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生命力新聞
Viewing all 875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老仙角登上小巨蛋 開啟青春之旅

$
0
0


【記者計雯婉、林嘉勤/台北市報導】讓一羣平均年齡已經高達七十八歲的爺爺奶奶站上小巨蛋的舞臺表演,你是不是覺得這一定不可能?然而「仙角百老匯」做到了,他們從各個地方挑選出符合今年舞台秀主題的十個表演團體,十個表演團體又分區集訓了一年多,才終於在台北小巨蛋完成了第三次素人銀髮大型舞台秀。表演主題以青春、活力為關鍵字,而內容則是老人們的原民舞蹈、國標舞、拉拉隊表演、街舞、打鼓等。

     


表演緣起與準備

「仙角百老匯」由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與台北市政府體育局合作創辦。從二〇一二年以來,今年已經是「仙角百老匯」第三次登上小巨蛋的舞台了。前兩次的「仙角百老匯」分別以「夢想樹」與「老仙角的奇幻旅程」作為主題,而今年的「仙角百老匯」,則選擇了「青春拉吉歐」作為主題,拉吉歐是台語,意為錄音機,整場演出則是用「拉吉歐」串起橫跨不同族群、不同時空的音樂故事。弘道表示想要在今年這場表演中呈現出跟以往兩場不同的東西,即更專注於他們最一開始的想法與初衷:幫助老人圓夢。而這樣的圓夢不是短暫的,不是在舞台上的幾個小時而已,而是持續性的,讓長輩們可以發現並實現自我價值,將「銀髮活力」一直維持下去。

在這樣的期許之下,弘道基金會在一開始就制定了此次「仙角百老匯」舞台秀的主題和方向,即「青春拉吉歐」,然後根據主題劇情的需要在全國各地找到了十個符合主題的老年表演團隊。這十個團隊分別來自花蓮玉里關懷站、彰化大村鄉擺塘社區、台中龍井區山腳社區發展協會、新竹關西鎮東方早起協會、台中霧峰區四德社區發展協會、嘉義達邦長青活力站、宜蘭竹林養護院、雲林立同仁仁愛之家、紐西蘭The Hip Op-eration、新莊志工站。

不論是遙遠的阿里山還是花蓮玉里,舞台秀的導演和志工都會堅持親自到他們的部落去看選上的表演。同時也會告知那些沒有被選上的團體,並不是他們不夠好,而是他們表演的內容與主題關聯性不強,所以明年他們還有很大的機會。另外,導演和志工也會用自己的專業知識去教導這些阿公阿嬤,讓他們更加適合小巨蛋的舞台。導演表示:在探訪這十個表演團體時,也希望能夠盡自己的力讓阿公阿嬤在毫無壓力,不會覺得辛苦的情況下練習表演,讓他們只是因為興趣和喜歡才站在小巨蛋的舞台上。

表演中的困難

在登上過小巨蛋的各個表演團體中,「仙角百老匯」的阿公阿嬤是最特別的。因為老年人一些普遍的生理和心理狀況,這些老人們需要花上比年輕人多上幾倍的時間來進行練習。然而為了讓他們的表演能夠符合他們自己的期待,也符合在場觀眾的期待,一年的準備時間里,導演和志工們都一直陪伴著老人們練習。

各個團隊的訓練均在他們各自的社區,各個社區也都有志工會幫忙召集老人做每週固定時間的訓練。在採訪十個表演團隊之一的新莊老人福利基金會新莊志工站時,志願者黃寶鳳告訴我們:這些阿公阿嬤,平均年紀都已經七、八十,但還是每個禮拜風雨無阻,堅持來訓練。最早期還做到一個禮拜固定訓練兩次,後來才改成了一次。有個成員以前出過車禍,當時甚至連行走都成問題,但現在經過快一年的訓練,已經能連續跳幾隻舞了。

對於這些老人家,表演中的困難可能是耳朵重聽、腿腳不便、記性不好等等。而對於導演來說,困難則是協助老人家以及如何去說服那些專業訓練人員不要放棄這些老人家。導演表示:「我發現訓練的時候,連專業人員,都會把坐著輪椅的老人排到隊伍後面,但我覺得他們應該要做的應該是耐心地幫助老人家建立信心。」

在舞蹈動作方面,導演表示:「與平常導演自己的劇團不一樣,老人家常常會不記動作,他們每個人也都有體力和能力上的差別,於是在設計動作的修正時,要避免造成身體的運動傷害不給高難度技巧的、快速的、傷害性的動作。而是發展更適合的動作,平衡他們的能力。比如一個青蛙跳,表演時跳一次沒什麼,但訓練的時候是要跳很多次的。這也是設計表演時的一大難題。」

年輕不要留白的歌曲表演。
在休息室里準備的老人向我們介紹表演。

成功表演

「當天的表演,從上午九點的彩排開始,然後緊接著下午和晚上的兩場演出,對這些老人家來講很辛苦,這麼辛苦,為什麼他們還願意來?因為他們在這次表演中找回了自己的尊嚴和自信心。因此不管表演如何,我都覺得是完美的落幕。」導演李名正這樣形容老人們當天的表現。

表演分成十二個體現年輕活力的主題,而表演者是來自全國各地及紐西蘭的三百位長輩,平均年齡七十五歲,最高年齡九十五歲,他們站在舞台上,完全沒有膽怯。首先是來自花蓮的原住民阿公阿嬤的「原住民的太陽」開場舞;隨後是來自彰化擺塘社區的快閃打擊樂表演;之後,則是來自台中、新竹、嘉義等地的社區長輩的精彩歌舞;再加上口琴吹奏搭配國標舞的表演、氣勢磅礴的大鼓演出和拉拉隊表演;來自紐西蘭的街舞樂隊表演;來自弘道新莊志工站的銀髮志工的歌舞表演。讓大家見證了不可思議的高齡活力。

休息室里的新莊志工站表演團體和志工。
導演表示:「對於觀眾來講,表演的專業性是一點,但更希望他們能夠看到這群老人家的練習過程裡面的專注和分享。也希望年輕人可以很深刻地體認到,從前台灣人刻苦耐勞、奮發向上的精神,這是現在台灣年輕人正缺乏的。」

表演的最後一個曲目安排的是「年輕不要留白」這首歌,意寓可以在這些老人家身上看到每一顆年輕的心,看到他們過往的經驗,看到他們不服老,而是享受這個過程。看到他們生命中的感動。「盡情揮灑自己的色彩,年輕不要留白,走出戶外放開你的胸懷。」


延伸閱讀

仙角百老匯官方網站

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臉書

仙角百老匯2——老仙角的奇幻旅程




用愛心做餅乾 如家一般的甜點店

$
0
0
【記者傅馨嫺、許政榆/台中市報導】Hanna’s手作花園隱身在東海大學附近的巷弄內,是學生午後最喜歡去的甜點店,同時也是一間喜餅店。「寶貝,你們來囉!」店內媽媽總是用親切的口吻招呼客人,對待客人像家人般關懷,原來店內的員工都是雇用二度就業媽媽;另外Hanna’s手作花園也聘請精神障礙病友,除了讓他們有工作的機會,同時也培訓他們在職場上謀生的能力。

     


Hanna’s手作花園的精障夥伴正在製作餅乾。


對孩子的愛心與堅持 創立烘焙坊

在榮總擔任洗腎護理師多年的Hanna(化名),看到許多患者因生理疾病而痛苦著,體認到飲食對健康的重要。因此身為六個孩子的母親,希望能給喜愛吃甜食的孩子健康安全的飲食,Hanna開始學做烘焙。在學烘焙的期間,Hanna發現市面上的糕點都添加了太多不健康的化學成分,因此她在先生的支持下,取得烘焙證照。

Hanna對烘焙越做越感興趣,她認為人生應該過的更有意義,為了實現自己的理想,便離開了護理師的工作,在二OO五年創立Hanna’s手作花園。對於食材的品質,Hanna有著不能妥協的堅持,她秉持著將客戶當作家人的理念,就算成本再高,她也要選用最天然健康的食材。

喜歡拼布的Hanna在店內會擺設許多自己的作品。

雇用二度就業媽媽 堅持以家為重

Hanna雇用了二度就業媽媽和精神障礙病友,希望給予他們工作機會及友善的工作環境。Hanna不僅會教媽媽們製作甜點的技巧,也會另外分享廚藝,甚至帶她們去各優質餐廳用餐同時訓練味蕾。Hanna說:「這些媽媽已經被我訓練到,給家人吃的飯菜、麵包、點心等都可以自己獨力完成。」她希望媽媽們將健康、天然的飲食習慣及觀念帶回家庭,給家人最安心的照顧。

在店內也有個不成文的規定,就是這些二度就業媽媽都要回家煮晚飯。Hanna希望在店內員工都能以「家」作為最重要的中心思想,因此Hanna並未強制規定媽媽們的上班時間,讓媽媽們可以接送孩子上下學、準時回家做晚飯。店內二度就業的媽媽Wendy(化名)說:「在這裡工作我可以安心照顧家庭,也能補貼家用。」

來到Hanna's手作花園的顧客,都可以免費試吃餅乾。
精障人士作夥伴 如家人一般對待

因為在榮總工作的經驗,讓Hanna萌生起雇用精神障礙病友的想法。「我覺得如果我們有能力就拉他們一把,這就是上帝給我們的任務!」雖然現在的社會較為開放,但還是有很多人對精障人士抱持著不友善的態度。許多人害怕精障人士的精神疾病,多半避而遠之。也因此精障人士相較於身障人士,除了難得到社會大眾的包容外,工作機會更是難尋。

其實聘用精神障礙病友有不少的限制與困難。因為精障人士沒辦法像一般人一樣長時間集中注意力,在製作餅乾時,常有精障夥伴的精神狀況不佳的狀況,但透過媽媽們的耐心指導,精障夥伴大部分都能克服問題;而對待精障夥伴必須十分注意對話的口吻及用語,否則可能會對他們造成傷害。此外,社區內住家也因為對精障人士的不了解,希望Hanna’s手作花園能離開社區,另尋別處開業。

Hanna希望烘焙坊能作為精障病友的中繼站,培訓他們在進入職場前的謀生技能。在跟精神障礙病友工作的同時,Hanna及媽媽們不僅將他們當作店內工作夥伴,也將他們視若己出。另一位在店內工作的媽媽Lisa(化名)表示,其實精障病友也是一般人,只是他們需要多一點的耐心與關懷,對待他們其實就像對待家人一樣。


延伸閱讀

Hanna’s手作花園官方網站

Hanna’s手作花園Facebook粉絲專頁

米多幸福烘焙坊Facebook粉絲專頁



台灣藍鵲茶 點燃坪林新生命

$
0
0
【記者尤文、郭昱宏/新北市報導】彎腰農夫市集的一隅,幾位台大城鄉所的學生正用心沖泡著茶葉,並小心翼翼將泡好的茶倒入茶杯中請大家試喝,他們都是「台灣藍鵲茶」的志工。台灣藍鵲茶是台大城鄉所的兩堂「環境規劃設計實習課」,在這兩堂課程中,他們走出教室,深入坪林,與茶農合作生產友善環境茶葉,並用創新手法協助行銷,希望在復興當地經濟的同時,保留坪林的蟲鳴鳥叫。

     

台灣藍鵲茶成員到坪林當地探視茶農、協助採茶。

用我們的方式 守護坪林與茶農

台灣藍鵲茶計劃是台大城鄉所的一門實習課,地點為坪林。坪林,因為地處翡翠水庫水源保護區,所以保留了固有的文化與生態,但伴隨雪山隧道的開通以及身處保護區的發展限制,讓許多居民認為坪林因此沒落。坪林距離台大約半小時車程,台灣藍鵲茶團隊認為可以將台大的資源投入當地、復興坪林,並用社會企業的模式來運作。

二〇一二年,台大城鄉所副教授張聖琳帶領一群同學深入坪林進行調查。一開始,他們和中華鳥會合作,參與政府的多元就業方案,輔導當地茶農成為導覽員,來對觀光客進行生態導覽。但事實上,這些茶農在進行完導覽解說後,還是會回歸到自己的茶園做例行性的除草等動作。這時,台大城鄉所的學生們才赫然發覺,茶農們像是被綁在辦公室裡打卡上下班,且這份工作並不足以維持他們的生計。

經過思考與討論,他們決定用其它方法來改變坪林,同時改善茶農的生活。因此,他們決定與茶農合作生產「友善環境」的茶葉,並幫助行銷。起初,台大城鄉所的學生們找了幾位盤商,並協調以較高的價格來收購茶農的茶葉,但被盤商拒絕,認為沒有利潤可言。

「所以,我們決定自己下來做做看。」台灣藍鵲茶成員郭名揚說,他們開始嘗試以高價收購友善環境的茶,並協助銷售。資金源自于成員之一的黃柏鈞,他背著家人借貸兩百萬,創立了台灣藍鵲茶這個社會企業 ,從產品的包裝到行銷由台大城鄉所的學生一手包辦,他們以坪林常見的特有種鳥類—台灣藍鵲作為品牌象徵,因為台灣藍鵲互助的精神與強悍的生命力,像極了台灣人的性格。

郭名揚表示,如果他們成功了,或許就能證明他們可以使用公平交易的方式收購茶葉,加上一些終端的行銷,讓這些茶能順利售出、被都市人所接受,茶農才能無後顧之憂的製作友善環境的茶葉。

坪林為悠久茶鄉,因為受水源保護區開墾限制,當地仍保有十幾年前的樣貌。

友善耕作 麵包與自然的拔河

友善環境的茶,簡而言之就是不使用任何農藥或化肥種植的茶葉,但想要栽種這種茶葉,要耗費的精力將會比平常多上數倍,產量也可能會只剩下原有的一半。在這種艱困的情況下,即使茶農想要轉型,若沒有適當的銷售管道,茶農是無法維持生計的。

因此,台灣藍鵲茶團隊決定利用契約耕作、茶園認養的方式向茶農收購茶葉,也就是說,確保「某部分」的茶園,一旦使用友善耕作方法種植,茶收成後就會被全數購入,並由台灣藍鵲茶協助銷售,茶農因此不用擔心成本或風險問題。

圖為參與藍鵲茶計劃的茶農之一,陳鈞傑,綽號黑人。

而之所以說「某部分」的茶園,是因為參與台灣藍鵲茶計劃的茶農,並不是把全部的農地都投入友善耕作,而是自我衡量過後,用自己能力所及的比例來投入友善耕作。參與台灣藍鵲茶計劃之一的茶農陳鈞傑,綽號黑人,他將大概四分地的茶園投入友善耕作。他說:「我們現在還有能力去幫小孩子做一些事情當然就是把農藥化肥(的面積)減得比較低,但完全沒有真的是沒辦法,因為現在環境與病蟲害無法平衡。」他表示,他之前也投入過純有機耕作計劃中,但放棄了,因為生活的壓力與經濟的不許可。

於是,陳鈞傑轉而投入藍鵲茶的計劃,雖然不是將全部的農田都以友善耕作種植,卻也利用部分農地友善耕作,把可能的農藥使用量降到最低,在經濟允許的基礎上,為自然盡一份心力。而目前參與台灣藍鵲茶計劃的不滿十位茶農中,也有採取全有機種植的。

台灣藍鵲茶成員與茶農聊天。

專長結合茶葉 創意無遠弗屆

台灣藍鵲茶團隊的成員不多,也沒有明確的分工,常常一個人當好幾個人用,做的事情也遠超乎一般人的想像範圍。

郭名揚是第二代台灣藍鵲茶的成員,他在就讀臺大城鄉所碩一下時加入此團隊,開始認識、深入坪林。上學期,他與同學共同製作了「綠地圖」,把坪林中使用友善耕作的茶農標注在地圖上,繪製與環境友善相關的地圖,而這種地圖正是政府部門所沒有提供、也十分缺乏的。綠地圖除了在網路上可查詢,也有張貼在坪林老街上,讓來到坪林遊覽的人,可以透過不同方法來認識坪林、甚至去拜訪茶農。

除了地圖,他們也與電影《看見台灣》的技術顧問何燦群先生合作,製作了藍鵲與坪林的GOOGLE EARTH飛覽鳥瞰。透過藍鵲翱翔的視野,一覽坪林的青山綠野。

綠地圖上繪製了在坪林使用友善農法種植茶葉的茶農。
圖為GOOGLE EARTH飛覽鳥瞰,讓藍鵲與優雅樂聲陪伴觀眾,認識坪林。

坪林的美,在於景色,也在聲音。台灣藍鵲茶的成員研發了「坪林里山音景」,用聲音來訴說坪林的故事,並把成品放在網路上,將來可能會與影像結合,甚至推出CD。郭名揚說:「當你喝到這杯茶的時候,你可以喝到這片茶園的聲音,可能茶園旁有翡翠樹蛙在叫,有其他鳥類在叫,你在喝這杯茶的同時就可以喝到這片茶園附近土地萬物的聲音。」;

另外,坪林地處教育資源相對缺乏的區域,台灣藍鵲茶的成員們看到了這點,開始與當地教會合作,每週三天派遣來自台大的自願小老師到當地替小朋友進行課輔,期許他們在吸收知識後,將來具備能力回饋家鄉。

而為了讓更多人能親自了解坪林,台灣藍鵲茶也舉辦了多次「茶學體驗活動」透過一整天的行程帶大家認識坪林、生態導覽、體驗茶的製作、品茶,同時訴說台灣藍鵲茶的故事。

對於那些沒有時間參與,卻對茶有興趣的人,台灣藍鵲茶團隊也正在研發栽種茶園的手機APP遊戲,讓使用者透過行動裝置來栽種自己的虛擬茶園。

台灣藍鵲茶自台大招募小老師,與坪林當地教會合作,每週三天至坪林幫孩童進行課業輔導。





台灣藍鵲茶舉辦「茶學體驗活動」,帶參與者體驗茶農生活,同時宣揚藍鵲茶的理念與故事。

在茶葉的銷售方面,他們自行設計了鑲嵌藍鵲圖樣的精緻包裝,固定在彎腰農夫市集擺攤,架設PCHOME的網購據點,除此之外,在某些咖啡廳,也可以點到台灣藍鵲茶的產品,甚至在架上販賣藍鵲茶的茶包。這是藍鵲茶團隊所推廣的「咖啡挺茶」概念,讓現代人抹去「茶是老人在喝的」的想法,使大家在充滿情調的咖啡廳、與朋友閒聊之時,除了咖啡也能點上一杯台灣藍鵲茶啜飲。

「咖啡挺茶」概念讓茶也能在充斥年輕人的咖啡廳中販賣,圖為與台灣藍鵲茶合作的咖啡廳。








台灣藍鵲茶成員幫忙茶農製茶。
不會熄滅的火苗 構築未來的藍圖

藍鵲茶團隊成員江欣樺表示,他們也去當地幫忙採茶過,但成效不佳,自己也像累贅似幫不到什麼忙,所以他們想用不同的方法來幫助坪林,利用學生的自身所長,與當地的「茶」做結合,碰撞出許多創意的火花。

台灣藍鵲茶的成員日以繼夜投入坪林這塊土地,也沒有任何的薪水可以拿,做了這麼多事,他們的目標無非是希望扶植茶農、復興坪林茶鄉、吸引人力流入,郭名揚表示,這是需要長久下去經營的事情,所以他們也去日本取材,做了非常多的功課。

在坪林研究與投入中,他們也發現當地的農業或許以後能往道德經濟、生態友善經濟方向前進,也或許當地的轉變會促使當地的下一代,開始產生不一樣的想法。

「上一代對坪林的理解就是被受限制的、做農的、很辛苦、絕對要離開,而他們的下一代會不會因此對這個地方有不一樣的理解或思考。」郭名揚說。雖然未來的發展誰都不確定,但唯一確定的是,台灣藍鵲茶為坪林帶來的火苗不會熄滅,這群熱血青年將持續對悠久的坪林茶村注入全新的生命。

台灣藍鵲茶近日與師大民族音研所學生合作,紀錄坪林當地的影像、聲音以及即將失傳的採茶歌。


延伸閱讀

新鄉村.台灣藍鵲茶網站

新鄉村.台灣藍鵲茶粉絲專頁

跟著藍鵲 看見坪林(坪林飛覽)

聽見坪林(音景)

獨立評論 葉家興:想我藍鵲夥伴們

里山台灣 邱銘源 



偵探書屋 打造偵探迷的殿堂

$
0
0
【記者徐于涵、柯佳佑/台北市報導】隱身於台北圓環附近小巷弄裡的偵探書屋,門口掛著福爾摩斯抽煙斗剪影的小招牌,對於偵探迷來說,是再熟悉不過的身影。這是台灣第一間以犯罪、推理、間諜小說為主的獨立書店,無論是哪一流派的偵探迷,都可以在店內,找到屬於自己心目中最佳偵探的蹤跡。

     


偵探書屋除了販售書籍圍繞偵探主題,店內擺設也都帶著偵探風。

記者改行 當起書店老闆

偵探書屋的老闆譚端,曾在英國攻讀新聞碩士,畢業後在北京、上海擔任雜誌記者十多年,在台灣參與《最後島嶼》紀錄片的製作,關注 老兵議題,近來則在拍攝抗戰時期空軍老兵的紀錄片。曾經遊走於兩岸三地,供稿給許多華文媒體的譚端,在今年決定實踐多年來的夢想,於台北圓環附近的巷弄內,開設個人經營的書店,書種是以自己最喜歡的偵探小說為主,打造一間名符其實的「偵探書屋」。

老闆表示,相較於美國、英國、日本這些盛產偵探小說的國家,推理小說在台灣沒有被重視,許多人甚至認為這些所謂的通俗文學,無法媲美傳統的古典文學,但其實台灣喜歡偵探小說的人口不少,可是卻沒有專門經營這類型小說的書店。因此,他便決心經營以偵探小說為主的獨立書店,他說:「台灣的獨立書店已有不少家,但多是和土地、社運有關,或是以文史哲類書籍為大宗的書店。或許在多元開放的社會,獨立書店的同質性不應該那麼高。」

從推理故事洞察社會百態

從小就喜歡閱讀推理小說的老闆表示,自己很喜歡沉浸在故事中的情節,時常一看便不可收拾,像是著了迷一樣,瘋狂的陷入小說世界中,對於作者筆下所刻畫出形形色色的人物,更是讓他覺得真有其人。他認為,許多喜歡這類型小說的書迷,很可能也和他一樣常常看到無法自拔,而且會一本接著一本看,因為每翻開一本偵探小說,就像是涉入一個全新的案子,讀者一定會很想知道案情究竟會如何發展,兇手到底是誰。

而身為一個偵探迷,當然有心目中最欣賞的小說家,一位是美國小說家,愛倫.坡(Edgar Allan Poe),另一位則是英國小說家柯南.道爾(Arthur Ignatius Conan Doyle)。愛倫.坡是美國著名的作家、詩人與文學評論家,以懸疑及驚悚小說最負盛名,其著作有《烏鴉》《莫爾格街凶殺案》等。老闆說,讀愛倫.坡的作品,都會讓讀者在不知不覺中,循序漸進地進入一種烏雲籠罩的環境。剛開始不會有什麼太大的感覺,但是當故事看完,會發現自己早已被詭譎、恐怖的氣氛纏繞全身,甚至會有種動彈不得的感覺,這就是他的厲害之處。

柯南.道爾則是偵探小說歷史上最重要的英國作家之一。福爾摩斯,這個最具代表性的偵探,即是他筆下成功塑造的經典人物。除此之外他還曾寫過多部其他類型的小說,如科幻、歷史小說、愛情小說、戲劇、詩歌等。老闆表示,可能很多人不知道柯南.道爾是誰,可是只要說「《福爾摩斯》的作者」,大家都會恍然大悟。他說:「《福爾摩斯》可說是史上最具代表性的偵探小說,幾乎每個人小時候都讀過它。柯南.道爾將福爾摩斯刻劃的活靈活現,活在很多讀者的心中,柯南.道爾的功力不在話下,就是很厲害。」

太平洋戰爭結束後,中文書籍都是由上海進口,後來因國共內戰、兩岸分治,使台灣無法出版由大陸人翻譯的小說,而在店內展出的「偵探小說老譯本」是 在這個背景下,出版社匿名出版的《福爾摩斯》和《亞森羅蘋》的台版上海譯本。

老闆認為,偵探小說在某種程度上來說,其實就是反映現實的社會面貌,這個社會絕對不只有一種面向,而是多角度的。透過偵探小說,可以看到美好表面底下的醜惡真實,而這正是人的另一個型態,偵探小說揭發了許多人性的陰暗面。舉例來說,我們常見的刑警,在世俗的印象中是伸張正義的正派角色,但他們可能只是披著羊皮的豺狼,私底下做過許多骯髒勾當也說不定。故事中這些顛覆刻板印象的布局,往往就是推理小說最令人著迷之處。

老闆表示,事實上,許多推理小說作家都是以當代社會為藍本,藉由科學、邏輯性的驗證,利用生動的故事情節反映社會問題。而推理小說中的殺人犯,這些生活中的脫軌者,很可能不僅僅是因為個人心態的扭曲而犯案,而是某個社會問題底下的畸形產物。老闆說:「其實推理小說中的很多概念都可以應用在日常生活中,就像當你接觸一個人的時候,不能只憑外表或是表面功夫來斷定一個人的好壞,而是要長期且深入的觀察和來往互動,才能知道一個人的本性。」

匯集各家推理流派

分類詳細的書籍種類是書店的一大亮點,店內的偵探小說分類主要可以區分為:本格派、冷硬派(又稱硬漢派)、寫實派,以及日本特有的社會派、新本格派,另外也有非偵探類型小說,如諜戰類故事、驚悚類、魔幻志怪類等。老闆表示,這些派別對許多人來說很陌生,這是喜歡偵探小說的人才可能會知道的分類。

老闆解釋,本格派又稱作正宗派、古典派或傳統派,是推理小說的主流,通常會盡可能讓讀者和書中偵探擁有同樣線索,提供讀者解謎樂趣,如《殺人十角館》。冷硬派又稱硬漢派,動作場面較多,解謎比例較少,主要為寫實的描述偵探如何憑著一雙硬拳和打不死的精神,執著地追尋真相,如《天使戰爭》。寫實派的故事中則沒有所謂的神探,主要描寫現實生活中即存在的探員,追查線索的過程,如《桶子》。而日本的社會派強調的是,推理小說不應只是推理,更應反映並描寫現實社會,如《砂之器》。新本格派則是在社會寫實上加入驚悚、幻想的元素,如《嫌疑犯X的獻身》

老闆簡單的描述英國、美國、日本的偵探小說。英國的偵探小說就好比發生了場大災難後留下一堆謎團,事後很久才終於出現一個神探,把謎團解開。美國的則好比電影《終極警探》,作者會安排很多動作場面,在一連串化險為夷後成功達成目標。日本相對多元化,故事情節千變萬化,案情曲折,同時也反映社會現實。

推廣偵探小說閱讀市場

老闆對於偵探書屋的整體空間佈置別具巧思,從帶著獵帽、叼著菸斗的福爾摩斯招牌,到店內的擺設,無不充滿濃濃的「偵探味」,許多與偵探小說有關的道具,像是放大鏡、地球儀、皮箱等都陳設在店內,桌上也擺有從錢德勒小說改編成電影《馬爾他之鷹》的海報,另外還有販售偵探圖畫的明信片和小人偶。工讀生方臻表示,在台北市很少看到如此主題鮮明的書店,當顧客推開大門,馬上就能感受到這間書店鮮明的特色,就是以「偵探」為主。

店內有許多擺設都圍繞著偵探主題。

書店雖然才開業不到一年,但老闆一直很積極的在店內舉辦許多活動,像是「台灣推理史秘辛講座」,解析台灣冷戰時期出版的推理小說譯作,找出到底這些譯者是誰,以及「午夜北平-一樁命案徹底改變了這座城」,邀請歷史學者和記者,帶領大家閱讀這起謀殺案,並互相交流分享。另外,也舉辦萬聖節派對,大家喬裝成偵探小說的相關人物,到店內狂歡。老闆表示,書店如果只是賣書就顯得太過無趣了,應該要多舉辦活動,才能讓讀者有更多層面的接觸和見識。

老闆說,成立偵探書屋算是圓自己一夢,很多喜歡這類型書籍的顧客都會找上門來,偶爾還會幸運地碰到一些作家或名人,像是作家張國立就曾經到訪過,開書店總是會有些意外的驚喜。老闆表示,通俗文學絕對有其價值,台灣喜歡偵探小說的人其實很多,他希望能推廣偵探小說的閱讀市場,並支持此類文學的作者,自詡能成為台灣偵探小說獨立書店的第一品牌。


延伸閱讀

偵探書屋臉書粉絲專業 

中時電子報-台首家偵探書屋 入住台北圓環

MSN新聞-福爾摩斯收不到的信 託偵探書屋準能破案



快樂鱻無毒水產 養殖漁業新路

$
0
0
【張佑任、郭庭伊/台南市報導】說到水產,台灣曾是有名的鰻魚、草蝦養殖王國,但近幾年產業的轉型及市場規模變小,讓養殖業面臨更大的挑戰。由王鼎元帶領台南藝術大學學生所組成的米家藝文團隊,結合無毒的養殖技術 ,打造漁業新路,成立「快樂鱻」品牌,讓民眾在家上網,就能訂購無毒養殖的新鮮水產。

     


快樂鱻創辦人王鼎元。
為了協助農漁民 成立快樂鱻

畢業於台南藝術大學的王鼎元說,一開始家人反對他留在台南,父母以為他畢業後會回台北工作,但他卻選擇留下來。家人們都無法理解在偏僻的農村裡可以做些什麼事。

七、八年前,王鼎元開始在台南藝術大學周邊做社區營造,退伍後他參與文化部舉辦的「文創產業創業圓夢計畫」,計畫申請通過後,得到五十萬元創立了米家藝文有限公司,原先設定要做跟設計、藝文相關的事情,然而在和當地里長合作一陣子,幫助里長種植有機無毒的柳丁後,王鼎元發現照顧當地的產業、並且以最自然的方式來種植無毒的東西,其實才是最為重要的一件事,而經里長的建議,發現水產養殖業的價格長期被中盤商給壟斷,王鼎元遂決定投入養殖漁業這一塊來幫助漁民,經里長的介紹而認識了從事無毒水產養殖的小杜哥,於是成立了以無毒養殖為主軸的快樂鱻,作為公司主要的發展。

開始經營快樂鱻這個品牌後,王鼎元覺得最困難的是團隊都是外行人,和當初學的設計大相逕庭,網路行銷、商品上架等等,都和原本在學校學東西不同,快樂鱻的網路店長就笑說:「網路的後台看起來根本就是一大串的密碼」

家鄉漁產養殖沒落 毅然決然轉行

因為米家藝文空間曾經幫助里長販售柳丁,透過里長認識了養殖師小杜哥。小杜哥本名杜豐丞,是一位鑽研無毒養殖的漁民,也是快樂鱻的靈魂人物之一,因為他的出現,讓漁業有了新發展。

小杜哥以前從事飲料業,曾是飲料店的加盟主,因為有感於家鄉的魚塭養殖戶漸漸減少了,家人傳下來的魚塭沒人照顧,加上發現自己身體狀況不佳,於是毅然決然投入養殖業。

剛開始學習養殖的時候,接觸到的是用化學的方式來養殖魚蝦,但養殖出來的魚蝦長大後體內一定會有殘留,對人體健康有疑慮,小杜哥希望能找到新的養殖方式,讓養殖物的體內不再有藥物殘留的問題,再加上剛回台南的那一年,小杜哥的幾個朋友因為生病去世了,根據觀察跟報告,都跟「吃」的問題相關,所以更加深他從事無毒養殖的決心。

無毒養殖師小杜哥。

益生菌養殖 魚蝦無藥物殘留

截至目前為止,一共八年的養殖歷程中,前六年的無毒養殖研究不斷失敗,因為主打無毒養殖,很多會用來增加魚蝦抵抗力的藥物都無法使用,使得魚蝦的存活率一直無法提升。後來小杜哥接觸到益生菌,小杜哥說就像人的身體會需要益生菌一樣,魚、蝦的腸胃也需要這些益生菌,讓魚蝦抵抗力變好了、變得健康,口感也會更好。第七年,終於研發出牛奶發酵製成益生菌的技術,發現成效不錯,於是以此為研究的目標。

小杜哥的每批魚貨都會送驗,確認通過檢驗才開始出貨。目前最主要的養殖魚貨是白蝦,小杜哥認為養蝦的技術層面比養魚來的高,加上蝦子是未來魚貨最大的市場,因為有些魚只有特定區域的人愛吃,像是中國大陸就不吃虱目魚,但蝦子卻是普遍都能接受的食材。

改善養蝦技術 向國際邁進

小杜哥說,台灣以前曾是草蝦王國,但因為近幾年天氣及環境的改變,讓台灣的養蝦產業漸漸沒落,而台灣市場也不夠大,於是他希望能慢慢提升台灣的養蝦技術並向國外推廣。

由於前六年的研究不斷失敗還堅持不用化學肥料,曾被嘲笑,到現在牛奶製成益生菌的養殖技術成功後,今年已經開始有六位養殖師開始跟小杜哥學習無毒養殖技術,小杜哥希望在未來,能成立一個全國的養殖班,傳授他的的無毒養殖技術,並慢慢往國外發展,最大的願望是能得到歐盟認證,在國際上把台灣的養蝦產業發揚光大。

王鼎元說,短期計畫是讓快樂鱻的訂單能夠持續地穩定成長,理想的長期規劃則有兩部分,在國內跟小杜哥努力成立養殖班,對抗中盤商的不公平貿易;往國際走,將快樂鱻的水產推向國際,得到歐盟認證,開發更大的市場,讓更多人能吃到安心水產。


延伸閱讀


快樂鱻官方網站

快樂鱻粉絲專頁

上下游新聞市集-快樂鱻的快樂蝦



南藝大研究生創MIGA 凝聚大崎社區情

$
0
0
【記者劉怡馨、馬向恩/台南市報導】六年前,國立台南藝術大學的學生邱榮漢和王鼎元進入大崎社區,整修廢棄碾米廠成為MIGA藝文空間,作為學生和村民溝通的橋樑,MIGA成為村子泡茶聊天的好去處,也因此建立了村民和學生的感情,透過聊天的方式一起發現社區問題,共同營造大崎社區。

     


交通中繼站 大崎碾米廠

過去日治時期台灣因為「農業台灣,工業日本」的政策,政府在一九二O年興建烏山頭水庫,而原居住在烏山頭的居民則搬遷到大崎,在一九三O年到一九七O年,稻米是大崎里的主要作物,因此開創大崎的農業聚落。

大崎是周遭山區聚落的中繼點,交通往來的樞紐,也因此當時的商人便決定在此地興建小型碾米廠──豐茂碾米廠。然而在台灣經濟轉型的當下,一九七○年代稻米產業逐漸式微,大崎里的農民轉向種植高經濟價值作物柳丁、芒果等。大崎歷史的標誌──碾米廠,逐漸失去它的功能,逐漸被遺忘,甚至面臨拆除的危機。

改造碾米廠 MIGA誕生

台南藝術大學位於台南市官田區大崎里,以改造大崎農地做為校區,然而MIGA負責人王鼎元發現,明明是身在同個農村聚落,上聚落的學生每天上課下課,而下聚落的村民則每天過著農村的生活,學生和村民彼此卻幾乎沒有交集,大崎里被斷然分為上下兩個聚落,大崎里的兩個主要族群──學生和村民有著陌生的隔閡。

二OO九年,兩位南藝大建築研究所社區營造組的研究生王鼎元和他的學長邱榮漢,看見了大崎里村民和學生疏離的問題後,又得知碾米廠的屋主決定將廢棄已久的碾米廠拆除,兩人便興起要保留這間古老歷史空間的念頭,決心改造面臨拆除的碾米廠作為藝文空間。

負責人王鼎元與MIGA藝文空間。

兩人拿出自己存的積蓄,承租下這塊空間,取名MIGA,台語碾米廠的寓意,期望透過這個空間作為村子討論聊天的平台,並且藉由這個空間讓學生真正進入社區,進行社區營造,和在地產生連結。

然而,要修復一棟老房子並沒有那麼容易,兩人首先就面臨了經濟問題,改造老舊碾米廠所需的一切材料都必須自掏腰包,恰巧這時候南藝大舉辦創作競賽,名為:「台南藝術大學創校三十周年公共藝術創作設計專案」,而徵件作品基地不侷限於校園以內,而MIGA也幸運入圍,獲得九萬九千元的材料補助。

雖然得到學校的補助,但是經費並不足以支付修復MIGA的錢,這令兩人焦慮不已,後來兩人提議採用傳統大崎社區裡的「伴工模式」,集結其他學生團隊資源共享,工具互用、人力互助、多餘材料捐贈等合作方式。在二○○九年十一月二十一日,MIGA正式落成。

MIGA討論平台 社區橋梁

MIGA,是社區的討論平台,也是學生和村民之間的溝通橋樑。MIGA它沒有硬性的規定要拿來做什麼樣的使用,它就是一個給村民和學生使用的空間,這裡辦過音樂會、酒吧、廚房、展覽等,任何事情都有可能在這裡發生。MIGA還舉辦「一日店長」的活動,只要是有興趣的人都可以來報名當一日店長,不必另外付費只要帶著活動所需的用具即可,像是曾經舉辦過染布、舒活筋骨的診療室等。

MIGA承襲一開始的精神,所有活動依舊採取最初沿用的「伴工模式」,大家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像是舉辦音樂會時,表演者都會帶各自的音箱來;舉辦染布時,主辦人也會自己帶家裡不要的布。

透過各式活動、討論,村民和學生開始認識彼此甚至建立起感情,南藝大的學生吳佳螢笑著說「平常到村子裡,阿公阿嬤就會說『呷飽沒?要吃什麼自己拿』,常常空手去村子晃一圈,回來就拿大包小包的,阿公阿嬤都會塞水果、餅乾、蛋捲給你。」

許多村民和學生有事沒事就會來閒晃、泡茶聊天,藉由這樣聊天的過程中,村民和學生有了聯繫、有了溝通,兩方彼此不再陌生甚至建立了感情,學生開始走進社區,而在聊天的過程中,也會從中一起發現大崎的問題,進而做出改變。

像是改造大崎雙鳳宮前的公園,做為社區居民休息的地方;還有大崎中山堂改為兒童藝術圖書館,都是透過聊天的方式,漸漸形塑出大崎的樣子,然後開始了社區改造。

和台南藝術大學學生合作營造的社區「轉角花園」,結合陶藝和傳統紅磚。

大崎,多丘陵地形有很多大大小小的山溝,一般人可能對此不以為意,但是MIGA店長王鼎元卻看到了不同的視角,「大崎有很多像這樣的山溝,它其實就像是學生和村民之間的鴻溝,而我們在這山溝底下舉辦音樂會,跨過了那樣的界線,讓學生和村民連結起來」。

二○一三年十一月二十三日,山溝音樂會在大崎正式登場,吸引許多外地人來到大崎,看見大崎農村的改變。而整個音樂會舞台都是用大崎盛產的竹子搭建,參與志工多為南藝大的學生,在沒有任何搭建舞台的經驗下,靠著社區老師傅一步一步指導,才學會如何將一根根竹子搭建成一個舞台,前後花了一個多月的時間才終於完工。

大崎里以山溝聞名,二O一三年在山溝間舉辦音樂會。(照片來源:大崎製造)

MIGA它建立起大崎兩個族群──學生和村民的連結,凝結他們對社區的意識情感,大崎不再是一個高齡化而沒有活力的農村聚落,而是處處充滿藝術和人文風情的聚落。


延伸閱讀

MIGA藝文空間臉書

MIGA部落格

大崎製造



一人一心 擁抱慰安婦阿嬤

$
0
0
【記者鄭詠、劉宛欣/台北市報導】走進一間木頭色的小房間,放眼望去,四面牆上都貼滿著一張張日本國旗與紅色愛心的白紙,走近一看,每張紙上都寫著不同的文字,畫著不同的圖案,這些都是來自世界各國的人,對日本政府以及對慰安婦阿嬤們所要說的話。婦女救援基金會在今年的八月十四「全球慰安婦日」策劃了這次的「一人一心」活動,集結世界各地民眾的作品,支持台灣的慰安婦阿嬤們。

     


八一四 全球慰安婦紀念日

每年的八月十四日是「全球慰安婦紀念日」。在一九九一年的八月十四,韓國金學順女士,是第一位以慰安婦身分,站出來向世界揭露慰安婦體制的受害者,從此也拉開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對女性人權侵害的序幕。各國為慰安婦權益發聲的民間團體,經過討論後,決議將每年的八月十四日訂為「全球慰安婦紀念日」,以紀念這位不怕世俗眼光而勇敢挺身而出的金學順女士與所有的慰安婦阿嬤。

長期為受到性別暴力壓迫婦女發聲的婦援會,在今年的八月十四日與同樣關心性別議題的香港藝術家文晶瑩共同合作策劃了「一人一心」藝術創作活動,希望能從世界各地募集到超過八百一十四幅作品,支持這些慰安婦阿嬤們,並在十一月二十五日的「國際婦女終止受暴日」與十二月十日的「世界人權日」這段被稱為「反性別暴力」為期十六日裡,展出台灣慰安婦阿嬤們的生命故事。

一人一心 藝術創作。

心 再一次的跳動

「一人一心」藝術創作活動是藉由簡單的圖樣:一個日本國旗與一顆紅色愛心,號召民眾在這兩種基本圖樣上,發揮創意畫下或寫下想對慰安婦阿嬤們與對日本政府所說的話。之後再經由藝術家文晶瑩,重製成動畫影片與裝置藝術。在動畫影片中,文晶瑩老師將日本國旗與紅色愛心交替放映,以此製造出心臟跳動的感覺,鼓勵慰安婦阿嬤們在受到侵害後心靈的重新跳動與解脫。

「基於愛,我不希望再有慰安婦這類這類違反人權的事件發生,所以設計了一個日本國旗和心的影像給民眾表達意見,結合多個一心一旗,讓它活起來,變成一連串心跳心動的動畫。我視自己的角色為一個起始者,製造空間讓多樣化的意見凝聚在一起,希望能成為一個有力的表達」,這段話為文晶瑩老師對於「一人一心」的創作理念。

婦援會為為慰安婦發聲。

永不垂倒的身影

在展場中的一方角落,放映著慰安婦阿嬤們的光影實錄「蘆葦之歌」。這部紀錄片「蘆葦之歌」記錄著阿嬤們從二O一一年至二O一二年之間,在婦援會所成立的身心工作訪中生活的故事。婦援會在十六年前開始了專門為慰安婦阿嬤們所設舉辦的身心工作坊,在身心工作坊裡,婦援會設計了一系列包括與心理醫師談話、瑜珈、藝術、攝影治療、圓夢計畫等課程。希望能幫助阿嬤們走出生命的陰影,面對自我不再感到羞辱,隱忍的傷痛也能到撫慰與照顧。而身心工作坊也隨著阿嬤們年齡的增加、行動的不便,計畫在二O一二年畫下句點,因此婦援會決定在這最後一年,以紀錄片的方式呈現阿嬤們在身心工作坊的生活故事。

影片中的一位阿嬤,秀妹阿嬤,是最年長的慰安婦阿嬤,卻也是最富有年輕人氣息、又富有童心的阿嬤,阿嬤總是好奇地睜大雙眼,觀察著周遭的人事物,看到不認識的東西,馬上就會開口詢問,阿嬤的口頭禪是「小姐,嘿系蝦咪?」。秀妹阿嬤在九歲時被賣去當養女,在十九歲那年又被養母賣去旅社當女傭兼接客;在二十三歲那年被日本警察以身體檢察屬甲等為由,調去前線慰安。在工作坊的圓夢計畫中,婦援會希望能為阿嬤們圓夢,體驗心中一個未能經驗的遺憾。因為秀妹阿嬤在九歲時就被賣去當養女,從小阿嬤就失去實現夢想的機會,因此秀妹阿嬤在圓夢計畫中選擇當一日空姐,希望下輩子能成為一位真正自由與自主的女性。

蘆葦,代表著在山谷裡迴盪搖擺的身影,象徵著她們用堅毅樂觀的態度在山谷裡唱著她們的生命故事,象徵著她們用低沉而婉約的嗓音唱著這一首不能被世人遺忘的歌。蘆葦之歌記載著阿嬤們曾經的痛與淚,但也記載著她們向生命致敬的背影。


延伸閱讀

李昌珍 用藝術說慰安婦的故事

阿嬤的網站 慰安婦與女性人權虛擬博物館

口述歷史:被日寇強迫當慰安婦的苦痛人生



Appworks 開啟網路創業新時代

$
0
0
【記者王心璇、焦若蘋/台北市報導】在新的世代裡,網路創業投資將會是一股新的潮流,但是對於投資和創業,你知道了多少?又理解了多少?近年來,年輕族群開始對「創業」有一定的想法,卻往往因無從取得創業相關資訊和資金來源缺乏而躊躇不前,Appworks之初創投主要透過創業加速器(AppWorks Accelerator)輔導創業者尋找商業模式,再透過本善投資(AppWorks Funds) 創投基金資助他們規模化。

     

之初創投創辦人之一 詹益鑑(IC) 。

透過網路認識 英才惺惺相惜

Appworks共同創辦人林之晨(Jamie)與詹益鑑(IC)其實在遇見彼此之前,都各自在自己的領域上有創業和投資的經驗,林之晨主要專精網路資訊產業方面,而詹益鑑則是對於製造、光電業有很多經驗,他在成立之初創投前,先後在誠信開發、台灣工銀以及聯訊創投都曾服務過。

二〇〇九年,正當金融風暴次級房貸襲捲美國,間接影響台灣時,林之晨(Jamie)和詹益鑑(IC)因緣際會在網路下認識彼此,當時IC看到了Jamie在他的部落格所寫的文章,他們對於台灣的產業、投資、創業這三方面的想法非常接近,認為台灣的製造業將會面臨很大的危機,同時新形態創業和投資需求也將有很大的變革:第一,台灣的創業者變多,可是投資案卻沒有發生,在資金方面一定有無法投入的原因;第二,網路是否真的會成為新形態的創業形式,必須要有人著手研究。

因此,兩人一起去拜訪了很多前輩,包括在矽谷和台灣的創投業者,對於次級房貸的問題,大部份的人都有初步的想法,但卻無從執行,也有人認為台灣的經濟還會復甦,但是對於當時勢不可擋的金融風暴,許多就業者的薪資開始遇到瓶頸,無薪假的現象越來越普遍,他們認為要有措施去應變,另一方面,當時台灣的創投業偏向生產、技術設備方面的模式,仍有進步的空間。因此這兩個初始創辦者開始集了資金,準備成立創投來改變當時的狀況,同時也協助青年創業,在二〇一二年二月,Jamie首次在部落格公開募集第一次的「育成計劃」。

「一開始只有我跟Jamie兩個人而已,而且還是遠距離的工作,當時他在紐約念MBA,念完之後又多待了兩年,而我就在台灣負責聯絡、接洽以及找場地的工作。」IC回想起公司一開始營運的狀況頗為艱辛,他們一心想讓創業者聚集在一起,了解他們的問題所在,幫助他們解決創業問題當中,才能夠發現投資的可能性。現在團隊創辦約四年半,目前有四個合夥人、五名員工以及三個實習生,Appworks之初創投選定在台北市信義區精華地段當作辦公地點,正是因為地點便利同時也能熟悉消費市場的形態。

Appworks Accelerator 幫助創業者解決問題

小團隊單獨在外創業,有太多無效率的環節,沒空蒐集情報、對產業變化缺乏掌握、得不到關鍵通路夥伴的關注、對資本市場了解不足、找不到對的人討論、少有機會從他人的失敗中學習,都是常見的現象。有鑒於這樣的狀況,Appworks因此提供豐富的創業前輩諮詢、各種業界人脈資源,透過每週一對一的面談與教學讓團隊更有方向,同時創辦人及合夥人都是有創業過的人,因此能夠站在創業者的角度看創業者,更能理解創業者的問題以及所需要的資源,這在台灣的創投裡是比較少見的。

AppWorks Accelerator 育成計劃每半年一屆,每一屆申請加入的團隊都成長五十個百分比。第二屆五十個團隊,第三屆有八十個團隊,第四屆有一百二十個團隊,第五屆有一百七十個團隊來報名。在第二屆、第三屆的時候,就有大公司來談想要投資他們,又隔了一年多,就在二〇一二年五月,之初創投才把他們的創投基金成立起來,目前有三億兩千萬台幣的創投基金,主要是用來投資他們創業育成計畫下的團隊。

「工程師了解如何開發產品,但是相對來說,他們對於市場需求就沒有這麼熟悉。而我們主要就是協助團隊如何『開發市場』,包含了經營社群平台、網路廣告研究以及收尋引擎優化。」詹益鑑說,主要輔導的對象以網路和行動為主,原因除了「網路創業」符合現在世界的趨勢以外,同時「確立市場」比起「資金」更重要,懂得與消費者對談,明白消費者是否真的需要這類型的產品,團隊才能進而修正產品的方向。因此,他們協助創業者將產品與計畫調整到最佳狀態,再於 Demo Day 中向近千位投資人、業界代表展示,提升募資與贏得關鍵夥伴的機會。

嚴格把關 篩選適合團隊

每一屆Appworks育成計劃大概都有一兩百個團隊來報名,IC談到如何挑選將進行培育的團隊,主要是看團隊「對創業的決心」、「思慮的完整性」以及「執行力」這三項基本能力。

若是想要申請育成計劃,首先必須提出書面的申請,四個之初創投合夥人會先進行書面的評分,大概會有一半的團隊通過審核可以進行第二階段的面試,「我們不需要團隊向我們簡報,反而想透過聊天的過程中了解個人特質以及他們背後的故事,同時確認他們對於Appworks價值的認同以及關於創業的看法。」詹益鑑說出判斷團隊的三元素—心(創業的決心)、手(開發的能力)、腦(修正產品及執行力的速度),透過這三大點和創業的動機,才能找到他們想找的團隊。

案例EZTABLE 開創一番新天地

談到印象深刻的案例,詹益鑑不加思索地說出EZTABLE易定網是他們輔導新創團隊中算是相當成功的案例之一。

EZTABLE 由四位好友共同創立,他們結合了業務、財務及技術方面的組合,當初因為其中一名Alex在美國工作的期間,發現有OpenTable的餐廳定位服務App,而愛吃美食的他,決定把這個創業模式引來台灣,於是成立了EZTABLE。

EZTABLE以創新服務的精神為企業的經營理念,藉由科技的力量提升餐飲產業的服務水準,提供了一個快捷、便利、24小時不打烊的網路訂位平台,讓消費者在最快、最有效率的方式下,輕鬆解決人擠人、現場排隊或打電話一位難求的困擾,並為國際間的旅客降低語言或是各項美食體驗的障礙。目前他們已經串聯了六百家的餐廳、飯店,主要提供三大服務:餐廳訂位、實體和虛擬餐券,已超過三百萬人次透過EZTABLE訂位。

「當初他們對於餐飲方面沒有經驗,所以花了很多時間跟餐飲業打交道。」回憶起輔導EZTABLE的心路歷程,詹益鑑說當時一起與EZTABLE團隊成員腦力激盪了初期人力方面的配置與策略經營的模式,Appworks提供一系列專業的輔導課程,協助新創團隊:


禮拜一
禮拜二
禮拜三
禮拜四
禮拜五
早上
Weekly Demo
所有團隊上台分享近期進度,互相給予回饋
Training
數據採集、分析、廣告投放等網路夜實戰教學
Speaker Series
邀請一位Mentor蒞臨演講
安排
Office Hour
與合夥人及Mentor進行一對一時間
安排
Office Hour
與合夥人及Mentor進行一對一時間
下午
安排
Office Hour
與合夥人及Mentor進行一對一時間
安排
Office Hour
與合夥人及Mentor進行一對一時間
安排
Office Hour
與合夥人及Mentor進行一對一時間
安排
Office Hour
與合夥人及Mentor進行一對一時間
Happy Hour
供應啤酒與披薩


除了每週固定的訓練課程以外,還有其他的活動可以讓新創團隊能吸收更多經驗和知識:

Reunions
每月固定邀請校友回娘家,與學弟妹們分享近況,促進了解與合作
Workshops
邀請 AWS、Google、Facebook 等平台派代表舉辦,協助優化行銷與佈署
Mentor Day
每屆開始後兩個月時舉行,邀請所有 Mentors 與校友出席
Demo Day
首屆開始後約四個月時舉行,廣邀近千位投資人、業界代表、媒體出席

透過EZTABLE平台,消費者和餐廳之間有了溝通橋樑,它強化了顧客滿意度調查與資料分析,同時也讓餐廳經營者更加瞭解消費者的想法,而有了改善的方向和行銷依據。對Appworks來說,看到當初由四個人組成的團隊到現在已經擁有五、六十人的公司,甚至還有海外專業人才加入,如此豐碩的成果都是因為當初與EZTABLE團隊一起辛勤的耕耘,像是襁褓中的嬰兒逐漸茁壯,一路走過來辛苦的點點滴滴,都成了最美好的回憶。

EZTABLE易定網提供便利的餐廳定位的服務。 

新創產業蓬勃發展 Appworks樂見其成

成立四年半的之初創投對於台灣電商產業創業的現況,想法十分樂觀,創辦人說雖然在經濟不景氣的環境之下,從學校到產業到政府對於「創業」這件事情,已經有一定的重視及理解,他們看到青年創業者所提出的觀念和對創業的認知有相當大的進步。

另一方面,網路和行動產業的發明、創造,從初期來說,確實剝奪了一些傳統產業的功能,但若從長遠來看,雖然取代了大量的勞力工作,不過同時也釋放了新的工作機會,甚至有可能轉變成新的創業模式以及創業的可能性,若是有完整的創業輔導培育,則能創造出更多新的工作機會,不僅替這個產業添上光彩,同時也替社會創造出更多價值!


Appworks辦公室裡的塗鴉牆佈滿了其輔導的新創團隊、公司的名字。


延伸閱讀

Appworks之初創投

科技報橘|Appworks

台灣玉山科技協會People玉山精英專訪—林之晨




伊比力斯協會 盼成立照護機構

$
0
0


【記者廖之瑩、歐育芸/台北市報導】沈盈廷在九歲那年被診斷出患有伊比力斯症(就是大家所知的癲癇)中的難治型,通常會併發多重障礙,隨著年齡增加,病情越來越嚴重,一發作全身就會立刻倒下,造成頭部、手腳都有許多傷口,需時常有人在旁邊照料。兒童伊比力斯協會致力於舉辦系列活動,讓家長知道該如何照顧患者以及到各級學校宣導,傳授正確的疾病觀念。未來目標是期許借助社會的資源,建立長期照護機構,讓有需要的病友能夠獲得完整及良善的照護。

     


臺灣兒童伊比力斯協會秘書林玉娟盼社會大眾能夠破除對伊比力斯(大家所知的癲癇)的迷思。

許多刻板印象 待去突破和矯正

伊比力斯症就是大家一般所熟知的癲癇(直接英譯Epilepsy),是由腦部不正常放電而導致突發性的抽搐、意識改變、怪異行為等。伊比利斯症具有長期、反覆發作的特性,病情程度大約可分成兩種。一種約百分之七十五能夠被藥物有效控制,可以與正常人一般過正常的生活;另一種是難治型或稱頑固型伊比利斯症,約百分之二十五,有多重併發症,合併智力及身體的障礙。

一般人對伊比力斯症通常都存在著刻板印象,以為像電視上演的「兩眼上吊、全身抽搐及口吐白沫」。但它的症狀其實包羅萬象,大到全身抽搐不止、不省人事及口吐白沫(醫學上稱為全身僵直陣攣型發作);小到可能只是不正常的眨眼或恍神(醫學上稱為失神性發作);肌抽躍性發作,像被電到或嚇到,全身瞬間抖動一下;失張力性伊比力斯症,就像木偶突然沒有線支持一樣,整個人瞬間垮下去,若是在行走時發作,十分容易會發生意外。

在遇到一個正在大發作的個案時,超過一半的人都是趕緊拿東西把牙齒撬開,將毛巾或衣物塞到病患口中或是企圖搖晃叫醒他,但這樣是非常不正確的行為,這樣只會增加不必要的傷害。大部分的伊比力斯症發作都會「自動停止」且多半在五分鐘內就會結束,旁邊的人其實不需要做任何動作,只需陪伴在身邊,靜待發作結束。

症狀不定時發作 須全心照料

沈盈廷,今年三十三歲。在九歲那年,感冒發燒加上全身嚴重的抽搐,後被檢查出罹患伊比利斯症且屬於難治型。難治型的伊比利斯患者通常都會合併智能及行動的障礙。國小到國中的病情尚未十分嚴重,仍就讀普通班,直至高中開始病情逐漸惡化,轉而就讀資源班並領取輕度智能障礙手冊。因為一發作整個身體就會立刻癱軟倒下,媽媽楊晨櫻說,她就常因疾病不定時的發作,導致下巴、額頭、手腳時常有傷口。

楊晨櫻原本在補習班負責行政業務工作,為了要全心照顧女兒,把工作辭掉,去學習推拿、針灸等技術,目的是希望隨時可以幫助女兒復健,在發作時減緩她的不適。

除了藥物治療外也有進行腦部開刀,又於今年八月在胸口裝置第三個像是電池的精密儀器,每三十秒就會有電流產生,可以讓腦部不正常的放電稍微減緩,但病情仍無顯著的改善。因時常發病,導致心智年齡停留在十五、十六歲的階段,記憶有時也會錯亂。媽媽需要在旁全心的照顧,一刻不得閒。

因時常帶孩子就醫,久而久之也就與醫生熟識。因內政部規定,成立協會需要有家長代表,因此在申請成立協會時,楊晨櫻就成為家長代表。

協會印製許多相關手冊,教導民眾正確觀念。
舉辦系列活動 走出限制的框架 

臺灣兒童伊比力斯協會於西元一九八八年,由當時台北榮民總醫院兒童癲癇小組召集人黃棣棟醫生帶領的醫療小組所成立。因位在第一線的醫護人員,看到許多癲癇重症孩子也看到家屬們照顧孩子的辛苦,他們就想說除了可以在醫學上給予他們幫助外,在其他方面還有什麼可以協助的?因此,促成了成立協會的初衷,希望藉由社會的資源與力量,不只幫助這群孩子同時還能減輕家庭的負擔。

協會秘書林玉娟說,癲癇常被視為是羞恥的疾病。許多人都認為癲癇是精神疾病,若有家人罹患,家屬會感到十分丟臉,也就不會想要帶出門。一方面是怕遭受外界異樣的眼光,另一方面則擔心會因為不定時的發作而產生意外事故。所以,有許多病童除了上學外,其餘時間都是待在家中。但協會認為家長們不應該將孩子關在家中,須給予一個正確的觀念「伊比力斯症的患者應該也要與一般兒童一樣,有權利獲得快樂的童年生活。」

協會積極舉辦許多活動,像是親子一起參加的二天一夜踏青郊遊、專門給家屬參與的教育、衛教課程,教導對於疾病的認識及照顧以及對一般社會大眾的課程,破除對癲癇的迷思和在遇到癲癇發作的患者時,正確的處理方法。除了讓病友走出家門,不再封閉,也冀望讓家屬了解,其實出外活動並不會那麼危險,更重要的是讓一般民眾消除不正確的觀念,用關懷和協助支持他們。

除此之外,也與相關科別醫師合作,積極到各學校機構舉辦演講。不僅讓老師、校護了解正確的概念與處理原則,也希望藉由老師的教導,讓同學消除舊有的觀念,沒有歧視而是關懷。

長期照護機構 需要大眾的協助

協會未來的願景是希望建立長期照護機構,照顧因父母年邁而完全無自理能力的伊比力斯病友。

台北榮民總醫院兒童神經內科主任張開屏醫師也是協會第二任理事長說:「為伊比力斯患者設立長期照護機構是勢在必行。」有一大部分的患者能夠和一般人一樣,過著正常的生活,工作、結婚、生小孩,但也有另一部分的個案,病情無法被目前的醫學有效控制,一旦癲癇發作,可能會發生意外事件。隨著患者年紀增長,原本照顧的家人可能也年紀太大不能繼續照料或是因經濟因素無法持續負擔,這時可能就需要有另外的資源介入來解決問題。設立長期照護機構可能由政府出資設立亦或是企業贊助及協會經費募款,不管如何,這是在未來要去思考的問題。

台北榮民總醫院兒童神經內科主任張開屏醫師同時還是協會第二任理事長期望社會大眾能夠逐漸消除對伊比力斯症不正確的觀念。

「長期照護機構對家屬而言,真的是相當大的福祉。」楊晨櫻表示。長期照護中心可以結合居家照顧,白天將患者送去機構,做些復健課程或與其他病友互動;晚上由家人接回家中。除了讓家屬能夠鬆口氣,不需一直處於緊張的狀態外,也因為不需犧牲一位家長的工作,使家中經濟收入不至於陷入困境,仍能維持某個程度,重要的是,也能夠讓沒有親人照料或是因家屬年老而無法繼續照顧的患者,獲得完整且妥善的照護。


延伸閱讀

台灣兒童伊比力斯協會

兒童伊比力斯的家Epilepsy :: 痞客邦PIXNET ::

癲癇正名「伊比力斯」 病發類型多 - 聯合新聞網

紫色日/伊比力斯兒運動趣發作協助2大口訣| ETtoday健康



太陽花下成長的街頭守門人

$
0
0
【記者曹嘉詠/張凱淇 台北市報導】提到「太陽花學運」,相信不少人仍歷歷在目。「太陽花學運」又名「反黑箱服貿運動」,起因是二O一四年三月十八日有數百名台灣大學生和公民,在立法院外舉行「守護民主之夜」反對《兩岸服務貿易協議》未依照先前協商逐條審查。之後有數百多名學生進入立法院內靜坐抗議,其後學生突破警方的封鎖線並且佔領立法院議場,歷時二十二天。當時外界想獲得占領現場的最新消息,除了主流媒體外,網路媒體也擔當起極為重要的角色,台大新聞E論壇則是其中一員。由最初只有數百人讚好的新聞所交流專頁,到現在已有逾十三萬人關注的獨立媒體,是有賴八十多位來自不同院校的成員在這廿二天,輪流接力到現場採訪。學運落幕,新聞E論壇依據運動的時序,把廿多天的採訪經歷集結成-《街頭守門人》一書,並舉行新書講座,由記者彭筱婷及陸生毛怡玫與讀者分享箇中的感受。

     


《街頭守門人》一書紀錄了在反黑箱服貿運動期間,E論壇的成長歷程,並道出眾人所遇到的掙扎及情緒。彭筱婷(左)、毛怡玫(右)。

獨媒之路 新媒體無限可能

「新聞E論壇」前身為「台大新聞E論壇」,原為供台大新聞所學生上傳作業的專頁,至三月十八日佔領立法院後,始借用該專頁發布反黑箱服貿相關的採訪報導。其後陸續有來自政大、師大、交大等校傳播系所及其他系所的學生加入,成員增至近九十人。由「三一八學運」開始至結束,共發佈一千二百三十四則新聞。運動結束後,E論壇於「Flying V」群眾募資籌得約一百四十萬經費,得以持續製作新聞專題,並出版《街頭守門人》一書,紀錄在反黑箱服貿運動期間,E論壇在沒有中心領導的扁平組織下的成長歷程,道出眾人所遇到的掙扎及情緒。

在一般媒體中,會有採訪主任、編輯與記者,主管具有改稿及決定新聞取向的權力。相反,E論壇審稿者必須與記者討論、在達成共識後,才可改稿。這種「共同審稿制」不僅幫助彼此找出盲點與錯字外,還體現了E論壇的「團體協力寫新聞」的精神。

負責出版《街頭守門人》的衛城出版總編輯莊瑞琳表示,新聞媒體並非單靠一個記者就能發揮其影響力,而是透過組織協力完成。故此,她認為E論壇十分珍貴,「因為他們就是在實踐一個新聞媒體要靠團隊才能成功,同時證明新聞媒體不一定要有雄厚的財力支持、而是用非競爭的方式去證明新聞的本質。」

誤打誤撞 見證歷史

彭筱婷憶述在三月十八日當晚,她與數名同學為了團體作業,而抵達在立法院外舉行的「反服貿守護民主之夜」進行採訪。晚會尾聲,因有民眾開始衝進立法院,彭跟幾位同學「為了紀錄這歷史性的一刻」,抱著即便是違法,也要以記者身分去採訪的心態,決定進去立法院議場。就在進入議場的剎那,即攔下了運動領導人林飛帆進行訪問,這就成了他們第一則立院即時新聞。

「只是想把我在現場所看到的事記錄下來,再發表在臉書上。」彭筱婷形容這些都是「下意識」進行的,並認為作為新聞系所的學生都會想要把眼見的傳播出去。翌日,她臉書上的立法院即時新聞引起了新聞所的同學引大迴響。因為她所描述的情況與主流媒體所報導的情況大相逕庭。「在電視上,媒體形容學生為「暴民」,把麥克風拆掉,可是在場人士所看到的卻是不同的面向。」因此,有很多同學都想要到現場看個究竟,決定浩浩蕩蕩前往現場採訪。

陸生毛怡玫以不同的視角,寫下了她對這場運動的觀察。

兩岸誤解深 主流媒體有責

作為陸生的毛怡玫,在當時一片「反中」的聲音下,卻於三月二十日淩晨主動提議眾人前往現場採訪,成為E論壇裡唯一的陸生記者。身分敏感的她遊走在「中國人」與「e論壇記者」兩種身分之間,用不同的視角,寫下了她對這場運動的觀察。在她的認知中,認為現場情況與新聞報導應是一致的,然而事實則不盡如此。

另外,中台兩地人民均對彼此的認識太少,在濟南路上她聽到有人發表對中國大陸的看法,「有很多人沒去過大陸,但說起來卻頭頭是道。其實中國大陸南北方對於新聞的定義有很大的差異」。大學時就讀廣州暨南大學的她, 曾有同學去北京考研究所,與教授爭論新聞的定義時,對方拋出一句「新聞就是政黨的喉舌」,讓這位在南方受教育的學生大感錯愕。她又發現大陸政府及民眾對反黑箱服貿運動的看法不一,大陸民眾並非一面倒的支持服貿。

然而,台灣的主流媒體在報導學運時,偏好報導如警方在完成行政院驅離行動後,行政院副秘書長蕭家淇發現桌上的太陽餅等食物被吃光的「太陽餅事件」或是強調學生是暴民的新聞。「這類型新聞在微博的轉閱率很高,平常沒有關注台灣新聞的民眾,只要主流媒體報導這類型的新聞,他們就會認定這是事情的全部」她慨嘆,台灣的主流媒體把新聞娛樂化的去報導不僅影響台灣的閱聽人,還同樣影響大陸民眾對事情上的看法,使大多數並不關心這次運動的大陸人認為「學生是來亂的」。

毛怡玫以報導者的身分參與活動,身邊友人均擔心她會否因而被遣返或是被禁止入境。她直言沒有顧慮太多,「我只是站在採訪者的角度去報導這次學運,而且在這個角度可以看得清事件的全貌。」

年底計劃結束 何去何從

運動結束後,新聞E論壇於FlyingV募集近一百四十萬新台幣的資金。並決定以「出版專書」、「舉辦巡迴講座」與「新聞專題報導」這三種方式繼續運作。著重於這個世代極為關注的新聞議題,如反黑箱服貿運動後續,以及年底的九合一選舉等。這個階段性計劃將於年底結束,目前仍在商討之後會否繼續運作下去。

五百多個小時的採訪,沒有報酬、沒有資源。就憑著對於好新聞的熱血,就蹲在馬路邊抱著筆電打稿、徹夜守候,把學業都擱在一邊,為的只是每一個新聞畫面。廿二天過去,E論壇獲得的不僅是專頁讚好人數由八百多人飆升至十二萬餘人,還有讀者對這群「街頭守門人」的信任及肯定。

《街頭守門人》的出版日期一再延後,原因是他們堅持把每張圖片都要找到出處,這些執著成就了今天的E論壇。旁人眼中這像是無謂的堅持,但這群人依然做到了沒有人做過的事 ,只因為他們想要報導好新聞。


延伸閱讀

新聞E論壇

E論壇官網

太陽花學運爆紅,「新聞 e 論壇」募資報導年底大選



Connectome 生技新知看這裡

$
0
0
【記者王心璇、焦若蘋/台北市報導】近年來,生技產業一直是政府努力推動的政策之一,在如此蓬勃發展之下的新興產業當中,很多人卻不知道其實生技相關科系的學生對於產業了解並不多,也無法清楚知道自己職涯的選擇方向。如何彌補起生技產業學界與業界間的鴻溝,一直是Connectome團隊現在正在努力做的事情,希望透過平台的資訊,讓學生們提早認識未來生技產業的領域。

     


Connectome Mini-Forum講座,邀請到全球知名管理顧問公司 IMS ConsultingGroup 人士演講(Connectome提供)。

Connectome緣起

Connectome是一個專為生技相關科系學生所成立的資訊平台,藉由網路部落格、實體分享活動、讓學生深入認識學界、業界的現況,激發彼此的交流與討論。其實,Connectome在生命科學領域中代表神經體學的概念,意思是「神經網路體」,因為神經網路體有很多不同的節點,可以把訊號連結起來。團隊成員認為這樣的意義能詮釋他們現在所做的事,把生技產業相關的資訊都串聯起來,因此引以為名。

臺大生化科技系陳明正、陳年明是Connectome的創辦者,兩人對於未來會進到產業界有相當明確的目標。一方面,因為他們有這方面相關資訊的需求,另外一方面,生技產業在台灣並非活絡,許多人念完研究所之後有了一定的研究能力,畢業後除了研究助理、藥廠、經銷商、業務之外,想知道有沒有其他發展的可能。身為大學同學的他們因為有鑒於台灣生技產業的現況,而開始有了成立新的社群平台的構想。

於是,在二〇一二年的四月,兩人開始進行討論,到了九月正式開始執行,當時的陳年明在德國慕尼黑交換學生,而陳明正則是服替代役,都是準備踏入職場前比較空閒的階段,他們的初衷就是做一個網路媒體、社群來把這些資訊的空缺彌補起來,甚至帶給人們對於生技產業有更正確的認知,當時兩人在國內外開始運用網路模式來召集學長姐、學弟妹,多次的討論及溝通之下,接洽業界人士協助,進行了Connectome的初步架構,而至今已逾兩年,目前團隊大約有二十多人,也都在生技相關領域工作。

創造雙贏 學界與業界緊密連結

Connectome主要有四大脈絡,分別為「舉辦實體活動分享」、「撰寫部落格」、「粉絲團經營」、「外界合作」。
實體活動細分為職涯沙龍、Mini-forum和Connectalk。「職涯沙龍」主要邀請講者分享職場或實習的經驗座談。Connectome 曾請到中研院萌芽中心的陳孟琦技術經理,跟大家分享他在擁有生科專業與專利、管理等多元背景下所交錯編織而成的職涯故事。「Mini-forum」則由國內外生技產業人士暢談國外產業現況和技術環境。舉例來說,去年他們就邀請了現任職於全球知名管理顧問公司IMS Consulting Group,專攻於醫藥市場的Jason來進行經驗分享。

部落格及粉絲團的內容,包括就業議題、產業趨勢、職涯實習分享、活動報導、企業名錄介紹及各項學習資源等。Facebook粉絲團經營主要分享國內外產業動態、產業相關文章分享、活動資訊轉載、提供讀者討論空間。外界合作則是包含了與教育部的計劃,或者與大專院校師生舉辦生技相關講座,近年來有許多生技相關系所都會與他們合作,舉辦外界人士來校內演講的活動。

Connectome團隊經營的目標與規劃(翻攝Connectome網站)。

透過Connectome 更清楚未來方向

「我們所聽到在台灣生技產業環境不好,或是學非所用的狀況,但是經過我個人探索之後,發現情況並沒有想像中那麼糟,很多事情其實提早準備是有很多可能性。」陳明正說,他聽過太多案例學生在大學時期學的東西是技術與做實驗的能力,但是進入產業後幾乎都不是與實驗相關的職業,因此「所學」與「所用」就有相當大的落差,有感於學生與企業的需求,因此萌生了想要讓相關人才進到好的公司,促成台灣生技產業的正向循環,創造更多的效益。

在Connectome擔任策略長,目前正在中研院攻讀分子醫學學程博士班的蔡宜璇說,當初透過這個組織,才發現越接觸,就越清楚知道未來要做什麼,其實生技產業在台灣是相當有市場,而且還有很多職缺。他們團隊每個人都同時要負責公關和編輯的工作,一方面接洽活動並寫成文字稿,同時也需要邀稿;另一方面編輯由不同專案所組成,需要定期撰寫文章。Connectome現在所提供的資源,其目標就是讓學生在進入產業界之前,累積一定的相關知識以及實戰經驗,培養學生的多元實力,以面對未來職場的種種挑戰。

堅持初衷 理想轉換成力量

成立兩年至今,談到如何將正職工作與經營平台之間達到平衡,創辦者陳明正收起笑容一臉嚴肅地說:「在這裡,我們重視大家的成長,實際參與團隊那種連結的建立,是無償付出的。」因為其實大家的工作內容都不同,但是透過一起經營社群的模式,可以讓每一個人變得更有競爭力,他認為Connectome是一個業餘的平台,上班時間之外可以自由地運用,自由度比較高,沒有薪水的壓力之下自由發揮就不怕失敗。

蔡宜璇今年三月底才進到公司,過去兩年都參與Connectome的她,認為從無到有都是自己規劃,主導性比較強,但進入公司是一個小職位,要做好分內的工作,主導性相較之下就沒有這麼多,這兩件事其實是一種互補。Patty提到她陸陸續續都收到了不少讀者的來信,告訴他們因為Connectome所舉辦的活動得到了回饋,接受了新知。印象最深刻的還有讀者來信說,因為他們部落格的文章所提供的可靠資訊,而讓他找到了新工作。

對他們而言,成立Connectome的過程所學到的東西,是金錢無法衡量的,雖然大部份組織內的人都有一份正職的工作,同時也經營平台,但是他們一點也不擔心這樣的狀況會將他們初衷的熱情消磨殆盡,忙碌歸忙碌,每一個成員仍然認為自己所做的事情是有意義、有使命感的。當年學生時代也曾茫然、彷徨過的他們,現在終於有能力可以提供年輕學子更多資訊,因此更有企圖心想要擴展人與人之間的交流,並且預期得到更多收獲,這些初衷都是為了讓這個產業環境更好,建立更理性的生技圈。


延伸閱讀

Connectome部落格

reBuzz 報導

科技報橘 報導



投入環保二十年 廢電器變黃金

$
0
0
【記者傅韻芳、江育綺/新北市報導】呂坤來一九九五年自大同公司退休,退休後他自稱以「垃圾為伍」,二十年來全心投入環保,將民眾丟棄的電器用品重新整修,賦予「壞掉的」家電新的生命,並把東西送給需要的民眾。

     


呂坤來在裡內成立資源回收站,修繕被丟棄的家電用品,再送給需要的民眾。

什麼都丟垃圾車 呂坤來發願推環保

呂坤來和板橋縣香丘里里長合作,租了一個約三坪大的停車位,專門收資源回收。









呂坤來在大同公司上班二十五年,待過電視、電風扇、計算機工廠,因此熟悉電器的維護、修繕。

呂坤來退休後有了許多閒暇時間,他觀察到家家戶戶在倒垃圾時,常常把所有的東西,「不管好的壞的」都丟到垃圾車,即便是還能使用的電器也丟掉,完全沒有環保觀念。

而呂坤來熟悉電器產品,他心想:「不如把這些東西拿來維修」,於是他就開始向里民宣導環保觀念,並在十七年前和板橋區香丘里里長合作,租了一個約三坪大的停車位,專門收資源回收。

每星期二和六早上八點半到十一點,板橋縣香丘里的里民便會將家中的廢紙、鐵鋁罐、要丟棄的傢俱用品拿到回收站,呂坤來會將還可以用的電器用品類重新整修。

從事環保二十年 修好上百支電扇

呂坤來分別把兩隻電風扇好的部分重組,因此電風扇上半部和下半部顏色不同。

從事環保二十多年,呂坤來已經修了上百支的電風扇、幾十台的電視、冰箱,他說:「每台電風扇壞的地方不同,就把這一台可以用的部分,裝上另外台可以用的,這樣電風扇又可以繼續用了,回收再利用,經濟又實惠!」

呂坤來也說,其實故障率最高的就是吹風機,一支好的吹風機往往要上千塊,但通常只是線路斷了,民眾以為沒用就把它丟進垃圾車,「看到這些真的很可惜!」 修好的電器用品,再拿到里長辦公室,給需要的民眾領取。

有些老一輩的人,甚至會把東西從阿里山、樹林寄到板橋,請呂坤來幫忙維修,呂坤來說:「很多都是古時候的嫁妝,像是古老的檯燈啦、電視啦,因為捨不得把嫁妝丟掉,又找不到會修『古董』的人,可能我上過幾次報紙,就請我幫忙修理。」

賣掉紙類鐵鋁罐 所得回饋里民

每個禮拜二禮拜六里民將家中資源回收物品拿到回收站,累積一定的重量後,呂坤來會開著發財車拿去賣,所得回饋里民。

其他的紙類、鐵類累積到一定的重量,大約三四百公斤時,呂坤來會開著發財車拿去回收場賣。他說現在的行情,一公斤的紙可以賣二點八毛,報紙和廢鐵類則高一些,一個月的回收量大概可以賣兩萬多塊。

回收所賺的錢回饋里民,如買當季農民剩產賣不出去的蔬果發送給里民。(照片由香丘里里長提供)

回收所賺的錢,其中的兩千塊用來繳交資源回收站的租金,剩下的錢則回饋里民,如購買獎品、里內獎學金、關懷獨居老人、買當季農民剩產賣不出去的蔬果發送給里民。

回收集點換獎品 鼓勵里民做回收

民眾將資源回收拿到回收站後,會稱重並記錄點數,累積一定的點數可換獎品。

用回收的錢買獎品其實是為了鼓勵民眾多做回收,只要民眾拿著一公斤的廢紙到資源回收站就可以獲得三點,而滿一百點或一百五十點可以換洗髮精、沐浴乳,即滿兩百點可以得到一個省電燈泡。

里民游小姐接收過呂坤來重新維修的電器,她說:「呂大哥真的熱心參與的沒話說!」也很認真的在推動環保工作,加上回收集點換獎品,讓社區的小朋友也可以藉機教育,知道環保的重要性。

寒冬酷暑 呂坤來不怕辛苦修電器

呂坤來說,修電器時常常忘記吃飯時間,就是想把東西修好。(照片由香丘里里長提供)

呂坤來說,做環保,不單單只是做而已,還要了解到整個環境衛生,最重要的是不怕髒、不怕熱。不管寒冬或是酷暑,呂坤來都會待在小小的資源回收場維修傢俱,他說:「熱!當然熱!三十七八度的時候怎麼會不熱,又有蚊蟲蒼蠅,但這就是興趣啊!」

呂坤來修一支電風扇往往要耗費一兩個小時,有些比較難修的像是電磁爐,因為線圈燒壞掉,花上一整天都是有可能的,「有時候家人吃飽都把飯菜收起來了,我還在修,就是想把它修好。」

而修繕這些故障的電器用品,呂坤來認為最困難的地方就是有些東西太舊了,找不到可以用的零件,只好放棄。

盼透過媒體傳播 讓更多人做環保

退休至今,呂坤來置身於環保已經二十年,現今七十歲了,妻子兒女一向很支持他,只是擔心他身體無法負荷。而呂坤來也打算在明年從環保界退休,在退休前他最希望的就是把環保的精神推動到其他鄉里、城市。

過去華視、中視、台視都報導過呂坤來的故事,他也受邀到社區大學演講, 告訴民眾應如何維修、使用、保養電器。

他表示,接受媒體的採訪不是為了要成名,而是希望和媒體合作,透過媒體的傳播功能,讓更多人注意到環保這一塊。他也說,新北市平均每個人一天的垃圾量從以往高出全國平均,到現在成為全國最低,這都是推動垃圾減量的成果,「做環保不應侷限在大台北地區,所有的城市都應該一起動起來。」

除此之外,呂坤來也認為環保應該從學校教育做起,讓各個階層都有機會參與。


延伸閱讀

讓廢家電回春 他成環保

新北千里拼環保-「 環保英雄」遴選英雄

回收達人 修舊家電贈弱勢



輔具設計課程 改善照護人力缺

$
0
0
【記者張嘉珈、李宛庭/新北市報導】「我怕以後沒有人可以照顧我們。」曾從事過護理工作的廖珮宏,有鑑於,台灣護病比高居世界第一,一名護理人員平均要照護十三名病人,加上工作三班制使護理人員因過勞而選擇離職,護理人力荒的情形因應而生。也因此廖珮宏除了自行投入創新護理設計外,也開設實證護理學課程,教導學生站在病患的角度去設計輔助工具,使病患在自行照護上更便利,同時減少護理人力的照護壓力。

     


有醫療工程博士背景的馬偕護專助理教授廖珮宏。

因興趣從事研發 盼協助住院病患

馬偕醫護專校護理科助理教授廖珮宏因有醫療工程的背景,以及對研發輔助產品設計富有興趣,從事護理工作十二年後轉任教職,在護理職涯中她發現護理人員短缺的問題會影響照護病人的品質,因此她開始致力於護理創新設計,如何有更好的東西輔助,減少護理人員缺乏所造成的窘境,也能讓身體不適的病患有更便利的「自行照護」方式。

「大家會想設計,都是為了解決問題,不管是解決誰的問題。」廖珮宏在校內及他校也開設不同於以往的實證護理學課程,除了希望設計出使病患更為便利的輔具,同時也能讓醫護人員在照護病人時更省力氣。

過去廖珮宏也帶領許多學生走進創新護理的領域,研發出許多設計,例如他們看到巴金森氏症患者因為有手抖及肢體僵硬等症狀,導致進食不便,也間接影響營養攝取與生活品質,於是設計出「吸吸相印便利匙碗」,來幫助患者可以自行進食,如此一來照護者也可以減少餵食患者的負擔;而「Super晾衣架」則是他們為關節活動範圍受限、暫時或永久失能者像是單手不便者及肢體殘障人士、肢體無力、平衡感差及生活不便者均能方便的操作使用,透過「Super晾衣架」,使不便者都能獨立生活,自主處理日常起居。在醫院使用也能有效減少護理人員的照護壓力。

吸吸相印便利匙碗作品特色圖(設計者廖珮宏提供)。

孤軍辦課 感動學生回饋

因實證護理學是跨領域的課程,不像傳統的護理科系主要教學著重於實作、學習照護病人的技巧,它則是需要一些電子機械的背景,讓學生去發想、創作讓病患使用的輔助工具。所以學生在學習時,會有一定程度上的難度,在製作模型時也會相對困難。且在護理科系中護理創新設計的課程並非主軸,被重視的程度也相對地降低,而在校方與多數學生還是著重考取護理證照的風氣中,部分師生也認為這不過是堂選修課,對學生未來並沒有太大的幫助,廖珮宏形容當初自己就像孤軍奮戰。她說:「當然你去比賽得獎學校會很開心,但是學校不會花太多的資源在這上面。」

廖珮宏堅信在未來於是需要更創新的想法,去彌補醫護人員上的不足,她克服馬偕護專在硬體設施上的不足,像是實驗室、電子機械相關器材的缺乏,帶領學生參與許多比賽,表現也相當亮眼。又恰巧近幾年護理公會因為重視跨領域人才,也開始推廣護理創新設計,時常舉辦設計競賽,希望護理人員不只專注在考取護理專業執照,也能結合臨床現象,創新設計改善醫療環境。這樣的趨勢,也讓廖珮宏更加相信自己所開設的課程有所意義。

在馬偕開設實證護理學課程已經兩年,許多學生、老師也開始注意這塊領域,紛紛向她請益。現在也有許多學生在醫院實習或是考取大學後,發現現實醫療環境還有許多可以改善的地方,也會回來跟她討論、分享創意點子。

身體力行創新輔具 盼課程受重視

廖珮宏鼓勵學生多去親身體驗、將心比心,像是躺在床上,想像自己是長期臥床的病人,怎麼樣才能最舒適的解決排泄問題;又或是尋找文獻參考、逛逛寵物用品店,從生活中找出靈感來源,跳脫既有思維的思考方式,去做護理創新設計。

除此之外,她也身體力行,秉持教學相長的態度,繼續研發、設計輔具,像是設計奶嘴餵藥器,讓家長餵嬰幼兒吃藥時,避免用湯匙餵食糖漿,嬰幼兒可能會產生排斥導致糖漿溢出,或是嗆到導致肺炎的情形。

廖珮宏也表示,雖然實證護理學因為是跨領域的課程,在注重照護病人技術的護理科系中,還沒有受到足夠的重視,不過情況已經逐漸好轉。也希望更多學校能夠開設這樣的課程,因為相信大家也都希望有更好的輔具,來幫助病人,也幫助從事護理工作的人員。


延伸閱讀

馬偕醫護管理專科學校

中華民國護理師護士公會全國聯合會

台灣護病比世界第一新聞



夢想藝術園地 雅痞電影文學書店

$
0
0
【記者徐于涵、柯佳佑/台北市報導】以電影與文學為主題的雅痞書店,賣的不只是書和電影,更是一個藝術展場、一間小型的音樂演奏廳、一座戲劇的小舞台。熱愛藝文的店長夫婦,將店面打造為文學、電影、藝術、音樂與美食的匯集地。

     

雅痞書店有一個區塊,平時是顧客喝咖啡、讀好書的地方,到了書店舉辦活動的日子就變成藝文展演的空間。

夫妻齊力打造夢想藝文空間

雅痞書店的成立源自於老闆陳立人與太太 ,兩人對於文學與電影的熱愛。老闆本身就是出自藝術經紀家族,家中長輩是將大陸崑曲表演引進國內的承辦商,因此自小就受到傳統藝術的薰陶。而太太多多雖然沒有藝文相關的家世背景,在成立書店前從事的企畫工作也和書店掛不上邊,但念英國文學從小就喜歡閱讀和看電影的她,一直有個想要打造屬於自己的藝文空間的夢想。

老闆表示,最初觸動夫妻兩人成立雅痞書店的契機,是一次在台北新舞台看了崑曲表演後,有了想要成立一個複合式藝文空間的念頭,以結合自己喜歡的藝術表演和太太喜歡的文學與電影,於是夫妻兩人於二OO九年,在台北四維路上成立了雅痞電影文學書店。

書店開張之初,店內架上的書籍都是夫婦兩人的藏書,但是老闆考量到,光是靠著私人的藏書量無法支撐起一家書店,便決定與書商接洽。然而,向書商進書的過程卻非順遂,老闆在商言商,一家一家的聯絡、拜訪、商談,才好不容易確保了穩定的供給。雖然確定了供書商,但老闆不是以市面熱賣程度為唯一進書依據,而是親自挑選出與電影文學相關的書籍,以符合店內主題。

推開書店大門,就可以看到三O年代巴黎風格的布置。
重現電影《午夜巴黎》場景

走進雅痞書店,立即可以感受到三O年代法國巴黎的濃厚氣息,映入眼簾的是由老闆親自挑選的法式座椅和茶几、有著精緻刻紋的木頭書櫃、陳設在展示櫃裡的鵝毛筆、鑲有珠飾的歐式桌燈、傳統的撥接電話等。如此的裝潢與擺設來自於老闆娘多多的構思,她希望打造一個類似歐洲早期的沙龍場所,也恰好呈現夫婦兩人最愛的電影《午夜巴黎》中的場景。

由於《午夜巴黎》是夫妻兩人的最愛,老闆娘特別在這部片子的旁邊放上「經典推薦」的牌子,除此之外,《寂寞拍賣師》《鐵娘子》《黑天鵝》《大亨小傳》等片也是老闆娘喜愛的電影,她將自己喜歡的電影擺放在店門口的矮桌上,並放上「經典必看電影」的字卡,將這些她認為值得一看的電影推薦給客人。在書籍方面,《最後的大亨:費茲傑羅爵士告別作,《大亨小傳》完美句點》則是老闆娘的非常喜愛的文學作品,作者深刻描繪出1922年美國泡沫經濟達顛峰之際,大人物虛幻的奢華人生。

電影《午夜巴黎》是老闆夫妻兩人的最愛。

書店的空間規劃主要可分為暢銷新書平台、電影文學專書區、DVD租借區、餐廳、表演區。DVD租借區有高達八千片的藏量可供租借,每到假日都會有不少客人上門租片。而店門口窗邊矮桌上的兩個小抽屜內分別放著標示「從電影看人物」和「從導演看電影風格」的DVD,是老闆娘歸類出的電影類目。

書店化身藝文展覽舞台

老闆表示,當初成立雅痞書店,希望這裡不只是一間販賣書籍和租借DVD的商業店面,而是一個能夠融入藝術與人文特質的空間,因此老闆從開店初期就積極舉辦許多藝文展覽與講座,例如:「與導演一起喝咖啡聊電影:安邦導演-花神咖啡館」,由專業導演為大家導讀電影;「 LISA的歌唱沙龍講座」,由歌唱老師Lisa教導大家如何唱出打動人心的情歌。

除了講座外,老闆也時常邀請演奏家來店內表演,舉辦古典音樂演奏會,例如:大提琴沙龍音樂會「流行經典 冬日情懷」,以大提琴為主樂搭配鋼琴伴奏,彈奏冬季浪漫樂曲;「畫心古典音樂在雅痞-辛德勒的歌單」,由豎笛、小提琴、鋼琴、男中音共同演譯多首知名電影主題曲。

而雅痞書店在二O一四年十一月更邀請到「只是嚷嚷劇團」在店內演出三場「不讀書俱樂部」音樂劇。劇情主要描述六名年輕的男女,分別因為各種原因而來到了一家瀕臨倒閉的獨立書店,他們認為不讀書或許不需要理由,然而他們都在尋找一個需要讀書的理由。十一月的三場門票都在短時間內搶購一空,並獲得熱烈回響,因此劇團在十二月特別加碼演出。

老闆表示,很少有音樂劇是在非正規的舞台演出,很榮幸雅痞能被劇團選為表演的場地,這也算是對雅痞的肯定,從開店以來舉辦過非常多場藝文相關的活動,累積了不錯的口碑和知名度,才能有這次展演的機會。老闆說,這齣音樂劇比原先預期的反應還要好,最初在十一月份的三場表演都售票一空,每場表演,觀眾都非常投入,表演者與觀眾的互動也很熱絡,時空彷彿在這八十分鐘的表演中凝固,眾人暫時活在戲劇裡,與外界隔絕。

老闆形容這個舉辦藝文活動的小區塊就像是整間店的「後花園」一般,擁有美麗的風景,值得大家停下腳步,駐足欣賞,也如同「雅痞」(Yuppie)的定義:「在一定經濟基礎下的品味生活」。老闆期許雅痞不只是一間賣書的場所,本身即是一本內容豐富的書;是一個文學、電影、藝術的美好結合。


延伸閱讀

雅痞電影文學書店Facebook

食尚玩家雙周刊 原來是書店啊-雅痞書店

水瓶子的城市旅行-雅痞書店,電影與文學,空間的使用就是一本書



愛閱頑童百本起家 新手書店

$
0
0
【記者徐于涵/台中市報導】新手書店老闆鄭宇庭開店初期以「只有一百本書的書店」為特色,並利用文化部創業圓夢計畫補助的五十萬元,加上結婚基金,成立書店。老闆固定每周買進新書,淘汰換新,不斷更新書目,讓書店值得一逛再逛。

     


以百本書籍實驗性創立

位在台中文創街的新手書店,於二O一三年十月成立,老闆表示,最初是打算賣兩千本書,但是由於店面空間有限,加上進書的成本考量,決定乾脆就只賣一百本,賣自己喜歡看的文學書。書店剛開幕時,老闆被不少人揶揄:「只有一百本書的書店要怎麼生存?」、「我家的書都比你這裡多!」但是這個大膽的嘗試經過一年的實驗,便獲得不少關注與回響,新手書店曾被中國時報報導,老闆也常受邀到各大學演講,分享成立書店的心路歷程。

原先在台東許多大學教授通識課程的鄭宇庭,在開店初期,週一到週三在台東教書,週四進書,書店只有週五到週日的下午兩點到晚上十一點營業。在今年年初兼任教師的約聘到期後,才將重心轉至經營書店,但仍時常到醫院和工廠講課。老闆認為,經營書店如果只以賺錢為唯一目的,那就會被金錢所制約,他笑說:「開書店不用這個嚴肅嘛,可以當作一種實驗和社會運動,很多人都在想這家書店可以玩出什麼花樣,大家可以拭目以待。」

買斷地區書籍 每周汰換更新

老闆坦言,其實一開始是打算進兩千本書,但是書店空間有限,於是打算以「質」代替「量」,就只賣一百本書。老闆說,與其進一堆書,還不如就只賣自己精挑細選過的書,賣自己認為值得一讀、有價值的書,也可以避免賣不出去的庫存造成壓力。況且一百本書攤在書店桌上,顧客很快就可以瀏覽完店內所有書籍,很快就能夠決定去留,沒興趣的自動會離開書店,有興趣的人自然就會停下腳步,翻閱自己喜歡的書。

老闆挑書沒有一定的依據,全憑個人品味,連鎖書店的暢銷書籍在新手書店反倒找不到。老闆通常都會為自己讀過且認為是值得推薦的書寫推薦文,比如對於蒂姆.奧布萊恩( Tim O'Brien)的《負重》,老闆寫道:「作者的敘事方式實在太經典,前一刻讀是真的,下一刻又自己顛覆故事,把真當假,質疑敘事,他用一個一個零碎的片段拼湊出他對越戰的回憶,還有很多膽怯和諸多疑問,以及關於人生裡那些說不清楚的體會。也許唯有寫下故事,才能更看見真實,這本關於戰爭的自述故事,非常動人,也非常感人。」

今年七月,老闆重新改裝書店、增添書櫃,將書量增加到三百本,雖然店內的書籍數量仍不多,但是老闆每周四都會固定去向地區性的經銷買進書籍,不斷磨練自己選書的眼光,更是希望讓顧客每次來到店內都有新鮮感,而不是走進門看到的永遠都是同樣幾本書。老闆說:「我不想讓這間店永遠都是一個樣,所以我會不斷的更動書目,所以每次來書店的顧客都會有新的感覺,這樣新手書店才值得一逛再逛。」

老闆鄭宇庭會親自寫下書籍的推薦文並貼在書櫃上,吸引讀者目光。

熱愛閱讀的文學頑童

從事教書工作的鄭宇庭,在求學期間其實是老師眼中的問題小孩,國小讀了三所,國中也換過三間,高中重考且肄業,大學再度重考,畢業自銘傳大學中文系、台東大學兒童文學碩士研究所。老闆回憶起國中時,老師找不到他,以為他逃學,因為明明是上課時間,其他同學都乖乖待在教室準備上課,就唯獨他一個人躲在圖書館看倪匡的書看到忘記時間。他笑說:「我其實很喜歡看書,而且就是因為太愛了才成天窩在圖書館裡,我只是不喜歡讀那些死板板的教科書。」

老闆說,認識他的人都知道,只要一拿到自己喜歡的書便手不釋卷,一坐下來看書就是大半天。熱愛閱讀的他,雖然開了書店卻不會到處宣傳閱讀有多重要,老闆幽默的比喻:「如果今天你的老師站在你面前,成天和你說讀書有多重要,你聽得進去嗎?多半學生根本不屑一顧吧!一樣的道理,我不想做這種蠢事。」常常有年輕客人會來問老闆,人生遇到困難應該要讀什麼書,老闆不會硬是把店裡的書推薦給客人,反倒是瀟灑的說:「不要讀書了,出去走路!」

很多人問老闆為什麼以「新手書店」為店名,老闆解釋原因有三。首要原因就是店內標語所寫:「因為熱愛閱讀,我們樂當新手」,雖然沒有開書店的經驗,但就因為喜歡閱讀,所以樂於當個開書店的新手老闆。另外,瑞蒙.卡佛的《新手》和電影《新手人生》,分別是老闆非常喜歡的書及電影。瑞蒙.卡佛的《新手》是真實反映失婚男人生活的著作,而《新手人生》是探究家庭與同性戀議題的電影。最重要的是,老闆希望能打造一個對各路新手友善的環境,歡迎新手們到店內彼此交流。

店內標語:「因為熱愛閱讀,我們樂當新手。」
秉持「閱讀、樂趣、分享」的初衷

老闆說,創立新手書店的初衷就是希望能在「閱讀」中找尋「樂趣」並「分享」出去。老闆活潑、愛交朋友的個性,讓上門的顧客、鄰居,甚至其他書店的店員,都愛去新手書店找他聊天。此外,老闆會依照顧客不同的需求,幫助他們找到適合自己的書,有時候還會直接拿起書本來,翻到書中某一章節,念起故事給客人聽。

老闆表示,書店如果只是賣書就太可惜了,應該透過更多的實際分享,增添書店的樂趣。因此,老闆會不定期舉辦講座,在每週五晚上九點到十一點舉辦的深夜講堂廣受好評。講座主題不局限於與書相關,像是「一萬四千公里回家路,Min的單車旅行分享」,分享主講者歷經十個月、經過11個國家的鐵馬行;「劉易軒的分享會-孟加拉x尤努斯x社會企業揭密」,分享主講人到孟加拉三個月的實習經歷。此外也有以書為主題的講座,例如「《隨地腐朽》新書座談會」、「ㄚ泥豆兒童插畫繪本導讀」。

「我認為文學不應該只存在於書裡、學校裡、圖書館裡,我覺得文學應該走出來,走入熱鬧繁華的街」這是老闆對於文學的想法。他說,平常在學校裡,老師開的書單一定沒有學生會真的認真讀完,圖書館裡的書密密麻麻,也很少學生會主動借閱,但如果是在逛書店時,自主性的挑選自己喜歡的書來看,如此的閱讀方式才有意義,才會真正覺得文學有趣。老闆說:「如果能在書本裡找到一句能夠啟發你的話,這就是文學的價值所在,因為那很可能你是周遭的人怎麼樣也給不了你的。」


延伸閱讀

新手書店部落格

新手書店臉書粉絲專業

中國時報-鄭宇庭:讀就對了




北醫大醫療團隊 深耕史瓦濟蘭

$
0
0
【記者李萱、卞其磊/台北市報導】「我們不是要手心向下施捨,而是手心向左,和當地人握手做朋友。」在台北醫學大學校內眾多的服務性社團中,「飛洋國際醫療服務隊」從二○○九年便出訪史瓦濟蘭,提供持續性的醫療服務。這批學生不只協助醫生義診、為當地更換病歷系統,也讓孩童透過募集來的相機,拍出心裡想說的話。

     

北醫大學生多年來利用所學的醫療專業,持續改善史瓦濟蘭的醫療環境。(照片由北醫大飛洋國際醫療服務隊提供)

飛越地球大半 力圖改善醫療

位在非洲東南部的史瓦濟蘭王國,雖然被稱作「非洲小瑞士」,國內生存環境其實相當困苦,不但有嚴重的貧富差距,愛滋病盛行居全球之冠,加上醫療資源的匱乏,讓當地人民的平均壽命只有三十一點九歲,淪為全球最短。

有鑑於此,配合我國國際醫療合作發展的計畫,臺北醫學大學許多學生每年暑假都組成海外志工,飛到一萬多公里外的非洲史瓦濟蘭進行醫療援助,期待可以改善當地居民的生活品質、建立良好的衛生觀念。前身為「臺灣大專生海外服務團」、在當地提供持續性志工服務已有多年經驗的「飛洋國際醫療服務隊」,今年二十名團員也依照慣例,在當地社區舉行為期一個月的志工服務,提供衛教、義診、建立病歷系統的協助。

協助義診 發放醫療包不簡單

在醫療方面,北醫大學生與史國最大的醫院「史京政府醫院(Mbabane Government Hospital;MGH)」合作,跟隨著駐地診療多年的台灣醫師團,對五百多名病患進行義診方面的協助。

學生首先幫史瓦濟蘭的病患掛號驗傷、量身高體重、血壓及體溫等等,引導病患問診後,收取病歷單並檢視醫師開立的藥品,再交給在藥局藥師配藥、發藥的同學檢查、核對藥品是否與醫師的處方相符,最後藥包會由當地的護理師發給病患,他們以史瓦濟蘭語教導病人藥品種類、作用、效果以及使用方法,以確保藥品資源能發揮最大的效用。

然而,團長簡瑋廷也遺憾表示,義診所耗的資源相當多,但其實成效不大,也不可能將現場所有病患都看完。因此在醫療團義診後,學生也協助發放「急救醫療包」,希望可以「留」給當地一個「長久之計」。非洲大多數的地區因為衛生觀念不完善,民眾也沒有穿鞋子的習慣,常常會有傷口發炎、感染情況。北醫大學生於是利用在台灣向廠商募集到的簡單醫療材料後,配置成簡易醫療包,然後以家庭為單位,安排病患分批領取。

而醫療包發放過程並非想像中簡單,若沒有確定前一批民眾已經領取完畢,就引入下一批病患,很可能會導致現場的暴動,發生大家搶奪資源的混亂景況,因此有計畫、有順序的動線安排,對當地醫療資源的利用才是最有保障的。

在一場超過五百名病患的大型義診上,忙碌的藥局人員在進行配藥。(照片由北醫大飛洋國際醫療服務隊提供)

衛教不是強加觀念 要因地制宜

學生也透過在史瓦濟蘭台灣家扶中心的接洽,在當地的一所孤兒院進行衛生教育。宣導過程中,團員也發現「文化價值觀」的不同,會讓當地民眾有不一樣的接受度。

簡瑋廷表示,平常我們習以為常要「刷牙」、「洗手」的習慣,對於當地確是非常奢侈的,因為水資源缺乏,當然教導正確潔牙方法是必須的,但若是硬推這樣的衛生觀念,其實沒有太大效用。

而儘管非洲內陸愛滋病虐行,但在這裡,信仰是不允許婚前性行為的,一定要婚後才能有性行為的相關觀念,因此院長不贊同學生教導孩童使用保險套,因為根本不應該發生,也不會需要。

北醫大的學生也從中更加確信,國際志工不是以高高在上的姿態去服務對方,雙方站在平等的位置,要先瞭解史瓦濟蘭當地的文化習俗,才能明白什麼樣的幫助是對方可以接受的。至於要怎麼傳達對方可以接受的衛教呢?這群學生也發現,與當地人交好,成為朋友後,對方對自己有了信任感,自然對於一些衛生習慣的養成相對容易,團員也能從親近的互動中察覺當地人最直接的需求,給予關懷與陪伴。

學生內心體悟 熾熱如非洲

這群未來的「白袍」,有著一片熱血和對於生命最真誠的關懷。就讀保健系二年級的高心晏說:「原本很多人對於非洲的印象可能都是一片荒蕪,其實來到這裡才發現都市裡也是相當繁榮,很多時候不該用既定印象先入為主。」醫學系三年級的蘇元亨也表示,過去我們往往用自己的「價值觀」去服務別人,「但我們應該要察覺他們實際需要的,想想怎麼樣的幫助,可以讓他們了解到健康的重要。」

北醫大飛洋國際服務隊的同學也紛紛有個訝異的發現,「大家都不太會吵架。」每天晚上的檢討會,除了提出應當面對的問題讓大家批判與思考應變對策,其實更像是「分享會」,團員彼此交流「文化適應」下的各種感觸,簡瑋廷莞爾笑說:「就像是二十個人在幫你體驗,但你同時得到這些收穫的感覺。」

這群理性與感性兼具的學生沒有忘記服務的初衷,以及醫病關係最根本的精神——建立互信。儘管非洲內地的文化帶來一定的衝擊,他們的熱情正如史瓦濟蘭漸見雛形的醫療資源,在當地繼續延燒,蔓延開來。

北醫大飛洋國際醫療服務隊的精神,不是將手心向下,而是與當地居民做朋友,傳達衛生觀念。


延伸閱讀

北醫大飛洋國際服務團粉絲專頁

【台灣醒報】北醫團隊札根史瓦濟蘭 登國際期刊

咫尺天涯,回家了,您在哪?



突破障礙 打造幸福滋味

$
0
0
【記者吳如斐、許資旻/新北市報導】在一個約莫七坪大,窗明几淨的空間裡,循著一步步有規律的製程,細心、專注的完成一個個閃著金黃色澤的檸檬蛋糕,他們是北歐先生甜點專賣店的六位身心障礙員工。北歐先生甜點專賣店輔助身心障礙者就業,專賣由六位身心障礙者所製作的「無負擔、無添加,北歐道地的」手工甜點,在一旁的施輔導員說,「他們投注在工作上的認真程度,就是這群孩子的優勢」。

     

在北歐先生工作的員工們認真地製作著檸檬蛋糕。

庇護工場 提供另一個機會

北歐先生甜點專賣店,是「勝利之家」在台灣共四十二間的「庇護工廠」之一。勝利之家早期主要收容小兒麻痺的小朋友,而後成立「勝利身心障礙潛能發展中心」,透過一系列完整的就業服務,包括新職業種類的設計與開發、庇護工廠經營、職業訓練與居家學習等學習模式,提供身心障礙者與社會連結的就職機會,培養他們的就業技能。

勝利的庇護工場種類多元,包括勝利加油站、琉璃文創商品、印刷廠設計等,而北歐先生甜點專賣店也是其中之一。身障者透過勞動局重建處轉介,必須先登記志願,之後個案管理員會再依身障者進行能力篩選,經過職業評量的評估然後,才會進入庇護工廠,因此在庇護工廠工作的身心障礙者基本上是根據興趣做選擇的。北歐先生甜點專賣店負責人蕭泓齊表示,「進到庇護工廠工作的這些身心障礙者,都是身障者中比較弱勢的一群」,這些身障者沒有辦法在一般的社會職場上找到工作,而庇護工廠就是提供他們做一些職能上的訓練和學習。

以熟稔的手法攪拌著製作焦糖布丁的原料。

吃的安心 做的有意義

北歐先生成立於二0一二年,秉持著對於產品的品質要求,提供無添加、無負擔的產品。蕭泓齊說,「初期消費者會反應商品單價太高,但這幾年陸陸續續發生很多食安問題,客人對食品來源、食材的要求變高」,消費者也想要吃的安心,因此整體的銷售量也逐漸穩定,目前北歐先生甜點專賣店主要透過網路販售挪威道地的手工甜點,由身為挪威人的勝利之家董事長夫人手工傳承。

北歐先生甜點專賣店裡頭的廚房並不大,只有六位身心障礙員工和在一旁監視的一位輔導員,蕭泓齊說,對這群身心障礙者來說,來北歐上班是一個新的挑戰,「來上班這條路他們可能也會遇到一些需要自己解決的事情」,從最基本的通勤、自理,一直到專業的麵包烘焙,一路上其實也培養了他們基本的生活力能。

而在進入北歐工作後,最初會由就輔員帶領這六位身心障礙者從個人清潔、製作環境衛生的維持開始教起,一直到後面的甜點專業製作,每次製作時輔導員也都會在一旁適時給予協助,蕭泓齊也表示,「看到這樣的結果是令人欣慰的」,現在這群孩子已經能夠熟悉整個製作流程,操作技巧也變的純熟,「未來不管他們有沒有要從事這個行業,北歐也是希望能讓這群孩子有些生活的活力、能力和動力」。

六位身心障礙員工製作的一個個顏色飽滿的檸檬蛋糕。
蕭泓齊說,「看到他們每天都很快樂的想要工作,很開心,同時也會反省自己」,這群身心障礙者珍惜這個工作機會,也樂在其中,而他們所做出來的產品也絕對不失專業,其實北歐先生就是提供一個讓他們能夠工作的環境,畢竟外面餐飲業很多,但能讓他們工作的地方其實很少。施輔導員也表示「比起一般人他們學習要花的時間可能比較久,但他們投注的心力是會讓你感受到的」,從初期從的基本技能訓練,到現在熟練、專業的製作技巧,這六位身心障礙者投注絕對的用心,要消費者吃的開心,吃的安心。




延伸閱讀

北歐先生網站

台北市就業服務處

Yahoo新聞



靜宜團隊登蘭嶼 關懷老少燃希望

$
0
0
【記者李萱、卞其磊/台中市報導】自二〇〇八年初次登上「蘭嶼」這個天空如濺滿藍色潑墨的小島,「靜宜大學蘭嶼志工隊」每年暑假定期為當地的達悟族孩童與長者進行為期十四天的服務,除了團契活動、居家探訪之外,更重要的是為當地視頭髮為生命象徵的老人修剪髮型、將他們斑白的頭髮染黑。不只讓小朋友笑靨大綻,也為老人重建自尊,重燃如海天般清澈的希望。

     


每一年暑假,有十四天是蘭嶼當地老人與小孩滿心期待的日子,那就是靜宜大學的哥哥姊姊,帶者愛心與熱情的到來。(照片由「靜宜大學蘭嶼志工服務隊」提供。)

老人與孩童 適性做不同服務

這個「魚會飛行,蟹會爬樹」,被譽作「人之島」的蘭嶼,島上生活相當簡樸。這次是第二次參與出團的團長康婷媛說,蘭嶼男人與女人的工作分得非常清楚,各司其職而且不可以越位,「男生就是下海捕魚蟹,女生則負責芋頭田的收作、上山採蔬菜。」且就業機會在當地相當缺乏,青壯人口外移的比例相當高,老人與孩童因而需要更多的照顧與關懷。靜宜大學的蘭嶼志工隊今年已經是第六度到島上服務,十三位大學生分別就老人與青少年、小孩,用一樣的愛,安排不一樣的活動。

達悟族的蘭嶼小島上總共分為六個部落,朗島位在最北,往南依序是東清、椰油、野銀、漁人和最南端的紅頭。這次服務包含:與當地小學合作宣傳的朗島與東清兩個兒童營、一個青少年營,也有老人送餐、家訪和剪染髮,以及當地志工的在職訓練。

朗島及東清營 引導兒童省思

相較於台灣本島,蘭嶼學童的教育資源較為缺乏;有鑑於當地大人、小孩多是基督教徒,課程也有巧思地以「宗教結合課輔」,除了有大小朋友們都喜歡的聖歌帶動唱、各種團康遊戲、手作活動外,也由靜宜大學宗輔室老師蔡靜宜與胡宜芳講授「聖經中的道理課」。

團員各自被分配在朗島營與東清營進行課程。東清組組長張珮盈說:「其實要與小朋友打成一片最快的方法,就是『下海』!」海是蘭嶼島最美的一環,也是族人從小就為伍的夥伴,孩童的真摯與對海洋的熱愛,在拉著團員們衝到海邊戲水的興奮之情就可以看出。透過海洋,團員們與孩子才真正開始拉近彼此的距離。

因為島上孩童的閱讀風氣並不盛行,團隊也將在台灣本島募得的童書、文具運渡來蘭嶼,並用募款金訂購了一百多本讀物,希望在團隊回台後,仍可培養當地孩童的閱讀習慣。

在營隊的最後,青少年營與朗島、東清兒童營一起舉辦「共融晚會」做謝幕,團隊發給每個孩子一人一雙募集到的球鞋和五到八本的童書。

由於團隊人數眾多,在教學上難免會有意見分歧的時候。張珮盈提到,團員教育小孩的方式不一也容易造成小朋友學習上的困惑,例如當小朋友有錯誤的舉止出現,團員給予指正時,另外一名團員介入說:「沒關係啦!他還小!」就可能會造成小朋友在學習正確觀念上的疑慮,學習成效也會因而受到影響。當地孩童都相當單純,團員的「身教」尤其不容小覷。因此在培養小朋友正確價值觀這方面,也是需要大家有志一同教導的。

大姊姊為東清兒童營的小朋友講故事。(照片由「靜宜大學蘭嶼志工服務隊」提供。)

當地人與「海」非常親近。與孩童拉近距離最快的方法,就是一起到海邊玩耍。(照片由「靜宜大學蘭嶼志工服務隊」提供。)

黑髮象徵生命力 長者重拾自信

「一頭烏黑秀髮」是達悟族生命力的象徵,更是族人用來讚頌上天的泉源,但是蘭嶼島上美容院極少,修剪頭髮或染髮對居民來說都是很奢侈的行為。看著自己的一頭白髮,Augus(達悟族話的爺爺奶奶)容易自我價值感低落,這次的重點活動之一便是在朗島天主堂與六個部落進行義染與義剪。

那麼由誰來操刀呢?靜宜團隊出發前,學生便接受了「染髮」的訓練,但是都是對假頭像進行練習,真正看到達悟族女人驚人的長髮,才會知道染髮實在是一大工程!而提供達悟族男人義剪的師傅,則是跟團到蘭嶼的六位曼都髮型設計師,他們因為聽聞這趟志工活動的意義備受感動,也決定無償加入。同行的還有七名飯店廚師,其中甚至包括「涵碧樓」的大廚,專門為活動準備餐點。

老人關懷方面則是透過與「蘭嶼居家關懷協會」合作,依島上老人需求,向本島廠商募集雨傘、痠痛貼布、除頭蝨的梳子等等,然後到六個部落進行探訪與送餐。令康婷媛印象深刻的是,老人只要生病了,便會將自己隔離在家門外的小屋裡,「因為覺得自己被惡靈纏身,不希望影響家人。」長者蜷曲在狗舍般大小的空間,著實令人心疼與不捨。

團員為蘭嶼的Augus染髮,婦女都雀躍不已。(照片由「靜宜大學蘭嶼志工服務隊」提供。)

一起參與志工服務的還有群熱血的大廚們,為孩子們準備他們最愛的點心。(照片由「靜宜大學蘭嶼志工服務隊」提供。)

愛被感受到了! 團員內心感動

被問到這次去蘭嶼島服務,內心覺得最震撼的是什麼?其實相較於令人讚嘆的海天一色、達悟族女人又長又密的頭髮,還有與台灣本島不一樣的文化,康婷媛說:「應該是他們帶給我們的感動和成長吧!」島上孩童的獨立,還有學習的速度,都讓人動容。來參加營隊的小孩,甚至會帶上「小小孩」,父母因為外出工作,這些小哥哥、小姊姊,於是牽著他們的弟妹一起來上課;或是小朋友會主動照顧身邊沒有血緣關係的小小朋友。

大夥兒受邀到營隊某個孩子家裡烤肉時,小朋友的媽媽甚至還驕傲的向團員們展示牆上的勞作——過去團隊帶小孩們做的美勞成品!這讓團員們的心裡湧升一股暖流:原來我們帶給小朋友的感動,也被記住了、被好好地保存在心裡。

「我們與他們相處的時間也只有十四天,真的不多,與其希望可以改變他們什麼,我們更希望可以讓他們感受到我們真誠的『陪伴』。」團長康婷媛感性的說。兩週的日子的確不多,但是這群人每年度的「登陸」,確實為島上的老朋友、小朋友注入一股新的活力;島上的生氣,也如老人染黑的頭髮一樣,充滿孩童的嘻笑與族人的歌聲、充滿生命力。

團長康婷媛與參與染髮工作的東清組長張珮盈對與此行滿腔感觸,也從服務居民、帶小朋友的過程中體會出一番心得。


延伸閱讀

【公益是最棒的旅行】靜宜大學蘭嶼志工隊

「蘭嶼居家關懷協會」粉絲專業

2012年《台灣新生報》靜宜大學志工隊蘭嶼傳愛



環保有機棉 Envert打造綠衣櫃

$
0
0
【記者吳如斐、許資旻/新北市報導】沒有過多的色彩和圖案,衣架上掛的是一件件經典的藍白條紋上衣,充滿法式風格的設計,這是Envert。秉持使用對人體、環境衝擊最低的材料,Envert以有機棉打造無負擔衣著,推廣「綠衣櫃」的理念。穿著自家品牌有機棉上衣的Envert創辦人,葉友竹語帶堅毅的說,「我們希望穿著Envert的衣服,除了美感、健康、更是一種環境友善」,有機棉不只健康,Envert要推行的是一個綠色概念。

     


創辦人葉友竹於Envert高雄夢時代店合影。

透過不斷嘗試 找到市場定位

Envert創辦人葉友竹和太太最初因為家中小朋友在出生後因先天疾病,必須經常進出醫院開刀房,而剛好葉友竹先生的太太原先就有製作衣服的經驗,因此萌生了親手為小孩製作低干擾、對身體較健康,以有機棉材質的衣物的念頭。起初葉友竹夫婦只專為自家的小朋友做衣服,後來一直到了小朋友要讀幼稚園時,葉友竹說,「我們在想,會接受有機棉衣服這種材質、這種理念的家長應該不少,不然我們來創業試試看」。然而就在二O一O年,留法的葉友竹夫婦,取法文單字En代表穿戴,Vert代表綠色,打造品牌Envert,。

Envert最早只在網路商店販賣商品,後來也嘗試在有機市集、婦幼展擺攤,但成效都不夠顯著,Envert又是以小成本運作,東西賣不出去,資金的流動就有問題。葉有竹表示,有機市集雖然能夠鎖定有機客群,但市集擺攤時間不定,沒辦法擁有穩定的收入來源;而婦幼展主打低價路線,對於Envert的有機棉衣物接受度較不高。

然而在因緣際會下,Envert進入百貨公司設櫃,葉友竹表示Envert的客源,「大概五成是因為有機棉材質購買,五成是喜歡衣服的質感」,有了實體店面,漸漸地Envert也累積了一些曝光度,「可能是因為我們販售有機棉的的原因,總覺得消費者對我們都很包容」。

葉友竹說,「真正的困難是在把衣服做出來後,你要怎麼把它賣出去?要怎麼去說服你的消費者?」,大部分的消費者其實對於有機棉這方面的認知不多,要說服消費者認同品牌理念就是一件有挑戰性的事,加上有機棉也有一些不完美的地方。有機棉的採收不使用枯葉劑,而是待棉花自然落葉後才採收, 而採用這種人工採收的方法,缺點就是有一些雜質會落在棉花裡,混進線紗,這樣衣服做出來就會有痕跡在上面,而有機棉步的成本是一般棉布的三倍,「也不可能因為有一點瑕疵就不要一件衣服,這樣也不符合我們當初秉持不浪費的初衷」。

Envert以有機棉製作的衣服。

店內設置看板讓顧客了解有機棉織品的製作過程。
健康、品質、環保 缺一不可

Envert希望推行的是一個環保的概念,但葉友竹也表示,現在台灣大部分販賣有機商品的商家,都是以「健康」作為行銷策略,因此消費者會認為只有直接接觸到肌膚的內著,需要穿著有機棉材質,這個認知對於販賣外著的Envert來說是比較不利的,「因為我們想傳達的是,有機棉不只對身體好,不只為健康,更是一種對環境的保育」。

有機棉的栽種過程必須採用有機農法,根據美國德州有機棉規範 (TEXAS Organic Program),須符合以下條件:一、只能栽培於停止施用化學肥料、農藥三年以上的田地。二、棉花的種籽不得使用殺菌劑;種植期間,不能施用殺蟲劑、除草劑、枯葉劑。三、必需和未施行有機栽培的田地畫清界線。四、不可用含有瑩光劑、揮發性或含有重金數的染料。但是消費者離這個製程是很遠的,葉友竹說,「必須讓他們先接受你的衣服,後續才能在跟他宣導這樣的觀念」。

留法的葉友竹夫婦,除了對於衣物材質的嚴格把關,在設計上更是不馬虎。Envert將法式簡約且同時具有個人風格的穿衣哲學融入衣服的設計,讓童裝不僅僅只是可愛。葉友竹也表示,「我們不希望消費者只是因為有機棉的材質而購買Envert的衣服,因為是衣服,是要穿出去的,它必須要有一定的『美感』存在」,這是Envert對消費者負責的堅持。

客戶的回饋是Envert最大的動力,葉友竹說,「曾經有客人跟我們說,它的小孩穿了我們的衣服,皮膚過敏改善很多」,有機棉不是萬靈丹,重視環境友善,秉持當初創業的初衷,Envert用心經營、打造一個個「綠衣櫃」。


延伸閱讀

Envert官網 

Envert臉書 

吉甲地市集生活誌



NPOst公益交流站 聰明做公益

$
0
0
【記者曹嘉詠、張凱琪/台北市採訪報導】台灣人富有人情味,熱心參與公益事務;本土或國外發生天災均踴躍捐輸;到偏鄉當志工;但源於民眾對公益組織的了解不深,所以有可能正在「好心做壞事」。再者,NPO的運作過程一直被外界所忽略。因此,NPOst 致力為非營利組織(NPO)提供發聲管道,結合NPO及網路圈,建立台灣公益組織跟公益人的交流跟資訊平台。透過報導、評論文章及舉辦「公益爆米花」等方式,教育民眾讓公益變成全民運動。

     


NPost總編輯鄭國威(左)及執行主編張傳佳。

讓公益成為全民運動

台灣民眾在發生天災人禍時都會踴躍捐款,可是近年有多個公益組織因透明度不足均被質疑善款有否令有需要的人受惠。另外,主流媒體經常報導弱勢家庭其足襟見肘的生活,也引起社會的廣泛討論及關注,紛紛發起要舉行募捐等活動。可是,受助團體的問題並非得到金錢上支援就能迎刃而解,令民眾的善心未能有效地運用。故此,NPOst 希望透過這個平台告知大眾為何會有以上的問題衍生出來,讓公益不止是NPO的事,而是全民的事。

NPOst 公益交流站成立於二O一三年年底及翌年一月正式運作,是台灣數位文化協會(ADCT)成立的公益組織資訊平台,其名字由NPO(非營利組織)+Post(網路發文)+Station(站)3個單字組成,中文命名為「公益交流站」。NPOst 除了一般的公益新聞報導、人物專訪,還有的長篇評論文章,其內容多聚焦於非政府組織、非營利組織、社會福利、老年、性別及教育等議題,且由五月開始每月舉行「公益爆米花」的小型講座。另外,其營運經費主要來自大機構的捐款、政府及企業的補助。

NPOst 致力為非營利組織(NPO)提供發聲管道,建立台灣公益組織跟公益人的交流跟資訊平台。

主流報導失焦 新媒體重新聚焦

NPOst 的文章主要分為兩大類型,一是傳統的報導,主要紀錄公益團體現況的基本資料,另一是較為罕見的長篇評論。執行主編張傳佳說:「這類文章所蒐集的資料及所引用的內容均附有註明出處,另外內容也較為深奧。」另長篇評論主要以探討非營利組織及弱勢社群為主。例如有評論非營利組織未來去向的〈10 年之後,非營利組織扮演的角色將如何轉變?〉; 有批評社會對弱勢群體存在刻板印象的〈這篇〈我以台灣有鄭小妹妹為恥〉的投書,充滿太多對弱勢的偏見〉。

在NPOst的網站甚少看見在主流媒體中常見的公益案例,總編輯鄭國威表示,這類新聞已經太多,他強調,「新媒體的社會責任是要在關鍵時刻提出關鍵的觀點、資料和新聞。」因為很多公益活動的細節及其核心價值,經常在主流媒體的報導下逐漸消失。

從淋冰水回到漸凍人議題

他以八月曾風靡全球的冰桶挑戰為例,是由美國非營利組織-美國漸凍人協會(簡稱ALS)發起的募款活動,被點名的對象必須將一桶冰水淋在自己身上,並點名三位朋友於廿四小時內接受挑戰,在接受挑戰和向ALS或其他慈善團體捐款一百美元的選擇中,擇其一去完成,或者兩者都做。

其原意是希望藉著「淋冰水」的活動讓健全人士去體驗漸凍人的感覺,並引起社會對漸凍人此罕見疾病的關注。鄭國威說:「但台灣主流媒體逐漸把報導的重點轉移至『哪一位名人又接受了冰桶挑戰』,而不再著重於活動本身意義。」他則希望報導是對NPO有意義的,所以NPOst 就與其友好網站「泛科學」合作,發起「你投稿,我捐款」活動,只要該篇投稿是關於漸凍人的,NPOst就會把作者的稿費捐給台灣漸凍人協會 ,以十篇為限,共捐出一萬元新台幣。

投稿人包括漸凍症患者、患者家屬、漸凍人協會等等。例如:漸凍人病友講述自己患病後的感受,以及學會改變心態,嘗試與疾病相處的〈這篇是漸凍症病友親自用平板電腦一字一句敲出的心情,來看看他的分享吧!〉;描述漸凍人的診斷與發病過程,更透露出患者家屬對於母親的濃濃思念 的〈深深懷念因漸凍症辭世的母親〉描述漸凍人的診斷與發病過程,更透露出患者家屬對於母親的濃濃思念。NPOst 透過這些文章希望在冰桶行動之後,仍能有更多朋友認識漸凍人議題。

提升公益素養 免好心做壞事

鄭國威說:「做好事,也要做對事。」這正好呼應 NPOst 網站的標語「做公益 不耍笨」。原來,當我們滿腔熱枕去當志工、捐錢、捐物資時,有可能會造成負擔。他以高雄氣爆災為例,「在災難發生後,很多人一股腦說要捐錢,說要去災區當志工。如果他們不是專業救援人員,這樣只會加重當地人員的負擔。另外,如果捐了不適合的物資,只會造成浪費。」所以就要提高民眾的「公益素養」,讓他們知道怎樣做公益才是最有效率的。

所以在高雄氣爆發生後,NPOst 整理了一篇 〈別讓善心幫了倒忙 ── 先了解,再行動!高雄氣爆現場與志工資訊 + 專業文章彙整〉,讓欲前往災區支援的有熱心人士先了解情況,以免造成「幫倒忙」。

「公益爆米花」

除了透過文章帶出公益訊息外,NPOst自五月起每月均舉行小型講座-「公益爆米花」,至今已舉行至第九場 。每場「公益爆米花」均會邀請兩位講者,以不同的角度去對同一議題發表意見,再與席上觀眾交流。其中第六場的主題是「柔軟抗壓力-陪長輩走過失智的日子」,由《記憶空了,愛滿了》作者周貞利及台大醫院神經部主治醫師邱銘章進行對談,分享失智症家屬的心路歷程,以及如何正確認識疾病、陪伴病人。 該場講座的觀眾黃珮琪現就讀於台大社工所,她表示,因為有親人是帕金森氏症患者,偶爾會有失智的症狀出現,所以她認為是次講座從病患家屬及醫生的角度去探討,可讓她對這個疾病有更深的了解。
而第七場則以「地方的勞工也值得過上美好生活」作主題,希望可以從台灣人在國外當勞工的經驗,對比移民工在台灣的勞動經驗。另外,還探討了年輕人應以什麼心態看待「打工度假」。

第六場「公益爆米花」主題為「柔軟抗壓力-陪長輩走過失智的日子」,吸引許過失智老人的家屬前來參與。

以公益為主軸的NPOst,為看慣主流媒體的大眾打破了長久以來對公益事務的刻板印象,例如高雄氣爆事件,不是一股勁去捐錢或沒考慮現場狀況就跑去當義工。由幫忙變成幫倒忙。另外,又帶領讀者從不一樣的視角看待大眾所關注的事情,當眾人都在瘋冰桶挑戰而忘記活動的初衷時,NPOst提醒大家關懷漸凍人才是主要目的。讓善心能用得其所,才是「做公益,不耍笨」。


延伸閱讀

NPOst

公益爆米花#6 周貞利x邱銘章|柔軟抗壓力 — 面對失智,從現在開始!

「一桶冰桶之後 ── 關注漸凍人ALS」一桶冰桶之後 ── 關注漸凍人ALS #3|這篇是漸凍症病友親自用平板電腦一字一句敲出的心情,來看看他的分享吧!



Viewing all 875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