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生命力新聞
Viewing all 875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彩色積木補破牆 繽紛你我的城市

$
0
0
【記者張薷、皇甫香華/新竹市報導】一塊小小的積木除了玩還能做什麼?四個高中生頂著大太陽,拿起一塊塊積木在台北東區的小巷弄內,填補磚牆缺口。歐芸慈,因為有感於日常生活環境中房屋外牆、道路磁磚有裂縫卻無人修補,於是效法德國藝術家珍莫曼(Jan Vormann)發起的用樂高美化市容行動,希望讓過路人停下腳步,欣賞平時忽略的周遭環境,同時也期盼政府能重視老舊建築及道路的維護。

      


「ET x Green」總召歐芸慈將積木鑲嵌在破損的牆壁內。(照片由ET x Green提供)

美化老舊建築 賦予環境新生命

新竹建功高中歐芸慈召集英語話劇社好友賈立薇、張雅晴和顏意陽一同組成「ET x Green」服務團(以下簡稱服務團),實行「Letartgo繽紛城市,你我攜手」計畫。「Letartgo」為「Let + Art + LEGO」,也就是藉著積木推動城市藝術之意。他們利用色彩鮮豔的積木覆蓋在建築物或街頭破損處,希望在美化環境之餘,能夠喚醒大眾對老舊建築的注意,以及政府對於公共建設品質的維護。

團員賈立薇說,每次下雨後踩在學校旁凹凸不平的紅磚路,總是被濺起的水噴到,覺得很困擾。同時也想到,台灣很多老舊道路、建築也有相同情況,卻往往被忽略。而創辦人歐芸慈表示,當初看到德國藝術家珍莫曼(Jan Vormann)發起的快補計畫(Dispatchwork)覺得很有趣,而且全球也有超過三十五個國家響應,希望自己也能在台灣實踐相同的計劃,藉著這個機會美化環境,同時讓過路人看到色彩繽紛的積木能夠有好心情。

「ET x Green」執行另類又好玩的社會公益計畫「Letartgo」,將積木鑲嵌在破損牆面細縫,賦予建築物新的生命力。(照片由ET x Green提供)

「ET x Green」在完成的作品貼上臉書關鍵字標誌,
讓有興趣的民眾可以搜尋到他們的相關資訊,

號召更多人一起響應活動。(照片由ET x Green提供)
將理想化作行動 盼社會一同響應

二○一三年暑假,服務團開始實踐這個計劃,四個人提著行李箱,從新竹到台北 收購二手積木,再提著行李箱回到新竹,將不同大小的積木分類以便使用。團隊一開始在新竹建功高中、日光公園實驗性操作,等到漸漸熟練,團員們將範圍擴展到台北大安森林公園、東區小巷內、華山文創園區及台中綠緣大道等地方。

團員們將一塊塊積木塞進牆壁的裂縫中,也因為積木和牆面的吻合度高,所以不用任何水泥填補,就算把積木拿下來也不會傷害到建築物本身。歐芸慈說,利用積木的各種尺寸,鑲嵌在老舊建築、人行道破損細縫中,完工後,色彩繽紛的積木與灰暗、毫無生氣的水泥牆形成強烈對比,相當顯眼。他們也藉著這個機會,將印有團隊關鍵字的貼紙貼在堆好的積木上,讓有興趣的人能藉著這樣的宣傳,上網搜尋,進而瞭解這個計劃,有興趣也能一同參與。

計畫與偏鄉合作 注入繽紛氣息

歐芸慈說,暑假頂著大太陽,因為要「雙手」操作,也不能撐傘,常常從一大早做到太陽下山,雖然辛苦,但是很有成就感。而建功高中校方在看過他們的校園成品後,也相當支持這個計劃,並主動提供黏著劑好讓積木可以在破損的牆面長久保存。另外,也號召國中部學生一同參與,讓這個活動可以延續下去。而在校外,他們也受到很多人的鼓勵。有民眾買飲料請他們表示支持,也有人開車路過停下來幫他們加油,更有小朋友直接加入他們的行列,甚至有樂高紀錄片拍攝團隊拍攝他們實際操作的過程。

今年將升上大一的四位成員,希望到了大學能繼續推廣這個計劃,讓更多人響應,並且正視環境修補及維護的相關問題。另外,未來他們也將計畫與偏鄉社區合作,指導偏鄉學童利用實際操作積木發揮想像力,繽紛他們的社區,藉著修補環境的同時,也能體驗藝術帶給社區的新生命力。

「ET x Green」創辦人歐芸慈(左一)與團員顏意陽(左二)、賈立薇(右二)、張雅晴(右一)。


延伸閱讀:

Letartgo 繽紛城市 你我攜手粉絲專頁

牆破了!彩色積木補缺口

2013年第四屆多益獎學金熱血團




仙渣腳森林紅茶 走出震後一片天

$
0
0
【記者吳舒涵、黃瀞嫻/南投縣報導】紅茶散發出陣陣香濃的味道,苦中卻帶點甘甜,以手採、有機為特色的森林紅茶,是南投縣魚池鄉紅茶產銷班第六班班長葉金龍發起成立的自有品牌,他把原本的檳榔園砍掉,成功改種台茶十八號紅玉和台茶六號阿薩姆,慢慢做出台灣紅茶的口碑。

      




魚池鄉紅茶的歷史,可追溯到日據時代,當時進貢天皇的阿薩姆紅茶,就是在魚池鄉改良種出來的, 不過在一九八○年代,因印度的紅茶產業崛起,當時臺灣很少人在喝紅茶,農民因現實生計,紛紛改種具有高經濟效益的檳榔。葉金龍於一九九八年退休,本來想好好開始養老生活,沒想到一九九九年一場九二一大地震,魚池鄉一夕之間被夷為平地,居民的生計來源全部斷了。在半個月後,地方重建計劃開始,多數居民希望藉著昔日輝煌的在地紅茶振興魚池經濟,魚池鄉農會與茶改良場也積極推廣工作,但沒有利潤誘因,民眾不敢貿然投入。

葉金龍夫婦堅持有機種植,以手工採集一心二葉茶葉,做出森林紅茶的品質和台灣紅茶的口碑。

森林紅茶 成功做出在地品牌

二○○二年,在農委會茶葉改良場的邱瑞騰課長拜託之下,大雁村紅茶產銷班班長葉金龍興起重振茶園的念頭,葉金龍捐出了自己一大塊的土地,並且自己規劃並管理茶園,提供社區中六、七十歲的居民一起到茶園工作,靠著採茶賺的錢,一起重建家園,和太太劉鳴升朝著復育茶園的路邁進。葉金龍表示做有機茶葉,一直到二○○七年都還是虧本的狀態,但是他說:「就算虧本,也要堅持下去,絕對不能使用農藥。」

葉金龍說一路上受到了許多人的幫助,二○○七年對森林紅茶是轉型的關鍵時刻,森林紅茶先是獲得經濟部中小企業處的贊助,建造了屬於自己的茶廠,微生物專家郭基發到魚池鄉幫助葉金龍的茶園,改良出適合當地種茶的土質,另外,輾轉請來了社區工作者林琮盛,透過他的專業,想出了企業認養的方案,讓中華電信不僅認養茶園,同時邀請企業員工到仙渣腳社區走走,一起了解森林紅茶的故事,也體驗採茶的樂趣。另外一個關鍵則是森林紅茶開始有電話宅配的服務,這使得許多知道森林紅茶的人,不用大老遠跑到南投,透過電話就可以喝到好喝的森林紅茶,因此在做出知名度後,葉金龍夫婦的事業開始轉虧為盈,目前還增加網路訂單,使得銷路也越來越多元了。

社區文化牆 搭起居民團結的心

另外,在仙渣腳社區中有一排文化牆,這排文化牆是由劉鳴升發起的概念,當時九二一大地震擊垮了居民的信心,於是她想到了利用文化牆來穩定居民的心,用彩色的磚瓦,黏貼一幅一幅社區生活的剪影,有人在採茶、有小朋友在玩耍、有人坐著、有人站著,一磚一瓦搭起了專屬於先扎腳社區的文化牆,劉鳴升說:「人要快樂,日子才會好過」,看著她樂觀的心態,帶領社區走出九二一地震後重建的路。

葉金龍夫婦不斷標榜自己的茶葉重質不重量,堅持有機種植,以手工採集一心二葉、郵寄的方式,做出產品的品質,而太太劉鳴升則說:「有機種哪裡?有機種心裡。我們的有機不是拿來講的。」更看出了夫婦堅持的心。一杯紅茶看到了人、社區、土地關懷互助的成果,清新甘甜的茶香中藏著葉金龍夫婦與仙渣腳社區居民對社區濃厚的愛。


延伸閱讀:

森林紅茶 Facebook粉絲專頁

南投森林紅茶 部落格

林琮盛 詩想家花園



水平調整助行器 行動更無礙

$
0
0
【記者呂佳燊、李明翰/南投縣報導】不是只有老年人會使用到助行器,只要是下肢受到外力傷害,造成不良於行的人都需要藉著助行器輔助而行動。然而,使用過助行器都知道,使用前醫生總會叮嚀助行器的使用禁忌:不可爬坡。這樣的受限,讓使用者增加生活的障礙。因此水平調整助行器的設計就是為了克服爬坡障礙而生。

       






設計人裴駿站在使用者角度所設計的水平調整助行器,打破助行器不能爬坡的限制。
(照片由裴駿提供)
真實看到使用助行器上的不便

設計者南開科技大學福祉科技暨服務管理研究所教授裴駿,娓娓說出水平調整助行器的靈感來源,因為在醫院裡看到了病患使用一般助行器的不便,他說:已經在行動上有困難了,但一般助行器對於爬坡的限制,讓病患行走的腳步更是難上加難。

他想改變,讓助行器的使用者可以不用擔心使用限制,放心的走穩每一步。所以裴駿開始研究一般助行器的原理和結構組成,他發現一般助行器在斜坡地面行走時,為了獲得身體穩定度需要藉由向前或向後彎腰的方式,以避免後倒或前傾之意外發生,因而形成使用上的不便。

設計的過程需要不斷試驗

裴駿在設計水平調整助行器時,他認為水平調整助行器的設計架構是要在原有的一般助行器上。在一般助行器的握把處設計簡易的高度調整的開關,讓使用者不需蹲下就能直接調整助行器的支撐架高低,產生與斜坡坡度對應的支撐面,如此一來使用者的施力就能輕鬆自如。這樣的想法看似很容易執行,但事實上卻讓他和製作團隊花了很多心思設計,他說:「我們最早的雛型是用水管和膠布去纏的」,從零開始到設計雛型,再不斷修改,共花了兩年的時間。

對於水平調整助行器的每一處,裴駿都是站在使用者做考量,為了讓使用者的負擔減經到最低,改造一般助行器成為水平調整助行器,所增加的器具重量必須在一公斤內。而水平調整助行器的設計原理是讓使用者在斜坡使用時,如同平地上行走一樣不費力。使用上與一般助行器相近,卻提供更多行動安全功能。

努力讓外界看到
水平調整助行器幫助使用者在斜坡上呈現平行狀態,
讓行走更為安全 。
(圖片由裴駿提供)

為了證明水平調整助行器的可用性,裴駿和製作團隊使用在醫學臨床上認可的紅外線實驗,來驗證水平調整助行器,能有效減輕使用者行走時對下肢產生的負擔。這樣的實驗可不是件容易的事,由於學校設備資源有限,所以買了實驗器材,用科學化的方式讓水平助行器的效能數據化。後來也申請到了專利,讓水平調整助行器能受到保護。

這項革新的設計,在設計比賽項目中被肯定。在二O一二年裡就獲得「台北國際發明暨技術交易展」銀牌獎;「中區技專校院校際聯盟」研發成果網路聯合發表會特優; 第一屆老人福祉科技產品/服務創意設計競賽金牌獎;產業應用特別獎。贏得這些獎項,讓裴駿覺得都水平調整助行器被看到的機會,透過參賽的過程也和其他設計者交流意見。

面對市場的挑戰

面臨到廠商對於產品市場的問題,這讓裴駿傷透腦筋,身為老師的他所著重的是水平調整助行器能帶給社會更多使用者的幫助,可是他從來沒想到過所謂的商業利益。然而,廠商看的是會帶來多少收入。裴駿希望未來能與廠商溝通,讓水平調整助行器能量產,幫助需要的使用者。

水平調整助行器在實驗的考核後證明可以幫助使用者克服一般助行器無法爬坡的問題,未來,裴駿期望能讓水平調整助行器能更多功能化,像上下樓梯。在不久的將來,能出現一台更進階的助行器,讓使用者可以更安心,並且沒有限制地快樂過生活。


延伸閱讀

裴駿博士研究領域

輔具資源入口網對水平調整助行器介紹

身心障礙者服務資訊網



卓明震援網 改善民間大災救援

$
0
0
【記者陳葛泉成、郭昱辰/北京市報導】深冬的北京街頭,擁擠的車流正漸漸散去 。晚上八點,位於北京市海澱區北京大學附屬醫院口腔醫學中心,牙科醫生郝南任然在辦公室中辛勤的工作。而就是這樣一個勤勤懇懇的牙科醫生,發起創立了大陸第一家的地震救援通訊社——卓明震援網。

       




郝南和卓明震援網標誌
「汶川大地震」 所帶來的的震撼

卓明震援通訊社的成立,使得大陸地震救援不僅僅侷限於官方,而是向民間發展。也標誌了民間力量在大陸救援中的崛起。通訊社的成立,意味著人們地震時支援災區不再只能捐款,還可以參與救援。

二○○八年汶川地震後,數以萬計的志願者奔赴汶川,其中就有二十六歲的北京大學醫院口腔醫學中心醫生郝南。在飛往成都的航班上,他問其他志願者想去哪裡幫忙、怎麼幫,但得到的回答都是「不知道」。到災區後,郝南發現,最大的問題不是缺乏救災物資和人手,而是災區內部的資訊不對稱。由此導致的結果就是,一些受災不嚴重的鄉鎮 聚集 著大量的志願者和救災物資,泡麵和礦泉水堆積如山卻發不出去。而另一面,一些受災嚴重的鄉鎮,由於資訊的 流通 不即時,而成為了救災的盲點。

於是,郝南開始了地震資訊整合工作。在成都租了一間房子,搭起了一個「志願者驛站」,做起了培訓志願者、資訊收集和發佈的工作。通過使用當地志願者,以及派出自己的志願者用打電話給各個受災村落、救援組織,走訪確認資訊的方式。卓明獲得了大量的經過核實的救災資訊。「我是一名醫生,本來想最適合幹的是救助,沒想到卻幹起了資訊整合的活,而且越做越覺得這個事太重要了」。在郝南看來,他們的工作就像搭一座橋。比如,一個企業想提供棉被、食品和水,但他們不知道哪裡需要。「我們設法實現這些資訊的交換,並保證資訊即時有效」。

「五一二」汶川地震的救災工作 雖然 過去了,但是這樣一段慘痛的經歷顯然給郝南留下了遺憾,「一個死了六萬多人的災難,沒有絲毫的歷史經驗保留下來,這是我不能接受的。」由此,郝南開始了創辦「卓明震援網 」的道路。

通過新浪微博發佈第一手的地震資訊
(圖片來自新浪微博)
卓明救災進行時

郝南喜歡把每一次自己的救災比喻成一次戰役。 「五一二汶川地震」 的刺激使得卓明震援網在二○一○年玉樹地震來臨時正式開始運作。經歷過一系列的磕磕絆絆之後,在二○一三年的雅安地震到來時,必然是卓明大顯身手的時候了。

自二○一○年玉樹地震成立時,便確立由救災資訊志願者為主體,常務執行委員會和核心志願者組成核心執行團隊的組織架構設計。常務執行委員對機構日常事務和專案建立進行共同決策和分工主管。核心志願者執行日常管理事務和專案工作,可成為專案負責人。救災資訊志願者參與應急時期的災害資訊工作,是搜集和發佈兩個環節的主力。在地震等災害發生時,卓明還有一套自己的應急響應分級機制。卓明根據災害影響範圍啟動不同級別的回應策略,可能會由於災情發展而提高回應級別。根據回應級別不同,卓明部分或全體轉入應急狀態,相應地部分或全部暫停日常事務。

一旦有地震發生,網站都會啟動發佈災害信息,用網路收集災情並對其進行覆查,告知民間的救援隊,對災害造成的不良影響例如恐慌等,進行科學普及和安撫工作。當災害上升至二級,即受災範圍超過縣級行政單位時,卓明將啟動應急小組并進入全面應急狀態。屆時,將會派出一線資訊員進行資料收集以及核實的工作;文案秘書將進行通訊錄.工作績效.原始資料等記錄並進行內部資訊投遞;同時,網站也將時時撰寫和發佈簡報。雅安地震時,在接到地震消息的兩個小時內,核心研判小組需要完成集合、收集現有的資料、發出包含地震區域、災情分析的研判報告,並將該報告發送給救援隊。

同時,五小時內,網路平臺也立即開始對外發佈地震實時資訊和告知災區的民眾如何防治灾後容易出現的瘟疫等災害的工作,防止群眾產生恐慌。在最快的時間內,卓明的志願者也迅速奔赴雅安災區,收集地震資訊。而當災害來臨時,例如汶川大地震,上述二級響應的工作將會被劃成各個區塊進行工作,而卓明震援網成立至今,還沒有巨災類災情發生。應急回應啟動後,卓明在資訊處理平臺上進行工作,以資訊處理為核心,適時啟動配套工作。在應急時期,全體工作人員服從應急總指揮,按照志願者的工作時間和技能進行靈活調度。

「其實我根本就不是雅安地震第一個收到消息的,那時候我睡的正香呢。」說這句話的時候郝南帶著一絲的慚愧,更多的卻是驕傲。每一個人工作人員都是地震資訊的通訊員,在得知地震資訊的第一時間就必須立即登錄的QQ群,看是否有其他人得知消息。如果沒有,那麼他就成了第一資訊人,需要馬上向第一反應人,也就是郝南聯絡彙報。如果第一反應人沒有聯繫上,那麼將有第二、第三反應人進行對卓明的統一佈局領導。正因為有了這樣完善的機制,使得雅安地震時的組織運行,依然是有條不紊。

「資訊的真實性是我們的生命」。郝南這樣形容真實對於地震資訊發佈的重要性。卓明對資訊絕不僅僅只有打個電話問問是不是發生過這件事情這麼簡單。當一個資訊進入卓明的視線後,首先要做的,是判斷是否為能對震情產生影響的資訊。

如果被判定為可以,那麼第二步便要開始尋找該資訊的最初的發布者,並與之聯繫。「最典型的就是玉樹地震的時候,一個老鄉見到我們的志願者後告訴我們,他們村沒有領到救災物資」。郝南在得知後立即與老鄉取得電話聯繫,並同時聯繫了當地村委會,對該資訊進行還原。「後來才知道,並不是沒有領到物資,而是這個村分為山前和山後兩個部分,物資現在全部堆積在山前,山後的半個村暫時沒有拿到而已」。

第三步就是有可能的話讓志願者前往資訊來源地進行實地勘察。這樣的三步驟,保證了卓明卓越的資訊發佈品質。然後,這樣的資訊將會用微博、微信、簡報的形式發往救援隊、救援的基金會,從而幫助救援的進行。

「這樣的事情一定要有人來做,但是一直都沒有人來做,於是我們就來做!」這是郝南宣言,也是他對這個社會的承諾。就現在看來,他是這個諾言忠實的踐行者。二○一四年二月十二日新疆於田發生七點三級地震,郝南和他的卓明又忙碌了開來。


延伸閱讀

交通部中央地震局

卓明震援通訊社微博

汶川大地震



七旬老婦的手工編織袋 串起對兒子的愛

$
0
0
【記者林伶潔、吳佩容/桃園縣報導】現年七十二歲的謝信妹,假日在桃園大溪老街賣著手工編織袋來賺取微薄的生活費,所賺取的金錢都是為了照顧自己和 罹患早衰症的三十四歲兒子。前幾個月謝信妹經歷人生第二次中風,在住院幾個月後,一月廿二日已經回家兩個星期,但是半邊身體依舊感到麻痛,無法像以前依樣俐落地編織手工袋 ,只能等身體好轉再編織,現在靠著鄰居熱心幫忙編織,幫他去老街賣 。她很感謝鄰居朋友,「沒嫌棄我,還這樣幫助我 」。

      



不完美的雙手編織出完美的手工袋

因為中風,謝信妹無力編織手工袋,她說:「不敢要求什麼,不要牽連兒子就很滿足了。」想起中風前,每個星期六日早上十點,帶著十幾個手工編織袋和早衰症的兒子,從家裡慢慢走到大溪老街擺攤,生意好的時候最好可以賣到幾千塊,每次擺攤都會有人來買,生活勉強過的來,但若碰到下雨天就不會出來賣,可以說是靠天生活,現在要等到身體稍微康復了才會出來賣。

以前謝信妹在電子工廠工作,卻發生職業意外,機器切斷了她左手的中指,即使如此,她卻不就此放棄人生。三年前,謝信妹開始跟鄰居學習手工編織袋,自己去買材料回來編織,每個編織袋平均都需要三天來完成,款式有水果籃和手提袋,編織手法有十字跟平面的,手工細緻的編織袋個個耐背又漂亮。

謝信妹跟早衰症兒子的合照

謝信妹努力照顧有早衰症的孩子

謝信妹的收入來源除了賣手工編織袋,也會去撿回收來賣,努力工作都都是為了照顧早衰症的兒子。 早衰症的兒子是家中第六個孩子,出生沒幾天,謝信妹的丈夫就離開人世,丈夫去世後 謝信妹仍憑一己之力努力照顧孩子們,但不幸地,前三個孩子因病去世。早衰症的兒子正值壯年期卻身形瘦小、戴著老花眼鏡、頭髮稀少,平常跟著謝信妹去賣編織袋或去老街看其他老人們泡茶聊天,雖然外表衰老,內心依舊像孩子一樣愛玩。

謝信妹 上一次中風時,花了快一年的時間恢復,這次是她第二次中風,她說:「曾想過死了比活著好,但這次住院的時候,看到其他人的生活更困苦,想來想去我現在已經很好了。」有人曾問謝信妹會怨天嗎,她說:「人生就怨歎我自己,不能怨天怨地,怪我自己沒用。」難過的時候,自己流眼淚,只求上天讓孩子平安長大。謝信妹現領有孩子身障國民月金 四千塊,謝信妹說自己還過得去,她表示,已經很久沒去買衣服了,他和他兒子身上的衣服都是鄰居朋友送的,別人穿過沒關係,只要還能穿就好,年紀越大就越怕冷,但她說穿多一點就好。


延伸閱讀

TVBS新聞〈獨家〉老嫗養兒自編包 難賣網路掀團購

自由時報 28歲小老人 綽號小美人

自立晚報 桃園縣模範母親好廚藝秀拿手料理



扮家家遊 扮出多元家庭風貌

$
0
0
【記者李宜芳/台北市報導】幸福家庭的定義是什麼?還記得《我的家庭真可愛》這首兒歌中的歌詞:「……姊妹兄弟很和氣,父母都慈祥……。」這似乎是許多人對美好家庭的想像,但是,沒有這種家庭背景的人就不會幸福嗎?台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的成員們認為,家是伴人成長,永遠溫暖的地方,孩子們應該勇於接納自己的家庭,就這樣,「扮家家遊」這套遊戲便因應而生。

      



老師設計桌遊 望學生打開心房

協會常務理事洪菊吟在花蓮林榮國小教書,她發現偏鄉很多的孩子對自己的家庭背景感到沒自信,而這種自卑感很大一部分是社會文化造成的。例如在課本中呈現的幸福家庭的圖像,經常都是一個爸爸一個媽媽帶著兩個小孩,這對我們來說似乎再熟悉不過,但是在偏鄉有許多孩子來自於單親、隔代教養、同居、重組家庭,他們意識到差異時會產生自卑感,不願意提起自己的家庭。

洪菊吟說:「我們希望可以有一個工具,可以支持小朋友可以很安心地說出自己對家的那種想像。」以往協會都是以出版書刊和拍攝電影為主要的宣導手段,為了讓兒童更容易理解,他們開始尋找更活潑的教學材料,《扮家家遊》前後大概花了兩年的時間研發,光是構想就花了一年,最初老師們將問題聚焦在校園罷凌的問題上,但探究原因後發現,其實很多的校園霸凌其實是源自於小朋友對非主流家庭的不了解,才會去嘲笑甚至欺負別人,因此有了「讓孩子接納家庭差異」的方向,並發想出組合家庭的遊戲。在實作方面,盡量將遊戲的玩法簡化,但是由於房屋和人物種類相當多樣化,孩子有時候會不知道自己抽到的是什麼建築或什麼人,這時就需要老師從旁輔助。經過不斷實驗、修改,最後才正式請插畫家繪圖完成製作。

台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到新北市鼻頭國小舉辦扮家家遊的體驗遊戲。
(照片由台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提供)
打破刻板印象 開展多樣貌家庭

在遊戲中,孩子們會抽房屋卡和人物卡,將這些元素組成一個家,並且要說一個和這個家庭有關的故事,房屋卡包含世界各地的建築、或是少數族群的居所,像草原民族蒙古包、南洋地區的高腳屋或是台灣常見的鐵皮屋、透天厝等等;人物卡則包括不同種族、國籍、職業的人,甚至還有寵物,不同牌卡的配對,隨機組成一個獨特的家,體現了家庭的多樣性。

扮家家遊的核心價值不只在於多元家庭,去除刻板印象也是重要的目的。例如協會成員設計出「健美阿嬤」這號人物,顛覆一般人對老人體弱多病的印象。還有像是一些難以區分是男是女的人物,玩洋娃娃的男生和玩機器人的女生,暗示在生活上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性別氣質和性向。還有女醫生、女警察、會料理的男生或照顧小孩的奶爸等人物則是在強調家務分工的性別平等。

洪菊吟說:「在正式完稿前我們和插畫家溝通了很多次,因為如果沒有特別的提醒,他們畫出來的樣子經常具有刻板印象,但我們堅持要把一些多元化的義涵賦予到圖片中。」另外還有越南人和台灣人所生的新住民小孩,或是原住民,都是在台灣現實中存在,卻相對弱勢的族群。協會的常務理事莊淑靜說:「這些小孩經常因為自己的血緣而被歧視,我們希望透過這套遊戲,可以讓他們更有自信,也讓身邊的同學了解、尊重他們。」

寓教於樂 老師小孩都有收獲

由於協會的成員大多是老師,且教學的地區遍及全台,他們將扮家家遊帶至各地作實驗教學,並且得到了不同的回饋,因為不同區域的小孩有各自的故事和困境,洪菊吟說:「我們不只從中了解到區域性的人文差異,也累積了人脈,要推廣扮家家遊一定要仰賴當地的夥伴幫助。」此外,透過扮家家遊這個遊戲,可以蒐集到現場孩子們的故事,我們才能真正和孩子們一起成長 ,「小朋友在講故事的過程中,其實就是變相說出自己的故事,也可能摻雜了他們對家庭的憧憬。與齊說扮家家遊是個遊戲,我倒覺得它比較像是一個築夢的場域。」

莊淑靜說,其實很多國家現在同性婚姻已經合法化了,可以組成同志家庭。有些人雖然單身,但是有寵物的陪伴,也是一個家庭。小朋友在玩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去看到這些家庭的存在,這是潛移默化的過程,久而久之便學會尊重了。「當他們了解到家庭的多樣化之後,他們真的比較敞開心房講出他們的故事。我們不用口號,而是讓孩子在實際操作和說故事的經驗中打開視野,讓他們知道自己也是幸福的 。」

推廣遊戲 串聯性別教育老師

協會曾和政府的家庭教育中心合作,推出師資培訓課程,讓更多可以把這套遊戲運用到課程裡面。洪菊吟說,這也是在找尋協力的夥伴,很多老師在做性別平等教育的時候會感到無力孤單,尤其在偏鄉。透過辦家家遊的遊戲可以讓老師比較上手。洪菊吟說:「其實我們教師的言行很難不包含一些傳統的刻板印象,不是不能有,而是要察覺。像上學期有個學生,社會習作裡面要讓同學去訪問家裡的一位女性,要訪問他從小求學和工作的過程,有很多小朋友就爭相來訪問我,盧來盧去我就自然地迸出一句話:『別訪問我啦!回去問你的媽媽呀!』結果其中一個小孩回答:『老師,那我怎麼辦?我連我媽媽在哪裡都不知道。』我當下就立刻和他道歉,所以我就覺得意識到自己的失言是很重要的,如果沒有意識,就會把壓力加諸在學生身上,下一次就會更加注意,但同時我也覺得孩子勇於反抗這樣的不公平是值得鼓勵的,而非默默承受。」

獲補助 辦家家遊今年遊台九

辦家家遊於二○一三年獲得「信義房屋社區一家幸福行動」的補助計畫,得到理想社會類楷模獎,「扮家家遊遊台九」活動將於今年度開始實施,協會的成員們將延著北宜、蘇花、花東、南迴四大公路,把扮家家遊帶到偏鄉的學校和社區(特別是花東地區),這些區域涵蓋了農村、原住民部落等族群的居住地,家庭型態多樣。洪菊吟表示,希望創辦辦家家遊的這個初衷,可以讓更多非主流家庭的孩子受益。


延伸閱讀

扮家家遊官方網站(含教學影片)


扮家家遊FB粉絲專頁

台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官網



蠹行 進入古書與舊物的時光迴廊

$
0
0
【記者姜彥竹、陳庭毅/台北市報導】位於大安區青田街的蠹行除了是一家古書店,還收集許多老物件擺放在店內,若顧客喜歡也可買回家,整個空間具有濃厚的歷史滄桑氣息,像一個小型博物館,可讓顧客讀書又賞物,喚醒現代人對歷史與文化傳承的重視。

         




年輕的店 堆砌懷舊情懷

一進門,就看見太極大書櫃,兩儀分別放置著中西藝術類書籍,向左走,是家具、字畫、雕像、飾件等古董區與庭院,向右則是主要陳列上了封套保護古老線裝書、信件、絕版書與史料文獻的書房,約五十坪的空間滿是各種古物,擺設用心,充滿了懷古氣息,店長許雅婷說,因為喜歡古物,希望將這些東西介紹給大眾,才開了這家店,為了呈現古老斑駁的感覺,天花板還是團隊夥伴自己漆的,空間設計、裝潢也都自己來。

蠹行古書店招牌
收購古物件 靜待有緣人

蠹行擁有自己的平台對外收購古物件,收購字畫古董等物品,並提供託拍、買斷的服務,只要聯繫,他們就會提供想要處理舊物的人幫助,著重藝文類的古書,經整理及簡單分類後再擺入店面,靜待有緣人來挑走它,蠹行也將這看作是資源再利用的環保行為,對他們來說,書都是可貴的,會盡量保留,也許本不被需要的老物件會有其他人喜歡,讓「舊東西發光發熱」就是他們的理念。

店內除了古書,還有一些古物,像是舊式電風扇
蠹行有許多日治時期的文獻資料,還曾有難得的二二八史料,現已轉售給中研院,還有日治時期明信片、台灣日治彩繪玻璃畫櫃、日本明治時代浮世繪師楊斎延一的〈日清兩國全權大臣請和談判之圖〉,內容為中日簽訂馬關條約、民國時期的密函、日治時代排灣族雕刻男女像、清朝遺留的《新五代史》、清代家慶時期的淡水廳古地契、懷素《千字文》明拓本、十七或十八世紀的奧圖曼匕首以及日治時期研究台灣原住民的《台灣の原始藝術》等珍品。
除此之外,還有漢代的四楊碑明拓本,因碑石早佚,流傳拓本很少見,而這一套完整集齊保存良好的四碑拓本,富學術與文獻價值,當初收到也是如蠹行的許多古書,是顧客家中傳承下來再轉手的,經營至今,蠹行也有了好口碑,顧客願意把自己的收藏拿出來,信任蠹行能為這些物品找到好歸宿。

店內有各類的古書
步入歷史 保存文化的根

許多外國遊客如:中國、日本、韓國的客人會特地來到蠹行,看見市面上不常見的古書古物,覺得這是一家特別的書店,青田街附近許多特別的小店也吸引不少人來逛逛、看著古物緬懷,然而,店內古物的來源與數量不穩定,這類型的書買的人也確實不多,蠹行只能以可維持運作的經營模式作為最低要求。
走入蠹行,就像時間回流,老東西散發出濃烈的人文氣息,如同步行在一段段歷史的氛圍中,蠹行堅持保存古物,在迎接未來的同時,亦不願流失過去。雖然連鎖書店與網路書店那麼多、特定的書籍類別也可能使客源流失,但許雅婷認為還是有有心想找不同書籍的客人,他們自然就會找到蠹行,與他想要的東西。



友善的直 異性戀為同志發聲

$
0
0
【記者李宜芳/台北市報導】近年來,同志運動或性別議題持續的成長,然而許多人身為社會主流的異性戀,因為無法感同身受,似乎很少看見他們專注投入運動當中。於二○一○年成立的「友善的直」,是台灣第一個由直同志組成的性別團體。在英文中,straight除了有「直」的意思以外,也指異性戀。而直同志是指支持同志的異性戀。友善的直召集人高閔琳堅定的說「同志朋友們,我們想告訴你們,有我們這樣的一群人在,你們不要覺得孤單,不要覺得異性戀都會成為霸凌你們的人,其實在異性戀裡有很多你們的盟友!」

      


友善的直參加二○一三年台北同志大遊行。(照片由友善的直提供)
自幼關注性別差異 化思想為行動

高閔琳從小就是一位個性較為中性的女孩,在成長的過程中言行也經常被糾正,最常被告誡的就是女孩子不能太過動,應該要溫柔端莊,所以她很早就注意到自己和其他女孩的不同處。同時班上也有遇過較陰柔的男同學,發現他們經常會被班上同學們嘲笑,替他們覺得很不舒服。大學時期她當上了台大學生會會長,台大有成立男女同志社團,經常舉辦座談會、發表同志人權的言論。高閔琳在此時期大量的接觸到性別議題,也看到了同志在社會上受到的歧視。

高閔琳喜歡文藝和音樂,曾經玩過地下樂團,因此結識很多音樂界或是電影、設計圈的好友,這些人裡面也有滿大的比例是同志。「我常常在思考自己除了當他們的朋友之外,能不能再為他們做更多事情?但是有時候在一大群同志裡面,會覺得自己格格不入,我該怎麼告訴他們;『我不是同志,但是我還是想要參與你們』呢?」

二○一○年五月底,一位朋友成立了一個性別論壇,網友們在論壇上積極的討論爭辯,讓高閔琳注意到網路串連的力量,更加確定了自己參與性別議題的方式。她成立了友善的直臉書社團,並邀請朋友加入,朋友們再邀請更多的人加入社團。「我身邊有很多不排斥同性戀的朋友,於是我的第一步便是組織這些意見相投的朋友,再慢慢的擴散出去,最重要的管道就是網路。」後來訊息平台改成臉書公開的粉絲專頁,讓更多人關注到有善的直,許多人寫信來詢問活動資訊。而友善的直有時也會舉辦聚會,讓網友們連絡感情,而這些人就是日後一起上街的盟友。

友善的直的成員大部分都是直同志,但也歡迎不同性傾向、性別認同的人加入。二○一○年高雄同志大遊行是友善的直第一次參加的遊行,在多年的同志運動中,其實異性戀參與的角色幾乎都是親友,有些可能是純好奇而加入行列,但這是第一次有人以異性戀的團體名義來參加同志大遊行,之後的性別運動經常能看見這支隊伍。每一次上街都是在網路上發布訊息,當天高閔琳會舉著友善的直旗幟,讓大家集合起來。每一次上街的人數都不一定,但目前已經有約二十位有事必到的固定班底。

直同志出櫃壓力大

友善的直成立時,高閔琳呼籲直同志們要「出櫃」,為什麼異性戀也要出櫃呢?因為很多異性戀在面對自己的同性朋友時,處於較為被動的角色,可能只是默默的陪伴或是聆聽他的痛苦,但是高閔琳認為,異性戀應該可以有更多積極的作為。

高閔琳說,直同志在出櫃的時候,常常會被懷疑是同志,或是被認為性傾向會轉變。「我們不會畏懼這樣的質疑,反過來說,這可以讓我們感受到同志的痛苦,了解他們承受到的社會壓力,跟他們比起來,我們承受的這些根本不算什麼。」高閔琳覺得因為異性戀是最多的族群,同志的人權是否能提升,和異性戀脫離不了關係,所以異性戀也不該置身事外,友善的直成立就是為了讓異性戀在同志運動不要缺席。

近年台灣性別運動成長,二○一三年台灣伴侶權益推動聯盟提出多元成家法案。法案送入立法院的那一天,除了友善的直之外,還有許多性別團體都到場聲援,例如同志父母心愛協會、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台灣女同志拉拉手協會等等,一齊向政府發表聲明,要求政府注意到多元性別的人權問題。高閔琳說,雖然各團體對法案的看法不盡相同,但是大家對婚姻平權的期待是一樣的,因為人權應該是一個普世的價值。

友善的直的成員平常忙於自己的工作或家務,但是每逢重大的遊行,幾個固定班底都會湊足經費,放下手邊的事情到場聲援,只希望從有善的直開起的「直同志信念」,今後也能影響更多異性戀「出櫃」,才可以真正落實性別平權的理想。


延伸閱讀

友善的直FB官網

(報導)異性戀,該你出櫃了!

中正大學性別平等宣導中心




用心快樂社企 讓你不再憂鬱

$
0
0
【記者張雅柔、陳明安/台北市 報導】很難想像在台北市,冷冰冰的商業辦公大樓叢林中,有一家以帶給人快樂、溫暖為目標的公司,他們是用心快樂社會企業。你可能對這家公司感到陌生,但你或許聽過「不老騎士」、「青春啦啦隊」、「被遺忘的時光」,這些笑中帶淚的電影,全是用心快樂社企所發行的記錄片。而在二○一二年,他們更推出了一款幫助憂鬱檢測的手機應用程式,試圖讓鬱鬱寡歡的現代人不再憂鬱。

      




二○一○年從幫忙推廣、發行記錄片入門,到前年與董氏基金會合作推出「DS憂鬱情緒檢測」手機應用程式,用心快樂社會企業致力於結合「文化創意」與「社會公益」,長期關注憂鬱症防治、銀髮族福利及青少年勵志的議題,希望能帶給社會大眾更快樂、優質的生活品質。

從生命低潮到投入社企

原是寶來證券香港分公司董事總經理的趙士懿,因為工作繁忙,身體狀況亮起了紅燈,回到台灣後又遭逢一場嚴重的車禍,而後,一位常常提拔趙士懿的貴人,寶來集團前總裁白文正先生自殺身亡,種種的打擊讓趙士懿的人生進入了一段低潮期,就在這時,專門致力發展華人記錄片的CNEX創辦人蔣顯斌,同時也是趙士懿的好友,找他一同投入紀錄片的推廣事業,趙士懿開始思考結合文創與公益,創辦用心快樂社企的想法油然而生。

使用「DS憂鬱情緒檢測」APP可以測量憂鬱情緒指數。
憂鬱檢測APP 提供情緒出口

在生命中十分敬重的長輩過世時,透過媒體報導,趙士懿了解白文正先生可能是因為患有憂鬱症而自殺,這讓他在當初創立用心快樂社企時,就特別希望針對憂鬱症防治能做些什麼,而在去年他們跨出了第一步,與董氏基金會合作,開發了「DS憂鬱情緒檢測」APP。

這款應用程式可在Android及iOS系統下載,透過專業的問卷,隨時檢測使用者的憂鬱指數,還可以透過使用者的登入紀錄,長期追蹤情緒狀況,讓使用者在求助醫療門診時,能有進一步提供給醫療單位參考的資源;而當檢測出使用者有憂鬱傾向時,也會提供衛星定位服務,標示出使用者附近可以求助的資源,例如:憂鬱門診、心理諮商中心、心理輔導等,除此之外,也會定期提供娛樂休閒資訊給使用者參考,讓使用者有合適的紓壓管道。

這款「DS憂鬱情緒檢測」APP,在二○一二年首次上架就連續兩周獲得熱門免費iPhone生活風格APP第一名,上線至今已累積了超過十二萬人次的下載量,而目前在沒有廣告形下的狀況下,每周都平均仍會增加兩百至三百的下載人次,用心快樂社企的行銷總監郭庭翰表示:「這就代表著現代人有關於憂鬱情緒方面的需求存在。而大家在使用過後,我們收到最多的評語是這款APP介面的可親近性很高。」郭庭翰表示,除了簡單明瞭的介面、讓使用者覺得異於上手之外,將專業資訊結合輕鬆的生活訊息是使用者最青睞的特點之一,「我們不管在哪方面能夠幫助到他們都很高興。」

用心快樂社企的下一步

目前用心快樂正在計畫投入幫助不同的領域,例如嘗試與偏鄉學校結合,找到有特色、故事性的合作學校,透過用心快樂社企專業的行銷團隊,幫忙開發相關的文創商品,讓偏鄉學校也能從中獲利,變成一個能夠永續經營的模式。「我們並非是處理一個一個的個案,我們更像是在處理一些社會議題。」行銷總監郭庭翰認為,用心快樂社企是一個針對不同領域的社會議題去設計方案,並且試圖解決、改善的公司,從大方向著手,再慢慢延伸到各種不同領域。


延伸閱讀:

用心快樂社企官網

CNEX官網

董氏基金會官網



活水源湧不絕 耕耘社會企業

$
0
0
【記者張雅柔、陳明安/台北市 報導】坐在咖啡廳裡,望著窗外熙來攘往的人群、飄著雨的台北街頭,活水企業的創辦人陳一強帶著笑意說:「對,我等下要去接小孩放學。」在談及專業以外,從他的眼睛裡可以看見那抹專屬於父親的溫柔。因為不想讓下一代在充滿社會問題的環境中成長,這樣的想法,讓陳一強創辦活水社企開發,以社會企業中的創投公司為定位,希望扶植台灣社會中,具有解決社會議題能力的企業生存。

        


活水成立 陳一強投身於社會企業

陳一強,活水社企開發的創辦人之一,在他風格簡潔的名片背後,印著「活水的使命,在於開發改變社會的投資機會,能自給自足、可持續擴展,如同活水湧流。」他是美國伊利諾香檳校區企管碩士,曾在勤業●安達信、德勤及德碩管理顧問公司等多間公司擔任合夥人。

當初促使他離開已經工作十五年的管理顧問公司,並轉而投身陌生的社會企業領域的轉機是,四十二歲的他,在結婚多年後,寶貝兒子Jeremy的誕生。老來得子讓他開始思考:自己有多少時間能夠陪伴孩子?更重要的是,孩子未來將身處的台灣社會,正浮現日益漸增的社會問題,環境越來越惡劣。經過一番思索,陳一強認為社會企業或許是解決社會問題的出路之一,因而決定結合自身多年企業經理人的經驗與社會公益,投身於社會企業。陳一強在二○○七年初協助輔仁大學創立了台灣第一個「社會公益創業研究計劃」,並於二○○八至二○一一年期間,加入台灣第一家社會企業創投公司「若水國際 」。而後,在二○一一年與好友段樹仁成立了「活水社企開發」,致力於讓社會企業在台灣開枝散葉。

陳一強表示,台灣社會企業的發展有五大機會。
活水社企開發 開發社會企業平台

陳一強將活水社企開發定義為「開發社會企業的平台」,許多現有非營利組織的資金大多是透過他人捐款,但活水希望能夠以「投資」代替「捐款」,透明化的運作架構以及微型投資的方式,讓出資者能夠安心投資,同時也參與協助社會企業的成立。

活水針對個案的問題提供不同的協助,像是資金、相關產業的關係網絡、創業與志工夥伴的人力資源,以及營運所需的共享服務,例如行銷。而協助個案的類型包括弱勢族群就業、小農的產品採購或是致力於環境發展等,具有社會意義的企業。

陳一強表示活水在協助個案過程中所遇到的挑戰是,必須思考怎樣才能使公司成為自給自足的社會企業,而在這之前,會經歷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讓投資的公司的員工能拿到合理的薪水,第二階段是公司本身可以賺錢,股東可以回收本金,第三階段則是創投的中介公司可以賺到管理費。

案例:好工作社會企業

活水社企開發協助的個案大多是已成立一至兩年,並且具有初步的運作方式的社會企業,好工作社會企業的創立,就是在此前提下誕生。

好工作是活水投資、開發的第一家社會企業,而他們的成立,是因為活水看到了勝利身障潛能發展中心手工琉璃庇護工廠的問題。勝利是個已具有規模並已營運一兩年的社會企業,身障者員工多達兩百位,然而,勝利底下的手工琉璃庇護工廠卻面臨行銷上以及品牌經營的困難。

陳一強說:「手工琉璃要做文創本身就很困難,而且勝利的運作方式是不接受外界捐款,靠自己的營收,如果將這些由身障者辛苦賺來的錢拿去做有風險性的投資,就會像是個無底洞。」

活水因而開始思考,有什麼方法能夠既不動用到勝利原有的資本,又能夠幫助勝利的產品成功行銷到市場上。經過一番摸索,活水決定在既有的勝利母事業體外,成立一家行銷公司,幫勝利的手工琉璃做設計以及品牌經營,接外面的單,再發包回去讓勝利手工琉璃庇護工廠生產。於是,活水安排了三位天使投資人,設立「好工作社會企業」,並將股權全數捐給勝利,作一個非營利的社會型公司。好工作社會企業應運而生,為弱勢團體及庇護工廠做行銷,並販售客製化的商品。

這樣的模式讓勝利一來可以找到外部人力,二來不需動用本身的資本,如此便不會影響到勝利本身的財務運作。目前好工作的主要合作對象為勝利身障潛能發展中心,為他們的手工琉璃庇護工廠做產品的行銷,在未來,好工作也希望能協助更多有需要的弱勢團體或是庇護工廠。

活水持續灌溉社會企業

自二○一一年成立至今,活水持續的協助個案,提供他們各種資源以及幫助。未來,活水也將秉持著「使社會企業源源不絕,如同活水湧流」的精神,繼續為台灣的未來奮鬥,期許在社會企業的蓬勃發展下,能夠讓下一代擁有更好的環境。


延伸閱讀:

活水社企開發官網

勝利身障潛能發展中心

什麼是天使投資人?



數位課程進化 增加互動與趣味

$
0
0

【記者陳郁瑩/台北市報導】一堂新聞稿寫作課程,可以有什麼樣的上課方式?除了請老師坐在教室內對學生講課、把教科書都K過一遍,難道沒有其他更有趣的學習方法?台灣知識庫就提供了不同的學習方式。將新聞寫作課包裝成新聞節目,有新聞主播為學生講課,還有投票選答案的互動機制,讓枯燥課程有故事性、有趣味性,引起學生學習的動力。

利用互動遊戲檢測學習者是否理解課程內容,同時增加學習趣味性。
圖為職場秘招「禮」應外合數位課程的實際畫面。
(台灣知識庫提供)
數位課程 十年前才出現的行業

數位內容應用服務部門,是台灣知識庫底下產品技專案事業群的其中之一部門。專門提供學校、公部門與私人企業線上學習的數位課程。此部門在二○○○年成立,台灣知識庫早有經營大碩、數位學堂等補教事業已三十餘年。然而考慮到未來的社會少子化、科技進步以及網路發達等趨勢,台灣知識庫董事長邱昌其決定投入數位學習課程的發展,因應將來多元的學習方式。目前部門已拓展至海外,成為台灣製作數位課程重要的公司之一。

什麼是數位課程?

數位課程即是以所有數位媒體,像是電視、電腦、廣播、網路等進行學習的課程。早期的例如空中大學,網路雖然不發達,但用電視做非同步教學,也算是數位教學。和傳統上課方式不同,數位課程沒有時間地點的限制、可以由使用者控制自己的學習進度,讓學習與課程變得個人化。

但由於數位課程是老師和學生各在不同空間中進行教學,老師難以和學生進行互動,所以學生可能容易分心。當學生有課程上的疑問時,老師也無法立即給予回饋,學生可能需要透過客服信箱來提問問題。

書本上的知識如何轉譯成生動的數位課程?

首先,有課程需求的公司會指定內容專家,若沒有指定,台灣知識庫則會主動邀請內容專家。內容專家,通常是學界、業界有名的老師,並在其專業知識上,協助設計師完成數位課程設計。

例如民法的數位課程,就會邀請專長教民法的老師,老師也會建議數位課程的架構、分幾個章節、每次課程的時數應為多久等。

有了初步的課程構想,就可以開始寫腳本、分鏡表。不僅要決定畫面內容,對學習性的課程而言,更要注意旁白或是動畫人物的對話,因為這通常是課程中知識傳遞的部分。所以以民法課程而言,動畫人物的對白,就會包含民法的學理。

課程內容完成後,必須經過層層的審核。從公司內部的資深同仁開始,到內容專家審核,確認教材正確性,最後交給客戶審查,才算通過。之後,請美工人員完成腳本上的設計,再經歷一次與課程腳本同樣嚴謹的審核過程,課程就算完成。

用故事包裝課程 數位學習變有趣

教學設計處主任鄧維湘說,以前的數位科技較不發達,數位課程只能讓學習者盯著電腦看,純粹只有語音與文字,像有聲書一樣,只是將文字換個載具。然而現在的數位課程美工也會越來越精細賞心悅目,互動變多也越來越活潑有生動性。

例如有些數位課程就被包裝成節目。鄧維湘說,像是新聞稿寫作的課程,就把它包成新聞節目,讓學員有互動的感覺、有故事性與動態趣味性。課程還會設計防呆機制,學員在上完一段課程後,會有三分鐘的休息時間。數位課程就會安排學員做眼球運動,或是瑜珈防止學員上課時睡著。這些都是為了引起使用者的學習動機,讓使用者在家也願意主動學習的設計。


華語文學習應用程式:漢字好好玩。讓學生學習漢字不再枯燥乏味,並發現漢字的奧妙。(台灣知識庫提供)

課程流暢度 永無止境的障礙

現在的課程已變得更生動、有趣,因此如何增加課程的流暢度與動線的編排,成為數位課程最需要被解決的課題。鄧維湘說,有時候課程的引導設計不佳時,會使學習者覺得很混亂。例如頁面中同時提示學習者點下一頁,以及完成目前頁面的互動。

另外,依照課程的不同,每個課程都有屬於各個學門自己的學習方式。例如法律有法律的學習方式、美術類有美術類的學習方式。依不同科目屬性安排課程引導,每一次設計對教學設計師來說都是挑戰。

「這是設計所有課程都會遇到的共通問題。」鄧維湘說,「是永無止境的障礙,因為一開始我們都會用自己的習慣去設計這個課程」,但使用者的角度會和設計者不一樣。所以設計完之後,設計師會將作品給其他同事試用。或是有些客戶會要求設計師在課程成品完成後,將課程給自己的爺爺奶奶、爸爸媽媽試用。如果他們懂得如何操作,代表這門課程的設計是流暢通順的。

教學設計師必備態度 熱忱與耐心

除此之外,教學設計師遇到最大的挑戰,就是內容轉化。以自身經驗為例,鄧維湘說,之前在做法律相關課程時,就需要花時間去閱讀、研究,並與老師討論,假日時更是栽進書堆裡研究法條。因此,對教育教學、科技有熱忱,並且有耐心,是成為教學設計師需要具備的態度。

在數位內容應用服務部門中,教學設計師通常是傳播、教育或語文科系背景的人居多。但只要有文字能力、邏輯性,就可以成為教學設計師。

隨科技換載具 數位課程再進步


台灣知識庫導入除了可使教育訓練型態更多元化,
更可支援企業的營運,針對不同企業體的需求與狀況,
提供不同的全方位專業數位學習顧問服務。
數位課程從以前到現在,畫面變得更精細、互動性也越來越好。課程規劃師程靖純說,提高使用者學習效率,讓使用者有身歷其境的感覺,是目前數位課程最需要改進的部分。

因此隨著科技不斷的進步,課程設計團隊也會嘗試將數位課程放在不同的載具上使用。目前數位內容應用服務部門就將數位學習的觸角,延伸至手機APP軟體上。程靖純說,Google眼鏡出來後,我們可以思考能不能利用這樣的技術、這樣的載具來改善數位課程,這是未來會再精進的。


延伸閱讀

TKB-台灣知識庫

台北E大

勞動力發展數位平台



南崁小書店 社區的微型藝文聚落

$
0
0
【記者蔡宜蒨、盧秔坊/桃園縣報導】伴隨著附近吉林公園孩子遊戲的笑聲,踏入這間座落在桃園南崁街角的書店,十多坪純白色的空間色調讓人感到溫暖,創辦人夏琳笑臉盈盈地穿梭在書叢中,熱情親切地與客人談笑風生。南崁1567小書店不只是書店,更是像家一般溫暖的書房。

      




南崁1567小書店有如社區的微型藝文聚落,創辦人夏琳打造一個有如家一樣溫暖的書店。
打造溫馨小書店 發揚至親精神

二〇一三年二月書店開幕的那周,正好是創辦人夏琳的四十歲的生日,他的人生來到了另一個不一樣的起點。夏琳碩士、博士讀藝術,曾在《民生報》工作,也是 從事策展工作的資深策展人。直到五年前祖父母、父母相繼生病、過世,她想起童年家中經營書店的溫暖,決定推開優渥的策展工作,在居住了十多年、有如第二個家鄉的南崁打造有如兒時記憶中溫馨的小書店。

夏琳的爺爺奶奶與父母親皆經營書店,生長在這樣的「書香」世家,從小耳濡目染,培養濃厚的閱讀興趣。現在南崁1567小書店內擺設著的小紅椅與小藍椅是夏琳兒時的記憶,他總在爺爺奶奶的書店裡坐在那小凳子上,看著一本又一本像三國演義、西遊記之類厚厚的磚頭書。

為了紀念親人,重建記憶中美好溫馨的書店,儘管在一片周遭好友的勸阻聲中,夏琳仍堅持信念創立了南崁1567小書店。夏琳表示,自己不是創業的料,也從來沒有想過自己有天會開書店,但開書店對他來說是還願、自我實現的過程。

書店人情味 做社區的好鄰居

夏琳的外公外婆家開的是雜貨店,夏琳彷彿傳承了那樣的精神,南崁1567小書店不只有書香、咖啡香,還有如兒時巷口的柑仔店,散發著濃厚的人情味。夏琳總是很自然地與客人互動,會先觀察客人需求與喜好,然後湊上前推薦好書。許多客人甚至與夏琳成為朋友,在店內一同聊書、聊文學、聊人生。

有客人開玩笑說書店是走菜市場親切風格,夏琳平易近人,就如同社區的好鄰居,有時走在路上、上街買東西、到哪家店吃吃喝喝,偶爾都會有人和夏琳打招呼。夏琳笑說,或許不知不覺中他變得很像媽媽一樣。過去夏琳的母親顧書店時,把客人都當作自己的朋友,甚至還熱心做媒,書店的店員都是嫁給他介紹的客人。

社區藝文聚落 站在閱讀推廣前線

當初夏琳決定開書店時,很多朋友建議他去台北,但他覺得「去台北開是錦上添花」,而在居住了十多年的南崁開一間書店或或許能帶來一些改變。南崁1567小書店的定位是社區型書店,站在閱讀推廣的第一線,直接與讀者互動。如同策展一般,夏琳運用他的專業知識,打造夢想的小書店,結合新書、二手書、在地設計工藝品、台灣新生代藝術家展覽、藝文講座與課程,儼然是一個社區的藝文聚落。

南崁1567小書店成立一年至今,已舉辦過四場主題展覽、一場戶外戲劇演出與數十場閱讀藝文講座、說故事給小朋友聽的活動。夏琳說,透過舉辦客家兒童劇公演與「南崁街景散步手繪展」等活動,可以讓居住在南崁的人更了解在地文化。年初書店成立滿周年時,還舉辦了二手書義賣活動,將收入所得全部捐給桃園在地的弱勢團體。

夏琳表示,小書店的實體經營本來就困難,也養不活自己。但他樂觀地笑說,比起其他書店幸運的是他有個老公「包養」他,而且申請到文化部閱讀補助更是錦上添花,可以舉辦更多免費藝文活動,「本來只能做到六十分,現在可以做到九十分。」

繼續散發溫暖 只為動人風景

在小書店裡常見的景象是:全家人一起來逛書店,小朋友坐在小椅子上專注看書,父母在書架前瀏覽書籍,挑好喜歡的書後再一起買回家。夏琳說,若這些小朋友長大後,對著他的兒女說:「小時候爸爸家附近有一間小書店,爸爸都在那裡看書喔!」只要一想到這些,台灣的小型書店環境再怎麼惡劣、經營再怎麼無奈無力,都沒那麼重要了。

「開書店這件事並不是在我人生的規劃上,卻是我人生的一個轉捩點。」夏琳表示,做了這件事雖然吃力不討好、最後儘管可能會倒店,但那過程是很美好的。夏琳會繼續散發熱情與溫暖經營南崁1567小書店,為創造美好生活藝文空間而努力,讓更多人愛上街角小書店。


延伸閱讀:

南崁1567小書店facebook粉絲專頁

南崁1567小書店部落格

關鍵評論網:書本牽繫著人們的回憶——南崁1567,像家一般自在的社區小書店



三餘書店 專屬高雄人的書店

$
0
0
【記者盧秔坊、蔡宜蒨/高雄市報導】南台灣熱情的陽光,灑落在三餘書店裡層層的木質書櫃上,櫃上一本名為「雄好呷」的書,介紹的是高雄最在地的美食。除了獨立出版的書籍、雜誌,架上還擺放許多以高雄為主題的書籍,店內顧客或站或坐,皆沉浸在書香中。在「三餘」:冬天、夜晚、陰雨天,這三種適合念書的餘暇時間,可以於此享受文字、結交書友,並品嚐高雄的在地文化。

      




高雄的三餘書店,店內有許多在地作家的文學作品,提供高雄人閱讀以及交流的空間。

五位好友各展所長 打造夢想書店

積極成為高雄地區「文化窗口」的三餘書店,是由五位在不同的工作領域,卻有共同信念的好友所創辦。他們分別是設計師小子、從事建築業的謝天地、從事鋼鐵業的童大哥,高雄「打狗文史再興會社」總幹事謝一麟,和負責打理三餘店內事務的店長鍾尚宏。

一切的開始是在嘉義洪雅書房的一場獨立音樂發表會後,謝天地反思高雄沒有一家擁有在地文化精神的書店,而後又受洪雅書店創辦人余國信影響,因而決定創立一間為地方發聲的書店。於是這五位好友決定各盡自己的一份力,善用各自的專業知識背景與人脈,共同打造他們理想中的書店,一個高雄在地文化交流的場所。

有錢也買不到書 三餘夾縫求生

「書店可以讓讀者思辨、找到一些本來沒有注意到的書或議題。」謝一麟說,希望能為讀者打開一扇窗,秉持著這樣的精神,三餘書店內的選書謹慎且用心,選擇具有社會關懷與公共議題相關書籍,店長鍾尚宏說:「但特別的是我們有許多高雄相關在地特色的書,像是《打狗漁村》或是《高雄空氣》,傳達許多高雄在地的文化。」但這些書得來不易。在台灣出版產業結構制度下,通路須透過經銷商才能進書,但許多經銷商因利潤考量不願與像三餘書店這樣的獨立書店往來。

不只如此,南部開獨立書店更是難上加難,在台北的獨立書店就算無法與經銷商往來,可以直接到出版社倉庫運書進貨,不需太多成本。另外,很多時候是「有錢也拿不到書」。一般而言,新出版的書籍會優先流通到誠品、金石堂、博客來等通路,在新書檔期結束後,三大通路會退書給出版社,其他通路要等到此時才能拿到書。謝一麟說,像是石橋毅史的《書店不死》如此適合擺放在獨立書店,卻等了兩個月才能進書。

百場活動 吸引高雄人踏入書店

有別於一般書店,三餘書店不只是賣書。謝一麟表示,希望可以吸引各式各樣的人、不分男女老少都能踏入書店,關心各種公共議題,也能匯聚高雄人的社區地方意識與認同感。因此,書店創立三個多月以來,已舉辦了近百場活動,除了許多文學、電影、音樂的講座,還有活潑的讀劇會、話劇、相聲和手工藝工作坊等活動。最特別的是每月舉辦一次的「台語文作品朗讀會」,更提供在地民眾交流機會,並推廣高雄在地的本土文化特色。

「雖然現在人不愛看書了,但我們仍然堅持想做的。」 蔡一麟說,高雄缺乏獨立書店,南台灣似乎沒有ㄧ個平台讓在地的人們交流喜歡的書、音樂、電影。而如今,三餘提供了高雄人對話的空間,大學生在店內播放著自己的電影作品、路過的家庭主婦被音樂講座吸引而駐足,或是爸媽帶著小孩一同朗讀台語文...,三餘書店不只是南台灣最大的獨立書店,更是屬於高雄人的夢想書店。


延伸閱讀:

三餘書店 facebook粉絲專頁

台灣獨立書店地圖

三餘書店部落格



太陽花學運 立法院內外分工有序

$
0
0
【記者詹千雁、陸葶、游欣/台北市報導】太陽花學運吸引來自各大專院校的學生和支持者,考驗的不僅僅是耐心,更要有長期抗戰的心理準備,因此現場支持者漸漸組織起志工隊,協助學運順利進行。議場內分為媒體組、翻譯外電組、學生議事組、醫療組和物資組,由學生及社會人士組成。議場外則有物資組、糾察組和醫療組。物資組架設網路平台,告訴外界及時的物資需求;糾察組負責維護場外秩序,保持道路暢通;醫療組由自願的醫師和護士組成,提供緊急醫療救援。

         


現場抗議學生頭上綁著標語,希望政府聽見訴求。而來自各地的物資,
讓他們不用煩腦飲食、雨衣、毛毯等需求。
小組各司其職 維持學運順利運作

「請大家加快腳步,不要在走道上逗留喔!」志工站在人行道兩邊賣力地喊著,維持道路順暢。旁邊有的志工幫忙整理紙箱,有的忙著問有沒有什麼需要幫忙的?這次學運強調不接受捐款,因此所有需要的物資和人力都靠外界捐贈和自願投入,然而這麼龐大的物資和人力需要的是完善的分工才能達到最好的效果。因此他們分成好幾個小組,彼此間靠無線電和手機連絡以通報最新的資訊。各小組也會有一位負責連絡的窗口並且統一對外發言,而小組成員則採輪班制,只要有時間就投入志工的行列,各司其職負責份內的工作協助整個活動能夠順利進行。

其中物資組在網路上架設平台來告訴外界他們的需求和數量,從便當、日常用品到流動廁所都會按照各物資站的需求分配。目前來自各地的捐贈已經遠超過預期,物資組組長李小姐表示,還曾經收過如西瓜刀等危險物品,「這些我們都一併交給警方處理」。她也說,未來抗議結束後這些多的物資如果知道明確的單位會主動歸還,若沒有將會捐給需要的慈善單位。

糾察組則是負責場內外的秩序和保持道路暢通,以一組四個人為單位定期巡邏觀察是否有可疑分子並隨時通報情況給總站,站在每個路口的志工都會有對講機彼此聯繫,迅速的傳達訊息給總站彙整;機動組則是穿梭在各個單位隨時幫忙,哪邊需要人力就去哪裡支援。

醫療志工團 提供基本治療協助

「病人在哪裡,我們就在哪裡。」醫療組醫生黃峻偉表示,站內的醫護人員是由熱心的醫生和護士自願組成,有時一天駐站的人數最多高達一百位。成員們各自排班,利用工作外的空閒時間到場幫忙。目前議場內和議場外都設有醫療站,每天會視現場情況增減。

由於醫療組在剛成立時,缺少統一的組織架構,導致有些地方需要物資卻無法傳達。為了解決問題,他們創立臉書粉絲專頁「太陽花醫療志工團」,短短三天粉絲專業就突破六千人,也募到總共超過五十萬元的器材。如果組內需要人力或物資,會由內部成員協調,統一發佈在粉絲專頁。黃峻偉表示,目前各醫療站的基本物資都足夠應付現場情況,未來學運結束後,如果還有多餘的物資,會統計數量,捐給偏遠地區的醫療院所。

層層把關 議場內井然有序

自三月十八日佔領立法院至三月三十一日已經超過三百個小時,部分學生從一開始就待在議場內沒有出來,因此生活上的大小事都得自理。而議場周邊都被警方包圍,只能出不能進,那究竟議場內的同學如何在這個密閉空間持續馬拉松式的佔領行動呢?除了物資的運送,包括醫療、電力、空氣流通甚至預防有心人士滲透到場內都是必須考慮的問題。

要進議場首先得通過「安檢」,避免有心人士持有危險物品進到議場內,負責檢查的同學表示:「曾經有人帶行動電源,但仔細看才發現是電擊棒」,因此進去前必須先檢查包包,刀子等危險物品和行動電源一律不准帶進去。志工放下梯子,彼此拉著手協助同學爬上立院屋頂,進去後只留一點通道必須用爬的才可以通過,其他出入口都用椅子擋著。在密閉空間內最怕彼此互相感染,因此志工會幫忙量體溫並噴酒精才可入場。

走進議場看到的不是吵鬧的場景,而是同學坐在地上圍個圈分享彼此的心得,而志工們又分為媒體組、翻譯外電組、學生議事組、醫療組、物資組,從衛生用品、衣服、蚊香到擔架全部都準備好了。在議場內所有事情都得靠現有的資源,他們甚至利用黑色垃圾袋圍出一個空間當作診療室,讓需要的人可以進去接受診療。為了維護議場的清潔,垃圾會資源回收,廁所也會鋪上紙板,若是有同學在牆上塗鴉也會借去光水派人清掉,物資組組長李小姐表示,佔領國會的第三天,政府斷了場內的電力,當下他們向外界募集行動電源,沒想到場外的同學立刻將自己的行動電源寫上名字後就立刻往裡面送,「這種感動真的很難形容」。

議場周圍隨時都有同學輪班守候,強調「警察不動,我們不動」,而一旁的律師也採輪班制,其中詹律師表示,主要是協助同學任何法律上的問題以及監督政府是否有違法的行為。現場一名成功大學的同學說,其實裡面是很有秩序的,基本的物資都很充足,雖然明天學校要考期中考,「但我覺得國家的大事需要我們參與」。


延伸閱讀

太陽花醫療志工團

反黑箱服貿 守護民主之夜 現場需求表單

反黑箱服貿協議臉書



太陽花學運 促政府重視程序正義

$
0
0
【記者陳瑋、杜兆倫、林之耀/台北市報導】太陽花學運學生佔領立院已快兩周之久,新的議題湧入,主流媒體不斷追蹤報導服貿相關問題,但大眾真的瞭解這群學生的想法嗎?外界許多人認為這群學生是在反對服貿,還被認為是不理性的暴民,太陽花學運媒體組發言人江其冀澄清:「我們不是在反對服貿,對於服貿該不該過也沒有定調,我們是想讓服貿退回行政院,用正當的程序重新再走一次。」

      


國民黨立委張慶忠以立法院內政委員會召集人身分,三月十七日趁亂用短短三十秒宣布,因為協議已超過三個月的審查期限,服貿協議直接送立法院院會存查, 利用三十秒企圖讓法案強行通關的作法,許多學生感到無法接受。江其冀說:「這是很黑暗的事實,也違反民主國家該有的做法。」學運團體發動佔領立法院的行動抗爭程序不公,學運團體要讓政府正視服貿不是紙上談兵,而是全民必須共同審視的議題。

三一八佔領立法院行動在議場外獲得學生及民眾靜坐支持,手持標語,反對黑箱程序
拋四大訴求 呼籲全民檢視服貿

先前國民黨與民進黨總共辦了十六場服貿公聽會,其中國民黨所舉辦的八場在三天內辦完,在沒有解決參與民眾及學者的發問及疑慮下收場。在人民不清楚的背景下,服貿協定卻在立法院會中強行通關。江其冀說:「不能讓法案在黑暗的程序中通過。」學生團體與律師團商議,並提出四大訴求:「退回黑箱服貿」、「公民憲政會議」、「兩岸協議監督條例」及「先立法再送審」,呼籲各界一同決定服貿該不該過,未來政府與中國談判時有更健全的民意支持。

江其冀表示,一般協議送審程序應該為宣讀開會,由委員提案件的名字,經過討論和表決後最後才能宣布解散,完整流程開完,當天會議的決議才算生效。兩岸服貿協議已在立法院會存查三個月的期限,張慶忠委員用三十秒趁亂宣布協議已超過三個月期限,所以視為已經審查,並交由院會存查,這樣的作法明顯與現有法律相違背。江其冀說:「服貿不應該在這種非法程序提出來的狀況下出現。」學運團體反對黑箱服貿,具體的作法為「退回黑箱服貿」,讓整個服貿協議由國民黨重新提案,或是由行政院主動撤案,用正當的程序重新走一次流程。「在國民黨沒放棄這三十秒是非法的或不合憲政體系下的提案程序之前,我們不會改變退回黑箱服貿訴求。」

「如果行政院沒有辦法讓全民了解服貿,那人民一起來幫行政院做。」江其冀說,政府在先前推行服貿時,都是由行政院單方面去主導,在與產業代表的溝通過程中並沒有讓他們了解何謂服貿,也沒有消除各產業的疑慮。學運團體提出的公民憲政會議鼓勵各產業的民眾踴躍表達自己的立場,讓全民檢視服貿的利弊平衡。他也強調,學運團體本身對服貿該不該過沒有一個定調,希望透過公民憲政會議讓社會自行反思,「如果我們持有特定立場,那這樣不就跟傳統政黨運作一樣嗎?」

關於目前兩岸協議的監督,江其冀表示,只有行政院底下的行政命令來訂定的內部協商程序, 沒有任何是在規範兩岸在溝通協調時,立法機關如何去進行監督的法律。學運團體提出兩岸監督條例,建議將原有的行政命令提高為立法院監督的法律層級。江其冀說:「如果行政院都有這種潛規則,那內規為什麼不法治化?」將監督條例改由立法院來審,等於多了一群人在為服貿議題負責。立委是人民的代表,應該傾聽民意,而不是陷入政黨鬥爭中,「利用這次的機會,也可以讓立委對自己的選民負責。」

主張和平非暴力 願與政府理性溝通

太陽花學運始終主張「和平非暴力」,江其冀表示,學生透過抗議希望促成更健全的兩岸協議協商機制,另一方面也很認真評估所造成的社會資源是否損害活動本質。「如果今天對社會的損害大於佔領立院的成本,我們會立刻收掉。」面對外界指稱學生佔領立法院是暴民的行為,他無奈表示:「因為政府遲遲不肯回應,我們不得不拉高層次,如果當初不採取必要手段阻擋政府攻堅立院,我們也不可能撐到現在。」

總統府在三月二十五日對學運團體表示願與學生溝通,卻遭到學運團體回絕。江其冀說,馬英九在宣布願意與學生溝通當天,國民黨卻承認「三十秒宣布送審服貿協議」的正當性。「我們今天是因為反對那三十秒才認為需要與馬總統對話,但總統的誠意是在玩兩面手法,在先前說表達願意跟學生見面,另一面卻在當天早上的朝野協商機制不斷強調三十秒有正當性,我們無法清晰解讀他的用意。」

與總統溝通希望馬總統在雙方願意溝通的情況下拿出「最大誠意」,學運團體不是要逼總統馬上接受提出的訴求,而是希望政府正視民意,「不用急著定調,各退一步未嘗不是一個好方法。」


延伸閱讀

凌晨四點的民主(Democracy at 4am)

太陽花學運國際部的粉絲團

太陽花學運 立法院內外分工有序



學運現場 人民互助送暖

$
0
0
【記者侯惠萱、陳靖宜/台北市報導】三一八學運至今,學生攻佔立法院已十四日,有人認為學生的行動,是受到政黨操控;有人認為學生的行為,是跟風與盲從, 但抗爭現場的人到底在做些什麼,又是什麼理由讓他們能在立法院內院外占領數日,不論晴雨,有家卻不回?

        

來自四面八方的溫暖

清晨六點,天微亮,在立法院前的青島東路上,這些徹夜抗爭的人們,有的還在熟睡,有的睡眼惺忪地醒著,或者根本徹夜未眠。而一旁的學生志工服務站,已經開始進行各組工作,有的將民眾捐贈的早餐運送到服務站,有的負責發送早餐。學生志工們扛著滿滿一箱的肉包,從服務站出發,向一個個民眾詢問「這裡有肉包子,有人需要嗎?」看到志工忙上忙下的模樣,「辛苦了」、「加油」的聲音也四處竄起,問到一位志工為何願意這樣付出,他笑著說「再累,你也不會跟家人計較這些付出吧」。

三一八太陽花學運,學生以各樣手法譴責國家暴力,贏得社會關注

同樣把現場學生當自己孩子看的地瓜媽媽,也從清晨開始就一直堅守著崗位,讓來抗爭的學生,免費吃到熱騰騰的烤地瓜。促使她來到這裡的原因,黃媽媽表示,是三月二十四日那晚的鎮壓,她說「因為我也是媽媽啊」,看到那些學生頭破血流的模樣,感到非常心疼。於是她願意用行動來支持現場的學生。擔心家中四個小孩沒人照顧,黃媽媽索性帶小孩來到抗爭現場,除了方便照顧,也希望讓孩子實際體驗這場學生運動。

賣地瓜的黃媽媽正在抗爭現場發送地瓜



不一樣的方式 為同樣信念努力

台大電機博士班學生陳揚霖,在靜坐時,一直思考自己到底能在這裡付出什麼?在長時間的靜坐中,他觀察到下午高中生會特別多,而這些高中生多半都會拿著作業在廣場上靜坐,他想,也許這些學生會需要學業上的指導,因此他開始在網路上號召有家教經驗的人,籌組「太陽花課輔教室」,以自身的專業知識,幫助來到這裡的高中生進行免費的課業諮詢。

另外,學運現場幾乎人手一條「退回服貿 捍衛民主 譴責國家暴力」的布條,這些布條都是由北藝大美術系學生發起與製作,他們運用所學,印製出一條條能簡潔有力表達抗議訴求的黃色布條,每一布條的製作過程,都是由學生撕布並且一一拓印上文字,手工雖然耗時耗力,但這是他們願意為學運所付出的心力。

由北藝大學生手工製作的抗議布條,正在等候風乾。












除了聆聽別人 更要傾聽自己的聲音

立法院外四周貼滿著,人民的訴求、及心聲,也有學生自發性設計免費貼紙,將自己的聲音,用自己的方式傳遞出去。在會場也有許多的不一樣的發聲平台,像是「反服貿創意平台」,由幾個台藝大學生發起,希望以藝術的方式,創造一個發表空間,提供顏料、色筆等素材,讓民眾隨意創作,用文字或繪畫呈現他們的想法。發起人之一的徐英祥說「創作了一些東西,把它貼上去,這是一種表態、是一種關心、是一種情緒上的表達」,他希望讓大家在創作的過程中,除了抒發情緒,並再次思考自己來到這裡的訴求及目的是什麼。

抗爭現場除了學生族群,各種年紀與職業的人也會聚在此,大學教授在公民講堂中教育民眾、獨立創作者在現場記錄抗爭行動、護理人員自發組成醫療小組在議場內外守護群眾、販賣鳳梨的攤販,駛著滿載鳳梨的發財車停駐現場,準備一顆顆鳳梨分送在現場抗爭的人們。不論對於服貿政治議題的態度為何,在太陽花學運現場看見的是台灣人民的互助與溫暖。




體驗式行銷 用體驗化解偏見

$
0
0
【記者趙峻廷、魏嘉葦/台北市報導】「歡迎光臨!」嘴角掛著親切的微笑,一個個身穿制服的小男生小女生,充滿熱誠地對上門的客人打招呼,餐廳裡放眼望去,各式的佳餚樣樣俱全,彷若置身頂級餐廳,喜憨兒社會福利基金會推廣「體驗式行銷」,伴隨著喜憨兒服務生誠摯的笑容與溫暖的氛圍,化解對喜憨兒的負面刻板印象,也常讓客人在用餐完畢、離開後才驚覺:「這原來是一間喜憨兒餐廳。」

        


透過體驗式行銷 了解喜憨兒

由於在社會上缺乏妥善照顧,一群心智障礙兒童的家長們以終身照顧、終生教育為核心,於一九九五年成立了喜憨兒基金會,並先後在全台設立四十多個服務據點,而大眾也從那時開始對於喜憨兒有了初步的認識。一九九七年,隨著第一間喜憨兒烘焙坊的出現,業者開始訓練喜憨兒,從簡單的清潔工作到較為複雜的準備下午茶,看著喜憨兒們越來越有自信的神情,業者希望有一天能看見他們與一般人近距離互動,解除因為不了解而產生的隔閡,體驗試行銷的概念也因而形成;在經過一連串對於喜憨兒照顧與工作設計的修正後,喜憨兒們與客人面對面溝通,化解誤會的夢想終於實現。

喜憨兒社會福利基金會行銷顧問張幼霖將體驗式行銷的概念在二○○五年實行於喜憨兒烘焙坊後,喜憨兒們從一開始在結帳時僅有的片刻時間,延長至協助客人點餐、提供下午茶。透過長時間的對話與觀察,人們了解到喜憨兒們是一群單純的孩子,他們需要的是愛與關懷而非帶有歧視的有色眼光。

「憨兒和我們其實沒有什麼不同,只是身體有些不完美的部分;他們就像大孩子一樣,需要我們用心呵護。」張幼霖說道。

體驗式行銷讓喜憨兒站上第一線,與社會大眾接觸。

歷經十八個寒暑 憨兒成長茁壯

喜憨兒基金會在台灣目前有二十一個庇護工作站,涵蓋了烘焙坊和餐廳,在台北、新竹和高雄都設有烘焙工場,其中以開放式廚房吃到飽為名的喜憨兒餐廳,地點位於高雄市三民區文濱路53號,在二○一○年七月二十三日正式開幕,沒有外聘廚師,只有四位老師輪班帶領十二位憨兒,挑戰時間與速度,在有限的時間內做出料理。

雖然憨兒們有先天上的不完美,但他們秉持著努力不懈的態度盡力完成所有份內的工作。曾經有一位憨兒被安排在外場服務,面對一群剛下課就結伴到餐廳用餐的職校生,雖然他們對於該名憨兒的用心介紹完全不予理會,但那位憨兒卻仍舊盡責的把話說完。張幼霖說 :「或許憨兒在某些方面不如常人,但只要是老師教過他們的工作,他們就一定會盡力完成。」

張幼霖也說,憨兒是一群全世界最棒的員工,因為先天的限制,他們心智發展較為遲緩,就像大孩子一樣,但只要順著他把情緒整理好,其實有很多嘗試的可能性。憨兒也像水,在不同容器中會呈現出不同的樣貌,可塑性非常高,只要設計工作讓他們參與以及適時給予鼓勵,他們就可以準確的完成工作項目。

想到喜憨兒剛進入店裡幫忙時垂頭喪氣的樣貌,張幼霖笑著說道:「在這裡,孩子們看到自己特別的地方,變得越來越有自信,現在看他們,眼睛是有神的,開始打扮自己,帶耳環,更甚者假日也會找時間去美容院做造型。」

專業不輸常人 改變社會印象

對於社會大眾來說,喜憨兒餐廳改變了既定的印象,店內的裝潢和餐點與一般餐廳無異,甚至更好,然而不同的是,每個踏進這間店的人,總在飽餐一頓之後,才發現這樣優質的餐廳是喜憨兒在經營,也對喜憨兒認真工作的樣貌及溫暖自信的笑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延伸閱讀

2013年MVP經理人 張幼霖

詹姆士教創意料理 喜憨兒餐廳上新菜

總統買憨兒糕點 推薦作伴手禮



翻牌裝置結合藝術 記錄臺灣歷史

$
0
0
【記者賴佩璇、夏亞凡/台北市報導】「台灣是一個充滿相遇的地方。」這是新媒體藝術家黃心健公共藝術作品「相遇時刻」最核心的創作理念。此項設計運用了古早時期翻牌式的時刻表裝置,建構出由一邊各十方格組成的巨幅照片,每一個方格中隱藏著不同人的部分臉孔,而且都是機械獨立操作,在隨機翻牌之下組合出各式各樣的面孔。黃心健想要藉由「表情的相遇」表達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理想。

     




新媒體藝術 數位科技與藝術結合

目前在國立政治大學數位內容學程擔任專任副教授的黃心健,也是一位新媒體藝術家。說到新媒體藝術,有些民眾搞不清楚到底是什麼?其實講得直接一點就是「運用現代科技來創作藝術」。包括錄像藝術(Video Art)和數位藝術,而數位藝術又有「互動裝置、聲音藝術、數位音像、網路藝術、多媒體」五項。

黃心健的母親黎蘭是一位知名油畫家,自幼在傳統藝術家庭環境成長,早年就讀台大機械系,畢業後前往美國巴沙迪納的藝術中心設計學院與伊利諾理工設計學院接受六年設計教育。

「相遇時刻」這件作品位於捷運世貿/101捷運站五號出口下的通道旁。
科技對於文明 阻力還是助力?

他曾經在美國西岸擔任電玩業的藝術總監,認為自己發揮所長做一份美好的工作,直到一九九九年發生「科倫拜高中校園槍擊事件」,兩名青少年學生用父母信用卡在網路購買槍械和彈藥,槍殺十二名學生及一名教師,並且造成二十四人輕重傷。這起案件讓社會大眾注意到暴力電玩對人類可能產生負面影響,也讓黃心健反思自己的職業真的對人類有所幫助嗎?

黃心健說:「科技讓人的心智殘破不堪。我開始對科技作為美的工具,有著更大的反省與思考。」於是他毅然決然離開電玩產業,回到台灣從事藝術創作。

身體記憶 記錄台灣歷史的臉孔

黃心健思考著台灣社會的獨特性,並說出了他童年時發生的一件事:「其實我有一隻眼睛顏色不一樣,他來自斯里蘭卡。」黃心健解釋道因為小時候生了一場病,讓他一眼無法看見世界。而那時候由於台灣對斯里蘭卡有經濟上的援助,而對方(斯里蘭卡)計畫器官捐贈回饋給台灣;因此他幸運的成為受贈者,得到了這片漂洋過海而來的眼角膜;讓黃心健那隻原本失明的眼睛得以重見光明。

他聯想到自己是「用身體記錄著台灣的歷史」,決定創作「身體之書」系列,紀錄那段台灣曾經援助海外國家的那段歷史。於是他和攝影師近藤悟合作,拍攝台灣人民臉孔,像是原住民的傳統紋面,「在我們拍攝完後一年,那名長老隨即逝世,但攝影保留了記憶。」近藤悟拍攝八家將時也被震懾住,他說:「明明只是小朋友,我卻從來沒見過那種眼神。」

此外,黄心健也因此衍生出「其實每個人身體的一部分同樣都可以記錄台灣歷史」這樣的想法。目前也有開設網站邀請一般民眾一同參與這項計畫;一同上傳各種影像記錄臺灣的歷史。

「相遇時刻」文化交流與涵化

而最近黃心健在台北世貿101捷運站的作品「相遇時刻」,與攝影師近藤悟、王漢順合作拍攝數百張臉孔,藉由隨機的組合讓觀賞者瞭解,我們處於一個充滿文化交流的地方。他也邀請了四位文學家:廖輝英、陳義芝、阮慶岳、須文蔚,分別在四個主題:家庭、民族、歷史、未來,書寫文字。

黃心健說:「我重新思考作品的意義與周遭世界的關係,用我過去的經驗,敘述人性與人類生命形式被科技改變的故事,並探索以科技藝術增進人們生活的可能。」


延伸閱讀

「相遇時刻」官網

「相遇時刻」互動APP使用說明

黃心健本人官



永續服務 讓印度孩童教育不中斷

$
0
0
【記者張薷、皇甫香華/台北市報導】走在沒有鋪柏油凹凸不平的道路,一大群牛隻擦身而過,對於印度小孩來說,每天面對的是生存、貧窮和教育問題。柯心聽,為了解決當地問題,成立Incredible India服務團,和團員到當地教導小朋友英文、數學、及中國傳統文化。另外,團隊也製作了愛滋病宣導影片,讓小朋友建立相關知識,同時也教導當地婦女製作手工藝,讓他們有基本的工作能力。「為什麼要去物質條件那麼差的國家?」柯心聽說,這段旅途中,讓她學習、發揮,提升適應和忍耐力,雖然辛苦,但她從不後悔,也讓她更珍惜所擁有的一切。

      




永續服務 讓愛沒有終點

政治大學地政系四年級的柯心聽在二○一一年寒假參與印度志工服務,與就讀中央大學經濟系的張舒晴相識。服務中他們觀察到一個現象,志工都是一梯接著一梯,大家來來去去,不只是志工需要時間適應當地生活,當地孩童更需要時間接觸新的人群與新的教學方式,等到適應後志工也就各自回國了。

因此,他們以「永續服務」的想法,組成「Incredible India 一趟愛的旅程」團隊(以下簡稱服務團),並號召了同樣有志工經驗的好友賴楡潔、江俊安及鄭志緯一同參加。由於柯心聽已赴印度兩次與相同合作機構進行志工服務,其它隊友也持續在台灣募款,幫助當地無法負擔學費的孩童。他們希望將志工計畫持續發展擴大,並集結在台灣的資源,不僅寒暑假去印度服務,在台灣也能持續募款及捐獻物資,希望提供一個平台及管道,和更多志同道合的人合作,發揚和延續他們的計畫及理念。

二○一三年暑假,柯心聽自行與當地學校接洽,再度前往印度Grace Children Home進行服務,除了英語、數學、愛滋病宣導、中國傳統文化等主題課程之外,同時也教導當地婦女製作手工藝品。

Incredible India服務團在當地學校進行數學和英語教學。
(照片由Incredible India服務團提供)
募集全台資源 送愛到印度

出發前,他們分別在政治大學、中央大學及朝陽科技大學三所學校進行物資的募集活動,募集的物資有文具、二手衣物和一些玩具。另外,憑著「有捨才有得」的觀念,他們認為不應該只是單方面的收受,因此,在街頭展開甜點烘培義賣,用團員親手製作的蛋塔及蜂巢蛋糕吸引路人共同響應活動。

為了讓物資分送到印度各地,而非侷限在海德拉巴一區而已, 於是他們聯繫暑假前往印度各個城市進行志工服務的學生,請他們將這些資源分配到他們所服務的機構之中。因此,不只有他們服務的地區受惠,其他印度地區的小朋友們也可以拿到實用的資源,成功的將物資發揮最大的效用。

團員們在街頭義賣手工甜點,
所得用來幫助印度孩童購買日常生活用品和糧食。
(照片由Incredible India服務團提供)
從課堂到生活 服務內容多元化

服務團成員利用當地教材教導小朋友英文、數學等科目。柯心聽說,印度的小朋友上課踴躍發言,不論對錯,都會舉起手來分享自己的答案;這些缺乏資源的孩子,對於知識相當渴望,課堂上總是專注投入、認真寫下許多筆記。教學過程中,小朋友們幾乎都用英文和團員們溝通,而團員也藉著這樣的機會修正孩童習慣性的錯誤文法。

跳脫書本的內容,有地理相關專業的柯心聽利用地圖,和小朋友介紹台灣一年中特定的重要節慶和各地名產,團隊利用手繪圖片吸引小朋友的注意。而分享台灣文化的同時,也讓孩童分享印度當地的文化和節慶,彼此交流,增加國際觀。


除了課堂教學,服務團利用和孩童住在一起的時間,帶小朋友煮珍珠奶茶、做中國結。柯心聽說,如果提到台灣,一定會想到珍珠奶茶,因此團隊帶了做珍珠奶茶的粉圓 到印度,和孩子們分享台灣的味道。而當印度奶茶碰上台灣珍珠,這種文化的結合,也讓小朋友覺得相當新奇。

另外,服務團也教導當地婦女做手工藝。由於印度婦女較沒有維持生計的能力,家庭中父親幾乎都是勞力階層,賺了錢通常拿去喝酒、買菸,很少給家裡人。團員們透過中國結、蜻蜓結教學,讓婦女有基本的生活技能,能將做好的手工藝品賣少少的錢,貼補家用。柯心聽認為,雖然效果有限,但至少打開她們的視野,有興趣之餘也能有微薄的收入。

而除了提升教育、文化交流之外,印度當地的衛生條件較差,且印度學校風氣保守,認為愛滋病涉及性行為議題而在正式的學校教育中略過。因此,服務團利用簡報及自製當地方言版本的愛滋宣導短片,簡單帶過有關性的議題,並著重在針頭使用、垂直感染及該如何正確對待愛滋病患者方面,以輕鬆的方式增加孩子們對於吸收新知識的興趣,建立基本愛滋觀念。同時,團員們為了加強當地孩童衛生觀念,從日常生活做起,帶著小朋友刷洗浴室,並且讓小朋友養成每天刷牙、洗澡的習慣。

Incredible India總召柯心聽(右一)
與下一屆團員馮聖雅(右二)與楊宗諺(左一)。
脫離舒適圈 刻苦耐勞服務不中斷

柯心聽說,剛開始到印度服務對印度式英文還不能完全適應,溝通相當不便。另外,印度式的守時法則,也讓他們很困擾,常常與當地人約中午,他們晚上才來赴約。除此之外,當地每天都會停電,飲食習慣相當的辣,兩個月的服務過程中,身體不舒服無數次,發燒、頭暈,甚至是一整天的腹瀉。但她認為,這些都是到印度服務必須習慣的事,能做的就是接受和不斷溝通,才能讓他們的服務計畫圓滿達成。

今年大學將畢業的柯心聽為了實現當初「永續服務」的精神,將服務團的計畫理念及服務內容傳承給政大二年級地政系楊宗諺、社會系馮聖雅,而柯心聽在工作之餘有機會也將繼續參與當地服務,並在台灣不間斷的為當地孩童募款。

馮聖雅說,結合過去服務的內容,未來將課程設計單元化,讓班級在課程結束後,以成果發表的方式呈現,也將加強對印度婦女的手工藝教學,希望幫助當地婦女自力更生。

多次服務經驗的柯心聽也給對相關服務有興趣的人一些建議,她說,在那邊無奇不有的事情都會發生,所以任何時候,不只要有備案一,還要有備案二、三,不斷的隨機應變,要很靈活。除此之外,要有忍耐力,要刻苦耐勞,如果無法拋下在台灣便利的生活方式及習慣,會完全受不了,要擺脫舒適圈,才能開心的投入服務。


延伸閱讀

Incredible India一趟愛的印度旅程粉絲團

Incredible India 一趟愛的印度旅程紀錄片

2013年第四屆多益獎學金熱血團



鳥與水舞集 以不完美詮釋完美

$
0
0
【記者柯芳辰、陳彥文/台北市報導】音樂一響起,鳥與水舞集的舞者們便踩出充滿自信又堅毅的舞步,隨著節拍,延伸肢體,展現力與美的結合,但你會發現,舞台上賣力旋轉的舞者中有的只有一條腿,有的缺少一隻手臂,而其他看似健全的舞者,其實只有微弱的視力。鳥與水舞集是台灣第一支由視障者、截肢者與侏儒所組成的舞團,因此,在練舞的過程中,會遇到比一般人更多的困難,但他們不因此放棄,用殘缺舞出生命之歌。

      



不讓殘缺限制夢想

鳥與水舞集創立於二○○三年,團長顏翠珍說,當初成立的動機是「想要給身障朋友突破框架的機會」,例如視障者因為看不見,會變得畏縮、害怕與人接觸,侷限了自己的生活空間,「透過跳舞能夠喚回記憶,讓感覺延伸」,除了能夠讓視障者接觸運動,也能打破心靈上無形的枷鎖。

左腳截肢的徐婉琪(左)與全盲的林信廷(右)舞出高難度的雙人舞
顏翠珍說,取名為「鳥與水舞集」是希望團員們的心志像飛鳥般擁抱藍天,像水一樣不受限制,不因為身體上的殘缺,阻擋了追尋夢想的決心。成立十年多來,鳥與水舞集巡迴台灣各地的學校與監獄表演,用舞蹈替學生和受刑人進行生命教育,讓他們了解即使面對困難,不要輕易放棄希望。也曾連續四年受邀至美國巡演,在二○一三年更是四度蟬聯日本北九州洋舞大賽身心障礙組冠軍,顏翠珍驕傲地表示,「身障者一輩子沒有想過的搭飛機出國,我們都一起做到了」。

因為是結合不同殘障類別的舞團,困難和風險也相對提高,但顏翠珍利用他們的個人特色,讓每個人都有最適合自己的角色與舞蹈動作,而也因為混合多種障別,讓團員了解彼此的需求,可以互相幫助,像身障者會替視障者指引方向,而視障者會幫忙身障者行動。

接觸運動跳脫視障框架

舞團中的台柱林信廷,遺傳性的視網膜病變導致他的雙眼全盲,因為曾在盲人服裝秀上擔任模特兒,透過走秀使他了解到肢體語言對視障者的重要性,便開始接觸舞蹈,他說,一般視障者比較少接觸運動,舞蹈除了能讓肢體獲得多元發展,心態上也能有所成長,「在表演中得到自信,對社會也有貢獻與回饋。」

林信廷說,練習時危險度是高於困難度的,因為看不到,所以必須要時時小心,透過其他團員的提醒來注意周遭環境,而學舞的方式則是先由老師示範,透過觸摸的方式來了解動作的架構,在腦中組合,再由老師的言語形容和其他團員的幫忙指正,經由不斷地練習,才完成一個個優美的動作。另一位視障團員謝宜臻說,將動作練到流暢需要花一些時間,因此會早點來教室熱身、練習,彌補能力上的不足。

鳥與水的團員就像拼圖,儘管身體並不完美,但仍能一起拼出一幅美麗的作品
靠家人支持克服困難

團員之一的徐婉琪小時候因為車禍而截去左腳,在先生的鼓勵下,開始跟著顏翠珍學習舞蹈,「剛開始學舞的時候,因為要卸下義肢,覺得很赤裸、自卑」,而對一般人再平常不過的站立,對僅剩右腳的徐婉琪來說,卻是一個困難的起步,她說,練習站立時,都是用「秒數」當單位,「一秒、兩秒……」,苦練了一年多,才能持續站立兩三分鐘。

而練舞過程的辛苦,讓她也曾有放棄的念頭,但徐婉琪露出笑容說,「反而是家人逼著我練習的」,家人的支持,是她最大的動力。從最初的排斥,也因為家人的支持與不斷地和老師溝通,轉變為對跳舞的熱情,讓住在花蓮的她,每週六都會特地北上參加舞團練習,十二多年來只因為颱風與開刀不得已缺席兩次。

徐婉琪說,「想要跳到不能跳為止」,這也是鳥與水舞集團員的共同心聲,對他們來說,跳舞不單只是運動,也是向社會傳達他們對生命的希望與韌性的方法,用他們的不完美詮釋完美。


延伸閱讀

鳥與水舞集 訪美巡演

鳥與水 殘缺拼出完美

林信廷 舞出人生 跑出自我 



Viewing all 875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