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生命力新聞
Viewing all 875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彩虹課輔 做部落與都市的橋樑

$
0
0

    

【記者王妤安、曾佳萱/新竹市報導】「這裡的孩子和老師的相處就像家人一樣。」台灣彩虹原住民關懷協會竹東辦公室的社工北拜・優淦說。彩虹協會主要輔導從部落到都市讀書的原住民孩子課業,減少他們因脫離部落生活進入都市的課業斷層壓力。這裡不同於一般課輔班,他們教導孩子規矩、辦親子講座,重視師生之間信任感的建立,用家人般的相處取代教條式的課輔。



IMG_2542.JPG
彩虹原住民關懷協會社工北拜・優淦(右後)與三位原住民兒童。
颱風部落遷居潮開啟原住民課輔

北拜・優淦表示,當初會來到竹東幫助這邊的原住民孩子,是因為艾利颱風讓原本住在部落裡的原住民孩子被迫遷到都市讀書。他們看到原住民與都市孩子課業上出現斷層,以及生活上諸多的不適應,因此決定在竹東地區開辦課輔班,幫助有需要的原住民孩子,減少他們對都市新生活的排斥感。

起初他們與學校配合,學校把有需要的原住民孩子送到這裡做免費的課輔,但是北拜・優淦表示,因為協會裡的的資金主要由募款而來,資源有限,使能收的學生與聘請的老師數量也因此受到限制。目前主要服務的對象是小學一到六年級,老師數量僅有三位,兩位輔導員與一位社工,目前由三位老師負責四十五位學生的課後照顧。

北拜・優淦說,很多原住民的孩子都沒有上幼稚園先修小學的課程,有位目前就讀二年級的孩子當初在學習注音符號的時候特別跟不上其他同學。每次考卷上面都沒有分數,連學校老師都不忍打零分,而在小一下學期的某次小考考卷上出現了七分,讓這個孩子興奮不已,「這對他是種肯定,從沒有分數到了有分數」,雖然僅是七分的進步,但是對於孩子來說卻是莫大的鼓勵,同時也是他日後更上一層的動力。
IMG_2524.JPG
彩虹協會除課輔外,也提供課外讀物讓原住民兒童閱讀。
重視信任感建立教母語倡品格

很多孩子到課輔班上課都是因為被老師或家長所要求,所以會出現陌生與排斥感。但是北拜・優淦認為這是因為相互缺乏信任感所造成的影響,因此在彩虹協會裡,他們經常在中秋節、聖誕節等節日舉辦慶祝活動,讓孩子透過這些活動接納這裡,敞開心胸後的學習,成效更彰,「因為這些活動,孩子和我們的感情也會更深」她說。

面對這些從部落來到都市讀書的原住民孩子,彩虹協會除了輔導他們與都市生活接軌之外,也希望孩子不忘自己族裡的事物,因此教授母語課程,用歌唱或是故事等孩子較能接受的方式讓他們學習,藉此提升自我認同,避免他們在面對新文化衝擊時有自我混淆的問題;此外,他們也提倡品格教育,用繪本帶著孩子學習,一起讀書並討論書中內容,學習在討論中成長,他們利用課輔之外的時間,教導孩子生活基本的規範,因為在部落與都市生活模式的落差,也是孩子難以融入都市的原因之一。

北拜・優淦認為,在生活部分,彩虹協會能幫忙的有限,由此他們也重視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彩虹協會不定期的會舉辦各類親子講座,請來的講師大多都是原住民,比起專業領域的學者,北拜・優淦認為同為原住民的講者,與家長間的文化隔閡會較少,更能取得家長的信任。當協會與家長之間的信任建立之後,才能落實「把教育延伸到家庭」的理念,並且確實改善孩子的生活適應問題。
603427_414302578604801_1843441068_n.jpg
彩虹協會舉辦部落體驗營,帶原住民兒童認識自己的文化。(圖片來源:彩虹原住民關懷協會提供)
深入部落拉近城鄉

除了平時課輔在都市裡的原住民孩子之外,彩虹協會在竹東地區的部落裡,也開辦課輔課程。尖石鄉新光部落的部落工作者利用放學時間,到學校輔導孩子課業問題,在部落中的課輔工作不同於都市的做法,他們選擇和學校相異的教材,增加部落課程的豐富度,補足部落中學習資源貧乏的劣勢。

每年的寒暑假,北拜・優淦就會帶著竹東市區課輔班的原住民孩子一同進到部落裡,一起學習、替部落做勞務,利用類似營隊的方式,讓平時竹東市區課輔班的孩子能夠定期回到部落裡體驗,而部落裡的孩子也能與平時生活在都市中的孩子做交流,分享彼此的生活經驗。北拜・優淦說:「這樣的學習對於雙方都是另一種學習成長。」城與鄉之間的孩子距離也不會如此遙遠 。


延伸閱讀

更多報導請看生命力新聞


藏著思念的愛花果水果乾

$
0
0

    

【記者游善芸、吳宜靜/臺北市報導】將不同種的新鮮當季水果削皮、切塊,放入烤箱低溫烘烤,出來的便是香甜可口又營養的水果乾。愛花果手工烘焙綠色學院的老闆娘梁婉兒做出來的水果乾對她來說不只是給顧客的商品,更蘊含了對家人的愛、對丈夫的思念與承諾。


123.jpg
梁婉兒示範將水果放進烤爐中的步驟。
果乾的第一步 食安問題下的零嘴

梁婉兒的丈夫續均健曾任職於報社,在一次到香港的旅遊中結識同在媒體業工作的梁婉兒,續均健的熱烈追求梁婉兒,使她嫁來台灣。

擔任廣告業務的續均健每天工作繁忙,過勞加上飲食紊亂使他的肝出現嚴重的問題,只好辭去工作。然而續均健並沒有停下腳步,三年前他參加政府舉辦的創業職訓班,老師希望同學想一個商品、為它設計行銷。由於續均健的朋友南部老家有種植水果,他想到颱風時節被迫收成的水果非常多,賣不完很浪費,做成水果乾便能保存很久。

「當時食安問題很嚴重,我很重視我家人吃的東西。」梁婉兒說,聽了丈夫的想法,廚藝好的梁婉兒認為水果乾也能成為家人天然零嘴,既安心又健康。夫妻倆一個人做水果乾、另一個人負責行銷和出點子,就這樣賣起水果乾。「我也想靠水果乾賺來的錢,替我先生換肝。」

IMG_5285.jpg
芭樂水果乾烘烤成半成品的模樣。

製作不容易 全靠夫妻齊打拼

續均健會親自到南部的果園視察,確認是有機或無毒栽種的水果再將它們拿給梁婉兒使用,「希望我們的水果乾和市面上的作區別。」梁婉兒主要希望大家吃得健康,所以不添加任何糖或香料在水果乾中,使用的水果一定是最好的品質。不過剛開始出來的成品大多不符合梁婉兒的期望,只好丟掉;她半夜時常查看烤箱,由於是低溫烘烤,在漫長的時間中必須隨時確認水果乾的狀況。

梁婉兒說水果不是死的,一定要了解水果的特性調整烘烤的時間和溫度,如果高溫烘烤水果,活菌就會死掉、營養成分就不存在了。靠著書籍文獻以及親自摸索,梁婉兒才逐漸做出心得。她笑說:「到現在還是有許多需要學習的地方。」

夫妻倆從身邊朋友開始推銷,依照別人的建議調整口感,也會去朋友的公司舉辦試吃活動,一步一步做生意。「後來東森新聞團隊吃過我們的產品,也覺得我們的故事很不錯,來採訪我們,生意才逐漸變好。」梁婉兒說。

IMG_5306.jpg
新鮮剛出爐的黃金鳳梨果乾。
對丈夫的承諾 繼續努力製作果乾

罹患肝癌的續均健一直努力地陪在家人身邊,和妻子一塊做水果乾賺取換肝手術的費用,希望能看到寶貝女兒結婚的那一天。然而今年的春天,他仍不敵病魔、離開了人世。

「他在最後有留給我一封信,要我堅持這個事業。」梁婉兒說續均健知道自己在外面亂吃才搞壞身體,既然自家出產的水果乾對身體沒有負擔,那就繼續做給顧客吃。梁婉兒很想念先生,一起生活這麼多年,身旁突然沒了一個支柱會感到很失落。「還好身邊有女兒和朋友的支持鼓勵,忙著做水果乾也不會想那麼多了。」

即使丈夫不在了,梁婉兒從未想過放棄。她表示現在的工作量還能應付,為了完成先生最後的願望,她還是會繼續做下去,「我們家的水果乾不見得是最好的,但一定是最健康營養的!」


延伸閱讀


更多報請看生命力新聞


棄高薪承父業 慣行轉作有機農業

$
0
0

         

【記者黃巧汶、何佩霓/苗栗縣報導】一個沒有售票口,只有月台,且每天平均進站旅客僅一百二十人左右的火車站,這裡是苗栗竹南崎頂。住民只有四千多人的社區,農村人口外流、老化現象嚴重,幾乎面臨荒廢,然而五年前,謝文崇決定棄高薪,回故鄉定居,並推廣有機農作,希望能幫助崎頂農村再生。



棄高薪返鄉守護家園

「算是在尋找小時候的記憶,也認為父親留下來的地,不應該荒廢」,商科畢業的謝文崇,做了十幾年調查局的工作,輾轉到科技公司上班後,從到大陸設廠,到回台灣開公司;最後,他覺得年紀到了,返鄉種田比較自在,於是在五十四歲那年回到崎頂,經營父親留下的荒廢土地。為了將農田經營得更好,他還去台大科技農企業經營管理菁英班上課。

在謝文崇返鄉的那幾年,正值苗栗大埔徵收案事件時期,崎頂也被政府規劃作產業園區,引進污染性工業,使謝文崇有了種植之外的其他想法。第一個,要讓土地創造價值,才不會讓政府有理由徵收;第二個,必須要凝聚一些外部力量如學生、教授和內部農民的共識,這樣才有一致性的力量去抗爭。這成為謝文崇給自己的使命,以便和農民共同守護家園。
改作有機農提升價值也保護土地

「希望農村有所發展,讓年輕人有一條回鄉之路,在這樣的狀況下,我們要思考,為什麼農村會衰敗的問題,如果希望年輕人返鄉務農,或者農村能夠互耕,就必須引進有價值的經濟作物。」這也是謝文崇慣行轉作有機農業的原因。

謝文崇指出,崎頂傳統農田種西瓜產值很低,為此,他到農改場上有機農業課程,看到沙地可以種出高品質的草莓,於是嘗試在二O一O年種植,由於結果很成功,使村莊的農民成立了草莓班,開始種草莓,另外還有小番茄試種,這幾年在推廣下,崎頂農田朝精緻農業發展,已經慢慢增加產值。

謝文崇堅持有機農法不撒農藥,因此園內的番茄都可以現摘現吃。
謝文崇在路旁的溫室,種植西瓜、草莓,辦觀光採果活動。

即將種植的草莓苗。
雖然還有很多未申請有機農的農民,但大家漸漸都知道不要使用農藥、化肥,農民接受度也越來越高。謝文崇認為,隨著科技的發達,現在有更多的資材可以提供農民,所以種植有機作物已經是一件越來越容易的事情。

只要有心崎頂沙地媲美黃金

「傳統上,台灣歷史背景以稻米為主,早期為確保糧食供給充足,對稻米有諸多限制跟保護,所以種稻很珍貴。隨著時代變遷,稻米過剩,我們這種沙地,除了稻米之外,蔬果也都種植得很好。」崎頂蘿蔔吃起來像水梨,風味不輸美濃白玉蘿蔔。

崎頂也是西瓜的故鄉,每年還舉辦西瓜節,而小番茄也可種出甜度高且帶有木瓜香的風味,謝文崇說,其實只要有心,崎頂沙地可以種出很多東西,堪稱為黃金田地,現在這種沙地絕對可以種出很多高品質的農作物。
溫室裡的小西瓜,再不用一個月就可以收成。

透過行銷和觀光發展崎頂

崎頂地利人傑,通路很廣,鄰近竹南科學園區,還有竹南、頭份加起來二十萬的人口,而且附近又有一些觀光景點,像是東南亞最大的觀光啤酒廠、火車站旁的觀景台、子母隧道、村莊內的百年老古厝、四方牧場等。這也是為何謝文崇會選擇在這種草莓的其中一個原因,因為觀光採果是通路之一,讓客人除了採果外,也可以觀光一日遊。再來也會到農夫市集或有機認證的商店販售,而沒有認證的小農,則會到傳統市場,或者賣給盤商、小販,由於品質不錯,所以價格也都很好。

謝文崇積極舉辦各種體驗活動,像是「大家來手牽手採玉米做愛心」,將多餘的收益貢獻給相關慈善機構,還有透過契作模式認養西瓜的「全民種西瓜」活動,以及可呈現當地食材的「稻田的餐桌計畫」,皆可為農民創造商機,另外「打工換宿」能讓學生體驗農務,也順便了解崎頂。一位畢業於聯合大學的學生林哲甫,便打算長期跟在謝文崇身邊學習,他說:「大哥對農業要求高,且堅持有機栽種,為了吸收一些知識,下山的時候,還會去參加市集、參加講座,一個人獨自負責三分地,覺得大哥很不簡單。」

如何將產值創造價值,這是農村必須思考的問題。因此謝文崇也做農產加工,例如做番茄果醬、草莓果醬、蕃茄醋等等,或者舉辦體驗活動,以提高附加價值。「我們現在希望可以朝休閒觀光農業來整合,結合附近景點,辦農村旅遊體驗行程。」謝文崇說,他希望藉此創造價值,讓更多人看見崎頂。

謝文崇太太幫忙研發的草莓果醬,以提升附加價值。


延伸閱讀

泰雅夫婦種有機 山羌也來農場光顧

「種田阿爸」開鐵牛車 邊開邊賣米

鄉下農夫小劍劍 用快樂種劍劍好米

單親媽走出低潮 攜女回鄉種新田

更多報導請看生命力新聞



樂伯二手書店 與九份氣息相結合

$
0
0

         

【記者李艾庭、賴容愛/新北市報導】在熱鬧的九份老街尾端,有一間在小山坡上的書店,店內沒有特別裝潢,倚靠的就是豐富的藏書,以及老闆樂伯樂天知命的生活態度。它是一間充滿書香,讓人想一來再來的獨立書店──「九份樂伯二手書店」。




邊看書邊整理書籍的老闆娘。
九份與書店互相影響

當樂伯還在就學階段時,朋友就稱他為Lobo,從小就喜歡看書的他,覺得開書店是自己想要的生活,因為較單純,也可以養家活口。二OO六年決定到九份開店,當時的他已經四十歲,覺得生活就是要快樂,不必那麼辛苦,因此就將書店名稱取為「樂伯」,也就是樂天知命的阿伯。店內客人大部分是老客人一再回來,畢竟是老街最後面,除非事先查好書店相關資料,否則比較少人會注意到,其中外國觀光客就占營業額的六成,他們被店內豐富的藏書和便宜的價格所吸引。

台灣書店比較少開在觀光區,因為店租貴且店面難找,在樂伯開店那年,淡水也有了有河BOOK,樂伯認為既然店開在觀光區,就要彼此互相影響,書店為九份帶來書香,九份也為書店帶來人潮。十年前的九份氣息與現在截然不同,之前有很多文學家、作家、藝術家住附近,但大部分的人因為房租一直漲只好搬家。樂伯以為他只要三個月就能將九份街景欣賞完,但他九份已經走了十年,還是沒走完,這地區看似狹小,但其實很寬廣,仔細看會發現很多不同於其他地方的人文氣息。

為書奉獻的他

樂伯二手書店的書籍種類大多是文學、歷史、哲學、藝術,這些是樂伯到處收來的,他認為收來的書要自己能夠看得懂,也能在這地區賣掉的書為主。樂伯喜歡到府收書,不讓客人送來,對於書籍的選擇也很嚴格,若是像健康、星座這類不符合店內氣息的書,就會請客人轉捐給其他店,還很貼心的會看對方的地點建議適合的書店,畢竟他覺得捐給樂伯二手書店會可惜,賣不掉就會回收掉。樂伯每次都是推手推車出去收書,書很少就自己搬回來,很多就送去宅急便,若真的多到推不動,才會麻煩朋友開車接送,不自己開車的他常走路,之前還去過宜蘭、台東收書,不過時間要算很準,不然搭不到車就很難回來了。
樂伯收書時,對方送給他的禮物,意思就是「書店」。
樂伯與太太常常擦書到凌晨三點,這是他們的工作,每天邊擦邊看,他認為很多書都很好看,都有著屬於自己的故事。客人遍及香港、大陸、馬來西亞及新加坡,每次都是特地來,這些外國人偏好台灣文學跟歷史,與台灣人感興趣的種類比較不同。店內還有一些用透明袋子裝起來的書籍,防止灰塵和有人偷撕書。客人林先生說:「特別喜歡看歷史小說,這間店剛好能夠帶給我很多資源。」
書店沒落也不放棄

樂伯不會想再讓書店做改變或是裝潢店面,即使網路普及,他也不會在網路上賣書,他覺得不管是收書還是賣書,就是該面對面地談,讓對方知道自己什麼書要留下來或是購買,畢竟書的狀況是很主觀的,他不想讓對方後悔,所以也不讓別人使用電話訂書。
店內豐富的藏書。
在樂伯小時候,書店很多很方便,當時的學生也比較多,大家藉由書來交流。他認為不管是二手書店或是新書店,未來的發展有一定的限制,因為這幾年網路越來越普及,知識來源、社交方式都因手機的方便而改變,他對於獨立書店的展望悲觀,不過就算有一天獨立書店全部都不適合開了,他也覺得自己是最後或是不會關門的一個,畢竟不知道自己除了開書店還可以做什麼,能夠多提供一個人擁有知識的權利,就不會放棄。


延伸閱讀

二手書店舊書櫃 宜蘭創意啟航

有河Book 愛新詩有何不可

博青睞二手書店 狂人藏書四十年

更多報導請看生命力新聞 



三和社區 打造環境教育的桃花源

$
0
0

         

【記者劉馨宜、陳可熏/桃園市報導】沿著鵝卵石堆砌的駁坎,走進桃園龍潭的三和社區,保留原始生態工法的擋土牆,是社區居民對實行減量開發的堅持。在這個純樸的客家農村,看不到水泥搭建的營造景觀,取而代之的是豐富的自然生態環境,三和以不破壞生態為前提推動社區營造,善用在地資源,走出屬於自己特色的社造之路。



理事長夫婦.jpg
三和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李麗珍與先生黃月錩展示社區《發現三和之美》系列書籍。
充分瞭解社區特性 發展在地特色

三和社區於二O一二年,獲頒內政部社區工作評鑑優等獎,並在二O一四年,獲得桃園縣環境教育獎特優的肯定,背後的重要推手是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李麗珍。她在十年前與先生黃月錩一起參加文化局辦理的社區培力課程,並通過社區規劃師的培訓,取得資格認證。二OO八年接任理事長後,重新整頓原本成效不如預期的社區發展協會,建立會員制度,藉此培養會員責任,凝聚居民的向心力。

李麗珍在社區規劃師課程結業後,以一塊閒置空間的綠美化提案通過認證,取得社區規劃師資格。在維護植栽的過程中,她體認到做綠美化,必須要由居民共同協助,單靠個人力量,實在難以應付植物生長的速度,如果不做後續的維護,綠美化區塊仍舊會變回原本荒廢的樣子。因為社區是農村型聚落,各家戶都有自己的農務要忙,因此增加了協助美化的困難度,於是她轉而將重點導向生態資源調查與步道導覽人才的培育。

桐花大遠景(有人).jpg
每年四、五月桐花祭期間,三和社區「五月雪」綻放枝頭,吸引遊客造訪。(圖片來源:三和社區發展協會)


半崎瓜閒聊.jpg
三和社區環境教育場所「半崎瓜閒寮」。
生態資源調查 用心記錄三和之美

二OO九年透過林務局的協助,開辦社區林業計畫「步道植物調查與人才培訓」課程,由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的老師帶領居民,調查社區步道二百五十種以上的植物,建立植物的基本資料,豐富步道資訊,培育社區導覽人員,並且透過每年舉辦的客家桐花祭活動,累積實際導覽的經驗。

(主照)桐花祭開幕灑桐花.jpg
客家桐花祭「桐舞客庄漫遊三和」熱鬧登場。(圖片來源:三和社區發展協會)
二O一三年社區接續推動鳥類調查課程,累積調查出七十四種以上的鳥類。去年則推出蝴蝶調查課程,截至目前為止共計出現一百一十種以上的蝶類,生物多樣性相當豐富。身為元老級導覽員的黃月錩表示,每次夜觀時都可以看到三、四條蛇,平時也會看到猛禽類如:老鷹、大冠鷲,這些食物鏈頂端物種的存在,就是生態豐富的象徵,代表社區擁有不錯的生態環境。

為了紀錄居民的集體記憶及社區的歷史文化,二OO九年社區發展協會製作第一本名為《發現三和之美》的社區故事集。隔年結合社區林業課程,出版植物故事集,用說故事的方式,記錄居民與社區植物的連結。去年則發行《三和社區動物資源-鳥類篇》一書,書中所有的資料和照片都是居民的心血結晶,希望以此作為環境教育教材,讓居民及參訪遊客瞭解在地的鳥類資源,關懷社區的生態環境。
三和社區故事集.jpg
《發現三和之美》記錄社區故事與生態資源。
發揮創意打造社區特色意象

除了生態環境教育外,李麗珍也結合社區媽媽的專長,推動客家米食DIY體驗,有別於一般常見桃子、烏龜造型的客家紅粄,這裡的紅粄以社區吉祥物「三和仔」為模型,打造出獨一無二富有社區特色,猴子造型的「三和粄」。

猴子造型.jpg
社區吉祥物「三和仔」造型客家紅粄。(圖片來源:三和社區發展協會)
三和社區是傳統的客家農村,原本並沒有特別知名的產業,於是黃月錩發揮巧思,創造猴子造型的「三和仔、三和妹」吉祥物,靈感源自於兒時到其他國小遠足,當地學童將「三和」聽成客家話諧音「山猴」的趣事。

社區發展協會在二OO九年推出吉祥物後,由社區媽媽發揮巧手縫製三和仔布偶,之後陸續推出公仔、鑰匙圈等產品,因為縫製布偶相當費工的關係,目前社區已停產不再對外販售,轉而將社區媽媽的專長發揮在米食DIY的教學,讓造訪的遊客不僅能藉由步道導覽認識生態環境,同時也能體驗到客家傳統的米食文化。



輪網陽光美少女 勇敢挑戰人生

$
0
0

         

【記者蔡瀚霆、余奕賢/台北市報導】永遠帶著陽光笑容、言談間流露樂觀與自信,「我覺得在身心障礙這塊,有時候是家人保護太多。」目前全國輪椅網球女子組排名第一的吳宜珊說,很多身障朋友無法走出來戶外運動,有很大的原因在於家人總認為從事劇烈運動,將會帶給身障朋友二次傷害。而她用自身的經驗及努力的成果,鼓勵其他身障朋友們透過運動,一同挑戰人生。



12109896_1023416041049467_5408267133945439241_o (1).jpg
全國輪椅網球女子組排名第一的吳宜珊在比賽中奮力揮拍。
脂肪瘤病變 歷經三次手術

吳宜珊因脂肪瘤病變壓迫到神經,她說,十四歲時動了第一次手術;而二十歲時復發,再次接受手術治療;二十四歲時,則因病情復發而且變得更加嚴重,動了第三次手術,「不同於前兩次的手術,這次之後,我開始乘坐輪椅。」即便如此,樂觀的吳宜珊對於自己身體不方便的事實,不怨天不尤人並坦然接受。

真的要說到身體的疾病為生活帶來的不便,吳宜珊認為,應該是大二休學以前,她並沒有乘坐輪椅,都是用輔助拐杖行走。「以前不了解的時候,我就是這樣一直用拐杖撐著,很辛苦地走,對於融入大學生活來說是蠻辛苦的。」後來不得不使用輪椅後,吳宜珊才真發現,原來相對於使用輔助拐杖來說,使用輪椅輔具對她更有幫助。

偶然接觸網球 挑戰不一樣的人生

一次偶然和哥哥到河濱公園打網球,是吳宜珊第一次接觸網球這項運動,但當時她用的是一般休閒用的輪椅,並不是像現在打網球時使用的專門輪椅。回家後,她心想,好像真的有輪椅網球這種運動,便上網搜尋。她說:「當時,在輪椅網球推廣協會的網站上看到有開輪椅網球的課程,抱持著去看看的心態,就這樣開始一直打到現在。」

台北市輪椅網球推廣協會的陳國嘉教練說:「吳宜珊算是一位很特別的選手,一般像是她這樣脊椎損傷朋友,通常在漫長的復健過程中,不太容易接受自己身體的狀況,走不出來。」而吳宜珊則是非常的陽光,每個人一看到她時,都會覺得很開心,她的陽光同時也能感染身邊很多的人。

優異的運動神經,加上不斷地練習,吳宜珊在輪椅網球這條路上擁有好成績。曾經拿下二〇一〇廣州亞帕運輪椅網球女子組雙打銅牌的她,目前在國內排名第一。她說,輪椅網球帶給我身心靈的健康。以前因為身體的缺陷難免有些自卑,「而我從輪椅網球中得到了成就感,這種成就感,幫助我無論在平常工作或交友方面都能更有自信。」

12095262_1023416077716130_6138992631728425265_o (1).jpg
吳宜珊(左)在賽後與對手握手。
出國比賽 視野更加開闊

在國外比賽的過程中,吳宜珊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看到各種因為不同原因造成身體缺陷的選手們,用盡全力在場上奔馳、努力打好每一場球。吳宜珊說,記得有一次,看到一位選手即便失去了雙腳和一隻手,仍然用僅剩的手在球場上揮灑汗水。「看多了,就會覺得自己不是最嚴重的,即便身體有缺陷,還是能快樂的打球、快樂的過日子。」

打出成績後,常常有機會出國比賽,看到國外的環境及各國選手不同的訓練方法,都帶給吳宜珊觀念上很大的衝擊。吳宜珊說,一開始不懂時,只是傻傻地埋頭苦練。慢慢地,在國外看到愈多後,產生了很多自己的想法。「相對於國外,台灣的體育環境有很多待改善的空間。」唯有環境能改善,才能讓選手有更上層樓、更進步的機會。
11225370_1023416044382800_1895408799396108937_o.jpg
陳國嘉教練與吳宜珊。

感謝教練、家人支持 同理心教球

一路上以來,吳宜珊最感謝的人就是陳國嘉教練和他的夫人呂嘉儀教練。無論找贊助商或找教練,這些需要錢的部分,陳教練都給她很多的資源,讓她能專心在練球上。另外,家人的支持更是吳宜珊能專心打球的關鍵,她目前在家裡開的公司上班。她笑著說:「如果我在外面的公司上班,可能出國比賽一個禮拜,回來我就沒工作了。」

現在,每周六下午,吳宜珊也開始在內湖美堤河濱公園網球場,擔任輪椅網球助教。她說,以往,在台灣出來運動的身障朋友們比較多是罹患小兒麻痺的;而慢慢的,愈來愈多和她一樣是脊椎損傷的朋友們也開始願意加入運動的行列。「我希望能透過脊椎損傷帶領脊椎損傷,這樣同理心的帶領方式,幫助更多的人一起走出來。」


延伸閱讀

「想網陽光」開跑 打輪網不再是夢

殘而不廢 揮出網球夢

輪椅網球 重建殘障者的身心

更多報導請看生命力新聞


都市裡的真叢林 北投樸門野蔓園

$
0
0

         

【記者黃毅、陳耕彥/新北市報導】「你要多跟它們對話,它們才會長得好!」唐嚴漢一邊帶著學員們種植作物,一邊介紹著野蔓園的周圍環境,這裡,是他一手打造出來的。遠離都市喧囂,來到陽明山半山腰的野蔓園,儼然走進了最原始的生活氛圍,沒有整齊劃一的土地規劃,沒有固定種植的作物,這裡的一切,就是崇尚自然。



陽明山野蔓園的主人亞曼.JPG
陽明山野蔓園的主人唐嚴漢 (亞曼)。

棄商從農 鐵漢轉行當佃農

留著山羊鬍,戴著頭巾的唐嚴漢,大部分知道他的人都稱他為「亞曼」,從前也是位成功的生意人,為了追求財富汲汲營營地過活,每日大魚大肉,身不離檳榔、菸跟酒,年過半百才驚覺身體出了問題,這才領會到何謂財富買不回健康的道理。

二OO四年,他毅然離開高薪工作,到過武漢、印度等地,學習中醫、自然療法、自然農法等,就是為了找回過往單純的生活,重拾健康。而「亞曼」這個名字就是個古代瑜珈修行者的名字,也代表著唐嚴漢對自己踏入另一個生活跑道上的期許。

棄商從農後,亞曼在陽明山上買了一甲地,開始以樸門貫徹這裡的生活。樸門是種永續設計的概念,創造屬於作物需要的生態圈,最重要的是,人類也能與之共生,達到真正的平衡。
貫徹樸門 永續經營

在樸門設計裡跟一般農法不同的就是分區,依照日常生活使用的頻率來分零到五區。零區相當於日常生活的「住」,屬於平常上課、吃、住的地方;而一區是圍繞零區周圍的廁所、麵包窯、倉庫等,支援零區所需要的設備;二區是支援零、一區所需的食物來源;三區屬經濟作物區;四區稱為低度使用區,主要提供採集,或是生火用的木材等,也可以做林業經營或放牧區;五區則是所謂的森林區,也就是用來觀察、體驗自然的,完全不開發的區域。

現為野蔓園實習生的洪匯謙說:「樸門之所以不完全算是農法,是因為它講求的是一種設計方式,根據自然生態的方式去做分區,設計出一個生態圈,使整個農地更能自我管理。」儘管有分區,界定的範圍卻沒有特別規劃,只是以一個自然的概念作開發,就像是登山一樣,一條路走久了,自然成了可以爬的步道。就如同亞曼說的:「大自然沒有直線,直線就會產生衝突。」隨著自然的步調做延伸,才能真正永續經營。
亞曼(圖左)在園裡親自向學員解說.JPG
亞曼(左)在農地裡親自向學員解說。

多樣作物 自給自足

野蔓園內的作物相當多樣,野麥、香蕉、南瓜、九層塔等等,講求的是多樣、多層次的種植,也因此吸引了許多對農業有興趣的人前往學習。除了學習種植,偶爾也會烤麵包、做比薩,多層次的作物也造就了野蔓園多樣的課程設計,讓過慣都市生活的人們,真正體會自給自足的辛勞。

樸門的基本概念是照顧土地、照顧人類以及公平分享,所以在野蔓園生活的人們都必須要謹記「垃圾不落地」的原則,種植方面也要以「吃一種三」的理念執行。所謂「吃一種三」指的是吃一株作物,就必須種三株回來,一株是把吃掉的還回去,一株是補償大自然,而最後一株就是替下一個人種的,簡單的原則就具體實踐了樸門的概念。亞曼所堅持的理想,就是在自給自足之餘,還可以回饋自然並將這些理念分享下去。
野蔓園內有自製天然環保清潔劑.jpg
野蔓園內天然自製的環保清潔劑。
極力推廣 傳承自然

回首建立野蔓園來的十幾年光陰,亞曼說:「大家會想來學習這裡的生活方式都有各種不同的理由,但問題在你能走多遠?能堅持多久?」很多人會問亞曼:「我們今天種的東西真的能百分之百自給自足嗎?」面對這個問題,亞曼總說:「當然不能,但不做,永遠不能。」到野蔓園學的是一種觀念,然而不是每個人都能秉持住的,大部分人都是生活在都市環境,早就習慣現代化生活,亞曼比別人早看透了食安問題、環境問題,所以起了個頭,慢慢地去影響、改變這個社會。

到野蔓園才不過兩天的黃瀚緯,目前只算是學員,卻熱於幫忙野蔓園內大小事務,他說:「在大學學了滿腦子的社會學理論,卻沒有自省能力,所以希望來這裡透過最原始的農耕生活找尋人生的答案。」;有著「種植專家」之稱的張明哲,大學從昆蟲系轉到農藝系,比起書本裡的知識,他更喜歡親身去研究、探索大自然,二O一二年認識了亞曼,至今也過了三年,很慶幸自己找到了這片天地可以發揮自己所長,平常除了帶學員們種植作物,也希望可以找到新農業的運作方式;實習生洪匯謙則是厭倦了每天一成不變的工作,選擇來到野蔓園放鬆自己。

亞曼說,近年來報名換宿體驗、園內各式課程的年輕人越來越多,代表他們開始接受這種與自然學習的生活方式,而年輕人就是把這個理念傳承下去的最大助力,因為他們的經驗談才能引起年輕一輩朋友的共鳴,這種體悟才能真正傳承下去。在這裡,每個堅持下來的人都有自己的故事,自己所期望的理想,它不見得很崇高、很偉大,卻是在現代生活裡最踏實的,因為他們身體力行去實踐,真正地用最自然的方式去過生活。被現代化科技淹沒的二十一世紀,有個地方,所有動、植物都能自成一個小型生態圈永續生存,它是最原始、最純正的都市裡的叢林,大環境裡的淨土,野蔓園。


延伸閱讀

種植香草 恢復土地生機

醫師做農夫 闢農莊推自然農法

稻田裡的饗宴 創造農業新價值

更多報導請看生命力新聞


Power for Point 簡報溝通新力量

$
0
0

    

【記者范家宏、李效慈/台北市報導】不論是在學校還是在工作當中,在發表自己的觀點、展示自己的企畫時,簡報都是我們的首選,但是我們真的知道怎麼做簡報嗎?簡報不僅僅關乎PPT的製作技巧,更重要的是如何高效準確地傳達我們的想法。Power for Point正是一家相信溝通的力量的簡報培訓機構,致力於提供富有影響力的體驗與課程。




IMG_5064.JPG
創辦人之一的林大班。

卸下光芒  兩岸精英聯手創業

在建立Power for Point 之前,林大班更為人熟知的身份是STUDIO A大中華區招聘及培訓總監,從銷售做到管理層,面對不同的場合與需求,林大班逐漸摸索出簡報的使用心得。他開始思考之前累積的簡報與商務溝通的經驗是否能夠應用在其他行業,是否能夠在其他地區行得通。因此開始撰寫部落格,舉辦早餐聚會與不同領域的朋友交流,隨後在《經理人》雜誌的協助之下舉辦了多場自辦課程,當他決定將簡報培訓與商務溝通作為創業的起點的時候,林大班清楚地意識到一個人可以走的很快,但只有一群人才可以走的更遠。

而楊陽則曾經是百度公司產品推廣經理,並且是百度學院的首位簡報培訓師,其課程受歡迎程度僅次於百度CEO李彥宏的課程。離開百度之後,楊陽選擇到台灣攻讀學位,在這期間與下定決心創業的林大班結識,共同的理念與相似的經歷,使得兩人一拍即合,Power for Point 也因此成立。

另闢蹊徑 開拓簡報培訓新市場

然而創業起步面臨的最大困境就是,在簡報培訓與商務溝通領域,大企業與公司已經有固定的合作夥伴,作為剛剛起步的新人如何打入市場,對於Power for Point來說確實是不小的難題。另闢蹊徑的二人,將目光聚焦在更年輕、尚在發展上升期的「創業圈」,因此在二O一五年五月舉辦了業界第一場面對創業募資需求的Pitch Camp實戰訓練營,類似黑客松形式的四十小時付費課程,雖然在當時還存在很多不確定性。但也是這樣的策略,使得Power for Point在創業圈一炮而紅,讓更多創業家意識到簡報溝通的力量,也意識到培訓的重要性。

這一次的成功,也使得Power for Point意識到與創業育成中心合作可以帶來更多的機會,這些機構將可支配的預算支付給Power for Point,再由Power for Point向創業者和公司提供相關的諮詢與培訓服務。相較於大企業的成熟發展,創業界的中小公司相對年輕,比較貼近時代潮流,因此第一場活動就為Power for Point吸引到兩個大客戶,一家是外銷高檔進口機車的零件的公司,而另一家則是可口可樂公司。從創業界進軍企業界,對於Power for Point來說是巧妙的一步。

XL4A8146.jpg
希望大眾能重新認識簡報。(圖片來源:Power for Point)

全面專業的服務 精緻實用的課程

Power for Point一直堅信簡報不僅僅是PPT的製作,更重要的是把腦子中的想法和產品銷售給對方,簡報甚至可以和投影片無關,楊陽曾經教授三個小時的簡報課程,卻不使用一張投影片,而是用生動的語言來傳遞理念。製作之前要做好充分準備,分析聽眾的構成,若是互聯網等新創公司則應選擇具有現代感的字形,文創公司則更適合用毛筆字體。表達的方式也要隨場合而變化,不再只是西裝革履地站在臺上,或站或坐或在聽眾間走動,都會帶來不同的效果。林大班還提到,當你在茶水間或者電梯裡遇到老闆的時候,要怎樣抓住機會表達你的觀點,這些都可以算作簡報培訓的範疇。因此,企劃構思、視覺呈現、訊息傳達是Power for Point 所倡導的簡報核心。

目前Power for Point的業務主要分成三個部份,分別是簡報諮詢、定製服務和培訓服務。其中培訓服務又分成三個部份,針對創業募資的pitch camp;擁有固定模塊且針對企業內訓的biz camp,目前最大的客戶是可口可樂公司和百度;第三個部份則是對外的公開課程power camp,這是一個二十二小時的持續性課程,將培訓與實戰訓練相結合,邀請專家從企劃構思、視覺呈現、訊息傳遞三個部份授課。最後的成果發表會則會邀請專業人士或者從業人員參與,因此學員會更加有緊迫感。Power for Point跟「天地人文創」合作,每週六下午在共享空間舉辦課程。課程的目標人群是企業高層、外商的高階白領,除了商務溝通之外,更重要的是藉由這樣的課程實現人脈的累積和擴展。
RJ2A9468.jpg
已經舉辦過多次簡報的指導活動或是分享會。(圖片來源:Power for Point)

整合資源 構建線上線下平台

Power for Point從建立初期開始就逐漸淡化個人的影響力,而是著重塑造品牌價值與信譽,個人的精力終究有限,只有建立起品牌的知名度,事業才會細水長流。從一個人走向一個團隊、一個品牌,對於林大班和楊陽來說還遠遠不夠,在簡報諮詢和商務溝通的領域,依舊是一場混戰,不同的機構與人才處在競爭地位。然而在兩岸三地,商務溝通還沒有被重視,公司或企業會耗費巨大的財力、物力、人力舉行產品的發佈說明會,但是在最後的展示環節的簡報和表達卻非常簡陋。

因此Power for Point發起建立了「Before After 簡報小聚」,線上平台將各個領域的專家與老師整合在一起,方便大家尋找關於簡報與商務溝通的資訊;同時每個月固定舉行沙龍活動,邀分成Before、After、Pro三個部份邀請講者,Before講者會在接下來的一個月當中接受三位專業導師的培訓,全面提高簡報技能,隨後在下一個月作為After講者上臺匯報,這樣的方式可以直觀地看出講者的改變與提高。最後的Pro講者則會從專業的角度與大家分享交流。在這個平台上,大家不存在惡性競爭,將最好的資源與人才整合在一起,大家合作進步,有需求的白領、行銷經理、高階主管或者公司企業也可以藉助這個平台找到適合自己的培訓者。眾人拾柴火焰高,Power for Point作為行業新人,在浪潮中找尋自己的定位,也致力於創造更廣泛的平台。


延伸閱讀




更多報導請看生命力新聞




你喝牛樟茶 我來種樹

$
0
0

    

【記者薛紹苓、趙子揚/台北市報導】說到台灣特有種茶葉,我們會想到什麼?凍頂烏龍?龍井?鐵觀音?單就茶樹種類來看,這幾樣並非台灣獨有。相比之下,只在台灣生長的牛樟茶,更具有代表性。






綠色翼泉執行長陳宇華與牛樟茶。
牛樟茶的介紹

何謂牛樟茶?它的原料來自於牛樟樹上的葉子,特別之處在於它所使用的是「老葉」。大多市面上茶葉以採收嫩葉為主,而牛樟茶則相反,它利用修剪的過程,一方面促進牛樟樹的新陳代謝,使牛樟樹長得更快更壯;另一方面也蒐集下整修過後的老葉,拿來製作成牛樟茶。

牛樟樹在生長時無需噴灑農藥,因此不會危害到人,也不傷害土地。在製茶過程中,葉子會透過日曬去脫水,省去了烘茶所需消耗的能源。牛樟茶的成分包含:能對抗癌細胞的三帖類、可以抗氧化的類超氧化物歧化酶、多種維生素及數十種礦物質微量元素等等,雖然不及牛樟芝的營養成分,但其中的幾個內容物都是相當相似的。牛樟茶冷熱飲皆可,冷飲像涼茶,熱飲有淡淡的牛樟樹香,每個三克重的茶包售價七十五元。

推廣「台灣特有種」的產品設計方式。
三原理念 配上社會企業

綠色冀泉執行長陳宇華本身是台東人,他有很多原住民朋友。在一次因緣際會下,原住民朋友帶了牛樟茶來給大家喝,使他對牛樟茶改觀。因為在他的認知中,提起牛樟,多數人想到的應該都是「牛樟芝」,但後來他才知道,原來除了牛樟芝以外,牛樟樹還有別的用途,例如可以製茶。

陳宇華在創業以前就會跟著團隊一起去小學創辦足球賽,用行動協助偏鄉的小朋友,卻也漸漸發現自己的口袋「不夠深」,能夠幫忙的地方有限。二O一四年,陳宇華及團隊們在原住民朋友的陪同下,一起上山種樹。對關心原住民及環保相關議題的陳宇華來說,要做的更多,就要想出一個商業模式來達成這個目標。

於是,綠色冀泉以「社會企業」的方式開始了它的使命。透過原鄉、原生、原民,這個「三原」的企業概念,讓原鄉的牛樟木可以被種植回原生山區,並鼓勵原住民回到家鄉協助栽種。綠色翼泉和原住民簽署了長達二十年的契約,契約內容包括:種植樹木歸原住民所有,而公司負責提供樹苗、向原住民購買掉落在地上的牛樟葉。
「綠色翼泉」牛樟茶禮品盒。
地球沒有時間等我們存錢

員工楊循堯說,很多年輕世代都沒有意識到環境惡化的程度,總覺得危機離自己很遠。想要改善此心態的綠色冀泉團隊,與花東偏鄉國小合作,舉辦公益「社企杯」足球賽,贈送校園牛樟樹苗並協助他們種植在學校裡作紀念,想藉此培養小朋友的環保意識。

不少人覺得等賺到錢再去做環保也不遲,但陳宇華不贊同這種觀點。他說:「地球沒有時間等我們,而種樹是人類最簡單的補救方法。」青年代表王璿瑞也表示,透過林業可以慢慢改善台灣環境,也是改善世界環境。

綠色冀泉利用牛樟樹的老葉製茶,提高牛樟樹的附加價值,並將消費者購買茶葉所賺得的錢,繼續投入牛樟樹的復育計畫。而牛樟樹這種深根特性的植物,也為日後台灣的水土保持,添上一股正向的力量。


延伸閱讀

特色台灣咖啡 獲利回歸大自然

高失業率 剖析原住民失業問題

台灣藍鵲茶 點燃坪林新生命

更多報導請看生命力新聞



「布」一樣的幫助 促進肯亞女權

$
0
0

    

【記者劉筱妍、陳渝涵/桃園市報導】「去到那邊才發現她們不會用剪刀。」愛・女孩的負責人楊怡庭回憶起初到肯亞的情形,這件事令她驚訝,也是計畫一開始實行就面臨的棘手問題。而愛・女孩的目標,是推動肯亞女生使用可回收的布衛生棉。除了到當地教學,團隊也在台灣募集材料,讓她們一針一線,縫製自己的布衛生棉,獲得更佳的生活品質。




愛・女孩團隊的成員(由左至右:張安妤、曾敏婷、楊怡庭)。
生理期使用衛生棉對台灣女生來說,也許是很理所當然的事。然而楊怡庭表示,在肯亞,雖然大賣場也會賣衛生棉,但對於多數負擔不起的貧窮家庭,女孩子只能以塑膠袋、獸皮等其他東西充當生理用品。除了不衛生,沒有好的衛生棉也造成她們上學不方便,像是因為請生理假而落後學校課程,有些女孩到最後甚至選擇輟學。楊怡庭和另外兩位朋友張安妤、曾敏婷透過在肯亞的教會成員了解到這樣的處境,於是組成愛・女孩的團隊,希望能改善當地的狀況,讓肯亞女生更安心上學。
滿足物質需求 也教導性別平等

這個計畫今年剛開始起步,目前已經與蘭陽女中、華僑中學、新興國中三所學校合作,透過家政課讓學生縫製布衛生棉,再收集一起寄到肯亞;許多古道熱腸的民眾、志工媽媽也會主動提供協助,將他們縫製好的愛心寄給團隊。而愛・女孩也募集了布、線以及剪刀等資源,楊怡庭表示,這些從台灣來的布衛生棉除了給肯亞的女孩使用外,更重要的是成為她們手中的樣本,讓她們能縫製自己的生理用品,一方面可以不再只是被動地等待幫助,二來也不需要再以其他糟糕的來源代替衛生棉。

改良後的第二代布衛生棉。
婦女在肯亞的地位並不高,當地的民情也對與生理期有關的事不好意思開口,認為那是不好的。因此愛・女孩在當地學校進行布衛生棉教學,和講母語的教職員、學生溝通時,翻譯人員常常很彆扭。張安妤說,所以團隊並不只是單純教導縫製布衛生棉、滿足物質需求而已,同時也要告訴這些肯亞女孩她們是很珍貴的,將男女平等的正確價值觀傳遞給她們。曾敏婷覺得,因為在台灣都有衛生棉可以用,因此很難理解當地青少女沒有東西可以墊,反而就什麼都可以拿來用的狀況,她說:「當我親身在那邊真實看見這一塊的需要,就會覺得很想多幫助她們一點。」現在愛・女孩藉由發送布衛生棉的材料包,讓台灣更多人知道、參與這件事,並了解到他們也有力量改變這世界。


延伸閱讀

來自台灣 布衛生棉改變尼泊爾

「女人為女人」 受害到獨立

募集二手鞋 送愛到非洲

更多報導請看生命力新聞



無聲力量 聽障女籃備戰聽奧

$
0
0

    

【記者蔡瀚霆、余奕賢/新北市報導】每個周末早上九點多,就能聽見亞東技術學院室內籃球場不絕於耳的運球聲。「我們目前最大的目標就是兩年後的土耳其聽障奧運,希望能打進前六強。以前從來沒有人認為我們會贏,我們想要證明自己。」中華聽障女籃代表隊隊長許瑋玲說,今年七月的世界聽障籃球錦標賽,只差那麼一點點,就能晉級前六強了,真的很可惜。



12171748_1026235140767557_1579812421_o.jpg
中華聽障女籃代表隊隊長許瑋玲展現高難度的急停跳投。
前女籃國手姊妹花 執教聽障女籃

二〇〇一年,聽障女子籃球隊由聽障籃球裁判李興達成立,是台灣第一支聽障女籃聆揚隊。剛開始,教練更換頻繁,並沒有固定的教練。隊長許瑋玲說,因為球隊裡都不是從小就接受正規籃球訓練的球員,所以基本動作不是那麼好,「很多教練都覺得我們連最基本的能力都參差不齊,要怎麼教啊?」而最後這些教練都選擇離開。

直到二〇〇九年聽奧集訓時,在聽奧籃球組召集人東方介德的牽線下,由其夫人,前女籃國手鄧碧珍接任聽障女籃的教練。加上後來,同是前女籃國手的雙胞胎妹妹鄧碧雲也一同加入了教練團的行列。隊長許瑋玲說:「當我們第一眼看到教練時,就覺得她們很專業、很厲害。」而教練一步一步地帶著我們,從基本功開始訓練。

12171701_1026235517434186_356370071_o.jpg
鄧碧珍教練(右)仔細地向球員們講解練習的動作。
只要有心 籃球場上溝通無障礙
「帶聽障球員所遇到的最大困難在於溝通。」鄧碧雲教練說,球隊一開始其實有請一位手語翻譯員,但因為很多球員並不是先天的聽障,所以看不懂翻譯員比的手語。會手語的球員也向教練反應,很多籃球術語,翻譯員也比不出來。最後,她們發現根本不需要翻譯員,最有效的溝通方式就是教練說話時盡量放慢語速,讓球員們讀教練的唇語。
籃球是一項團隊的運動,看的不只是個人的球技,也考驗著團隊的默契。比起一般聽人來說,聽障球員在球場上的溝通多少也會受到聽力的影響。隊長許瑋玲笑著說:「在場上就用盡全力大喊,不斷地提醒隊友。」另外,平常訓練時,因為球員間感情都很好,所以常常會互相提醒,講一次不夠,就講第二次,第二次還是不行,再講第三次。


12177308_1026235154100889_116381620_o.jpg
球員廖又萱在籃底下投籃出手。
埋首苦練 成功是屬於堅持的人

從基本的傳球三百次,到跑籃、跑戰術,聽障女籃的每一次練習,在教練的要求下,無論是質還是量都非常的紮實。去年七月才剛加入球隊的高中生廖又萱苦笑地說:「剛開始沒想過會這麼操,第一次練球我就被嚇到了,當時心想再也不要來了。」後來,在隊友及教練不斷地鼓勵下,她才能繼續撐下去,現在的她擁有超齡的成熟球技。

身為一支聽障女籃的教練,除了像是帶一般聽人球員的基本訓練以外,鄧碧珍教練說:「要對球員們付出特別多的關心。」在今年七月的世界聽障籃球錦標賽中,中華聽障女籃代表隊出色的表現,拿下了第八名的好成績,也讓更多人開始認識、注意到這支聽障女子籃球隊的堅強實力。

「我希望她們不要輕易地說放棄。」鄧碧雲教練說,為什麼成功的人總是那麼的少?因為能堅持到最後的人真的太少了。她常常鼓勵球員,以台灣的籃球環境來說,一般聽人籃球員要比奧運、世錦賽,幾乎是不可能的;但聽障球員們,只要比別人更努力一點,就能代表國家,到世界各地去比賽。所以更要珍惜這種機會,不要留下任何遺憾。


延伸閱讀

聽障菁英盃籃球賽 朝雅典前進

獨臂神射手范弘昊 單手創造奇蹟

找回喪失行動力 輪椅籃球夢發燒

更多報導請看生命力新聞



停止拒絕 用愛讓更生人回家

$
0
0

    

【記者王妤安、曾佳萱/新竹市報導】「雖然你們還沒來上班,但是我先跟你們握個手,歡迎你們!」一對男女到福將搬家公司應徵,老闆廖國泰在對方尚未填履歷表前就主動向前握手表示歡迎。廖國泰的公司從不因為員工的背景拒絕讓他們上班,因為自己也曾在牢房度過十八年歲月,所以他更願意給他人機會,雇用更生人、身障者等在社會上較為弱勢的族群。




IMG_2686.JPG
更生人廖國泰(中)與員工(左)、廖國泰兒子(右)合影。
出獄後改過自新 創業為更生人

廖國泰在高中時期離家在外打工賺錢,到KTV當服務生半工半讀,當時的老闆有黑道背景,在複雜的環境耳濡目染之下加入幫派,從事恐嚇取財、綁架、傷害等非法行為,被判十八年徒刑。失去自由後,悔悟到自己愧對家人及社會,於是痛定思痛立志出獄後不再回頭,開始新生活。

出獄後,「更生人」的身份讓他在找工作時處處碰壁,正當他想放棄時,一位獄友開著小貨車找上他,兩人合力開一家人力公司。雖然獄友半途放棄選擇轉行,但是廖國泰認為搬家、人力、房屋修繕等,對於更生人來說會是他們的出路,懷抱著給更多想改變的更生人提供機會的理念,他堅持經營著公司。「改變後的爸爸變成了我的偶像」,廖國泰的兒子對於父親的改變及為更生人的付出表示肯定。
IMG_2685.JPG
廖國泰(右)歡迎所有來面試的人。
一條龍服務 創新更生事業

廖國泰表示,很多團體都會關心更生人議題,但他認為,在更生人刑期滿了後給他們工作,才是真正對更生人的幫助。「我想做的是從裡面照顧到外面」,這就是廖國泰所做的「一條龍服務」,從監獄演講到把更生人送到家,廖國泰說,有太多更生人在出獄後難以得到家人的諒解,而家人的支持對更生人而言是改變的動力。因此他期望自己能夠成為更生人與其家人間的橋樑,從中協助改善問題。

不少更生人在出獄後,家人不能在第一時間接納他們回到家中,廖國泰看到了這樣的問題,因此提供名叫「恩典之家」的免費宿舍,讓暫時無家可歸的更生人員工有個住所。他要員工不用擔心基本的生活需求,認真工作並改變自己,讓家人看到他們的進步,進而接受他們,因為廖國泰認為,「一條龍服務」最終的目標就是「回家」。
IMG_2672.JPG
牆上掛滿各種媒體採訪資料,這些都是廖國泰出獄創業的成果。
給予機會 停止拒絕

廖國泰認為,很多人在關心弱勢族群時,時常忽略更生人,社會下的氛圍對於更生人也不盡友善,「不要認為犯錯的人一輩子都會犯錯」,他認為拒絕更生人對社會的傷害會越大,不斷地拒絕只會消磨他們改變的念頭,然後更生人又走上歧路,因此他希望社會能夠給予更生人更多機會,主動協助他們或是給他們工作機會,讓這些不必要的惡性輪迴能夠減少。

「讓一個人改變就是救了一個家庭,而漸漸的社會對於更生人的印象也會改變」,廖國泰不怕慢,用漸進式的影響,從一到二,然後再至多數,他要求員工做事要盡心盡力,因為當越多更生人的表現不再讓社會失望時,他認為這個社會就會改變對他們的看法,而更生人出獄後的「重生」也不會如此困難。


延伸閱讀

更生事業貸款 給人生更新機會

更生會曹麗鳳 幫助受刑人站起來

更生人生產事業 開創就業新希望

更多報導請看生命力新聞


單親媽媽 靠滷味撐起全家

$
0
0

    

【記者游善芸、吳宜靜/新北市報導】一鍋鍋滷味飄散著熱騰騰的香氣,媽媽廚坊的老闆娘張凱玲說自己的素滷味沒什麼特別,只是做的非常用心、不偷工減料。靠滷味支撐家庭已將近五年,她樂觀的笑容背後,卻有著一段面臨喪夫和生意失敗的往事。




IMG_5445.jpg
在將食材洗乾淨做前置作業的開朗媽媽張凱玲。
辛酸往事人生迷惘

張凱玲從事服飾公司內勤二十幾年,八年前丈夫逝世後,她變成兩家服飾店的老闆娘,但她覺得當時的自己一直過著沒有目標跟重心的生活,不會特別把心思放在事業,就這樣生意失敗、把錢賠光。收掉服飾店後,張凱玲換了不同種的兼職工作,在學校做早餐、素食店和簡餐店的員工、清潔工作,她說雖然以前從未接觸這些,但慶幸自己是個不怕吃苦的人,同時認為工作沒有貴賤之分。

但是考慮到孩子年紀小、母親的年邁,張凱玲決定結束收入不穩定的兼職工作,她扛起經濟支柱的重擔,也為了能隨時照料孩子,她在汐止的住家附近找了一間店面重操舊業,開起小小的服飾店。
滷味帶來轉機用心「滷」口碑

「但是也沒生意、沒錢賺。」張凱玲說,服飾店的生意仍舊慘淡。在徬徨之際,張凱玲參加的佛教志工團體的經文演藝活動帶給她一線生機。當時忙著為活動準備表演、所有人都得按規定吃素,「會滷一些豆干給師兄師姐當點心吃。」張凱玲滷的點心大受好評,本來已經要把汐止這間店收掉、還給房東,她隨口跟房東說提到志工團體的師姐叫她賣滷味賺錢,沒想到房東一聽立刻就爽快答應繼續將店面租給她。

二〇一一年張凱玲開起素滷味生意,她聽了一些師兄師姐的建議,白天在素食餐廳打工,晚上勤練手藝,邊做邊賣、花了三四個月改良,滷出了自己的心得。

以滷包和自己秤重製成的甘草和香料作為基底,等鍋中的滷味滾一個小時左右再繼續滷三四個小時才起鍋。她笑說自己不會煮飯,所以選擇用四樣簡單的素食當作販賣商品。

張凱玲表示賣滷味最辛苦的是什麼都要自己來。一大早去市場買食材,常身處在悶熱的空間滷東西,還曾熱到昏厥。因為沒做過滷味,第一年撈滷味撈到得網球肘、站到得足底筋膜炎,雖然哀哀叫、流眼淚,但仍然咬牙堅持下去。

張凱玲說,她的行銷方式是經營口碑、客人介紹客人。她很開心自己的用心被人看見。「我自己敢吃的東西,才會賣給客人。」後來在愛評網經營專頁,有報章媒體看見她的產品和故事特地前來採訪,滷味的知名度才大開。

不過張凱玲喜歡多一點自己的時間跟空間,所以客人訂購滷味時她會嚴格遵守製作和交貨時間,她笑著說:「我不想被客人追著跑啦!」

IMG_5476.jpg
將五角等香料秤重製作滷味中不可或缺的滷包。
平安健康就是福深愛家人的心

雖然賣滷味賺不了什麼錢,但是可以照顧家人、大家都平安健康,張凱玲很滿意的現狀。同時她也很慶幸孩子不曾讓她傷腦筋。張凱玲說像他們這樣的單親家庭,千萬不能以此自卑,不要讓別人貼標籤說單親小孩都會學壞。所以她沒有要求孩子學業成績很好,但是品行要端正。她認為母親在家庭中扮演很重要的角色,所以自己得以身作則,用積極的態度面對人生的挫折。

賣滷味後,張凱玲不再覺得人生很空虛、無趣,以前錢怎麼賺都不夠用,現在傻傻地賣滷味、踏實生活,慢慢改變自己、不再貪婪物質的需求。她說,有自己的自由,全家人都平安健康就是福。

IMG_6036.jpg
熬煮中的香辣花生。 

延伸閱讀

婦女市集 開創弱勢婦女第二人生

傳愛水餃 單親媽媽的中繼站

淡水魚的店 媽媽織出夢想

更多報導請看生命力新聞


農夫馬丁 化荒蕪為綠蔭

$
0
0

    

【記者黃毅、陳耕彥/台北市報導】走過白石湖吊橋,遊客熙來攘往,順著指示牌來到了野草花果有機農場,農夫馬丁獨自一人在田裡整地。放眼望去,映入眼簾的梯田、溫室,都是他一手規劃、重建完成的,很難想像這裡曾是漫無人煙的荒土,因為現在,它儼然是內湖山區裡最美的一幅畫。


IMG_5814.JPG
野草花果有機農場的主人林清立(馬丁)。
健康問題 急流湧退

馬丁本名林清立,年輕時曾在外商公司工作,自己也創辦公司,從事皮件設計與出口,馳騁商業界多年。到了最顛峰的中壯年時期,身體卻發出了警訊,甚至一度嚴重到必須住院觀察,最後在妻子的建議下選擇提前退休,好好休養。

回想起自己孩提時代跟父母在山上過著農耕生活,雖然辛苦,但多的是一分與土地間的感情,於是回到內湖山區,看著從前那片田地,眼前時光的更迭如跑馬燈一般閃過。

祖父於一九五三年在內湖買下了這塊地,開始種植水稻、柑橘等作物,前後經歷了三次的荒廢期。因為家中長輩年紀大了,兒女又有各自的工作,農地的經營始終難以延續,也因此馬丁的兒時記憶雖保有與土地的情感,卻十分零碎,中壯年後提前退休回到故地休養,眼前卻又是荒廢的景象,心中感概慨萬分,便下定決心要重新整地。馬丁說:「當初也沒想那麼多,就只是覺得這是塊祖田,與其讓它繼續荒廢,不如好好利用。」就這一個念頭,反而走上了人生另外一條道路。

IMG_5807.JPG
農場採用露天栽培的梯田耕作。
堅持有機 量少而質精

「有機」對於務農的人來說,一直是難以維持甚至達到的標準,每年須定期做檢驗,過程相當繁瑣,且 耗時費力,而資金,也一直是小農難以解決的問題。「整地時沒想那麼多,做有機也是如此,這是心態的問題,有輸的準備,就敢投入。」就是這個直截了當的哲學,貫徹了馬丁一手打造的有機農場。

馬丁就憑著這股衝勁,讓整片個農地得以有重生的機會,然而過程也絕非一步登天。為了重新整地,馬丁全程採用有機農法,在農場重整的前七、八年就幾乎耗盡了所有資金,那陣子是十分難熬的,馬丁的妻子說:「當初因為他身體問題,所以算是半強迫他休養,後來看到他選擇從農,對於農業又有一定的原則及執著,就一路支持他到現在。」因為有心,馬丁得到了家人的諒解與支持,才能熬過低潮期,掛起有機的招牌。

不管是草莓或是葉菜類的種植,野草花果有機農場全由馬丁一個人照顧,每天獨自整地、灑水,沒有固定的培養步驟,一切遵循自然生態所需做照護。馬丁說:「我沒有建立品牌,只有在內湖農會的有機市集與幾個農夫一起輪班賣我們的有機作物,量少,但品質有保證。」只是一個理念的遵循,建立起民眾對野草花果有機農場的信任。
IMG_5805.JPG
馬丁親自下田工作。
寓教於農 重視休閒教育

一直以來,野草花果有機農場的經營走向就不在利潤,所以沒有建立自己的品牌,反而透過舉辦親子農務體驗營、小農夫體驗等活動,讓民眾體驗農務的辛勞,馬丁說:「投入有機種植在意的不是錢,回頭來看,豐富的過程是最值得欣慰的,因為我們真的能與萬物共生,也能鼓勵民眾多吃有機作物,這才是投入有機的目的。」他的兒女也都有自己的工作,但他不擔心,因為自己已經用最好的方式延續了這塊土地的生命,重要的不在農場經營的繼承,而是秉持與自然共生的理念,讓土地永續經營。

在內湖山區有塊農地,由一個叫馬丁的農夫管理,他就像是退隱山林的隱士一般過著他要的生活,閒適地種菜、種水果,偶爾拿些作物到農會市集賣,或是帶著民眾到農場體驗農務,這就是最單純、最自然的,他兒時記憶裡的農耕生活。


延伸閱讀

「採踏」台灣 創造農產銷售新型態

$
0
0

    

【記者范家宏、李效慈/台北市報導】隨便走進一間超市,看到貨架上滿滿的農產品任我們挑選,你可能只覺得:「哇!真是方便,我想吃的東西這裡都有!」但我們花錢買這些農產品,農民可以從中得到的利潤少之又少。因此黃友瑄跟歐晉德兩位農學院畢業的都市小孩決定創立一個公平的網路農業銷售平台。


IMG_5038.JPG
黃友宣(右)和歐上華(左)兩位大學同學一同創建「採踏」。

食安危機帶來機遇

黃友瑄跟歐上華兩位畢業後並沒有馬上投入相關產業,反倒是分別進入投資業和從事新創團隊的工作,在這之間台灣歷經多次食安危機,人們愈來愈重視自己將什麼吃下肚,「採踏」這個計畫也在他們心中慢慢萌芽。

採踏平台計畫的想法在今年四月被提出,在重視效率及速度的團隊合作下,僅僅用了兩個月的時間就完成資金籌備、平台創建以及最後的上線工作。團隊成員除了他們兩位外還有網路新創公司電獺以及長期從事農業整合的花東菜市集,成員各司其職,並提供相關的的經驗和意見,讓採踏的創建過程迅速且順利。
實地考察嚴苛標準挑選優質產品

目前採踏平台上有多達四百多種的農產品,但並不是任何農產品都能登上踩踏的網頁,黃友瑄跟歐上華堅持所有要登上踩踏網頁的農產品都一定要經過他們的審核。他們的審核不是單看農產品本身而已,而是親自前往農家,歐上華:「就像我們的平台名稱一樣,我們要去踩過每一個農家的土地,看看他們的土地、蚯蚓量多寡、雜草生長速度,來判定農家有沒有使用農藥。親自到當地你就可以知道農家到底是不是真的符合我們的標準。」

這個審核的過程看似複雜,但其實不然,因為採踏最初的創辦理念就是希望能幫助農民建立一個合理的銷售管道,也因此他們盡可能簡化和農民合作的規則,加速審核和篩選。行銷其實就是在說故事,他們認為要是以採踏的堅持來銷售農產品,如果農家沒有這樣的堅持,那就只是在編故事騙消費者而已,所以農家審核才如此嚴謹。

15.jpg
希望能親自採踏過農家土地,因此取名採踏。

農業旅遊走新路結合文創助行銷

看著網頁上寫的行銷術語,消費者不一定會相信,但要是消費者能親自到當地體驗呢?農業旅遊就是這樣的概念。踩踏網站上有提供非常多的農業旅遊選擇,例如「到水田裡插秧,體驗種稻的樂趣!」這個活動是到宜蘭的三星鄉體驗如何插秧、割稻,去認識我們吃下去的米飯是如何而來的,農家會帶消費者去導覽,了解農家的堅持就是要花這麼多的心力和成本,也因此生產的農產品才能賣到一定的價值以上,這就是踩踏所追求價值,也是他們最希望消費者了解的。

除了單純參觀農家外,他們也參考許多國家的經驗,結合當地的傳統文化產業,例如參觀美濃紙傘、原住民文化,同時整合了網路上的銷售管道,並導入電子票證,讓消費者購買行程上更為方便,能更輕鬆了解當地特色。此外,踩踏也和多位新銳設計師合作設計禮盒包裝,農業結合文創,更依不同節慶、場合、對象做出客製化的服務,除了讓農家省去這一塊的煩惱,也讓一些苦無發表作品管道的設計師能有一展長才的機會,也將這些禮盒包裝的所得回饋給設計師,鼓勵未來能有更棒的設計出現。

IMG_5043.JPG
與設計師合作設計文創包裝,增加產品吸引力。
農業結合科技開創新型態

曾經台灣以農業在世界立足,經濟起飛後我們以科技業聞名世界,然而現在我們的農業和科技業在世界上都面臨不同的困境,因此,農業結合科技,開創新型態的農業是趨勢,這也正是採踏在做的事,也是他們未來會繼續努力做的事的方向。


延伸閱讀




ZUVIO雲端互動 課堂更「促咪喔」 

$
0
0

    

【記者薛紹苓、趙子揚/台北市報導】「當我在教課時問大家有沒有問題,你就會發現都沒有人要理我。」 ZUVIO創辦人趙式隆說。他認為亞洲學生都有一個共同的問題,就是害怕在大家面前發言,於是他開始有了想要改變現狀的想法,並著手研發一個能夠「增加讓課堂互動」的工具。




DSC09275.JPG
ZUVIO創辦人趙式隆。
為了解決「互動問題」而誕生

ZUVIO是一個雲端即時反饋系統,讓老師們能跟往常一樣地利用教學投影片上課,差別在於課程進行到某個段落時,頁面上會自動出現問題,例如詢問大家目前的聽課狀況,學生可以透過手機、筆記型電腦或是平板這類的行動載具,直接連接系統並回答問題。經過系統的統計結果,讓老師能立刻得知台下學生的學習狀況,掌握同學對於課程的理解程度。

ZUVIO是由台大電機系師生所組成的團隊,命名的發想是從台語諧音「促咪喔」而來。起初的發想是因為當時趙式隆在系上擔任助教,帶了幾門系上課程。有次上課期間,他想要跟台下同學做互動,卻沒有學生願意主動發言,進而讓他思考到如何創造工具,來解決學生拒絕互動的問題。當系統研發成功後,單純提供校內師長使用,並無營利或是創業的想法。

直到後來,趙式隆想要將這項對教學有助益的工具向外推廣,才正式在二O一三年成立學悅科技有限公司。希望可以借助此產品的功效,讓課堂的互動能熱絡起來,縮短老師與學生的距離。
DSC09279.JPG
ZUVIO團隊在工作時的畫面。

產品互動性 讓學生反映問題

針對「互動性」,ZUVIO有兩項特點。第一,當老師教完課程重點時,投影片的下一頁會出現四個選項讓學生選擇,此時這四個選項也會同時出現在已經登入系統的學生的手機頁面上。當學生點選完畢後,系統會統計出結果,以圓餅圖的方式呈現,讓老師能一目了然大家的學習狀況。

第二,藉由內建選項,讓學生們能夠反映他們的問題給老師知道。例如有「聽不懂」或是「聽得懂」這些選項,利用可匿名或具名的方式去點選,當老師結束某段章節後,再回過頭去瀏覽大家的選項,就可以根據大家的回應來調整教學的進度與速度。

DSC09285.JPG
左為創辦人趙式隆,右為行政秘書蘇筱婷。      

用科技彌補人性 讓溝通變簡單

ZUVIO行政秘書蘇筱婷說,很多時候老師在台上講解時,可能有些學生沒辦法「吸收得那麼快」,或是有問題不敢當面舉手發問,這時學生就可以利用ZUVIO的反饋系統,將自己的意見傳遞給老師。ZUVIO技術長唐偉軒認為,這個系統解決了老師害怕與學生「沒有互動」的問題,藉著反饋系統,提供老師發問的空間,也讓學生有額外的回答管道。

「不要為了創業而創業」趙式隆說。他認為創業的過程是因為「發現了一個問題」,進而找到一個好的解決方式,並利用其精髓去創業。ZUVIO目前的規劃是從大學教育推廣至中小學教育以及企業的內部培訓,讓這個雲端反饋科技,解決更多亞洲人害怕在大家面前發問的難題。


延伸閱讀

微善厚人知 WeCare打造新公益模式

學聯網 讓你在家輕鬆學

大家e起來 學習樂趣多

更多報導請看生命力新聞



保生社區 守護藻礁的綠衣天使

$
0
0

    

【記者劉馨宜、陳可熏/桃園市報導】《看見台灣》紀錄片中讓人眼睛為之一亮的桃園藻礁,正是全台面積最大、生長最完整的藻礁地形。桃園觀音的保生社區有「藻礁故鄉」之稱,高低不平的多孔隙環境,不僅是魚蝦、貝類的育嬰房,更是海洋客家人的第二個母親。但近幾年來隨著環境破壞,桃園海岸二十七公里長的藻礁,只剩下不到五公里還有微弱的生機,和一群默默守護的保生居民。




IMG_4446.jpg
保生社區發展協會前理事長黃秀娥介紹藻礁及海邊生物。

全台最大藻礁地形 急速消失危機

提到「珊瑚礁」相信大多數人都不陌生,但你聽過「藻礁」嗎?藻礁是一種紅色藻類鈣化後堆積成的「植物礁」,由藻類層層堆疊而成,十年才生長一公分,累積速度非常緩慢,據研究顯示,「觀新藻礁」至少有六千年歷史。藻礁在生態系扮演重要的角色,更提供生物多樣性發展的場所,如果棲地遭到汙染,物種也會隨之消失。

藻礁生態2.jpg
觀新藻礁一景。
社區志工媽媽梁玉曉結婚隨丈夫住在保生村,已在社區居住四十年,問起她這幾十年海岸風貌的轉變,她說:「轉變很大喔!這條海岸線還沒被炒起來前很原始、美麗,現在都變了!」其實,桃園海岸的藻礁地形是在一九八八年才被台灣大學戴昌鳳教授的研究團隊發現,才解開了藻礁的身世之謎。


千年藻礁 無聲的悲情吶喊

十多年前的桃園海岸,是一大片呈現自然紫紅色的礁體,橫跨觀音、新屋兩區,簡稱「觀新藻礁」。二〇〇〇年起,隨著大潭發電廠、天然氣接收專用港及觀塘工業區陸續設廠,藻礁的生存受到考驗。

二〇〇七年,農委會特生中心副研究員劉靜榆博士揭發中油對觀音保生里的藻礁海岸「開腸剖肚」事件,藻礁議題登上媒體,從此受國人關注。中油為了建設輸氣管線工程,直接開挖藻礁礁體,除了嚴重破壞藻礁棲地外,更破壞二十公里的天然防波堤,木麻黃等海岸植物相繼枯死。

「海岸線受傷,任何的補償都沒有用!最重要的是止血,讓藻礁慢慢療傷。」保生社區發展協會前理事長黃秀娥的臉上佈滿著海風的刻印,言語中充滿對藻礁的不捨。黃秀娥於二〇〇七年接下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一職,當務之急便是要讓社區居民意識到海岸線縮短、生態破壞的嚴重性。 


環保小學堂三連霸 守護觀新藻礁

蚵岩螺、花青螺、珠螺、彈塗魚、司氏酋婦蟹、兇猛酋婦蟹......,不管是藏在水面下或是岩縫中,都逃不過黃秀娥的「法眼」,隨口就能說出這群嬌客的名字她非常感慨地說:「跟幾年前比,現在的數量少太多了!藻礁一被破壞,生物也都跑光了!」

不知名螃蟹.jpg
藻礁高低不平的多孔隙環境,是一個最天然的生態系。

有別於社區以往舉辦「例行性活動」為發展目標,黃秀娥接任理事長初期,即舉辦生活、生態為題的社區劇場,期盼透過最淺顯易懂的方式,凝聚社區對於生態保育的共識。二〇〇九年夏天,保生社區聯合鄰近的新屋永興社區,共同舉辦以「藻礁的吶喊」為名音樂會,不但是社區有史以來動員力最高的活動,也成功透過藝文活動讓更多的民眾認識藻礁。

二〇一二年起連續三年,保生社區參與環保局輔導推行「環保小學堂」計畫,發展出以藻礁為主軸的環境教育活動,成效斐然並蟬聯全國特優。「有時候建立正確觀念,會比一個空殼社造更有價值。」黃秀娥說,企業家和小朋友是社區最主要的宣導對象,基於企業責任和正確觀念建立,宣導成效特別好。

環保小學堂(修).jpg
保生社區推廣環保小學堂計畫,為小學生導覽、解說地形。(圖:保生社區發展協會提供)
舉凡藻礁步道的設立和維護、編寫藻礁環境教育課程和打造「藻礁的故鄉」環教場域,保生社區以藻礁為主軸的環境教育逐漸成形,社區更主動發起不定期舉辦藻礁生態教學,更舉辦淨灘、濱海植物復育系列活動,希望讓更多人具備保育藻礁的觀念。

除了長期推廣藻礁議題外,保生社區也運用濱海植物「蔓荊」發展在地特色產業。蔓荊是一種分布在海邊沙灘、岩縫的定砂植物,具有水土保持功效。保生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廖經贈說:「我們希望結合生態和生活,一方面復育因人為汙染而逐漸消失的蔓荊,也同時採集蔓荊種子,推廣風味餐和製作蔓荊枕頭。」

黃昏的藻礁(修).jpg
觀新藻礁是魚蝦貝類天然的「育嬰房」,物種資源豐富。(圖:保生社區發展協會提供)


延伸閱讀

墾丁原油污染 生態浩劫

封溪護魚漸成風氣 河川休養生息

天母媽媽走出來 捍衛陽明山生態

更多報導請看生命力新聞



榮星泳池 身障者公平逐夢的舞台

$
0
0

    


【記者王妤安、曾佳萱/台北市報導】一走進榮星游泳池,映入眼簾的是在一旁埋首清潔的身障員工,榮星游泳池比起一般泳池提供了身障者更多的就業機會,從工作中學習與人溝通交流,讓他們也能擁有公平追逐夢想的舞台。



游泳池主管童昱堯(左一)與身障員工。

為身障者規劃友善環境

榮星游泳池社會企業的前身為庇護工場,是全國第一座以游泳池成立的庇護工場,在這裡的身障員工每天所做的雖多為打掃與櫃台等危險性較低的工作,但是因為提供較多就業機會給身障者,所以在環境的部分也必須有所不同。

他們配合身障員工選用最適合的輔具,而非強押式的教育員工使用不適合的工具,像是拖地用的腳踏式好神拖對於某些員工來說操作不易,由輔導員教導多次仍失敗後,則改用手押式替代,他們所做的環境設計都是更設身處地的從身障者的角度思考,實踐實質平等,讓先天不足的身障員工也能夠有發揮的機會。

不只工作環境,相較於其他泳池,這裡的泳池也有較友善的空間供身障者使用,除了讓領有身障手冊的泳客免費入場外,在設施部份,也設有身障座椅及入水的坡道,行動不便的泳客能夠坐在電動緩降椅上入水游泳,空間設計也規劃為平面。一位經常到這裡游泳的泳客葉小姐表示,因為自己行動不便所以很多運動中心裡需要爬樓梯的泳池都不適合,但是榮星游泳池平面空間的友善設計對於愛游泳的她來說是一大福音。
泳池的無障礙設施較為完善,行動不便的泳客也能盡情享受游泳的樂趣。
最重要的小工作 從中看見成長

對於身障者而言,機械化的工作內容是他們就職的利基,多變的工作對於學習緩慢的他們反而是負擔,從職前訓練到每天的例行公事,即便是一陳不變的工作,但對於他們來說卻是不斷進步的練習,輔導員蕭逸說:「身障者的學習速度本就較遲緩,有時候情緒一來,要做什麼都會忘記」,也因此選用這種重複性方式讓他們確切地知道什麼時間點該做什麼,從工作中學習進步。

輔導員蕭逸表示,每天與這些身障員工朝夕相處,從輔導工作的事物到處理身障員工的情緒,成長進步的不僅只是這些員工而已,從旁協助輔導的他也能感受到自己的成長。,熱愛音樂的他說,因為工作,在他創作的音樂過程中,變得更能夠注意到事情的不同面向,站在這些被社會歸為弱勢族群的立場思考,並試著替他們發聲。
身障員工多從事危險性較低的工作。
身障者也能公平逐夢

這裡鼓勵身障員工追求夢想,一名目前在榮星泳池擔任救生員的身障員工,之前在館內從事清潔工作,因為興趣而被游泳教練發掘天份,開始協助他追夢,參加殘障游泳比賽並且考取了救生員執照。對於身障者而言,比賽、考證照也許較不容易,但榮星泳池願意協助這些想要築夢追夢的身障員工。

另一名身障員工小米(化名)表示,每天來到這裡上班心情都是愉快的,她的夢想就是幫家長分攤家務,而這裡就成了實踐夢想的舞台,因為工作的關係她每天都得與泳客溝通,這樣的練習同時也讓她與人相處的能力獲得提升,因此在工作閒暇之餘,她開始願意走入傳統市場在父母的攤位上幫忙,克服了心中的膽怯。


延伸閱讀

玩樂無障礙 許朝富領身障者去旅行

勝利加油站 找出身障者勝利人生

勵殘協會 讓身障者自信過生活

更多報導請看生命力新聞


天使打擊樂團 奏出愛與希望

$
0
0

    

【記者林苡婕、韓亞諾/新竹市報導】一二三準備開始!鏗鏘洪亮的打擊樂奏起,唐寶寶專注的眼神與天真的笑容,手一邊敲打著木琴、定音鼓,身體一邊隨著音樂擺動,沙鈴是整首曲子的最佳調味劑,他們是天使打擊樂團。這群人們眼中的憨兒,克服了先天的障礙和後天的限制,加上樂團中心的老師憑藉著「信」與「望」,相信身心障礙者在音樂方面的潛力是驚人的,並且希望為他們打造一個有愛又有樂趣的學習環境,就這樣組成了既喧鬧又不同凡響的演出。




螢幕快照 2015-11-25 22.11.48.png
天使打擊樂團,團員與指導老師合影。
打擊樂灌溉唐寶寶心中快樂種子

天使打擊樂團於一九九八年成立,團員為十八歲以上之唐氏症、中、重度智能障礙及多重障礙青年。現任天使打擊樂團團長的石淑萍說,十幾年來樂團中心的樂器都是有好心人陸續捐贈,特別感謝新竹教育大學開放課程讓中心的老師研習、朱宗慶打擊樂團何鴻棋老師熱心指導中心老師打擊樂基礎,以及志工協助添購樂器,使樂團得以順利成軍。

石淑萍回憶,曾經找過許多音樂老師,但卻沒有一個待住超過三個月。由於唐寶寶的情緒表達比較直接,不開心時動作會比較大,因此好幾個音樂老師都被他們的激烈反應給嚇跑。樂團中心並沒有因此而放棄,他們開始發想培訓屬於自己的教保員,利用三年的時間於新竹教育大學做音樂進修,並且針對心智障礙者研習適合他們的音樂教學模式。
螢幕快照 2015-11-25 22.13.24.png
天使打擊樂團團長石淑萍。
團隊合作 一個眼神一個默契
石淑萍提到,多數團員剛開始比較畏縮且依賴家人,很多事情不敢自己作主意,但經過這幾年的訓練,看到他們勇於表現自己、享受舞台,甚至可以與人侃侃而談,告訴別人他們喜歡打鼓,很棒很會打鐵琴,這是她最感動的地方。

天使打擊樂團至今已逾上百場演出,積極地到學校、老人院、育幼院、監獄等地表演,分享生命的愛和希望,其中家長是樂團最大的後盾。石淑萍說,每一次表演從道具、戲服到搬樂器,都是他們無怨無悔的出錢出人力。家長一路陪著唐寶寶走過二十幾個年頭,看到孩子在樂團中所獲得成長,他們眼中流露出溢於言表的驕傲。

小綱是樂團中的鍵盤手,即使行動不便,他還是非常認真學習而且主動要求老師多給他練習的機會,除了課間休息時間,回家後也賣力複習,很快就把表演的曲子練熟了。晴晴是樂團中的鼓手,他總是自我要求很高的一再練習,腳下踩著有力的節奏,想把最好的表現呈現給大家。瑞麟是樂團中的拉丁鼓手,天生有極佳的節奏感,只要聽到音樂就會開始搖頭擺手,花招百出。這些團員都有一個共通點,在團隊合作的過程中,激發了龐大鬥志與毅力。
一首曲子 生命中的養分與記憶

天使打擊樂團與一般樂團的理念不太一樣,他們希望團員可以回歸生命的本質,不光是打完一首曲子就結束了,而是可以讓它延續成為生命中的養分。每當音樂奏起,所有努力的過程都會在腦海裡浮現,這是樂團想要留給他們最珍貴的記憶。

樂團指導老師陳秋蓮說,天使打擊樂團已經成為很多人的模仿對象,這並不是我們特別厲害,而是我們願意嘗試新的東西與大家分享,讓更多唐寶寶能夠一起經歷這種快樂。希望未來不是只有一個小綱,是有一百個小綱,甚至一百萬個小綱,他們不困在自己的限制裡面,能夠活的跟樂團裡的小綱一樣快樂有意義,像螢火蟲般閃閃發光。
螢幕快照 2015-11-25 22.16.38.png
天使打擊樂團團員鍵盤手小綱。


延伸閱讀

唐氏症 一埸染色體的惡作劇

生命勵打擊樂團 以音樂灌注生命

微笑的小天使 唐寶寶們愛音樂

更多報導請看生命力新聞



無舌鐵人 莊啟仁的抗癌人生

$
0
0

    

【記者蔡瀚霆、余奕賢/新北市報導】下午四點多,戴著一頂鴨舌帽、穿著慢跑背心的魁武背影在秀山國小的操場上不停地跑著。「當你勇敢的走出戶外運動、與人交談,看到的世界將是那麼的寬廣。」曾經三度罹患口腔癌的早餐店老闆莊啟仁說,得到這種病的人,會擔心、害怕是很正常的,但再怎麼辛苦,總有一天會熬過去的。如今他靠著運動,重新找回了自信與健康的體魄。



12287344_465230753664343_1514745152_o.jpg
莊啟仁每天下午在秀山國小操場跑步,鍛鍊體能。

五年內癌症三度復發 常遷怒家人

原本從事營造業的莊啟仁,在三十一歲那年,發現罹患舌癌,使他必須切除左半邊的舌頭。三年半後,原本認為已經痊癒並計畫與太太出國旅遊的前夕,一次例行性的複診,又重重打擊他的人生,這是他第二次罹患舌癌。這次的手術使他的舌頭被完全切除,莊啟仁回首過往:「當時感覺病快好了,結果它又回來找我,真的是反反覆覆打擊我的意志。」

舌頭完全切除的一年多後,醫生又發現莊啟仁的牙齦也出現了癌細胞。五年內,癌症三次闖入他的人生。他說:「那時候,心中的痛苦沒有地方發洩,就開始遷怒爸媽、老婆、小孩,常常因為很小的事,與家人發生爭吵。」原本熱愛旅遊、享受美食的他,在病痛的折磨下,無法正常吃東西,晚上也睡不好。於是他開始封閉自己,脾氣也變得很暴躁。

在這大約五年的時間裡,莊啟仁歷經四次手術,加上前前後後無數次的放射線治療,家中失去了經濟支柱,他暴躁的脾氣也使家中的氣氛盪到了谷底。然而,一次偶然應朋友的邀約下,騎著腳踏車到碧潭出遊。他說:「短短的七公里,讓我感觸很深,自己封閉了五年,再走出來,迎著風與沿途的美景,讓我重新對人生燃起了希望。」


S__8765442.jpg
莊啟仁參加馬拉松比賽時的跑步英姿。(照片由莊啟仁本人提供)
運動改變人生 重新出發變鐵人

即便沒有朋友的陪伴,莊啟仁常常獨自騎著腳踏車遊山玩水,體力愈來愈好後,他換了一台專業的腳踏車,幾乎騎遍了全台北腳踏車到得了的地方。光騎腳踏車已經漸漸無法滿足他對運動的熱愛,結合騎腳踏車與跑步的鐵人兩項,引起了他的興趣。莊啟仁說,從十圈小學操場開始慢慢練習,就這樣五公里、十公里,到現在常常參與鐵人兩項及馬拉松賽事。

莊啟仁加入了永和慢跑俱樂部,認識了許多喜愛運動的同好。「開始運動以後,我漸漸發現他的轉變,生氣的頻率愈來愈低,態度也愈來愈積極正向,運動改變了他的脾氣也使他重新接觸人群。」妻子曾恩塘笑著說,莊啟仁十分熱衷運動,為了得到更多資訊,他學會了上網。現在,他不但能藉由網路得知比賽的消息,也能透過網購來購買運動裝備。

走過生病以來的風風雨雨,莊啟仁在二〇一三年三月二十四日完成了生涯第一百場馬拉松賽事的壯舉。現在,他也藉由自身經歷,鼓勵同樣為病所苦的朋友們。二女兒莊翎瑋驕傲地說:「爸爸總是帶給大家正面能量,有些人因為他的鼓勵而覺得人生還有一絲希望。從他的身上能看到,只要不輕易放棄,人生有無限可能,他是勇敢的生命鬥士。」
12295629_465230626997689_578949676_o.jpg
莊啟仁樂觀、勇敢地面對人生。(照片由莊啟仁本人提供)
感謝家人 無怨無悔的支持

「真的很感謝公公、婆婆當時的包容與支持,才能走過先生生病時,那段如地獄般的日子。」現在與莊啟仁一同經營早餐店的妻子曾恩塘說,當時,要是沒有公公、婆婆幫忙把三個小孩帶的那麼好,讓她能專心的扛起家裡的經濟重擔,這個家可能早就分崩離析了。

「生病時,朋友能給的其實頂多是一些鼓勵,真正最重要的就是家人的支持與守護,家人永遠是最好的後盾。」莊啟仁充滿感恩的說,在他生病的這段期間裡,無論他如何發脾氣,家人總是不斷地包容,並且給予無微不至的照顧,尤其是他的爸媽、太太,這些人是他一生中最重要也最感激的人。


延伸閱讀

「跑」出情緒牢籠 揮別憂鬱

阮錦源 縱橫陸海空的「獨腳鐵人」

張文彥 國內唯一盲人馬拉松選手

更多報導請看生命力新聞



Viewing all 875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