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生命力新聞
Viewing all 875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打破種姓歧視 達利人不再被遺棄

$
0
0
【記者廖介瑜、王彥文/台北市報導】在印度種姓制度中,達利人(Dalits)是被排除在階層之外,比奴僕階級地位更低的族群。數千年來,他們都被排斥到社會的邊緣。達利人Ravi Kumar(拉維庫馬)創辦印度當地組織Association of Relief Volunteers(救助志願者協會,以下簡稱ARV),幫助安德拉邦省被邊緣化的達利人了解自己應該享有的基本人權,積極為達利人爭取平等的生存機會。拉維先生與以立國際服務合作,於二○一四年四月來台舉辦演講,讓更多人了解達利人的困境與故事。

          


種姓的枷鎖 被社會遺棄的達利人

印度貧富差距大,其中最大的貧窮族群為達利人(Dalits)。印度種姓 制度依階級分為婆羅門(祭司級)、剎帝利(武士和統治者級)、吠舍(農牧商者級)、首陀羅(奴僕級)四種階級,而達利人不被列入任何種姓,被視為不潔的賤民,而且身分世襲。達利人在梵文的原意為「被壓傷的人民」,又稱作「不可接觸者」。種姓制度流傳千年之久,也是一種意識形態,有既得利益者,也有不少人為此受苦。

拉維先生說,以種姓之名,高種姓的人能鞏固自己的社會地位,而大多數的達利人沒有接受教育、沒有土地、沒有乾淨的水、只能從事最有風險、最骯髒的工作,例如搬運垃圾、清理排泄物、處理動物屍體、掩埋火化屍體等,且不斷地受到高種姓的人、甚至是警察的虐待。在學校的教室裡、公車上,達利人不被允許和其他人坐在一起。在工作上也一樣,每個人會去尋找和自己相同階級、種姓的人,這種小團體的現象、人與人之間的差別待遇,即是種姓的差別,許多父母也會深化種姓制度,教導小孩不要接觸達利人。

ARV致力服務達利人 爭取基本人權

雖然印度政府規定不可因種姓或出生地歧視任何人,但是憲法卻沒有明確廢除種姓制度,而這種意識形態也已經深化在人民心中,造成整個國家與社會漠視的共犯結構。拉維先生曾經看到一名達利人向一名婦人討水喝,婦人為了不碰到達利人,只將水從高處倒下,讓達利人用手接水喝;一些寺廟的祭司或僧侶會因達利人沒有發聲的管道而佔婦女的便宜,讓她們當廟妓,而這些行為都會以神聖之名被合理化;非達利人會搶奪達利人的土地,使他們變成奴隸。相對於其他高種姓,貧窮造成達利人普遍沒有知識、沒有資源、沒有領袖、沒有政治力量,達利人在各種場合被歧視、隔離,甚至遭到暴力的對待屢見不鮮。

ARV創辦人Ravi Kumar來台透過演講讓更多人了解達利人的遭遇與境況。

為了把達利人的境況告訴全世界,拉維先生苦學英文,並在二○○一年創辦ARV,幫助達利人和安德拉邦省的住民,替他們建造健康牢固的社區,讓他們不再飢餓、不再被歧視、提供技術讓他們有開發的機會,也讓他們有尊嚴地去享受基本人權。雖然在過程中遇到許多困難,像是Ravi在申請政府機構補助或安排諮商,總會因自己的達利人身分,比別人花更多時間排隊,但仍不影響他的堅定信念。現在ARV的服務計畫包括建造房子、食物安全與健康公衛、婦女協助、兒童教育計畫以及訓練鄉村青年領導能力與技巧。

Ravi Kumar認為,種姓制度的解決方法之一是從教育開始,培養並建立道德觀。達利人在教育方面,因沒有物資、遭到歧視導致就學困難,達利人小孩在校內的營養午餐分配不均,再加上家庭沒有教育觀念,種種因素使他們選擇輟學,而缺乏教育也就容易有非法行為或受到非法組織影響。ARV提供學費、物資、課後輔導,並到學生家裡探訪,並與家長溝通,讓他們了解知識對兒童脫貧的重要性。不少孩子因此開始有了目標,學到知識與紀律,更有八十七位孩子因這個計畫回到學校念書。另外,ARV也幫助達利人將茅草屋改蓋水泥房,因房子也是社會地位的一環,對他們能有提升社會地位的感受,自二○○五年起引入國外志工到安德拉邦省建造房子,迄今已完成二十五戶房屋,另有五十九戶接近完成。

以立國際服務在印度進行建屋工作,替當地居民建蓋水泥屋,改善居住環境。
(照片由以立國際服務提供)

ARV與以立合作 攜手共創達利未來

近年,ARV也和以立國際服務合作。以立國際服務組織長期以「接力」的國際志工方式,推動台灣青年到海外服務弱勢族群,其中「藍天竺地」即是協助ARV的印度建屋計畫。印度政府為協助達利人脫離赤貧,頒令每戶貧民可申請一筆建蓋房屋的補助,但是政府的補助資金並無法負擔建造房子的成本。以立在印度購置水泥、磚塊、鋼筋等建材,幫助達利人一起建蓋他們的家。以立帶領的印度隊伍出隊期間,總共完成兩戶新屋,在離開之後,達利村民沿用房屋建設金,最後總計完成了十戶新屋。

國際志工也會和當地文化交流,改變非達利人的歧視觀念,讓達利人理解自己的價值,提升自身對社會地位的感受。以立內務秘書林胤君說,參與計畫服務的人不只能幫助ARV組織,也能把影響力帶回台灣,將資訊散播給其他人知道,或是把精神帶到台灣,幫助台灣的弱勢族群。ARV注重的主要是人權上的維護,也會和印度國內其他草根組織合作,讓政府知道怎麼幫助人民,也讓人民知道如何爭取自己的權益。

拉維先生與以立國際服務合作,幫助達利人一起建起他們的家。
(照片由以立國際服務提供)


延伸閱讀

以立國際服務

ARV官方網站

印度 ARV 組織與國際志工團隊協助達利族群自力更生




小可樂果劇團 身心障礙孩童舞台

$
0
0
【記者魏嘉葦、趙峻廷/台北市報導】「這個社會如果多一些互相包容、鼓勵和反省,會更和諧。」炬輪技藝發展協會秘書長王美珠,在國小擔任教職時發現及時行善的重要性,因此全心投入慈善工作。二〇〇〇年創立了「小可樂果劇團」,幫助身心障礙的孩童站上了舞台,也撫慰了他們受創的心靈。

      



圖為奇奇歷險記話劇公演成功後王美珠(前排左一)與小可樂果劇團合照

創立協會和劇團 身心障礙站上舞台

「身心障礙的孩子絕大部份是躲在社會角落的,後來我就一直為身心障礙的小朋友工作。」認真教學、投身公益的王美珠,在一九九一年加入了炬輪技藝發展協會創立的行列,希望對身心障礙的朋友們,在生活技能上給他們一些保障。

王美珠說,早期身心障礙法對身心障礙者的各項福利都不夠周詳,希望能透過協會的幫助、關懷、技術培訓,讓他們從心靈走出自我,以及習得一技之長,透過協會做媒介找到工作的機會。

而在一次開會時,身心障礙朋友即興的戲劇表演,讓王美珠發現大家表演得很好,便鼓勵他們站出來、站上舞台,然而身心障礙的朋友們擔心:「好手好腳的,人家都不一定看了,誰還會來看我們?」但王美珠說:「走出來有什麼關係?也許我們走出來,我們能鼓舞更多人走出來,讓更多人正視我們。」

因此在一九九六年,成立了「可樂果劇團」,讓身心障礙朋友站上舞台,用戲劇走入台灣各個角落、撫慰人心。

小可樂果劇團誕生 撫慰受創心靈

王美珠認為,戲劇和藝術能夠讓一個人的心靈有所寄託。二〇〇〇年,在九二一大地震後,為了撫慰受創學童的心靈,可樂果劇團尋找需要幫助的孩童,成立了「小可樂果劇團」,最初由腦性痲痹青少年組成,想藉由戲劇的力量讓他們走出傷痛、走出恐懼。

公文送出後,便有一位腦性痲痹孩子的母親找上門,希望王美珠能為了這群身心障礙的孩子,給他們一個舞台。那時王美珠詢問導演的意見,兩人都覺得還不錯,王美珠說:「就這樣,我們做中學、學中做,幫助他們站上舞台。」

從零開始 學會努力、負責

加入了小可樂果劇團,很多家長才發現他們的孩子原來會說這麼多詞彙,王美珠表示,孩子們在家,或許會因為父母覺得對他有虧欠,難免都會寵他們,「但來到劇團,我要他們自己做任何事情,要懂得禮貌、懂得負責。」

從零開始,他們要學會認字、背台詞、學會肢體的動作,「我們要講一句話,是多麼容易的事情,但對他們而言卻是很辛苦的,甚至一個表演的動作出來,是很困難的。」王美珠說,他們多半講話不清楚,為了要念劇本,需要花上很多的時間,其實他們很辛苦地矯正自己的口齒發音。

王美珠說,利用他們喜歡排戲、喜歡被人讚美,也藉機把他們的壞習慣、缺點都改正。像是一位小胖威利症的男孩,看到東西就想吃,而劇團改正他壞習慣的方法,便是當他伸手想拿食物吃的時候,大家拍手、鼓掌、讚美他:「你會控制自己了。」他就會非常開心。王美珠表示,利用群體的力量和讚美,可以讓他控制自己貪吃的缺點。

受人幫助 也懂得回饋社會

「我們接受別人幫忙,但我們也懂得手心向下。」王美珠說,如果孩子沒辦法做物質方面的回饋給幫助他們的人,至少行動要有所表現。

小可樂果劇團裡有一名自閉症的孩子,雖然在讀書時期是被霸凌的對象,但他寫的劇本內容盡是「寬恕」、「合作」,王美珠說,雖然他經歷了這些痛苦,但他的劇本裡盡是充滿了愛,這是孩子回饋的方式。

也有一次,小可樂果劇團到監獄演出,受刑人會跑去和王美珠說,之後會利用自己學到的一技之長養活自己,行有餘力時,也會加入這樣善心的行列回饋社會,這讓王美珠非常感動,「我不知道他最後是否有做到,但這個善念的種子已經在他的心裡播下了。」

延伸閱讀

臺灣好漾-行善及時 以愛助人的王美珠

炬輪技藝發展協會

小可樂果小小志工大力量



手工袖珍屋 將黏土化為無限可能

$
0
0
【記者林伶潔、吳佩容/新北市報導】一碗一塊錢大小的牛肉麵,雖然很小,但不管是新鮮的番茄、翠綠的青菜、厚實的牛肉跟麵條,全部都按照真實比例縮小,由李伊芳用黏土親手捏製。本來對袖珍製品 一無所知的李伊芳,在參觀完袖珍博物館後,就對袖珍品產生濃厚的興趣,「很好奇袖珍品是怎麼做出來的。」李伊芳說,所以自己買材料、找老師、找書籍,再經過努力研究後,她現在不僅是蜜芋頭娃娃屋網路商店的老闆,還是袖珍品教學老師。她的袖珍作品從日常生活中發想,同時也追求創新,在課程方面也一直有新教材給學生。

      



蜜芋頭娃娃屋老闆李伊芳,將小時候和爸爸的記憶化作牛肉麵攤袖珍屋 。

門外漢自學成為袖珍品老師

十幾年前,李伊芳對於袖珍品完全是門外漢,她只是因為喜歡,就自己買材料研究,因為台灣袖珍市場小,她自己研究了七八年,還去找相關的展覽和老師,還有國外關於秀珍品的書籍。漸漸上手後,她開始開班授課,也會在部落格發表文章,教跟她一樣對袖珍品有興趣的人,後來,越來越多人會去找她討論切磋,甚至是跟她買製作袖珍品的素材。然而台灣取材不易,李伊芳都要從國外採買,所以在六年前,李伊芳開了網路商店蜜芋頭娃娃屋,賣做袖珍品的素材,「人家以為蜜芋頭是賣吃的,但我是單純愛吃芋頭,才把袖珍商店名為蜜芋頭。」

在他的袖珍屋課程中,有一個令她印象深刻的學生, 只要每開一堂袖珍屋課程,不管教的技術是否學過 ,他都會來上課,李伊芳說:「他的技藝其實已經很成熟,但是還是很認真來上課。」李伊芳曾經詢問他是否願意當他助手,但是這名學生單純享受學習的樂趣而婉拒。她的學生除了台灣人,也有法國、美國、新加坡人,李伊芳覺得很特別,每個國家的人其實都有這個興趣。她對於自己的課程也有要求,李伊芳說:「有的老師比較制式 ,但我不喜歡重複,每次都會想新的課程。」

生活經驗成靈感 不斷突破自我

李伊芳製作袖珍娃娃屋的靈感都是來自生活周遭的經驗,像是牛肉麵攤袖珍屋是來自於她的兒時回憶,父親以前大夜班下班後,十點才回家,就會手牽手一起去廟口的麵攤吃一碗麵,李伊芳說 :「是一種很幸福的感覺,所以我就把這個記憶帶入我的作品。」



小房間袖珍屋是李伊芳上台北所租的小雅房,是屬於李伊芳人生的小轉捩點。當時是一九九九年,她覺得台北的設計公司較有發展空間,剛好當時意識形態廣告公司另成立一家獨立的網絡設計公司,有幸被網羅進入,後來是因為結婚,才退租當時承租的雅房。



李伊芳就讀朝陽科大視覺傳達設計系,曾任職於知世網絡設計公司、誠品書店和意識形態網絡設計公司的網頁設計師,對於設計一點都不陌生,現在她專注於蜜芋頭娃娃屋,當一個設計與技術兼具的袖珍達人,捏出她的興趣與未來。

每個娃娃屋通常都要耗十二到十六 小時,李伊芳認為支撐他不斷設計、製作、捏製袖珍屋的動力是因為很愛袖珍品和對於這工作的熱忱,每次的創作都是突破。 對於最得意的作品她覺得還好,「以前讀設計 ,就有個觀念,不要滿足於現在設計,我完成作品後都會忘掉作品,重新期待下一個作品的完成。」

製作袖珍品其實需要掌握很多技巧,李伊芳覺得製作袖珍蛋糕體最難,難是難在蛋糕裡面的切面要夠真實,像是黏土的硬度、怎麼下刀最自然。還有在製作袖珍榴槤時,也要用小針一根根的把果實外表的刺度,給精確地表現出來,有時候一不小心就會受傷。

每一個小巧的細節,李伊芳都拿捏得恰到好處,就像圖中的袖珍牛肉麵。

從授課開店到出書

在經營蜜芋頭娃娃屋的過程,李伊芳也碰過困難,像是商品的開發、同業競爭壓力、如何壓低資金又能兼顧品質、還有客服方面,在客服方面,她說網路商店只賣材料包的原因是怕有人損害做好的袖珍品,怕會有糾紛,所以若有客人堅持要完成品,她都建議客人親自來跟她取貨。

今年六月初,李伊芳將出一本書,是關於袖珍屋的製作,「想說沒做過,試試看,給自己找麻煩。」剛好她有認識的出版社,有邀約她就決定了,讓更多人能看到袖珍屋的魅力。


延伸閱讀

袖珍屋網站

賦予黏土新生命 創造擬真小宇宙 

袖珍博物館官方網站 



無腿小泳士 游出精彩人生

$
0
0
【記者柯芳辰、陳彥文/高雄市報導】「嘩──」一聲聲躍入泳池中濺起的水聲迴盪在夕陽中的鳳山游泳池,高雄市游泳委員會鳳山訓練班的學員每天放學後都這裡練習,和其他游泳隊不同的是,這裡的學員有一半都是身心障礙的小朋友,雖然在陸地上行動不便,但在水中,他們得到更多的自由。

      


克服困難 從游泳中找到快樂

「與其躲在黑暗的角落等人丟銅板,不如自己走出去」教練梁國禎說,當初因為朋友想讓自己患有腦性麻痺的小孩學習游泳,便請他教小孩,雖然最初教了八個月才學會游泳,但在二○○二的釜山亞運,卻差點破紀錄,而口相傳之下,家長逐漸帶著小孩來向他學習游泳,便開始帶起了殘障游泳,現在與其他五、六個義務教練,專心帶著這些身心障礙的小朋友,梁國禎說,不會因為這些小朋友的狀況特殊,訓練就比較輕鬆,游個七、八千公尺對他們來說是家常便飯,但他說,並不是要要求小朋友學了游泳之後,變得多厲害,而是要讓他們透過復健,能夠自理生活,不需要麻煩別人。

梁國禎說,曾有學生因為患有重度腦性麻痺,只有左手能動,但可以僅靠著左手揮動來游仰式,游一、兩個小時都不會累,也有學生因為生病沒辦法走路,一開始被家長抱著來,透過游泳復健之後,現在都是自己一拐一拐走過來的,游泳除了能夠幫助他們復健,在學習游泳的過程中,也得到很多快樂。

無腿小泳士陳亮達不畏困難,學習游泳九年,現在已經能游出高難度的蝶式

陸上不方便 在水裡與常人無異

在這裡,一般的學員和特殊學員各約二十五人,大家的相處都很融洽,會互相幫忙,家長也都能接受游泳班裡有特殊的孩子,梁國禎說,小朋友來這裡可以交到朋友,互相切磋比賽,有競爭才會練習、進步。

學員之一的陳亮達,今年只有十二歲,天生就沒有雙腳小腿,右手的食指中指無名指併指,他從三歲就開始學習游泳,最初根本不敢下水,學了八個月,才進入狀況,梁國禎說,一般的小孩子只要二、三個月就能學會游泳,但身心障礙的小朋友則要花上八個多月,過程雖然辛苦,但付出的汗水是值得的,陳亮達常常和其他正常的小朋友比賽,卻從來沒有拿過最後一名,而他的努力也讓他拿到二○一三年的總統教育獎。

慢慢進步 家長感到欣慰與驕傲

另一名學員趙昱翔,因為患有白血病,身體虛弱,腳部僵直,不太能走路,一開始是由阿嬤背著來游泳,一開始會怕水、腳部也常常抽筋,學了三年的游泳,除了身體變得比較健康之外,個性也變得開朗許多,也能自己一跛一跛的走路了,看著趙昱翔的進步,每天帶他來的阿嬤說,雖然很辛苦,但十分值得。

學員賴昱翔(左)因為患有白血病,腳部僵直,最初需由阿嬤(右)抱著來泳池,
透過游泳復健,已經能夠自己走路

許多家長站在泳池岸邊,看著自己的孩子從掙扎、怕水,到現在宛如一尾蛟龍在水中穿梭自如,臉上滿滿是欣慰與驕傲的表情,而下課後,學員們互道再見,臉上滿滿的笑容,雖然脫離水中,又變回被束縛的身體,但游泳帶給他們的快樂,已經寫在他們的臉上。

梁國禎說:「這些小孩在社會中沒有人關心,但在這裡可以找到尊嚴和笑容」,他和其他教練建立一個讓身心障礙的小孩子有發揮空間的平台,鼓勵他們只要努力,也能像夕陽下的水波般閃閃發亮。


延伸閱讀

殘障小泳將陳亮達 力爭上游帶給全家歡樂

腦麻冠志、冠寧 「泳」不認輸

游泳復健 腦麻兒找到自信

35名好小孩獲獎 表揚身障勇敢故事



桃園愛鄰舍 端正品格成就未來

$
0
0
【記者趙峻廷、魏嘉葦/桃園縣報導】 有感於台灣社會青少年問題與日俱增,犯罪年齡層下降至國中、國小孩童,來自學校教育以及原生家庭的問題層出不窮,林雄堅牧師創立桃園縣愛鄰舍協會以及陪讀班,除了照顧孩子們的生活之外,也為他們補習上課,透過遊戲互動讓他們了解人與人之間相處的模式,不僅端正他們的人格,也培養他們成為未來國家領袖。

     



深受啟發 正視兒少問題

林雄堅牧師夫婦於一九九一年從美國回到台灣。透過閱讀中國時報,林雄堅得知有一對夫婦,因為體認到兒童青少年的問題,於是將原先設立的補習班收了,並且把整棟大樓改建成青少年的中途之家,照顧沒有健全家庭的孩子們,從而深受感動。林雄堅也曾拜訪過他們,他說:「看到他們對於每個進入中途之家的孩子都很了解,如數家珍,並且認為照顧這些孩子是很有意義的事,這件事深深的觸動了我的心。」

一九九八年白曉燕命案爆發,根據當時的新聞報導得知主嫌陳進興等人是因為在青少年時期的「黃金陪半年」缺乏妥善照顧,而導致日後的人格偏差,林雄堅更堅定了自己的信念,認為如果想要為社會做些有意義的事,那就要從兒童青少年開始著手,因此二○○二年三月,在一群志同道合的大學生志工的熱情籌備下,成立了桃園縣愛鄰舍協會,培育這些國中、國小的孩童成為未來世紀的領袖,而也因為任教於中原大學,因緣際會下認識許多大學生,漸漸的林雄堅便產生了請他們當家教,陪伴孩童的想法。

學生在下課後來到愛鄰舍,除了有志工的愛心陪伴,也有大學生幫忙輔導課業。

儘管過程受阻 仍舊勇往直前

然而剛開始因為還在摸索階段,不曉得要如何照顧國中、國小生,因此在面對孩子們情緒化的行為時,志工們也曾感到頭痛,但是只要一想到陪伴工作對於國家未來是有幫助的,就覺得許多的困難都不再是困難,因此原本被視為難以解決的問題也都迎刃而解。

曾經有位嚴重情緒障礙的國小男生,因為沒辦法控制自己的情緒,甚至還會打人,所以他只要去到哪個安親班,那邊的孩子就會退班,導致老闆還退錢拜託他別去,否則沒辦法繼續經營。這樣的一個孩子,即便在學校也是被邊緣化,所以父母很擔心,直到被送到陪讀班,透過志工們與他的互動和遊戲之後,情緒才慢慢趨於平緩,也漸漸的開始喜歡讀書。

對於孩子們的生活照顧,志工們也不遺餘力,考量到某些孩子因為缺乏原生家庭的照顧,單身的志工們便合租套房,讓有需要的孩子一起住,既照顧他們的生活起居,也能教導他們生活常規,進而達到端正品格的效果。

意外開啟合作 意料中改善社會

二○○二年愛鄰舍協會成立之初,一直都是在做國中課輔班,然而林雄堅表示,由於發現要端正正值青春叛逆期的孩子太慢,他便產生了將教育往下扎根的想法。正在苦惱不曉得該怎麼做的時候,愛鄰舍協會中的一位志工,將國中、國小生陪讀計畫的文宣發到仁和里里長辦公室,意外的開啟了合作的機緣。

「在二○一一年之前,我們沒有陪讀班,都是在做國中課輔班」林雄堅說,「沒想到里長也非常認同我們的理念,剛好他也想改變眷村舊有的風氣,於是就和我們一起成立了陪讀班,互利互惠。」透過陪伴的工作,為社會帶來正面的發展,一年來幫助了六千多位孩童,不僅減少青少年犯罪問題,也因為陪讀班的風氣,改善了眷村舊有的負面文化。

未來除了希望能解決原生家庭的問題,而成立寄宿學校的想法外,桃園縣愛鄰舍也開始注意老年人的需要,開始日間照顧班,期望在未來能把「兒童、青少年與老人」兩個領域結合在一起,變成一個為社會帶來正面影響力的園區。


延伸閱讀

中華基督教救助協會-「午安.希望」2013弱勢家庭兒童課後陪讀計畫

澳圖書館推“陪讀狗計劃” 幫助閱讀障礙兒童

新北市「育兒知識館」 伴讀從小做起



蘆少關懷青少年 讓愛不中輟

$
0
0
【記者王彥文、廖介瑜/新北市報導】帶著靦腆的笑容,緊張害羞地說著自己的故事,阿倫今年十六歲,是一名間輟生。國二開始不喜歡去上課,後來又跟著廟會出陣,漸漸很少去學校。國中肄業的他在外工作之後,面對社會的壓力,有了重新復學的想法。在間輟期間,幫助他最多的是蘆洲少年福利服務中心的社工珮珮,傾聽他的心事並給予鼓勵和支持。蘆洲少年福利服務中心設有許多開放設施,提供青少年紓解其課業與生活壓力的活動空間,社工也會進行外展服務,接觸離家、遊蕩街頭的青少年,了解他們的處境並給予適當關懷與協助。

      



陣頭少年不愛念書 社工用愛改變

阿倫國二時覺得老師嚴格又嘮叨,上課對他來說是一件很無聊的事,後來透過朋友介紹加入廟會陣頭,更少去學校上課。阿倫想要去出陣的原因除了覺得威風,外加從三歲就常常跟著阿姨去進香,對陣頭充滿好奇和興趣。從國二開始,在陣頭待了一年多,拿菸、拿檳榔、拿酒是阿倫的工作,過程中,阿倫以為認識了許多能稱兄道弟的朋友,但後來發現彼此對未來的觀念和想法很不一樣,沒有共同的理想。久而久之,阿倫認為這不是他想要的,便離開陣頭。

阿倫當時選擇輟學,讓家人很不諒解。家人認為國中是義務教育,應該要拿到畢業證書,他卻沒有做到。同學也曾好言相勸,仍然沒有改變他當時的想法。國中肄業後開始工作,體悟到社會並不如自己想的那樣自由、美好,應該好好把國中三年讀完,才有辦法找到一份穩定的工作。回想這段時光,阿倫感到相當後悔。

除了自身體悟,蘆洲少年福利服務中心的社工高珮熏更是在人生道路上拉了阿倫一把。當時阿倫除了翹課也會翹家,讓媽媽很擔心,便拜託里長帶著他到蘆洲少年福利服務中心,希望認識新環境後能有所改善。回想起對阿倫的第一印象,社工高珮熏笑說:「天啊!他有洗澡嗎?」是一個留著長髮、安靜的少年,她覺得跟著媽媽一起來的他一定是個孝順的孩子,只是需要很多的引導。之後,她常聽阿倫說心事、煩惱,連感情問題都會一起討論,也會幫他分析許多人生的困難和問題,對阿倫而言,高珮熏不只是社工,更是他的好朋友。

社工尋找中輟少年 將服務向外拓

蘆洲少年福利服務中心是新北市政府社會局委託天主教善牧基金會辦理,提供新北市十二歲以上未滿十八歲之少年相關的福利服務。一百多坪的開放空間,青少年每天下午四點到七點可以來這裡使用設備,包含攀岩場地、KTV、烹飪空間、視聽、遊戲室及團體活動室等活動空間,提供青少年輕鬆的環境,讓他們能夠紓解生活與課業上的壓力,晚上則會有自主學習的夜間社團。

除了據點經營,六位社工會個別輔導少年,另外還有團體工作。社工到學校會把一群比較不願意讀書且已經完全中輟的孩子聚集在一起,然後給予他們輔導的課程。接受蘆洲少年福利服務中心幫助的青少年部分是自己來到中心,有的則是社工到三重、蘆洲地區,地毯式的搜索去了解並評估哪個據點可能是最多少年聚集的地方,每個禮拜即在該處做定時定點的服務,給予適當的關懷與協助。在服務據點也提供就業訊息、職業訓練等相關資訊,並有專人提供即時服務與個別輔導。

蘆洲少年福利服務中心自主學習的社團提供多元豐富的活動,老師也會教青少年學習烹飪。

蘆少陪伴少年成長 找回生活目標

阿倫說,蘆洲少年服務中心對他最大的幫助是讓他重新認識自己,社工高珮熏常和他討論未來規劃以及人生理想,使他漸漸找到生活的目標。今年阿倫打算復學念完高中,也有在考慮是否繼續升大學。談到夢想,阿倫笑著說,未來想要坐在辦公室上班,打著領帶、開著名車,期望自己成為律師或總經理。如果要朝這個目標努力,他了解讀書是一個必要的路程。家人知道他要復學也給予很大的支持和關心,他說,「只要有心就可以讀下去」。對高珮熏而言,阿倫也給她很大的信心,她堅信只要給青少年一點時間和空間,他們一定會願意改變。

社工高珮熏說,一般人對中輟生的印象都是一群壞孩子,叛逆、翹家、輟學,但其實在他們的背後都有一顆受傷或是不健全的心,需要更多的關心和引導,讓他們正視自己的未來,重拾學習熱忱。而隸屬善牧基金會的蘆洲少年福利服務中心,除了為中輟生設計創新、適性的課程,並透過多元、活潑的教學方式及運用個別化的陪伴輔導,讓孩子改變態度,不單單只是訓練他的專長,更從心理上的陪伴、傾聽,讓他們打從「心」底重新出發。社工高珮熏說,對於青少年最重要的是是持續的關心與陪伴,真心對他們好,他們也會願意放下心防。很多少年家庭並不完整,沒有人告訴他們什麼是愛,我們可以告訴他們怎麼愛人,讓他們也懂得怎麼愛別人。


延伸閱讀

蘆洲少年福利服務中心

天主教善牧基金會

蘆洲少年福利服務中心開幕,L.Y!SAFE 給青少年第二個家



立委投票指南 讓你知道該投誰

$
0
0
【記者郭昱辰、陳葛泉成/台北市報導】在民主社會中,我們都能投下神聖的一票給心目中最適合的候選人。然而大家知道立委當選後,做了多少事嗎?大家曾想過,候選人們背後有多少財力、有多少政治獻金來支撐選戰?立委投票指南告訴你立委的出勤狀況,並推出「政治獻金圖表」,帶你看看政治人物錢從哪裡來、花在哪裡。

      



網站上有立委的詳細資料,讓民眾能有判斷依據。(圖片截取自立委投票指南)


什麼是「立委投票指南」

大部分民眾對政治人物的印象還停留在媒體報導、政黨宣傳上。但對於立委平時都做了什麼、推動了甚麼法案,卻一知半解。立委投票指南發起人駱勁成表示,以立法院網站為例,操作不便、資料分散,有價值的資料大多分散在好幾百頁的電子檔中。這樣的呈現方式,恐怕就算民眾有心,也不太可能主動去了解。

因此,駱勁成決定做出一個簡單明瞭的網頁,方便閱讀也容易讓大眾轉發討論。網站資料來自於立法院、監察院、中選院等開放資料。工作團隊將這些資料加以消化吸收,並用簡單易懂的圖表、表格來呈現。「立委投票指南」就像立委的成績單,告訴你哪些立委常缺席、哪些立委不投票、立委收了多少錢?花在哪?將立委平時的資訊量化,呈現公正、公開的數據,成為民眾投票的「指南針」。

立委投票指南以電腦程式運算,來處理立法院、監察院及中選會的公開資訊。詳細列出了第八屆立委們的資訊,包括選區、法條提案、投票表決、立委出缺席狀況等。並完成「政治獻金圖表」,羅列出立委們的財源來自哪裡、財力大小、收入與支出比例,並有三大角度來幫助民眾分析資料--「選舉宣傳佔總支出多大比例」、「拿政黨越多錢,就越不敢脫黨投票嗎」、「營利事業占總收入多少」。

創建者駱勁成與他的立委投票指南
立委投票指南緣起

立委投票指南發起人駱勁成,從小不關心政治,直到聽從大人的話投下自己的第一票時,才感到迷惘—候選人是誰?他做了什麼、立場是甚麼、是否有為民發聲?他說:「我覺得得來不易的民主被我這種不懂的老百姓浪費了。如果民主制度是好的話,那它一定還少了什麼。」

二○一三年,駱勁成任職的公司大規模裁員,同時關廠工人案引爆。這些實例,讓他認為社會的不公不義,直接或間接地來自有缺陷的法律。而一般人民在體制內的改變方法就是投票選立法委員,但因資訊的不對等,常受到媒體、家人、朋友等影響判斷,甚至因為不了解乾脆放棄投票。因此,駱勁成決心提供一個好的輔助工具,來幫助台灣人民投票。


投票指南的現狀與未來展望

立委投票指南目前仰賴「願者入坑」的模式運作。即有興趣、志同道合的朋友們,都可以加入工作團隊。並依個人專業或興趣,選擇自己想要的工作。如網站架設、資訊新增、錯誤修正等。並以兩個月一次的見面會議發表成果、分配工作。

在現階段,已有越來越多的網友會來網站查證,甚至新聞和電視節目都開始引用立委投票指南的資訊。駱勁成表示,未來希望進一步整合立委的政見與實際作為,並邀請立委對提案和表決結果進行說明。期許立委投票指南隨著民主的進步,不斷繼續進化、延伸。

立委的政治獻金收入,都被用圖表的方式展現出來 一目瞭然。
(圖片截取自立委投票指南)


延伸閱讀

立委投票指南網站

立委投票指南—意見回饋

蘋果日報:政府管太多 查政治獻金 竟限現場看



盲用備忘錄 點記事讓生活更方便

$
0
0
【記者呂佳燊、李明翰/台北市報導】生活中常發生很多需要突然記下來的事情,以免自己忘記,黃色的便利貼是我們暫時記事情的小幫手。但眼睛看不見的盲人,該怎麼記下事情,防止自己忘記呢?葉銘杰想出點記事的設計概念就是盲人專用的便利貼,讓盲人也能無障礙地記下事情。使用上方便容易,只要用手把浮凸的顆粒按下 ,點記事上凹凸的顆粒就可以為盲人記下事情了。

       



點記事設計者葉銘杰認為點記事可以幫助視障者隨意記下資訊,如同一般的便利貼功能

生命經驗造就輔具設計

從小熱愛設計的葉銘杰,大學和研究所都就讀台灣科技大學,大學畢業時母親得到癌症,幾年後爺爺的過世,這些重大的變故在他年輕的生命中出現,讓他更清楚了解生命的價值,也改變年輕的他對設計的想法,不再只是為生活的樂趣設計,更是要讓設計成為幫助生命的輔具。

希望能用自己設計的力量,幫助社會上需要的人們。葉銘杰閉上眼睛思考設計方向,他發現自己如果看不見,基本生活上會碰到哪些困難?而當他要記下一些想法時,像往常一樣隨手記錄下關鍵字,卻驚覺如果眼睛看不見就無法寫下文字。日常生活中,隨手在便條紙上簡單寫幾個字稀鬆平常,但盲人卻無法簡單的完成,因此開始嘗試設計幫助盲人解決這個問題。

點記事的逐步演進

一開始的構想朝著軟性材質的方向思考,由於目的是讓視障者隨手紀錄,希望視障者操作點記事時不需要額外工具就可以隨手紀錄,只要用手按壓軟性材質並且定型,做為替代書寫的方法。想到餐桌上的隔熱墊的橡膠材質,加上與一般便條紙一樣外型的黃色方形為外觀去設計,簡單的想法,做起來卻遇到很大的困難。第一次的雛型是做成像電腦鍵盤一樣大小,但體積龐大很難攜帶,而改成A5大小多張形式串連成一串,可是因為每張點記事都有厚度,無法順利串起,串的鐵環也會傷害點記事,最後是以一張A5的點記事為最後成品。

不斷改良的過程,葉銘杰希望能真正符合視障者的需求,不造成困擾。而他的設計方法是很「黑箱」的,意思是把自己關起來獨自思想改進設計的缺點,是有效率的方式,比起人多嘴雜的意見,他選擇相信自己的直覺。

得獎與盲人鼓勵增加信心

在二O一O年獲得台灣國際創意設計大賽,和二O一一年的德國iF產品設計獎百大設計的肯定,讓葉銘杰覺得把自己閉關起來的設計終於被看見,得到肯定。他認為不論有沒有得獎能讓自己的設計被看見是很開心的事,設計的過程就像懷孕一樣,最終的成品是自己辛苦產出的孩子,令人感動。

而得獎後,學校有一名視障的行政人員主動聯絡葉銘杰,表示想跟他聊聊天並且了解點記事這個設計,視障的行政人員的支持給了他很大的鼓勵。葉銘杰的點記事讓視障者有興趣,並也期待未來有天能量產,造福視障者的生活。

設計是站在別人的角度思考

葉銘杰回想自己的設計生涯,他認為站在他人的角度客觀的思考是必要的能力,盡量去除自以為是的想法,然後盡最大的努力去關心和接觸想幫助的人事物,弱勢族群會需要什麼?要如何改善他們的生活?而這些思想不是趕在設計創作之前才能做,而是要在自己的生活經驗裡累積。

生活上的觀察是幫助設計的重要關鍵,過去體認到對生命的價值也讓他學到幫助和關懷為出發的設計,在我們身處的社會,是很重要的力量。未來他會繼續朝設計邁進,他期待自己能設計出更多能輔助生活更便利的設計。


延伸閱讀

iF產品設計獎

點記事形象宣傳片

點記事設計概念




你被服貿了嗎 上網就知道

$
0
0
【記者郭昱辰、陳葛泉成/台北市報導】今年四月,服貿議題吵得沸沸揚揚,甚至引發了「太陽花學運」的學潮。對於服貿,你了解多少?服貿協議的簽訂,會對你帶來多少衝擊?零時政府推出「你被服貿了嗎」專案,只要到網站上輸入公司行號或營業項目,就能在三十秒內輕鬆查到服貿對你帶來什麼影響。服貿條文看得霧煞煞?服貿協議真的利大於弊?快上網搜尋「你被服貿了嗎」,一目了然服貿議題。

       


「你被服貿了嗎」告訴你如何受影響。(圖片截取自「你被服貿了嗎」網站)

什麼是「你被服貿了嗎」

網站創辦人nchild,是個跨領域網路工作者、議題懶人包作者及講者,略懂廣告、電信、智財,曾發起消費者熱線、推動網路中立性立法等社群。因為之前有製作過圖文懶人包的經驗,感於服貿條文複雜難懂,於是運用之前將資料化繁為簡的概念,提議開發一個簡單易懂、能夠讓社會大眾輕鬆了解服貿議題的網站。

nchild表示,服貿協議會帶給台灣民眾很大的衝擊。但想了解一下服貿議題時,卻常因文本與附件的文字艱澀、複雜難懂,而缺乏進一步了解的興趣與動機。或是轉而尋求懶人包,獲取一些片面、可信度較低的資訊。到最後,對服貿議題仍一知半解。

「你被服貿了嗎」網站,能提供的查詢服務,讓你輕鬆知道服貿協議對你會有什麼影響。只要輸入公司名稱、統編,或營業項目代碼,就可以查詢營業項目是否為受影響行業。

輸入關鍵字後,結果可能是「你沒有被服貿」──網站會告訴你公司還未被納入服貿協議的範疇中,但也會提醒你這不代表你不會受影響;若結果是「你被服貿了」,網站則會列出協議簽訂後,中國資方是否能進軍這個產業、中國工作者是否能進入台灣,或台灣消費者到中國會有怎麼樣的待遇。想更詳細了解的話,網站也提供原始的條文,讓你可以看看服貿協議放寬了甚麼限制。

「你被服貿了嗎」創辦者nchild(中)及其團隊成員,
讓民眾在網絡上了解你是否被服貿了。
不僅如此,最後還有「針對服貿,你服不服」的投票活動。只要按下投票,就可以看看大家對服貿協議的感受,也可以在更下面的留言選項中發表自己的意見。若想對服議題有更多了解,還可以點入「我想更了解服貿」或「我想對服貿採取行動」的超連結。

「你被服貿了嗎」網站,透過迅速查詢自己所處的行業是否受影響之結果,迅速地建立民眾與服貿議題的關聯性,並於查詢結果中,用簡單明瞭的方式說明協定內容,降低此議題的關注障礙,讓大家更清楚的了解服貿議題的影響。





網站起源與現況

政府推動服貿的過程中,便有衝擊評估的機制。當初的想法是「行業對照本」,即為比較服貿協議對各行業會造成什麼影響,這就是「你被服貿了嗎」的發想背景。行業對照本應是政府提供,卻遲至簽署半年後方有初稿,為了補完政府應做的功課,讓民眾先知道是否受影響,以便進一步評估表態,楊孝先便著手規劃「你被服貿了嗎」。

網站的籌辦,先以「黑客松」會議,透過召開的會議,工作團隊進行意見交換、工作分配。再以網路作業共同架設網站、整合資料。據nchild估計,參加過黑客松會議的成員約有三十名,網路作業的成員共有十名。資料來自於服貿協議附件、政府行業對照表初稿及公司行號開放資料。楊孝先表示,基本上官方資料可信度多少,網站可信度就至少有多少,且佐以團隊成員逐條審查,理論上更為可信。

「你被服貿了嗎」開站兩天,便累積了六萬人次的瀏覽量,至今一個半月,已有超過十二萬名使用者。nchild說,網站將會陸續依照使用者回饋,進行維護、更新。


延伸閱讀

你被服貿了嗎

服貿協議行動方案

零時文播



「勞動服務」 用台語唱出自主精神

$
0
0
【記者賴佩璇、夏亞凡/台北市報導】在台灣眾多社會運動場合出現的「勞動服」樂團,運用「唸歌(Rap)」方式再加上台語演唱,歌曲具有濃厚台灣鄉土味道,歌詞也緊扣社會議題。在苗栗縣長劉政鴻遭學生「丟鞋」之後,勞動服務和優雅農夫音樂工廠一同合作,編寫出充滿時事議題的「讓鞋子飛」一曲,「流鼻水用服貿, 咳嗽用服貿。...原子能核爆,別逃別逃。憲法就是我們家的下水道,談情說愛我都監聽得到。」歌詞包含苗栗大埔案、馬王政爭、監聽、洪仲丘案、核能及兩岸服務貿易協議等。

      



勞動服務在鄭南榕殉道二十五週年紀念音樂會上演出

長期關注各類型社會議題

勞動服務團員是由原本「拷秋勤」樂團團員 Fish LIN、尤寶,再加入DJ Charles 及吉他兼主唱聖哲所組成。團員林家鴻(Fish LIN)說,「想要完全以自己的母語(台語)來創作,勞動服務創作偏重鄉土、人文,旋律性較強。」

勞動服務於二〇一三年成立,最初是參加由非政府組織「我是人,我反核 」舉辦的活動。這場活動於每週五晚間六點在中正紀念堂自由廣場舉行,讓反對核四續建的人民,有一個發表意見的管道。

除了反核之外,團員們關注多元社會議題,像在二〇〇四年參加林強舉辦「青年國是非會議」,即以環境保育為主題創作出〈逆天〉一曲,「地球圈的環保生態受到長期的破壞,溫室效應,極端現象,一個個接踵而來,不明的熱浪,威力一年比一年還強,不敢想,不敢望,我不能接受這現象。」表達人類過度使用資源造成地球的傷害。

而另一首〈鄉間涼風〉是有一次去桃園表演,為一個名叫「三坑仔」的地方所作的歌曲。「庄腳囝仔兮笑容,是那呢啊古錐,毋免線上遊戲,嗎是玩嘎足歡喜,都市,垃圾兮空氣,常常乎人未喘氣,若有閒,來這行行,心情才會開。」歌詞寫出小孩子知足常樂、鄉村生活樸實以及與都市環境汙染的差異。

林家鴻表示,自己創作一首歌名為〈起乩〉,曲風是運用廟會中的北管和Hip Pop做結合,主要想要表達出「政治人物一拿到麥克風就像起乩一樣,自以為講的話就是代表人民。」在現今台灣社會中政黨對立的情況之下,立法院院會像是八點檔連續劇般煽情,而媒體記者則像是乩童與案頭一樣為政治人物擔任「即席口譯」的角色。

歌曲收錄至《不核作臺灣獨立音樂反核輯》

核能的存廢在台灣始終是大眾所關注議的議題之一,而二〇一三年由綠色公民行動聯盟以及反核獨立音樂界人士,共同發行《No Nukes! Long Play!不核作臺灣獨立音樂反核輯》專輯,表達對於「核電歸零」的訴求。

勞動服務的主視覺,是此樂團的商標。
專輯之中收錄勞動服務〈核邪〉一曲,歌詞「輻射水無滋無味,一嘴一嘴飲,舉頭看無原本清氣的天,大地動,引起一場TSUNAMI,原子爐爆炸,爐心歸的煬去。」寫出對於台灣興建核能發電廠的擔憂。

林家鴻表示,歌曲命名為〈核邪〉,概念是來自蘭嶼達悟人對核廢料的稱呼「Anito」,意思就是「惡靈」、「邪靈」。「這首歌想告訴還沒站出來反核、甚至是支持核電的人,核能是個很邪門的玩意,你愈鐵齒,就愈會出事。」

公民運動 人民自主思考議題

林家鴻 表示,樂團在三一八太陽花學運之前就與黑色島國青年陣線有過合作,一起前往立法院表達訴求。他說,「台灣人民應該要有獨立思考能力,平時就要關心,不是選舉時期才參與政治,選完後也要監督。」

「我們現在所享受的民主自由,並不是從天而降。」林家鴻 說,小時候聽聞父執輩參與美麗島事件,對於自己影響深遠。勞動服務有一首歌曲「人權地景」,是想要對老一輩為民主自由奮鬥的人民致敬。「血汗滴落土,燭光照著坎坷來時路,超越了悲苦,作伙大聲合唱美麗島。毋倘未記,毋倘未記,毋倘未記,毋倘未記。」歌詞表述出希望台灣年輕人不要當一個沒有歷史記憶的人。


延伸閱讀

勞動服務官方臉書

勞動服務INDIEVOX

激進工作室



動物非娛樂 明信片守護動物

$
0
0
【記者白芳羽、王若嵐/台北市報導】台灣動物平權促進會(簡稱動平會)一直以來以「動物不是娛樂」作為主要推行的議題,他們認為動物表演、動物餵食、動物騎乘、動物觸摸、動物釣撈以及非人道動物展示都是變相的動物虐待。從一月底開始,「明信片守護動物行動」這個活動希望推廣「拒絕消費動物戲謔的場所,協助為殘忍的演出畫上句號」,用明信片來分享、凝聚公民的參與力量為動物痛苦發聲,表達守護動物的心意。

      



理事長林憶珊(左)以及秘書長萬宸禎(右) 手持動物平權促進會的明信片及簡章小報

互補相伴 動平會發展漸入佳境

台灣動物平權促進會由協會理事長林憶珊及秘書長萬宸禎於二O一三年十月二十二日正式成立。動平會以動物權和動物福利為基礎,並致力於推動動物平權教育,透過人道關懷,希望能激發人們以實際行動成為動物與大自然守護者。動平會除了致力推動議題之外,也將生命教育列為協會衷旨,如反動物實驗、動物娛樂以及純素主義都是協會努力的方向。

兩人先前都在關懷生命協會工作,因而開始了共同創立動平會的緣份。林憶珊負責議題的推動,而萬宸禎則是負責教育的部分。林憶珊認為,台灣社會對於動物的關心範圍時常只以狗貓為主,但其實還有很多全方面的動物議題、動物娛樂、純素飲食(少吃肉開始)等日常生活中就可以付出的行動來關心動物,因此她希望能藉由這些議題與觀念的推廣教育,讓動保的版圖能繼續擴大。

商業農場 營造歡樂錯覺

關於動物娛樂以及農場動物,林憶珊及萬宸禎說,生態農場時常帶給大眾錯誤的引導,讓許多消費者覺得動物們喜歡這樣的愛撫、觸摸、騎乘及餵食,因此容易讓人忽略這些假象背後動物們真正的處境。

動物不是娛樂明信片 《豬仔的故事》以及《鯨豚的故事》
動平會在一系列的田野調查中發現,有些商業農場會故意讓動物忍受飢餓以取悅消費者,讓牠們拚命向遊客討食。除此之外,超時工作、生活環境不佳以及限制行動都是這些動物所面臨的問題。以奶牛為例,動平會在田野調查中觀察到有些商業農場一次就讓百位遊客排隊擠奶,由農場員工教學。不熟悉擠奶作業的民眾輪流擠奶,對於牛隻羊隻都是一種折磨。我們也常常忽略了這些鮮乳的來源並不是自然就能產出,而是要讓牛羊懷孕,不人道的將母子分離,才有乳源出產或是讓觀光客體驗。

萬宸禎也說,許多理論顯示人們是喜歡親近動物與自然的,也對於動物懷有悲憫心,不忍讓動物受苦。所以當人們到農場去看表演、去做體驗時,很多時候其實只是不了解動物背後的處境。所以動平會希望能從消費者這塊開始,喚起大眾對於動物保護的意識,真實地去瞭解這是一件讓動物受苦的事。

動物表演 鯨豚身心受創瀕崩潰

鯨豚表演為動物帶來的傷害很大,一開始從野外捕捉野生的鯨豚,就已經造成相當大的死亡率,且鯨豚的聽力非常敏銳,表演時觀眾的喧嘩聲讓他們崩潰,過多壓力的積壓讓許多鯨豚飽受胃潰瘍之苦。海洋公園的經營行銷也時常將鯨豚表演包裝得很歡樂,家長與孩童都能度過美好的時光,海獅海豚們也快樂的表演。所以對於人們,這樣的表演就成為童年的快樂記憶;而長大的下一代父母也將這樣的經驗及回憶帶給他們的孩子,也就導致這樣不人道的鯨豚表演將繼續無限循環下去。

萬宸禎也提到《黑鯨》這部紀錄片,影片是在記錄一隻在美國佛羅里達海洋公園的表演殺人鯨(虎鯨),從牠在野外被捕捉,到訓練的期間發生了攻擊訓練員造成傷亡的意外。這部紀錄片是在討論圈養虎鯨的影響,虎鯨從來沒有在野外殺死人的紀錄,只有在圈養環境裡才出現這種行為。雖然也有一些海洋世界反駁這樣的說法,但是這部紀錄片中無論是訓練員的說法或是這些動物所面對的待遇都讓觀眾對於人工圈養鯨豚以及動物表演的認知帶來巨大的衝擊。

守護動物行動 拒絕動物娛樂

為了讓更多人知道動物娛樂背後的真實處境,動平會以兩張不同的照片與圖畫製作守護動物行動明信片,顯示「動物不是娛樂」的主題。《豬仔的故事》是由動平會常務理事朱賢哲導演的學生傅翊豪拍攝,他在暑假時共同參與了動平會的田野調查,並在這個過程中拍攝了這個作品,以小豬仔被遊客戲弄,故意噴灑鮮奶而不餵牠,但是小豬還是用天真的眼神殷殷期盼,誤以為遊客是在跟牠玩。《鯨豚的故事》則是由藝術創作者貓魚所作,以神情憂傷的孩童與鯨魚來表達,大學時期參加台大懷生社的她是個喜歡動物也關心動物議題的人,所以協會在看到這張《鯨豚的故事》時覺得跟「動物不是娛樂」的主題非常契合,因此向貓魚授權這個作品,作為明信片守護動物行動的素材。

「明信片守護動物行動」從一月底開始已有十七家商家及公司配合,擺放明信片及協會簡章提供大眾索取。除了閱讀簡章了解動平會之外,也希望大家能將這份明信片寄給親朋好友,透過這樣的方式讓更多人一起投入「動物不是娛樂」宣傳,為動物受苦的處境發聲。這些明信片及簡章的製作經費幾乎都是由協會成員自掏腰包。林憶珊說,自己要先全心投入,未來協會開始步上軌道後才能作出更多成果。除了守護動物明信片活動之外,目前協會也積極推動「美麗不必殘忍 無實驗動物產品」的連署以及「純素主義 蔬食聯署」,也舉辦了動物守護者影像工作坊的活動,希望以公民參與的理念與精神為動物受苦的處境發聲,也凝聚大眾反思的力量。


延伸閱讀

台灣動物平權促進會

朱賢哲 流浪狗的生命紀錄者

關懷生命協會

貓魚話畫圖



兩校大學生攜手 推廣禮納里觀光

$
0
0
【記者張薷、皇甫香華/台北市報導】一棟棟歐式與傳統部落石板雕刻結合的木屋,這裡是屏東的禮納里。特殊風格的建築是莫拉克風災後所興建的永久屋,安置了來自瑪家鄉瑪家村、三地門鄉大社村和霧台鄉好茶村等三個部落的居民。由於大部分居民在原鄉從事的是農業工作,來到了新的家園後,面臨產業轉型問題。由來自台北大學及臺科大的學生們組成的志工團隊「最愛你納里」,憑著專業的英語能力,將中文網站英語化,並提供英語導覽等服務,希望吸引更多外國及本土旅客能夠到此觀光。另外,他們也拍攝影片、設計文宣,藉此提升禮納里部落的觀光知名度。

       



歐式與傳統部落石板雕刻結合的木屋為「禮納里」部落風格特殊的建築,
這裡的居民分別來自瑪家鄉瑪家村、三地門鄉大社村及霧台鄉好茶村等三個部落。
(照片由
禮納里部落提供)
提升知名度 重建部落拼觀光

「最愛你納里」服務團隊由臺科大徐梓隆、黃秋文及台北大學李宜苹、鄭琦所組成。就讀營建管理所的徐梓隆參加所上舉辦的產業重建說明會,並於會中注意到屏東禮納里在莫拉克風災後,面臨社區轉型但資源不足所造成的產業發展問題。因此徐梓隆與就讀應用外語學系的李宜苹、鄭琦和有攝影經驗的黃秋文一同前往當地服務。憑著英文專業,提升居民的英語導覽能力,打造英語友善環境。並協助當地架設網站,拍攝宣傳影片及設計文宣,希望藉此提升禮納里的網路知名度,進而有效發展觀光產業。

二○○九年莫拉克風災為屏東瑪家鄉、三地門鄉及霧台鄉帶來重大災情,由於三個災區鄰近瑪家農場,因此,政府將三村災民遷至瑪家農場安置。後來由世界展望會援助瑪家農場興建永久屋。由於居民大部份由排灣族及魯凱族所組成,在經過部落討論後,以排灣族語將此地命名為「禮納里(Rinari)部落」,意為「我們一起走,大家一起往那兒去的地方。」

大部份的居民過去在原居住地主要以農業工作為主,到了新的家園面臨產業轉型。特別是當地由三個部落結合在一起,剛開始彼此間的差異和隔閡也造成許多問題。瑪家村發展農產品為主,大社村則是發展手工藝品,而好茶村藉著接待家庭以民宿的形式招待觀光客。服務團團員黃秋文表示:「當初去的時候三個部落就像是獨立的個體,所以主要是幫助他們結合各自的特色,希望能成為觀光上的賣點。」

有台版普羅旺斯美稱的「禮納里」部落位於屏東,是由瑪家鄉瑪家村、三地門鄉大社村和霧台鄉好茶村等三個部落的居民在八八風災後遷移定居之處。(照片由禮納里部落提供)

體驗當地文化 提供多面向服務

為了了解部落的需求,服務團透過兩次場勘親身體驗當地文化,藉此量身打造相關的服務。過程中深受當地人情味感動,團員黃秋文回想起有一次在當地場勘、設計企劃到晚上十點多,覺得肚子餓在街上找雜貨店時,遇到一位好心的阿姨,不但請他們到家裡做客,還煮東西給他們吃。黃秋文說:「那種熱情和都市比起來很不一樣,當下覺得住在那裡真的很幸福。」

在了解當地部落各自的發展之後,團員除了成為三個部落的橋樑,幫助溝通、協調之外。主要以推廣英語導覽,設計中英文網站,宣傳片推廣及設計文宣和旅遊地圖等四個面向,來協助改善當地資源及資訊不足的問題。而為了讓禮納里和國際接軌,服務團設計了英語學習單,詳細翻譯當地特殊農產品名稱、地名及由來等內容。針對不同部落,教導居民如何用英語推銷農產品以及食衣住行的生活用語,藉著結合當地觀光資源和基本的英語導覽對話,培養對這方面有興趣的居民成為導覽人員,期望能提供外國旅客一個良好的觀光環境。

另外,服務團將關於瑪家、好茶、大社三個部落以及整個禮納里的故事和傳說,交通資訊,行程推薦等內容設計在網站及文宣內,提供遊客做行程上的參考。而為了讓旅客能實際了解當地旅遊詳細動線,服務團透過場勘設計地圖。黃秋文表示,當地居民給他們一台摩托車,讓他們能到處走走看看,「連鑰匙都交給我們保管,在那個地方人與人之間是充滿信任的。」

除此之外,服務團為了讓民眾能藉由影片的方式,在網路上得到禮納里的旅遊資訊,他們以自導自演的方式拍攝宣傳片「作客在禮納里」,內容分成三部曲,第一部曲為「行」到禮納里,內容為如何到禮納里,將交通方式詳細的介紹給民眾了解。第二部曲為「食」在禮納里,介紹瑪家村的美食,有禮納里紅寶石之稱的紅藜做成的紅藜飯,還有刺蔥炒蛋及包著山豬肉的小米粽等由農產品做成的特色美食。而第三部曲為「歇」在禮納里,拍攝好茶村接待家庭的環境,介紹各個家庭的特色。希望透過各種面向,讓大家更了解禮納里的一切。

藝術家繪製石板畫,此為三地門鄉大社村的特色藝術品及手工藝品。
(照片由禮納里部落提供)

過程困難重重 憑藉熱情用心付出
「最愛你納里」團員黃秋文利用大學時期拍攝影片的經驗,
替禮納里拍攝宣傳短片,希望藉此提升當地知名度。

服務團在服務過程中也遇到許多困難,拍攝影片期間遇到颱風攪局,服務設計不夠周全等情況。團員黃秋文表示,在到當地場勘前,由於兩邊接洽的不夠清楚,於是企劃書只針對一個村的特色去設計,到了當地才發現,原來三個村落各自有明顯的差異,需求也不一樣。黃秋文說:「想要幫助一個人,要先對那個人有好感。而藉著和當地人的相處過程中,對禮納里這個地方產生的歸屬感,也讓我們對這個計畫更有熱情。」

用心觀察,才能知道當地真正有什麼需求。黃秋文也表示,過去有其他志工團到當地服務,但是成效並不明顯。而他們在服務過後,收到了當地居民良好的反應及回饋。他認為,禮納里各村落的發展雖然各自有方向,但由於年輕人流失,造成各村落沒有足夠管道和技術來推廣、宣傳當地特色。他說:「利用大學所學,帶給他們不一樣的改變,最重要的是有效推廣當地特色,讓更多人能一同體驗禮納里之美。」


延伸閱讀

屏東禮納里部落

2013年第四屆多益獎學金熱血團

【團原禮納里】原民有愛、以禮相待 粉絲專頁



平衡拐杖 減輕使用輔具的負擔

$
0
0
【記者呂佳燊、李明翰/台北市報導】走在路上會看見老年人使用柺杖輔助老化不良於行的下肢,有時也會看到年輕人腳打著石膏,攙著拐杖幫助行走。平衡拐杖設計人鄭宇庭和范承宗把一般拐杖改良,結合不倒翁的概念,讓使用者不用擔心拐杖會掉在地上,藉此免除彎腰撿拐杖的窘境。

      



平衡拐杖結合拐杖和不倒翁,減輕使用者負擔。右邊為設計者之一的鄭宇庭。

改善拐杖 減少使用缺點

在台灣科技大學念研究所的期間,鄭宇庭和范承宗一起合作成為設計上的夥伴,他們讀到關於高齡化社會的探討,未來中老年人的比例會越來越高,但拐杖這個看似稀鬆平常的輔具卻會帶給長者不便,像是當不用拐杖時,拐杖成為一個累贅;撿起掉落的柺杖也對使用者也造成不便,因此決定將方向朝拐杖的革新前進。

讓拐杖不掉落有很多作法,無論是在底部加大面積、改變造型等都可以做到這樣的效果,但這樣理所當然的設計,少了視覺上的吸引與設計感,於是鄭宇庭和范承宗決定要用較特別的方法來詮釋。後來又經過許多討論,希望拐杖能站立不傾倒,而最能詮釋這樣的設計,他們一致認同是「不倒翁」。

不倒翁結合拐杖成為平衡拐杖

設計過程中把平衡柺杖拆解成三個部件:握柄、桿身與底部,部分的時間都是在測試桿身長度與底部重量的搭配,這中間有請教過學校幾位機械等背景出身的教授,而教授們也不吝給予各種科學角度的演算與建議。

當時一方面進行外型的設計,一方面進行草模的製作,由於平衡拐杖牽涉的層面相當廣,要符合一般拐杖的長度重量與強度,看似簡單,實際操作下來相當困難,因此利用了輕質的塑膠管、飛機木管、甚至連紙管都用上了,搭配底部厚重的金屬半圓形塊,都是為了讓平衡拐杖的重量可以減到最低,使用者在操作上沒有負擔。經過和幾位機械背景的教授討論拐杖每個製作比例與細節後做出模型。

個性互補 合作更協調

因為兩人喜歡的東西不同,鄭宇庭喜歡建模3D,范承宗喜歡排版,所以每次討論後就開始分工,不知不覺也有了些默契,每個熬夜討論的夜晚、一起在新加坡走設計伸展台、一起補英文,他們的感情因著設計合作上變得緊密。鄭宇庭:「現在想起來,我們兩個個性這麼不合的人,沒有吵過一次架」。

令他們印象最深刻的是平拐杖得到了德國iF產品設計獎三千歐元獎。鄭宇庭表示還記得那天得知得獎時,除了叫還是叫,永遠忘不了那個感動,范承宗一開始還打算要騙他沒得獎,後來為了祈禱能得獎,鄭宇庭吃了三個月的素來還願。

從關懷家人出發 擴大到社會

他們以關懷作為設計為出發點,如果一個設計能讓一個人的生活有重大的改變,那麼這樣的設計會比增加生活小情趣的設計更值得設計,平衡拐杖就是在這個想法像誕生的。鄭宇庭的阿公與阿嬤年輕的時候喜愛爬山健行,在年老的時候,膝蓋關節被磨損,需要拐杖的輔助;而爸爸也曾經因為跌倒,復原過程中都需要拐杖的支撐,從最親近的家人中體認拐杖對人的重要性。

「我們有一天都會老,未來自己的生活如果都不生病,身體機能一定也會變差」鄭宇庭覺得平衡拐杖的設計能幫助社會上需要的人,也可能是未來的自己,當下半身力量不足的時候,使用平衡拐杖不會再造成不便及使用上的困難。有趣的不倒翁設計,也能為實用性功能為主的輔具設計帶來一絲的趣味性。


延伸閱讀

鄭宇庭、范承宗人物專訪

平衡拐杖報導

台科大榮獲iF設計概念獎數目世界第一



把文字放進平板 潑墨與傅瑞德

$
0
0
【記者姚聖傑、盧蔚淇/台北市報導】坐捷運、等公車時,都會看到許多人拿著智慧型手機使用。隨著科技發展,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等新興科技產品,不只在影響我們的生活方式,也漸漸對現代人的閱讀習慣造成潛移默化的影響。潑墨書房的創辦人傅瑞德,在觀察近幾年全球出版產業趨勢,逐漸傾向以電子平台閱讀代替紙本的方式後,致力發展台灣優質內容的出版數位化,運用最新的電腦技術,以最佳的方式呈現最棒的內容,希望能讓一般大眾都享有全新的數位閱讀體驗。

       



潑墨書房是傅瑞德對數位出版的實踐

潑墨書房 數位出版第一家

輔大經濟系畢業的傅瑞德,曾為蘋果代理商工作多年,之後也到美國蘋果總公司工作過一段時間。高中曾任校刊編輯的他,也陸續擔任過《Macworld》中文版、《新視界》、《數位視界》、《MacZin》的編輯工作。多年來在媒體以及網路科技領域的豐富經驗,讓他早在二○○○年就開始思考「數位出版」的可能性,並且最終在二○一一年把理念變成實體,拓展數位閱讀,這就是潑墨書房的由來。

一九八三年,「當時,我們要上網,是要用一個機器,上面有兩個洞,然後拿家裡電話,把聽筒放在那個機器上,打出去才能連上電子佈告欄,你會聽到「逼---扣」的聲音,才是連上網,然後看你要幹嘛。」傅瑞德邊比劃著動作,邊跟我們說明。早在高中時,他參與了交大一個有關電腦網路的研習營,從此和數位產業結下了不解之緣。在申請了第一個e-mail帳號後,他就開始接觸網路,與許多人相比,他進網路科技業界相對較早,對於網路發展帶來的閱讀習慣改變、出版型態轉型一直有自己的想法。他也把他對這幾年觀察出版界的想法,節錄出版成書籍《一個人的出版史》。

二○○九年,臉書在台掀起一股開心農場小遊戲的「種菜熱潮」,民眾紛紛申辦臉書帳號玩遊戲,也透過臉書找到了久未聯絡的親朋好友,傅瑞德也不例外。透過臉書,他與在擔任編輯時認識的好友,插畫家平凡和陳淑芬夫婦重新取得聯繫。因為他們的鼓勵與幫助,傅瑞德正式開始投入他的數位出版事業,而平凡和陳淑芬夫婦的作品則成為潑墨的上架出版品。

優質內容與數位載具的結合

傅瑞德把台灣目前的數位出版業者分成三種類型:第一種是平台經營業者,專門提供一個地方供作品上架,使用者通過帳號登陸或付費下載收看作品;另一種版權業者則是經手版權經紀,就好比各大學的圖書館會找廠商,買進電子書的版權供學生上網閱讀使用。而潑墨書房則是第三種,純粹做內容的經營,找到內容好且適合用數位方式呈現的作品版權,提供給民眾下載閱讀。

潑墨書房首先會拿到一些內容很好,但是不一定有機會在紙本出版的作品,先將其輸入電腦,經過多次校對之後才會開始下一步的工作。在完成一般業者就作為成品的電子稿之後,潑墨會再花心思在提升這一本書的閱讀體驗上。多年來,潑墨一直都緊跟電子閱讀規範的潮流,不停更新自己的閱讀規範,讓它能夠適合現代人的閱讀習慣。不僅如此,潑墨還在傳統閱讀習慣的基礎上,增加與讀者的互動,例如圖片連結或者擴展閱讀等,讓讀者能夠直接在文章中點擊去瞭解。在完成這樣的成品之後,潑墨會透過蘋果的ibooks平台以及其他的平台上架,給讀者新的閱讀體驗。

「我們比較像在做零售,不是批發!」傅瑞德說,因為不是每一本書都適合做數位化,所以在選定適合以數位載具閱讀的書籍後,潑墨會去跟作家及出版社談電子書的版權,並配合每本書的特性,設計不同的電子閱讀形式以及瀏覽動線,潑墨因為著重內容與數位載具的呈現,非常重視文字作品的校對工作,因此還常有已出版的書籍被潑墨的員工挑出錯字,回函提醒出版社的事情發生。另外,因為潑墨非常重視海外市場,因此如何在中文電子書上把英文翻譯疊上去好閱讀,卻又不破壞畫面及美感都是做數位出版的技巧之一。

傅瑞德說,提及數位出版,一般人都會聯想到「啊,是電子書。」但這只是數位出版很窄的一塊,只要是數位媒介,都算是數位出版,甚至是影音、電動遊戲。「只要你這樣想,市場就很大,路就很寬。」因此潑墨不僅協助企業進行內部刊物數位化的改良,也與許多大學合作進行論文或資料數位化的保存。幫助中山大學黑盒子劇團,進行劇本電子化的工作也是其中之一。傅瑞德認為,這些業務,除了是開拓市場,重要的是它能促進閱讀與研究的風氣,資料也較易保存。

不只是出版 更是媒介平台

潑墨書房也會幫出版品仲介藝術經紀的工作,做為「快速而有效的媒介」,幫畫家、作家、藝術家開拓國際市場,原本要印作品帶到國外或寄到國外的版權商、博物館、藝廊出版社,不止要先花一筆錢,也不一定會有消息,但透過數位出版為媒介,作品都放在網頁上,有興趣的人,也可透過上面刊載的版權頁得到連絡方式,「免費讓人下載,就算只是純粹喜歡也沒關係,幫創作者增加粉絲,反正解析度也不夠印刷,不花什麼成本的。」傅瑞德說。

「我們內部的業務主要來講分成兩塊,一塊愛情,一塊是麵包」傅瑞德笑著解釋說,所謂愛情是出版電子版好書、就是賺不到錢但在做對的事情,為將來做些準備,例如近期在潑墨上架供人免費下載的「自己的服貿自己審」,便是一份收集十五場服貿審議公聽會的記錄,總共有四十八萬多字,以PDF檔案的方式保存,利用平板或手機瀏覽較不佔空間也好閱讀,而所謂麵包就是賺錢的東西,也是輔導企業刊物電子化的部分。

傅瑞德說,作數位出版其實不只是出版作品,做為媒介,還可以用較低的成本,做更多東西,「希望一定有,但是氣要夠長,我們只能盡量做到我們能做到的事情」,在台灣還沒有很多人有閱讀電子書的習慣,而數位出版的希望在於下一代人對數位載具的使用習慣改變,沒有人知道改變何時會發生,但重點是「傳教」,不管是數位或紙本,只要內容夠好,傳得夠遠,就能吸引更多人,開拓更廣的市場。


延伸閱讀

潑墨書房

Fred Jame | 傅瑞德 - 石墨工房 FB個人專頁

文字工作者傅瑞德 享受自己的生活步調

平凡&陳淑芬 Facebook 粉絲專頁



心波力幸福書房 通向幸福的書店

$
0
0
【記者蔡宜蒨、盧秔坊/新北市報導】在熙來攘往、人潮喧鬧的淡水老街中,一條幽靜的小巷中隱匿著一間溫馨小巧的書店「心波力幸福書房」。透過明亮的落地玻璃窗,經常可以見到媽媽翻閱著繪本說故事、小孩專注的明亮眼神,引領人們進入一個充滿幸福安寧的心靈世界。

       



位在淡水老街幽靜巷內的心波力幸福書房提供繪本讀物與心靈書籍,
成為地方居民的心靈歇腳處。

波力連結心 打造幸福的書店

創辦人許赫說,「波力(poly)」在化學式中為多鍵鏈,由波力聯結產生的物質稱為聚合物。心的波力,是心的聚合物,就是通向幸福的書店。心波力幸福書房專賣童書繪本、心靈成長、福音、文學書籍,書房擺放文創手作與療癒小物,也舉辦說故事訓練、家庭成長、親子共讀與說故事活動。

打造這間書房的許赫其實身兼多職,他不只是書店老闆,還是詩人,也是說故事訓練講師。過去十二年曾在中研院與資策會,擔任授權經紀人與規畫師,每天與計畫書為伍,幫助他人把虛幻的夢想,變成創業的現金。而他後來放棄了擁有高薪資與每年三十天的特休假,決定想要做自己真正喜歡、有熱情的事,嘗試將創作融入生活、與事業結合在一起。

許赫決定從講故事這件事情開始,他先參與艾莉絲故事工作室學習說故事技巧,接著到許多社區大學擔任講師、開設說故事訓練班,而後在二〇一三年透過計劃書籌資開了這間書店。之後許赫受邀到文化部的文創行動辦公室擔任顧問,開設說故事與計畫書輔導課程,輔導從業者申請文創補助如圓夢計畫、文化創意產業補助案、文創聚落等。

許赫說,這些經歷對於一間書店的成立有很大的幫助,能夠激發出更多有趣的想法與合作,「心波力幸福書房」後來也受到文化部實體書店經營補助,企劃「繪本帶領人培訓計畫」舉辦多場說故事訓練講座,幫助更多人學習說故事的技巧,引領進入繪本美好的世界 。

努力賣繪本 與其他書店互惠合作

獨立書店的辛苦之處是經常被「嫌貴」,一般繪本以七八折進書,若定額售價,消費者總買不下手,儘管全面打八折,但有時網路通路還更比較便宜。許赫說,曾經多次看到書店內的讀者在書架前,滑著手機上博客來買繪本。

當店裡的營收以活動為主的話,商品就是弱勢。因此許赫決定調整方向,也開始賣每本一百元的二手繪本。一般二手書是以兩折到一折向民眾收書,在與其他獨立書店業者交流後發現,由於大多書店販賣人文類書籍、與書店性格不和,導致童書在其店內嚴重滯銷。因此心波力採取直接與三家二手書店彼此互惠合作,省去了收書的整理過程、也幫忙減輕對方的倉儲壓力。許赫說,這些二手繪本是有市場的,目前賣得挺好,希望這些較便宜的繪本能幫助提升營收、讓活動與商品的營收達成平衡。

提供心靈照護 社區的心靈中心

除了賣書,心波力也經常舉辦許多講座,讓婚姻、經濟上有壓力的居民,可以在這個地方,有個談話的空間,加上店內有許多心靈成長的書,更是許多人尋求心靈平靜的地方。心波力幸福書店希望可以關心社區附近的居民,讓這個書店不只是一般賣書的店,更帶給書友們感動。

許赫希望對社區居民心靈照護,希望發揮所長,使這個地方成為「社區心靈健康中心」。許赫說,開繪本書店對象似乎是小孩,但其實服務的是媽媽們。許赫表示,尤其淡水這樣新的市鎮型態,居住在當地的媽媽們其實是弱勢的。他發現在淡水的移居者,有很大比例是一九八〇到九〇年代到台北奮鬥的年輕人,但卻還買不起台北的房子,所以只能移居到淡水、通勤到台北上班。這些家庭大多為小家庭,媽媽們要工作還要帶小孩,沒有假日、沒有生活品質。因此許赫希望書店能夠提供這些在生活上是弱勢的媽媽們有個歇腳之處,帶著孩子走進書店,成為心靈休憩之地。

秉持服務精神 創造幸福繪本世界

心波力曾舉辦過「扮妝節」的特別活動,邀請媽媽與小朋友們參加一整天的活動,幫小朋友做造型、說繪本故事、親手做蝶古巴特等。許赫相信這些活動能幫助孩子們覺得繪本很有趣、喜愛上閱讀。

每每看到孩子們走進來,打開繪本沈醉其中而不想離開時,許赫都覺得滿心喜悅。因此書店內兩百多本繪本放在小朋友最容易拿到的位置,儘管新書上架一個多月就都折舊磨損了、很多人建議應該要包膜或是放高一點,但許赫也絲毫不放在心上。他認為這是心波力想提供的一種服務,歡迎所有人踏入書店、拿起繪本來看。

許赫說,獨立書店的存在是為了服務一群需要的人,服務那些有需求但無法在一般書店滿足的人們。秉持著這樣的信念,心波力幸福書房永遠敞開雙臂歡迎大小朋友進到書店,翱翔在幸福的繪本世界。


延伸閱讀

心波力幸福書房Facebook粉絲專頁

心波力幸福書房痞客幫部落格

淡水百年街屋中 文創在發芽




鹿途中旅遊書店 旅人的驛站

$
0
0
【記者蔡宜蒨、盧秔坊/台北市報導】「世界是一本書,不旅行的人只讀了一頁。」西方哲人聖奧古斯丁(Saint Augustine)如此看待旅行。隱匿在繁華信義區的小巷內,「鹿途中旅遊書店」致力於幫助人們閱讀「世界」這本書,提供一千多種旅遊指南書、地圖,還舉辦旅遊講座,是一個分享旅遊資訊的空間,幫助人們順遂地踏上一段美好旅程。

       


鹿途中旅遊書店提供一千多種旅遊指南書,是旅人們互相交換旅遊資訊的場域,
致力於打造一個「背包客棧的實體店面」。
















一間專為旅人服務的書店

吳苡慎與許益華這兩位從國中就認識的好朋友在二〇一〇年創辦鹿途中旅遊書店。店名「鹿途中」取自吳苡慎綽號「鹿鹿」,也象徵著他們的精神:「要麼讀書、要麼旅行,靈魂和身體,總有一個需要在路上。」這對同樣喜愛閱讀、喜愛旅行的好姐妹笑說,當初是憑著一股衝動而開始。剛開始是希望成為自己的圖書館,下個月想去哪,隨手就可以獲得資訊,吳苡慎開完笑說這是「為了喝牛奶,養了一頭牛」。

創立旅遊書店後,不只圓夢、更造福許多旅人。店內藏有成套已經絕版的「JTB世界自由行」和香港的「長空自由系列」等被背包客視之為夢幻逸品的旅遊叢書,這些皆是他們 從各地收集而來。吳苡慎認為,許多旅人經常很困擾,在琳瑯滿目且要價不斐的旅遊書不知道從何選起,旅行回來後,通常不再拿起旅遊書;而當下次又要旅行時,因旅遊資訊更新導致又再次購買造成荷包失血。

吳苡慎和許益華將心比心,從喜愛旅遊的讀者角度出發,發展出有別於一般書店的貼心服務。書店除了販售旅遊書,還提供租借服務、「以書換書」的二手書交換服務,鼓勵讀者將使用過的旅遊書或地圖拿來交換下次旅程需要的書籍,不必浪費許多錢一直買新的旅遊書。此外,還與台灣一些民宿合作,提供「以書換宿」服務,讓背包客可以透過書籍換取住宿卷。

書店不只販售旅遊書,還提供租借服務、「以書換書」的二手書交換服務。
打造「背包客棧的實體店面」

此外,書店還不時舉辦旅遊分享會活動,至今已舉辦包括「克羅埃西亞的美麗與哀愁」、「非常不思議之探索非洲」、「橫越喜瑪拉雅山215天」等近十場講座。講座活動大多是網路知名旅遊部落客主講,也曾邀請巴塞隆納、克羅埃西亞當地人分享私房景點、風土民情與文化。許益華說,每次講座不只帶給聽眾感動,自己也獲益良多。

秉持著「分享」觀念經營書店,吳苡慎和許益華總是笑臉盈盈,親切地與客人介紹或交流各種旅遊資訊。曾經貼心地幫忙熟客規劃行程,替一位五十幾歲的阿姨和他七十多歲的母親設計京都旅行的旅遊路線;也影響了一些人對旅行的觀念,曾讓一些阿伯阿姨從跟團旅行轉而開始嘗試自助旅行。

把客人當作朋友、樂於分享的他們也總能得到良好的回饋。曾經有客人邀請他們一起團購新加坡F1賽車票,因而前往觀賽、與客人在新加坡齊聚,體驗到了從未想像過的旅行 。吳苡慎說,如果沒有交流,可能一輩子也不會去看F1賽車。過去雖然覺得自己的旅行經驗算是豐富,但在鹿途中總能認識經歷更豐富、環遊世界的旅人們,透過互相交流學習而有了更多收穫。

吳苡慎說,旅行是一件會上癮的事,即使去同一個地方,還是會遇到不同的人事物、發生不一樣的故事。而每到一個新地方,眼界就更開闊,了解到世界人們各種不一樣的生活方式。未來,他們的理想是希望鹿途中旅遊書店成為「背包客棧的實體店面」,成為一個旅人們交流的場域,互相交換旅遊資訊,把前人的經驗帶給下個旅人,讓每一段旅程成為永身難忘的美好回憶。


延伸閱讀

鹿途中旅遊書店Facebook粉絲頁

DeaR DeeR 鹿途中露天拍賣

DeaR DeeR鹿途中PINKOI設計館



差事劇團 以戲劇反映社會異層面

$
0
0
【記者賴佩璇、夏亞凡/台北市報導】沿著的公館水源小徑前進,差事劇團座落於遠離城市喧囂的寶藏巖國際藝術村,成為其中微型聚落的一份子。秉持著「戲劇是屬於庶民大眾的娛樂」的精神,今年在「二○一四兩岸小劇場藝術節」演出的〈新天堂酒店〉,是以去年作品〈天堂酒店〉重新編寫。此部劇本改編自法國哲學家沙特的〈無路可出〉且結合台灣社會議題,以戲劇表演形式呈現世代差異、貧富差距、人權問題等。劇情描述三位不同年代的社會運動人士,在面對自身死亡時卻又想繼續尋找生命出口的心路歷程。

      



差事劇團團長鍾喬談到自己對於劇團理想和期望時,露出溫暖而堅定的笑容。

劇團是一門苦樂交加的差事

差事劇團的創辦人鍾喬,本名鍾政瑩,是一名文字創作者。一九八○年代中期致力於報導文學寫作,著有《回到人間的現場》等,而已出版詩集有《在血泊中航行》、《滾動原鄉》、《靈魂的口袋》。由於求學期間接觸戲劇,希望能夠將劇場藝術在其生活中實踐。幸運地,他進入由陳映真所創辦的《人間雜誌》擔任撰稿者,並且於一九八九年前往韓國報導一個稱作「民眾戲劇:訓練者的訓練」(People's Theatre :Trainers' Training)的戲劇工作坊,返台後鍾喬開始規劃屬於自己的劇團發展。一九九○年代鍾喬參與亞洲各民眾劇團,他融合社會運動和戲劇表演於一九九六年正式成立「差事劇團」。

鍾喬表示,自己由寫作界跨足至戲劇圈,發現劇團是一門綜合性藝術,要照顧到演員、製作、幕後工作人員,其中也包含行政事務、經營管理等,涉及層面十分廣,「是一件好差事,也是一件苦差事」,所以命名為差事劇團。

藉由表演讓「被壓迫者」被看見

鍾喬結合「菲律賓教育劇場(PETA)」以及巴西的奧格斯特.波瓦(Augusto Boal)「被壓迫者劇場(Theatre of Oppressed)」兩種模式,創立差事劇場。菲律賓教育劇場(PETA)是一門結構完善的劇場模式,其將表演與社區教育整合,教育性質較強烈;而奧格斯特.波瓦的被壓迫者劇場則使用「提問式」的操作手法,引領參與者去思考,並且增加彼此互動。

參加民眾劇場的民眾相對較屬於社會底層,劇場主要是以工作坊的方式,讓原本擔任觀眾的人變成舞台上的演員。鍾喬說,「民眾劇場是藉由戲劇表演方式,讓社會中被壓迫者的聲音被聽見。」一九七○年代在經濟發展、文化層面相對落後的第三世界國家,像是拉丁美洲和亞洲,在內部社會中面臨許多矛盾,而外部又遭受歐美強權欺壓的情況之下,便以戲劇的形式關心社會弱勢群體且成為其發聲管道,「戲劇不再只是屬於菁英的藝術」。

而差事劇團也深耕於社區劇場教學,像是輔導「南洋姐妹劇團」的演出。南洋姐妹劇團是由發源自高雄的「南洋臺灣姊妹會(Trans Asia Sisters Association,Taiwan,TASAT)」成員在二○○九年所組成,其第一齣戲「飄洋的夢想」是在講述外籍新娘移居至新環境所碰見的處境。鍾喬表示,社區劇場主要重視「過程」,讓學員們透過工作坊形式訴說出屬於自己的故事。

差事劇團 最新作品〈新天堂酒館〉表演文宣
(圖片來源:差事劇團)
〈新天堂酒館〉尋找不同世代的出口

這次在兩岸小劇場藝術節的演出作品〈新天堂酒館〉,是將去年的〈天堂酒館〉重新改編,劇本中五個角色分別是清洗大體的禮儀師「大老二」、吟唱喪曲的禮儀師「小老二」、「詩人」象徵八○年代的人、攝影記者「某人」象徵九○年代的人、「天使」象徵新世代的人,而三位不同世代的社運人士,在死亡後探尋他們對於生命價值的困惑。鍾喬表示,想傳達出三個世代的台灣人民,共同面臨到難以實現理想中的烏托邦時的情境。

而在差事劇團搬移到寶藏巖之後,鍾喬編寫了一部〈看不見的村落〉,創作概念主要源自於義大利作家卡爾.維諾〈看不見的城市〉。劇情描寫一群人對於烏托邦懷有幻想,進而落腳於一處與世隔絕的村莊,但隨著時間的流轉,人性中的貪婪、慾望以及鬥爭逐漸湧現。這齣戲劇由以色列籍的Gil Alon擔任導演,而九位演員分別飾演村莊裡各類角色 ,演出時以環境劇場的概念,把整個寶藏巖當成舞台,而觀眾們跟著故事情節隨時轉換場地。

這齣戲劇是對於差事劇團搬移到寶藏巖之後的想法,希望劇團能夠擔任保留傳統特質的角色。鍾喬說,「這個都市的發展太過於集中與現代化」,所幸留存住一些擁有過去記憶的遺址,讓新世代的年輕人知曉台北過往痕跡,「任何文化失去『根本』之後,只會流於表面」,這是文化工作者所不願意見到的狀況。鍾喬表示,未來劇團也會持續進行藝術和社會之間的相互辯證,創作出更優質的作品與觀眾分享。


延伸閱讀

台灣被壓迫者劇場推廣中心

夯仔外ㄟ人愛看戲部落格

差事劇團官方網站

差事劇團臉書粉絲專頁

南洋姐妹劇團



突破視障限制 數位有聲書助閱讀

$
0
0
【記者王彥文、廖介瑜/台北市報導】詹秀惠今年七十二歲,戴著墨鏡,侃侃而談小時候的往事。詹秀惠在十歲左右開始發現自己的視力異於常人,直到十四歲被診斷出罕見的先天性視網膜色素變性(RP),四十歲後漸趨失明。即使視力漸漸惡化,她仍在困境中不斷進修,比明眼人更努力的她,成績優異,成為台灣第一個文學女博士,也曾在大學任教。詹秀惠現職為台灣數位有聲書推展協會理事長,致力於幫助更多視障朋友擺脫歧視與陰影。台灣數位有聲書推展協會不僅教導視障者學習語音電腦、聽書機等數位閱讀輔具,更有心靈輔導計畫關懷視障者,伴他們走出生命幽谷。

      


罹患罕病失明 祈禱上天讓她看見

詹秀惠在十歲左右時知道自己在黑暗中看不到,晚上常常因此跌進水溝裡受傷,甚至差點掉進溪流裡。大人總以為她是調皮、不小心。有一次祖母將一把龍眼乾遞給她吃,一不小心全灑落在地,她撿起龍眼乾後便吃了起來,祖母眼見角落暗處還有,覺得她是因為懶惰而不願意撿起角落的龍眼乾,詹秀惠還因此被修理一頓。當時她就覺得很納悶,自己怎麼會沒看到暗處的那些龍眼乾,開始發覺自己的眼睛狀況。這樣的打擊,讓詹秀惠經常趁晚上沒有的人時候走出家門,摸黑到離家不遠的路橋跪地向上天祈禱:「老天爺,請幫助我,讓我眼睛看得很清楚。」

隨著年齡漸長,父母意識到詹秀惠的視力有問題,十四歲那年,父親便帶她就醫,醫生診斷出她罹患了罕見的天性視網膜色素變性,當時醫生告訴父親,她五十歲就會失明,早一點讓她結婚生子,以後小孩子長大會照顧她。診斷出病因後,年紀還小的她對於未來會失明並沒有太大的感觸,有一次無意間聽到父母對話,懷疑當初是否抱錯了小孩,因為家族裡沒人有這樣的疾病。從那時候開始,詹秀惠很難過、沮喪,深怕父母會因此不要她了,所以不肯告訴別人自己的眼睛問題,父母也一直沒有告訴弟弟和妹妹,直到她大學四年期間,詹秀惠才相繼和弟妹坦白。

數位有聲書可以輕易選擇聽讀特定的章節和頁面等,
有效解決視障者在聽讀傳統有聲書所遭遇到的不便。








不被疾病打倒 努力進修攻讀博士

直到高中,詹秀惠的老師和同學都不曉得她視力有異,她總是很擔心五點天黑之後會找不到家,回家的路上常會因視力不佳而撞上路旁的大樹,或跌進水溝裡。高中畢業後,父親不讓她繼續升學,一心想把她嫁出去,但又擔心詹秀惠會因視力異常無法得到幸福而作罷。詹秀惠在家待了兩年,幫忙家裡看店,後來是媽媽鼓勵她去讀大學,希望她能用學問安慰自己。詹秀惠在這兩年常趁著父親不注意偷偷看書,在父親同意她報考大學後,詹秀惠便一舉考上淡江大學中文系。

詹秀惠不斷進修,同時考上了台大、師大、輔大中文研究所,之後選擇到台灣大學攻讀碩士、博士學位。她住校時因宿舍日光燈光線不足沒辦法念書,只能到燙衣間找插座自己架檯燈,每天早上五點就開始讀書。勤奮的她成績優異,年年拿獎學金。詹秀惠說:「『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人要先認命才能跳脫出痛苦。看不到的人要比明眼人更努力,只要肯努力,也能有所成就。」

推廣數位有聲書 找回視障者光明

詹秀惠後來認識在視障界服務多年的台灣數位有聲書推展學會秘書長梁美儀,而開始接觸數位有聲書。喜愛閱讀的她,發現這是一個相當貼心的輔助工具。視障者可以透過有聲書獲取資訊和學習,台灣數位有聲書推展協會引進國際有聲書製作技術「無障礙可及性能力的數位化資訊系統」(DAISY,Digital Accessible Information System),相較於傳統有聲書的線性式閱讀,數位有聲書可以很容易的選擇聽讀特定的章節、項目和頁面等,且能調聲音速度、重複聽上一句或跳下一句聽讀,有效解決視障者在聽讀傳統有聲書所遭遇到的不便。數位有聲書內容也可包含文字、圖像與聲音,並且讓這些內容同步呈現。秘書長梁美儀說,以前大眾會認為視障朋友看不到就不需要聽讀圖片,但事實上他們也有知的權利,應給予視障朋友更多樣的聽讀體驗。

理事長詹秀惠示範如何使用聽書機,除有聲書之外,
聽書機也是台灣有聲書推展協會近年來推廣的輔具之一。

除了數位有聲書之外,協會也提供其它輔具,如聽書機、擴視機等,和教導視障者學習使用電腦與手機的課程。另外還有針對中途視障者心理輔導的計畫,以及中途失明者及其家庭支持服務方案。技術發展組工程師林群冕本身是因葡萄膜炎而引起失明的視障朋友,他說,當初一夜間失明,每次求醫都是心靈上一次又一次的傷害,因為知道自己一輩子都無法痊癒,感到非常痛苦。來到協會後,因協會的環境和心理輔導的服務讓林群冕慢慢走出來,他認為,協會對他最大的幫助就是讓他覺得自己還有能力可以工作,讓他覺得自己和一般人沒有不一樣,已經可以平常心對待。

詹秀惠說,只要是眼睛有問題的人,不需要殘障手冊,都可以來協會接受心理輔導、學習使用電腦,並且多認識一些視障朋友,彼此也能夠相互鼓勵。秘書長梁美儀說,許多中途失明者在求醫過程中會不斷受到打擊而感到絕望,變得不願走出家門,接觸協會能教他們一些技術,包括如何使用電腦與網路,透過支持團體的心理輔導,讓他們重返社會。

身為理事長的詹秀惠努力為先天及後天的失明者謀取福利,幫助他們重建信心,讓他們回歸社會。現在的她,不再感到孤單,身邊的人時常給予溫暖的手和善良的心,雖然失去了雙眼,卻在心裡擁有了永恆的光明。


延伸閱讀

台灣有聲書推展協會

[NPO]台灣數位有聲書推廣協會-志工訓練

台灣有聲書推展協會YOUTUBE頻道



呷米共食廚房 飲食文化新選擇

$
0
0
【記者張雅柔、陳明安/台北市報導】鳳梨、洋蔥、木瓜、紅蘿蔔,一籃籃新鮮、還帶著些許泥土的蔬果就擺在「呷米共食廚房」餐廳的店門口。二○一三年十一月底成立的呷米共食廚房,不與食材供應商合作,直接將新鮮蔬果從產地運到店裡,使用當季食材製作各種餐點,讓忙碌、無暇親自下廚的外食族,也能在這裡吃到健康美味的一餐。

       



「我們當初其實就是想要用一種平易近人的方式,去做環境的倡議。」邱馨慧說。早期在綠黨工作,因而經常接觸到農業議題的邱馨慧與楊佩珍,知道台灣農業傳統使用的農藥、化肥其實對土地傷害很大,因此決定成立呷米共食廚房,希望能夠透過都市人的購買力,支持台灣在地無毒、友善環境耕作的農作物。

拜訪小農 深入了解

從綠黨離開後,在二四八農學市集工作的楊佩珍,因為工作的關係,開始與各地友善環境耕作的小農有了一些接觸,建立了與小農之間的聯絡網,而這也成為日後邱馨慧與楊佩珍在籌備呷米共食時的人脈網絡。「因為有些農友會去上有機專班,那他們朋友之間也會互相介紹。」除了本來就認識的農友,也靠著這樣一個牽著一個介紹的方式,呷米共食現在總共約有二、三十戶的合作小農。

「我們上周六、日才去了雲林做產地拜訪,了解產地的狀況,剛好一些原本認識的農友也要介紹他們的朋友給我們認識。」邱馨慧與夥伴們定期會到產地去了解當地的生產狀況,有時也會因此而接觸到更多小農。除了到當地確認產地狀況,平時在店裡,呷米共食的夥伴也要隨時打電話去確認食材的供應量或是當季有什麼蔬果,根據大自然當令時節的收穫,來設計菜單。

在開店之初,雖然沒有相關的餐飲經驗,但邱馨慧與楊佩珍兩人樣樣都自己來,從裝潢、菜單到烹調方式,在摸索中學習,才有了今天的呷米共食廚房。(照片中為邱馨慧。)

菜單依收成而定 給客人新鮮食材

因為沒有經營餐廳的經驗,邱馨慧說籌備階段其實是困難重重,從裝潢、菜單設計到烹調方式,如何才能節能減碳或是達到零垃圾都讓他們苦惱許久,「我們後來就利用高折價的方式,鼓勵外帶的消費者帶自己的茶杯、碗筷來降低垃圾污染。」而庫存管理對他們來說也是相當大的難題,因為餐點的食材選擇順應自然,採用當季蔬果,有時候碰到氣候的影響就會讓收成不太穩定,進而造成食材的短缺、斷層,然而,這並不會成為她們的阻力,「對有經營經驗的人當然比較好上手,但因為我們沒有餐飲的經驗,所以就邊做邊學!」

呷米共食每天都要與產地聯繫,確認這周有哪些農作物收成,再依食材研發菜單,例如在春季時,提供紅燒桂竹筍、野菇燴飯......等。「畢竟這是我們希望做的,我們會去看大自然那邊有怎樣的收成,然後我們再去決定要出什麼樣的菜。」對現在許多忙碌的外食族來說,要吃到這樣一頓健康的飯菜是非常困難的,也因此,呷米共食這樣的經營方式吸引了許多常客:有一個上班族的女性,經常在呷米共食快打烊的時候,拖著疲憊的身子匆匆走進店裡買一個便當,「她告訴我們,她每天都很期待能夠來這裡,因為她覺得來這邊是可以充電的時候。」

理念分享 改變大眾飲食觀念

「我們的願景是能夠讓這裡不只是餐廳,更是一個環境倡議的空間」目前呷米共食已舉辦了幾場與環境、社運相關的講座,也讓其他環保或是社運團體借用場地來舉辦活動,例如邀請青年回鄉有機小農的農業講堂、全球綠人台灣之友會舉辦的《地球村世代的議題參與創意》、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舉辦的《服貿熱引系列講座》......等等。談及呷米共食未來的方向,邱馨慧認為如果現在這樣經營的方式能夠成功,那她非常希望可以和其他餐廳分享,「看看是不是能夠比較沒有固定的菜單啦!或是說在烹調的方式是不是可以不要高油、高鹽,比較簡單烹調,保留食物的原味。」

不擔心越來越多人加入後的競爭壓力,邱馨慧說:「如果哪一天這間店倒了,但原因是因為這樣的理念被傳達出去,大家都開始自己買菜回家煮飯,那我覺得這是一件很令人開心的事。」才剛起步的呷米共食,未來的路還長,但這樣新形態的飲食觀念,相信已在到訪的客人們心中播下了即將發芽的種子。


延伸閱讀

呷米共食廚房粉絲專頁

二四八農學市集

台灣綠黨



獨立教育的土壤 孩子的光合作用

$
0
0
【記者張雅柔、陳明安/新竹縣報導】「有一天當你變成資本家的時候,你會發現社會的劇烈變動,對你的影響是微乎其微的。」一個工作日的上午十點半,在台灣科技大學竹北的預定地旁,一間不大的房子裡,一名講者正在對著白板比畫著,深入的議題分析,很難相信下面坐著的四位聽眾都僅國小年紀而已,在這裡沒有制式的「老師」和「學生」的區分,這裡是提供獨立教育的場所——光合人文教育工作室,站在台上的則是工作室的創辦人,盧駿逸。

       


獨立教育挑戰主流

以前曾在人本教育基金會工作的盧駿逸說:「一開始的想法,其實是想要在新竹開一家獨立書店的。」但因為礙於現實的條件,資金不足,才將獨立書店的想法轉化為一個開放空間,並結合自身所熟悉的教育領域,於是光合人文教育工作室就這樣誕生了。這是一個能讓獨立教育工作者實踐自身教育理念的地方,盧駿逸的初衷更希望工作室不侷限於教育,同時也能成為一個藝文開放空間,但目前礙於空間大小,還是以教育為主。

「我一直覺得新竹這個城市,對於多元文化還是沒有什麼敏感度的,這也是我們長久以來的挑戰。」除了在創立初期所要面臨的資金、人脈問題,盧駿逸說:「新竹目前都還是以科技園區、房地產等為主的價值觀。」相對的,獨立思考並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而光合人文教育工作室所要做的,正是提供希望接受不同角度觀點、價值觀的人們,一個接觸並學習的場所,身為教育的耕耘者,光合工作室一直在如此的環境中試圖找尋出路。

盧駿逸(左)透過互動的方式與學生討論議題,並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
獨立教育工作者的核心概念

獨立教育是光合人文工作室目前的核心理念,也是最主要的工作,盧駿逸表示:「每位獨立教育工作者對於獨立教育工作的定義都不太一樣。」但對他而言,最重要的有兩個要素:第一,去組織化,獨立教育工作者不隸屬於任何一個組織;第二,獨立教育必須是非營利的。

一般的教育體系是由機構、家長、學生所組成的互動關係,而教育工作者隸屬於機構之下,家長繳交學費給機構以購買課程,而機構販賣商品,也就是課程給家長,家長代替學生選擇應上的課程,而教師就像機構下的員工一般,與學生的關係除了提供課程、教育,也同時管理著學生,在這樣的多角模式底下,教育體系就和一般的商業雇傭體系相去不遠,將教育化為商品以支撐整個模式的運作,另外,機構、家長、學生、教師間,沒有對等的溝通,而是以付費者也就是家長的意見為核心,如此一來,學生及教師的想法易被忽略。

相反的,在盧駿逸的光合人文教育工作室裡,教育體系是由學生、家長、教師所構成的三角結構。核心的運作動力是「合作」,家長用支持教師理念的方式與教師合作,換句話說,家長從荷包裡所掏出的錢,並非學費,而是一種對教師理念的支持,也就是非營利的概念,而一般教育體系中,家長所支付的錢,並非支持教師理念,而是「購買」課程的使用者付費關係。

盧駿逸認為,透過非營利支持的關係,能夠將教育去商品化,教育並不是可以購買的商品,而是選擇支持與否的理念;教師與學生間也是合作關係,透過互相討論需求達成課程設計,而學生也同時具有權力選擇是否要接受該教師的課程,教師也會盡力用溝通的方式,將家長與學生間的代選關係降到最低,讓每位來到光合的學生及家長都是認同其教師理念而來,也正是因為這樣的合作關係,讓教師與學生沒有了上下階層的管理模式,而可以回歸到最直接的課程教授。

培養獨立思考 跳出既定框架

不同於一般國小課表中,只有國、英、數的課程設計,光合提供的課程都是盧駿逸特別設計的,「我有上過攝影課,駿逸有給我們底片拍照,我覺得很好玩。」在學生口中聽不到「老師」的稱呼,更加凸顯師生間的合作關係。官亮均,是一名自學生,才國小年紀的她說:「我是上社會學的課,我覺得駿逸給我們上的課很多元,都會有很多時事。」而她的母親陳濬妤也表示,在女兒學習的過程中,從旁觀察,她認為:「老師的課會比一般學校教得更深入,在討論一個議題時,也會盡量提供多種不同的角度切入。」

盧駿逸為了要讓學生在遇到生硬主題時,能夠理解,他會用編故事的方式,將欲討論的議題編進故事中,或配合遊戲、角色扮演,讓學生能對議題先有所感受,例如:在講解平溪產業興落時,融入「大富翁」遊戲,先讓學生利用角色扮演,拉近與議題的距離,最後再抽絲剝繭的提供不同觀點,而學生在課堂上也能夠自由延伸討論,盧駿逸說:「他們常常會將主題發展到我一開始也沒想到的地方,我就會順著討論下去。」不限制學生的思路,培養他們獨立思考的能力,是盧駿逸一直以來所施行的教育方針之一。

對於光合人文教育工作室的下一步,盧駿逸希望擴大工作室的影響力,透過類似於合作社,共同基金的方式,讓認同獨立教育理念的人去承擔獨立教育工作者的成本,由支持者定期投注經費,讓光合教育工作室成為更多獨立教育工作者實踐理想的空間。


延伸閱讀

光合人文教育工作室網誌

獨立教育工作者社群 粉絲專頁

人本教育文教基金會



Viewing all 875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