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生命力新聞
Viewing all 875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做自己不歧視 熊學會為同志發聲

$
0
0

    

【記者劉筱妍、陳渝涵/台北市報導】六月二十七日,臉書突然掀起一股換大頭貼的熱潮,許多大頭貼都變成彩虹的顏色。因為這一天,美國正式宣布同志婚姻合法化。然而台灣同志仍在推動三項法案,以爭取婚姻的權利。其中,熊學會有感於社會對同志的歧視與不平等,從郊遊社團轉型成微型彩虹團體,希望台灣能夠成為下一個美國。



熊學會發言人希恩(左)和活動林俞賢(右)。
社團轉型 串聯更多社會微小力量

一開始聽到熊學會的人,常常誤以為是保育熊的團體,原來這個「熊」有它的含意。負責籌畫學會活動的林俞賢解釋,男同志族群因為外型區分成猴子、狼和熊。猴子是纖瘦的男生,狼是一般標準,而熊是比較壯的身材。因此,熊學會當初便是一群體型比較相近、彼此互相認識的同志朋友組成。不過這只是依據外型區隔,並不是絕對的標準,所以熊學會想要打破這個想法。林俞賢說:「就像我可能認為我是熊,但別人覺得我是胖子。所以我們想要表達做自己就好,沒辦法定義別人眼中的自己。」

會長在一次與伴侶盟接觸後,決定將這個踏青社團轉型成捍衛同志權益的微型彩虹公益團體。至於為什麼取這個名字?林俞賢說:「因為每個族群其實都是微小的,所以希望將這些微小力量串連在一起,把它做大。」

積極參與活動 表達社會關懷

熊學會目前的三大努力方向為婚姻平權、身心障礙的關懷,和愛滋病及其他歧視的平反。他們走寓教於樂的路線,以輕鬆的方式分享,例如舉行彩虹跳蚤市集,也協助伴侶盟舉辦十月圍城九七辦桌等大型活動。其中為了在熱線晚會上表演,熊學會一群人臨時組成「不歧視舞團」,結果一直持續到現在。舞團名字帶給大家的想法就是不歧視、做自己,林俞賢說:「我們跳舞也不是很專業,但是我們很快樂。」未來他們想跳舞給關愛之家,或找其他人一起同樂。

除此之外,熊學會帶著關愛之家的小朋友出去玩。他們覺得自己和這群小朋友很像,因為小朋友被垂直感染得到愛滋病是天生沒得選擇的,他們的性向也是,這也是熊學會長期支持關愛之家的原因。至於身心障礙的部分,手天使的創辦人Vincent是熊學會的朋友,所以他們特別著重在台灣第一個殘障同志團體,殘酷兒的關懷。

十月圍城中熊學會一同參與婚姻平權的拼字。(圖片來源:熊學會粉絲專頁)
我們只是喜歡彼此 沒有不一樣

「再多的形容詞、再多的解釋,都比不上你直接接觸這個人去認識他,你就會發現你們沒有什麼不一樣。」學會發言人希恩,認為出櫃是解決衝突與誤會的好方法。他在進入學會之前,就一直透過個人的力量在網路上與對同志有歧視的人們辯論。由於時常分享這方面的訊息,也詳細地和不太了解同志的網民解釋,於是被會長發現,邀請希恩加入熊學會。也因為他能清楚表達自己想要說的話,所以他常常在學會辦的講座上和大家侃侃而談自己的經歷看法,例如他就曾探討聖經上為什麼會不鼓勵同性戀,原來是因為以前時代考慮到衛生條件不好的關係。

他認為人們常是因為不了解所以才恐懼排擠,加上整體社會教育主要是異性戀,沒有太多的機會去認識不同的人,所以應該要讓他們接收到正確的資訊,例如希恩就帶媽媽去同志大遊行,透過直接接觸、直接了解,讓她看到他們並不像污名化他們的人所形容的那樣。而回憶起關愛之家的活動,希恩覺得同志並沒有什麼不同,同志也有愛心、也有情感,也有任何一般人有的,只不過多了一個這樣的身份。他說:「我們何需隱瞞?我想要證明一件事,我們同志就像大家一樣,我們也想為這個社會做一點奉獻。」


延伸閱讀




用腳掌聽音樂 聽障組團籲關懷

$
0
0

    

【記者董博尹、馮安華/新北市報導】談笑之際,林靖嵐注視的不是對方的眼睛,而是嘴巴;動靜之間,音樂的節拍不是傳自音響,而是腳底板。她是一位新娘秘書、聽障舞者、全球選美冠軍。天生的中度聽障,不但沒有成為林靖嵐的障礙,反倒成為她表演的最大動力,「我希望透過舞團的表演收入,能幫團員買到更好的助聽器。」





11667442_991239574229355_7383719369728945172_n.jpg
天生聽障的林靖嵐(左下),不但沒有受限於殘疾,反而籌組一支由聽障舞者構成的舞團,並透過表演的方式,號召社會對弱勢的關懷。(圖片來源:林靖嵐聽障舞蹈團)

用腳聽音樂  手語比天下

林靖嵐天生失聰,身體又不好,其母身為國標舞專業教練,以強身健體為由,要求她加入舞蹈班學習。因此,從小一開始,林靖嵐便在知名舞蹈老師歐陽慧珍門下習舞,練就一身好舞功。但因無法清楚聽到音樂的節拍,母親便教她利用地板的微弱震動,藉此掌握正確的節拍。

雖然從小就戴著助聽器,但在與人交談時,林靖嵐還是習慣依對方的脣形,來解讀其意。正是此因,使她在求學階段飽受聽障之苦。從小學開始,她讀唇語的速度便趕不上老師講話的速度,問旁邊同學老師剛剛講甚麼時,同學又表現不耐煩的態度;後來逐漸也怯於詢問,林靖嵐乾脆回家後請母親致電老師,詢問稍早在班上公布的重要事項。

林靖嵐表示,如果台灣的手語教學更普及的話,自己的童年就不會有這種陰影了。她指出,她也是在國外演出時,與各國聽障的表演者以手語交流後,才有這種體會,「我不會講英文,但跟那些外國人溝通,卻比跟台灣人聊天來的容易。」

她進一步批評,在台灣,聽障兒童的家長有一種迷思,明明是耳朵聽不見,為甚麼卻不肯用嘴巴說話?這些家長怕孩子因使用手語而被歧視,進而禁止手語的使用。但事實是,「用手語說話並不丟臉,反而能讓我們聽見更多的聲音」,而現在舞團大部份的團員,正是林靖嵐在擔任手語營志工時所認識的朋友。

聽不見的舞團   卻有停不住的關懷

林靖嵐除開設舞蹈班教聽障小朋友跳舞之外,也號召在手語營擔任志工的聽障朋友共組舞團。該舞團曾多次受邀於國際藝術節演出,她自己更憑藉著出色的舞蹈才藝,榮摘今年世界聽障選美的后冠;國內方面,也巡演於各大公益活動、學校、看守所與聽障運動賽事。而剛從法國藝術節返台的林靖嵐,正積極為由舞團首次主辦的公演「月牙計畫」募資。她強調,「我要讓別人看見我們聽不到的問題」,並藉由演出的酬勞來補助聽障小朋友學舞的學費。

12025438_981479745249686_713235694_n (2).jpg

自我要求甚高的林靖嵐,面對團員練習時散漫的態度,還是會嚴詞責罵。「你幹嘛來這邊浪漫大家的時間?」她表示,跳錯了不要緊,但她不能接受團員練習時抱有隨隨便便的心態。
林靖嵐黯然表示,台灣市面上販售的助聽器,一支造價約莫四到五萬元,若是兩耳失聰的人,就要負擔約十萬元的輔具費;而政府兩耳才補助一萬元的津貼,根本是杯水車薪。她期許舞團的表演,不僅能貼補團員的輔具費,更要喚醒社會大眾對聽障者的關懷。

10712774_836420809711233_2655533839692123600_n.jpg
林靖嵐以舞蹈教學的方式,一方面建立聽障小朋友的信心,另一方面則透過舞團表演的收入,減輕聽障人士在購買輔具方面的負擔。(圖片來源:林靖嵐聽障舞蹈團)

月亮的使者 幼芽的希望

為了打造一個能給視障兒童健全成長的環境,林靖嵐決定推出「月芽計畫」,這也是其舞團首次自行籌辦的表演。「月」,是月亮的象徵,代指所有的聽障人士,「芽」,則為幼兒的表象;「月芽計畫」,就是一個培植聽障兒童的願景,藉此喚醒社會大眾對視障人士的關懷。

在林靖嵐榮摘亞洲聽障選美后冠時,其母就曾感嘆地表示,這一切都不容易,看她一路辛苦地長大,有時也是蠻心疼的。當時林靖嵐便決意,要為聽障兒童的成長環境盡一分心力。她誠懇地呼籲社會大眾,即使是一點點關心,對每一個聽障小朋友而言,都是意義非凡的幫助。


延伸閱讀

聲暉協會 帶聽障者走出無聲世界

聽障協會 為聾胞打造通盤就業計劃

協會與業者結合 聽障投身咖啡店

更多報導請看生命力新聞



智慧衣 提高長者生活品質

$
0
0

    

【記者周庭羽、歐陽思岑/台北市報導】平時行走在公園中,時常會看到看護推著行動不便的老年人出來散步,看似平凡無奇的場景,智慧衣設計者陳佳綾小姐卻注意到了其中的問題點。她發現被帶出門的長者常常被包裹得密不透風,讓他們十分不方便也不舒服,更大大降低了外出的意願,因此便想為這些長者盡一份心力,設計出多功能「智慧衣」。



陳佳綾為了行動不便的長者設計出穿脫自如的「智慧衣」。

努力進修鑽研改善長者生活

年長者在外出時都需要多重的保護,以防不小心著涼。但對於一些行動不便需要看護照料的長者來說,看護不經意的多層穿戴可能會讓他們覺得沒有尊嚴,而且天氣變化要一直穿脫也可能讓長者不小心骨折或扭傷,變得越來越排斥外出。陳佳綾小姐認為老年人既然願意走出來了,至少能讓他身上有一個合適的輔具,可以讓他很自在地外出,不需要在乎別人異樣的眼光。

陳佳綾在成衣的銷售上擁有二十幾年的經驗,對於服飾設計也有相當的研究。原本都是以外銷一些運動成衣為主的她,為了使長者有更好的生活品質,開始嘗試接觸通用設計以及各種輔具相關概念。只要是在台灣有開設的輔具、老化或是身障者相關的東西的課程,她都去參加,更深入地修了「高齡健康管理課」的課程,研討輔具方面的產品。

陳佳綾的丈夫嚴成茂說:「一開始我太太要做智慧衣還覺得台灣的市場可能還沒發展空間,但是面對高齡化社會的來臨,便覺得這是件有意義的事情。如果是一件有意義的事,我就全力支持,不後悔。」



「智慧衣」結合客製化QRcode、3M反光條等多種安全設計,保護長者安全。(圖片來源:綺康健康生活館購物網站)

穿脫輕鬆自如 安全設計保障長者

「智慧衣」結合了多種功能,各項功能都站在使用者的角度去思考。市面上成衣多為一般人設計,難以顧及行動不便的長者,但智慧衣特地設計成較為寬鬆的款式,只要穿這樣一件衣服就足夠,不需要穿戴很多配件,一直穿脫也增加長者的困擾和負擔。

除了基本的保暖、防水、防風功能,智慧衣更貼心的設計了3M反光條,提高能見度,夜晚出門也不必擔心有危險。另外,客製化的QRcode在掃描之後會出現家人、鄰近派出所以及1999專線的聯絡方式,防止長者走失時無從聯繫的問題。考慮到長者的健康狀況,陳佳綾小姐在衣服腋下做開口設計,不僅透氣,也方便長者測量血壓。

陳佳綾小姐解說客製化QRcode操作方式。

推廣上遇困難 期許年輕族群加入    

「智慧衣」所面臨到比較大的問題便是推廣度的不足,目前只有在網路上做行銷,還沒找到最合適的行銷管道,因此知名度並不高。而且,陳佳綾小姐希望是讓真正有需求的人能夠發現到這項產品。她認為如果送出去的衣服並非真正要推廣出去給需求者,而只是去做個展示、打個廣告,那這樣並沒有很大的意義。

在未來,陳佳綾小姐也考量到再多設計一個裝置能夠監控長者的身體狀況。此裝置可以測量到體溫、心跳、血壓、血糖等,如果有出現什麼問題,在第一時間便能偵測到並即時做出處理。她也希望在面臨全球高齡化的這個時代,有更多共同理念的年輕人一起來推廣,讓更多有需要的人知道有這樣一個安心的輔具,幫助年長者有尊嚴、愉快的走出戶外。


延伸閱讀

改良尿壺 行動不便也能輕鬆自如

平衡拐杖 減輕使用輔具的負擔

「樂齡網」 樂而忘齡的生活主張

更多報導請看生命力新聞



愛貓的蘇格貓底二手書店

$
0
0

         

【記者李艾庭、賴容愛/新竹市報導】一進到店裡,便可看到有貓走來走去,牠優遊自得的態度,就跟老闆林群想要提供給顧客輕鬆自在的感覺一樣。從高中就開始買二手書的林群,畢業於清大哲學所,在收藏十五年的書籍後,對於開店的第一直覺就是二手書店。即使已經將書店從台北師大搬到新竹清大,林群都期望能將他的熱情傳送給每個人。



正在挑選書籍的客人。

人生啟蒙

從小並不喜歡讀書的林群,是受了龍應台的野火集的啟蒙,在高中讀這本書之前,自認為是鄉下土包子,對於同學講的成語也聽不懂,只覺得都市小孩特別有教養跟氣質,這特別讓他受到衝擊,自卑感強烈。

一九八六年出版的野火集深深吸引他的目光,他一路讀著龍應台的書長大,高中一年級時甚至將野火集奉為散文經典。開店後,剛好有一次龍應台到他的店內,林群就對她表示感謝,覺得龍應台的書讓他很受用,龍應台算是影響他最大的人,因為他就是看了野火集後才開始努力讀書。

決心創業

開書店前的他,曾任補習班導師、律師事務所法務助理、歷史系助理,不過他覺得這些都不適合自己,於是想要出來創業。剛開始家人覺得要向銀行貸款高達九十萬,對於資金太高無法負擔會反對,不過他認為創業就是要自己承擔。當時的他看到了有本書說:「當遇到瓶頸時,你可以想想你喜歡什麼?來利用喜歡的東西創業。」於是他就想到了書店跟咖啡屋結合。

朋友說既然林群畢業於哲學研究所,就可以找些哲學家當作店名。哲學家的名字不是太長就太短,只有蘇格拉底念起來比較順口,因此以蘇格拉底為店名。一年後,有另一個朋友覺得既然店內那麼多貓,建議林群可以把「貓」融合進店名,就成了「蘇格貓底二手書咖啡屋」。儘管店名變來變去,林群說自己對名字沒有很執著,與其他會特別去算名字筆劃的人不一樣,一切順其自然。

店貓「屁屁」。
原本林群在台北師大夜市附近開了一間二手書咖啡店,後來因為龍應台告訴他清大這邊在招商,剛開始猶豫不決,後來因為對方重複提起才同意先去看看,看完後發覺空間很大很好發揮,於是決定在這裡開間擁有音樂、咖啡、貓以及二手書的餐廳。不過有趣的是,他到現在還是不了解為什麼龍應台想要他去清大。

關懷貓也關懷人

有些店內的書是林群自己從小到大的收藏,有些是附近居民打電話到府收購來的,並沒有清大學生提供的書。因為他不相信怪力亂神、占星、血型之類的書,所以若有收到相關的書就會丟棄,只會留下花卉、文藝、設計、文史哲、建築、美術的相關書籍,當然也有關於貓的書。店內這些貓是關注網路上出現的那些領養資訊,最近老闆才又帶回了三隻小貓咪,愛貓的他,對待人也同樣和善。

書店外有一個區域是專門賣一折書籍,這裡所獲得的收入將用來資助行動書屋「唐吉訶德移動書屋」,專門送些英文繪本到偏鄉,幫助那邊的學子增進英文能力。店內有很多黑膠唱片、外文書,都是老闆的特別收藏,不過來這邊的大學生幾乎沒有人會看那些外文書。店內那麼多本書,林群說他很難說出特別喜歡哪一本,畢竟各個領域都會有喜歡的。店員陳小姐說:「特別喜歡看文學類的書籍,這些書帶給她很多感受。」店內還有些木頭雕刻裝飾品,那是在八八風災後,花蓮原住民利用大量漂流木所製作,老闆為了幫助他們而向他們購買。這些事情說明了蘇格貓底二手書店不只關懷貓也很關懷人。

店員所畫的店內人員組織圖。

持續經營

林群了解光靠賣書沒辦法維持收益,所以才會經營營業了咖啡店。每週二和六晚上,還會有「夜貓子電影院」,是與清大藝文中心合作,甚至不收費以回饋清大的學生,期許能在晚上吸引到更多人。

他認為獨立書店的營業是非常不容易的,書店跟其他店家一樣,都會面臨很多考驗,獨立書店所接受的考驗並不會特別大或小,但必須和其他商業型態一樣,力爭上游,想辦法走出自己的路。


延伸閱讀

「書店」 發掘二手書價值的藝文空間

苗栗人的二手書店 軼田書集

在復古寧靜巷弄找閱讀 時光二手書店

更多報導請看生命力新聞 



火龍果化妝品 開啟農民第二春

$
0
0

         

【記者薛紹苓、趙子揚/台北市報導】身體要吃水果,臉也要吃水果?火龍果化妝品的創辦人莊雅晴,利用一般市面上所販售的火龍果,從中萃取營養素,製成面膜與精華液。經過SGS安全認證,火龍果化妝品主打無添加香料色素,保有最原始的火龍果養分,希望帶給消費者更健康、天然的產品。




火龍果保養品創辦人--莊雅晴。

學以致用 看見創業契機

因為莊雅晴的爺爺奶奶晚年身體不適,父母為了可以全職照顧他們,於是開始重新規畫家中農地的使用。原先是種植水稻,但賺來的錢不夠負荷龐大的經濟開銷,父母聽從親戚建議決定改種植經濟價值更高的火龍果。由於未曾種過火龍果,在嘗試耕種的過程中相當辛苦,莊雅晴心中便萌起了一個念頭:「我能為父母做些什麼?」

就讀嘉南藥理大學粧品系的莊雅晴,決定從提升火龍果附加價值入手,打造一個台灣首創的火龍果保養品,藉此增加火龍果的附加價值。大四時的她,在校內育成中心的建議下,把將這樣的想法寫成計畫,參加了大專畢業生創業服務計畫(U-start)。在U-start比賽過程中,表現優異的莊雅晴,榮獲二O一四年入圍的五十萬元獎金,成為她日後創業的籌碼。

莊雅晴與火龍果精粹保濕面膜。
主打小資市場 以健康自然取勝

創業初期,莊雅晴利用大學所學的保養品知識,應用在火龍果保養品的研發上。研發成功後,開始進行一系列的產品測試,例如「貼布」實驗--讓測試者敷上塗滿精華液的貼布,觀察測試者過敏與否。實驗證明,有九成的測試者並未出現過敏反應,因此莊雅晴決定將產品投入市場。

對莊雅晴來說,「資金」是最令她苦惱的難題,相較其他化妝品廠商的大量製造,她的小批量訴求難以得到回應,只好盡力去說服工廠協助他們「少量」生產。今年一月,莊雅晴所成立的「耀媚化粧品有限公司」,推出火龍果的面膜與精華液,主要的消費者是二十歲到四十五歲的女性,以大學生及剛出社會的新鮮人居多。

莊雅晴說,火龍果的營養價值高,含有鈣、磷、鐵以及植物性蛋白,比起白肉的火龍果,紅肉火龍果的抗氧化能力更強、更適合製作保養品。火龍果保養品主打保濕、美白及抗皺,主要成分是從本來會被丟棄的花與根中萃取營養素,而非化學藥劑。試用者鄭至媛說,產品使用起來很清爽,價格也親民。

挑選火龍果時,莊雅晴偏好賣相不好的火龍果,因為她想幫助農民的生計,讓農民可以把又大又美的火龍果運送到市場販賣,而那些賣相較差,但品質仍佳的火龍果,則成為製作化妝品的原料。

火龍果精粹保濕精華液。

與消費者面對面 提高說服力 

對現在的莊雅晴而言,「行銷」又成了一個新的考驗。每個化妝品都能讓人使用,但因為膚質的不同,所以並不是每個人都「適用」,因此不同人群使用產品的類型也不同。透過展覽的宣傳方式,親自和消費者介紹產品背後的故事,並且讓消費者現場試用,讓他們親自體驗火龍果精華液的功效。

「有些事情不是有希望才堅持,而是堅持才看到希望。」莊雅晴說。她憑藉自身所學的領域,結合家鄉產業,除了為火龍果打造更廣闊的道路之外,也成功地將背後的故事傳達到更多人的耳中。


延伸閱讀

在地農產保養品 在臉上說故事

Dear Soap用心做出天然好皂

蜜橘「足柑心」北投桶柑餅

更多報導請看生命力新聞



手工技藝 讓「錫」語新說

$
0
0

         

【記者薛紹苓、趙子揚/台北市報導】錫器,並非鐵器、不鏽鋼那般的堅硬、冰冷,而是一個溫潤又柔軟的材質。錫還有個很大的優點,它可以吸附水中的髒污及不好的氣味,所以很適合拿來裝水和酒,如此一來,水變得清甜可口,酒的辛辣感也能藉此緩和。



物WOOCollectiv設計師黃新雅。

工藝專案 讓學生接觸錫器

「物WOO Collective」是一個將獨特技法與傳統錫器融合而成的設計團隊。起初是由五位台科大設計系的同學,一同參與「工藝新趣」的專案活動,因而從中發現了錫工藝的特別及鮮為人知的情況,於是決定要學習錫的藝術。

他們向國寶級的錫藝師傅陳萬能學習技藝。等到「工藝新趣」的作品順利繳交之後,他們漸漸有了創業的念頭,黃新雅、賴思羽、林純綺、陳怡姍於是尋求台科大育成中心的協助,讓他們有機會接觸相關的創業課程,學習到營運一間公司所該思考的層次。

煙燻系列--筷架。
設計不難 經營公司才難

一顆一顆的純錫,經過熔融之後,灌注在模具裡,等它成形之後再取出來,簡單地處理表面及刨修邊緣後,最後將它敲成盤子或其他不同的形狀。黃新雅說,他們的設計靈感很多元,本身是設計的相關科系,再加上學習錫工藝時,了解它的文化背景,也實際走訪鹿港的「打錫街」,以及入廟觀察傳統由錫製成的祭祀用品特徵等等。

「物WOO Collective」的產品中有一系列的煙燻作品,其發想正是看見廟內的天花板,因為信眾燒香祭拜的原因而呈現焦黃色。他們進而將這個文化的概念引入作品之中。黃新雅說:「傳統會認為東西拿去過香,是一個保佑的象徵。」於是他們使用檀香去燻製錫器,使得錫器上富有金黃色澤,除了美觀外,也讓台灣本土的風俗文化在作品上產生新的意涵。

「我們並不是商學院的背景,但我們有設計的能力。」賴思羽說。創業以來最困難的是經營公司,包括財務、銷售、業務等方面,這些對他們而言都是一門生澀的學問。經由不斷的學習與突破,於二O一四年成立新台灣工藝品牌「物WOO Collective」,至今已有超過二十家的實體和線上店面在販售錫器的相關產品。

物WOO Collective的餐具器皿。

巴黎家具家飾展 帶來創業決心

二O一四年,「物WOO Collective」參加巴黎家飾家具秋季展。賴思羽笑說:「正是因為參展之後,才決定要成立公司。」對參展前的他們來說,那些錫器只是「作品」,沒想過會變成謀生的事業。透過展覽讓他們發現,生活器皿在當地是蓬勃發展的,而且人們也很願意購買多元化的器具。參展後,「物WOO Collective」得到不錯的回響,讓他們決定要朝錫工藝的方向創業。

目前的產品以盤子、筷架、水杯及花瓶為主,大多是由現在的團隊手工製造而成,純手工的成分很高,但他們有打算要把錫器的製作程序分成不同難度,聘請人員、廠商協助製造。未來的作品,將繼續往「Tableware」(餐具)延伸,帶給大家更精美的飲食器皿。


延伸閱讀

「創新育成」 再造客家新風情

名奇陶瓷以愛出發 生活即靈感

勤推淡水蠟染 譜出獨特「紋」章

更多報導請看生命力新聞



貢丸湯 邀你品嘗新竹人與事

$
0
0

         

【記者張詠晴、劉意璇/新竹市報導】「新竹魚市場拍賣魚貨,凌晨三點半,準時開賣」緊鄰南寮漁港方便新鮮魚貨上岸,這裡是許多新竹人一天的開始,新竹清華大學生看到平常生活中的新鮮滋味,創立刊物《貢丸湯》,期待讀者用心體會這個生活與文化多元的城市。





DSC00592.JPG
見域團隊的《貢丸湯》。
建立連結新竹不是沒故事

在艋舺興起之前,新竹「竹塹港」是台灣的重要貿易港口,貨物都須經由竹塹港輸入台灣,近年有了科技園區的開發,促使多元人口移入,除此之外面積不大的新竹擁有六間大學,台灣各地移入的青壯年人口讓新竹充滿了多元的文化。

新移民正學習與土地建立連結,只是缺乏認識的管道,很容易錯失認識新竹的機會,「對土地沒有關心,就不會有共鳴」最常見的例子像是市區交通混亂,人們僅止於對朋友抱怨,卻沒想過解決問題,《貢丸湯》創辦人吳君薇認為,人們若能連結自己與城市,進而一起關心這片土地,那麼新竹的將來會更好。
點到區域讓讀者探索到發現

《貢丸湯》建立在觀察者的角度上,希望可以激發居民對新竹的關心,二O一四年十二月創立,起初創始人吳君薇向文化部投稿「青年村落文化行動計畫」,獲得肯定後組成編輯團隊。吳君薇本身不是新竹在地人,剛到新竹時覺得食物口味不合、物價高、天氣也不好,但生活久了也找到一套自己的生活方式,他表示過去PTT常說新竹「不是個可以生活的城市,周末不如搭客運去台北或台中玩」,會有這樣評價,是因為大家缺乏分享與認識的管道。

不只是紀錄新竹的文化與歷史資料,《貢丸湯》更是一本有趣的旅遊指南,目錄以大地圖的方式呈現,與多數旅遊雜誌不同,《貢丸湯》希望讀者可以連接地圖上的點到區域,不只看一間店或一個人。《貢丸湯》三期介紹東南亞美食,餐廳附近有北大路天主教堂,每個星期天都有外來移民移工前往禮拜,因此造就特殊的美食區塊,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每個店家的出現都不會憑空而生,如同許多新竹古老的店家多數集中在舊城老街。透過書上介紹的景點,讀者可以建立自己發掘城市的方法,專欄「城市觀察者」帶領讀者持續探索這個城市,便不會覺得新竹無聊。

《貢丸湯》致力保存新竹古蹟資產,曾關注忠貞眷村寡婦樓,刊登〈從寡婦樓看新竹文化資產〉一文,檢討日本海軍燃料廠第六廠房遭政府拆遷的事件,文章出版後獲得文史工作者關注,甚至與中原景觀學教授建立合作管道,保存當地建築資產。


DSC00654.JPG
民眾常進入見域工作室並在牆壁的地圖上貼上對建築物的意見:例如哪些地方的老舊建築可以做更新等等。


見域工作室看見新竹的角度
貢丸湯的發行團隊──「見域工作室」,由同一群清大的學生創立,利用向文化部投稿的青年計畫所獲得的資金補助,租下新竹舊城區老街的古屋,並將老屋翻新並命名為「見域亭仔角」,希望可以成為舉辦演講、展覽與發行刊物的主要據點,有時也會舉辦街區導覽,讓新竹居民或是遊客都可以參與。

DSC00585.JPG
見域團隊舉辦的「Mini Maker Faire Hsinchu」活動,讓市民更加了解新竹街區。

清大電機系畢業的林宗德對於目前新竹的現況有獨到的見解,他認為新竹對於自身多元文化的組成結構並不了解,因此也沒有發展出對應的生活模式,認真去看才發現有很多有趣的事情可以研究,像是新竹科學園區多數是高科技人才,知識水準高、收入也高,相對願意投入更多的資源給小孩,在新竹收費昂貴的私立幼稚園就出現了有趣的變化,尤其是在招生的前一天,家長會不計一切代價漏夜排隊搶名額。

林宗德也認為製作刊物邊做邊學,過程中會發現很多不足的地方,過去以為出一本刊物,「只要把文字寫好、照片拍好就夠了」,到紙本上才發現,紙張的磅數會影響讀者的感受、書本的裝訂會改變排版,這些都是很有趣的知識,即便未來這些經驗對於社會可能微不足道,但都影響了編輯團隊的每個人看事情的「角度」。

這也是《貢丸湯》想要提倡的城市生活方式,提醒居民應該要「利用不同的角度去觀察路上的街景與景象所表現的意涵」。


延伸閱讀

發展背後 風起尋回城市精神

市役所 見證竹塹歷史軌跡

學生紮根在地 數位科技活化地方

更多報導請看生命力新聞



Blind Navi APP 助盲人安心外出

$
0
0

         

【記者周庭羽、歐陽思岑/台北市報導】想去特定地點卻不知道如何到達的時候,導航軟體通常能給我們很大的幫助。這些對一般人來說十分方便的APP,對於視障朋友來說幫助卻不大。發現到目前很少有針對盲人所設計的導航軟體,台科大 DITLDESIGN(設計資訊與思考研究工作室)與政大 iuiLAB(創新使用者介面研究室)的成員們在指導老師唐玄輝的牽線下組成合作團隊,目前已開發出專為視障朋友設計的導航APP雛形。



Blind Navi團隊成員合作開發出盲人專用的導航APP。(左起王奕方、林禕瑩、陳萱恩、陳潛心)
體認盲人無導航開發專屬APP

原本是視障團體請團隊協助開發導航軟體,成員們在實際與盲人進行訪談調查時,發現一般人常用的導航軟體對於盲人來說沒甚麼助益,以至於他們使用的機率並不高,一來手機的介面不易操作,二來則是那些導航軟體給的訊息對盲人來說提供的太少,例如:導航軟體通常提供大量圖像資訊,但對於視障者沒有很大幫助。體會到盲人導航在這部分有許多的問題,他們便想要試著朝這方面努力,研究出適合視障者使用的導航軟體。

在研究的過程中,讓成員們最困擾的地方就是不易約訪到視障者。再加上用常人的角度很難去了解視障者是如何操作手機軟體的,因此他們也在這方面下了很多功夫,跑了很多不同地方,也請教在第一線指導視障人士行動的定向師盲人平常是怎麼樣接收環境的訊息,並且親身下去體會、閉著眼睛拿導盲杖行走。成員之一的林禕瑩說:「我們都有設身處地地去經歷過他們做的事情或是體會環境的感覺才去做設計的,也在思考如何做設計對他們來說是比較友善的。」

333-600x284.jpg
團隊採用「使用者經驗設計流程」,做出的產品更能貼合使用者需求。(圖片來源:Blind Navi官網)

Blind Navi 站在使用者角度做設計

Blind Navi這套導航軟體採用「使用者經驗設計的流程」的研究架構,分為使用者經驗研究、使用者經驗設計以及使用者經驗測試。研究過程從不斷的訪談,到聚焦幾個核心問題;進而到設計階段的功能發想、介面設計、語音訊息該如何表達等;最後測試部分在加上硬體實際測試以及手機上介面程序的架構該如何呈現。經過設計跟技術驗證的反覆修正之後,設計出一個完整的APP。


導航APP四大主要功能,介面特別設計簡潔不複雜。(圖片來源:Blind Navi官網)

團隊所設計的APP主要包含四大功能:查詢電話地址、路線規劃、現在位置、 歷史紀錄,是他們在訪談中發現盲人外出行走時最需要的項目。在上路前使用語音輸入店家名稱,便可協助找到店家電話地址,以減少文字輸入的不便。輸入目的地後系統便會進行到路線規劃的部分,可以再次確認整個路程,確定之後便可以開始上路。

此APP特別結合 Beacon 微定位技術,即蘋果公司提出可用於室內的定位系統技術。此技術搭配Beacon裝置,可以讓智慧型手機或其他裝置在它的感應範圍內執行相對應的命令。在上路的時候便可接收到佈在路上的Beacon訊號,再透過APP轉化為語音訊息,幫助視障者進行導航敘述。團隊也特別將Beacon的語音訊息放入盲人慣用的「多感官訊息」,幫助他們更輕鬆的辨識。

若視障者要去一家未曾到訪過的店,只要打開APP,說出店家名稱便會出現店家地址與電話,並協助規劃路線。沿途中若經過紅綠燈、樓梯、街口,APP便可接收到加入「多感官訊息」的Beacon發出之訊號,提供盲人正確路線。

「現在位置」則是因為盲人常會在行進中走偏而想知道當下位置,此設計會協助尋找現在的位置。因為這個功能較常被使用,因此它也可以用手搖的方式來定位。最後的歷史紀錄會把走過的路程都記錄下來,還可以分享給朋友哪些路段比較特殊需格外注意。但因為穩定性及單一性等問題,目前此APP僅以IOS系統為主。
手機APP搭配上預先設置好的Beacon,視障者便可輕鬆外出無負擔。
盼與公司合作盲人出門無憂慮

團隊成員們實際有在政治大學佈一條路線,並請了六位視障者試走這段路,配合此套APP和預設佈下的Beacon,視障者們也反應出語音訊息的問題。例如:由於盲人失去視覺,對於聽覺、觸覺、嗅覺、味覺等其他感官特質變得特別敏銳,所以團隊曾嘗試過加入很多「多感官訊息」的語音敘述。但測試中發現提供這種變動性很高的線索反而容易使他們分心。團員王奕方也提到,他們花很多時間在調整語音的內容到底要提供些甚麼資訊,資訊提供的順序也都要透過實際測試檢驗,過長或過短都不適合。

目前APP的主功能都已完成,但因為還有些細部的地方需稍作調整,尚未開放下載。另外,由於此APP要配合配Beacon才能使用,而Beacon一定要準確地放置在規劃好的路線內才能被感應到,算是一個大工程,因此未來團隊們希望能夠與市政府或是本來就在建置Beacon硬體的案子合作。他們也希望若真的有辦法跟製作Beacon的公司合作,能再與公車系統或是捷運系統做橋接,以便更完善且快速地完成整個路網規劃,幫助視障者放心的探索外面的世界。


延伸閱讀

「iHelp」APP 助聾啞人士報案求救

連螢幕也免了? 盲用電腦「說」的給你聽

RFID導盲手杖 盲人過街福星

更多報導請看生命力新聞




朝全素蔬菜發展 降低有機肥使用

$
0
0

         

【記者黃巧汶、何佩霓/宜蘭縣報導】經過土地重劃,可以看見方正的田地一塊塊散佈村落,田間小徑阡陌縱橫,環境清幽,處處是農舍。而楊文志的農作物,就種植在全台空氣品質前三名的宜蘭縣員山鄉,他抱持讓人們可以吃得健康的期許,努力使自己的農作物盡可能連有機肥的使用都去除。



為了改變農業環境棄百萬年薪

原食品相關科系畢業後,從事藥廠工作、年薪百萬的楊文志,有一次在電視上看到,一名老農夫為了使噴灑的農藥,為了達到最強的功效,選擇在中午出去工作,卻因此中暑身亡,這成為他了解農業的開始。因藥廠的工作關係,認識很多客戶,得知很多人生病,讓他想找好的食材改善這些病因,於是決定自己先種出健康的蔬菜。

為了種出健康的農作物,楊文志在二十九歲那年,選擇回宜蘭老家務農,跟別人承租田地,參加農委會的漂鳥營與改良場舉辦的活動,使他對農業產銷經營有初步的認識。然而絕大多數時間,他都是利用自己的觀察、收集資料及不斷試驗,去摸熟農業領域。
楊文志已有十年的從農經驗,以低硝酸鹽為目標種植蔬果。
創低硝酸鹽與植物性費洛蒙技術

「硝酸鹽本身的組成,在吃進肚裡後,會降低紅血球的吸氧力,因此長期下來,無論吃無毒蔬菜還是有機蔬菜,都有可能因為吃了這些食材,精神一直沒辦法提升,卻找不到原因,但當吃進低硝酸鹽蔬菜,會發現兩個禮拜內精神明顯提升」,由於一般慣行農法或有機農法都會使用氮肥,造成硝酸鹽含量過高的危險。為了取代氮肥,必須研發新的施肥技術,因此楊文志自創許多降低硝酸鹽的方法,如以威士忌酒糟當肥料、誘導植物性費洛蒙及使用保水性液肥,將這些技術運用在種植上,可以提升身體的免疫系統,降低致癌的風險。

今年四月份,楊文志就用了威士忌酒糟當肥料,釀酒原料轉化成酒精後剩下的營養物質,可替代有機肥成分,有效降低硝酸鹽含量。也就是說,不使用任何化學性的資材,肥料採熱處理方式,以便得到相對性的安全。

要減低無農藥風險的另一種方式是植物性費洛蒙技術,必須誘導植物的費洛蒙增加對環境的抵抗力,避免蟲害,因此在幼苗期使用特殊有機液肥,讓植物性費洛蒙提早分泌。楊文志說:「以前如果遇到天災,蔬菜就該死了,不會想說去治療它、會讓它等死,而植物性費洛蒙,可以誘導一個力量,發現其實它不想死,可以幫助它再生。」

之所以沒人以低硝酸鹽做為種植目標,原因在於它的收益是有機農作的三分之一、慣行農法的五分之一產量;而一般葉菜類,傳統十四到十六天可收成,採用低硝酸鹽技術則需達到四十五天才能採收。

朝全素蔬菜發展吃得更健康

「以種植程度來分,最簡單的我認為是無毒,第二層級是有機,第三層級是低硝酸鹽,第四層級是植物性費洛蒙」,楊文志目前努力的方向,都在低硝酸鹽跟植物性費洛蒙,不過在這兩年的種植季,他給自己大突破,將有機肥使用量降低到去年只剩百分之一。
農田中的玉米幼苗。
靠著本身對環境的耐受力,在颱風下活得很好的蘆筍。

楊文志認為台灣同意雞豬牛羊糞便可以加入有機肥,可能造成把關有機肥料的漏洞。因為在雞豬牛羊的飼料中,可能會加微量銅跟鋅,補強動物體力,提高生肉率和口感;動物排便過程可能有出血的狀況,會造成吃素的人的疑慮。然而這些層面消費者並無從得知,選擇有機食材也未必健康,因此楊文志全心朝全素蔬菜發展,不使用有機肥,不取用可能有動物屍體、家庭廢水的河溝灌溉,而是採用自己研發的保水性液肥,透過二十幾種植物的物質濃縮和泡製後,噴到植物上面,就會形成作用,讓農作物可以靠環境中的水份生長。此外還有許多優點,包括就算下大雨、水飽和,也能以水擋水,避免作物傷害和受損的問題,讓人們能吃得更健康。
農田裡有少數的福壽螺,但對楊文志來說牠們可以幫忙咬碎雜草當施肥,不算有害物。
種植的無窮收穫

楊文志做小眾行銷,有固定的老客戶,然後透過老客戶推薦再增加客戶數。有一部分主要也是靠網路行銷,客戶透過閱讀臉書或相關網站的訊息,聯繫楊文志,購買低硝酸鹽蔬果,目前的經營方式已足夠養家活口,當個全職農夫。

實質效益外的收穫,楊文志認為還有人際關係的改變,和現在朋友的交際模式不同以往相約出去大吃大喝,而是會開始以健康為前提,彼此交流資訊,這是互動模式的轉換。

未來將規劃課程傳授自創的技術

目前每年都以百分之三十的速度在成長,種植面積慢慢擴大,上一年度照顧到大約一百個家庭,楊文志希望在自己能力有限的情況下照顧到更多的家庭,他說:「我為何提到是家庭,因為家庭成員就是任何一個人受傷、生病,都要付出很多心力去關心,所以我希望大家都吃得健康,能減少受到生病的影響。」

等到技術發展得更完善,預計再過五年,楊文志希望能把這些經驗,分享給有興趣加入的朋友,教他們技術,跟他們分享,因此未來會規畫課程傳授一些關鍵技術與管理方式。

楊文志的菜有些是自取的,為了不讓消費者再付運費,會透過藥廠的藥局作為管道,讓消費者可以在藥局領菜。而他在藥局工作的朋友簡士凱就說:「他的東西是有創新、有產出的,不同於一般傳統慣行農作,蔬果不會有農藥殘留問題,是可信賴的對象。」


延伸閱讀

危機成轉機 甲仙種出無毒新希望

紫米玫瑰有機餐廳 發起菜園新用途

無毒的尚好 二四八農學市集

安心穿上有機棉 保護環境拒農藥

更多報導請看生命力新聞



東方美人茶 再現客家庄新生命

$
0
0

         

【記者劉馨宜、陳可熏/桃園市報導】走進桃園龍潭的大北坑社區,映入眼簾的是一望無際的茶園,伴隨著果蜜味的茶香。龍潭自古以來是台灣重要的產茶區,但一九八O年起面對產量過盛、價格暴跌,和高山茶興起,許多茶園乾脆休耕。二OOO年起,東方美人茶的出現讓大北坑重現生機,百年「茶鄉」又開始飄起「茶香」。




理事長解說植栽 (1).jpg
大北坑農村發展協會理事長江增平娓娓道出社區百餘年來茶業的興衰。
東方美人茶 讓茶鄉再飄起茶香

大北坑社區位於桃園和新竹交界,酸性的紅土丘陵地、濕潤多雨的氣候,符合茶樹生長的條件。 一九七O年代,桃竹苗地區是台灣主要的外銷茶產區,大北坑當時盛產阿薩姆紅茶。八O年代開始,由於大量農民轉種茶葉,產量過剩導致價格暴跌,大北坑居民為增加收入,轉種「龍泉包種茶」。好景不常,隨著中南部高山茶的興起,九O年代後期的北部茶葉市場受到嚴重波及,許多民眾只能消極的選擇休耕。

九O年代末期,眼看家鄉許多茶園休耕,早年的榮景徒留一片荒蕪,只剩下幾個老農堅守著包種茶園。大北坑農村發展協會理事長江增平決定和農會合作,鼓勵轉種有「東方美人茶」之美譽的白毫烏龍茶。「那麼高的價格要賣給誰?」包種茶每斤價格約四百元,許多農民面對美人茶近乎十倍價格感到懷疑。經過和居民多次開會討論,加上理事長帶頭種植,社區居民逐漸接受新觀念、復耕茶農也越來越多。
大北坑社區1.jpg
大北坑社區整齊有致的茶園。
獨特果香無農藥 美人茶打進國際市場

「很多事情就是要先了解自己的環境和條件!」江增平認真地說。轉型的主因有兩個,第一是由於先天海拔高度不足,無法和中南部高山茶競爭;美人茶由於發酵需求,不適合栽種在早晚溫差太大的地方,恰好符合龍潭坡度一百五十至三百五十公尺的丘陵地形。

「為何台灣茶品質那麼香,卻在外銷上卻受限制?」江增平感嘆,台灣茶品質優良加上產量稀少,理應在國際市場上非常熱門,但為何總是在外銷方面受阻呢?原來是出於農業殘留問題。東方美人茶特別之處在於茶樹嫩芽若經「小綠葉蟬」啃食,便會有獨特的果香和蜂蜜香,也是取決茶葉品質好壞的標準。因此,茶園若要吸引小綠葉蟬,就絕對不能噴灑農藥。

江增平自豪地說,東方美人茶是臺灣目前唯一可以外銷到國外的茶種,品質受到國際認可。美人茶一年只有一收,產量非常稀少,隨著近年來食安風暴、手搖杯「毒茶」風波,東方美人茶獨特的無農藥特性,更受消費者喜愛。

東方美人茶產品 (1).jpg
大北坑出產的東方美人茶屢獲各大茶葉競賽佳績,品質優良。
水保戶外教室 崩塌區到水保典範

「像我們常常在泡茶,夏天不到十點就熱的受不了想開冷氣,但是最近幾年中午十二點半才需要開。」居民最直接感受的氣溫,一語道出大北坑社區植樹造林的成果。

二十多年來,社區配合水土保持局的造林計畫,植樹造林不僅解決荒廢茶園的問題,十幾萬棵樹逐漸成林,也創造生物的棲息空間。「我們這兒松鼠是常客,還有狐狸、藍鵲、喜鵲、獨角仙,甚至十幾年沒看過的螢火蟲都回來了!」江增平說,社區的改變居民有目共睹,更會主動利用假日整理環境。

大北坑社區位於龍潭三水村,「三水」的由來是因為村內三條溪水匯流。由於地處兩座山坡陵地所組成之河谷地形,地質相當脆弱,維護起來格外艱辛。早期的大北坑是「崩塌受災區」,每逢大雨、颱風必釀成極大災害;一九七六年起,水保局開始協助社區以生態工法整治山坡地,一九九七年,「三水水土保持戶外教室」正式落成。
大北坑(三水).jpg
三水水土保持戶外教室。
以茶樹種植為例,「等高耕作法」是一種兼具水土保持和產業發展的栽培方式。將山坡地沿等高方向開發成小階梯,不但可以增加雨水滲透進土壤儲存的機會,更能在下大雨時避免土壤快速沖蝕。平日用來教學的水保設施,讓大北坑在二OO一年納莉颱風重創台灣時逃過一劫,僅有輕微的災害,居民也才真正意識到水保的重要。

三水水保教室沒有教科書,卻是最具體的活教材。水土保持常用草種、多樣性排水溝、生態農塘、土壤沖蝕觀察區等多樣性示範活教材分布在社區。團體民眾只要上水保局網站登記,社區便會派人進行導覽解說,江增平說,每年約有五十個團體參訪數,「預計今年底還會到鄰近國小推廣水保教育。」
理事長解說植栽.jpg
江增平多年來推動植樹造林,不但解決荒廢茶園的問題,更創造生物多樣性。
伯公黃金蟬 打造多元化客家庄

「未來希望朝教育、人文面發展,不要讓農村只有產業。」江增平仔細分析,農村要永續發展,不可能長期仰賴單一產業,因此他鼓勵居民以不破壞環境為前提,多元發展。「老家對我來說越來越有魅力」,大北坑居民羅先生今年初剛從外地回到老家,他說,社區的環境越來越好,加上綠化工作已進行到自家門口,自己有責任要去維護,「回到社區是責無旁貸的事」。

「伯公」是客家人的土地公,也是大北坑居民的信仰中心。桃竹苗地區的客家習俗會在農曆二月二日、四月八日、八月二日以及冬至舉行伯公四祭福儀式。每年四月八日,大北坑的居民會一同祈求伯公,希望有大量的小綠葉蟬來吸吮美人茶,做出好品質。
伯公黃金蟬.jpg
小綠葉蟬是讓美人茶更好喝的關鍵,圖為社區居民打造的「伯公黃金蟬」。
江增平語帶感激地說,大北坑能出產的高品質美人茶,並多次在比賽中獲得頭等、特等獎,小綠葉蟬的啃食功不可沒。於是,由居民聯手打造、半個人高的石雕小綠葉蟬誕生了!取名「伯公黃金蟬」,特別感謝伯公的保佑和小綠葉蟬大力相挺,才能讓美人茶像黃金一樣珍貴。


延伸閱讀

台灣藍鵲茶 點燃坪林新生命

八八風災後家毀 推廣茶葉再出發



台灣女生自拍短片 傳達性別平權

$
0
0

         

【記者劉筱妍、陳渝涵/新北市報導】喜歡用一些無厘頭又結合時下話題來拍攝影片的Lexie,開設了頻道「同志道合」,分享自己的短片。像是為了破除對同志的刻板印象,把自己體育被當兩次作為反例,來證明女同志並非都是運動健將。在她的影片中,總是會用些有趣的橋段來講述同志文化,讓大家對同志有更深的了解。




Lexie拍攝短片介紹同志文化。
看見台灣還沒人做  決定經營頻道

Lexie到美國唸書之後,開始接觸YouTube文化。由於許多人會在上面分享經驗、記錄生活,因此她發覺能在YouYube學到各種東西,其中有些影音創作者的議題便與LGBTQ有關,LGBTQ為女同性戀者、男同性戀者、雙性戀者、跨性別者以及酷兒之英文字首縮寫。然而她注意到台灣尚未有頻道是以多元性向為主,於是Lexie心想或許會有人需要這方面的知識,即使本身沒那麼專業,但可以參考國外別人的東西,再整理變成自己的。所以她從二O一五年開始找朋友一起拍影片,經營起「同志道合」。

至於頻道命名由來,原本是英文的「Lesbianingtogayther」,靈感來自一個Lexie喜歡的美國影集,她說:「這個字很有趣,不過我把together中間的ge改成男同志的gay,因為我想要表達男女同志都在一起幫婚姻平權發聲的意思。」加上這個頻道一開始就把華人當成主要的目標觀眾,因而又取了「同志道合」的中文名。並且考慮到香港或其他華人朋友可能不熟悉台灣的中文語言,Lexie特別加上英文字幕。

用有趣正面的方式  傳播性平知識

「同志道合」每集有一個主題,例如:蕾絲邊俚語挑戰、泛性戀是什麼等,Lexie藉由調侃自己、小劇場,或與友人對談的方式呈現。當中有一集談跨性別,她請跨性別朋友和大家解釋什麼是跨性別同志,並舉例有些明星也是變性的跨性別戀者,她們自信且受觀眾喜愛,像是台灣的Kiwebaby張喬翔、國外的Jamie Clayton潔米‧克萊頓。

因此希望跨性別戀者們勇於做自己,以最自在的身份生活,能與朋友相處得更融洽;也請跨性別戀者分享別人對他不禮貌的話語,尤其常有人稱其為人妖或是露出嫌惡的臉,透過跨性別同志親身經歷的感受,讓人們反思因為性向歧異產生的誤會、開的玩笑,對他們造成很大傷害與不尊重。也由於同志熱線的朋友參與影片的拍攝,讓大家能聽到同志朋友的現身說法。Lexie表示台灣同志雖然友善,但因為環境因素,還沒有像美國那樣比較多人願意在網路上露面,因此很感謝熱線的朋友給她很多想法以及專業知識。

Howard是常常參與「同志道合」的朋友之一,他覺得Lexie就像影片給人的風格一樣,友善熱情。跟她一起拍影片除了開心之外,最重要的是能為LGBTQ盡一份心力。現在社會接受、談論同志議題,或是爭取權益的情形增加,不過還是有對同志不清楚的人,他們可能是同志的父母或朋友,知道自己身邊有人是同志的時候會不知所措。所以Howard希望「同志道合」能在他們摸索的過程中有所幫助,他說:「我們的構想為,這是個屬於所有同志的頻道,但也可以對不理解同志的族群友善。」同志朋友的感謝以及非同志朋友的鼓勵,對「同志道合」而言是最好的回饋,也是他們繼續拍片的動力。


延伸閱讀

同志呂欣潔 選戰立委傾聽民心



義賣學童畫作 深耕地方教育

$
0
0

         

【記者馮安華、董博尹/桃園市報導 】位於桃園市的龍山國小今年初與桃園人文藝術協會合作,義賣七十八幅弱勢學童的畫作,連同其他藝術家的義捐,近百幅作品的拍賣金額高達五十三餘萬元。人文藝術協會理事長詹美華表示,盈餘已全數投入桃園地區偏遠學校的藝術教育,在六所學校與一所育幼院中開班授課,深耕書法、舞蹈、美術、音樂、文學等五大領域。



IMG_1991.jpg

桃園市龍山國小透過義賣學童畫作的方式,募得義款五十餘萬元;桃園市人文藝術協會再將該筆款項投入偏遠地區的藝術教育,讓民眾買畫的愛心發酵至最大效能。
義賣畫作的作者,多半是單親家庭、隔代教養、或家庭有變故的學童,放學後在桃園藝術人文協會照顧下學習畫畫。而義賣活動則在前桃園市長、現任桃園市家長會長協會理事長呂朝福,與前武陵高中校長林繼生的大力推動下完成。詹美華表示,此次活動的初衷是藉由義賣建立學童創作信心,並以「愛心再循環」的方式,將義賣所得用以支付開設藝術班的成本。針對弱勢學童缺乏藝術的教育環境,她強調「我們有一分力,就做一點事。」

心靈的提升 填補物質的不足

詹美華回憶,當她將這個活動的發想告訴龍山國小校長羅明訓時,羅當下即回應,「我正好有五十幾個弱勢學生,就在他們的靈魂中耕植藝術的種子吧。」這群學生皆因家庭變故導致放學後四處遊蕩,羅明訓就讓他們在放學後,接受藝術指導;而師資方面,皆由人文藝術協會提供。

羅明訓表示,他企盼透過藝術的薰陶來提升孩童的心靈,藉以補足他們在物質層面的不足,「他們也值得被陶冶。」他進一步指出,很多學生雖然學業成績並不亮眼,但在藝術方面的靈感卻很豐富、可愛;為推動藝術教育,羅明訓甚至在校園內設置「龍山藝廊」,將學生的作品展於其內,也會不定期邀辦藝術名家的義展。而此次義賣活動的舉辦,便是該群學生的期末畫展,藉此凝聚社會對孩童藝術教育的關愛。

至於龍山國小以外的深耕教育,詹美華則說明,協會已與六所偏遠地區的學校與一間育幼院合作,定期開設藝術進修班。她進一步指出,其實民眾很期待一個富有藝術氣息的教育環境,而她的工作便是扮演扶持者的角色,發酵民眾的愛心,打造一個「轉角就碰見藝術」的學習環境。

IMG_1980.JPG
校長羅明訓(左一)會同「知福惜福感恩再造福」活動的推手詹美華(右一)、呂朝福(右三)與作畫學童合影。
深耕藝術  拒絕放煙火式教育  

被問及是否因此愛上畫畫,蔡姓學童拿著畫筆並點頭燦笑,「只要有白紙,我就想畫畫。」但對於藝術環境的建立,林繼生表示,要加強的地方還有很多。他分析,要讓一個環境具有藝術的氣息,必須要有兩個面向的努力:籌措經費、營造氛圍。

「天分是不分貴賤的」,林繼生說明,投注於地方藝術教育的預算有限,而他的和其他藝術協會成員的工作,便是在既有的政策下結合民間力量,發展出「有感的藝術教育」。他同時表示,藝術教育絕對不能是煙火式的教育,藝術氣息並非曇花一現,必須深耕,「唯有向下扎根,學生才能向上提升。」

前桃園市長呂朝福也呼籲社會,藝術氛圍的深耕與培養,必須透過更多產官學的合作來達成。他接著指出,桃園地區近年工商業竄起,藝術方面的教育預算就相對地較為微弱;然而,政府力量有限,民間力量無窮,呂朝福企盼能凝聚更多的民眾參與,把學生從「升學導向」的社會思維中,提升至「藝術導向」,在沉重課業之餘,以美育帶動德育。


延伸閱讀

不忘夢想 彩繪人生

繪畫人生 陳盈泰畫出自信

心跳計畫 多元學習暨心靈輔導

更多報導請看生命力新聞



流浪ing 一起旅行的書店

$
0
0

    

【記者李艾庭、賴容愛/台北市報導】走進捷運台電大樓站附近的溫州街,有間被植物包圍、看似隱密的店。老闆娘Katie是個愛好旅遊的人,為了讓參與自助旅遊的人做交流,開了間位於台北的旅遊書店──「流浪ing旅遊書店」。




IMG_0274.JPG
店外景像。

愛好旅遊實現夢想

從小就愛玩的Katie,長大後常找一些不認識的旅伴朋友,一起去長途自助旅行。在某一次回國之後,就想要做一些與旅遊相關的事。她發現每次出國前都要做很多功課,於是就打算開個小小的旅遊圖書館,讓其他旅人擁有更多資源。

開書店前的她遭遇很多困境,身邊親朋好友都勸退,反對聲浪極大,認為市場已經逐漸式微,書店不會賺錢。不過她關懷旅遊的心,沒有那麼容易被打敗,因此還是決定開一間以流浪為店名的「流浪ing旅遊書店」,因為她覺得自己的長途旅遊是到處流浪,而不是大家所說的玩樂。

店內三分之一的旅遊書是Katie特別從中國帶回來的,通常是國外較知名的書籍翻譯本,這些書在台灣的書店很難找到,但畢竟中國市場大,比較有本錢翻譯多種書籍。對於客人找不到的書她也會幫忙代購,盡量為客人找到所需的資訊。店內的書大部分是租借,將借期設定為大部份人出國的時間長度——十四天,這樣出國的客人就能在回國後還書。店內還有很多國外展示品是親朋好友的收藏,有一面牆則有許多明信片,這些明信片一半是自己出國旅遊時寄回來,另一半是朋友在開店後寄的。

各國寄回來的明信片。
互助合作

對於來到店內想要Katie推薦書籍的人,她會先問說要去多久,是深度還是短期旅遊,如果已經選訂短期目標,那麼號稱「背包客的聖經」的《Lonely Planet》就不適合,因為它資訊量多,像教科書一樣都是字,若只去三五天的旅行,這本書能帶來的幫助不大,推薦短程的人可以參考Mook系列。曾經去過的客人蔡小姐說:「沒看過那麼多旅遊書的店,感覺很特別。」

來到店內的街坊鄰居很少,大部分都是要參與活動的客人。Katie之前常常參與自助旅遊社團,他們本身就常有旅遊分享會,在她開店之後,這些社團就會跟她租借場地,有些客人看到後,也會想要分享。開店這兩年上百場分享會,有很多有趣的人或有趣的事,Katie覺得很多人的故事都很豐富很厲害。每週四下午還會有樂齡讀書會,是與社區發展協會合作,讓退休大哥大姊們有空就能參與,有書籍分享,也有桌遊課之類的,而這些多元課程,都是他們自己規劃。
多元活動使用的桌椅及旅遊書籍。
「流浪ing旅遊書店」目前主要提供的活動是辦旅遊講座,不過Katie希望以後能有旅遊規劃,像是與旅行社合作,或是幫忙訂票之類的服務,讓書店比較生動多元,而不只是聽講座和看書。這是台北第三間旅遊書店,這些旅遊書店間彼此認識,擁有共同朋友,Katie也希望未來能一起合作活動,讓旅行回來的人有更多共鳴,沒辦法去的人也能從書中得到慰藉。


延伸閱讀

鹿途中旅遊書店 旅人的驛站

Zeelandia 旅人書房與世界接軌

宜蘭人的文化書櫃 旅二手概念書店

更多報導請看生命力新聞 



《窩抱報》看見流浪動物的存在

$
0
0

    

【記者張詠晴、劉意璇/台北市報導】流浪動物收養與安樂死相關的電影〈十二夜〉上映後,民眾對流浪動物的關心重新開始被討論,《窩抱報》的創辦人蘇于寬從自身經營貓咪中途之家的經驗中學習,做出「第一本專注關懷流浪動物」的動物雜誌。



DSC01162.JPG
《窩抱報》創辦人蘇于寬以及《窩抱報》。

觀察社會從貓咪中途到《窩抱報》

二O一五年四月發行創刊號,《窩抱報》創辦人蘇于寬,綽號酥酥,在創立刊物前就有經營貓咪中途之家的經驗,緣起於大學時期,冬天的晚上騎在路上發現很多路倒的小貓小狗,於是大二大三開始收養小貓,同學有撿到也會問他要不要養。他說,多數的大學生都愛夜衝和夜唱,但只在乎時速是否衝破一百,沒注意到路上有許多路倒的小動物,進而反思「原來他們就生活在我們周遭,只是我們沒發現」,於是他開始思考除了收養還能為他們做些什麼?透過參與動保團體的志工活動與訓練後,酥酥開始更有完整的想法,於是在二O一一年開始有規劃的經營中途之家,藉此幫助了更多的流浪貓。

兩三年後酥酥開始有了新的感想,動保工作從救援、醫療到中途之家,最後找到家庭送養,這是「十幾年前就有人在做的事,十年後還在繼續做」,安樂死的比率卻沒有減少,因此認為動物保護行動應該從頭教育,改變這種將小動物視為商品的價值觀。

在二O一二年底「窩窩」計畫成形,從架設網路認養平台到二O一三年開始舉辦展覽,二O一五年初發行刊物,《窩抱報》將自己定位成第一本「專注探討流浪動物」的雜誌。

12042019_1080730051938652_1693311154_n.jpg
創刊號-《街犬的一生》。
全觀式的探討流浪貓狗問題

多數市面上的動物雜誌都是以寵物為主,內容多數在分享自己家的毛小孩,去哪裡美容、有甚麼新玩具或產品,流浪動物的議題卻鮮少有人分享,從兩年前的紀錄片〈十二夜〉開始,流浪動物的保育問題再度受到重視,《窩抱報》希望用全觀的視角來探討動物保護的問題,創刊號就用了十頁探討〈街犬的一生〉,點出流浪貓狗在街道上可能遇到的困難與挫折,從街犬的形成到生活環境,面臨撲殺與收容、安樂死等問題。

二期封面利用反諷式疑問句〈我就不愛他們不行嗎〉為主題下標,反映今日的動保議題常常被分為愛動物的與不愛動物的,雙方形成對立、無法溝通,棄養與厭惡流浪貓狗並不絕對錯誤,就當事人過去的生活背景下去探討,或許有人不喜歡動物是因為小時候曾經被貓抓、被狗追,造成今天無法與動物正常互動,問題不在於追究每個人愛或不愛動物,重點是要學會對生命的尊重,設身處地的為流浪貓狗著想。

透過設計讓《窩抱報》好好看

近期出刊的專題〈用設計擁抱毛小孩〉,從平面、工業、空間與網頁設計四種面向探究新的意義,各行各業的設計師透過設計思考解決動物保護議題,其中最特別的設計是由美國團隊Bark & Co.設計的手機軟體「BarkBuddy」,這款軟體就是為狗狗打造的線上交友軟體,與收容所、動物救援組織合作,讓潛在且合適的飼主找到待認養的狗狗,透過APP找到中意的狗狗,可以親自探訪後再決定是否要將牠帶回家。

因此第三期《窩抱報》的刊物封面設計有別於前兩期的設計,「窩窩」自家設計師林詩宜扛下封面設計,她將過去三期封面「家的形狀」設計沿用,但加入了「錯視」效果,讓動物彷彿穿梭在圖形之中,意味著期待他們無論走到哪裡都是「家」的概念。

12177769_1080730221938635_1841668132_n.jpg
第三期的《窩抱報》封面則以「錯視」的概念來設計,希望吸引不同於原本就愛貓狗的族群來了解。
「窩窩」讓民眾與政府形成對話

二〇一六年即將徹底執行動物保護法中的「日出條款」,規定收容所達到「零安樂死」,但進所的動物數量還是一樣,認養人卻不夠多,民眾意識到這反而會導致其他民間中途之家的負擔,且中途之家的品質很難把關,政令施行後可能導致更多的流浪動物受到不好的對待,志工民眾向「窩窩」投訴這樣的政策並不謹慎,大量的流浪狗被轉移至狗場後,下場更無法預測。

「窩窩」向動保處申訴,讓政府了解到這個問題,同時也撰寫相關文章讓社會大眾更了解「日出條款」,動保處最後甚至舉辦記者會向社會大眾統一解釋執法規範與配套措施,這樣成就了一個優良且雙向的溝通管道,不再只是過去民眾無效的抱怨或政府不斷的裝作沒聽見。

創辦媒體想要傳達思考與教育,酥酥認為「想要立竿見影不太可能」,讀者在閱讀文章過後可能會有些想法,有時只會放在心中,但因為對「窩窩」有了基本的信任關係後,願意與「窩窩」分享意見,這就形成了正向的討論空間。


延伸閱讀

認養流浪動物 把流浪狗變快樂狗

部落客carrie 流浪動物認養po上網

台大懷生社 小貓狗的棲息地

更多報導請看生命力新聞



盲人用調味罐 料理美食無障礙

$
0
0

    

【記者周庭羽、歐陽思岑/台北市報導】要做出一道好吃的料理,不可或缺的就是各式各樣的調味料。但是對於盲人或弱視族群來說,如何區別調味料種類時常成為他們的困擾。因此,僑光科技大學的學生張雲漢和姜明佑在老師的協助下設計出多功能盲人調味罐,讓盲人能夠輕易分辨出調味料,自己也能順利煮出可口的菜餚。


僑光科技大學的張雲漢(左)及姜明佑(右)為減少盲人不便,設計了專用調味罐。
四處訪談調查修改貼合盲人需求

因為指導老師本身從事的設計都是針對弱勢族群,因此張雲漢和姜明佑選擇視障者的輔具設計,他們決定從食衣住行方面著手。電腦輔助工業設計系的張雲漢提到,很少人會想到要為如此稀鬆平常的東西做設計,但他們認為,一般生活中再普通不過的調味罐,視障朋友們卻無法如此簡單的分辨出來。因此他希望設計出一項能夠改善盲人生活上不方便的輔具,讓他們不必依靠他人的力量,自己也能獨立分辨。

為了能更加了解視障者的需求,張雲漢和姜明佑到處調查研究,蒐集各方資料。除了視障朋友,他們還詢問了弱視長者的意見,並請他們試用實驗品模型,徵求視障朋友的建議和感想,以便改良調味罐的設計 。

第一次做出的模型上面只有盲人點字,並無其他標示,結果發現家中其他人可能會無法得知調味料種類,因此他們便稍作修改,在調味罐上新增標籤,讓一般大眾也都能使用。

將作品實體化的過程中,他們也碰到很大的瓶頸,因為模型是使用透過逐層累積加疊原料製出模型的3D列印技術做出來的,烤模型時很容易失敗,或是剛做完的時候表面過於粗糙,只能再自行做修補,補完再重新上漆,在外觀上下了許多功夫。

盲人用調味罐結合特殊功能,視障者或一般人都可使用。並且調味罐底部磁鐵設計加上附有磁力的展示台,能讓調味罐更加牢靠。
三大特色功能專為盲人貼心設計

此款盲人用調味罐就外表就如同一般調味罐,較為特別的是,他們考量了視障者在使用時可能遇到的各種狀況,貼心的為他們設計出三大功能。

最基本且最重要的一點便是瓶身上附有點字,盲人可以轉動瓶蓋觸摸來得知調味料種類。另外,調味罐能夠一次收納三種調味料,大幅節省空間,而調味料則預設為糖、鹽、胡椒三種最常被使用的。為了減少盲人在拿取調味罐時抓不穩而翻倒,因此做了不倒翁的設計,瓶底還加裝磁鐵使它不容易倒。最後附上有黏貼磁鐵的展示台,調味罐放上去就能吸黏住,更加穩固。

在調味罐瓶蓋與瓶身兩側各有兩個卡榫,轉動瓶蓋,將瓶蓋與瓶身的卡榫對齊後,藉由觸摸上面的點字,便可得知當下是何種調味料,在操作上非常簡單明瞭。

僑光科技大學張雲漢希望將來能量產,讓更多人受惠。

榮獲多項大獎盼與廠商合作

「盲人用調味罐」 因為設身處地去思考弱勢族群問題,並研究要如何給他們幫助,深獲評審們青睞,不僅獲得了二〇一四第二十五屆馬來西亞ITEX國際發明創新科技展金牌獎,更同時榮獲「日本知的財產協會」與「國際知識產權交流會」兩份特別獎,給予他們極大鼓勵及肯定。

目前此盲人用調味罐只有做出雛形,姜明佑提到在國外展場時曾經有廠商與他們接觸過,對於此作品相當有興趣,但尚未談到細節部分。他希望能再將調味罐稍作修改,把製作的材料成本壓到最低,讓調味罐量產化,並期盼有公司願意與他們合作,讓盲人生活更加便利。


延伸閱讀

適性發展 幫視障者尋找新出路

輔具資源中心 身障和輔具的「媒人」

拍得麗 帶給盲人一片嶄新天地

更多報導請看生命力新聞



「韭菜盒子」 用動畫說同志故事

$
0
0

    

【記者劉筱妍、陳渝涵/台北市報導】電腦貼著人物外觀設定的便條,牆壁掛滿同志活動的文宣,小小的辦公室是動畫「韭菜盒子」誕生的地方。「韭菜盒子」為基本制作二〇一五年開始創作的單元劇短片,將同志日常遇到的各種狀況,融入兩位主角怡君與雅婷這對伴侶的故事中,希望藉由她們和大家分享怎麼化解生活裡的性別偏見。



基本制作的行政總監多多談論韭菜盒子的製作。

擴大性別議題  融合台灣民俗

基本制作由基本書坊成立,後者為一間以男同志書籍刊物為主的出版社,近期由於關心更大範圍的同志議題和性別教育,出版品不再只專注於男同志。加上書坊認為用影像討論議題能跟年輕人快速結合,也比較容易理解,新團隊於是決定用女同志而非男同志、動畫的方式呈現。但為何取名「韭菜盒子」?其行政總監多多(綽號),神秘地表示這是他們埋藏的伏筆,等到最後一集播出時觀眾就能明白「韭菜盒子」的含義。為了呼應「韭」這個字,他們預計製作九集。

故事從雅婷、怡君兩人互訂終生開始,探討同志伴侶的生活情形。雅婷相信民間信仰,怡君則是基督徒,因此面臨各自宗教不同的婚姻建議時該怎麼解決;第二集清明掃墓的劇情,點出傳統習俗因為注重入祠、家族綿延,而對同志產生的束縛,像是質疑同性如何傳宗接代?同志伴侶無後將來誰負責祭拜祖先?多多表示結婚、祭祖等是一般人生命中會歷經的過程,同志當然也是,然而他們可能遇到更多問題,例如社會的批判、法律制定的缺陷等。所以「韭菜盒子」試著找出說法、提供答案,就透過雅婷阿嬤睿智地回答「拜不拜在心意」、「聽說現在很多人都用樹葬海葬,不用麻煩子孫」,來跳脫祭祀的繁文縟節,重新思考家人間的情感連結。

雅婷和怡君的人物設定。

與生活緊密結合  同志就在身邊

不論是台灣民俗或者童話故事,「韭菜盒子」嘗試將生活中習以為常的事物與影片結合。例如讓兩位主角在廟埕前辦婚宴,展現中南部宴客的習俗與台灣傳統生活的形態;身為老師的雅婷和幼稚園小朋友講現代灰姑娘的故事,肯定每個人身上不同的性別氣質。怡君與雅婷的菜市場名,也是為了讓觀眾感受同志族群就出現在我們生活中。,因此對團隊而言,構思劇情與如何融入議題並不是創作影片最大的困難,反倒是技術層面的問題。藝術總監Nick解釋,由於目前只有一位動畫剪接師,一集的產出需花上一、兩個月,也因為人力與資源不足,於是刻意簡化人物,用較低技術需求的方法復古呈現。他期待透過可愛的卡通方式,接觸各年齡的觀眾,讓大家一起看一起思考。

「廟口民調」是基本制作的另一個活動,他們與台北、新竹、台中、高雄的同志團體合作,派義工在廟口發放多元成家的資訊,並記錄民眾的反應。多多表示,社會上反對同志婚姻的團體大部分為泛基督教,然而基督教在台人口比例約百分之三到百分之五,大多數民眾仍屬於民間信仰,因此他們選擇廟口觀察,想了解主要民眾的看法。他們發現民眾並沒有預期中反對,有爸爸媽媽帶著小孩和義工互動,藉此教育什麼是婚姻平權;或是自己孩子本身為同志的父母走過來替他們加油;也有不少民眾向義工詢問可以怎麼做來支持他們。多多說:「從民眾的反應,我們感受到台灣的社會真的在改變了。」


延伸閱讀



「大哥」棄槍拿帚 助更生人就業

$
0
0

         

【記者王妤安、曾佳萱/新北市報導】「你們上網搜尋我的名字應該都查得到我的經歷。」前黑幫堂主陳興餘面對過去毫不避諱。他說,因為從前混幫派的那些故事,讓他更懂得珍惜現在的每一刻。陳興餘出獄後洗心革面,不拿槍,改拿掃帚,成立清潔公司提供更生人就業機會,更進一步成立基隆市更生互助協會,協助他們不再走回頭路。



IMG_2452.JPG
陳興餘(左一)與公司員工合影。

浪子回頭為家人 創業初期盡碰壁

年輕時的陳興餘血氣方剛,經常進出監獄。過去為了討債,曾了結兩條人命,人生前半段都在獄中度過,然而太太和女兒沒有間斷的探視,成了他改變的力量。假釋的前兩年,女兒曾向他說:「從小只認得看守所和監獄的路。」,這一句話讓他頓悟,待在監獄裡的這些日子,錯過很多陪伴女兒的時間,因此他決心改變自己,出獄後好好彌補家人。

二O一三年八月,陳興餘假釋出獄,在家人的鼓勵之下,決定開創清潔公司,他告訴自己絕對不用從前混黑幫所得來的錢財,要靠自己的力量重新開始。創業初期,他到處拜訪親戚朋友籌資金,但是「更生人」的身分讓他處處碰壁,現在的他回想起那段日子所受到的屈辱,他說:「好痛苦!真的難以言語的痛苦。」

新北市殯葬管理處的清潔標案,讓陳興餘的清潔公司有穩定的工作。剛起步的他,除了做自家公司的工程之外,也在其他的清潔公司上班學經驗,利用時間到就業輔導中心上課,積極考取證照,「更生人在學習時,起步的時間晚了一般人很多,所以更要努力並駕齊驅」他說。
以更生人為品牌 幫助弱勢族群

陳興餘所成立的清潔公司,有一半的員工是更生人,「我想把更生人作為自家的品牌」,陳興餘表示,因為更生人出獄後的表現常讓社會失望,所以很多公司會不敢雇用他們,他想要改善更生人難找工作的問題,因此成立了清潔公司,讓更多的更生人能夠有機會改過自新,立志顛覆社會對更生人的刻板印象。

陳興餘的清潔公司除了更生人,也雇用精神障礙者及單親父母,他認為他們對於工作的熱忱及表現,不會輸一般人,因此他喜歡雇用來自這些族群的員工。陳興餘表示,一位中度精障的員工溫春生對於清潔的想法讓他印象深刻,一般人說到清潔就想到掃地和拖地,但員工溫春生曾說:「清潔就是整理房間的角落,因為角落的灰塵會集中到中間,這樣房間每個地方都會乾淨。」對於清潔有了自己的一套學問。

「社會給我很多機會,所以我也願意給別人機會」,陳興餘因為自己走過的路,所以更能理解更生人和弱勢家庭的艱辛,他時常告訴自己的員工,不要因為事情少而不做,過去經驗讓他深刻的體認到,只要肯做就不會找不到工作。
IMG_2447.JPG
員工在板橋殯儀館從事清掃工作。

因共同語言 更理解員工需求

陳興餘說,因為自己是更生人,與員工之間會有共同語言,因此更能理解他們的需求。「他們下班後的生活我很難管得到」,所以陳興餘每天都會跟員工聊天瞭解他們的近況,避免員工又出外逞兇鬥狠,但是在處理員工鬧事問題時,他表示自己絕不會容忍員工一再犯錯,因為容忍只會讓他們又回到從前。

陳興餘在要求員工之前,都會先從自己做起,因為曾是黑幫老大,他認為自己的蛻變對員工而言會很具指標性。他秉持著「我能改變,其他人也能改變」的想法帶領公司,面對員工在工作或是生活上所遇到的問題,也時常會用自己的故事提醒他們,並用自身的經驗幫助員工解決困難。

11270421_585222048246956_3077775834205584120_o.jpg
公司員工在大型活動現場進行環境維護工作。(圖片來源:潔安企業社臉書粉絲團)

擔起社會責任 回饋社會及家人

陳興餘表示,因為出獄後到現在一年多的投入,才終於了解什麼是社會責任,「過去讓家人有太多的失望,也對社會做了太多的壞事」他語重心長的說。因此出獄後他除了成立清潔公司及更生人互助協會,也積極到各監獄或學校分享自身經驗告訴更多的人不要誤入歧途,讓自己的故事成為他們的借鏡。

在公司裡,陳興餘時常提醒員工要懂得回饋家人,因為自己得到家人的支持才能改過自新,所以他更能體會家人的不離不棄對於一位更生人來說有多重要。他表示,更生人從前所做錯的事,對於社會與家人的虧欠,在出獄後更應該努力回饋。

陳興餘說:「公司裡的更生人會認同這裡,然後介紹給同是更生人的兄弟」,他表示樂見如此,因為出獄後的更生人很容易又被幫派找回去,然後重蹈覆轍,他們在出獄後相互介紹工作,一個帶著一個,陳興餘認為這樣正面的影響對於社會來說是個好的現象,「這也是我算是我回饋社會的一部分」他說。


延伸閱讀

新希望美食坊 給予更生人新希望

恩福會 多角化經營陪伴更生人

趕路的雁 七年來重建更生人

更多報導請看生命力新聞



方王媽媽堅果饅頭 揉出一家情

$
0
0

    

【記者游善芸、吳宜靜/新北市報導】「現在最幸福!」方王媽媽堅果饅頭的創始人方王寶珠笑著說。小小的工廠裡,幾個員工親手桿麵糰、加內餡,揉出一顆顆扎實美味的饅頭。回想起剛創業時的身心俱疲以及家人間的爭執,到現在擠身手工饅頭界的翹楚,方王寶珠對自己最初的決定非常滿意。讓大家吃得歡喜又健康,同時創造一個安全踏實的工作環境給家人一直都是她的目標。





12048504_990850164271609_160520648_n.jpg
方王寶珠和先生在製作饅頭的過程中互相幫忙。

從點心變成工作 為家人揉饅頭

在先生的鐵工廠幫忙幾十年、大半輩子相夫教子的方王寶珠喜歡動手做饅頭當點心,也常常分享給鄰居朋友,久而久之饅頭的美味就在熟人之間傳遞開來。

因為大家的讚不絕口,方王寶珠想到,何不將製作饅頭當作自己的事業?先生靠沖床加工養家活口三十幾年,兒子長大後也接手父親的事業。但近幾年訂單外移到大陸的工廠,生意大不如前,再加上沖床是危險的工作,擔心兒子和丈夫時常面臨職業傷害,「我一定要帶先生和兒子脫離那個危險的行業。」方王寶珠決心走上創業這條路。

得不到家人支持依然堅持自我

當時方王寶珠每天在鐵工廠幫忙到下午五點,再做饅頭到半夜三點,拉著先生、兒子一起幫忙。方王寶珠說:「二OO五年剛創業的時候很累、睡不飽,每天站著擀麵糰弄到手腳腫得像『紅龜』。」

先生和兒子常常抱怨太累了。方王寶珠總是不停勸他們:「先做做看,做不起來再說!」他們問:「要是饅頭做不起來,生活怎麼辦?」方王寶珠仍舊堅持:「既然都做了,成功失敗都要繼續!」

曾因創業一事天天和家人吵架,但擦乾眼淚後,方王寶珠還是會說:「你們不做,我自己來!」她不要先生幫忙,但夫妻感情深厚,唸歸唸,先生還是會在半夜起床和方王寶珠一起揉饅頭。

在習慣做饅頭後,她便立刻問先生:「是要跟我一起賣饅頭還是繼續做沖床?」考量到景氣、生命安全再加上太太的對饅頭事業的毅力,先生終於選擇妥協。

「知道他願意賣饅頭後,我立刻打電話叫賣二手的把工廠的沖床工具搬走賣掉。」方王寶珠笑著說,要乾脆點、斬斷先生的猶豫。

方王寶珠說:「現在我先生也不會後悔,做饅頭真的比較安全。」

堅持饅頭的品質 做出自家的美味

每個人都會做饅頭,但是賣給客人的商品不一樣,製作商品的過程要拿捏清楚。於 是方王寶珠和女兒一起去外面上課,學習如何揉出「真正」的饅頭各種技巧。她笑說,也有過好幾次做了幾百顆饅頭,但成功的只有十幾顆的經驗。

饅頭裡的堅果和乳酪也是方王寶珠一一試味道、計算熱量,才逐漸形成現在的成品,只為了能夠讓顧客吃得更健康養生。

包在饅頭裡的餡都經過方王寶珠嚴格的檢查。即使是長期合作的貿易商,只要發現貨有瑕疵,她也二話不說立即退貨,她認為那是給消費者的保證。

1.jpg
經過秤重後,餡料容量一致的堅果饅頭。
靠大家齊心 闖出一片天

照自己的步調慢慢調整、慢慢賣,兒子和丈夫幫忙做饅頭、女兒幫忙做網路訂單、訂購饅頭的人幫忙宣傳,生意逐漸上了軌道。

「多虧很多人的幫助,不然我其實也沒辦法做啦!」方王寶珠說,好在一直堅持,才有今天。準備一個三餐都吃得飽、不煩惱、很安全的工作環境給家人,平安過日子,她說做這個決定非常值得。

122.jpg
架上擺的是師傅們及家人在背後一同努力才完成的待蒸饅頭。

延伸閱讀

健康的味道 用愛製成的思勳饅頭

愛肯樂活工場 自閉兒的手工饅頭

奇岩烘焙坊 手作健康好味道

更多報導請看生命力新聞



視覺障礙全倒 找回自我肯定價值

$
0
0

    

【記者蔡瀚霆、余奕賢/台南市報導】踩著自信步伐,如大鵬展翅般優雅地將手中的保齡球擲出,「全倒!」台南大學特殊教育系博士班視障學生黃子軒說:「或許上天給我這樣的身體、這樣的際遇,是要我去克服困難,並以我的勇氣去幫助其他需要幫助的人。」截至二OO一三年,黃子軒在國際視障保齡球錦標賽共奪得十三金、六銀、六銅的成績,並於二O一四年獲頒總統教育獎。





生命力.png
台南大學特殊教育系博士班視障學生黃子軒打球的專注神情。
先天性眼球震顫 從小缺乏自信

「雖然生活中充滿視力所帶來的不便,但我會找出適合自己的方式來改善。」回首過往,黃子軒仍然樂觀的說,從小,在閱讀、看黑板時,常常看不清楚,所以必須透過一些方式,來解決這些問題,例如:坐前面一點的座位、使用放大鏡等等。黃子軒在一片模糊的世界中成長,往往要比一般人花更多的功夫,只是為了看清楚那一兩個字。

因為罹患先天性眼球震顫,雙眼視力僅有零點零二,使得黃子軒在學校上課時,「該看的看不到、該學的跟不上。」黃子軒的父親黃景星語重心長地說:「當初發現他有這個問題時,老實說我是非常地擔憂,擔心他的生活、未來要怎麼辦?當時我們實在是非常茫然。」小時候的課業表現不盡理想,也讓黃子軒變得很沒自信。
從運動中找出自我肯定的價值

小時候,除了課業跟不上,讓父親憂心以外,黃子軒的身體也不好,那時他有一個綽號「瘦皮猴」。為了鍛鍊身體,父親帶著他去練游泳,意外發現他在運動這方面的才華。高中時,黃子軒參加游泳比賽、田徑比賽都能取得很好的成績。父親黃景星說:「從比賽、得獎的過程中,讓子軒開始產生鼓舞自己向上的動力與強烈的自信心。」

大約在二十年前,一股保齡球熱潮襲捲台灣,使得黃子軒接觸到保齡球這項運動。黃子軒說,他在父親第一次帶他去打保齡球時發現,「保齡球的球與球瓶碰撞會發出很大的聲響,我對這個聲響產生很大的興趣。」對他來說,碰撞的聲響剛好能增加對聽覺的刺激;另外,只要透過反覆不斷的練習,視力對打保齡球的影響其實也不是那麼嚴重。從此,黃子軒愛上了保齡球。

IMG_0780 (1).JPG
黃子軒打球時的英姿。
反覆苦練 在國際賽場大放異彩

「想要放棄保齡球的念頭我不曾有過。」黃子軒堅定地說,遇到瓶頸,我相信是每個運動員都會碰到的。對於視障者來說,打保齡球第一個遇到的困難就是看不清楚,所以必須比一般人透過更多的練習來增加穩定性。再者,會遇到不停訓練,成績卻老是原地踏步的問題,「但因為我對保齡球的熱愛,即使遇到這些低潮,我都能堅持下去。」

二OO二年第一次當選國手參加比賽,黃子軒就奪得個人賽銀牌,也是台灣在國際視障保齡球錦標賽的第一面獎牌。說到印象最深刻的比賽,黃子軒說,二OO六年的國際團體賽中,其他國家都是三男一女的組合,而台灣選出來的代表隊卻是三女一男。「面對這樣的狀況,我們並沒有放棄,每個人都拼盡全力,而我也在最後連續打出四次全倒,最後奪得團體賽銀牌,完全跌破大家的眼鏡。」

IMG_0717 (1).JPG
黃子軒示範組裝導向桿輔具。

同理心回饋社會 發明導向桿輔具

黃子軒不僅在保齡球方面有好的成績,他也正在攻讀特殊教育博士學位。讀書之餘,他說,保齡球在室內進行,安全性也很高,是一項值得推廣的運動。「對於視障朋友來說,我希望他們除了在家裡從事靜態的休閒活動,不妨也能接觸一項安全的室內運動。」黃子軒現在也開始教授其他視障朋友們打保齡球,其中包含弱視還有全盲的學員。

以前,看不見的視障朋友打保齡球時,需要靠旁邊的引導人員帶他站定位後,他才能開始打球,而且丟出的球很容易洗溝、打不好。黃子軒說:「我發現這樣會使盲人朋友失去自信、失去對保齡球的樂趣。」因此,他研發了導向桿輔具。視障朋友一手拿著球,一手扶著導向桿,有助於更準確找到球道的方向及丟球的時間,使視障朋友能有自尊地獨立打保齡球也讓視障朋友在保齡球的成績、動作上都有顯著的提升。


延伸閱讀

看不到的保齡球 看得到的榮耀

視障保齡球黃郁曉 打出光明人生

甘喜有機葡萄 屬於台灣的葡萄味

$
0
0

    

【記者黃毅、陳耕彥/南投縣報導】傍著玉山山脈,位於南投縣水里鄉的甘喜農場,這裡種植的葡萄特別甘甜,除了因這裡日夜溫差大,能讓葡萄在白天吸收足夠養分,再藉由夜晚的低溫將養分守住,而農場全面採用的有機自然農法也是關鍵。為了推廣有機理念,每每有遊客上門,張友淦一定親自帶他們採果,一邊做導覽,也是因為這份熱忱贏得了顧客的信賴。




IMG_0694.JPG
農夫張友淦細心照料每一串葡萄。
家族企業繼承衣缽

從小生在農村,家裡從一九六七年開始種植葡萄。張友淦的父親是南投的第一代葡萄農,一九八五年與其他三個兄弟分家後,分到水里這塊地,開啟了張友淦與妻子林碧喜的葡萄種植生涯。

張友淦笑笑地說:「當時是因為父親一句:『種葡萄很省肥料』,加上南投氣候很適合種水果,所以就開始種葡萄。」對於從小就跟著父親在田裡奔走的張友淦來說,種植作物是再稀鬆平常不過的事情,家裡其他三個兄弟也都接下家裡的農地種植梅子、葡萄等作物,所以自己也不會有太大的壓力。

而甘喜農場一名的由來則是因為張友淦從小被叫做阿甘,妻子叫做林碧喜,取「甘」跟「喜」二字而來。

轉型期接觸自然農法

一九四O到一九八O年代是農藥使用猖獗的時期,對生態造成了長效性的影響,村裡很多農民因此得了肝病,自己的大哥也因長期接觸農藥而死於癌症。張友淦開始猶豫,到底要不要繼續使用慣行農法種植葡萄。而最後張友淦毅然不使用農藥,但台灣地處亞熱帶,沒有足夠的霜雪淘汰病原菌,早期又沒有防治技術,甘喜葡萄園至此走入了黑暗期。病蟲害使得葡萄果穗感染,開不了花,產量直降,一直到一九九O年左右,在村裡許文山班長的介紹下,接觸了自然農法,學到了草生栽培、生物防治等技術,才讓葡萄園事業起死回生。

傳統的慣行農法靠著一年噴三到四次殺草劑來除草,雖然省時卻會破壞土壤地力。已經有十幾年不用殺草劑的張友淦,採用草生栽培,平均三個禮拜就要割一次草,他說:「草生栽培需要付出較多人力,但配合有機質的使用,以甲殼素、蘇力菌製劑,可以分解舊有的化學肥料,才能恢復地力並且使土壤保持在最好的狀態。」這也貫徹了農場看板上的經營理念:要先培育健康的土壤才能栽種出健康的作物。

除了人工除草,以自然農法種植葡萄相當耗時費力,平時只有夫妻倆包辦所有工作,到採收旺期還是得請工人幫忙。「地上工作有割草、灑水、交換有機肥料等;棚上工作則包含剪枝、摘葉、疏芽,一個月後還要誘引、疏花、疏穗、整穗等相當繁雜,直到果實成熟後還要疏果,最後才是套袋。」張友淦一邊流利地說出整個葡萄種植的步驟,一邊解釋「疏」的意義。所謂的疏花、疏穗、疏果等步驟就是要將過於密集生長的部分疏離,才能確保養分的吸收以及最後果粒的飽滿,而最後的套袋雖是最麻煩的步驟,卻可以保護葡萄,減少蟲害。
.
IMG_0674.JPG
甘喜農場的葡萄運用套袋法栽種。
堆廣理念導覽分享知識

一點八公頃的葡萄園,管理起來相當不容易,夫妻倆卻仍樂在其中,每年主要的採收期為夏季的六到八月以及冬季的十月下旬到隔年一月,只要有遊客來,張友淦一定會親自帶下園去採果並做導覽解說。「只要有人來,不管消費多少、買多少,我一定會做完整的介紹,知識留著沒有用,要教給別人才有用。」秉持著這個理念,使得甘喜農場不僅是個葡萄園,儼然是個生態教學園區。

種植葡萄多年,張友淦才真正領悟到父親所謂「種葡萄很省肥料」是指化學肥能省,但有機質不能省,很慶幸自己選擇貫徹自然農法,恢復了地力,讓後一代能夠永續經營下去。而張家種植葡萄近五十載,兒子張藝耀也回來幫忙,開始接管甘喜葡萄園的大小事務,對於即將成為第三代農場主人,張藝耀說:「當你對一件事情培養出感情了,根本不會有壓力啊!」

甘喜農場的名字除了是取自夫妻倆的名字,也代表著農民「甘願做,歡喜受」的心境,張友淦夫婦不僅得到了甜美的果實,更將這份理念分享出去;甘喜農場的創立不只是自然農法的實踐,更是推廣源頭。在台灣的南投縣水里鄉,有著屬於台灣的葡萄味,有著台灣生態保育成功的最佳果實。


IMG_0059.JPG
張友淦(右)與兒子張藝耀(左)於葡萄園前合影。
延伸閱讀

輝要無毒菜園 彈藥庫變農園

番薯里農田 孕育有機種子夫婦

有機水筍田 復育生物多樣性

更多報導請看生命力新聞



Viewing all 875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