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生命力新聞
Viewing all 875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廢物回收利用 搖身創意家飾再現

$
0
0

     

【記者曾貴停、黃欣安/台北市報導】從牛仔布堆中,意美阿姨工作室負責老師劉意美拿起一個剛縫製好的牛仔布包,她笑著說:「你們看,這是學生自己縫好的回收牛仔布手提帶。」經過重新縫製的牛仔手提帶,完全看不出來是大家不要的牛仔褲。意美老師說,其實生活遭週有很多的「垃圾」,像買咖啡時,店員為了不讓咖啡在攜帶過程中溢出所使用的塑膠杯座,都可以在剪裁下變成牆面上一朵朵裝飾用的花朵,擺脫成為垃圾的命運。


意美阿姨工作室負責老師劉意美將回收牛仔褲改造成牛仔布包,讓大家身邊許多廢棄的資源重新找回生命價值。
熱愛繪畫意外成立工作室

在未投身手工藝教學前,劉意美從事業務的工作,但一直都將「做手工藝」當作是興趣。除了會將環保素材回收再利用外,劉意美更擅長彩繪、串珠和瓦楞紙等手工藝。老師說,她一直覺得自己就是一個會畫畫的人,身體裡頭天生就擅長從事這些藝術創作的活動。所以從小就喜歡畫畫,也和媽媽一起學串珠。

從業務員工作退休後,劉意美有了想學彩繪的慾望。於是報名了彩繪課程,但因為學生人數不夠且無教室提供他們使用而無法開課。因此,她承租住家附近推廣歌仔戲的海山系館,並利用其中的公共空間作為共同學習彩繪的教室;同時,招募了許多同樣想學彩繪的朋友。最後,終於如願以常學習到彩繪課程 ,也從此擁有了一間屬於自己的工作室。她笑說:「從以前到現在,我的工作是都在地下室,我們都稱它『忍者龜教室』。」

劉意美在有了自己工作事後,開設了很多繪畫、蝶古巴特和瓦楞紙手工藝等課程,分享給有興趣的朋友。

改造回收物 成為家中亮眼裝飾品

近年來,政府大力推廣「環保」概念。因此台北市環保局多次舉辦環保手工藝的活動,劉意美在負責單位的邀約下,成為活動的其中一位老師。不要的牛仔褲改造成牛仔手提帶就是活動中的作品之一。此外,她也曾經利用炮竹的外觀重新包裝回收的奶粉鐵罐,重新賦予它生命,讓它除了成為春節的裝飾品外,也能作為收納物放置零錢、鑰匙等小物品。來上課的江婉綺就說,這樣的課程很有趣,所以都帶著小朋友一起來上課。

在劉意美的心中,生活周遭大大小小的素材,其實就像一件被丟棄的牛仔褲一樣,都能再次找回他重新被利用的價值。為了不斷地傳達這個概念,她進行許許多多的嘗試,也因此收集了各式各樣的回收物品,像衛生紙捲筒、喜餅禮盒等。她笑說,現在家裡就像垃圾場一樣,堆滿了收集來的回收物,家人都快受不了。

劉意美拿起做好的牛仔手提帶,一邊翻弄著一邊笑說,其實很多回收物都還有很大的可塑性,但需要一些巧思而已。

推廣回收再利用也結交更多朋友

由於環保手工藝並沒有被大力推廣,但劉意美一點都不擔心上課人數會因此受到影響。她說,其實一點也不擔心,甚至報名人數太多,部分民眾無法參與到課程。更有許多民眾遠從新竹等縣市來專門上這樣的課程。老師期待回收物再利用的美德能在更多縣市推廣,讓民眾享受創作的樂趣。同時,她也希望能在動手做的過程中得到啟發。往後在生活中能夠自己發揮創意,使更多的回收物重獲新生命。

除了在課堂中,將自己的生活經驗分享給更多人,劉意美也透過教學結識許多來自各地同樣喜歡手工藝的朋友。像在工作室上課的鍾秀雅就說,她是因為同樣喜歡手工藝,所以才到工作室裡上課。也有住在工作室附近的鄰居在劉意美的介紹下來到工作室「試試看」,像張紀華就說,自己住在工作室旁邊,看到工作室在做手工藝,所以小朋友來一起體驗看看。劉意美的創意除了提民眾創造生活中的樂趣,更讓回收物找回新生命,在生活中多了一份價值。


延伸閱讀

台北市環保局環保手工藝牛仔手提包

意美阿姨工作室粉絲專頁

居家玩創意廢物回收再利用教學網




老屋大改造 保留台北人情味

$
0
0

     

【記者張俐禎、廖竹涓/新北市報導】老舊公寓是台北街道的城市紋理,但現行的都市更新計畫,卻傾向將老房子拆除重建,過程不僅牽扯住戶與建商等多方利益,在經過曠日廢時的協調與建造後,新房子與街景還可能形成強烈的對比。十禾設計(Whole + Design Architects & Planners)建築團隊試圖保留老房子的原貌,藉由結構補強、外牆整修,讓老房子也能有新生命。





淡江大學建築系講師吳聲明。

老屋大改造 生命再延續

位在臺北市吉林路的「喆霖公寓」是十禾設計主持人吳聲明回國後的第一件建築設計,並入圍了第一屆台灣「ADA新銳建築獎」與台北市「二O一二老屋新生大獎」。

台北有許多缺乏電梯的四、五十年老舊公寓,「十禾設計」除了為「喆霖公寓」加入電梯外,並置入能作為半戶外小房間使用的深陽台;不將管線埋在牆裡,而是經由垂直梯間新建公共管道間,進入各層水平私人的管線系統中,使得屋主將來在更換管線上會更加容易方便,「十禾」以「人」為出發點來改造老屋,設計符合人性需求的「家」。

「因為沒人那麼做。」吳聲明謙虛的說,台北很少有老屋改造的好案例,所以稍微改造便可以獲得青睞。「喆霖公寓」使用瓷纖維板作折板配置,有效的解決台灣房子冬冷夏熱的問題,吳聲明汲取國外的經驗,透過建築診斷,讓老房子的生命得以延續。

台北巷弄文化 充滿人情味的城市

吳聲明是荷蘭貝拉赫建築學院建築與都市碩士,重視建築的社會責任與社會議題。他在國外念書時,雖然覺得外國的城市與台北相比,更加先進且具有美感,不過卻缺乏台北濃濃的「人情味」。然而,現行的都市更新計畫,卻將這些擁有生命力的小房子改建成大房子,用高樓、圍牆阻隔人與人之間的互動,破壞了台北老公寓形成的獨特巷弄文化。

吳聲明透過都市再生前進基地URS127(Urban Regeneration Station)的產業育成中心,在二O一二年創立了「十禾設計」,以住戶的需求為出發點,進行老屋改造,藉由十禾設計專業建築團隊,有系統的對老舊的四、五層公寓,以及台北老建築的演進過程進行研究,希望從本質來改造台北。

他們稱自己為建築醫生,將建築視為生命體,就如同醫生一樣來診斷建築的外殼與結構。例如:台北有許多四、五層的老舊公寓都存在著結構與消防安全等問題,像是管線老舊,或是沒有電梯,老人家的膝蓋又無法承受每天爬上爬下的壓力,每出門一趟,就要痛苦一次。不過,吳聲明認為面對老舊建築不應只有拆除一個選項,可以透過增設電梯、更換、重置管線等不同的改造方式,讓老房子重獲新生。

老房子不僅具有歷史意義,更保存了人們的記憶與深厚情感。十禾設計合夥人蔡嘉豪說,迪化街有許多上了年紀的老房子和歷史建築,曾有業主請「十禾」幫忙整修、改造他們位在迪化街的古厝,希望老房子不僅能夠被永久保存下來,更能留住其樸質的一面與記憶。

十禾設計搬到迪化街261。

URS127 微型的公共藝術空間

台北市都市更新處在二O一O年開啟了URS(Urban Regeneration Station)都市再生前進基地的推動計畫,由政府提供空間與地點,鼓勵民間單位進駐經營,由民間單位展現創新與再生的力量。當時淡江大學建築系爭取到了位在迪化街一二七號的URS127,身為URS127的主持人,吳聲明開始思考如何有效的利用這個公共空間。

淡江大學建築系進駐團隊在URS127成立產業育成中心,提供給想創業卻沒有資金的年輕人一個場地來實現夢想,創業的團隊要做的就是一起經營URS127,「十禾設計」建築團隊也是在當時被育成的成員之一。「創業不是一步登天。」吳聲明說,雖然「十禾」在育成中心沒有接到什麼案子,不過在URS127可以讓我們思考想做什麼,以及告訴別人我們要做什麼,「或許就有人會相信你,給你一個機會。」

此外,URS127也提供給有想法,或者有創意的素人藝術家一個免費的空間,來展出他們的作品,藉由育成中心進駐的創業團隊幫忙策展,形成微型的公共藝術空間。吳聲明說,URS127曾經舉辦過慰安婦的攝影展,展出七、八十歲慰安婦婆婆的攝影作品,展覽開幕時,不論是婆婆的家人,或是親朋好友都一起來看展,而有些婆婆的作品還在展出,人卻已經過世。

雖然目前十禾,以及進駐團隊都已經離開了URS127,但十禾仍積極的在尋找願意釋放一些建築空間的業主,讓他們能複製在URS127時的經驗,透過公共空間,做一些具有公益性質,或者有意義的活動,讓老房子與在地人的情感能有更緊密的連結。

URS127。
即使聲音很小 也要做正確的事情

「我們只是在做我們相信是正確的事情,即便我們的能力和聲音都很小。」吳聲明說,雖然拯救老屋的速度,趕不上都市更新計畫拆除老房子的腳步,但十禾設計建築團隊還是盡力在自己的專業上,保留台北的原貌。

「十禾」除了希望能將老屋改造的理念訴諸於業主委託的案件上,在教育方面,分別在淡江大學以及台北科技大學任教的吳聲明和蔡嘉豪,也希望能藉由教學,建立學生對於老房子,或者是對於建築的基本態度。

吳聲明在設計房子時,總會設想自己就是住在裡面的人,設計出自己也喜歡住的地方。他認為每個人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是因為對未來有憧憬、對生活品質有期待,絕不只是為了金錢的需求。他更深信改造城市不能只是四年為一任的短期計畫,而應該要是百年大計,每一個城市都應該有百年願景。

雖然淡江大學建築系大五學生吳安富認為「老屋再生」還處於起步階段,有許多建築師還是以現代主義美學為考量,來設計、建造新大樓。不過,即使逆勢而為,吳聲明依舊堅持理想,不受他人影響。吳聲明站在他的角度來思考台北如何能更好,不為自己、不為利益,而是為下一代來考量,正如他所說:「城市是我們生活的延伸,我們怎麼會不願意為台北多做一點努力。」


延伸閱讀

Whole + Architects & Planners 十禾設計

[吳聲明]「勤」與「忍」-報導-欣建築 - 欣傳媒

127公店》人與生活,鋪陳了迪化街的價值



台語歌舞劇 金枝演社力推在地化

$
0
0

     

【記者曾貴停、黃欣安/新北市報導】「二哥!哪有人像你一樣坐得這麼隨性啦!」二哥翹著二郎腿,淡淡微笑。團員口中的二哥,是金枝演社的創辦人王榮裕。他總說開始做戲是命中注定。王榮裕出身歌仔戲世家,日治時期,阿公阿嬤開始做歌仔戲,母親謝月霞女士在五歲時被賣到歌仔戲班,後來成為當時的知名小生,一唱就唱到六十六歲。王榮裕說,一九六〇 年代,講台語會被認為沒水準,連媽媽都不讓他學歌仔戲,而他也不太喜歡母親的職業,雖然如此,卻因身在歌仔戲世家,與歌仔戲的關聯密不可分。




在金枝演社的戲劇融入了草根文化,讓傳統的台灣故事能被更多民眾看到。
命中注定 棄高薪投身劇場

三十歲的王榮裕擔任軟體工程師,月薪四萬元,接觸到現代藝術的他,抱持著大不了當作投資失敗的心態,辭去令人稱羨的工作,加入「優劇團」。排演助理虞淮說,優劇團最後的團員有三個人,王榮裕排行第二,因此大家都叫他二哥,雖然後來他離開了優劇團,但二哥的封號一直跟著他。

「加入劇團後一個月薪水從四萬塊變六千塊耶!但是活到現在活得很好啊!」王榮裕笑著說。雖然身旁沒有人支持他的戲劇之夢,但他發現,劇場重視的田野調查、民間技藝學習,與他過去的生活經驗相關,藝術甚至要向歌仔戲、八家將取經,「以前很看不起,後來發現媽媽是國寶」。對王榮裕而言,進入劇場是他自我選擇的命中注定,出身歌仔戲世家的他,一頭栽進戲劇團已逾二十二年。

團員們利用自己的休息時間來排練和討論劇本。
台灣話入戲 創造台灣式歌舞劇

「閩南語跟台灣話不一樣喔!我們說的叫做台灣話。幫我把『羅賴把』拿過來,這個是台灣話,閩南語是中國那邊在說的~」出生在台中的王榮裕,說得一口流利的台語,他把台語帶入金枝演社的戲劇當中,戲劇裡一半以上的對話是台語。「算是因為贖罪才想用台語做戲吧!以前很看不起台語呀,看到媽媽用台語唱歌仔戲也覺得很不喜歡。」王榮裕半開玩笑半認真的說,他怕年輕一代看不懂台語劇,因此在舞台旁打上中文字幕,讓金枝演社的戲劇能盡情的用台語表現。 

王榮裕說,語言是文化的根本,如果台灣沒有台語,台語文化就不見了,金枝演社背負著這份理想,成為台灣少數以台語呈現的劇團。虞淮說:「無論是做哪一種創作,一定要先感動自己,才能感動其他人。台灣話就是台灣文化之一,要先從自身出發才能引起共鳴,這件事是劇團一直在努力經營的,儘管現在看起來有些辛苦,但不能放棄阿!」

受到童年成長環境薰陶,王榮裕帶領著金枝演社以歌舞劇形式表演現代戲劇,似乎重現了當年母親在歌仔戲台上,又演、又唱的榮景,只不過現在的金枝演社,還加上了生動的舞蹈,讓戲劇能更被社會大眾接受。

「在哪裡~在哪裡~不要隱藏你自己。」團員們唱著耳熟能詳的歌曲,又跳又唱,這是王榮裕所說的台語歌舞劇。


在金枝社團的排練過程中,團員們有說有笑,說是劇團但更像一個大家庭。
反饋家鄉 推動偏鄉巡演

一九九三年,王榮裕拿著親手寫的宣傳單,在白紙上寫著「XX劇場」就到台大旁招募金枝演社的成員,因為過於倉促,連劇團的名稱都還沒想好,只以XX劇場代替,卻讓他成功招募七名演員。至今,金枝演社成立已逾二十二年,劇團裡有十三人有薪水,其中有六名專職演員,這些演員在金枝演社一待就超過十年。王榮裕說,他認為台灣是個有情有意的社會,看著演員十年後,由同一批人演出十年前的劇,心中有莫大感動。

感念社會的他說,過去就算家境貧困,孩子只要搬著板凳,就能到廟前欣賞布袋戲或歌仔戲,那是最好的文化養成。文化是場薰陶,但現在的孩子多半從手機、電視、電腦接受文化資訊,王榮裕透過科技產品得到的,認為充其量僅能被稱為知識,因為文化美學是需要經過長時間的浸泡,才能得成。為了要回饋社會及土地,王榮裕與團員展開募資計畫,進行偏鄉巡演。「不想離家太遠的話,我們就到住家附近的學校表演,只要離開電腦兩個小時,就能看一場好戲,不是很棒嗎?」對王榮裕而言,戲劇與美學就是他的靈魂糧食,他也希望金枝演社耕耘多年後,能透過己身力量,讓孩子能一出門就看見表演,接受文化薰陶,就像回到他心目中的美好年代一樣。


延伸閱讀

金枝演社

金枝演社臉書

金枝演社 祭特洛伊



實現「哩」想 圓夢飛行

$
0
0

     

【記者張俐禎、廖竹涓/台北市報導】國立體育大學陸上競技學系賴孟昕與陳秉豐在今年四月,透過他人捐贈的「哩程」,順利抵達日本體育大學參加長距離競技會,當他們看到日體大健志台牌子的剎那,激動、興奮等情緒在心中百感交集,他們沒想到,夢想的實現,可以來的如此迅速。




國體大田徑選手賴孟昕和陳秉豐。

閒置的里程 原來可以幫助人

常出國又想省錢的達人們應該對Ptt的Points版不陌生,有許多人在Points版分享了用哩程換取免費機票、住宿等相關的資訊,「哩想飛行」創辦人李國瑋的先生有一段時間十分著迷於研究「哩程」,也因此,讓他們在度蜜月時,能夠用相對划算的價錢搭到商務艙,並且去了九個國家,十一個城市。

當他們去匈牙利找朋友時,國瑋聽到朋友分享了前幾年台灣划船代表隊到匈牙利小鎮比賽的故事。因為匈牙利的機票很貴,在划船隊金費有限的情況下,相較於其他國家代表隊選手,台灣的選手在當地過得很克難,吃、住都十分的節儉。

李國瑋在當時便覺得十分的心疼與不捨,她認為自己用「哩程」吃好、住好,玩了很多地方,但「都只在享受」;而這些選手是真的需要幫助的人,資源卻沒辦法運用到他們身上。因此,她在心中燃起了一絲想法:或許有些人沒有多餘的錢可以捐出來,但他們卻常常有出國的機會,如果將他們的「哩程」轉換到需要的人身上,或許可以幫助到許多的人。

二O一四年十月,李國瑋透過了社企流的iLab Try it 計畫,希望透過閒置的哩程兌換機票,幫助台灣的人才走出世界。從二O一五年開始,短短兩個月她便募集到了四十幾位願意捐贈哩程的人,雖然不同的航空公司所屬的聯盟不同,有許多哩程無法累積集結成機票,但其中也有人一次捐出了二十萬里,相當於可以換三張日本來回機票,或者一張歐美來回機票。

哩想飛行創辦人李國瑋。

免費的機票 你敢拿嗎?

當募集到了哩程,甚至可以順利兌換機票時,兩張免費的機票要捐給誰?國瑋一開始找到了代表學校出國比賽的代表隊選手,但她發現有許多人並不熟悉哩程的概念,當捧著免費的機票問學校需不需要時,他們會感到懷疑、害怕。此外,因為學校代表隊通常都是透過旅行社一起訂機票,如果有另外兩張不同的機票,其實是造成學校作業上的困難。

因此,國瑋開始在網路上搜尋國手、表演者,一一寄信詢問他們近期是否有出國比賽的需求,大多數的選手都回信表示支持她的想法,但很遺憾暫時沒有出國比賽。不過,國瑋仍舊不放棄,在無數封信件往返的過程中,她終於收到了四月要到日本體育大學參賽的田徑好手張嘉哲的回信,透過嘉哲又聯絡到了要和他一起出國比賽的賴孟昕與陳秉豐。在評估各個選手的需求與狀況後,「哩想飛行」將哩程換得的機票用在了孟昕與秉豐身上,成功的媒合到了第一個案例。

運動員出國比賽 尋求突破

當運動員無法在超越自己時,是否就是運動生涯結束的時刻了?國立體育大學陸上競技學系三年級賴孟昕過去曾在公開男子組一五OO公尺創下「五大金」的輝煌紀錄,也就是在全中運、全中錦、全大運、全田運、大專盃都得到金牌。然而,他卻發現當在每個比賽都拿第一時,換來的不是榮耀,而是輸不起的壓力,更突破不了自己。

在理想與現實拉扯,始終無法進步時,他並沒有選擇放棄,賴孟昕與體育大學陸上競技學系二年級陳秉豐決定到日本體育大學比賽,藉由國外的環境與競爭強度,找回過去對於田徑的熱誠以及超越自己的機會。

國體大陸上競技學系三年級賴孟昕。
要賺錢 請用健康來換

陳秉豐說:「很多運動員,像是我們田徑選手,都還滿獨立的。」像是秉豐國中畢業後就沒有再跟家裡拿過一毛錢,獨立在外生活,他寧願辛苦一點,也不想依靠家裡,但他也坦誠打工的薪資,僅能支付學費和生活開銷,更何況工作可能耽誤練習、影響成績,如果不靠打工賺錢,而要有額外收入的話,就必須用「身體」來換。

路跑是田徑選手的強項,也是賺錢最快速的方法。「當時路跑賽別人都封你為獎金獵人,看到你都會害怕。」秉豐說,最瘋狂時幾乎是場場都跑,曾經有過星期六早上四點多起來跑,隔天十點再繼續跑。然而,運動員並不是超人,為了賺獎金,除了無法正常訓練外,更讓身體不堪負荷,持續半年多後,秉豐足底塌陷受傷,讓他陷入了低潮。

不過,在他們的心中一直有個夢想在堅持著,秉豐認為「逃避都只是一時的,一念之間只要撐過去就好了。」因此,他們找上了同樣支持,並且實際付出行動的國內田徑好手張嘉哲幫忙,想要一圓出國比賽的夢想。

國體大陸上競技學系二年級的陳秉豐。

很多事情 想做就要趕快做

張嘉哲曾代表中華隊參加二O一二倫敦奧運馬拉松競賽,去過中國鄭開、北韓平壤、日本等地方比賽。他深知氣候條件會影響一個運動員的表現,而台灣的溫度高、濕度重,很容易讓運動員感到疲勞,無法發揮實力,因此,所以才有選手會往緯度較高、氣候較為乾燥的國家比賽,以增加外在環境的優勢。

「說再多都沒用,只有親自到國外比賽,才能體會出差別。」張嘉哲認為台灣的運動員都很努力,也很有意志力,但成績卻一直無法進步,除了無法改變的氣候因素外,台灣的整體運動環境,也不看好運動員未來的發展,常使運動員裹足不前。

像是有許多父母願意投資孩子在學業上,卻不願意投資在運動上,或者不希望孩子出國訓練時還要受苦,此外,張嘉哲在訓練時,也常常聽到有人勸他趕緊學習第二專長,以便為未來就業做準備。他說,二十五歲其實才是田徑運動身涯的最高峰,不過當跑步成為孤獨,身邊沒有人關注你、看好你時,運動員的信心很容易動搖。

張嘉哲常說:「真正的馬拉松在馬拉松之後。」有許多人鼓勵別人面對事情時,要有馬拉松精神,但一旦自己面臨問題時,反而卻步了,就像有許多人夢想出國比賽,但知道要支付金錢、籌措金費時,便會輕言放棄。

他鼓勵年輕選手「很多事情,如果想做就要趕快做。」所以當孟昕與秉豐找上他時,他二話不說便答應幫忙,因為他覺得如果真的有心要做,很多事情都可以迎刃而解。而「哩想飛行」也真的在此時此刻,找上了他們,讓他們能順利到日本體育大學參加比賽。

田徑國手張嘉哲。
看到選手實際的需求

為了瞭解實際的運作狀況,以及遇到的問題,國瑋一路跟著嘉哲、孟昕、秉豐,以及另外一位參賽選手游國泰一起到日本體育大學參加比賽。

在整趟的行程中,國瑋發現機票只是出國比賽的一個小環節,到了當地以後,如果能有留學生幫忙找場地,或者擔任翻譯員,便可以讓選手更加安心的專注在比賽中。不過,一般的學生,在訓練之餘,如果還要花這麼多時間到處接洽,其實很容易消耗選手出國比賽的念頭。

因此,國瑋未來在思考能不能創建一個平台,在這個平台上,選手可以很容易的找到願意捐贈哩程的人,也能夠在上面尋找在當地願意協助選手翻譯的人員,盡可能簡化行政流程,提高選手出國比賽的意願。

真正的馬拉松在馬拉松之後

在實務上,「哩想飛行」面臨著必須與航空公司繼續洽談合作,以解決「哩程」無法集結使用的狀況,以及如何使哩程概念更加普及化等問題;在實際運作方面,也發生了哩程兌換不同航班,造成選手在行程安排上不同調的狀況,此外,在一路跟隨著選手比賽的過程中,國瑋也觀察到了選手出國比賽的其他需求面。

雖然「哩想飛行」還有許多挑戰需要解決與克服,不過在國瑋陪伴選手比賽時,她站在當下,感受到的是選手們最直接、真實的情緒反應──無比的興奮與激動,這讓她深深的體會到出國比賽對選手而言,是多麼的意義重大。「真正的馬拉松在馬拉松之後。」如果兌換哩程的模式可行,運動員出國比賽不再是夢想,一定能將台灣的體育與人才推向另一個境界。


延伸閱讀

哩想飛行Fly Goodwill | 社企流iLab

哩想飛行Fly Goodwill | Facebook

哩想的飛行 - 新作坊



「書店」 發掘二手書價值的藝文空間

$
0
0

     

【記者李慧盈、吳佳欣/新北市報導】「二手書是很有味道、溫度和想像力的。」六十五年次的程恩澤將他對書籍的熱愛透過開設「書店」,將閱讀和二手書籍分享出去,同時因書店鄰近國立台灣藝術大學,以舉辦多元化的展覽活動,使書店和當地濃厚的人文氣息進行融合,打造書香滿溢的藝文空間。



微黃的燈光和滿到天花板的書香環境是書店最閒情逸致的午後畫面。

買書人變賣書人

「發現自己家裡滿滿都是書。」六年前,剛結束在中國藝術買賣工作的程恩澤,回到台灣家中沉澱心情,看著滿屋子的書,他心想既然沒有急迫想做的事,那不如試著賣書看看。當時他曾考慮過開實體書店,但程恩澤仔細比較風險和利潤後,就決定先在網路上試賣自己的二手書。出乎他的預料之外,網路賣書的生意越來越順利,開設實體書店的想法也開始在程恩澤的心中縈繞。

同時程恩澤也會去資源回收站、慈濟環保站和其他私人地點收集二手書,增加收書來源以維持網路賣書生意。他打趣地以拾荒人自稱,抱持著好奇和興奮的心情收書,不知不覺中他才發現收書量已堆滿四個倉庫,程恩澤笑說:「超過十萬本後我就沒有繼續數下去了。」

「一頁一頁被撕開,真的很心痛。」程恩澤說某次去一個環保站收書時,發現那個地方有一系列保存完整的日治時代書籍,但是因為那個收書站已先將書籍的封面和封底撕開,書籍都散開成紙張,「那些書籍是博物館等級的藏書」,說起那次經驗,程恩澤有不少不捨。

在某次書展中,程恩澤認識到文化部有圓夢計畫的補助後,就著手申請並取得補助,加上持續收書的豐富藏書量,程恩澤的理想種子——「書店」於二O一三年十月在板橋發芽成長。「書店兩字,有股單純的魅力。」程恩澤說以書店為名也算是符合現狀,因為近年來書店正在萎縮或消逝當中,也許過了十幾年後,「書店」二字可能不再意指為賣書的店,而是成為一種品牌。

相較於在網路賣書,程恩澤說有些書籍可能因為名稱、內容與關鍵字搜尋有所出入而消失,例如文學作品《紅樓夢》,又稱《石頭記》,可能會被喜歡石頭的人搜尋到,但卻不是喜歡文學作品的人會搜尋到,而實體書店可以讓顧客實際觸碰和翻閱書籍,「讓他們了解這本書的內容與價值。」

書店有許多自成一區的小空間讓顧客能充分享受閱讀時光。

書籍繁多 趣味無窮

有別於一進店就可看到書的傳統格局,書店在一樓設置咖啡廳,提供少量的書籍給顧客閱讀,並將特價書區和本店選書區擺放在櫃台旁,主要藏書區則設置在二樓,以高聳到天花板的書櫃切割空間,讓想好好享受閱讀的顧客能避開一樓咖啡廳的人潮和打擾,有個私密的讀書空間。

目前店內藏書量約為三萬冊,大致有六個種類,分別是藝術、文學、教育、休閒、財經和宗教等,程恩澤的妻子吳秀華說六大類只是先做基礎分類,像是文學類還可細分為歷史、哲學、心理和翻譯文學等。而書籍會再以六種顏色區分擺放,例如藝術類書籍是紫色標,文學類書籍是黃色標,讓顧客可依不同的標示快速地找到自己想找的書別。

除了有一般書籍、雜誌、字典和大專用書外,顧客還可以在書店找到成套漫畫和英文原文書等一般二手書店較難找到的讀物,而最令人驚奇的是書店收有一些附有說明書的舊型遊戲卡帶和具懷舊時代感的黑膠唱片,提供給舊物收藏家來尋寶。

去年七月,書店在臉書粉絲專頁發起「看圖猜猜書,答對送你書」的小遊戲,在專頁上傳一張蔣勳《生活十講》其中一頁的照片,讓民眾猜書名,第一個猜對書名的民眾即可獲得三本書籍。程恩澤說,那個活動剛開始不久,就有許多人留言猜對書名,「有點意外卻也蠻好玩的。」

佈滿用書人筆記的四書五經之中英對照版是程恩澤最喜歡的珍藏品。(書店提供)

結合當地藝術 增加交流與互動

書店鄰近國立台灣藝術大學,但因其位於小巷弄內,來店的當地民眾不多,主要客源為台藝大的學生、教授、作家和附近的藝術家。程恩澤原本是想為他的三個孩子,開設一家童書店,但他仔細考慮過這個區域的氛圍後,決定要將書店和當地人文藝術色彩融合,形成有書、有藝術的人文空間。

除了以微黃燈光和舊傢俱點綴出書店獨特的時代感外,程恩澤更與各地的藝術創作者合作推出展覽,提供免費的工作及展示空間,使該藝術創作者的作品有個舞台,目前書店固定每月展出畫展,不定期推出中小型創作展。

程恩澤說剛開始會擔心作品保存不易或被損壞,而遲遲沒有行動,但是藝大的學生很熱情地教他設計展出空間、作品打印等,甚至還幫忙邀請藝術家,使他得以順利辦好畫展,目前邀約的檔期已排到今年十二月。去過書店的台藝大學生陳亮宇說,每隔一段時間去書店,牆上的畫作都不一樣,感覺很新鮮也很有趣,喜歡這種流動感。

而令程恩澤印象最深刻的中小型創作展覽是去年五月的四人聨展《大確幸》,創作者們在二樓的中央空地設置出一台木製飛機,更將書店裡所有的書顛倒擺放,破壞人們對物品既有印象,呈現人們內心想像破壞的快感。程恩澤笑說那時要舉辦展覽的前一天晚上,就有一群人來幫忙把整間書店的書都顛倒過來,隔天活動一結束後又一本一本地翻轉回來。

近期書店也推出一系列有關閱讀和藝文的活動,包括各種講座、課程與演出,歡迎各位顧客和民眾向書店提供建議、活動方向和感興趣的課程,讓更多音樂表演者或文史創作人都有一個展現的舞台。此外,書店也於二O一四年四月推出第一期店刊,內容以採訪藝大學生或附近藝術家為主題,以介紹幾本店內選書為輔,但目前因為一些執行上的問題還沒克服,就先暫緩出刊第二期的事宜。

對於書店的未來,程恩澤說其實想做的事情很多,但就以目前情況來說,會繼續做這些藝文活動,特別是專注在獨立音樂和演講課程方面,例如洽談獨立樂團來書店演出,增加藝文活動的多元化。

五月畫展為尤瑞瑗的個展【尤物練習簿】。(書店提供)


延伸閱讀

書店臉書專頁

書店樓下咖啡館 - 蘇姍愛犯規-痞客邦PIXNET

咖啡廳意外轉型 變書店、藝廊




與自然共生 觀音山上的綠竹筍農場

$
0
0
     

【記者褚信暄、傅小庭/新北市報導】綠竹社區位於新北市五股的觀音山,當地盛產綠竹筍,因此社區將此作為特色推廣。然而綠竹社區原本位於五股五大坑谷的觀音坑,因為開發會影響風景區,所以將社區發展重心轉為御史坑。為了更加推廣綠竹筍,社區發展協會與二十八位農民合作,集資擴建當地的旗竿湖農場,並將其作為推廣中心。近年更將共生概念與綠竹筍結合,讓民眾到農場可以玩得開心,吃得安心。




旗竿湖農場負責人郭俊成將綠竹筍切開,提供餐廳烹煮。

火山沙子壤土 造就綠竹筍

新北市觀音山的名產──綠竹筍,由於當地得天獨厚的條件,讓綠竹筍與一般的竹筍相比,口感更為細嫩,因此位在山上的綠竹社區,成立旗竿湖農場,與當地的農民合作,共同推廣綠竹筍。

旗竿湖農場負責人郭俊成表示,在種植一項作物時有四大要素要考慮,分別是陽光、空氣、水、土壤,而由於觀音山是一座火山,因此有天然的砂子壤土,這種土壤因為較為蓬鬆,因此在這裡種植的竹筍會比較細嫩。他還提到觀音山從五股區橫跨到八里區,然而八里的綠竹筍卻沒有五股的好吃,這是因為八里靠海,當地的綠竹筍會受到海風侵害,因此沒有五股的綠竹筍美味。

綠竹筍的產季大約是從五月到九月,在這段時間內會有兩波收成的高峰,第一波是大約五月中旬,第二波則是七月底八月初的時期。當地農民吳天福表示,每當到了收成的時期,竹子下的土壤會冒出帶有裂縫的小洞,只要往下挖就可以看到竹筍,這時只要用刀子將他從根部切除下來就可以了。不過他也補充,有時候那些小洞不是竹筍造成的,是地鼠挖的,因此有時候會落空。

延伸發展 成立農場

觀音山屬於坑谷地形,是由五個大坑谷組成的,分別是觀音坑、御史坑、五股坑、蓬萊坑、水碓坑,目前綠竹筍的種植區域以觀音坑與御史坑為大宗。綠竹社區在二OO七年之前位在觀音坑,然而由於開發區域接近風景區,因此配合水土保持局的「農村再生計畫」,將綠竹社區的範圍延伸至御史坑,並作為發展重心。

綠竹社區延伸 至御史坑發展之後主要是由五股區成泰里的三十二、三十三、三十四鄰組成,社區面積超過一百二十公頃,其中種植綠竹筍的面積將近一百公頃,由於筍田的面積過大,因此社區決定將土地整合。

在綠竹社區尚未延伸發展之前,旗竿湖農場就已經成立了,在社區轉移至御史坑發展之後,旗竿湖農場的地主無條件將農場的使用權給社區發展協會,因此發展協會決定與當地的廿八位農民合作,讓他們入股且共同擔任股東,集資擴建農場,並以綠竹筍為主要發展特色。

郭俊成朝疑似綠竹筍造成的小洞向下挖,找尋綠竹筍的蹤影。

旗竿湖農場員工戴碧月清洗採收的綠竹筍,提供給餐廳烹煮。
自然處理 推廣共生

郭俊成說:「雖然許多農村社區都有年輕人口外流的問題,但在綠竹社區內的農民其實算是年輕的,的平均年齡只有將近四、五十歲,因此他們不會像老一輩的農民甚麼藥劑都噴,對於農作物的生長也比較健康。」

綠竹社區從二OO七年後,一直以來都在推廣農作物與自然生態共生的觀念。當地農民在種植竹筍之後,不會再噴灑其他的化學藥劑,對於雜草都是以將他們翻至土壤內的方式來處理,一方面當作天然肥料外,也比較不會破壞自然生態。

這種與自然共生的概念也引來台灣特有昆蟲,台灣大象鼻蟲的拜訪。他們對於綠竹筍來說是害蟲,然而綠竹社區的農民也不會特地噴灑除蟲劑,而是將它們放生,除了遵循共生的概念之外,更重要的是台灣大象鼻蟲的存在反而是有機與健康的品質保證。

旗竿湖農場除了筍田與餐廳之外,還有生態步道,當地也提供簡單的下午茶,農場員工戴碧月表示,目前已經接近夏季,假日有越來越多人到農場來休閒觀光,順便避暑。農場在每年六月也會舉辦「竹筍節」,讓民眾除了可以到農場參觀當地的筍田、採收竹筍的過程,也可以直接在當地品嘗綠竹筍的美味,希望藉此更加推廣綠竹筍,以共生概念為主軸,讓人們也能「與綠竹筍共生」。

當地農民吳天福現挖綠竹筍。

觀音山綠竹社區盛產的綠竹筍。


延伸閱讀






恩吉歐學習之旅 推動再生能源

$
0
0
     

【記者鍾佾錚、陳俊元/台北市報導】二Oㄧㄧ年的日本福島核災,讓台灣原先爭論已久的核能安全再次成為全民關注的議題。沒有核電廠的台灣真的能實現嗎?恩吉歐社會企業透過學習型旅遊,帶大家前進鄉鎮認識再生能源,尋找台灣發展再生能源的可能性。




恩吉歐尋找台灣各鄉鎮市可利用的再生能源,並且透過學習型旅遊,將台灣再生能源的優點呈現給民眾。(圖片由恩吉歐提供)

政府與民間的橋樑

恩吉歐社會企業創辦人高茹萍,過去曾經在在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工作,她認為解放知識、開放學習社區大學是孕育非政府組織(NGO)很好的土壤。除了能夠成為公民參與的公共場域,更可以集結關心社會議題、社會運動的人才。她相信,在台灣參與非政府組織(NGO)的人所形成的社會力,是引領台灣、撐起台灣很重要的力量。然而,在十幾年的工作經驗中,她不僅從社會議題中看見台灣的困境,同時也發現台灣政府在推動政策時,總和民間團體形成對立關係。

高茹萍說:「政府和民間都在同一條船上,我們前進的方向是一樣的,一旦雙方不協調,整艘船必定會搖擺。」於是,二O一三年她成立了恩吉歐社會企業,將過去因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結識,支持與關心非營利組織的的夥伴們都團結起來,希望可以扮演民間非營利組織、企業和政府之間的溝通橋樑,成為一個公民參與的平台。

公益 旅遊 改變

「我們可以在一個舒適宜人的環境中,一同勾勒台灣的夢想。」高茹萍笑著說。起初在和全國各地社區大學對社會議題的交流中,他們發現台灣有許多美麗的景點,都因為政府的經濟發展,而成為遭人遺忘的失土。例如台東的美麗灣,因為國光石化的開發案,導致潮間帶的污染並造成白海豚棲息的問題。於是恩吉歐便提出「公益、旅遊、改變」的理念,設計了許多學習型的旅遊,想要尋找可以兼顧經濟與環保的可行性。

到二O一三年底為止,恩吉歐一共設計了十二場的學習型旅遊,地點包含桃園、宜蘭、苗栗、屏東、南澳、東澳等,平均一個月一場,一人一次收費一千五百元到二千元不等。以桃園市觀音區為例,帶領民眾參觀豐富的埤塘文化,同時結合客家族群的古厝與當地的荷花餐。並非一般人所熟悉的消費型旅遊,而是著重於認識再生能源的學習型旅遊,帶著民眾親自到現場勘查,幫助他們建立再生能源的相關知識,也協助他們看見台灣再生能源的可能性。

再生能源先驅 建立友善環境

然而,就在二O一四年民進黨前任主席林義雄以絕食的方式,促使政府宣示「核四封存」以後,恩吉歐和德國在台協會與德國經濟辦事處合辦了一場「NGO再生能源論壇」。在當時,德國國內的再生能源佔比已達百分之二十五點八,甚至宣布將會於二O二二年走向「非核家園」。高茹萍說,台灣優良的天然環境,非常適合發展再生能源,「連高度依賴核能的德國都能做到,擁有全世界頂尖風力發電設備的台灣,為什麼不可以?」但政府的態度不積極,所以再生能源的發展也很不友善。「在全球前十五名的優良電力發電中,台灣就佔了十四名。」

於是恩吉歐開始朝向台灣再生能源的推動,並於同年七月成立了「台灣再生能源推動聯盟」。除了致力於在各鄉鎮社區,尋找有意願推動再生能源的夥伴之外,也拜訪各縣市政府,期望能夠為台灣尋找再生能源的可能性,建立一個綠能的友善環境。

談到台灣再生能源發展的可能性,高茹萍充滿自信。

積極倡議 延續理念

二O一五年恩吉歐舉辦能源議題倡議的工作坊,講師包括中華經濟研究院研究員王京明,以及前德國經濟辦事處總經理孔榮等。同時,也多次舉辦記者會反對核能政策。恩吉歐社會企業助理劉亭均說:「其實再生能源的本質是優良的,問題是在政府與民間的溝通上。」而恩吉歐就是那之中最重要的溝通橋樑。

因此,自二O一五年三月開始,高茹萍與其團隊拜訪了雲林縣農業處長張世忠及建設處長林長造等人;四月則是拜訪新竹縣政府國際產發處長沈又彬、嘉義市政府環境保護局長林建宏等;也在五月時拜訪桃園經濟發展局長張昌財,與台中市低碳城市推動辦公室執行長黃崇典。期望能夠透過再生能源的倡議,將民間團體與專家的意見納入,建立政府與民間的有效溝通,並達到社會共識。

恩吉歐自許在未來也能成為再生能源管理顧問公司,協助政府推動再生能源發展,並串聯各地非營利組織,同時結合社區推動能源自主,與企業建立再生能源資訊平台。恩吉歐社會企業實習生王暄雯說,過去父親想在家鄉發展再生能源,但因為缺乏專業,導致過程不順遂,因此加深了她對再生能源的興趣。現在的她,代替父親對台灣的再生能源有了更深一層的認識。

未來,恩吉歐也期望延續學習型旅遊的舉辦,將目前的探勘成果與當地社區、政府,還有企業相互合作,讓台灣人民能夠平衡營利與環境保護。高茹萍說:「太陽大的地方,我們就可以發展太陽能。如此一來,太陽能板的相關維修產業等也能改善就業問題,創造工作機會。」更別談再生能源還不只太陽能一種,「那麼多好處,那我們為什麼不做?」


延伸閱讀

恩吉歐社會企業官方網站

恩吉歐社會企業粉絲專頁

社企流-恩吉歐社企:發展再生能源 政府應帶頭



充滿書香的自然教室 綠書店

$
0
0
 
  

【記者李慧盈、吳佳欣/新北市報導】推開木製的門把,一進門就可以看到剛放學的孩童與可愛店寵Josh笑著玩在一起,書櫃旁也有幾個孩童拿著書籍隨地坐著閱讀,這裡是開設在永和的二手書店——「綠書店」。老闆楊憲吉以開書店的方式將所有藏書都拿出來分享,還與妻子余秀琴、兒子、媳婦等家人以課程和藝文活動推廣綠能科學教育,不但延續之前教職的理科專業,更是將環保的好處與智慧深深扎根於附近社區。




營造像「家」一樣的溫馨閱讀空間是綠書店最美麗的人文風景。

無私分享 推廣環保

綠書店是一家延續書籍價值和提倡環保的社區書店。老闆楊憲吉從小就喜歡看書和買書,回憶起學生時代,他笑說每次買書回家都要先藏起來,趁媽媽不注意的時候再拿進房間,不然媽媽會唸他又買書了,「就像做小偷一樣。」高中畢業後,他擔任教師,雖然曾多次轉換工作環境,年齡和居住地也隨之改變,但唯一不變的是他對書籍和教育的熱情。從教職退休後,經同為退休教師的妻子余秀琴積極推動下,就決定把收集逾半世紀的滿滿藏書都拿出來,開一家社區書店,希望能「結交同好,分享好書。」

理科教師出身的夫妻倆,不僅對自然科學有極大的熱忱,余秀琴更是積極推廣綠色能源,因此在計劃開設書店時,就將其定位為推廣環保的「綠」書店,延續再生資源和二手書籍的價值。除了書店空間是老屋翻修外,夫妻倆還設置了LED省電照明、太陽能發電的櫥窗玩具、水力發電的洗手台,更在窗台上擺放小型的魚菜共生水族箱,綠書店處處都可見兩位老師將專業知識轉化成生活智慧的用心。

小型的魚菜共生水族箱是綠書店的綠能教育活教材。
以身作則 打造動物友善空間

在二O一三年十一月二日,於永和發芽的綠書店,正式成為台灣導盲犬協會的推廣據點。楊憲吉的媳婦許秀美透過朋友認識導盲犬的相關議題,因為關心和愛護,綠書店就在開幕當天邀請台灣導盲犬協會的朋友,帶著導盲犬來書店給大家認識,同時設立導盲犬捐款箱於店內,鼓勵來店朋友關注導盲犬的寄養、寄宿和收養家庭等議題。「這也是我們一直想做的友善空間。」許秀美說除了宣導導盲犬議題外,書店也歡迎有養寵物的朋友帶著寵物進來書店,一起分享這個空間。

書店開幕了一陣子後,許秀美心想不能一直鼓勵別人,自己卻沒有真正嘗試,因此經過申請,在二O一四年八月,許秀美正式成為導盲犬練習生Josh的寄養家庭。而經常在書店出沒的Josh常常笑臉迎人,是綠書店裡最受歡迎的店員,尤其深受附近學童的喜愛。

剛滿一歲半的Josh總會友善地迎接每位來書店的朋友。

愛護書籍 貼心服務

綠書店的書籍 只有小部分童書、生活類、導盲犬相關讀物是新書,其餘大部分的書籍都是楊憲吉和家人的收藏,其種類包括常見的文學、史地、語文和童書外,更有特殊的民俗、科幻、命理、科學和環境能源等類型,藏書量逾萬本,目前因有搭配讀故事活動,童書賣得比較好。但其實當初楊憲吉在設計書籍擺放位置時,是將他認為會賣得最好的命理書籍放在進店的第一櫃,「結果賣得最不好的竟然是命理。」楊憲吉淘氣地說反正賣不出去,剛好他可以留著自己看。

在科學類的藏書中,有一套共二十五本的小博士教室系列書籍是楊憲吉最推薦的讀物,以簡單易懂的文字和圖片介紹動植物、物理和化學等自然類主題,還會配上新奇有趣的知識和故事增加閱讀人的印象,楊憲吉說以前備課時,也常常會參考這系列書籍的趣味故事,他說:「學生都好喜歡,比平常上課還認真聽。」

此外,綠書店為了不想讓分享的心意受限於營業時間,特地參考國外閱讀分享站(Free Lending Library)的概念,在書店外牆設置兩座可以讓民眾隨時取閱裡面書籍的書櫃,較高的那座是設計給大人,裡面擺放輕鬆小說與文學書,而較矮的那座是設計給小孩,裡面擺放科學小百科,書店還會不時更換書籍。

許秀美說綠書店採完全信任制,做法是想借閱書籍的民眾可以在書櫃裡的小本子登記姓名、借閱日期和歸還日期,就能將書籍借閱回家,若是有想買回家的書籍,也能依照書籍背面的標價將金錢放置在櫃內的袋子即可。

書店外牆上的閱光寶盒不僅有美化的功能,更是綠書店延續閱讀最溫暖的服務。
多元活動 帶動社區

店內的主要客源是附近居民、學童和一些從外地來的朋友,這是綠書店的目標,不刻意宣傳,致力於深耕社區,陶冶地區的人文氣息,也因如此,余秀琴延續教育和推廣綠能的理想,在書店內規劃一間多功能教室,組織科學社團,教授環保、綠能等科學主題,其課程除了重視用輕鬆有趣的方式教導基本知識外,也有手作的實驗課程,例如用備長炭製作環保電池,更會帶著參加課程的孩子們做一些自然領域的戶外教學。

除了有課程活動,綠書店還特別設計四種藝文活動,分別是拾綠講堂、閱讀推廣、藝術與創作和綠能體驗,將各地的朋友帶進書店。拾綠講堂是自然類的主題演講和分享會,例如書店曾邀請余秀琴的教師同事黃秀米來分享如何用剩餘的菜葉、果皮做環保酵素,而閱讀推廣則是創作者的作品分享會或邀請劇團的大哥哥、大姊姊來說故事,透過大人們生動有趣的引導表演,激發孩子們無限的創意與想像力。

製作蝶古巴特雜貨小物、以禪繞畫做節日卡片和快樂鳥摺紙藝術等創意手作都是書店舉辦過的藝術與創作活動,其中快樂鳥摺紙藝術是以鳥類為主題,講者劉翠萍會先帶領參與者了解某個鳥類的基本資料與生活習性,再教導參與者如何摺出該鳥類的外型與特徵。至於綠能體驗則是環保教育的實際操作,例如繪製在地綠地圖或用回收材料製作童玩。

開店至今一年半,綠書店從來店的民眾身上得到很多感動,也看見許多成長,尤其是學童們透過店內的活動與教學,讓印在課本裡的科學知識不再遙遠,而是成為生活中可觸摸、可感受的實際經驗,無形之中,減少了背書的壓力,反而能加深印象,更增添許多快樂的回憶。許秀美舉例說:「有一個常來書店看書的學童,本身就喜愛回收再利用,書店的綠能概念也漸漸地影響他,最近聽他媽媽說他以後想成為綠建築設計師。」,語至此時,余秀琴與許秀美臉上都露出欣慰的微笑。

對於書店的未來,余秀琴有一個願景,她希望書店能永續發展,世世代代地傳下去,成為當地文化的累積地,同時也希望附近的居民因為書店的存在和宣導,繼續愛護環境、重視教育和敦親睦鄰,進而影響附近的社區。


延伸閱讀

綠書店臉書專頁

綠書店-痞客邦

綠書店youtube頻道




堀頭社區古亭畚 儲藏農村記憶

$
0
0
     

【記者褚信暄、傅小庭/雲林縣報導】農業時代,堀頭社區每戶人家幾乎都有自家的田地,當地農民為了儲藏農作物,都會建造屬於自己的「穀倉」古亭畚。到了工業時代,使用古亭畚的農家越來越少,古亭畚的用途逐漸從穀倉轉為倉庫,甚至被拆除。為保留社區特色,堀頭社區保存古亭畚,除了與大學合作彩繪古亭畚與圍牆之外,未來希望將它推廣為互動空間,讓民眾可以更加瞭解它的歷史。




堀頭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李萬壽與虎尾科大休閒遊憩系製作的立體古亭畚合照。

一戶一田 一戶一畚

一九六O年代,台灣家庭幾乎以農業為主,位在雲林縣的堀頭社區也不例外, 每個家庭幾乎都有屬於自己的農田,種植稻米、花生等農作物。當時在農田裡有相當多的害蟲,其中老鼠最為猖獗,會將農作物當作食物,破壞農田。

雲林縣的農民為了防止農作物 被老鼠偷吃,也為了儲存收成的農作物,幾乎每家都建立古亭畚。當地居民翁來好表示,古亭畚的外型是橢圓形,外牆一共分三層,最內層跟最外層的原料都一樣,是由稻草、稻穀、牛糞再加上石灰製成,形成類似水泥的外牆,而中間則是由竹子編成,夾在兩層牆壁中間以鞏固外型,屋頂再由鐵皮加蓋,防止下雨時水滴進古亭畚。最後在外牆上挖出類似窗戶的入口,供農民進出。擁有全村最大的古亭畚的沈通說:「入口是由一層一層的木板組合而成,且因為牆壁是橢圓形的,因此我們必須在木板上寫下數字,才可以辨別順序。」

由於古亭畚橢圓外型的特殊設計,讓老鼠無法爬上它的外牆,成功防止老鼠偷吃農作物,且如此的空間可以提供農民儲存農作物,除了可以提供農民在未收成時期的生活之外,也可以囤積作物,在市場價格提高時販售。

當地居民將古亭畚入口的木板拿開,展示裡面的空間。

工業時代來臨 拆除古亭畚

一九八O年代的台灣邁入工業時代,雲林縣許多農家為了增加經濟收入,開始捨棄農田,將自家土地改建為工廠,因此古亭畚的存在開始變得多餘。

由於無須再儲存農作物,古亭畚的用途從穀倉改變為倉庫,雲林縣許多家庭開始將不用的雜物堆放在古亭畚,甚至有些家庭因為古亭畚佔地太大,因此將其拆除,古亭畚的數量開始銳減。

保留歷史痕跡 重新出發

李萬壽從一九九七年接任堀頭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古亭畚對他來說是兒時的記憶,為了保存兒時的記憶,也為了保存農村的歷史痕跡,他帶領村民訪查堀頭社區內僅存的古亭畚。

經由訪查發現,堀頭社區保留的古亭畚有二十座,是全台最多的。雖然許多古亭畚已經年久失修,裡面堆放的也都是家庭的雜物,但他還是說服居民修復古亭畚,將破掉的外牆與鐵皮屋頂補上,使古亭畚恢復原本的樣貌,並將其作為社區特色進行推廣。

與大學合作 彩繪歷史

二O一三年,虎尾科技大學多媒體設計系老師廖敦如,因獲得「教育部大學小革命-藝術蒲公英,N次方!」計畫補助, 帶領學生到堀頭社區進行社區營造。學生除了將社區內的圍牆彩繪,描繪出古亭畚與社區的意象之外,也將社區提供的兩座保存較為完善的古亭畚上色,成為堀頭社區的入口招牌。

隔年,虎尾科大的休閒遊憩系學生也與堀頭社區合作,希望能讓課程成果走出學校,實地展示在社區中,因此李萬壽提供社區的一間房子,讓學生在裡面進行室內藝術改造,設計出許多代表堀頭社區農村意象的立體藝術,包括立體的古亭畚與畫作等等。

由虎尾科大多媒體設計系的學生彩繪的圍牆。


同樣由虎尾科大多媒體設計的學生彩繪的古亭畚,為社區的入口招牌。

規劃未來 與歷史互動

雖然堀頭社區與學生合作,讓社區的一部份呈現藝術村的風貌,然而這些學生都已經畢業,目前也沒有計畫要繼續合作,因此社區內還是有一部份保持原有風貌,而古亭畚除了兩座提供給學生彩繪之外,剩下的也只有維持原樣。

李萬壽表示,由於古亭畚的修復與維護需要比較多的時間,因此目前現況還是會放在維護上,但在未來希望能將古亭畚改造為互動式,例如改建為咖啡廳,或是在古亭畚裡擺放紀念章,讓民眾在社區巡禮的過程中,除了能在裡面休息之外,也能從中了解到古亭畚的歷史。

由虎尾科大休閒遊憩系的學生設計的立體古亭畚。


延伸閱讀

社區通各社區網站-雲林縣堀頭社區

堀頭社區臉書專頁

ETtoday東森旅遊雲--虎尾堀頭老農村改頭換面 牆面彩繪充滿田園趣味



天然寵食 重視營養價值

$
0
0

      
【記者鍾佾錚、陳俊元/新北市報導】我們常說狗狗是我們生命中最好的朋友,不管做什麼事都要在一起,而且永遠要給牠最好的。但是當我們在追求健康食品,享用有機蔬果時,狗寶貝只能在一旁吃成分與來源不明的狗飼料嗎?Doggy Willie輕寵食與營養師、獸醫合作,為狗狗調配營養所需的食物,要狗狗跟主人一同捍衛健康。




Doggy Willie輕寵食創辦人林威利與他養的第一隻狗豆豆感情相當好。(圖片由林威利提供)
以愛為起點 親手製作寵食

二OO四年Doggy Willie創辦人林威利(Willie)的愛犬-豆豆因為吃了國際大廠製造的飼料,不僅中毒送醫,後來甚至轉變成慢性的腎病,必須長期按時到獸醫院報到。然而,在服用半年的處方籤之後,豆豆卻開始挑食、不吃飼料。為了解決愛犬的飲食問題,林威利開始研究狗狗的食物,過去就讀食品相關科系的他,除了到台灣大學動物科技研究所旁聽,吸收狗狗飲食的相關知識,更開始親自為愛犬烹調食物。

在親自為愛狗烹煮食物的過程中,林威利不僅不覺得累,還認為「越做越有趣」。他說,一段時間的飲食調整,愛犬不僅重新接納食物,在腎病回診的結果中,更發現愛犬身體的各項指標皆已控制在正常指數之內。「既然牠可以吃好的、天然的食物,那為什麼要讓牠吃飼料?」同時,林威利也將愛犬烹煮食物的心得、回診的情形、飲食習慣的改變,透過部落格分享出去。

在與志同道合的部落格讀者們互動中,林威利發現台灣在寵物食品的相關法律與標示上,不僅有很多模糊地帶,更讓飼料業者可以從中偷工減料。二OO八年林威利退伍之後,在偶然的機會之下,認識了協助原住民銷售外表不佳農產品的瑪納有機文化生活促進會同仁,彼此在交換想法的過程中,建立了合作的共識。於是,林威利亦於隔年正式成立了Doggy Willie輕寵食。

天然新鮮 均衡營養

林威利說,飲食是每天都在接觸的事,人類為健康著想,可以選擇要吃低脂、低糖、少油的食物,「但是寵物牠們沒有選擇,牠們只能接受飼主從零售通路購買的商品。」Doggy Willie輕寵食以鮮食的概念,創造天然、單純的寵物飲食文化,除了與台灣認證農場「青松農場」、「台糖有機農場」,以及瑪納、無米樂等團隊合作,使用新鮮採收的在地農產品製作寵物食品。

不僅如此,林威利更堅持合作的加工工廠,其生產流程必須與「人類食品等級」的規格相同,即使成本比市面上其他寵物食品、飼料高出許多,他也要堅持這麼做。此外,Doggy Willie營運長李思叡更強調說,就算是鮮食料理對寵物也不一定好,「必須要搭配營養調配,才不會導致營養不良。」

Doggy Willie長期與獸醫、營養師合作,調配為不同年齡層狗狗設計的產品,他將狗狗分為幼年、壯年和老年,因其所需要的蛋白質、維生素量都不同。並經由SGS檢驗分析食品中的營養成分,更在產品的包裝上標示原料出處與維生素含量,「就跟人吃的產品上都會有營養成分是一樣的。」林威利笑著說。「我們的產品買回家是乾的,但泡了水之後,食物都現出原形了。」林威利動手撕開泡過水後的雞肉,「水分的攝取對寵物也很重要。」

持續開發 維繫理念

林威利說:「今天我們把狗狗當成伴侶,難道可以容忍牠們吃把關不嚴謹、標示不清的食物嗎?」Doggy Willie堅持以天然為本,將嚴格篩選原料與製造把關的信念,希望可以讓更多的寵物避免因食用飼料而就醫。「雖然我們的產品價錢較高,但是很天然、很健康,而不是牠們生病之後才來解決,那樣的醫療費用更嚇人。」Doggy Willie會計陳薇如說,團隊每週必定聚集開會一次,不斷地創新與思考,雖然自己負責的是會計,但同時也協助通路客服的相關業務,她形容在公司裡就是「一個人當三個人用」。

為了讓更多飼主了解天然寵食的優點,Doggy Willie每年都會定期舉辦展覽,也會參加每年的寵物嘉年華,為得就是讓寵物能夠吃得好、長得好。目前Doggy Willie產品不但可以透過全台超過兩百家的實體店面「寵物公園」分店購買;也可以上Doggy Willie的官方網站訂購產品,目前已有超過兩萬個會員。林威利更預告所有愛寵物的飼主們,未來也可以到網路商場訂購Doggy Willie的輕寵食。

在二O一五年舉辦的寵物嘉年華中,也可以找尋到Doggy Willie輕寵食的攤位。


延伸閱讀

Doggy Willie 輕寵食官方網站

Doggy Willie 輕寵食臉書粉絲專頁

瑪納有機文化生活促進會



「種田阿爸」開鐵牛車 邊開邊賣米

$
0
0

     

【記者戴恩加、黃彥齊/宜蘭縣報導】你可能聽過農民架設粉專販售農產品,卻沒聽過農民開鐵牛車賣米。居住在宜蘭縣員山鄉內城村的稻農曾繁宜,三年前為了觀看飛進稻田中的螢火蟲,開始種植無噴灑農藥的友善稻作。此後兼差作社區導覽員的他,在駕駛鐵牛車的同時,也以「面對面」的方式,向遊客販售一年多前兒子出生時創立的米品牌「阿爸的米」,而去年他在自家成立的友善碾米廠,也吸引村內友善小農前來,碾出健康無毒的米粒。




曾繁宜平時除了種田,也兼差作社區導覽員,經常駕駛鐵牛力阿卡,介紹內城的生態及歷史。

種田的開始 期待螢火蟲到來 

六年前,曾繁宜的父親過世,為了照顧母親,他回到宜蘭。「我返鄉不是為了種田,會種田是因為受到朋友的影響。」三年前,曾繁宜看見朋友傍晚帶著兒子來到田間聽蛙鳴,發現朋友的兒子能分辨不同種類的蛙鳴聲。朋友解釋道,以自然農法種植稻作後,一些生物漸漸來到田間,這令曾繁宜心生感動,「原來不噴灑農藥、不施肥的自然農法,能吸引動物、昆蟲返回大自然」。

「為了看螢火蟲,就在宜蘭內城這邊開始種田。」曾繁宜說,以前還在台北工作時,就很想看螢火蟲,自從看見朋友的稻田引來生物,他希望自己也能因為種田,看見螢火蟲的到來。「一開始只有晚上看得見,到現在,有時白天也會看見幾隻螢火蟲飛來家附近。」三年前開始種稻的曾繁宜,體會到當環境品質逐漸改善,生物會用「返回」傳達牠們對土地的信任。

曾繁宜與妻子在兒子出生那年創立米品牌「阿爸的米」,名稱述說著他當上父親的喜悅。

友善稻田 環境指標生物造訪

事實上,曾繁宜並非全職農夫,而是以半農半X的方式,在平時擔任之餘,來到田間種稻。三年來,他為了徹底落實自然農法,連用以治福壽螺的苦茶粕也不噴灑,而堅持於每天傍晚、凌晨氣溫涼爽之際,到田裡親手撿福壽螺,避免苦茶粕對其他生物的傷害。這不僅使他的稻田吸引螢火蟲前來造訪,就連只出現在優質水域環境的虎皮蛙和白腹游蛇,也成了田間常客。

「很佩服曾繁宜用手撿螺的方式管理稻田,畢竟一個人要在三甲多的地上手撿螺,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去年轉為全職稻農的曾繁宜友人游勝淵表示,若沒有辦法撿得很乾淨,有可能損失大約兩成的稻作收成;不過,儘管有好幾次面對收成欠佳,曾繁宜仍笑笑帶過,繼續堅持友善耕作。

說到無噴灑農藥、無施肥的自然農法,曾繁宜認為:「友善農業的目標,是希望有越來越多人做,而不是我一個人越做越大。」他希望藉由種植友善作物,帶動更多人一起來經營同一塊土地,為家鄉的環境保護盡一份心力。正是因為現在宜蘭有越來越多農民加入友善耕作的行列,曾繁宜有感地說:「以前很多人會覺得種田很寂寞,但現在因為有更多友善小農一起種田,一點也不寂寞,大家會彼此照應、幫補。」他也說:「雖然友善耕種得不到附近老農及慣行農夫的認同,但我還是會堅持不用除草劑、不灑農藥。」

曾繁宜至今已種有三甲多的稻田,希望未來能逐漸擴增稻作面積。

直接面對客戶 開車導覽也賣米

三年前務農之初,曾繁宜選種最易入門的水稻,「看別的農夫怎麼種,就跟著去學、去種。」他提到,從第一年僅種五分地,到今年已種有三甲多的地,過程深感最難的不在於學會種田,而在於行銷稻米,「幸好有一位能幹的太太,可以幫忙設計販售稻米的廣告文宣。」儘管曾繁宜創有臉書粉絲專頁「種田阿爸」,但他表示,粉專並非販售「阿爸的米」的主要管道,鐵牛力阿卡才是。

鐵牛力阿卡是宜蘭內城社區特有的觀光車,自二OO五年起,由傳統農用的鐵牛車改裝而成,內城社區理事長簡裕鴻說:「改裝是為了帶動內城社區的農村文化發展,吸引外地遊客認識、體驗內城的農村生活。」兼差作社區導覽員的曾繁宜,輪班駕駛鐵牛力阿卡時,總會親口向遊客介紹自家種植的「阿爸的米」,他說:「直接面對客戶、向他們介紹,能讓他們在真正了解友善環境的意義後,購買無農藥稻作。」

曾繁宜成立的友善碾米廠,不僅方便自己和附近小農使用,也希望藉此碾出品質良好的米粒。

友善碾米廠 帶動自產自銷

除了種田、駕駛鐵牛力阿卡,一年前,曾繁宜也利用自家倉庫成立一間友善碾米廠。「為了從日本進口精良的碾米設施,我們拜託朋友投資、上網借錢,最主要是希望自己和附近的友善小農,都能碾出品質好的米粒。」曾繁宜的妻子賴亮儒說道。「這台碾米機最大的特色,就是它只碾『無農藥』的稻作。」曾繁宜和妻子期望碾米機的出現,能穩定小農自產自銷的運作模式,也能促使更多小農加入友善耕作的行列。

由於碾米機耗材、損壞的速度快,不到一年時間,機身已有三處破損;再加上碾米所賺來的利潤幾乎為零,曾繁宜偶爾會感到沮喪,認為碾米廠經營的成果失敗。不過,賴亮儒深信:「正是因為他蓋了這座碾米廠,附近的小農也一起來碾米,而當這些小農來的時候,我相信我的小孩就在這個很平靜的鄉村裡,看見許多從都市回來的工程師、建築師,為了環境願意種植友善的稻作。」

「之所以支持先生務農,是因為支持他『友善環境』的夢想。」賴亮儒提及,曾繁宜過去在職場上辛勞忙碌,這三年因著半農半X的生活,得到了放鬆、喘息的機會。除了精神上的支持,賴亮儒也經常與曾繁宜討論農事,她說:「因為種田,我們夫妻經營家庭的向心力被凝聚起來。」

曾繁宜經營的稻田因為無噴灑農藥,雜草容易大量生長。

從稻作到生活 友善精神延續

今年五月,曾繁宜開始捐贈友善耕作米至宜蘭內城國中及國小,期望能藉此減輕偏鄉學校孩童的用餐經費負擔。他說:「種植友善稻作,不只希望對家人有好處,也希望幫助其他有需要的人。」面對下一步務農計劃,曾繁宜期望能在自家附近,另外蓋一座穀倉,提供附近小農烘稻後冷藏稻種的空間,除了避免新鮮、無農藥作物遭受蟲害,也確保其後續能以最佳品質進入碾米廠。

目前仍屬於半農身分的曾繁宜,也希望將來有一天能成為全職農夫,他說:「當發現種田可以讓我很享受,也保護到大自然,我覺得繼續種田是一件值得的事。」秉持著快樂種田的心態,曾繁宜儘管生活忙碌,仍將持續透過鐵牛力阿卡,向來訪遊客訴說著關於友善小農的故事。


延伸閱讀

種田阿爸 - 無農藥、手撿螺「阿爸的米」

米米之音 農夫KO福壽螺系列友善耕作-曾繁宜(螞蟻)

鐵牛力阿卡遊內城

員山內城社區「鐵牛力阿卡」 找回農村古早味



搭鐵牛遊內城 遊覽社區的美麗

$
0
0

     

【記者褚信暄、傅小庭/宜蘭縣報導】轟隆隆的行車聲響,並不是車子故障,而是宜蘭縣員山鄉內城社區的「鐵牛力阿卡」正在進行社區巡禮。鐵牛力阿卡是內城社區的居民將在農業時代所使用的鐵牛車,加裝人力手拉車「力阿卡」之後改裝而成,讓遊客能夠體驗不同的「遊社區」。




社區居民駕駛鐵牛力阿卡,在民眾遊覽內城社區。

淘汰水牛 一家一鐵牛

一九六O年以前,台灣正處於農業時代,家家戶戶都以種田為業,為了耕田、施肥,都有水牛幫忙耕作。一九六O年後,日本的久保田公司將第一代機械「鐵牛車」引進台灣,農民開始以機械取代獸力。

內城社區發展協會總幹事林坤鎮說:「由於鐵牛車只需要補給柴油,就可以工作二十四小時,任勞任怨,不像水牛還需要給予照顧,甚至有時還要忍受他的牛脾氣,因此農民都改為使用鐵牛車來耕作。」

然而一九八O年開始,比鐵牛車更大型、更進步的農業機械引進台灣,農民開始改用效率更高、更優良的農業機械,因此鐵牛車逐漸被淘汰,放入倉庫。

改造鐵牛 巡禮社區

朱秋滄在二OO五年接任內城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為了凝聚社區意識,他與前任總幹事簡裕鴻推動社區總體營造,短短兩年間,就在二OO六年獲得全國社區評鑑第一名。

由於榮獲第一名,其他社區會來內城社區做參訪,朱秋滄認為可以以新穎的方式帶領其他社區認識內城,因此他與簡裕鴻在二OO七年聚集社區農家還保留的鐵牛車六輛,修復完善之後,與「力阿卡」組合,並加裝屋頂,改建成「鐵牛力阿卡」。力阿卡是取自日文諧音,其意思為人力手拉車,藉由與鐵牛車的組合,讓其他社區能以新奇的方式參訪。

由於鐵牛力阿卡的成功,使內城社區榮獲內政部社區發展工作評鑑全國第一名。從此之後,除了有媒體來採訪,有更多社區也會來內城社區進行交流。然而當時鐵牛力阿卡只開放給媒體及社區參訪時使用,有人反映若是不參訪就無法搭乘,相當可惜。

二O一一年,朱秋滄決定增加鐵牛力阿卡的數量,並開放給民眾搭乘。他邀請當地居民擔任司機,以排班的方式帶領民眾到社區內的景點進行導覽解說,林坤鎮表示,擔任司機的大多都是六十五歲以上已經退休的耆老,駕駛鐵牛車是他們的老本行,因此朱秋滄邀請他們駕駛鐵牛力阿卡,一起為社區盡一份心力。


擺設在社區內的鐵牛力阿卡,提供民眾拍照。

排除困難 回饋社區

然而在鐵牛力阿卡推行期間,有些居民 非常反對。他們認為車子的行經路線除了會影響社區交通,吵雜的聲音也會干擾居民的生活品質,更重要的是雖然鐵牛力阿卡成為有收益的產業,卻只有司機能在其中獲取利潤,對其他居民並不公平。

對此,朱秋滄決定將鐵牛力阿卡的收益分割,一半給司機,另一半交由發展協會使用。一方面,林坤鎮說社區內有許多退休的老人,平日大多以種田為主,然而子女白天都在外工作,一旦發生危險很難及時處理,因此社區利用這筆收益為老人提供日間照護,帶領他們跳健康操,或是製作簡單的手工藝;另一方面,社區也會在重要節日提供豐富獎品,讓居民參與抽獎活動。

鐵牛觀光 居民齊心

目前內城社區內有三十八輛鐵牛力阿卡,也有將近四十位的司機服務,提供民眾遊覽社區,他們的主要路線是社區內的景點,像是大樹公、太陽埤、渡船頭等,司機曾繁宜表示,他們每到一個景點,都會進行導覽解說,為民眾說明這裡的故事。而司機簡孝澤表示,未來希望能增加景點導覽的品質,內部人員的素質也要再提升,才能提供更好的服務,吸引更多的民眾。

除了鐵牛遊內城之外,社區媽媽也教導手工製作,像是鐵牛力阿卡筆筒,或是手工紅龜粿,讓民眾不僅欣賞內城社區的美景,也能帶走屬於自己的紀念品。林坤鎮表示,既然鐵牛力阿卡已經成為社區的產業,希望居民都能從中獲得一些資源,也希望所有人都能以自己的方式為社區付出。

由社區媽媽帶領的手工藝製作,圖為遊客製作鐵牛力阿卡筆筒。


延伸閱讀

鐵牛力阿卡~遊內城

社區通-宜蘭縣員山鄉內城社區

內城社區啟動力,gogo鐵牛車



種植天然香草 恢復土地生機

$
0
0

     

【記者鍾佾錚、陳俊元/台中市報導】九年前,璞草園創辦人許仁和為了照顧家人,毅然決然辭去台北的高薪工作,回到家鄉苗栗卓蘭。沒想到,這一切的轉變卻意外地串起他與香草藥的連結。許仁和用香草藥提煉的天然精油,感動農民,親善土地,更將它化作台灣之光,邁向國際。




璞草園創辦人許仁和放棄高薪回鄉,卻意外帶著農民闖出一片天。

落葉歸根 繼承家業

二OO六年璞草園創辦人許仁和為了照顧年邁的爺爺,辭去了知名髮廊高階主管一職,回到家鄉苗栗縣卓蘭鎮。身為長孫及獨子的許仁和,不僅要照料家人的健康,還需擔起繼承家中傳統農業的責任。在過程中,許仁和與家人期望能減少中盤商的剝削,透過「直銷」販賣自家種植的水果。許仁和說:「但是真的做下來之後,才發現台灣農業碰到很多的問題,同時也看到了很多的汙染。於是我們就在想辦法說,有沒有方式可以解決這個問題。」不僅可以利用直銷的方式將農產品賣給消費者,更將企業售後服務的概念導入直銷通路。

許仁和回憶道,當時每天晚上七點都會聯絡消費者作電話追蹤,詢問消費者收到的水果的狀態。「第一個,要教他怎麼吃。第二,則是要教他怎麼保存。」但令許仁和訝異的是,消費者卻頻頻問道:「你們的水果很好吃也很漂亮,有沒有噴農藥?」許仁和說:「當然有阿!怎麼會沒有噴農藥?」當消費者得到答案時,卻又覺得難以置信。此時,許仁和才發現,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原來存有很大的矛盾。生產者為了外觀必須噴灑農藥,才能獲利。然而,消費者雖然以外觀決定產品價值,卻又相當在意產品是否天然健康、有無噴灑農藥。

遇見香草 親善農地

當農耕方式和產值之間產生矛盾時,許仁和想起過去因工作到法國時,所看見的香草、香料、香水的產業。「香草收成時沒有美醜問題,可以做到真正的不用藥、不用肥料。」因此,許仁和決心實驗性地將香草導入台灣市場,並於二OO七年成立了璞草園。許仁和說:「香草提煉出的產品質地好、保鮮期又長。」不僅解決了農業遇到的產值問題,同時讓土地也回歸最天然、純樸的種植方式。

改變和種植不僅從自己開始,許仁和更用誘導的方式讓農民了解,種植香草除了可以增加利潤,還可以保護生態環境。他說:「農民從懷疑到願意和我們合作,大約花了三、四年。」目前璞草園合作的農民已超過四十位,分別位在苗栗、嘉義、台東等地。同時,樸草園亦提出「雜作」搭配「適地適種」的計畫性種植,擺脫農民因收成期的差異,而造成的損失。「每個季節都有可以收成的香草。」更引用公平貿易的機制,給予農民固定的收益,以避免農民受到市場價格波動影響收益。

產品多樣 放眼國際

從種植、提煉到銷售,都由璞草園一手包辦。目前已成功萃鍊二十二個品種香藥草,並研發超過八十種產品。璞草園職員許珮筠說:「我們的產品從吃的果醬、喝的香草茶,到抹的精油、洗淨的各項產品都有。」每項產品都保證成分是百分之百純天然。許仁和得意地說:「人氣王精油產品,我們家職員可是人手一瓶,隨身攜帶。」

市面上標榜「天然」的產品,能有多少比例的成分屬天然呢?職員趙曉華亦表示,使用過市面販售的多種洗面乳,認為自家研發的洗面乳清潔力強,也不會使敏感肌膚產生過敏現象。以傳統手工製法代替工業產製,成本高,因此始終無法打入一般的市面通路。但是許仁和並不氣餒,他說,璞草園行銷產品最好的方法就是「口碑」,許多消費者都是透過親友的介紹成為忠實顧客。

目前消費者除了可以透過官網購買產品,更可以在全台各地的獨立有機商店、文創市集中看見璞草園商品的身影。許仁和說:「和我們合作的都是志同道合的人啦!」此外,璞草園甚至跨及海外,除了目前的日本、香港、新加坡通路,未來更可以在美國、馬來西亞、印尼等地購得相關產品。

璞草園洗淨產品中最重要的成分「肥皂草」,揉搓後會起泡,是造成產品有股「草味」的主因。

璞草園洗淨產品中最重要的成分「肥皂草」,揉搓後會起泡,是造成產品有股「草味」的主因。


延伸閱讀

璞草園官方網站

璞草園臉書粉絲專頁

看雜誌-愛上有機香草藥 當老農遇見璞草園



笑容女孩畢業返鄉 種出「菇」品牌

$
0
0

     

【記者戴恩加、黃彥齊/台中市報導】兩年多前,大學剛畢業的羅伊秀,選擇的不是投入科系相關工作,而是回家務農,當起農二代。現年僅二十五歲的她,大學時期便創立「菇媽媽」品牌,在校內販售母親種植的香菇;畢業後,除了返鄉與家人經營香菇寮,也憑藉自己的雙手,獨立培育木耳,將「菇媽媽」品牌對天然無毒的堅持延續下去。




羅伊秀大學畢業後返鄉種香菇及木耳,堅持以天然無毒的方式種植。

大學畢業 返鄉務農

「我們家這裡的環境好,高山上種出來的作物也比較好吃。」羅伊秀的家位在台中市緊依大甲溪畔的高山地區,附近乾淨水質的優勢,加上「白天日照氣溫高、夜晚大甲溪帶來濕氣」的環境特性,適合需要高濕度及日夜溫差的香菇生長。

八年前,母親開始種植香菇,羅伊秀經常利用空閒時間協助農事,之所以在畢業後選擇回家務農,除了因為對農事及家鄉環境熟悉,也由於從小居住高山上,養成早睡早起的生活習慣,因此大學畢業後,仍希望過著不需加班熬夜的規律生活。

香菇寮中的每根香菇,由羅伊秀、家人及志工用心栽種。
主動學習 獲選百大農青

為了具備種植香菇所需的專業知識,羅伊秀畢業後曾到中興大學修習真菌相關的理論課程,並將大學在工業管理學系學到有關生產及品質管理的概念作整合。「跟羅伊秀相處久了,會發現她是一位樂於進修、很有上進心的人。」今年五月來到香菇寮擔任唯一一位志工的黃冠豪肯定地說道。

談到畢業後農事的順利開展,羅伊秀認為與大學畢業那年獲選百大農青有關。「兩年前有一位農友邀請我和他一起參加第一屆百大農青的徵選,我想說自己才剛起步,就按照接下來的計劃認真撰寫企劃書,那之後很順利就選上了。」選上百大農青後的羅伊秀,在農委會百大青農專案輔導員的指導下,經營香菇寮更加得心應手,而一年前,她也另外建造一座木耳寮,憑藉自己的雙手獨立經營。

羅伊秀仔細地檢查每根香菇,確保作物成熟後再親手拔起。

自產自銷無毒菇 學校成為起點

「大三、大四在學校打工,當時有幾位同學知道我媽媽在種香菇,他們試吃後覺得不錯,就鼓勵我開始在學校賣香菇。」羅伊秀回想兩年多前創立菇媽媽品牌的經過,提及自家香菇由於種在高山上,「味道特別好吃。」為了維護香菇賣到客人手上的品質,也避免作物價格被不當壓低,羅伊秀拒絕將香菇交由大盤商收購,轉而自創品牌販售。

羅伊秀雖有創立臉書粉絲專頁「菇媽媽」,但粉專並非銷售作物的主要管道,而是經由248農學市集和幾位農友的協助,販售香菇及木耳。由於平日忙於農事,羅伊秀無法經常下山前往市集販賣,因此郵寄成為運送作物至山下的主要方式。

羅伊秀種植的香菇及木耳有一大特色,即對於「無毒」的堅持,她認為「不管是對環境、對消費者或對我們這些務農的人,農藥的使用都有可能造成傷害。」秉持栽種過程完全不添加任何化學藥劑,羅伊秀的菇媽媽品牌帶出天然無毒的保證。

羅伊秀將採收、烘乾後的香菇包裝成袋,等待車子運送下山販售。
羅伊秀以環保材料親手包裝、製作菇媽媽農產品禮盒。(圖為羅伊秀提供)

母親放手 女兒獨立自主

目前與羅伊秀共同經營香菇寮的除了媽媽,也包括羅伊秀的叔叔及一位打工換宿的志工黃冠豪,至於木耳寮,則由羅伊秀一人獨立完成所有種植流程。「媽媽處於不保護我的狀態,除非有求於她,不然媽媽不會特別幫忙。」羅伊秀的母親總是放手讓女兒去嘗試,包括品牌的創立及木耳寮的經營,正因為此,羅伊秀在獨自承擔大部分責任的同時,也培養出獨立、早熟的性格。

不過,儘管放手讓女兒去做,母親張細足仍會在女兒有需要時,適時地出手幫忙,她說:「女兒和我就是相輔相成、互相幫忙。有時候她的木耳寮忙不過來,我也會幫她澆水。」另一位協助羅伊秀的志工黃冠豪,除了在香菇寮工作,也會定期來到木耳寮照顧作物,他說:「來這裡種香菇和木耳,了解到使用太空包種植作物的方法,也看到最初香菇和木耳生長的模樣。」事實上,黃冠豪去年擔任替代役時,曾負責保育貓頭鷹,對生態維護熱衷的他表示:「今年會想來這裡打工換宿,除了想要體驗不同於房務清潔以外的換宿經驗,也希望更了解蕈類的種植方式。」

羅伊秀的香菇寮旁養了兩隻小狗,平時工作疲憊時便會與牠們玩耍。

樂觀以對 未來不設限 

兩年前,參選百大農青時,羅伊秀在企劃書中寫下之後計劃要經營木耳寮,如今,這項計劃實現了。面對香菇寮、木耳寮、乃至於菇媽媽品牌的經營,羅伊秀表示並沒有侷限自己將來要持續做下去,「畢竟人還年輕,覺得未來仍有許多領域值得一試,不一定要從農。」現階段,她希望能朝「完全自己賣」的目標努力,倘若將來能倚靠作物賺取更多錢,她將會繼續種下去。

羅伊秀表示,目前農事經營上,主要面臨缺工及缺乏銷售通路的問題。由於香菇需要較龐大的人力及種植面積,且各個種植環節須趕在一定時間內完成,因此,她希望能有更多志工願意前來幫忙,畢竟人力不足的問題,將連帶地導致務農者沒有多餘時間進行作物的銷售及運送。

除了上述提及的問題,才剛畢業兩年多的羅伊秀表示,自己偶爾會面臨長輩、朋友的輕視,認為年紀尚輕的她「並不是認真要務農。」對此,羅伊秀自信地說:「如果要種下去,等我種到三十五歲,就可以和別人說:『我種香菇、木耳已經種了十幾年。』」站在羅伊秀身旁,可以感受到她的樂觀及進取,也不難體會她在農事經營上的細膩與用心。

平時叔叔(圖左)、志工(圖中)以及母親(圖右)會一起來到香菇寮中工作,互相幫忙照顧作物。


延伸閱讀

菇媽媽臉書粉絲專頁

羅伊秀Blogger部落格

好食機農食整合有限公司-羅伊秀「菇媽媽農場」

中時電子報-林佳龍年編10億 推動新五農



老玩客團隊 用科技改變長者生活

$
0
0

     

【記者張適、王怡婷/新竹報導】運用科技網路進行互動,是許多年輕人生活中的一部份,但對長者而言,卻可能相當遙遠。清華大學的老玩客團隊,透過智慧型手機以及TED演講技巧等課程,讓長者學習科技,並運用在日常生活當中。除使用Line、FB等軟體聯繫彼此外,演講課程也幫助他們整理自己的故事,並勇於站上舞台發表演說。而這些課程,也讓長者們懂得使用科技進行社交與互動。




長輩們正在為老TED演講做練習。(照片由老玩客團隊提供)

家庭互動困難 開啟服務長者想法

老玩客創辦人廖健妤,大學畢業後進入服務業工作,對服務他人很有心得,但父母漸老,發現與其相處開始變得困難。她認為不能長時間待在家裡看電視,於是鼓勵他們運動,幫他們報名課程、注意飲食,但卻讓父母覺得煩躁,怎麼老是念東念西的。廖健妤說:「我原本對服務很有信心,但當我發現我可以把別人服務的很好,卻不能服務好自己的父母,讓我覺得很挫折。」

從這時候開始,廖健妤開始思考,怎麼樣的服務可以讓長者們的生活不再單調,而是有自己的社交圈,並且能與他人有良好的互動。於是,她決定回到學校,接觸更多服務相關的知識,同時找到自己可以為長者們做的事情。後來她也在清大服務科學研究所就學期間,也逐步找到新的目標與團隊夥伴。創辦人廖健妤說:「一開始是把服務長者的想法跟社團朋友說,後來透過校園內擺攤宣傳,成員才慢慢增加。」

服務同時 協助長者展現自我價值

團隊成員有四位之後,老玩客開始思考他們可以提供的服務,以及願意合作的社區,在一次偶然的機遇下,發現了新竹東區公園里社區。許多長者居住此地,而社區協會也願意給他們開設課程的機會。於是在去年十一月,他們便開始了智慧型手機與及Line通訊軟體的課程。另外,他們發現有些長輩曾是教職人員,或擁有特殊技藝。於是他們也請長輩們為小學生進行寒假輔導,教授國文、書法、摺紙等課程。

除了手機以及寒輔課程之外,他們也發現長輩們都有很多的故事,但沒人聽他們說,跟他們聊,所以他們決定參考TED的演講模式,教導長輩在十分鐘內把自己的故事說完。一開始,團隊花了兩堂課的時間聽完故事,並整理出吸引人的部分,製成簡報,經過多次的訓練後,在今年初舉辦了「老TED」演講,廣邀他們的家人親友到場,最後來了近百位聽眾,讓長輩們覺得這輩子第一次成了「Super Star」。

社區長輩在寒假指導小學生學習勞作。(照片由老玩客團隊提供)

搭配課程教學 建立長者生活重心

而老玩客團隊除課程教學,同時也建立一個全新的概念「作伙來客廳」。也就是在社區建立互助與陪伴的文化,如同在家裡客廳,輕鬆自在的社交、互動。長輩們透過一起上課、彼此討論作業,逐漸熟悉彼此,另外也會運用Line與家人、朋友傳訊息聊天。團隊成員林佑諭說:「以前他們會覺得電話要錢,也會打擾子女所以不常聯繫。」但現在網路便宜,他們學會Line之後,也開始用通訊軟體跟我們聊天了。

另外,TED課程除了讓長者們建立信心,敢在舞台上分享自己的故事外,也讓他們知道自己的故事,可以鼓勵到家人、親友、以及所有願意聽他們說的聽眾。廖健妤表示,活動結束後,除了讓家人能更了解家中長輩,促進彼此的認識之外,長輩看到回饋單中留給他們感謝的話,也感到很開心。其中一位講者楊維渠說:「我這一生的經歷居然有人要聽,這都是過去式,應該都會被遺忘掉的。」此外,活動結束後,跟家人的溝通也比較自在了。

老玩客團隊舉辦智慧手機教學,讓長者能運用科技進行社交與互動。(照片由老玩客團隊提供)

人手不足 但積極找尋合作夥伴

從去年十一月到現在,老玩客舉辦過智慧手機、寒輔與老TED等活動,成員人數也從四人增加 到八人。但目前團隊最大的困難仍是人手不足的問題。像是手機課程,一位成員要指導三位長者,TED課程甚至需要一對一教學。廖健妤表示:「我們當然希望收更多人來幫忙,但又希望來的人是真的有熱情為長者服務,因為這工作是需要長期培養感情的。」

所以目前是透過學校的志工社團,以及台灣志工盟協會幫忙宣傳,而未來的目標則是在明年能夠正式成立公司,並積極與下一個社區合作,以創新服務的方式打造模範社區,待服務成熟後,能將其推廣至全台,讓即將邁入青老年、中老年族群重新找回生活的重心,透過課程與新科技建立良好互動環境,讓長輩們活的開心,日子過得更豐富精彩。

老玩客團隊舉辦智慧手機教學,讓長者能運用科技進行社交與互動。(照片由老玩客團隊提供)

延伸閱讀

老玩客粉絲專業

中央社 清大老玩客 邀長者說人生故事

客家新聞雜誌 老TED社區舞台

【MABOW X 老玩客Let WE Care】專訪廖健妤、王筱芳




紫米玫瑰有機餐廳 發起菜園新用途

$
0
0

     

【記者張適、王怡婷/台南市報導】隨著國人對食安問題越發重視,台南一間餐廳所使用的葉菜類蔬果,皆來自自家菜園種植,同時運用有機、無毒的自然種植法,讓蔬菜吃起來更健康營養。此外,菜園也提供當地居民參觀、舉辦活動,讓社區中多了一塊休閒綠地。這裡其實是紫米玫瑰餐廳的菜園,老闆陳昭憲為了讓顧客吃的健康,決定從食材方面開始改變。




紫米玫瑰老闆陳昭憲採收自己種植的有機蔬菜。(照片由紫米玫瑰提供)
長期接觸病友 期望客人吃得安心

紫米玫瑰餐廳最初是開在台南成大醫院對面,已經營七八年的時間,主要的客群是醫院的醫生與病患、家屬。老闆陳昭憲說,長期接觸下來,發現他們大多面容憔悴,原因除了生活作息不正常、經常熬夜外,外食主義也是造成身體不健康的原因之一,於是便想讓他們吃的健康、安心。後來,陳昭憲決定從食材方面開始著手,透過自家傳承下來的田地,種植有機無毒的蔬菜來供給餐廳使用。

「餐廳內所使用的葉菜類都是自己種的,現在食安問題嚴重,無毒種植就是我們最大的特色。」老闆陳昭憲本身並非務農出身,但決定打造有機餐廳後,便從零開始學習,除了閱讀相關書籍之外,也向務農朋友請教種植技巧。此外,他運用餐廳廚餘加上稻穀做成堆肥,來減少化學肥料的使用。而在除蟲的部分,陳老闆說,我的祕訣是種當季蟲不喜歡吃的菜類,這樣就不會被吃掉太多,像是冬天種萵苣類的菜,萵苣類本身蟲就不喜歡吃,還有種一些野菜,他們的生命力也非常的強。

店內的葉菜類食材都來自自家菜園。
想當個農夫 勤快最重要

在決定使用自己種植的蔬菜後,陳昭憲便開始了他的農夫生活。「當農夫最重要的就是勤快,要每天早起整理菜園,不然很容易雜草叢生。」他透過不斷的嘗試與努力,終於讓產量足夠供給餐廳使用,而紫米玫瑰也吸收了一群支持他有機無毒理念的忠實客戶。店長KAMA表示:「蔣勳說過,要吃認識的人煮的菜,希望這裡就像是家裡的廚房,可以吃到自然的食材,也讓大家有所選擇。」

此外,談到種植有機蔬菜的困難,陳昭憲說, 最害怕遇到梅雨季節跟颱風季。因為畢竟是在戶外種植而非溫室,容易受到外在氣候的影響。 而他的解決方式,則是將蔬菜轉移到家中的大型花器上,這樣當颱風或梅雨來襲時,花器本身的排水系統比較好,葉菜類就不會損失那麼多。而這樣的做法雖然麻煩,但陳老闆說,那這樣做是因為可以讓蔬菜能自然行光合作用,這樣種出來的營養也比溫室種植還要高。

陳老闆正在準備健康的蔬果汁供客人享用。
有機種植外 讓菜園與社區結合

紫米玫瑰餐廳,在今年三月從成大醫院搬進台南永康社區,菜園與餐廳的距離,也縮短至對街,陳昭憲說,經營餐廳要有自己的特色,於是想到把園區變成社區中的一塊綠地,除了提供餐廳使用之外,也可以給當地居民使用。像最近提供給幼稚園作成果發表會的場地,而幼稚園也希望之後能透過這塊綠地,讓孩子們知道蔬菜如何栽種,以及教導他們有機無毒的觀念。

幼稚園執行長莊美貞,也是紫米玫瑰的老客戶之一,她認為種植與照顧孩子是一樣的,第一次在這麼特別的地方辦,覺得很好。」而陳老闆也表示,只要能讓他們原本的觀念有一點點的改變,這也算是我們一點點的小貢獻。未來也希望在園區舉辦戶外寫生,以及樂團的定期表演,讓社區的人有個休憩交流的場所,使菜園不只是菜園,而是能夠與社區連結的地方。

幼稚園學生正在園區內進行成果發表會的準備。


延伸閱讀

紫米玫瑰粉絲專頁

【公民寫手】迪化街布行兒子變有機農-台南永康「紫米玫瑰」

「紫米玫瑰」開幕祝福禮拜



紅龜募資平台 做好事不單行

$
0
0

     

【記者鍾佾錚、陳俊元/台北市報導】你也有一副俠義心腸想要發揮愛心做善事,但卻總是毫無頭緒,不知從何開始嗎?紅龜(Red Turtle)好事群眾集資平台於二O一三年成立,以網路為基礎,讓長期關注公益領域,同時期望可以付出一份心力的朋友們,透過線上的提案與捐款,邀請你「作伙做好事」。




紅龜群眾集資平台創辦人林群洲(左)和賴偉廉(右)

不作主角 要當得力助手

過去還是上班族的賴偉廉與林群洲,便經常關注弱勢團體與社會議題的討論,更參與募資平台FlyingV的專案。然而,就在支持一次環台旅遊的募資後,他們收到了募資小朋友的感謝卡片,便有了這樣的想法:「聚集眾人一點點的力量,就可以帶來不同的改變。」賴偉廉說:「與其整天抱著報表,倒不如創立一個做好事的平台,透過群眾的力量,讓大家一起做好事。」二O一三年賴偉廉和林群洲創立紅龜(Red Turtle)網路集資平台。之所以將公司取名「紅龜」,是為了效法民間故事中「廖添丁」身旁的好兄弟「紅龜」一樣,要全力協助主角,做一位得力助手。

與募資平台FlyingV不同的是,紅龜募資平台所發起的專案多屬公益服務性質,其中包含五個領域:「兒童教育」、「弱勢關懷」、「環境保護」、「動物保育」與「轉動人生」。而賴偉廉口中紅龜全力協助的「主角」,正是每個好事集資專案的「提案人」。賴偉廉表示,採用「專案」的形式,不僅讓捐款夥伴了解企劃內容與預期成果,也可以排解多數人捐了錢,卻不知道錢如何被運用的疑慮,同時,也讓紅龜可以掌握專案的成果,適時地給予下一步的提案建議和協助。

以「卑南勇士 桌球巨夢!」專案為例,提案人陳富貴因過去開怪手搶修道路遇到土石崩塌,導致脊頸椎受傷。受傷後,透過運動ㄧ次次的重拾信心,更於二Oㄧ四年全國身心障礙國民運動會勇奪三金。愛運動的陳富貴平時練習的鉛球是由石塊代替,標槍則選擇自製的竹子。紅龜將陳富貴用布綁的桌球拍練球等照片上傳,並且在專案企劃中明確地陳述經費需求和運用領域。

協助專案 主動出擊

專案的申請目前以兩種方式為主:公益團體聯繫、紅龜主動向外尋找。其中最讓賴偉廉難忘的專案便是「卑南勇士專案」,因為這個專案,他看見了一位因意外而必須終身坐輪椅的人,透過運動與努力不懈的心,活出生命和希望。賴偉廉回憶道:「他做什麼事都一個人來。」經過專案的成功募資,陳富貴不僅有了完備的訓練器材,更有了在未來參加國際賽事的勇氣。

除此之外,賴偉廉與林群洲也會從自己與親朋好友的生活周遭,尋找更多需要幫助的人。林群洲說,因為自己常到漁港釣魚,偶然發現了觀光客所製造的垃圾問題,實地拜訪當地卻發現只剩老幼人口,壯年人口嚴重流失。於是林群州帶頭透過專案的募資,將購買的垃圾袋帶回漁港,讓當地人民不必擔心沒有錢買塑膠袋,成功地將眾人的愛心,化作改變的力量。

為了讓愛心不流於形式,紅龜接到提案的同時,不僅會確認企劃案的內容與執行能力,更會實地勘查,在和提案單位深談後,才會上架到網站,開放會員募資。賴偉廉說:「大部分的時間我們都在外面趴趴走。」紅龜也盡可能地將專案故事透過照片與文字分享在主網站和臉書上,讓會員及粉絲皆能掌握專案執行的進度和成果。

販賣咖啡豆 持續做好事

參與紅龜提案與捐款的朋友們,皆必須透過簡單的手續加入會員。紅龜表示,加入會員並不需要會費,但卻可以避免網路詐騙等衍生問題,保障捐款人、提案人、紅龜平台三方的權益。因此,不僅在平台發布專案的故事,紅龜更透過臉書將專案故事散播出去,都是為了讓更多人看見這些好事。林群洲說:「當你真正想做某一件事的時候,你會發現全世界都在幫你。」目前紅龜的會員人數已超過三千人。

到二O一五年六月為止,紅龜已經成功完成二十七件專案,募資金額超過兩百五十萬元。每件募資專案堅持不收手續費,賴偉廉說:「這就是我們和其他募資平台最大的不同。」因此公司營運的資金都是靠著老本與專案募款,還有家人們的支持,但賴偉廉與林群洲並不憂愁,反而笑著說:「做好事的成就感比以往的競爭產業來要來得更高!」二O一五年開始,紅龜與生態綠合作,計畫在平台上販賣來自非洲的公平貿易咖啡豆,讓喝咖啡成為一件好事,同時亦增加紅龜平台的營運費用。


延伸閱讀

RED TURTLE-讓好事不斷發生官方網站

Red Turtle 讓好事不斷發生!│Facebook

生態綠



屠輸館 用影像紀錄台灣藝術文化

$
0
0

     

【記者張適、王怡婷/台南市報導】從社區出發,記錄社區改頭換面的瞬間,回到學校,拍攝畢業生人生中的光輝時刻,前進廟宇,捕捉台灣文化之美。屠輸館執行總監江國銘說,屠輸館做的就是記錄眼前的世界,製作一把開啟回憶的鑰匙,因為有些東西現在覺得沒什麼,但是五年十年之後,這些寶貴的紀錄就不見了。




江國銘(右)正在新光社區拍攝竹編的紀錄片。

從事社區相關工作 促成工作室成立

之前就讀台南科大資訊傳播科系的江國銘說,會成立屠輸館,除了自身專業是拍攝新聞跟紀錄片外,也曾從事社區相關的工作。退伍之後在南關社大當執行秘書,也在康寧大學當過研究助理。當時協助社區提一些案子以及拍攝紀錄片等工作。 在工作了一段時間後,他發現如果附屬在學校中,拍攝完還要處理行政工作,加上紀錄片的剪輯相當費時,無法兩者兼顧,於是放棄助理的工作,自己成立工作室。

而屠輸館藝術文化工作室成立後,主要透過影像記錄在地的藝術文化,並結合社區,推動在地的藝文活動。目前透過工作室將政府、社區、學校等資源結合,來申請社區營造的計畫,以及紀錄片的拍攝。此外,也跟長榮大學的創業育成中心合作,把工作室設在校內,而之前在社大累積的人脈以及合作的社區,也使他在成立工作室的時候,已經有一定的基礎。

江國銘(左)長期紀錄新光社區的發展,右為社區執行長吳宗寶。
拍攝紀錄片 遭遇誤解

江國銘在開始拍攝紀錄片的過程中發現,大家會有一個誤解, 認為一個短短五分鐘的影片可以很快剪輯完成,一部紀錄片要價三到五萬太貴。但江國銘表示,紀錄片要的是深度,以及多方取材,所以需要訪問很多人,跑很多地方曾型。此外,拍回來的素材可能有十幾個小時,要濃縮成五分鐘的影片,也需要大量的時間。並不如外界所想的輕鬆。

而面對如此難題,他還是持續接案,並且透過累積的作品,來向大家解釋拍攝的困難以及其必要性。像是學校的部分本來經費雖然有限,在拍攝費用的部分需要持續商議,但當他們發現,可能五年十年之後再看,就會很有意義的時候,雙方就比較容易達成共識。

拍攝過程 感受良多

江國銘目前拍攝過約一百部左右的影片,其中也遇到了很多感動的故事。就像有次在內湖拍二次結婚的場景。有個感動的故事是,丈夫被判定開始有失智的情形發生, 他們從判定的那一刻就開始每天記錄,因為他們不知道哪天會忘記自己的妻兒。江國銘表示:「我的感覺是,當下你可能賺了很多錢,認識很多人,但可能之後有病痛或發生什麼事,你可能這些寶貴的紀錄就不見了。」

另外,印象最深刻的拍攝場景,是去年跟中國藝術團體交流時去的四川。江國銘說, 中國有些地區的陣頭文化已經失傳,所以來向台灣學習,當時便跟隨鎮狩宮吳敬堂官將首,到四川的廟宇進行交流。而一進去就被廟宇的雄偉所震攝,有種進到宮殿裡面的感覺,而台灣的團隊也在展示陣頭、官將首以及八家將臉譜等技藝,促進彼此之間的認識。

未來目標 擴大團隊成員

江國銘笑著說,未來的目標就是不要倒,然後現在只有一個人在拍,能力有限,另外之後會跑更多地方時間會更緊,之後可能會擴大,找其他團隊幫忙,影像也很耗時,想找其他人來一起弄。因為一個人能力有限,做很多事情真的會做不完。而且目前合作的新光社區,未來也會擴大社造的部分,所以真的要再找人幫忙才行。

而新光社區內教竹編技藝的長者們也表示:「國銘做事情真的很用心,記錄這些事也很好。」執行長吳宗寶對於屠輸館的作為,也表示肯定。他表示社區會持續的演變,很多東西我們只會看到成果而不會看到過程,比如說彩繪社區的計畫,我們看到了煥然一新的樣貌,卻不知道中間的過程是相當不容易的,所以透過屠輸館,我們才可以見證這些關鍵的轉變過程。

江國銘在台南家齊女中拍攝服裝科畢展表演。

延伸閱讀

屠輸館粉絲專頁

長榮大學創業育成中心

關廟新光彩繪社區粉絲專頁



老寮青年旅舍 重溫故鄉的顏色

$
0
0

     

【記者楊雅勻、顏士傑、顧上鈞/苗栗縣報導】每到假日遊客如織、萬人空巷的南庄老街,您可知道過了它後方的康濟吊橋,迎來的是另一處靜謐的世外桃源,其中一棟帶著客家古早味的房子,外頭的門牌隨著風搖晃,裡頭傳出陣陣青年閒聊的歡笑聲,這裡是「老寮」,搭載著苗栗孩子邱星崴復甦故鄉產業的夢。




老寮開幕時,邀請了許多親朋好友來吃米粉。第一排中間著藍色襯衫為邱星崴(圖片提供/老寮)

苗栗孩子邱星崴 因功課返鄉溯源

苗栗縣南庄鄉在地青年旅舍「老寮Hostel」,由台大社會系畢業的邱星崴創辦。邱星崴小時候就在南庄生活,每天過著與山林為伍、優遊自在的日子,但開始上學了之後就搬到了台中,從此與故鄉疏離。

大三時選修「清代台灣開發史」的課程,讓邱星崴再度拉起了與故鄉的連結。當時課堂老師要求每組同學找一個村莊,探查它的清朝樣貌,邱星崴笑談整組只有他有「村莊」回的去,其他組員都是都市長大的孩子,就在這樣的機緣下,邱星崴回到了故鄉。

再度回到故鄉,邱星崴發現南庄已與自己童年印象裡的不同,邱星崴說:「童年印象裡,苗栗群山環繞,熱鬧的像是動物園,我們在溪裡抓蝦、在晒穀場騎腳踏車、在田埂間奔跑。處處熱鬧,客家山歌哪裡都是。」但現在這些熱鬧都不見了,眼前盡是盜採砂石、山坡地開發殘破的景象,年輕人外移、產業凋敝,南庄的生命力不再。

作產業調查的功課時,邱星崴也發現,小時候就在這塊土地成長,平日與同伴在水裡抓魚、山裡奔跑,卻完全不知道這些河、山的名字。他感慨的說:「竟然發現我對自己的故鄉一無所知,感到很慚愧。」因此他決定要多做努力,讓自己能為家鄉多做點什麼。

大南埔農村辦公室 為農村爭一口氣

為了更了解自己的家鄉,邱星崴常透過寒、暑假回母校衛道中學,帶領人文科學班的學弟妹到苗栗做田野調查,為了離家鄉更近,研究所也選擇距離苗栗較近的清華大學就讀。

歷經八年的返鄉溯源,他發現政府有很多荒謬的建設,例如有次施工將居民家門前的水溝加蓋,但在南庄鄉下,婦女習慣在水溝洗衣,政府這般建設,讓她們每天都要辛勤地搬開水溝蓋,才得以順利洗衣,邱星崴痛批:「這完全是都市的思維呀,只有都市的水是臭的,可是我們鄉下的水是乾淨的、是甜的,根本就沒有必要用水溝蓋把水跟人分開來,客家人是很親水的民族,卻因為都市工程的思維路線,把人跟水的關係切斷。」

這樣的事件反應出許多城市的問題,邱星崴看了很難過,於是設法要解決。於是為了讓新一代意識抬頭,他和志同道合的朋友們組成了大南埔農村辦公室。邱星崴認為南庄有豐富的天然資源,例如樟腦、煤礦等,但農民辛苦經營資源,卻因政府和財團的打壓,僅得微薄盈餘。解決問題的方法就是發展地方的產業,把這些自主權利還給農民。因此大南埔農村辦公室的三大訴求就是:土地復耕、草根民主、手工藝傳承。

青年旅舍可促進認識農村 「老寮」成立

大南埔農村工作室有越來越多的人參與,但時間久了邱星崴發現,辦公室的活動就只有會參與社運的青年才會來,並無法讓更多人認識農村。依著過去出國作田野調查、居住青年旅舍的經驗,邱星崴認為創辦青年旅舍是一個很好的「降低門檻」方式,意即不再只有願意參與社運的青年會前來,而是所有想討個休閒的人都可參與,由於輕鬆好玩,反而更能帶領人們進入了解農村。

以此想法,邱星崴決定要在南庄鄉成立一間青年旅舍,並與幾位志同道合的朋友開始籌畫這一切。「想法差不多後,才開始來尋找適合的地點。」邱星崴說,他打算「用距離選擇客人」,所以他沒有在南庄老街附近尋找地點,而是來到過了一個康濟吊橋的南江街。南江街是南江村的中心,這個村落因煤礦和木材興起,現在的南江街仍保有客家村落古色古香的在地味,而且交通也不會太不方便,南庄老街出來順著河走,經過吊橋即可到達,因此邱星崴就決定將青年旅舍開設在這裡。

他們將青年旅舍的名字定名為「老寮」。老,紀念著過去的風華;寮,是暫時居所的意思。老寮在二○一四年十月成立,邱星崴說:「客家庄一定依山傍河,所以每座客家庄都是它背後那座山的路口,那現在那座山封閉起來了,老寮就是要當那個山的入口。」他希望老寮可以作為一個認識山林的入口,讓民眾愛上南庄的一個出發點。

南庄老街過了康濟吊橋就是老寮所在的地方。

老寮的後門出來可以看到潺潺的河川。

專長換宿、誰來晚餐、深夜食堂 逐漸打響知名度

邱星崴說:「我們相信,認識土地最好的方法,是生活。」他希望藉由青年旅舍,吸引背包客、學生前來南庄,進而更加了解、愛上這塊土地。老寮提供的打工換宿共有兩類,分別為一般換宿和專長換宿,一般換宿就是以勞力,例如打掃等,換取兩週的免費住宿;而專長換宿則是以專長來換取住宿,這就沒有天數限制,過去有一位香港的背包客就有拍紀錄片的專長,於是他為老寮拍攝了一部紀錄片,記錄了許多南庄很有才華但不見經傳的老人家、藝術家,像是南庄長老教會協助組成的媽媽合唱團,就得了很多獎,卻鮮少人知。

此外為了打響老寮的知名度,邱星崴也舉辦了多場「誰來晚餐」和「深夜食堂」,誰來晚餐就是會邀請一些比較有名的人,來老寮吃晚餐,與大家聊聊天,過去來參加的有陳為廷、蔡英文等人;而深夜食堂則是參照日本知名漫畫深夜食堂的模式,過去有一場是泰雅族的朋友煮自己種的香菇給大家吃,並分享其家鄉歷史,那場剛好有韓國農民的背包客,他們一起交流著種植的心得,氣氛溫馨、融洽。

老寮內部有許多可以供學生聊天的座椅區。

學生喜歡相聚在老寮正門的桌椅區聊天。(圖片提供/老寮)

打造在地產業鏈 建立農創館

邱星崴最大的願景就是打造在地產業鏈,如此才能真正幫助到南庄,目前老寮提供住宿,與體驗旅遊規劃的服務,僅達到第三級、第四級的產業鏈:服務、體驗,第一級和第二級的製作和加工仍未達成。

因此他的下一個目標就是打造一個「農創館」。邱星崴表示現在很多人在談文創,但大部分都是只要達到「創」,創意、創造的部分,並沒有達到「文」,文化是什麼?文化的根源是什麼?對於他來說,台灣以農為本、以農立國,「農創」是相當重要的。

他說:「農產品是農村的根基,產品也是農村文化很重要的,農創店是勢在必行的,我們必須把農產品背後真正的價值彰顯出來,這樣才能夠恢復農產品應有的價格,年輕人才留得下來農村。」

農創店的意義是這麼遠大,邱星崴現在積極地在規畫農創店,位置也將會選在南江街上。邱星崴表示,未來農創店會像生活工場、無印良品那樣,提供許多創新的農業製品,最重要的是還會販售在地的輕食,用在地耕種的食材來製作。

邱星崴想要打造的特色在於,你購買輕食,還可以親自體驗輕食的製作,並且參觀耕種過程,舉例來說,一樣是買一瓶有機醋,台北也買的到,可是來這裡買,就有機會跟製作者互動,他可以跟你介紹每一隻醋的由來,而民眾也可以親手去釀醋,他說:「在這裡你有機會把自己的一部分留下來,而且有機會把這裡的一部分帶出去。」

老寮搭載著邱星崴復甦故鄉產業的夢,這個夢逐步建造著,越來越踏實,一步步達成目標。



延伸閱讀

老寮官方網站

老寮Facebook

通往山林的入口─老寮青年旅社



熱血潮店老闆 讓原創價值最大化

$
0
0


【記者顧上鈞、顏士傑、楊雅勻/台北市報導】走進位於西門町的[25:01]服飾店,架上陳列著一件件設計獨到的潮流商品,有原創T恤、背包、帽子、首飾等,音響流瀉出節奏明快的輕音樂,老闆陳郁翔一面整理著店裡的衣服、一面與來光顧的熟客們閒話家常。店面不大,約莫只有五、六坪,但這小小的地方,承載的是藝術家源源不絕的創作能量,以及陳毓翔立志回饋社會、改變世界的熱血理想。



IMG_7315.JPG
陳郁翔展示店內的原創T恤。

曾在谷底  所以更能為他人著想


看著神情爽朗、熱情接待顧客的陳郁翔,完全無法想像他兒時身在一個需要為三餐溫飽而煩惱的家庭,父親還因病早逝。陳郁翔才三十一歲的年輕人生,經歷的挫折早已不計其數了。回憶起父親罹癌做化療的那段時間,全家人為籌措醫藥費而心力交瘁,他說:「當生命中的壞事發生時,是想躲都躲不掉的,我們能做的就只有積極努力地去面對困境。」

由於家境並不富裕,陳郁翔為了不讓父母有太多的負擔,國中畢業就輟學出去工作貼補家計。雖然學歷不高,但他在工作過程中累積了比同齡少年更豐富的人生歷練以及抗壓性,培養出學校教育難以傳授的圓融與謙卑。

打過零工、當過冠軍網路銷售專員、也當過夜店DJ,陳郁翔的工作經驗豐富,卻也受過許多不公平的待遇,例如他為公司創造數百萬營收,仍然只能領取最低基本薪資;或是曾有投資者因為他的貧寒背景,而對他的創作不屑一顧。他飽嚐社會人情冷暖與辛酸,但從未輕言放棄,反而將這些逆境轉化為人生中蓄勢待發的正能量。他建立一番事業的夢想從未冷卻過,並誓言當自己有能力時,絕對不會吝於奉獻和給予,因為他曾待在人生的谷底,所以更能將心比心,看見別人的需要。

從受饋者到給予者  立志幫助他人

陳郁翔一向對音樂、設計等文創領域很有興趣,他的夢想就是創立一個結合各種創作、能讓國人引以為傲的服飾品牌。然而創業之路並非想像中的容易,品牌草創之初他處處碰壁,在尋找合作廠商的階段,因為完全沒人願意相信一個籍籍無名且身無巨資的創業家,所以他縱有縝密的企劃案以及滿腔的熱血才華,依然被拒於成功之門外。

灰心喪志之際,他在PTT八卦版上分享了自己的故事,痛陳一個出身貧寒的年輕人創業的辛酸,還有台灣對藝術創作者的嚴苛環境。不料文章獲得網友極大的回響,有兩位鄉民十分認同他的想法,甚至各掏出五十萬來投資陳郁翔,讓他的夢想能有跨出去的那一步。

喜出望外的陳郁翔,以最謙卑誠懇的姿態感激每個幫助過他的人,因為他曾經於成功之門外徘徊,不得其門而入,也因為他人的慷慨而扭轉人生逆境。他要靠自己的力量改變台灣對於藝術創作者的艱困環境,並且結合社會公益,將盈餘捐獻給貧寒家庭以及社會運動,例如同志婚姻平權,做出一個具有理想與良心的企業品牌,幫助更多需要的人。


IMG_7320.JPG
[25:01]店內一隅。

衣服只是載體 媒合多元藝術創作


陳郁翔創業目標中很大一個部分是要使音樂、繪畫甚至影音創作的藝術家能有更公平的報酬,但一家以服飾販售為主要營收的公司要如何兼顧這麼廣泛的領域?他強調,「衣服只是載體」,重點是其背後所承載的創作能量,是有無限可能的。

實際的運作方式是,店內的T恤交由插畫藝術家創作,藝術家涵蓋所有華人地區的創作者,只要有創意、有才華的作品[25:01]就會採用,設計內容完全不設限。最重要的是抽成無上限,例如一件衣服,設計師自身能抽成二十%,之後賣出幾件就能抽成幾件,不會像許多品牌頂多只是給一筆微薄的權利金。其行銷方式則是請具有才華的新銳導演拍攝廣告片,配樂由獨立樂團製作,如此能讓這些藝術家增加曝光度,有發揮長才、嶄露頭角的機會。

其中許多的T恤創作,也都與社會公益或是人性關懷有關,陳郁翔隨手拿起一件題目叫做「土地的困擾」的T恤介紹著,其創作者透過趣味的插圖,希望喚起人們對自己腳下土地的重視與農業人口老化的課題。一件簡單的T恤,不僅充滿時尚感,也明確傳達了該被重視的社會問題,更重要的是其背後合理的勞資關係與社會公益活動的投注,證明魚與熊掌,是可以兼得的。

[25:01]以這種前所未見的抽成制度,保證這些藝術家獲得的待遇絕對公平,不用擔心被企業剝削,顛覆台灣社會認為學藝術就是要餓肚子的傳統思維。而創造出來的營收,再投注給社會公益,創造良善的循環。目前已捐助的公益項目包括同志平權運動、受虐兒童、清寒少年扶助,足見陳郁翔為他人奉獻的愛心。

IMG_7314.jpg
陳郁翔介紹「土地的困擾」創作T恤。

賺錢不可恥  但要有良心


陳郁翔也直言,自己的公司還是要創造營收。他認為商人賺錢是天經地義的,不是甚麼可恥的事,但重點是絕對要有「良心」,而不是為了追求利益而罔顧道德責任,因此他的目標就是創造一個有社會公益責任的企業品牌,一個以幫助弱勢為己任的良心企業。

「我沒辦法找到一個理想的企業,是跟公益的連結比較重的,那倒不如我自己成為那個企業。」陳郁翔表情堅決地說著。在經歷了種種的人生挫折後,他的信念變得更加強大,曾經不被人看好、也曾受過他人的饋贈,現在,他成為那個有能力幫助別人的巨人,義不容辭的讓更多需要的人能站在他的肩膀上,有更好的起步機會,能飛得更高。

創新之路總是孤獨  最缺合作人才

其實[25:01]實體店面今年四月才正式開幕,其經營理念又極具創新精神,目前遇到的最大困難就是找不到更多志同道合的夥伴一起發揚這份理念。充滿創意、具備多元領域整合能力,同時又願意為社會公益付出的人,就是他們尋覓的人才。

陳郁翔表示,只要員工有才華,他絕對會給予自己能力所及的最好報酬。在不景氣的現今,他給新人三萬元起跳的起薪,只要員工能證明自己的能力,薪資絕對還可以有所要求。其餘福利多元,例如每月一次員工聚餐、贈送一場電影或LEGACY演唱會、每月一天觀賞藝文展覽、 任職滿周年請看不限金額的演唱會一場,種種能想到的好康,就是希望能給員工最好的工作待遇,激發更多的創意。

但陳郁翔也坦言,若是只在乎利益的人,他只能說聲抱歉,因為對他而言,人生中絕對有比賺錢更加重要的事。目前店裡的唯一員工Winnie,大學也是主修藝術設計領域,她表示老闆的理念非常熱血,要找到一家這麼肯為藝術家出力的公司,真的非常不容易,她很喜歡在這裡一起打拼的感覺。

這家「最酷良心企業」能否繼續順利的經營下去,考驗著理想與現實究竟能否成功的結合。陳郁翔充滿信心,他相信自己可以證明,企業絕對可以做公益,就只是你「想做」與「不想做」而已。



延伸閱讀






Viewing all 875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