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生命力新聞
Viewing all 875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馬術治療中心 造福罕病病患

$
0
0
【記者柯芳辰、陳彥文/桃園縣報導】學員 一拐一拐地走向馬匹,上馬之後,在馬背上彷彿擺脫身體上的束縛與殘缺,自由地馳騁在風中。這裡是全台灣唯一為身心障礙者設立的馬術治療中心「台灣馬術治療中心」,利用在台灣仍不常見的馬術治療,替腦傷、過動兒、自閉症等病患,找到不同於在 醫院復健的另一種方式。

      



全台唯一身心障礙者馬場

私立啟智訓練中心在一九九八年成立了專屬於身心障礙者的馬場,原本只是要透過馬場勤務、馬廄清理來增加身心障礙者的體能與運動量,而到了二oo四年,馬場開始融合了馬術治療的觀念,成立「台灣馬術治療中心」,透過募款營運,提供身心障礙者運動、復健及工作。

台灣馬術治療中心也透過各種不同領域專家的參與,如馬術教練、物理治療師、體適能老師等,不同於一般物理治療師,馬術教練張兆遠說,「這裡的物理治療師都是了解馬的、領有馬術治療師證的」,透過對馬的知識及專業,使馬術治療更加完備。

在領馬員及陪騎員的帶領之下,利用馬術替身心障礙者進行復健。

什麼是馬術治療?

馬術治療的定義以一句話來說,就是「馬背上的物理治療」,分為馬術治療、治療性騎乘及馬背體操、身心障礙者馬術。馬術治療是透過馬在漫步時,背部肌肉的起伏及移動使騎乘者學習正確的運動模式,也能讓騎乘者的軀幹控制進步,馬術教練林嫵恬說,腦性麻痺患者透過跨在馬背上把腳打開的動作,能使背部挺直,接著就能開始控制手部,「馬術治療目的不是要讓騎馬技術變好,而是對身心障礙者的生活有幫助。」

治療性騎乘則是透過馬匹具有規律性的步伐來安定自閉症及過動兒的神經系統,也因為馬是社會性動物,具有身體語言,自閉症的孩子面對人臉時會有壓力,可以透過觀看馬匹的身體語言來學習與人的對話,也透過和馬匹的相處,來教導他們如何尊重生命。

張兆遠說,自閉症的孩子因為人際和表達有問題,透過馬背體操的訓練,例如「手抓好」這樣的指令使情境與動作配合,來達到正增強,「這是一般馬術教練不會想到的。」

林嫵恬說,有的自閉症孩子因為害怕學校環境與壓力,平常在學校不說話,但在馬場獲得了自信,慢慢地開口了,也有的小孩本來不會騎腳踏車,透過騎馬之後,也逐漸地學會了。

來自德國的馬術治療奇兵

來自德國的林嫵恬,1981年來台灣學中文,結識了先生,完成在德國的學業後便來台成為台灣媳婦,生下一對兒女,但女兒因為缺氧造成腦性麻痺,在求醫的過程中聽說馬術治療對腦性麻痺患者的復健有良好的效果,便積極投入其中。

「當初來台灣的時候沒想過和馬有關」,林嫵恬從小就喜愛騎馬,為了女兒,更是付出許多心血,閱讀大量的文獻、了解馬術治療的模式,考取國外的證照等,一步步成為馬術治療的教練。

林嫵恬說,當馬術治療師最重要的就是「耐心、愛人、愛馬」,教導學員要有耐心,並付出愛來對待每個學員與馬匹,雖然常常要忍受馬場的風沙,但她說,「一點都不會辛苦」,因為除了可以活動身體,看到小孩子來這裡都很快樂,並且復健更進步一點,讓她覺得十分有成就感。

身心障礙者也有一片天

馬術治療中心的另一個特色,照顧馬匹、負責馬廄勤務的也是身心障礙者,林嫵恬說,雖然他們一開始比較難把裝備分清楚,後來會貼上牌子,讓他們分辨,現在他們都做的很好,也觀察很多,會報告馬匹的狀況,張兆遠說,「這裡了解身障者,也接納身障者」,也讓身心障礙者擔任領馬員的工作,帶領著馬匹走在一定的路線上,協助馬術治療。

馬術治療中心也提供身心障礙者工作的機會,
在這裡,馬場勤務、馬廄清理都是由身心障礙人士一手包辦。
在馬術治療中心擔任助教的孫育仁,是一名腦性麻痺患者,同時也是台灣馬術代表選手,他說,國中二年級那年來到馬術中心接受治療,後來逐漸產生興趣,當成運動,經過訓練之後,成為代表國家的選手。孫育仁說,在馬背上身體的平衡和四肢的控制能力等,需要花很多時間來練習和習慣,剛開始學的時候,也因為不習慣,膝蓋容易磨擦受傷。

林嫵恬說,「孫育仁是國內最好的帕拉馬術選手」,今年他希望能拿到「世界盃馬術錦標賽」的參加資格,他說,面對這樣的比賽,當然會緊張,但「不是因為緊張而緊張,是因為奮戰的心情而緊張」,他希望能不辜負眾人的期望,拿出好成績,替國家爭光。孫育仁也說,期望未來能夠傳承,當上教練,讓小朋友成為帕拉馬術的選手,帶領他們參加各種比賽。

身心障礙者透過馬背上的運動,忘記在地面上的不便與身體的枷鎖,在徐徐的微風中,奔向自由。


延伸閱讀

台灣馬術治療中心粉絲專頁

馬背找回自信 腦麻孫育仁進軍世界盃

馬術治療的奇兵:德藉林嫵恬




南澳社區發展鞋會 打造手工製鞋

$
0
0
【記者吳舒涵、黃瀞嫻/宜蘭縣報導】裁斷、織布、裁縫、擦膠、再縫布,最後貼底,這是一雙雙美麗的手工鞋背後繁複的工程,宜蘭縣南澳部落,利用泰雅族最擅長的織布結合傳統製鞋產業研發與創新,打造出美麗鮮豔且獨一無二的手工製鞋。

      



南澳社區是一個泰雅文化相當濃厚的社區,居民大多以泰雅族為主,但是在沒有人經營及管理下,造成原住民相當具特色的文化,始終在社區中無法發揚。二○○五年,當時還未成為南澳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的張遴從陸軍上校退休,回到自己的家鄉後,希望能夠幫助社區發展,於是他先到了宜蘭蘇澳朝陽社區擔任總幹事,學習社區營造的精神。

二○○九年五月張遴當選南澳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當時他已經在宜蘭蘇澳朝陽社區擔任五年年的總幹事與專業經理,因為看到自己的家鄉南澳部落資源落後,在親朋好友的溝通及拜託之下,他決定辭去朝陽社區的總幹事,毅然決然回到部落,幫助當地的居民提升社區的經濟與建設。

架上一雙一雙擁有泰雅文化特色的手工製鞋,賦予南澳社區新的力量。
織布與製鞋產業 迸出獨特火花

由於南澳部落的居民都是泰雅族族人,張遴覺得利用泰雅族最具特色的織布文化,是個很不錯的想法,剛好於二○一○年五月認識南澳部落的製鞋老師陳衛國,張遴頭腦一轉,發現利用織布文化搭配鞋子,一定能擦出不一樣的火花。陳衛國年輕時在台灣、印尼及中國工作,因為身體狀況欠佳,決定回老家南澳靜養,張遴知道陳衛國四十一年製鞋的精湛技術,於是「七」顧茅廬,他告訴陳衛國:「大哥,你既然是在地的原住民,我希望你可以把你的技術傳承給部落青年們,讓他們能夠有一技之長。」終於在七次的拜訪下,把他請出來,為部落創辦了以泰雅族織布為特色的葛雷扇創意製鞋品牌。

陳衛國用他四十一年累積的精湛工藝,一步一步地把技術傳給南澳社區的居民,從製作鞋子過程的裁斷技術與使用機器等等,陳衛國毫不吝嗇地指導居民,而張遴看到當地的婦女有很棒的織布技術,他說:「婦女們一直都有很好的技術,但因為缺乏平台讓他們發揮,最後這些婦女在家中無所事事,沒有經濟來源。」於是請了五位領有織布師證照的婦女們,到鞋廠負責織布與花紋設計的工作。二○一○年年底,社區以「南澳心、泰雅情」的計劃案出發,花了五十萬,設立南澳泰雅創意製鞋工坊,在製鞋產業與織布的結合下,在不到一年半的時間,就打響了南澳部落的手工製鞋品牌。

張遴說:「這就是我回到部落的初衷。」除了讓當地的婦女有工作以外,南澳社區更於二○一一年年底被評選為原住民委員會的重點部落,還獲得政府經費的補助,張遴利用這些經費,購買新的裁斷機、模台和壓底機,並研發出更多的鞋子款式,從拖鞋、包鞋到馬靴,目前已成功作出許多拖鞋款式,張遴也希望在未來能夠將馬靴成功地製作出品,「因為機器不同,目前經費有限,我們從基礎開始,再慢慢擴張」。每一雙鞋子上不同的織布花紋,南澳社區貼心地還提供了客製化的服務,顧客可以依照自己喜歡的顏色搭配花紋,雖然花紋中沒有確切代表的意義,但在織布的過程中看得見族人對這項文化的尊敬。

成立聯合工坊 保留泰雅文化

關於社區的未來,張遴也已經有許多想法與方法,「我們這個產業已經造就很多的人才,其實不單單是在製鞋產業,手工藝的製作也是一樣,像是背包、手環飾品、服飾等等。」張遴表示他最終的藍圖是希望能招集南澳鄉七個部落中傑出的工藝師,成立聯合工坊,讓工藝師能在同一個空間中工作,並讓民眾能體驗、參觀工坊,如此一來不但能留住在地人才,也能讓整個社區的產業更上一層樓,張遴說:「要留住人才,就必須提供好的資源給這些傑出的人。」

張遴利用在朝陽社區學到的經驗與想法,成功打造屬於南澳不一樣的特色社區,從一雙又一雙的鞋子中,看見張遴努力的汗水,在社區產業越來越成功、越來越多人口耳相傳的同時,他心底最重要的使命依然是保留泰雅文化,讓文化能夠薪火相傳。


延伸閱讀:

南澳社區發展協會 粉絲專頁

台灣社區通-南澳社區發展協會

南澳泰雅創意製鞋工坊



共生一村手工皂 助弱勢朋友成長

$
0
0
【記者林伶潔、吳佩容/桃園縣報導 】共生一村手工皂工作室裡的手工皂,不管是馬卡龍、拖鞋、台灣造型,都是由創辦人武曉潔和參與製作的弱勢孩子們,用愛心和毅力一個一個親手做出來的。武曉潔從原本的上班族,轉而加入希伯崙全人關懷協會,並投入心力在其中,將本身興趣製作手工皂和協會裡的弱勢孩子問題做結合,手工皂工作室一方面給弱勢孩子學習技術並賺取生活費的機會,一方面讓孩子們在其中找到自我定位,以正向的力量面對環境的不足。

     



弱勢孩子們用心製作的手工香皂,並附上貼心的小卡,準備送到非洲去。

加入社會企業 找到自己的目標

十五年前,武曉潔本來是做企劃、寫文案的上班族,忙碌瑣碎的工作,卻讓她感到疲累,並覺得這不是她要的生活,辭掉工作後,加入希伯崙全人關懷協會,將自己投入於社會企業中。

希伯崙全人關懷協會位於桃園縣的比佛利山莊,是由陳公亮、吳秀玲夫妻創辦,以喚醒社區大愛、提昇社區品質、創新共生文化、落實國際關懷為理念,主要經營包括以回收再生物品為主的「古道一村」 ,是台灣最大撿拾創作工坊,回收各式二手家具、衣服、生活用品。以及協助社會弱勢族群重新開始的「共生一村」,提供弱勢族群一個單純的居住環境,協會 接納的弱勢族群很廣,有精神問題、網路成癮、酒精成癮等等 ,相處並試著找到他們的價值,也提供共生一村中適合的工作機會,輔導他們以積極、樂觀的態度面對生活。

其實一開始,武曉潔在加入希伯崙全人關懷協會後,並不是馬上建立手工皂工作室,而只是幫忙輔導弱勢孩子們一些生活以及心理問題,在與孩子間朝夕相處之下,漸漸了解他們。一方面輔導弱勢孩子,一方面也因為興趣去參加手工皂的相關課程。結婚生孩子之後,因為孩子本身的皮膚敏感,武曉潔深怕市面上的沐浴用品有化學添加物,對孩子的皮膚不好,於是想到要用母乳來製作手工皂,是她第一款研發的天空藍手工皂。想不到這樣的嘗試,在親友間大受讚賞,也讓她想到了要創辦手工皂工作室讓弱勢孩子們參與的想法。

經過一段摸索期,努力學習手工皂技術,一邊自己鑽研手工皂類別和造型,終於在兩年前,武曉潔才開始正式經營手工皂的事業,雖然她知道 現在台灣市面上已經有各種款式多樣化的手工皂,很難與他們競爭,但是她還是堅持要走這條路。「看到弱勢孩子們在製作手工皂中獲得的成就感和成果,我想,這樣的故事是會感動到人的。」她以堅定的雙眼說著。

費時三天完成的婚禮娃娃,整件婚紗都是手工皂,重達二公斤。
研發各式各樣手工皂

武曉潔強調天然、無害的手工皂,她說:「希望能夠不要汙染地球,利用簡單生活的方式,自己動手做。」除了她的母乳手工皂,她還有做過南瓜鮮奶的手工皂 ,以鮮奶代替水,把南瓜打成果泥,兩個加在一起去製作。除了天然,工作室中更有各種類別的手工皂,馬卡龍造型、拖鞋造型、台灣造型、蛋糕造型。之前有一對新人要結婚,拜託武曉潔製作婚紗娃娃造型手工皂,娃娃的婚紗裙用花朵香皂造型組成,她說:「像這樣做蛋糕的方式去擠娃娃的裙子,擠花擠了一個星期,全部手工DIY,獨一無二 。」

很多手工皂各式各樣的類別,其實很多都是朋友家人給的啟發,他們知道武曉潔在經營手工皂工作室,有時候就會和她說可以拿某種原料來做做看手工皂。像弱勢孩子們更會自己主動把本來要被丟掉的咖啡渣拿給武曉潔,開心地告訴她可以用咖啡渣來製作手工皂,就是這樣一個一個有趣的小插曲,共生一村手工皂工作室也漸漸走出自己的路。



幫助弱勢朋友找到自我定位

武曉潔表示,曾經有個爸爸出獄後帶著兒子來共生一村居住,兒子個性非常孤僻,經過認識的人不會打招呼甚至也不和別人說話 ,在武曉潔的輔導下,漸漸打開自我,臉上也多了許多笑容。武曉潔因為個性很能和年輕族群打成一片,也多半負責協會中的弱勢孩子輔導。

在這兩年來,工作室讓協會中的弱勢孩子參與, 教導他們製作手工皂、橘皮清潔劑等等,也會提供給孩子們薪水,「有了這份薪水,他們可以存起來,或是用來補助就學費用等等。」武曉潔說。其實手工皂工作室的用意在於讓孩子們重新建立他們的自信,找到他們人生的價值。

像是現在在武曉潔身邊學習的心湄,她患有自閉症,因為早期車禍讓她臉部損傷,鼻子一半都沒了,家人也沒帶她去重建,時間久了她的內心漸漸地封閉、自卑,雖然之後家人帶她去重建鼻子,但她的心已經封鎖,無法與人建立感情,不過,武曉潔卻發現她手腳俐落、動作快,可以細心地割橘皮,又可以耐心地一天折上百個紙盒。而在學習時,心湄在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有所進步;在製作清潔劑時,她的自信也慢慢增加,武曉潔說:「因為她找到她的興趣了。」

製作手工皂並非難事,但是教導弱勢朋友如何按照程序製作卻很困難 ,通常都要花三個月的適應期。武曉潔表示曾因疏忽,一個轉身,自閉兒把水都加到所有的泡澡錠。她也表示,為了教導這些朋友,一定會有一些學習成本,而她也願意去承擔。

孩子們用心製作手工香皂中。

不刻意宣傳 單靠大眾分享

武曉潔常說自己是校長兼撞鐘,除了要經營手工皂、教導弱勢朋友,還要經營粉絲專頁,雖然辛苦,但是現在有這樣的成果,她也感到相當欣慰。她說:「我們沒能力沒閒錢,靠著是大家的分享,一點一滴的累積知名度。」共生一村手工皂經由朋友們率先一個一個地購買手工皂,覺得好用後,又介紹給自己的朋友認識。甚至武曉潔有朋友預購了一年份的手工皂,因為支持共生一村手工皂的理念。

武曉潔表示共生一村手工皂有三個必要要素,一是環保,二是對於手工皂的需求,三是幫助孩子就業。她希望創造更多工作機會,雖然弱勢團體常不被看好,但是她計畫三年後,能成立化妝品公司,幫助更多的人。

武曉潔以協助弱勢孩子為目標,努力經營共生一村手工皂


延伸閱讀

共生一村手工皂官網 

共生一村部落格

中視新聞採訪影片「接納落難朋友變家人 希伯崙共生家園獲重生」



遠距健康照護中心 照顧您的健康

$
0
0
【記者郭昱辰、陳葛泉成/高雄市報導】現今台灣已邁向高齡化社會,醫療型態逐漸轉變,逐漸轉為以高齡人口與慢性病患為核心,醫療體系也日漸重視與社區結合。高雄醫學大學 於二○○○年 ,投入衛生署「遠距健康照護服務複製擴散計畫」,並整合聯合台南新樓、高雄大同醫院、獎卿護理之家、山地鄉衛生所及署屏醫院等十多家醫療照護單位,作為南部地區的遠距健康照護中心。

      




高雄醫學大學在高雄寶來國中教授老年人醫學知識并幫助其測量血壓
(照片由高雄醫學大學提供)
遠距醫療導入偏鄉

高雄醫學大學將遠距醫療計畫導入缺乏醫療資源的偏鄉,配合在各地設立的醫療據點,並建立一套完整的服務系統。例如引進包括照護盒、血壓計、條碼機、電腦系統等硬體設備,定時測量老人們的健康狀況,一有異狀,便會回傳醫院由專員處理。長輩也可打電話至高醫諮詢關於醫療衛生問題,並定期每月會收到生理數據報表,以隨時掌握自身的健康狀況。

六龜寶來里長沈振揚說,寶來沒有任何醫療診所,最近的醫療據點是十五公里外的六龜衛生所,居民平日看病很不方便 。寶來國中的六龜數位機會中心引進了遠距醫療計畫,無疑是居民的一大福音。

「揪感心欸。」體驗到這套系統的柯秋霞阿嬤表示,以往身體不舒服時,都得搭兩、三小時的車前往市區看病。但以後有了這套系統,身體若有不適,電腦就會主動通知醫生。像這樣的數位機會中心,目前有九個,能順利減少城鄉資訊的落差與培養民眾的資訊能力,並進一步照顧弱勢族群及老人們的健康。

何謂遠距健康照護

簡怡光主任說,只要加入遠距離健康照護計畫,便能藉由高科技的健康測量儀器,隨時監測自身的健康狀況,並將數據回傳給醫學中心,交由二十四小時待命的專業醫療團隊。藉由定期的生理追蹤,院方會評估會員的健康風險因子,為病患量身打造醫療計畫,以便在疾病發生時做正確的判斷及治療。

遠距照護也結合了智慧生活教學計畫
不僅如此,當會員被評估需要就診時,服務中心也會提供掛號、交通運輸、陪同就醫等服務。除此之外,每個月還會有專業的健康管理師,定期到府與會員及家屬進行互動,評估會員在家中的照護情形,及自身潛在的健康問題。在疾病發生或惡化前及早處理。

遠距健康照護整合了社區服務體系、醫療服務體系與長期照護服務體系,讓老人及家屬接受更符合照護需求的醫療服務。最初,這套系統最大的疑慮是民眾的付費意願不明確。但據高雄醫學大學遠距健康中心主任簡怡光指出,現在已有越來越多的民眾願意負擔額外的費用,來加入這套便利且完善的醫療服務。經試辦後,願意付費的民眾比例高達九成以上,其中更有高達四成的個案願意負擔每個月一千元以上的費用。目前依患者需求,每個月收取一千六百至兩千的費用。

結合教學資源

創新育成中心主任蔡東榮表示,教育部在二○一○年推動智慧生活教學計畫,結合產業創新、社會服務、人文關懷及深耕地方文化。遠距健康照護也順勢被納入教學計畫的一環,提供學生體驗智慧健康照護、資訊應用、創意發想與實踐課程,達成實務與學習相結合的目標。

除此之外,高雄醫學大學請來了十多位業師,業師們分享自身在業界的實務及創業經驗,專門指導學生資源整合優化、參與創業競賽等活動。並與各地的照護中心結合,提供學生實際執行健康照護、累積醫療的實戰經驗。


延伸閱讀

六龜數位機會中心 打造遠距健康服務

「青創世代」–2014智慧生活創新創業計畫成果發表會

衛生福利部遠距健康照護服務



角落擊破器 危急事故不再怕

$
0
0
【記者呂佳燊、李明翰/台北市報導】每天乘坐的大眾運輸,如公車,成為生活中重要的往來交通工具。為了安全,在車窗上都有放置車窗擊破器。它的樣子是一個紅色的小槌子,當緊急事故發生時,拿起擊破器敲擊車窗四角,讓車窗破裂,以便逃生。然而,對於要拿起紅色小槌子去打破玻璃車窗的力道和勇氣,這樣的擊破器使用方法,是很多人不敢做的。要讓每個人都會使用,而且敢用的情況下,改良現有的車窗擊破器,所以角落擊破器的設計因此而生。

     



角落擊破器讓擊破車窗逃生更簡易,左為林冠芠,右為鄧培志
改造現有的擊破器使用更方便

設計人之一的林冠芠從女性角度出發,發現現有的擊破器小紅槌,在發生緊急事故時要敲破車窗,必須要擊破四個窗邊,而敲擊力道不足和面對要敲擊玻璃的恐懼,就讓擊破器很難使用。她認為如此重要的逃生工具必須是每個人都要能方便使用的,所以和鄧培志一同設計出角落擊破器使用的方法,只需要拉開再放手,讓它用彈力的方式擊碎車窗,以便逃生。

就讀台北科技大學創新設計研究所的鄧培志,和台灣科技大學工商業設計研究所的林冠芠,獲得二O一三年第七屆晟銘盃應用設計大賽的金獎。光環背後經歷很多嘗試,為了要取代小紅槌的擊破器,他們曾想出要用按壓式、踹的等行式,最後經過討論用彈射的方式能讓使用者和玻璃有適當距離,因此不會造成使用角落擊破器時,玻璃碎片飛濺到手上,也比較容易使用。而附著在車窗上的角落擊破器,也不會再有被偷竊的疑慮。

一開始的設想,是在車窗的四個窗角都放置角落擊破器。透過實際訪問搭乘公車頻率高的民眾與年長者,和從新聞上的觀察後發現,將角落擊破器附著在主要車窗上的兩側對角處,這能指引民眾找到最適合逃難的車窗擊破逃生,也會節省製作角落擊破器的成本,並且設置警報器,需要按壓後才可以拉起,避免平時的誤觸使用。

兩人合作的默契讓設計更順

設計過程中的困難需在協調討論時間和地點。是在兩人讀的是不同學校,但兩人在設計上會合作,是因為大學時期身為同學,彼此間培養起來的默契。大學時期在幾次共同上課的過程中有了合作組隊的機會,透過討論逐漸發現兩人意外地暢談,甚至藉由討論,讓他們真正感受到討論設計的愉悅感。由於專長不同,也是讓他們在分配工作時能夠合作無間的關鍵,讓他們可以在短時間內透過快速地討論和分工,達到有效率的合作方式。然而,合作之間總有幾次不愉快的狀況,透過互相冷靜下來的談話與溝通,使彼此了解能夠改善的部分,共同調整再繼續的合作下去,這是鄧培志與林冠芠可以一直維持設計合作的方法。

角落擊破器的設計讓他們感到印象深刻的是,當時晟銘盃應用設計大賽的選拔過程中,公開讓民眾進行投票時期,許多非設計領域的學生以及民眾,在投票過程中認真詳讀設計概念,並且賦予建議以及讚賞,讓他們了解人們實際需求。他們相信設計可以改善社會,如角落擊破器不必讓大家花錢購買,卻可以在最緊要、需要的時刻給予大眾協助。因為它可以不分階級、貧富與性別,讓每個人都能夠使用,在急難時刻讓自己獲救。

未來設計合作希望觸及更多面向

台北將在二O一六年申請到世界設計之都,這是一個讓台北在設計界曝光的好機會,鄧培志與林冠芠希望能讓更多人看到他們的設計。他們特別注重在「公共設計」上,他們認為公共設計是大眾都能受惠的,相較於一般的商業設計著重營利導向,公共設計是對每個人最平等的方式,不會因為錢的原因而影響能不能使用設計品。他們希望能夠為這個社會做些什麼,也想出可以成立一間已設計為主的社會企業。透過自己在設計上的才能,幫忙政府能讓社會更好,設計更多公共設計。

他們覺得要做出好的設計,是透過觀察生活、打開視野,以及多傾聽許多人的心聲與不便,試圖盡力去改變不滿意的現狀。鄧培志與林冠芠希望從角落擊破器出發,在未來希望設計出更多能幫助大眾的設計品。角落擊破器的設計會減少人員傷亡的意外,但他們還是期望大眾能平安在外,沒有危險事故發生。


延伸閱讀

角落擊破器設計介紹

晟銘盃應用設計大賽

林冠芠發明水果捕蠅紙



不NG口罩保護病患尊嚴

$
0
0
【記者呂佳燊、李明翰/新北市報導】隨手拿起口罩戴上,用口罩把臉隔離這個身處的世界。不管是因為沙塵暴、長痘痘的臉、表情不想被看到等種種原因,只要用口罩便可以遮住一張臉。走在街上或乘坐捷運,隨處可見人人戴口罩的比例很高。一般人戴上口罩這樣容易的動作,對使用鼻胃管的病患卻是有困難的,一般口罩無法蓋住鼻胃管。因此不NG口罩的設計出現,希望能罩住病患的尊嚴,讓他們不會因鼻胃管而造成生活不便。

      



不NG口罩設計者馬偕專校助理教授邱飄逸表示,
不NG口罩是為了讓使用鼻胃管患者能輕鬆罩住鼻胃管,使生活更方便。
改善鼻胃管使用者的生活不便

馬偕專校助理教授邱飄逸,發現輔具對協助失能者恢復獨立生活相當有幫助,然而現有輔具,仍無法涵蓋所有的日常生活需求,於是開始激勵學生從失能者的角度,開始設計輔具。她與學生製作團隊胡淑君、石祐亭、陳昱華、黃婕欣、葉倩妤,看到醫院裡有使用鼻胃管的患者,管路經常不當擺放,有時不甚拉扯脫落,需要重新放置也增加病患不適,此外攜帶鼻胃管降低了社交的動機,才想要改良口罩,讓口罩裡面有能放置鼻胃管的小袋子,將鼻胃管巧妙的收藏起來。

而不NG口罩的命名由來是因為鼻胃管的英文是Nasogastric Tube,臨床上常稱NG tube。正好跟英文中的失敗、停止重來的發音一樣為NG,所以希望藉由使用不NG口罩,讓患者能不用再感覺使用鼻胃管是很悲傷,也不用整天待在家裡,也不用經常需要重新插入管路,造成身體的不適。

不NG口罩是一段不斷修正的過程

一開始的構想是一個方形能裝鼻胃管的袋子。模型做出來以後,發現管子必須往上拉才能放入,使用上非常不方便,因此將袋子做成低斜口、圓形袋身的形狀,放置時較為順手,也能妥善收納。邱飄逸與學生製作團隊從臨床實務照護經驗中,推敲出不NG口罩的其他設計想法,如使用鼻胃管的時候會降低鼻腔的通氣量,如果再戴較密閉的口罩,呼吸一定會不順,所以在口罩上設計了六個促進通氣的孔洞,增加呼吸量。而臨床上也常看到因為長期戴口罩或氧氣導管,導致耳後有壓瘡,因此設計減壓軟墊來預防。管路的固定與安全,是照護過程相當重要的一部分,為避免使用鼻胃管的患者在配戴不NG口罩時,管路不當拉扯導致脫落,因此設計了固定帶,固定鼻胃管。

接下來,製作不NG口罩模型時的主要的問題,是他們不是裁縫專家,也沒有額外的經費補助,難以將設計概念作出一個實品。邱飄逸在指導學生製作模型過程中,是由會裁縫的家屬幫忙,但初品還是跟理想中的模型有差距,後來經過學生介紹找到一位里長夫人,願意不計較成本與時間,經過多次的討論與修正,才幫我們將最完美的模型製做出來。

把愛傳出去讓需要的人得到幫助

幫忙做模型的里長夫人,在一開始拿著不NG口罩的概念找里長夫人討論時,她覺得太難想要拒絕。但知道邱飄逸是護理老師後,里長夫人娓娓道來女兒年紀輕輕就罹癌,治療過程不順利而死於醫院的經過,頓時間邱飄逸與里長夫人兩人以身為母親的心情,彼此安慰打氣。里長夫人感受到不NG口罩是為了要助人,因此將淚水化為另一股力量,一口氣答應在短時間內完成數件不NG口罩實品。邱飄逸表示很感謝她,如果沒有她的古道熱腸,不NG口罩是不可能化為真實。

二O一三年參加教育部國際發明交流展時,為了清楚介紹不NG口罩的使用步驟,特別請一位學生的奶奶來當模擬病人,她願意忍著不適,讓鼻胃管放入鼻孔後貼紙膠在鼻子上固定,模擬鼻胃管使用者,再戴上不NG口罩。當時邱飄逸感到非常高興,這是第一次看到不NG口罩真正被人成功使用。

得獎證明不NG口罩的設計理念

不NG口罩得到了二O一三健康照護產品通用設計銀獎,也受邀參展台北國際發明暨技術交易展,同年也再獲得台北市護理師護士公會護理創作競賽展第三名。邱飄逸表示通用設計是一門實用科學,設計的成品能夠活用於生活,讓生命更多元與豐富。而通用設計的概念廣泛存在每個學門當中,只要拋磚引玉,相信能夠激發大家創作的動機與實作機會,呈現出屬於每個專業的通用設計作品。未來希望有機會做更多跨領域的團隊合作,護理領域如果能結合其他專業團隊,如電機、電子、機械或醫工等,一定能激盪出更多元、更實用的作品。

不NG口罩的從設計到模型的完成,邱飄逸覺得功勞要歸於整個設計團隊,還有曾經協助的重要推手,像是里長夫人、學生的奶奶等等。只要有心,經常抱持為人著想的信念來設計,設計出的作品會有「溫度」,自然能被大家所接受並且運用。


延伸閱讀

健康照護產品UD通用設計競賽

台北市護理師護士公會

台北國際發明暨技術交易展



Taiwan Comix 喚醒本土漫畫

$
0
0
【記者姚聖傑、盧蔚淇/新北市報導】你喜歡看漫畫嗎?你有看過台灣漫畫家畫的漫畫嗎?從哆啦A夢到航海王,多是日本漫畫伴隨著台灣青少年長大成人。在台灣,有一群本土漫畫家自力發行獨立漫畫刊物《Taiwan Comix》,希望能讓國際看到台灣漫畫豐富的創造力,也讓台灣青年人畫自己的故事、看自己的漫畫。

      



王登鈺認為Taiwan Comix是為了喚醒本土的漫畫創作熱情

《Taiwan Comix》團隊策畫人之一的王登鈺,也是國片《囧男孩》的動畫導演。聊到開始畫漫畫的契機時,笑著說「因為一個賭約,才開始畫的」。二○○八年,當時在遊戲橘子上班的他,因為與同事打賭要畫漫畫出來,參加日本的比賽,不然就要輸一筆錢。自此以後他便開始發表自己的作品,「其實很早以前就想畫,畫了之後現在也還在嘗試各種風格,練習很重要。」

一本刊物 一個獨立漫畫團體

而《Taiwan Comix》團隊的成立,則是台灣漫畫家林莉菁自一九九九年赴法國留學後開始發想的。她發現歐洲人並不清楚台灣漫畫,甚至把台灣跟大陸的漫畫家搞錯,所以一直想要找方法把台灣漫畫介紹給歐洲人。二○一○年,適逢春節假期回台灣,林莉菁透過很多管道詢問許多台灣創作者的意願,希望能編輯一本有台灣味的漫畫集介紹到歐洲漫畫圈裡,而王登鈺原本就認識她,兩個人一起利用網路及朋友串連,逐漸找到幾個志同道合的夥伴,決定集結各自的作品編輯成冊,讓更多人認識台灣漫畫。

《Taiwan Comix》每一期雜誌都會找十位創作者,不一定是漫畫家,有時也會找插畫家、繪本創作者。「我們很自由的」,王登鈺說,不論是篇幅格式、漫畫風格或是故事內容基本上都沒什麼限制。製作《Taiwan Comix 1》的時候,其實也沒想過要做成一系列的刊物,所以第一本就是像目錄一樣的書,集結傑利小子、陳弘耀、鄭問等台灣知名漫畫家的作品片段,向法國安古蘭漫畫節的策展人介紹台灣漫畫,之後才以雜誌的形式出版,收錄的才是每位創作者各自獨立的短篇漫畫,並且正式參與安古蘭漫畫節的活動。

收錄在TX5捲貓所畫的「我的鹿爺爺」描述的是青年鹿對自己的鹿爺爺的喪葬禮儀的想法,「喪禮的種種儀式,意義上雖然是莊嚴的,對我來說卻都有點好笑又有點呆」,透過青年鹿對喪禮的看法,表達出年輕世代對台灣傳統儀式文化的觀察。而故事最後,過了五十年,青年鹿也變成鹿爺爺,在他的葬禮上,他的孫子對於喪葬儀式也自有一番看法,留給讀者一種前後呼應卻趣味無窮的想像。

不在意銷售 這是一種責任

捲貓 我的鹿爺爺漫畫片段
「其實我們不太在意銷售的問題」,王登鈺笑著說,製作費用都是創作者一起平攤,不管你畫兩頁還是二十頁,「要出的錢還是一樣」。因為有老中青三代的創作者,傑利小子就是較資深的前輩,而米奇鰻則是最近才加入的新生代漫畫家,讀者分佈的範圍變廣,也會因為喜歡的漫畫家而買書,「讓讀者買了書也認識其他創作者,並開始接觸更多台灣漫畫這才是最重要的。」

「我個人是希望能聚集台灣各地的創作者,不要只固定都是這幾個人」,王登鈺認為,每個創作者都要擔負起推動台灣獨立漫畫這個責任,如果每一、二期就能有個陣容較大的變化,不只能讓內容更多元,不同的人輪流做主導者、編輯工作,也能避免刊物變成獨裁走向,因為每個人在編輯的工作上一定會有意見分歧的時候,所以在第六集的製作上,王登鈺也減少參與,專心投入自己的工作。

獲得注意 促進交流

王登鈺說,做第一集參加安古蘭漫畫節的時候,剛好蘋果日報也去做專題報導,之後林莉菁也邀請到安古蘭漫畫節的策展人,和比利時漫畫博物館館長來台灣訪問,不只促成台灣漫畫到國外辦展覽,也讓文化部連續三年在安古蘭漫畫節設立台灣區攤位,形成另類國際交流。

《Taiwan Comix》陸續出版後,也獲得不少人的注意,王登鈺說像《ELLE》雜誌看到後,就想做個時尚與漫畫家結合的專題;滾石音樂則是與TX合作一系列流行音樂愛情故事的音樂錄影帶,因為滾石以前有很多沒拍成MV的歌曲,希望能以漫畫的方式呈現出來;無限出版的編輯連翠茉也透過王登鈺,認識一些漫畫家製作改編吳念真的舞臺劇《人間條件》的漫畫版,這些都是看到雜誌受到啟發而引起的跨界合作。

「原先我做《Taiwan Comix》是希望影響作者」,王登鈺說,世界上有很多種漫畫,歐洲、美國甚至日本,各自國內的創作風格就千奇百怪,台灣的創作者不要只會畫同人誌,或只跟著日本主流的東西走,「把眼光放大」。他希望透過《Taiwan Comix》激起創作者的慾望及勇氣,來畫與別人不一樣的東西,訴說自己的想法,而不是待在自己的小圈圈內自我滿足。


延伸閱讀

《Taiwan Comix》粉絲專業

專訪動漫藝術家─王登鈺

誠品站專訪林莉菁

傑利小子漫畫工作室

米奇鰻



拍謝少年 用台語創作人民的歌

$
0
0
【記者賴佩璇、夏亞凡/台北市報導】「想起細漢時你甲我唱的歌,那是阮尚美麗的夢。想起故鄉的味我放入心肝,那是阮尚深的思念。」拍謝少年 (Sorry Youth)的音樂理念是用台語唱出內心對台灣社會想法,他們二○一二年發行的《海口味》專輯中,收錄一首為國片《拔一條河》創作關於新移民女性主題曲〈甲妳的灶腳〉。歌詞以新台灣之子的角度,訴說自己會永遠將母親家鄉食物香味謹記在心。

      


螢幕快照 2014-04-09 下午6.53.02.png
拍謝少年練團空檔

團名向美國噪音搖滾樂團致意

最初團名其實是來自二○○五年台灣「音速青春翻唱大會」的主題—Sorry Youth:向Sonic Youth致敬。Sonic Youth又名音速青春,是一個在一九八一年發跡於紐約市的美國搖滾樂團。而拍謝少年的貝斯手薑薑(梁宏彰)、吉他手維尼(張勝為)、鼓手宗翰(謝宗翰),靈機一動便以「Sorry Youth」為團名。

拍謝少年《海口味》專輯封面
拍謝少年團員們在二○○五年春天吶喊過後開始組團,創團初期主要單純演奏樂器,而現在以台語為主,團名就用台語翻譯成「拍謝少年」。薑薑說:「我和宗翰是高中同學,從台中北上唸書,大一時恰巧碰上春吶十年!」這場搖滾界盛事徹底改變他們,宗翰跑去學鼓,薑薑由於朋友的關係學貝斯,接著又從網路上徵到高雄人維尼擔任吉他手。參加數場與社會議題相關表演,像是反六輕〈反公害要安居〉演唱會 過後,在二○一二年正式發行《海口味》專輯,收錄〈深海的你〉、〈台十七〉、〈夢中見〉等歌曲。

夢中見:「青春的無奈,你反白的夢,我相信啊你是阮上後的愛。佇困段的時陣,你佮我相倚,我相信啊!這是上好的安排」歌詞寫出當人在碰見困難時,能夠擁有一座避風港,依偎故鄉而感到溫暖。



拍謝少年的團員,照片左起分別為鼓手宗翰、貝斯手薑薑吉他手維尼

甲妳的灶腳 唱出新台灣之子心聲

二○一三年導演楊力州以高雄甲仙鄉為背景,拍攝新移民女性故事《拔一條河》。楊力州找上拍謝少年,希望能為電影創作主題曲。為了讓自己進入創作狀態,拍謝少年南下幾趟,試著感受當地生活,「我們以小孩的角度,看待母親與家鄉。」

「夢中的妳,猶原在我身邊,心那驚惶,有妳痛疼;夢中的我,猶原甲妳作伙,妳的形影,甲阮的未來。」歌詞表述出孩子長大後,回憶起小時候母親雖然無法教導自身母語,但仍然用家鄉菜使得孩子記住母親的故鄉。

反六輕公害 要安居樂業

拍謝少年在二○一二年參加台灣一場反六輕的「平安長大─反公害要安居」演唱會,歌曲〈台十七〉「是按怎我的生活齷齪,心情不時沈重,嘛不怨共你講,轉去過去的海岸,才知影都市的生活咱是袂扭掠 ……。」 歌詞寫出百姓為了生活而辛勞工作,疲倦地回到家鄉面對海岸,唱出沿海居民對於汙染的無奈,也希望讓更多人聽見小人物心情。

宗翰在臉書提過,雲林台西是他和薑薑當兵的地方,「眼前的火苗濃煙,從遠方高聳的煙囪竄出,囂張地在黑暗之中擺動,燃燒距離遙遠的化學異味卻直撲口鼻。」也提到有一次巡視麥寮海線道路,發現一名行動不便的獨居老婆婆,於是自此每天巡邏時都會贈送飯菜給她。

待過當地後讓他們對環境保護議題更加關注,「對那邊的居民來說,雲林是他們可愛家鄉。很高興我們能夠參與鄉親守護家園。」

不能沒有你 觸發創作 深海的你

看完戴立忍導演二○○九年劇情長片《不能沒有你》後,薑薑被觸發進而寫出〈深海的你〉。這部電影取材於二○○三年台灣一則社會新聞,內容為一名單親父親抱著女兒欲跳天橋。歌詞講述親情對於失意人民的支撐力,期盼牽著父母親的手走過生命低潮。

「你咒誓永遠會陪伴佇我身邊,你會凍解決這款艱苦的日子。」相信即使生活遇到許多困難,以為走不下去時,只要回到家鄉探視年邁雙親,可以再次尋回追求夢想的動力。

對於拍謝少年來講,關懷社會上小人物是一件重要的事情。平時創作詞曲的養分也來自於生活,無論是閱讀書籍、觀賞電影、隨意散步,皆能累積創作能量。


延伸閱讀

拍謝少年 IndieVox 歌曲線上聽

拍謝少年官方部落格

《貓王不討喜部落格》專訪拍謝少年




繭裹子公平貿易 讓購買充滿溫度

$
0
0
【記者 張雅柔、陳明安/台北市報導】「唰──唰──唰──」輕輕將手中的圓筒傾斜,一陣清亮的雨聲傾洩而出,「這是來自智利的傳統樂器,是用乾掉的仙人掌把刺反釘回去,再把小石頭倒進去做成的。」眼前侃侃而談的是「繭裹子」商店的共同創辦人,楊士翔。繭裹子是全台灣第一家通過世界公平貿易組織(WFTO)認證的會員,店內主要販賣來自世界各地的手工藝品、衣服、背包甚至是當地傳統樂器等。他們以環保設計及推廣公平貿易為經營理念,同時也希望帶給消費者商品背後的故事,讓購買行為變得更有溫度。

      


從環保設計到公平貿易

畢業於建築系的楊士翔、蔡宜穎原先都在大陸的建築師事務所工作,在工作之餘,與幾位志同道合的朋友合開了一家小店,自製手工藝品販賣,後來在因緣際會之下,到上海參加了環保設計展,參展後,兩人發現環保設計領域的發展機會,因而決定辭去事務所的工作,二○一○年回到台灣創立繭裹子。「在繭裹子還沒有接觸公平貿易之前,就是環保。」楊士翔說在一開始他們是圍繞著環保設計的相關商品在發展,而在接觸到公平貿易後,發現公平貿易的核心概念除了環保,更多了用社會性的力量去解決貧窮問題,這樣的理念,讓兩人決定將重心轉移到公平貿易,於是繭裹子開始轉化。

決定要做公平貿易的那一刻起,種種的挑戰就等待著兩人去克服。他們決定以設計師的身分在台灣設計好手工藝品後,再委由國外經WFTO認證的公平貿易生產者製作,而所謂公平貿易生產機構,主要是分布在貧窮線以下的國家,例如:孟加拉、尼泊爾、印尼等等。而生產機構也沒有固定的類型,可能是當地的孤兒院、教會、婦女組織等等。簡單來說,繭裹子設計出一個馬來貘造型的蠟燭,將設計圖交由印度的生產者製造,並給予他們合理的工資,製造出來的成品就在繭裹子內販賣。

最在最初遇到的挑戰便是與生產機構談合作計畫,「我們前半年問了很多國家的生產機構,但是卻都沒有回覆。」楊士翔說,有許多生產機構就連台灣的地理位置都不清楚,更遑論要跟一家來自台灣的公司談合作,但是經過不斷的溝通、協調,從最初只有兩個生產機構願意合作,再透過生產機構間的互相介紹,慢慢的繭裹子才成功與其他機構展開合作關係,而WFTO的認證過程前後也花了將近一年的時間,在遞送申請書、稽核、提出報告等複雜的過程中得到世界公平貿易組織的肯定。

繭裹子裡的商品,百分之七十是由楊士翔(右)與蔡宜穎(左)親自設計,
打造出具有環保理念的公平貿易商品。

商業行為 非商業的運作模式

公平貿易其實並非僅僅是給予生產者一個合理的工資,公平貿易更強調的是貿易背後的社會關懷工作,也因此在WFTO的認證審核過程中,非常注重成員一年至少要進行一次的「產地旅行」,也就是到各產地進行深入且全面的了解生產者背景、環境,同時也要與生產機構討論生產流程、材料與商品設計,「到產地拜訪,我們才能夠蒐集到充分的資料,告訴消費者這些商品背後的故事,更重要的是讓消費者了解購買商品最後會回饋到哪裡。」甚至,他們會到生產者的家裡了解這些回饋是否真的能夠幫助生產者改善生活。

提及印象最深刻的產地旅行經驗,楊士翔表示,去年九月他們到了產地孟加拉,「雖然我們是去工作,但是我們感受到了最原始、質樸的生活。」一大片一大片的田地,就彷彿四五十年前的台灣,單純而令人著迷,「我覺得那和工作、貿易已經完全沒有關係,那就是一種生活的體驗。」在工作中找到生活的初衷,楊士翔也說:「公平貿易雖然是商業行為,但它卻是非商業的運作。」公平貿易的過程,同時也是生產者與下游商共同交織的歷程,生產者藉由更合理的模式得到賴以維生的薪資,而下游商在貿易之餘,也能在產地旅行中得到都市生活無法渴求的體驗。

從生產者的角度設計商品

許多產地的生產機構原本並不是工廠,可能是孤兒院、老人院、婦女組織甚至是教會,也因此在楊士翔、蔡宜穎兩人了解當地機構的運作模式、生產技術之後,兩人會根據各產地生產者技術能力的不同,或結合當地特色,設計出不同的商品,「像是印度婦女的木刻印技術很成熟,我們就會多讓他們做這樣的商品。」而木刻印技術能應用的商品很廣泛,像是衣服、背包,都可以應用這樣的設計。楊士翔表示,有的時候他們甚至會讓生產者自由發揮,激盪出更多不同的火花。

而在今年五月,繭裹子將會舉辦一場時裝秀,展示來自四個國家十四個公平貿易組織的服飾及飾品,這些設計當中包含有機棉、手織布、植物染、木刻印等深具產地特色的設計,顛覆以往單純以消費者為導向的設計概念,運用不同產地的特色、不同生產者所擅長的技術打造出一件件獨一無二的公平時尚。

在這個崇尚自由貿易的年代,大量獲利、迅速生產的概念充斥著整個社會,而自由貿易這把雙面刃,一邊帶給我們便利、繁榮,而在世界的另一頭卻帶來剝削、廉價勞工、超時工作等問題;相反的公平貿易則重視長久的合作關係、透明化的運作模式,透過社會關懷讓貿易更加平等,不再唯利是圖,而是更有溫度的購買行為,楊士翔表示,繭裹子會繼續堅持下去,用行動帶給台灣社會更永續的公平貿易理念。


延伸閱讀:

繭裹子官網

世界公平貿易組織(WFTO)

2014繭裹子公平貿易服裝秀



龍岡消防愛心會 關懷弱勢家庭

$
0
0
【記者趙峻廷、魏嘉葦/桃園縣報導】三十一年的消防救災經驗,讓前任龍岡消防分隊長江耀鈺見過無數次生離死別的場面,甚至曾經在一年內面對十六個因為車禍、自殺、火災等災害和家人天人永隔的家庭。因為見多了在社會上發生的不幸事件,江耀鈺在十八年前便和龍岡消防分隊的兩位同仁組成龍岡消防愛心會,透過里長得知弱勢家庭的名單,給予他們金錢補助,改善他們的生活品質。江耀鈺常說:「因為我自己也有小孩,所以對於晚輩及弱勢孩童的人身安全,我非常看重。」將晚輩視如己出,給予關懷,是江耀鈺分隊長至始至終秉持的信念,也因為這樣的信念,使他能夠無怨無悔的投身於公益事業,關懷生活周遭那些等待人們伸出援手的弱勢家庭。

      


愛心不落人後 晃眼就是十八年

十八年前,龍岡分隊有一位吃素的隊員,平時待人親切,非常有同理心,在一次看到車禍患者的家庭,因為家中經濟支柱倒下而導致家庭環境陷入困境後,便激起了主動幫助弱勢家庭的想法;透過和江耀鈺分隊長的分享,以及隊上同仁的討論,最後江耀鈺與其他兩位同仁,決定每人每月捐出一千元,共三千元,幫助受災家庭渡過人生中的低潮。

目前在龍岡消防愛心隊中,共有十五名警義消,服務至今總共捐了兩百多萬元,每個月在江耀鈺的帶領下,到受災家庭中關懷訪視。除了受災家庭外,龍岡消防愛心隊也會幫助沒有受到社會補助的邊緣戶及轄區內國中、國小的弱勢孩童。「曾經有一個轄區內的女孩子,因為得了罕見疾病,所以沒辦法開門,為了解決這個困境,龍岡消防愛心會替她加裝了一個感應電動門,讓她可以藉由磁卡感應,輕鬆進出家門」江耀鈺說。

自二○○六年開始,江耀鈺便透過龍岡各里的里長,取得每個里需要幫助的弱勢家庭名單,並且藉由媒體、學校等管道,發起募捐活動,透過每個月慰問一個里,除了給予金錢的資助外,也關心他們的生活狀況,希望藉由慰問受災家庭得知他們的困境,並及時提供需要的協助。

江耀鈺(右)於民國九十五年當選全國消防楷模,由時任台北縣長蘇貞昌(左)授獎。
(照片由江耀鈺提供)
關心社會邊緣戶 不遺餘力

二○一○年,由於台灣冬季氣候寒冷,民眾時常因為氣溫降低而緊閉門窗,形成通風不良的環境,因此消防署提出「防範一氧化炭中毒居家訪視宣導計畫」,要求住戶裝設、修改瓦斯熱水器。然而經過龍岡消防愛心會的實地走訪,江耀鈺發現低收入戶根本沒有經濟能力更換瓦斯熱水器,中央補助的經費也僅止於新台幣三千元,對於生活有困難的弱勢家庭來說,幫助有限。因此龍岡消防愛心會便自掏腰包,協助弱勢家庭全面更換熱水器。江耀鈺說:「總共有十二戶人家,每一戶除了中央補助的三千元外,我們會另外給他們五千元的援助,只要符合熱水器裝在室內,沒有強制排煙系統的低收入戶,我們都會幫助他們遷移。」

前任龍岡消防分隊長江耀鈺投身公益,創立龍岡消防愛心會,關懷弱勢家庭。
職業可以退休 但做公益不行

「退休後,過著十分愜意的生活,每天除了到公園運動,拔雜草之外,也沒有什麼其他的事可以做」江耀鈺說道,「倒不如把時間花在有意義的事情上,像是幫助里上的受災家庭。」結合三十一年在消防隊服務的經驗,江耀鈺以退休消防分隊長的身分,率眾投身於社會服務工作。

目前退休第四年,雖然江耀鈺曾經有過暫時停止對於弱勢家庭進行支援的想法,但是愛心會裡的每位成員都不樂見,他們堅持,這樣的善行一定要持續進行,直到最後都不能放棄。江耀鈺說:「善念一旦被激發後,每個人都欲罷不能。」甚至有一位和江耀鈺有二十年交情,同樣是愛心會的朋友告訴江耀鈺,不需要擔心錢的問題,不管多少,只要受災戶還有需要,他就可以全數捐助。

有了多年好友的大力支持以及愛心會成員們的鼓勵,江耀鈺深受感動,並下定決心,繼續為龍岡市的弱勢家庭付出。他說:「只要還有能力,就要盡全力去幫助需要幫助的人,這樣才能為社會奉獻一份心力。」


延伸閱讀

新竹市消防員吳宗錡獲選全國社會優秀青年

消防隊長遺孀貧寒 同仁救助

團購愛心T恤 消防隊超熱血



為牠發聲 動物平權從吃素開始

$
0
0
【記者王若嵐、白芳羽/台北市報導】 對創立蔬食餐廳動物誌的謝孟臻與盧尚妤來說,吃素代表著保護動物、提倡動物權的第一步,在這裡提供全素的食物,食物中並不包含魚、肉、蛋、奶製品以及任何含有動物成分。

      


決定吃全素 踏出保護動物第一步

動物誌是一家提倡動物權的素食餐廳,在二O一二年十二月成立,同時也是分享動物平權以及藝文心得的平台。在這裡無論異性戀者、同性戀者、任何族群、任何動物都是平等的,是城市裡一個沒有歧視存在的小空間。經營者謝孟臻在大四的時候,接觸到台大動物權利發展社,受到電影「地球上的生靈」震撼與啟發,影片中闡述人類為了畜牧業、衣服、娛樂以及實驗等理由侵害動物生存的權益,從那天開始,為了不再讓無辜的動物成為人類的食物,她決定開始吃素,因為這樣才能減少生來就注定成為人類食物的經濟動物,並且為提倡動物平權而行動。

謝孟臻與盧尚妤兩人從高中時代就夢想有一天要一起開店,後來謝孟臻考上台大政治系,盧尚妤考上東吳政治系,而有一次在台大懷生社的社課,讓她們了解到其實每天人們所吃到肉原本都是一個個珍貴的生命,只是在經過層層加工後,人們漸漸感受不到自己其實是為了滿足慾望而傷害其他生命的事實。當天兩人馬上決定開始吃素,除了吃素也開始參與各種動物保護活動,並且提倡推廣動物權。謝孟臻解釋說:「動物權其實就是不要歧視其他物種,不要去過度干擾動物的生長權利。」有些動物被貼上經濟動物的標籤,這是嚴重的傷害牠們生存的權利,牠們和人類一樣都是存活在地球上的生物,人類沒有權利去侵害、利用甚至是將動物當成物品的權利。

動物誌的創辦人謝孟臻與盧尚妤於店內合影( 照片由動物誌提供)

累積相關經驗 為夢想與理想努力

大學畢業後她們決定將兩人從高中時代想開店的夢想,與想保護動物的理想結合,開一家提倡動物權的素食餐廳。兩人一同到澳洲打工,看到當地政府與民間動保團體相互合作,以及人民對於動物權的重視。回到台灣後,謝孟臻考取四等臨時動物保護員資格,在五股動物之家從事餵養照顧動物以及認養的工作,親眼目睹動物安樂死過程的她,在這段期間積極與動保團體一起做網路認養,努力推動以認養代替安樂死,甚至一度讓五股收容所的動物們持續一年保持零安樂死。但由於台灣人民對動物權的漠視以及政府的冷處理態度,更是讓她決定要讓更多人注意並且重視這個問題。而盧尚妤則是到素食餐廳工作,學習怎麼經營餐廳以及製作美味的素食餐點,兩人也會一起創作素食料理,為開店做準備。

動物誌提供的純素餐點都不包含動物性食材,主張無蛋無奶的純素食主義,每天都會從附近的素食材料店素食星球購買素的食材以及新鮮蔬菜,在烹調過程中除了不含蛋、肉類以及乳製品之外,也完全不使用動物性食品添加劑像是動物膠、動物性食用色素等,製作堡類所需的麵包也是不採用動物性食材自行製作。

動保結合興趣 打造藝文交流平台

除了有愛護動物的心,動物誌也是愛護環境的實踐者,店內的家具、架子都是二手的,有些是自己做的,最特別的是有一面裝飾著滿滿的空酒瓶的牆,那是她們在澳洲時所喝過的各式酒類,回台灣時打包寄回作為店裡裝飾,具紀念意義 。謝孟臻說:「取名動物誌的原因,是因為希望在未來可以發行有關動物議題的紙本刊物的 。」在這裡不僅關心動物議題,也以追求社會公平正義、幫助弱勢作為經營理念。每個月以不同主題在店內佈置書籍、舉辦有關動物議題的演講、駐店攝影展以及小型演唱會等活動,來自社會中不同的聲音都可以在這邊分享。她們也將營收的百分之十捐給動保團體幫助流浪動物,當附近的流浪貓走到店裡時也會餵養照顧牠們。

謝孟臻表示,很難在一開始時就說服那些不了解動物權的人吃素,所以藉由這家店作為媒介,除了舉辦各種活動,她們也會跟客人攀談,在互動的過程中也向不同社群的人們分享 愛護動物理念,希望能夠藉此為這個社會帶來一些改變。目前動物誌正在提倡響應「週一無肉日」的活動,希望大家能理解動物平權也可以很簡單的從自己的小改變開始。


延伸閱讀:

動物誌 About Animals Facebook粉絲專頁

About Animals Taiwan

婊誌(謝孟臻與盧尚妤另外創辦的網路刊物



臺科大前進泰北 多元課程伴學習

$
0
0
【記者張薷、皇甫香華/台北市報導】一間間用茅草、木頭蓋成的干欄式建築裡住著渴望學習的孩子們,這裡是泰北清萊省淨心村的淨心小學。一學期學費約新台幣五百元,但當地部分家庭仍無法負擔,造成學校在經費、師資、教學資源皆不足的情況下面臨許多困難。臺科大國際志工社學生有感於泰北的教育問題,連續五年到當地服務。而由於學習華文可以讓泰北小朋友們在未來有更多謀生機會及發展,因此服務團提供一連串的華語文教學,同時也利用課餘時間陪伴孩子們閱讀、繪畫,讓小朋友們能有多元學習的機會。

      



「Tai Tie Thai計畫」鼓勵孩子們從繪本中的圖畫構想故事內容,並藉著說故事比賽,
訓練流暢的表達能力。(照片由臺科大國際志工社提供)
一連串志工訓練 提升服務品質

臺科大國際志工社於二○○九年開始實行「Tai Tie Thai計畫」,以臺灣連結泰國的構想出發,於暑假期間前往泰北進行志工服務,為期一個多月的時間由十一位志工分配到象苗小學、淨心小學及玉堂小學三所學校,輔導近兩百名學生。由於當地師資與教學資源皆相當缺乏,服務團學生們發揮所長提供華文、數學、社會及弟子規教學,同時也在課餘時間陪伴小朋友們閱讀、繪畫。另外,副社長陳宥任說,除了帶給小朋友學習上的協助,他們也親自粉刷、彩繪教學環境,並提供經費為學校加裝光源改善照明、修補桌椅等,希望孩子們能有良好的學習環境。

服務團每年以全校徵選的方式, 從申請動機找出喜歡小朋友並有服務熱忱的志工,再對團員進行一連串的訓練。藉著基礎泰文課、志工媽媽說故事教學及志工經驗豐富的講師、學長姐經驗分享,讓成員們對服務內容能有基本的了解。另外,服務團也在寒假期間,前往花蓮縣稻香國小舉辦寒期營,除了為暑期泰北服務做準備外,也為台灣在地偏鄉小朋友盡一份心力。

而服務團為了募集經費,透過學校內舉辦的國際志工週義賣泰式炒泡麵、泰國咖啡、明信片等商品,並向學校附近的文具行募集文具及美術用品。另外,為了提供當地小朋友充足的圖書資源,他們也向校內學生及書商募集圖書。團員林敬哲表示,團員們一一將募到的書籍分門別類編上號碼,再將整理好的書籍和小型書櫃海運到當地,讓小朋友在看書的同時也能學習有秩序的借、還書籍。

對當地學童來說,學習華文可以為他們帶來更多發展與機會。
因此服務團教導小朋友正確的華語發音。(照片由臺科大國際志工社提供)
閱享悅讀計畫 培養學童閱讀習慣

對當地學童來說,華文的學習可以為他們帶來更多機會與發展。因此服務團教導小朋友正確的發音、字音字形書寫以及字典的運用,並讓小朋友了解三字經、弟子規的內涵,學習做人處事的道理。團員林敬哲表示,雖然資源匱乏,但是小朋友們學習語言的能力很強,很多孩子除了會泰語還會緬甸語、英語及華語,「這讓我體會到,我們在這麼富足的環境下,更應該要努力學習。」除了華文教學之外,服務團也依照當地數學、社會的教材,培養小朋友邏輯思考及解決問題的能力,並傳授地理、歷史、公民等基礎知識。

另外,為了讓當地孩童養成閱讀的習慣,服務團於二○一三年開始發起「閱享悅讀計畫」。由團員先組成讀書會,將募到的每一本書讀過一遍,再針對每一本書的內容,寫出問題,貼在書本的背面,讓泰北的小朋友在看完書之後能藉著互相討論有所回饋。利用這樣的方式提升孩童閱讀能力,並舉辦看圖說故事比賽,鼓勵孩子們從繪本中的圖畫,構想故事內容,勇於表達心中的想法,同時訓練流暢的表達能力。而服務團也在出發前先到鄰近臺科大的大安區公館國小進行閱讀推廣活動,孩子們大方的將自己看過的書及閱讀心得小卡捐出,希望能和泰北的小朋友有所交流。

「希望小朋友透過享受閱讀的過程,把喜悅與更多人分享。」團員林敬哲說,即使缺乏資源,當地的小朋友依然相當好學。有一次遇到停電,團員們帶著小朋友到操場上點蠟燭,但他們並沒有因此想回家,而是希望能把握和團員們一起說故事和相處的時間。

團員們除了透過教課書的課文朗讀、生字練習,更推廣課外閱讀,
加強學生對於閱讀的興趣。(照片由臺科大國際志工社提供)

藝猶未盡計畫 畫出孩子們的創意

以培養小朋友對藝術的興趣和了解為出發,服務團中創意設計學系、建築系同學利用美術專長設計了「藝猶未盡計畫」,希望發掘孩童們豐富的想像力和自信心。「藝猶未盡計畫」總共分成三個部份,從介紹紅、黃、藍三原色開始,讓小朋友用三種顏色的紙,剪貼出心中夢想的房子,除了讓小朋友認識三原色之外,也傳達幾何圖形的概念。

而為了慶祝泰國八月十二日的母親節,服務團以「幫媽媽化妝」為主題,帶小朋友用蠟筆、水彩等工具畫出媽媽的臉。團員徐筱媛說,一半是真實,一半是想像,希望讓小朋友了解對稱及抽象的概念。最後再寫上母親節祝福的話語,讓孩子們能親手將自己的畫送給媽媽,以表達感謝。

另外,在繪畫的過程中培養孩童們團結合作的能力,服務團用多張紙拼湊在一起,讓小朋友們合作畫出回家的路。過程中孩子們互相溝通,發揮創意,設計出屬於自己的故事。而「藝猶未盡計畫」藉著雙手並用,發揮創意,在作品完成後,讓孩童們分享各自的理念和故事,增加對繪畫藝術的興趣及了解。

泰北淨心村的淨心小學五、六年級學生與志工老師集體創作的組合畫,除了提升當地孩童創意思考的能力,也增進團隊合作的默契。(照片由臺科大國際志工社提供)

經驗傳承加創意 服務內容再升級

很多人會懷疑,國際志工是否符合成本效益?與其到當地服務不如將出國的旅費直接捐助給當地會更有意義?林敬哲說:「泰北孩子最需要的是長期的志工服務。」雖然服務過程中遇到教學資源缺乏、語言不通等許多困難,但他們相信,在積極主動、勇於付出的過程中必能有所成長。

團員徐筱媛表示,志工服務除了要有組織、企劃、執行能力,最重要的是要懂得行銷自己,「默默的做,效益可能只有一。但將整個過程記錄下來,在回國後把服務經歷傳達給更多人知道,成效就會大於一。」而團隊在持續四年的服務過程中,也做了許多改變與創新,從過去「學科、閱讀、繪畫」三種教學內容平行實施,升級到一種課程融合三種概念。除了將社會課本與世界地理、歷史課外書籍結合之外,也讓小朋友結合繪畫和古詩,體驗「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藝文饗宴。

未來,他們也希望按照這樣的服務模式,一屆屆傳承下去,持續募款,並將服務內容加入更多創意的元素,讓團隊更進步,同時每年舉辦校內成果展,分享服務成果,希望號召更多人加入國際志工社的行列,造福更多泰北的學童。

臺科大國際志工社團員(左一)徐筱媛,副社長(左二)陳宥任與團員(右一)林敬哲。


延伸閱讀

國立臺灣科技大學 國際志工社粉絲專頁

2013年第四屆多益獎學金熱血團

臺科大國際志工社2013 TaiTieThai團隊紀實影片



追求有機夢 守護傳四代的土地

$
0
0
【記者王若嵐、白芳羽/台北市報導】代代務農的劉兩傳、薛藍瑛夫婦,雖然繼承祖先從清朝留下的土地,但是為了能有更平穩的生活,決定選擇考取公職,後來薛藍瑛 在一次農會舉辦的有機課程中,認識截然不同的概念,便深深愛上這種與環境、土地共生息的農作生活,於是她開始從事有機農業,後來還讓農場變成有機教育的平台,讓各年齡層的人都有親近、認識大自然的機會。

      



元極有機蔬菓耕學農場園主薛藍瑛(左)以及女兒(右)

與有機結緣 勇敢嘗試

劉兩傳從祖先繼承面積大約一甲的土地,世代務農的劉家明白從事農業就是要看天吃飯,每次遇到天災總是會自行承擔損失,收入其實很不穩定。為了追求更穩定的生活,劉兩傳考取公職當上公務員,薛藍瑛則是到銀行工作。 薛藍瑛在一次的說明會中接觸到有機農業,於是便辭去工作決定拿起農具,但是不用任何化學肥料、農藥,要與自然一起共生息。

元極有機蔬菓耕學農場成立於二〇〇〇年,園主薛藍瑛說當時有在練的元極功,是屬於外在的養身保健,在因緣際會下參加有機農業說明會之後覺得,養身應該要內外兼具,吃進身體的東西也要健康,因此決定投入有機農業並將農場取名「元極」,希望能從內到外用健康的方式生活。一剛開始轉型的時候,在不使用化學肥料的情況下,雜草吸收養分的速度比農作物快,會蓋過作物所以必須常常除草,而除草都是用半人力的機器,在台北光是雇用人力成本就很高,投入有機農業的初期也要有經費,一開始種出來的菜不僅不好看也不好吃,隨著長期的努力一邊做一邊研究,作物開始越長越漂亮。原本只是要種給家人吃,後來在鼓勵之下薛藍瑛想分享給更多人,於是取得慈心有機認證後開始販賣她的蔬菜。

用推廣與教育分享有機農樂趣

「你對土地付出多少,它就會慢慢回饋」在經過三四年後,土地也慢慢的改變,種出來的菜品質也漸漸提高。薛藍瑛表示,當一頭栽進有機農業的領域裡後,根本不可能會再回頭,因為作為第一線的農民不會再接觸、吸入農藥或者化學肥料,本身也會變更健康。剛開始並不是以能夠販賣多少為目標,她回憶第一次賣菜時什麼都不懂,看著其他農民依樣畫葫蘆,抱著忐忑的心情向消費者推銷自己的菜,雖然只賺一千多元,但是那種滿足與成就感,以及受到肯定的感覺,給她一直持續下去的力量。

在農場漸漸步上軌道時,台北市政府建設局(現 產業發展局)與農會合作,規劃讓台北市國小學童體驗有機農業課程,薛藍瑛參與這個活動,到北投文化國小教一年的有機課程。但當時很少人從事有機農業,而且她從來沒有嘗試過有機教學,只能依據教學環境、對象自行設計規劃課程,因為北投文化國小沒有土地只能用盆栽進行觀摩與操作,會受到很多限制。即使如此,最後不僅讓小朋友實際體驗種菜、學習有機知識,也讓他們體會到有所付出後得到成果的喜悅,這次的經驗讓薛藍瑛對於有機教育開始有了信心跟勇氣一直做下去。

食農教育讓學童直接面對土地

薛藍瑛了解到教育的影響力,認為有機教育要從小扎根,於是又接下台北市政府產業發展局規劃的食農教育計畫,這是則是讓小朋友每個星期都到農場,連續七週的課程,不會在受到場地的限制,從鬆土、種苗、採收、包裝、烹飪都讓小朋友親自動手,也增加自製艾草粿、仙草凍的活動,而像是烤蕃薯之前也會教導怎麼撿柴、生火等野外求生常識。這些小朋友也會影響父母、家庭,進而讓更多人願意支持有機蔬果產品,一點一滴的推廣,讓更多農民願意投入。

薛藍瑛的女兒劉怡雯也在這種環境的薰陶下,在高中時就決定要從事農業,從嘉義大學農藝系畢業之後,積極參加農業推廣的交流、活動,也到日本見習,增進自己知識經驗,然後回到家裡將所學應用,跟著媽媽一起幫忙經營農場;而劉兩傳則是在退休之後也一起幫忙農務。

為了保持每次課程的品質,目前元極有機蔬菓耕學農場只接受大約二十人左右的團體,除了小朋友也有許多公司、親子團體預約。他們認為這個農場是一個教育平台,讓來到這邊的人對愛護環境有更直接的認識,並且希望零到一百歲的人都可以一同體驗。


延伸閱讀:

元極有機蔬菓耕學農場FB

台北有機農業資訊網

台北市政府產業發展局



大王賣菜 深耕在地農村

$
0
0
【記者張雅柔、陳明安/花蓮縣報導】「我做的事就是找一群人,挺一群人!」抱著培養細菌的玻璃罐,「大王菜舖子」的創辦人王福裕,有個霸氣的綽號──大王,正在向台下的高中生講述著他的賣菜理念:兩百多戶的家庭,每天餐桌上料理的都是透過菜舖子所配送的菜,而這些菜是花蓮在地小農所生產的無毒、新鮮食材;拿起玻璃罐,王福裕細細解說大自然最根本的循環,從植物的吸收到細菌的培養環境,這不是在教室裡的自然課,而是戶外活生生的自然教材。

      


大王菜舖子的誕生

「你以為我講的那些細菌啊、養份啊都是看書的嗎?都是我自己摸索的!」講到農法,看似專業的王福裕,其實也是從一個門外漢慢慢親身試驗出屬於自己的一套理論。王福裕本來是成功大學都市計畫博士生的候選人,當初來到花蓮是為了論文,但因緣際會之下,卻在這裡生了根。王福裕說,一開始是因為他的女兒誕生了,希望給予女兒健康的食物,因而與幾位鄰居開始共同向附近的農民購買他們認為好的食材。

只是這麼簡單的念頭,在二○○八年創立菜舖子賣菜平台後,僅僅一年時間,從六十幾個家庭訂戶爆增成兩百多戶,也因此王福裕證明了「想要吃健康的食物」是有市場的,是可以支持當地小農生存下去的一種模式,甚至可以解決農村產銷失調、過度進口農產品的問題,這與他一直致力的城鄉規劃理念不謀而合,唯一不同的是他認為,繼續寫論文,從事理論研究,這個世界並不會因此而改變,於是他毅然決然的全心投入菜舖子的事業,放棄了他的博士學位。

正在細心整理蕃茄樹的王福裕,對於種植農作物,有自己的一套理論。
從支持小農到整個農村

像菜舖子一開始做的:以一群社區訂戶支持在地農業的運作模式,其實也就是所謂的「社群支持型農業」(Community Supported Agriculture),簡稱「CSA」;但菜舖子發展至今六年,做的事情已遠遠超過了CSA,王福裕說:「我們現在做的是『新莊園經濟』!」也就是說,除了單純的支持在地小農,這個運作模式還包含了更多在地的人力,例如:集結社區媽媽一起將盛產的花生做成花生醬、小麥做成麵包、桿成麵條;需要配送食材到各個訂戶家中,因此也產生了負責分菜、挑菜的人力需求。這樣環環相扣的結果,不僅僅支持了小農,更納入社區多元的人力做更多的事,就像中古西歐的莊園一般,能夠自給自足。

而王福裕也廣納人才到他的菜舖子工作,有五專餐飲科畢業的小女生,聽過王福裕的演講後,認同他的經營理念,自告奮勇幫忙研發新產品,有大學實習生幫忙做文案撰寫,有人做產品包裝設計,透過這樣小規模、穩定並且可複製的新莊園經濟模式,王福裕摸索出了一條可能是台灣農村困境的生路。

推廣支持自然 守護農夫

近年來,食品安全、養生、健康永續等觀念蔚為潮流,在超市裡,對唯利是圖的商人而言,「有機」就是「商機」,更有許多廠商也打著「關心小農」、「支持農村」的標誌,但王福裕直言:「很多人喊的其實只是口號,他們愛的並不是農夫,而是農夫的菜。」真正關心農夫、在地深耕的人並不多,更不用說要將這樣的觀念推廣到一般的家庭裡,困難重重,因此大王菜舖子成立講堂,不僅透過演講,也推出農夫體驗活動,他們要把這些觀念講給下一代聽、講給流出鄉村的年輕人聽、講給拿著菜籃的家庭主婦聽,讓大眾了解,對環境友善、與土地共存以及農村永續的概念。

面對未來,大王菜舖子怕的從來都不是競爭,沒有一定要怎麼走的包袱,就連王福裕自己也不曉得十年後的菜舖子又會走哪一條路,但也正是這樣的彈性,讓菜舖子並沒有被其他相似的平台打倒,大王菜舖子賣的已經不僅僅是食材,而是一種理念,貼近台灣土地,回歸自然的生活型態。


延伸閱讀

大王菜舖子官網

台灣社群支持協會(CSA)

體驗小農分享情(商業週刊)



適性發展 幫視障者尋找新出路

$
0
0
【記者呂佳燊、李明翰/台北市報導】閉上眼,想像一下如果我們身處在一個黑暗的世界,那在生活上會有多大的不便和不安全感。楊聖弘曾因為看不見對生活感到憂心,後來進入中華民國無障礙科技發展協會,用自己的經歷去輔導更多視障者,找到自信和生命的價值,透過每個人的長才來量身訂做職業的訓練,讓視障者除了按摩,也可以活出不一樣而光明的人生。

      



致力推廣盲用電腦

位在台北市雙城街的中華民國無障礙科技發展協會,是一個為視障者輔導的機構,秘書長楊聖弘是一位全盲的視障者,在協會工作十四年的時間裡,幫助很多和他一樣的視障者走出因為看不見而心中產生的自卑,找到屬於自己的人生價值。故事要回到楊聖弘的求學時期,那時候的台灣對於盲人的輔具資源少之又少,昂貴進口的盲用電腦,由於數量稀少與全英文操作介面,導致懂得使用的盲生人數相當有限。當時就讀淡江大學的楊聖弘深刻體會到盲用資源不足的問題,畢業後與淡江大學的教師及相關技術人員一同研發本土化的盲用電腦。一九九五年第一台國產中文化的盲用電腦問世。楊聖弘致力推廣盲用電腦,希望讓更多視障者能無障礙地向外界溝通。

盲用電腦的教學上,學生年齡層從幼稚園到老年人都有,楊聖弘認為「用每個人的語言,訴說他們懂的事」,讓每個學員能有興趣學習,對年紀小的視障者教導時,用故事的方式吸引小孩的注意,,例如鍵盤上的Enter是一個被偷吃一口的餅乾;而對年長者為了增加親切感,會用一些國台語的諧音幫助學員記住,Enter鍵的諧音是英俊。

盲用電腦的字體放大功能幫助視障者閱讀
因材施教幫助盲人有不同可能

一般輔導視障者的機構都是提供學習按摩的方式讓視障者能藉此為生,生存在這社會上,但協會是針對每個人不同的才能和興趣來協助職涯發展。楊聖弘十多年來輔導的盲人就業過程中,看到每個人本身的能力和發展都不同,所以都去學按摩來賺錢是不合適的,而必須看當事人想從事的工作類型而去輔導,楊聖弘說:「做自己喜歡的工作,才會做得長久」。協會會找出最適合的輔具,並依個別化的需求,提供「獨立生活與就業」所需的訓練課程,讓視障者能獨立自主,以一技之長走入社會。

楊聖弘表示很多職業是很難想到視障者也能從事的,但他們付出比一般人還大的努力,克服視覺的障礙,活出自己的生命。協會每年約輔導二十位視障者就業,其中只有一至兩位是從事按摩業,從此可知視障者的職業是很多元的發展。先天弱視的林佳箴用觸覺調出鮮果茶,做過許多工作,最後選擇開了家飲料店,這是她自己最喜歡的工作。創業的過程中對一般人而言就是很大的挑戰,對林佳箴的飲料店從找店到營業所遇到無法用視覺的困難,如設計店面、調飲料、送貨等,看起來幾乎不可能會達到的事,但林佳箴不服輸的精神,就是「勇氣」支持她的。在鬧區光復南路上的飲料店「甜裡開始」,是林佳箴可以獨立生存,不用倚賴別人照顧的最好證明。

結合資訊時代研發盲用科技

「想推廣的事太多,可是資金不足」楊聖弘表示,這是協會成立至今十六年以來一直遇到的困難,和資方來回協調和讓步是常會遇到的事。推展盲用電腦的教學使用,和輔導視障者就業,,都是「希望能幫助更多在台灣的視障者,重建他們對自己的信心和肯定自己存在價值」。他也體會到現代的社會是科技的時代,網路使用的頻率、智慧手機的使用率、APP下載數都不斷上升,所以視障者當然也要跟上資訊化的社會,自立自強的獨立生存,據統計目前台灣視障者使用電腦的人數約五千人,而智慧型手機擁有數約是一千人。楊聖弘表示除了盲用電腦的持續教學外,未來協會努力的方向是開發盲用的APP,讓視障者使用智慧手機的使用率提高,與社會不脫節。

對於一般人在路上可以提供對視障者的協助,楊聖弘表示可以詢問視障人是否需要帶路,如果視障者謝絕,就讓他們獨立自主;在帶路的過程中,應讓視障者的手搭在一般人的肩上或輕扶一般人的手臂,路程上避免問視障者「為什麼你要一個人出來?」、「你的家人怎麼不陪你?」、「你一定很辛苦吧」等問題,因為視障者也有獨立生存的權利,和行動上的自由,為了怕危險就把視障者關在家是不對的想法。現今台灣社會對盲人的友善程度比起過去是有提升的,但楊聖弘表示還有進步的空間。


延伸閱讀

中華民國無障礙科技發展協會

教育部無障礙全球資訊網

視障者職業重建服務中心




《沉默》陳昭如為特教生發聲

$
0
0
【記者姚聖杰、盧蔚淇/台北市報導】「邪惡的凱旋唯一需要的,只是善良人的袖手旁觀。」這一句引用自愛爾蘭哲學家艾德蒙.伯克的話,印在《沉默:台灣某特教學校集體性侵事件》一書的封面上,重重的刺進許多讀者的心中。翻開《沉默》一書,書中描繪的多起事件,加害學童以及受害學童之間的關係,其他相關人員處理事件的應變能力,政府機關所提出的解決方案等,陳昭如以理性卻溫暖的文字,為這起事件留下最真實的記錄。

      


《沉默》 為特教生發聲

二○○六年起,台灣南部某特教學校陸續遭揭發一百多起「學生對學生」的性侵害及性騷擾事件,當事人皆為無法言語、沒有聽覺的聽障生,可怕的是,當一位女學生鼓起勇氣,透過紙條向信任的老師求救時,老師卻視而不見,要求她保持「沉默」,直到女學生身體不適,在媽媽的詢問下,才發現這起事件,並且向人本教育基金會提出協助,殊不知這只是性侵案例中的冰山一角。

在人本多次追蹤事件後續並進行受害學生、行為學生以及校方教職人員的採訪調查之後,才發現這是在公務員的消極處理、教職員工的漠視、害怕引起爭端的態度下,產生這麼多駭人聽聞的事件發生,卻一直不被外界所知的情況。而許多行為學生也曾是受害者,卻在沒人傾聽他們的痛苦、害怕中,把這些情感扭曲,重複加諸在比他們更小的孩童身上,形成一種可怕的循環。

陳昭如在書中提到,「『惡』的存在是很弔詭的,有時不必刻意加害他人,只要站在一旁觀望『惡』的進行,就算沒有動手殺人,也會導致惡的結果。」《沉默》一書真實記錄了多起事件的始末,校方的態度、老師的立場、教育部官員的說詞,對比人本團隊的努力、家長們的心聲、孩子的想法,讀完更讓人為特教生的處境感到不捨與難過。

陳昭如希望大家能夠重視教育的問題
從主流媒體產生的疑惑

台灣大學人類學系畢業的陳昭如,大學時期做過學生報的編輯工作,畢業後陸續在台灣春秋、首都早報、自立早報等媒體進行編輯、寫評論的工作。直到二○○○年左右,陳昭如漸漸對媒體生態產生疑慮,做為一個專門寫社論、書評的媒體人,她開始感受到媒體產業的式微,評論空間也被壓縮,「原本一個專題可以寫八千字,邀稿卻希望我只寫八百,如果八百字可以寫議題,何必要八千字的版面呢?」。

陳昭如的最後一個工作是做《Living》女性雜誌,她說:「做為一個女人,當然會喜歡時尚、流行的東西,但要我一天二十四小時都想這些事情,對我來說有點痛苦。」因此做了一年後,她什麼後路都沒考慮過就辭職了。「十幾年的過程中,一定會有挫折的」陳昭如說,有固定工作,生活當然較穩定,可是當自己一個人當槍匹馬出來闖的時候,什麼東西都要自己試,雖然仍以文字工作為主,但也接觸了包括廣告文案、電視劇劇本、腳本等不同性質的工作。

《油症》與《沉默》 記錄社會事件

「麵包重要還是不重要?要自己從中找到一個平衡點」陳昭如說,偶爾還是會接一些商業的案子,但保留了一些空間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二○○九年的時候,陳昭如以前在自立早報的同事,也是知名記錄片導演蔡崇隆,當時正在拍攝《油症─與毒共存》,邀請陳昭如為記錄片另外寫一本小冊子,採訪油症受害者,把影片無法交代清楚的部分做進一步的說明。

這次的採訪工作帶給陳昭如很大的影響,一九七九年爆發的油症事件,是當時最嚴重的食安議題,這份工作完成後,陳昭如認為,對於不了解事件全貌的人而言,看完記錄片以及小冊子,還是會對很多細節不清楚,她對蔡崇隆說:「應該要有人把整個油症事件寫清楚。」而蔡崇隆回應說:「應該有人,就是你,全台灣沒有人比我們兩個人更清楚這件事情了。」陳昭如便花時間蒐集資料、進行採訪,並出版了《被遺忘的1979─台灣油症事件三十年》。

「《沉默》這起事件也是蔡崇隆跟我說的」,原來人本教育基金會一直希望有人能幫忙把這起事件記錄下來,陳昭如便主動打電話給人本,聊了一兩次,就發現情況遠比她想像的嚴重,尤其在她看了許多案例以及媒體報導,她發現所有新聞報導不只不全面,也非常偏頗,甚至不討論事件的始末。

傾聽他人故事 帶來正面影響

這兩次採訪經驗,讓陳昭如感受很深。長時間在媒體寫評論的她,第一次具體的去面對人群,聆聽他們的故事,了解他們的痛苦,「你很難置身事外」陳昭如說,「我不見得真正幫得了他們,我擅長的是文字,希望能讓文字產生影響,讓更多人理解、知道這件事情。」

「我認為《油症》裡面的受害者也好,《沉默》的受害者也罷,他們需要的只是有人去傾聽他們的故事」陳昭如在這兩次採訪中做了一個嘗試,就是不預設題目,「既然是經歷、生命故事,那就不太需要去列題目」,我只想了解他跟他們的人生。


延伸閱讀

《沉默:台灣某特教學校集體性侵事件》

博客來OKAPI:讓文字打破沉默——陳昭如《沉默:台灣某特教學校集體性侵事件》

人本教育文教基金會

破報:一段公僕不可抹去的歷史:米糠油中毒事件30年─專訪《油症─與毒共存》導演蔡崇隆



古都風情 誕生前衛手作包

$
0
0
【記者林之耀、顏大惟/台南市報導】矗立台南三百餘年,台南孔廟不僅是全台最早的孔廟,也獲得了「全台首學」的美名。而最新成立的「台南孔廟文創園區」更是以孔廟為圓心,向四周發出一股古典文創氣息,出新的可能,「la yoo來喲」正是新、舊文化在這邊交織而成的一首美妙的新樂章。

      



「la yoo來喲」店內一景

捨棄高薪 創業為自我實現

「la yoo來喲」創辦於二〇一一年,當時還是電影導演的盧泓與設計師妻子徐家柔,為了帶給孩子更好的生活環境,也讓自己逃離繁忙的工作生活,決定從台北搬移到台南,開始了自己創業的新起點。

三十三歲的盧泓,作品曾經入圍義大利基夫尼影展,但因為導演這行收入不穩定,身為兩個孩子的爸為了奶粉錢只能妥協並轉戰廣告公司,也在一年內創造上億業績,但盧泓開始對繁忙的工作倍感壓力,「什麼才是想要的生活?」,就這麼一個簡單的念頭讓盧泓決定脫身工作,開始了先前放置的創業夢想。

為快樂的事情忙碌

雖然盧泓的妻子是設計師,但他認為在台灣設計師沒出路,大量製作除了要有雄厚的成本之外,還要擔心賣不賣得出去;相反的,手作包可以自己控制成本而且容錯率高,就算製作過程出了差錯也不會付出太多代價。

而手作包普通來說通常是以接受客訂為主,與他想做成品牌、企業化的理想相反,訂單一多就必須開始尋找代工。於是盧泓開始尋找可以合作的對象,二〇一一年先是與台東的部落媽媽們合作,二〇一二年則是委託在地的台南農村媽媽們代工,他們都是從紡織廠退休的工人,提供他們二度就業的機會。二〇一三年更是透過國際志工組織,準備發展至柬埔寨偏遠村落,教當地的村民做包包。在製作精美包包的同時,讓這些代工的媽媽也能夠獲得一份新工作。「同時要兼顧家庭和工作真的很累」盧泓苦笑,現在雖然也忙碌,但是是「忙著自己喜歡的事」

特色包吸引日客掃貨

由於「la yoo來喲」創立才剛滿兩年,在台南還算是較新穎的品牌,且由於生產量較少,所以價格並不低,但死衷的客人就是喜歡,不僅有許多名累計消費破萬的VIP客人,更有日本觀光客到店中掃貨。

其中「la yoo來喲」推出最具特色的包包莫過於是集合台南特色包「孔廟包」,孔廟包的設計靈感是來自於台南孔廟的一磚一瓦,廟宇的飛簷和地上紅色的磚頭,都一同融合在孔廟包中。二〇一三年孔廟包更是獲得文創精品獎與金點設計獎,在追求時尚的同時,更能推廣台南在地特色文化。

而盧泓另一個夢就是希望這種傳統的手工技術能夠傳承下去,因此也親自找了年長的裁縫師,以師徒制的方式培養新一代的活力,讓台南在地年輕人多了一項新的工作選擇,也將式微的裁縫技術延續下去。


延伸閱讀

la yoo來喲官方網站

台南中西區 la yoo來喲手作包

la yoo 來喲。手工包包品牌



犬貓絕育止撲殺 「台灣之心」守護牠

$
0
0
【記者白芳羽、王若嵐/台中市報導】一百零二場的下鄉絕育、九千零二隻的絕育總數,這是台灣之心從二O一二年開始持續努力的成果。戴雋哲(小戴)和劉晉佑(毛頭)兩人憑著一股愛護動物的心,在累積了多年救援與動保經驗後,一同創立了台灣之心愛護動物協會(簡稱台灣之心)。兩人秉持著「為牠們發聲」的信念,在動物救援、TNR(流浪犬貓絕育捕捉、絕育、回置計畫)、下鄉絕育、動物送養及生命教育這幾個領域傾注心力,為流浪動物的福祉努力。

      



戴雋哲(小戴)與台灣之心成員們於沙鹿的協會辦公室合照

絕育行動 要大結紮不要大撲殺

大學時期開始,小戴從靜宜大學的動物保護社團「尊重生命社」開始接觸動保工作。包括動物意外、人為虐待、貓犬死亡的處理,慢慢的累積第一線工作的經驗。畢業後他也長期擔任動保志工,像是流浪貓狗的街頭餵養和街頭救援,也接觸到許多動物相關的議題。在當了五、六年一般上班族之後,他決定放棄原本的工作,並在二OO九年時與志同道合的志工朋友一同創立台灣之心愛護動物協會,將動保工作做為正職,致力於推動流浪動物的議題。

貓狗絕育是台灣之心最主要推行的工作之一。當他們投入動保工作後,慢慢發現一些政府處理流浪動物的方式以及解決的成效等問題。同樣是想降低流浪動物的數量,但政府大多以捕犬隊抓捕流浪動物並安置收容所,到限定期間若是沒被認養則予以撲殺,也就是安樂死。這樣的方式其實無法有效從源頭解決流浪問題,且花費很多,效率也低。

貓狗絕育為什麼這麼重要?因為絕育就是從「源頭」來控制流浪貓犬的數量。小戴說,以校園犬舍為例,一般校園流浪狗通常會抓到狗舍裡照顧,但是這樣的方法無法有效抑制貓狗的數量。狗是有地域性的生物,會占地盤防止其他狗進入。如果讓狗自由在校園生活加上確實幫牠們絕育,不但不會製造新生貓狗,也利用犬隻的地域性有效的控制校園貓狗的數量。而這樣的模式也同樣適用於一般社區及都市。

TNR+下鄉絕育 從源頭抑制流浪

台灣之心的目標工作「犬貓絕育行動」包含三部分,TNR、下鄉絕育以及推廣家犬貓絕育。小戴表示,關於流浪狗的源頭問題,許多人認為流浪動物多為不負責任的飼主棄養而來,或者不肖寵物業者丟棄種公種母造成流浪問題,但這些都只算是其中一部份。寵物犬若是被棄養,一般牠們的求生能力很差,且體型小、不太會覓食,加上被其他大型犬隻欺負以及車禍意外等問題,容易在流浪的環境中被淘汰,所以寵物犬反而不是真正的流浪狗來源。

台灣之心在很多地區觀察到,其實很多鄉間,尤其是偏遠地區,飼主的飼養方式多以半放養的方式為主。平時狗兒在外面自由玩耍遊蕩,但牠們會回家吃飯睡覺。這些狗身體健康且有吃有住,一旦到外面跟其他的遊盪犬隻或是流浪狗相遇後,在春秋發情期,自然就繁衍更多下一代流浪狗。狗一年生兩次,一胎可能生五到八隻,甚至更多,讓流浪狗的增加速度幾乎倍速增加,形成流浪狗的真正源頭。

TNR ,就是流浪犬貓絕育捕捉(Trap)、絕育( Neuter)、回置(Return)的計畫。透過熟悉社區流浪動物的志工和愛心媽媽將牠們帶到動物醫院做絕育,由台灣之心補助經費,讓都市流浪動物數目得到良好的控制。且在地志工與愛心媽媽熟悉這個區域的流浪動物狀況,與協會互相配合能得到很好的效果。下鄉絕育則是針對這些半放養的犬隻下鄉絕育,由台灣之心組織志工和獸醫,在事前透過地方鄉鎮市公所或是志工宣傳,讓在地民眾知道有這樣的免費活動。而協會會與地方商借活動中心或是學校禮堂等場地,進行絕育手術。也許場地不是那麼完善,但協會成員們會盡量比照醫院規格,在滅菌、事前準備以及術後照顧絕不馬虎。

在手術過程一兩個小時中,志工們也會把握時間利用這段時間向飼主傳遞一些正確的飼養觀念,像是定期注射狂犬病疫苗,施打晶片、改善半放養的飼養減少新生狗兒,不過大部分的人並不是那麼容易馬上改變自己原有的飼養觀念,所以台灣之心認為不如直接提供這樣的服務,為狗貓免費結紮。

半放養的狗時常會帶回新生小狗造成飼主負擔,通常飼主必須載去丟掉或是分送。這些對於飼主都是麻煩事,但並沒有積極想辦法處理,因為帶去動物醫院可能要花錢,所以協會希望透過直接提供免費絕育服務,不但幫飼主解決問題,也讓結紮的觀念深植飼主的想法,了解以後養狗只要先帶去結紮就不需要經歷丟棄新生犬的問題了。

而家犬貓絕育也是台灣之心的重點工作,他們努力推廣正確飼養同伴動物觀念,鼓勵絕育,降低同伴動物疾病發生率,並減低棄養率。台灣之心認為,從源頭控制減量,是符合現狀最有效的辦法。絕育較為人道且讓動物們保有生存的權力。台灣之心與政府都希望減少流浪動物數目以減少社會問題以及幫助流浪動物。相同的目標,兩種不同的處理方式,費用、效率也大不相同。

動保教育及倡議 讓觀念從小紮根

教育需要從長計議,雖然要花許多時間且不一定能馬上看到成果,但小戴認為教育能從根源去扭轉整個觀念,所以仍是必須做的。這就像是撒種子,雖然開枝散葉需要很久,但是不做,將來就不會有這些成果。

台灣之心依照不同年齡層做不同深度的教育以及議題探討,對於幼稚園孩童,他們可能比較無法吸收觀念性的東西,小戴會帶著他的好夥伴,也就是狗狗阿雪,讓小朋友藉由撫摸狗狗的身體部位了解牠們的習性。教導小朋友觀察狗的情緒表達,如生氣、高興、害怕的表現,在認識動物同時自我保護,學習如何與動物做朋友。也讓孩子知道飼養動物的正確觀念與評估,了解負責的重要,做事前防範以及教育。

小戴也提到,國際公認的動保原則有三項,分別是立法、教育、絕育。台灣之心除了在絕育、教育的部分努力之外,也與專業律師合作,尋求立委協助,希望能藉由立法倡議推動動保法的修正。他說,台灣動保法是來自於自歐美國家,但並不符合台灣現狀,所以需要適當的修正才能真正解決流浪問題。

小戴說,不管需要付出多少,只要能換到流浪貓狗們後半生的幸福快樂,他們都願意嘗試!台灣之心努力結合不同領域的專業資源,希望能盡最大努力「為牠們發聲」。


延伸閱讀
台灣之心愛護動物協會

歡迎餵食-兩隻偽浪浪的徒步環台記

大動服(大專動物保護服務隊)



古樓社區 用愛搭建部落廚房

$
0
0
【記者吳舒涵、黃瀞嫻/屏東縣報導】座落在一個不起眼的空地上,部落廚房的彩繪顯得格外獨特,從外面的圍牆到裡面的牆壁彩繪,排灣族的代表百步蛇、小米及圖騰,讓部落廚房充滿原住民風格,但是你知道這原來只是個廢棄的公車站嗎?在這個小建築的背後,有著更有意義的小故事。

      



部落廚房的外面有一整牆的彩繪塗鴉,充滿部落風情和童趣,也成為當地指標性的一面牆。

古樓社區發展協會為因應屏東縣老人化趨於嚴重,理事長廖秋山於二○一一年成立老人關懷據點,每個禮拜均提供老人共餐與跳健康操的活動,不過老人共餐,志工卻沒有固定的廚房煮菜,只能每個禮拜在走廊上利用簡單的設備,作為臨時廚房,相當不便。而二○一一年底成立的部落廚房,原本只是一個廢棄多年的公車站,部落廚房專案經理陳秋雅說:「發展協會理事長和總幹事當年決定要把它變成共餐使用的固定廚房,於是先和來義鄉公所要回廢棄公車站的土地後,再將廢棄公車站慢慢改造成部落廚房。」

原本部落廚房只是提供給志工們煮菜的地方,一個禮拜只使用一次,這樣的廚房運作,古樓發展協會的幹部們認為有些可惜,另一方面,老人關懷據點並沒有提供餐費經費,所以在食材的花費,都必須由志工們自己消化,社區幹部討論後,覺得讓志工們賣手工點心、食物,把賺來的盈餘,拿來當老人共餐的經費,是個不錯的選擇,於是部落廚房又變身成為販賣食物的小商店。

從部落廚房 變成部落特色餐廳

二○一二年變身為小商店後,陳秋雅開始想製作手工點心、食物的食材費用,又要從哪裡來呢?於是,她和當地農民合作,收購當地居民種的農產品,像是地瓜、南瓜、芋頭等等,當作部落廚房的食材,慢慢地開始賺了一些盈餘,在二○一三年時,部落廚房正式在一周七天均有提供風味餐的服務,開始變成了部落中的小餐廳,也取名為「古樓部落廚房」。

而在二○一四年年初,部落廚房開始研發符合大眾口味的餐點,讓遊客到部落廚房有更多選擇,陳秋雅笑著說:「其實很多人都吃不慣原住民的口味吧。」除了風味餐、大眾餐點外,例如石板烤肉風味餐、咖哩雞肉飯特餐等等,在今年部落餐廳也加入下午茶,不管是社區居民或遊客吃完正餐後,還能有下午茶的享受,不過這裡的下午茶餐點卻和平常吃到的西點不太一樣,部落廚房在西點中,加入了當地的食材元素,洛神花、南瓜、地瓜、芋頭等等,吃起來更有清爽的口感,受到許多遊客的喜愛。

部落廚房做出了口碑後,並沒有忘記原先當作關懷據點廚房的用意,現在,每個禮拜四部落廚房都固定休假,並利用一整天的時間,做為老人共餐的服務和活動地點。另外,部落廚房也會將每天沒有賣完的食物及餐點,在四點下班後,專程送到每一位獨居老人的手中,熱騰騰的愛心,才是部落廚房帶給社區的溫暖。

青年回鄉 為社區注入新力量

陳秋雅表示,部落廚房一路走來,改變真的很大,社區一步一步將部落廚房的設備及組織變完善,是社區每個人的功勞,雖然一路上經費一直屬於盈虧狀態,但是也慢慢地有在改善。更重要的是,她表示部落廚房能夠讓「需要兼顧家計的部落年輕人不用再離鄉背景」,在今年聘請了六位當地的青年到部落廚房工作,不但每個月有固定的收入,也讓更多年輕人回鄉服務並回饋社區。

古樓部落廚房除了幫助社區孩子和老人之外,也提供在地青年就業機會。
(照片由陳秋雅提供)

目前在部落廚房負責行銷導覽的田嘉蓉,也是古樓社區的排灣族青年之一,高中畢業後,為了照顧年老的父母,又不想花費家裡太多的錢,她決定放棄國立大學,直接準備公職考試,同時,在親友的介紹下,來到部落廚房工作,她說:「這是為部落付出很好的機會,可以賺錢又可以照顧家人,雖然有點累,但是如果多付出能夠讓社區變得更好,當然是比較好的。」另一位工讀生洪克華,從高中畢業就到外地唸書並找尋工作,同樣在親友的推薦後,他覺得「在外面六年多的時間了,也許是我該為社區服務的時候了。」於是來到部落廚房工作。他們都說未來會一直在部落廚房為社區服務,也希望自己的付出,能讓社區變得更好。

社區向外走 從伴手禮做起

陳秋雅表示,未來除了讓部落廚房的生意更穩定外,還希望可以往外面走,畢竟現在還是處在內銷狀態,「如果我們的東西可以研發出屬於自己在地特色的伴手禮,讓更多遊客能夠購買,除了讓社區更被大家看見,還可以藉此得到更多經費,做更多回饋社區的事。」

古樓社區居民用愛與服務搭建出的部落廚房,一天比一天更完善、一天比一天更溫暖,從部落廚房看見社區的凝聚力,就像房屋的樑柱一樣堅固,也許沒有最華麗的裝飾,但發自心底對社區的愛,足以勝過一切。


延伸閱讀

古樓部落廚房 粉絲專頁

古樓社區發展協會 官方網站

文化部社區通-古樓社區



糖廍花香居 延平社區復興糖業

$
0
0
【記者吳舒涵、黃瀞嫻/台南市報導】桌上展示一包又一包的花生糖、芝麻糖、黑糖、冬瓜露,栽種到製作,最後包裝出售,從無到有,完全由社區居民親手完成,位於臺南市佳里區的延平社區,重新將祖先的製糖產業成功復興,創造了獨一無二的糖業社區。

      



延平社區發展協會總幹事姚志峰說到,社區早在兩百多年前就有利用糖廍製糖的產業,直到日據時期,殖民政策搜刮產業物資,建立大型集中式明治製糖株式會社,使得砂糖成為主要經濟命脈,居民自給自足的製糖產業停擺,讓這項傳統技藝幾乎失傳。

延平社區純手工打造傳統花生糖、芝麻糖和黑糖。
延平社區 走出糖業復興第一步

台南市佳里區延平社區發展協會於二○○五年,開始恢復產業文化,藉由「糖香花香滿家鄉」營造計畫,使兩百多年前的「糖廍」得以恢復重現。「糖廍」是由圓錐型棚屋及熬糖屋兩部分構成,是壓榨甘蔗的地方,而孔明鼎則是煮糖的地方,另外有涼棚,以圈飼牛隻及工作人員起居處所,延平社區一步一步將原舊保甲地的閒置空間,利用竹材草寮搭建出仿古的糖廍,打製仿古榨壓糖的石硨和煮糖、煉糖、製糖的孔明鼎灶具等等,讓社區中增添了復古的環境。

為了重現以前的糖廍,社區也仿製古早石硨供人參觀。
姚志峰擺放了一桌的產品皆是由居民共同製作完成,社區於二○一二年成功申請到勞委會的多元就業計劃後,姚志峰開始找回社區中製糖經驗豐富的徐明理等多位師傅,教授社區志工製糖的技術與方法。另外,姚志峰等社區幹部利用社區閒置空間種植冬瓜,並製作成天然手工的冬瓜露,不僅止渴更有淡淡香味,而贏得老饕喜愛,他們也向農民租用田地種甘蔗,從栽種、採收到加工全都一手包辦。

石硨糖果罐 重現社區文化特色

社區志工們在長期訓練與學習下,慢慢地熟悉整個製作過程,一開始先在社區內試賣花生糖、芝麻糖、黑糖等產品,到了二○一四年正式通過勞動部的多元就業開發方案,並以糖鄉產業重生風華再現為名,開始朝產品包裝、販售方向邁進,在首府大學休閒管理學系系主任、學生共同的幫助下,完成了包裝設計與社區網站的架設,將手工製作的產品從社區發展到台灣各地,透過網路,讓更多人知道延平社區的糖製產品,越來越多人也慕名前往購買,姚志峰說:「我們的花生糖、芝麻糖、黑糖使用當地原料、手工、量少、不囤貨等特色,才贏得許多消費者的喜愛,有時候觀光客在參觀製作過程後,就會直接把現成的產品,都買回家了」。

另外,社區為了讓早期軋糖用的「石硨」重現並與社區內景點相連結,透過發展協會的巧思,將其製成裝花生糖、芝蔴糖等用的糖果罐。姚志峰說:「這種新鮮且有古早味的石硨糖果罐,民眾也可以充當擺飾品,不必用完就丟,或可重覆使用,一舉數得。」這樣的設計相當成功,在台南市社區營造年會中展示,吸引不少民眾目光,不過目前糖果罐供不應求,所以還是先以塑膠紙袋包裝為主。

建造社區觀光工廠 打造社區產業

延平社區的社區產業復興之路,雖走得相當順利,但姚志峰也說到這一切其實很不容易,「我們從二○○○年開始,從最基礎的社區整潔做起,一直到現在有這樣的成果,真的要歸功於整個社區。」他表示居民的全力支持,讓社區協會做起事來,沒有分歧爭吵,他更覺得與居民妥善溝通是維持良好關係的最大關鍵。

談到未來,姚志峰表示社區的製糖產業會持續推動,但他說:「過度商業化並不太好,因為我們的目的並不是營業。」延平社區發展協會目前以非營利組織向政府登記,並計劃建造開放型的社區觀光工廠,讓社區居民能夠在較先進的機器輔助下工作,同時讓民眾看到產品的製作過程後,對產品更有信心增加購買的意願。從製糖產業復興,看到社區居民與發展協會相輔相成一同進步,如此強大的凝聚力更證明了他們的成功並非偶然。


延伸閱讀

延平社區發展協會 粉絲專頁

農村再生歷程網-延平社區

2013台南築角社區簡介-佳里延平社區



Viewing all 875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