子再帶他們離開。這樣的行為被一位大學生日復一日的記錄下來,揭露這看似平常卻又怪異的行為。

二〇一五臺北藝穗節時,劉驊組織「完票性子」,將《販賣同情》呈現於舞台上,團名意義十分明顯,團員皆有將票賣完的性子。從未當過導演的劉驊,企圖給整個團隊自由發揮的空間,但因成員普遍經驗不足,尤其飾演研究生的陳威諺僅是戲劇系大一的學生,加上準備時間緊湊,排練時經歷不少摩擦。而設計組的問題,燈光設計丁浩認為最大困難應該是開會時難以全數到齊。


裁切1.jpg
導演劉驊於排練現場指揮。   完票性子團隊 提供

關心誠可貴  同情價更高?

舞台選址於「微遠虎山」,一處由廟宇改建成的藝文空間,劇場設計為讓觀眾坐在廟內觀察廟堂上正在發生的事件。由乞丐、研究生及記者三個面向出發,研究生受到坐在一旁的乞丐所吸引,前去攀談並視其為知己,以想幫助朋友的心情每日施予乞丐金錢,而記者在旁透過觀察,發現事情並不單純,如同新聞中大學生的角色紀記錄事件,因同情研究生將事實踢爆。

主角角色設定為心中滿是孤寂的研究生,卻因有乞丐這個窗口得以抒展,劉驊表示寫的正是自己,他說:「現代人關心的方式太過容易,只要在臉書上發表動態有人按讚,就覺得被關心,但反而更孤獨。」

三人各取所需,記者為頭版揭發事實,研究生自乞丐得到心靈慰藉,乞丐滿足研究生可獲取錢財。三人在自稱真相調查員的西裝男子面前,竭盡所能爭取自己想要的結果,捍衛自身利益。劉驊用開放式結局讓觀眾去思考,貫徹整齣戲的一句台詞「可憐可憐我,我可憐可憐」,只要說出口,就真的可憐嗎?

123.jpg
劉驊(左)與丁浩(右)討論劇情。   攝影/王曉敏

完票性子 不是玩票性質

去年九月藝穗節共演出五場,觀眾給予 完票性子的即時回饋十分片面,例如劇很好看、氣氛不錯等等,可能是《販賣同情》劇情緊湊不給觀眾任何沉思的空間,但劉驊覺得觀眾回去後一定會有所反思,而對完票性子團隊而言每個鼓勵及指教都是前進的動力。藝穗節結束後有觀眾在網路上發表簡單的觀後感,提出此劇用黑色幽默包裝著批判,點出台灣人有易被感性牽動的集體情懷。

劉驊相信舞台劇可以帶給閱聽眾更多,不同於電影或電視劇,舞台是個能把情感延續的表演模式。丁浩也說,舞台劇給觀眾的是驚奇,就算台上正處慌亂的NG狀態,觀眾反而是期待接下來的動作。「完票性子」計畫在明年藝穗節再推出一部社會觀察舞台劇,劇組皆期望能再度與團隊們共同努力。


延伸閱讀


蕭青陽旅行冒險成靈感 設計感動全世界

$
0
0

    

【記者溫婉廷、蔡宗洋/新北市報導】走進設計師蕭青陽的工作室,溫馨的原木地板放著蘭嶼的拼板舟,架上專輯琳琅滿目,茶几上掛滿馬拉松獎牌,近年他不再只做唱片專輯設計,而是到偏鄉當一日美術老師、為馬拉松選手設計獎牌,而自己也是參賽者之一、為野餐日設計主視覺、在美國火人祭上蓋一座他設計的媽祖廟,「設計不再局限於紙上」,而是靠著親身經歷與感受,讓設計更觸動人心,也能幫助他人。




蕭青陽與他的工作室。   蕭青陽提供

逆境中的大俠 將挫折當作養分

蕭青陽是台灣著名的設計師,現任葛萊美獎、全美獨立音樂獎和日本Unknown Asia的評審,獲得國內外多項設計獎項,從小喜愛音樂與美術的他,立志做唱片設計,因為是兩者的結合,十八歲時在當時新成立的上格唱片擔任美工,為上格唱片第一位簽約歌手高勝美設計唱片封套;至今已設計超過一千件唱片封套。是第一位入圍葛萊美獎的華人專輯包裝設計師,且三度入圍。曾受聘替馬英九陳水扁蘇貞昌等政治人物設計競選歌曲封面。

蕭青陽是麵包店的長子,父親曾希望他能繼承父業,但他從小志向就十分明確,父親店裡裝麵包的油紙袋,全被他拿來畫素描,客人都會稱讚他畫得好,受到鼓勵後他更加喜愛繪畫,進而考上復興美工,父母曾擔心他畢業後只能去畫電影看板,「但他們還是一直在旁鼓勵著我」。

儘管志向明確,蕭青陽也曾在為未發跡時,對設計生涯感到迷惘,「做設計真的能養活一個家嗎?」為了生計壓力而轉行到巷口賣麵,蕭青陽說,他認為那不是逆境,「做每件事情都會得到啟發。」賣麵過程中,蕭青陽體會他終究忠於設計,不管做得如何,腳踏實地,做自己能做、想做的就好,把挫折當作一個練習,一種養分,「你會更懂得自己真正想要的。」

「蕭大俠」的稱號,是因為受不了專輯封面都是偶像導向,都使用大頭照當封面,因此轉而為一些非主流歌手,獨立樂團、創作型或原住民歌手,雖然他們缺乏經費,但他想「我很喜歡做唱片,如果沒有錢,我們就少賺一點沒關係。」朋友們因而封他為大俠,認為他有拔刀相助的義氣,他在過程中玩得很過癮,音樂人努力創作音樂,他也努力創作設計,他愛這個封號,因為能提醒他要有冒險與行俠仗義的精神。

蕭青陽設計的獨立音樂專輯。   攝影/蔡宗洋

經典之作故事島 為土地寫日記

故事島,一個尚未結束的創作,它是唱片封套,也集結成畫冊。是蕭青陽在二〇〇九年用中華傳統的剪紙藝術設計而成。故事島作品耗時兩年,因為剪紙創作是十分細膩的,「重複剪了好幾次,一不小心就是從頭來過。」作品的啟發是他想為台灣這塊土地寫日記,於是那年「我拿起剪刀,只要讓我有感動的事情,就用剪紙剪下來。」

時值八八風災,CNN重複播放的畫面是軍人背著和尚、婦人抱著小孩渡河的畫面,蕭青陽認為可以透過剪紙,把當時的感受記錄下來,美術除了欣賞美感之外,也能給那些失去親人的朋友一個慰藉。故事島感動很多國內外人士,讓他覺得創作設計要很誠實、真實,他人才能體會當中情感。

以「八八風災」為主題的故事島專輯封面剪紙創作。   攝影/蔡宗洋

故事島創作 開啟一日美術老師

蕭青陽在創作八八風災剪紙時,很想提供實質救援,於是他搭火車到偏鄉部落和國小,用自己所學幫助他們,包括台東部落、屏東泰武國小、南投羅娜國小等,他發現設計無處不能發揮,幫孩子設計衣服、書包等日常用品,也教他們畫畫。而蕭青陽的美術課,總是教小朋友隨心所欲的畫,讓他們自由發揮。
因為個性喜歡結交朋友,所以偏鄉地區小學總是一個接一個的找他幫忙,他也幫原住民小朋友設計唱片封面,包括馬彼得校長所帶領的原聲合唱團《不只唱歌吧!》4四歲就會作曲的天才小提琴家-蘆葦的《卡片教堂的鐘聲》等。「我覺得當一日美術老師,我是獲利最大的,孩子沒有設限的想法、話語,讓我有新的想法、新的創意。」不設限,才有更多可能。


扛三太子橫跨撒哈拉 他愛上冒險

有別於一般的設計師,蕭青陽有著健康的小麥膚色,他笑著說自己常常被誤認為運動員,原來近年他迷上了戶外活動。五年前,九天民俗技藝團問蕭青陽,要不要扛三太子神偶到撒哈拉沙漠,參加七天六夜的馬拉松比賽,創一個紀錄,「撒哈拉沙漠耶!其實我很害怕,但如果我不去,我永遠就只是在想像中做創作。」
於是,蕭青陽啟程了,旅途中遇到很多艱辛與挑戰,最後他與九天民俗技藝團一起讓台灣民間信仰三太子被國際看到,而他也在旅行中得到很多設計靈感,「從此我畫藍色的天空,不再是電腦上原有的藍天配色,沙漠的藍天是會晃動的,很熱,蒙上了霧。」他開始愛上了挑戰與冒險。


蕭青陽得過馬拉松獎牌無數,是他身體力行的證明。   蕭青陽提供

火人祭建媽祖廟 台灣文化帶出國際

每一年蕭青陽會為自己立一句座右銘,今年的座右銘是:「不害怕,就是夢想不夠大」,去年夏天,他與他的藝術團隊參加世界藝術展演——火人祭,費盡千辛萬苦,成功在美國的黑石沙漠以木材建造一座長兩百公尺、寬一百五十公尺、高十二公尺的媽祖廟,並將手做三公尺高的媽祖神像與順風耳、千里眼帶去遊行遶境,把傳統的八家將臉譜彩繪帶至美國,讓外國人認識台灣。「在沙漠上蓋媽祖廟耶!」眼神仍舊散發著興奮之情。
火人祭的特色是,藝術家會在最後兩天把自己的藝術創作燒掉,「媽祖廟燃燒的那個晚上,很多外國人圍繞著媽祖廟,流下眼淚。」蕭青陽很感動,「藝術不用帶走,只要在當下把它完成,然後跟全世界分享就夠了。」「不害怕,就是夢想不夠大」就是這次挑戰的體悟。蕭青陽希望他的冒險旅程未完待續。


延伸閱讀

印花樂 保存台灣土地印象

堅持黑線條 哲飛雞「繪」出一片天

只賣紙的咖啡小熊紙貨店

更多報導請看生命力新聞



音樂視障基金會 輔導音樂就業

$
0
0

    

【記者劉兆為、吳盈萱/台北市報導】視障者的未來真的只有按摩師這一條路嗎?並不盡然。視障音樂文教基金會用音樂為視障者開闢一條嶄新的道路。由於目不能視,視障者生命中的喜怒哀樂都是靠著「聲音」傳達,是以視障者大多具有敏銳的耳朵。而他們在音樂領域往往也有著傑出的表現,視障音樂基金會的成立宗旨就是「推動視障者的音樂教育與就業發展」。



視障者在視障音樂文教基金會的幫助下進行演出 。 視障音樂基金會 提供

音樂基金會 興起與展望

音樂基金會發起人張育豪表示,當初在就讀文化大學音樂系時就曾在酒吧打工,原本只是出於興趣,但他發現,音樂表演對於視障者來說是障礙最小的工作形式。於是畢業後,於一九八四年,他與志同道合的學弟妹成立啄木鳥樂團。張育豪把啄木鳥樂團定位為跨界室內樂團,他們不安於只能從事按摩的命運,全新開拓啄木鳥的未來。
啄木鳥樂團曾經在全國各縣市文化中心、音樂廳、社福單位、監獄、民間機構等場域表演,更曾到過總統官邸。他們用行動證明,盲人樂手組成的樂團可以做到一般樂團想做而做不到的事情,他們會比眼明者更認真,更把握每次上台的機會。

原本只是出於興趣而出團表演的他,在經過十年的樂團運作後,他覺得音樂表演是可以當成職業而不再只是興趣,甚至可以養家餬口。於是在一九九四年,他成立了視障音樂文教 基金會,讓視障者多一個就業選擇的機會,而不是侷限在按摩。基金會網站上可以瀏覽視障樂團及個人音樂工作者的簡介,也有街頭藝人的介紹。

但是盲人樂手在社會上曝光度不足,有些人根本不知道視障音樂人有著不遜於眼明者的樂感。盲人在練習樂器時或許比眼明者辛苦,但也因為較少的干擾,讓他們更加專注。所以基金會致力於幫助更多的視障者進入音樂的世界,或是幫助對音樂有熱忱的視障者們,讓音樂對他們來說不再只是興趣,而是一種職業,就如同眼明者一般。

現在,基金會開設許多音樂教學課程,培養視障者的音樂就業能力。而課程中有三分之一的老師是視障者,像胡琴課的授課老師曾宜臻就是在盲界小有名氣的音樂老師。視障老師比較能夠體會視障學生在音樂學習過程中的難處,曾宜臻表示,在課程中他只能用「聽」的。上課時一個口令一個動作,他會依據學生的琴音來判斷學生拉二胡的手勢、音準、關節肌肉的動作是否正確等等。另外,視障音樂基金會也有志工協助視障者上下課。

視障音樂文教基金會董事張育豪     攝影/劉兆為


音樂基金會 對視障朋友的服務
視障音樂基金會提供給視障者樂團更多的音樂舞台。張育豪表示,目前樂團表演都是受邀性質,不太會主動打廣告。樂團的表演形式不拘,有政府舉辦的活動、婚宴、尾牙春酒、餐廳開幕、迎新送舊、園遊會、發表會、節日活動、各類慶典、慈善活動、音樂會……。另外,基金會官網也設有音樂圖書館,專門提供有聲樂譜、點字樂譜、樂理書等。雖然還不是很成熟,但這是未來基金會積極努力的目標。

每年秋冬之際,視障音樂基金會都會推行視障音樂節,這是基金會目前最大的活動,也可以讓盲人樂手在社會有更多曝光的機會。音樂節除了給音樂人一個舞台外,也是基金會為了學習音樂的視障者搭建的一個與民眾接觸的平台。

張育豪表示,音樂真的能照亮視障者的世界,原本一些視障小朋友的生活是沒有目標的,從小失去光明的他們自暴自棄,甚至有些小朋友有自閉傾向。再加上他們在讀書各方面也比眼明小朋友困難得多,讓他們更加沒自信。但音樂給予他們不同的生命,找回屬於他們的自信。接觸音樂後,他們能發掘出更多的個人特質,而視障音樂基金會也希望有更多的視障者在他們的幫助下,可依循的方向和道路越來越多,重新找回屬於他們的生命之光。

啄木鳥樂團會透過視障音樂基金會到各地表演         張育豪 提供

音樂成了視障者就業的另一可能
目前就讀台灣藝術大學音樂系的陳冠瑋,小學時曾在學校管樂團學薩克斯風。不過從小就因為視力問題配載很厚的眼鏡,且因視野狹小常碰到同學而不自知,因此成為同學們口中的「問題人物」。也由於無法經營好自己的人際關係,陳冠瑋也對自己更沒自信。

會到音樂基金會學音樂,陳冠緯母親陳靜茹表示,因為眼明者要教導視障學生往往不知道視障學生的問題出在哪裡。唯有視障者才能明白視障者真正的問題,也才能讓他學到更多東西。在參加音樂基金會的培訓課程後,陳冠瑋增進了自己的音樂能力,願意走出家門,到街頭演奏樂曲給大家聽。一開始當街藝時,陳冠瑋很怕讓人知道他是視障者,怕會被看不起。但慢慢的,隨著技能提升,做街藝時有了很多的掌聲,讓陳冠瑋在工作中找回自信。

目前陳冠瑋假日當街頭藝人,也參加音樂基金會底下的超樂薩克斯風重奏團。陳靜茹說:「冠瑋的夢想是到法國一所公立學校,繼續深造薩克斯風。」音樂,讓視障者找回目標;音樂,也讓視障者重拾自信。


延伸閱讀

啄木鳥樂團 譜出生命的交響曲

視障用書缺乏 學習路上的絆腳石

專業視障調音師 走出不一樣的路

更多報導請看生命力新聞



eBird賞鳥資料庫 體驗自然之美

$
0
0

    

【記者林蓉、陳是祈/南投縣報導】台灣位在亞熱帶,四面環海,得天獨厚的環境造就了豐富的鳥類資源。在台灣已有紀錄的五百多種鳥類,就有二十二種是台灣獨有。eBird Taiwan的誕生,就是為了廣大鳥友們能夠記錄並且互相交流賞鳥資訊的平台。




1048760_477067689042653_517320410_o_resized.jpg
台灣環境特殊,造就了豐富的鳥類資源。圖為常見的台灣特有種「五色鳥」。   陳是語提供

美國引進 切中賞鳥人心理

eBird Taiwan的來源是由美國康乃爾大學所主持的eBird,從北美發跡的賞鳥資料庫,支援三十五種語言、橫跨一百三十五個國家,總共記錄了六千多種鳥。目前已經是全世界最大的賞鳥資料庫以及共享平台。

eBird之所以可以擁有如此龐大的資料數量,是因為抓住了賞鳥人的心理,使得賞鳥者願意上傳自己的觀鳥紀錄。「鳥友最關心的事情就是想知道自己看了多少種鳥類。」將eBird引進台灣的推手、同時也是台灣特有保育研究中心的研究員,林瑞興本身即是個有三十多年賞鳥經驗的「鳥友」。

語言問題 仰賴群眾智慧
eBird Taiwan起初只是單純將美國的資料庫中文化,但林瑞興認為,還是必須建立屬於台灣的eBird。於是從二〇一四年開始,林瑞興除了借助中華民國野鳥學會與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的協助,也從網路上號召志工幫助eBird Taiwan的建構。

但林瑞興說,「建立eBird Taiwan」比起「將eBird中文化」又更困難。不但要設計台灣民眾適合的介面,也必須翻譯大量的網站導覽文件。「經費、人才,都是問題。」這個棘手的問題,透過「群眾募集」而來的志工完成了。

eBird Taiwan目前交由中華民國野鳥學會與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營運維護。建立屬於台灣的入口網站,eBird Taiwan除了可以共享所有經過中文化的eBird資料,更能夠擴展專屬台灣特有種的資料庫,讓全世界都能藉由eBird Taiwan了解這塊寶島的豐富物種。

推廣平台 社群、合作雙向並進
黑嘴鷗方巾_resized.jpg
eBird Taiwan作為台灣重要的鳥類平台,也參與許多鳥類活動。圖為新年數鳥嘉年華的標誌。   林瑞興提供

從平台正式上線至今八個月,eBird Taiwan已經有六百多人註冊,每周約有來自賞鳥愛好者的三千多份賞鳥紀錄上傳,算是非常不錯的成績。林瑞興表示,除了運用社群宣傳,eBird也和有五十多年歷史的中華野鳥協會合作,透過其出版的雜誌來推廣。

和現有的鳥類組織合作外,eBird也參與主辦許多鳥類活動。包括開放賞鳥喜好者認養區域以記錄特有種鳥類的「新年數鳥嘉年華」,結合群眾力量記錄繁殖鳥類的BBS,皆是eBird努力的成果。

操作簡便 使用者回饋熱烈

網站穩定營運後,eBird Taiwan在去年十二月推出App,方便鳥友快速紀錄並提交賞鳥經驗。只要依照介面輸入時間、地點和鳥種,就可以成為一筆完整的賞鳥紀錄。除了文字紀錄,也支援錄音和影像上傳,而且不只針對十多年的老手,就連新手也可以快速入門。

DSC09259 (2)_resized.jpg
eBird的App操作介面乾淨易讀,廣受賞鳥人的喜愛。 攝影/陳是祈

曾擔任學校攝影社社長、有三年賞鳥經驗的陳是語同學表示,eBird的操作非常容易上手,只要輸入鳥類中文名、時間與地點即可成為一筆紀錄,加上電腦版與App同步支援,幾乎成為他賞鳥時的必備工具。「因為eBird的關係,鳥友之間的話題更加活絡。」即使自己還是個學生,透過新科技的發展,也能與賞鳥的長輩們有話題。

除了方便管理自己的賞鳥紀錄,也可以透過資料的集合,快速查詢各種鳥類的分布以及熱點。為了讓賞鳥人彼此之間有所切磋,還推出「百人排行榜」,除了可以看到世界各地賞鳥數量排名前一百的鳥友,也能用自己的賞鳥紀錄跟各國鳥友比數量,除了有成就感,也能藉由良性競爭加深鳥友之間的交流。
擷取.PNG
藉由鳥友的賞鳥紀錄彙整,可以清楚看見鳥類的出沒地點。 eBird Taiwan提供

不只欣賞 更從應用在保育


累積一定數量的鳥類資料,林瑞興認為,對鳥類保育或是整體生態評估,都是非常好的指標。他舉例,在建設保護區時,勢必需要多重的環境評估。透過eBird的資料顯示,就能夠清楚劃分出鳥類密集出現的區域,避免劃分不當。

另外,鳥類資料累積也能幫助研究者「預警」。「不要等某種鳥只剩幾百隻時才開始歸類為瀕臨絕種。」例如常見的麻雀,看起來數量龐大,一般人絕不會將牠與瀕臨危機聯想。「但其實用鳥友提交出來的紀錄數量統計,會發現麻雀數量正在逐年下降。」

IMAG1279 (3)_resized.jpg
賞鳥不但可以是興趣,透過eBird也可以成為保育的推手。 攝影/陳是祈

                                                                                        
延伸閱讀


更多報導請看生命力新聞




從「喀嚓」開始 隨時隨地問與答

$
0
0

    

【記者陳韻如、何榮泰/台北市報導】「喀嚓!喀嚓!不再只是手機拍照的快門聲,而是將不會的數理問題拍照上傳,就會有人為你解惑。」Kaxa Q&A,中文稱為「喀擦行動問答家」,結合網站與手機App的雙向互動,發問者只要用手機拍照上傳數理問題,回應者可以用相片或影音方式回答。「讓發問者問得輕鬆,回答者答得盡興。」





kaxa_s_.002.jpeg
喀擦行動問答家創辦人陶倢講解「施筆獸Soobi」計畫。    攝影/何榮泰

問答雙向互動 不受限於時間與空間

喀擦行動問答家創辦人陶倢,大學畢業後即進入補教界工作,日復一日上課,但他覺得,在台上講得口沫橫飛,其實並不知道學生有沒有真正了解。下課回家後第一件事,就是上奇摩知識家回答數理問題,但數理問題常有方程式或圖表,輸入這些符號也花不少時間,後來他發現手寫流程,並拍照上傳的方式很快,也因此累積很多「最佳解答」。他說:「我的快樂來自於學生了解後給我最佳解,讓我很有成就感。」

陶倢身為數理老師,有感於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發現問題卻因找不到人問或不敢問等原因,而無法及時解答,導致學習擱置。他說,如果這時有個問答軟體,不管學生在何時何地都可以拍照上傳問問題,答覆者也能拍照回傳。「在學生需要幫助時,有人幫他們解惑,或許就能促使學生繼續走下去。」

二〇一二年一月起,喀擦行動問答家便應運而生。政治大學應用數學系副教授兼共同創辦人曾正男說,「喀擦」一聲,一如其名,只要用手機「喀擦」一下,將問題拍照直接上傳到行動問答家,藉由廣大社群的力量,讓有能力回答的人也「喀擦」回覆。

kaxa_s_.001.jpeg
喀擦行動問答家利用台灣地圖為介面,讓發問者「放火」問問題。    攝影/何榮泰

知識傳遞像滅火 運用科技多樣互動

喀擦行動問答家的回答者大部分是學校、補習班老師或退休老師;發問者則多半是十二到十八歲的中學生。雙方透過下載行動問答家APP,臉書登入後利用APP互動,平均一個小時內會得到回應。學生可以針對數學、物理、化學、地科、生物提問,特別的是,此平台也提供批閱國文及英文作文的服務。另外,行動問答家提供包含相片、聲音及影音等多媒體方式回答問題。若是數理問題,用手寫提示拍照回傳;但若是國文作文,老師會邊錄音邊說評語,並把聲音檔回傳給學生。

「學習的熱情就像燃燒旺盛的火;知識雙向的互動就像滅火行動。放了火後,大家趕緊滅火。」陶倢說。行動問答家一開始介面是條列式的,比較封閉。但現在介面改成台灣地圖,發問者於所在地拍照發問(放火),各地教師用腦力進行知識救援(滅火),就能得到兩地的里程數,稱為「知識里程」。若身處在台北的老師回答台南學生的問題,會比回答台北學生的問題,獲得更多的知識里程數。
喀擦行動問答家的第一版介面是條列的呈現方式。    陶倢提供

互動問與答 雙方均受惠

「問問題的人多,回答的人相對少。」為鼓勵回答者,喀擦行動問答家特別設計「里程數獎勵機制」。主要是藉由手機的GPS定位,估算問答雙方的兩地距離,然後將這個距離轉換成「知識里程」,發問者可以得到百分之三十的里程數,回應者則可達到百分之七十。

喀擦行動問答家平台計畫也有排行榜服務,針對里程數高的人,可以兌換商家贊助的物品。商家能藉此獲得來客效應,像是促使消費者多買、再度光顧以及好評文等。也有退休老師寫信建議他們,可以送下午劵或飯店優惠劵。不過,礙於規模還沒有很大,合作商家不夠多,陶倢說:「目前他們會先寄現有的星巴克買一送一優惠劵給里程數高的人。」

喀嚓行動問答家也能幫助學生整理錯誤相本。陶倢認為學生問完問題,若沒有複習一定會忘記,但如果按一個鍵就可以將曾經問過、回答的相片整理成相本,考前就複習這些錯誤,效果是事半功倍的。「考前複習錯誤,比大量作題目還有幫助。」

陶倢在屏東縣泰美教育基金會介紹喀擦。    喀擦行動問答家提供

與教育部合作 學生加入回答行列

從二〇一五年三月開始,教育部實施偏鄉教育創新發展方案,將喀擦行動問答家納入計畫。這個計畫由政治大學社會實踐辦公室成立的施筆獸Soobi平台所承辦,名稱發想是源自「施比受更有福」此段話。目的是提供微服務學習,用腦力做公益,並鼓勵大學生、高中生用一支筆手寫提示,拍照幫助別人。

另外,教育部建立解題志工服務學習專案,上網註冊確認學生身分後,解題後,可依照里程數換算成服務學習時數。陶倢認為並不是每個人都有時間下鄉教學, 但利用「微志工」方案,像是坐在咖啡店裡也可以回答問題。只要志工願意,都是會留下紀錄的。

教育部除了推廣志工學習專案,也會發公文到各個學校,學校有興趣了解就會邀請陶倢到學校演講。自二〇一五年三月起,他已經巡迴二十二間學校,將喀擦推廣給許多偏鄉地區的課輔志工媽媽和老師使用,希望補足教育的城鄉差距。陶倢說:「如果他看到台北很多火,玉山卻只有一把,就很想把玉山的火滅掉,因為可能是原鄉的孩子在問問題。」

「讓每顆熱情學習的心都能夠持續的跳動」是支持陶倢一直走下去的動力。他秉持對教育以及推動數位行動學習的熱情,未來持續在這塊領域耕耘。對他來說,將科技融入教育並提升學習成效就是科技最好的應用。


延伸閱讀

交大iVSIAC駕駛輔助 提升行車安全

興大睿茶 產學合作新標竿

專業接軌 高醫創App服務長者

更多報導請看生命力新聞


無毒陽光果園 種出安心草莓番茄園

$
0
0

    

【記者吳芷萱、張惠華/苗栗縣報導】「他就是一個快樂農夫!」苑裡鄉福田里寬敞道路旁的一處尋常人家,裡頭傳來爽朗的笑聲。這裡是賴清坤與妻子的住所,走進屋內深處,推開後門,便可以看見約兩分地的草莓園和番茄園。賴清坤從退休後便開始經營無毒的陽光果園,作為一個小農,他強調友善耕作與生態平衡,更努力將健康、無毒的觀念推廣出去。




農委會漂鳥營 開啟退休健康新生活
賴清坤以前在巨大腳踏車管理線廠上班,二○○四年到二○○八年期間在中國大陸的崑山廠,回來後當了七八年的大甲廠長,總共為巨大奉獻了二十五年的歲月。五十歲退休後遠離了忙碌的生活,賴清坤報名參加農委會的漂鳥營,卻因為四十五歲年齡的限制,只得到備取。最後農委會看見了賴清坤的企劃與想法,恰巧也有人將名額釋出,他便到苗栗的農改場住了一個月,學習土地管理、肥份管理及如何種田的知識。

回來以後,賴清坤利用母親留下來的土地,二〇一〇年開始經營無毒陽光果園。賴清坤說,會選擇種植番茄跟草莓這兩種高經濟作物種植,是因為全家都喜歡吃,卻又不敢亂買外頭的草莓。因為草莓照顧不易,再加上政府對草莓殘留的農藥標準很寬鬆,所以選擇自己無毒栽種,才吃得健康又安心。

DSC00146.jpg
賴清坤介紹無毒草莓園。    攝影/吳芷萱

不斷試驗 種出無毒好滋味

因為堅持無毒,幾乎前兩年都種不出來,賴清坤說,第一年產量只有五分之一,於是第二年使用農委會規定的殺蟲劑,成分是由石灰及硫磺組成,一個禮拜內會分解,顧到開花就停止使用,草莓從開花到可以採收歷經大約三十五天,這期間若有任何天災,都可能最終顆粒無收。

賴清坤說,剛開始賠錢的時候根本沒人要,因為長相醜,台灣是高溫濕度高的環境,病蟲害沒辦法完全杜絕,在只有兩分地大的果園,員工只有夫妻兩人,卻連老婆的薪水都付不出來。他笑說,幸好自己已經退休,經營陽光果園只是讓生活有一個目標,有一個對無毒農業的理想。賴清坤當時期待年目標營業額可達一百萬,卻在大約第四第五年才達到,利潤只有六成。在這期間,他不斷試驗各種有機適用的肥料與殺蟲劑,並且每年主動送檢。就算如此,他的產量與傳統種植相較仍少了三分之一。

DSC00161.jpg
賴清坤介紹他所使用的有機肥料。   攝影/吳芷萱

賴清坤的果園全部自己一手包辦,從採購一張一萬塊的鳥網,到挖地埋管線架設,全都是為了在無毒的環境裡節省人力成本。 但也因為他的堅持,標榜友善耕作,陽光果園就是一個小型的生態系統,裡頭不時會有蚱蜢、青蛙、蜘蛛等昆蟲的蹤影,賴清坤說,鳥不吃的東西,人最好都不要吃,這就是大自然教導我們的道理。

而許多朋友也都會主動來光顧,也有人會上網搜尋無毒草莓而向他們購買番茄與草莓,久而久之都變成了忠實的老顧客。賴清坤的產品也在「鄰鄉良食」上販售,這是一個為小農提供一個長期穩定銷售的通路,也讓在台灣不易生存的小農,看見務農的希望。

DSC00144.jpg
陽光無毒果園內的架設全由賴清坤一手包辦。   攝影/吳芷萱

8405_1710448005839050_2013827264781409502_n-2.jpg
每到採收季節,就會有朋友一起來體驗採收樂趣。    劉秀芬提供

推廣無毒觀念 從你我做起

小農在台灣的農業社會不易生存,賴清坤說,台灣市場小,資源少,人口少,供過於求,因此台灣休耕田多,政府放任這樣的情形,不斷鼓勵外資進入,卻沒有對國內農地做一個完整的規劃。政府應該讓台灣的農業達到一個平衡,輔助台灣的經濟成長,經濟才會形成一個良好循環。他也認為台灣在推廣有機之前,更應該先從小教育大眾無毒概念,讓大家更明白生態系統平衡的重要。


延伸閱讀

向日農場 用慈悲心與萬物共生

朝全素蔬菜發展 降低有機肥使用

安心穿上有機棉 保護環境拒農藥

更多報導請看生命力新聞



老家藝文空間 看見需求傳遞幸福

$
0
0

    

【記者王曉敏、胡櫻馨/苗栗市報導】座落在隱匿巷弄間,由五十年的老房子改建,門口有枝櫻花樹,在寧靜的社區中外觀顯眼,這是「老家」。甫進門即看見展覽空間,一旁有許多富含回憶的老舊攝影機、相機以及古早味的碗櫥等,店內擺設充滿老闆對「家」的記憶。陳鵬文與「家人」一同打造舒適、滿足顧客需求的藝文空間,使苗栗增添藝術氣息。



555.jpg
陳鵬文為來訪者手沖咖啡。   攝影/王曉敏

創意來自看見每個人的需求

陳鵬文畢業於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電影研究所,四年前就讀研究所期間召集友人一同回到苗栗,與妹妹設想許多老家的可能,例如藝廊或故事屋,因苗栗缺少人文空間,最後決定將老家化身為貼近民眾生活的咖啡廳結合藝術空間。陳鵬文表示,回到老家沒有什麼特別的原因,就像門口櫻花樹,雖然等了兩年,但它終究會開花,回到生命的根本去討論,這一切都是必然的。

老家辦過許多展覽及活動,如「跟著媽祖去環島」圖文創作攝影展媽祖展、「微觀旅行山城苗栗」帶參與者遊苗栗各處等等。至今也舉辦過十三場「深夜食堂」,在每個月最後一個星期六晚上十一點至一點,老家提供場地,邀請廚師或喜愛烹飪的友人為顧客呈現自己的料理,陳鵬文稱這樣的模式也是一種產業間的「換工」。去年此活動著重於料理人的介紹,今年想將重點放在食物的故事性上,至於活動的週期性,陳鵬文說:「有季節性,人心的季節。」
4444.jpg
陳鵬文解釋春聯字句的意義。   攝影/王曉敏

打開一座山 越過一片海

去年起與竹圍工作室合作「打開一座山,越過一片海」計畫,打開那座山指的是人心中的寶山,由老家負責發現富有,檢視彼此所擁有的資源,再越過一片海,運用竹圍工作室的各式資源來展現富有,交換彼此的才華與想法。陳鵬文組織起「行深工作室」,主要負責策展及藝術家交流等工作,將成為除了老家之外另一個藝術推廣機構。目前已有兩位行深策展團隊的藝術家透過竹圍工作室BOOBOO筆記本計畫,代表兩個工作坊至香港兆基創意書院交換,主題為「自我介紹」。

在老家的引領下,各地藝術家從認識苗栗開始,挖掘與整合在地文藝資產,並與居民建立情感的橋樑,藉由與在地的學術單位、公家機關及特色店家合作,推動外來資源與地方特色的創意媒合,在城市的生活中,展現平等與互助的創作精神。

陳鵬文希望將苗栗慢慢轉為藝術生活村,並與苗栗火車站前雜貨店轉型的新興旅社、位於頭份已有駐村藝術家入住的蘆竹湳古厝社區合作,不時舉辦講座或研習活動。陳鵬文期望將台灣中部連結起來,打造富含文創教育的宜居城市。
333.jpg
陳鵬文與夥伴正準備翻轉小卡給偏鄉學童。   攝影/王曉敏

不用等風來 前行風車也會轉

去年四月因應兒童節,「幸福歡樂送」第一次出現在老家,透過社群媒體募集甜點,把一百份瑪德蓮送至偏遠小學,發現學童各自以不同形式有所回饋,陳鵬文覺得這是個很好的開始,策畫將此公益活動設為常態。今年擴大到四百份瑪德蓮送至縣內十所偏鄉小學,而不同於去年只有一種口味,今年準備了三種口味並各自賦予了不同的意義,黃色原味,代表平等;紅色為甜菜根,名為熱情;綠色加入抹茶粉,意味創意。

今年的幸福歡樂送計畫一改去年只做為給予的角色,今年收到瑪德蓮的小朋友將以才藝表演做為交換,回饋這個來自各方的幸福滋味。負責甜點製作的小廚房幫手鄭玉渘說:「不一定要等風來,向前走風車也會轉。」開放認領瑪德蓮讓活動擴散至民眾甚至是企業,老家製作感謝小卡,給每一位認領瑪德蓮的顧客。
222.jpg
阿新喜歡與人接觸故當上咖啡師。   攝影/王曉敏

建立舞台 讓年輕人站上台
今年二十八歲的陳鵬文認為,當今社會已該由二十至二十五歲年輕人承擔重任,他能及的只有建立讓年輕人站上去的舞台,所以老家將實習生視為很重要的一份子,不會侷限太多,讓其盡情發揮多加練習,在學習中發現自己的特色,在傳承後離開老家,追尋更高的挑戰。

秉持著對家鄉的眷戀,陳鵬文延續了老房子的生命,與朋友們一同返鄉創造出不一樣的人生價值,用糕點與咖啡香氣活絡家鄉的藝文氣息,並與從與各地來的藝術家、媒體人及各類文教單位接觸的過程中發現更多種可能。陳鵬文認為,不過度束縛老家,並給予老家多元的定位,更能結合在地的想像而與人產生互動,讓老家走出屬於自己苗栗在地的特色。


延伸閱讀

小草明信片 不妥協的藝術

素人講堂 交點你我夢想

毛怪和朋友們 灑下繪本閱讀種子

更多報導請看生命力新聞


銀享全球 讓台灣銀髮產業連結國際

$
0
0
    

【記者葉舜欣、張絲雨/台北市報導】二〇〇七年,十七位平均八十一歲的長者,在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的帶領下,騎著摩托車展開了一段十三天的台灣環島之旅。在他們之中有曾經患上癌症的,也有高血壓的,但他們還是憑著熱血的心完成了這段旅程,他們想告訴大家,其實長者也能像年輕人一樣圓夢。這份感動催生了「銀享全球」-一家為台灣銀髮產業提供國際交流、培力與行銷服務的社會企業。




銀享全球共同創辦人蔡昕伶(左)帶著八十一歲不老騎士邱樹嘉(右)到香港傳承不老精神。    銀享全球提供

「不老騎士」催生出「銀享全球」

二〇一二年,這群長者完成環島之旅的故事被拍成了紀錄片—「不老騎士-歐兜邁環台日記」,創下了當時台灣與香港紀錄片的票房冠軍。隔年,紀錄片也在美國院線上映,影片中的其中十位長者更親自前往加州,完成從舊金山到洛杉磯,長達七百公里的騎蹟之旅。當時分別在活動上負責策劃長者的美國之行以及行銷規劃事宜的蔡昕伶與楊寧茵因此結緣,於是兩人決定在二〇一四年攜手創辦「銀享全球」。

蔡昕伶表示,她因「不老騎士」的紀錄片而感動,驅使她思考,同時面臨少子化的台灣,社會老化速度非常快,到底要如何才能快速發展銀髮產業去支撐這樣的改變。於是,她希望透過建立一個國際交流平台,例如舉辦演講或工作坊,透過與國外優質的銀髮產業討論和分享,提升國內的銀髮服務和產品。

「台灣高齡化的問題其實非常嚴重,但其中的迫切性好像不為人知。」楊寧茵表示,創業前,她和蔡昕伶分別從事媒體產業以及公共衛生相關事業。因此,她們想利用所擅長的國際行銷和知識管理,從國外導入新知識,讓台灣人快速正視高齡化問題。

楊寧茵(左)與蔡昕伶(右)因「不老騎士」相識,決定一起創辦銀享全球。   攝影/張絲雨

建立多元管道 連結全球銀髮產業

銀享全球成立的目的是希望可以建立一個國際交流平台,幫助從事第一線銀髮服務的實務工作者,了解並參考國外的銀髮產業案例。「銀浪新創立國際週」是他們每年都會舉辦的重點活動,其中包括國際論壇、演講、工作坊等等。

二〇一五年,銀享全球舉辦了第二屆的「銀浪新創立國際週」,邀請到了來自荷蘭、英國、日本和美國的專家齊聚台北,利用演講和國際論壇的方式,與國內銀髮產業業者分享討論,如何建構以社區為基礎的整合照顧模式。因為目前台灣銀髮照顧服務主要仍為家人或自行聘雇的看護,而社區及居家式的照顧服務佔少數。

其中來自荷蘭的居家護理組織,透過演講分享他們居家式的照護模式。這個組織以社區為單位,每一次以十二人一組的小團隊,主要隊員為護理人士。他們會進入大約八百五十個社區,服務需要長期接受照護的家庭,例如幫助大型手術後,需要在家休養的人提供備餐服務等。蔡昕伶表示,荷蘭與台灣的土地面積差不多,這個組織以小團隊經營的模式非常值得台灣銀髮產業借鑑。 而且目前台灣雖然以聘請外籍看護居多,但是對於這類型居家式照護的需求還是非常高的,只是願意投入的人不多。

另外,蔡昕伶也表示,前來參加工作坊或國際論壇的不只有台灣國內的實務工作者,也包含了其他亞洲國家,例如香港、新加坡等。而其中講者和學員,一共超過了六百五十位。

銀享全球希望透過銀髮設計競賽鼓勵年輕人投入銀髮產業。 銀享全球提供

設計競賽 鼓勵青年投入銀髮產業

為了鼓勵年輕人投入銀髮產業,銀享全球二〇一五年也首次和美國史丹福大學長壽中心、矽谷銀髮創新社會企業共同舉辦「史丹福銀髮設計競賽」的亞洲區大賽。他們希望透過此活動,帶動台灣年輕人以創新的科技和商業模式,解決長者的需求。

這個比賽一共吸引了四十四件作品參賽。其中一支獲得前往美國矽谷參加銀髮設計競賽全球大賽決賽資格的團隊,來自雲林科技大學。團隊以Bath Chair參賽,是一個結合沐浴椅與軟質收納浴缸的雙功能設計,可以同時提供使用者淋浴與泡澡的功能。他們希望透過這個設計,讓長者能親自完成沐浴這件事。
雲林科技大學的團隊以Bath Chair進入銀髮設計競賽全球大賽的決賽。(圖為Bath Chair產品示意圖)
銀享全球提供

「高齡社會的來臨,青年是不可缺席的角色。」蔡昕伶表示,希望透過這類型的競賽提醒年輕人,高齡社會的趨勢與他們有著很大連結。這樣的平台,也讓這些年輕人有機會站上國際舞台,分享他們的創意。


延伸閱讀

老仙角登上小巨蛋 開啟青春之旅

「樂齡網」 樂而忘齡的生活主張

銀髮果果 GOGO恰恰

更多報導請看生命力新聞



人間魚植物純露 助花農續芬芳

$
0
0

    

【記者李奕蒨、翁子涵/新竹縣報導】品質良好的花卉,內含的化學分子能對人體有益。人間魚芳療公司採用在地小農所推出的高品質花卉純露製作產品,並且推出契作擔任收購商,保障小農生計,致力讓農民無後顧之憂。



IMG_2962.JPG
人間魚團隊的創辦人,芳香療法企劃總監陳星羽(左)、執行總監許麗玲(右)。   攝影/翁子涵

推廣芳香療法 致力提供幸福

二〇一一年三月成立的芳香療法產品公司——人間魚團隊,是由許麗玲女士所創辦。許麗玲就讀法國高等研究實踐學院時,主修宗教學,並涉獵心理學,研究儀式治療,對於芳香療法十分有興趣。回台灣後,先後擔任大學講師、諮商師、芳療課程講師等職務。

「如果每個人都可以透過產品,跟自己做連結,照顧自己的身心,不只可以幫助憂鬱症患者,也可以幫助現代人舒壓。」許麗玲說。

原本只是在接觸憂鬱症個案時,提供芳療的輔助舒緩病患情緒。隨著接觸的個案數量越多,很多個案需要長期的陪伴,但是台灣的專業支持資源很少。自己再怎麼接觸,能夠接觸的人還是只有一定數量,是否能夠讓芳療幫助更多人?因為這樣,許麗玲才萌生創業的想法,集結專業芳香療法合作的朋友,好好嘗試創業。
IMG_2927.JPG
人間魚所推出的芳療產品,使用在地小農生產的高品質純露。    攝影/翁子涵
純露產製過程。   人間魚提供

看見農業困境 找尋產品新路

由於台灣無法提供太大量的原物料,人間魚的芳療產品,原先都是使用國外天然有機花露、植物油或是符合公平貿易精神的部分原料。在成立五年後,接觸到更多的花卉農場,越來越了解台灣農業初級原料。即便成本較高,仍期望能夠與在地的農戶合作,製作新鮮優質的護膚保養品。

人間魚芳香療法企劃總監陳星羽表示,製造芳療的產品,使用的都是來自天然的原料,例如有機冷壓植物油、植物蒸餾純露水和植物萃取精油。這些東西來源是植物花草,所以花草的品質非常重要。芳療中主要使用的精油及純露,就是芳香植物蒸餾萃取過後,再經由冷凝以及油水分離所取得的。

無毒自然農法栽培的植物,不僅沒有農藥殘留的顧慮,還是最高品質的植物原料。使用自然農法栽培植物,沒有人去幫它擋病蟲害和增加營養,所以它們若要生存就必須要靠自己的力量,把這些能抵抗病蟲害的營養成分長出來,而這些微量的營養成分,就是左右品質、氣味的重要的部份。
人間魚契作圖.jpg
人間魚提出的小農契作計畫。   人間魚提供

提出契作計畫 支持無毒農業

屏東是全台第二大的花卉培育地,人間魚為了尋找品質更好的原料,而接觸到了使用無毒栽培法的花滿蹊農場。由於花農不太會行銷、靠天吃飯,加上通路商殺價得毫不留情,種種不穩定性,讓人間魚於二〇一六年一月提出契作案,幫助小農們行銷。

花滿蹊農場成立至今三年,農場創辦人黃素馨說,採用無毒耕種一定會有一到兩年的陣痛期,剛開始根本不會有利潤,只能一直丟錢。第三年開始有些收成後,收入還是不穩定。由於鮮花並不耐放,必須延長花的保存期限。工研院提供的植物精油及純露萃取技術,將花朵蒸餾萃取後,提煉出純露,在傳統商品外,開啟一條新路。

黃素馨說,所有小農都是靠天吃飯,颱風一來、或者是連下豪雨,都有可能毫無收成。若是有穩定的收購來源,是支持農場繼續經營的一項重要元素。無毒的農業栽培,不只對消費者好、對於上游栽種的農夫身體、生態系統也好。

人間魚推動契作計畫可以讓保障農民的健康與生計,鼓勵無毒農業繼續栽種。並且能夠喚起民眾對於無農藥花卉的重視、讓更多人了解友善環境無毒契作的行為。


延伸閱讀

向日農場 用慈悲心與萬物共生

種植天然香草 恢復土地生機

醫師作農夫 闢農莊推自然農法

更多報導請看生命力新聞



SignChat為手語族打造專屬輸入法

$
0
0

    

【記者吳佩蓁、蘇冠瑜/新北市報導】當我們在使用即時通訊軟體時,我們可以透過注音、手寫、拼音甚至是語音輸入法,但對於聽障族群來說,這些都不是他們慣用的輸入法,手語才是他們的母語。因此,前台北啟聰學校教師王宗冠找上駟馬科技彭建強一起開發SignChat手語翻譯溝通板,推出一款手語輸入法,解決手語族在輸入法的需求。




SIGNCHAT_2.jpg
SignChat將手語圖像化,製作成手語輸入法。   攝影/蘇冠瑜

為聽障族群打造手語輸入法

王宗冠一開始是為了教學需求,想製作自閉症的溝通軟體找上駟馬科技執行長同時也是SignChat的開發商彭建強,經過雙方討論後,發現聽障族群也有類似的溝通需求,便著手開發手語輸入法和手語溝通板。

王宗冠說:「聾生的語彙量至少五百到兩千之間,但他們在電腦課上卻連半個字都打不出來。」要打字都需要依靠老師把注音符號寫下來,聽障學生再對照鍵盤打字,聽障族群即使擁有足夠的詞彙想表達,卻無法真正地在網際網路上與他人互動。

一般鍵盤輸入法都是注音符號,注音對於聽障族群來說,只是一種抽象的符號,他們無法靠聽覺來記憶表音符號,倉頡輸入法又太難,手寫輸入法可能因為聽障者精細動作不佳或筆順錯誤,造成電腦判讀錯誤,使用成效不佳。因此,手語輸入法是聽障族群最有效的輸入方式。

將手語動作轉換成圖片

SignChat有三大功能,一是手語輸入法,不只能在SignChat使用,也可在LINE、Facebook、Google等社群軟體使用;二是溝通板,提供中文、語音與手語的雙向翻譯,可以幫助聽障者與不會手語的人溝通;三是筆談,提供全螢幕的手寫板,也可以使用語音輸入,此外,提供四百多個詞彙的手語辭典。目前,SignChat僅提供Andriod系統手機免費下載。
rgrjy9.gif
SignChat透過簡單的手語圖就可以完成手語入法。    攝影/吳佩蓁

在開發SignChat的過程中,一開始為了找到能兼顧學習成本與便利性的輸入法,團隊花了半年才想出將手語圖轉換成輸入法,SignChat的鍵盤是依照使用的手指數目、手勢移動的方向、使用的手勢位置三個部分的手語圖,透過組合的方式完成手語輸入法,例如:「我」是一根手指放在胸口的位子,只要點選綠色區域的「1」和紅色區域「胸口」的位置。

未來將以動畫方式呈現手語輸入
SIGNCHAT3.jpg
前台北啟聰學校教師王宗冠(左)與駟馬科技執行長彭建強(右)合作開發SignChat。    攝影/吳佩蓁

正式上架後,SignChat團隊收到許多回饋,SignChat的使用者不只侷限於聽障族群,也有許多學習手語的人利用SignChat的手語翻譯功能學習手語,更有聽障媽媽使用SignChat與小孩溝通,但孩子太小還不識字,溝通板卻沒有語音功能,彭建強說:「原本的溝通板是沒有發音的,為了解決使用者對語音的需求,新增了TTS(文字轉語音)的功能。」

彭建強表示,目前,SignChat還在持續開發中,未來將提供手語輔助新聞閱讀,將新聞內容翻譯成手語動畫,讓聽障族群可以正確閱讀新聞內容,也計畫推出手語輸入的即時通訊軟體,詞彙量也將從四百多個提升到兩千個詞彙量。現在SignChat的手語圖是靜態的,但聽障族群習慣真人的動態手語,手語圖對聽障族群來說閱讀較不方便, 因此,SignChat團隊開發出手語動畫,提供聽障族群更輕鬆的閱讀方式。


延伸閱讀

回憶錄大富翁 保存失智者的回憶

Hear me 盲人錄音無煩惱

Blind Navi APP 助盲人安心外出

更多報導請看生命力新聞



五花鹽 調味出台灣的平凡好滋味

$
0
0

    

【記者陳巧翎、林育璞/台北市報導】夜晚的黑降臨在每一條巷弄裡,忽地劈啪鞭炮聲響,聽見青山王出廟夜晚繞境的蹤跡。這是在台北萬華常見的的民俗活動,有別於一般廟宇的白天繞境,有沒有人真的懂這背後所藏的涵義?別擔心,讓「五花鹽」告訴你箇中滋味。


所有的計畫都趕不上變化

五花鹽由四位編輯可樂、怡伶、建興、柏瑜一起出版。憑著一股熱情和拚勁,就這樣創立了「五花鹽」。以為就只是單純地做想要出版的刊物,但跳入這個大坑後才發現,原來這並非想像的那麼簡單。投身出版業後才了解,採訪、校稿、印刷等等都是門路。所需要的不只時間成本,還有想像不到的大量金錢投注,即使「五花鹽」早已躍上暢銷排行,卻還是無法真正獲利,除了堅持還是只能堅持,堅持這個理想繼續努力。

編輯可樂說,當初是因為台灣當時市面上翻譯大陸書籍的出版社只有寥寥幾間,而且翻譯的內容總是不完整,零零碎碎的,所以就一起計畫想要出版關於大陸的翻譯書籍,也曾經想過要把中文書翻成臺文書。但發現這樣的計畫步調太過緩慢,而且書的閱讀門檻偏高,還是有特定受眾,所以就決定那改出版雜誌好了,便於攜帶又可以收藏,而且這樣也可以有進度壓力能夠鞭策自己,於是關注台灣本土事務的「五花鹽」就這麼發行了。

IMG_038300.jpg
五花鹽編輯,左為怡伶、右為可樂。   攝影/林育璞

五花鹽於2015年4月發行第一本創刊誌,每期以主題式的形式呈現,希望能夠將台灣周遭發生的平凡事物以有趣的方式來述說,讓每個人都能一不小心就親近了。關於主題也沒有特定計畫該做甚麼,可樂大笑表示,每期會有一位負責的編輯,主題就是編輯任性想做甚麼就做甚麼。不追求及即時,但求可以一再反覆咀嚼。因為唯有當自己也想要知道某件事的時候,才會知道該用何種方式引發讀者興趣來閱讀。

五花鹽 擠壓出培根滋味的台灣
說起五花鹽命名的緣由,可樂及怡伶表示,從歷史脈絡來看,台灣就像是一塊肥美的五花肉,一直都是各國列強眼中覬覦待瓜分的目標。而同時地理環境又是處在海洋中的一個小島,就像一直浸泡在鹽水中的肉。就這樣,這塊肉泡在鹹鹹鹽水中,經歷了不同人民的踩踏,經歷了一次次戰爭屠殺,讓煙硝和砲火醃燻成培根,寫下了不管優劣卻是屬於自己的歷史。

五花鹽的英文名稱也很幽默的取名為BaconPress。他們解釋,除了字面上看到的擠壓變成培根外,另外Press也有出版刊物等意。他們期許自己:「記錄或是記仇,總要記下三層肉在這煙硝與鹽水中擠壓成培根的故事。」希望可以出版這個刊物,讓更多人貼近台灣,不管是文化、歷史、土地或是議題等等,關於台灣自己的各面向都可以以自己的眼光看見,而不再是以他者角度來定義台灣。

生活中習以為常卻沒有人關心的事

例如五花鹽創刊號「青山王」,就是編輯建興一直很感興趣的事。建興表示,我們一直看到青山王在夜晚繞境抓鬼,卻不知道其中原因,這不是很奇怪嗎?這種大家在生活中習以為常的事,卻沒有人真正去關心過,當別人問你為何該這樣,你只覺得已經習慣了卻說不出個所以然。 
                        
DSC05834.JPG
創刊號「青山王」內頁。   攝影/陳巧翎

原來青山王披著夜出巡,是因為鬼怪出現時間通常為黑夜來臨時,夜晚繞境才能有效的掃盪作怪的鬼怪,保佑市民們的安寧。還有其他關於青山王的資訊,也是建興及編輯群們讀過許多艱澀的論文及努力的去詢問附近長者才明白的。

「或許是因為即使我們想了解,也沒有可以接觸的管道提供資訊。」建興娓娓地說道,「因為像這種民俗祭祀活動,除了翻閱特定研究學者的論文,也只能去問民間的耆老透過口耳相傳。不是太難接觸就是找不到該詢問何人。」這明明是台灣的一部分,我們生活的組成。

「這些文化積澱本該存在我們的記憶中」可樂表示,五花鹽追求的,就是喚醒深藏在每個人心中關於台灣原有的文化積澱。

幽默詼諧 讓每個人都能輕鬆入門

五花鹽也把沉重的議題轉化成較輕鬆無負擔形式呈現給讀者,例如接近總統大選時,出版了一集選舉特刊,裡面幾乎沒有關於此次選舉的內容,而是以介紹台灣關於選舉的歷史,也傳達關於民主國家投票權的重要性,裡面以圖文並列的方式,搭配輕鬆逗趣的語氣和五花鹽形象主角「傻肥」。

12552574_1662793113974552_893716712807895219_n.jpg
五花鹽可愛的形象主角「傻肥」。    五花鹽提供
建興表示,五花鹽不做只是呈現一次性訊息的文章,而是可以反覆閱讀,越嚼越香的。也希望用這種幽默圖文的方式,讓平常不關心嚴肅議題的的人也可以親近,知道關於這個國家的大事及關心自己享有的權利。

DSC05840.JPG
特意編排的短段落和易記憶的標題,搭配圖片記憶,讓讀者在零碎時間也能閱讀。    攝影/陳巧翎

而可樂也說,製作這本雜誌有一個很大的宗旨,就是希望即使是忙碌中零碎的時間,不管是在搭公車或是在上廁所,都能有趣的讓你讀下去,也可以輕易吸收訊息。所以標題很短很明顯,讓人一翻就能注意到。內文的段落都很短,每段段落都可以很明白的呈現旨意,在重點段落用力,讓雜誌充滿親和力,讀者都能夠輕鬆入門。

不只是關心台北  我們關心整個台灣

DSC05781.JPG
五花鹽已出版刊物,由左到右分別為:西門街X榮町通X衡陽路、十四張、青山王、選舉特刊。   攝影/陳巧翎

五花鹽前三期的主題為「青山王」:祂是「青山王」,這是關於祂與艋舺、與世代虔誠的大小代誌、「十四張」:聽過十四張嗎?它是新店最早的漢人聚落,是河運時期進出新店大坪林地區的門戶、「西門街X榮町通X衡陽路」:西門4號出口直直走,穿越大時代的500公尺小旅行,走看殖民野心怎麼在這條路上你消我長你蓋我拆。都恰巧以台北地區當作主題,竟意外被歸類到台北地方誌。對於這點,可樂澄清,五花鹽並不是只以台北當作主題,台灣每個角落每個地區發生的事都值得我們去關心去理解。所以以上純屬巧合,像是目前最新發行的「飲食斷層」,就是全台灣跑透透關心原住民議題及其飲食特色的一刊。

10494821_1680095455577651_8834761771214140696_n.jpg
五花鹽最新一期刊物「飲食斷層」。   五花鹽提供

未來五花鹽還是會秉持自己的準則,繼續將平凡的事物有趣的呈現。不管是歷史、文化、土地抑或各個方面,讓我們以自己的角度來看待我們所成長的這個台灣。讓愈來愈多人可以知道關於這個被擠壓成培根的台灣,所伸展出的酸甜苦辣好滋味。


延伸閱讀

甘樂誌  尋回被遺忘的人事物

透南風  記錄鄉土歷史

Taiwan Comix 喚醒本土漫畫

更多報導請看生命力新聞




公共冊所 書店與論壇的結合之地

$
0
0

    

【記者周庭瑄、郭富珊/臺北市報導】鄰近師大,走在泰順街,很難不被「公共冊所」這個有趣的招牌名稱吸引。這是一間位在地下室的二手書店,其中也有「所長」楊緬因親自挑選的新書。除了賣書,公共冊所也不時舉辦講座,關注公共議題,讓民眾來此交流自己的想法與意見。這裡是書店也是講堂,是閱讀也是發聲的地方。



1.jpg
公共冊所書店內閱讀的民眾。    攝影/周庭瑄

從擺攤生意到書店成立

公共冊所最初並不是由楊緬因一個人成立的。大學時期就讀台大人類系的他與哲學系的一位夥伴做過許多生意,包括補習班仲介、文創商品等,其中二手書買賣的生意相當不錯。他們買書來擺攤,順利賺到了錢,賺了錢又再去買書。直到有一天發現錢沒有越來越多,書卻多到無處可放了,於是在二〇一二年時決定成立書店。

關於店名,楊緬因說當初就想取一個能夠引起人們注意、看了就不會忘記的名字,「冊所」玩的是諧音,而「公共」才是店名最主要的意義。除了賣書,楊緬因也希望這裡成為一個促進社會對公共議題或政治事件想法交流的空間,因此公共冊所也不時地舉辦討論和講座,如先前舉辦過的《學術與政治之間》、《苗博雅的反叛之道》等。

另一方面,楊緬因認為「閱讀」其實是一件很公眾的事,現在卻很少有人會把它當作嗜好,「閱讀是一件貼近人生活的事情,所以用書店的形式來促進這個生活型態。」

公共冊所員工林偉強說,由於自己很喜歡書,也收藏許多史料和文獻,在這裡並不會覺得純粹為賺錢而工作,「去收書、造冊的過程中,我其實可以去接觸更多自己在圖書館找不到的史料,或是我自己沒辦法去收購的文獻,給我蠻多額外紅利的感覺。」

不只是書店 還是出版者

除了二手書,書店也有「新書櫃」陳列自己的出版品。舉凡在台灣政治圈非常知名的《叛道》,作者索爾.阿林斯基被譽為美國社區組織之父、社會運動戰術大師,此書教導無權無勢者如何奪取權力。儘管先前已經有中文翻譯版本,內容卻不盡精確還有版權的問題,在二〇一五年,公共冊所正式取得它的授權,也做了更細緻的翻譯。
12.jpg
新書櫃上的《叛道》。    攝影/周庭瑄

「新書櫃」上也有楊緬因親自挑選的書籍。有別於大書店的觀點,這裡不追求暢銷,有些書儘管在網路上討論度不高,或者沒有太多的行銷預算,只要是楊緬因認為值得去閱讀的,就會挑進新書櫃。

邀請大眾一同關注公共議題

這個空間也為想舉辦講座的人提供場地的出租服務,有時遇到自己關懷、有興趣的事,楊緬因也會親自主辦。二〇一六年二月,一群租不起台北國際書展攤位的非政府組織,如台灣勞工陣線、台灣人權促進會等就在國際書展的同一時間,於公共冊所舉辦「2016公民書展」,讓更多的民眾認識這些議題。

而日前一件民眾上網購買白色恐怖時期文件而導致憲兵搜索的事件引發了社會大眾的討論,今年三月,公共冊所也舉辦了為期一週的「研究者嚇壞了!連忙出清:二二八~白色恐怖書籍文獻史料展」,在店內提供民眾借閱相關的書籍與史料。

IMG_9289.JPG
三月於店內舉辦的「研究者嚇壞了!連忙出清:二二八~白色恐怖書籍文獻史料展」。    攝影/周庭瑄

沉潛醞釀 重新開放

公共冊所曾於去年七月關閉,當時楊緬因忙於另外的工作,無法在書店投入太多的心力,乾脆決定休息,「小店的好處就是可以按照自己的身心狀況來做調整,休息一陣子重新醞釀。」那段期間他也思考了經營模式,是否有什麼需要檢討的地方。沉潛了數月,公共冊所終於在今年二月時重新開啟。

相較於從前,楊緬因說現在書店的氣氛更有活力,他也會扮演不同的角色,將在這裡舉辦更多的活動,像是邀請互助團體來聊聊他們的生命故事、小型的音樂演奏會等,「二手書店是一個幌子,它沒有明確定義該做什麼事情,所謂空間的定義其實是沒有邊界的。」不只是賣二手書和場地出租,透過一個又一個的展覽,讓這裡變成更有意思的地方。


延伸閱讀

青年共生音樂節 喚起二二八回憶

愛貓的蘇格貓底二手書店

在復古寧靜巷弄找閱讀 時光二手書店

更多報導請看生命力新聞



展翼天使協力車隊 帶領視障騎出更大視野

$
0
0

    

【記者劉兆為、吳盈萱/新北市報導】這是一群愛心志工和視障者共同騎出的故事,讓外出不方便的視障者有了出門的「騎」機,展翼視障天使車隊與視障者用協力車一起踏遍全台各地的山川風景和旅遊景點,離島像澎湖、金門和日本都是車隊的攻略對象,視障者能夠用「心」和其他感官體會這世界的色彩,也從運動之旅中找到突破自我體能的機會。




車隊志工帶領盲人騎車,讓他們感受不同環境。   展翼視障協力車隊提供

展翼車隊活動 打開視障者視野

展翼視障天使車隊負責人曾信榮表示,由於視障者外出不方便,通常只能在家從事像聽音樂或聽廣播這種靜態活動。長期下來,對身體健康會有一些影響,所以在二○一二年六月二日於大稻埕宣布,成立國內第一支自組協力車隊,讓想運動的視障者有一個管道,而車隊每個月都有兩到三次的活動。自行車隊領隊李靜波表示,通常車隊活動都會安排兩個景點,而本身就喜愛導覽古蹟的他就常常會帶視障者做景點的導覽。

李靜波曾帶車隊去參觀新莊的蘆洲李宅,在導覽的途中,讓視障者用手去感受古宅內的一磚一瓦。有別於一般人用視覺去瀏覽,他讓視障者用心、用觸覺去感受古宅所蘊含的歷史氣息。有些景點的導覽員無法體會不能視物的感覺,無法以視障者的角度做介紹,這時領隊和志工就會向視障者敘述他們所看見的一切,盡量讓他們去觸摸和感受。

曾信榮說,之前遇到一些想在台灣騎車的日本遊客,協會提供的協力車打開了台日自行車隊的交流契機,也造就車隊前往日本騎車的機會。另他印象深刻的是,有一次到日本騎車,但是現場提供的許多協力車有許多的問題,造成無法騎乘諸多問題,最後只能帶著協力車上遊覽車。志工劉守清表示,通常志工騎累了就會用牽的,而視障者就抓著協力車的把手。在車隊最後,一定會有壓隊志工,確定車隊的人沒有落隊。

展翼協力車隊由志工帶領,不畏風雨前進 展翼視障協力車隊提供

車隊志工 用體力意志做公益

李靜波表示,要做車隊志工其實有門檻,除了本身就要會騎單車外,還要有很強的心理素質和溝通能力。因為這不是來玩的,如果遇到體力不佳的視障者,前導志工就必須負擔兩人的重量,所以志工體力一定要很好。若遇見不願意出力騎的視障者,就要去做溝通。

李靜波也說,志工必須要有勇氣去說自己的狀況。如果志工體力沒有很好,就會搭配一位比較會騎的視障者,反之亦然。志工必須清楚自己的體能狀況,一有不適就要立刻跟大家說,否則對身後的視障者是很危險的事情。自行車隊領導表示,曾有一位志工不想造成他人麻煩而硬撐,結果造成腿部肌肉嚴重拉傷。

視障者只能用觸摸感受周遭的一切。   攝影/劉兆為

協力車讓志工和視障者產生連結
車隊志工鄭安清覺得,每個人都可以做志工,但要做一個好志工是需要熱忱,且有天賦去了解被服務者的想法和需求的,更重要的是,要有體力和意志去付出,否則很容易熱心反而幫倒忙。鄭安清每次都會在騎車前了解每個視障者的情況,像是盲人有分先天性和後天性,針對後天性的盲人,他會沿途敘述看到的風景,進而引起盲友的記憶。但對於先天性的盲友,他則必須描述得更加詳細,或是直接讓他去觸摸、去感受。

帶盲友騎協力車除了需要體力,還要愛心。鄭安清表示,曾經有一個盲友,他常常不願意騎,這使得志工需要費很大力氣。但在隔天做操時,他看見那位盲友為了找水壺,盲友蹲下來伸直了手臂到處揮動,但是水壺就在盲友的腳邊,盲友往前揮的手,始終碰觸不到那近在咫尺的水壺。當看見這一幕,鄭安清的心似乎被揪了一下般難受,他後來也覺得那就這樣吧!自己累一些,又何妨呢?

還有一次,鄭安清帶著盲友為了閃避大卡車,被擠到路肩上。突然間,他發現眼前有顆芒果樹,就在鄭安清低頭閃避垂落的芒果時,因為兩人車速頗快,他來不及告訴身後的視障者跟著閃避,造成視障者一頭撞上,鮮血直流。這件事讓他非常印象深刻,他雖然笑著說:現在想起來還是覺得很好笑,但這也讓他以後在騎協力車時更加謹慎。


延伸閱讀

視覺障礙全倒 找回自我肯定價值

舞動奇蹟 盲友跳出精采人生

我是看不見的盲人 但我要出國

更多報導請看生命力新聞


廖倍慧克服身障當店長 如願幫助弱勢者

$
0
0

    

【記者溫婉廷、蔡宗洋/台北市報導】「手工餅乾一包五十!手工蛋捲一盒一百!」用爽朗毫不羞澀的聲音叫賣著,她是廖倍慧,一個被診斷為中度智障的患者。從與她交談的過程,以及看她熟練整理餅乾的模樣,是看不出她的不同的,也沒人能想到曾經一個不敢與客人交談的人,現在卻搖身一變成為一間餅乾店的老闆。



廖倍慧圓夢當店長。   攝影/溫婉廷
曾經不敢與客人交談,如今充滿自信侃侃而談。   攝影/溫婉廷

因身障毫無自信 一度想放棄熱情
因為從小就被診斷為中度智障,廖倍慧念的全都是特教班,但是憑藉一股對烹飪的熱誠,讓她如願進到從小嚮往的實習餐廳學習做蛋捲。但是,由於身有障礙的關係,廖倍慧學習速度很慢,甚至也不敢與客人交談,每當有客人對她詢問產品的事情時,她都會轉頭跑掉,留下不知所措的客人。

「那時候的我很沒有自信,因為怕被罵,所以什麼都不敢做。」廖倍慧回想當時,只要蛋捲做不好,雖然不會被罵,但是也沒有人願意教導她如何正確地做蛋捲,只會用很兇的口氣要她去招呼客人,讓她更沒有信心,就此一直惡性循環,甚至想要放棄。

這樣的情況直到實習餐廳經營不善倒閉,廖倍慧因此轉到臺北市青少年育樂中心蛋捲庇護工場門市後漸漸得到改善。在這裡,她可以沒有壓力的學做蛋捲,也遇到她生命中的貴人,李怡老師。

貴人相助 開啟圓夢之路

台北市靈糧堂喜樂家族輔導員李怡當時也在庇護工場,得知廖倍慧的狀況後便一直陪伴在她身旁。廖倍慧說,當時李怡老師總是不斷地鼓勵她、讚美她。「李怡老師常常跟我說,做事情不要害怕,害怕就學不到東西。」因此,廖倍慧漸漸克服恐懼,也開始能跟客人接觸。「在那時候我有了自信,能跟人正常交談,也終於學會做出好吃的蛋捲。」

廖倍慧有了一技之長,但她的企圖心可不僅止於此。「我跟李怡老師說,我想要開店當店長,幫助跟我一樣的弱勢者。」李怡聽聞後,真的出了一筆錢幫助她獨自開店,並且擔任廖倍慧底下的小員工,負責協助她各項事宜。「李怡老師在這中間也不斷地教導我如何管理一家店,我真的很感謝她。」廖倍慧也先後幫助了六個身心障礙者,用李怡老師當初對她的方式那樣,鼓勵、關懷他們。

「我有一個學妹,也跟當初的我一樣。」廖倍慧說,那位學妹也是中度智障患者,沒有信心,學什麼都漫不經心,她就以過來人的身分,不斷的鼓勵、讚美學妹,用愛心教導她。「現在那個學妹的夢想跟我一樣,開店幫助其他人呢!」廖倍慧天真地笑著說。

許多產學合作的學生都特地留字條替廖倍慧打氣加油。   攝影/溫婉廷

不忘初衷 努力克服難關

如今李怡退休了,當初幫助的身障者也都在外自食其力,整間店剩下廖倍慧一個人,令她開始感覺力不從心,「當初我的想法是想要幫助其他身心障礙者,但是現在我都有點自身難保。」廖倍慧說,沒有了李怡老師,她不懂得怎麼經營,生意每況愈下,已經沒有餘力幫助其餘身障者。「其實我只是一個人忙不過來,能多一個人來幫我的話就會好很多。」

廖倍慧的好朋友,李大姊也會時不時來店裡幫她的忙,她說:「其實社會上對身心障礙者很不友善,我這樣抽空來雖然可以幫到她,但真正的問題還是沒有解決。」話雖如此,李大姊仍然願意全力協助廖倍慧。

「我很感謝出現在我生命中的每個貴人,」廖倍慧說,「但是我想要的是自力更生,然後照顧更多身心障礙者,讓他們有謀生的能力,所以我要堅強起來。」就是這種心態,讓廖倍慧現在遇到問題不再是退縮,而是尋求解決之道。現在她透過網路以及媒體宣傳自己的故事,希望借此讓生意變好,如此一來就有餘裕去實現她的夢想,也就是幫助其他的身心障礙朋友。



延伸閱讀

自立生活 讓身障者做自己的主人

工作難找 身障者就業問題多

身心障礙手足營 教導互助互愛

更多報導請看生命力新聞


h*ours café 討論議題的彩虹咖啡廳

$
0
0

    

【記者劉敏、楊時育/台北市報導】走進街頭小巷之中,沒多久,看到的是一道彩虹旗及透明的玻璃櫥窗,柔和的燈光映著櫥窗上「h*ours 」的塗鴉。這裡是h*ours café,也是一間的同志咖啡廳。坐在這間咖啡廳裡,在轟隆作響的咖啡機運轉聲中,看著牆上貼滿著社會及性別運動的海報及貼紙,感受到不同於其他咖啡廳的氣息。



h*ours café店門口散發出溫馨氣息。   攝影/劉敏

h*ours café取名的靈感來自於電影《時時刻刻》,電影裡關懷的不只是家庭、女性主義,更多的是有關親子與兩性間的關係,探討的議題也是店長希望h*ours café所具備的精神及靈魂。不只是如此,店長詹秉峰說:「hours是時間的意思,但是你把h去掉之後,他其實是我們的意思。這樣的結構變成是我們的時間或我們的空間的狀態,那也是希望我們這個地方能夠變成『我們的時間、我們的空間』的一個咖啡廳。」

店裡面的海報代表著h*ours café的精隨及靈魂。    攝影/劉敏

h*ours café的創立 性別運動萌芽

這間咖啡廳其實有一段歷史,前身為晶晶書庫咖啡館的h*ours cafe,於二○○○年創立,二○○三年才將店名改為h*ours cafe,而現在的店長詹秉峰是二○○七年時接下這家店。「那時候會弄這間咖啡店,其實有很大部分的原因,是因為不希望這個空間消失掉。」身為h*ours cafe熟客的他說:「那時候之前的老闆覺得做累了,他們想要休息,我們又覺得這個空間就這樣就消失其實有點可惜。所以我就決定把他它給留下來做,讓這個空間不會消失,讓更多的議題更多的討論可以在這邊發聲。」

「其實從最早的二〇〇〇年之前,應該沒有所謂的同志咖啡店,這間店算是全台灣第一間的同志咖啡店。」店長詹秉峰表示:「不是之前沒有人開過同志的咖啡店,而是有對外宣稱我們就是一間同志咖啡店的,應該是從晶晶書庫咖啡館開始。」

在那時晶晶書庫咖啡館(後來的h*ours cafe)創立的社會氛圍下,有很多的性別運動開始萌芽。而在當下的狀態,店長認為需要一間咖啡店提供一場所,讓這樣的文化產生對話,令更多人能夠理解。那時期交友軟體還沒出現,店裡面也會舉辦認識新朋友的活動,讓h*ours cafe不只是咖啡廳,更是能夠人與人之間產生連結的所在。「那樣的東西在二〇〇〇年左右的台灣,其實是很需要的。」

「對同志或者是跨性別一些少數族群來說,這間咖啡廳他本身就有指標性的意義。對於支持各種性少數跟性別弱勢,算是蠻滿大姿態的表達真實的一個咖啡廳。」店裡的常客大G表示:「對於熟客來說,這間咖啡廳有另外一層意義跟感覺,在這個地方,大家會在裡面很放鬆做自己想做的,躺著或者是聊天。熟客彼此之間也都認識。」他認為這跟一般咖啡廳帶給客人的感覺不太一樣。

h*ours café店長詹秉峰。   攝影/劉敏

鮮明的特色 關注社會及性別議題

此刻的h*ours cafe,在店裡面增添了許多與社會與性別議題有關的氣息。店門口醒目的柱子上貼了許多海報及貼紙,走進門口轉角的小桌子上,也擺滿了文宣及傳單。「比如說人權運動、香港佔中運動或公投法的需求,是我們會在乎或在意的,我們就會把他弄上去。」詹秉峰說:「當店裡有在意的議題的時候,如果它有一個有標誌或者是一個貼紙的記錄時,都會把它加進來店裡面。」

h*ours café的工讀生劉清翰表示:「這邊工作會接觸到一些比較特別的人,客人蠻多都在做性別運動、文化這領域(的工作),這方面的知識會比較多。」工讀生張秩秩也說:「我在這裡可以聽到很多有關於生命、人權這方面的東西,讓我可以進一步的了解,甚至感染我周遭不同族群的同學。」這是他認為h*ours café最鮮明的特色之一。

現在h*ours cafe與基本書坊合作販賣義賣品,推廣同志文學;設置同志遊行聯盟的專屬義賣區;愛滋感染者權益促進會亦在店裡販售義賣胸針。h*ours cafe在店裡也會不定期地舉辦活動或推廣,像是邀請新銳作家林佑軒舉辦讀詩會,及張貼攝影師River Tu先前在寶藏巖舉辦攝影展的海報等。

開店的趣事 店長的感慨
不過h*ours cafe開店期間發生過許多趣事。「曾經有大概一百個左右的民眾,跑到店門口唱聖歌。但是他們很妙,他們是背對著這家店,然後站在對面房子的台階上。」詹秉峰說:「你說他們到底想幹嘛,也沒人知道,畢竟他也沒進來攻擊也沒做什麼,但是他跑到店門口唱聖歌也不是一個正常的現象。」他逗趣的說這算是經營h*ours cafe以來發生過最經典的事件。

在接下h*ours cafe後,詹秉峰也有很多的感概。「很多人可能認為台灣在同志議題上面已經很接納,或者是說已經很友善了,但其實事實上不然。」 他認為華人社會對同志的友善,是要看家裡面的人的態度。不然的話,華人社會其實很常是比較漠視的態度。就是別人的小孩子可以尊重他, 而他是自己小孩子的時候那又是另當別論。

h*ours café店裡販賣義賣品的櫥窗。   攝影/劉敏

社會企業方式 集資經營

「我們的方式其實比較像是社會企業,透過每年的集資,讓大家來支付房租跟水電,讓店裡面的經營有更多的心力去做其他東西的推廣。」從二○一四年實行社會集資 的h*ours café,透過身邊的朋友的幫助及推廣,以這種方式運行店面,並成功的負擔房租及水電。詹秉峰說:「我們期望是,如果有能力的人,他就去做有能力的事情;有錢的人,他就做有錢可以做的事情。 如果這樣的運作是可以順利的時候,就可以在其他的地方再設另一間h*ours café。」他認為畢竟台北其實是一個很有資源的地方,如果在這裡都經營不下去的話,台灣還有什麼地方有辦法這樣做的?

「咖啡店對國家或一個社群來說,是一個很重要的地方。」他說,咖啡店這個行業,其實對一個國家的文化、社會及個人是有重要性的。如果經營的好,這樣的咖啡廳存在的有意義的時候,有可能像法國的啟蒙時代的沙龍一樣,很多人會在裡面討論一個議題,甚至是議題發想,讓有些事情可以慢慢的落實,最終達成。而這也是詹秉峰對h*ours café的期許。


延伸閱讀

海邊的卡夫卡 給你不設限的全新感受

晶晶書店 見證台灣同志十年

活水源湧不絕 耕耘社會企業

更多報導請看生命力新聞


重啟下半場人生 吳世璿的更生奇「雞」

$
0
0

    

【記者陳薏筑、王俊傑/新北市報導】「老闆,今天有推薦什麼新口味?」客人與老闆如朋友般的互動,已經是店裡的日常。「只要你講得出來,我就能做出來讓你吃。」只見吳世璿從一桶桶的烤爐間穿過,熱情地向客人招呼,留神顧著烤爐沒有懈怠。親切自然的背後,其實吳世璿曾走過一段荒唐的過去,從呼風喚雨的投機客,直至入獄「蹲苦窯」,但在家人的支持下,他從桶仔雞開始,腳踏實地開啟人生下半場。





吳世璿駕輕就熟地處理一隻隻改變他人生的桶仔雞。   攝影/陳薏筑

浪蕩少年時 遲到的人生路途

「從國中的時候我就知道自己不喜歡讀書,喜歡做生意。」吳世璿皺著眉頭說。年輕時便憑藉聰明頭腦做生意而日進斗金,但也因此在燈紅酒綠的生活中逐漸迷失自我,為了利益甚至是不擇手段。吳世璿苦笑:「當時根本不把錢當錢看,幾百萬有時候一個晚上就到手上,又可能一個晚上就通通都灑出去了。」

而在十多年前,當時三十歲的吳世璿意氣風發地與朋友投資設立醫院,精打細算的他卻在自己所不了解的醫療業中慘遭滑鐵盧。起初,他認為市場大,能夠獲取大筆利潤,沒想到投資大筆資金後,因經營不善,連連虧損。為了填補損失,最後他起了印偽鈔的念頭,因此被判了十多年的徒刑。

「在獄中常常想起爸爸對我說的話。」吳世璿講起這段往事眼角仍微微泛紅。他說,一場巨變導致整個家庭受到影響,自己的父母失去了兒子,還得替吳世璿照顧孩子,而他的兒子也失去了父親。吳世璿開始明白父母以前的苦口婆心都是為他好,而自己卻讓對自己期盼最高的父親失望。

一隻隻烤的金黃的桶仔雞,都是吳世璿得來不易的心血。   攝影/陳薏筑

更生 重啟新生路途坎坷

吳世璿服刑期間,家人善意地隱瞞他父親過世的事實。「出獄後,發現父親已經過世了。」吳世璿表示,這是他這輩子最大的遺憾,因為在獄中痛定思痛的他,最想要讓父親看見重新振作的自己。幸好,一路上有家人的陪伴及支持,他才能走過人生中最難熬的那一段。

出獄之後,重返社會首先要面對的第一個問題即是找工作,獲取穩定的經濟來源。吳世璿找了好幾個月,一間又一間的公司卻總無法得到正面的回覆。「其實每一次去面試,都有很大的壓力。」吳世璿說,因為自己也不想隱瞞自己更生人的過去,但面試者一聽說自己曾入監服刑,便露出奇怪的眼神,開始感到警戒、不信任。

吳世璿感嘆說,他那時才明白為什甚麼被關出來的人,絕大多數的人都無法回歸社會,最後重返牢獄,因為社會難以包容根本無路可走。

轉機 桶仔雞的逆轉奇蹟

「其實會想開始賣桶仔雞,都是想起小時候媽媽做的那種味道。」吳世璿說,當他想起這道媽媽曾做過的佳餚,便想到在鄉下用鐵桶加木炭所烤的這種雞,味道香濃又好吃,而都市人或許都不曾嘗過這種美味,於是開啟了他創業的靈感。

經過多次實驗、改良,吳世璿做出了自家的獨特烤桶,更取得專利。   攝影/陳薏筑

經過不斷地改良、實驗,吳世璿每次烤完都會請家人替他試吃,直到了母親點頭肯定說:「這比我烤的還好吃。」他才開始用小貨車在路邊做生意。起初,一天只賣一到兩隻雞,直到名聲口耳相傳,才從貨車變成店面,最近更是開了多間分店。吳世璿驕傲地說:「現在,我也算是我們桶仔雞界的一個名人。」

走回正途 能拉一個是一個

面對更生人的稱呼,吳世璿深深地體會其中的辛酸,但他也因此有了自己的一番見解,他說:「更生人是一個枷鎖、標籤,但更生人不代表是犯人,而是重獲新生。」越是在意這個名詞,挫折也會越大,唯有看得淡,改變自己的心態,那這樣「更生,也可以是浴火重生。」

吳世璿靠著桶仔雞翻轉自己的人生之後,也鼓勵很多更生人,免費提供桶仔雞的技術教學,也曾雇用更生人進店裡忙。雖然成效不見得如預期,有些更生人更是沒幾天就受不了烤雞的悶熱、苦悶而不告而別,吳世璿表示:「如果能拉一個同學回正途,就是好的。」下一步更希望能夠擴大事業,能夠透過自己讓更多更生人重獲新生,創造未來。


延伸閱讀

停止拒絕 用愛讓更生人回家

「大哥」棄槍拿帚 助更生人就業

新希望美食坊 給予更生人新希望

更多報導請看生命力新聞


Viewing all 875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