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生命力新聞
Viewing all 875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一起滾出趣 旅遊可以很不一樣

$
0
0


【記者黃詩媛、潘美宸/台北市報導】居住於新竹的范姜雅芝,在去年一個女生隻身去到中國,她不去觀光勝地,反而隨機搭上一輛公車,然後一路坐到末站。下車後,她沿著一條小徑走到盡頭,看到了美不勝收的湖泊景色,還跟當地的一位老人家聊聊當地的特色,「這些回憶真的很難忘,我一路都沒有用手機,都是詢問當地人當地有什麼特色美景。」她這些與眾不同的旅遊選擇,都是來自於「滾出趣」發揮創意巧思所想出來的旅行任務包。


滾出趣的任務卡讓旅者體驗獨一無二的旅行。

延伸畢製成果造就「滾出趣」的誕生
滾出趣的創辦人之一-從交大畢業的林倩伃,曾在中國的非營利組織當過志工一個月;同為創辦人的許鈺煊,也剛從交大畢業,在大學時也接觸過很多不同國家的人,甚至參加過越南和比利時的國際會議。他們認為,在接觸過很多不同國家的人之後,會從這些人當中會去反思自己的定位,發現其實自己可以做更多有意義的事情。
後來,滾出趣這個構思成為許鈺煊的畢業製作成果,她說:「不想要讓畢業製作就只是個作業,因為覺得這樣很浪費時間,想要讓這個成果變成是對社會有意義的事情。」在上大學以前,她總是跟著台灣的教育體制,每天不斷地讀書與考試;上大學後,她頓時覺得人生很迷惘,應該要多去看看這個世界,多冒險、多接觸不同的人事物。
滾出趣的核心理念是希望大家跨出舒適圈,接受差異文化,從這些差異衝擊之中,找到真正的自己,並讓那些厭倦總是照著別人行程走的人,或是不想總是看熱門景點、逛街購物的人,藉由挑戰滾出趣想出的獨特任務,創造屬於自己的精彩故事。
任務手札讓旅者可以記下旅遊的美好記憶。

透過兩次募資滾出趣正式成立
畢業製作結束後,林倩伃和許鈺煊想要進一步把他們的想法設計成產品,例如「任務手札」,任務手札是讓旅者記錄下自己旅遊的一個本子,藉由紀錄所挑戰的任務,豐富自己的旅遊。許鈺煊說:「可能很多人想要給自己一趟獨特的旅行,但卻不知道怎麼做。」這些產品讓旅人不用費心思考,也可以進行各式各樣的任務,和當地人有不一樣的接觸。
但印任務手札需要一筆很大的資金,沒有足夠資金的他們,參加FlyingV募資,最後募到大約33萬元,這筆資金讓他們有能力生產產品,也因此對「滾出趣」這個想法產生更大的信心,也是在這個時候讓他們開始有創業的念頭。
他們真正跨出創業的第一步是在去年參加一個政府的計畫,叫做「YouStart」,這個計畫是鼓勵大專院校畢業生畢業之後去創業,如果申請這個計畫通過,就可以獲得一筆資金。許鈺煊說:「成功通過這個計畫的申請後,就說服了自己創業,我們也是從這個計畫過後,開始認真面對創業這件事。」
滾出趣今年五月在華山文創園區做展覽。

任務包與街頭亂滾給你不一樣的旅行

林倩伃和許鈺煊找了另外兩個夥伴成立公司之後,他們一直煩惱要如何將滾出趣定位,因為滾出趣有很多可以做的東西,例如產品、活動或是社群。許鈺煊說:「創業一開始很迷失,不知道要做哪一方面,但在許多創業的前輩給不一樣的建議之後,就比較有方向出來。」
滾出趣現在除了任務手札,還有推出「任務包」,任務包中有任務卡,卡片分成分成七種不同的類型,共有九十六個不同的任務,使用者可以自行隨機選取,或是選擇自己想要的任務使用。在去年八月加入滾出趣團隊的姚映祖說:「以其中一種的行程卡來說,比如有一張卡片會給旅行者一個去看一家當地書店的任務,像大家去泰國可能會去看人妖秀,但不一定會去書店看書,其實他們可以去看泰國的書店和台灣書店有什麼不同。」
滾出趣還有推出冒險旅行團「街頭亂滾」,也就是帶大家在街頭玩任務,現在甚至有一些學校和企業有包案給他們做。許鈺煊說:「街頭亂滾就是先把所有參加的人分組,大約三、四個人一組,以在台北搭便車為例,在同一組的高中生和社會人士,對於搭便車會有不同的看法,比較社會化的社會人士,會覺得不可能有人會讓他們搭便車,但高中生就會想要嘗試,他們之間就會產生想法上的碰撞。」
不畏困難許鈺煊享受創業生活

從創業至今,滾團隊一直有在陸續推出任務包和街頭亂滾等商品和活動,不過他們也面臨到創業常面臨的窘境:資金不足。許鈺煊認為,雖然在創業的過程中會遇到現金流不夠、資金周轉的問題,或是團隊會有需要溝通或磨合的時候,但這些事情其實都沒有那麼困難,「我覺得最重要的是,創業者要有辦法跟自己的意志力作抗衡,要有辦法讓自己維持在一個堅持的狀態。」
許鈺煊很享受創業的生活,因為可以有自己才擁有的東西,也可以和別人分享,而不是依附在別人公司底下,所以其實有一個不會讓她想放棄創業的原因,就是她很害怕失去這樣的生活。她說:「像在公司上班,頂多就是接觸公司的同事,而創業者可以接觸到更多,像我自己身為滾出趣的創業者,就可以認識到各個領域的創業者,接觸的人事物變得寬廣很多。」
先相信再創造無限的未來

許鈺煊說:「很多人都認為,應該是先看見實品,再去相信這件事成真了,但有一個前輩就跟我說應該是先相信,再看見。」她覺得這半年來很體現這個精神,比如她曾經在心中想過想在自己家附近的敦南誠品書店中有一個滾出趣的攤位,結果過沒幾天,那間誠品就打來問要不要在店裡擺滾出趣的產品。
滾出趣現在主要是由許鈺煊、林倩伃、余佳紋和李采彤等四位二十幾歲的年輕人經營的團隊,未來,街頭亂滾會有更多的主題,以及有自己獨家的旅行路線,產品的發展也會更多元,他們甚至希望往海外發展,讓世界各地的旅人能夠有有別以往的文化交流。



延伸閱讀

FlyingV群眾募資平台




大學生齊創業 打造高品質手工皂

$
0
0



【記者黃詩媛、潘美宸/台中市報導】水沐苑,由台中市修平科技大學的學生卓家均在兩年多前創立的品牌,專門製作手工皂。走進製作手工皂的實驗室,可以看見滿桌的手工皂,有成功的,也有失敗的,這些肥皂都是水沐苑團隊辛苦把關所有製作過程、純手工製作的肥皂,卓家均說,他們的肥皂不只在品質上有所堅持,更希望能藉由這個產品幫助社會,像是用較環保的包裝材質,或是使用回收的竹葉做肥皂。


水沐苑的手工皂都是經由大學生們自己一步步做出來的。

霧太達利計畫 點燃創業念頭
兩年多前,卓家均和其他三位同為修平科大的同學共組一個團隊,參加修屏科大的霧太達利計畫,這個計畫提供一年的課程,課程的內容是要讓大學生學習如何創業,並為家鄉或社會做些回饋。卓家均說:「我在這個計畫學習到很多和創業相關的事情,這個計畫讓我開始有想要創業的念頭。」
這個計畫安排他們去了很多台中的社區做服務學習,像是霧峰、太平和竹山社區。卓家均在竹山社區認識了創立「天空的院子」的何培鈞先生,他說:「何培鈞先生的理念影響我很深遠,他的理念就是希望年輕人回游故鄉,有了自己的一番事業後,為竹山社區做點回饋。」
卓家均有了創業的念頭後,他詢問指導老師,該用什麼樣的產品創業。詢問之下,才發現原來指導老師做肥皂做了二、三十年,只是沒有拿去販售。卓家均認為做肥皂是個不錯的點子,加上自己也是化工系出身的,對他來說不是件難事,後來他就選擇在學校的實驗室做起肥皂的事業。
起步時遇瓶頸 花了兩年研發
卓家均他們一開始沒有很順利,他們想要做出高品質的肥皂,但因為要做出高品質的肥皂沒那麼容易,導致他們的研發期花了兩年多的時間。卓家均說:「其實任何人都可以做手工皂,連小朋友都可以做,但其實萃取的技術、油的品質、溫度的控管有沒有做好,肥皂的品質就會有很大的差別。」
他們一開始做出來的肥皂外觀很醜陋,會有皂斑,通常是油在製作過程當中受汙染或是技術上的問題,才會產生皂斑。除了對製作肥皂技術不熟練之外,因為肥皂通常會混三到五種的油,像是棕梠油、橄欖油、椰子油等,他們對於油的比例也還不太會分配,導致製作出很多失敗的肥皂。
卓家均在台大的展覽展示水沐苑的手工皂。

產品要幫助社會 也要兼顧高品質
卓家均希望他們的產品能夠結合在地,以及具社會的意義,讓自己的產品能夠幫助社會,同時當然也必須是一個高品質的產品。他說:「一般竹農會直接把竹葉拿去當作肥料,我們就可以向竹農採購竹葉,做成竹葉精華液,當成肥皂的材料。」他們也會親自去台中當地的社區教媽媽做手工皂,而且不收任何費用。此外,也會把二次利用做出來的肥皂,送給弱勢團體。
卓家均非常注重環境保護,像做肥皂需「油」這個原料,他就會盡量選用在地的油品,以達成最低的碳足跡,減少對地球的傷害。就連包肥皂的塑膠膜,儘管成本比較高,他也選擇用「生物可分解塑膠膜」來裝肥皂,肥皂盒上的字也是用大豆油墨噴刷印製的。
企業請水沐苑客製化手工皂,當作公司二十五周年紀念品。

品質逐步提升 未來續往面膜發展
經過兩年多製作肥皂的經驗後,水沐苑團隊越來越熟悉肥皂的製作,品質也越來越好,不但油的比例已經拿捏好,連製作肥皂的水也是用逆滲透的水,以防產生皂斑,在溫度、濕度的控制上也知道該如何掌控,才能做出最精緻的肥皂。
水沐苑的經營越來越順利,不但肥皂製作技術已經穩定,銷售上也在成長當中。在二一五年初,有企業還請他們客製化肥皂產品,想要當作公司二十五周年的紀念品,送給客戶。卓家均野心滿滿地說:「等肥皂這塊比較穩固後,往後甚至還想要再往面膜方展。」



延伸閱讀

Hahow好學校 打造學習的新定義

$
0
0


【記者楊雅勻、顏士傑、顧上鈞/台北報導】想學才藝一定要花大錢嗎?課外學習的內容僅限於樂器和語言嗎?在多元的世代,跨領域的學習已經成為人人的需求,教學內容也不再侷限,諸如電腦軟體教學、生活小智慧應用,只要你想學,Hahow給你平台募集課程,只要你想教,Hahow讓你提案募資開課。點點滑鼠,就可以看到學習的新領域。



IMG_9012.JPG
Hahow團隊合照。

用最小的資源做最簡單的測試
Hahow的創立是因執行長江前緯(Arnold)一個構想而起,就讀台大社會系的江前緯,常常運用社會學思考來觀察社會現象,其中他特別關注「跨領域學習門檻過高」這個現象,他認為在這樣多元的世代,每個人都會有想要學習不同領域專長的需求,然而這個需求要實現,總是需要花費許多時間,例如他過去大學時期會想學語言或是其他東西,找到可以學習的對象很開心,但往往這個尋找的階段就花了他很多的時間。這時他在想,學習才藝一定要去補習、花大錢嗎?「有那麼多以貌取人的app,怎麼沒有個以才會友的app。」

後來江前緯大五去瑞士當交換學生時,認識了在德國交換的台大資工系學生黃彥傑(Austin),江前緯與黃彥傑對於這個現象聊出了共識,在兩人回國服完兵役之後,就決定來成立才藝交換的平台。但是資工背景的黃彥傑認為,「才藝交換」這樣的內容設定太廣,剛開始試水溫不應該就做那麼大,應該「以小做大」,「用最小的資源,做最簡單的測試」,因此在Hahow成立前,他們先設立了OBeyOSkillhopping
OBeyO 語言配對平台
Hahow團隊第一個創立的網站是OBeyO黑白學,取自台語諧音「隨便學」,是一個「語言配對」的學習平台,讓有學習不同語言需求的人,可以來網站登記,透過配對的方式,幫你尋找老師。例如說外國人想學中文,又有學生想學習英文,就可以將這兩人配對,讓彼此互相學習。

當時江前緯是創見資訊業務經理,黃彥傑是yahoo軟體工程師,公司業務繁重,他們只能利用周末的時間來開發這個網站。但OBeyO上架不久就有很不錯的市場反應,PPT台大版公布兩個禮拜後,就有六百人報名登記,兩、三個月後,報名人數就上升到兩、三千人。

當初黃彥傑還在探求OBeyO的初步成效,所以還沒有正式寫程式來架設,僅運用Google提供最基本的表單系統Google forms來建立資料庫。但Google forms只有基本的表單功能,運用它來進行配對,六百個人就花了他們九個小時,由於實在太耗費時間,黃彥傑決定找台大資訊網路與多媒體研究所的同學王紹丞(Daniel),一同來寫程式,共架一個機能性高的網站。
Skillhopping 才藝交換平台
在黃彥傑、王紹丞研究寫程式事宜時,團隊一方面也開始做才藝交換需求的調查,江前緯說:「有測試過、有數字、有證明過,我們才來架設這個網站。」在表特台大、黑特台大興盛的時期,他們在臉書成立了「才藝台大」粉絲專業,給予匿名的才藝需求登記,網站公布僅僅兩個禮拜,就有兩、三百個人報名,江前緯認為,沒有砸廣告、就有這樣的需求,證明架設網站的願景,是可以邁進的。

於是他們將OBeyO下架,另外成立了名為Skillhopping的技能知識交流平台,並將OBeyO的資料移入。Skillhopping是一個可以「以才會友」交換學習的平台,讓大眾可以上網填寫本身的才藝,以及在尋找的學習對象,讓網站上的會員可以彼此聯繫,相約出來學習才藝。

Skillhopping從二O一四年六月開始籌備,在同年九月正式上架,上架至今已累積了超過五千位認同分享學習的會員。但是成立以來,團隊一直在思考,要怎麼樣才能讓這個網站可以營利,沒有營利是讓他們一直無法放下離開公司,專心做網站的原因,後來有會員給予建議,認為兩個陌生人要約出來學習有點麻煩,沒有那麼有效率,建議把厲害的人的技能教學錄成影片,他們甚至願意付點錢。由於這樣的建議符合團隊的核心價值,於是他們開始構思成立Hahow

Hahow好學校線上募資的課程平台
二O一四年十一月他們開始籌備Hahow好學校,這個逗趣的名字,就是取自「學校」的台語,為了讓網站設計更加完善,他們從網路上認識了黃柏翔(Peter)亞卡西雅股份有限公司副理,並邀請他加入Hahow的製作團隊,從此Hahow團隊成員確定,為了Hahow,他們辭去了原本大公司的工作,一心的投入。

Hahow團隊成員最大的特色,就是每個人專長領域都不一樣,江前緯過去有財經的背景、業務的經驗,是非常外向的人;王紹丞是個仔細小心的工程師,寫程式非常注重細節,處理事情也是穩扎穩打,任何事情都會三思而後行;黃彥傑勇於冒險,常常迸出新的想法並嘗試執行的人;黃柏翔則是自學程式語言,常會研究怎麼把一個頁面變得更漂亮順暢,有時候也會玩玩硬體。

在他們的努力下,Hahow在二O一五年二月正式上線,是全球第一個線上募資的課程平台。Hahow最大的特色在於,它讓具有獨特才華或是專業技能的人,可以自行開授線上教學課程,並透過募資機制,讓老師透過3分鐘課程與自我介紹的影片,向大眾設定課程預購目標,唯當成功達標,確認市場需求,同時保障了老師最低收入時,再錄製正式課程即可,如果沒有達標,Hahow會協助退費給預購的學生,老師也不需要開課;它讓教學內容不侷限,不僅語言、樂器,只要是值得學習的技能,都可以放上教學,現在已經在Hahow開課的課程包括畢業娃娃製作、沖咖啡教學、蘋果電腦使用教學、GRE新手速成功略、數位人物插畫等,內容相當多元。
cover photo with logo.png
Hahow網站LOGO。
網站截圖.png
Hahow網站課程頁面。

創業初期尋找老師大不易
「創業就是一個從O到一的過程,因為你是在做一個全新的東西,你是一個nobody
,你要怎麼讓人家相信你在做的事情,並願意嘗試當第一個老師,其實這個成功率是很低的。」江前緯說。

Hahow創業初期,找老師的工作是一大挑戰,江前緯舉例,發出一、兩百封的email給相關老師,僅有三十幾個人回,其中只有二十個人願意出來見面,由於當時網站還沒架設完畢,答應開課的只有人,最後真正開課的只剩人。「你看這是多低的成功率。」

由於線上教學攝影器材和場域燈光等限制,最初期他們發現設計這個領域最好入門,只要有電腦螢幕側錄軟體和麥克風,就可以開始教授,因此Hahow一開始的老師多從設計網站尋找,後來比較廣為人知了之後,現在已經有越來越多的老師發現hahow,咖啡拉花、理財、造型氣球等課程開始投入,江前緯說:「一開始的過程雖然辛苦,但是現在想起很值得。」
相信人人都有分享的價值與潛力
Hahow相信,人都是渴望多元嘗試的,尤其在這個跨領域學習越來越重要的時代。然而,在現存的教育環境與體制下,人們容易受到社會、性別、學系、工作聲望、收入等因素影響,只能依照家人的期望、社會定義的價值,進行學習上的探索。跨領域學習的門檻與限制很高,讓人很難輕鬆嘗試不同領域的專業。例如,一位念生物科技的人,很難去嘗試瞭解廣告領域的專業知識、一位從事戲劇表演,想要培養程式撰寫能力的人,往往不知道從何開始學習。

Hahow希望提供一個全方面的平台,讓每個人把自身擁有的知識資源,能輕鬆的與他人分享,並賦予一個對等的價格與交易方式,最大化其整體效益。最重要的,是去降低跨領域學習門檻,讓人人都能輕鬆的多元嘗試,找到自己所熱愛的事。

他們相信人人都有分享的價值與潛力,他們最大的希望就是要滿足每個人對多方嘗試的渴望,讓學生能輕鬆的多元學習與探索、老師有更方便的教學互動與回饋方式。未來他們將會繼續努力,讓更多人知道Hahow



延伸閱讀






檳榔葉做拖鞋 天然又除臭

$
0
0

         

【記者薛紹苓、趙子揚/桃園市報導】「檳榔並不是只會使人致癌,它可以吸汗、除臭。」Betel life創辦人盧建良說。檳榔樹已經陪伴台灣數十載了,與文化息息相關。台中以南遍地都是檳榔樹,於是他反思,為什麼我們不能嘗試去找尋檳榔樹的優點或試著與之共處呢?

2.jpg
Betal life創辦人盧建良與檳榔葉拖鞋。

從生活中發現檳榔的創業契機

盧建良留學新加坡,曾就讀新加坡理工學院國貿系。二十二歲時的他,在新加坡剛退伍就回到嘉義老家探望親人。當他看見家中長輩採集檳榔菁仔時,習慣性地將掉落的檳榔葉塞入鞋中,因為有吸汗、除臭的功能,所以他突發奇想,何不試試用檳榔葉來做拖鞋呢?

於是盧建良上網搜尋檳榔葉拖鞋的相關產品,發現只有學生曾拿檳榔葉拖鞋去參賽,但並沒有進一步研發成商品,因此他決定要投入這項新興產業。家中三代均從事紡織業,沒有拖鞋產業的背景,讓這個新點子只能從零開始。從搜尋資料,到尋找能夠合作的加工廠,花了將近一年的時間才推出品牌「Betel life」。
3.jpg
以泰雅族象徵「祖靈之眼」的圖騰來裝飾檳榔葉拖鞋。

通過SGS認證 自然又環保

檳榔葉拖鞋的製作過程,是由檳榔農撿取掉落的檳榔葉子,裝成一箱一箱地運送。收到的第一件事情是清洗檳榔葉上的泥巴、雜草,接著曝曬三十分鐘,目的是殺菌跟殺蟲。簡單地切裁之後,再利用高溫熱壓葉子,等待約十五分鐘,觀察葉片的表面平整度,再予以分類。

因為檳榔葉子的厚度不一,製作人員會利用研磨機把厚度磨到一定的程度,然後使用裁斷機裁出鞋型,最後送到彰化的工廠進行加工,做成檳榔葉拖鞋。盧建良說,製作的過程堅持不漂白、不用任何化學藥劑去處理,使檳榔葉保有原始的斑紋,即使鞋子丟棄後仍可被環境自然分解,進而保護環境、永續發展。

親人支持 成功找到加工廠

創業以來幸運的是,家人都很支持盧建良的創業理念。雖然一開始有些長輩認為,繼承家中紡織業的前程似錦,但他還是決定去嘗試檳榔葉拖鞋,最終家人也被他的決心說服並一路支持。盧建良鼓勵年輕人,在創業之前要先知道「自己到底要做什麼」,覺得是該做的就要堅持下去,至於跟家人溝通的部分,就是拿出計畫跟誠意去感動他們。

創業過程中最困難的莫過於找工廠,因為拖鞋已走上黃昏產業,多數廠商不願意利用檳榔葉來當成製作拖鞋的材料。盧建良的老婆謝雅竹說,當初把所有台灣的鞋廠製成列表,一家一家地詢問合作事宜,雖然多次被拒絕,但最後還是找到一家位於彰化的工廠願意合作。
1.jpg
手工皮鞋與檳榔葉鞋墊的搭配鞋款。

成功銷售到東南亞地區

基於感恩回饋,盧建良在二O一四年捐贈了兩百雙檳榔葉拖鞋給華山基金會中埔站,希望籌募中埔分站的營運經費。盧建良也提到,跟檳榔農購買檳榔葉時,是以一片一片去計算,給的價錢甚至高於檳榔籽的價錢,且檳榔葉的撿集比起檳榔菁仔的困難度低很多,這樣既保證了原材料的品質,又有利於檳榔農的生計。

Betel life目前主打東南亞市場,在新加坡也設立分公司,而且已經成功地打進新加坡最大的百貨公司—新加坡義安城,在今年十月七號就會正式進駐。主要消費者的年齡層大概是從二十五歲的社會新鮮人到老年人,因為檳榔葉拖鞋穿起來很舒適,老人家會喜歡,再加上檳榔葉是自然的材料,盧建良笑說,「踩著檳榔葉的感覺就像踩在大地一樣舒服。」


延伸閱讀

配合在地產業 海大培養學生創業

環保新概念 廢棄紙袋回收再利用

嚐一口吧 裝了農村議題的果醬


更多報導請看生命力新聞


 



詮釋女性情慾 楊雅晴的百吻人生

$
0
0

         

【記者劉筱妍、陳渝涵/台中市報導】打破身體界線、縮短人與人之間距離可以怎麼做呢?楊雅晴認為吻也許是個辦法。二OO九年她在法國留學期間,突發奇想有了「百吻巴黎」的點子。然而這個浪漫的行動引起台灣極大反應,網友們罵她娼妓、蕩婦。如今楊雅晴不但吻完了巴黎,現在更展開了新作「百吻台灣」的拍攝。


 

楊雅晴與布農族嗡嗡在赤科山金針花海之吻。(圖片來源:百吻巴黎粉絲專頁)

一場行動藝術 衝撞傳統體制

從小習樂的楊雅晴或許沒想到,將來自己會在花都親一百個人。這個某天晚上蹦出的點子讓她很興奮,她說:「我做這件事真的完全沒有任何動機。我沒有想要從這一百個吻裡面得到什麼,也沒有要認識誰,就只是好奇好玩。」沒考慮太多的她,計劃一發想就打電話給在巴黎學攝影的朋友一起來完成。「那時候完全沒有覺得這件事有什麼不好。我自己還想『天啊!一定很好玩』。」
然而一時興起的行為,楊雅晴瞬間受到社會大眾的注意與批判。媒體關心她的不是百吻巴黎》的內容,而是事情會帶來的後果以及大家怎麼看她;網友們說她抱洋人大腿、丟台灣人的臉。面對各種負面言論,楊雅晴花了很長時間才調適過來。關於台灣性別平權的問題,她說:「我覺得台灣女生比其它亞洲國家覺醒自主,但異男(異性戀男生)這塊對性別意識比較弱。他們還是會對父權緊咬不放,需要純情、小清新、聖女。但同時也限制了自己身為男性就應該陽剛、保護人等特質。」
《百吻巴黎》帶來的騷動中,反對者認為女生就該潔身自愛、安分守己。對此楊雅晴說:「父權先是規範你的形象再規範你的範圍。」她舉例,有人會支持她去做百吻巴黎,可是如過換成那個人自己的妹妹,他可能就不會這麼想。同樣今天如果是個法國女人去親一百個人,台灣人會覺得她愛怎麼樣隨便她,但變成台灣女生來做,大家就會覺得她崇洋媚外。因此楊雅晴認為要改善父權社會、厭女心態必須先改變異男的觀念,讓他們知道對女性的限制到頭來也會限制到自身,自己成了性別刻板印象的受害者。

楊雅晴百吻巴黎的第六號男角。(圖片來源:百吻巴黎粉絲專頁)

新作《百吻台灣》 看見社會多元面貌
過了六年,楊雅晴再度以親吻的方式觀察台灣。這次她不親一百個男生,而是不分性別、年齡、種族親一百個職業。不同於上一本書《百吻巴黎》沒有特殊目的,只是覺得好玩,《百吻台灣》很明確要表達女性可以為自己的情慾做主。這次楊雅晴進入各個城市找不同的人,例如同志、皮繩娛虐者,透過親一百個職業,讓一直存在卻有爭議性的議題更被關注。她說:「我可能也幫不上什麼忙,因為會批判的還是會,但一旦你把這個東西拉出來,原本不接受的人也許可以慢慢接受,認同他們的人也能夠發聲。」
後來楊雅晴學跳舞時認識了現任男友,時瑋晨。有趣的是,他一開始並不知道楊雅晴就是在巴黎親一百個人的台灣女孩。對於她的計畫,時瑋晨覺得《百吻巴黎》是突發奇想的創意,以一個作品來說非常成功。而《百吻台灣》卻可能面臨比較大的壓力——自己給自己工作上的壓力。他說:「她可能會期許自己作品有另一個高度,可是要突破不容易。過程中需要不斷思考作品也要思考自己,包括自己到底想要傳達什麼,可以提供什麼。」時瑋晨相信楊雅晴一定能摸索出來。而身旁這個不畏眾人眼光的女生最吸引他的,是經歷過百吻還有社會批判,仍然有一顆少女心。他說:「當然一定會有些陰影,可能五年甚至更久還潛藏在那邊,但她仍然保持一個面對人的相處之道,面對事情的觀察很特別。」



延伸閱讀

台灣婦運 細說來時路

兩性觀點大不同 新銳女導演另類詮釋

女聲網 為女權發聲

更多報導請看生命力新聞



黎明身障者自立 售無毒農產品

$
0
0

         

 

【記者黃巧汶、何佩霓/花蓮縣報導】走進花蓮壽豐鄉台九線旁一處鄉野小徑,林木茂密圍繞一個幽靜的小社區,這是距離志學火車站不遠的黎明向陽園。有一群人為身心障礙者打造完善的綠自然照顧環境,幫助他們透過生活上的療癒,學會自立生活,從而找回自信心。







複合生態農園更能物盡其用
向陽園由黎明善工結合台北榮民總醫院玉里分院共同成立,目前服務人數大約一百三十人,工作內容則依園區現況需求,排定農園藝作業、動物養殖、軟陶作業、環境及設施維護及協助園區辦理活動,訓練身障者生活上自立,甚至達到經濟獨立。

遵循自然農法的原則,身為黎明教養院社區外展部農藝作業輔導員,且同時為向陽園重要創辦人之一的陳誌煌主任說:「在種植的過程中,我們不會使用化學肥料,且不會有過多的人力開發,或者是過度的人工管理。」因此會留一些草地在農作物的旁邊,果園也不會全部除蟲,甚至保留一些樹木,讓一些動物可以在周遭活動,以營造一個對動物和對人都友善的環境。
向陽園裡的農作物分為季節性和長期作物,季節性像是茄子、空心菜等等;長期作物則是地瓜葉、蔥等等;主要動物有雞。透過複合型生態的概念,雞群可以在農園四處活動,糞便則能成為果樹的肥料,不需再額外施肥。陳誌煌主任說:「我們希望我們在這邊做的每一件事、每一項作業都可以發揮不同的功能,而且彼此之間有所鏈接、環環相扣。」

向陽園主任陳誌煌介紹園內種植的野菜──角菜。

綠自然照顧助身障朋友獨立
在一般印象中,身障朋友的工作偏向在室內或是固定性、重複性高的,像烘焙或洗車。然而向陽園根據國外的經驗和一些研究報告指出,身障朋友在被照顧的過程應盡可能去接觸大自然,因此決定將綠自然帶到照顧模式裡,至今也實施近五年的時間。

學員們聚集在農園藝準備教室內討論書籍。

向陽園會根據學員的專長跟興趣,安排他們不同的工作內容,有些每週會有固定時間到向陽園參與綠自然的活動。在園內可以看到不同於傳統的農園形狀,向陽園特定設置的圓形菜圃,可以幫助身障朋友在種植蔬菜的同時,活動筋骨,學會方向定位,享受與大自然互動的樂趣。學員麟輝說:「不會很辛苦,覺得很快樂。」

圓形菜圃,可幫助身障朋友方向定位。
綜合型療癒台灣少有的案例
陳志煌主任:「以向陽院照顧性農場的模式建構,生產的部分有農牧組,負責一般農作物的生產,有畜牧養雞、養蚯蚓還有養蜜蜂;另外還有園藝組、手工藝組,園藝組是做園藝治療,盆栽的生產,手工藝組負責軟陶方面的作業和開發。」依照學員的興趣參與和分工,讓他們可以透過照顧動物、參與園藝、製作軟陶等過程,知道自己有能力去做好這些事,以培養自信心。

學員挖拾引糞土的工作情況。

師傅忙著在颱風蘇迪勒來台前封箱,以防蜜蜂養殖有損害風險。

園內養殖多達二百隻蛋雞,雞蛋自產自售。
在國內,大多數身障朋友的照顧機構,為單一功能發揮,像是可能純粹只做療育或社福方面,幾乎沒有完整性的綜合型照顧。然而,向陽園在療癒、教育、社會以及生產這方面,都已經有基本雛型
手工農藝業自產自售
向陽園目前有網路銷售平台「實在好心腸福利社」協助身障者自立,支持友善土地生產者;及「黎明庇護工廠」增加身障者就業機會,給予職前訓練;另外也有實體店面「湛盧咖啡廳」在花蓮的文創園區,可以讓身障朋友透過飲食、手創、DIY課程努力的成果,透過實際平台銷售成品。

學員的軟陶成品。
向陽院希望未來發展成一個農牧城的社會企業,藉由學員和志工們的共同作業,可以有產出、有利潤,然後利潤再回過頭來幫助服務更多身心障礙者,為身障朋友找到工作、重建自信、獨立生活。

延伸閱讀

更多報導請看生命力新聞



思源機堡 一窺神風特攻隊的故事

$
0
0

         


【記者劉馨宜、陳可熏/宜蘭市報導】隱身在麻竹林中的的思源機堡,可是太平洋戰爭時期日軍隱藏軍機的秘密基地。日本著名的「神風特攻隊」,當年就是從宜蘭飛越太平洋執行必死無疑的任務。現存的十四座機堡分散的宜蘭境內,曾經也淪為蟲蛇聚集地的思源機堡,卻因社區耆老記憶中用來欺敵的「竹製飛燕戰機」展開了重建和社區營造。

                            
毒瘤聚集地化為社區的驕傲
一九四一至一九四五年,正值太平洋戰爭。日軍在宜蘭興建「南機場」以供神風特攻隊的軍機起降,並改建位於金六結的民用機場(俗稱北機場)作為軍用機場。同時,也在機場旁建築了許多堅固的「機堡」,作為藏匿軍機之所,以避免遭美軍攻擊造成損失。
太平洋戰爭時期,當時就讀「公學校」的社區老輩們,都曾經被徵召去做「竹飛機」,社區老輩阿河伯就是一個例子。「每次聯軍來襲,砲聲隆隆、硝煙四起......我們除了聽命自尋掩蔽外,還得拉長耳朵傾聽,只帶日軍一聲喝令,便燃起火把、精確的點燃竹飛機......」彷彿戰場就在眼前,阿河伯的童年離不開和飛燕戰機ㄧ般大小、扮演欺敵作用的竹飛機。
3(思源機堡).jpg
思源社區老輩口中的竹飛機,外型和大小皆仿造神風特攻隊的飛燕戰機。

社區老輩口中的「竹飛機」,規模及尺寸皆仿造日軍神風特攻隊飛燕戰機。妙維肖的外觀擔綱「欺敵」重任,為的就是讓聯軍誤以為經過連環轟炸,成功消滅了「麻竹製」的飛燕戰機。

戰爭後的一甲子餘的歲月,分散在宜蘭境內五個社區的十四座機堡,由於軍用管轄地限制,多數機堡成為了芒草覆蓋、蟲蛇出沒的地方。社區耆老兒時製作欺敵竹飛機的故事,竟也塵封在一片麻竹林中。

「沒有辦法,也要想辦法。」思源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郭燈和是在地的宜蘭囝仔,對於家鄉有深刻的情感,和居民多次開會討論後,一股腦兒投入了社區內兩座機堡的「重建」。回憶起二〇〇四年,一打開機堡大門時的情景,郭燈和雙手在空氣中比畫,「撲天而蓋的瘴氣、任何你能想到的動物出現在面前。」

二〇〇六年,思源社區參加「文建會公共空間藝術再造計畫」,在台大城鄉所研究發展基金會-宜蘭工作室團隊及陳育貞老師的協助下,思源機堡的活化工程「如有神助」更向前邁了一步。福德廟下,思源社區的社區會議一如往常進行,不同的是年輕人帶來了更多長輩,居民因為過去歷史產生了共識。老輩們說起當年打造竹飛機、戰爭生活的艱困,年輕人依著老輩們的口述,製作一架又一架的飛機模型。

「竹飛機就放在機堡堡頂,面向宜蘭山嶺吧!」兒時的竹飛機記憶,成為機堡頂端上乘著回憶和夢想的工藝造景,也串連了社區居民的心。竹飛機的夢想,將大家帶到了塵封多年的機堡,居民們忍受跳蚤的「偷襲」,每周一次就地討論、共同研擬整頓對策。「一個沒有設計圖的設計」,郭燈和說,思源機堡的重建工作全靠無數次的就地討論、一磚一瓦全出自社區人的雙手。

總計四年的時間,在二〇〇七年三月,一座由思源社區居民共同整修的機堡正式完工!郭燈和回憶啟用儀式當天盛況,眾人以「麻竹」為剪綵,象徵四年多來苦樂參半的整修過程。全新落成的思源機堡內部以社區在二次大戰時的戰爭經驗,和社區營造參與過程為主題,打造「思源機堡故事館」;機堡外部則圍繞著一大片麻竹林,結合休閒觀光及周邊農園生產的使用,輔以機堡文化巡禮、小朋友畫機堡、耆老說故事等多元活動,達到歷史空間保存與活化的加乘效果。
2(思源機堡).jpg
思源社區營造基地-思源機堡外觀。
思源社區發展協會總幹事羅輝忠講述居民整修機堡及打造竹飛機的歷程。

宜蘭河畔沙質土 孕育鮮美麻竹筍

日軍當年用來欺敵的「竹製」飛燕戰機,製作原料都來自當地盛產的「麻竹」。提到麻竹,就不能不提宜蘭「脆如梨」的麻竹筍!目前宜蘭麻竹筍種植地約有三十公頃,一公頃可生產高達六萬斤的麻竹筍,產量相當龐大。社區發展協會總幹事羅輝忠表示,宜蘭最大的麻竹筍生產地就屬宜蘭河畔兩側的沙地,河床地上得天獨厚的「砂質壤土」特別適合種麻竹筍,「我們這的麻竹筍口感像梨子一樣脆!」

麻竹筍的產季在每年的三月到八月。每年暑假,就是思源社區最熱鬧的時候,結合社區歷史和在地農產,由宜蘭文化發展協會主辦的「麻竹筍文化節」熱鬧登場。麻竹筍全餐料理、「竹筍杯」擲筊大賽、DIY竹藝品製作、採筍體驗、機堡闖關樂等多樣化活動,全都是社區媽媽和居民一同討論、精心準備的。

雙眼炯炯有神、眼裡滿是驕傲的郭燈和身兼思源社區發展協會和宜蘭市文化發展協會理事長,是在地的宜蘭囝仔。談起舉辦十年的麻竹筍文化節,郭燈和說,以前的筍農非常辛苦,由於缺乏規劃又沒有產銷班,「農民各自為政啦!做得零零落落,價錢一旦不穩定、收入也跟著影響。」

「剛開始辦的時候,社區居民不認同呀!他們覺得竹筍是很便宜的東西,何必要辦活動。」郭燈和臉上帶著一絲苦笑,娓娓道出十年來的奮鬥過程,「起步很難啦......二十桌的全筍料理都坐不滿,社區居民沒興趣。」十年,一步一腳印的踏實經營、逐漸累積口碑,如今每逢麻竹筍文化節八十桌還不夠坐,更有許多外縣市慕名而來的遊客,就是為了一嚐在地有機的「全筍大餐」。

思源金字招牌 社區關懷據點送餐

「見笑、沒面子,你家沒有東西吃喔!」郭燈和說,社區共同建構了歷史記憶的機堡、在地金字招牌麻竹筍,永續發展成為社區營造的下一個課題。二〇〇六年,思源社區初成立社區關懷聚點,推行家庭訪問、平日中午送餐服務時,社區老人很反彈,「志工甚至比老人還要多。」

「優等」和「特優」兩張社區照顧關懷據點獎狀掛在牆上,代表著思源社區近十年來努力的成果。思源社區發展協會常務監事牛美雲說,無法避免的人口外流導致獨居老人數日益增加,「我們社區給的是生活品質!每周一到五上午都有歌唱、團康、日語班,中午還有送餐服務,讓老人的生活不只是在家看電視、打盹。」
思源社區4.jpg
常務監事何榮華、牛美雲夫婦齊心投入社區營造,努力付出迎來豐碩成果。
社區目前常規志工人數約有四十位,包括機堡導覽和送餐志工,不只平日中午的常規送餐,還有兩組人馬定期家庭訪視、電話問安。「女兒要找我,都得打電話到活動中心!」社區居民張錦祥每天準時到社區活動中心報到,迄今已十一年,他感激的說,思源社區就像一個大家庭,「大家照顧我就像侍奉自己的爸爸一樣。」
思源社區5.jpg
社區關懷據點無微不至的照顧,讓社區長輩張錦祥笑開懷


延伸閱讀

青田七六  古跡譜出新生命

鹿港囝仔  找回人與在地連結

金岳尋根之旅  找回部落的記憶

更多報導請看生命力新聞


聽出生命 視障力克眼疾奏出精彩

$
0
0

    

【記者董博尹、馮安華/台北市報導】站於舞台的中間,吹奏樂曲的同時,LIFE爵士樂團團長吳柏毅突然抽出一條眼罩覆於眼上,「音樂,是用聆聽的。」但是,拿下眼罩後,他的世界仍是一片漆黑。他是一位視障樂手,卻透過自己的音樂,演奏生命教育,藉此實踐社會公益;樂團此次演出的盈餘,將全數捐給公益團體「關愛之家」。





IMG_1271.JPG
吳柏毅天生患有青光眼加白內障,現在左眼視力僅0.03,右眼更是完全失明;即使如此,他從未放棄對音樂的熱衷。

樂團成立於二OO二年,團員共五人,其中三位團員是視障人士。貝斯手洪鴻祥的正職工作,是專業按摩師;鼓手盧斯勇的視障程度則最為嚴重,雙眼已經完全失明;而論及樂團靈魂人物,非團長兼薩克斯風手吳柏毅莫屬。
逐漸模糊的童年 愈趨孤僻的個性

即使並無家族病史,父母皆無相關病例,吳柏毅與其妹仍患有先天性的青光眼與白內障。據他回憶,小學的時候雖然視力矮人一截,但仍能勉強應付課業與社交生活;曾經考進班上前十名,放學後也能和同學一起騎腳踏車。可惜好景不常,在小學五年級那年,吳柏毅的眼疾急遽惡化,視網膜病變所帶來的後遺症,導致其右眼幾乎失明,左眼視力後來也退至零點零三。

吳柏毅痛切表示,當時因嚴重的視覺障礙,在班上逐漸被邊緣化。眼疾的惡化,更是造成了嚴重的學習阻礙,連課本都看不到的學生,成績一落千丈。人際關係與課業表現兩頭空,迫使吳柏毅不得不孤單,甚至對未來深感迷網。

聽到音樂 看到未來

值得慶幸的是,在吳柏毅升上啟明學校後,進入了管樂隊,「摸」到了改變人生的開關─薩克斯風。他指出,第一次拿起薩克斯風時,戲稱這支樂器摸起來像「蝦子」,其學長也幽默回應,「我們都看不見,就是瞎子吹蝦子」;自此吳柏毅吹出了截然不同的人生樂章。

但對視障人士而言,無法看樂譜,是最難以跨越的學習障礙。吳柏毅說明,礙於無法在閱讀樂譜的同時演奏,所以必須先用點字樂譜將每一個音節熟背,再依別人的音色,「摸」索出正確的指法與嘴型。

接受正規音樂教育 從挫敗中站起

啟明學校畢業後,吳柏毅透過「聾盲生特別考試」進入文化大學音樂系,但他卻又一次的遭受挫折。合奏課的指導老師直言批評其基本功拙劣,須從頭學起;「如果是用錯的方法,練習再多都不會進步。」老師為了教授正確的吹奏嘴型,甚至引導吳的手指去觸碰自己的嘴唇。

從最基礎的單音Do Re Mi學起,吳柏毅以幾近「砍掉重練」的方式,彌補不正確的嘴型與指法。當同班同學都在練習難度較高的協奏曲時,他在一間陰暗狹小的琴房,獨自苦練基本功;後來更決定休學一年,每天在家練習八小時,盼能以勤補拙。視障人士須花更多的時間,才能完成正常人輕易就能達成的目標,但儘管如此,吳柏毅仍選擇做一位專業的樂手,「我的人生只是停電而已,不代表注定一輩子都要處在黑暗。」

吳柏毅在畢業後之後,就固定駐演於天母一間音樂主題餐廳,期間認識不少同樣熱愛音樂的朋友。而當他決意要籌組樂團時,除了重組以前啟明高中樂隊的老朋友外,也借重新朋友的對音樂與公益的熱情。「我們雖大部分為視障人士,但絕對不是需要被貢獻的對象,其實,我們也可以當付出貢獻的一方」,樂團自此四處用音樂訴說他們的生命故事。
IMG_1258.JPG
我們就是「瞎子吹蝦子」,吳柏毅笑憶自己在學習薩克斯風時,與學長的有趣往事。
吹進心理的感動 粉絲變經紀人  

樂團的行政游文君,是一位視覺正常者,其正職工作是壽險公司的專業顧問;但在二O一一年無意間聽到吳柏毅的演出,讓她決定投身LIFE爵士樂團,陪伴樂團走過每一次感動。游文君指出,那種感動,是來自那「敲進人心的音符」,所以即使身歷勞累與疲乏,「都是值得的」。

游文君進一步表示,LIFE爵士樂團曾在十二所學校巡迴演出,透過演奏與演講,來傳達生命教育。游文君回憶,曾有多所學校的音樂社團,邀請吳柏毅任指導老師,但他一口回絕。原因是他要全力教導啟明高中的小學弟,其學弟後來也順利考上街頭藝人的執照,並常在樂團演出時友情客串。「把時間留給真正有需求的孩子」,吳柏毅就是這樣,不圖名利,只想用音樂說出他的生命故事,進而勉勵更多的人。

12037964_1018194258225808_6245483489969845033_n.jpg
吳柏毅日前表演時用眼罩將雙眼蒙蔽,藉此傳達視障樂手的表演,從不需眼睛;他強調,「音樂,是用聆聽的。」(取自吳柏毅臉書)

專業爵士樂團  寓教於「樂」做公益

鑑於視障樂手閱讀樂譜時不盡方便,所以LIFE爵士樂團會花較久的時間,才能演奏新的曲目。儘管如此,吳柏毅仍堅持一年繳一次成績單,最少辦一場公益演出,並將盈餘捐給弱勢團體,「我們雖然看不見,但也可以是社會上付出關懷與貢獻的一方。」據悉,LIFE樂團今年的演出場次「關愛心世界」,便標榜關懷愛滋病患者,盈餘也將全數捐贈給「關愛之家」。

IMG_1363.JPG
吳柏毅指出,人生歷程上雖因眼疾遭受諸多困難,但也正因失明,才讓自己比正常視力者更能堅持下去;「我雖然是重度視障,但堅持下去,卻讓我看到更遠的東西。」

吳柏毅嚴正表示,雖大部分的演奏者都是視障樂手,但演出的水準,仍要以專業的標準檢視。「光是視障的身分,上台就已經有鼓掌了。」但吳柏毅仍堅持自己樂團的演出品質;他強調,上台就是要專業,「我不希望觀眾的感動,是出自於同情」。他鄭重表示,視力困難是自己的問題,絕非理由,況且,「音樂,是用聆聽的。」


延伸閱讀

看不見的社福天使 讓愛飛翔

妙音國樂團 視障者的樂團

視障音樂季 讓視障音樂發聲

更多報導請參見生命力新聞




走進能住宿又能享用咖啡的書店

$
0
0

    

【記者李艾庭、賴容愛/宜蘭縣報導】羅東夜市附近的林森路上有間招牌為bxbxb的店,特別的名稱不禁讓人好奇,想進入店內一探究竟。在這鬧中取靜的空間,開過許多店的老闆娘游家慧提供一個讓人們聚會的場所,它是一間結合民宿和咖啡店的獨立書店──「好森咖啡X註書店」。



店內書籍、房間與美食。
累積經驗 慢慢改變

開書店前的游家慧曾經營過三間咖啡店以及民宿,其中一間咖啡店與民宿結合,作為之後開蛙塘民宿的實驗。蛙塘民宿因為店內的書只是自己的收藏不提供販售,所以有幻想書店之稱,後來游家慧又受到新竹草葉集概念書店的影響,打算開一間貼近我們生活,而不只是一間普通實體書店,更是結合了咖啡店、民宿的綜合型書店。

她藉由做著自己喜歡的事情,不斷的累積經驗,提升店內生活品質。英文縮寫bxbxb常讓許多客人感到興趣,不過實際上卻是簡單的單字,就是有book的bed&breakfast。「一覺起來看到書就有很幸福的感覺。」她說。

從生活中提供友善

台北註書店是間位於鬧區的店,因為書店老闆喜愛宜蘭的自然農業與純樸,游家慧與他們在朋友的介紹下合作,打算一起開一間綜合型書店,因此現在店名中也加入了註書店,雖然後來沒有完全結合,但現在店內書本的供應仍是透過他們揀選,進而放進自己喜歡的書目。店內不時舉辦與生活相關的主題講座、獨立音樂會和播放紀錄片,以在地或社會相關議題的理念推展為主要營業。

晚上舉辦的音樂會。

走在店內,就會看到廚房吧檯旁的蔬菜,這些蔬菜不只是拿來食用,也是用來裝飾,只要在自己能力範圍內,他們就會支持小農。不過又因小農較不穩定,會有季節性提供的問題,若店內的需求增加,還是會去市場購買。現在很多店不太能接待小孩子,畢竟他們消費金額不多又容易影響其他顧客,老闆娘常掙扎著自己是否要接待,不過最後還是會盡自己所能服務他們,畢竟那是小孩的天性,只要不會影響到其他客人就好。

貓肥家潤 期許更好

從小就喜歡看書的游家慧,總覺得書能夠帶給人特別的意義,開過三間咖啡廳、一間民宿,現在終於完成了開書店的夢想,以前的經驗也讓他的開店過程更加順利以及完整。她希望這些書籍不僅能完成她的夢想,也能成為他人的小確幸。

游家慧喜愛書的香氣;也喜歡保存書;更喜歡看不同人在舊書裡所記載的秘密記號,不管是作者或是閱讀過的人,每個人在每本書上都會有不一樣的故事,而電子書在這一方面是無法取代的。店內的貓肥家潤明信片字畫,是希望家庭豐裕、圓滿的吉祥話;在這裏逛逛收藏、喝杯咖啡,安安靜靜地拿本書閱讀,就像客人王小姐說的:「來到這裡就像是回家一樣,很舒服。」
店內很受歡迎的貓肥家潤明信片。
「好森咖啡X註書店」提供一個優質的住宿環境給旅人,也提供了咖啡和書籍給社區中的人們。游家慧期許未來獨立書店能蓬勃發展,進入各個社區中,讓書本成為社區人的重心和聚集的場所。


延伸閱讀

註書店 為社區服務的書店

晴耕雨讀 分享另一種生活方式

小鎮裡的純樸書坊 瓦當人文書屋

更多報導請看生命力新聞


 

新住民當志工 母語導覽台灣文物

$
0
0

    

【記者曾佳萱、王妤安/台北市報導】「快快快,有好多印尼朋友來了。林達你們準備好了嗎?」台灣博物館新住民導覽計畫負責人袁緒文,開心喊著一旁早已換上自己國家傳統服飾、等待進行導覽的新住民。台博館招募新住民擔任服務大使,安排博物館歷史課程,透過新住民母語導覽,和來自東南亞國家的朋友進行文化交流。



螢幕快照 2015-09-23 下午8.40.36.jpg
新住民服務大使林達,正在為其他印尼朋友進行博物館導覽。

招募新住民大使 吸引新住民參觀

國立台灣博物館從二O一四年開始招募第一批新住民大使。負責這項計畫的袁緒文表示,因為發現二二八國家紀念館附近有很多新住民進出,所以才想到可以招募新住民擔任導覽員。她表示,利用不同國家的母語來解說,不只可以吸引其他國家的朋友一起來了解台灣,也能讓台灣人聽到不同以往的文物介紹,達到多元參與及文化平權的目標。

目前台博館總共有十四位新住民服務大使,主要來自越南、印尼、菲律賓及緬甸等東南亞國家。這些新住民年齡大約二十五歲到四十五歲,大部分都是已婚媽媽,育有兩到三個小孩。平時她們都有一份主要工作和家庭要照顧,只能靠著假日的零碎時間固定聚會及上課。

服務大使平時的培訓課程都是用中文教授,課程結束後,再由服務大使將課程內容翻譯成自己的母語,進行導覽。除了學習台博館古蹟介紹、歷史、建築上的花紋、符號各自代表的意義之外,還要介紹當期特展及常設展,例如台灣原住民展及台灣生物展等。因此,新住民必須要有基本中文聽、說、讀的能力才能入選。另外,袁緒文也說,「服務大使的工作屬於志工服務,是沒有提供薪水的,所以生計問題讓很多新住民不能留下來。」

螢幕快照 2015-09-23 下午9.07.37.jpg
新住民大使互相討論、分享筆記,為導覽做準備。

看見改變和進步一切付出都值得親友樂支持

「來到這裡可以認識台灣的歷史,學到以前不會接觸的東西,這些都是很棒的知識。」來自越南的新住民陳秀萍說,因為婚姻的關係,她來台灣已經快十六年,從注音符號開始學習,之後帶著孩子一起上很多翻譯課程,不僅讓自己中文更進步,也認識其他東南亞國家的姊妹。

對於這些新住民大使而言,要將中文歷史翻譯成自己的母語是最難的事情。另一位來自印尼的新住民林達表示,以前都是記印尼的名字,現在大家的中文名字都要記好幾個月才可以。如果遇到不懂的專有名詞,就會記下來然後上網查詢,例如原住民的東西,不知道相當於印尼的什麼,就會記住科學名字,再去查印尼的相對東西。她自信地說,「雖然這樣會花比較多的時間,但是覺得這樣很好玩,所以不會想放棄。」

一般新住民的導覽培訓大約兩到三個月,雖然目前課程已經結束,但對於這些母語非中文的新住民而言,仍舊要花很多時間練習。她們藉由一次次的導覽機會,讓自己更加熟練。林達表示,學習這些歷史並不會覺得很吃力,以前在大家面前講話會很容易緊張,但經過一次兩次的導覽練習,慢慢知道要怎麼應付,要怎麼講話、表達,也更會面對群眾。
新住民大使互相討論、分享筆記,為導覽做準備。

教學相長新住民成文化交流橋梁

台博館母語導覽多在假日舉行,不只東南亞朋友會揪團參加,台灣民眾也樂於參與,在聽導覽的過程中,順便學習簡單的越語、印尼語。陳秀萍說:「其他沒有參加服務大使的姊妹都聽不懂中文,所以能夠用自己的母語講解給她們聽,很開心。大家一起學習台灣的歷史,更快融入台灣的生活。」同時她也希望大家能夠有同理心,聽到越南人講國語不標準的時候不要笑她們,因為她們是很辛苦的。

台博館的培訓課程相當彈性,因為新住民們都來自不同國家,上課時常常會互相討論,找出彼此間的共同連結。袁緒文笑著說,「很有趣,他們常常上課自己聊起來,他們用母語我也聽不懂。」她表示,這個現象很好,因為不希望她們完全變成台灣人,彼此溝通找出共同點才可以促進文化交流。


更多報導請看生命力新聞


不向命運低頭 舞出新生命

$
0
0

    


【記者蔡瀚霆、余奕賢/新北市報導】「這幾年我們一直在挑戰,要讓人家感覺到不一樣的感動,使我們跳的東西不會只是受到憐憫。」染著帥氣金髮、眼神堅定的Love輪椅舞團長鄭自強自信地說,他想聽到的不只是「你坐在輪椅上跳舞,好厲害喔!好認真、好努力。」而是要做到讓別人覺得他們跳的舞很特別、獨一無二、沒有人可以取代,甚至是最高水準的表演。




IMG_0651.JPG
Love輪椅舞團長鄭自強與團員們。

二歲時發病 遺憾無法自由地奔跑

小兒麻痺在鄭自強二歲時發病,使他從小無法享受不用拐杖、不坐輪椅、奔跑的感覺。鄭自強說,其實,在生命中對於奔跑、跟同學一起參加運動會,早就沒有太大的憧憬,「因為坐著輪椅或拿著拐杖行走早已是生命中的一部份,對我來說,這兩樣工具就像其他人的雙腳一樣。」儘管如此,不能和同學們一起打掃環境、一起去郊外旅遊,仍是他心中的遺憾。

鄭自強是來自台東成功都歷部落的阿美族原住民,雖然他從小早已接受身體不方便的事實,但成長的過程中,難免因為其他小孩子的不成熟、調皮受到了排斥。鄭自強說:「畢竟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好奇心比較重,不懂得怎麼關心或詢問、也不懂得怎麼照顧及保護跟自己不一樣的人。」因此,小時候他也常常受到同學們負面的對待。

輪椅舞出自信 發現生命無限可能

國小六年級時,鄭自強轉學到彰化仁愛實驗學校,這裡全都是身心障礙的學生,是一所特殊教育的學校。學校裡面有許多關於身心障礙者的活動,包含輪椅籃球、輪椅羽球、輪椅壘球、游泳等等,也就是在這裡,鄭自強開始學習如何跳舞。他說:「一開始只是想著要運動,就這樣跟著老師的腳步去學習舞蹈。」

說到學舞所遇到的困難,鄭自強說,學舞不可能只學一種舞,尤其身心障礙者的舞蹈總是要從自身發掘。「坐在輪椅上,身體已經缺人家五十分了,我們要怎麼樣表現到一百分的表演,甚至可以讓人家感動?這是我們必須去思考的。」透過不斷地的練習與嘗試,鄭自強用舞蹈一次又一次帶給別人特別的感動力。

鄭自強回憶,有一次在舞蹈表演完後,有一個奶奶很激動地跑到他的面前說:「我剛剛看了你的表演,感覺到生命的無限可能,讓我更有勇氣去面對我眼前的困境。」當時的他也不懂為什麼奶奶會那麼感動。但隨著愈來愈多的表演,他看到很多不一樣的東西,慢慢發現跳舞已經不再只是跳舞,而是能藉由舞蹈傳遞正面的能量給週遭需要的人。

IMG_0643.JPG
鄭自強認真地向學員們講解舞蹈動作。

加入Love輪椅舞 追未完的夢

一路在中部讀書、工作的鄭自強,二十四歲時,他來到了台北。工作之餘,他參加了中華樂扶(Love)社會服務協會。一開始,他並不知道這個社團裡有舞蹈,直到有一天,理事長說:「自強,要不要跟我們一起來跳舞?」雖然他以前學過跳舞,但當下他並沒有馬上答應,因為鄭自強心想,他現在是一個正常的上班族,不知道要不要重新走上表演這條路?

國中時的鄭自強曾經告訴自己,有一天,如果有機會到台北,要當一個很棒的表演者。鄭自強笑著說:「時間在走,希望在跑。」很多事隨著時間慢慢地流失,忘記了。來到了台北,才發現真的有這個機會。他說,決定加入Love輪椅舞後,他的人生一百八十度的轉變,不管是在工作的型態還是經營自己生活的方式,都是在加入舞蹈團前無法想像的。

加入Love輪椅舞後,鄭自強跟著邱老師努力地學習國標舞,重新學舞的過程中,面對陌生的舞蹈,難免是辛苦的,鄭自強說:「只能咬著牙闖過去。」秉持著永不放棄的精神,鄭自強一步一步地實踐自己。現在,除了是電台主持人以外,他也常常到中國大陸表演並接下許多商演活動,實現了小時候的夢想,成為一位頂尖的職業舞者。

「其實之前在電視上就看過他的一些表演,覺得還蠻帥、蠻酷的,坐著輪椅能表演到這樣,真的很厲害。」加入Love輪椅舞快滿一年的莊政文說,加入舞團後,就有種見到偶像的感覺。後來,認識久了以後,覺得團長鄭自強就是一個很好相處的老師、朋友。

IMG_0647.JPG
鄭自強用正面積極的態度面對人生

感恩追夢過程中的貴人

「除了教授舞蹈外,偶爾生活過不去,邱老師就會邀請我到她們家吃飯或是找些名目塞錢給我;生病時,邱老師也會像媽媽一樣照顧我的身體;心情不好時,她總是靜靜地聽我說心裡話。」鄭自強口中最感謝的邱老師,也就是中華樂扶社會服務協會的理事長夫人邱以婕。他說:「邱老師是我最堅定的夥伴,也是這輩子最尊敬的生命導師。我們互相合作,在充滿愛的狀況下來經營Love輪椅舞這個團隊。」

Love輪椅舞的團員們從互相不認識,到現在大家為了同一個目標,不怕辛苦地練舞。鄭自強感動地說,不是每一個人都像他一樣從小學舞,但學員們都願意付出時間去學習,努力不放棄,「學員們讓我看到原來在身心障礙表演這個領域,不只是我想要讓別人看到,我身邊很多人都跟我一樣,想要為這件事情去努力。」


延伸閱讀

LOVE輪椅舞 飛舞的斷翅蝴蝶

伊甸輪椅舞團 舞出生命無限潛能

手搖自行車 奔馳在風中

更多報導請看生命力新聞 



唐婆手工醋 友善的心意

$
0
0

         

【記者游善芸、吳宜靜/新北市報導】「醋的原始物料很重要,第一步就是友善整個社會自然環境。」唐婆醋的創始人唐婆──高沁余娓娓道出醋的故事。座落在三峽一片靜謐山林、宛如與世隔絕的白雞山莊中,唐鴉夫婦以天然的山泉水和嚴格把關的農產品為原料,親自釀製、等待發酵,歷經一整年的時間才得到一罐罐陳列在架上的「唐婆醋」,那是夫妻努力的結晶,也是兩人攜手貫徹的理念。



2.jpg
唐鴉對生態保育非常的注重,手中是他為八八風災祈福所製作的祈福像。

從照顧親人起步  邁向釀醋之路

唐鴉是藝術家,唐婆高沁余則是生科相關研究室的助理。看似不同世界的兩人在佛學班相識相戀,生活的遭遇、信仰的啟發和賴唐鴉熱愛環境的精神造就了唐婆醋。

釀醋的起因,是身為藝術家的唐鴉常常廢寢忘食、作息不正常以至於把胃搞壞。唐婆說,這同時也讓她想起多年前父親死於肝癌一事。她認為人會生病是因為所需的營養素不足,這些都要從食物中攝取。她在書中讀到,醋是可以利用的東西。

然而做醋並沒有那麼輕鬆,除了等待時間長,製作的過程也得靠他們慢慢摸索、學習,有時候醋還會不小心被「養死」。爬上爬下穿梭在擺放釀醋水缸的頂樓,又是搬運水缸、包裝產品又是攪拌、照顧醋,夫妻倆起初對事情好像永遠做不完而感到心慌。

即使有了成品,品牌知名度仍不夠,無法立刻把產品賣出去。夫妻倆曾經邀鄰居一起使用唐婆醋的招牌釀做生意,卻賣不出去,被鄰居責怪還得將水缸買回來。住在交通不便的深山裡的他們一開始也不多想,直到生計出現困難,才有朋友建議他們下山做生意。憶起當時的錢財流失,唐婆淡淡地說:「只好真的拉下臉皮下山擺攤。」

從華山文創園區的簡單生活藝術節開始擺攤,二一一年幸運地在248農學市集爭取攤位、透過雜誌媒體的採訪介紹,才漸漸打響唐婆醋的名聲。有了一套釀醋和推銷的SOP後,製作唐婆醋便得心應手了。
1.jpg
陳列在家庭美術館內的唐婆醋。

釀醋的背後 友善的心意

醋的初衷是照顧家人,但更包含了夫妻倆想照顧大環境的心意。唐鴉認為要重視社會和自然,他說:「整個大環境孕育出各種生物,包括我們吃的食物。」人類不能只從中拿取,也要懂得回饋、珍惜利用。

為了給消費者好的品質,他們特地收購小農的有機農產品,選用不傷害土地的原物料。除了消費者的健康,也為小農的生計盡一份心力,同時展現他們珍惜大自然的態度。

拋開死板的知識 從心開始

「醋是有生命的東西,需要等待、需要時間醞釀;要提供他喜歡的、舒服的生活環境,然後給他適當的食物。」唐婆笑著說:「能感覺出來它是活著的,就像照顧孩子一樣。」唐鴉和唐婆將醋當成孩子疼愛,下雨時要給醋缸蓋布,晴天要讓他們曬太陽。

夫妻倆從信仰中體悟到生命的特別,不靠死板的書本知識,唐婆說:「要自己從自然環境中了解這些菌是如何生存、要如何照顧他們。」

3.jpg
黏稠、發酵漂亮的橄欖醋菌膜。

堅持天然手工 嚴格把關

唐婆從最基本的「浸泡醋」做起,但她早已了解「吃的東西和原始食材有很大的關係」這個道理,所以釀醋的材料他們堅持要找到好東西,自家種植或是收購小農的無農藥農產品都是他們的選擇。

擁有生物知識背景的唐婆利用「二次發酵」的技術,先讓水果和有機糙米發酵成水果酒和米酒,再經過醋酸菌二次轉化,將酒化成小分子。她說:「我們的醋沒有經過蒸餾,才能保留營養成分。」醋有多種口味,從常見的水果醋到牛蒡、四物、松針等等特殊食材都有,每一樣都對身體有不同的療效。他們堅持醋要依循自然的脈動慢慢釀成,所以一甕醋的完成大約需要一整年的時間。

唐婆在釀醋的過程中,唐鴉在做什麼?他笑說扮演藝術家完美主義的性格,看見有什麼問題都會直接要求唐婆改進。他說自己是負責人,不能讓產品出錯。

融入生活化的藝術 對生命的體悟

唐婆說,拉下面子到市集擺攤推銷,雖然辛苦卻很踏實。也多虧擺攤,才能累積品牌口碑。但唐鴉不忘藝術家的本性,工作之餘也將藝術融入生活,開辦家庭美術館,以環保概念為出發點,做出一系列的作品。

唐鴉笑著說:「愛自己的環境是創造藝術要傳達的理念。」唐婆醋從釀造到包裝都是此概念的延伸。

「你想要過什麼生活,你的心中要有一個藍圖,接著朝那個方向前進。」友愛生存環境、有品質的生活正是這對夫婦的理念。


延伸閱讀

陳玉秉 用心釀造好醋

有機市集 農民親自向消費者推環保

交大生態研習社 關懷自然十餘載

更多報導請看生命力新聞



甜玉軒手工果醬 用真心釀造美味

$
0
0
 
    

【記者黃毅、陳耕彥/台南市報導】一個人獨自在廚房耐著高溫熬煮果醬,片刻都不能分神,因為一旦火侯控制不甚,就壞了整鍋果醬的風味。直到將果醬一一裝入玻璃罐中,才慢慢露出笑容,他是年僅二十五歲的甜玉軒果醬創辦人,來自台南柳營的果醬男孩,林韡勳。





製作果醬中的韡勳。
打工換宿換得做果醬初衷

大學畢業於東海畜產系的林韡勳,本身就對農業感興趣,畢業後選擇離開繁華的都市,走遍全台農村打工換宿,用最直接的方式接觸農業。起初只是單純跟著農夫們採收蔬果,了解務農生活,後來在市場上發現有許多因為沒噴灑農藥而賣相不好,甚至因而大量滯銷的水果,便開始有了將其製作成果醬的想法,如此不但能間接提升水果銷量,也能與大家分享隱藏在其中的好滋味。

然而,毫無烹飪經驗的他,剛開始製作果醬時,常因為過度熬煮而失敗。為了確保使用的是無毒水果他也常舟車勞頓獨自走訪各地農村。途中連絡不到農夫、迷路等都是家常便飯,如此花了整整一年多的時間,才穩定食材來源,並成功製作出純天然的甜玉軒果醬。起先家人總認為這樣獨自創業吃力不討好,希望他當普通的上班族穩定生計就好,而一路走來,看到他的甜玉軒果醬終於有了不錯的回響,才有了些安慰。對此林韡勳傻傻地笑說:「可能因為是自己喜歡的,所以比較不怕辛苦吧!」

甜玉軒蘊含甜蜜珍貴的果實

從選水果,製作果醬到接單出貨都一手包辦,看起來林韡勳似乎是獨自撐起了甜玉軒這個品牌。實際上,除了自己研究如何製作果醬,其餘如包裝行銷等技術,對他而言都不是可以一個人就全部完成的。所以韡勳找了以前的同學,有人幫忙設計品牌字樣;有人幫忙攝影;自己也報名了電腦課程學習網路行銷,大家互相扶持,才讓甜玉軒果醬順利上市。

甜玉軒果醬現有的口味也都是經過不斷請人試吃,接受顧客意見改良而來。最暢銷的花神紅心芭樂口味,裡頭就包含了彰化員林的紅心土芭樂、台南白河的洛神花以及台南東山的檸檬,而其中又以檸檬最為重要。天然的檸檬酸除了能增加果醬的層次,也具有還原色素和殺菌的效用,是每種口味不可或缺的原料。與林韡勳如忘年之交的檸檬農黃政容說:「切開一顆顆賣相差的檸檬來看,果肉依然新鮮,色澤飽滿,只是一般人看到外表就淘汰它們,是甜玉軒徹底發揮了它們的價值。」

除了顧及大眾口味的走向,因為成本考量,必須以產季較長的水果作為主要口味來研發。像草莓和自己童年回憶裡的桑葚等產季較短的水果,是只有實驗期才有的限定版,後期便不再製作。

新山國小.jpg
林韡勳到台南柳營的新山國小教小朋友製作桑葚醬。 ( 圖為林韡勳提供 )

一罐小小的果醬,內含二至三種台灣在地品質良好的水果,這就是甜玉軒背後的真諦,去除了外皮,個個是甜蜜。

堅持手作鞏固品質

跟所有產品一樣,到了市場成熟期、穩定期就能吸引投資,甜玉軒也不例外。一年前有了製作果醬的發想後,先是走遍農村,在許多農夫的幫助下穩定了食材來源,接著自己看書鑽研製作果醬的方法,最後在靠著朋友幫忙設計品牌、拍攝宣傳照、架設網站等,才開啟了甜玉軒的上市之路,之後除了藉網路宣傳,也透過受邀演講、教授果醬製作或是參與農學市集的機會讓更多人知道甜玉軒,才慢慢穩固了甜玉軒這個品牌。品牌打出名號後,爭相合作的廠商也不在少數,但韡勳很感慨,很多人不了解手作的意義,只是一味的想知道配方並大量生產以求暴利,這也是為甚麼他始終不願擴大製作規模,他的「工廠」就是家中小小的廚房,一個月最多可賣出三百罐果醬,所有流程都親自接管,如此才能真正鞏固甜玉軒果醬的品質。

第一次知道甜玉軒就特地買了三袋果醬,要分送給鄰居當中秋禮盒的張先生說:「雖然還沒吃過甜玉軒果醬,但知道是純天然手工製作,就放心買了。」


IMG_1572.JPG
林韡勳與張先生合影。

做人如果醬高溫淬鍊價值

「唯有經過高溫淬鍊,才能成就價值,人生有苦有甜,也是要不斷克服萬難才能成功。」即使現在成了家喻戶曉的人物,每每受邀到國小、國中演講或教大家製作天然果醬, 林韡勳仍保有著農村人的純樸、踏實性格,那個面對鏡頭總顯得靦腆羞澀的大男孩,提到自己的果醬絕不含糊,唯有不斷吸收新的知識,並對他人的意見從善如流,才使自己能在這條路上堅持下來。

甜玉軒沒有自己的店面,只有透過網路並和一些小型店面合作,所以林韡勳現在很積極地參與各地舉辦的農創市集,分享自己的創業過程及理念,並將甜玉軒果醬推銷出去,他說:「未來也希望研發其他能與果醬搭配的產品如餅乾、麵包之類的,當然也一定會用天然原料手工製作,這是大前提。」

嚐過甜玉軒果醬,你會知道自己吃到的不只是單純的甜美,更有本著自然精神的初衷,這是來自台南柳營,最純真的味道。


延伸閱讀

嚐一口吧 裝了農村議題的果醬

林口農夫市集 讓二代農夫被看見

鄉下農夫小劍劍 用快樂作劍劍好米

更多報導請看生命力新聞



PaGamO 打電動學出名堂來

$
0
0

         

【記者范家宏、李效慈/台北市報導】難以平衡打電動與做作業的時間是很多學生面臨的問題,也是很多家長和老師頭痛不已的難題。然而BoniO公司設計開發出遊戲式的學習平台PaGamO,寓教於樂,讓學生在生動的遊戲中激發學習的興趣,開創新的教育模式。



無心插柳 遊戲平台獲追捧

PaGamO的前身是葉丙成教授在臺大機率課開發的BJ﹣online系統,為了激發同學們讀書的興趣,葉教授萌生了將遊戲與課程結合的構想。在兩位研究生姜哲雄跟唐偉軒的幫助之下,順利完成系統,為機率課程的教學開啟了新的方向。由教授出題目讓學生回答,或者採用學生分組回答的方式,累計進度完成學習任務,用遊戲的競爭激起大家的企圖心。原本在課堂上同學們的作業完成率普遍低,為了改善這樣的狀況而引進了這樣的遊戲方式,為了爭取好的排名,同學們就被激起了課後複習的熱情。

初見成效後,葉丙成教授進而將這種模式推廣到Cousera線上課程平台,最開始的時候是由老師出題,後來變成大家互相出題目。該課程目前累積有五萬次的學生,大約有三分之二的學生參與到遊戲式學習當中,效果斐然。

IMG_5024.JPG
團隊成員遇到困難時總是互相討論,試圖找出解決方法。

榮獲國際大獎

PaGamO在二O一四年參加了由美國賓州大學華頓商學院主辦的全球第一屆教學創新競賽,並替台灣拿回最大獎教學創新冠軍與E﹣learning獎項的第一名。產品經理林浩正說,之所以獲得如此殊榮,因為這是前無古人的作法,將遊戲平台引入Cousera,多人互動,相容性很強,不論什麼類型的考試題目都可以引進到這個平台。

當時參加比賽的共有四十三個國家,四百二十七個團隊推出的不同教育軟體或科技,例如遠距教學等,分成很多組別。PagamO首先獲得E-learning組的第一名,後來更獲得世界第一屆教學創新大賽的第一名。林浩正說教育遊戲軟體其實很多,但是大部份是線下的軟體,多人上線、互動性強的軟體相對較少。PagamO借鑑了線上遊戲的特點,是一個遊戲化學習的軟體,互動性強,這也是脫穎而出的關鍵。

IMG_5025.JPG
BoniO幫你優公司,以打電動的方式翻轉教育。

組建「幫你優」 平台推廣見成效

隨著PaGamO獲獎,團隊逐漸萌生商業推廣的企圖,於二O一四年末由創業家何志宏、葉丙成帶領組成「幫你優」科技公司,致力於推廣教育科技軟體與平台,尤其是PaGamO的行銷與推廣。

從三月正式上線到現在大概有六萬人在使用平台。使用學生目前國中四萬多人,國小兩萬多人,五六千位老師在使用。由於葉教授本身是教師的關係,他有參加一個成員多達七百位的教師社團,這裡也成為他推廣翻轉教育理念的重地,團裡有顧問團會舉辦聚會,測試新功能,聽取顧問團的反饋再進行改進。

成績大幅度提高不是短時間能體現出來的,但是最重要的效果是引發學習動機,很多學生剛開始不願意讀書,但是藉由遊戲的形式激發大家的積極性。正式上線之後,要考慮系統架構的調整,要應對人數增加的問題,系統維護難度增大,伺服器數量的增加,因此要未雨綢繆,建立更安全的系統,保護客戶的機密資料,這也是商業化的困難。

目前PaGamO 已經在美國、德國、中國大陸、韓國等地與當地學校或教育機構合作,提供線上教學新模式,例如:與美國賓州大學牙醫研究所簽訂三年合約,由於牙醫知識的學習非常晦澀枯燥,採用這樣趣味的方式,受到學生的熱烈追捧。目前「幫你優」還在積極地拓展發展平台。

IMG_5018.JPG
開放式的辦公空間,讓團隊成員間的腦力激盪更為容易。

心懷感恩 回饋台灣社會

林浩正提到PagamO在台灣主要是做回饋,相對於國外的價格,提供給台灣本地學校的價格都便宜很多,希望可以用低廉的價格提供給台灣學生更高質的服務。目前剛剛開展一個偏鄉學校免費計畫,只要申請經過審核就可以免費使用平台及內容,而這個計畫現在有將近百所學校申請。林浩正表示,儘管PagamO平台也有價格不斐的維護費用,但還是想盡可能回饋台灣社會,幫助更多師生。

鑒於很多老師電腦技術不是很熟練,但是他們有意願去學習,因此PagamO將使軟體設計利於操作。除此之外,也拍攝許多教學影片,引導老師使用,進而推廣到學生,因此團隊下一步要跟老師進行更深入的接觸,以提供師生更多學習助力。


延伸閱讀

學聯網 讓你在家輕鬆學

大家e起來 學習樂趣多

線上遊戲 玩出台灣在地歷史認同

更多報導請看生命力新聞



「窯」滾英雄 開創龍眼新路

$
0
0

         

【記者劉馨宜、陳可熏/臺南市報導】二OO四年立委選舉以百分之十二點九的低投票率,抗議村裡蓋事業廢棄掩埋場,因而廣為人知的臺南東山嶺南社區,歷經十年抗爭迎來新的生活,卻也面臨了社區轉型的危機。居民將當地盛產的龍眼加工,舉辦龍眼節,興建龍眼烘焙博物館、麵包窯,提高能見度,同時也開啟了龍眼產業更多元發展的契機。



嶺南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陳顯茂從國小退休後,全心全意投入社區營造。
十年抗爭 永不妥協的嶺南人

二OO一年原本平靜的嶺南社區,因為永揚事業廢棄掩埋場要在村裡興建,使得一切風雲變色,掩埋場不僅影響了社區環境,也威脅到烏山頭水庫的水源。現任里長陳顯茂,當時是村裡東原國小老師,並不知道家鄉的土地即將受到威脅,一直到二OO三年二月社區長輩請他看陳情書,他才得知此事,藉由長輩口述掩埋場設置的情況,重新擬訂一份陳情書,自告奮勇加入抗爭的行列。

加入抗爭後,他便經常受到學校的關切,於是決定申請提早退休,帶著村民四處陳情,但走到哪裡都碰壁。二OO六年村民拱他參選村長,以村長的身分率領居民經歷無數次的抗爭,直到二O一一年臺南市召開升格後第一次環評大會,撤銷掩埋場同意設置許可文件,歷經十年的抗爭才終於雨過天晴。

十年抗爭的勝利成了嶺南人最大的驕傲,陳顯茂說:「我們都自稱是窯滾英雄村,因為我們就是在烤龍眼的,龍眼就是要翻攪才不會燒焦,而做這些事的人都是英雄,因為我們把事業掩埋場抗爭掉了。」

農村再生 開辦嶺南龍眼節

經歷十年抗爭,「農村再生」成了居民的新希望,嶺南社區原以栽種龍眼和柳丁為主要經濟作物,居民過著自給自足的農耕生活。近年來面臨人口老化的危機,如何讓青年回流成了社區的目標,透過水保局農村再生計畫的指導,身兼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的陳顯茂帶領居民進行產業活化,二O一三年八月,辦理第一屆嶺南龍眼節。雖然青年回流的人數不如預期,但對社區產業卻很有幫助,農產品能見度提高,銷售量也跟著提升。

不健全的產銷體制是社區另一項隱憂,果農只能生產卻沒辦法銷售,銷售都被中盤商控制,陳顯茂說,還沒開始推行活動前,龍眼乾一台斤約二十至二十五塊,最便宜只有十五塊,去年比較大的果實能賣到一台斤六十至七十塊,今年則因龍眼還沒成熟就被颱風颳了,比較大粒的可以賣到一百塊。他認為龍眼節對社區產業幫助很大,農民因為作物價格提高就會更願意去剪枝、施肥,形成一個好的產業循環。

龍眼節除了能體驗採果的樂趣外,二O一四年社區更建造了一座龍眼烘焙窯博物館,由當地造窯師傅吳進添建置五O年代到九O年代,五口建材不同的龍眼窯,完整保存龍眼窯的轉變歷程,讓遊客能夠體驗當地龍眼烘焙的文化。除了觀光與教育的功能,博物館也兼具實用性質,陳顯茂表示,龍眼窯各家戶都有,若是在自家處理不完也能跟社區租借,費用則回饋給社區。

傳統土窯烘焙、剝殼、洗淨、去籽、日曬,每一顆新鮮龍眼製成的龍眼乾,都是嶺南社區居民的心血結晶。

大學生駐點 激盪產業新思維

由於海拔低、氣溫較高,嶺南社區的龍眼以紅殼為主,但因市場上消費者比較喜歡青殼龍眼,紅殼龍眼在生鮮果肉市場價格較差,因此居民遵循古法,將龍眼烘焙加工成龍眼乾及其它加工製品,發展出適合當地經濟效益的方法。

二O一三年八月,成功大學透過科技部「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進駐社區。陳顯茂說:「成大看到我們社區動員力很強,因為以前在保護烏山頭水庫的時候居民都非常團結。」他認為大學生進駐社區會帶來創新的想法,因而促成了合作的計畫。

為了讓龍眼產業有更多元的發展,成大建議在社區內蓋一座柴燒麵包窯製作桂圓麵包,因為吳寶春師傅得獎的酒釀桂圓麵包便是選用東山的龍眼乾。第一代的麵包窯由吳進添師傅主導搭建,泥土建造的麵包窯具有散熱慢的優點,但烤過幾次後泥巴乾裂,土塊會掉落在麵包上。今年年初,居民重做第二代的耐火磚窯,窯內雖然變乾淨,但缺點是散熱較快,因此陳顯茂表示,將來如果做第三代要將前兩代結合,除了耐火磚外,外層將再包覆水泥。

「一座屬於社區居民的麵包窯」,在社區居民的努下誕生了!

目前社區共有兩組負責指導遊客烤麵包的居民,其中一組人員陳振玉與歐素枝夫婦將自家古厝提供給社區作為麵包窯的根據地。陳振玉說,當時社區有請麵包師傅來教了幾次,現在只要有團體預約,我們就會盡力去指導他們做麵包。未來社區希望能培訓出三到五組的指導人員,讓更多遊客有機會能嘗到酒香桂圓麵包的美好滋味。

社區居民陳振玉和歐素枝,研發龍眼加工產品,讓更多人品嚐到東山龍眼的美味。 


延伸閱讀

峨眉野山田工坊 閒置教堂再活化

牧師新改革 鶴岡文旦再出發





不鏽鋼吸管 免丟棄更環保

$
0
0


        

 
【記者薛紹苓、趙子揚/新北市報導】日常生活中,環保杯、環保袋及環保碗筷已經越來越普及,想要引領大家走向一個環保新潮流嗎?那你絕對不能錯過「環保吸管」。



左為QC創辦人陳怡潔,右為QC創辦人朱學傑。

從生活中看見需要 

在街上處處可見大型連鎖飲料店,亦或是超商、速食店等等,不難看見人「口」一根塑膠吸管的場景,那麼你可曾想過,這樣的生活習慣會帶給地球多大的汙染,又有多少危害人體的毒素會進入到你我口中呢?

二O一三年八月,朱學傑、陳怡潔夫婦二人決定成立「QC館」,希望能用其他材料來製作吸管,取代對塑膠的依賴。目前QC館以製造不鏽鋼吸管為主,由日本進口SUS304與SUS316L的不鏽鋼原料,是可以植入體內的醫療用品材質,再加上不鏽鋼本身具有耐熱、耐腐蝕及抗氧化的特性,用來製作環保吸管非常合適。


QC館的產品:不鏽鋼環保吸管。

用理念跟行動帶起環保風潮

QC館創辦人陳怡潔,大學時期曾修過環境影響評估的相關課程,讓她對環保的重要性有了更深的認識,畢業之後,她在環保團體工作,陳怡潔說,以前是告訴大家不要做傷害地球的事,而現在他們想帶領大家「可以做什麼事」,在有需求的情況下,能有什麼替代的方案。當朱學傑看見炎炎夏日時,民眾會購買飲料解渴,那麼或許「環保吸管」正是他們能向前努力的目標。

起初的創業資金並不多,夫婦倆只好向家人借五萬元做小額創業,好不容易將資金籌措好,下一個難題來了,該怎麼讓大量生產產品的工廠,為了他們而接受「小量」生產的訂單?朱學傑、陳怡潔在網路上尋找能合作的廠商,再親自拜訪,跟工廠介紹他們的理念,幸運地,大約花了一個月的時間,找到認同他們理想的工廠,於是QC館正式邁入研發及銷售的階段。

在合作商家店內販售的不鏽鋼吸管。

商品多元化 吸引環保人士

一開始,以SUS304的不鏽鋼作為環保吸管的原料,三種設計款式分別為:粗吸管、一般寬度吸管及對嘴口彎曲的吸管。大約半年之後,引進了SUS316L的不鏽鋼原料,SUS304與SUS316L的差別在於,SUS304適合飲用果汁、氣泡飲料、咖啡、茶飲或是牛奶,而SUS316L的耐酸、抗腐蝕特性比SUS304好,適合經常喝檸檬原汁或是醋的飲用者。

QC館創辦人朱學傑說,剛開始販售不鏽鋼吸管時,以愛好環保的人士為主要購買族群,但隨著環保、食安議題及新聞報導的影響,購買族群越來越廣,不論是一般家庭、大學生、學校團購都是現有的消費者,銀行也會拿不鏽鋼吸管做為贈品送給客戶。販售的地點以市集為主,除了商品銷售之外,更能與客戶面對面講解商品,使消費者更加了解夫婦倆的環保理念。

二O一五年一月及五月份, QC館分別推出「吸管湯匙」與「安心戳」——下端口有曲線設計的不鏽鋼吸管,解決飲用封膜飲料的不便。未來的產品規劃,在材質上,會往玻璃及鈦的原料延伸;在種類上,會往保溫杯、便當盒發展。QC館陪伴大家一起,用環保的生活器具去愛地球。


延伸閱讀

改變校規自己來 學生連署做環保

可分解塑膠 適合環保生活

環保新概念 廢棄紙袋回收再利用

更多報導請看生命力新聞



指尖虹 用觸摸感受色彩

$
0
0

         

【記者周庭羽、歐陽思岑/新北市報導】「我們想做出一個能夠幫助視障者感受色彩的設計。」「指尖虹」成員林俊宇提到。原本只是單純為了畢展而去尋找靈感的林俊宇和成員們,在接觸到視障朋友的過程中,發現了一般大眾對於視障朋友在色彩方面的忽略造成他們的不便,於是結合指導教授魏碩廷的原創概念,設計出這套藉由「觸摸」來體會色彩的「觸覺色彩溝通系統」,希望藉此系統讓後天失明者也能自由地欣賞藝術。




「指尖虹」成員林俊宇解釋整套系統概念及使用方式。
指尖虹用指尖觸摸彩虹

目前點字系統主要是針對文字訊息的傳達,在圖像訊息(例如基本的色塊構成)的傳達上較為不足,團隊成員想藉著透過指尖體會不同觸覺,讓視障朋友感受世界彩虹般繽紛的色彩,「指尖虹」這個名稱也就由此而生。

指尖虹團隊利用時間方位的概念(例如12點鐘方向),為不同的方位設計出不同的觸感(點或線)。每一個方位搭配一種顏色,藉此發展成一套觸覺色彩溝通色卡(如下圖)。此色卡利用不同觸感來幫助視障朋友對顏色的定義,以便將來他們能夠學習更多不同的圖卡。因為後天盲對於色彩較有基礎概念,因此此系統較為適合後天盲來使用。
利用十二點鐘搭配色彩,形成觸覺色彩溝通系統的原始概念。(圖片來源:指尖虹粉絲專頁)
設計過程受質疑 堅持繼續不放棄

指尖虹透過實際走訪盲人學校來認識盲人的生活,但或許學校是擔心成員們的這套系統系統可能會混淆視障學生既有的學習模式,所以當他們在拜訪學校時也經常碰壁。但鍥而不捨的他們,在經過幾次溝通後,終於有願意協助他們的學校。在盲人學校裡,林俊宇發現其實視障朋友不像他們所想像的那麼弱勢,他們學習能力很強,而且可以很自然的在校園內自由行走,就跟一般人一樣。在團隊成員們仔細觀察並詢問下,發現在色彩方面讓他們比較煩惱的是藝術方面的欣賞,於是決定從這方面著手設計。

在設計這套系統的過程中,所遭遇到的困難一個接著一個不間斷地出現,其中最大的問題點便是不被認同。 由於本身所學的是視覺傳達設計系,但他們卻想逆向操作朝盲人的非視覺方向進行,師長們質疑聲浪不斷。儘管如此,團隊成員們並沒有就此放棄,反而是不斷修改再修改。最初設計的模板因為精細度不足無法使用,他們便再蒐集資訊重新修正,希望設計出一個能真正幫助到視障朋友的系統。
觸覺色彩溝通系統的設計,希望能讓更多盲生受惠。
透過親自去觸摸 創造無障礙溝通

這套觸覺色彩溝通系統工具箱主要包含帶動操光碟、觸覺色彩卡以及觸覺繪本 。為了能讓視障者透過觸摸感受色彩,成員們利用不同觸覺質感的平面,讓他們理解得更清楚。一開始先學習基礎十一種顏色的色卡辨識,以自己為中心點,十二點鐘方向訂為黃色,摸起來是一條條直線;六點鐘方向訂為藍色,摸起來則是一條直線、一條圓點並排,以此類推其他方向色系。

學會基本的色卡辨識就可以導入各式的圖卡,再進而學習到複雜度更高的繪本「小蘋果的冒險故事」,繪本中上方有一般點字作故事講述,下面則搭配不同觸感的情境圖片,讓使用者藉由觸摸圖形在閱讀文字內容時能體會出其畫面感。另外,為了幫助盲人學習,團隊成員們也貼心地製作帶動操光碟,由老師當作中間橋梁,再傳達給盲人學生以加深印象。

林俊宇認為此套系統在藝術方面的應用可能性最大,多數人普遍認為盲人跟藝術方面沒什麼關聯,他們在藝術領域也因此受到很大的侷限,但有了這套系統,視障朋友便可輕鬆的辨認藝術作品。例如:在欣賞特奧.凡.杜斯伯格的「構成第五號」作品時,便可先觸摸左上角的定位點確定方向的正確性,再運用此系統的概念所教授的觸感來摸出個各顏色的位置,便可了解整個畫作的架構,與他們講解時就不會有溝通上的問題。
指尖虹(改).jpg

觸摸系統不同觸感的模板,便可輕鬆了解顏色的相對位置。(圖片來源:指尖虹粉絲專頁)
成員之一的陳美靜說:「這是一套全新的觸覺色彩溝通系統,一開始我們在跟別人說明的時候他們都會覺得複雜、難懂,所以我們也一直在想辦法如何讓大家能夠簡單快速的了解這套系統。」然而讓成員們很開心的是,當他們實際帶著成品去給視障朋友試用時,雖然有人反映出學習上碰到的複雜問題,但針對有人能夠開始重視盲人色彩這一塊,也給予高度的肯定。

目前團隊們有跟「非視覺美學教育協會」接觸過,也希望在未來能找到更多願意與他們合作的藝術團體或廠商,將藝術畫作導入此系統。林俊宇期許,在將來的某一天,欣賞畫作對視障朋友來說再也不是一件難事。


延伸閱讀

盲用備忘錄 點記事讓生活更方便

愛在淡江 盲生資源中心

生活英語點字班 盲童英語無障礙

更多報導請看生命力新聞



走出疤痕 活出生命的色彩

$
0
0

         


【記者馮薇之、徐冠縈/台北市報導】遭逢意外傷害的燒燙傷患者不論在身體上的醫療復健,還是在心理上的重建過程,甚至在未來職場和社會中的生存上,皆具有比常人更艱難的挑戰。現任陽光基金會臉部平權代言人郭采瑀小姐就是一復健十三年,成功走出傷疤,並活出生命色彩的例子。



IMG_5798.JPG
財團法人陽光社會福利基金會臉部平權代言人郭采瑀。

燒傷的深度 生命的深度

一般而言,燒傷和其他病症一樣,有輕微和嚴重之分,深度和面積為其動判斷的依據。一度燒傷的範圍主要在表皮淺層,三到五天即可癒合且無疤痕;二度燒傷則有深淺之分,淺則在於真皮表層,約兩周內可癒合,可能會留下輕微疤痕,深則傷及真皮深層,需做植皮避免感染,且會留下明顯傷疤;三度燒傷就傷及全層皮膚,並且會留下肥厚性疤痕,造成皮膚功能上的障礙;四度燒傷最為嚴重,傷及全層皮膚、皮下組織、肌肉及骨骼,需依賴皮瓣補治療和電療等特殊醫療,甚至截肢。

郭采瑀在九歲那年,因為家中使用的精油意外爆炸,造成全身百分之三十的皮膚有二到三度的灼傷,復健十三年,直至今日動刀已超過三十次。一路走來不論是與當年精油廠商的訴訟官司糾葛、龐大的醫療費用、艱困的復健過程或是不斷遭受異樣眼光,都曾讓她身心具疲,但郭采瑀並未因此輕忽生命的價值。

一度灰心的她,受到五月天歌曲「憨人」的鼓舞,決定積極努力證明自己,也成功靠自己的力量成了五月天師大附中的學妹。在高中也積極參加社團,選擇了必須與人面對面的康輔社,希望帶給他人希望、溫暖和正面能量。郭采瑀目前亦為陽光社會福利基金會臉部平權代言人,她以自身經歷鼓勵許多燒燙傷患者,希望不管受傷的深度有多深,都能夠走出傷痕,活出生命的深度。

IMG_5779.JPG
臺北風華聯合整形外科診所醫師林進德。

不同立足點 不一樣的省思

郭采瑀提到近期的八仙塵爆事件各界所反應的狀況,她表示其實站在患者本身的角度來說,醫療資源並不足夠,像是在她本身的治療過程中就覺得護士們非常辛苦,可以說是在極少數的護理人力資源下輪值大量如換藥等龐大艱辛的工作,而這次塵爆意外事件一次湧入近五百位傷患,對整個醫療體系是一個很重的負擔。

而面對各界反應台灣醫療資源不足的問題,前榮總燒燙傷中心主任,也是目前臺北風華聯合整形外科診所的林進德醫師站在燒燙傷專業領域及醫護人員的角度表示,其實資源沒有不足,反而是平常「太多了」。因為不是隨時有這樣的意外事件,如果要在平常就空出幾百個燒燙傷加護病房床位、醫療器材甚至醫護人員,這樣的成本不是整個醫療體系甚至社會負擔得起的。

另外,經台灣形體美容整合醫學會統計,共有上百家醫美診所提供八仙樂園塵爆燒燙傷患者每天免費換藥的服務直到傷口癒合,林醫師目前所任職的診所就是其中一家。不少人好奇這樣的免費服務和所謂職業醫師們的社會回饋實際上的運作狀況如何,林醫師表示這其實就是種「表面狀態」。因為只有傷況極輕微的患者才不需至大型醫學中心或醫院接受治療。事發的前面一個月到診所換藥的患者就非常少了,到了第二個月幾乎是沒有,且一般整形外科診所能提供的也僅只於專業的換藥服務,重傷與大面積的灼傷才是真正需要長期照護與醫美去疤的患者,所以林醫師說這樣的免費換藥服務實際上是種表象。

我們可以看到的是,站在不同面向、角度所思考的同一個問題,會有不同的省思,沒有對或錯,只是角度不同,所以我們應該要常用一顆寬容、客觀的心去思考,才能發揮最真實的省思價值。

求職路艱 期許改變

長久以來,燒燙傷患者們的求職路比起常人要艱辛許多,根據燒傷的程度不同,輕則傷及顏面影響求職觀感,重則影響某些生理基本機能而在求職條件上受限許多。郭采瑀說其實很多工作重點還是看能力,也呼籲政府應該可以真正落實「臉部平權」,譬如履歷表上不放照片等。除此之外,郭采瑀以過來人的身份也提到了希望政府核發身心障礙手冊的作業流程可以再更簡便且快速些,好讓使用者可以儘早運用相關福利和照護。
勇敢正向 積極面對

年僅二十二歲的郭采瑀,復健過程艱辛。現在即便諮詢眾多醫美診所都因手術風險太高被拒絕,還是沒有放棄醫學美容的念頭,她依然很積極的想讓自己看起來更好、生活得更好,同時也努力的在耕耘自己的專業領域「服裝設計」。

郭采瑀表示一路走來當然非常辛苦,但生性樂觀且「為自己生命負責」的她不斷強調,「該開刀就開刀,該治療就去治療」,一種事情發生了,就正視它、解決它,並對自己的期許夢想有信心,才能真正走出傷痛,燦爛自己的人生。最後希望不論是在個人心理建設亦或是社會制度層面上,如何從疤痕中省思、進步,讓曾經受挫的身心真正突破與社會的隔閡才是最難能可貴的價值。

延伸閱讀

生命力新聞 花心咖啡店 讓燒燙傷友展露光彩

生命力新聞 張慈惠 燒傷護理十年情

生命力新聞 陽光照耀 生命有愛

更多報導請看生命力新聞



顛覆傳統 在地人的《正興聞》

$
0
0

    

【記者張詠晴、劉意璇/ 台南市報導】正興聞二期封面「正興三株無敵大合體」,乍看之下還以為真的是三位大明星代言,事實上卻不然,三位只是正興街上平凡的老闆娘,即將向讀者娓娓道出正興街上的隱藏版美食,就是這樣小事當大事寫的精神,正興聞這本「自嗨的雜誌」,讓更多人看見。



正興咖啡廳的正興聞.png
正興咖啡店內陳列《正興聞》。
有了正興街才有了《正興聞》

在桃園出生,大學時主修心理系,總編高耀威從沒想過自己會在台南開店當老闆,甚至創立《正興聞》,過去曾來到台南旅行,透過走路、鑽巷子的方式來認識這個土地,最後決定在正興街創業。

正興街是台南觀光的主要街道,每天有許多遊客聚集,但遊客過剩讓街道失序,常有店家還沒開門營業便有遊客闖入參觀,或是隨手留下垃圾造成街道髒亂,為此店家時常一起舉辦活動,經營社區氛圍與建立秩序,但向政府申請經費的手續複雜又困難,街上的店家常常得互相贊助或籌資才能舉辦活動,長期下來發現得有份固定的收入,於是有了出版刊物的想法,利用刊物的收入盈餘來支持正興街道活動。

今天的新聞媒體每天不停重播同一件事,資訊流通快速,媒體大量的汲取事件,卻都不夠深入了解,街上的「蜷尾家霜淇淋」排隊人潮絡繹不絕,出國參加世界冰淇淋大賽獲得東亞第二是台灣之光,多數主流媒體卻未加以播報,「正興聞」反其道而行,將街上看似很小的事情,認真地觀察、很慎重地去講,有一次,高耀威去朋友開的鐵板燒店吃飯,一時發現店裡都沒什麼客人,在詢問之下才知道朋友的店要頂讓給別人,一時興起感嘆都有可能形成一篇文章。街上有人結婚是大事還是小事?高耀威認為對正興街而言,「那就是大事」 。

高耀威.png
在卸下總編輯的工作之餘,高耀威回歸成一位平常的服飾店老闆。

編輯團隊善用人力分工

「正興幫」是刊物背後的主要團隊,街坊鄰居八十幾人共同組成,有任何人力需求便很容易解決,「需要攝影、設計、文字,誰可以幫忙?就會有人說我可以。」雖然有些人過去可能沒有採訪經驗,但大家都會共同討論稿件、協力完成,有的時候甚至會讓大家順其自然地寫稿,譬如不會將「髒話」刪掉,自然地把街上的事情講出來。正興聞團隊上沒有人特別擁有寫稿或是拍照的專業,大家都是透過一邊做一邊學習;這一期有人想法想寫稿,便讓他寫稿;如果他下一期想當攝影,也完全沒問題,「雖然我們號稱一年做四刊,但真正忙起來的時候也可能好久才出一次。」高耀威苦笑著說。

正興街小滿食堂的老闆吳立卓與林靜怡,分別參與正興聞的編輯工作,林靜怡負責了一部分正興聞的封面設計,吳立卓則是專欄寫作,寫些街上發生的事,他曾寫過「偽里長」專欄,引起另類的關注,透過角色轉換的方式,在專欄上寫上給里長的施政建議;其實是希望可以和里長對話「送禮」的問題,他認為現代已不需要過去逢年過節就要送禮的習慣,里長應有所改變;刊物的特色不只報導街道雞毛蒜事,更為向公家單位傳達訴求。

DSC03179.JPG
小滿食堂老闆吳立卓(左)彩虹來了老闆兼《正興聞》總編輯高耀威(右)。
跳脫現實廣告有新的玩法

製作第二刊時團隊突發奇想,期望廣告不是一個獲利的工具,反而是做得很好玩,藉此顛覆一些現實社會的廣告亂象,就此定下了委託製作廣告的規則:是不可以干預廣告的表現方式、直到出刊前都不能提前看等。

二期出刊前,台南市的觀光局長找到《正興聞》,要求推廣「台南市觀光守則」,總編高耀威當時想到觀光守則非常多元,用一篇廣告根本很難表現,也因為守則「實在太多了不知道怎麼寫」,就直接在空白頁面寫上「想不出來,對不起!」,後來沒想到卻很有效果,這樣的詮釋方法反而讓大家注意到這篇廣告。

拋下利潤反而創造價值

提到往後的發展,總編高耀威希望能傳承下去,期待有學生團體願意接手,利用《正興聞》立下的基礎結合團隊的力量,達到觀察社區發展的功能,形成正向循環,他認為學生需要一個社會的舞台,而正興聞則正需要學生的協助,同時他也很期待學生團體可以用更多元的角度觀察正興街。

利潤是許多媒體維生的根本,但高耀威卻不那麼認為,「利潤不能說不重要,但他也不是放在最重要的地方」,對於品質的堅持是《正興聞》最大的特點,不接受突兀的廣告來獲取經費,像現在很多精美的雜誌書籍,翻開卻夾雜著家電廣告,讓品質扣分,出版刊物並不求很高的利潤,「你相不相信,我們不以利潤為目的,如廣告營收,可是卻可以創造利潤(精緻易懂的內文)」舉例來說,如果賣油的商人希望大家都吃到最好的油,就不會有黑心油,《正興聞》希望自己成為那種只報導有意義的社區事件,而不是透過報導來賺錢。

《正興聞》團隊,要求不斷地顛覆自我,利用打平的營收來持續運作,利用刊物建立社區情感,第二刊就已經翻譯成日文外銷日本,未來對於正興聞有怎麼樣的期待?小滿食堂老闆吳立卓笑著說,只期待每刊出版時看到大家驚訝的表情,就這麼的簡單。


延伸閱讀

《艋舺傳奇》 在地發聲的力量

《噶瑪蘭ㄟ花蕊》 開出知識ㄟ花

《貢寮人》關心你我的貢寮

更多報導請看生命力新聞



美善基金會 助憨老家庭在地生活

$
0
0

         

【記者林苡婕、韓亞諾/台南市報導】走入崎嶇狹小的巷弄中,外觀簡陋的房子,住著一戶憨老家庭。他們是,四十多歲的重度智障者「阿燕」,與她的年邁媽媽。現今,台灣有近九成智障者絕大多數住在家中由父母照顧,但父母會面臨老邁、辭世等問題,更需要社會的關心與支持。美善社會福利基金會,為了解決智障者與年邁父母的雙重需求,秉持著「哪裡有需求,我們就往哪裡去」的服務理念,持續對憨老家庭提供多元服務,把愛直接送進家中。




IMG_3127.JPG
社工實際走進家中陪伴憨老家庭。
提供憨老家庭多元服務

美善社會福利基金會於二O一O年成立,服務對象包含台南市沿海五區,三十五歲以上的智能障礙者,其父母在六十五歲以上之家庭。目前為美善社福部主任的宋靜芳說,智能障礙者老化速度,至少比一般人快十到二十年。主要原因在於,這些智能障礙者的父母,多數擔心他們在外被欺負、受騙,把他們在家中保護得好好的,少了與外界互動連結的刺激。因此,近年來,美善基金會特別強調「社區參與」,希望智能障礙者家庭,能夠「走出家裡,走到社區。」

「社區」是憨老家庭周圍最自然親近的支持力量。基金會希望透過開創社區支持系統,協助憨老家庭一起參與社區活動,在社區參與中,共譜生命的意義。活動內容包括,社工在每週固定時間,為憨老、社區高齡者進行健康關懷與社福資源諮詢服務,透過量血壓與生活問題的對話,促進社區居民的健康,一步一步幫助憨老家庭與社區居民維繫感情。

宋靜芳說,這個構想並無想像中順利,一開始的參與人數屈指可數。由於社區居民大多對憨老家庭有一種本能性的排斥,認為他們跟一般人不一樣,進而產生異樣的眼光。但是,我們並沒有放棄,反而是更積極的邀請社區民眾,並親自將憨老家庭從家中帶出,一起共融。經過了一段時間後,很高興看到憨老朋友主動走進社區,社區居民也開始友善的接納這些,生活在社區陰暗角落的憨老家庭。

美善社會福利基金會,提供憨老家庭服務,有三大工作方法,分別是個案工作、社區工作和團體工作。個案工作指的是,由於每個家庭的困境都不一樣,因此,社工會直接進入家庭,實際看他們的需求,提供個別化的服務。在這幾年的服務經驗累積中,最多者是照顧需求,像是直接到府幫憨兒洗澡、打掃居家環境,安頓午晚餐食材。再者,經濟需求,如車禍調停、詐騙問題、房屋修繕等多元服務。

打掃憨老家庭.JPG
志工正熱心打掃憨老家庭居家環境。

哪裡有需求我們就往哪裡去

「別人不願意做的,我們就來做。」宋靜芳說,如果能用錢解決的事情,絕對不是太大的難題。社會普遍認知上,憨老家庭所缺乏的應是經濟補助,但她認為,最大的問題是其實是運用資源的能力。

二O一二年美善基金會,承辦台南市政府的「身障日間中心」業務。由於憨老家庭大多生活在家中,鮮少有與外界接觸的機會。因此,基金會開始著手計畫,「社區共融」活動。由社工開車將憨老家庭載到身障日間中心,讓他們可以在那裡接收更多外界的資訊,活絡自己的社交圈,並且供應三餐,活動結束後,再將他們載回住屋處。當時,看似很好的服務,基金會竟然找不到任何家庭參加,原因無他,這些家庭普遍的觀念認為,只要我們能待在家中生活就好,不需要出去製造更多的麻煩。

為了要扭轉憨老家庭自我封閉的狀況,基金會開始嘗試,與嘉南藥理科技大學社工系合作,直接走進家庭幫助他們。宋靜芳分享,在一開始的個案服務中,這些家庭的父母多數是婉拒的,但是他們並無因此而放棄,而是半強迫式的把社工「到宅服務」送到家庭裡。經過半年的努力後,基金會漸漸看到成效,而這些家庭也從原本的排斥,到現在視社工為家人、朋友一般,接受他們的服務,這是一路走來最大的欣慰。

憨老家庭2.jpg
憨老家庭,阿燕與她的年邁媽媽。

基金會成立宗旨尊嚴讓人人擁有
宋靜芳說,無論身心狀況如何,都應該讓人人都能感受到愛與尊重。對憨老家庭的期待,我們希望能為這些生活在社區中的憨老家庭,建構在地自然支持網路,讓他們可以和你我一樣,在地生活、在地老化,更重要的是,將「尊嚴讓人人擁有」,落實於服務上。

IMG_3107.JPG
美善基金會執行長吳道遠與社服部主任宋靜芳。

延伸閱讀

憨兒自力更生 叫賣手工餅乾

農場新生活 打造憨兒新園地

讓憨兒找到生命的價值和歸屬

更多報導請看生命力新聞



Viewing all 875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