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生命力新聞
Viewing all 875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手作旅行 目睹少女尋回自信

$
0
0
【記者李宜芳/台北市報導】婦女救援基金會長期關注目睹家暴的兒童以及少年,這幾年更發現目睹家暴的國高中的青少女,會比一般的目睹兒產生更多的情緒糾結與矛盾,也會面臨更多人際關係,甚至是兩性關係的問題。為了進一步解決此問題,婦女救援基金會的社工們構思了一系列的活動,在活動召集人王佩琳的指導下,開設了專門為目睹家暴青少女打造的手作課程,今年課程主題是「一起去旅行」,不只是製作的作品與旅遊相關,社工們還讓青少女們自己籌劃一趟旅行,希望青少女們發覺自己的能力,學會欣賞自己,不再因為家庭而感到自卑。

       



少女心思細 無形傷痕難平復

王佩琳說,一般的國中女學生,通常重心會放在課業和同儕關係,甚至會開始注意自己的穿著、打扮,也會對未來的自己有一些期許。但是長期目睹家暴的青少女,因為父母衝突的陰影揮之不去,心思完全都在煩惱家裡的事,到了國中甚至到高中,重心都還是留在家裡,身心的發展跟同年紀的孩子相比都慢了一步。「這些孩子幾乎都沒有什麼自己的夢想,她們連『我想要去國外的哪一國玩』這種單純的夢想都沒有。」

對青少女目睹兒而言,在家裡,父母的注意力經常都只在婚姻、衝突和經濟的問題,而不是放在孩子身上,她們比同年紀的孩子更沒有自信。此外,比起男孩子,女孩子的心思通常更為細膩,因為家中長期覆蓋在暴力的陰霾下,青少女在生活上遇到衝突時,常常會感到無力、退縮,更難走出目睹家暴的陰影,「她們會擔心被打的媽媽,有時甚至會覺得,爸爸打媽媽是她自己的錯呢!」

婦女救援基金會為目睹家暴的青少女開設手作課程,課程內容除了手作明信片、拼布手冊等作品外,還讓青少女實際籌劃一次旅行。(照片由婦女救援基金會提供)
各式手作激發創意潛能

婦女救援基金會幫助目睹兒已經有十幾年了,但是這兩年才開始特別為青少女舉辦活動。社工們構思許久,認為手工藝是一個讓他們可以找回自信的良方,因為手作可以讓她們發掘自己的創意,讓她們享受以自己能力做出作品的成就感。

王佩琳是這次執行青少女手作課程企劃的社工之一。

總共八次的手作課程中,社工安排了不同種類的手工藝給青少女們嘗試,使用的媒材都和旅行相關,例如手繪的明信片,繪畫的主題是「我最難忘的一次旅行」;自製的印章在明信片寄出時可以蓋上當郵戳,還有一本屬於自己的布製旅行手冊,讓青少女們以後能用自己手作的小書,收集往後旅遊的回憶。

手作課程中另一個很重要的階段是「分享」,青少女製作完自己的作品以後,會輪流上台分享自己的作品,說說自己的故事。從她們的分享中,能夠讓社工更加了解她們的家庭背景,因為少女們之前說不出口的話都一一吐露出來了,讓社工之後的輔導便得更容易。王佩琳說:「我們也遇過小朋友分享到一半,就沉默下來了,雖然有時候會觸碰到她們的傷痕,但是她們願意站出來說話,就是找回信心成功的一步。」

親手籌劃旅行 共創美好回憶

活動之所以以「旅行」為主題,是因為許多青少女生活經驗比較貧乏,幾乎很少有和朋友、家人出去旅遊的經驗,因此藉這次機會,讓這群女孩一起籌備一次旅行,路途中所有的行程和活動都由她們自己排定。王佩琳說:「小朋友們想要規劃一趟腳踏車之旅,一路騎到淡水去逛老街,中間如果遇到下雨這種突發狀況,也完全由她們決議應對方案。這是為了訓練她們與同儕合作,也能讓她們實現自己的規劃與夢想。」

雖然一個梯次只有八次課程,但是青少女們在團體中找到了相同處境的朋友,她們不僅互相交換電話,還會相約提早上課的教室,一起聊天、做作品。王佩琳說,這些手作的活動其實都只是一個手段,讓她們在活動中逐漸敞開心房,找到興趣、朋友甚至是夢想,轉移她們長期投射在家庭的目光。

家暴目睹兒是極度需要被關懷的社會弱勢,但目前國內關懷目睹兒的資源卻十分不足。王佩琳認為光憑社工的力量十分有限,無法幫助到社會每個角落的目睹兒,但如果從校園教育著手,身在教育第一線的老師能夠及時觀察到學生的異狀,並且懂得做適當的處理的話,也能幫助目睹兒。因此,婦女救援基金會近年來開始投入校園宣導工作,舉辦教師培訓課程以及師生講座,讓目睹兒少議題被更多人看見。目前婦女救援基金會有台北與桃園兩個分會,未來也將在外縣市設立服務目睹兒的據點, 將各地的資源連結起來, 並設立建全的通報網絡,希望以後如果再出現為家暴所苦的孩子,身邊的人能夠及時給予協助。


延伸閱讀

婦女救援基金會:目睹家暴青少女團體 發揮創意建立自信

婦女救援基金會:用愛擁抱目睹兒

善牧社會福利基金會 目睹暴力而同服務中心




關鍵評論網 數位時代的好編輯

$
0
0
【記者張雅柔、陳明安/新北市報導】The News Lens關鍵評論網成立於二○一三年八月,是一個以編輯、整理新聞時事,以及提供讀者各式各樣觀點,並且配合不同科技載具提供適合閱讀內容的網路媒體。關鍵評論網在內容策展上,會針對新聞議題做深入的報導及透過與不同專欄作者的合作,提供觀點,並以「NEWS WORTH KNOWING, VOICES WORTH SHARING 分享觀點從這開始」做為該媒體的核心價值。

       



楊士範,The News Lens關鍵評論網新聞平台創辦人,同時也是現任總編輯;曾在商業週刊數位內容編輯部擔任資深編輯,也曾經是專業科技資訊網站CNET Taiwan的執行主編。楊士範在ViTalk Show中,介紹策展時代的編輯工作,同時也將擔任多年編輯的心得與聽眾分享。

楊士範認為要說好一個故事,必須先瞭解閱聽人的需要,使用3C法則。


策展時代的編輯工作

在現今的數位時代中,資訊爆炸已然成為我們當前及未來最需要面對的課題,在這樣的環境下,如何呈現大眾所接收的資訊,是「策展」最主要的工作,而在策展時代下的編輯所要面對的是將大眾所需要的資訊過濾,並能夠從龐雜的資訊中,整理出觀點、脈絡,楊士範表示,一名好的編輯就是「用最有效的方式,傳遞最有價值的資訊」,除此之外,他說:「編輯就是在做搭橋的工作。」讓資訊能顯現出其真正的意涵,並讓閱聽眾能真正讀懂資訊。

接著,楊士範又將閱聽人想看的故事分為兩種,其一,是提供閱聽人不了解的資訊,是理性的故事;其二則是一段觸動心弦、引發共鳴的感性故事,一名編輯再挑選故事,甚至在包裝故事時,最應該先問的是「閱聽人會想看哪種故事?」如此一來,才能精準的傳遞出對閱聽人有價值的資訊。

說好故事的黃金法則

要說好一個故事,除了先了解閱聽人的需要,其中也有一些訣竅,第一個是「連結」(Connection):試圖找出故事與閱聽人的連結,拉近故事與閱聽人之間的關係;第二個是「比較」(Comparison):將故事內容與閱聽眾已知的事物做比較,讓閱聽人能具體了解故事所要表達的重點;第三,「反差」(Contrast):在故事內容中找出與一般認知具有反差性的部分,並加以陳述,提高閱聽眾對故事的興趣,而楊士範也提到,他認為好的反差應該像作家倪匡所說,「情理之內,意料之外」,要合理,但也要讓閱聽眾意想不到,如此才能吸引閱聽眾。

最後,關於編輯的靈感,楊士範表示,一名好的編輯,必須先建立起一個豐富的知識庫,可以不那麼透徹的了解每件事,但至少要知道社會趨勢,要掌握閱聽眾的喜好動向,「平凡是最大的敵人,我們都害怕跟其他人一樣。」楊士範說,我們永遠都可以找到一種更好的說故事方式,也正是因為這樣,他認為編輯的工作,「沒有最好,只有更好」。


延伸閱讀

關鍵評論網

抬起尊臀去敲門(楊士範部落格)

Mario's Tech & Life(楊士範粉絲團)



你連署我呼叫 協助推動社會改革

$
0
0
【記者姚聖杰、盧蔚淇/台北市報導】你想改變社會卻苦無管道嗎?你想推動政策卻不清楚該怎麼實行嗎?呼叫政府提供大眾一個網路平台,讓民眾凝聚共識,按「讚」加入連署,只要是具有社會意識的公民議題,只要達到一定的聯署人數,就會有專人幫你「呼叫政府」,促進政策改革。

       



謝一平為大家介紹「呼叫政府」的核心價值與實際連署方式。
做想做的事 走上創業的路

中興大學資訊科學與工程學研究所博士畢業的謝一平,原本在雅虎當工程師,他說:「我喜歡寫程式,但我的個性不適合一直待在同一個地方做重複的工作。」或許多少有受到自力創業的父親影響,沒有經濟壓力的謝一平,二○一三年毅然決然的放棄70K的高薪工作,反而與兩位好友一同創辦成立「呼叫政府」網路平台,希望能為社會做些改變。

「你知道當初紅葉少棒隊獲得冠軍的那十三個人,現在還活著得有幾個人嗎?三個人,而他們之中也只有一個人之後有繼續從事跟棒球相關的工作。」非常喜歡球類運動,自認是職業運動員的謝一平,長期關注台灣各項球類賽事,對於台灣的運動競賽環境深有所感,不論是體育選手的培養,退休之後的照顧,法規政策的不完全,讓謝一平想為運動員做些事情,因此當初在與好友討論創業構想時,他們也希望能順手改善體育政策。在還沒確定到底該做什麼時,謝一平說,「我們發現一個很大的問題,假如我們有辦法改變體育政策,那是不是經濟、交通、教育政策,我們都有辦法去改變它?」而「呼叫政府」的雛型,也就在謝一平與好友的討論中應運而生。

「呼叫政府」的具體實踐

「很多人會說,你們這樣是在搞革命,但我們只是希望透過現在網路技術讓國家的政策更進步,發展也更平順」謝一平說,一個人發現問題,但無法凝聚力量,但透過連署可以解決這個問題。「呼叫政府」在收集到民眾提出的議題之後,都會經過審核、研究,之後再整理議題資訊或政策改良建議提交給民意代表、政府機關等,去遊說他們,讓他們來實行、解決問題。

目前「呼叫政府」最成功的案例,是由動保人士發起的「支持TNR,廢除流浪動物十二天安樂死」的連署計畫,因為連署人數有超過上限,也讓「呼叫政府」團隊著手進行推動政策的計劃擬訂與研究,但是研擬過程中,他們自己對動保議題也不熟悉,因此「呼叫政府」便在網站上架設了一個媒體專區,四處報導、詢問各方對議題的看法,再整理成自己的想法,去協助政策的改革。

求新求變 開拓自己的創業版圖

因為TNR動保政策在「呼叫政府」上成功的募集到連署上限人數,為了讓更多不知道TNR是什麼的民眾了解,「呼叫政府」也做了一系列「街頭生之歌」的動保專題,因為有這個前例,他們也開始思考如何用連署的方式做更多的事,「其實不可能大家有問題就都丟上來要求連署」謝一平說,因此他們決定反其道而行,當團隊成員發現有適合的議題就可以提出討論,例如「我的遊民大夢」的專題,就是「呼叫政府」內部成員特別關注遊民議題,而進行得一連串有關街友的生活環境、形成原因、政府相關政策以及協助改善的民眾看法等後續報導。

「創業就跟戰場一樣,瞬息萬變」謝一平說,提到創業,每個人都會提起賈伯斯說過的一句名言,「Stay foolish, Stay hungry」就是求知若渴,虛懷若谷的意思,但是對於謝一平而言,這句話應該解釋成要對成功保持積極進取的欲望,對夢想有不顧一切往前衝的傻勁,他也以他自身的經驗,勉勵在場同學努力朝著目標前進。


延伸閱讀

呼叫政府

數位時代─[Meet創業之星] 公民意識崛起,線上連署請願網站-呼叫政府

生命力新聞:犬貓絕育止撲殺 「台灣之心」守護牠



分享設計新價值 為環境盡一份力

$
0
0
【記者王若嵐、白芳羽/新北市報導】現代人對於環保已經有相當的了解與認識,政府與民間也不斷倡導綠色生活、永續發展的概念,而高科技產業卻不斷的推出新產品,鼓勵消費者多消費,卻也造成資源浪費。於是從事工業設計多年的詹美玲,創立「綠粉絲」分享許多國內外的綠色設計商品,而她設計的「Ecobook 回收紙筆記夾」可以簡單的將單面印刷過的紙張收集起來方便再次使用,這個明星商品不僅受到歡迎,也證明簡單的設計可以減少資源浪費,進而達到愛護環境的目的。

       



綠粉絲負責人詹美玲認為設計不該只為了鼓勵消費,而是要為環境盡一點力。

追尋設計的價值 推廣綠色設計

畢業於大葉大學工業設計系的詹美玲,一畢業後就進入燦坤當設計師,後來也曾在BENQ、兆碩、華碩前後加起來在工業設計領域十年,設計過手機、筆記型電腦、相機,但是她卻開始懷疑工業設計師的價值到底是什麼。她說:「這個產業非常鼓勵消費,所以每過一陣子就是把產品換上新的外表,然後鼓勵消費者來買,難道工業設計師的價值就是這樣嗎?」為了追尋心中的疑問,她到義大利多莫斯設計學院(Domus Academy)念書一年,希望能夠找到答案。

她在國外的這一年發現,綠色設計已經在國外發展得非常成熟,但是當時的台灣對於環保還是只停留在資源回收、垃圾分類上,因此她在二〇一〇年創立部落格「綠粉絲」,專門分享國外綠設計的訊息,希望有更多人能夠看到,越多人看見然後就會有越多人行動最後造成改變。後來有不少人詢問如何購買那些國外的綠設計產品,使她開始思考要怎麼藉由這個機會去經營綠粉絲,於是她找了四位以前的同事們一起用綠粉絲這個名字創立一間公司。

剛開始他們只是單純的希望綠粉絲能作為綠色設計商品的零售商,進一些國外的綠色設計商品在網路上販售,但是維持兩年後他們就拆夥只剩她一人,因為無法一人進貨、上架、結帳等等事務,於是就在二〇一二年暫時停止營業。

Ecobook回收紙筆記夾可以簡單的將回收紙收集固定,方便使用攜帶。
(照片由綠粉絲提供)

從拆夥後至今,目前綠粉絲主要的收入來自於詹美玲設計的明星商品「Ecobook回收紙筆記夾」,它的設計非常的簡單,只要將單面印刷過的A4紙張對摺,穿過中間的鬆緊帶,就可以使用紙張空白背面做筆記,當用筆穿過封面與封底的筆封後,就能將筆記本闔上不讓裡面的紙掉出來。這是她在義大利求學時所設計的,她說,在義大利紙張很昂貴,她要畫草圖需要用紙,所以就到學校找單面印刷過的紙拿來用,當時她覺得應該找個東西把這些紙收完整,於是就自己做了這樣的筆記夾,寫滿之後可以用其他的回收紙替換。回國之後在朋友的建議下,在台灣開始販賣這個商品,同時也讓更多人了解綠色設計。一張紙如果雙面使用,可以減少一半的紙張使用量,也可以拯救被砍伐的樹木。

創業走錯很正常 轉個彎就好

詹美玲表示,選擇創業並不是因為時間太多,也不是想要賺更多的錢,事實上自行創業沒有上班也沒有下班,整天都是工作天。根據統計,首次創業成功機率不到三成,創業超過五年的存活率不到百分之五。即使如此她還是選擇創立綠粉絲,因為是真心想為環境做一點事情,她認為設計不應該只是鼓勵消費,過去她設計的手機曾經賣掉好幾百萬台,但如果那時有多想一點,也許對環境的影響就能減少一點。

她認為創業若是找同事合作,因為每個人擅長的事情都一樣,看事情的角度很接近,當初與同事合作的時期,大家都是設計師所以都不知道產品價格怎麼定、怎麼找商品、商品要在哪邊上架、怎麼開發票等等,這樣公司倒閉的可能性很高,最後就無法繼續合作。創業其實不難,但是所有的瑣事都要自己來會很累、很煩,因此要找一個好的經銷商,學習分享利潤,對方也會分享你想知道的事情,這是一種互惠機制。她說:「在創業這條路上,走錯路很正常,轉個彎就好。」她建議要把時間花在擅長的事情上,用最低的成本營運公司,重點是要撥時間想想自己的未來。


延伸閱讀

告別舊想法 用設計作環保 生命力新聞

綠粉絲Facebook 

吉甲地 在地好物 



众社會企業 發揮身障朋友天賦

$
0
0
【記者林伶潔、吳佩容/新北市報導】一層層的階梯在我們眼中,輕易的就能爬上去;但是你是否想過身障朋友們在樓梯前,苦惱著到不了近在眼前的店家。众社會企業發覺了身障朋友的困擾,致力於推動無障礙環境,設計「友善台灣好餐廳APP」,讓身障朋友實地調查,把真正無障礙餐廳找出來,再也不用怕預約餐廳卻隔著樓梯進不去的問題了。

        



众社會企業創辦核心成員黃孟淳一開始為大家介紹「友善台灣好餐廳APP」。
众人力量大於一人

众社會企業創辦核心成員黃孟淳在兩年前還是國立交通大學的大三生,當時參與輔大社會企業研究所的研討會,她說:「深深被影響,原來可以商業模式來幫助社會解決問題,還能用盈餘繼續用在社會上。」於是在那年,由國立交通大學的林崇偉教授與中華民國殘障聯盟、罕見疾病基金會合作計畫,黃孟淳也加入了行列,共同招募身障朋友並探討無障礙環境。

众社會企業的「众」不只是眾的簡字,還是甲骨文。黃孟淳說:「一個人代表人,兩個人代表一個人跟從另個人,而我們希望發揮三個人的力量,眾人的努力一起完成。」她認為台灣有很多事情需要一起盡力完成,不論地點、專長、科系,每個人都能盡一份心。像是在太陽花學運當天,她也在立法院,但是她做了不同的事情,就是在國會辦公室跟立法委員討論身心障礙者的就業,都一樣很有意義。

身障朋友化身成為愛的特派員

在傳統的眼光中,身障朋友身處在社會中常被認為是需要被幫助的,但現在,身障朋友也能夠發揮自己的天賦,去創造不一樣的事物。在众社會企業中,每一個「友善餐廳愛的特派員」,都是由身障朋友接受專業培訓課程,更清楚無障礙空間的知識後,搭配各種行動載具來完成一間又一間餐廳無障礙設施的實地查訪。

「曾經走了整條街,真的找不到一間餐廳可以吃飯的」、「因為朋友知道我比較不方便,所以其實就比較沒有人會約我吃飯」這些都是愛的特派員自己的親身經歷,黃孟淳説:「身障朋友透過擔任愛的特派員,從被需要幫助的人,變成提供幫助的人。」在众社會企業,秉持著「使用者就是最好的設計師」的理念,讓身障朋友一起參與APP設計的過程,因為身障朋友自己有相似的經驗,所以更能體會環境的不方便,也能看到更細的問題。

众社會企業的團隊,在投入心力在打造無障礙環境時,也深受身障朋友的感動,黃孟淳說:「我們最開心的事不是得獎,而是看見身障者的笑容。」有位身障朋友在經過愛的特派員十八個小時的專業訓練後,拿到證書後開心地說:「這是我人生的第一張獎狀。」

身障朋友化身成愛的特派員,前往各餐廳鑑定無障礙 設施。 (照片由众社會企業提供)
將友善好餐廳的理念推廣出去

除了APP外,众社會企業也有出無障礙餐廳年鑑,黃孟淳說:「夢想是每年都可以出一本,把真正服務好的無障礙餐廳找出來。」就像米其林年鑑定義了全世界的美食,黃孟淳説,希望众社會企業也能夠打造出一本本無障礙餐廳年鑑,讓所有需要的朋友們都可以知道各式各樣的友善無障礙好餐廳。

香港浸會大學創行學會Enactus的學生,與众社會企業共同合作,組成「香港為食家」和「香港社福團體共融網絡」,學習各種科技技術和各項無障礙知識,在香港地區也開始努力推廣友善無障礙餐廳,在今年4月,友善香港好餐廳APP更正式上線。未來众社會企業希望能夠幫助台灣和各亞洲城市,去建設更完善的無障礙系統,提供無障礙資訊給每個人。


延伸閱讀

社企流-众社會企業 結合科技造友善城市 

友善台灣.萬众一心 

友善台北好餐廳:众天使願景夢想 



襪子寶寶坊 讓弱勢媽媽重啟希望

$
0
0
【記者吳佩容、林伶潔/台北市報導】有著大大耳朵、圓圓臉龐的兔子,有著小小耳朵、圓滾滾手腳的熊貓,在這些一隻隻討人喜歡的手工襪子寶寶們背後,卻隱含著弱勢媽媽們努力不向逆境妥協的故事。兒童福利聯盟於二○一○年初成立襪子寶寶工作坊,讓弱勢家庭的媽媽們學習製作襪子寶寶,並透過兒福聯盟包裝和行銷,將襪子寶寶成為捐款贈品或義賣品銷售,幫助弱勢媽媽們減輕經濟的壓力,同時也幫她們找回笑容和希望。

        


弱勢媽媽們的一針一線,製作出充滿意義的襪子寶寶。

貧富差距大 弱勢家庭需要收入來源

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在一九九一年創立,致力於兒童福利工作的推展,例如倡導兒童福利的法令政策修訂與倡導、失蹤兒童協尋服務、棄兒保護服務、托育諮詢服務等等。襪子寶寶工作坊的負責人張珮甄,社會工作系畢業的她,從兒童福利聯盟的實習生到現在擔任資源發展處的企劃,說明台灣逐漸趨向貧富不均的社會下,有越來越多的弱勢家庭,可能因為學經歷、身體狀況、地處偏遠等等的限制而找不到工作,家中經濟來源出現困難。

為幫助弱勢家庭度過經濟難關,二○一○年初兒福聯盟成立襪子寶寶工作坊,除了幫助弱勢家庭增加金錢收入外,更希望培養弱勢媽媽有一技之長。成立一開始,邀請襪子娃娃老師分別在台北、台中、高雄(桃源)以及花蓮開課,教導弱勢媽媽們製作襪子寶寶的相關技術,並請社工邀請有興趣、有意願的弱勢媽媽們投入襪子寶寶的製作行列。

推陳出新 襪子寶寶款式多變化


兒福聯盟襪子寶寶主要分兩種款式,一種是量產款,會提供弱勢媽媽們材料,讓她們按照模板去製作已經設計好的襪子寶寶,而另外一種是創作款,有些媽媽手工和創意都很強,可以自己拿材料研發比較特別的款式。

除了當作家裡面擺飾、一般的娃娃款式外的襪子寶寶,也有不少實用性的設計,像是襪子寶寶手機套、小袋子等等。而近來襪子寶寶更會搭配潮流去設計款式,例如搭配之前全台各地風靡的圓仔風、黃色小鴨風,設計出幸福貓熊仔與黃色小鴨等襪子寶寶。
需要來回修改 卻不減媽媽們熱情

黃色小鴨款的襪子寶寶。
弱勢媽媽們雖然有在課堂上面學習過製作襪子寶寶的技術,但其實媽媽們在家裡自己做時,常常會依照自己主觀的意見來製作娃娃,讓有些量產款的娃娃有差異,品質比較會不一樣,需要弱勢媽媽們來回寄送修改的襪子寶寶。

張珮甄表示自己常被弱勢媽媽們的努力所感動,有時候襪子寶寶會有問題需要修改,但是弱勢媽媽們都會非常主動地詢問哪裡還有問題,需要怎麼改進,就算遇到要修改也會非常努力、認真地去完成。

八八水災 襪子寶寶工作坊進駐

八八水災過後,颱風重創高雄縣桃源鄉,兒福聯盟也深入受災地區提供幫助,當時看到了許多經歷風災無情的摧毀後,無助的受災媽媽們,於是請手作老師前往教導媽媽們製作襪子寶寶,提供她們技術指導,並協助走出傷痛,增加收入,目前在地已有一位媽媽可擔任手作小老師,教導其他有興趣的媽媽。

周媽媽,是桃源鄉八八水災後的受災戶,家裡面從事務農,但是突如其來的大水,卻沖毀了他們的農田,家中重要的經濟來源頓時消失,而她卻沒有被逆境打垮,她投入學習襪子寶寶,製作出很多不同類型的襪子寶寶,更把一些親手做的襪子寶寶放在家裡面收藏,周媽媽說:「我喜歡做襪子寶寶,而孩子也都會鼓勵我,偶爾比較少做的時候,孩子還會叮嚀我怎麼沒有多縫一些呢!」。近期兒福聯盟新推出的幸福貓熊仔襪子寶寶,也是由周媽媽負責設計的。

張珮甄表示看到弱勢媽媽努力製作襪子寶寶,也深受感動。

增加收入 也提升弱勢媽媽自信心

為了推廣襪子寶寶,張珮甄說會搭配節日推出襪子寶寶活動,例如母親節的時候,會在粉絲專頁上宣傳媽媽們親手做出的襪子寶寶,並分享弱勢媽媽們背後努力的故事,希望大家可以了解到弱勢媽媽們其實都很努力地在生活著。

讓弱勢媽媽們學會製作襪子寶寶,不只是增加了家庭的收入,同時也幫助弱勢媽媽們重拾自信心,例如有些認購襪子寶寶的愛心朋友們,會回傳給兒福聯盟他們將襪子寶寶放在家裡面的照片,當弱勢媽媽們看到這些照片後,發現自己親手做的東西能夠被別人喜歡,也增加了他們的自信心和希望,讓她們有勇氣繼續為生活而奮鬥。

延伸閱讀

影片「兒福聯盟 八八水災週年高雄縣桃源工作站服務紀實」

台灣立報「弱勢家庭超載 襪子寶寶助媽媽」

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官方網站



名奇陶瓷以愛出發 生活即靈感

$
0
0
【記者林伶潔、吳佩容 /新北市報導】 陶瓷窯場的架上陳列著白色傾斜的杯體,旁邊的手把有個黑色小人作勢使勁拉正杯體,這是名奇陶瓷老闆曹其涯的著名創作「挽回」,他說:「創作源於生活,包括親情、友情、愛情。」而這杯子背後的故事是他跟老婆吵架,氣氛很不好,想挽回歡樂的時光。而每個人想挽回的都不同,他表示杯子的功用視使用者而定,像是曾經有客人購買挽回杯送給醫生,為挽回他的生命而致謝。

       


曹其涯說明代表作品挽回杯,象徵人們都會有想要挽回的情感。

離不開鶯歌 視黏土為黃金

曹其涯是桃園人,他表示從小就喜歡捏捏玩玩,高中時期是讀美工科,後來進修於台灣藝術大學。他最早接觸到陶瓷是在高中時期,那時去鶯歌打工,他就有一個想法:「感覺泥土變黃金,因為本來是普通的泥土,做個造型後就能賣出,後來就沒離開。」

曹其涯幫人設計 陶瓷需要的模組做了二十五年後,學習到足夠的專業知識,但是後來產業外移,很多陶瓷工廠因為需要價格低廉的員工,轉移到東南亞設廠,導致他沒工作可接,他也就此決定為自己創作,走自己的路。他認為設計沒有設限,且堅持不遵循仿古,他說:「在形體上的突破是我的專業,用鮮明淡雅的色彩去表現產品,加上親情、友情、愛情的故事性會更具有說服力。」

曹其涯的作品「舞」像是油醋罐在跳舞,而背後隱藏著她跟女兒的小故事。
(圖片由名奇陶瓷提供)
黑白兩色的油醋罐,兩個陶瓷品像是在跳舞勾在一起,作品名為「舞」,榮獲第四屆陶瓷創意餐具金質獎單品入選。曹其涯說之前女兒小時候都會跟他一起看電視,有一次女兒看著電視的國標舞,當音樂一下,舞者旋轉跳舞,他的靈感就來了。他說:「當我有想法,只要兩個小時或一個晚上的的時間,作品就好了。」

陶瓷創作品基本上材料都一樣,而他認為自己跟別人不樣的地方是,他很注重品質,品質第一,再來是設計能被大眾接受,這樣才能跟其他陶瓷業者競爭。曹其涯也認為熱情很重要,他說:「我覺得陶瓷不只這樣,會沒落是因為人的思考。」如何一直創新延續讓陶瓷發光發熱是他認為所有陶瓷業者需要思考的。

努力參賽 增加品牌知名度

曹其涯認為在陶瓷產業最困難的是怎麼讓自己的作品被看見,他說藝術家會創作但多數都不會賣,他自己也是其中之一,不 過他會時常參加陶瓷工藝比賽,當作品得名後,就會有新聞媒體報導或有緣人推薦,而名奇陶瓷的知名度就漸漸被打開了。

作品「選擇」中雙向的壺口代表生活中常常有很多重大的選擇,這個作品曾榮獲2011陶瓷新品評鑑的機能優良獎。

他認為台灣陶瓷產業可以再精進的地方是從事陶瓷產業的人,不只要懂陶瓷的製作技術,也要懂設計的美感。他的手工陶瓷杯也一直嘗試創新,像是他的變色杯系列使用了顯色釉料,本來是黑色圖案杯身,再倒入熱水後,就會變成彩色杯身。未來,他說有新的計畫正在進行,準備隨時給大家關於陶瓷的新體驗。


延伸閱讀

名奇陶瓷創意 

鉅亨網-「千年傳統,創新運用」陶瓷家─曹其涯專訪 

蘋果日報-玩瓷樂陶陶 



把愛傳出去 偏鄉孩童找回上學路

$
0
0
【記者王彥文、廖介瑜/台北市報導】拿著手工藝品在公益園遊會裡穿梭,害羞地不敢叫賣,他們都是來自育幼院的偏鄉孩童。許多偏鄉孩童會因經濟弱勢、育幼院成長背景遭受學校同儕不當的對待,造成輟學、逃家的可能。新人類把愛傳出去協會除了本身的勸募活動,也透過公益園遊會,義賣受贈單位兒童及青少年的畫作或手工藝品,讓社會大眾都有參與公益、奉獻愛的機會,藉此也讓身心受創孩童在義賣的過程重新找回自信,讓他們學會用自己的力量幫助自己。

       



偏鄉孩童遇困難 缺乏資源缺乏愛

偏鄉地區由於資源較缺乏,造成許多家庭經濟弱勢,有些孩童甚至因為沒有飯吃,而有偷竊的行為,或是被黑暗勢力吸收。為了改善這樣的情況,一些社會機構會將這些孩子集中照顧,給予生活及課業上的幫助。新人類把愛傳出去協會會到如育幼院、教養院等機構尋訪,去探訪這些孩童的狀況。除了生活上的困難,有些孩童也有家庭不健全的問題,導致身心靈接受到創傷。

這些孩童通常學習上會有困難,缺乏資源和動力去讀書,在學校也會因育幼院的生活背景,受到同學排擠。協會除了透過勸募資金,聘請老師課後輔導之外,同時也給予因心理創傷而身心靈發展不健全的孩童心理輔導。理事長曾家卉說:「唯有讓他們回到正軌,才不會再有偏差的行為發生。」

公益園遊會 邀民眾一起奉獻愛

新人類把愛傳出去協會主要的服務為偏鄉兒童青少年教育、老人關懷及弱勢團體關懷陪伴等。而此次公益園遊會主要是幫助受虐、家暴、中輟或失親的孩童,希望能夠幫助他們找回上學的路。新人類把愛傳出去協會理事長曾家卉說:「這樣子的公益活動是希望可以引動更多的人關懷這個社會,關懷這些黑暗角落的孩子,不要讓這些人將來又成為社會上的問題。只靠個人的力量很難有大幅度的影響,所以透過公益活動能一次讓更多人感受愛、感受關懷。」

園遊會並非以現金交易,而是透過購買園遊券,藉以呼應以「愛」為主軸,而非以營利為目的。當天除了義賣偏鄉孩童的畫作、手工藝品及手工餅乾等,並邀請身心障礙團體演奏,協會志工也有準備舞蹈表演,代言人陳子強也至現場主持公益拍賣,並和大家一起同樂。民眾逛攤位的同時,也可以更了解這些社福機構,透過和孩子的互動,購買他們的作品,給予溫暖的支持。

樂活育幼院的孩子義賣自己製作的手工藝品,靠自己的力量幫助自己。

助偏鄉孩童重新學習 找回自信

新人類把愛傳出去協會的「課後輔導及心靈輔導長期助學計畫」是為了扶助邊緣化的兒童與青少年,幫助他們重回學習的軌道,也協助他們脫離暴力與貧窮,找回自信,活出自我並擁有新人生。在活動當天,協會協助的單位如台東孩子的書屋、樂活育幼院以及香園教養院都來到現場義賣,透過義賣盈餘提供給孩子更好的學習設備,如正在規劃中的遠距教學。使用遠距教學能提升孩子的學習狀況還有人際的互動,因遠距教學志工不需親自到現場,解決了空間與時間的問題,計畫時效性也更高。

除了孩子的書屋與樂活育幼院,新人類把愛傳出去協會也服務藍天家園與育德兒童之家。協會書信志工也會寫一些關懷書信,藉由這種方式提升小孩子的閱讀能力,也讓他們感受到有人關心他們、社會是有溫暖的。

樂活育幼院社工干珍婷表示,偏鄉育幼院的孩童遇到最大的困難並不是課業,而是人際的互動,課業成就低落,可以靠額外的努力去學習一技之長,但和同學相處上也有許多障礙,例如在學校受到歧視,桌椅被同學弄翻在地上,或是把垃圾塞在他們的抽屜。新人類把愛傳出去理事長曾家卉表示,小孩子若只是單純接受捐贈,可能會讓小孩子感覺自己被施捨、覺得自己可憐。協會會和這些單位聯絡,請他們篩選一些手藝比較好的孩子的作品拿來義賣,藉此鼓勵孩子,提升他們的自信心,未來也能發展成一項技能。許多孩子聽到助學計畫能提升他們的學習品質都很開心,在公益園遊會透過義賣也能幫助孩子在人際互動上有所成長,增加勇氣,藉由他人的回饋、和他們購買,讓孩子們感受社會各界的溫暖與關懷。

樂活育幼院志工教孩童要對人微笑,透過義賣與人互動,提升他們自信心。


延伸閱讀

社團法人中華民國新人類把愛傳出去協會

陳子強公益代言~【新世界 愛無限~為偏鄉孩童找回上學的路】推廣影片

社團法人中華民國新人類把愛傳出去協會公益活動介紹短片




農學專業 助尼泊爾居民保存食物

$
0
0
【記者張薷、皇甫香華/台中市報導】熱了有冷氣吹,打開冰箱有冰涼飲料可以喝的生活方式下,我們很難想像尼泊爾山村的日常生活。那裡一天只有七、八個小時供電,當地居民常面臨食物保存不易的問題。另外,由於當地婦女衛生觀念不足,長期使用舊、髒的布來當做護墊,造成健康上的隱憂。中興大學國際志工社有感於當地面臨的問題,除了教導居民如何醃漬食物之外,也和婦女們分享相關的衛教知識,並教導她們製作布衛生棉,希望改善當地婦女的衛生觀念及健康狀況。

      



服務團以生動有趣的方式,帶當地婦女瞭解經期、孕期及更年期三個階段的衛教知識 。(照片由中興大學國際志工社提供)

一連串志工訓練 提升服務品質

中興大學國際志工社從二○一二年開始到尼泊爾進行海外服務,除了提供當地婦女健康保健知識之外,也推廣環保布衛生棉的製作與使用。另外,也教導當地居民將生產過剩的農產品,製作成醃製品,以延長食品的食用與保存。而服務團的徵選分成兩階段,從書面資料審核到面試,了解申請者的志願服務經驗、社團經驗以及申請動機,以全校徵選的方式,尋找適合到當地服務的志工。

選出符合服務團需求的成員後,再對團員進行一連串的訓練。除了請志工服務相關課程的老師上課、講座之外,也請到心理諮商師,上自我探索的相關課程。團員藍巧芸表示:「目的是希望團員們從認識自己開始,再去想怎麼服務別人。」服務團也邀請學長姐分享服務經驗,並且請學校的尼泊爾學生來教導基礎尼泊爾語,希望培育出有基本能力的志工團隊。另外,服務團除了利用學校補助的經費之外,也藉著國際志工周,交換明信片活動,一份一百元的明信片除了可以提供服務團經費之外,也讓台灣的學生和尼泊爾的小朋友能藉由明信片彼此交流。

尼泊爾當地由於供電不足,造成居民常面臨食物保存不易的問題。服務團利用農學院專業背景,教導他們如何醃漬食物以延長食物的保存時間。(照片由中興大學國際志工社提供)
醃漬食物教學 保存過剩農產品

尼泊爾當地受到電力不穩定的影響,常常是有冰箱但是沒有電的情況,因此食物保存常是居民頭痛的問題。服務團團員藉著園藝系、植物病理學系和農藝系等農學院專業背景,教導居民們如何醃漬食物,以延長食品的食用與保存。利用海報畫出從清洗、曝曬、加調味料到保存的過程,讓他們了解醃製的基本流程。另外,當地居民也十分好奇「蛋」該如何保存,於是團員們利用醬油及尼泊爾當地特色香料,教導他們製作充滿尼泊爾風味的「茶葉蛋」。社長陳德群表示,對於製作出來的茶葉蛋,他們覺得非常新奇之外,也很喜歡那個味道。

而除了實際製作,服務團也帶了台灣的罐頭到當地和他們分享,有醃辣椒、醃黃瓜以及鳳梨罐頭。陳德群說,由於當地人喜歡甜食,所以對鳳梨罐頭相當有興趣,但吃到醃辣椒或醃黃瓜,常常是皺著眉頭表情痛苦,也讓服務團覺得相當有趣。

在教導當地居民對食物的處理方式之餘,服務團也與尼泊爾HASERA農業研究暨訓練中心進行服務與交流,觀摩有機農法以及當地種植作物不以利益為考量,講究作物與環境的永續、健康與和諧發展的樸門永續生活理念。社長陳德群表示,當地受到西方資訊的影響,有考慮要拋棄傳統有機栽種,使用化肥以節省管理成本。所以在交流過程中,服務團也以台灣為例,讓他們了解,雖然使用化肥能在短時間有比較好的收成,但目前當地的自然生態維持的相當良好,希望他們能延續有機的栽種概念。

服務團教導當地婦女用穴道按摩的方式舒緩經期不適的問題。
(照片由中興大學國際志工社提供)

布衛生棉 讓婦女們有個健康經期

由於傳統的尼泊爾婦女在家庭中的地位非常低,每月必經的生理期或產後的惡露更被視為不潔的象徵。團員藍巧芸表示,受到當地習俗影響,女生月經時不但無法上學,還必須被隔離在家中的小木屋或是閣樓,不能和家中男性見面。另外,婦女的衛教觀念也相當不足,長期使用不乾淨的布作為護墊,造成許多身體上的問題。因此,服務團帶布材料包到當地,教導婦女縫製布衛生棉,讓她們養成定期更換的習慣。

另外,當地婦女長期務農,即便在做月子期間,仍揹負過重的物品,造成子宮的負擔,長期下來面臨子宮脫垂、子宮頸癌和泌尿疾病等問題。服務團因而針對經期、孕期及更年期三個階段,宣導相關的衛教知識。除了製作海報講解生理構造、女性相關疾病以及生理期認知之外,也藉由戲劇,以輕鬆有趣的方式,演出女性初經時的情況,希望年輕女性在面對初經時能夠不要慌張,並且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

藍巧芸說:「雖然當地重男輕女的情況嚴重,但婦女並不覺得自己的處境辛苦,在那樣的文化背景下,仍然樂天知命,以家庭為重,對我們來說是難以想像的。」而除了一般的衛教宣導,服務團也教導當地婦女用穴道按摩的方式舒緩經期不適的問題,甚至在過程中幫長期務農的婦女們按摩,放鬆她們因農忙而僵硬的筋骨。

尼泊爾當地婦女的衛教觀念不足,長期使用不乾淨的布作為護墊,造成許多身體上的問題。服務團教導婦女縫製布衛生棉,讓她們養成定期更換的習慣。
(照片由中興大學國際志工社提供)
在服務中學習 團結合作傳承經驗

社長陳德群表示,在服務過程中,能夠深刻的感受到,尼泊爾人的日常生活脫離不了大自然,在當地的有機農場,不論是雞蛋、牛奶吃起來都是健康又舒服,「可以明顯感覺出生活和大自然融為一體,和在台灣有明顯的差別。」因此,服務團在服務過程中也學習到永續及自給自足的農家生活方式,帶給團隊不少衝擊與反思。

前屆社長高偉哲認為,身為服務團成員最重要的是「學習」,即使原本對於某一件事沒有很擅長也沒關係,重要的是願意學習的態度。而團隊也藉著一屆傳承給一屆的模式,希望帶給當地持續性的服務。團員藍巧芸說,不管是在國內或是國外服務,都是要給當地需要的內容,相信團員們從體貼、替別人著想的心出發,共同合作,必能帶給當地最實際、有效的幫助。

中興大學國際志工社前往尼泊爾,針對婦女衛教與有機農作經驗分享進行服務。圖為服務團成員陳德群(右),高偉哲(中),藍巧芸(左)。


延伸閱讀

中興大學國際志工服務社 粉絲專頁

2013年第四屆多益獎學金熱血團

中興大學國際志工社紀錄片



國會無雙 直播立院大亂鬥

$
0
0
【記者郭昱辰、陳葛泉成/台北市報導】你是否抱怨過,立法院的立委們,究竟為民眾做過什麼?你是否會好奇,立法院開會,會是甚麼樣的場景?沃草推出「國會無雙」,直播國會議事現場,帶你看看政治人物唇槍舌戰。究竟會議是為民福祉的「好球」,還是出糗連連的「烏龍球」?讓我們一起進入,國會無雙的殿堂。

       



國會無雙的網站上 民眾可以看到立法院的現場轉播與精選實況

「國會無雙」深入立院戰場

立法院有一套專屬的直播系統──IVOD,這是一套公開的轉播系統,讓民眾可以收看立法院內的開會實況。但最大的問題是──沒人看。立法院議事過程相當生硬,且開會動輒一整天,一般民眾沒有興趣,也無法理解會議內容,IVOD直播系統因此乏人問津。

「國會無雙」的專案經理洪偉表示,國會議事包含了許多議事規則和專業議題,一般民眾就算收看,也不一定看得懂。國會無雙在轉播立法院實況同時,會有專人在聊天室來解說現況,如同球賽的解說員般,告訴大家現在正進行什麼程序、有那裡值得注意。除此之外,在直播畫面旁還提供群組聊天室,開放所有觀眾發表意見、集體對話。

立委楊瓊瓔的「粽子小確幸」是怎麼回事?立委廖正井居然用「來自星星的你」來稱讚江宜樺?國安局長脫口而出:「我沒有那麼多使命感」……。國會無雙網站上,整理出「無雙精選」。擷取立法院的實況精華,並用「好球」及「烏龍球」來區分此段的議程。「好球」是合理專業、對人民有正面影響的會議;「烏龍球」則是顛三倒四、惹人笑話的失言大集合。利用在影片中的字幕編輯,讓一般人懂得笑點在哪、關鍵點在哪。除了精華影片,國會無雙也提供會議的新聞稿,用文字的形式,來分析會議的進程及內容。

國會無雙的團隊成員,期許網站將立法院最真實的一面呈現給大家。

喚醒人民監督政府

洪偉說:「國會無雙最核心的價值,就是能喚醒人民更主動的監督政府。一般民眾對於立法院其實很陌生,多數人的印象就是打架、互罵、占領主席台,但卻不知道為何打架、為何杯葛。」透過直播同步的字幕解釋,能讓一般民眾輕鬆了解會議內容。而且,直播旁的群組對話,讓觀眾也發表自己的意見,加強參與感。觀眾中也不乏專業人士,例如法律專長人才、或立委助理等,在對話中進行意見交換、問題討論,正是審議式民主的精髓之一。

負責撰寫新聞稿的主筆曉嫚表示,有部分立委和官員對於他們的言行被公開感到不悅,甚至揚言提告。但最終這些抗議和警告都無疾而終──他們自己也知道,自己的言行舉止,是公開的、必須被檢視的。

國會無雙再進化

國會無雙成立至今已兩個月,流量高達十萬人次。目前立法院直播,收看人數依議題重要性從數百到上千人不等。在太陽花學運期間,率先爆出張慶忠三十秒過服貿內幕,引領公民議題延伸,並積極推廣、預報立法院重要議程給民眾關心。

未來,國會無雙希望能進行改版,讓網站有更詳細的資訊,並加強互動性。例如加入立委們的履歷、個人數據;開放民眾向立委提問、立委在網站平台上進行答覆。沃草團隊和國會無雙,希望讓公開的資料更公開、讓公民更關心切身的政治議題,促進一個更開放、更民主的公民社會。


延伸閱讀

國會無雙網站

國會大代誌

沃草臉書專頁



好事地圖App 隨時隨地助弱勢攤販

$
0
0
【記者魏嘉葦、趙峻廷/台北市報導】台北車站的「麥芽糖爺爺」、「賣報紙婆婆」皆是經由網友發現、上傳至網路平台的弱勢攤販,許多人藉由手機App「好事地圖」知道他們的存在和需要被幫助,也更瞭解他們的背景故事。台灣BrandSugar數位創意廣告公司於二〇一三年四月,由大學實習生參與製作「好事地圖App」,整合網路平台上弱勢攤販的訊息,至二〇一四年五月已提供全台二百八十個攤販資訊,讓使用者能夠定位搜尋附近攤販,隨時隨地做好事。

       



網路故事分享熱潮 決心幫助行銷

專案發起人陳彤萍說,社群網路上其實有很多人和團體會報導一些弱勢攤販的故事,而在網路的串連下,可能激起網友前往攤販消費,讓這些攤販的生活品質能夠獲得些微改善,「但希望這不是網路上一時的熱潮。」她說,每一則故事的回應數量還算大,可能都會有幾千、幾萬個「讚」或是分享,但因為資訊太多、太雜亂了,造成很多使用者會很難尋找到攤販,甚至很快就忘記這些故事。

為了防止這些報導最後都變成非常短期的效應,陳彤萍開始思考是否能有一個App,能將這些弱勢攤販的資訊整合,一方面提供這些攤販的訊息,另外一方面也希望使用者看到後,可以自動幫忙補上App尚未提供的資訊,進而幫助他們。

在台北市重慶北路一段和華陰街口的弱勢攤販「鍋貼爺爺」,被收入「好事地圖」裡,使用者利用App提供的訊息,進而找到「鍋貼爺爺」的攤販幫助他。

整理背景資訊 讓攤販獲得關愛

年近九十歲、位於台北車站的「賣報紙婆婆」張婆婆,視力和聽力都很不好,在丈夫去世後便出來賣報紙賺錢過活,由於台北車站和捷運皆有規定不能有流動攤販和叫賣行為,因此張婆婆經常拖著放上大量報紙的推車,在台北車站和捷運間遊走,一方面要擔心被警察驅離、開罰單,一方面要擔心報紙賣不出去、無法賺足錢生活。

張婆婆的故事在網路上被瘋狂轉貼,卻也因為掀起熱潮,讓「婆婆其實很有錢」、「婆婆沒什麼問題」等錯誤的消息也越來越多,因此,雖然有網友實際到現場幫助張婆婆,卻也同時有網友認為張婆婆其實不需要幫忙。

好事地圖將張婆婆的故事確認及整理後,放上App,讓使用者不但能知道張婆婆出現的時間、地點,也讓越來越多人能夠知道張婆婆辛苦賣報的背景故事。雖然張婆婆認為不需要網友特別前來幫助他,卻也很感謝因此前來關心他的人,讓他不會感受到寂寞、無助,而能感受到社會上處處充滿溫暖。

面對現實問題 期許社會越來越好

「最困難的部分,還是找到跟我們有同樣理念和熱情的人。」楊大侑表示,參與這個專案的人,因為覺得很溫暖、很有意義,所以都是自願加入的。他說,一開始找人時會碰上很多想法不同,或是帶有商業利益考量的人,可能就不太適合,或是需要經過大量的溝通,將要做的事情和願景傳遞給他們,確保想法是一致後,他們的加入能使這個專案能夠更好。

陳彤萍說,當初製作「好事地圖」時便有人提出「公開攤販訊息,可能會面臨攤販地點被警察鎖定,造成攤販被驅趕、罰款」的問題,認為攤販會因為各種原因更換地點,可能App上的資訊便不夠完整,「但討論過後,我們覺得不該因為這樣的問題,就放棄掉能夠幫助更多人的機會。」只能相信人性本善,這些攤販若真的想要換位置,團隊也不會去干涉,雖然沒有最終的解決方式,但希望大家都是秉持著幫助的精神,讓社會灣更美好。

截至二〇一四年五月,「好事地圖」只有iOS版本可供下載,楊大侑表示有不少的網友反應,希望團隊能夠開發Android安卓版本,讓更多人能夠使用這項做善事的App。「現在的版本也還有一些可以改善的。」楊大侑說,團隊曾思考過未來新增讓使用者自行新增攤販的功能,讓使用者能夠參與整合資訊。

「我們其實並不期望這個App真的能夠讓弱勢攤販能夠翻身,變得和正常人一樣,但我們至少非常期待,也相信可以讓他們的每一天都能夠越來越好。」楊大侑說道。


延伸閱讀

好事地圖App 助弱勢攤販行銷

做好事,過好年 「好事地圖」讓台灣更美好

「好事地圖」母親節影片 說出想對媽媽說的話

「好事地圖」社群網站專頁



紀州庵修復開館 再現百年風華

$
0
0
【記者蔡宜蒨、盧秔坊/台北市報導】綠蔭環繞,在中正區彎曲的同庵街街底,「紀州庵」隱身於住宅區與老樹之間。這座逾百年身世曲折的日式古蹟,在歷史的演變與時代的流轉中留下動人的故事。從一間風光的日式料理亭,歷經戰爭變成省政府員工宿舍,九〇年代慘遭祝融毀損,再到近十年的的保存與修復運動。而如今紀州庵終於修復完工,重現古樸風華,打造成為北市首座文學藝文展館。

       



百年日式紀州庵身世曲折,歷經重重困難後於今天五月修復完工,免費開放一般民眾參觀。

高級料亭紀州庵 風光一時

一八九七年,日本人平松德松在台北這個異地,以家鄉「紀州」命名自料理屋「紀州庵」 。伴隨來台日人增多,料理屋經營蒸蒸日上,伴隨著淡水河航運及都市擴張,而後一九一七年在川端町,如今的金門街到廈門街、汀州路以南至新店溪畔一帶成立紀州庵支店。

從一座稍嫌簡陋但充滿野趣的兩層木構茅草屋,隨著經營步上軌道,陸續擴大興建了本館,屋瓦也改磚瓦;而後更新建離屋與別館。當時的紀州庵是名聞遐邇、具風雅庭園建築的高級料理亭,依偎著新店溪畔,還可飽覽河岸水景風光,吸引許多文人雅士在此飲宴、流觴賦詩。

當時用於舉辦宴會的離屋就是如今存留下來的紀州庵古蹟。離屋為南北長而東西窄的長條型空間,可用拉門區隔成五個小的空間,而當去除拉門後,是一個約莫六十疊榻榻米的廣間。透過庭院空間安排,還有戶外營造水池、種植花木打造精緻的內院,創造了飲宴環境的不同風貌。

歷史流轉下 紀州庵身世曲折

無奈的是,美麗的景色總是短暫。一九四五年太平洋戰爭爆發,紀州庵從文人雅士的聚會所,變成了安置戰爭受傷軍民的暫置所。日軍戰敗後,紀州庵又臨時成為未被遣送回國的日人暫居所,曾經風光的紀州庵也隨著平松家族離開,而逐漸被遺忘。

一九四九年戰後,紀州庵變成省政府的員工宿舍。作家王文興與父親遷入紀州庵,成為他八歲至二十四歲成長居所。而日後他也以紀州庵為場景,將當時的記憶寫入台灣文學經典《家變》中,其日式房屋的特有環境是形塑小說主角內心感受的重要元素。

而九〇年代無情的兩場大火,將紀州庵本館三層建築完全燒毀,東側的別館也近乎全毀,被當時住民直接拆除殘骸重建。殘留下來的只有殘破屋瓦的離屋,紀州庵曾經的美麗景致與風光歷史彷彿全然被世人遺忘。

紀州庵保存運動 凝聚居民意識

二〇〇三年台北市開闢停車場的計畫再次引起了民眾對紀州庵的關注,進而開啟了文化資產保存之路,更凝聚了社區意識。原是希望保護周遭老樹與綠地,居民組織成「同庵森林促進會」,而後在台大城鄉所學生的社區歷史調查過程中,偶然發現紀州庵的歷史淵源與文學的連結,因而開啟了紀州庵保存的重要新路。

紀州庵除了是小說《家變》中所描繪的場景,當時許多知名作家如余光中、林海音居住在附近,還有洪範、爾雅等純文學出版社、《藍星》詩刊、《文學雜誌》、《國語日報》等文學報刊都曾在附近紮根、安身立命,儼然是台北城南文壇的重鎮。歷史古蹟與文化脈絡,讓紀州庵及周邊環境富有深刻的故事性,因此保存運動不再只是單純的環境保護運動。
「同庵森林促進會」成員轉而成立「台北城南水岸文化協會」,開始關心紀州庵與城南文學之間的連結。台北城南水岸文化協會總幹事林育群說,推動保存的主要力量是當地社區居民,犧牲許多時間關心社區議題並參與活動。而後來也獲得文學界知名作家與藝文出版界的鼎力相挺,二〇〇四年成功被指定為台北市定古蹟,並在二〇一一年成立「紀州庵文學森林」新館,由台灣文學發展基金會管理並推廣文學與紀州庵古蹟的修復,舉辦許多文學講座、展演、導覽活動,也集結王文興、余光中、舒國治等多位知名文人的文章,出版《城之南紀州庵與台北文學巷弄》。

修復完工開館 再現往日風華

地方居民與藝文界合力推動保存活動,還有與舊有住戶的長期溝通,在歷經十年後、耗資一千六百五十萬,今年五月紀州庵終於修復完工開館。約七十坪大的木造建築,兩側有走廊,室內約三十坪大的塌塌米長形大廣間,一旁綠樹如蔭,重現當年紀州庵古樸風華。
任職紀州庵館長、也是《文訊》雜誌總編輯的封德屏表示,紀州庵不只是百年古蹟,其中重要的意義是當中蘊藏的文學素質,以及社區居民的意識。未來,紀州庵會繼續推廣閱讀、文學與其他藝術領域的結合,舉辦文學、飲食、戲劇、偶戲或歌仔戲等傳統藝術展覽或課程。「我們希望紮根的種子愈年輕愈好,不只是中老年人去回味而已。」封德屏希望,讓逐漸消失的傳統藝術與文學,藉由紀州庵這座文學藝文展館紮根傳承。


延伸閱讀:

紀州庵文學森林網站

紀州庵文學森林Facebook粉絲頁

紀州庵文學森林 巷弄中遇見文學



黃庭輔用影像記錄別樣生活

$
0
0
【記者姚聖傑、盧蔚淇/臺北市報導】提到金門,你會想到什麼呢?大概不外乎是「古蹟、菜刀、阿兵哥」,有時也會令人聯想起甘醇順口的高粱酒,這是一般民眾對金門的印象,然而在記錄片導演黃庭輔的眼中,這座夾在兩岸中間的小島,遺留了許多戰爭的痕跡。島上的人民在流逝的歲月中,似乎逐漸被遺忘。黃庭輔用另類的視角,訴說不一樣的金門風貌。

       


黃庭輔的影像作品強調時間與空間的氛圍變化


















金門生活開啟電影興趣

黃庭輔說,會開始接觸電影,是因為小時候在金門長大,生活空間很小,島上有很多家電影院,票價也很便宜,而金門當時有海禁也不能到處亂跑,風景區對當地人而言也毫無吸引力,因此週休假日都會看一整天的電影,什麼類型都會看,「那時看電影對很多人來講是生命中很重要的事情」黃庭輔說。

雖然小學六年級時,黃庭輔就離開金門到台灣求學,但在故鄉生活的記憶,深深的影響著他,因此在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廣電科求學時,他也積極選修電影學分,瞭解電影的歷史,看更多的藝術電影,也開始學習拍攝屬於自己的影像作品。

《島》出另類金門風情

黃庭輔的作品《島》,透過對金門島上人物和環境的刻劃,展現患有精神疾病的人的一種生存的狀態,獨居的老人、在公車站閒晃的男女、精神異常的獨居阿桑、退伍的老兵,在同一條巷弄互相取暖依靠,尋找安身立命的方式,誘發人們對這樣的社會狀態進行思考。

二○○七年,黃庭輔的大姨過世,他則回去金門參加葬禮,剛好與西樂隊一起同桌吃飯,聊沒幾句話,黃庭輔便對當地幫忙婚喪喜慶演出的西樂隊伯伯們感到有趣,並決定進行拍攝,在跟著西樂隊四處拍攝婚喪喜慶的過程中,黃庭輔也逐漸深入到金門的各個角落,也逐漸發現、了解許多小時候得自己不懂的事情。

黃庭輔說,金門是很幸福的城市,幸福到忘記這裡曾有過戰爭,也曾有過四、五十年的封閉時光。他在拍片過程中觀察到金門各村都有許多小廟,但那些小廟祭拜的都不是土地公,都是在當地生活過的阿兵哥。一直以來,金門都被當成一個戰爭基地、一個反共跳板,不管是生活在當地的金門人或是駐紮在此的阿兵哥,在過去的年代,他們像被隔絕掉的不知該何去何從,因此他們轉向尋求神明的慰藉,而戰死或因病而死的阿兵哥,也是當地人尋求庇佑的神靈之一,「有些東西不是生活在戰地的人不會知道」,因此黃庭輔才決定拍一些與一般人看到的金門不一樣的東西。

拍攝不設限 捕捉歲月的痕跡

黃庭輔擅長用影像記錄不同時空背景的人群,面對身處的環境,所感受到的不安與孤寂的氛圍,不管是在《台灣魔朵》中,記錄了七位人體模特兒不畏大眾刻板印象,堅持展現女性自主的身體工作權,或是《指月記》中,在龍山寺來來去去的人們,常駐寺廟的街友們,在靜置的空間,流動的時間中,不同階級世代的人們匯聚於此卻又獨自遠去,黃庭輔用獨特的視角探討生活的意義。

黃庭輔說,他習慣不設限的去拍任何東西,並且進行長時間的拍攝,每一部紀錄片幾乎都是從生活中的隨手拍攝,才慢慢找到一個想敘述的主題,經過剪接成影片後捨棄掉的影像也非常多。但當提到如果再重新利用剩下的片段重新剪接一次,會如何呈現同一個主題時,黃庭輔說,他會就目前的狀況去進行新的拍攝,因為時代是會改變的,那段時間有那個年代的氛圍,「就像現在拍馬英九跟五年前拍馬英九那個時候的社會狀況是不一樣的」,不同的情況會有不同想探討的故事,這也反映出他的影像作品裡一直探討對時間流逝的意涵。

「電影好不好,其實也是要看天時、地利、人和,但最主要就是要保留下來,讓人看到」黃庭輔認為,每個時代觀眾喜愛的電影類型都不一樣,現在不受人青睞的電影,或許會得到後人的讚賞,因此拍攝影像並不一定要迎合潮流,「拍自己想拍的畫面」,走出自己的導演夢。


延伸閱讀

台灣電影網─黃庭輔

公視《記錄觀點》─黃庭輔

黃庭輔:我是一個「自私」的的紀錄片工作者



以動畫簡化訊息 帶給資訊生命力

$
0
0
【記者吳舒涵、黃瀞嫻/新北市報導】身在資訊量越來越龐大且複雜的世代中,台大學生黃威愷等5人於是創立Re-LAB資訊設計顧問公司,將複雜的報告和資訊用動畫或圖表的方式呈現,讓大眾能夠在短短的時間瞭解所需的知識,成為目前台灣重要的科技媒體之一。

         



Re-Lab團隊黃威愷,以幽默及淺顯易懂的方式,介紹Re-Lab團隊構思和製作資訊圖表的方法。


Re-LAB品牌經理黃威愷,目前就讀於台灣大學政治系,創業時的他只有大二,但在升大三那年為了專心創業,跟學校申請休學後,相當拼命地和工作夥伴開始接文案,一步一步走到了現在的資訊設計顧問公司,有人比喻他是新一代的賈伯斯,但他謙虛地說:「這比喻太誇大了,我想我還要再多磨練啦。」

結合各領域人才 用圖像說故事

黃威愷在ViTalk Show和同學介紹資訊圖表,及Re-LAB到底在做些什麼。「Re-LAB在做的就是資訊圖像化的設計,公司中有高知識份子,來做資訊的分析及統計,例如大學中突出的學生、研究人員;而在圖像設計的部分,則有具備設計專業技能的人,像是美術設計相關科系的學生。」Re-LAB將兩種不同領域的精英結合,經過分析及設計後,這些難懂的文字數據,變身為有趣且吸引人的圖像影片。

黃威愷以《紐約時報》作品為例,介紹他們如何將每屆奧運男子組一百公尺金牌的秒數數據表,透過3D圖像做成一段有趣的影片。他們做了一次虛擬賽跑,參賽者是歷年奧運的獎牌得主,而每屆奧運有三條跑道,左邊的是銅牌,中間的是銀牌,右邊的是金牌,從影片中清楚看出,當最快的人跑到終點的時候,一百年前的奧運金牌得主,離終點還有整整20公尺,短短的影片就有驚人的發現。他說:「這就是資訊圖像化的目的,他把資料背後的故事講給你聽,讓你能比較快速的吸收知識。」

3R價值 簡單說好故事

「Re-LAB想能傳達的一個訊息,其實就是簡單說好故事。」黃威愷說,在很多複雜的資訊中,其實暗藏著很多值得被述說的好故事,而團隊的任務就是努力把故事表達出來。Re-LAB團隊的製作流程主要分成三個階段,分別為研究、設計、傳達,也稱為「3R價值」,研究是重新整理資訊且分析資料,設計則是重新設計資訊使之被活化變得有趣,讓人留下深刻印象,最後的傳達將資訊和觀眾聯結起來。

短短十分鐘,黃威愷將Re-LAB想說的話、想做的事,分享給現場聽眾,他表示很多作品沒辦法在短時間內分享給大家,不過網路上很容易取得,也歡迎有興趣的人才加入團隊。


延伸閱讀

Re-LAB 臉書粉絲專頁

Re-LAB 官方網站

尋找一個公平的夢



天氣風險公司 創氣象資訊新價值

$
0
0
【記者蔡宜蒨、盧秔坊/新北市報導】 二〇〇四年,台灣第一家民間氣象公司、也是唯一具有合法公開預報的民間公司「天氣風險管理開發公司」成立,打破人們對於氣象預報舊有的想像,不再只做電視新聞制式的氣象報導,而是利用網路迅速將氣象資訊傳遞給人們。

        



賴忠瑋介紹天氣風險公司的核心理念與氣象的創新價值。

成立台灣第一間民間氣象公司

二〇〇四年國內開放民間氣象產業,現為「天氣風險管理開發公司」總經理的氣象博士彭啟明創立了台灣第一家民間氣象公司。彭啟明團隊成員、演講人賴忠瑋說,過去念大氣科學畢業的學生,在台灣的就業選擇就只有考公職一路。而在他得知有位系上學長成立了間民間氣象公司,便開心投入參與,目前在「天氣風險管理開發公司」擔任總經理特助、資深天氣分析師與氣象主播。

過去,氣象資訊的來源只有中央氣象局,政府不開放私人機關報導氣象。而開放氣象產業後,「天氣風險管理發公司」開創出氣象產業的一條新路。除了一般性的氣象預報,公司還提供企業天氣風險管理與顧問、客製化天氣及氣候預報、氣象加值服務。

開創氣象資訊新價值 提共客製化服務

公司的客戶範圍小從個人大至企業,提供各種客製化的氣象服務,例如許多公關公司或廣告公司都是他們的客戶,需要氣象資訊評估哪天是好天氣適合舉辦大型的活動。還有賽鴿天氣資訊也是重要的服務內容。「天氣對於賽鴿比賽有很重要的因素。」賴忠瑋說,風向、風速、能見度與鴿子飛行速度有很大關係,如此一來透過氣象資訊就可以調配鴿子的飼料。而後他們將提供氣象資訊延伸到「天氣保險」概念,也就是提供企業需要的氣象資訊,並根據分析結果,提出解決方案,降低企業營業風險。

氣象產業的挑戰與困境

身為在氣象產業開闢新路的「天氣風險管理發公司」一路走來已十年。賴忠瑋說,創業的類型分很多,當時彭啟明希望開創一種從來沒有其他產業做過的事情。但由於限於台灣環境背景因素,剛開始根本不懂氣象產業究竟是什麼。因此,他們到處拜訪國外氣象公司,希望把經驗帶回國內做。但令人沮喪的是,很多時候發現,因為台灣政策問題,那些經驗無法在台灣實施。

另外,對公司而言,目前所面臨的挑戰是台灣市場小,還有使用者習慣普遍認為氣象資訊是免費的,要教育使用者從免費到付費是很艱鉅的。再加上中央政府的競爭,去年中央氣象局開始有鄉鎮預報,影響到了他們客製化天氣預報的服務。在這樣的環境下,對於創業的人來說是非常困難的事情。

儘管如此,他們還是努力用創意開創更多產品,推動這個社會的改變。賴忠瑋說,第一個跟上潮流的商品是一個手機的WAP,就是有3G前可以使用的手機上網程式,那時開發的是「小美女氣象」,可以使用手機每天隨時看到氣象資訊。此外,他們也致力於針對iPod使用者發展iPod Weather的服務、開發Google Map結合天氣、地圖與互動功能的TenkiMaps,除了點選地圖上的地點有簡單的氣象資訊,還能讓當地人告訴你當地的天氣。


延伸閱讀

氣象達人彭啟明Facoebook粉絲頁

氣象達人彭啟明 讓氣象資訊有價值

氣象達人BLOG數位台




深耕東南亞移民 異鄉發聲的管道

$
0
0
【記者賴佩璇、夏亞凡/台北市報導】台灣東南亞移民人口日漸上升,在異地的外籍勞工需要屬於自己發聲的管道,四方報是台灣目前唯一以東南亞族群人士為受眾所發行的報紙,有越南、泰國、菲律賓、柬埔寨、印尼文五種版本。四方報前總編輯張正 ,現為電視節目「唱四方」製作人以及中華外籍配偶暨勞工之聲協會秘書長。

       


張正用影片分享四方報為台灣新住民所帶來的影響

正義感是記者的核心價值

張正畢業於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一九九六年先是在立報擔任記者,之後對於新聞工作產生倦怠,於是在二〇〇二年留職停薪前往暨南大學攻讀東南亞研究。研究所畢業後,他決定投入四方報的工作擔任總編輯,希望能夠深耕於東南亞移民,讓他們在異鄉也有屬於自身語言的傳播媒介,進而促進台灣社會的族群融合。

說到四方報一定要提到成露茜,她是世新大學創辦人成舍我之女 ,在二〇〇六年時創辦四方報,是台灣第一份越南文報刊, 經營至今四方報已有越南、泰國、菲律賓、柬埔寨、印尼文版本。張正說:「成露茜的墓誌銘就是『讓弱勢發聲』。」這點恰巧與生命力新聞網的創辦理念雷同。四方報的名稱由來是希望可以連結散居於台灣四面八方的外籍移民移工,聚集群體力量為彼此打氣和爭取權利。而內容除了有東南亞當地新聞之外,也將台灣新聞翻譯成原鄉語言,可以促進資訊交流。

使用各族群語言 讓弱勢發聲

台灣四處都有弱勢族群,而基於站在一個媒體人的立場,所找到能夠讓他們發聲的管道,就是製做一份屬於他們的報紙。成露茜的手稿上也提到,「佛雷勒(Faulo Freire)堅持,讓被壓迫者發展自己的語言詞彙去述說世界。」佛雷勒是一名巴西教育學家,特別關心社會底層的弱勢族群。四方報的創辦理念,是想讓台灣的社會的東南亞移民,能夠用屬於他們自己的語言,去說他們想說的話。張正表示,希望大家能在學習日、韓、歐美語系之餘,也可以學習東南亞語言,「只要學一種就可以變成那些會講的少數人」。

在遙遠異鄉生活的遊子,總是特別思念故鄉的味道。就像是我們在非中文語系的地方看到中文的資料,也 會覺得親切感十足。同理,東南亞外籍勞工的心情也是如此。他們分別用日曆紙、考卷、作業紙等寫信投稿,四方報每次都會收到如雪花飛來般的信件,而版面上所刊登的讀者投書內容,也變成他們交友的小天地。

多重經營手法 媒介日漸壯大

張正的內心有一個 種子,經過努力灌溉澆水,終於開花結果。東南亞移民發聲的管道日趨完善,除了報紙、書籍等平面媒體之外,二〇〇九年時,於Flickr網路平台架設「四方藝廊」網站,放置讀者投稿的繪畫作品,讓更多人可以觀賞,且進而在台灣各地舉行「驚艷四方」異鄉人創作畫展。卸下四方報總編輯身分之後,張正專心經營電視節目「唱四方」,這是全台灣第一個全東南亞語言的歌唱節目,讓外籍移工可以唱出母語歌謠。

二〇一〇年時,張正籌備一個「外婆橋計畫」,「外婆」指的是新移民之子的母親的故鄉。這個計畫是讓新移民之子帶著自己的母親和學校老師,返回外婆家去探親。二〇一二年時,四方報將專欄〈逃〉集結編輯後出版《逃//我們的寶島,他們的牢》一書,內容為 二十六 封「逃跑中」的越南外籍勞工投書信件。以中文出版的用意是希望增進台籍雇主對於外籍移工的了解,藉此搭建一座利於雙方溝通的橋樑。

二〇一三年時,四方報舉行「青年田野計畫」,讓學生經歷三個月的田野調查,實際和東南亞移民訪談,再以文字作為紀錄。張正也於二〇一四年辦理「第一屆移民工文學獎」,「東南亞移民工的故事和想像力很重要,也是屬於台灣歷史的一部份。」此獎項以移民和移工為主題,希望創作出另一種類型的台灣文學。


延伸閱讀

天下獨立評論「張正四方大道」

四方報臉書粉絲專頁

與異鄉人為友 青年田野逗陣來



動保聯盟促修法 衝破惡法止撲殺

$
0
0
【記者白芳羽、王若嵐新北市報導】台灣動保法修法聯盟針對動保法第二十一條法規,以TNR法制化(流浪犬貓絕育捕捉、絕育、回置計畫)和限制捕犬條件兩大訴求作為修法重點,為流浪動物請願。希望能改善收容環境、終止大量撲殺。修法聯盟除了積極與農委會及立委溝通協商之外,也召集近七十個動保團體成員舉行萬人上凱道,「反濫捕,要結紮」大遊行,為流浪動物請命,更有超過八十位藝文人士及藝人站出來表示支持結紮代替撲殺,為貓狗發聲。而原定於二O一四年六月份審議的動物保護法由立法院決議延後至二O一四年九月份會期再審。因為修法時間緊迫,讓許多動保人士都積極動員,希望以遊行、行動劇以及連署站台的方式,促使不適宜的動保法能順利通過修法。

        



台灣動保法修法聯盟召集人黃泰山努力為動保修法奔波,並以「反濫捕,要結紮」的口號為流浪動物發聲。

四大訴求二減量 動保團結力量大

台灣流浪動物問題已持續多年,政府以捕捉和安樂死解決流浪貓狗問題,但流浪動物不但沒有減少,且花費甚大,殘忍又燒錢。相比之下,台灣動保法修法聯盟認為要真正減少流浪動物的數量,TNR是較為人道、費用較低且相對有效的做法。此次修法針對動保法第二十一條條文提出四大訴求,「捕捉要精準,通報應指認」、「結紮為減量,政府應補助」、「結紮要管理,接觸不受罰」、「衝突要減少,應教育宣導」。台灣動保法修法聯盟召集人黃泰山說,其實這四個訴求可以簡化為流浪狗減量及收容所減量兩點。

「流浪狗減量」的重要性在於,台灣的流浪動物情況特殊,流浪貓狗和飼主不明、半放養的動物比養在家的貓狗還多。母狗在八個月大時,就有生育能力,牠們一年生兩胎,一次最多可生十幾隻,若是不做絕育減量,政府單位永遠抓不完、殺不完,所以從源頭控制做TNR,尤其是母狗絕育就變得更加重要。

「收容所減量」則是指造成收容所裡的疾病、管理、犬隻互咬問題最主要原因就是捕狗數量過多,這個原因也讓「精準捕捉」及「通報指認」變得相對重要。除了打擾安寧、具有攻擊性的問題狗之外,並不是每隻流浪貓狗都應該抓捕。但通常問題狗較為難抓,讓捕犬隊不願花心力捕捉真正的問題狗,就以其他老弱殘兵、個性親人的家犬或是幼犬為目標抓來交差了事。捕犬隊抓的狗有三分之一是這一類型的狗。這也就是一個地區會一直通報流浪動物問題,卻一直無法解決的原因之一。

除了兩點減量之外,生命教育也是動保訴求重要的一環,生命教育讓民眾知道如何與其他生命和平共處,是讓貓狗不再流浪的根本之道。

台灣環境不適宜 引用法源出問題

黃泰山表示,台灣動保法是源自於瑞典的動保法條,但因瑞典的流浪狗數目非常少且大部分都有飼主,從根本上的環境就與台灣不同。所以用強調「飼主責任」的瑞典法條套在台灣這個流浪、半放養犬隻多於家犬的環境並不適用。不但無法解決問題,更造成了只要是在外面遊蕩且沒有晶片的貓狗,就必須捉捕、收容,若是沒人認養則安樂死。動保法若不修改,問題就一直存在,而上百萬條無辜生命就會因此繼續犧牲。

對於農委會提出的「捕捉、收容、認養」模式,黃泰山表示,用這個模式解決流浪問題治標不治本。沒有控制源頭,只是一味抓狗,到了明、後年很快就會飽和,無法再送養。且台灣還能有多少人力、土地能認養、收容這些動物?農委會的政策如果不能看遠一些,從源頭開始做絕育,而是繼續抓狗、以安樂死來解決眼前一部份的民怨問題,這樣流浪的問題永遠無法解決。

對於這兩年各個收容所的安樂數量減少,他認為除了動保意識的提升之外,安樂數要減量並不困難。若將收容時間十二天延長到三十天,安樂死數量就容易減低,且因志工TNR的街貓街狗常被重複捕捉,每領出一次即為收容所增加一次認養率,讓認養率持續提升。近年來還有許多私人的大型狗場快速增設,廣救刀下狗,也就是安樂在即的狗 ,且一次領出就是數十隻到上百隻,規模龐大,這也就是近年來公立收容所的安樂數與認養率逐年增加的原因。

農委會的疑慮 反入法的聲音

同是動保團體的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以世界動物衛生組織(OIE)的文獻及工研院的研究反對TNR的法制化。他們表示,貓狗與人的接觸頻率和移動空間都不相同,且兩種動物的社會行為不一樣,貓較敏感、習慣躲藏以及掩蓋糞便,但狗被人訓服的時間較久,對人的信賴感及依賴度較高,較不設防。所以較為親人的狗放回社區之後,因為有了餵食的默契,因而增強牠對人的親密度及服從感,若是後續沒有跟社區居民沒有妥善的溝通,也許有不太了解動物行為的人看到狗會有錯誤的反應甚是攻擊牠們,因此造成狗的追逐或是意外事故發生。這些是讓狗跟貓做TNR難度有所不同的原因。至於半放養的犬隻,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表示這些問題還是回歸到飼主責任,由飼主做晶片管理及結紮的動作以及加強政府的飼主責任教育來控管流浪動物的數量。

對於農委會及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提出的疑慮,黃泰山認為,流浪狗本身所產生的問題與是否TNR根本無關,TNR目的在於減少未來流浪動物的產生。 TNR並非完美,之所要入法,就是希望在各種方法中找到最可行、最適宜的解決之道。對於鄉間的半放養的犬隻,因為牠們活動自由且數量很多,很難定義飼主是誰,這也就是為什麼半放養犬隻的飼主責任難以要求的原因。他甚至發下豪語說,農委會若是能找到犬隻所屬的飼主並要求讓這些半放養的犬隻回到家裡飼養、管理,他就不需要修法了。

第二個疑慮是,TNR可能造成丟狗潮,但是他以新竹的東區、科學園區及高雄壽山為例,這些TNR行之有年的區域都沒有丟狗增加的狀況。而台灣動保法修法聯盟也提出了應對策略,希望實行檢舉棄養捕犬獎金,檢舉者可以得到棄養罰款七萬五的三分之一作為獎勵,真的被抓了幾次後就沒人敢再棄養動物了。

台灣動保法修法聯盟認為TNR的實行因地制宜,以西班牙、義大利等陸地國為例,這些國家容易受到陸地相連的鄰國所影響,動物容易跨越國界,數量無法有效控管,造成成效不彰。但與台灣相同的海島型國家如波多黎各、巴里島等就在國內成功實行TNR。每個地方做TNR條件不同,島國封閉,較為適合,且TNR實行的經驗不適合拿來比較,在嘉義農村實行成功,但台北不一定適用,文化背景及政府配套不同,也會有不同的成效,所以TNR在哪裡成功跟台灣適不適用是無法依此類推的。

台灣動保法修法聯盟表示,動保法第二十一條修正的精神,在於兼顧流浪動物源頭及末端所出現的問題。降低濫捕,才能避免發生公立收容所常爆滿為患,欠缺動物福利的問題,政府應朝向多元方式處理,而非堅信單一的收容後撲殺或認養的作法,面對流浪犬貓存在可能造成的問題,積極思考控制、降低流浪動物數量的長遠做法,以平衡保障動物權利與福利為目標前進。


延伸閱讀

台灣動保法修法聯盟

TVNR宣導影片

台灣貓狗人協會



馬興長青菜圃 種出老人愛心

$
0
0
【記者杜兆倫、陳瑋/彰化縣報導】 走進馬興社區活動中心,看到一群老人正跟著音樂手舞足蹈。午餐時間接近,伴隨著陣陣飄香,一群 志工阿姨在廚房裡為了社區的老人們煮午餐,「這裡的菜都是社區長者們親手種出來的。」志工隊長郭清香滿意地說,每天中午老人們來運動完後就會發放午餐,這些青菜的出產地,都是從社區中心隔壁的菜圃所種出來的。

         

自己耕種,自己收成,蔬菜全部都供社區自己所使用,馬興社區這樣的運作模式已有七年。馬興社區理事長陳明灶二○○七年接任村長,透過問卷調查居民需求,發現社區內六十五歲以上老人有一百七十位,而真正需要照顧的有三十位。陳明灶提供約三百坪的私人土地供社區老人使用,超過三十位的長者在菜圃裡耕種並且自給自足,把一半的收成奉獻社區,其餘可以自己使用。


志工隊長郭清香滿意的拿著長青菜圃所種出漂亮的花椰菜

完全非營利 老人長青菜圃

談到馬興社區有一個農耕隊,陳明灶笑笑地說:「我們不是農耕隊,這只是一個長青菜圃。」關懷老人需要經費,透過社區居民認養,完全沒有把菜賣出去,可以社區用、自己用,多種了就分給鄰居用,大家都是自願的為社區奉獻。

長青菜圃有了人力、物力及物資的幫助,現在的運作都是由居民自動自發的回饋,「透過自由樂捐的方式一路走到現在,也有七年了。」社區居民吳阿伯從七年前開始就在菜圃耕種,每天到田裡照顧收成,已經變成他生活的一部份。

社區自給自足的生活方式,長著們的情感也逐漸凝聚起來,一位患有老人痴呆的社區內有一位阿伯,每天固定到社區關懷據點用餐,一開始還需要媳婦陪伴,到了現在,阿伯已經可以每天步行至關懷據點吃午餐。雖然不能幫忙種菜,但阿伯知道這些菜都是他的鄰居們種的,菜色皆是完全無毒天然的,每天吃到的午餐都很營養,阿伯也比了個「讚」。

純天然蔬菜 改變居民生活

季節不同,長青菜圃耕種的菜也不同,為了供應關懷據點每天的午餐,菜圃耕種的菜都是季節時蔬,陳明灶說:「我們是全年無休的。」每天都會看到居民下田照顧自己的農地,改變了老人的生活。有了收成,不僅社區運作經費減少,社區長者也可以運動,更可以減輕家庭負擔,居民可以不用上市場買菜。

夏季颱風多,暴雨會將收成物毀於一旦,陳明灶也想出應變措施,有颱風警報時,能收成的作物會先提早收成,例如將白蘿蔔先收成製成菜脯保存,陳明灶自豪地說:「我們的菜是百分之百沒有防腐劑的。」

長青菜圃改變了居民生活,老人可以天天澆花當運動,又十足的減少家庭與社區的負擔,菜圃現在供許多企業參訪,也有學校把菜圃當校外教學用地。馬興社區除了這座菜圃,對老人關懷也有許多想法與建設,在關懷據點不僅天天供餐也常舉辦許多老人活動,就是為了促進社區凝聚力,陳明灶說未來將繼續在這個社區耕耘,把這份理念推廣給所有人知道。


延伸閱讀

社團法人馬興社區發展協會

大愛電視台【青春進行曲】- 青春的一畝田

世界新聞網《千歲農耕隊 免費蔬菜送社區》



素人講堂 交點你我夢想

$
0
0
【記者游欣、詹千雁/台北市報導】一個明亮的場地,一個特別的夜晚,一群人聚集在一起,熱烈地分享彼此的生活點滴,這裡是交點。無論是講者或聽眾,只要花三百元,就可以在一場四小時的聚會中,與一群生活在同一個城市卻不同背景下的人彼此交流。

          

lenaphoto.JPG
目前交點由黃敬峰(左)、林宏諺(右)和Annie(中)三個夥伴一起經營。

累積活動經驗 創立交點

交點營運長林宏諺和執行長黃敬峰,兩人曾經是高中同學,學生時期都喜歡舉辦活動,因為活動讓每個人都有分享的機會。林宏諺認為:「我們可以藉這個機會跟大家分享我們想做的事情,台下如果有朋友認同你的理念,你就多了一個夥伴。」大學畢業後兩人從事不同行業,林宏諺做室內設計,黃敬峰從事廣告媒體業,然而因為合作一個油漆計劃,讓他們有了創立交點的想法。

在從事油漆計劃時,林宏諺認識了油漆師傅,了解到越來越少年輕人願意當學徒、從事油漆業。為了讓年輕人回流、發展這個計劃,並且讓更多人知道,所以他們開始舉辦活動、跟別人分享理念。之後在一次又一次的活動中,他們發現原來很多人因為來分享會而得到幫助。林宏諺說:「曾經有個朋友他想出書,透過分享,台下剛好有人幫他做連結,他在去年五月份真的出了書!」後來林宏諺和黃敬峰決定放棄原本的工作,於二〇一二年創立交點。他們想從交點開始,幫助更多人在這裡完成夢想。

目前交點在台北、台中和高雄每個月共有十場分享會。主講人有老師、設計師、工程師、導演及創業家等,分別從事不同領域的工作,分享內容包含生活經歷、旅遊經驗、電影心得,甚至是創業之路。只要來到現場的人,無論是講者或是聽眾,都有彼此交流的機會。
然而看似容易的分享會,卻讓林宏諺和黃敬峰遭遇不少挫折。第一次舉辦交點前,他們依照友人的意見,準備食物並把場地佈置的有家的感覺,甚至設定分享會主題,發便條紙給進場的人,想辦法把想法聚集起來。沒想到活動結束後,朋友卻覺得毫無收獲,並說「你浪費了我一個週六的晚上」,於是他們決定依照自己的想法去做,並鼓勵大家分享。林宏諺說:「我們鼓勵大家丟問題,越講越開心。有人開了頭,大家就紛紛上去了。」

借助群眾力量 實現個人夢想

在交點得到幫助的人很多,其中Annie分享關於妹妹的故事,最讓林宏諺印象深刻,「每個人的夢想都是自己完成一件事,為什麼她的夢想是幫助她妹妹?」原來Annie的妹妹在小時候患有精神分裂症,從那天起,她在學校的人際關係開始變差。長大後出了社會,也因為個人情緒,無法得到穩定又長久的工作。但她從小喜歡畫畫,圖畫裡都是她對這個世界的想像,於是Annie決定幫妹妹策展,讓她的畫作被更多人看見。另一方面,Annie也想出把創作印在商品上販賣,讓妹妹有更穩定的收入。

後來Annie把這些想法帶到交點分享,沒想到現場有人提供策展經驗,有人提供場地,幫助Annie策展。林宏諺說:「最後她放一張她跟妹妹小時候的合照,講完之後現場所有朋友都哭成一片,都衝上去給她擁抱,也提供很多資源,和(策展)空間等等。」他認為這場分享會不但讓Annie實現夢想,也讓Annie一家人與交點融合在一起。

感動化行動 交點年會成果展

談及交點的未來計劃,執行長黃敬峰表示,將舉辦交點私塾及交點年會。交點私塾與一般分享會不同,來到現場的老師都是在社會上擁有豐富經驗的人,例如企業創辦人或董事長、唱片公司老闆等。他們想利用下半輩子的人生,回饋給社會上的年輕人。於是交點提供一個場地,幫他們找到願意參加的年輕人,讓彼此認識交流。「我認為私塾是一個很棒的想法,它以學生問題為導向,解決問題,也有機會可以讓你碰到平常沒有機會碰到的人。」

另外,交點年會則是年底的大型成果展現,不同於以往聽眾聆聽台上講者的知識傳送,交點年會中,站在台上的這些人,有的只是有想法,或正在運作某個計劃,礙於缺少推力或資金的支持,還沒達到某種成就;而坐在台下的人則是一些企業家或在社會上握有資源的前輩。黃敬峰說:「我們希望這些前輩除了在台下聽以外,可以把感動化為行動,支持他們,或幫他們介紹人脈。」未來交點也會跟不同大學合作,彙集更多資源,讓更多人得到幫助、實現夢想。


延伸閱讀

交點粉絲專頁

交點輔大

姊姊的話 妹妹的畫

台灣文創平台茁壯 本土品牌「交點」首屆年會10群創業團隊競秀



香港公民抗命 在台港人跨海聲援

$
0
0
【記者曹嘉詠、張凱淇/台北市報導】港人為爭取真正的普選,自九月二十二日起,香港學聯及學民思潮發起罷課行動,以抗議中共所表決的普選方法。香港中學生、大專及大學生紛紛響應,並於香港政府總部外進行罷課,直至二十七日晚上更有達五萬人在政府總部外的公民廣場集結,然而一直和抗爭的學生卻遭受到警方的強硬對待,拖行、用警棍毆打、胡椒噴霧,甚至出動催淚瓦斯來對付手無寸鐵的學生。面對武力鎮壓、政府對民意的漠視,一群在台的港澳人為聲援香港的公民抗命,自發組成「港澳在台民主同盟」,並於二十八日與華人民主書院等團體於自由廣場臨時舉行「聲援佔中國際記者會」,隔岸與香港並肩作戰。
     


和平抗爭 武力鎮壓

今年八月底, 中共人大常委會,表決香港二〇一七年普選行政長官方法,雖有普選但有附帶條件:行政長官須愛國愛港、過半數的提名門檻(一千二百人的選舉委員會要有六百人提名)。縱然中央聲稱選舉委員會由多個界別組成,但委員均為親中人士。對於此方案,政務司司長林鄭月娥曾呼籲港人應「袋住先」:先接受再說。另外,中共人大常委會副秘書長李飛於九月一日出席普選簡介會,表明若是次普選方案遭到立法會否決,香港勢必失去普選機會。

香港佔中爭取民主 在台港人響應
面對不符合國際標準的普選,港人唯有自救,學聯及學民思潮逐於九月發動罷課,九月廿二日起於政府總部外進行罷課示威,首日已經逾萬名學生參與。期間,學聯曾要求與特首梁振英會談,但不獲理會,因此學聯及學民將行動升級。於九月廿六日,學聯及學民發起佔領政總外的公民廣場,結果警方出動防暴警察到場鎮壓,並拘捕學聯及學民的有關人士。到九月廿八日,香港金鐘有數萬名市民到場參與公民抗命,結果警察竟發放多枚催淚瓦斯來對付手無寸鐵的市民。

眼見家鄉由法治社會退化至人治社會,台人與在台港人心繫香港

在台港人 聲援公民抗命

眼見家鄉由法治社會退化至人治社會,一群在台港人心繫香港,自發成立「港澳在台民主同盟」,爭取真普選及對抗暴政。原訂於十月一日才有聲援行動,但因廿八日淩晨宣布提前佔中,因此在廿八日晚上在自由廣場臨時舉行「聲援佔中國際記者會」,逾數百名市民到場參與。

會上有不同界別人士上台發聲,如王丹、吾爾開希、律師賴中強及多名在台港人及僑生。其中今年七月初才來台創業的港人King,在台上發表對於香港連日來公民抗命的感受時,不禁流下男兒淚。King表示,政治因素是他決定來台創業的主要原因,他在香港曾多次參與社會運動,「有些事不能只躲在鍵盤後面或是看新聞就完全了解,有些事是我們必須親身參與。」來台灣前曾從事新聞工作的他,認為香港言論自由正逐漸被吞噬,情況非常嚴峻。對於香港警察的暴力鎮壓,King認為這次是個轉捩點,讓平常是政治冷感的人帶來很大的衝擊及反省。他指自己所開設的畫室名為「Freedom」,是指自己來到台灣才能擁有真正的自由。最後他寄語台灣人:「如果日後發生類似太陽花學運的事情,一定要撐住,因為台灣的情況比香港好,香港已沒有轉圜的餘地了,但台灣是有權向中國說不,只要台灣人團結起來,把這個防線守住,不然就會變成今天的香港。」

身為「港澳在台民主同盟」成員之一的國立成功大學政治系教授梁文韜,他表示最初成立時只是想聲援十月一日的「佔領中環」行動,剛巧華人民主書院邀請他在十月一日舉行活動。但由於在九月廿八日淩晨突然宣布提前「佔中」,在同日中午才倉卒決定於晚上舉行聲援大會,而會上所需的器材均由朋友贊助才能成事 。對於警察出動暴力鎮壓,他表示始料不及,「因為梁振英現在的做法是要迫人民變成暴民,這樣便可將他們(警方)的打壓合理化。」又指政府的做法明顯是對市民作出挑釁,「想把香港人激怒,這樣解放軍就可合理地來港鎮壓,甚至對基本法進行進一步的踐踏。」他憂心一國兩制會隨之而瓦解。他又認為這次「九二八事件」後,台灣會更傾向盼能盡早脫離中國的影響,並且台灣的主體意識會更為澎漲。

午夜十二時多,仍有百多名港澳台三地人在自由廣場留守,觀看香港的現場直播,一群互不相識的人,為民主自由而連在一起,是夜秋意漸濃,卻感到一絲暖意。


延伸閱讀

致臺灣人:香港政總抗爭懶人包

香港人給台灣人的10個快問快答

蘋果日報-CNN網站報道警用催淚彈
Viewing all 875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