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生命力新聞
Viewing all 875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心路一家工場 給予身障者新希望

$
0
0

      

【記者楊雅筑、吳斯穎/高雄市報導】「成就身心障礙者最大的可能」,心路基金會於二OO五年於高雄鳳山成立「一家工場」,為想工作卻能力不足的心智障礙者創造工作機會的舞台。一家工場培養他們的基礎技能,讓他們從缺乏自信、習慣性退縮,到自己能夠獨立做手工皂、摺紙盒以及製作蛋捲,培養完基礎技能後,再接受心路基金會的輔導安排,前往社會上工作。




庇護員工製作包裝肥皂。

一家庇護工場 協助身障者就業

工場目前有二十七位身障員工,員工主要是由政府各地成立的就業服務站所轉介,或是自行投履歷報名。在進入工場之前,身障者必須先接受簡單的數字加減以及方向測驗,藉由測驗的結果,就服員會將每位身障者分配至他們所適合的工作職位工作,若是數字方面好的人則能勝任計算方面的工作,發揮他們的長才。就業服務員蔡淑惠說,工作時會將工作細分成好幾個步驟,並藉由輔助的標籤,以數字貼上製作的步驟,來輔助庇護員工辨認各個步驟,再進行製作。

一家工場主任方民安說,庇護員工在工作技術成熟穩定後,會詢問其意願並幫忙至社會上找尋工作。此外,心路基金會也提供「庇護性就業」的服務,服務內容是在庇護員工找到工作後,基金會將派一位輔導訓練的老師在旁陪同上班,教導他們能夠勝任後才離開工作職場,藉由此模式讓他們熟知工作環境、適應職場內容。

主任方民安展示庇護員工製作的肥皂禮盒。

參觀體驗行程 促進互動交流

一家庇護工場主要的生產產品為肥皂以及蛋捲,除了在網路以及實體店面進行銷售之外,工場也提供參觀解說,與民眾DIY體驗行程,讓民眾除了對一家工場以及身障者有更多的認識與互動之外,也 有機會體驗製作肥皂與蛋捲的樂趣。

「民眾的參觀行程,讓庇護員工更有自信。」就業服務員林明蓉說,由於庇護員工對於工廠內的環境較為熟悉,因此每當有民眾來工場參觀時,庇護員工會充當小幫手,幫助民眾了解工場內的各個位置,也會協助民眾製作肥皂以及教導製作蛋捲的步驟。一家工場推出的參觀體驗活動,除了讓民眾多了一個管道了解身障者外,也讓庇護員工擁有與外界接觸的機會,彼此合作交流。

就業服務員林明蓉。

熱愛工作 發揮長才

方民安說,很多時候,他們只是沒有機會去試。庇護性員工從小可能功課沒有比別人好,甚至是受他人嘲笑,是比較沒有自信心,能力也相對不被肯定。來到庇護工場後,他們發現自己也能獨自做好一件事,對工場有所貢獻,成就感會提升,產能也就顯示出來了。庇護員工的工作內容,不會一直是同一個工作, 會互相交換,讓員工在不同領域當中都能夠學習。

除了平時的技術指導外,工場還會安排生活輔導的課程,教導兩性的正確知識以及防災演練的教學。此外,就服員也會進行日常生活的課程教學,配合庇護員工日常生活所碰到的詐騙問題進行解說,教導正確的觀念以及詐騙的防治方法。由於有些庇護員工沒有交通能力,前往社會上工作較困難,一家工場的老師也會在課後訓練他們考取駕照,讓他們具備求職的第一步。

「每年的滿意度調查都很高。」就業服務員蔡淑慧說,庇護員工學到越多,也就越快樂,因為那表示自己能夠勝任很多不同種工作。每一年滿意度調查都很高的最大原因為,工場會讓庇護員工一個、一個去試不同的工作職位,讓他們去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工作,於自己的工作上發揮優勢面,隨著時間,庇護員工的動作越來越熟練,速度也會越來越快。林明蓉也表示,員工對工作都很有熱忱,不會有倦怠的感覺,在這邊工作使他們擁有相當大的成就感。


延伸閱讀

心路基金會

心路基金會一家工場

心路一家工場FACEBOOK




罕見天籟合唱團 病友們的心園地

$
0
0

     

【記者王心穎、顧濟韋/台北市報導】每周六的下午,柔萱爸媽都會帶著患有先天性肌肉失養症的柔萱和妹妹,來到罕見天籟合唱團。她們因為肌肉會隨著年紀增長而逐漸萎縮、無力,導致行動不便、生活無法自理,也少與他人互動。但是來到合唱團後,她們不但能和病友們一同學習音樂、情感交流、互相支持,也用盡全力譜出最動人的旋律。




罕見天籟合唱團巡迴公演。 (照片來源:罕見基金會)

罕見疾病基金會 提供病友全能服務

一九九九年六月,陳莉茵,一位有家中有罕病兒的母親, 有鑑於當時社會大眾對於罕見疾病認知不足、易發生誤診、醫療資源不足等 情況 , 與眾多患有罕見疾病的病友父母親成立了罕見疾病基金會。

罕見疾病基金會除了致力於罕病病友的權利保障,如協助病友們諮詢專科醫生、促請政府制定相關政策等,更在一九九九年與二OOO年分別成立繪畫班與罕見天籟合唱團,讓病友與家屬們在心靈能夠得到抒發。罕見疾病基金會病友組組長范伊婷說,參加合唱團能讓病友們在面對疾病時更有勇氣與自信。

罕見天籟合唱團 病友活出自我

罕見天籟合唱團指導老師的傅上珍,十年前在朋友的引薦下來到了罕見天籟合唱團。目前 合唱團共分為成人班與孩童班,每班招收約二十人。

傅上珍說,第一次來到合唱團替病友們上課時共有三位病友。因為每位學生年齡與罹患的疾病不一樣,有些人有短暫失憶症,唱了一年還是無法把歌詞記熟,有些連樂譜都拿不起來,根本無法達到一般合唱團對於唱歌音準、節奏的 的要求,讓她感到震撼與挫折。

傅上珍發現,病友們到合唱團來大多以得到認同感與情感交流為主,很多病友只是不敢走出家門面對人群,若教他們專業樂理等較困難的概念,更容易使病友們退縮。因此傅上珍漸調整自己的教學心態與方法,除了基本的歌曲教唱,更融入了影片欣賞,以輕鬆、不帶有壓力方式教導、鼓勵病友們。

此外,傅上珍說,她更把歌唱課當成復健課。以前教導病友唱流行歌,很難產生共鳴與安慰,自從帶病友們唱詩歌後,發現音樂的旋律與情緒能夠安慰她們的心靈。對於病友們來說,歌唱是身心靈上的運動,不只能增強病友們的心肺功能,更在唱歌過程中讓病友們產生自信心。

罕見天籟合唱團 改變病友生活

十年來,基金會每年都會舉辦音樂會。近年來更以故事音樂會的方式為主軸,透過音樂會介紹四至五位病友的故事,讓更多人了解罕見疾病、帶給社會正向能量。

患有先天性肌肉失養症的柔萱與妹妹,因為肌肉萎縮導致行動不便。在三年前加入了罕見天籟合唱團。柔萱媽媽說,一開始很惶恐,怕因為疾病狀況拖累合唱團進度。加入合唱團後,和人群接觸、互動的機會增加,讓柔萱變得比較敢於面對群眾。在練唱的過程中,也因為良好的歌唱表現,獲得老師的肯定,不知不覺建立起自信心。

柔萱(第一排右)與家人。

蓉蓉,是一位患有雷特氏症-特徵是會不斷搓手、沒有語言能力的重度障礙患者。她的母親曾麗華在三年前看到有病友加入合唱團,被病友精神感動,同時也想著「我再不帶蓉蓉來或許以後就沒有機會了」,在這樣的想法下,加入了合唱團。

雷特氏症容易有情緒起伏的問題,需要靠藥物治療。曾麗華說,參加合唱團的這幾年來,女兒的情緒一直都很穩定,讓她發現其實音樂也是一種治療。雖然因為女兒疾病的關係,無法很明顯的看出合唱團帶給蓉蓉的改變,但只要能夠與其他病友們互動、透過音樂讓蓉蓉對外接觸、開闊身心,這樣就夠了。

罕見天籟合唱團成立十年以來,共有超過百位病友加入,近年來,更成立了中區南區合唱團,也針對病友爸媽開設了罕爸靚媽合唱團,讓更多病友活出更開闊的人生。


延伸閱讀

罕見疾病基金會

罕見天籟合唱團

臺灣雷特氏症病友關懷協會



苗栗人的二手書店 軼田書集

$
0
0

     

【記者李慧盈、吳佳欣/苗栗縣報導】一走進以紅磚砌築和鋪設四方陶地板的書店空間,便可感受到自然舒適的書香氣氛,這裡是位於苗栗市的二手書店——軼田書集。書店創辦人陳政宜與妻子洪一珍以書店守護二手書的價值和在地文化,不僅特別將書店設置在文教區,更在店內設置客家與台灣文化書籍專區,延續保存苗栗多種面貌的文化特色。


以紅磚砌成的柱子隔開各書櫃,給予顧客典雅的視覺感受及舒適的選書環境。

經營在地 文化傳承

發生於一九九九年的九二一大地震,在全台灣造成巨大災害,更改變無數人的生活,軼田書集老闆陳政宜也是其中之一。陳政宜是苗栗縣後龍鎮人,曾是自由時報駐地苗栗的記者,因為記者職責,在地震發生時,獨留六樓家中用家裡電話蒐集與回報苗栗災情,雖然最後有安全撤離,但如此危險經驗也讓他有轉行的念頭。

將至中年的陳政宜,為了彌補多年因工作而錯過的親子時光,與妻子洪一珍討論後,決定實現兒時開書店的夢想。兩夫妻經過多次參訪和調查,最後在親戚的建議和書店同好的幫助下,於二OO三年九月開設了軼田書集。店名的「軼」字是遺失,陳政宜希望來店顧客都可以透過軼田書集找回搜尋已久的書籍。

陳政宜與洪一珍夫婦一人是資深駐地記者,一人任職於苗栗縣文化局,兩人長期投身於在地文化事業,關心家鄉,保護在地文化,「應該是興趣和使命感並陳」,洪一珍說他們有特別選擇軼田書集在文教區落腳,希望能帶起閱讀,服務各年級的學生。

除此之外,洪一珍認為書店既然扎根苗栗,就要賣在地人文故事的書籍,與丈夫討論後,就在店內設置客家與台灣文化書籍專區,與苗栗縣文化局合作合作,代售苗栗官方文史叢書,如當地作家李喬或張漢文的作品集。

洪一珍說苗栗縣雖然是客家大縣,但縣內有四個鄉鎮是閩南族群,甚至還有兩個鄉鎮是泰雅族與賽夏族的群居地,當地文化其實很豐富多元,所以專區也有販賣閩南河洛文化的書籍或原住民書籍。

傳統紅磚砌成的書櫃牆為軼田書集增添幾分古樸風味。

用心經營 智慧管理

在一九九九年到二OO三年間的書店籌備期裡,洪一珍考慮要有效地管理書籍進出貨的資料,和無法要求所有雇員熟知每本書籍的擺放位置,因此她參考圖書館系統,自創流水號為每本書的代碼,再以二十六個英文字母區分書籍類別,最後請資訊工程師將這個構想設計成專業的管理程式,透過將每本書籍建檔,不僅便於民眾找書,更能有效管理書籍買賣價格與書源。

洪一珍說這個系統可以改善以ISBN書號為管理系統的困境,因為民國七十五年前出版的書都沒有ISBN書號,但如果用自家的流水號系統,也是可以將此種書籍列入建檔。

盡量滿足每個找書人的需求,販賣種類繁多的二手文化商品是軼田書集的一大特色。民眾除了可以在軼田看到小說、傳記、文學等近二十種的書籍外,也可以在架上找到於三個月內出版的知識型雜誌、字典、漫畫和影音光碟等商品。陳政宜也秉持為孩子設想的開店初衷,在店內設置兒童閱讀區域,不僅有舒適的桌子與椅墊,更提供各類童書繪本與青少年小說。

走過十二個年頭的軼田書集,除了陳政宜與洪一珍的細心呵護,更因為店長蘇小姐的認真賣力,使書店步向更穩定的軌道。洪一珍肯定蘇店長在人員調度、類別分配與客人應對方面展現專業管理人的水準,而已陪伴書店十年的蘇店長也說這份工作帶給她許多成就感,尤其是幫助顧客找到尋找很久的書籍,她笑說:「顧客開心,我也開心」。

兒童閱讀區位於書店最裡面的角落,孩子們能充分在此享受閱讀的樂趣。

發現需求 努力滿足

「為什麼不賣大專二手用書呢?」成功書局老闆的一番話,帶動陳政宜和洪一珍將書店生意延伸到大專二手用書。其實成功書局是開設在成功大學旁的二手書店,其主要的商品就是大專二手用書,成功開設三家分店的經歷證明大專二手用書是有需求的,因此二OO九年陳政宜與洪一珍仔細思考在苗栗開拓大專二手用書市場的可能性。

雖然苗栗境內只有一家國立聯合大學,但因為軼田和大學只相隔五公里的絕佳距離和近七千名的學生數量,讓兩夫妻決定在大學校內租設一個空間,專門收賣大專二手用書。洪一珍說聯合大學是理工學院為主,所以多數大專二手用書都是電機、建築程式設計類。

二O一二年校內租約到期,陳政宜與洪一珍決定延續大專二手用書的生意,在書店路口租下店面成立分店,將本店內的考試用書與語言用書移去分店,提供學生族群更完善的選書環境。

大學二手用書分店位於苗栗市至公路上,距離本店僅不到一百公尺的距離。

珍惜緣分 盡力而為

軼田書集雖位處巷弄內不利生意,洪一珍卻有自有一套宣傳方式,打開書店的知名度。除了附近學子與居民的口耳相傳,軼田書集也做過廣播節目,陳政宜與洪一珍更在自家車子外部貼上宣傳標語,連開車接送小孩也是一種宣傳途徑。洪一珍笑說有次開車等紅路燈時,突然有機車騎士敲她的車窗問書店怎麼去,她便急忙地遞上名片給他,「很怕突然變綠燈呀!」

目前書店客源以苗栗縣居民為主,為了回饋鄉里,軼田書集設計會員制度,凡是消費累計滿八百就可升級會員,享有購書九折的優惠。「第一個國中生會員是陳為廷。」,洪一珍說當時他是唯一會背著書包來逛軼田的國中生,喜歡閱讀三國演義和中國文史大全的成熟取向更讓她印象深刻,也曾用分期的方式幫助他買想看的書,現在長大後的陳為廷也不時會回到書店逛逛。「因為書店,我們真的認識蠻多同好。」,雖然沒有主動舉辦活動,但兩夫妻常免費借店面給附近社區居民舉辦讀書會,珍惜每個愛書人是軼田書集最美麗的人文風景。

面向未來,陳政宜與洪一珍沒有多想,只希望書店能細水長流地經營下去,即便孩子長大後決定不接手這個家族企業,夫妻倆也不排斥讓他人延續軼田書集的價值,不過單以目前情況來看,洪一珍笑說:「就做到體力不支吧。」


延伸閱讀

軼田書集網站

軼田書集臉書專頁

我的舊書店:苗栗-軼田書集



林口農夫市集 讓二代農夫被看見

$
0
0

     

【記者朱佳盈、李旻珊/新北市報導】當職場的紛雜越來越多時, 對於泥土的芬芳與田園的自由的呼喊就越來越強。邱語玲離開了「送行者」的工作,而她的丈夫林元郁也辭去了科技業小主管職位,兩人一起攜手回到家裡的農田,種植有機。他們也透過成立林口台地農夫市集,集合林口周邊具有共同理念的農友,一起將有機、健康的觀念推廣出去。




邱語玲(左)與丈夫林元郁(右)辭去工作後用自家的土地經營語林農場,並集合擁有相同理念的朋友們一起創立了林口台地農夫市集。

辭去高薪工作 換得單純快樂生活

十八歲就出社會的邱語玲,從力霸百貨的管理小姐、京華城的專櫃小姐,再到龍巖人本當一位送行者。回想起在職場打拼的近二十年歲月,看盡人世間的人情冷暖、職場上的勾心鬥角,她筋疲力盡,也覺得自己的身體不如從前。二OO八年,她與丈夫決定辭去工作,攜手幫助公公守護田地。

他們原本辭職後當下第一個想法是「回家賣農藥」,但參加農業改良場舉辦的漂鳥藍鵲營,學習農耕後,邱語玲說,學到的不是一瓶農藥可以賣多少錢,而是那些蔬菜容易得什麼病?該怎麼種?又需要在什麼季節播種、收成。

夫妻倆在漂鳥藍鵲營結訓之後,決定以成立市民農園,以及種植有機蔬菜來作為投入農業的第一步,林口漂鳥假日農園於二OO八年八月創立,以每六坪為一個單位,分租想要體驗實際版的「開心農場」的上班族。另外,也將其生產的蔬菜銷售給林口地區的民眾,並透過網路來接受訂單、進行宅配服務。

邱語玲說,回歸農田的生活除了變得比以前更健康,也得到了更單純的生活。「終於可以不用再面對職場上的勾心鬥角,唯一的敵人就是那些害蟲、雜草,只要把他們驅離、拔除,那麼就什麼都沒有了。其實人生也不過是那麼的簡單。現在的生活很簡單、很快樂。」

他們也參與社區大學的農業教學活動,帶領林口地區的學員們種植有機。二O一O年,在與社區大學學員們多次的討論後,結合了林口愛鄉協會,成立了林口台地農夫市集。

成立農夫市集 把健康推廣出去

「節能減碳」、「縮短食物日程」、「地產地銷」是林口台地農夫市集主要推動的目標。

終於在二O一O年十一月,於林口運動公園後方圖書館正式開賣,希望可以把自然、健康,以及環保的概念推廣出去,也期望可以喚醒大家「吃的健康」的意識。

幸運地,林口台地農夫市集第一次的營運就有不錯的成果,前來光顧的人潮眾多,也得到了林口當地居民良好的迴響。然而,隨著市集的名氣越來越高,前來光顧的民眾也越來越多。除了沒有足夠的停車位之外,也因為人聲吵雜,附近居民有了些反彈的聲浪,再加上有礙公園管理法,林口台地農夫市集只持續了不到六個月的時間。

邱語玲說,當初這一停擺,不知道下一次重新開始會是什麼時候。原本他們想著,或許可以找政府團體合作,但政府是以輔導團體為主,再加上他們並不是人民團體,即便寫信給副市長,也無法獲得幫助。但就在邱語玲與其他同仁心灰意冷,決定要放棄之際,接到許多民眾的來信與來電,詢問林口台地農夫市集什麼時候會再舉辦。邱語玲說:「似乎被賦予了一種責任,這種責任讓他們決定無論如何,都要繼續走下去。」

因此,邱語玲及其他同仁決定一起組成人民團體,除了希望可以得到政府的幫助之外,也讓市集的運作更有組織。二O一二年,新北市綠耕生活協會成立。透過政府的幫助,他們開始馬不停蹄地向各單位發公文,宣告林口農夫台地市集即將重複營運的資訊。終於在二O一三年六月,透過台地市集固定攤位「生津製茶」所提供的場地重新營運,再度得到了許多林口人的支持。

邱語玲說,林口台地農夫市集的重新營運,讓他們看見了林口人是多麼重視這件事情,越來越多人提供可以舉辦市集的場地,在多次的輾轉選地之後,林口農夫台地市集於南勢市民活動中心,穩定地重新營運著。

農夫市集 搭起生產、消費者橋樑

邱語玲說,林口台地農夫市集,堅守著「生產者」親自銷售的準則,透過這樣的方法,除了使生產者可以更貼近消費者,讓消費者清楚地知道自己買的農產品如何生產、從哪裡來,更可以親自傳遞給消費者健康、天然的觀念。

雲樹手作果醬是林口台地農夫市集的攤位之一,兩位生產者原本只是因為在林口有塊地,沒事的時候來種種花草、果子,但因為堅持不使用農藥、化學肥料的方式來種植,對於沒有許多農業背景知識的他們並不容易,在種植連續失敗六年之後,終於成功的種出了果子,卻因為吃不完,決定作成果醬,但這一做就做到了現在。雲樹生產的果醬,只在林口台地農夫市集販賣,因為他們認為透過農夫市集,可以傳達「養成吃當季食物」的概念給消費者。

雲樹手作果醬的兩位生產者,只在林口台地農夫市集販售自己製作的果醬,堅持讓讓消費者更貼近生產者的理念。

此外,另外一家有機蔬菜攤位販售者「周好小農場」,是新北市五家有機農場的其中一家。農場主人周業鑑說,自己原本在證券公司工作,但由於不認同自己的公司產品,決定辭去工作,回家種田。原本一直使用慣行農法,透過邱語玲夫婦的幫助之下邁向了有機,因為他認為有機是未來的趨勢,有機種出來的產品,更可以受到消費者的認同,因為有機農產品更健康。

周好小農場的青年農夫周業鑑。

由於新北市的有機農園較少,再加上場地受到限制,無法再繼續增設市集的攤位。但邱語玲期望,未來可以引進更多特色蔬果進駐,並堅守著「節能減碳」、「縮短食物日程」、「地產地銷」繼續走下去。


延伸閱讀

語林有機農場

林口台地農夫市集

林口台地農夫市集 Facebook粉絲專頁



守護貢寮水梯田 從自己做起

$
0
0

     

【記者朱佳盈、李旻珊/台北市報導】在距離台北不到兩小時的貢寮桃源谷山上,有一階一階綠油油、整齊畫一的水梯田。時常可以看見一個瘦小的身影在田間走來走去,她是林紋翠,全心投入於貢寮水梯田已經四個年頭 。她用對土地的愛,感動貢寮水梯田的農友。貢寮人說,「沒有人比她更貢寮」。




林紋翠與小穀倉的夥伴們用心呵護,守護貢寮水梯田。

林紋翠 水梯田的守護者 

林紋翠畢業於台大農藝系,一九九四年至貢寮國小教書。任教期間,她一邊與朋友創辦《貢寮人》社區報。閒暇時,她最常做的事便是逛逛貢寮社區,觀察貢寮裡的一草一木,除了可以放鬆心情、替社區報找題材,更可以廣結人脈。當時的她只不過是把貢寮的生態作為享受生活的工具,漸漸的,和在田裡工作的老人家混熟之後,開始對於自己的「遊手好閒」感到不好意思。

二OO一年,林紋翠決定在貢寮落地生根,也因為懷孕,她決定辭去小學教師工作,當一個全職的家庭主婦。一直到二O一O年,為了促進東北角地區觀光經濟發展,提出以區段徵收的開發方式,取得景觀保護區的私有土地,並以振興觀光為名,規劃大型旅館。突然爆發的東北角區段徵收開發案,林紋翠覺得,每分每秒任一個地方都在改變著,這些改變卻不是生活在當地的人可以決定的。

於是,二O一一年,她決定與一直以來致力於推動環境永續發展與環境保護的人禾環境倫理發展基金會一起,參與林務局貢寮水梯田保育計畫,希望可以用自己的力量,讓自己生活的貢寮變得更好。

水梯田保育計畫  

林紋翠笑著說,自己也不知道是怎麼被林務局連絡上的,大概是在教書期間,與孩子們的家長擁有許多接觸,而這些家長多數都是農友,因此,水梯田保育計畫欲執行、尋找合作的民間團體時,林務局找上她幫忙聯繫與保育計畫相關的基金會。她想起大學時參加保育社認識的學妹方韻如,當時任職於人禾基金會的執行長。透過林紋翠的牽線,林務局與人禾基金會合作保育計畫,開始執行。

由於貢寮位於雪山山脈,除了少數的河谷平原,大多是丘陵地。為了養活人口,在遙遠的過去便開始利用水源充足的丘陵作為水梯田運用,來種植稻米。隨著時代的變遷,傳統的農耕已經無法養活家人,貢寮人漸漸往外移,只剩下約莫十戶農家,守著祖先留下來的土地。

林紋翠認為,要讓水梯田永續經營就必須要有所改變。過去的慣行農法深耕在傳統農戶的心中,因此她決定,水梯田的保育計畫第一步便是:找到願意合作的農戶,放棄舊有的慣行農法,改用有機農業。

要說服老人家放棄用藥並不容易,因為他們不懂什麼是有機農法。幸好在擔任小學老師時與許多農友結下了友好關係,作為一個好朋友的角色來提出建議,終於有五個農戶決定加入水梯田保育計畫。

一望無際、整齊劃一的水梯田,是農友們與林紋翠耐心呵護的結晶。

水梯田保育計畫四個規範:一、不用藥,是為了達到永續發展;二、不使用大型機械,是為了防止山坡地形遭受破壞,更會傷害到水梯田裡的生物;三、須終年蓄水,除了可以保持土壤的軟度之外,也可以維持生物多樣性;四、嚴格防治外來種。

林紋翠說,或許在外人看來,水梯田保育計畫的內容過於繁複且嚴格,但她們並沒有改造了水梯田的耕作方式,而是遵循著農友們的古老農法,再加上一些更天然、更有機的方式,來達到水梯田的保育,雖然嚴格,但是很正向。

成立「狸和禾小穀倉」 作為執行秘書

人與人之間、山區農戶與城鎮居民之間的互惠互助,讓水梯田保育計畫進行得越來越順利,也促使貢寮農友網絡的形成,這些農友們組成了和禾生產班。生產班有兩個族群:一群是在守著土地的「默默耕耘組」,他們在田裡保有原來的生活,希望可以保有不被打擾的生活尊嚴。另一群是年輕一輩的中生代,也就是小穀倉所謂的「拋頭露面組」,他們與公眾溝通、建立一個長遠的經營模式,來承擔水梯田的未來,林紋翠正是屬於第二族群。

為了後續的行銷管理,林紋翠於二O一三年成立了狸和禾小穀倉(以下簡稱小穀倉)。狸是指穿梭在水田裡的小狸子,代表著水梯田的生物多樣性;和禾拆開來看是「禾口禾」,小穀倉希望可以邀請大家用每一「口」品嘗,左擁右抱這些水梯田的生態「禾」,繼續守護東北台灣的水源與環境。

她說,小穀倉是一個小型的社會企業,但貼近一點現實來說,可以把小穀倉想像成和禾生產班的執行祕書,做為水梯田產品行銷和活動聯繫的對外窗口。原本想要隱居的林紋翠,卻莫名其妙地成了「狸老闆」,不得不拋頭露面。

水梯田產出的農產品,如:和禾米,或是野生蜂蜜等,小穀倉與生產班會一起經營這些產品的銷售通路,透過架設網站,作為民眾購買農產品的平台,也找來品牌設計公司,設計出專屬於小穀倉的LOGO,可以透過LOGO辨認其為小穀倉的產品,也可以讓大家更記住小穀倉。成員們也會把田間的一些產物,如白花紫蘇、如白米,如紅淡比的花,加工成餅乾、手工皂等等小物做販售,增加生產班的整體收益。

今年,將農戶蕭春益所提供的農舍,改造為小穀倉的「田邊聊寮」工作室,也讓前往水梯田參觀的民眾們有個地方可以坐坐,認識水梯田的環境。

進入田邊聊寮,可以看見牆壁上掛滿了水梯田的故事、聞到由蕭二嫂蕭春益妻子煮的咖啡,傳出的濃濃咖啡香,更可以與蕭二嫂、林紋翠聊聊水梯田的小故事。

蕭二嫂(左)、林紋翠(右)在田邊聊療的門外合影。

對於水梯田的未來,林紋翠樂觀面對卻也懷抱著擔憂。越來越多人知道水梯田的故事,使得越來越多人想要參觀水梯田,要如何在不影響農人的生活與工作、不損及成立初衷要保育環境的條件下找到平衡點,是小穀倉目前必須努力的事情。他們不怕水梯田保育計畫進展的慢,只希望可以讓水梯田世世代代的永續經營。


延伸閱讀

狸和禾小穀倉 Facebook粉絲專頁

狸和禾小穀倉官方網站

貢寮。水。梯田



手工製作純米米粉 永盛米粉好實在

$
0
0

     

【記者王靖芃、葉星妤/新竹市報導】 米粉沒摻米已經不是新聞 百年老店永盛米粉傳到第三代,堅持製作純米米粉,也融合蔬果創造出新口味。手工繁複,原料昂貴,事業一度出現危機,研發的產品四處碰壁。直到假米粉事件爆發,純米米粉才再度受青睞。 每月開機二天,增加到五天。永盛米粉第三代傳人曾永鑫說:「就是做吧,很少人做,但是正確的事就要認份。」




曾永鑫拿著原味米粉。

曾家開設新竹米粉工廠已超過百年,米粉製作的技術也延續了三代。二年前,第三代的曾永鑫和曾銘耀兄弟才不再做「逃兵」,回到米粉工廠接手。

第二代傳人曾榮村說:「傳統工序太多、工時太長,少年仔真的會嚇到。」現年七十多歲的他,從五、六歲就開始幫忙做米粉,曬米粉也全看天吃飯,不但得時時翻面、按摩,一遇下雨,還得趕快起木炭爐、烘乾米粉。

純米製作的米粉成本高,永盛米粉不摻入麵粉、黏稠劑,更選用台灣西螺小農種植的自來米,加上純手工的製作,耗費四到五個小時比起外頭咬不斷的米粉,成本高過四倍。

第三代傳人曾永鑫說:「講好聽一點是堅持,說難聽一點就是認份。」保持不變的傳統做法,純米的原料製作 ,成本高,單價定的也就高。許多客人寧可選用價格低廉的米粉,不容易斷,彈性也足夠。食安議題爆發後臺灣自2013年5月起,食品安全主管單位檢驗發現,有不肖業者使用未經核准之順丁烯二酸酐化製澱粉等添加物於常用食品,引起社會高度關注。台灣人漸漸 才懂得要吃得健康、吃的得天然,開始注重吃的東西來自哪裡、如何製作。

食安爆發 純米米粉出頭

永盛米粉第二代傳人,曾永鑫父親曾榮村說:「我們的米粉幾十年來都一樣,人家要查原料查過程,我們不用怕!」、新聞不斷播送食安問題,電視台開始尋找傳統的好滋味,想找到民眾能接受能食用的天然美味。經過電視台播報,永盛米粉逐漸出名,幾十年來危機的事業也出現了轉機。曾永鑫說:「風水輪流轉吧,誰曉得什麼時候會成功。」

二十多年前,無筋的米粉渣或玉米澱粉做成的「米粉」攻進市場,價格僅約純米米粉的三成。狂風掃落葉般,打擊到一堆傳統米粉工廠 打趴。假米粉事件爆發後,眾多標榜純米的米粉,卻驗不到米含量,或是米含量少得可憐,永盛因味為通過「純米」檢驗,慢慢為較多通路接納。

做工繁複 耗時耗力

粒粒飽滿的米粒打成米漿,篩水瀝乾後的生米團充滿黏性,經過輸送帶後,細細的米粉產出,接著經過一個小時的蒸煮,最後經過手工的拍打,米線才會鬆軟細細分明。

凌晨三點,米漿的製作就開始,濃濃的米香味充斥整間工廠,甜甜的滋味浸入咽喉,滑過鼻腔,渾身上下吸飽了天然的香氣。米粉團團擺放在輸送帶上,時間一看已經是早上八九點,蒸煮過的米粉黏在一塊兒,工人一團團拍打、晾乾、放涼,蓬鬆Q軟的彈性,是純米的香甜。曾永鑫截斷一小節米粉,放入口中,確保今日的米粉香甜,一如往常的永盛米粉,傳承了三代不變的真誠滋味。

曾永鑫確認米粉的軟度。

研發改良 蔬果米粉製作

除了純米製作的純米米粉,曾永鑫和台灣小農合作,收購生產過剩的蔬果製作出蔬果粉,利用蔬果粉調和出不同口味的米粉。曾永鑫先是開發出糙米米粉,再利用糙米米粉調和出蔬果米粉,他說:「糙米帶殼,不易脫乾水分,黏性又不夠,米粉容易斷。把一袋袋失敗的糙米丟掉,難受到不行,但不突破,會有未來嗎?」但他想,既然拚不過玉米澱粉市場,乾脆就區隔開,往養生路線走。

亮橘色的南瓜米粉,鮮紅色的番茄米粉,墨綠色的菠菜米粉,。每一種蔬果製作的調和米粉都要經過無數次的實驗才能蒸煮成順口的米粉,蔬果本身的特性不同,有的黏稠不易攪拌,有的太乾米粉容易斷。再加上台灣人對有色米粉的偏見,這些米含量百分之五十以上的調和米粉僅能佔兩成的銷售量。

原先設想多元化的選擇,新鮮的風味加上亮眼的顏色, 或許能夠吸引創意餐廳採用製作料理,卻沒想到銷售不佳。曾永鑫說:「台灣人很特別的是,看到鮮豔的顏色,自然就想到色素,想到色素就怕了。」

但曾永鑫說:「台灣很多小農很可憐,生產過多的蔬果只能丟掉,再加上外國引進的壓力,他們根本生存不下去,蔬果粉的製作多少會幫上他們的忙。」發揮對農夫的尊重,曾永鑫認為,調和米粉只是現在賣不好,這種商品要等時機的,很難說以後會不會好賣。

曾永鑫研發的調和米粉。

做得剛剛好 以後做觀光工廠

永盛米粉目前有在網路上販售,也接受電話訂購。手工製作的純米米粉產量不大,銷售量也不能太多。曾永鑫說:「我們現在只能做到剛剛好的產量,也不能多。」購買米粉的民眾張嘉崴說:「純米米粉煮的方式不一樣,一開始不知道,煮出來爛爛的,後來才曉得不用過水,天然的還是比較好啦。」

未來永盛米粉打算開設觀光工廠,從磨米、打米漿到烹煮香噴噴的炒米粉,建立民眾對於純米米粉的觀念。,也讓參觀的民眾學生能夠瞭解自己吃的東西怎麼來的, 營造出一個空間,讓更多人曉得吃進肚裡前食物製作的過程,才能吃得安心。


延伸閱讀

永盛米粉

上下游市集

台灣好農



蜂巢社區復健中心 以生活訓練取代醫療

$
0
0
      

【記者楊雅筑、吳斯穎/桃園市報導】「蜜蜂在蜂巢內都會找尋到一個屬於自己的位置。」,蜂巢社區復健中心創辦人林修雯說。蜂巢社區復健中心不同於其他收容精神障礙者的收容中心,以社員到街頭販賣烤地瓜、販賣二手衣物以及烹煮中餐等生活訓練,讓精障者從出院過後從日常生活當中學習,取代醫院的醫療,找到屬於自己的位置,也以行動的策略讓更多人了解精神疾病的患者。




蜂巢社區復健中心「夯地瓜」。

翻轉社會看法 帶來新「風潮」

蜂巢社區復健中心創辦人林修雯及戴雅君,原本就從事精神醫療相關領域的工作,從工作認識後,就認為彼此有相同共識,希望創辦一個非主流、不採取醫療途徑的精神復健空間。創辦蜂巢社區復健中心的目標,即是讓被標定精神疾病的人從生活當中改變 ,也向外推動這個精神目標,在社會上帶來一股新浪潮 。

二O一三年九月,蜂巢社區復健中心於桃園市成立,屬於小型的經營規模,目前的社員共有九位,社員大多由桃園榮民總醫院的精神科轉介,其餘的為社區關懷中心輔導人員所推薦加入。蜂巢的理念是不給予社員貼上「精神疾病」的標籤,林修雯說,人在生活當中可能時常會遇到困境,來到蜂巢後的社員,工作人員會陪同社員們一同面對生活當中的困境,協助他們日常生活的自立,解決他們心中的焦慮,並找尋適當的解決方法。

創辦人林修雯。

街邊小生意 增加社員「經驗性」與「生活性」

蜂巢的「夯地瓜攤」,為每個社員一個小時輪一次班,從洗瓜烘烤到實際販賣都是由社員獨立完成,不同於其他社區復健中心只在中心內做手代工等內部活動,蜂巢讓社員們能夠有機會與人實際接觸。林修雯說,這個接觸當中可能會造成各式各樣的經驗,這些「學習」及「成長」不是在課堂之中學習的結構式課程,而是以生活性的方式讓社員們去自我學習與探索。社員吳建成也說,販賣地瓜讓他學習到 手藝技巧,非常有趣。

除了地瓜攤外,蜂巢的門口外也設置 了公益二手市集,收入將補充蜂巢復健中心的資金。更重要的是,二手市集拉近了與社區居民的關係與互動。透過買東西的過程,民眾了解到蜂巢是一個什麼樣的機構與組織,認識蜂巢裡的每個社員,而不是將社員們當作是「病人」。社員在二手市集販售時,會親切的接待客人,並仔細結帳與包裝客人的物品,扭轉民眾對於精神疾病的恐懼,讓民眾對於精神疾病有更深的了解,而非持有偏頗的意見。

特別的是,許多企業及實習醫生都會來蜂巢社區復健中心進行參訪,先前智邦科技公司的董事長看到網路有關蜂巢的相關報導後,便主動聯繫邀請社員們至企業的科技園區內販賣烤地瓜,並讓更多人了解這個機構。此外,蜂巢也固定有實習醫生到現場參訪,了解蜂巢的運作形式,與社區居民有更多的接觸。

蜂巢社員蕭慈音。

透過日常生活訓練 迎向新人生

林修雯說,「生活就是一堂堂課程」,蜂巢社區復健中心的社員每日的生活作業看似簡單,但他們都是從這些日常生活中的販賣烤地瓜、煮中餐、銷售等活動中學習,讓自己重新與社會接軌,了解如何以自己的力量做生活上的大小事,取代藥物的控制。

二度進入蜂巢的社員蕭慈音,先前被醫院診斷出罹患「思覺失調症」,也曾入住醫院長達七個月治療。蕭慈音說,以前她總是活在自己的幻想之中,不願面對現實,沈浸在自己的理想當中,但在她住院後返回蜂巢時,蕭慈音的狀況與先前相比以好轉很多。目前她負責烹煮社員每天的午餐,負責想菜單、採買食材以及料理食物,在這當中她學會面對社會、學會財務的控管也學會了承擔責任的能力。

蕭慈音說,以前常常有很多信念,做事也都只是三分鐘熱度,然而自己進入蜂巢後學會面對每天要烹煮八到十四個人份的午餐,不能展現出不專業的感覺,希望能讓別人能夠享受自己煮的美食,也學習到一種勞動態度,藉由日常的生活訓練得到生命的改變與成長。


延伸閱讀

蜂巢社區復健中心

蜂巢公益合作社

身心障礙者服務資訊網



黃金馬子 健康的古老滋味

$
0
0

      

【記者葉星妤、王靖芃/新北市報導】黃金馬子店長張立青得意地說:「我們家的沙其馬吃起來沒有負擔!」辭掉原先貿易公司的工作,張立青回到家鄉和父親學做自己最愛吃、家裡傳承下來的沙其馬。純雞蛋加上自家熬煮的麥芽糖,張立青堅持好的原料,純手工製作、不過度油炸。做出來的沙其瑪香脆鬆軟,搭配各類有機水果乾,營養健康又美味。張立青傳承了父親的好味道,也希望藉由她的沙其馬讓更多人重視食物的原料製作。


張立青和剛定型的沙其馬。

辭掉工作做沙其馬 黃金馬子古老味

在貿易公司上班了三十幾年,張立青努力打拼,身體卻因此拉了警報。長期的勞碌導致她脊椎受傷,工作的壓力使得她情緒低落,於是張立青辭了工作回到嘉義老家。「休養期間我閒得發慌,我九十幾歲的爸爸做了沙其馬給我吃,我愛吃又愛學,就開始做了!」張立青笑著說。

一開始做給身邊的朋友吃,自己用料實在,漸漸有人想和他買。張立青的爸爸以前在廣東是開茶樓的,沙其瑪是茶樓的茶點之一,廣東話叫「馬仔」。張立青說:「純手工製作的沙其馬透亮如金,像黃金一樣,加上我們是廣東人,所以我們家的沙其瑪就叫黃金馬子。」

六、七年級都不陌生的連續劇-黃金女郎,敘述一群單身卻自立自強的女子,勇敢活出自己的生命。張立青說,黃金馬子的黃金,一部分也是期許自己未來能像黃金女郎一樣擁有自己的人生,不再為了工作勞碌一生。

不同於坊間 手工油炸不吃油

仔細探究黃金馬子的製作和選料過程,有別於坊間機器油炸的沙其瑪,張立青說:「我只過油八秒而不強炸,材料適度和氧接觸,加上火侯控制得當,所以炸出來的沙其瑪口感香脆鬆軟,不吃油!」

沙其瑪最重要的就是油炸的過程,火侯的控制全靠經驗。張立青說:「機器油炸的沙其瑪,不論春夏、冷熱,溫度都統一條件固定,但我們會視氣溫與環境狀況調整麥芽糖和水量的比量,適度調整火侯和翻炒點。」

剛炸出來的沙其馬。

吃對季節 吃得健康

黃金馬子重視食材選擇,使用的純雞蛋來自吃中藥紅仁長大的紅仁雞,熬煮16小時的小麥草柴燒麥芽糖為基底。顧慮到現代人愛變化,黃金馬子也推出搭配水果乾、不同口味的沙其瑪。自己買來烘乾機,和當地小農購買有機天皇蕉、阿里山有機鳳梨自己製作水果乾,每一塊都吃得到水果的原味。

張立青說:「夏天適合吃原味,椰子粉灑上去退火,鳳梨口味的沙其瑪也可以消暑。夏末秋初吃金及桔口味的沙其瑪。」選用當季的有機食材,張立青希望大家了解食物的特性,吃對季節、吃得健康。

張立青正在沙其馬上鋪上葡萄乾。

做喜歡的事 傳承好味道

手工製作比起貿易公司的工作更耗費勞力,但張立青說:「做黃金馬子是一種成就感,看到人家驚訝沙其瑪也能這麼香,這麼清爽,我就很開心。」來購買黃金馬子的王先生說:「這種純雞蛋製作的沙其瑪很少看到,真的很好吃!」

張立青的朋友,黃小姐說:「做這個真的很累,但東西真的要吃得健康,才會快樂。」說完拎著一包包得的沙其瑪,他要把這種美味帶到日本給親戚嚐嚐。張立青也希望將這樣的好味道傳承下去,除了聘請師傅來學習,在澳洲唸書的兒子也要回來幫媽媽的忙,希望更多人吃到這樣的好滋味。

做自己喜歡的事,做自己愛吃的東西,張立青說:「以前的我很累,是身心都很累,但現在的我身體累,心卻很快樂!」


延伸閱讀

黃金馬子

地球人生活市集

台寶網




搖向外婆橋計畫 協助新住民返鄉

$
0
0

      

【記者楊雅筑、吳斯穎/新竹市報導】「這一趟回越南與家人旅行,我永遠不會忘記。」新住民媽媽阮氏然笑笑地說,藉由外婆橋計畫,讓她重返三年不見的家鄉。「外婆橋計畫」提供台灣老師、新住民媽媽與新住民之子,一起回到外婆家過暑假,讓老師實地體驗東南亞文化風情,翻轉台灣對東南亞的既有印象,回國後老師再將自己的體驗心得帶至課堂。





阮氏然與其他返鄉新住民媽媽合照。

關注新住民教育 發起計畫

「搖向外婆橋計畫」內容是由台灣老師、新住民媽媽與新移民之子三方組隊參與,一起前往外婆家度過至少長達二十天的 居留,深入在地、拓寬眼界,讓台灣老師深刻體驗多元文化。 居留結束後,團隊必須完成一部紀錄片,並於分享會上以簡報分享心得感想,老師歸國後也必須提出「多元文化教案」構想,將暑假實際的體驗轉化成課堂上的教材,做回饋與分享。目前此計畫已舉辦了四年,補助了九組報名團隊成功返鄉。

前四方報創刊總編輯,同時也是外婆橋計畫執行小組的張正表示,二O一一年開始的這個計畫,是由非常關注新住民教育的「愛國商人」,也是誠致教育基金會董事長方新舟所提出,在基本的構想後,便找尋人選及可行的方法,最後由他與世新大學的教授夏曉鵑等人想出具體的計畫,而開始行銷推動。

在通過企劃審查之後,發起人方新舟將提供一筆資金幫助很久未回家且家境清寒的新住民有機會返鄉,而這筆資金是自由讓新住民使用,扣掉機票剩餘的錢,可以自行選擇出遊或是給予父母使用。張正說,老師加進新住民與新住民小孩的組合裡面,可以讓台灣的老師更進一步了解東南亞多元文化之風情。

搖向外婆橋計畫的發起人張正。

翻轉角色 體驗東南亞風情

「看到阮氏然與陳星儒看見其他參與外婆橋計畫成功返鄉的團隊影片,臉上所露出的興奮表情,就堅決地想帶她們回家。」老師蔡惠婷說,剛開始是由朋友介紹才得知這個計畫,而後便找來新住民媽媽阮氏然以及其女兒陳星儒,向她們介紹這個計畫,讓她們看前幾屆的返鄉影片,並解釋此計畫的內容。蔡惠婷說,母女兩人看到影片都對此感到興奮不已,她便開始準備寫企劃書以及參與行前的面試,也開始找尋越南特色的景點,安排北越的旅遊行程。

蔡慧婷說一開始阮氏然還很生氣,不捨得花剩餘的資金讓全家一起出去玩,只希望待在家與家人團圓就好,在仔細向她計算完剩餘的費用後,她才勉強答應。阮氏然也說,好險當時有聽取蔡惠婷的意見,這次的北越之旅真的是一個永遠都忘不了的回憶。

在這趟旅行中,阮氏然在成為了蔡惠婷的嚮導,向她介紹自己家鄉─越南的各個景點以及食物,變成了她的文化老師,也翻轉了彼此的角色,自信心從旅途的過程中,真情的流露出來。「我從小沒出去玩過,謝謝這個計畫。」阮氏然說,從前自己在越南從未出去玩過,因為這個「外婆橋計畫」,才能讓她與全家人共同留下美好的回憶。

老師蔡惠婷與阮氏然。

將體驗帶進課堂 教導學童正確觀念

「你們吃的魚都是從哪來的呢?」蔡惠婷會利用輕鬆的方式丟問題給課堂上的學生,詢問學生平時吃的魚大部分都是從哪來的?而後,再與學生分享這些魚群很多是來自於越南,讓學生對於越南有初步的認識。她也會與學生分享自己於越南的文化體驗,介紹自己體驗過的越南特有美食文化與美麗的古蹟風情,讓學生從小就埋下了解族群的種子,包容多元文化。

「待在台灣,不如出去開開自己的視野。」蔡惠婷說,台灣人時常會有無形的優越感,在這趟越南旅行後,她認為越南人都是相當熱情與好客的,非常友善。她說,她發現自己在異鄉語言不通,是需要靠著其他人的幫助才得以前往各個地方,也就猶如新住民陌生的生活在台灣, 需要的是我們更多的協助。


延伸閱讀

師生手牽手 搖向外婆橋FACEBOOK

新住民數位資訊網

公益平台文化基金會



椎傷不餒 曾隆輝射破帕運紀錄

$
0
0

     

【記者李依純、賴琬臻/桃園市報導】「如果以後只能坐輪椅,我就不要活啦!」因職業傷害造成脊椎損傷而失去行走能力的曾隆輝,曾經萬念俱灰地想了結自己的生命,但靠著妻子的溫馨陪伴及親友的開導利誘,讓他走出傷後的陰影,重新回歸到社會中面對人群。傷後的曾隆輝為了提升體能,開始接觸射箭運動,辛勤練習之餘,也幸運得到教練的熱心指導,讓他不僅射出了興趣,更在二O一二年倫敦帕運射箭賽中射破大會紀錄,一舉奪下銅牌。




牽手溫馨相伴 走過低潮撿回一命

十九年前,從事建築業的曾隆輝,因工安意外從鷹架上摔了下來,導致中樞神經斷裂,下半身永久癱瘓。受傷之初,曾隆輝還不明白病情的嚴重性,他說:「剛開始還以為它是會好的,直到脊椎損傷協會的志工告訴我,目前的醫學仍無法醫治,當下真的是覺得世界末日了。」

接受傷後復建的同時,脊椎損傷協會的前輩們也為曾隆輝進行心理輔導,但當時被判定下半生再也站不起來的他,根本聽不下去前輩們的建議,消極地認為「都站不起來了,講再多也沒用。」甚至有了尋短的想法,他跟妻子劉金蓮說:「兩年內要是醫不好,我就去自殺。」

想不到劉金蓮卻堅定地回答:「那我也去自殺!」曾隆輝驚訝地問道:「那小朋友怎麼辦?」劉金蓮說:「你都不要我們了,那我也不管了。」曾隆輝霎時愣住了,劉金蓮更進一步說:「你在,至少小朋友回家還有個爸爸可以叫,我回家也還有個老公可以依靠,但如果你走了,這個家就不完整了。」曾隆輝聽完深感慚愧,就這樣打消輕生的念頭。

曾隆輝專注地拉弓,準備射箭。

親友全面動員 將曾隆輝拐出家門

雖然曾隆輝的命是被老婆撿回來了,但是受傷以後的他開始畏懼外出,總是把自己關在家裡,不願出門。有鑑於此,劉金蓮動員了身旁的親友及鄰居,對曾隆輝進行一連串的「誘拐行動」。

曾隆輝傷後,鄰居們常常來到他家串串門子、慰問他,更會在離開時故意對他說:「你就送我出來,順便曬曬太陽嘛!」剛開始,曾隆輝仍然對於出門感到十分抗拒,但經過左鄰右舍的長期勸說,他也開始嘗試著走出「家門口」。

看到丈夫願意走出家門的劉金蓮,更乘勝追擊地說:「那你就去巷口幫我買幾顆雞蛋嘛!」但,從家門口到巷口的這段距離,對於曾隆輝來說,是需要花一些時間才能夠有足夠的勇氣,克服心理障礙,他說:「經過這樣一次、兩次,久了就比較習慣,真的很感謝親朋好友們,一直鼓勵我,要往外走。」

曾隆輝走過低潮後,重新開朗地面對人生。

教練熱心指導 靠射箭重獲新生

受傷的四年後,曾隆輝除了接受醫院的復健及心理輔導外,也開始進行職業訓練,準備重回社會中。走過低潮的曾隆輝,不但找到了一份工業設計的工作,勇敢地重回職場,他更認為「就算坐輪椅也要提高自己的體能來保持身體健康」,因此他開始尋找各種適合輪椅族的運動,最後他選定了射箭。

二OOO年時,當時就讀於國立體育大學的李嘉慈,在台北市承辦身心障礙運動會時,擔任射箭比賽的裁判,他在賽中看到了曾隆輝對於射箭的熱情,便主動問說:「你喜不喜歡射箭,想不想練好?」曾隆輝馬上說好,李嘉慈便自願擔任他們的教練,每周從台北隻身到桃園,他不求教練費,也不求車馬費,只希望「能讓更多人體會射箭的快樂。」

李嘉慈常對曾隆輝說:「如果你們在射箭中有得到樂趣,能夠覺得射箭是一件快樂的事情,我就會一直陪你們去做。」就是這樣的一個理念,讓曾隆輝在面對枯燥乏味的射箭過程時,仍舊能夠用正面的心態,快樂地射箭,一射就射了十幾年,直到現在,射箭仍是曾隆輝最好的休閒活動。

無論是比賽或練習,曾隆輝都十分專心。

站不起來 也要坐著射向勝利

曾隆輝笑說:「剛開始射箭時,就像在遊樂場玩一樣,嘻嘻哈哈的,射不好還會一直笑。」直到他射出興趣以後,開始認真思考該怎麼做才能射得更好,曾隆輝認為,射箭除了需要技術,更需要藝術。當技術達到一定程度時,就需要培養出射箭的藝術,才能更上層樓。

因此,曾隆輝常在練習射箭時,找一些觀眾來看,在心中模擬比賽時的情境。除了培養賽時的臨場感,曾隆輝更在幾年前開始自我集訓,在大太陽底下練箭八小時,他坦言:「真的是曬到快虛脫了。」但也就在那個時候,把射箭技術的基本功練到極致。

曾隆輝說:「第一次代表國家出去比賽時根本沒有壓力,因為不曉得外面長得什麼樣子,很快樂得去打,結果墊底。」但在二OO四年雅典帕運比賽時,曾隆輝進步到第八名,開心之餘,壓力也跟著來了,曾隆輝開始受限於「如果之後輸了就很丟臉」的想法中,成績因此爬不起來。

直到他轉念想說「不管了啦,反正比賽就是這樣子嘛」,成績就又升上來,也在二OO八年的北京奧運中順利拿下銅牌。更在二O一二年的倫敦帕運中,射出六百五十分的高分,打破帕運紀錄,再次勇奪銅牌。

回想起人生中的低潮,曾隆輝感嘆地說:「我現在覺得,掉到谷裡或許是另外一個準備爬的時候,既然已經掉下去了,那就努力往上爬吧!」現在的曾隆輝已經是三度參加帕運的元老級人物了,但他並沒有因此而滿足,仍舊辛勤地練習射箭,更將他的箭頭堅定地瞄準二O一六年的里約帕運,期望再創佳績。


延伸閱讀

最棒的台灣人:兩屆殘障奧運銅牌的輪椅神射手

聽聽看2012倫敦帕運特別報導─射箭

中華民國脊髓損傷者聯合會



安德烈食物銀行 助孩童快樂成長

$
0
0

     

【記者王心穎、顧濟韋/台北市報導】你知道「食物銀行」是什麼嗎?食物銀行,是以募集食物為主,將這些物資送至給需要幫助的人們,協助他們度過難關的機構。安德烈食物銀行,就是在這樣的理念下,募集常溫可保存的食物,將其配送至偏鄉,幫助四至十二歲的孩童,讓孩子們在物資足夠的情況下生活。




安德烈食物包 四大類照顧孩童

安德烈食物銀行成立於二O一一年,創辦人魏悌香先生看見國外食物銀行的蓬勃發展,興起引進食物銀行的念頭。經過一番田野調查,發現台灣許多社福單會定期發送補助金給家長,但許多家長將補助金應用在別處,如拿去喝酒等等等孩子們並沒有因為獲得補助而獲得生活改善。

因此安德烈食物銀行鎖定四至十二歲的孩童,直接寄送食物包到家中,確保資源如實被應用在孩子身上。希望處於經濟希望處於經濟弱勢且沒有獨自生活能力的孩子,在擁有穩定的食物補助下,能不必擔憂基本的食物需求,開心的成長。

安德烈慈善協會員工與志工正在整理物資。

成立至今,安德烈以募集主食(如白米、麵條)、副食(脫水蔬菜、乾貨)、即食(如營養口糧、餅乾)、兒童讀物四大類為主。並將這些方便保存與食用的食物組成「膳糧食物包」,於每個月月初寄至弱勢清寒家庭,每個月約可幫助兩千五百個家庭。

在食物包裡放置餅乾等點心與兒童讀物是安德烈的特色之一。安德烈食物銀行關懷主任鄭伊婷說,透過與政府公部門的協助,找到需要幫助的家庭。而這些家庭的父母,常在外工作到很晚。不像都市的孩子有安親班等安排,當孩童下課時無人照顧,會到外頭亂晃、非常危險。

安德烈食物銀行關懷的家庭中,曾經有孩童在放學後誤食放在家中的檳榔,因檳榔裡的興奮劑,導致孩子昏倒。在這樣的狀況下,他們決定放置兒童讀物、營養口糧等能簡單充饑的食物,讓孩子在放學後、等待父母回家時不至於空肚子,同時又能閱讀書籍,找點事做。

食安風暴襲擊 共體時艱過難關

食品安全風暴時,安德烈食物銀行在募集物資上遇到很大的困難,安德烈食物銀行員工蔣慶章說,當時約有三分之一的物資必須回收。看著好不容易募集來的食物一箱箱的被回收,心中難免感到挫折。為了孩子們的健康著想,他們堅決回收有問題的商品,更努力的為孩童們找出最營養安全的食物來源。

慈善協會中,共分為關懷、總務、行政三個部門, 三個部門分工明確。關懷組負責探訪受助家庭,總務組負責物資運送的控管,因此在回收物資時雖然過程繁瑣,卻也有條不紊。透過一筆筆建檔的資訊,迅速撤回不合標準的物資。

安德烈慈善協會員工與食物包裡的物資。
與企業校方合作 愛心永續不間斷

除了接受小額捐款、捐贈食物外,安德烈食物銀行也和許多企業與學校合作。 過去,食物銀行曾和義美合作,以較優惠的價格購得能夠常溫保存的臘肉,在過年期間透過食物包的方式送到偏鄉,讓受助者們能有過年的氣氛。

安德烈食物銀行員工蔣慶章說,當時受助家庭看到食物包時非常感動,他們說曾有好幾年都是看著便利商店關於年菜預購的傳單、配著簡單的飯菜,這就是他們的年夜飯。而收到臘肉,能夠讓家裡有「真正過年的感覺」,讓他們十分感謝。

另外,安德烈食物銀行也走進校園,與校方合作舉辦「校園一日捐」募集物資活動,透過體驗教育的方式,讓學生們瞭解捐贈物資的緣由、流程。由自己親手捐贈物資,讓學生們知道,原來自己也具有幫助別人的能力。

此外,也有許多學生自願至安德烈擔任志工,負責食物的分類與裝箱。曾擔任志工的黃琛為說,不像一般志工直接與需要幫助的老人、家庭等個案接觸,透過食物包裝與配送這樣的間接服務,讓志工們能了解捐贈者的心意,體認到社會上仍有溫暖的一面。同時,也讓他了解幫助人其實有很多方式,只要透過簡單的幫忙,就能將愛傳遞下去。

安德烈慈善協會員工抱著裝箱完成的食物箱。

一個叩門磚 將愛心散播出去

目前,食物包不會直接送至受助者手上,而是透過鄰近的教會、里長、校方發放。蔣慶章說,若直接將食物包送到家中,只建立起受助者與食物銀行的關係。但若由里長、教會發放食物包,便能帶動在地的力量,讓受助者獲得更多資源、得到更即時、更長久深遠的幫助。

蔣慶章說,很多弱勢家庭的門都關著,社會大眾根本不知道誰需要幫助。而食物包其實就像個叩門磚,讓這些家庭走出來、一步步受到幫助。也曾有家庭為了領取食物包而接觸到教會,過程中,透過教會的幫忙,讓孩子開始參加教會的課輔班、也解決了孩童課後安置的問題。

除了希望幫助更多家庭,在未來,安德烈食物銀行希望擴大募集食物的項目,不僅僅只於常溫可保存的食物,若能處理生鮮熟食募集、運送的問題,將能更落實食物銀行幫助弱勢家庭的宗旨。


延伸閱讀

安德烈食物銀行

安德烈慈善協會|FACEBOOK

響應安德烈幸福一日捐 南州國小讓弱勢感溫暖



笑癌逐開社 以舞蹈散播正面能量

$
0
0

      

【記者楊雅筑、吳斯穎/台北市報導】一進到教室,看到的是學員們認真練習舞蹈的情形,笑癌逐開社的班長林瓊惠,正認真的與學員們一同練習下一場慈善演出的舞蹈。林瓊惠在罹癌後,依舊保持著正面的精神,社團於二OO九年由一般性社團轉變為志工隊,帶領社員們至癌友機構及關懷之家演出,散播正面、歡樂的力量。




笑癌逐開社的練舞情形。

轉型為志工性社團 散播愛的力量

笑顏逐開社,也稱為笑「顏」逐開社,於二OO八年成立,是由一群熱愛跳舞的癌友所組成,當時是以跳舞運動的社團聚會形式為號召,但由於社長身體狀況較不佳,而後由便癌症基金會接手管理行政業務,於二OO九年從聯誼性社團轉變為志工隊的形式,以向外服務為目標。社員們除了透過每週三在社團學習舞蹈,也在訓練及排練後前往各癌友關懷基金會進行演出,與其他癌友分享自己抗癌的心路歷程以及面對病魔心理調適的方法。

「即使面對人生的困境,還是以笑容去面對。」台灣癌症基金會社工王妤君說,笑癌逐開社的宗旨即是希望癌友能夠透過這個社團能夠練習自己喜歡的舞蹈、結交新朋友,於社團當中展開笑顏。笑癌逐開社中,多是罹患婦癌的婦女,透過每週三固定交誼的時間,讓彼此保持聯繫,甚至是規劃出遊的活動,增進彼此經驗交流,減緩罹癌的痛苦。

癌症基金會社工王妤君。

透過舞蹈表演 散播愛的力量

笑癌逐開社在母親節乳癌防治月也會固定到基金會或是醫院進行關懷演出,從一開始只是在基金會一個小小的聯誼團體,到現在社員們學會分享自己的生活,帶給其他癌友鼓勵,以正面的想法來看待罹癌後的人生,也藉由舞蹈讓他們了解即使罹癌也仍然能夠快樂的跳舞,以笑容面對人生的困難,向外散播愛。

笑癌逐開社的舞蹈教學風格相當多元,舞蹈種類包含排舞、非洲舞、社交舞、MV舞、養身操等,透過跳舞讓癌友的心情更開闊,利用跳舞使身體充滿氧氣,保持開朗的心情。王妤君說,目前已經有其他醫院與癌症基金會進行合作,讓笑癌逐開社的婦女定期到醫院進行表演、與癌友進行分享會,鼓勵所有癌友,傳遞正面力量,往後也將其他病友團體聯繫進行公益表演。

笑癌逐開社副班長許月祝。

勇敢對抗病魔 以笑顏面對人生

林瓊惠對抗病魔完全不會害怕,由於母親擁有乳癌的病史,因此自己在得知罹癌之後便積極的去治療,也在主治醫師的介紹下先進入乳癌防治基金會參加排舞社,而後才在癌症基金會的社工介紹之下進入癌症基金會的笑癌逐開社。除了參與社團外,林瓊惠也會利用閒暇時間來到癌症基金會進行打掃等清潔事務,為基金會付出一份心力。

笑癌逐開社讓癌友有一個舞台展現自信,也提供了一個運動的地方。「不要在生命的最後一刻,才後悔自己有許多事沒完成。」林瓊惠笑笑地說,以前的她絕對不敢站在台上跳舞,但笑癌逐開社讓許多姊妹能夠有機會練習舞蹈,最後在台上完成演出。現在她會更注意自己的健康,定期運動,完成先生要帶他去環遊世界的夢想。

「人生最重要的是知足常樂,做人不要太計較。」笑癌逐開社副班長許月祝說,在生病過後將先前名與利的事情放下,在社團之中與其他癌友聊天、跳舞心情也會好很多,結交許多好姐妹互相分享心情點滴,忘掉抵抗病魔的痛苦。


延伸閱讀

台灣癌症基金會

笑癌逐開社facebook

癌症關懷基金會



同志呂欣潔 選戰立委傾聽民心

$
0
0

     

【記者許稚佳、林哲緯台北市報導】「國小就開始發現自己喜歡女生,但在那時候社會對同志不友善的環境,根本不敢說出來。」社會民主黨立委候選人呂欣潔說。呂欣潔表示,當時的學校,如果知道你是同性戀,可是會把你抓去輔導室念佛經、抄聖經的,那樣的風氣也讓她遲遲不敢表達自己的性向。




呂欣潔(左五)特地到輔仁大學與學生談話,傾聽學生的心聲。

發現自己不一樣 身陷性別困境 

呂欣潔從小就發現自己對於女性朋友會有一些特別的感覺,在高中的時候,就讀北一女中,更確定自己是和別人不一樣,因為她喜歡的是女生。呂欣潔說:「當時社會對於這種事是不接受的,就連和朋友說,朋友也只是勸說以後就會改變,說我不可能會喜歡女生的。」這樣的環境,讓呂欣潔一直處在一個性別拉扯與不確定的困境中。

直到考上台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後,她選擇加入台大的同志社團,在裡面,讓她更確定了自己的性別傾向,呂欣潔說:「我在那裡找到了歸屬,我到那時才真的確定我自己就是同志。」在十九歲那年,她決定和家人出櫃,父母知道的瞬間,都愣住了,呂欣潔說:「爸爸有一天忽然和我說,欣潔,可以改嗎?」呂欣潔表示,這個出櫃的過程是漫長的,不是一下子就可以讓父母理解、讓家人接受,經過漫長的溝通和等待,呂欣潔的父母才漸漸的敞開心胸接受女兒的性向。

在十九歲那年,呂欣潔決定進入同志諮詢熱線擔任志工,一待就待了十三年,在擔任志工的期間,認識了許多志同道合的夥伴,看見許多現代社會不足的地方,讓呂欣潔決定參選立委,為人民爭取性別平權以及致力於長期照護,呂欣潔說:「在性別部分,我見證了同志在台灣社會轉變的關鍵十年,但社會轉變了,法治層面卻始終不突破,這也是我們要去爭取的部分。」

呂欣潔(右)與伴侶陳玲(左)是情人也是同事,感情非常好,讓眾人羨慕。
遇見伴侶 又像情人又像朋友

呂欣潔在同志諮詢熱線中認識她現在的伴侶陳玲,陳玲是一位獸醫,也是同志諮詢熱線的理事,從欣潔參選以來,一直是欣潔的經紀人,給她專業的建議以及支持,陳玲表示,一開始認識欣潔,認為她是一個前輩,但相處久了,發現欣潔是一個和自己非常相像的人,事情的想法、個性都很相似,陳玲說:「遇見一個和自己如此合得來的人,真的很難得,不論是朋友還是情人,這個人都不可或缺。」

呂欣潔說:「我們在一起之後,每天都會有固定的聊天時間,我們總有說不完的話,也永遠知道對方在想什麼。」陳玲則說,有時候覺得兩人太像了,常常覺得是在跟自己說話。

看見需求 跳出自己的框架

呂欣潔說之所以選擇站出來,是因為看到了需求,他說,在同志諮詢熱線中,他看見了許多的不同,曾以為每位同志都會致力於參加社會運動去追求性別平權,但當她遇見了在工廠工作的同志、經濟弱勢的同志,她發現她們根本沒有時間走上街頭,填飽肚子都來不及了,哪來的時間站上街頭。呂欣潔說:「人們都用自己的框架去思考事情,但後來發現到,我們要幫助的,是他真的需要什麼,而不是你覺得他需要什麼。」

呂欣潔表示,在熱線的日子,他聽到了許多不同的聲音,他說:「我學會去尊重差異,以及和差異和平相處。」她在參選後,也遇到許多的關卡,陳玲表示,有時候會面對到一昧反對以及無法溝通的聲音,會讓他們很無力,她說:「如果他們願意理性的溝通,事情就很容易可以解決,但他們永遠都不願傾聽我們說的話。」

呂欣潔選擇從政,身體力行改變環境。

對的事情 就絕不退縮

陳玲表示,現在呂欣潔出來選舉,希望帶給社會的,是新的東西,人民對於就有政治的想法太執著,呂欣潔說:「社會已經進步了,但現在的政治代理人不夠進步。」這樣的想法,讓呂欣潔決定站出來,為社會貢獻。

呂欣潔說:「如果這件事情是對的,就不應該退縮。」就是這樣的堅持,呂欣潔表示,不管再多的困難,都選擇勇敢面對。在同志熱線諮詢辦公室主任的小杜表示,和呂欣潔已經認識了10幾年,他說:「欣潔真的是一個非常貼心、非常真誠的人。」


延伸閱讀

呂欣潔 Jennifer Lu

BEST LOVER BEST FRIEND 呂欣潔 & 陳凌 最佳情人 最好朋友

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



生態綠八年推廣 台北也能很公平

$
0
0

      

【記者廖竹涓、張俐禎/新北市報導】一早醒來,你可以沖泡一杯宏都拉斯科潘的公平貿易咖啡喚起一天的活力;下午時,可以到學校或是公司的茶水間,讓來自南非的公平貿易國寶茶佐蛋糕,舒緩上午的緊張壓力。這不在國外,這是台北。經過生態綠八年來的推動,台北已經在各個角落慢慢的描繪出公平貿易的藍圖。




馬來西亞紫藤集團參觀生態綠。(生態綠提供)

公平貿易城市 台北準備好了

台北市政府今年六月十一日宣布將推動台北市朝向國際公平貿易城市邁進,繼英國的小鎮嘉斯唐(Garstang)在二OO一年成為全世界第一個公平貿易城鎮後,全球已經有了一千六百個公平貿易城市,而日本熊本市在二O一一年成為亞洲第一個公貿易城市,韓國首爾在其後更發願要成為「全世界最大的公平貿易城市」。香港目前正在積極倡議中,台灣如果能成功申請,可望成為亞洲第三個公平貿易城市。

目前台北市只要市議會通過相關法案,就能達到申請公平貿易城市的條件。民眾羅承惠說,雖然很難改變全球不公平的經濟體系,但他會購買公平貿易商品,也很認同公平貿易的理念,支持台北成為公平貿易城市。

「台北市成為公平貿易城市可以提升國際形象,為台北加分。」生態綠業務經理詹慧珍表示,生態綠未來會花半年到一年的時間,發起公民連署活動,當連署到達一定的門檻,便會要求台北市政府向議會提案,讓公平貿易成為政府政策的一部分。

詹慧珍說,像是歐盟在二O一四年一月通過了公平貿易採購法,未來公部門在編列預算時,會有一部分的比例做為公平貿易的採購。此外,在教育方面,希望未來可以在教科書裡看到關於公平貿易更詳盡的內容,公部門也能更積極的在校園推動公平貿易活動。

申請成為國際公平貿易城市的五項條件。

堅持的力量 生態綠推八年公平貿易

余宛如認為公平貿易不是口號,因此,生態綠成為了台灣第一家取得國際公平貿易認證的咖啡商,余宛如認為唯有做出成績,才會獲得肯定,所以每當她感到挫折與沮喪時,心裡就想把事情做好,所以也沒有時間煩心。

「一開始都走不出去。」余宛如苦笑說,創業很辛苦,只能靠時間去累積,她每天都在跟時間賽跑,當公司成長時,一直需要資金,很多人又不看好公平貿易,不願意投資,她只能靠演講與寫稿的費用,維持生活,但她一直堅信消費習慣在改變,而她看到的是全球的趨勢和潮流。

隨著時間的累積,有越來越多人支持且相信公平貿易,生態綠也輔導慢飛兒、怡和祥、畢嘉士、True Fresh等商家自己取得公平貿易認證。生態綠的通路目前已經有四百多家,像是頂好超市、誠品書店、聖德科斯、新光三越的超市等,全台也有七十幾家咖啡店在使用生態綠的咖啡豆。

生態綠公平貿易咖啡豆。

公平貿易 解決食安問題

台灣近年來食安問題層出不窮,如何解決台灣食安問題?詹慧珍說,公平貿易是很好的解決方式。公平貿易的價值在於透明,透過資訊透明,可以很容易追本溯源,找到問題源頭,如果所有的食品產業鏈都透明化,食品業者就不敢偷工減料、違法添加有害物質,消費者也能買得安心。

生態綠是台灣少數幾家從上游做到下游的咖啡商,但卻在今年結束營運,詹慧珍舉義美總經理高志明在台灣爆出茶安風波時的發文來說,高志明在當時批評政府本末倒置,不溯源管理幾千家廠商、農戶,反而管理下游數萬家廠商,這使生態重新思考定位,決定當有良心的咖啡上游廠商。

台灣的咖啡產業很破碎,原料供應商、中盤商與下游廠商每個環節通常都是斷裂的,當生態綠從產地選豆、挑豆、烘豆,到製作成一杯咖啡,參與過每個產業鏈後,他們更堅信了一個健全供應鏈的重要性,唯有從上游開始把關,才能提供好的原物料給中下游。

生態綠烘焙咖啡的設備。
退居幕後 找尋對話空間

生態綠退到上游後,更加積極找尋與社會大眾對話的機會,從二O一二年開始培訓公平貿易講師,到今年開始培育公平貿易翻譯志工,翻譯世界上每一個角落推動公平貿易的故事,並且在生態綠臉書上定期更新公平貿易相關文章與新聞。此外,也輔導商家取得公平貿易認證、推動公平貿易校園、公平貿易茶水間,希望從生活開始,扭轉民眾的消費習慣,導引台灣到對整個世界更友善的地方。

「我與你分享我看到的這個世界,只是你能不能感受到。」余宛如說,八年的推廣,雖然還是有人不了解公平貿易的意義,但她認為只要花時間教育消費者,很多人都可以接受並認同公平貿易。

余宛如用咖啡豆將自己放進國際複雜的貿易體系,如今她可以驕傲的說:「全台灣沒有人比我更懂公平貿易。」


延伸閱讀

生態綠股份有限公司

台灣公平交易協會

公平貿易城市「台北準備好了」



輝要無毒菜園 彈藥庫變農園

$
0
0

      

【記者朱佳盈、李旻珊/新北市報導】走出土城捷運站不到五分鐘,還來不及放慢都市生活的快速腳步,就被一群雞、鴨給包圍。位於土城彈藥庫內的輝要無毒菜園,二OO七年,最後一批助手彈藥庫的軍方人員撤走後,原本要被規劃作為看守所與商業用地,邱顯輝為了保護自家的農地,決定站出來與政府抗爭,希望可以永續保留將片「土城後花園」。


退休後的邱顯輝回到自己的家鄉來種菜,希望可以保留土城最後一塊後花。

退休後來種菜

「希望可以過我想過的生活!」這是邱顯輝最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因為秉持著這個理念,在冷凍空調公司任職二十八年後,二OO六年,他決定要離開抬頭看不見天空、望出窗外看不見山林的工作環境,回到土城的自家菜園,與高齡的父親一起種菜。

二OO六年,最後一批駐守彈藥庫的軍方人員撤走後,為一塊未被開發的都市處女地,因此政府決定要將一二六公頃的彈藥庫土地規劃成住宅區、看守所,以及商業用地。邱顯輝不願看著自家的農地被政府徵收,作為商業用途,他與附近的居民一起走入內政部,希望可以達到農地農用的訴求。

終於在二OO七年,暫時保護住了原土城彈藥庫的這塊土地。同時,邱顯輝也希望土地可以達到永續發展,決定轉型父親多年以來,慣行農法的種植方式,成立了「輝要無毒菜園」。

邱顯輝「要」無毒菜園

為了將農地轉型為有機,並展現自己渴望無毒蔬菜的決心,邱顯輝將菜園命名為「輝要無毒菜園」,邱顯輝「要」一個純淨無毒的有機菜園。

他也積極地到農業改良場上課,並四處打探學習。然而,有機這條路走得並不順遂。他的父親說:「以前噴灑農藥、使用化學肥料,菜都不一定漂亮,蟲也都殺不死,更何況是有機?」再加上一直以來使用慣行農法栽種的土地有機質不足,作物無法生長也種不起來,多次的失敗讓他萌生出放棄的念頭。

每當想要放棄的時候,邱顯輝就會告訴自己「人要往前而不是往後,遇到問題要解決而不是放棄」,所以他決定重拾信心,終於再多次的嘗試之下,二O一一年,作物終於不再是種了就死,開始有所起色。

他除了不使用化學肥料之外,也自己從市場撿蔬果殘渣、魚頭、魚腸等廢料,只做成有機堆肥以改善土質,採用無毒耕作,期許照顧更多人的健康。

邱顯輝在自己搭設的農舍旁,養了約莫七十隻雞。他笑說,這些雞是他的員工,每當清晨與傍晚時,他就會打開雞舍的門,雞群們會一窩蜂地衝出來,幫忙吃掉有機堆肥旁的蛆蟲。

買菜的人沒有挑菜的權利

零點三公頃的輝要無毒菜園,種植著各式各樣的作物,如:九層塔、玉米、小黃光、大陸妹等等,但種植的數量並不多,賣完了就必須要等到下一個生長季節。因此買菜的人沒有挑菜的權利,菜園裡有什麼就吃什麼,沒了就必須等到下一季。

邱顯輝也堅持著「吃當季、吃當地」的理念,跟隨著大自然的運行,吃進當季生長的蔬果,對人體的絕對有正面的幫助。

除了可以透過固定時程的農夫市集購買蔬菜之外,也可直接拜訪輝要無毒菜園進行蔬菜的購買。邱顯輝表示,希望消費者可以親自來拜訪菜園,因為透過消費者與生產者面對面的對話,不僅可讓消費者在菜園走走逛逛、親近大自然,更可以讓消費者吃得安心、吃得健康。

遠從三峽至菜園買菜的劉小姐說,一開始是透過朋友的介紹認識了邱顯輝,逢周末一定都會跟著丈夫到輝要無毒菜園,購買一個禮拜的蔬菜量吃,這一吃就是兩年。邱顯輝種的蔬菜吃得出一種天然的甜味,尤其是玉米,就連生吃都像水果一樣鮮甜多汁。

每個禮拜都會遠從三峽至菜園買菜的劉小姐,一買就是七、八百元。 

堅持農地農用 傳承永續觀念

原本只有邱顯輝一個人在打理著菜園,現在多了兒子邱奕豪的幫忙後,相較之下也輕鬆許多。二十六歲的邱奕豪,從小,田地就是他玩耍的後花園。看著爸爸從與政府的開發案抗爭到成立輝要無毒菜園,深感爸爸的辛苦,決定退伍之後,放棄本科資訊系的工作,回到菜園與爸爸一起耕種。

邱奕豪不僅幫爸爸種菜,也會幫忙研發麵包、披薩等產品,提供給至菜園參觀的團體們享用。 

對於未來,邱顯輝說,其實自己期望的並沒有很多,只希望這片土地可以繼續農地農用,作為土城的後花園。也希望為可以將自己永續發展的觀念,推廣給社會大眾。


延伸閱讀


淡水魚的店 媽媽織出夢想

$
0
0

      

【記者許稚佳、林哲緯/新北市報導】秀鈺是一位五十多歲的單親媽媽,獨自撫養孩子長大的她,原本是擔任管家的工作,負責照顧雇主家的孩子,後來因雇主家中孩子已經長大,不再需要陪伴,所以辭去工作,但不想成為孩子的負擔,為了解決經濟重擔,她選擇再度出來就業,對於手工藝有濃厚興趣的她,走進了「淡水魚的店」。




「淡水魚的店」媽媽們展示自己做的作品。

淡水魚的店 媽媽學做手工藝

走進店裡,琳瑯滿目的手工藝品,從小吊飾、絨毛娃娃、羊毛氈拖鞋、帽子到純羊毛絲巾應有盡有,而這些精緻又多樣的東西,全是出自於一群背負經濟重擔、獨撐家計的單親媽媽們的巧手,秀鈺說:「一開始進來,純粹有興趣,但完全不會,都是靠比較早來的媽媽以及老師教導。」

淡水魚的店是婦女展業協會為了要協助淡水地區的單親以及弱勢婦女在淡水成立的服務站,希望能夠透過婦女的職能培訓,讓他們重拾信心,並且協助他們出去自行創業。

淡水魚的店目前成立已經六年,從原本在淡水老街實體店面販售,到現在採用網路販售以及市集擺攤的模式,督導高淑玲表示,淡水魚的店主要是以手工藝培訓讓婦女學會一技之長,從學習畫設計圖、選材料、拼布、織布、販售,都讓婦女們自己來,希望在這過程中,能夠讓他們重拾自信,累積實力。

做中學 從無到有建立自信

今年淡水魚的店有三位婦女,其中一位是四十歲的淑芬,她在淡水魚的店已經兩年了,高淑玲表示,一開始淑芬來時,也許是因為遠離職場太久,防衛心很重,和大家處不好,但透過長時間給他適當的職場倫理教育、請專業老師教導手工藝、讓他學習如何宣傳商品,漸漸的,淑芬做出樂趣、做出自信,她的個性開始變得開朗。

淑芬說:「現在來這裡都好開心,沒上班的時候,也開始會有人請我去教手工藝呢!」已經成為老師的淑芬,口齒清晰、流暢的介紹自己做的錢包,從無到有,講得鉅細靡遺,喜悅神情不言而喻,淑芬說:「現在東西賣出去,都還會捨不得呢,做出一個作品就像生小孩一樣。」

「淡水魚的店」讓媽媽們從頭學起,讓他們在過程中累積信心和實力。

從過程中 走出失敗與挫折

高淑玲表示,也許因為單親的情況很多,所以這個議題常常不被重視,但其實有很多媽媽們在婚姻中失敗,他們往往帶著一顆受傷的心,高淑玲說:「這些媽媽們只是需要一些幫助,否則他們有些根本不知道自己的人生為什麼會是這樣的。」

淡水魚的店,選擇以手工藝為出發點,高淑玲表示,因為手工藝的入門門檻比較低,加上觀察到婦女的手巧心細,因此決定以手工藝為起點讓媽媽們學習。淡水魚的店會定期請專任老師來教授手工藝的相關課程,督導以及社工們則是會負責教育職場倫理以及定期的諮詢談話,長久下來,媽媽們做出興趣,也漸漸的建立自信心以及成就感,高淑玲說:「可以透過工作上的成就和自信,讓媽媽們覺得自己的人生不是一直都是失敗的。」

淑芬說:「現在學會做這些東西,平常在家裡,孩子或朋友生日,都會想親手做禮物給他們,他們都好喜歡,拿出去擺攤的時候,客人稱讚、購買也都會讓我開心一整天。」淡水魚的店,不僅讓媽媽們有工作可以負擔家計,也讓他們嘗到重返職場的那份喜悅與自信。

淑芬從完全不會,到現在已經可以在外面開課,成為老師。

延伸閱讀

淡水魚的店粉絲專業

社團法人台灣婦女展業協會

淡水魚的店



勝利加油站 找出身障者勝利人生

$
0
0

     

【記者王心穎、顧濟韋/台北報導】宏亮又親切的「歡迎光臨」,是一進勝利加油站就能聽到的問候。勝利加油站中的員工九成為身障者 。在這裡,除了提供給身障者工作機會,與其他庇護工場合作,販賣由庇護工場製作的手工皂、蛋糕等,以公益挺公益的模式,幫助更多身障者。




勝利發展中心 提供多元就業服務

勝利潛能發展中心於西元二OOO年成立,目前共有四十二間庇護工場,服務項目多元,如販賣甜點的北歐先生手工甜點專賣店、勝利手工琉璃、勝利數位設計印刷中心等,讓無法進入一般職場的身障者,能夠透過與職業訓練中心的媒合,選擇最適合自己的就業環境。

勝利加油站於二OO四年以庇護工場的模式成立,內部約有六十位身障員工與八位就業輔導員組成 。庇護工場計酬方式是身障者的產能為基準,社會企業則是以企業模式營運,薪資比照一般人。隨著內部員工對工作內容的熟悉度與工作的功能性提高,加油站在二O一四年轉型,以社會企業模式營運。

加油站員工把洗好的車子擦乾。

勝利加油站 愛的要求鐵的紀律

秉持著以照顧身障者為優先的精神營運,一般加油站都是二十四小時全年無休、分為三班制,一班八小時。勝利加油站考量到員工們的身心狀況,體力不如一般人、上下班時需要較多時間通勤,日班與夜班的工作時間都是七點五個小時。

曾在全國加油站工作,目前為勝利加油站營運組長的李志平說,在訓練員工最重要的原則就是了解他們、以鼓勵溝通代替責備。如員工在洗車時,因行動不便動作慢,此時就必須透過溝通,找出最適合身障者的工作模式,如將抹布縫製成手套的樣子,讓身障者能夠快速、有效率的完成工作對他而言,職場、家庭、與身障者本身就像是黃金三角關係,唯有三者保持良好的溝通,才能確實的幫助到身障者。

就業輔導員陳柏元說,在加油站裡必須花較多的時間要求員工,並且時時刻刻注意他們的身心狀態。如有精神障礙的員工,就必須與他的家人保持良好的溝通管道、除了工作上的要求,更要盯著他們吃藥,才能讓員工的情況穩定。

李志平說:「人都會老,根據統計,身障者到了五十歲左右,身體就會進入衰退期,身障者父母們總會擔心,若自己離開人世,孩子的該何去何從?若身障者有能力養活自己,這樣就夠了。」因此,培養他們的一技之長,就是李志平在加油站中最重視的。

因此,對於員工們的要求則會更加嚴格。李志平說,一般加油站遇到客人時,不一定會喊歡迎光臨,但在勝利中,員工們必須親切的向每位客人問好,讓這些基本的要求變成習慣,將來到了其他環境工作,就會比別人多一項競爭力。

加油站員工幫客人做加油前的保養。

公益挺公益 幫助更多需要的人

一般加油站常會設置複合商店,販賣各式各樣民生用品,勝利加油站也一樣。但不同的是,這裡是由加油站的員工替客人加油時,販售其他庇護工場的商品、以及小農種植的無毒有機農產品為主。

李志平說,加油站是一個通路,透過這個通路,與更多需要幫助的團體合作,加油站曾販售過光仁基金會庇護工場製作的抹布、手工皂、以及勝利潛能發展中心旗下的北歐先生甜點店、大安農場的土雞蛋。更販售過台南的文旦、花蓮的蜜橙、古坑的柳丁等。

李志平說,身障者在替客戶加油時,向客人介紹近期販售的商品,能夠增加他們與他人溝通、應對的機會,不是只會加油的標準流程,這樣的目的就是希望他們能夠多一項技能。而加油站也會根據業績多寡加薪作為鼓勵,讓員工更有成就感與動力。

林義鴻,十三年前因動脈性畸形瘤導致中風,四肢只有一手一腳能夠正常運作。兩年前他來到了勝利加油站,從一開始的客戶洗車,經過訓練與努力,到現在能夠替客戶加油、溝通。他說,雖然無法像其他人一天能夠販售二、三十項商品,但只要能將商品販售出去、就會得到成就感,每天在這裡工作,也讓他覺得很開心。

嚴格要求穩定發展 開創新業務

李志平說,加油站就是一個服務業,對於員工,必須以和一般加油站的要求一樣、了解客戶的需求才能有更穩定的發展。只是給員工更多的空間去學習與適應。

未來,勝利加油站也將往咖啡飲品店發展,透過得來速的方式結合飲料店與加油站,提供身障者更多就業機會外,也讓消費者享有更完善、美好的消費經驗。


延伸閱讀

勝利身心障礙潛能發展中心

勝利加油站

勝利加油站|Facebook



滾球助復健 洪長志滾出金牌

$
0
0

      

【記者李依純、賴琬臻/台北市報導】陽明教養院院生洪長志從小罹患腦性麻痺,無法站立及行走,也無法控制自己的手部肌肉,不論是緊握拳頭或是放鬆雙手,對他來說,都是一大難題。十年前,陽明教養院引進了地板滾球運動,洪長志跟著治療師及其他院生一同學習滾球。一開始,他連拿起一顆兩百七十五公克的滾球都有困難,但他憑著興趣及好勝心努力練習,用堅毅的心克服無力的雙手,不僅滾出信心,更滾出全國地板滾球賽冠軍。




地板滾球運動 助復健又增自信

地板滾球是殘障奧運的運動項目之一,特別針對患有腦性麻痺、外傷性腦傷、中風、非進行性腦傷或肌肉萎縮等重度動作困難者所設計的競賽項目。滾球運動中,雖然用到的肢體動作較少,卻需要極高的技巧及策略,對重度身心障礙者而言,不僅是復健,更是合適的休閒運動。

陽明教養院十年前引進地板滾球,成立地板滾球隊,藉由地板滾球的練習及院內聯誼賽,增添院生的生活豐富度,也讓他們從比賽中得到自信。身兼院內物理治療師及滾球教練的侯瑋玲表示,滾球的規則看似簡單,但,光是要讓院內障礙程度不一的院生們通通了解,就不是件易事。

話雖如此,侯瑋玲及院內其他輔導員仍耐心教導院生,不斷重複示範及講解滾球比賽規則,諸如輪椅壓線要罰球、距離遠近的判斷、丟球的界線等等,不厭其煩地講到所有院生都了解為止。侯瑋玲笑說:「一開始只是想讓院生多一點休閒活動,希望他們能邊玩球邊復健,根本沒想到可以玩到出去比賽。」

洪長志瞄準方向,準備擲球。

熱愛挑戰 自己的問題自己解決

洪長志就在侯瑋玲的悉心教導下,練出了興趣。由於罹患腦麻,洪長志沒有辦法控制自己的手部肌肉,無法隨心所欲地將手張開或彎曲,而這也讓他在剛開始接觸滾球時,吃盡了苦頭,但他沒有因此而卻步,仍然不斷地練習最基礎的投擲動作。院內輔導員梁杰民便說:「長志的技術不一定是最好的,但求勝心肯定是最強的。」

儘管無法靈活控制自己的雙手,洪長志仍舊找出了專屬於自己的擲球方法,利用輪椅上的木板搓動滾球,將滾球搓到自己手部肌肉可以掌握的角度,再一舉丟出滾球。 洪長志的高度自理能力,除了實踐在滾球運動外,在生活中,不論上下輪椅、穿脫衣服或洗澡,他也都能夠「自己來」,獨立地找出方法,解決問題。

洪長志在椅板上搓球。

就是要贏 洪長志不喜歡輸的感覺

在參加全國身心障礙運動會地板滾球賽前,洪長志主動告訴侯瑋玲:「我想得獎。」,侯瑋玲便陪著他不斷地練習,她說:「他想得獎,我就支持他。」在練習的過程中,侯瑋玲除了在精神上給予洪長志大力的鼓勵外,更是找出各種滾球用的道具,安排比賽中可能會出現的跳球、撞球等狀況題讓他充分練習。

洪長志的好勝心強烈,在練習中若是輸掉了比賽,便會不斷要求治療師或是輔導員再給他一次機會,梁杰民笑說:「老師常常被他找來陪他一直打、一直打,打到他贏了,才肯罷休。」洪長志比別人更認真,也比別人練習得更多,就這樣在他一聲聲的「再來一次」、「再來一次」中,他的實力不斷地增加,體力也在無形之中增強了許多。

侯瑋玲形容,「長志的技術不一定比別人好,但他的續航力卻是數一數二。」在比賽時,洪長志也能夠克制自己的緊張感,穩定地表現出應有的實力。儘管沒有最頂尖的球技,洪長志用他的好體力及一顆堅毅的心,一路打到了冠軍。問起明年要不要再拿一個冠軍,洪長志吃力卻大聲地說:「要!」

洪長志驕傲地掛上金牌。


延伸閱讀

臺北市立陽明教養院

台灣地板滾球資訊交流平台

《用心生活》金牌滾球選手 腦麻洪長志 滾動275克的夢想



人生百味 賣出生命第一百零一味

$
0
0

     

【記者王心穎、顧濟韋/台北市報導】張孝呈,綽號校長,五年前罹患淋巴癌,行動不方便,必須靠輪椅行動。兩年前,校長成為了街賣者,以販賣鮮花,如百合、玫瑰與植栽為主,在兩個月前加入人生百味團隊。透過與團隊的合作,將台灣的優良產品推廣至社會中,讓街賣計畫變成台灣風土的一扇窗。




人生百味 從田野調查開始

二O一四年太陽花學運時,人生百味團隊朱冠蓁、巫彥德、張書懷參與抗爭。在一次不經意的情況下,看到一位老婆婆辛苦地推著手推車、整理著回收物,於是他們開始思考,若建立一個網路平台,透過平台標示出這些做回收的阿公阿嬤所在據點以及出現的時間、特殊情況等,人們就能夠將回收物拿給就近的長輩們,讓長輩們能夠有更多的回收物能夠賣錢,得以餬口,這就是人生百味的第一步:把回收物拿給阿公阿嬤計畫。計畫成立至今,從一開始只記錄不到十位回收者,到目前 現在已掌握到全台約有兩百位阿公阿嬤的蹤跡,且持續增加中。

在學運時,朱冠蓁的朋友看到一位街友伯伯想吃學運所募集的物資,卻遭到一對年輕情侶制止。使她思考,在學運中物資是完全不缺乏的,但社會上卻有很多人無法溫飽。經過與物資站的協調,朱冠蓁便拿了一箱包子前往龍山寺,將食物分享給街友們。

與街友初次接觸後,朱冠蓁發現,對街友有許多歧見。同時她也發現,人類吃東西時是處於一個很放鬆、分享的狀態,若能以食物當作介質,透過食物認識更多人,是一個簡單有趣又清楚的方式。因此,石頭湯計畫便誕生了-透過募集人們家中的剩食,在每個月的最後一個周末晚上-街友經濟狀況較為拮据但也因為不需工作而感到放鬆的時刻,準備一碗熱呼呼的食物,與街友分享、交流。

目前,石頭湯計畫也和許多單位合作,如政治大學SHARE 5團隊、輔仁大學以及許多外燴、婚禮廠商等,希望達成石頭湯接力目標,讓街友們天天都能有熱呼呼的食物能夠享用,又能達成資源不浪費的環保目標。

街賣計畫 將土地與公益連結

街賣計畫的靈感來源來自前兩個計畫。朱冠蓁說,把回收物拿給阿公阿嬤與石頭湯計畫,就像是街賣計畫的田野調查。與街友對談、相處的過程中,深入了解生活困難的人需求是甚麼、想要的是甚麼,從最低的視角重新整理問題。二O一五年四月,有了前面的經驗,人生百味團隊開始了街賣計畫,透過與好食機、日月潭好茶場等農民直接合作,販賣經過有機認證的紅茶、花生糖,讓街賣者能夠販賣不同商品,同時結合土地與公益。

在利潤分配上,生產茶葉、花生糖的農夫們會取得售價的50-80%,街賣者會取得15-30%,而剩餘的就是給人生百味,作為營運基金。朱冠蓁說,在營運上一開始會比較辛苦,但若打出知名度,讓社會上大眾知道這些商品,營運上就會更順暢些。

人生百味團隊與街賣者校長(左一),一起在輔大校園中擺攤。

朱冠蓁說,台灣人非常熱心,對於街賣者在路上販賣商品都會很熱心地支持,但回購率往往不高,這是因為街賣存在兩個問題:品質與集團。消費者不確定產品的品質,不敢再回購,同時,也害怕街賣者背後有著集團操控,不敢向前購買。而人生百味街賣計畫,就是希望改善這兩個問題。在街賣者販售商品時,將資訊公開,讓消費者能夠知道商品是經過認證、也是有品牌的,建立彼此的信任度,才能將產品順利販賣出去。

在東門捷運站的街賣者小明。

目前,人生百味街賣計畫共有四位街賣者參與。其中一員的小明,平日在捷運東門站販售,早上賣玉蘭花,下午賣彩券與人生百味產品為主,遇到熟客來買彩券時會向客人介紹一下街賣計畫販賣的商品。他說,有些客人會因為看到人生百味團隊在網路上提供的資訊,特地前來向他購買商品,使他非常感動,而計畫仍處於起步階段,若能多加宣傳,能夠幫助更多人。

在未來,人生百味團隊也會和社會單位合作,希望能與更多街賣者合作。也會針對不同樣貌街賣者的特色:行動不便坐輪椅的、行動不便但仍能站立的、無任何配備的街賣者,塑造出專屬於他們的展示空間,讓街賣商品能夠更順暢的推廣出去。


延伸閱讀

人生百味

把回收拿給阿公阿嬤

石頭湯計畫



看戲無距離 台南人創新舞台經驗

$
0
0

     

【記者曾貴停、黃欣安/台南市報導】台南市中心的公園路321巷,懷舊的日式建築,充滿著濃濃的藝術氣息。走進屋裡,幽暗的燈光照著日式榻榻米,一眼望去會認為這裡僅是一般人家,但這裡是台南人劇團的聚落,也是你意想不到的表演舞台。台南人劇團團長李維睦笑笑地說:「你可能想不到,之前民眾就坐在客廳,看著團員在一旁的窗台邊演出。」


在《戲弄321小戲節―原地散步》中,台南人劇團聯合台南在地那個劇團及影響 · 新劇場共同演出。(照片來源:台南人劇團)

籌組在地劇團唱出土地故事

一九八七年,天主教會及華燈藝術中心紀寒竹神父號召一群社會中喜愛戲劇的青年,共組「華燈劇團」。有了劇團,青年們有了可以一起分享喜好的朋友,更有一個共同嘗試演出的地方。而李維睦就是當時加入華燈劇團的青年之一,他說當時神父對影巷和電影多有研究,因此會問他們要不要組成攝影團隊或劇團等。所以在神父問他要不要加入劇團時,他也毫不猶豫的投入其中。

華燈劇團是台南當地發展悠久的現代劇團,在成員們及神父的共同努力下,希望透過成員們的喜好和能力發展出不同的戲劇類型。雖然原先劇團是由各行各業的青年所組成,但憑著對戲劇的熱愛,讓他們不亞於其他專業科系組成的劇團。但因為劇團的排練和演出時間日增,造成華燈藝術中心不敷使用,再加上神父退休後將回到美國。於是神父鼓勵他們走出自己的路,他們憑藉著累積的經驗,劇團日臻成熟,從此以「台南人」作為自己的目標,將台南的風俗民情融入自己的戲劇當中。如二〇一五年的「阿章師の拉哩歐」,便是用台灣民謠唱出台灣土地上故事。

在劇團的表演中,觀眾和舞台間的界線被消除,觀眾可以隨意就坐欣賞團員的演出。(照片來源:台南人劇團提供)

打破傳統讓觀眾成為舞台一部分

許多人對於戲場的想像,仍然是走進戲院坐在距離舞台一尺甚至是更遠的觀眾席,欣賞著台上的表演。在傳統的演出模式下,舞台常無形中與觀眾拉開距離,造成民眾難以融入劇情,因而無法達到「看戲」的目的――戲與民眾的生活產生共鳴。

在台南人嘗試讓觀眾成為舞台的一部份後,戲劇突破傳統的演出形式,舞台與觀眾席不再有明顯的界線,觀眾可以在舞台上和演員一起互動。就像李維睦憶起表演場景,笑著說明當時觀眾就坐沙發上看著在窗台邊演出的情形。劇團創新的演出模式,除了消弭舞台和觀眾的界線,更讓觀眾從不同的角度解讀戲劇的內涵。過去觀眾僅僅是「欣賞者」,然而現在觀眾的位置、神情都有可能影響著演出的內容,讓觀眾也能成為戲劇中的主角。

李維睦說,戲劇有無限種呈現方式,去年的戲以台南小吃做為主題,看戲的民眾入場後可以自己選擇要先看廚師表演炒菜,還是先到客廳聽講故事,當然也能端著廚師煮好的菜再到下個場景邊吃邊看戲,「就像我們在家裡,可以跟打電腦的弟弟講完話,再去看媽媽洗衣服,就算沒有重頭參與,也不會看不懂他們在做什麼。」

和其他劇團不一樣,台南人的戲劇經常使用「環境劇場」,直接在建築物中或是大自然中演出。(照片來源:台南人劇團提供)

用自己力量創造機會回饋在地

從原身「華燈劇團」開始,台南人劇團一直在台南引領著現代戲劇的發展。過去的經驗和累積的名聲,劇團認為在自己能力範圍所及之下,應該帶領著在地劇團茁壯成長。所以在台南人劇團的許多表演中,都會邀請其他劇團的一同參與演出,讓喜歡台南人劇團的觀眾也能認識更多的在地劇團。李維睦說 :「這就是我們和大家不一樣的地方。」不同於其他劇團,在台南人的戲劇的演出中,還能同時欣賞到各式各樣的演出風格和作品。

李維睦在《三二一小戲節》中,便邀請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飛人集社劇團和耳邊風工作站等一同演出。在公園路321巷藝術聚落的日式建築物中,民眾除了可以看到台南人劇團籌辦多時的作品《陳X雄》外,更可以看到其他劇團響應這次的主題《走X戲 · 交換記憶》而準備的戲劇。在新的演出模式中,民眾在各劇團間「一邊遊走、一邊欣賞」,與演員們互動著,也創造著台南在地獨道的戲劇經驗。


延伸閱讀

台南人官方網站

台南公園路「321巷」藝術聚落

三二一小戲節「走X戲· 交換記憶」



Viewing all 875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