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生命力新聞
Viewing all 875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香港罷課不罷學 金鐘就是教室

$
0
0
【記者曹嘉詠 / 香港報導】平常是車水馬龍的金鍾夏慤道,近日成為香港市民為爭取真普選而發動的佔領運動-「遮打革命」(又稱:雨傘革命)之主要據點。走在夏慤道至添馬艦政府總部的路上,發現這裡已成為全港最大的自修室,不少年輕人捧著課本埋頭苦讀,更有人自發為參與公民抗命而缺課的中學生提供補習義教,協助他們趕上課程進度。「罷課不罷學」這句口號不是空喊的。

Michelle 跟幾位朋友為參與罷課的高中生提供補習義教。
香港學生為追求民主及落實雙普選,不僅發起了群眾運動-「遮打革命」,佔領金鐘、銅鑼灣、旺角等區。學聯及學民思潮在九月二十二日已起發動全港罷課,除了大專生及大學生,中學生也紛紛響應罷課。

罷而好學

「罷課不罷學」,這句話近日在香港不絕於耳,但真的可以實行嗎?

號稱「門常開」的政府總部,重門深鎖,猶如政府對集會人士的訴求一樣,充耳不聞。幾步之隔,「補習義教」這個紙牌不太起眼,地上擺滿不同科目的教科書、紙張還有幾個滿腔熱血的年青人,歡迎學生前來「補課」。

這次「補習義教」的發起人Michelle Fung,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統計系,九月廿八號就參與佔領行動。但眼見人數愈來愈多,無力感卻漸重,而且她留意到有很多學生把書本、作業都帶來,所以靈機一動想到要為罷課學生補習。「擔心學生趕不上學校的進度,不希望他們因此而進不到大學,我想為整個社會出一分力。」於是她在Facebook 邀請朋友參與。

義教科目以數理科為主

由於參與運動的多為高中生或應屆文憑試考生,因此畢業於中文大學生命醫學工程系,而且家裡開補習社的Daniele Wong , 二話不說就把家裡的參考書都帶來。「我在facebook得知此活動,所以想出一分力。」地上放著的物理課本、數學課本等等,都是陪著她渡過人生其中兩個重要階段。

由下午兩點開始義教到黃昏,他們笑稱學生都比較害羞,所以收生情況不太理想。 期間有人中途加入成為義教老師,現就讀嶺南大學經濟系的Patience Wong ,亦有參與罷課。她認為罷課對學習影響不大,因為學習大多「靠自己」,又認為學校環境會侷限學生的思考,所以這次公民抗命是個很好的學習機會,「因會有很多來自各個背景的人,不同年紀會有不同的看法,在交流過程會學懂尊重他人。」

「遮打革命」讓學生更加成熟
最好的公民課

記者在位於金鐘的佔領行動現場參與觀察了三天,看到不同講師舉行的「民主講場」,也有分享意見的演講時間,四周貼滿寫著民眾對民主訴求的字條,甚至參與者表現出來的公民素質, 對比公民課所學的理論,這些活生生的公民教育,更能學以致用。

巢運夜宿帝寶 守護「家」的正義

$
0
0

【記者尤文、郭昱宏/台北市報導】仁愛路三段,被稱為全台房價最高的地段。十月四號這天晚上,一群公民選擇在此露宿。吶喊聲打破了沈靜,人潮聚集在象徵權貴的帝寶大廈前,齊聲捍衛人民應有的權利—居住權。這是已經推動了二十五年的無殼蝸牛運動,今年更名為「巢運」。他們向政府提出五大訴求,期盼終結台灣的房市炒作,守護居住正義,同時跨海聲援香港的佔中運動。
     

老蝸牛傳承 民意傾巢而出

台灣的房價,自一九八七年來翻漲了十五倍,人民的薪資卻沒有對等提升。李幸長,一九八九年無殼蝸牛運動發起人,在活動延續了二十五年的今日,在台上呼籲人民挺身而出:「 國民黨和民進黨都怕財團不高興,所以我們的房價政策延宕了二十多年。為了你的生存,年輕人你要活下去!國家社會不給年輕人生路,所以你要站出來!」

巢運現場,行動者們手拿紙牌與手機,齊聲吶喊「滅金權 爭公平」

太陽花學運學生領袖陳為廷表示,當年的無殼蝸牛運動,成為課本上大家看過的,如同神話般的運動,但二十五年後的今天,政府卻沒有解決任何問題,人民依然住不起房子,且土地徵收、民眾迫遷事件層出不窮。

十月四號這天,共同關心高房價、居住正義的民眾再次集結,有些搭起帳篷夜宿、有些身上蓋著「滅金權、爭公平」紙牌、高舉手機點亮燈光、身體搖擺、高呼口號,希望讓政府與權貴聽見人民的心聲。

一九八九年無殼蝸牛運動發起人,李幸長(中),帶領參與巢運的團體入場。

人民的心聲 政府聽見了嗎

巢運由一〇一個團體共同參與。王榮璋為殘障聯盟秘書長,也是巢運發起人之一,表示居住的問題對一般的國民來講,是困難的,對於障礙者來講更是難上加難。身障者的平均收入僅一般人的一半,根本買不起房子,只能用租屋。而就算身障者付得起房租,屋主也常常不願意將房子出租給身障者。他說:「身心障礙者、身心障礙團體這次也一起站出來,一起來支持這樣的運動。自己願意站出來爭取應有的居住權,因為居住權也是我們生存權的一部份。」

非政府組織(NGO)工作者柯彥仕說:「我來這邊就是希望政府能夠停止惡性的炒房和官商勾結,別讓官員的利益和財團的利益勾結在一起,結果犧牲的是年輕人的未來和大家的居住正義,希望政府能做出回應,並稍微有點改變。」

陳昭廷是位室內設計師,他在現場撐起帳篷夜宿,響應巢運。 他說:「巢運有幾個二十五年可以辦?政府真的有這個辦法將全民的經濟底盤往上拉嗎?」他也表示,除了政府要努力傾聽民意,人民也要盡力拓展能夠發聲的機會。

根據巢運主辦單位統計,巢運共聚集兩萬人共襄盛舉,齊聚帝寶大廈前。

向政府喊五大訴求 向香港喊加油

巢運向政府提出五大訴求,包括居住人權入憲、改革房產稅制、修訂公地法令、廣建社宅達百分之五、擴大租屋市場。針對訴求,內政部在前天發出新聞稿,聲明政府與民眾站在同一陣線,並不再興建合宜住宅,承諾將在十年內廣興社會住宅、擴大租金補貼。但說詞不被巢運相關人士所接受,被認為是在敷衍搪塞。

在巢運現場, 為了響應香港佔領中環行動,大家齊聲高唱香港佔中主題曲「海闊天空」,對隔了一片海的香港獻上熱情聲援。 

巢運現場,民眾以骨牌方式向後躺,形成萬人人海。

巢運,沒有激烈的警民衝突,只有人民為自己站出來的勇敢與凝聚的向心力,晚上十點,在帝寶大廈外,人們用木板築起「人民地寶」木屋, 象徵土地不屬於住在帝寶中的權貴,而是屬於全民的寶藏。這晚,無殼蝸牛們傾巢而出,用行動來守護「家」的正義。 

「人民地寶」木屋的搭建,象徵土地不屬於權貴,而是人民的寶藏。

午後書房 東海街角的舊書屋

$
0
0
【記者徐于涵、柯佳佑/台中市報導】遠離喧囂的台中市區,坐落於台中市藝術北街的午後書房,是專賣文史哲類書籍的二手書店。店外精緻的小庭院搭配上老闆最愛的英國搖滾樂,融入在這個藝文社區內。老闆吳家名對於店內的書籍不僅求量更求質,自行開車環島收書,幾近逛遍全台的舊書店,找尋遺留在台灣各角落的人文書籍。

       


從小花到午後

老闆吳家名是一位名符其實的「愛閱族」,從小就喜歡看書,尤其熱愛文史哲類的書籍,習慣邊看邊買,但開書店原先並沒有納入吳老闆的未來藍圖,只能說是一個美麗的意外,在因緣際會下,才促使他開創書店。

在就讀研究所時,學校老師成立了若水堂書店,便邀請幾位愛看書的學生幫忙當書店的監製,對於毫無經驗的吳家名來說,一切都很陌生,但卻是學習如何經營書店的絕佳機會,也因為這樣的機緣,吳老闆萌生了開書店的念頭,於是決定和同是藏書萬卷的三位好友,拿出自己家中原有的書籍,於二OO六年共同開設小花二手書店 。創店沒多久後,便憑藉著獨具特色的DIY裝潢和露天販賣人文書籍的經營方式打響知名度,頗受好評。但後期卻因與夥伴們對於未來經營理念的方向不同,小花書店不得不結束營業。不過吳老闆開舊書店的熱情並未就此被澆熄,於二OO七年決定獨自成立午後書房。

午後書房打破商業空間感,希望來到店裡的客人就像回到家一般自在
愛書成癡 環島收書

午後書房和小花書店同為販賣文史哲類的二手書店,但不同的是,小花書房礙於經費的考量,實驗性質較高,而產生了許多非常規性的設計,比如說為了省錢,直接在店外搭棚賣書、回收別人不要的材料來組裝書櫃。而午後書房是由吳老闆獨自經營規劃的,必須自行承擔設店成本及店租,也需要維持家庭開支,補足書店的書量是當務之急,同時也是基於老闆對閱讀的熱愛,便於二OO七年的夏天,也就是午後書房的籌備期間,開始環島購書。吳老闆笑說:「全台灣大約有一百五十間舊書店,我大概就逛了一百間。在這期間挖了很多寶,在午後書房開店前大概收購了六千本書。很多店家不知道其實我也是開舊書店的,就裝成顧客的身分和這些店家聊了很多關於經營書店的甘苦談。」

吳老闆在其他舊書店曾發掘到一些很特別的書籍,也有令他印象深刻的事情。他說:「有一次同某強運書友S君同逛舊書店,半小時內,在兩間書店內找到兩本周夢蝶的《孤獨國》,其中一本有周公的毛筆簽名,他老先生還仔細地將書中的錯別字一一挑出更正。還有一次是發現了夏宇的第一本詩集,那是夏宇自印的,發行量極少。兩位都是我很喜歡的詩人,又都是極稀有的詩集,兩間書店的老闆都超級佛心,開價超級合理,內心施放著國慶煙火,但在結帳前仍須極度保持鎮靜,忍得挺難過的!」

談到環島收書的經歷,吳老闆說:「其實就是一間書店逛過一間書店,許多細節都記不得了,總之就是不停的搬書、付錢、流汗、找停車位。現在還記得的是開車到花東和墾丁的時候,玩得很開心,不過很多時候就是漫無目的的開車,因為台九線公路沿著海岸線與太平洋,長到像是走不到它的盡頭一樣。最後意外地在台東看到一處叫「大鳥」的地方,才發現原來台東和屏東的交界有處沙漠,台灣居然有沙漠耶!」不論是從無到有的小花書店,還是獨自環島收書,對於吳老闆來說這些過程都是至今難忘的珍貴回憶和經驗。

求量更求值 不同的閱讀思考

標店內的語:「不可無書,無書瞽如;不可廣集,書多為奴」,鼓勵民眾將不會再看的書籍,給店家收購。很多人買完新書看完後,就從此將它「打入冷宮」,不再碰觸,吳老闆認為與其如此,不如將這些書籍給二手書店收購,不要浪費資源,否則這些書只是一堆廢紙罷了。對於新、舊書,吳老闆也有不同的看法,吳老闆說:「好比一本民國五十年代的書,大部分的九零後根本沒看過,這本書對於年輕人來說,就是本新書。」

在書種的提供上,吳老闆表示,自己本身就特別喜歡看文史類的書籍,且礙於現實考量,一間舊書店很難囊括所有種類的書籍,因此吳老闆希望朝向自己的專業和興趣來經營,店內所販售的書籍都集中於文史、社會科學、哲學、藝術類別。雖然午後書房的書種不是最多元化的,但質量很佳,甚至有「年過半百」的藏書,例如可謂是鎮店之寶的《楊喚詩集》,曾為詩人葉笛所有,現在已絕版,輕薄的厚度,脆化的紙質,斑駁的黃漬,卻價值不斐。吳老闆回憶當初購買這本詩集時的場景說道:「那日跟某舊書店老闆連同一位友人一起逛到台南的一家舊書店,該店老闆真不是省油的燈,開價不斐。和我一起去的舊書店老闆見我把書抓在手上躊躇不決,只說了一句:『你不買我買!』不服輸的我就立刻掏出錢來了。」吳老闆笑說,如果要他標價,這本絕對值三萬元。在老闆心中,一本書的價值不在於暢銷與否,而在於書中所乘載的文字,與其歷經歲月刻畫的痕跡。

曾為詩人葉笛所收藏的楊喚詩集《風景》,是午後書房極珍貴的書籍
猶如柑仔店的自家書房

既然有了連鎖書店,二手書店該如何定位?吳老闆巧妙的比喻,連鎖書店就好比現代化的便利商店,二手書店就如同傳統的柑仔店。吳老闆表示,有經歷過柑仔店時代的人都知道,它和 7-eleven 這種連鎖超商有著很大的差異,走遍全台灣甚至是全世界的7-eleven長得都大同小異,賣的商品也都是統一化,但是每一間柑仔店長得都很不一樣,你可以清楚辨認,因為它有自己的個性。吳老闆說:「以午後書房來說,我賣的書不是最多最齊全的,也不是什麼種類都賣,我只賣文史哲類的書籍,店內空間雖小但可以自由規劃,也可以隨心情播放自己喜歡的音樂,甚至有有熟客在這裡煮過火鍋,邊吃邊和我聊天,這種感覺就跟柑仔店很類似。」

「當你踏進誠品、金石堂,你注意到的就是架上的新書,或是排行榜上的熱銷書,但獨立經營的二手書店,卻可以感受到經營者想賦予整間店的靈魂與意義。」吳老闆說:「午後書房的精神就是自家書房,可以在店內很舒服的窩上一整天,想看書、聊天、吃飯、睡覺都可以,就舒服地當做自己家,這也是為什麼我將書店命名為『書房』而非『書店』的原因」工讀生李恩也說:「在這裡工作很輕鬆自在,就像在自己家裡一樣沒有什麼拘束,在午後工作真的滿幸福的。很多客人和老闆都有很好的交情,常常都會有熟客帶東西來分享,不一定是來買書,有時候只是純粹來想串門子,聊個天,這是獨立書店才有的。」比起新書店單只建立在交易買賣上,舊書店在賣書之餘,更多的是與客人之間的交流,就像是早年富有人情味的柑仔店。

顛覆傳統 期盼「惡搞」書店

吳老闆對於書店一直充滿著很多期待,他希望午後書房能延續小花書店的精神,大膽地「惡搞」書店。吳老闆口中所謂的惡搞並不是胡作非為,惡意搗亂,而是能夠很隨心所欲的打造一間書店,就如同當初在經營小花書店時,書櫃是自己從路邊撿別人不要的材料所做成的,然後再隨意地漆成自己喜歡的顏色,雖然沒經驗,但也就這樣徒手當起木工,不像一般書店,書櫃是訂製而成的。更為了突破狹小的室內空間,直接在店外搭棚賣書,成為東海街角奇特的一景。

吳老闆坦言,如果未來有可能的話,希望午後書房在將來 也可以像當初的小花書店一樣,盡情發揮、「惡搞」,並且能找到更大的店面空間,容納更多書籍,更盡情的「玩書店」,讓書友欣賞午後獨有的創意,並在這裡找到閱讀的樂趣。


延伸閱讀:

午後書房Facebook粉絲專業

午後書房露天拍賣

<影音>侯季然《書店裡的影像詩》─午後書房


自己耳朵自己救 聽力雲線上檢測

$
0
0
【記者張佑任、郭庭伊/台北市報導】由台大學生及校友共創的「Erdo聽力雲」在九月十二日正式上線,讓民眾可藉由電腦或手機,佩戴耳機後便能進行簡單的線上施測,了解自己的聽力狀況。簡單方便的檢測系統,可讓家中長輩快速了解聽損狀況,減少延誤就醫的風險 。

     

聽力雲團隊合影。創辦人廖玄同(右)

外婆聽力損傷 影響家庭和諧

創辦人廖玄同 當時就讀台大物理系,會有創辦聽力雲的念頭,是因為自己的外婆聽力出現問題卻不願就醫。外婆當時已高齡七十歲,時常與外公發生爭吵,認為外公對她沒有耐心、家人在背後說她壞話。家人懷疑外婆聽力方面出現問題,想帶外婆去醫院檢查聽力,外婆卻一再拒絕,認為問題不在自己身上。

問題延宕了好幾年,他的家人才終於將外婆帶去醫院檢查,醫生告知:「外婆早已中重度聽障!這問題早就該解決!」於是一家人陪著外婆跑遍醫院佩戴助聽器的流程,戴上助聽器後,不只外婆聽力變好,家庭關係更恢復以往和諧。

在外婆配戴助聽器後,廖玄同檢視整個流程,認為過程中還是有些問題應該可以被解決。例如說,為什麼老人家拖了四年才肯就醫?為什麼在告知要配戴助聽器後,發現上網能查到的資訊卻少之又少?或是外婆還是會抱怨助聽器裡有雜音被放大,卻不知道該如何是好?

聽損問題 不再限於長者

廖玄同發現,在聽力這一方面,還有許多問題尚未被解決。進入了台大物理所後,廖玄同投入助聽器的開發,希望將助聽器變得更方便、更便宜,過程中他發現,許多人不是不知道有助聽器,也不是買不起助聽器,只是許多有聽力障礙的患者就像他的外婆一樣,不願意面對自己有聽損問題,再者是年輕一輩對於聽力不夠認識,沒有辦法去幫助家中長者解決聽力問題。

同時,他找來身邊好友,一一幫大家測量聽力,發現其實有些人年紀輕輕卻有聽損,只是尚未傷害到人與人溝通使用的低頻範圍,所以不自知。廖玄同解釋,隨著年齡提升,聽力會先從高頻範圍開始損傷,尚未破壞到低頻聽力範圍是很難被察覺的。他突然有個想法,如果有一個工具,能夠讓大家提早在還沒影響到溝通的狀態下開始追蹤自己的聽力狀況,只要改變自己的使用習慣能夠有效地減緩聽力受損的速度。

廖玄同檢視了市面上的聽力檢測系統,發現大部分的不是不太好用,就是專為了賣助聽器而產生的聽力檢測,導致一般年輕人根本不會接觸到。「我們需要的不是助聽器,而是一個能告訴我們真正聽力狀況如何的工具」,於是他開始召集合作夥伴,像是以前一起參加過創業比賽的大學同學嚴心汝,來擔任團隊的行銷企劃。

「我的朋友曾經在聽完演唱會的隔天完全聽不到,有暫時性耳聾這問題,還有一些當DJ的朋友,聽力其實也有損傷。」嚴心汝說年輕一輩的人時常忽略自己的聽力狀況,但聽力的損失是一旦失去就回不去的。著手進行開發後,他們更能向身邊的人解釋聽力狀況並進行推廣,希望讓大眾能夠更重視自己的聽力問題。

檢測過程繁雜 激發創業契機

有感於帶外婆去醫院檢測聽力狀況的不便,廖玄同說,到醫院檢測必須先掛號、排隊,再花半小時進行檢測,檢測結果是一張聽力圖,但若無人幫你解釋,受測者也無法了解自己的聽力狀況。

聽力雲讓聽力檢測的門檻變低,只需要連上聽力雲網站,先註冊會員再接上自己的耳機,點選「開始聽力測驗」,三分鐘便可做完施測 ,還有詳細說明,讓受測者能快速知道耳朵狀況,有問題便可盡速就醫。

除了讓大眾容易做檢測以外,也將複雜的聽力圖轉化成一般大眾易懂的表達方式。聽力雲團隊將測驗結果分成聽力指數、聽力年齡。聽力指數可分為A,B,C,D...,一看就懂;聽力年齡能讓受測者比對實際年齡,就知道自己的聽力與他人比起來是好是壞。

客制音頻服務 美好音樂享受

三月開始蒐集施測資料以來,聽力雲團隊發現,幾乎沒有一個人的聽力是完好無缺的,這些聽損雖不至於需要助聽器的幫忙,但在聽音樂的時候,這些聽損將造成聽覺上的「不一樣」。

這激發聽力雲團隊的另一個構想,除了了解聽力狀況外,還要從產品服務開始,像是與手機、耳機結合,依照每個人適合的音頻做調整,或與其他如Spotify的音樂平台合作,進行客製化的音樂,只要點選特殊模式,即可搭配最適合自己的音頻,讓人人都能得到更美好的音樂享受。

九月中,聽力雲團隊前往美國矽谷進行招商及推廣,希望能將耳朵的未來,讓更多人聽到。


延伸閱讀:

聽力雲網站

聽力雲粉絲專頁

台大創聯會粉絲專頁



有機水筍田 復育生物多樣性

$
0
0
【記者傅韻芳、江育綺/南投縣報導】南投縣生態有機發展協會理事陳新豪,生長在農村,十年前發現家中的芒果樹只開花不結果,領悟到氣候變遷對農業帶來的影響,兒時在田裡聽的到蟬鳴鳥叫,蝴蝶翩翩起舞的景象不復存在,使他以及許多農民感到擔憂。他從二O一二年開始推動「綠保計劃」。綠保計劃就是以南投盛產的茭白筍田做為動植物的共生田,在茭白筍田附近挖一個生態池,讓田裡的生物不會因為茭白筍休耕而水位下降導致沒有去處,另外綠保計劃主張拒絕使用農藥,讓田間的魚類、蛙類可以存活下來。

         



領悟氣候變遷 推動綠保計劃

陳新豪原先擔任電子工程研究助理 ,收集許多氣候、農業相關資料,二OO四年發現家中的老芒果樹竟然只開花不結果,加上當時聖嬰現象、沙塵暴問題嚴重,領悟到氣候開始變遷,心想,是不是氣候變遷最基本的改變方式需要靠農業解決?於是開始投入農業相關工作。

雖然是農家子弟,但陳新豪不懂農業耕種技巧也不知道如何銷售農產品,於是他到台中向上市場學賣菜、頂下一家餐館賣蔬食餐點、到台南官田友善大地聯盟參與菱角銷售、水雉復育。

在不同地方打拼,學習不同領域的知識,陳新豪二○一三年返鄉,回到南投推展台灣之心綠色保育計劃(簡稱綠保計劃)。

南投縣生態有機發展協會理事陳新豪,二O一二年開始推動「綠保計劃」。
南投因為氣候、水質關係,盛產茭白筍,陳新豪回鄉工作發現田地的景色和兒時記憶大有不同,以前的田區不只是養家活口的命脈,更是許多昆蟲、生物群聚的地方,現今水田裡沒有魚、沒有鳥、沒有蛙鳴鳥叫,為了找回兒時記憶,他在埔里找有志一同的農友加入綠保計畫。

綠保計畫就是透過茭白筍田,作為農地和棲地的共生田。在自己的農地上挖掘生態池,讓生活在農田裡的動植物不會因為水筍田休耕把水放光而沒有去處。

另外傳統的耕種方式,為了消滅農害「福壽螺」而大量使用農藥,造成其他田間生物死亡,綠保計劃因此主張拒絕使用農藥,讓田裡的魚類、蛙類可以生存,也因而保護了沿著灌溉水進入農田的二級保育魚種台灣白魚。

第二代務農與父母的「農業革命」

福壽螺一次產卵就是幾百顆,農人每天都需要下田碾碎福壽螺的卵。

陳新豪知道綠保計劃需要更多的人加入,才能看見更大的成效,他不斷向年紀相仿的農友提及小時候田間充滿昆蟲、蝴蝶和動物的記憶,試著喚醒農友對生態境保育的意識,也到處舉辦講座把這樣的訊息傳遞給更多人。

兩年的努力,現今已有二十多位農友加入,然而與他年紀相仿的第二代務農子弟加入綠保計劃後,便意味著耕作方式不能使用農藥,每天也都必須花更多時間下田,需要親手將福壽螺的卵碾碎、拾起田裡的福壽螺。有機耕種的產量、賣相不比噴灑農藥好,經濟收入的壓力,便成為第二代務農與老農的爭執點。

經陳新豪的鼓勵下,成為綠保計劃成員的第二代務農子弟林宥岑,現在除了發展有機農業,還將農業結合觀光,提供旅客下田體驗、用現採的水筍田烹調料理。她說:「大家現在看到的是比較成功的一面,一開始和爸爸的爭吵可多了。」、「老人家會有自己的堅持,認為我的經驗比你豐富,為什麼就是不聽我的?」

「其實傳統觀念是需要慢慢被溝通的。」二O一二年加入綠保計劃的第二代務農子弟黃永昌,因為選擇有機耕種也和老一輩有過許多爭執。黃永昌表示,一開始和爸爸鬧過多次家庭革命,有一年收成很差,「爸爸看不下去想偷偷在我的田裡灑農藥,我們兩個因此在田裡大吵,冷戰好幾天。」

黃永昌為了讓老農可以接受有機耕作,也知道無法馬上改變老農的觀念,一開始還會主動幫隔壁田裡的阿伯清除雜草,經過四五年的努力,田間的生物回來了,茭白筍的葉子上還時常發現紅冠水雞、白腹秧雞築的鳥巢。他說:「這些場景父母看見了,他們也開始鼓勵其他農友少用農藥,這就是轉變!」

看見物種回到田間 農友興奮不已

看見物種多樣性回到田間,就是給予參加水筍田綠保計劃農友的鼓勵,也成為這群農友工作上最大的樂趣。

農人在水筍田田間發現紅冠水雞的鳥巢。
黃永昌表示,以前在田裡發現紅冠水雞的鳥巢,因為不懂常常就把鳥蛋丟掉,直到現在「紅冠水雞常常都會跟在我身後工作,以前距離我可能二十公尺,現在離我五、六公尺」,黃永昌又說:「更好玩的是,以前紅冠水雞都會吃田裡賣相最好的筍子,每次看了好心痛,現在他們好像知道這是他們的家,所以都跑去別的田裡偷吃了!」對生物友善,生物似乎也感受的到。

黃永昌時常把田裡新發現的生物拿給陳新豪看,兩個人互相研究生物的品種、保育等級,每次發現以前沒有看過的生物,總會讓兩個人雀躍不已。

這種發現「新物種」的喜悅,參與綠保計劃的農友許嘉云也深刻體會,四十多歲才開始返鄉從事農業,選擇有機農業時常受親朋好友的冷嘲熱諷,許嘉云說:「他們會笑你花了一堆時間卻賺不了多少錢。」

許嘉云田裡的樹蛙。



然而現在許嘉云看見了比金錢收入更誘人的成效,「我田裡的樹蛙大概有三種,其他蛙種十來種,有時候吵到晚上都睡不著!」除此之外,別的地方螢火蟲季節大概只為期一兩個月,許嘉云耕種的田間附近,從清明到九月都可以看見螢火蟲的蹤跡。

陳新豪在許嘉云的生態池,觀看有沒有新的物種。

陳新豪也時常到許嘉云的生態池,觀看有沒有新的物種,每當遇到沒看過的魚類、蛙類,就趕快按下快門,回家翻動物年鑑、上網找資料。

為了未來 努力打造諾亞方舟

參與綠保計劃的農友,都知道有機農業收入不高,但是他們為了未來、為了這片土地可以綿延下去不受破壞而努力。陳新豪至今仍努力說服更多農友加入綠保計劃,他希望有朝一日,田間的物種多樣性可以越來越豐富,人類可以學會和不同生物和平共處。

奔波勞碌,最大的願景就是留給子孫一個完善的家,陳新豪說:「就算累,也要撐,現在成效還沒有完全出來,但都投入好幾年,不想前功盡棄,如果現在不努力,再不做就來不及了!」

而有個願景始終在農友心中,他們要一同努力透過有機耕種恢復生物多樣性,一起打造處處充滿動植物的「埔里諾亞方舟」。


延伸閱讀:

埔里水筍田的綠保計畫

埔里青年陳新豪的生態有機農業夢 愛新知 愛分享 就是堅持要有機

種植無毒茭白筍 拼復育台灣白魚



虛擬稻米App 在家也能做公益

$
0
0
【記者李宜佳、盧冠雯/台北市報導】想為公益出一份力卻總是沒有多餘的資金怎麼辦?廣東省中山大學管理學院畢業的學生莫子皓、王子等人由此產生靈感,推出了中國大陸第一款公益APP——米公益。用戶只需要每天從APP中獲取新的小知識、給父母打個電話、進行健康慢跑、做做舒展運動、扭扭腰身,就可以獲得虛擬的稻米。每個專案在募集到足夠的虛擬稻米時,企業便會按照承諾,捐助相應的物資,幫助困境中的人們。

米公益團隊創意總監王未來期許米公益可以蒸蒸日上,照亮更多人的生活。



用小小的心意 完成大大的愛

中國大陸城鄉差距、貧富差距比較懸殊,需要援助的人也很多,但是在中國大陸,義工率卻不足五%,可見在中國大陸,公益這個概念還沒有深入人心。中山大學管理學院學生王子、王未來等人又聯想到每年寒暑假的大學生到鄉村做志工活動,往往只是短暫性的,考慮到學生族在時間、金錢上的因素,結合現在智慧型手機的風潮,他們決定推出一款公益app,來為公益出一份力,由此米公益應運而生。

這是一款累積虛擬稻米進行捐贈的軟件。在計量單位上,米公益團隊選擇了 稻米,創辦人王子和創意總監王未來在受訪時都不約而同地表示,古代受災都會開倉賑糧,稻米一直以來在人們心中都是慈善的形象,所以想要延續這種親切感。而且可以用來記錄,把用戶细小的行為量化為公益效果。

米公益團隊集合了來自大陸中山大學、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九所高校的夥伴,他們發揮所長,努力把米公益做得更好,平時他們會通過即時通訊軟體IM、郵件等工具進行線上協作與溝通,及時反饋,像如果在app中發現有不能順利使用的部分,就會迅速在線上告知相關人員去解決程序中存在的錯誤程式,盡快恢復正常使用。米公益團隊中一直沒有專精於公益方面的人才,但是在米公益一步步地成長中,團隊對公益的了解也越來越深入,也有著熟悉公益的外部合作的夥伴作為顧問,所以團隊的進步也清晰可見。

打破傳統模式 形成公益鏈

米公益app,是瞄準現代大學生資訊爆炸但是接收資訊零碎的方式,為公益量身打造的一款應用軟件。米公益的運營方式與傳統公益不一樣的地方在於,米公益努力串起了個人、組織和企業,通過與NGO組織的合作,獲得需要被幫助者的訊息後,米公益團隊會根據需要的募資,去尋找願意提供物資的企業的合作,協商通過app平台讓用戶得知並且進行捐贈,在滿足要求之後,企業則會履行承諾,進行實際的物資捐助,承擔起應付的社會責任。由此,個人、NGO與企業的公益鏈得以完成。

目前正在米公益平台上進行募資的活動有五個,以「無窮花開——為飛出村莊的翅膀插上夢想」活動為例,團隊要為山東省聊城莘縣東延營小學的學生們,營造一個更好的學習環境。就讀於東延營小學的學生們多是留守兒童,學校條件十分艱苦,教學設施老舊,圖書館的存書也有限,學生們只能夠輪流閱讀,操場上也沒有單雙杠的器械可以使用。米公益團隊與山東韓都衣舍電子商務有限公司經營的無窮花開項目合作,達成了協議:一百粒稻米可以兌換一套文具,兩百粒稻米可以兌換一本圖書,五百粒稻米兌換一套文體用具,八百粒稻米兌換一套校服,一千兩百粒稻米兌換一套樂器教具,兩千五百粒稻米兌換一堂興趣課,一萬粒稻米兌換一份獎學金。所以,用戶平時在五個互動板塊中累積的稻米,可以在米公益訊息平台中換取相應物品。

除了米公益之外,現在也有許多與公益有關的app ,但是對公益本身來說都不是一件壞事,公益app本身也是一個傳播公益理念的手段。公益與網絡的結合之下,百家爭鳴、百花齊放,才會有所提高與進步。


延伸閱讀:

90後米公益創始人王子:公益是平的,公益也是一種消費

米公益:移動互聯網如何做公益的催化劑

米公益官方網站

我為什麼做米公益



改良尿壺 行動不便也能輕鬆自如

$
0
0
【記者張嘉珈、李宛庭/桃園縣報導】因為社會新聞上常出現獨居老人半夜起床如廁,不小心摔倒造成受傷或身亡的意外事件,設計人蕭國喬、李奕廷、廖廷瑋和董芳,為了解決行動不便者夜間如廁問題,同時幫助無法承擔雇用二十四小時看護費用的一般家庭,進而設計出改良版尿壺──輕鬆自如,讓人們能夠將它擺放在房間內,藉此減少摔倒事故及社會悲劇的發生。

     


「輕鬆自如」產品放置示意圖。可以放置在床邊,解決行動不便、老人半夜頻尿問題。(設計者提供)
設計者蕭國喬解釋「輕鬆自如」成型過程,指出草圖就是圓柱形,沒有太多修飾,功能也不多。

心智圖收斂發散 找出問題癥結點

就讀於銘傳大學商品設計學系的蕭國喬,和李奕廷、廖廷瑋、董芳,因為老人摔傷過世的新聞,他們開始探究老人在家中為什麼會發生意外,因此嘗試畫出以老人跌倒為中心的心智圖多點分析,慢慢縮小、收斂問題範圍,找出老人半夜需要起床走動,導致摔倒的關鍵原因,就是頻尿。也因此他們透過改造尿壺,設計出「輕鬆自如」,讓使用者在夜間頻尿時,能夠就近上廁所,以防人們摔倒猝死意外。

「輕鬆自如」是一款改良式尿壺,由三層構造組成,分別是上蓋、讓女性方便使用的內凹式中層、以及使男性使用的下層。其中較特別的是,行動不便的女性使用者,可將大腿內側緊靠尿壺兩旁,握住兩旁扶手直接站立如廁,矽膠材質的設計也能防止尿液外流,讓使用者避免如廁時的蹲站動作造成膝蓋磨損。特別的透明尿液儲存盒,讓使用者能夠精準掌握尿液顏色及清理時間,觀察健康狀態及避免尿液儲存量過滿,達到乾淨、安全的使用效果。


「輕鬆自如」有上層、女性使用的矽膠設計中層、男性使用的下層,及透明的尿液儲存盒。(設計者提供)
設計途中遇困難 堅持不懈獲回饋

在設計這個產品時,團隊裡意見並不一致,有人認為應該偏重美觀,有人認為應該加上更多功能。但是透過互相質詢,他們才恍然大悟,要避免產品被改造成變形金剛,他們就不能模糊初衷──只是想要解決老人上廁所的問題。

在整合團隊意見後,他們做出模型展示,然而在產品尚未成型前的幾次展覽,都沒有獲得良好的評價,有同學甚至質疑,女生怎麼可能站著上廁所?然而他們並不放棄。李奕廷表示,他們在新一代設計展擺出成品後,先向觀展人解釋設計初衷,讓大家了解老人膝蓋磨損程度及生理穩定的重要性。透過現場解說產品用途,他們發現女性其實並不排斥站著上廁所這個行為,觀展人並向他們表示,對於年長者來說,蹲站動作造成的膝蓋摩擦,真的是一個需要被克服的問題。

福祉設計助他人 成就感滿分

「在設計時,透過換位思考、情境故事,想像自己是使用者,才能設計出被人需要的產品。」蕭國喬和他的夥伴們能夠設計出「輕鬆自如」,就是秉持著這樣的觀念。設計有分很多種類,當初會選擇福祉設計,而不是家俱、文創、手工藝等類,就是因為認為能夠和社會做更多的連結,同時他們也認為幫助到人們解決問題的設計,才是好設計。

設計者因應社會上有許多老人行動不便而摔倒的案例,設計出「輕鬆自如」這個產品,讓他們思考如果能解決這個問題,就等於幫助了許多年長者,同時也能夠幫助那些無法負荷二十四小時看護費用的家庭。而在成品在新一代設計展展出時,獲得眾人肯定,廠商也向他們聯絡,希望能夠量產幫助更多人,助人的快樂和成就感也隨之而來。


延伸閱讀

KingNet 國家網路醫院

銘傳大學商品設計學系

新一代設計展



傳遞原民傳統 用雙手回饋在地

$
0
0
【記者傅馨嫺、許政榆/台東縣報導】「我做陶的同時,也在做社工。」臺東縣卑南鄉「九鳥陶燒工作室」陶藝家廖光亮表示,在他創作屆滿二十年之際,希望用自己的雙手來回饋在地,將藝術化作愛與關懷,捏進陶作品中,傳遞給當地需要幫助的民眾。他多次參與公益募款活動,將陶藝作品義賣所得捐出;長期以來也幫助輔導在地失業原住民就業,教授做陶技藝。
「九鳥陶燒工作室」陶藝家廖光亮創作貓頭鷹造型的陶藝品。

廖光亮陶藝創作 傳遞原住民文化

人稱「阿亮老師」的廖光亮,是來自屏東牡丹鄉的排灣族,從事陶藝創作已有二十年。廖光亮說,從臺南神學院社工系畢業後,他曾擔任過社工也養過羊。進入城市受到文化衝擊的他曾自問,到底自己身為原住民的意義為何?為了找回原住民傳統文化,在機緣巧合下他接觸了陶藝,先後於美濃、恆春、鶯歌等窯廠,學習窯藝基本技法,投入藝術工作;也基於對土地回饋的初衷,他開始於在地拓展陶藝,致力將原住民傳統文化傳承下去。

廖光亮並表示,因為熱愛原住民藝術,九年前與妻子廖夏子在台東初鹿山區,創設了「九鳥陶燒工作室」,取名為「九鳥」,是由當地地名-新班「鳩」而來。廖光亮的作品融合了原民風,也將排灣文化燒進「會說故事的杯子」系列創作裡。

廖光亮以排灣族的傳統文化作為陶藝創作的起點,希望透過藝術創作的力量,為相對弱勢的原住民族群發聲。同時將技藝帶回部落,幫助當地族人,在經濟方面得以自立更生。

九鳥陶燒傳愛 關懷在地原民

工作室負責人廖亮子表示,九鳥陶燒工作室成立後,與勞委會及原委會多次接洽,舉辦職業訓練計畫及相關課程;且工作室員工皆雇用當地族人,以協助輔導原住民就業,來達到真正回饋土地的初衷。如本月九鳥陶燒於台東縣延平鄉布農族部落教學,就是指導失業原住民陶藝製作,使他們取得一技之長,以改善經濟生活。
九鳥陶燒工作室位於台東縣卑南鄉的巴蘭遺址旁。

角色轉換,才是真正的協助

廖光亮強調,原住民族因經濟弱勢常受到政府以及民眾的協助,常作為「需要被幫助」的角色,但持續給予經濟或其他物質上的協助不能根本解決問題。當他在部落裡教導陶藝與燒陶技巧的同時,告知學生其作品將會參與義賣,且收入將捐給醫療資源不足的民眾時,學生臉上的笑容是難以忘懷的。因此他認為從「需要幫助」的被動角色,轉換成「幫助他人」的主動角色才能瞭解自我價值的可貴 。


延伸閱讀:

九鳥陶燒在台東

排灣族陶藝家廖光亮 義賣作品助弱勢

台東聚落回聲




築夢創業 拍下棄兔幸福故事

$
0
0

【記者王心璇、焦若蘋/台中市報導】今年二十五歲的鄭如敏,原本是一個台北標準的上班族,因為一次去台中找朋友散心的路途中,在荒地撿到一隻棄兔「露莎」而讓他放棄了台北原先的工作與生活,讓熱愛攝影的她決定搬到台中,孤注一擲地展開了成為兔子攝影師的旅程,希望藉由攝影作品讓更多人看見兔子的美好,未來更進一步想要開一間兔子咖啡店,寫下屬於她與兔子的幸福故事。

     


攝影展現場有不少中途兔,希望愛兔人士能領養。鄭如敏抱著兔子,臉上洋溢著幸福。

勇敢創業 走出自己的路
大學時代的她曾修過攝影課,當時對攝影十分有興趣,但是畢業之後進到了公關公司工作,發現長期的加班操勞,又沒有辦法直接做出對社會有意義的事情,於是想要給自己一個改變的機會,想要一個可以做一輩子同時又能對社會有貢獻的工作,努力將自己專長結合公益理念來替流浪兔子們盡一份心力,於是立志成為能感動世界的兔子攝影工作者。

「到現在還是會有很多人問我,拍攝兔子能幹嘛?能當飯吃嗎?」鄭如敏笑說,這已經不像是一份工作,而是她的生活。每天與兔子相處的點點滴滴都記錄在她心中。她始終相信,一點一滴的感動都會在人的心中聚沙成塔,會讓我們變得更加堅強,更加溫柔,世界會多一些些的正面能量,這也是她一直堅持走過來的信念。

她提到要拍攝兔子首先第一步就是要先建立「兔友圈」。鄭如敏喜歡參加兔聚活動,時常跟一群愛兔子的朋友吃飯聊天,彼此分享養兔子的趣事和心得,而在她閒暇時,花很多時間在家觀察兔子,無時無刻都盯著兔子的一舉一動。「這時候我才發現,兔子每次吃完飼料之後就一定會打哈欠。」她認為要拍攝之前,一定要先了解兔子的習性才能拍出感動人心的作品。

同時,她也在咖啡店工作,以微薄的薪水支撐拍攝兔子的經費,每當休假的時候必須自費去租單眼相機到各縣市拍兔子,但是卻不收任何費用。在過程中偶爾會遇上大雨,導致拍攝延誤。她也提到,在一開始拍攝技巧尚未純熟的時候,她必須跟愛兔人士借兔子來練習,而兔子因為會到處亂跑,所以必須跪在地上抓著兔子,趴著拍攝,種種的過程都是她艱辛的心路歷程,但是只要想到能替流浪兔找到一個幸福的家,對鄭如敏來說這些都是甜蜜的負荷。

從小到大 兔子一路相隨

把兔子視為家人的她從小到大養過十來隻兔子,對鄭如敏而言,兔子串連了家人之間的情感,飼養兔子這件事情不只單純只是兔子而已,已經是家庭上的情感和回憶,兔子就象徵家庭。

很多人可能會認為,兔子攝影師家裡一定養非常多兔子,但是她卻只養了一隻露莎。她認為,要養寵物就要有能力照顧他們,而自己現在的條件可能沒有辦法再多養,因為常常外出拍攝、分享,如果多養一隻就會分散掉對每一隻兔子的關心,喜歡兔子就是一種態度、一種心情,牠不是一種收藏,所以不能以數量多寡去取勝。鄭如敏因露莎找到了夢想,而露莎則是找到了家,他們就像是天生一對般,在人生的路上互相扶持。

友愛兔攝影展 讓更多人了解兔子

參觀這次攝影展的葉小姐也是多年養兔子的愛兔人士,她說:「每一隻兔子都跟主人有情感上的連結,看到這次的攝影作品其實滿感動的,因為照片中流露出每一隻兔子最真實的模樣。」她也希望能夠透過攝影展將愛兔人士串聯在一起,一起為中途兔努力。

舉辦友愛兔攝影展第一個目的想打破一般人對兔子的刻板印象,因為有些人覺得兔子沒有表情,認為牠比較不可愛;第二是想讓大眾對兔子產生興趣,若飼主想要養寵物,兔子會是一個好的選擇;第三,現在所拍攝的都是棄養的兔子,她認為被棄養不代表有缺陷,仍然十分淘氣、可愛,況且每一隻中途兔都有中途媽媽細心的照顧,若是有興趣的愛兔人是想要收養,她們可以提供完整中途兔的資料,讓飼主更了解寵物本身。

因為沒有前例可供參考,成為兔子攝影師是一項更具挑戰性的工作,這次攝影展所有展出作品的兔子都是曾經被棄養或因不當飼養經救援回來的中途兔,希望讓大家看到兔子不同的一面,了解牠們是適合陪伴我們的寵物,若未來在考慮飼養寵物的時候,可將兔子列為考量,並以認養代替購買。對鄭如敏來說,舉辦攝影展像是一個成果發表會,希望透過攝影作品讓大家一起見證牠們的重生,同時也喚起大眾動物保育的意識。

讓友愛兔的你 擁有愛兔的幸福
一直以來,流浪動物始終是台灣許多愛護動物的朋友們關注的議題,無論是流浪貓或狗,許多動物保護團體投注許多資源在其中的倡議

但是相對比其他流浪動物,流浪兔的問題也較不容易被其他人關注到,但其實也有所謂流浪兔的問題正在發生,兔子同樣存在棄養的問題。

「讓友愛兔的你,擁有愛兔的幸福」是目前鄭如敏致力於兔子文創商品的最大願景,希望可以透過募資贊助計畫,將作品發展成文創商品(月曆、品牌logo帆布袋以及兔子攝影書),讓更多人關注流浪兔議題、體會兔子帶來的幸福感,其收入亦可同時支持攝影計畫穩定持續進行。其實鄭如敏的終極夢想是開一間兔子咖啡店,因為曾經在咖啡店打工的經驗,讓她習得一手泡咖啡的好手藝,她希望客人除了品嚐她親手泡的咖啡之外,也能享受與兔子依偎在一起的悠閒時光,店內同時也有許多兔子文創商品,並且定期舉辦相關活動讓更多人體驗兔子的美好。

兔子就像來自夢中、畫中、記憶中般地駐足在她的生命裡,是一個不可思議而美妙的存在,在人聲鼎沸的攝影展中,觀眾們如癡如醉地聽著鄭如敏一一訴說著每張照片的拍攝過程,當我們看見了照片背後的故事時,卻也同時看見了在鄭如敏年輕的臉龐上閃耀著幸福的光芒。

鄭如敏說明當時拍攝的過程和拍攝中遇到的困難,並且詳細介紹每一隻照片中的中途兔。


延伸閱讀

Friend Rabbit Photograph

交點《鄭如敏:快樂的兔子飼養、攝影指南!》

蘋果新聞《25歲女孩 立志創業 全為一隻兔》



三明治工 用藝術翻轉公益形象

$
0
0
【記者吳如斐、許資旻/新北市報導】「怎樣把合作對象的特質和特性找出來,是我們在做設計時最在意的,希望透過我們的轉化,讓大家對公益有不同的看法」。留著過肩的黑髮,紮起俐落的馬尾,這個纖瘦素雅的女生,是三明治工的創辦人之一,謝若琳。她柔柔地道著屬於她和李萬鏗、曾韻潔,這三名志工一路從樂山教養院開始的故事。三明治工利用自身的藝術設計專長,與社福機構、公益單位合作,協助提升機構形象,將公益視覺化,而不單單只是販賣愛心,三個北藝大的學生用他們的創意搭起社會和社福團體、公益單位之間的橋樑用藝術訴說一個個故事。

       

延續在樂山的故事

二〇一一年,因為一堂研究所的藝術社會參與課程,來自北藝大的李萬鏗與曾韻潔二人進入位於八里山區收容重度身心障礙者的社福機構「樂山教養院」,進行跨領域的藝術創作治療。帶著自身的藝術專業,與樂山的治療師合作,李萬鏗和曾韻潔透過考察院生生活作息,各自發想出一套配合院生、院區所需的藝術計畫「樂山機動隊」和「樂山飲」。

李萬鏗和曾韻潔的「樂山機動隊」和「樂山飲」是在三明治工成立前,兩個最早在樂山實行的藝術治療計畫。「樂山機動隊」由李萬鏗與當時樂山的音樂治療師合作,觀察院生的生活作息,利用院內的回收物,改裝成電動樂器,並配合院生熟悉的生活為主題的六首歌曲 ,希望透過音樂帶動唱的方式,能夠讓院生認識生活的細節和習慣。而曾韻潔的「樂山飲」則是在參與院內的園藝治療課程後的發想,結合樂山院內採草煮茶的習慣,利用車前草、一葉蘭等植物研發出「樂山飲」這樣一台「飲料車」,希望來到樂山的訪客可以用一個比較輕鬆的方式,透過喝一杯茶的時間,認識樂山歷史,院生的故事。

三明治工創辦人由左至右:曾韻潔、謝若琳以及李萬鏗。
然而,在課程結束之後,李萬鏗和曾韻潔延續當初在樂山所獲得的感動,在院長邀約下,找來好友謝若琳等人再次進入樂山。而當時恰逢樂山的院慶,他們利用院生所繪製的插圖為院區佈景、也製作明信片等文宣。謝若琳說,「當初其實只是想說抱持做志工的心態」,但在院慶之後,院方希望能夠維持一個長期的合作關係,堅持給予製作費和設計費,而當時先畢業的她開始想,是不是有可能讓這樣的合作機會再延續下去。於是就在二〇一二年年底,三明治工在北藝風創新育成中心的輔導下成立。在成立之後,三明治工持續與樂山教養院的合作,並延續樂山的經驗,三明治工開始與更多不同的弱勢團體和公益組織合作,承接設計案,希望能透過跨領域的藝術創作專長,讓各個組織的定位和形象視覺化。謝若琳說,「我們想要找出每個團體的特色,而不是永遠都是一個做愛心的口號」,藉由提升形象,讓許多資源不足、鮮為人知的團體能夠有共明確的定位。三明治工也在二〇一三年獲得教育部U-Start大專畢業生創業計劃文創類組優選獎的補助。

三明治工利用樂山院生所繪製的插畫設計而成的資料夾,用色飽滿,設計獨特。

企業和社福團體之間的橋樑

在二〇一二年成立後,三明治工協助樂山在台北公保大樓舉辦「樂山嘉年畫」畫展,展出樂山院生所繪製的插畫。「當他們看到那些設計的時候,就會很得意的說那是我畫的」謝若琳語帶笑意地敘述著當樂山院生看到自己的畫作變成文創產品時的滿足與成就。而三明治工為了讓民眾更了解樂山,製作故事小卡,介紹樂山的背景和作者的故事,謝若琳說,「有些觀眾看了後很感動,就會再主動聯絡樂山」,這是當初做畫展時沒有想到的回響。

而在前年小英教育基金會也因為看到三明治工將樂山院生的插畫製成的明信片,非常感興趣並將其作為基金會的賀年卡片;去年五月三明治工更再次協助樂山院生受贊助單位-禾伸堂基金會的邀請,策畫於該公司內部舉辦為期一整年的巡迴畫展《Holy Happy禾你一起樂》。陸陸續續,也有越來越多公司企業希望透過三明治工搭起和樂山之間的橋樑,透過承接設計案、策畫案,將公益帶入企業的同時,也讓三明治工的營運越來越上軌道。

除了樂山療養院,三明治工也陸續與多個不同的社福團體、公益單位合作,以各個服務對象的特色和故事,企劃具有獨特性的藝術設計和計畫。像是和來自花蓮的在地藝文社會企業「o'rip 生活旅人」合作,幫忙o'rip所出版的花蓮在地雜誌做設計與排版、製造文宣品等視覺設計企劃。「花蓮深度小旅行漫走盒」,是三明治工結合o'rip的理念,將花蓮特色地標繪製成一張地圖,設計而成的一個大富翁遊戲盒,透過遊戲讓外來遊客認識花蓮的美。「其實我們合作的計畫還蠻多樣的,主要是會看合作對象的特性和特色,來發想適合的企劃」,謝若琳一邊說著,一邊手裡忙著拿出各式各樣和不同團體合作過的商品,從明信片、文件夾到餅乾、手機殼甚至是結合在地特色的大富翁遊戲,她笑笑著說「我們做的東西真的還蠻雜的」。

謝若琳(左)與李萬鏗(右)於實驗室中介紹三明治工所做的每件事。
回歸本質,透過「實驗室」承接理想

「我們其實也希望能夠在接設計企劃案之虞,還能夠維持有一塊是做藝術計畫的部分」謝若琳說。也因此他們成立「三明治工實驗室」這樣一個實驗部門,並舉辦週年成果展。展出的作品包括最早的「樂山飲」、「樂山機動隊」和兩個新計畫,「極速傳說」和「Cookie News」 。與推動無障礙生活為目標的行無礙資源推廣協會所合作的計畫,「極速傳說」,將廢棄輪椅回收,再製成符合展覽需求的行動展示車,並讓參展者體驗、認識輪椅使用者的經驗。「Cookie News」則是另一個由三明治工推出的公益實驗,結合公益與消費,利用3D列印的餅乾模具製作符合各個公益組織形象的餅乾,餅乾的包裝則是一張介紹該組織的報紙,謝若琳說,「就是用吃一塊餅乾的時間,認識一個默默為台灣付出的組織」,這是他們期望得到的效果。

三明治工成立第二年,談起創業以來的歷程,謝若琳說「其實在做的過程中,我們也發現,慢慢地透過我們,也連結了很多不同的協會跟單位」,其實大家的資源不是很多,但透過接線,會創造出更多不同的可能。「其實公益並沒有想像的這麼遠,也不是一直這麼可憐跟悲情,它也有很有趣的地方」從樂山到實驗室,三明治工希望利用藝術創作提供更多想像的空間,讓大家可以自發性地去認識去接觸。


延伸閱讀:

三明治工網頁

三明治工粉絲團

樂山教養院網頁 

非典型創業三人組 ( TVBS 一步一腳印 發現新台灣) 



木匠的家 為老舊物品注入新生命

$
0
0
【記者劉宛欣/桃園縣報導】

木匠的家是一間咖啡館,也是公益二手店,透過回收再利用,支持弱勢族群生活與各個公益行動。藉由回收民眾家中淘汰的家具、物品,訓練弱勢朋友修復,支持他們走過生活困境,至今已修復數萬件家具,幫助七十餘人獲得重生的機會,更支持許多項的公益活動。

    


免費咖啡對抗撞球館

木匠的家由五個台灣人和一個美國牧師共同創立,起初由關懷協會理事長張正博、總幹事劉修榮等人,發現中壢地區在十幾年前撞球間忽然崛起,坊間開滿了大大小小的撞球間,許多學生流連,讓原先身為教職員的張正博一行人在美國牧師傅曉彬的號召下自費出錢出力,打造了這家免費咖啡館,藉此來吸引學生到此聚會,不只能喝免費咖啡,更有和外國人交流的學習機會。

免費的咖啡館成功的吸引了許多人的聚集,漸漸的木匠的家咖啡館成為了聚會場所。不少學生在閒暇時便會到這裡喝咖啡聊天,於是木匠的家便開始整理起咖啡館的整體環境,試圖讓咖啡館成為更舒適的聚會場所。

木匠的家接洽來自大陸的參訪團。

從咖啡廳擴展至二手義賣店

起初,向周邊的親朋好友蒐集家中的二手物品、傢俱,用以佈置咖啡廳,沒想到捐贈的物品數量之多,意外的讓這家小小的咖啡廳有了另一個發展,將這些二手物資匯集整修之後,成立二手專賣店,而二手專賣店的收入也全數用於木匠的家的經營以及投入公益。

然而物品數量之多,光靠木匠之家的成員無法一一整理、修復,於是念頭一轉,想起了在社區裡有著許多的弱勢朋友,沒有工作機會,例如身心障礙、中高齡失業等,便開始號召了許多需要工作的弱勢朋友,加入木匠的家,一起為這大量的二手物品進行修繕、保養的工作。木匠的家就此,成為許多弱勢朋友的另一個家。

五個地方房租 三十人薪水

理事長張正博提到,木匠的家除了最初創立的領導人外,還有負責各領域的基層員工,加上在二手店工作的弱勢朋友們約三十幾人。加上咖啡館、協會辦公室、修繕工廠等等,一共有五個場地需要繳交租金。要支撐起這樣一個組織,光靠二手義賣店的收入是不足的,因此除了二手店的收入以外,也仰賴各界的捐款。有許多弱勢家庭雖需要幫助,但很多時候因為法令以及程序上的問題,未完全符合政府的援助標準就無法領取補助,因此政府也無法全力協助每一個需要幫助的人。

理事長一行人則抱持著「政府不能做,他們來做」的精神,去照顧這些政府所無法觸及的弱勢角落,只要需要幫助,木匠的家都願意包容、給予機會。此外人手短缺也是其中一樣運作上的問題,為了彌補這樣的人力問題又沒有多餘的經費,於是號召地方上或者是來自台灣各地的青年志工,甚至有來自國外的志工,一同來到這裡進行服務,一方面能為二手物品修繕盡一份力,也能透過這樣難得的機會和外國朋友進行文化交流。

來自國外的青年志工,幫忙修復民眾捐贈的二手傢俱。

走出亞斯伯格症陰影 接觸人群

提到在木匠的家工作的弱勢朋友,總幹事劉修榮說,很多朋友來到這裡,不論是透過和志工的對談或者是投入在這裡獲得的工作之後,因為工作而獲得成就感,改變了對生命的態度,不再只是怨天尤人,而是擺脫過去的陰影,找到新的人生目標。

而其中最令他印象深刻便是患有亞斯柏格症的范雲耀,一開始來到協會就連溝通都有困難,但協會的每個人都願意用愛包容,使他漸漸的產生信心,不只和人能有正常互動,許多人不認識他的人都說范雲耀看起來根本不像有自閉症障礙。他嘗試了許多工作,最後則是在修繕、保養物品方面找到了他的位置。

人修習 物修惜

木匠的家關懷協會從最初的小小咖啡廳,發展到了現在的規模,全出自於幫助社會的關懷心。而這樣的理念,得到了許多人的支持,不單是地方上的親朋好友願意捐贈物資,也有許多來自外地的社會團體提供木匠的家更多的資源。

二手物到了這裡經過巧手,變成了可再利用、甚至超越原本價值的的物品,這修繕物品的工作不只讓弱勢朋友獲得重生的機會,也讓許多年輕學子到此服務學習,和外國青年志工進行交流,經歷更多的人生體驗。木匠的家不只修繕了老舊物品給予新價值,更修復了這些弱勢族群的心,使他們擁有一技之長,找到人生意義。


延伸閱讀:

木匠的家資源回收站(二手物 單車 電器 傢俱 百貨用品)捐贈+消費=支持弱勢就業

木匠的家社區咖啡館

木匠的家關懷協會



傳愛雲南 不只祝福也要多元知識

$
0
0
【記者卞其磊、李萱/台北市報導】木頭搭建的教室內,一雙雙清澈的眼睛瞪得大大的,儘管課桌椅已顯斑駁、喀喀作響,台下的眼神依然閃閃發亮,這是雲南騰衝北部——界頭鎮的一所小學。台上生動演戲的大哥哥、大姊姊來自由兩岸學生共同組成的服務隊,今年是團隊第三度踏入雲南鄉下支援教學。每一次的到訪,這群熱血青年不只準備了各自擅長的課程,也從小朋友身上帶回了意想不到的人生體悟。


     


「臺大北大社會服務隊」今年第三度到雲南騰衝教學。圖為「環保教案」中小朋友動手摺紙,打造心目中的生態系統。(照片由臺大北大社會服務隊提供)

服務隊來往兩岸 為孩童服務

「臺灣大學北京大學社會服務隊」的緣分源於二〇一一年,臺大、北大簽署「學生社會服務計畫備忘錄」,攜手做公益;當年雲南大地震造成死傷慘重,志工服務刻不容緩,雲南大學也就此加入。同年七月舉辦了第一屆服務計畫「圓夢之滇」,在雲南省西部中緬邊界的騰衝縣進行支援教育。

創立至今已進入第七屆,「臺大北大社會服務隊」利用寒暑假往返中國雲南、高黎貢山,以及台灣桃園、金山、蘇澳等地方小學服務。二〇一四年八月的「圓夢雲南」計畫,大夥兒又再度回到雲南騰衝,帶著四個月的籌備,在雲北的界頭鎮為當地少數民族小朋友進行四天的服務教學,對象為設備缺乏的大營小學,以及全數用木質建造的永樂小學,當地兒童多因父母到外地工作而由親戚帶大。今年五月就開跑的「臺大圓夢雲南週」熱身活動,推出學生自行設計的明信片義賣,將所得向臺灣「慈育庇護工場」購買餅乾,帶至雲南在課堂上使用。

多元教案 小朋友快樂學習

每一年「臺大北大」服務教案的設計都是由兩岸學生共同商討再行分工。今年臺大設計了認識異國文化的「世界教案」、「科學教案」啟發小朋友科學無處不在,以及灌輸生態概念的「環保教案」。

要介紹世界文化,這群學生巧妙地融入「戲劇」,扮演機長,帶領小乘客們從雲南啟程,飛過北極看冰屋,也看遍了蒙古包、日本合掌屋、東南亞杆欄式建築,還有台灣排灣族的石板屋。接續的「蓋薑餅屋」,讓小朋友用團隊先前在臺大雲南週義賣購得的愛心餅乾,蓋出上課認識的建築,還有夢想中的城堡。當地孩童或許沒有機會出國,但這九十分鐘的活動,開啟他們對於外頭無限的想像。

在科學主題中,「瓦楞紙大力士」以及「槓桿原理」撐起小朋友對科學的好奇心,希望孩子們能發現生活中其實遍藏科學。小朋友發現瓦楞紙之所以能承載重物,在於它厚底、特殊的波浪狀,透過十字結構、井字結構的變換,載重的效果也不同。另外也以常見的鉛筆、橡皮筋帶小朋友認識生活中的槓桿原理。

紙造生態系 環保教案別出心裁

環保教案由「生態系統」切入,介紹日常生活中誰是生產者,誰又是消費者或分解者?同時發下咖啡色紙板當作土地,藍紙作河川,綠色是植物,教小朋友折出各種動植物,打造出豐富的生態王國。佈置生態系的過程中,小朋友發想出來的聖誕樹、仙人掌、蘋果樹,更是孩童最純真的寫照。

大哥哥、大姐姐最後把果樹拔掉、河流塗黑,或拿掉某種動物折紙,讓小朋友思索是什麼帶來這樣的破壞?會造成環環相扣的生態系統怎樣的改變?透過動手與動腦,灌輸珍惜資源與永續經營的概念。

饒富趣味與故事性的課程總是讓小朋友興奮參與。(照片由臺大北大社會服務隊提供)

雙向學習 從孩子身上獲益良多

「除了我們帶給小朋友開心和知識,他們也帶給我們很多東西。」這四天的雲南教學,團員們紛紛感受到「服務是雙向的」,很多時候,小朋友也像是小老師,帶他們認識不一樣的生活環境、分享自己喜歡的事物,更重要的是帶給這些年輕人心理層面的昇華。

今年第二次參隊的許皦侖認為,雲南騰衝的孩子都很聽話,也羞於表現自己的想法。「但我從他們身上學到更多,他們也多多少少帶給我們知識以外的衝擊。」問小朋友回家都在做甚麼,「大家的回答不是做飯就是幫忙整理當地產的農作物——烤菸。」當地因困苦而生的溫順,也讓這群大孩子反思自己平常習慣的生活是否過於安逸。負責這次教案的廖翊成則說:「小朋友不一定會記住我們所帶給他們的知識,但可以讓他們記住我們帶給他們的感動,長大後也傳遞這種愛的感受。」

讓多數團員至今印象最深刻的是「家訪」的部分,小朋友拉著身後大哥哥的手,跑跑跳跳地回家,沿途不忘介紹風景、這張家營村離李家寨距離多遠、怎麼抄小徑。原本羞澀的臉龐,雀躍地向大哥哥分享他們所知的一切,那股熱情與真摯,扎扎實實地烙印在這些大男孩心頭。

返台後回想與小朋友相處的過程,服務隊同學還是覺得心暖暖的。(後排左起彭士詮、李崇宇、朱丹惟、廖翊成,前排左起許皦侖、劉真維、林靜瑩)

兩岸文化差異 溝通成關鍵與挑戰

總召李崇宇表示,兩岸同學因為文化差異,從事前利用「WeChat」與「Skype」商討活動,到實際見面相處、教學時用語不一,「溝通」往往是一大挑戰。無論是校方或是北大、雲大的學生,都會有因文化相異而生的做事模式,與臺灣習慣的作風不同,理性溝通也因此更顯重要。「我們彼此因為溝通,所以瞭解。也因為瞭解,所以繼續溝通。」這或許就是臺大北大社會服務隊獨樹一幟的原因——多元文化下的相互磨合與集思廣益。

服務隊成員們往返兩岸,利用暑期前往大陸雲南,陸方活動皆由大陸學生主辦,如這次的「圓夢雲南」;寒假來台服務,由臺大學生籌辦,因此這群夥伴馬上又要著手策劃明年寒假的教學服務。李崇宇期許團隊,未來教案可以逐漸跳脫課本上的傳統知識,「有時到了小學才發現有高科技的設備,因此可能會善用多媒體教學,或是將課程重點放在人際關係的表達。」希望可以利用日新月異的資源,提供小朋友最適合的教學活動。


延伸閱讀

【圓夢雲南】台大北大社會服務隊 粉絲專頁

2014年多益獎學金計畫 台大北大社會服務隊

【圓夢雲南】感恩教案



甘樂誌 尋回被遺忘的人事物

$
0
0
林峻丞創立《甘樂誌》,是希望有更多人以不同的方式去推動社區發展。

【記者曹嘉詠、張凱淇/新北市報導】

提到三峽,大部分人會聯想到遠近馳名的金牛角或是三峽老街,但近年坐落於老街旁邊的一家用老房子改建的小店卻別樹一幟,店前樹影婆娑,很難想像到它其實是藝文空間-「甘樂文創」,更是獨立雜誌《甘樂誌》的基地。用人物認識台灣是《甘樂誌》的宗旨,在「甘樂文創」創辦人林峻丞眼中,採淡菜的漁民、修理螃蟹的籠子的人等,這些平凡人物卻是為台灣默默耕耘的無名英雄,所以他將一個個不為人知的故事 ,寫在《甘樂誌》裡,讓生活在繁囂中的都市人找回恬靜、最純真的台灣。


     


林峻丞是藝文空間「甘樂文創」及獨立雜誌《甘樂誌》的創辦人,數年前毅然放下電視圈五光十色的生活,辭去在TLC《瘋台灣》擔任節目企劃一職,回到家鄉三峽為開設肥皂廠的家族事業轉型,其後又決定發展藝文工作,開設集餐飲及藝文空間於一身的「甘樂文創」,另外創辦獨立刊物-《甘樂誌》,走遍台灣各地,尋找平凡中的感動。

靠近三峽老街「甘樂文創」,樹影婆娑,充滿古老氣息。

辦獨立刊物甘苦樂

《甘樂誌》為雙月刊,始於二O一O年九月,至今已發行至第廿五期。最初為免費贈閱,在全台一百年個空間可索取刊物,至去年十月才改為販售,刊物團隊就是「甘樂文創」的成員。

「萬事起頭難」正符合《甘樂誌》在最初所遇到的障礙,林峻丞表示,由於自己本身並非從事出版媒體工作,所以最初會感到吃力,不知道出版媒體該怎樣運作。他說:「整個過程當中我也一直在學習,從取材到怎樣編出一本刊物,以及人力方面都是這本刊物創辦前所遇到的困難。」由於三峽位置不太方便,當地不少年青人都出外工作,加上外來人也不願意到三峽工作。人才難求,於是他對員工進行培訓。四個寒暑過去,林峻丞不諱言曾經想過放棄 ,因「甘樂文創」中的設計工作室、藝文展演空間及甘樂廚房的收入,就是《甘樂誌》出版資金的來源, 面對自負盈虧的財政壓力,難免會有信念動搖的時間,但他全靠意志撐過去,「如果放棄,前面的努力就白費了。」於是就一路走到今天。

三峽的街頭巷尾

另外,在每期也有專題-「巷三峽的風景」來介紹當地讓人感動的人物。第二十五期 -「阿爸的客家菜」在三峽已經待了十三年,老闆阿全師是一個不會講客家話的客家人,也不是在三峽長大,卻能用無限創意煮出一道道別具特色的客家菜,在客家人口有兩萬多人的三峽裡,用飲食來傳遞文化。報導中表示,曾有來自馬來西亞的客人特意來店裡尋回兒時的味道後感動大哭,在充滿人情味的三峽找回味覺的感動。

第二十五期《甘樂誌》「我的家,在海邊」

小人物大感動

《甘樂誌》主要紀錄台灣土地上的小故事和小人物,卻能有扣人心弦的感覺。林峻丞認為《甘》的獨特之處是,其他雜誌不會像他們一樣如此專注去紀錄一件事情,他認為:「每個人都有值得被紀錄下來的故事。」並冀望台灣人能透過這本刊物更暸解自己的土地。刊物團隊會踏遍全台各處去找尋「小人物」,他說在過程中常有意想不到的收穫,例如有一次去馬祖想採訪有在採淡菜的居民,卻誤打誤撞被當地漁民邀請上漁船,觀看他們捕魚過程 ;又有一次湊巧在石門巷弄看到有人在修理螃蟹的籠子,才剛認識就把他們帶到漁船上看漁穫;甚至有人把一輩子的事都向他娓娓道來,這些與在地人互動的過程,是難能可貴的。

其中一期以「我的家,在海邊」為主題,三個來自台東、基隆、宜蘭的故事。有人在城市生活數十載,面對都市的高物價及工作壓力,已感到厭倦,但為了再呼吸無束無縛的空氣,兩口子展開人生另一頁,決定回到家鄉-宜蘭,買下了靠新海灘的房子,並創立手作雜貨店。在海邊撿漂流木,用巧手為木頭賦予新生命。雖然長輩不解為何二人放棄台北的工作,而要回到鄉下生活,只因他倆喜歡山和水,生活態度無價。

有愛衝浪女生為尋找最好的浪點,遂辭掉工作,離開台北,從金山海邊到佳樂水,最後來到台東,與男友經營衝浪店,還在東海河推廣衝浪,與弱勢學童分享衝浪的準備事項及舉辦比賽,盼望可增強他們的自信心。海邊生活令他們重新找到生活意義,雖然收入不多,但生活及心靈上卻十分富有,她不僅愛海邊,還改變在城市時的急促步伐,享受漫活。

未忘初衷 生命影響生命

出身自單親家庭,林峻丞感受到弱勢兒童所遇到的困難,因此在返鄉第一年已經協助來自弱勢家庭的孩子。他認為孩子需要的是有人陪伴他們成長,而非物質上的滿足。所以他與夥伴們就到山區的國小教孩子種絲瓜,助他們脫貧。在「甘樂文創」打工的輔仁大學學生涂糸聿畇表示:「甘樂算是一個讓三峽老文化融入新靈魂的先驅,很多人都知道甘樂的老闆為三峽盡心盡力的事跡。」

如林峻丞所說,孩子所缺乏的是「陪伴」。其中一期是以「幸福」為主題,封面的設計者是一名小孩。他因家庭環境出了狀況,因而在學校被同學標籤及邊緣化,於是孩子就跟著林峻丞生活,「教他畫畫,之後把他的畫偷偷拿來做封面,上山時就把這本刊物送給他,他十分高興。」《甘樂誌》的夥伴為何一直堅持走下去,大抵是因為一幅圖畫、一段文字都讓人感受到正面的能量。


延伸閱讀

甘樂誌Facebook專頁

甘樂文創網站

林峻丞:辦刊物 轉型社企



專業視障調音師 走出不一樣的路

$
0
0
【記者廖之瑩、歐育芸/新北市報導】

劉文祥今年三十五歲,是一位視障者。先天眼睛弱視、後天因視神經萎縮成為全盲者。大學畢業後,先在按摩院工作,之後由朋友介紹參加視障者家長協會開設的鋼琴調音課程。現在則由協會安排,在各學校從事鋼琴調音的服務。許多視障者畢業後進入按摩院工作,但視障者家長協會認為他們的職業可以更多元化,因此投入許多時間和心血培養視障者鋼琴調音師。未來希望能將視障者調音服務更深入社會,讓更多人有機會接觸到視障者調音服務。

     


先天弱視 曾在按摩院工作

劉文祥先天眼睛弱視,在小學時因為眼睛病變,成為全盲者。就讀啟明學校的小學一年級時即開始學習點字,學習的課程與一般同年齡學生並無不同,都是國語、數學、自然及社會,只不過一般學校是國字教材;啟明學校則是點字教材。

從啟明學校的高中畢業後,劉文祥並不想立刻出社會工作,也認為學生時光非常愉快,所以繼續升學,大學唸的是台灣藝術大學國樂系,主修笛子。但大學生活與在

啟明學校的學習環境不同,啟明學校的教學資源豐富,輔具十分多樣,例如有點字書,也受到專業的照顧,因此遇到的學習困難較少。而一般大學因為沒有像啟明學校有準備電子書,得請同學幫忙錄音、報讀和抄筆記。而他在大學畢業後,經由朋友的介紹,從事盲人按摩的工作。

朋友介紹 誤打誤撞成為調音師

視障者家長協會與內政部勞工局申請開設鋼琴調音課程,但勞工局要求須達到十人才能開課。劉文祥經由朋友介紹,加上協會也打電話邀請,因此開始參加訓練課程。劉文祥說,當初的想法很簡單,單純只是想要去認識鋼琴調音和想嘗試調音的感覺,雖然也曾聽聞鋼琴調音師要花許多時間和精神才可以勝任,但他仍選擇參與課程。

調音的訓練課程只有六個月,但視障朋友的學習會比一般人更為困難,因為無法看見而不能使用儀器輔助,只能依靠聽力與記憶來進行調音。因此相較於一般人只要訓練一年左右,視障者約需再多花一年才能成為能夠獨當一面的鋼琴調音師。

課程一開始會先學習拆鋼琴和介紹鋼琴內部構造等基礎知識。接著,學習各琴鍵的聲音,鋼琴有八十八鍵、兩百餘條絃,不管是高音、低音還是中間音,都會有它標準的音調,且不同的琴鍵會變化出多元且豐富的聲音,需要花時間慢慢捉摸。劉文祥說,一次的鋼琴調音時間約一小時,但剛開始培訓時只能訓練約十分鐘,否則很容易將音調混淆,必須逐次加長訓練時間才能清楚分辨所有音調的差異。

劉文祥透過協會輔導就業部門的安排,工作的範圍遍布在大台北市,學校機關、公家單位和單一客戶家。

劉文祥受專業鋼琴調音訓練,發展一技之長,自己自足。

協會助培養專業技能 提高競爭力

視障者家長協會發展至今已有十七年的歷史,正式成員大部分都是視障者的家長。副主任江海

清說,家長們最擔心的問題除了養育之外,就是教育及就業。一般視障者接觸最多的職業就是按摩,但視障者家長協會認為應該可以更加多元化。協會接觸過許多視障者,認為他們的聽力與記憶總是特別好,因此能夠發展鋼琴調音的專業技能。

視障者鋼琴調音師相較於一般鋼琴調音師,有兩個不同之處。第一個是人力成本高,每一次出外調音時,都需要一個陪同的夥伴,收費仍跟一般調音師相同,由兩位均分;另一個則是調音時間較長,視障調音師至少需要一小時完成,而這卻是一般調音師的平均速度。江海清說,在遇到困境時,除了鼓勵外,還期許他們可以繼續再進修自己,培養社會競爭力。

江海清說:「你準備好的時候,你的機會才會存在。」而要有這一個機會存在,必須創造一個有利於視障者的環境。為了給他們不一樣的就業環境,視障者家長協會除了鋼琴調音的課程外,還開設了串珠、黏土等課程,讓有需要的視障者能夠按照自己的需求參與。另外,協會還有輔導就業部門。在鋼琴調音的培訓中如果學習的狀況良好並且考到調音師證照,就可以透過該部門獲得工作。協會一直希望能將視障者鋼琴調音的經營模式與一般社會做連結,除了公家機關和學校,還希望能將客戶群深入一般住家、社區和團體,與其他大廠做一個良性的競爭。

因視障者的聽力與記憶優於常人,因此協會認為鋼琴調音是可以發展的職業,從培訓到誕生,協會都給予全力支持。協會認為,若是因為業績不佳而放棄鋼琴調音市場,視障者就只能繼續從事按摩工作,同時鋼琴調音的職種也會消失。視障者家長協會致力推廣的目標即是促使視障者能依靠自己的專業能力與市場共生,即便虧損,也不願放棄給視障者其他職業選擇的機會。


延伸閱讀:

社團法人台北市視障者家長協會

視障調音師 用心修琴客戶讚

鋼琴調音師 視障朋友具優勢能力



小草明信片 不妥協的藝術

$
0
0
【記者計雯婉、林嘉勤/台北市報導】明信片,在許多人看來不過是出外旅遊時常會買的一份紀念品,但是藝術家秦政德卻把無數屬於台灣的老故事附著在一張張的明信片上,讓這些非同尋常的「小草明信片」成了可以拼湊台灣整個歷史面貌的藝術品,也讓屬於台灣的古老記憶終將以另一種形式而得以保存。

     

由秦政德繪製的小草明信片。(由秦政德提供。)


一場「革命」 引發啟蒙

小草藝術學院由秦政德創立於一九九四年,而這竟然源起一場發生在文化大學美術系的小「革命」。在文化大學美術系就讀的秦政德曾因為獨立創作的理念與老師發生歧義而遭到數位老師的二一,但老師的這種做法引起了美術系同學的不滿,於是學生決定罷課。整個罷課行動在美術系維持了三、四天,就在罷課期間,秦政德與一些當時的同學在文化大學的一個廣場創辦了小草藝術學院。而小草藝術學院的理念則是秦政德希望這個規模並不大的藝術學院能有如小草一般的堅韌生命力。

「罷課還是得結束,而當初成立的小草藝術學院也就作鳥獸散了」。說起這裡,秦政德還是有絲無奈,作為那個唯一沒有放棄「小草」的人,他決定利用美術系善於運用圖像的這個優勢來為台灣這片土地做些什麼。於是,他一個人堅守著「小草」,開始了復刻台灣古老照片,讓更多人認識老台灣的行動。他說,想要延續當初罷課時的那種精神。

以「明信片」承載獨特記憶

剛成立的小草藝術學院只有秦政德一人,但他沒有被這樣的現狀打倒。 當他發現小草藝術學院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沒有足夠的經費進行藝術創作時,秦政德想到了製作明信片,這樣低成本的藝術品創作方式。在大學時代就熱愛收集老照片的秦政德表示,可以把自己收集的老照片用來製作明信片,也算是把自己熱愛的東西運用到了工作上。於是一九九八年,小草明信片正式問世。

秦政德說:「現在的年輕人,搞不清楚台灣是什麼,所以我們一直追尋,想要從這些台灣老圖像上去了解台灣是什麼」。憑藉著這樣的信念,一張張不同的小草明信片紛紛誕生,每一張都詮釋著不同的台灣,每一張都有它自己背後的故事。秦政德更是為這些明信片都編上了號,每個不一樣的圖案都有屬於自己的編碼。從一九九八年第一張小草明信片誕生以來,十六年來已經有六百多種不一樣的明信片。有日本人畫的台灣老地圖、光著腳的原住民、切格瓦拉、老舊的車票……

秦政德為我們講解小草明信片背後的故事。

明信片中的故事


說起這張版畫的創作靈感,秦政德表示:當時的台灣,移民風氣十分嚴重其中頗讓秦政德引以為豪的是印著自己創作圖像的明信片,這圖像是他大學時期所做的版畫,上面最顯著的是WELCOME 美麗寶島大旅社幾個大字,大家都想著要往國外跑,把台灣當成家的台灣人越來越少,於是有感而發,創作了這張版畫。

圖像為紅葉少棒照片的小草明信片。(由秦政德提供。)

而另外一張吸引人眼球的明信片圖像選取的則是當年台灣紅葉少棒的照片,黑白的圖像標誌著這份記憶的久遠。照片上那個把樹枝當做球棒的男孩正光著腳奮力地揮舞,而另一旁那個準備接球的小孩則因為沒有手套的保護而害怕地閉起了眼睛。相較現在的台灣棒球,當年的紅葉少棒的確能給人一種另類的感動。

一路的堅持 絕不妥協

一直以來,「小草藝術學院」都堅持著最初的風格,一個人的堅持加上缺乏做生意的頭腦使得秦政德的藝術之路走的並不容易。秦政德一直自嘲除了做這個也不會做其他,也只能勉强靠此维持基本生活。

秦政德的太太姚時晴現在也正以義工身份在「小草藝術學院」擔任編輯,不僅是贊同「小草」的理念,也是因為「小草」常常面臨入不敷出的現狀。姚時晴說:「其實我們也不了解小草是否能經由這些老圖像的再現,來實際影響社會,帶給社會不同的思考與創意。僅希望這樣長期(十六年)的投入文史與老圖像的再生工作,最底限可以做到為未來創作者的奠基,並如願讓台灣歷史經由這些圖像再度活化。我想如果能做到這樣,這便是大的回饋了」!

而對於「小草」的未來發展方向,秦政德說:「其實小草進一步的發願是想要把世界的經典老圖像介紹給台灣,所以現在製作的明信片還出現了《時代雜誌》等的圖像。」秦政德希望可以藉由像把早期版《時代雜誌》這樣的世界老圖像印製到小草明信片上,來向台灣人展示世界級的老圖像。

秦政德和編輯姚時晴均表示,其實「小草」的一路堅持是為了期待未來能有新的創作者,繼續延續這樣的創作,來完成屬於台灣的記憶。希望年輕一輩看到小草明信片,能有新的啟發,以此創作出更有力量的作品。而抱著這份對未來新星的希望,秦政德也會繼續將這份「藝術」不妥協下去。


延伸閱讀:

小草明信片 16年前學運產物

雖草山陋室吾往矣 小草藝術學院 秦政德

小草藝術學院─這就是台灣啦!!




有機青菜底呷 北投社大小農市集

$
0
0
【記者尤文、郭昱宏/台北市報導】

星期三晚,人煙稀疏的北投市區傳來陣陣喧囂。只見北投社區大學門口橫列一排課桌椅,上方陳列著新鮮的蔬菜、剛出爐的麵包以及各類純手工食品。一群婆婆媽媽或坐或站,他們都是北投社大的農友與志工,用笑顏與熱情招呼著經過的人們。這裡是北投「青菜底呷」農民市集,每週三晚上都可以在北投社大見到他們的身影。

     


「青菜底呷」市集志工與農友,手拿蔬菜、麵包以及手工食品開心合影。

人脈累積下形成的小農市集

謝國清,北投社區大學校長,也是這個市集的幕後推手。北投緊鄰陽明山,不乏許多小規模農業。二〇〇八年底,北投社大展開田野調查,也集合了一群農友開始舉辦農業市集,標榜著安心、健康、無毒。後來,雖然舉辦了幾場農市集以及共同購買活動,但並沒有完整的系統規劃、量也不多、時間更是不固定。

直到二〇〇九年底,北投社大決定將「社區支持型農業」這個概念推廣給更多人,所以在星期三下午固定舉辦「農業下午茶工作坊」,邀請許多小農來給居民上課,有時也帶大家上山參觀自己的農田,甚至帶著自己種的農產品過來烹煮,同時也舉辦講座以及農場參觀活動,提供小農以及居民一個良好的互動學習環境。

這個工作坊成為「青菜底呷」農民市集的雛形。二〇一三年七月,謝國清等人思考著,能不能在北投社大有個固定的農市集呢?於是,「青菜底呷」市集開幕了,在星期三晚上固定舉行,而市集中的志工,大多都是從之前舉辦的工作坊累積而來。

集三特色於一身

每個市集都有專屬特色,「青菜底呷」市集除了標榜無毒無農藥,還有另外三個獨門祕方。賣不完的菜怎麼辦呢?這是許多農市集所忽略的事情。隔夜蔬菜賣相不佳,許多小農們會乾脆把菜丟了。而「青菜底呷」市集則不同,他們長期與一家麵包店合作,若市集當晚有賣不完的青菜,麵包店會與小農進行議價,收購未售出的青菜,製成麵包或加工食品。謝國清說:「我們在談的是一個食物的運用,就是不要有太多的浪費。我們覺得未來在面對糧食危機的時候,必須去珍惜所有的食材。」

另外,一般市集都是讓農友獨立擺攤,農友在某方面成為彼此的競爭者。但在北投社大中,只會看見一排課桌椅擺成的攤位,上面陳列著所有小農、志工提供的農產品以及手工食品。而販售時也是由志工與農友輪班,農務過忙的農友只需將菜託付給其他農友帶過來即可,其他人會幫忙賣。

最後,「青菜底呷」市集的行政人員、志工以及農友會定期舉辦「共食日」,一人帶一道菜,所有人齊聚聊天、開會以及討論未來發展。農市集社長劉旭華說:「共食的那一天,每個農友都會特別準備一套很豐盛的食物,而且都是以他們種的蔬菜為食材,他們可以把那些看起來不好吃的東西,例如南瓜,做得非常好吃。」

小而美 富含濃厚人情味

社長劉旭華說:「我喜歡來這邊,是因為他們就像我的姐妹。」;農友趙懷弟說:「我們把社大當成是自己的家,每次如果開市集,我們就好像是在開同樂會。」

「青菜底呷」市集規模小、營收不多、營業時間也不在熱門的週末,但他們卻擁有其他市集所缺少的—富足的向心力以及濃郁的人情味。


延伸閱讀

北投【青菜底呷】農民市集粉絲專頁 http://goo.gl/E6aC01

[活動紀要] 北投社大「青菜底呷」農業市集-心得http://goo.gl/1OaJpL

我在北投社大買菜 http://goo.gl/ViMsTI



為圓助人夢想 輪椅街舞跳出極限

$
0
0
【記者徐立芃、廖齊笙/彰化縣報導】一個翻轉,接著倒立,四位身坐輪椅的小兒麻痹舞者一字排開,以編排華麗的隊形,融合地板動作,呈現街頭舞蹈。來自彰化縣二林鄉的「極限輪椅舞團」歴經十年焠煉,蓄勢待發,準備明年四月與馬來西亞「共享空間舞團」在台灣舉辦舞展,希望藉由不斷精進的舞技,完成極具難度的表演,驚艷全場。

     


不勞他人幫助 弱勢幫助更弱勢

「極限輪椅舞團」的成員們從小一起長大,受過無數人的幫忙,深知身體殘缺的困難與辛苦。於是,他們轉化受到的愛與關懷,幫助更多更需要幫忙的人。

這幾位男孩長大後於二OO四年成立彰化縣喜樂小兒麻痹關懷協會,之後,為了幫助協會籌備資金,才成立「極限輪椅舞團」。另外,協會附設愛加倍庇護工廠,主要是讓一些身體傷殘、小兒麻痹、腦性麻痹等工作上有困難的人,到工廠來上班和學習,也有給薪,甚至是介紹到其他適合的工作,實質上,是幫助他們自力更生,同時也培養他們謀生的能力。

愛加倍庇護工廠是一間專門從事印刷工程、包裝代工和美工設計工廠,「極限輪椅舞團」成員也是工廠員工,平日在工廠上班,利用閒暇時間才練舞。團長王明德說:「其實當初成立舞團除了對跳舞的熱情之外,就是為了幫助工廠募款,雖然目前資金仍然相當缺乏,相信持續努力,有一天能成功。」他們的目標是,累積足夠的資金,畢竟整座工廠和地都是租的,所以想要買一塊地,建立屬於自己的家園。「工廠就像是一個大家庭,不分能力,只有互相幫助,互相學習,營利也都平分給所有工廠員工,讓大家自食其力。」

團員鄧和成雙手撐起,頭頂立地,完成街舞倒立動作。

挑戰不可能 證明自我價值

團長王明德,從小罹患小兒麻痹,後來辭掉工作,回到彰化助人,並開始他的舞蹈人生。嚮往挑戰極限的他,在完全沒有舞蹈底子的情況下,無意間對街頭舞蹈燃起熱情,決定放手一博。團員鄧和成說,王明德喜歡編排一些做不到的動作,譬如倒立,旋轉等等,全憑大家自我磨練,一試再試,沒想到最後能完成。他也發自內心感嘆,身障者容易被別人看輕,不受尊重,他們就努力做到自己本來做不到的事情,讓別人瞧得起。

當初,他們之所以會選擇練習街舞舞風,也是因為想要與眾不同,獨樹一格。國內身障舞團幾乎都是跳輪椅國標舞,他們就想嘗試沒人跳過的輪椅街舞。憑著隊長王明德曾玩過極限輪椅運動,累積了許多技巧和經驗,邀請到一起在育幼院長大且同為協會服務的輪椅籃球國手鄧和成和洪添福等人,一起組成「極限輪椅舞團」。團員從原本七個人,後來剩下三位,近期加入了首位女團員谷昭燕,四個人就秉持著不服輸的心,繼續朝著夢想前進。

其實過程中,他們遭遇的困難不少,鄧和成練到滿身是傷,還是不放棄。團員們打趣地吐嘈:「阿德常想一堆很難又誇張的動作給他們,每次都摔得很慘,翻車,跌倒,全身瘀青是常有的事,真的是用生命在跳舞。」團員有人甚至因為練到受傷不能再繼續跳,因此退團。但是,對他們來說,苦練再苦練,為的就是能獲得他人的肯定,展現自己的價值。「不要以為只有我們做不到的事,我們也可以做到別人做不到的事,很辛苦,也很有成就感,當最後掌聲響起,一切都值得。」

團長王明德說,有一次舞團到監獄表演後,收到了許多受刑人來信,不僅受刑人受到他們的激勵,舞團也受到他們的鼓舞。「我們在跳舞中找到自我,也讓其他人感動,所有的回饋,也成了我們很大的動力。」

團員鄧和成跳舞中展開雙臂,接納樂在其中的自己,凝視遠方,宣晢不向命運低頭的決心。

邁向國際化 尋找被看見的機會

兩年前曾經到馬來西亞演出,獲得廣大迴響,並與當地專業舞團「共享空間」結識。這次「極限輪椅舞團」力邀「共享空間」合作,融合「共享空間」的現代舞和「極限輪椅舞團」的街頭元素,打造全新的混合舞風,預計將於明年四月於彰化、台北進行公益表演,台北場會以大型舞展方式呈現,除了舞蹈表演,另外加入舞台劇等活動。

團長王明德說,其實他們近年來積極尋找讓更多人看見的機會,國際化就是一個很好的選擇,也是近期的目標之一。先前到馬來西亞及韓國巡演帶給他們信心,也學到很多經驗,預計將來會與更多外國舞團合作或是到國外交流,走出國際。

團員洪添福在愛加倍庇護工廠認真工作,不想只被別人幫助,更想盡己心力幫助他人。

跳舞熱情 伴助人之心長存不滅

如同舞團成員洪添福所說,協會和舞團的存在本來就具有某種意義。他們不希望正常人幫助身障者,反而身障者更應該幫助更需要幫助的身障者。同時,他們鼓勵身障者要走出來,多做不同的嘗試,才能找到自己存在的價值。

「極限輪椅舞團」還會繼續練習,繼續在觀眾面前跳著極限舞蹈。最後,團員們跟我說:「我們不能停止,直到完成幫大家建立家園的夢想,雖然可能一輩子都無法完成,就盡我所能,繼續跳下去吧!」

「極限輪椅舞團」唯有堅持信念,成能成就擁有。


延伸閱讀:

彰化縣喜樂小兒麻痹關懷協會官方網站

馬來西亞「共享空間」舞團臉書

「極限輪椅舞團」臉書



為罹癌妹圓夢 姐開親子蔬食餐廳

$
0
0
【記者許政榆、傅馨嫺/新北市報導】為了實現罹癌妹想開親子餐廳的夢想,「貓咪不吃魚」負責人張雅慧創立這間親子蔬食餐廳。店內以蔬食義大利料理為主,選用天然食材,如對家人般用心準備健康餐飲。長期以來,「貓咪不吃魚」多次舉辦親子講座和社區親子音樂會,讓來店用餐的顧客除了吃得健康,也增進與家人間的互動。

     


「貓咪不吃魚」餐廳負責人張雅慧。

一圓妹妹的夢想 創立貓咪不吃魚

「貓咪不吃魚」創立於二○一○年,張雅慧希望罹癌妹妹吃到健康的料理,因此店內均以天然食材製作素食料理。張雅慧說,妹妹以前常常像「貓」一樣窩在家裡,店名「貓咪」指的就是妹妹小彥,「貓咪不吃魚」就是「小彥要吃素」的意思。當張雅慧知道小彥罹癌時已經是癌症末期,兩人從小就感情好,也曾因為興趣相投一起經營過攝影工作室,因此張雅慧希望能在小彥生命的最後,完成她開親子餐廳的夢想。

「姊我體力不好,有沒有什麼可以幫忙?」剛開店時,因為小彥的身體每況愈下,因此張雅慧便讓小彥幫忙剪九層塔等輕鬆的工作,一起參與店內的經營。小彥在開店半年後去世,張雅慧難過地說:「我曾一度後悔,當時妹妹身體越來越糟,為什麼要在她人生最後半年,將心思都放在這家店上,而沒有好好陪伴妹妹。」這樣的念頭,讓張雅慧兩個多月不曾進去餐廳。但她轉念一想,「這是老天留給我妹妹生命的延續」,咬牙繼續堅持經營餐廳。

張雅慧(右)為演唱者伴奏 。


輕蔬食料理 對顧客如家人般細心

「貓咪不吃魚」主要理念是,「用安心的食材製作餐點,如給家人般的用餐環境。」餐廳用牛奶及橄欖油取代鮮奶油和沙拉油等廉價食材,來製作餐點。因為鮮奶油及沙拉油若食用過多,既不健康又容易致癌。雖然餐點成本高,但張雅慧只要想起這是為了妹妹而做,就算獲利微薄也要堅持做下去,「以這個心情來做這些餐點,對我來說也是一種紀念妹妹的方式」。

「貓咪不吃魚」經營期間,張雅慧的舅舅也曾罹患癌症。身兼經理和主廚的鄭力誠表示,雅慧私下拜託我做一些舅舅可以吃的餐點。「燉南瓜粥,我只有加海鹽進去調味」,雖然鄭力誠之前完全沒做過病人餐,但是他希望盡可能讓病人吃到食物的原味。目前張雅慧的舅舅已漸漸恢復健康,對鄭力誠來說,有機會為癌症病人盡一份力,是一個特別的經驗。

選用天然食材 素食也可以很美味

往往在用餐時,人們很難找到葷、素者皆可接受的素食餐廳,張雅慧希望可以讓葷食者也能接受素食。張雅慧說,曾有位常客問我「老闆,你們的義大利麵怎麼都沒有雞排」,她解釋「貓咪不吃魚」是素食餐廳,顧客才恍然大悟:「我一直都不知道這是素食。」

另外,有位客人在網誌上寫道:「『貓咪不吃魚』的青醬義大利麵吃起來不特別,可是我第一次能將整盤義大利麵吃光」。張雅慧則回應:「我們沒有添加化學成分的鮮奶油,所以吃起來不香也不濃。但我們加了鮮奶,吃了不會膩,所以你可以把一整盤麵吃完。」

「以前在別家餐廳做都會胸悶,來這裡半年後胸都不悶了!」鄭力誠表示,餐飲業最注重衛生,「貓咪不吃魚」半開放式的廚房,更要維護清潔。長期使用橄欖油料理餐點,所以廚房磁磚、抽煙機較少油汙殘留,輕輕擦拭就很乾淨。

親子一同用餐 享受健康也享受愛

「貓咪不吃魚」除了是素食餐廳,同時也是一家親子餐廳。張雅慧表示,希望「貓咪不吃魚」能夠與社區互動,因此常舉辦親子講座、音樂會、串珠活動、說故事時間與下午茶互動等,邀請社區的民眾帶著小朋友一起參加。

張雅慧在「榮富國小故事媽媽團」已累積十年經歷,是位專業的故事媽媽。她希望利用她自身的經驗回饋社會,讓來參加活動的新手媽媽們知道要怎麼說精彩故事,增加與小孩的互動;店內也擺放大量故事書、玩具、繪畫紙,給親子良好的用餐環境。

「貓咪不吃魚」在店內舉辦社區親子音樂會。

小弟弟在店內開心地塗鴉。


延伸閱讀:


貓咪不吃魚蔬食簡餐咖啡

貓不吃魚蔬食簡餐

貓咪不吃魚-理念篇



共享單車 分享輪減輕校園負擔

$
0
0
【記者張佑任、郭庭伊/台北市報導】捷運站外的Youbike是許多人短距離移動時的選擇 ,既省錢又環保,與三五好友一同騎著腳踏車踏青,成為現代人的樂活點子。其實在校園中,還有更便利的腳踏車租借模式。由台大校友組成的「拾玖團隊」創辦分享輪計畫,以不需要在特定租借站停車、免費租借一個學期的模式 ,至今在台北地區已有十所大學、一千輛單車可供出借的成果。

     

創辦人陳佾㴠與分享輪合影

因讀書會而相聚 為改善社會創業

陳佾涵說,一開始並沒有創業計畫,最初是一位朋友秉著想改造社會的心,在大一的時候將一群有趣的朋友聚在一起 成立讀書會,成員都是台大學生,來自不同科系,有化工、國際企業、生物科技、法律等,雖然名為讀書會,大家聚在一起卻沒有讀書,而是互相分享擅長的知識,有的人教股票、有的人教財務管理,甚至有人教塔羅牌。

大二那年 ,大家有共識要將改善社會的理念付諸實行,所以選擇了創業 ,當時成員剛好都十九歲,於是取名「拾玖團隊」。由於團隊裡都是台大學生,他們從周遭的問題開始思考切入點。大家發現當時台大有單車過多的問題,決定就此立下目標。

台大單車過多 激發創業構想

一開始,團隊是計畫要做類似於今日Youbike的大系統(當時尚未有Youbike)。為了算出學校腳踏車流量,團隊將台大分成六個區域,每個人拿著碼表一台一台算車數,從早上七點到晚上十二點不間斷,一共持續了一個月。

經過一個月的計算後,拾玖團隊從數據中發現,台大一台腳踏車其實可以給三個人使用,「也就是說,台大兩萬四千台腳踏車,但大概只要八千台就可以滿足同學的使用需求。」這激發團隊的構想,想在台大校園內規畫一個腳踏車租借站,以解決台大單車過多的問題。

台大腳踏車問題嚴重,常有學生因違停而遭到拖吊,需自行牽回。

與校方交涉三年 公聽會打亂計畫

找了自動化的廠商、籌備了資金,拾玖團隊向學校提案。與校方交涉了三年,最後卻在公聽會上被校方駁回。

「那時候的公聽會很尷尬,因為剛好辦在期末考。」陳佾涵表示,單車計畫的支持者都是學生,卻因為期末考因素無法出席,公聽會上幾乎都是校方的人。學校方面基於校地規畫的考量,沒有採納拾玖團隊的計畫,最後無疾而終。

堅持完成計畫 轉型成「分享輪」

當時團隊成員有六個人,都面臨畢業問題,其中四位認為這個計畫做不起來,就離開了。陳佾涵說,「對於一個新創團隊而言,團隊是一個最重要的東西,六個中走了四個,對我們而言是非常大的挫折。再來是,我們的計劃從頭到尾都沒有被執行過,我們所做的東西,一直都沒有一個驗證的機會。」

四位夥伴離開後,她與另一位成員也曾心灰意冷想過放棄,但想看見大家的計畫至少有一次被實行的機會,所以選擇了留下。

她與留下的成員決定將原先的計畫縮小,變成現在的「分享輪」模式,不經過實體的租借系統,而是直接借車給使用者。縮小計畫後不需要太多人力,也可以在兩個人的能力範圍內達到。

租借模式更自在 以學生為出發點

目前租借流程已經線上化,只要上分享輪網站註冊會員,當團隊有空車要發放時,會透過會員的信箱通知預約的時間,有意願者在公布的時間透過網路登記,預約成功後,分享輪團隊會另行告知領車手續、時間及地點。

在網路上開始租借服務後,不只台大學生,其他學校的學生也紛紛表示支持,於是有其他學校的學生會或是校方,主動與分享輪接洽、合作。合作方式以他校的服務模式為主,分享輪只負責提供腳踏車。

目前分享輪的單車都是直接向腳踏車廠商購買,資金來源則是租借的腳踏車後輪上的廣告板。 台大一台分享輪的押金是一千元,還車會退回。其他學校則因合作的對象、各校方、學聯會的規定不同,押金上會有些微的不同。

分享輪的租借模式是一次一個學期 。陳佾涵說,租借一學期的規劃是希望有意願的學生都有機會享用到資源。相較於Youbike,陳佾涵認為兩者性質不同,分享輪的優勢在於學生可以更自在的使用腳踏車,不用停到特定的車站,也不會騎到系館上課後,還讓腳踏車繼續扣錢,「這方面,我們都是以學生為出發點」。

不僅是環保載具 單車更加生活化

「我們希望大家不是因為分享輪免費才來租車,而是真的知道我們提供的是一個環保的載具,加上我們團隊也會辦一些有趣的活動,希望租借的人也是覺得我們有趣所以一起參與。」陳佾涵說。

除了租借腳踏車,分享輪也不定期舉辦有趣的活動。例如「鐵馬王子」是讓男士騎著腳踏車去找女朋友送花;「搖尾時間」則是讓參與者騎著分享輪專屬的寵物腳踏車,載著自己的「毛小孩」兜風、玩遊戲。

用心耕耘兩年 分享輪遍地開花

經過兩年的努力,目前在台北已有十所大學參與「分享輪」的計畫,包括台大、台科大、國北教、輔大等,車輛規模也達到一千台,租借狀況穩定後,不排除往南部學校延伸。

短期的規劃是要讓分享輪在各個校園動起來,未來,陳佾涵也期待能夠推廣到台灣其他地區,不只是大學,在社群、社區之間都有機會共享環保載具。


延伸閱讀:

分享輪官網 http://sharingwheels.net/

分享輪粉絲專頁 http://ppt.cc/1hMz

台大創聯會粉絲專頁:http://ppt.cc/cGV-


實習一把罩 We-student給你正確方向

$
0
0
【記者王心璇、焦若蘋/台北市報導】近年來,許多學生喜歡利用在學期間或是寒暑假時間申請進到大企業裡實習,希望在進入社會之前能具備足夠的職場能力,累積經驗值。但是除了透過學長姐介紹之外,是否有更好的管道讓想實習的學生進一步了解實習內容和資訊呢?現在「We-Student學生實習」提供了一個完整的平台讓所有想要實習的學生都能一探究竟!

   


一起認識 We-student

「We-Student學生實習」主要在媒合還沒畢業的大學或是碩士班的學生進到企業裡實習,平台創辦者希望秉持「一同學習、創造價值」的概念找到每個人未來最能發揮的舞台。目前平台上已能查詢到許多實習及工作機會,如Goupon、美商fliptop、活動通Accupass、Gumhoo等編輯、程式設計、行銷、編輯企劃等等的實習機會。而值得一提的是,網站上除了有實習機會以外,還有學長姊的心得分享,讓我們在選實習時還能多方吸收資訊及建議。

其實,學生到企業裡實習的風氣早已在國外十分盛行。近幾年來,台灣學生也跟上這股風潮,開始希望在還沒有畢業之前能夠到業界去磨練、累積經驗。因此,We-student則是在業界與學生這兩者之中扮演策劃、經營的角色,經由兩邊轉介紹讓學生能夠找到適合自己的實習工作,發揮自我潛能;同時,也能讓業主節省許多精力、人力與時間找到適合的實習生。透過平台的媒合配對,創造兩邊最大的價值。

五人團隊 學以致用

「We-Student學生實習」創辦於二〇一二年七月,是由Andy、Eric、James、Peter、Ben五個政治大學資管系的畢業生所組成的團隊,五人的工作分配包含了業務、公關、工程師、專案經理以及設計師。「當初是因為有行動公司希望我能介紹優秀的學弟妹到公司,同時也有自己的學弟妹詢問如何進到大公司裡實習,在兩邊都有需求的情況下,於是我們開始著手計劃成立We-Student這個學生實習平台。」創辦人之一的Andy說得一派輕鬆,但是這一路走來卻一點也不輕鬆。創業之初,業務及公關必須每天登門拜訪公司企業,詢問是否有實習缺額可以提供給大學生;同時工程師也需要不斷去精進系統以及網站維護、更新,將它導向正確的方向,這五個熱血青年將靈感付諸行動,所憑藉著不單只是知識與智慧,更是不屈不撓的創業精神。

短短兩年的時間,目前已經超過兩百家公司利用We-Student來刊登實習機會和求職訊息,人才資料庫則高達一千份,其實他們並沒有太多社會經驗就跑出來創業,甚至團隊中還有兩人在就學當中,在小小的辦公室裡,每個人互相激發彼此的創意,即使創業之初工作分量多,時常要加班,他們也是靠著團隊堅定的默契維繫下去,「因為我們希望這是一間可以創造快樂的公司!」工程師Ben說地鏗鏘有力,而這也是We-Student團隊的初衷。

「We-Student學生實習」網路平台創辦團隊,彼此之間擁有極佳默契。

準確媒合 找到對的人

「除了實習,我們提供的是夢想與方向!」We-student 平台的價值不在於提供各家企業的實習資訊,而是專注於每一次的媒合讓「對的學生」找到「對的企業」,透過以下流程可以看出以往人力銀行與We-student 平台的差異與特色。

【以往人力銀行的模式:學生找實習→轉遞給企業端】

創辦人提到傳統網路人力銀行是屬於布告欄式的透明資訊平台,他們將所有資訊列表式地提供給想要實習的人參考,而有意願者則自行與該企業公司聯繫。

【We-student 平台:學生找實習→確認學生端意願→轉遞適合之企業→面試結果回饋】

在We-student的流程當中,他們會先與公司企業進行初步開會,確認實習缺額與實習內容,確保該實習能夠符合學生的需求,同時業主也可以透過開會傳達他所需要的實習生應該具備的技能及特質。接下來將資訊內容以及聯絡方式放在網路平台上,且在臉書粉絲團宣傳,將其實習機會曝光率增加。平台上同時也有以往人力銀行所沒有的「實習心得分享」,透過學長姊的過往經驗,能讓實習生更清楚自己想要的到底是什麼、到底該實習是不是他所想像的。

若有意想要應徵該實習,首先是第一階段,學生必須填寫履歷表,而每當有學生投履歷後,We-student會親自與實習生本人聯絡,除了確定他已經了解實習的工作內容之外,也會判斷其人格特質是否符合企業想要找的人。如果是合適的人選,We-student將進一步把履歷轉遞給企業,學生將進行企業的面試;一旦發現學生並不適合該實習工作,We-student會教育他能再加強相關領域的技能或是將該實習生轉介到適合的實習工作。

第二階段進入企業面試之後,若是企業願意使用該實習生,則此次媒合配對就算成功;若業主沒有選用該實習生,We-student會詢問向業主原因,並轉述建議給落榜者讓他能進一步學習,不會覺得死的不明不白。

藉此流程,We-student能更精準為學生與企業端媒合,也因為這樣的創新讓We-student突顯出自己的價值。對於企業來說,We-student平台替他們節省了時間與人力成本,企業不需要再親自看完所有應徵實習生的履歷,花大量的時間面試卻發現雙方並不適合。We-student有如「守門員」,學生能從當中挑選實習的環境同時也能選擇不同的實習機會,企業則是能得到曝光的機會並精確篩選有能力的實習生。

「We-Student學生實習」網路平台的實際頁面,提供許多企業的實習機會。

實習有效彌補學業界之間的鴻溝

談起成立至今We-student所遇到執行上的障礙或困難,We-student認為「實習」這件事本身是一體兩面。從業主的觀點來說,實習本身應該是不用錢的,好比舊時代觀念的「學徒制」。但是以現在台灣學生的觀念會認為,若付出勞力卻沒有得到同等報酬的時候,會對實習這件事產生疑慮。而有些公司也並非真的想要培養實習生,只是把實習生當作是便宜的勞工,但是以大部分學生的立場,會希望在實習之後可以轉入正職的工作。所以We-student必須讓企業以培養新人的態度去教育實習生,告訴企業若把實習生當作便宜勞工的話,他可能也會待不久;同樣的,也要告訴實習生,實習本應是公司免費提供課程外的教學,但是卻付薪資給實習生。這兩方的教育觀念其實是We-student在執行溝通上比較有挑戰性的問題。而在未來,為了提供更好的服務與機會,We-student也不排除進行收費的機制。

創辦人之一的Andy建議未來想要到大公司實習的學生們,首先要清楚了解所應徵的職缺有什麼樣的需求或是需要具備什麼特殊技能,把實習資訊搞清楚最重要。再者,如何讓企業選擇你,取決於「態度」。以名校學生的技能面舉例,其實對業主而言並無太大差別,只要實習生願意學,老闆都會願意帶。

隨著時代的變化,學生開始思考「實習」所帶給他們的意義。面對未來人生當中,能夠提早接觸社會,學習職場技能,未來真正踏入職場後,面對問題和壓力才不會過於徬徨、不適應,因此實習的用意正是為了彌補所謂「學界和業界之間的鴻溝」,We-student認為除了提供實習的機會之外,如何去彌補這兩者之間的鴻溝,也是現階段團隊正在努力的目標。


延伸閱讀


We-student 學生實習

WeStudent創辦人教你如何創業--把握身邊的資源

【reBuzz專欄】找實習 We-student 最靠譜!兩名政大畢業生的創業旅程



Viewing all 875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