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生命力新聞
Viewing all 875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社工女孩賴儀婷 唱出生命故事

$
0
0

    

【記者馮薇之、徐冠縈/台中市報導】對社工的印象是什麼呢?是穿梭在各個需要幫助的家庭?是在工作機構整理輔導記錄?賴儀婷,綽號小賴,跟你想的社工絕對不一樣。她是一位非典型音樂社工,背著一把吉他,靠近一個個受傷的靈魂,聽他們說故事,再把他們的故事寫成一首首溫暖的歌曲。失戀女孩小婕、慢飛天使媽媽團體都因為小賴的歌聲而走出陰霾。




12281860_921112504635562_1024347188_o (2).jpg
賴儀婷把故事寫進歌裡,打動許多人。

社工養成之路

洋溢著溫暖笑容的小賴,在國中的時候卻曾經有過那麼一段黑暗的日子。前一天,小賴還跟班上同學開心的打鬧,沒想到隔天,卻讓大家避之唯恐不及。不知道發生什麼事,她開始被排擠,自己吃飯、自己上課,形單影隻。被揉爛的考卷、同學鄙夷的眼神到現在都還深烙在她腦海。然而這樣黑暗的日子,卻成為她在社工路上的養分:「我比較想要靠近受傷的靈魂,因為那就靠近了自己啊,因為我也曾經是,或我也在那個過程裡,而我也知道那會是多辛苦。」於是幫助人的夢想就在最孤單的時候開始萌芽。

東吳大學社工系、社工所畢業,賴儀婷受了七年的社工專業教育,曾任士林青少年環境藝術工作坊專案助理、台北市少年輔導委員會及乘風少年學園實習生;二〇一二年,離開原本的工作環境,拾起一路從高中陪伴她的吉他,開始用音樂走社工的路,成為一名非典型的音樂社工。

12299879_921110584635754_408805543_o.jpg
賴儀婷著作《背著吉他靠近你》。
吉他加社工 走出自己的路

小賴從小就學習音樂,從最一開始接觸的鋼琴,到高中、大學時加入吉他社,不管是古典樂還是流行樂,音樂就好似是生命裡密不可分的一個部分。但是音樂跟社工,兩個截然不同的領域,又是怎麼樣的靈感讓小賴把它們結合了呢?

小賴最初在青少年安置機構輔導許多少女,這些女孩的背景有些是從事性交易被捕;有些則是家庭出現困難,因為缺少父母的關愛而出現行為偏差。小賴每個禮拜都花時間陪伴他們、聊天、也輔導他們寫作業,期待可以讓他們儘快回到正常的生活。然而,或許是青春期使然,小賴儘管花費許多心力在他們身上,依然覺得自己與他們有著深深的隔閡,也讓小賴備受打擊。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下,小賴決定拿起那把一直放在角落的吉他,就這樣開始把音樂帶進社工這個領域。
今天不上課 我們彈吉他唱歌吧

開啓小賴音樂社工之路的女孩叫小婕,有一次小婕失戀心情不好、不想課輔,於是小賴拿起吉他,刷了和弦、哼起五月天的擁抱,貼近的歌詞、溫暖的旋律讓小婕當場紅了眼眶,「這是我第一次覺得我跟她們這麼貼近」小賴有些激動地說著,也第一次體認到音樂可以縮短人們之間的距離。於是她發現比起課輔,或是那些大家對於所謂社工的專業和任務,其實無法打動小婕,當跳脫既定的社工形象,其實才有機會好好跟她互動。

踏進教室,映入眼簾的是一張張年輕的臉龐,小賴沒有想到這些媽媽們與他年紀相仿。為人母困難、當是一位慢飛天使的媽媽需要更多的勇氣。小賴在與媽媽們的相處中體認了「為母則強」,媽媽們在想到無法照顧孩子一輩子時憂心的落淚,卻又要在社會大眾投以特殊的眼光時為孩子挺身而出。媽媽們的內心其實一樣脆弱,但捍衛孩子時又必須武裝起自己。小賴領著他們把那些平時無從發洩的壓力寫進歌裡,希望藉著這樣抒發情緒並且帶給他們更多勇氣。新書發表會上,小賴講到這不禁有些哽咽,而台下的媽媽們更早已紅了眼眶。

五音不全、看不懂樂譜,這些讓很多人對音樂卻步。但這些在小賴眼中都不是隔閡:

「音樂的渲染力,可以讓他們直接感受到我想靠近他們,也可以很快讓他們感受到同理……,音樂既是我靠近他們的方式,也是他們很快接受我的原因。」她用音樂瓦解心牆,讓大家在她的音樂下侃侃而談、抒發自己壓抑的情緒,然後達成社工的任務。她用她的吉他,讓失戀的女孩找回笑顏、讓慢飛天使媽媽們更堅毅;她用她的吉他,撫平了一個又一個受傷的靈魂。


延伸閱讀

社工陳雅楨 與原住民共創有機部落

傳遞原民傳統 用雙手回饋在地

用腳掌聽音樂 聽障組團籲關懷

更多報導請看生命力新聞




Hear me 盲人錄音無煩惱

$
0
0

    

【記者周庭羽、歐陽思岑/台北市報導】每當在課堂上或出門在外臨時聽到重要訊息需要記錄下來,手邊又沒有紙筆的時候,手機錄音裝置便能提供很大的幫助。但是否有想過,一般大眾認為操作簡單方便的錄音裝置,對於視障朋友來說卻不是那麼方便?Hear me成員蔡宜璇、張育涓、林奕岑便共同設計出符合盲人需求的錄音App,讓他們在使用上能更得心應手。



Hear me團隊成員合力開發盲人錄音App。(左:蔡宜璇、右:張育涓)

改善現有裝置不足 量身設計App

Hear me的IOS開發工程師蔡宜璇提到,雖然一開始是為了要參加比賽,但是當初指導教授唐玄輝也只是建議成員往視障者的方向著手,並沒有找到一個明確方向。

經過幾次的訪問去了解盲人一天的生活及遇到的困難,互動體驗設計師林奕岑發現他們在記憶跟記錄方面有很大的問題。視障者無法馬上書寫或立即用電腦紀錄,因此他們最常憑藉著記憶或者藉由錄音筆等裝置記錄,不僅容易遺忘,在攜帶上也不方便。

儘管有智慧型手機,但因為一般都是觸控式,要邊聽聲音邊找操作的地方,必定會有時間差。而一般市面上的錄音App都是針對一般人的需求出發,對於盲人這部分的需求並沒有被滿足,所以成員就開始思考該如何彌補這塊缺憾。經由 多次的循環討論,從訪談、初步原型設計到測試、修改, 團隊成員希望可以打造出符合盲人實際需求的產品。


「Hear me」主畫面簡潔不複雜。

手指簡易操作 快速輕鬆錄音

VOICE OVER是一個以手勢為基礎的螢幕報讀器,在開啟VOICE OVER的情況下,透過手指上下移動即可調整選定項目的滑桿數值;左右移動可從一個App跳至另一個App;輕點按鈕兩下便能啟用功能,在每一次的調整後語音系統便會解釋當下狀況,而「Hear me」便是在此基礎下進行運作。

儲存錄音檔提供文字及語音兩種輸入模式,分類項目也同時在此進行選擇。

在開啟Hear me時,主畫面簡單明瞭只有三個基本主題及錄音功能,使用者直接用雙指點兩下就開始錄音,能在最短的時間內進行錄音功能,減少在操作上的耗時及不便。在錄製完後,Hear me在儲存部分提供文字的檔名,可以自行輸入想要的名稱 。但因為在手機上打字對視障者來說較為麻煩,因此又提供了語音簡介的功能,做長按的動作便可簡單錄製五秒鐘內的相關描述。

在錄音過程中能及時擷取重點段落。

此App還有一個十分特別的「標記重點段落」,在錄音當下聽到重點只要輕輕向右滑動便可標記重要段落,對於課程或會議等較長篇的錄音就不用全程聽完或是一直快轉倒轉浪費時間,在複習時也能夠很輕易地找到想聽的部分,對於在職場上工作的盲人朋友獲益良多。

「群組分類音檔」也是其中一大特色,很多的時候視障者難以在眾多錄音檔中立即找到自己要的檔案,因此在儲存的時候提供分類的功能,在之後尋找音檔就方便快速許多。團隊成員也貼心在左下角多設計了回首頁的選項,讓使用者不用一層層返回才能回到主頁,盡量提供給他們最方便、最不需記憶的方式去操作。Hear me同時還結合Google定位系統,在錄音同時即時定位,另外也提供兩種分享的方式:用e-mail的方式可將錄音內容分享給好友;使用wi-fi則可以和其他裝置共享。

錄音檔分類能讓使用者縮短找尋檔案的時間。

評價受肯定 期望未來開發進階版

目前Hear me免費版已經在Apple store上架近兩個月,用戶反應也都不錯,有八成的使用者都還持續在使用此App。

在未來,團隊成員發現錄音App若要發揮更大的功能和價值,其實會有一個跨名目的使用,譬如說跨裝置串聯。因為滿多視障朋友,他們在操作上還是要回到電腦桌面做更細部的編輯,但目前設計對於他們還不是這麼的完善。手機App只是一個簡單紀錄或輸入的工具,如果可以利用桌面版繼續延伸,就可以呈現一個更好的整合方式。

除此之外,因為手機螢幕太小,複雜的工作在上面不易操作,把這些觀察到的需求和他們的使用狀態都考量進去後,便發現多開發一個電腦桌面版,讓手機App和桌面軟體做銜接,是未來可以走的方向,同時它也會是比較進階和專業的錄音者會需要的工具,例如學生或者盲用電腦教師,做起後續工作便會方便許多。因此團隊成員想把Hear me桌面版在未來定位成收費型的專業型軟體,希望有更好的工具幫助這些專業使用者在學習或工作上得到更棒的效率,也提升在知識的銜接以及在學習上面的表現。

Hear me專案經理張育涓認為,設計師應該思考如何發揮他們的影響力和設計力,現今大部分的科技產品已經可以滿足多數人的需求,使用手機或其他產品都不會有什麼問題。可是對於某些弱勢族群來說卻很少有人會想去改善他們在使用這些工具上的應用便利性,她覺得不論是設計師或工程師任何一個角色,應該利用各自的專業去幫助弱勢族群,把自己的力量和專業投注在更需要的人上面,如此便會發現幫助的力量及發揮的效應有多驚人。


延伸閱讀

指尖虹 用觸摸感受色彩

Blind Navi APP 助盲人安心外出

日本食品「摸摸」你就知

更多報導請看生命力新聞



愛女眼疾 慈父化悲為喜組團義演

$
0
0

    

【記者董博尹、馮安華/台北市報導】「大家好,喜歡今天的表演嗎?」何歡劇團團長何懷安的問候,迴盪於全台多家照護中心、家扶中心、關愛之家、兒童病房和榮民之家。劇團已經邁入第十二年頭,演次超過四百五十場,看過何歡劇團表演的觀眾更是超過一萬位,而這一切都源自何懷安的次女,何歡。



未命名.jpg
何歡劇團的演出,向來帶給觀眾發自內心的笑聲。(圖中首排抱孩子者,即為團長何懷安)
心疼愛女遭遇  致力改善問題

在何歡三歲那年,右眼被診斷出患有視網膜母細胞腫瘤,全台灣一年只有數例類似的病情,這對何懷安一家無疑是沉重的負擔。他回憶,當時的兒童癌症病房中充斥著恐慌、無奈的氣氛,孩童病情引起的負面情緒更是擴及全家人,兒童與生俱來的歡樂氣氛在病房中形同真空,笑聲竟然淪為一種奢侈品。

何歡在兩年的化學療程中開過三次刀,終日窩在病床上悶悶不樂,每天只有跟著護士逐房送藥的時候才略展笑顏。何懷安心疼地說,何歡自從有記憶以來就成天往醫院跑,最喜歡的就是醫院停車場的味道,因為那股潮濕、悶臭的味覺記憶,已經勝過醫院中刺鼻的消毒水味。

愛女痊癒後,何懷安立志要為有相似經歷的孩童出一分心力;身為一間投資公司的執行長,他最初的發想是在中國大陸創建一間綜合型診所,為更多的病童闢造一個更有同理心的醫療環境,在仁「心」仁術的要求下提供患者一個快樂的養病場所;可惜事與願違,後來因相關法令問題該夢未果。
劇團成員也包括義工的小孩,為長照中心老人增添歡喜。(何歡劇團提供)
創建公益品牌 自立愛心門戶

何懷安轉念發展公益表演團體。他向在國立台灣戲曲學院的同班同學,說了一個三歲罹癌小女孩力抗眼疾的故事,他接著說,「如果我們透過表演的方式、建立一個劇團,試圖逗笑這個女孩和更多的小孩,你們願意嗎?」同學們回應,想先和這個女孩見面,何懷安緊接:「其實你們都認識她,這女孩就是我女兒」,同學們感動之餘點頭答應,於是,二OO三年,何歡劇團應運而生;他們幫忙義演,何懷安則負責經營劇團。

創建之初,何懷安拒絕任何酬勞,因為把快樂散播給這些病童、老人,是他們的使命而非工作;他也拒絕發起任何募款行為,因為他認為捐款是發自於心的舉動,不需要「提醒」他們捐錢。所以,他的目標只剩一個,就是用心逗笑觀眾、用力感動民眾。何歡也曾抱怨,「為什麼要用我的名字命名?」何懷安表示,此舉有兩個目的,一方面鞭策自己莫忘初衷,並持續帶動整個團隊進步,另一方面,則是展現其創團精神「用何歡的小眼睛,看到更遠的大世界。」

童叟歡笑為己任 無敵鐵金剛助陣

踢踏舞、魔術秀、吹泡泡、京劇、造型氣球、樂團演唱等,是何歡劇團最基本的表演內容,何懷安企盼以多元的表演形式,勾勒出不同觀眾的共同回憶;逢年過節時,劇團也會陪伴病童們共度節慶。二O一一年聖誕夜,何懷安身著無敵鐵金剛的道具服裝,手持餅乾糖果,在台大兒童癌症病房拯救病童的快樂。那晚,他照原定計畫逐床發送糖果,卻遇到了比無敵鐵金剛更堅強的戰士。

「無敵鐵金剛叔叔,你真的會拯救好人嗎?」住在第二間病房年僅五歲的小男孩這樣問何懷安,他回答「對阿!」小男孩不假思索地說,「那我帶你去找他們。」無敵鐵金剛就被病童一路「牽」引至每間病房。令何懷安感動的是,一位五歲幼童內心的強韌程度竟不亞於成人,雖有疾病纏身,卻絲毫不減助人為樂的氣度,同時也兼具為人助樂的大愛。

沒有人文 遑論藝術

何懷安強調,「讓老人開心、把小孩逗到瘋掉,就是『何歡精神』」,用通俗但不流俗的藝術表演去關懷社會;他也說,沒有「人文」,遑論「藝術」,而何歡劇團的人文思想,則是源於對「人」的關懷與肯定,為來日不多的長者、飽受病痛所苦的小孩盡其所能的創造歡喜。


延伸閱讀

看戲無距離 台南人創新舞台經驗



黑吉桑檸檬 東山農產新方向

$
0
0

    

【記者黃毅、陳耕彥/台南市報導】枕頭山西側平原上,住著台灣原住民西拉雅族蕭壠社的後裔們,村民們大都務農,種稻、種番茄的比比皆是,卻有一塊約九百坪的地,每年四月至~六月盛產期時,總會飄出淡淡的檸檬香氣,檸檬農黃政容驕傲地的說:「全台灣大概只有我這樣種檸檬了!」




IMG_6739.JPG
黃政容(右)與妻兒到檸檬園裡工作。

誤打誤撞 造就獨特種植方式

黃政容從前學的是工業相關,回到家鄉跟著父親務農時也是以慣行農法種田。一次幫人代噴農藥的過程中不慎中毒,才讓他毅然決定不再使用農藥。二〇〇九年莫拉克颱風使南台灣飽受豪雨侵襲,屏東大量被泡爛的檸檬吸引了黃政容的注意,他花兩年研究檸檬的品種,同時以菇類廢棄包和稻殼做基底養地,直到請人開挖整地時,怪手工人挖得太深,錢花了,也只好硬著頭皮種。

後來他發現,這樣高培土的種植方式,非但沒影響生長,反而有排水的作用。而第一次種檸檬沒經驗,除了養地之外,黃政容笑著說:「那時沒有整枝的觀念,兩株之間的距離又沒抓好就放任它們亂長,結果整個檸檬園就大到不可思議的境界了。」
嫁接新品種 創立黑吉桑檸檬

黃政容的檸檬,樹的根底是嫁接柚子頭,十分粗壯,他說:「其實無籽的檸檬一般稱為萊姆,我嫁接的品種就結合萊姆的無籽、薄皮,檸檬的酸度還有柚子頭的強壯,所以長得特別好。」培育出自己的特殊檸檬品種,他決定建立屬於自己的品牌,就是現在整個柳營、東山區居民都知道的「黑吉桑檸檬」。

談到命名由來,一般人可能只想到是以閩南語的諧音作為發想,黃政容說,主要是因為這裡大部分人務農,都要在烈日下工作,曬得很黑,而父親叫黃清吉,以此為品牌命名,對他以及村裡的人來說意義重大。當初選擇種檸檬,又決定以無毒種植法時,村裡的人都說他瘋了,父親當初也強烈反對,認為原本的稻米、番茄、玉米不種卻要試種檸檬,根本吃力不討好,黃政容說:「老一輩的人只看結果啦!我知道這是對的方式所以一定要做,結果也的確奏效了,對自己的身體、環境都有幫助。」現在黃政容也致力堆廣這種友善環境的方式,「黑吉桑檸檬」就像是東河里農村革命下的產物,乘載著村民與父親對於新農業的認同。

順應氣候 自成一格的生態

與其說是檸檬園,黃政容的放任式種植似乎打造了一片近九百坪的檸檬林,其實在收成、管理上都格外困難,他的妻子說:「檸檬有很多刺,又交錯長成現在這個樣子,即使要請,也沒有人願意幫忙採收。」所以收成時,他們夫婦倆都親自進「檸檬林」採收,走進茂密的林裡,放任式的生長讓這裡自成一個生態圈,常有綠繡眼在裡頭築巢,其他如虎頭蜂、蛇等生物也經常出沒,因此黃政容從不擔心蟲害,因為這裡形成的食物鏈,就是最好的自然循環方式。
Capture_12052015_020247.jpg
檸檬園的內部枝葉交錯。
夫婦同心 推廣小農產品

在職務分配上,黃政容主要是銷售的部分,農務的部分則交由妻子負責管理,兩人互相扶持,才有現在的成果。在銷售面起初他選擇交給盤商賣,但價格不如預期,後來在農會認識了許多朋友,間接遇到了「農民起義」這個團體,因此學會了利用網路免費的表單以及攝影技術來推銷自己的產品,從網路慢慢建立起知名度以及大眾信任度,才吸引其他通路商的合作。

「黑吉桑檸檬」除了賣檸檬,也推出檸檬汁、檸檬清潔劑等產品,黃政容也積極的與東山農會合作,如二〇一五的東山咖啡季在東山咖啡文化館舉行,一旁的小農市集則由黃政容邀請的幾位農友組成,做當地小農產品的直售,除了宣揚理念,也結合當地特產及文化做最好的宣傳。

面對現在農業的轉型階段,黃政容感慨地說:「農藥不可怕,可怕的是人心,消費者有需要,生產者才會生產,我們就是盡力推廣無毒的農產品,讓它們變成消費者需要的大宗。」

提到台南東山,最直接讓人聯想到鴨頭、咖啡等特產,但現在不得不提到「黑吉桑檸檬」無毒的栽種,或許表皮不完全光鮮亮麗,但檸檬切開來會有柚子的清香,會有東山農人刻苦的精神傳承。
IMG_2253.JPG
黑吉桑農場生產的有機農產品。


延伸閱讀

茶籽堂 傳遞台灣的精神與文化

$
0
0

    

【記者吳宜靜、游善芸/台北市報導】年輕的臉龐掛著自信的笑容,茶籽堂總經理趙文豪他表示茶籽堂不單純只是販售商品,而是表達一種理念。「想要改變一些台灣和土地的事情。」他以這樣的出發點,以父親一手創立的產品為基礎,推出一系列具有特色的苦茶籽產品。




12118956_884295451660361_6851988820438235241_n.jpg
趙文豪(中)親自到農田和農民一同查看茶籽種植及採收。
產品的背後 台灣土地與苦茶籽

趙文豪的父親趙志明於一九八二年以洗碗精、印刷化學洗劑起家,直到二〇〇四年趙志明為妻子的富貴手發明液態的天然苦茶籽洗碗精,才為日後的洗潔系列打下基礎。「後來客戶覺得我們的東西很不錯,建議我們可以做苦茶籽周邊商品。」趙文豪說,於是後來陸續出了各式各樣苦茶籽產品。

以苦茶籽洗碗精為例,先把可能會傷害碗盤的大顆粒苦茶粉磨掉,把植物性的原料、阿拉伯膠、海鹽、苦茶粉等等混合,以煮的方式加溫殺菌,自然冷卻之後再過濾攪拌。天然的乳化劑、取代防腐劑的鹽巴,茶籽堂了解化學洗潔精對人體的傷害,所以堅持用好的原物料。

然而二〇〇八年的金融海嘯,使趙文豪省思產品背後、原物料的價值。當時販賣茶籽堂商品的連鎖有機商店因為銀行緊縮貸款導致財團介入,不願意配合他們的商品只得下架。趙文豪覺得為何辛苦經營的商品只因為不給高一點的毛利率就被迫下架,這麼做的價值到底在哪裡?趙文豪重新思索自己的定位,決心朝品牌之路邁進。

101.jpg
採收後的新鮮嫩錄的茶籽。
趙文豪回到源頭了解苦茶籽的背景,卻發現了更多台灣土地的問題。土地棄耕、農民年事已高、年輕人不願返鄉;趙文豪忽然發覺一個有價值的品牌是因為它訴說的文化歷史故事和商品價值在哪。苦茶樹在早期台灣是很有價值的作物,因為榨取出來的油很健康,常常用來作為禮物贈送給需要補身體的人或是坐月子的婦女,然而因為等待收成的時間漫長,越來越少人願意種植,台灣的苦茶籽大多仰賴進口,導致少數種植苦茶樹的農民被進口貨壓縮生存空間。他想要扭轉台灣苦茶樹的困境,同時認為對苦茶籽有了共鳴和感情,客戶了解苦茶籽後會更支持這個品牌
自組農業團 提升品牌價值

公司自己組農業團全台跑透透,關心苦茶樹園和農民的近況,用較好的價格收購苦茶籽;甚至有了公司的農場,親自耕種、除草,尋找屬於台灣苦茶樹的味道。趙文豪說二〇〇八年是改變的一年,改變不是和別人殺價競爭,而是往源頭、價值的方向走。

茶籽堂公司品牌行銷鄭雅方說,公司的人都很認同茶籽堂的企業文化和理念。而販售茶籽堂產品的通路店鋪──好丘商店的商品企劃副理黃致瑋則表示,茶籽堂的產品是一種生活型態、一個文化的縮影,呈現台灣以及苦茶籽的元素,購買的人會看見產品背後更深的意涵。

趙文豪說,讓台灣人尊重土地、讓農民做的事是有意義的。他希望透過茶籽堂的力量感染更多人認同他們的想法。茶籽堂的力量如何壯大?就是先去做,如果成功就有很好的說服力,會有更多認同的人加入。

45645.jpg
好丘商店店員介紹店內茶籽堂商品及陳列。
磨練自我 傳承品牌火炬

產品的包裝也富含公司期許產品帶出的想法。與苦茶樹和台灣早期用苦茶油代表祝福之意結合,用版畫藝術的方式呈現,既可表達台灣文化也可推向國際。但對包裝和商品層次提高要求的趙文豪卻吃足苦頭。本身不是學設計管理,沒有相關學識背景只好逼自己邊學邊做,因為自己是公司的負責人,必須要全部了解整個產品從裡到外的製作過程。他笑說自己是一有想法就會立刻做的人,即便很辛苦,但他能做的就是撐下去並且一邊學習一邊彌補商品和自己的不足。

趙文豪同時也很感謝父母的幫助和體恤。公司的轉變帶給家人很大的衝突和摩擦,父母情感上支持,理智上卻離不開傳統製造業純粹做商品的想法。趙文豪說尊重和溝通很重要,懷著對感謝父母付出的心,做任何改變都會先和父母商量再下決定。趙文豪行銷業務,趙爸爸親自監督產品製作過程,彼此的合作無間讓茶籽堂的產品除了乘載對台灣土地文化的精神外,更添上一股濃濃的親情味。
12096490_884295101660396_528170386757747156_n.jpg
公司組農團在採收茶籽的過程。

延伸閱讀

食用與美容兼具 苦茶油再現

在地農產保養品 在臉上說故事

主流轉獨立 汪文豪捍衛台灣土地

更多報導請看生命力新聞



南洋姊妹齊「劇」 演出移民心聲

$
0
0

    

【記者劉筱妍、陳渝涵/台北市報導】舞台上一個個戴著白色面具,駝著皮箱步履蹣跚前行的人們,象徵著新住民來到台灣,面臨沒有身分證、沒有國籍的飄泊與無奈。這個表演團隊透過戲劇呈現新住民在台灣生活的處境,她們是南洋姊妹劇團。


南洋姊妹劇團演出新劇「看見我們」。

用肢體傳遞情感 作為溝通媒介

劇團二OO九年成立至今,在北中南東巡演無數場次,她們最新的作品「看見我們」講述外籍配偶嫁到台灣,因申請身分證的門檻過高,諸如財力證明以及品行端正等籠統規範,而無法享有基本的生活保障,嚴重者甚至在丈夫過世或離婚後,面臨被遣返潛回母國,與小孩分離的椎心之痛。來自越南的團員滿枝表示,成立劇團的目標是想透過肢體帶出移民在台灣的處境,以及對移民而言不是很公平合理的法令政策,藉此跟社會大眾分享。她說:「我們想讓更多人知道、認識移民真實的一面,而不只是看到媒體所報導的那樣。」

劇團所屬的南洋台灣姊妹會於二OO三年成立,源起於高雄美濃的外籍新娘識字班,至今成功修改過移民法等案,以往藉由舉辦座談讓姊妹分享母國的生活美食、歷史景點,然而觀眾因為沒有實際去過,仍然感到模糊,也許認識了她們的文化卻不明白其在台生活的情形。

團長金枝表示,很多人其實願意尊重接受新移民,但礙於不了解、害怕錯誤的互動而保持距離。因此她說:「所以戲劇是一個軟性溝通的橋樑,可以幫助減少互動的錯誤。觀眾將感情投注其中,有參與感,不像座談分享的方式只是聽而已。」此外金枝補充,移民姐妹來到台灣用國語表達可能有困難,然而東南亞國家卻又很熱情,透過肢體語言便能傳遞這樣的情感,也展現了她們的文化與友善。

駝著行囊來到台灣的新移民。
融入生活經驗 與觀眾產生共鳴
一會兒是準備和婚仲簽約的台灣男子,下一幕是回到家鄉的東南亞姐妹,舞台上演出的劇本全都來自團員的生活經驗。每兩個禮拜一次的工作坊,姊妹們分享自已的狀況,老師再帶領大家如何用身體語言來表現。

她們透過畫畫以及母語的註解,將一個個畫面連結成一齣劇碼。金枝舉例,像是演出夫家生活不一定要演自己,可以扮丈夫或婆婆,而對婆婆的不滿其實也表示對她的細微觀察,除了將婆婆的形象呈現給觀眾,也讓台下婆婆們聽到媳婦的心聲,金枝說:「我們選擇演出的角色並非不喜歡,而是因為在意,所以把自己融入該角色,期待他能有所改變。」

在每次表演結束後,姊妹們會和台下交流想法、分享心得。金枝解釋,因為南洋姊妹劇團為民眾劇場,藉由互動貼近觀眾,並讓其了解劇情內容就真實上演在生活中。也由於是民眾劇場,她們會到學校、偏鄉社區演出,甚至在草地上或一棵大樹下搭舞台。金枝說,有社區媽媽看完表演感動落淚,稱讚她們很勇敢,因為劇團道出了她在夫家一直忍耐、沒勇氣講出的處境。劇團才曉得原來她們碰到的問題不是只有移民才有,台灣在地女性的權益,或偏鄉等弱勢者的處境都是大同小異的。於是劇團除了推廣移民議題,也向人們傳遞一個女性為家庭、為社會所作的貢獻。

因為看見法令對新移民的侷限,稚璽加入劇團擔任台灣志工。她表示,雖然國籍不同,但對外籍人士不平等的法規,人們不該覺得跟自己無關,因為新移民與台灣人共同生活在這片土地上,大家都在尋求落地生根,希望這塊土地能更好。


延伸閱讀

新住民當志工 母語導覽台灣文物

青草湖社大 關懷南洋媳婦

關懷新移民 甜甜向前走

更多報導請看生命力新聞



《Knowing》年輕化媒體 風口上的創業

$
0
0

    

【記者張詠晴、劉意璇/台北市報導】現代人手機不離身,線上APP的種類越來越多樣化,但台灣前二十名的應用程式卻只有「蘋果新聞」是內容相關的,《Knowing先知資訊》APP,主打著以年輕團隊的組合來重新闡釋新聞傳達。





-2015-4-30-下午5-07-45-e1430396892855-1024x698.jpg
創辦人楊方儒與Knowing APP封面。(圖片來源:科技新創榜)


為年輕人打造的行動新聞APP

創辦人楊方儒,曾任彭博商業週刊中文版的執行副總編輯,二〇一五年初在群眾募資平台FlyingV成功募得十五萬元,作為Knowing的創始基金,創辦給年輕人看的新聞平台。

「傳統媒體始終堅持的產製方式,在閱聽人習慣改變的趨勢之下,只會顯得無力與失勢。」他認為越來越多民眾不再閱讀報刊雜誌,但使用像Facebook這樣的社群網站,其流動的資訊跟以前相比更海量及無遠弗屆,多數的資訊只要透過手機便能隨處可得。

Knowing先知資訊團隊,期許自己能夠成為時下最年輕的新聞推播平台,在大數據時代底下,為年輕人篩選最好的新聞,與二十幾家媒體平台建立合作管道,每天有幾百篇的文章自動就讀者喜好推薦,創辦人楊方儒說:「現代人多數只關注一個資訊平台,那就是臉書,手機儼然成為了他們唯一的載具,因此Knowing的目標即是要寫出最容易被分享的新聞與標題。」

DSC03361.JPG
初創的他們常邀請各界人士來演講,希望從中學習創業。(由左至右為楊方儒、林富元及喻銘鐸)

Knowing 提供多元觀點 不盲從

楊方儒認為,一般的媒體因為即時性,容易產製錯誤的消息,常在重大事件發生當下競相模仿,以至於新聞缺乏事實與相異性,然而網路上文章的複製貼上現象也屢見不鮮,對此Knowing團隊希望將那「黃金兩小時」(新聞發出後兩小時內做出及時更新)拿來延伸不同的觀點,提供讀者選擇不同的新聞。

編輯葉怡柔舉例「中國領導人習近平出訪英國」的新聞時,多數媒體皆著重在觀察英國對中國的政治意識,但Knowing團隊選擇提出「美國總統歐巴馬訪英國」的新聞做比對,嘗試以不同的視角代替嚴肅的政治議題,此舉能夠吸引更多的年輕人願意看新聞,在娛樂的同時也獲得了重要的新聞資訊,不管是在捷運上或公車上,都能快速地檢索需要的新聞內容。

另外今年七月驚動一時的捷運十五歲少年被利刃劃傷事件,多數網路新聞皆求新求快,立刻聯想到捷運殺人事件,整件事引起軒然大波。但是Knowing團隊當下並未立即跟進同樣的報導,反而是立刻求證事實,最後果然只是西餐廚師的刀具外露傷人,整起事件與無差別殺人根本沒有關係。
螢幕快照 2015-12-01 下午6.10.04.png
專案經理高子期向民眾介紹Knowing推薦系統。

推薦系統 解決讀者 資訊偏食症

大數據時代,資訊流通與接收的速度並進,讀者如何透過手機與網路,獲取正確且多元的訊息,Knowing團隊獨創的推薦系統與Facebook不同。Facebook的推薦系統屬於「單一性推薦系統」,一個人每天獲得上千萬的資訊內容,皆屬「控制動態」消息顯示的內容,這項功能成就了使用者的喜好訊息篩選,看似很方便但卻造成「資訊偏食症」的網路通病。

Knowing團隊的專案經理高子期解說,Knowing APP所使用的推薦系統促使你能看到每個該看到的內容,由於媒體為讀者選擇內容的時代已經落伍了,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他們選擇了「兩條腿模式」解決讀者資訊偏食症的問題。

APP系統在首頁便開始進行分類,頭版的六則新聞會被分為兩條路線,讀者選擇後會經過大數據資料庫個別計算使用者閱讀習慣,推薦精準且多元的內容給予讀者,高子期表示,推薦系統的資料與演算都還需再討論改進,但Knowing相信這是一條對的方向,兩條腿並行的閱讀模式,必會成為未來內容平台發展的趨勢。


延伸閱讀

移動式媒體將成傳播業未來發展

數位科技好好玩 學習伴著走

八年級楊曜任 熱血跑新聞當興趣

更多報導請看生命力新聞



陽光加油 點亮身障者新生活

$
0
0

    

【記者李效慈、范家宏/台北市報導】在車水馬龍的市民大道和建國高架道路交叉口附近,矗立著一間特別的橘色招牌的加油站。清一色明亮橘色制服的工作人員各司其職,加油、洗車、汽車美容讓來往的車主心滿意足。專業的服務與暖心的笑容,使得來往的顧客若不仔細觀察,不會發現這裡的工作人員大多是身心障礙者或者燒傷顏損傷者,這就是陽光加油站,身心障礙者的庇護工廠。

 


IMG_5105.JPG
陽光加油站的每位員工都以最誠摯的微笑來迎接每一位顧客。

建庇護工廠 為傷友提供就業機會

陽光基金會從一九八二年成立以來,一直致力於服務燒傷與顏面損傷者。在那個沒有全民健康保險、身心障礙者就業無門的年代,陽光發現許多的傷友在沒有保險、沒有工作收入的情況下,還要自力負擔龐大的醫療費用,為家庭帶來巨大的負擔,也增添他們心理的壓力。為了讓傷友以及更多的身心障礙者有安定的工作環境以及穩定的收入,陽光自一九九〇年開始正式向台北市政府爭取設立身心障礙者洗車中心。

二〇一二年底,台北市政府勞工局為促進身心障礙者就業,釋出兩座加油站進行公開招標。歷經五個月的籌備與努力,陽光基金會取得三年經營權,於二〇一三年三月成立陽光加油站。陽光加油站致力於以相對合理的薪資福利,為身心障礙朋友提供工作機會,對於他們來說著不僅是一份工作,也是生活價值與尊嚴的體現,更是一扇通向新生活的大門。
IMG_5102.JPG
雖然他們是身障者,但工作起來卻不輸給你我。
完善的培訓與考核 伴傷友成長

踏入陽光加油站的辦公室時,我們遇到一位陽光大男孩小明(化名),攀談幾句後得知他是前來應徵的,看著他姣好的面容我們頓生困惑,然而在詢問站長之後,我們得知原來小明有輕度的智能障礙。原來陽光加油站不僅為燒傷與顏面損傷者提供就業機會,也歡迎不同障別的朋友加入團隊。經過生理與心理的考察,陽光會為合格的傷友提供一對一的為期三到六個月的職前培訓,正式上工之後還會陸續提供加強技能的課程,幫助傷友儘快地適應加油站的工作,並且為傷友提供進步的機會。

陽光加油站分為早班、午班與夜班,在交接班的時候都會安排「暖心交接工作時間」,表彰與鼓勵表現傑出的工友,暖心的話語與支持是大家成長的動力。陽光加油站站長王顧婷社工系畢業之後就加入陽光基金會,幫助傷友走出生活的陰霾。加入陽光加油站以來她幫助培訓過的工友不計其數,最讓她難忘的是一位重度心智障礙的工友,從最初連計數都十分困難,經過一年的陪伴與訓練,可以獨立完成一整套加油、收費的工作。從不可能變成可能,對於工友來說是巨大的成長,對於導師來說也是最好的慰藉。
IMG_5101.JPG
張素琴女士在陽光加油站重新找回生命的價值。
加油站阿嬤 開啟陽光新生活

加油站裡有這樣一個稍顯瘦弱但是精神十足的阿嬤,馬不停蹄地指揮、加油、洗車,指導身邊的工友忙的不亦樂乎,她有著一雙清澈的眼睛和最溫暖的笑容,只是唯一的遺憾,是她臉上身上觸目驚心的燒燙傷疤,讓見者無不感嘆惋惜。今年五十六歲的張素琴因為十七年前的一場瓦斯爆炸的意外,造成了全身百分之九十的燒傷,曾經一度徘徊在病危的邊緣。在榮總醫院進行了長達十四個月的治療與手術之後,在陽光基金會的幫助之下,她又開始了更加艱辛的復健之路。受傷之後,家裡一下子失去頂樑柱,上有年邁的雙親,下有三個稚嫩的孩童,張素琴陷入人生最黑暗的低谷。更加讓她難以接受的是破碎的容顏和萬箭錐心般的痛苦。

然而在親人的支持,在陽光基金會的經濟援助,在醫生與護士的協助下,更重要的是在她自己頑強意志的堅持之下,她走過了兩年的複健復健,帶著病痛的身體,殘缺的雙手,經過了細緻的培訓,最終走上了陽光加油站的工作崗位。如今她已經是加油站的領班,除了日常的工作之外,還有承擔起培訓新人與指揮工友的責任。對於加油站的工友來說,張素琴不只是領班,更是導師,是朋友,是家人,如今已經走出陰霾的她,用自己的經歷鼓勵身邊的工友,也用自己的樂觀與溫暖感染更多人。在這裡,張素琴重新找到生命的價值與意義,在這裡她也重新開始一段全新的征程,每一個見過她的人都會被她澄澈的眼神和燦爛的笑容所徵服征服,她溫暖、樂觀、強大就像是一道陽光。


延伸閱讀

玩樂無障礙 許朝富領身障者去旅行

勝利加油站 找出身障者勝利人生

賴東瑩 對抗殘疾的生命鬥士

更多報導請看生命力新聞




營造咱ㄟ社區 舊街重拾玫瑰記憶

$
0
0

    

【記者劉馨宜、陳可熏/彰化縣報導】道路兩旁的防護墩上,彩繪著綻放的玫瑰,為彰化田中的舊街社區,點綴出浪漫氣息,然而美麗圖騰背後,訴說的卻是一段產業興衰史。早期的舊街是全台生產玫瑰的重鎮,後來因氣候變遷及種植技術轉移而沒落。社區於是透過景觀營造、出版繪本等方式,重溫在地的玫瑰記憶。




社區發展協會總幹事陳韶聿展示《黑面里長》及《鬍鬚胡隊長》社區繪本。
從環境美學著手 凝聚居民認同感

舊街社區發展協會於一九九四年成立,過去以辦理簡單的社區活動為主,較無涉及營造的領域,直到二〇〇七年董美齡接任理事長後,她開始思索如何貼近居民對社區發展協會的依賴與需求。經營二十幾年幼稚園的她,在退休交棒給子女之後,懷抱著回饋村里的心情,接下理事長的職務,除了原本就有的守望相助隊外,她組織環保志工隊,從整理社區環境做起,希望讓居民感受到社區的改變,藉此吸引更多的志工加入。

同年,董美齡在女兒、社區發展協會總幹事陳韶聿的協助下,參與文化局辦理的社區營造點徵選計畫,選定隨著玫瑰產業凋零,而荒廢多年的農會花卉集散中心,以及一旁已淪為治安死角的玫瑰溫室,作為第一個綠美化的營造點。志工們著手粉刷斑駁的涼亭和牆面,清理閒置空間及雜草叢生的溫室,重新種植一批玫瑰,將溫室改造成玫瑰花博館,並由社區玫瑰植栽達人陳光盈,帶領志工維護管理此區。

從那一年起,社區發展協會陸續營造出富有舊街風情的美化景點,包含環保公園、彩繪花墩、轉角魔法窗等。為了喚起居民對早期產業的認同感,於是將玫瑰意象融入到營造點中,也讓遊客一眼望去就能將玫瑰與社區連結。經過協會的努力,有越來越多的居民投入志工行列。董美齡笑著說,現在辦活動都不用像以前一樣要去拜託人家參加,只要用通訊軟體就能號召大家。
舊街社區的第一個綠美化營造點──玫瑰花博館。

玫瑰花博館內志工用心栽種的玫瑰。
成立繪本工作坊 記錄在地故事

在景觀營造方面有一番成果後,社區發展協會於二〇一〇年成立故事繪本工作坊,希望以此記錄屬於舊街的故事,於是陳韶聿的姊姊現任理事長陳嵐儀,便邀請社造專家──朝陽科技大學陳永進老師來輔導工作坊,並請曾撰寫過田中鎮誌的國小校長,與當地耆老座談,從他們身上尋找故事,然而在找故事初期卻面臨沒有素材的困境。陳韶聿說,他們訪問耆老當地有沒有什麼神仙、傳奇、厲害的人,或是鬼怪,結果得到的答案卻是什麼都沒有。

原來之所以沒有故事,主要原因和舊街的發展歷史有關,舊街地區舊稱沙仔崙,是田中的發跡地,卻因清末的幾場火災和水患,及日治時期鐵路運輸設於新街而沒落,為將兩地區隔,因而把原本的街道稱為舊街,當地的許多史料也因天災的破害而散失。

於是在老師的建議下,他們改變提問方式,從在地話題去尋找故事,並且從社區內共十二個鄰裡,一個一個地蒐集故事,最後在眾多故事中,選定三個出版《咱ㄟ舊街.咱ㄟ故事》社區繪本,其中「阿爸的玫瑰花」講述的就是早期玫瑰產業的興衰。二〇一二年,工作坊再以「甘草心.舊街情」為主題,出版《黑面里長》及《鬍鬚胡隊長》兩本繪本,分別是里長謝英其,以及志工隊長胡丁貴,兩位社區營造靈魂人物,陪伴社區一路走來的小故事。

《咱ㄟ舊街.咱ㄟ故事》-阿爸的玫瑰花,記錄舊街玫瑰的歷史。(圖片來源:舊街社區發展協會)

社區繪本《黑面里長》溫馨小故事。(圖片來源:舊街社區發展協會)

舊街采風 社區巡禮

經過社區發展協會與志工們的努力,舊街已經發展成為成熟型的社區,複合型的社區內,蘊含多元的產業結構,有農業、酪農業、觀光工廠等,社區因而結合當地產業,規劃出一系列的一日遊行程,並且配合遊客需求,打造專屬路線,讓遊客能夠深度體驗舊街風情。

不僅如此,社區也將第一個營造點玫瑰花博館與一日遊結合,由玫瑰達人示範植栽、嫁接教學,並且有玫瑰植栽及紙黏土DIY體驗活動,現場讓遊客種植一株玫瑰花苗帶回家,同時也鼓勵遊客拍照、打卡與社區分享後續的栽種心得,使遊客與社區產生良好互動,深刻地體會舊街社區對於玫瑰的眷戀。
舊街社區一日遊體驗行程──玫瑰植栽 DIY。(圖片來源:舊街社區發展協會)


延伸閱讀

慶安社區 在地文化在地情

戀戀紅毛港 喚醒每一顆愛鄉的心

里長里民一條心 荒地變綠地

更多報導請看生命力新聞



馬術治療 用騎馬改善身心障礙者

$
0
0

    

【記者王妤安、曾佳萱/桃園市報導】一個跨步上馬,原本害怕面對人群的愷鈞像是變了一個人似的,成了開朗的小男孩,面對鏡頭也笑得開懷,透過固定的騎馬訓練,讓愷鈞改善了自閉的問題。這是台灣馬術治療中心,在這裡身心障礙者可以透過馬的騎乘治療來取代一般醫院的復健,擺脫身心的束縛,改善生活。



IMG_3527.JPG
患有自閉症的愷鈞與他的訓練馬匹合影。

教練搭配治療師專業的加成

私立啓智技藝訓練中心在一九九八年成立了這個馬場,本是為了讓身心障礙者有更多的實質工作經驗,但在二〇〇四年,馬場融合馬術治療的概念,轉型成為馬術治療中心,提供不只在啟智技藝訓練中心的身心障礙者,還有其他有相同需求的民眾更多元的服務,而服務內容主要為復健為主軸。

台灣馬術治療中心融合了不同領域的專業,如馬術教練、體適能老師、物理治療師等等,馬術教練具備馬匹的專業知識、體適能老師擁有人體機能訓練的知識背景、物理治療師能夠替不同的個案尋找他們適合的治療方式,物理治療師詹淑雅說:「這裡的物理治療師比較特別,因為我們必須精通馬匹的習性。」從個案適合的角度出發,並找到不會傷到馬匹的最好方式,透過他們對馬的知識及專業,使馬術治療更加完備。
IMG_3519.JPG
就讀小學五年級的身障學員宇哥(化名)正在練習場中熱身,學習控制方向。

適性調整課程

來馬術治療中心上課的學員,從自閉症、腦性麻痺、輕度肢障、到重度肢障都有,但每個學員依個案情況不同,所能適應的治療強度也有所差異,有些學員僅把騎馬當做復健或運動,但有些學員卻騎出興趣並立定志向參加相關賽事,因此在課程安排上不會都只是固定的一套模式依樣畫葫蘆。

他們也會依據學員的性格來安排團體或個人課程,物理治療師詹淑雅說:「不一定所有學員都適合一對一的課程,像是患有自閉症的愷鈞就會安排另一位學員和他一起上課」,讓愷鈞在這樣約莫兩人的上課環境中能夠與其他學員溝通相處,但又不會因為是團體多人上課而造成負擔,愷鈞透過馬匹的控制學習與人相處溝通的掌控,把馬匹情緒失控比擬為人的情緒,學習如何鎮定面對處理,每週固定回到馬場,透過騎馬與雙人的小團體課程訓練改善生活,這裡的專業人員能夠周詳的考慮到每個學員的狀況,盡可能的安排最適切的學習環境,讓學員不只透過馬術治療,在其他地方也能學習進步。

IMG_3468.JPG
每隻馬匹都有名牌介紹,針對不同適性學員做治療訓練。
建立自信為生活訂定目標

一位目前就讀小學五年級身障的學員宇哥(化名)母親表示,兒子在剛開始來到馬術治療中心的情況是整個人趴坐在馬背上,連背都挺不直的,但是經過每週的馬術治療,宇哥不僅在生活中還有馬背上開始能把佝僂的身軀挺得筆直,儘管挺直身軀對他而言不是件容易事,但是對於自己能夠有如此轉變,宇哥表現出很大的自信心。

在馬術治療中心裡,不只學員,就連教練與志工們臉上總是掛著微笑,志工陳昭憲表示,比起打工賺錢,他認為在這裡服務會替生活帶來更多的意義,而物理治療師詹淑雅也說:「治療的路途就像是馬拉松,重要的就是讓正向的理念存在心裡。」,即使復健治療路很漫長,但是看見學員的成長進步,對於他們來說就是莫大的鼓勵。


延伸閱讀

玩樂無障礙 許朝富領身障者去旅行

朝陽名店 身障者的希望

勝利加油站 找出身障者勝利人生

更多報導請看生命力新聞



花菇嶺農場 菇類發展新視野

$
0
0

    

【記者黃毅、陳耕彥/苗栗縣報導】從蜿蜒山路到羊腸小徑,在海拔六百多公尺的山上,山嵐霧氣映入眼簾,花菇嶺有機農場便坐落於這一片詩意的景色中。農場主人康碧玉每天從台中開車前往苗栗山上,細心培育著香菇、木耳、靈芝等作物,一點一滴,建立著屬於她的農業哲學。




IMG_7306.JPG
花菇嶺農場主人康碧玉。

棄高學歷與工作 轉念從農

場主康碧玉大學就讀成大會計系,畢業後工作兩年,又再攻讀成大企管所,目標就是成為一位專業經理人。一九九五年,她也如願投身醫院管理的工作,工作認真、勤奮的性格也使她往往能拿到不錯的酬勞,一直到二OO五年,才有了心境上的轉變。

走到人生巔峰的康碧玉,對於人生路徑開始有不同的想法,「從事管理行業,總是負責幫別人管理事務,那我就想,自己是不是也能主動做些甚麼。」就這一個念頭,她與農業有了邂逅。

面對人生跑道的轉換期,康碧玉說,當時的抉擇在於高科技產業與農業。高科技產業所需的技術及專業知識,她認為自己要後來居上是很困難的,於是選擇從農,參加一些創業課程後再以自己的管理知識做分析,發現了菇類栽種的潛力,也就在此時,種下了花菇嶺有機農場的第一顆種子。
巾幗不讓鬚眉 堅忍創業

選擇以菇類作為栽種目標,康碧玉是看上它的發展潛力,但也明白,一般菇農多是以大面積栽種,資本額較高,土地也是個問題,此時,一位陳先生問她:「妳要不要來考考看中興博士班?」他就是後來中興土壤環境科學博士班的學長,康碧玉順利考上後,也在學長的介紹下於苗栗附近的山區買下了這塊地,一方面作為自己的研究中心,一方面也開啟了自己的農業生涯。

自己孤身一人創業,康碧玉說,以往走的路很順,自己也很認真,所以從讀書到後來工作都很順利,真的自己創業,又選擇農業,其實很多事要適應,尤其處理農務需要付出很大勞力,「人家看我是女生,多少會不太願意幫忙,不願意聽我的,所以很多事一開始做起來都事倍功半。」但她總是以人一己百的精神去克服性別差異上的不足,一個女兒身子,現在做起農務來可完全不馬虎。

她常說:「時間會換取空間,空間有了自然會可以爭取一些機會。」無論是勞力或是技術上的困難,康碧玉就是多花些時間,多詢問別人意見,並非紙上談兵,而是身體力行,「做就對了!」這始終是她對於農業,對於困境處理的唯一態度,使的她能一路堅持到現在。
順應地勢 自然栽培

花菇嶺農場沒有蓋溫室,因為山上的溫差就是最好的自然調節系統,而為了在土地有限的情況下栽種菇類,康碧玉想到了以架子的方式栽種,除了方便採收,層層放架的方式也節省了不少空間。另一方面,康碧玉不希望改變自然生態,就順應地勢擺放菇架,不做額外的土地加工作業,她說:「順著地勢,順著這裡的自然生態,做一點點改變,還是可以找到屬於菇類的栽種方式。」

除了專司菇類種植,花菇嶺農場其他土地上也種了橘子、芭蕉等作物,不噴藥、不規劃,就只是放下一顆種子,然後放任它們自然生長。這裡的山泉水、露水會給予滋養,再以菇料廢棄包做肥料,結出的果實,也格外碩大、甜美,農場環境也時不時會有蝴蝶、蜜蜂徘徊,康碧玉說:「有人說山上環境如果沒有被破壞,生態保持完整的話就會有老鷹出現。」說著同時,一隻老鷹便在遠處翱翔,成了證明此處是天然秘境的最佳象徵。
IMG_7236.JPG
花菇嶺的菇類採用架上種植的方式栽培。
發展附加價值 找到農業新方向

依稀記得在創業課程上聽到了「創業不一定賺錢,但可以莊嚴生命。」就是這一句話,讓康碧玉咬牙撐住,也因為不服輸的個性,讓她點醒了麵包師傅張永松。張永松曾經是成功的麵包師傅,卻因家裡突然的變故而灰心喪志,而看到康碧玉獨自一人從事繁重的農務,讓他決定重整旗鼓,助康碧玉一臂之力,以他的麵點功夫,與菇類做結合,開發了香菇蛋糕、麵包等產品。

「這些都是自己研發,自己做的,很好吃喔!」即使沒有從前的意氣風發,張永松對於自己的手藝仍十分自信。康碧玉說:「我希望這裡不只是原料的栽種,而是找到產品的應用價值。」也許是自己的管理專業知識使然,她看到的面向更為宏觀,除了糕點類產品,也研發了純天然的黑木耳露,增加了原料的附加價值,找到了花菇嶺農場產品的新方向。
IMG_7318.JPG
農場出產的黑礦雲耳露。

小農經濟 朝品牌建立邁進

花菇嶺農場的種植方式並非大規模,走的也是量少質精的小農經濟,康碧玉認為,在台灣小農經濟並非大宗,自己又以菇類為重點,朝這個較少人觸及的面向發展就是自己的機會。

在一次市集上,朋友介紹她製作專屬的制服,也引發康碧玉想建立品牌的念頭,於是有了「悅珍祿」的構想,含意是「用心承兌,提供大地珍貴的賞賜物。」絕對天然,絕不做加工的產品,就是她的出產原則,她說:「我現在跟麵包師傅合作,有了菇類花捲、麵包;與提煉酵素的人合作,希望研發菇類多醣酵素等產品,原則都是純天然製作。」

「悅珍祿」現在是創立初期,還沒有網路行銷,全是以實體的市集販售,或許有天你會在有機農夫市集上,看到穿著制服的康碧玉及張永松賣著花菇嶺有機農場的產品,轉過身,制服上印著「玄鹿仙壽,養生首選」的字樣,因為他們有著如玄鹿千年生命力的長久堅持,用最自然的方式培育,用最純粹的方式製作,用最真誠的心提供最安全的農產品。


延伸閱讀

大宅院市集 傳達友善耕種理念

楊儒門推友善環境 農產品進百貨

彎腰農夫市集 感受對土地的謙卑

更多報導請看生命力新聞



不只是寵物 狗狗當醫生

$
0
0

    

【記者徐冠縈、馮薇之/台北市報導】寵物常是人類一生溫暖的伴侶,牠們可愛、善良、體貼。而當這些撫慰人心的特質經過專業訓練的加強,從撫慰到療癒,深植人心,又是更令人動容的一件事了。Dr.Claire,就是一個從被遺棄的狗狗,一路變成幫助無數老人、孩童及受創心靈的狗醫生的真實案例故事。




12334025_10204850697050816_899518232_o.jpg
Dr.Peanut與其飼主湯森玉。

Dr.Claire 從寵物到醫生

一身漂亮的金黃色軟毛、雙眼散發著溫柔的光芒,Claire原本是一隻有飼主的六個月大黃金獵犬,後來因為女主人懷孕的關係,狗狗又常隨地大小便,最後主人無法忍受而將牠拴綁在家樓下的樹邊,不准牠進家門。

八年前,淡江大學附近住宅區的一棵大樹下,坐著這麼一隻被「棄置」的可愛黃金獵犬,一條細繩牽綁住了牠所有的行動,哪都不能去,沒有食物,沒有水,只能靜靜的待在原地盼著樓上的主人。這樣的景象被連續路過幾天的李盈潔發現,後來拜訪了原飼主後,經過溝通,最後收留了這隻惹人憐愛的小黃金獵犬,並取名Claire。

自幼就喜愛狗狗,並曾為導盲協會義工和寵物餐廳總監的李盈潔,耐心的和一開始不熟悉陌生環境又活潑好動的Claire培養感情和默契。之後也帶著Claire完成台灣狗醫生協會的培訓課程,最後終於成了獲得認可的「狗醫生」,陸陸續續到許多醫院的護理之家服務,關懷生病、孤單的老人家,此外,也到學校特教班,幫助身心障礙的孩子們敞開心胸。

531480_303217633108903_1316702972_n.jpg
Dr.Claire出服務。(圖片來源:最好是Dr.Claire粉專)。

狗醫生 療癒身心

「狗醫生」的概念近年來在台灣逐漸發展,相關單位如「台灣狗醫生協會」和「台灣動物輔助治療專業發展協會」都致力於將狗狗培訓成有實質治療功用的角色。飼主和狗狗在培訓過程中是一個團隊,一起接受訓練師設計的課程。在狗狗方面,主要是希望牠們能夠理解人們的指令,例如坐下、握手、拾回等等;再進階一點,希望這些未來的狗醫生們在情緒管理和行為調適上能夠更自律,在往後出服務的過程中可以更順利。現任台灣狗醫生協會的訓練師鄧慧津表示,飼主的教育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環,必須讓他們對狗狗的天性和個性更加理解,而不是一味的用「人」的體認和思維去對待或要求自己的狗狗。

通過一系列單位的培訓課程和考試核可後,狗醫生和牠的主人便可以開始參與服務。一狗一人,這樣的組合躥縮於各安養院、育幼院、護理之家、學校特教班,甚至加護病房內。狗醫生服務的內容,通常分為陪伴和治療兩種,前者就是讓狗狗定期去探望這些被服務的個案,在和狗狗相處的過程中獲得關懷、快樂,也會對生命有所期待,減少絕望;而後者則是透過丟球、梳毛、撫摸、帶狗狗散步或是給獎勵等各種活動,讓被服務者心情愉悅並主動的活動身體,達到一定的保健治療效果。

一隻台灣動物輔助治療專業發展協會的狗醫生Peanut,其飼主湯森玉說:「每次陪著Peanut出服務,看到一些原本不愛接觸人或是不願意做些簡單運動治療的老人,漸漸都因為Peanut的溫暖、可愛、善解人意而展露笑容或透過和Peanut互動藉機活動了身體,覺得很欣慰。」

12318408_10204850705851036_1175183618_o.jpg
行為調整訓練師 李盈潔(AJ)。

生命價值 精神永在

Claire不僅是許多老老少少的狗醫生,對飼主李盈潔而言,Claire已經是她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伴侶。牠不僅教會了曾為叛逆青年的她,學校沒教的生命體悟,是個很棒的老師,在各式不同的服務中,也帶著李盈潔探索不同領域的世界並且發現愛。雖然Claire在今年五月因為肝癌的緣故離開了,但牠的精神將永遠存在。李盈潔強調:「有愛無礙,領養不要棄養,用對的方式去感知生命理解生命,讓牠們發揮生命最大的價值,除了可以實際解決台灣社會上流浪動物的問題,更可以體認生命更深層次的感動。」


延伸閱讀

《窩抱報》看見流浪動物的存在

天然寵食 重視營養價值

築夢創業 拍下棄兔幸福故事

更多報導請看生命力新聞


黑暗中的人生 「摸」出一手好咖啡

$
0
0

    

【記者游善芸、吳宜靜/台北市報導】將咖啡準確倒入杯中、俐落地將打果汁用的水果切塊,「甜裡開始」的老闆娘林佳箴左眼近全盲、右眼視力零點零三,但她熟練的動作絲毫不因視力不好而停頓。「眼睛不好,就得找熟能生巧的工作。」這個念頭成為林佳箴踏入餐飲業的契機,她不願將自己束縛在黑暗之中。


主1.jpg
甜裡開始老闆娘林佳箴親手打一杯熱拿鐵。

面臨失明踏入餐飲業

十八歲那年的視神經病變,醫生告訴林佳箴,她的雙眼在四十歲前可能全盲。「走出醫院才回過神來,我眼前的一切難道會突然變成一片黑暗嗎?」沮喪之後,林佳箴立刻重新思索自己未來該怎麼辦。她選擇離開五專,找一份可以熟能生巧的工作。林佳箴認為餐飲業只要做上手就不需要一直依賴雙眼,所以在朋友的介紹下進入大賣場的餐飲部,之後和哥哥姊姊合開涼麵店、泡沫紅茶店。她眼睛不好,但是拼命以其他方法趕上明眼人。她說:「遇到一些眼睛無法克服的狀態時,會想辦法解決。」例如:用手當抹布確認餐桌的整潔、用指節測量切好的食材、用心算替客人結帳等等。
頂下咖啡店準備過程辛苦

泡沫紅茶店歇業後,她隻身投入直銷業務,常常因為眼睛遇到很多狀況。她苦笑:「看不清楚路牌、不知道客人在哪裡,怎麼談生意?」這樣辛苦的生活使她心中充滿不安定感,回想起泡沫紅茶的工作,擁有一家自己的店、調飲料給客人喝,她發覺那是最快樂的時光。既能減少在外的不安和衝擊,也能認識許多不同的客人,於是她毅然決然頂下一家位在信義區巷弄的小咖啡店。

使用咖啡機對林佳箴來說又是一項全新的挑戰。眼前模糊又抓不到距離,她只能用摸索的方式不斷練習煮咖啡、打奶泡持續半年,自己找方法和原理、調整咖啡的口感,咖啡才端得上檯面。「幾乎沒什麼籌備期,就是邊學邊賣。」為了讓餐廳的餐點更完整,她推出適合視障人士不需要煎、炸也能夠製作的小火鍋。林佳箴特地以中藥食材熬煮做湯頭,選用有機蔬菜做為火鍋料,她說因為自己眼睛不好,所以很重視養生,想提供客人美味又健康的食物。

來店裡消費的熟客表示,林佳箴泡的咖啡很好喝,服務也很周到。林佳箴說,光顧的客人不會刻意刁難,知道店裡的員工都有視力問題,反而多了一絲包容。去年年底開了二店,目前店裡有三位視障工讀生,分別負責掃除、火鍋備料的工作。「找錯錢、餐點飲料上太慢時,客人也會體諒。」

主2.jpg
餐廳裡熱食部分是以中藥為湯頭的養生小火鍋。 
考取國際證照提供視障者機會

有人找林佳箴去演講後,她萌生一股使命感,想要擴大營業招募更多視障朋友來工作,她說,傳統印象中視障人士只能從事按摩業,她想給那些聽過她的經歷、想要試試不一樣人生的他們一個發展機會。店裡的一名員工徐雅婷因為紅斑性狼瘡失去正常視力,她說因為聽過林佳箴的演講,才決定到「甜裡開始」工作。

要教導他人必須有相關資格,為了這個目標也為了讓自己更上一層樓,林佳箴特地去考咖啡師國際資格認證。視障的她必須在十六分鐘內做出七杯飲品,術科方面完全沒有特權。第一次因為些微超出時間而失敗的林佳箴哭過之後不氣餒,再接再厲終於考取,全憑她說到做到的決心。

經營過程中難免有大大小小的挫折和困難,林佳箴笑說常常想幹嘛把自己弄得那麼累?秤食材用得用語音磅秤、用手機照相放大核對訂貨單、聽聲音辨認客人,還得教導來這裡應徵工作的視障朋友用刀用火、打果汁,雖然辛苦,但林佳箴表示:「不能把眼睛的障礙當作理由,想要克服的事情,絕對能想到方法克服!」


向日農場 用慈悲心與萬物共生

$
0
0

    

【記者黃毅、陳耕彥/台北市報導】穿過內湖山區蜿蜒的道路,來到了經營邁入第五年的向日有機農場,農場規模不大,純有機的培育方式卻增添了田裡的綠意,農場主人許有勝從不認為這裡的一切是自己一手栽成的,他常說:「這個農園,是所有同行善友的心血結晶。」




IMG_66.jpg
向日有機農場主人許有勝。

從誤入歧途到走回正軌

比起「許大哥」,這裡更多人稱許有勝為「師兄」,這其中關乎到了佛教團體的接觸,也觸及了許有勝的過去。年輕時的許有勝,家中不愁吃穿,坐擁數億家產的他過著人人稱羨的生活,然而,也因為這股年輕氣盛,讓他走上了「江湖」,從此過著吃、喝、嫖、賭的黑道生活,成天逞凶鬥狠,還染上了毒癮,兩次管訓處分出來後,仍舊不知悔改,失去所有親人眷屬的信任。從前道上的酒肉朋友當然更不可能伸出援手,許有勝頓時從人生的高峰跌落谷底,甚至可以說是落入了無盡的深淵。

就在人生最潦倒的時候,許有勝因緣際會下遇到了創辦慈心有機發展基金會的日常法師,至此人生有了轉變,許有勝說:「我不怪罪放棄我的人,因為從前的我早已信用破產,不值得同情,我無比感恩的,是重新接納我的日常法師。」他因而發願從善,並依循法師的理念推廣有機農業至今。
廣結善緣 齊心建立農場

剛轉換人生跑道的許有勝,對於農業當然一竅不通,加上自己從前沾染毒品三十年,體力根本無法負荷大量的農務,值得慶幸的是,自己遇到了一群同行善友,無論在財力、物力上都給予很大的幫忙,才慢慢建立起農場的一沙一石、一磚一瓦。決心改過後,許有勝的眼神少了年輕時的傲氣,多了分慈悲,農場裡時不時會有從前接納他的福智佛教團體帶後生晚輩來參觀農場,順便聽聽這位師兄的生命故事。

他用自己最親身的經歷感動了許多人,慢慢的,越來越多人義務幫忙處理農場的大小事,有人幫忙打造栽種草莓的溫室;農場經營到第四年時面臨土地租賃到期的問題,在財力有限情況下,原來土地的主人變打算收回土地做其他規劃,此時卻有一位吳先生出來給予財力支助,而協調的仲介在聽了農場的故事後,更是冒著風險幫忙,土地才輾轉租還給許有勝。他說,這些貴人與他都不熟識,自己就是用一顆最真誠的心告訴他們自己在做甚麼,感覺這冥冥之中,是佛菩薩給予了指示, 建立有機農場的艱辛就這樣在一群同行善友的的齊心幫助下化為美好的成果。

改頭換面後,許有勝一路上遇到許多貴人相助,而家人雖然都有各自的事業要忙,但看到自己對向日農場的努力及用心也都表示支持並給予肯定,令他備感欣慰。許有勝致力推廣有機農業,提倡健康的蔬食餐點,不僅僅淨化了土地,淨化了身體,也徹底淨化了自己的心。

與萬物共生 和諧並存

與一般農場較為不同的是,向日農場除了不用農藥,也不除蟲,因為許有勝相信萬物是可以和諧共生的。農場裡可以看到部分的田地覆蓋了網子,部分則暴露在外不做任何防護,他說:「這裡的生物世世代代都住在這裡,我們不能就這樣稱自己為主人。都不讓牠們吃,我們也覺得過意不去。」就是秉持這樣的慈悲心,向日農場的綠意多了些蟲鳴鳥叫,多了些欣欣向榮。
IMG_63.jpg
農場用網子防止菜蟲啃食,也留部分供牠們食用。

以過來人經驗引導學子

而農場裡的工人,或者該說師弟、師妹們,有些也是曾經誤入歧途的年輕人,來到向日農場,找到了改變人生的機會。師弟鄧友華來這裡工作已經一個多月,他說:「當初在報紙上看到農場的報導,又聽了有勝師兄的故事,所以決定來這裡給自己一個轉變的機會。」每天六點起床,工作到晚上,但友華的眼神沒有一絲疲憊;流露的,是對這個人生新方向的感恩。師兄鄭宇倫說:「管訓出來後,道上朋友一個個離開了,有勝師兄用他的故事告訴我不能再回頭。」他雖然因從前吸毒,肺部開了四次刀,無法負荷太繁重的農務,但在向日農場工作,卻是踏實、有意義的。從外表其實都已經看不出這些師兄弟過去的傷疤了,他們就像是純樸的農村子弟一般,辛勤的工作,享受與自然萬物共生的閒適生活。

許有勝說:「看到他們,都有與自己相仿的過去,面對這些生命轉折,要給予更多微笑、認同、讚嘆與支持。」
IMG_20151122_021.jpg
許有勝和師弟們在溫室裡照護草莓。

順應天時 與自然無爭

來到向日有機農場,你會看到蝴蝶翩翩飛舞,穿梭在木屋上的松鼠,在未覆網的葉菜上的菜蟲,這裡的動植物相處是十分和諧的,因為許有勝聽從了日常法師的教誨,真正建立了一個有情的有機農場。林月鳳師姊說:「之前看到飲水機上的兩顆柚子,趕緊要收起來,有勝師兄告訴我,讓一顆給松鼠吃吧,後來隔天再去看,松鼠還是只吃那顆有咬過的,就像是聽懂我們的話一樣。」來到向日農場,這裡傳達的理念不只是有機農業的天然、無毒、無害,更娓娓道來,天地萬物相處的奧妙之處,不與之爭奪、破壞,自然能和諧共存。


延伸閱讀

朝全素蔬菜發展 降低有機肥使用

有機栽培生態教育 白石森活休閒農場

黎明身障者自立 售無毒農產品

更多報導請看生命力新聞



堅持有機農 保有城市中一片綠地

$
0
0

    

【記者黃巧汶、何佩霓/新北市報導】在交通熙來攘往的淡水新市鎮旁,走入一條微陡、不起眼的小巷內,便可看到一片綠地,這是高淑燕的「心一香草農園」,她強調有機栽種,抱持土地永續的觀念,以保有城市中一塊淨土。

            
厭倦職場生活一腳踏入有機栽種

在一九九七年的金融風暴後,高淑燕從電子產業轉換跑道到文教機構上班,原先以為文教機構很單純,但在工作過程中看見人性許多醜陋面,而當時正好在農夫市集幫忙推廣哥哥高水來的蕃薯里有機農場,一幫之後發現自己越來越熱愛農業,於是在二O一四年成為全職農夫

「螾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引用《荀子‧勸學》的典故,作為「心一」香草農園的命名來源,高淑燕學習蚯蚓勤能補拙的態度,積極和哥哥學習有機農業知識,和農友互相交流,到農改場上課,慢慢摸索有機栽種方式。

由於高淑燕強烈感受土地永續發展概念的重要性,擔憂台灣未來將看不到一塊綠地,她說:「台灣的土地有很多都是壞掉的,因為除草劑用太多,造成土壤酸化,種不出東西,因此土地永續經營非常重要。」

高淑燕一一解說農園裡的農作物種類特色和用途。
農園剛起步許多困難要克服

高淑燕覺得最初在找地的過程很挫折,因為淡水的地不只建地被炒作,農地也被炒作,而便宜的必須一次就租下一、二甲地,還有一大片野草,對於高淑燕而言無從規劃,好在後來遇到現在的地主,租下八分地,並附有一間整理過的農舍。

由於在今年一月才找到土地,三月開始種植,因此很多農園裡的設施都還在規劃中,在未來的半年內,高淑燕預計做圍籬和他地區隔,以免自己的有機土壤參雜未知成分,再來要精緻化內部管路的配水,接噴管以自動噴灑、灌溉用地。

正在鬆土階段的農地,預備種植中。
目前還在找尋什麼樣的農作適合這邊的農地、土壤跟氣候,高淑燕說:「舉例來說,像我農園裡的尤加利樹只先試種一棵,因為我不確定它在這邊會不會長得好,需要觀察後再決定是否能續種。」

和高淑燕一起經營農園,她的先生劉家雄說:「完全投入農業後,發現最大的問題就是體力,最初體力方面表現很差,後來想說勤能補拙,並且要『勤』耕雨讀,勤勞的耕作外,雨天讀書涉略農業知識。能省則省,目標四年後收支要達到平衡。」

不斷試驗走出自己的務農模式
高淑燕的農園主要還是希望以種植香草為主,葉菜類為輔,因為她認為她的地不比一般農家大、資本沒人家多、沒有大型溫室,因此必須走出屬於自己適合的方向,找到特色,這也是高淑燕努力發展香草和香料這方面的原因。她希望將香草除了應用在茶飲外,也能研究關於香草的綠色治療,因為香草除了調味外,還能幫助食慾、消化、代謝及排毒等,可促進人體健康。

自製的克難溫室,讓植株幼苗可以過冬。

紫羅勒常運用在西式料理上。

甜菊可以使茶飲不加糖,也帶有清香甜味。
高淑燕也學習農產加工技巧,使農作物多樣化呈現,她說:「像是很多農友種了洛神就是洛神果採收一包包放桌上賣,造成競爭後可能賣不出去,就壓低價錢賣,可是我覺得這樣沒有意義,可以將它朝多元化方向走,比如說做成洛神醋、洛神果醬。」高淑燕也將自己的香料運用在烹調上,做成滷料包滷茶葉蛋,受到消費者好評,她想讓消費者知道當地新鮮食材也可以有很多變化。
農園裡種植的洛神花,可以做成洛神果醬或洛神醋。

許多農家會透過網路行銷,但高淑燕認為蔬菜在網路上會有很大的問題,菜的單價不高,在經過冷藏宅配加運費後,消費者負擔也會變大,因此她鼓勵消費者購買當地食材,較為新鮮之外,也縮短蔬菜運送距離,減少碳足跡。
傳達有機觀使土地永續發展

由於在有機領域裡還很生疏,不比有經驗的農夫,因此許多之前在農夫市集認識的客戶,在知道高淑燕租地闢農園遇到許多阻礙後,都會寫信鼓勵、關注近況,和他們從客戶變朋友。從互動中可以告訴客戶有機蔬菜的種植常識,且當客戶帶小孩一起去市集,還能教育孩子什麼蔬菜在什麼季節會出現,甚至讓客戶帶孩子到農園體驗,讓他們認識土地、認識有機蔬菜,知道化學肥和有機肥的差異,了解到土地永續的重要性,高淑燕認為這比她一次市集收入多少還要有意義。

高淑燕在教堂禮拜的神父,請她規劃有機農業相關課程,因此在未來高淑燕將帶大家認識有機的栽種方式,認識有機蔬菜,告訴他們漂亮的蔬菜並不代表就是好的、是健康的,也會讓他們體驗當一日農夫,實地接觸有機栽種。


延伸閱讀

蕃薯里農田 孕育有機種子農夫

林口農夫市集 讓二代農夫被看見

頂田寮農場 孕育有機觀念的種子

堅持有機護生態 孩子體驗農耕樂

更多報導請看生命力新聞




法扶助弱勢 偵訊找律師

$
0
0

    

【記者馮薇之、徐冠縈/ 新北市報導】晚上一點多,又急又響的電話聲打破寧靜的夜,黃先生慌張的告訴家裡自己撞死人了。黃太太急忙來到警局,不懂法律的她顯得手足無措,不知道下一步該面對的到底會是什麼,這時候如果有律師在該多好呢?律師不僅可以陪同在場外,更可以提出異議一並審閱筆錄,這就是法律扶助基金會所推動「檢警第一次偵訓律師陪同到場」的必要性。





12169250_904756622937817_1231983735_o.jpg
周信宏律師為法律扶助基金會專任律師。

偵訊爭議多 律師要在場

大部份的人在突發狀況下根本找不到律師,對於檢警調偵訊程序更是一無所知,對法律也不甚了解,因此產生筆錄跟自己意思不一樣或是被引導訊問。「在重大的刑事案件中,常常在第一次的訊問過程有不符合自己真正意識的自白。可是這樣的陳述卻對他日後的權益造成很大的影響。」周信宏律師有感而發。

法扶的律師花很多功夫在為犯罪嫌疑人陳清不正確的自白,為了維護偵訊人權跟程序正義更為了節省當事人與法院的成本,減少不必要的資源浪費,法扶在二〇〇九年一月一日起與警政署合作擴大試辦「檢警第一次偵訊律師陪同到場」,試辦警局在偵訊開始前,必須將法扶會有關的服務資訊和電話以書面方式主動提供給被告,告知被告可以申請法律扶助,並在提供完資訊以後請他簽名證實知道有這項協助,最後把簽名附在筆錄上。

弱勢吃悶虧 律師捍人權

平常時間要在規定的四小時內找到律師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周信宏律師曾經在半夜接到法扶的電話後,在四十分鐘內就到達三重分局,協助一位被告精神狀況不佳沒有辦法製作筆錄的刑事案件。

被告訊問過程中胡言亂語、無法表達自己的意思,讓檢察官無法順利製作筆錄;檢察官於是請來律師到場陪同偵訊,希望協助被告製作正確的筆錄。案件訴訟長達兩年,最後也證實被告無法為自己的行為負責最後被判禁治產。

法律扶助基金會也特別呼籲,一般人只要符合「一、被拘提、逮捕,或沒有收到傳票、通知書而臨時被要求接訊問 ;二、涉及三年以上有期徒刑; 三、第一次接受訊問」三個條件,另外,心智障礙者只要符合第一項條件,就可以免費請律師到場陪訊,自己的權益,千萬不要罔顧。
實施遇困境 盼擴大宣傳

根據法律扶助基金會的統計,年度的法律扶助案件申請量,雖達到七萬兩千九百六十九件,但「檢警第一次偵訊律師陪同到場專案」卻只占了六百五十一件,而在審核後符合申請條件、實際派遣律師的僅有五百四十二件。據周信宏律師推測,會與法扶主要業務案件數差距如此懸殊,應該是民眾並不知道有這項專案,申請數量才會如此稀少。

林永頌律師在司改雜誌第六十七期寫道:「警察、調查人員意圖在偵查中不讓律師參與並非罕見之事」、「若有破案的壓力,他們偵訊手法會有不當的情形,當然就不希望有律師在場」因此法扶也希望持續與檢警溝通協調,釐清雙方對於實務運作的界限,進一步落實辯護權能,讓律師陪訊更加普及。



安靜的力量 王世偉超越聽覺障礙

$
0
0

    

【記者蔡瀚霆、余奕賢/新北市報導】高大的身影,耳朵上掛著助聽器,即便已在各大聽障比賽嶄露頭角,言談之間還是流露出大男孩的靦腆。「不要因為怕輸,就不敢全心全意投注自己的專長項目,沒有人一開始就能一直贏。」二〇一五年桃園亞太聽障運動會奪得男子組二百公尺和四百接力雙料金牌的王世偉說,很多身障運動員,因為缺乏自信心,沒有堅持下去,最後都選擇離開田徑的賽場,真的很可惜。



12364308_469157609938324_618167940_o.jpg
二〇一五年桃園亞太聽障運動會男子組二百公尺和四百接力雙料金牌得主王世偉。

先天聽障 體弱多病的無聲童年

王世偉一出生就患有聽覺障礙,雙耳幾乎全聾,再加上從小體弱多病,使他的童年除了一片寂靜且常常離不開醫院、看醫生及吃藥。王世偉回憶,一直到了開始讀書之後,他才真正知道自己聽不見。當時,覺得與人講話、溝通是一件很不方便的事,「常常我已經很努力了,卻還是聽不清楚別人在說什麼;而別人也總是無法輕易了解我要表達的事。」

國小時,學校的田徑隊為了要招募選手而舉辦了一個比賽,邀請每一班派出學生來參加。王世偉說,當時,同學們推舉身材比同年齡小孩要高大的他去參加比賽,沒想到後來他真的跑了全校第一名。因此,他被找去參加學校的田徑隊,代表學校參加校外的比賽。國小五年級這年,王世偉偶然開始接受正式的田徑訓練,而這項運動也改變了他往後的人生。
12369484_469157503271668_171468748_o.jpg
王世偉(右二)努力地做著核心肌群訓練。

不斷的練習 克服聽障的影響

因為先天的聽覺障礙,使他在接受田徑訓練難免會受到影響。「剛開始訓練時,總是因為聽不清楚鳴槍的聲響,而抓不到起跑的時機。」王世偉說,這就好像剛開始使用助聽器時,仍然無法聽清楚別人在說什麼,總是覺得有很多的雜音。教練在訓練時會用揮旗來幫助選手抓到起跑的時機。但最終,還是只能靠比一般人更多的努力和不斷地練習來克服。

參加田徑隊之後,王世偉比起同年紀的同學們失去了許多自由,幾乎將自己的所有時間奉獻給了田徑訓練。漸漸地,高中時的王世偉在各大聽障田徑比賽嶄露頭角,後來也順利考進輔仁大學體育系競技組。輔大體育系一年級的鄧開宇說,學長雖然是聽障選手,但很多項目的成績一點都不輸一般的聽人選手。

「透過這樣的比賽,能把自己的優勢和缺點通通找出來。」王世偉說,二〇〇九年的台北聽障奧運是他印象最深刻的比賽之一,因為這是他所參加的第一場國際賽事,沒想到就能順利拿下金牌,這讓他的信心大增。同時,他認為只有在這種大型國際賽事中,和各國的高手較量,才能找出自己的缺點,並進而加強它,最終突破瓶頸,不斷地進步。
12359627_469157473271671_1944690286_o.jpg
王世偉即便一度面臨受傷低潮也不輕言放棄。

跑出不一樣的人生

談到運動員生涯以來最大的挫折,王世偉認為,每一個運動員都有高峰期和低潮期,然而就在備戰亞太聽障運動會前夕,正在他成績突飛猛進的高峰期時,突然受傷,讓一切回到了原點,所有訓練都要從頭來過。儘管復健之路辛苦,但他咬著牙撐了過去,使他再一次破繭而出,奪下二〇一五年桃園亞太聽障運動會男子組一百公尺銀牌、二百公尺和四百接力雙料金牌。

能有今天的成績,王世偉說:「最想感謝的就是爸爸、媽媽一路以來全心全力的支持。」現在正在準備考研究所的他,未來也許有機會成為一名教練,幫助更多的選手。輔大體育系一年級的陳庭浩說,即使聽力不便,但學長個性開朗,常常跟他們打成一片,在訓練上,也常常給予他們很多地幫助和指導。


延伸閱讀

游峻彰 寂靜的標槍鬥士

人工電子耳 帶來一線「聲」機

聲暉協會 帶聽障者走出無聲世界

更多報導請看生命力新聞



生活就是設計 桑格設計書店

$
0
0

    

【記者李艾庭、賴容愛/台北市報導】開幕三十幾年的桑格設計書店,位於大廈內部,若不仔細看,很難發現它的存在,不過卻已經口耳相傳的在很多設計人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桑格提供的不只是設計書籍,還有工藝、攝影、電腦書籍或是光碟,老闆施木欉也將每位客人當朋友看待,提供了免費茶飲,吸引大量對於設計有興趣的人前來參訪。





店內看書的客人。
累積人脈 擴展人生

三十年前從彰化到台北的施老闆,發覺設計在台灣並不盛行,只有傳統美工,而且專門賣設計這領域的書店很少,但他認為未來這行業在台灣會逐漸被重視,所以才在現址開了書店,引進歐美設計書給設計人或學生,提供資源或資料讓他們參考。雖然開了設計書店,但他其實並沒有特別去學設計,只是對這塊很感興趣而已,原本業務起家的他,靠的就是做業務累積經驗和人脈,擴大自己的設計圈,接觸相關的人事物。

年輕時的施老闆從沒有到有,在二十八歲時開了一間書店,即使過程中經歷虧錢,但還是不放棄,一切重新開始。sungood 是很美好的意思,音譯就是店名「桑格」,施老闆期許自己開的店能帶給人們美好、愉悅、方便。現址以前位於繁華的中興百貨的樓上,週遭有很多餐廳,本來是個住商合一的大樓,但後來因為捷運,有了微風百貨的興起,商圈轉移導致這邊逐漸沒落。即使如此,施老闆也不曾想要搬移書店,因為已經營業三十年,很多客人熟悉的位置就是在這,認識的人也都在附近,以及經濟考量,但他還是期許能有分店,只是目前還沒有規劃好。
客人就像朋友一樣

老闆女兒兼行銷的施裕方從小接觸書店到大,學校一畢業就到這,已經工作了兩年多,常跟客人聊天的她,知道客人不一定是設計師,可能只是對此有興趣的人。店內的空間設計想讓人有家的感覺,除了有書、電腦,還有許多幅畫,雖然不大卻藏書豐富。老闆認為每位來的客人都像是朋友,請朋友喝茶是天經地義的事情,因此假日下午會提供免費的手沖咖啡,平日則是提供高山烏龍茶,店內還有一面牆貼滿便利貼,上面寫滿客人的建議或感謝。
便利貼牆的一部分。

許多客人會分享他們的人生經歷,將自己是受哪位設計師影響才念設計的故事告訴老闆。施郁方認為聊天就像在看別人的人生,這是一種美好過程,可以透過聊天感受到彼此想法,更加了解讀者的需求,進而推薦書籍。
提供方便 提供生活
桑格店內的藏書豐富,他們會直接跟國外出版社聯絡合作,不單只是台灣,還有世界各地,像是東南亞、美國、歐洲,若有客人找不到想要的書,他們也會幫忙訂購。原本只是間普通書店的桑格,為了讓更多人能夠方便得到書籍,現在已經有了線上採購服務,推出大台北地區六小時到貨服務,偶爾還會參加國際書展或是校園書展活動,讓更多人可以更方便的接觸到書。客人朱小姐說當初就是因為學校的設計書展,才會特別來這邊看看。

店內豐富的藏書與清楚的標示。
書店剛開始以一般平面廣告、包裝類型起家,不過十年前,老闆想開設成綜合型書店,如今店內就有工藝類、建築類、醫學類、攝影及光碟等等。畢竟設計這塊很廣泛,生活就是設計,在生活中就可以找尋到很多想法,像是人體醫學類書籍中的人體構造、肌肉線條,這都是很多藝術家會去研究揣摩的一部分。

已經開店三十年的老闆,大概知道台灣人所需要的書籍是哪些,有些客人也會直接要求,所以老闆就會從出版社每一季給的目錄訂購或是直接向出版社挑選。其中施郁方偏好的是商業類型、平面廣告或包裝,以及服裝珠寶,她認為包裝很重要,設計師透過生活發想文創商品,吸引人們的第一印象,而服裝則是可以看到各式各樣的衣服,現在流行什麼或是製作過程。
不只是書店 與周遭結合

二〇〇五年書店開業二十年時,施老闆想從實體轉型,找了很多人寫網路書店的程式,現在已經是第三版的網頁,剛開始只是書籍網路擺放,後來已經可以刷卡或是半天拿到書,而每本書也都有十二頁內頁的說明和介紹,讓有興趣的人可以知道大概的內容。

為了體貼客人,桑格賣出去的每一本書都會包書套,讓書比較不會壞掉受潮。老闆認為雖然電子書是現在的趨勢,但其實紙本書還是有無可取代的地方,拿在手裡是有溫度的,能夠翻閱或做筆記。獨立書店在這幾年越來越多,每間都有自己的想法和氛圍,但應該要將文創、在地發展、社區營造結合,而不只是書店、觀光地或是人文匯集地。


延伸閱讀

胡思公館開店 用留白表現情懷

青康藏 何新興的夢想書房

南崁小書店 社區的微型藝文聚落

更多報導請看生命力新聞 



藥水分裝包 安全環保無憂慮

$
0
0

    

【記者周庭羽、歐陽思岑/桃園市報導】民眾生病到診所就醫時,不少醫師都會開立罐裝藥水給病患服用。但要將藥水對準小量杯刻度並精確地倒入,對於兒童、老人甚至是視障者都極為不便。銘傳大學商品設計學系的黃建瑋、何晨安以及陳炯詒觀察到此一現象,便設計出「藥水分裝包」,解決他們在使用上的困難。

設計者之一的何晨安與成員設計出無毒環保的藥水分裝包。
觀察日常生活改善藥水罐缺失

設計者何晨安提到,經常看到兒童在吃藥時無法正確對準刻度而灑出藥水,使他們覺得吃藥這件事不便又麻煩。後來在討論的過程中發現還有年長者或是視障人士等族群都不善於倒藥水,因此設計團隊便想針對此一現況做出改善。

製作藥水分裝包最重要的就是材質,團隊成員在與使用者訪談的時候了解到一般大眾認為要入口的東西,首要條件便是要無毒。另一方面,因為是做成分裝包的形式,因此相對的會增加垃圾量。成員們便去蒐集相關文獻,找到食品級矽膠材質,既可分解也不會產生化學物質,無毒又環保。
用藥日期及時段標示清楚,確保使用者服藥安全。
操作方便簡易特殊設計輔助用藥

此產品是針對兒童、老人以及視障者來製作的藥水分裝設計。基本的型式以三個為一組,由下至上分別為早、中、晚來服用。外型做成湯匙形狀,是以一湯匙的藥水配一杯開水的概念去製作;另一方面,視障者可以藉由觸摸此形狀到窄口處,輕鬆找到撕口點,減少找不到位置或撕不開的麻煩。

在每個分裝包上方設有用藥時段標記,下方則有代表一星期七天的標示點,用按壓的方式把不需要的標示用突點壓平即可知道正確用藥時間,解決使用者忘記吃藥的問題;背面也印有用藥時段的點字,輔助視障者正確用藥。針對兒童的部份,團隊設計了多種圖案造型,讓兒童對於藥物較有親切感並吸引兒童注意,甚至把分裝包當成戰利品或蒐集品,提高吃藥意願,也能增加兒童跟藥品的互動性。

設計者陳炯詒也表示,在展覽時真的有家屬遇過這樣的問題,並表示此輔具很方便實用;另外看到家長與孩童試用後驚訝與開心的反應都讓他印象深刻。

針對兒童設計的可愛插畫,降低對於服藥的恐懼。
使用方式簡單易上手,只需從上方封口處撕開,擠壓便可直接服用。一般藥水罐因為時常開關,跟空氣接觸過於頻繁,藥水容易結晶變質。但藥水分裝包是一次性包裝,而且在真空環境下填充藥物,可減少變質問題,為該設計的另一大特點。
設計團隊希望能找到合作的廠商,幫助到更多有需求的使用者。
盼與廠商合作讓更多人受惠

黃建瑋提到,團隊最初做好模型時,曾想要找尋工廠製作較少的數量提供展示,但基於龐大成本和使用者供需等問題,廠商不願意幫忙開模,找了好幾家都吃閉門羹,成員最終只好自行以3D列印技術去製作。

但在之後的新一代設計展中,因為產品逐漸成熟以及添加許多創新元素,開始有廠商對他們的產品感興趣,希望與他們保持聯絡。藥水分裝包設計團隊期盼在未來能有更多廠商關注到他們的產品,與他們合作,共同改善使用者服藥品質。


延伸閱讀

水平調整助行器 行動更無礙

平衡拐杖 減輕使用輔具的負擔

嬰兒推車加輪椅 三代同堂樂出遊

更多報導請看生命力新聞



花蓮《拾紙》 傳達土地傳承價值

$
0
0

    

【記者張詠晴、劉意璇/花蓮市報導】「原本的溝仔尾福住橋被完整的切割,看起來好像是保存下來了,但是卻被丟在花蓮市清潔隊對面的空地上,掛上木板告示牌,這是它最後的命運。」《拾紙》為花蓮在地發聲,結合文字與圖片的力量,讓更多人看到平常不會看到的花蓮。





12286140_1683883258490552_2127479039_n.jpg
東華大學學生與其刊物,由左至右為陳韋捷、黃詩雯及林于婷。

畢業專題 最後成就《拾紙》

花蓮國立東華大學藝術創意產業學系四年級的陳韋捷、林于婷、黃詩雯共同創立《拾紙》,計畫的原型只是畢業作品,大四上課時指導老師分組討論,並且讓同學提出自己想要做什麼畢業作品,雖然大學已經同班四年,但三位創辦人直到畢業製作都還不熟悉彼此,當時正好坐在同一桌,陳韋捷回憶「那時候只能尷尬的看著對方」,沒有想到最後會成為一起面對創刊艱辛過程的戰友。

各自擁有自己的領域,像是翻開《拾紙》總有許多生動有趣的插圖配合文章,這是因為林于婷本身學過美術設計,至於雜誌中的每一張照片與排版工作是黃詩雯的領域,陳韋捷則是負責了大多數的文字書寫工作。二O一五年初決定出版雜誌時,系上指導老師非常不看好他們,「老師他就是用各種明示暗示的方法叫我們不要選這個題目」陳韋捷說,「當下有一度懷疑自己是不是能辦出好雜誌。」
青年村落文化行動計畫 資金來了

資金是出版刊物不可或缺的一環,大四這年畢業製作決定要出版刊物時,便面臨了這個問題,「我們本來想說我們要自掏腰包來做」陳韋捷笑著說,但是過沒多久在因緣際會下,她修習一門國文課,當時的助教楊富民剛好申請到了「青年村落文化行動計劃」的贊助金,攀談後他決定將這個贊助提供給他們做為資金,讓《拾紙》能夠出版與花蓮社區營造有關的刊物。

主題著重在比較本地人與外地人觀察花蓮在地的觀點,多數觀光客對花蓮的印象都是好風景與美食,但《拾紙》以在地人的觀點探討花蓮文化保存與人口變遷,呈現不同於大家常見的花蓮印象。

11377113_1633384460207099_2459639114984881173_n.jpg
《拾紙》還辦了「找到田運動會」,讓國小的孩童在田裡比賽拔河,透過寓教於樂進行家鄉土地的理念傳承。(圖片來源:黃詩雯臉書)

古蹟福住橋 時代犧牲品

第一期的《拾紙》便從關懷社區營造出發,專題故事深入探討花蓮溝仔尾的都更議題,溝仔尾擁有縣定古蹟「福住橋」,這個大水溝兩側早期是有名的聲色場所,吸引各行各業的「溝上人家」在這個地方生活。

但如今的花蓮市政府為了發展觀光,讓這塊土地淪為犧牲品,如今「福住橋」已經被政府拆除,原本的大水溝被填為土地,成為空蕩蕩的停車場,政府至今都沒有進一步的建設,「福住橋」本體被政府「暫時放置」在花蓮市清潔隊的對面空地上,沒有任何的界線保護,小木牌上的告示標語是它最後的尊嚴。
11915445_1661125157433029_7400457163852788198_n.jpg
透過對鳳林鄉小人物的專訪,傳達出人口外流的問題。

花蓮人 有多久沒回家了

第二期主題「鳳林回家」檢討鳳林鄉的人口外流與變遷問題,利用小人物小故事集錦,讓讀者能夠看到平常不會注意到的花蓮鳳林鄉,黃詩雯表示,在第二期刊物採訪期間路過鳳林鄉的一間老店,本來是想要訪問店家歷史,但意想不到老闆娘是一位十分消極的太太,她對他們說道「鳳林,不會再更好了,沒有人,沒有錢潮」,她總認為鳳林鄉已經沒有發展觀光的可能,沒有人潮會來到鳳林鄉,做生意也沒甚麼價值,這段奇遇讓他們受到很大的衝擊,因此更確立要以回家為題,並且將這段奇遇寫成了其中一篇文章「與老屋一同頹傾的女人」。

鳳林鄉其實並不是沒有進步,社區發展協會舉辦的找到田國際泥巴運動會,「希望這天,他們用雙腳,踩進泥地的觸感,會讓他們記得,回家的路要怎麼走」,當天花蓮北林國小的孩子與大人一起在泥地裡跳躍,陳韋捷認為那天空氣中的溼度非常適宜,且原鄉的情感令人印象深刻,是混雜著汗水與歡笑的一天,花蓮很多地方的故事都很有溫度,也很值得發現,只是過多的觀光客多半只是利用假日路過此地,然而觀光景點往往只有過多的包裝,《拾紙》利用小小的力量讓花蓮的小故事有更多人看到。


延伸閱讀

貢丸湯 邀你品嘗新竹人與事

發展背後 風起尋回城市精神

在祕密基地看見屏東

更多報導請看生命力新聞



Viewing all 875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