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生命力新聞
Viewing all 875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為多元的新聞環境努力We Report

$
0
0

【記者陳郁瑩/台北市報導】weReport是一個讓獨立工作者、公民記者、學生等對新聞以及我們身處的社會有堅持與熱情的人,能夠募集資金進行議題的深度報導的募資平台。民眾也能利用小額贊助,關心台灣的新聞產業。從二○一一年至今,weReport已成立屆滿兩周年。

回顧這兩年,weReport累積進行三十七項提案,包括深度報導和公民新聞平台籌備提案。到二○一四年一月,weReport累計接受五○○人次捐款,將近三百萬元來自社會的贊助。

從關心社會出發 到成立weReport

weReport是由優質新聞發展協會所成立的調查報導公眾委製平台,但在還沒成立優質新聞發展協會之前,因為關心新聞業的經營受到衝擊,刪減人力成本,使得需要投入高人力資本的深度報導、調查報導等新聞類型越來越少。中正大學教授羅世宏與胡元輝在共同出版著作時,就已經著手公眾集資贊助新聞製作平台的相關研究。

從學生時期開始,胡元輝就很關注社會問題。雖然大學、研究所讀的並非新聞相關科系,但對社會的關懷還是引導胡元輝走入新聞業。胡元輝說,「我覺得新聞業是參與社會、改變社會的一個很好途徑,所以之後就到新聞業工作。進去之後覺得它的確很迷人、多采多姿,也的確是個能立即對社會達到幫助的工作。」

在新聞業裡工作二十五年,胡元輝說他大多數在非財團經營的商業媒體裡服務。這類媒體也不是像公共電視那樣具有公共性質的媒體,他將這類媒體稱為第三類媒體,是獨立、另類、社區、公民的媒體。

胡元輝認為社會不能只靠以營利為目的的商業與公共媒體,以營利為目的的商業媒體因為沒有良好競爭,導致出現許多新聞亂象。公共媒體則會找到大多數人的共識,對另類的觀點較無法呈現,這時就需要第三類媒體來展現這個社會的多元價值。「我覺得台灣需要發展這樣的媒體,基於這樣的想法,所以我會積極參與這類的媒體運作。」

因此,胡元輝與其他三位業界朋友,包括蘇正平、莊豐嘉、余懷英共同創辦新頭殼,希望可以平衡充滿商業與公共媒體聲音的新聞業。另一方面,也希望能賦予專業新聞工作者與公民合作的可能性。

之後胡元輝與其他新頭殼創辦人開始思考,除了用社會企業的方式推動新聞網站之外,是否還需要成立非營利機構,來推動對新聞業有幫助的事。因此,胡元輝提出之前和羅世宏討論過的想法,即是建立群眾資助平台,在網路平台上,藉由群眾小額捐款贊助公民記者、學生、退休媒體人、獨立工作者,從事深度的新聞報導。

「經過討論後,大家認為這個想法不錯。」胡元輝說,「也覺得若成立優質新聞協會,就可以藉由機構的名義,集結社會上的其他力量,共同推動非營利群眾機制的平台。」

由胡元輝作為召集人成立weReport籌備小組,經過多次籌備會議討論,並邀請中正大學傳播學系副教授羅世宏、台大新聞所教授林麗雲、輔大新聞傳播系副教授陳順孝、中央社前總編輯賴秀如,成立weReport的執行委員會。二○一一年十二月三日,weReport調查報導公眾委製平台正式上線,籌備小組解散,由五位執行委員全權負責weReport的運作。

公眾集資 參與好新聞的製作

weReport是個向群眾集資的平台,想進行深度報導,卻又無資金實踐的公民記者、學生、獨立工作者等,可以在weReport提案,經過執行委員會設核通過後,再將提案放到網路平台上,接受民眾的贊助。民眾可以選擇贊助他們想支持的報導,也可以捐錢給平台,支持平台運作。

每篇報導一開始提案通過後,會有百分之四十的頭期款,讓記者執行初步計畫。之後記者再向大眾說明報導進度,會再得到百分之三十的資金。最後新聞完成,平台會再撥款百分之三十給記者。有些新聞可能較難募得資金,所以支持平台的捐助就會拿來支持募得資金較少的報導計畫。

▲ weReport調查報導公眾委製平台的網站首頁。

weReport的侷限 提案量與新聞流通

weReport的提案數量從網站上線至二○一三年,已經有三十六個提案。例如上下游新聞市集提案的《孩子的未來,碗中的現在:校園午餐調查報導》,關心小學生營養午餐運作制度、食品安全問題,以及探討學校如何將飲食與教育結合,並支持在地食材。

公民記者林冠吟報導的《大肚溪汙染整治後 仍像火星地表》,揭發大肚溪在被發現遭人棄置有害事業廢棄物後,雖然政府已出面處理,但大肚溪仍然滿目瘡痍,也引起大家對大肚溪汙染問題的關注。

以及由莫拉克新聞網提案報導的《災難之後,如何相愛:莫拉克災後高雄永久屋政策調查報導》,探討政府的永久屋政策,對高雄地區莫拉克災民的影響。

胡元輝說,以長時間而言提案還算平均。「然而現在的提案量比我們預估的少,可能是受限於和提案者接觸的機會較少。」原因在於,weReport沒有專職的工作者可以思考如何推廣平台。目前weReport只有一位兼職的行政人員,以及五位志工形式的執行委員。然而五位執行委員都有教職、自己的工作,因此執行上仍會受到限制。

▲ 在weReport提案並已完成報導的新聞。

另外,目前台灣民眾對於透過贊助新聞業而使新聞業生態變得更好,沒有太大的信心。所以社會上沒有形成利用涓滴的個人捐款力量,去改變新聞生態的普遍想法。但胡元輝說,每當他去演講時,台下的觀眾其實都很能體會這樣的意義和價值,所以他認為可能需要再去努力宣傳,形成這樣的觀念。

目前在weReport提案的人多侷限在傳播圈內,像是對新聞較有興趣,也較有能力實踐報導採訪的離職、退休記者,或是傳播科系的學生,而公民記者則較為少數。胡元輝說,「我們希望多推廣公民記者來提案,但很可惜,可能因為我們叫做調查報導委製平台。」所以許多公民記者怕不能達到標準,而不敢上平台提案。但其實只要是深度報導,平台都很歡迎提案,不一定要是調查報導才能提案。這方面需要再多向公民記者宣傳說明,胡元輝也表示,之後會再做努力。

但有些人是因為不會提案,在提案時覺得受挫或麻煩而打退堂鼓。針對這點,weReport從二○一二年就舉辦了第一屆的調查報導工作坊,二○一三年暑假也有舉辦,課程為期五天。教導大家如何進行提案、蒐集資料、報導等工作。

未來的weReport 回饋機制與成立平台

現在,weReport開放新的專案,用影音的方式做八至十五分鐘的深入報導,或是紀錄片,發掘社會中感人的故事。深度報導補助經費最高兩萬元,而紀錄片最高會補助三十萬元,鼓勵大家除了用文字之外,也用影像紀錄台灣社會。

另外,在二○一三年十月開始,weReport也補助非報導類的新聞計畫,例如具有公益精神的新聞平台或媒體,補助最高二十萬元。

胡元輝表示,參考國外接受回饋機制,像是有些集資平台,有人希望能募得資金出一本書,如果回饋機制,則可以是讓贊助者提前一天得到新聞,或是獲得記者採訪時額外的插曲故事、其他資料。目前weReport沒有這個功能,而是由民眾義務性的支持。至於要不要考慮這樣的機制,是之後可以討論、擬定的經營方向。


延伸閱讀





公民記者作品能完成,募款人就會回饋贊助者,可能會送這本接受捐款所完成的書給贊助者。若報導的


友善小舖 在地小農有機願景

$
0
0
【記者江昱賢、蕭祺軒/宜蘭縣報導】樸實的木造建築配上溫暖的燈光,這裡是宜蘭縣冬山鄉的友善生活小舖,人們正不斷的忙進忙出,因為再過不久,附近的人們就會來這邊購買最新鮮的蔬果,不僅把自己和家人的健康帶回家,也帶了一份對於環境真正友善的關懷。

        



艱困的環境 小小的願望

宜蘭友善生活小舖的負責人賴碧芬,小時候住在苗栗大湖的山上,家裡經營果園,所以從小就在果園裡幫爸爸的忙,但果農要生存是十分的不容易,努力的成果最後往往是以賤價賣出,難以維持生計,儘管如此,爸爸還是每天努力辛勤的工作,扶養她們一家六個小孩成人,一直到了爸爸過世,他們在整理遺物時發現了許多借據,才發現爸爸平常的辛酸,但由於當時年紀還小,沒有能力可以幫忙爸爸負擔生活的重擔,所以賴碧芬在那時就開始有了建立小舖的想法,希望可以藉由小舖來幫助許多跟爸爸一樣的農友,提供他們一個擁有公平價格的通路,讓他們的生活不會那麼難過。

小舖在將小農送來蔬果上架
因為經濟因素,所以她大學選擇可以半工半讀的逢甲大學夜間部,並在畢業之後因緣際會下成為一名國小老師,她認為,人生不該只有考試,所以不想以成績來決定學生的優劣,同時,她也希望自己的孩子不要受成績高低所影響,所以在小孩一歲兩個月的時候,決定搬遷到宜蘭,為未來就讀慈心華德福小學做準備,慈心華德福中小學是一所不同於一般升學體制的學校,他們注重孩子的多方面發展,不以升學為主要目標。也是在這個時候,接觸到了友善小舖的另一位創辦人,李寶蓮。

夢想開始飛行 問題慢慢湧現


一開始賴碧芬只是聽說李寶蓮所經營的果園出產的梨子很好吃,後來在接觸後,兩人對於幫助農友銷售農產品的想法一拍即合,於是決定在宜蘭找一個地方,實現他們共同的理想。

 小農們將蔬菜運送到小舖來
原本他們只是在路邊擺攤,但後來覺得太克難,決心找一個更適合的地方,由於最初的顧客群以及志工多半是小學的家長,於是在慈心華德福小學旁邊找到了一間房子,那間房子本來是設計給老師或是臨時要居住的工人使用,所以那時除了有工人暫住以外,還有待整修,賴碧芬驕傲的說:那些工人原本還要再多住六個月才肯搬遷,但在她天天造訪關切之後,他們就被她所感動,決定提早搬遷,小舖才可以提早進行建設。

在小舖剛成立的時候,資源十分有限,所有東西都要想辦法,所以賴碧芬找了許多森林小學的家長,一起合資,找廢棄的材料和漂流木,用最簡潔的方式打造出了現在的友善小舖,但建設好了,實際經營之後才發現,原來開一間店,並不是只要打電話聯絡人和收錢就好,除了經費的問題,還要想誰要顧店,誰要整理,誰要打掃,問題如雨後春筍般的冒出來,她的先生在此時也常常抱怨她對於家庭的疏於照顧,兩頭燒的情況讓她一度想要放棄,但從小培育出來的意志力不容許她在此時放棄,她說:為小農而支撐著小舖是對的事情,既然是對的事情就不可以放棄,於是在經過討論之後,決定把小舖分為許多區域,像是廚房區、吧檯區、商店區等等,每個區域從志工裡面找一個負責人,把責任分配好,工作有人分擔,才穩定的最初小舖的發展。

除了有機 還要更友善


友善小舖除了與有機的小農合作,販賣有機蔬果以外,更用不同的方式來倡導友善生活的概念,希望大家可以從自己的食衣住行出發,從生活周遭的小事開始友善起,像是除了食用有機蔬果以外,對於自己住家周遭的環境、用水也要清潔乾淨,不讓土地有負擔,讓這個世界可以更美好,友善小鋪也常常舉辦省電、省瓦斯的競賽,並且在競賽之餘邀請大家分享節省能源的方式,希望大家可以一起來學習,如果真正的友善環境。

賴碧芬說,與她合作的農友不只種的東西要是有機且無添加對人體有害的農藥,更要看他是否真心友善,像是之前有一個有機的蛋農,產品十分良好,卻發現他的農場因為環境過於髒亂被周遭居民貼上白布條抗議,便決定不再與他合作,她強調,如果對環境不友善,那他的產品再好都沒有用,因為沒有這塊土地,我們就甚麼都沒有了。

以家的溫暖 推廣友善

在小舖裡面負責吧檯區的志工曾筱雯說,當初也因為小孩的關係從板橋搬來宜蘭,在因緣際會下接觸到了友善小舖,她很高興可以在這裡遇到很多很好的人,讓她懂得自己可以回饋些甚麼,並且讓她原先的主婦生活豐富了許多,她也表示,人生能遇到像是賴碧芬這樣的長輩是很幸福的一件事情,在這裡就像是一個家,待在這裡很安心,期盼以後可以有更多人可以加入他們的行列,一起為友善這塊土地付出更多的努力,讓這個社會可以更好。


延伸閱讀:

友善小舖臉書

友善小舖官方網站

社會創新人才培育網




同志父母郭媽媽 教同志出櫃須知

$
0
0
【記者鍾岱君、李珮綺/台北市報導】「同志父母愛心協會」的召集人郭媽媽,有個十五歲向她出櫃的同志女兒,她用愛接納女兒,郭媽媽想告訴所有同志孩子們:「給爸媽一個機會」,鼓勵同志勇敢向父母出櫃,也幫助同志父母以健康的態度來認識自己的同志子女。

         




女兒十五歲出櫃 投身助同志家庭

郭媽媽的女兒今年二十九歲,在十五歲時就已經向她出櫃。郭媽媽的女兒從小打扮中性,不愛穿裙子、不玩洋娃娃,留著一頭短髮,也很愛運動,她在國小一年級時就發現自己喜歡女生,小學四年級時認定自己是同志,在國中三年級時才終於向媽媽出櫃。和大部分的父母一樣,郭媽媽經歷了震驚、難過和心疼,一方面是身為母親對於女兒未來的想像落空,另一方面是對女兒的不捨和擔憂。

同志父母愛心協會召集人郭媽媽
「愛孩子,就應該接納孩子的一切。」由於對女兒的愛,郭媽媽選擇理解與接受,和女兒一起學習成長,共同面對外界的阻力。在得知自己女兒是同志之後,郭媽媽才慢慢開始「做功課」,從書籍、網路各方面蒐集資訊,透過自行摸索漸漸瞭解同志的世界。這時候,接觸到同志諮詢熱線協會所舉辦的同志父母座談會,發現很多和她一樣的同志父母和孩子需要更多幫助,於是她於二○○四年開始投入「熱線家庭小組」,針對同志父母進行教育工作。

她發現當時國內資源很少,美國有同志父母組織PFLAG(Parents, Families and Friends of Lesbians and Gays),而台灣卻遲遲沒有正式組織,提供同志父母所需的資訊和專業的幫助。在同志圈流行一種說法:「當孩子出櫃(come out)後,父母就入櫃了。」在孩子出櫃後,父母則像是進入了櫃子裡,作為同志的父母親該如何反應成了重要的課題,於二○○六年底,郭媽媽與同志父母串連成立「櫃父母同心協會」,希望幫助更多同志家庭。

在接觸許多同志朋友的過程中郭媽媽發現,還未向家人出櫃的同志常常必須過著「雙重生活」,在面對不同的人必須展現不一樣的自己,生活大大受到限制,甚至為了保護自己的同志身份,申請兩種臉書帳號,以兩種截然不同的身分示人。而遲遲不向家人出櫃的原因常常是害怕父母不能接受,不再愛自己,用一連串的謊言來欺騙家人,甚至因此與父母親疏離。於是郭媽媽希望可以集結一群人的力量來幫助同志子女出櫃,告訴這些子女要和自己的爸媽表明自己是同性戀,一步一步該怎麼做。同志父母組成的「同志父母愛心協會」於二○一一年正式成立,由郭媽媽擔任召集人,希望還沒有出櫃的同志孩子能勇敢向父母坦白,也希望這些同志父母也能和她一樣,理解並尊重子女的同志身分認同。

幫助「櫃父母」有方法技巧

郭媽媽表示,同志父母確實需要時間來理解接納,但是就她的經驗來說,有七、八成以上的父母,在經過理性的分析和感性的溝通後,都能夠接受自己孩子的同志身分。同志要學習如何出櫃,如何自我認同並驕傲地表明自己是同志,父母也要努力地去瞭解自己的孩子,郭媽媽說,這些都是有方向有策略、技巧的。

首先父母若不能接受孩子是同志,心中有著根深柢固的偏見和歧視,第一步便是要化解這些排斥和誤解,導入正確的觀念。第二步,是要理性的觀察、感性的溝通,郭媽媽說:「沒有人比做父母的更了解他/她的過去,也沒有人比我們更想參與他/她的未來!」希望父母能主動瞭解孩子一路走來自我認同的心路歷程,做子女的也能敞開心胸和父母分享內心世界。若只是直接對父母宣告「我是同志」這個結果,通常令人難以接受。曾經有一個例子,有一位同志讓自己的媽媽在毫不知情的狀況下,參與「同志父母座談會」,這位媽媽在聽了座談內容之後才恍然大悟「這樣是我的孩子在跟我出櫃嗎?」,當下只感到震驚、困窘又傷心,自然無法在當下立刻理解並接受自己的孩子。

第三步,鼓勵父母「多做功課」,敞開心胸接觸「同志世界」。通常最令父母措手不及、不安的是對於同志的無知、隔閡與茫然,現今社會越來越開放,很多管道可以獲得資訊,揭開同志世界的神秘面紗。郭媽媽說:「出櫃是最好的同志運動!」如果越多異性戀者願意去接觸、了解、接受他們,就更可以體認到「少數的美」也同樣值得欣賞!

郭媽媽也說,越年輕時向爸媽出櫃越好,因為爸媽可以趁早尋求外界支持的力量,例如看書、上網來獲得所需的資訊,或是尋求輔導師或心理諮商師的專業意見,這些都能幫助父母與孩子一同學習與成長。撒謊、欺騙的路越長,未來回頭就像橡皮擦一樣要將過去擦掉的部分越多,那對爸媽來說是心是更痛的。

延伸閱讀

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

同志父母愛心協會

台灣人權之路與同(跨)性婚姻入法公聽會--同志父母愛心協會郭媽媽



孟加拉製造 日本女孩時尚夢

$
0
0
【記者林之耀、顏大惟/台北市報導】LV包包產地法國、香奈兒包包產地法國、GUCCI包包產地義大利,這些知名品牌出產的皮包都來自於歐美國家,但你知道嗎?即使是來自開發中國家工廠所出產的皮包,品質也能與這些知名品牌旗鼓相當,源起日本、現今已經把版圖擴展到台灣的Mother House就證明了這一點。

          




全都來自一名日本女孩的發想


來自日本的Mother House,旗下所生產的皮包的每個素材和製作人力完全來自於孟加拉國內,為什麼會把產地設在孟加拉呢?二〇〇四年,在孟加拉念書的創辦人山口繪理子看到了洪水帶來的破壞、政治不穩定和經常性的罷工,山口不禁思索,有沒有什麼健全又能永續改善孟加拉情況的方法?

Mother House創辦人山口繪理(照片由Mother House提供)
有一天,山口注意到了一件黃麻製成的手提袋,黃麻是孟加拉出口最重要的經濟作物之一,耐久、透氣性佳,能吸收二氧化碳,且能百分之百被分解和回收,耐用又環保;另一方面她也注意到了孟加拉為了承接大量訂單,而把勞動成本壓的極低,代工的品質自然就無法提升。此時一個簡單的念頭在山口腦中浮現:「如果,有人願意給他們機會,這些人能不能作出世界級的品質?」

二〇〇六年,Mother House株式會社正式成立,與其他代工工廠最大的不同是,Mother House創立獨特的「笑顏工廠」,沒有低廉的薪水、超時的工作,在這種環境所出產的產品品質也能與日本匹敵,也成功的打入日本的精品市場。

「Matrighor,笑顏工廠」

Mother House建立的「笑顏工廠」全名為「Matrighor」,「Matrighor」是孟加拉語「Mother House」的意思。二〇〇六年「Matrighor」剛成立時還只是個只有六人的小團隊,但是目前已經發展到上百人的規模;「Matrighor」的特色在於比起其他孟加拉工廠要來的完善的勞工福利,台灣區事務負責人松岡光一表示,員工的薪水是孟加拉平均薪資的兩倍之多,對於平均得照顧二十多位家人的孟加拉人來說是相當大的補助。另外,免費供應的午、晚餐、定期的健康檢查,都讓員工隨時能發揮出他們最大的潛能。

松岡光一也表示,雖然生產地位於孟加拉,但是Mother House的商品絕非廉價品,創造「高附加價值產品」對孟加拉這樣還為於開發中國家來說非常重要,出口越多高附加價值產品,就能賺取更多外匯,對於國家經濟的發展就有很大的幫助。

好品質加好故事 為名聲加分

一開始,山口很努力的對顧客講解每一個包包背後的故事,向顧客解釋這些包包是製作者投注許多熱情與決心創造出來的,漸漸的,山口的創業故事開始被傳播出去,也吸引了許多媒體如BBC、日經Business等爭相報導,這些報導加強了民眾對於Mother House的好感,加上商品本身的品質與設計風格,讓他們在成立第二年就達到收支平衡,往後更是年年有盈餘。Mother House創立至今七年,已經在日本開了九間店,並在二〇一一年進軍台灣,也開設了四家海外分店。

Mother House利用不斷進步的原創設計,加上對品質的堅持,打造出難以被取代的品牌名聲。在提供民眾更多選擇之外,也成功了幫助許多孟加拉人民改善自身的經濟環境。


延伸閱讀

MOTHER HOUSE官方網站

Motherhouse,一個會讓我繼續支持下去的品牌

我為何選擇在「Motherhouse」工作:一個除了捐款之外的選擇


弘道助老人圓夢 活出生命新價值

$
0
0
【記者唐夢維、潘映寒/新北市報導】國林爺爺是個退休的老兵,現任的妻子是他第二任老婆,現在妻子患有中風,而自己也患有多重慢性疾病的國林爺爺一手撐起照顧妻子的責任。私底下愛畫畫的他,參加社區的書畫班,畫了上百幅畫放在家裡,常常自己拿出來回味,不會主動跟他人分享自己的畫作,但其實國林爺爺內心一直很想辦個畫展。弘道的志工知道這件事後,希望爺爺能參加「不老夢想」計畫,並幫助國林爺爺辦畫展。剛開始他怕麻煩別人一直拒絕,到最後爺爺把全部的畫作搬出,希望能全部裱框展出。但是因為展覽空間有限,得知無法全部展出後的國林爺爺,希望能再辦一場畫展。展覽在萬華區的剝皮寮,展覽完後爺爺開始和身邊的人展現自己的畫,也開始有更多事情想完成。

      


創造新夢想 打造新價值

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於一九九五年在台中市成立,為因應高齡社會飛速來臨並擴大服務,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於二○一○年改制為全國性基金會。弘道有三大核心價值服務項目,分別為弘揚孝道、不老夢想、社區照顧。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督導朱佩琪說孝道是千百年不變的道理,也是他們一直在倡導的,老人若是能跟子女一同住在家裡,心情就會開心也不容易有疾病。因此弘道希望子女不要把父母送往老人機構,呼籲兒女能照顧自己的父母。不老夢想則是替長者圓自己的夢,幫助他們實現心中的遺憾,並引導他們創造出更多夢想。朱佩琪說弘道發現圓夢後的老人,都會重新發現自身的價值,而且周遭的親人也對老人改觀,發現老人並非只是需要照顧的人,而是希望能展現自身所學,為社會創造新的價值。

不老夢想之比基尼派對,長輩們紛紛貼上紋身貼紙,覺得跟年輕人一樣,感覺真好。
(本照片由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提供)

社區照顧中的居家服務是與政府合作,申請人不限家庭環境,以老人失能程度為判別。服務內容為到老人家中做居家照顧或是家事的部分,讓失能長輩或是身心障礙者能得到妥善的照顧。朱佩琪說弘道原本有想要設立中途之家,想集中照顧老人,但是他們發現長者四散在各地,而且很多人都不想離開自己的所在地。所以他們將這個計畫成為一個流動的款項,當有老人住院卻沒有人照顧時,弘道則是將中途之家的經費用在幫長者請看護,提供照顧直到他們能夠回到家中。

國林爺爺:一生了無遺憾


朱佩琪說在國林爺爺的個案中,原本爺爺有申請居家服務,但是之後因為他說他自己可以忙得過來,就中斷了弘道的幫助。但是爺爺本身就有慢性病,走路緩慢不太穩,所以弘道的志工讓國林爺爺保有自己能做的事情,其他比較有困難度的則是由志工下去協助,弘道希望讓老人保有自己可以做事的能力與尊嚴。她說國林爺爺在圓夢後有明顯的改變,像是他開始希望自己能往外走,並且更樂於分享自己的畫作。弘道在幫國林爺爺辦完畫展後,幫爺爺所有的作品電子化,讓爺爺能夠透過電腦觀看自己的每一幅畫,並且將國林爺爺的畫作製成名信片義賣。

朱佩琪說在幫國林爺爺圓夢後,志工替爺爺做了生命回顧,主要是幫助圓夢過的長者做生命統整,讓長者回想自己還有哪些遺憾未完成,亦讓他們回憶起自己曾經的成就,提升他們對自身的價值,並激發他們有更多想實現的夢想,對生活也更有動力。在國林爺爺做完生命回顧後,他說:「我這一生妻賢子孝,了無遺憾。」

與老人相處 先喜歡他們

朱佩琪說老人常常怕麻煩兒女以及關心他們的人,也怕自己成為麻煩,所以在對長者提圓夢計畫時,他們大多都是先拒絕。為了要讓長者以及其家人改觀,所以弘道特別注重家屬的參與度,希望看到家人對長輩更有認同感,也希望老人因為服務的介入而有所轉變。而圓夢過後的長者,也可以跟家人開始有共同話題,讓長者的成就感提高,並且激發他們想要圓更多夢想的動力。

弘道不只幫助個人圓夢,他們會將有相同夢想的人聚在一起圓夢,像是他們辦過從軍樂,讓爺爺們能夠重溫當年勇猛的模樣,而且彼此間都有相同的話題。還有比基尼派對,讓奶奶們再次地展現自己的好身材,朱佩琪笑說:「奶奶們其實比想像中的放得開,而且還有點不受控制呢。」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執行長林依瑩說想要與老人相處,其實最重要的是要喜歡老人,現在很多年輕人因為沒有與長輩同住以及不會說台語,所以開始與老人越來越疏離。她希望大家能夠從不老騎士的記錄片中,看到老人其實很可愛,老人是可以很好相處的。

聯合眾人 用愛心關懷老人

二○○八年時,弘道舉辦阿公阿嬤健康活力秀,建構專屬於老人的舞台,讓長者能夠在舞台上展現活力並促進健康。阿公阿嬤對於比賽有相當大的熱情,常常在比賽一結束就開始想下次要表演什麼。而這個活動在二○一一年時,由國民健康局正式納為政策,成為全國年度盛會。弘道則是將這個活動全部交由政府處理,他們希望透過政府的力量將其做得更大更廣,讓更多的阿公阿嬤都能一起參加。而弘道則是在小巨蛋舉辦活力秀成果展,讓他們能夠站上舞台,讓大眾知道老人是可以很有活力的,是可以很有夢想的。

朱佩琪說弘道想做的事是遍地開花,而那朵花不一定叫做弘道。希望一樣是關懷老人的機構可以聯合串聯,好的方案計畫彼此間可以互相學習,希望更多的人起來響應,關心老人。

延伸閱讀

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

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FB

林依瑩:牽著長輩燃燒不滅的青春



陰陽人的心聲 性別認同的渴望

$
0
0
【記者鍾岱君、李珮綺/台北市報導】二○○八年第一部以陰陽人為題材的阿根廷電影《我是女生,也是男生》在台上映,或許很多人會覺得陰陽人的比例不高,根本不構成一個議題,但事實上,陰陽人占全球人口比例百分之四。在台灣,丘愛芝用自己的故事,讓大家看見陰陽人。

           



青少年的煩惱 跟別人不一樣
丘愛芝是第一位公開的陰陽身分的華人,也是國際陰陽人組織中文版網站的創辦人,身分證的性別欄登記為女性,到了青春期的十五歲,他(這裡的「他」是人類統稱,無關男女。)發現自己的乳房沒有發育,也沒有來月經,所有女性應有的第二性徵都沒有出現,反而長了一些鬍子,發現自己和其他人的差異令他很煩惱。

丘愛芝(中)和參與演講的學生合影(丘愛芝提供)
這樣的情況在就醫後仍然沒有什麼幫助,直到父母拿出他小時候的病歷,雖然全英文的病例難以理解,他只查出一個單辭:「雌雄同體」,當時的他不想再深入了解,決定把這件事壓在心底,但是他身體發育的異常仍然沒有解決,造成他很大的心理壓力。

因為自己的身體狀況,他對愛情沒有太大的期待,「因為覺得我好像得不到,或得到了也沒用。」,只敢把感情放在心裡。而最讓他無法接受的是,他沒有生育能力,這完全打碎了他對結婚生子的夢想,國中時雖然曾有男性追求,他卻不敢接受。

我是女生也是男生

丘愛芝一直到快四十歲才重新檢視了自己的病例,他一出生就被判定為性別模糊,因為同時擁有男性和女性的生殖器官,在他六歲時動手術切除陰莖,父母也以女孩子來養育他。丘愛芝說:「我爸媽會說,他們把我生得不好。」因為對他感到愧疚,他們家裡很少提到這個話題。

國、高中有制服的掩護,是男是女一目了然,但是只要穿著便服,常常會被人詢問性別,買衣服時還會被請到男裝區,讓他覺得在社會裡找不到認同。後來他進入女同志圈,因為很多女同志也打扮得很中性,讓他覺得不那麼孤單,以為終於找到了歸屬,卻被交往十年的女友一句「你太像男生」打回地面,到底是女生還是男生,他開始試著探索這困擾了他一輩子的問題。

擁抱陰陽人 親密接觸破偏見

和女友分手一年後,丘愛芝考取佛光大學人類學研究所,希望可以透過學術研究更了解自己,剛開始並沒有什麼成效,直到教授建議他把自己的故事寫成論文,他才領悟自己對性別的解釋,將是他一輩子的議題,於是他開始在網路上搜索「陰陽人」三個字,發現每個陰陽人的情況都不太相同,最後他找到了一個英文網站為國際陰陽人組織(Organization Intersex International, 簡稱Oii)。

丘愛芝在國際陰陽人組織網站上找到很多陰陽人的故事,才終於有了認同感,他也加入網站論壇,希望可以獲得更多的連繫,但是一直只能用英文溝通,後來在創辦人柯堤斯˙辛克爾(Curtis E. Hinkle)的邀請下,成立了國際陰陽人組織中文版網站,因為當時關於陰陽人的中文資訊很少,丘愛芝也希望可以透過中文版網站,找到其他的陰陽人同伴,但是網站成立了兩年,仍然沒有任何迴響。丘愛芝說,全世界使用中文的人口比例最高,陰陽人的人數應該也最多,卻等不到他們現身,讓柯堤斯˙辛克爾和丘愛芝都非常意外,不過秉持著國際陰陽人組織國際化的精神,柯堤斯˙辛克爾邀請丘愛芝到美國和其他陰陽人見面,希望面對面的交流可以給他力量,但是機票價錢對他而言卻負擔太重。

丘愛芝從佛光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畢業後,接著進入樹德科技大學性學研究所就讀,在二○一○年報名校內的百萬築夢競賽,寫下他拜訪國際陰陽人組織的計畫,最後幸運地得到了資助,在美國和多位陰陽人見面,他們鼓勵丘愛芝要先現身,才能吸引其他陰陽人一起站出來,為自己的權益發聲。回國後,丘愛芝發起「全球擁抱陰陽人」活動,在同志大遊行那天走上街頭,得到五十幾個擁抱,丘愛芝說:「那是做自己、榮耀的一天。」對他來說,也是正式出櫃(公開陰陽人身分)的一天,是他一輩子最難忘的回憶。

性別不只男女 多元性別從小教起

至今丘愛芝已接過超過一百場的演講,其中年紀最小的聽眾只有十一歲。他也提到印象最深刻的一場演講是在泰國LGBTI(lesbian, gay, bisexual, transgender and Interesex)協會亞洲區年會上,當他在台上演講時,台下有一個聽眾一直掉眼淚,結束後那名聽眾才來跟他相認,原來他是泰國的陰陽人,在聽了丘愛芝的故事後,深有感觸,這種演講中的回饋,也是丘愛芝持續努力的動力。

丘愛芝認為,教育對於陰陽人的認同很重要,希望透過經驗分享的方式教育孩子,仍然有些老一輩的人會認為陰陽人是「做錯事才會變這樣」,有著負面的印象,但是陰陽人是一種自然遺傳,並不是什麼不自然的現象,希望社會可以用更寬闊的眼光,不要只看性別,而是關心個體的獨特性。


延伸閱讀

國際陰陽人組織中文版

國際陰陽人組織中文版facebook

台灣性別不明關懷協會


書酷書店 孩子的英文書庫

$
0
0
【記者姜彥竹、陳庭毅/新竹縣報導】你有多久沒閱讀過英文讀物?位於新竹縣竹東鎮東寧路的書酷英文書店,就是你的英文書庫。書店內的二手英文書種類從兒童讀物到成人小說都有,而且提供多項服務,像是到府挑書,替學校設置英文閣,讓父母也能帶著孩子到書店,一家大小沉浸在英文的世界裡。

         




生動的內容 成為閱讀的動力


老闆Neil在二O一二年開了這家英文二手書店。他談起當初為什麼會有想法開一家英文書店。他說書店是可以讓孩子成長的地方,而透過英文童書,可以在孩子還沒進入學校前就能接觸到英文。至於為什麼會選擇二手書,Neil回答說因為二手書價格更便宜,更多家長願意掏腰包購買英文書。

書酷舉辦讀書會與家長及小孩學習英文

英文書籍對小孩而言其實是玩具,是生動的,因為相比起內容有深度的書,小孩們更喜歡五彩繽紛的書。所以,書酷書店的其中一項願景就是希望讓生動有趣的書籍內容,成為閱讀的持續動力。Neil也說剛開始書酷書店引進了大批的兒童讀物,讓孩子可以大量接觸外文書籍,玩“書”玩得非常開心。

書酷招牌
書酷 幫助每個人從填鴨式的英文教育中解放出來

Neil成立書酷書店的使命就是要為台灣每一個大人小孩,提供人人負擔得起的多元優質英文讀物。有鑑於此,書酷書店的書籍都是二手書,而且當中百分之九十九點九是從國外引進的。Neil說會從外國引進二手書也是因為台灣的二手英文書非常少。

定期舉辦親子互動讀書會

老闆娘在開店之前曾經到美國觀摩美國的書店,也通過朋友找到購入大批二手書的管道。Neil說:「我們的書都是從外國的書店或者圖書館引進的」。
除了精裝和平裝兒童繪本和兒童讀本外,書酷書店兩層的樓的空間還有青少年讀物、成人小說、美國國小教科書和人文、天文、歴史、地理、科學、宗教、家庭及其他主題的書籍,可以讓一家大小在這裡挑選自己有興趣的領域的書,小孩和父母也多了一個有互動的地方。

書店現在除了有店面在經營,也提供到府挑書的服務。到府挑書就是Neil會到客戶的家,讓客戶挑選他們自己有興趣的書。同時,客人如果有英文書想要找人處理,也可以打電話給書酷書店,書酷書店會來收書。現在,書酷書店也替台灣的全美語兒童幼稚園設置英文閣,提供給他們英文書籍,這項服務也是書酷的收入來源之一。

書酷官網
為了孩子們能通過不同的方式學習英文,書酷經常會舉辦英文故事活動來讓小孩們玩中學,聽中學。英文故事活動通過親手烘培餅乾、製作麵包和主講人用角色扮演的方式來講英文故事給小孩子們聽的方式,讓小孩能以更多形式接觸英文。當中的烘培活動更是父母與孩子一同參與,可以讓親子間增加互動。除了英文故事活動,書酷還舉辦了『小大同樂繪』親自繪畫活動。


啟動時間長 當成自己的書房

Neil談到在這之前其實他和太太只是把二手英文書放到幾家書店去賣,可是後來發現銷量並不好,因為很多書店自己也面對經營問題,所以最後乾脆自己開書店,為孩子打造自己的英文閣。他還說由於台灣外文書的密度不高,市場不大,造成一般的連鎖書店或大型書店不會大量引進外文讀物。而書酷書店有自己的管道獲得國外的二手英文書。他也提到書店的經營有一段啟動時間,這段啟動時間客流量不大,認識書店的人可能還不多,而現在台灣的狀況,書店的啟動時間也會比較長。『我覺得書店就算沒有生意也ok,我就把它當成自己的書房』Neil樂觀地說道。

延伸閱讀:

書酷英文書店Suku Books

書酷英文書店SUKU BOOKS - Hsinchu, Taiwan - Tourist Attraction ...

小鎮夢幻書庫-竹東書酷英文書店- 【好端端.新.品字宣言】 - 無名小



海洋性貧血協會:目標是沒有會員

$
0
0
【記者唐夢維、潘映寒/台北市報導】重度海洋性貧血患者陳忠漢,母親在他三、四個月病發後不堪重負選擇離婚遠走,留下他和開計程車的爸爸。由於爸爸收入不甚豐厚,除了堅持輸血之外沒有多餘的錢施打排鐵劑,忠漢體內的鐵質沉積越來越多,只能過一天是一天,過著看不到未來的日子。爸爸也不再讓他上學,讓他想吃什麽就吃點什麽,想幹什麼就幹些什麽。有人問起時,爸爸回答說:「上學幹什麼?他一定會走在我前面,不然走在我之後也沒有人可以照顧他。」直到一次在常規輸血時接觸到臺灣海洋性貧血協會,才有了經濟支持得以接受完善的治療。



海洋性協會 幫助每一位病患


台灣海洋性貧血協會成立於一九九四年,由重度海洋性貧血症患者、家屬及一群熱心的醫護人員與志工所組成。協會致力於推廣海洋性貧血疾病的認識與預防,為全國海洋性貧血患者及其家庭提供積極正確的醫療照護資訊與協助。宣導方面協會編製疾病宣導手冊,提供大眾免費索取,希望讓社會大眾認識海洋性貧血疾病,不再抱有偏見;經濟方面協會除了醫療器材補助、急難救治,還為高中以上學生提供獎助學金,以及頒發才藝及優良成績獎學金,以鼓勵青少年病友繼續學業。

海洋性貧血協會中區醫療講座病友及家屬合影(海洋性貧血協會網站提供)
海洋性貧血,又稱為地中海貧血或莎希米亞(Thalassemia),因最初發現於地中海沿岸國家而得名。海洋性貧血是一種遺傳性血液疾病,並非傳染性疾病,病因在於人體血液中紅血球內的血紅素蛋白鏈異常。帶因者與常人無異,因此若是不加以篩選很難發現。海洋性貧血協會常務理事吳璧妃表示,估計台灣約有兩百萬人為帶因者,佔全部人口的百分之五到八。 如果父母皆為帶因者,將有四分之一機率生下病童。

血紅素由血鐵質與α、β兩條蛋白鏈組成,蛋白鏈異常時就會造成貧血。α鏈造成的貧血稱為「α型海洋性貧血」,會讓人體無法存活,被遺傳α型海洋性貧血的胎兒,結果都是流產或胎死腹中;β鏈造成的貧血稱為「β型海洋性貧血」,也就是我們常見的重度海洋性貧血,這種疾病在嬰兒出生三個月後才會病發。由於無法正常合成血紅素,患者嚴重貧血故需要終生定期輸血以維持生命。又因為長期輸血導致鐵質沉積,患者同樣需要每天八至十二小時必須注射排鐵劑。此外,由於長期貧血缺氧,骨髓受到刺激過度造血導致骨髓增生、骨骼膨脹,患者面部會有額頭或顴骨突出、齙牙、鼻樑塌陷等現象,被稱為「庫里氏臉」。

沒有協會就成立 沒有福利就爭取

協會創始人之一吳璧妃,因產檢誤診生下重度海洋性貧血患者兒子,不到三個月時便病發開始接受輸血。那時是一九九○年,網路並不發達,罕見疾病的資訊很難查詢,吳璧妃只能四處託人收集資料以了解這種疾病。隨著對疾病了解的深入,她發現這種疾病其實是可以通過血液檢測的方式篩檢從而預防的。恰逢家中親戚在醫院工作,她得以找到篩檢此病的權威柯滄銘醫師。爲了不要再讓別人經歷她所受過的痛苦,之前沒有專業醫學知識的吳璧妃,向柯醫師借來他關於地中海貧血篩檢的博士論文,仔細地一頁一頁讀完厚厚一本,總結出預防篩選的程序並請柯醫師認證。她將所有資料仔細整理,寫成公文寄給當時衛生署署長張博雅,希望可以將海洋性貧血疾病加入產前篩檢,以避免更多的病童出生。一九九三年,衛生署公告海洋性貧血篩選加入產前必檢項目。此後病童出生率持續下降,至今每年已降至個位數。

當時的醫學並不發達,只知道海洋性貧血的小孩很容易休克,活不了幾歲就會離去。今年三十七歲的患者小禎說,過去十幾年,排鐵劑只能通過皮下注射方式進入體內發揮作用。體重每十公斤需要一瓶,每瓶要價四百四十元。她每天需要施打七瓶,每天的醫藥費就是兩千八百元,一個月就要八萬四千元,再加上輸血費用,一個海洋性貧血的小孩一個月醫藥費高達十萬。在沒有健保的當時,許多家庭因為不堪重負無法繼續治療。吳璧妃又向社會局申請將海洋性貧血加入殘障以為病患爭取到更多的補助,經過許多次碰壁,在臺大醫院協助以及幾次公文往來之後,社會局終於同意將此病加入殘障,並給予補助。在健保實施時判定海洋性貧血為重大傷病,減免了絕大多數醫療費用,間接延長了病童的存活年齡。

在醫院治療的過程中,吳璧妃看到其他罕見疾病都有自己的福利中心或基金會,提供給病患許多福利及幫助。於是她和其他患者家長產生了創立一個基金會的想法,以幫助更多的病患家庭。由於基金會需要一千萬元創立基金,他們實在無法達到,在臺大醫院醫師的幫助下,他們轉而成立了協會。

為加強了解及預防而不懈努力

吳璧妃表示,這二十年來她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第一次參與全球海洋性貧血研討交流會時,看到一位英國患者,不僅活得十分自信,而且擁有美滿的家庭及兩個健康的兒女。當時那位患者告訴她,「妳要回去,把患者帶出陰影,帶到陽光下」。這句話她一直記著,對於消除外界對此病的偏見也從未放棄。在十幾年前,社會大眾思想尚比較封閉,認為會得這種病的孩子都是「祖上不積德」,常在背後說三道四,患者也不願意現身說法。爲了推廣大眾對這種疾病的了解,吳璧妃毅然站出來帶著自己的兒子不斷在各種電視臺及新聞媒體曝光,也為協會募到許多捐款。

理事張育禎說,協會最大的目標就是沒有會員,為此他們一直在爭取將海洋性貧血加入教科書中,讓更多的人認識並建立預防意識。為了這個目標,過去十幾年他們一直在與國家教育研究院聯絡交流、提出訴求。甚至有一次終於請到各位教科書編輯負責人列席說明會,卻在他們詳盡解釋之後只有翰林版本教科書為海洋性貧血加了一句話的介紹。張育禎表示,她不明白為甚麼教科書中有多發於黑色人種的鐮刀型貧血,卻沒有台灣人最常見的遺傳疾病海洋性貧血。

此外,新兵入伍體檢及大學已有血液檢測項目,紅血球體積較小時也會在體檢結果上以紅色字體標出異常,但體檢結果對於這種異常卻沒有任何解釋,許多人以為沒什麼也不會去關心。實際上,紅血球體積較小正是海洋性貧血帶因者的特徵,協會希望在體檢報告上對此種異常加以解釋,以引起人們的重視。

延伸閱讀

台灣海洋性貧血協會

台灣海洋性貧血協會| Facebook

臺灣海洋性貧血協會會刊



愛盲樂團 響出生命樂章

$
0
0
【記者唐夢維、潘映寒/台北市報導】陳光輝,一九九六年生於高雄縣,是布農族原住民,先天失明。大學時就讀文化大學國樂系,主修中國笛,期間參加許多比賽,獲選笛子組新秀及台灣音樂比賽笛子組冠軍,更在二○○三年在國家音樂廳完成首場陳光輝笛子獨奏會。但是擁有這麼多輝煌經歷的陳光輝,沒有一個穩定的工作,到處接表演。過著有表演有收入沒表演沒收入的日子。他有一個在愛盲基金會工作的朋友看到他這樣的情況,向基金會提出創立一個盲人樂團的提案,在經過快兩年的籌畫,終於在二○○七年正式成立愛盲樂團。現在陳光輝擁有全職的薪水,穩定的工作,並且是愛盲樂團的團長。

        


天分與演奏技巧 與眼睛無關


愛盲基金會成立於一九一一年,是國內第一個主要為視覺障礙朋友提供全面性服務,與前瞻性規劃的基金會。從事音樂工作是許多受過專業訓練的視障音樂人心目中最理想的目標,但是以台灣現況而言,在音樂科班畢業的視障朋友很多,能單靠音樂工作撐起家庭生計的人口卻相當稀少。很多視障者在音樂的天分上其實都很高,技術也很精湛,但是出了社會卻難以找到樂團加入。

有鑒於此,愛盲基金會於二○○七年成立愛盲樂團。愛盲樂團是一個中西樂器混合的室內樂團。由八位音樂科系出身、演出經驗豐富的視障者所組成。為了讓團員能夠有更精湛的演出及增進演奏實力,基金會聘請資深音樂人陳揚擔任藝術總監。陳揚從創團就開始教導他們至今已經有六年半了,他說團員們非常聰明。他認為視障者在音樂上面與一般人是一樣的,不管是在天賦上或是演奏技巧上,只要他們經過相當充分的練習與訓練,就能達到專業的水準。
愛盲樂團團員合照(本照片由愛盲基金會提供)

中式加西式 創造樂團特色

團員大多都是畢業於文化大學,陳光輝說他當初是尋找與自己同大學前後幾期畢業的畢業生,想把大家都聚集在一起,這樣不只可以幫助一個人,而是幫助到好幾個家庭。他說自己一個人的力量很小,他希望能夠透過愛盲樂團讓大眾知道,他們在音樂的天賦上面是不輸給別人的,視障並不是他們的阻礙,他也希望能讓更多的視障者能夠勇敢地站出來。

陳光輝說當初他們剛創團時其實內心有些擔心,因為不知道老師要教導他們什麼,也不知道他們的音樂風格要走什麼路線。盲人樂團其實很多,而以他們想要創造出不一樣的風格。最後他們選擇了中西樂器合併,中式樂器有二胡、古箏及中國笛,西洋樂器有貝斯、吉他以及鋼琴,創造出屬於他們自己的音樂。而在課程方面則是每週一、五為練習時間,練習內容包括節奏練習與樂器合奏。節奏練習是大家用身邊的物品打所演奏樂曲的節奏,像是以寶特瓶瓶蓋敲打瓶口、以手或是鑰匙打擊桌面等等。通常先由一個人開頭,其他人跟著打,有時團員還會頑皮地用咳嗽的聲音當作節奏。練習時老師會在安定的拍子中突然變速,考驗團員的反應能力。陳揚說這是在訓練團員的聽力及節奏的穩定性,可以讓頭腦更清晰,有助於接下來的樂曲練習。

點字樂譜少 取得不易

團員許清閔說在學習方面他們其實與一般人無異,而且他們若是練習一首曲子,是記一輩子的。但是最困難的一點是樂譜的取得,在台灣很少有人在翻譯點字樂譜,所以他們只能用聽的來學習樂曲,但是不一定是準確的,而且如果音樂是由多個樂器演奏的,更是難以去判斷是什麼音調。

陳光輝說他們至今已經演奏超過兩百首以上,曲目類型涵蓋廣泛,也曾和田馥甄、董運昌等藝人合作過。對於愛盲樂團的未來,他希望將來能夠有更多的表演機會,提升愛盲樂團知名度,激勵更多視障人士。許清閔表示愛盲樂團能夠走出台灣,讓世界認識臺灣音樂,讓本土音樂傳揚世界。


延伸閱讀

財團法人愛盲基金會

愛盲樂團

愛盲樂團FB



樂扶你「羽」我 殺出好球

$
0
0
【記者邱雅鈴、郭乃維/新北市報導】當你一覺醒來發現自己沒有了下半身,你會怎麼辦?臺北市身心障礙羽球運動協會助理教練張翔曦表示,「而他們卻能夠樂觀地面對這一切。」他微笑看著球場上的身障選手們,各個精神飽滿地揮動著球拍,回擊的同時發出中氣十足的吶喊。中華樂扶社會服務協會秘書長李明罡說,輪椅羽球主要能夠推廣得如此順利,不僅因具有刺激感,且重度肢障者也能參與。

         




成立初期 場地得來不易

臺北市身心障礙羽球運動協會在二○一○年,由樂扶協會成立,以推廣身心障礙者運動為出發點,理想是推動更多有關輪椅族的休閒復健運動。而輪椅羽毛球是特殊奧林匹克運動會單項賽目之一,除了可以培訓成選手外,還可達到休閒復健運動。

李明罡表示成立初期最大的困難就是場地,因為很多地方都不提供輪椅進出,說法是怕輪椅會刮傷地板,理事長朱豐璋為此奔波許久,終於找到了願意租借場地的學校。現每週六日一點至五點在二重國小,皆有場地可供身障朋友前來練習輪椅羽球,初學者有兩次免費體驗,超過兩次須一同分擔場地租借費。

輪椅羽球雙打畫面
輪椅羽球 節湊明快具刺激感

輪椅羽球的規則,除了考慮到身障者只能靠上肢出力,場地的距離減半之外,發球時腳必須放置到輪椅的腳踏墊上,不可著地,否則也算犯規,其餘的規則皆和羽球無異。患有小兒麻痺的林正祺,本身是輪椅網球選手,但網球多在室外常受限於天候因素,因此經常沒辦法固定打球。直到接觸到在室內的輪椅羽球,由於已摸透輪椅操控技巧,他進球場打羽球,移動自然不成問題,很快便上手,也因此愛上了輪椅羽球。

此外,選手林登堃在入會時本是學習輪椅舞蹈,後來因為輪椅羽球的刺激性,更具挑戰,打起來非常有成就感,讓他為之入迷,便開始熱衷於輪椅羽球,甚至參加過全國性的比賽。

養成習慣 運動自信又保健

林登堃說,「和一群熱愛運動的朋友在一起之後,從運動當中得到無法言喻的肯定感,我開始不在乎他人的異樣眼光,也比較有自信。」助教張翔曦說新陳代謝對於人體的保健十分重要,而運動流汗可以促進代謝,並且訓練肌耐力,也有助於肢障者的協調。

林正祺說,輪椅羽球對於睡眠也很有幫助,相較於沒有運動更容易入眠。「出來就對了,來運動就對了。」他認為行動不便完全沒有限制他的生活圈,只要自己願意走出來,處處都是陽光。

勇敢面對 走入人群

張翔曦本身非常熱愛羽球,但相較於一般教練,他更喜歡教導身障者輪椅羽球,他認為這是一件極具意義的事情。他說一開始教導身障朋友最困難的地方就是要如何坐著打羽球,在輪椅上的跑位、擊球點和站姿完全不同,所以他也親自坐輪椅,體驗在輪椅上要如何運用肢體擊球,更能身歷其境地體會身障者的感受。

在教導過程中最令他印象深刻的是,選手們的樂觀。選手們可以從自怨自艾的處境中走出來運動,並且走入人群,這是一件多麼需要勇氣的事情,更讓人敬佩,因此他常常叫身邊的朋友過來幫忙架球網、收球、撿球,一起體會這堂生命教育課程。

延伸閱讀

臺北市身心障礙羽球運動協會臉書

輪椅舞者林坤進 槌球、羽球難不倒

輪椅上殺球 身障男羽球了得



葛珞思少女劇團 用戲劇演出自我

$
0
0
【記者鍾岱君、李珮綺/高雄市報導】「葛珞思」是台灣第一支少女倡議劇團,由十五至十九歲有著不愉快生命經驗的少女組成,在勵馨基金會的長期陪伴下,透過戲劇治療,逐漸治癒受傷的心,從一開始的封閉、情緒風暴,到能勇敢地表達內心的感受、更懂得愛自己,甚至從受助者成為倡議者,今年七月她們到香港從事志願服務,透過戲劇表演說出自己的生命故事,倡導反暴力,為社會帶來正面影響力。

         


透過戲劇治療 鼓勵少女表達內心

勵馨基金會高雄分事務所從二○○九年開始,透過戲劇治療來協助曾經遭受創傷的青少女,葛珞思劇團於是成立。「葛珞思」取名自英文Girl’s,這些女孩都有不愉快的生命經驗,有的遭受不當體罰,或因家人疏於照顧,甚至遭受失去親人之痛,她們在因緣際會之下來到勵馨,一開始工作人員以教育或知識性課程的方式輔導少女,但發覺她們不太願意在團體中分享自己的經驗,更別說表達自己的想法。有了這樣的認知後,才開始思考與其正經地上課,倒不如讓女孩們藉由參與活動,說出自己內心的想法。

二○一○年開始,與戲劇治療工作者喬色分合作,她是勵馨基金會旗下的劇團光腳的愛麗絲的指導老師,也是舞台劇「陰道獨白」的導演。舉辦團體活動,藉由玩遊戲的方式拉近彼此的距離,並結合戲劇表演,引導女孩逐漸卸下心房、打開封閉的心,透過肢體動作講出自己的故事,吶喊出對自己殘忍的傷害、不公平的對待,訴說在無情大火中的孤立無援,抒發出對已故親人最深的思念。第一次的合作只是很單純地舉辦活動,並沒有設定這個團體要組成一個正式的劇團,或是發表成果。

喬色分導演指導葛珞思劇團成員(勵馨基金會高雄分事務所提供)
觀眾感動回饋 看到自己的價值

一直到二○一○年底,舉辦了第二梯次的戲劇團體活動,累積了一些經驗和成果,才決定要為這幾次的活動舉辦一個小型成果展。這次的活動,邀請了勵馨的工作人員,以及勵馨服務的婦女們一同來參與。特別的是,喬色分導演以一人一故事劇場(Playback Theatre)的方式來進行交流,一人一故事劇場是由台下的觀眾提供一段自身的經驗與故事,再由台上的演員將故事演出來,藉由分享傾訴與積極傾聽,而形成一個相互支持的力量。

第一次的嘗試相當成功,台下觀眾表示女孩們的演出深刻地表達出他們心裡的感受,讓他們非常感動,這些正面的回饋,給予女孩們莫大的信心,使她們更加相信自己的力量。在一次次的演出中,也發覺自己的潛力,看到不一樣的自己。劇團成員阿采,在加入葛珞思劇團之後,有了很大的進步,過去的她非常害羞內向,講話小聲到只有自己聽得見,在加入劇團之後,慢慢能表達自己的意見和想法,甚至能夠面對觀眾,在演出中講出一段獨白,找到自信後,也更加堅信自己能成為頂尖美髮師的夢想。

青年圓夢計畫 實現出國夢想

經過一系列的學習和嘗試之後,少女們在老師和工作人員的帶領之下,開始著手自己寫劇本、編排,說出自己的心聲也演出自己的故事,參與大大小小的表演活動和成果展。她們有一個夢想,希望能夠出國學習交流,透過戲劇演出的方式服務別人,分享自己的生命經驗和故事,也藉著這個機會拓展生命的視野。但是這個夢想一直沒有足夠的經費來源,勵馨的工作人員為了幫助她們完成夢想,也陸續接洽過幾個基金會,但皆因為不符合他們的宗旨等理由而被婉拒。

                葛珞思劇團於香港關注婦女性暴力協會的演出
                         (勵馨基金會高雄分事務所提供)

今年上半年,少女們在勵馨高雄分事務所工作人員的鼓勵下,主動向高雄市政府社會局申請青年圓夢計畫的補助,才有機會在今年七月份去香港,一圓出國服務演出的夢想。短短五天,完成了三場服務演出和旅遊,也與一些和勵馨友好的社福機構合作和交流,包括香港明愛培立中學、關愛之家、紫藤協會、母親的抉擇和關注女性暴力協會等。

受助者到倡議者 生命故事服務人

香港行的第一站,來到服務對象同樣為青少女的特殊中學。第一次面對兩、三百位觀眾的葛珞思團員們原本非常緊張,但演出之後獲得的回饋讓他們驚喜又感動。一位女學生說,在她們的演出中看到了自己類似的經歷,感同身受之餘,也很佩服她們站上舞台講出自己故事的勇氣。勵馨基金會高雄分事務所督導陳瑞芬說:「最感動的是,不再只透過我們為她們說一些話,而是靠自己站上舞台,為自己說話!」明愛培立中學的老師也分享,有些學生原本不太願意在學校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在看了她們的演出後,也願意去努力表達出來,對她們來說是很大的進步。

劇團成員雲在勵馨基金會雙月刊中說:「聽了大家的回饋,才發現自己的生命經驗是多麼寶貴、多麼重要!」香港的最後一場演出,是在關注女性暴力協會,演出結束後在場的人都哭了,淚水中有深刻的感動也有對少女們的疼惜,疼惜她們過去的遭遇,更感動她們透過戲劇,重新詮釋了自己的生命故事,勇敢地走出過去的陰霾。關注女性暴力協會中的一位志工回饋說,看了劇團成員晴天的演出,描述對已逝阿嬤深刻的思念,讓她為之動容,想起了自己和阿公濃厚的祖孫情感。最感動人心的演出,來自於最真誠的心,她們用戲劇表演中的表情、眼神、肢體動作,演出自己生命故事的張力,也引發其它有著類似生命經驗的觀眾們,最深層的共鳴。


延伸閱讀

財團法人勵馨社會福利事業基金會

葛珞思少女劇團--香港隨紀| Facebook

葛珞思的奇幻旅程-外交部NGO雙語網



身障瑜珈 「勇」不放棄

$
0
0
【記者邱雅鈴、郭乃維/新北市報導】緩慢的動作伸展搭配柔和的節奏,瑜珈對於現代人來說是種健身的有氧運動,身障瑜珈又較一般瑜珈更為和緩,身障者可透過肢體的延展來延緩退化的速度。中華勇者瑜伽服務協會在社區大學提供了身障瑜珈課程,擔任義工的賴瑞姝說,目前已有許多病友受惠,不僅改善了身體狀況,也較能面對生活中的困境。

         



身障瑜珈 坐著也能運動

中華勇者瑜珈服務協會理事長連欽發,本身也是小兒麻痺患者,對於身障者所遭受的不便有所體悟,所以根據自己學習瑜伽二十五年的經驗,一開始他舉辦了瑜珈靜坐協會,隨著參加的學員越來越多,於二○○六年成立「中華勇者瑜珈服務協會」。考慮到身障者不宜久站,他利用瑜珈來調整人體的骨盆、脊髓,研發了一系列課程供學員們每日鍛鍊。本身也是藥師的他認為平時保養比藥物控制更重要。

身障瑜珈除了比一般瑜珈和緩之外,其餘作法無異,因此仍能達到舒展的效果,適合下肢不方便的身障者。目前在永和、松山,皆有免費社區大學課程,可供身障者及復健人士報名參加。
      
                                        連欽發教導學員瑜珈動作,站立者為志工。

全方位瑜珈 照顧身心靈

課程一開始先靜坐冥想,沉澱心情,接著做基本的伸展動作,將骨頭關節調整正確的位置,再做一些較有難度的動作,配合呼吸調整快慢。苦受病痛折磨的病友們準確地做到老師要求的動作後,從中得到了自我肯定。

賴瑞姝說連欽發是一位全方位的老師,除了教導瑜珈,還會輔導學員心靈健康,他的話總能讓人醍醐灌頂、受益良多。連欽發常強調,「不管別人怎麼看,一個人最重要的就是要懂得寶貝自己。」每一次的上課更是學員們的交流時間,透過連欽發的心靈瑜珈,總能得到不同的啟發。

伸展就是保健

學瑜珈不能求快,透過一段時間的伸展,使得身段變得柔軟,才能做到以往較困難的姿勢,姿態上也更為柔美。母親患有失智且中風過的賴瑞姝擔任志工七年之餘,因緣際會認識了較一般瑜珈更和緩的勇者瑜珈,聽聞到許多身障者自從開始學習後,身體狀況比起從前大有進步,因此她便一邊當義工一邊讓母親在旁聽課學習。

賴瑞姝本身患有退化性關節炎,學習勇者瑜珈後身體比從前柔軟,膝蓋及關節處痠痛的情況也減少許多。而高齡八十一歲的賴母,透過瑜珈身體也不再那麼僵硬,甚至還能做到柔軟度較高的動作。

利用瑜珈 勇抗病魔

患有帕金森氏症的王秀珠在十一年前發病便開始學瑜珈,近年參加台大病友會發現,大多帕金森氏症患者得病的年限並不比她長,症狀卻更嚴重。最特別的是一開始她並無明顯感受到瑜珈的好處,得知患病時甚至覺得人生一片灰暗,然這十年一路走來她不間斷地練瑜珈,身心靈的狀況都得到了改善。

許多病友因為患病而走不出心理障礙,對自己的未來沒有期許和希望。王秀珠建議他們可以來學習瑜珈,透過舒展肢體、讓心靈得到平靜,對現實困境也較不易感到挫折、悲觀,更能勇敢面對病魔。


延伸閱讀

勇者瑜珈部落格

勇腳練瑜伽 身障者挑戰自我

公民新聞:勇者瑜珈





殘障桌球 球桌上揮出生命

$
0
0
【記者邱雅鈴、郭乃維/台北市報導】「上帝雖然關了我一扇門,卻讓我在球桌上找到另一扇窗。」患有小兒麻痺的施祝華,從小就不良於行,個性開朗的她卻不因此而氣餒,在殘障桌球上找到了信心,也曾參加過殘障亞運。台北市殘障桌球協會現任總教練李偉榮,義務性教導已七年,他鼓勵身障者,「受過傷的朋友,要勇敢走出來,才能知道運動的美好。」

         



正面力量 促成好手

台北市殘障桌球協會前身為「向陽桌球社」,一開始秉持著促進身障者出來運動的主旨,後更引起全國熱烈響應殘障桌球運動。從身心復健到自我肯定,從休閒走向競賽,社長劉明堂終於在一九九七年成立「台北市殘障桌球協會」,近年來也舉辦了不少殘障桌球比賽,是推動殘障運動的重要推手,也培訓出許多奧、亞運選手。

圖為殘障桌球協會成員在練習時間練球的樣子
現任理事長黃秀蓉透過獅子會募款及台北市政府也補助,租借了蘭州市場桌球室,週二及週四,七點到九點為固定練球時間,提供民眾參觀,一般民眾入會費為一千元,身心障礙者入會費則減半為五百元。每年七月第一個週末也提供體驗營,免費開放給想參加的學員。

愛心傳承 耐心教導

現任教練都是義務性教導,多由文化大學、臺北市立體育學院學長姐傳承給學弟妹。李偉榮在大學求學時經學長介紹接觸到此協會。教學至今,印象最深的是,有學員加入後為自己訂定目標,並且每天為此持之以恆努力著,他內心的感動無法言喻。

李偉榮覺得殘障桌球與一般桌球最大的不同在於,很多的球沒辦法處理得完滿。一開始教導最大的難點在於不知道他們受傷的地方在那裡,常人可以輕易做到的動作,卻無法要求他們也做到,例如腳程的移動,因為靠輪椅無法移動太快,因此必須降低標準。另外,他常用國外殘障運動好手來鼓勵學員,不要因為身障就認為自己做不到。他也累積許多教學經驗,透過與病友溝通的過程中調整教導方式。

只要努力 就有機會


曾擔任總幹事的曹雅慧,因幼年時發生意外造成右手永久性殘缺,大學時期因系隊接觸到了殘障桌球,體會到勝利的美好,從此迷上桌球。「原來我跟一般的選手打不一定會贏,但是在殘障桌球我卻能獲得不錯的成績。」入會已十年的她,甚至策畫過全國性的殘桌比賽。

她認為身障者可以找到自己喜歡的運動很重要,或許身體跟別人不一樣,但殘障運動面前大家都是平等的,只要努力就可以爭取到機會。她說:「不要怕跌到谷底,因為我知道谷底唯一的路是往上。」如果可能的話她希望自己可以打桌球到八十歲。

力爭上游 打破逆境

殘障桌球的計分規則各有不同,視不同的身體障礙來分級。施祝華雖為業餘選手,但曾多次奪下殘障亞運賽的獎牌,也曾在台灣舉行的世界殘障桌球錦標賽中,幫助中華隊拿下女子團體賽的銅牌。她說:「在球桌上獲得很多,從來不知道自己可以當運動員,甚至可以驕傲地說我打過世界盃。」對於打了二十餘年的她來說,能夠打贏一場球,是最快樂的事。

施祝華也說,台灣的殘障比賽風氣,不若國外盛行,到國外比賽幾乎都滿場,在台灣卻是乏人問津,許多選手都在為自己的理想努力,但是不一定能被看見,因此更需要政府的重視。她很幸運在桌球裡面,找到自己的價值,也認識了各地好手,是桌球讓她的視野更開放了。最後她呼籲病友們,「走出來,接觸球、接觸人,交個朋友也不錯。」如果因為自己害怕面對而躲在家裡,那麼家人也會跟著不快樂,她強調身障者一定要有個固定運動,流個汗,為日常生活做一個發洩,才能更積極面對人生。

延伸閱讀

臺中國際身障桌球公開賽臺中高工熱血登場

身障桌球賽 13國128好手較勁

台北市殘障桌球協會


箭不虛發 百步穿楊無障礙

$
0
0
【記者邱雅鈴、郭乃維/台北市報導】射箭這項運動,在動作電影片段裡顯得十分容易,甚至不足以為奇,實際上卻是一般人要花上大把工夫才能練就的技能,對於身障者來說更是難上加難。而林濟誠勇於挑戰自我,透過射箭所需的穩定性來培養自己的耐性及專注力,並且創立了「臺北市身心障礙射箭協會」,他鼓勵對射箭有愛好的身障者一同參加,走出陰霾。
     
       



穩定心靈 培養耐性的運動

射箭是一項靜態的運動,需要的是靜下心來瞄準、射擊。患有小兒麻痺症的林濟誠,因緣際會下結識了射箭教練徐瑞仁,啟發了他對射箭的熱情。他認為透過射箭,可以穩定心靈、減少浮躁,是一項兼具健身及訓練專注力的運動,並於二○○七年創立了「臺北市身心障礙射箭協會」,許多會員參加過帕拉林匹克運動會(簡稱殘障奧運)到世界各地進行比賽,林濟誠也曾在國內的殘障全國運動會名列前茅。

圖為身障學員練習射箭畫面。



目前會員人數約三十人,現任理事長為李明忠,強調只要對射箭有興趣皆可入會。由於射箭所需的場地較大,而且輪椅在草地上完全無法前進,創會一開始最大的困難即是場地。目前週一至週五,不限時段,協會地下室皆開放學員練習射箭。週六、日早上九點半至下午兩點在五股。

最大的對手就是自己

徐 瑞仁本身也是小兒麻痺患者,對射箭一直都有著極高的興趣,透過專業教練的教導成為選手,後找到與自己有相同愛好的林濟誠,便一同投身於射箭的世界,有許多 新進學員加入協會,紛紛詢問較資深的徐瑞仁,因此除了射箭的技術之外,他也研究了如何教授他人、參加講習,最後取得了國內外的教練執照。

教導二十餘年的徐瑞仁,教學經驗相當資深。很多人認為射箭很難,但他認為射箭最大的競爭對手就是自己,最重要的是專注力和穩定性,體力反而不是最大的問題,而一般人和身障者最大的差別就是體能方面,可透過訓練循序漸進增加肌耐力,透過一般健身器材即可達成。

自我突破 挑戰新目標

射箭雖然是靜態的活動,卻必須透過訓練肺活量、肌耐力,肩頸適當舒展才能拉好弓。林濟誠強調身體要柔軟才能延展,太過僵硬根本無法拉弓。資深學員陳姵柔也說:「對初學者來說最危險的就是不懂得用背肌的力量,徒用手的蠻力來拉弓,很容易受傷。」

徐瑞仁說射箭這條路要成為選手十分辛苦,必須挪出大量的時間練習,每個階段都有個瓶頸要突破,而且射箭比賽只有打雷、颱風來襲時,才會延賽。每個選手都需要有一個好的瞄準器,必須兼具耐磨、防震和防潑水的功能,即使下雨、起霧,也能夠毫無偏差地瞄準。

走出戶外 擁抱陽光不憂鬱

許多身障者下肢無法正常行走,上肢的運動就更重要了,才能夠延緩萎縮的速度,射箭對於各方面機能的訓練都不錯,又能夠接觸陽光。陳姵柔說:「只要出來運動,曬曬太陽,就不容易憂鬱,這對身障朋友是很棒的。」

身 障者最需要克服是的心理上的障礙,林濟誠透過射箭得到歸屬,呼籲身障者:「殘障人士最怕的就是把自己關起來,但是只要能夠走出來,就能敞開心胸。」徐瑞仁 認為看著一個對射箭一無所知的人,成為專業的選手,這就是他最大的收穫。他說:「只要對射箭有興趣,隨時可以來找我。」





延伸閱讀

身障複合弓女將蔡婉龍 射箭場上「無障礙」

身障無損身手 蔡婉龍練就神射功夫

身心障礙服務網 比賽項目射箭



政誌 改善人民新聞健忘症

$
0
0
【記者徐可容、鍾怡╱台北市報導】還記得今年九月發生了什麼事嗎?知道當時鬧得沸沸揚揚林益世案的 後續嗎?這些曾經在媒體佔了一半以上版面的新聞,當時受那麼多的關注,但時間一長大部份的人都會忘記當初的事件經過為何,甚至事後還要花時間去查明當初時 時刻刻在關注或發表意見的議題,以及它最後的結果是什麼,這就是公民健忘症。「政誌」的發想就是希望能讓民眾能對台灣各大議題有更多地瞭解,所發展出的台 灣專屬時間軸網站,目的在改善人民的新聞健忘症。

       


「政誌」 勿忘政治

「政誌」是由數位g0v.tw 台灣零時政府成 員共同經營,一開始由Jimmy發起這樣的概念,後來將網站在網路上發表之後,幾個月內參與人數增加,也使得涵蓋內容越來越豐富。從一人投入到後來,前前 後後有十八個網友在看到專案後自願共同編輯,參與者像是文字工作者 fumi miyabe、在環保局工作的pm5等人。又因為Jimmy將程式碼公布在一個程式製作系統上,叫做github,大家只要有任何意見,都可以自己修改程 式設計。

「政誌」網站主要經營者(由左到右依序為 fumi miyabe,pm5,stardogs,Jimmy)

Jimmy偶然在網路上注意到了美麗灣事件,是 一件發生在台灣台東縣的土地開發案爭議,當時台東縣政府以低廉價格將六公頃的杉原海岸出租給美麗灣渡假村,但開發一開始就迴避環評程序。當時Jimmy在 網路上看到關於此事件的相關網站,網站還做了一條精美的時間軸,但事後參閱其他相關網站卻發現這個時間軸是美麗灣渡假村自圓其說的版本,掩蓋了其他立場的 說法還有傷害土地的事實。受到此事件的刺激感到氣憤,Jimmy因此萌發自己做一個時間軸的想法。

時間軸為主 維基百科為輔

「政誌」一開始是以紐約時報開放的時間軸程式碼為基礎;而以維基百科(wikipedia)為資料來源,也是開放CC授權。目前紀載的都是台灣發生過的事件時,但不同於維基百科的地方在於,「政誌」不只將事件原委呈現出來,而是突出事件的發生時間,使用語法分析程式(Parser)的技術,找出文章的日期,再將日期與內容的位置對上。希望透過更清楚的事件呈現,民眾能看到是什麼時候,發生了怎麼樣的事情,不會因為時間久了而遺忘或者模糊焦點,讓公民不再健忘。

「政誌」的首頁。
以近期食安事件為例,經過調查發現台灣食品產業諸多廠商出現違法行為,引起社會輿論,大眾對食品安全問題普遍關注。一 般的讀者想瞭解這類型的新聞事件,能搭配發生時間的話,就更能將來龍去脈弄清楚。進入網站首頁,就能很清楚看到近期發生的事件,點擊標題後,網站就會以時 間軸的方式將事件呈現;若想找尋前些日子的事件也可以輸入關鍵字。網站還有將事件歸類成衛生、環境、人權、土地、司法、國安等,方便民眾做事件查詢。


所有事件都值得被記得 不該遺忘


創 辦者Jimmy等人表示,雖途中沒遇到什麼困難或危機,但網站會因為網路上許多網友互相激勵而不停地做新增、修正,就是為了使網站變得更好。而目前所做的 一些轉變就是,之前網站設定的主題主要是針對政府有做錯的事件,現在則變中立一點,各類事件都會在網站上呈現。另外,未來可能會新增訂閱這項功能,若民眾 對某事件很關心,像是想知道黃色小鴨走到哪,就可以訂閱這個條目,每當有新增事件,就會寄電子信件通知。


「政誌」以時間軸的方式將事件呈現。

現今新聞事件多,每天都有新的事件發生,旺中反核大埔農地洪仲丘虐死案等等。但當新的事件發生,舊的事件就開始被人遺忘,後來想要追蹤也很難。網站其一參與人stardogs說:「我希望有個網站以事件為主,能夠察看單個事件的發展,每當事件有新的變化,就能容易得知。」






延伸閱讀:

政誌 |勿忘政治

g0v.tw 台灣零時政府

政誌投影片介紹



揭露22K公司 勞工朋友跨出第一步

$
0
0
【記者徐可容、鍾怡╱台北市報導】台灣社會目前普遍呈現低薪的現象,近年來「22K」的話題也炒得沸沸揚揚。二OO九年政府為了衝高就業率,提出大專生企業實習計畫,希望透過政府補貼企業,讓參與的大學畢業生實領兩萬兩千元的月薪,但這個計畫這反而讓台灣雇主不願意用高薪聘請人才。為了抵制這樣的現象,電腦工程師-Abby創立「揭露22K」的網站,專門將那些只付兩萬兩千元的企業名稱曝光,曾被指名的連鎖茶飲店「紅太陽」,就把起薪從兩萬調整成兩萬八。

        


人民的聲音 志在改變社會

現 今許多年輕人剛從大學畢業,初出茅廬對職場的應對都很生疏,可能導致自己的權益被剝削了卻不知道,或無管道申訴,「揭露22k」發現了這個問題的嚴重性, 提供了民眾申訴與揭露的管道。「揭露22k」的創辦人Abby就在讀高中的時候,因為參加了學校的校刊與廣播社,學習到了幫助學生與老師相互溝通與傳遞想 法的技巧,後來發現這東西就是所謂的學運,他在學校學到的不只是知識面,更是學習到了如何爭取自己的權益。


「揭露22K」網站創辦人Abby。





藉著做學運的管道與入社會後從社會低層慢慢爬起來的過程,讓他對低薪問題特別有感觸,也讓Abby瞭解到一件事「要懂得爭取自己的權益,否則沒人會幫你爭取」。從底層工作,時薪工爬上來的Abby,現在是電腦工程師,但本身也有在做爭取性別權益的工作,還是性別不明關懷協會 Beyond Gender的主席,因此發現很多性別少數族群可能因為受到歧視或打壓,也碰到了許多低薪或者工作上的困境。當初萌發做「揭露22k」這網站的目的,就是為了將所有資料集中一起,喚醒企業主們應有的社會責任意識。

揭露22k 揭露企業的真面目


「揭 露22k」為一個揭露低薪工作職場現象的網站,把所有的低薪網站資料做成一個網站並加入一些開放資料像是求職網站的公開薪資等,方便民眾查看每家公司所給 予的薪水多寡,並將業界給予民眾薪資不合理的公司列出來,讓民眾為自己把關。其資料的搜集都採取手動式,而其中的資料來源主要有兩種方式,一種是來自人力 銀行,該公司所貼出來的最低薪資;第二種就是人民自己揭露,若民眾自己有發現其他不符合最低薪資的公司,或在求職過程中遭受到剝削,也可以寄信到「揭露 22k」的網站,也有相信該網站的人,直接把他的薪資單寄給揭露22k。
揭露22k網站頁面
其 中較為有名的案例為連鎖茶飲店「紅太陽」,紅太陽原本在人力銀行上以起薪19k到22k徵求設計師,薪水不是非常高,所要求人力的條件卻是十項全能,包括 要會Flash電腦動畫設計、網頁語法撰寫、數位攝影技巧等。在經過「揭露22k」網站、臉書粉絲團的披露後,紅太陽便直接將薪水從原本的22k條漲到 28k。這也是目前為止新聞唯一證實因為「揭 露22k」的22k芳名錄,而將薪水從22k調高至28k的案例。但也不是每個企業都像紅太陽一樣直接選擇調薪,有些公司反而會私下寫信表示要提告,說該 網站揭露不實資訊等,但也因為揭露22K所揭露的公司薪水都是該公司自己提出,或是薪資單上打出來的確切數字,因此到最後宣稱的提告也都無疾而終。

暫時關閉 第二版將於明年上架


但 隨著「揭露22k」的知名度提高,面臨的問題第一個就是人力無法負荷,由於網站的所有資料皆是手動輸入,每天民眾寄來的信也是幾百幾千封起跳,全靠自己手 動更新或審核信件變嚴重壓縮到了自己的工作時間。第二點就是,由該網站可見得在台灣22k是普遍受重視的現象,而政府似乎也未好好處理該議題,「揭露 22k」也因此變成民眾的一種宣泄窗口,透過這網站的喚醒,22k也變成常態性議題,廣受民眾討論,隨著議題的擴大,應該以更完善的網站界面讓民眾使用。

由於此網站架構還不甚完整,算是一個測試網站,但發現其所帶來的效應之大以及長期觀察下來民眾的熱烈討論使用,決定在今年十月將「揭露22k」該網站下線,並籌備在明年夏天上線第二版網站。基本上第二版是一個民間勞工局的案子,會與青年勞動九五聯盟,以及電子電機從業人員公會合 作的一個平台,其功能除了與第一版相同的揭露低薪外,還會新增一些處理當企業有違反勞基法、企業組違法或公關問題的功能,至於人力部分,考慮讓民眾直接上 傳資料,經過審核後直接顯示在網站上,新版網站會有更完整的後台,更多的人力,各個勞工平台的人皆會幫忙處理、審核資料,期望給予民眾一個更完善的網站。



延伸閱讀:

揭露22k FB

紅太陽新聞 

揭露22k相關新聞


Easy Button 簡單扣 扣住你我的生活

$
0
0
【記 者紀宛妤、卓玫均/台北市報導】有聽過第二顆鈕釦的故事嗎?這個文化源自於日本,傳說當女生在畢業典禮向男生索取校服上的第二顆鈕釦時,代表她喜歡對方, 假設男方願意交出自己的第二顆鈕釦,即代表願意和對方正式交往。鈕扣有這樣一個浪漫的小故事,然而,在生活的使用上,卻可能不盡理想,長者手指靈活度不 佳,扣扣子的動作對他們來說,可能要花費不少時間。




「簡單扣」不簡單

「簡 單扣」是由三位就讀台北科技大學工業設計研究所的研究生所設計,分別為唐偉翔、韓智淑及蔡博安。唐偉翔表示,當時他們正在籌畫參與國際競賽,各尋靈感之 際,他觀察到奶奶在縫製鈕扣時,因為扣子面積小,手指又不太靈活,因此很難找到施力點,不好使用,因此他將這個問題拋出來和另外兩位研究生一起討論,後來 決定以關懷的角度,將扣子改良,以此做為國際競賽的主題。

簡單扣榮獲紅點設計獎(中間三位為唐偉翔、韓智淑及蔡博安)




簡 單扣不同於傳統扣子的型態,在扣子邊緣的兩個端點分別有不同功能。一端凹形的設計,可以輔助大拇指能有好的施力點去推動扣子,另一端翹起與尖形的造型,可 以讓使用者在將扣子推過扣縫之後,能更輕易並準確地抓取,順利完成扣扣子的動作,由設計導引的弧度來減輕操作上的困難。所以它除了可以幫助高齡者,也讓小 孩能自行穿衣輕鬆扣扣子。

走向國際的簡單扣

簡單扣這項創新設計,是他們於二○一三年共同改良,並在同年角逐國際競賽,獲得紅點設計概念〈Red Dot Design Concept〉的肯定。「紅點」代表的是國際上卓越設計創新的公認標誌,獲得紅點獎,能向世界高度有效地傳達他們在設計和創新方面,具有領先的地位。

在台灣設計這一塊領域,或許還不被重視,參賽作品的報名費、機票、食宿等等支出需由參賽者自付,得獎後才得以向教育部申請獎金補助,他們卻坦然地表示,有設計單位給的獎狀作為認證,一切都值得。

有了想法 實作卻困難重重

由於簡單扣的設計偏向於概念,並沒有投入實作,僅有模型打樣,厚度跟大小也比較難單憑想像去測量,所以還沒有實品產出。但是其特別的造型設計,除了其功能,主要是想能藉此擺脫「輔具」這項標籤,以關懷作為出發點,融合通用與設計的巧思。

先前也曾經有廠商想生產簡單扣,當時他們卻還在申請專利的階段,廠商覺得設計內容還不盡完整,因此不了了之。唐偉翔及蔡博安表示,將來申請專利過了之後,會再尋找商家合作生產簡單扣,並在紅點設計博物館展出後落實推廣,希望這項貼心的設計能為更多人帶來生活上的便利。


延伸閱讀

紅點設計官方網站

輔具資源入口網

輔具小博士


身障學員 養出台灣第一實驗老鼠

$
0
0
【記者唐夢維、潘映寒/ 台北市報導】第一社會事業的實驗室老鼠養殖占台灣實驗室老鼠的百分之七十,養殖量是全台灣第一,承包台灣所有國家實驗性機構的老鼠養殖。第一社會事業隸屬 的第一社會福利基金會成立於一九八○年,致力於讓身心障礙者在熱忱專業的服務中,獲得尊重與成長,促進社會的平等融合。基金會在二○○七年時設立第一社會 事業,以直接雇用的方式,讓身障者在工作及薪資上都有保障。
身障學員與同事在國家實驗動物中心的合照(本照片由第一社會福利基金會提供)

特製輔具 成就台灣第一


第 一社會事業副理吳婉如表示在第一社會事業成立之前,他們帶著身障學員們到處做清潔打掃的工作,學員從雇主那邊領取的薪水比最低薪資還少,於是他們決定自己 成立部門,直接雇用身障學員,爭取各個公家機關的清潔標案,讓學員能夠在固定的地方工作,並領取在基本工資以上的薪水。最初第一社會事業以清潔起家,並尋 找更多適合身障學員的工作,發展出現在的第一清潔社會事業、實驗室老鼠養殖以及勞務的部分。

在 實驗室老鼠養殖的工作中,身障學員從事前置作業的工作,裝飼料、裝木屑、裝水灌,並經由輸送帶送往實驗室,由專業人員將不同品種的老鼠放入適合的飼料及飼 養盒裡。用過的飼養盒通過輸送帶送至外場,由身障學員刮除及清洗飼養盒上的糞便,再通過輸送帶繼續裝填木屑及飼料。工作時,除了身障學員外另外有中高齡、 二度就業等弱勢族群的員工搭配一起工作,擔任輔助的角色。以在國家實驗研究院國家實驗動物中心為例,實驗室老鼠養殖有十二位是第一的員工,其中有位八是身障學員,四位是中高齡或二度就業等一般人員。




吳 婉如說為了要讓身障學員準確地放進適當的飼料及木屑量,做了一些輔具,像是將正確的量製成一個勺子,學員只要將飼料或木屑裝滿一個勺子就能完成。在教導身 障學員時,最困難的部分就是他們的固著行為,他們會堅定某些行為,不容易改變,例如曾經有個男性學員本來是在做清潔以及摺疊毛巾的工作,轉入實驗室工作 後,依然會尋找布狀物體摺起來並進入女廁放置。要阻斷他們的固著行為,老師們使用增強來改變他們的行為。比如跟他說這是女廁不能進去,並在女廁門上貼上女 生的圖示,如果當天該學員都沒有進入女廁,就會給他一個印章,若是集滿印章,就可以得到他喜歡的東西。

回家當懲罰 身障學員愛惜工作

吳 婉如表示,對身障學員來說最艱難的就是他們的身體狀況,身障者身體老化的速度比一般人還要快,在一般人正值壯年的四十歲時,他們卻開始退化。有位身障學員 大中,智能障礙中度,但因對工作的認真與熱忱,讓他到哪裡都受歡迎。他非常用心做每一件事,還規劃收垃圾時的專屬推車,區隔好空間,垃圾跟資源回收能各歸 其類,在最短的時間內完成他應有的工作。但是在他三十七歲時,他變了,從擦桌子開始,在同一個地方不斷地擦,一直擦不到桌子的另一頭;原來掃得很乾淨的地 板,開始漏一區塊沒掃,他並不是偷懶,只因他開始退化了。

身 障學員在他們的工作上都很努力用心,對有些學員來說最大的處罰是當天不准工作,回家休息。吳婉如說部分學員的收入是家裡的重要經濟來源,有年邁的父母需要 照顧,有些還是丈夫及父親,所以他們都很珍惜現在的工作。在國家實驗動物中心裡,有三位身障學員工作已經超過五年了,動物中心還頒贈獎狀給他們,感謝他們 的辛勞。副站長張錦秀說她希望將來第一社會事業能服務更多的身心障礙者,並開拓更多的工作及服務據點,讓身障者都能夠有穩定的工作,讓更多人能認識並接受 身障者。

延伸閱讀

第一社會福利基金會

清潔社會事業 幫憨兒就業

第一社會事業 身障者就業燈塔


哲學星期五 對話弱勢議題

$
0
0
【記者張欣傑/新北採訪】每逢星期五的夜晚,結束忙錄的一週,總是想找間餐廳或電影院和三五好友放鬆一下,但在台北市紹興北街的慕哲咖啡館卻正聚集了一群民眾,討論著非主流媒體所聚焦的議題,例如探討貝多芬的音樂,以及近來年中國出版的問題,都是「哲學星期五」所關注的焦點,小小的咖啡館地下室,就這樣沸揚了起來。

「哲學星期五」成立於二○一○年八月十三日,名稱構思是來自於法國哲學家馬賽爾每週五下午在家中舉辦討論,規則是不能「引經據典」,避免造成別人的知識障礙。

這個活動的推動人正是輔仁大學哲學系助理教授沈清楷,當年在比利時留學回國後,他加入了青平台基金會並擔任會務總監,「哲學星期五」在當時只是個實驗性質的活動,而這個計畫並沒有資金協助,最初的構想很簡單的只是希望聚集一些對議題有興趣的人士,以最自然原始的聊天方式,一同討論非主流的議題,後來參予的人數增多,組織也逐漸有了規模,舉凡主持人、攝影、記錄、剪接、會計等工作全由十餘位志工負責,有的人本來只是聽眾的,後來也自願來幫忙,「哲學星期五」靠著這些志工自發性的援助下,漸進式的獨立成為一個固定的集會。

沈清楷說,哲學星期五不找政治人物來講,希望能讓更多的人一同來為弱勢發聲,
所以討論的主題也會避免是主流議題,以弱勢議題的角度切入。

談起如何決定每次討論的議題與策劃,沈清楷說,哲學星期五不找政治人物來講,希望能讓更多的人一同來為弱勢發聲,所以討論的主題也會避免是主流議題,以弱勢議題的角度切入,探討一些重要的人物或價值,在現代卻是被忽略遺忘的,例如談論中國統治下的宗教自由與公民權利,以及探討詩人與政治之間的關係,而因為自己本身擁有哲學的背景,希望能將一些哲學想像性的概念帶入討論當中,但為了避免過於學院化,會以最親和平述的方式讓參與討論的人都能夠了解,因為他強調高深的學問反而卻越虛假,模糊了議題的焦點。

特別的是,在每次演講活動開始前,主持人都會要求觀眾做簡短的自我介紹,剛開始參與人數較少時會讓每個人輪流講自己的想法,但隨著人數逐漸增多,每個人只能做十秒的自我介紹,沈清楷說,自我介紹目的是能夠讓講者了解聽眾的背景,也讓講者了解在場的人士是來自於不同的專長背景,而不是一群烏合之眾,藉此也可以抑制主講者過於高傲,才能讓活動是一場「論壇」,而非「演講」。

在每次演講活動開始前,主持人都會要求觀眾做簡短的自我介紹,
能夠讓講者了解聽眾的背景,了解在場的人士來自於不同的專長背景。
雖然討論的議題非主流,但有些議題還是會以不同的角度切入,並且緊扣時事,有些也會對執政者的政策提出質疑,例如探討多元成家以及有關死刑的議題,加上咖啡館是由民進黨立委,同時也是青平台董事的鄭麗君所經營,不免會讓人產生政治標籤,對此沈清楷倒是看的很開,他說被貼標籤是無法避免的,但鄭麗君只是免費提供場地舉辦活動,本身並不參與其中計畫與討論,而且做久了大家就會了解到,議題並非只能粗糙的分成藍綠,政治也已融入我們生活當中難以被分割,但「哲學星期五」只是想讓多元的論點得以拿出來被大家一起討論,從中並非企圖建構權威,而是讓問題經過每次的群體討論逐漸清晰化。
  
沈清楷說,在一些較偏遠的地區,每逢星期五晚上總是萬人空巷,為了增加當地人對於社會議題討論的關心,也為了增加「哲學星期五」的靈活性,目前在東華大學、雲科大都有不定期的哲學星期五或哲學『非』星期五活動,而在二○一三年在高雄、台中、台南以「獨立運作,相互合作」的模式與在地團體合作,讓活動更具靈活性、在地性。這份能量正悄悄的在醞釀,影響幾次極具意義的社會活動,例如在討論反媒體壟斷的議題時,邀請馮光遠、奉君山­來參予,他們除了在第一時間給予關注、聲援外,也邀請他們來「事後關心」,並向學生們­致敬。同時也邀請到林飛帆、陳為廷、洪崇晏三位學生與大家聊聊,讓經常被忽略的弱勢聲音被聽見,使得議題能夠以多元角度的觀點整理出脈絡,這一直是「哲學星期五」所堅持的初衷。
 

延伸閱讀

哲學星期五

哲學星期五:開拓咖啡沙龍裡的公民課

青平台:發現改變的力量

關鍵評論網 新科技編寫新聞故事

$
0
0
【記者張皓恩/新北市報導】二○一二年八月,鍾子偉與楊士範這兩位《關鍵評論網》(The News Lens,簡稱TNL)的催生人物,在餐廳裡談著台灣媒體的種種亂象,聊著專屬未來媒體的想像,內容交織晦暗與光明。這一連串關於媒體的「坐而言」,在不知是誰提起《赫芬頓郵報》(The Huffington Post)這個話題後,開啟了「起而行」的契機,一年後成為《關鍵評論網》的創業模型。如今,才短短幾個月,《關鍵》網站總流量接近一五○萬次,Facebook粉絲專頁也有將近八萬人按讚,成長迅速,

楊士範認為,篩選資訊的編輯,在網路時代顯得格外重要。

《赫芬頓郵報》是美國著名的網路原生媒體,提供新聞、時事評論、新聞整合等綜合性資訊。海量資訊是它的成功關鍵,它旗下擁有十幾位常駐專欄作家、三萬多位部落客、數百位專職記者,以及一萬兩千多名的公民記者,並與《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華爾街日報》、《今日美國》及美國廣播公司(NBC)、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英國廣播公司(BBC)、半島電視台等近一百五十家知名主流媒體簽約合作,每月可獲得兩百多萬條的稿件,確保資訊川流不息。這家網路原生媒體,在三到五年內迅速累積品牌知名度,並被美國線上(American Online)收購,流量早已與老牌新聞媒體《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並駕齊驅,躋身主流媒體之列。

網路時代 編輯的時代

受限於財力,《關鍵評論網》目前還無法提供原生新聞給網民,但如此一來,還算是網路原生媒體嗎?所謂的原生,以台灣的先例而言,不應該是如早已敗亡的《明日報》般,有自己的記者、原創新聞?曾在科技趨勢網站《CNET》與《商業周刊》長年擔任編輯的楊士範認為,雖說現階段的《關鍵評論網》仍無能力提供原生新聞,但它絕對是一個網路原生媒體,會有這種想法,那是因為一般人對編輯角色認知不清所致,而《關鍵評論網》正是一個能體現編輯價值的新媒體:為新聞進行整理、包裝,吸引讀者目光。因此,編輯必須確認新聞的正確性,包裝成讀者想看的形式,成為連接讀者的「橋樑」。楊士範說,例如之前的埃及政變,《關鍵評論網》就選擇以民主總統被軍方趕下台的論點切入,企圖激起同是身處在「民主」國家的台灣人民之共鳴與思考,而不是選擇會受到諸多國內外因素影響的油價來做討論。

「大多數的人都不了解編輯的工作內容,也不了解編輯的價值」。楊士範進一步指出,在媒體爆炸的年代,編輯擁有使用一切來源的權力,並不會因為選擇中央社的新聞,就不是原生媒體,「因為我們『選擇了』用這條新聞,這代表我們認同這個觀點與選擇」、「如果你認同The News Lens的新聞選擇,代表我們已經幫你過濾把關過了」、「在網路時代,編輯變得非常重要,因為讀者並不care你的source是什麼」。

但這並不代表《關鍵評論網》否決發展原生新聞的可能性。楊士範表示,「《商業周刊》可以花一整年的時間,讓一個記者就只採訪一個專題故事……,在撐起一個新媒體的前提下,必須先追求速度和量,等實力壯大後再來做相同的事情。」




傳統養分 茁壯新媒

草創階段,除了錢和人,是問題外,楊士範等人也面臨版面的問題。「許多人都說網路沒有版面限制,事實上,網路有很大的版面限制」。楊士範說,在網路時代,每個人的載具解析度都不同,你得犧牲到什麼程度,都需做非常大的取捨。「表格做太大,無法在一個螢幕內看完;做太小,又看不到」。這也是傳統紙本編輯的盲點,即使許多技能可沿用至數位時代,但談到如何讓讀者更好閱讀、標題的下法等方面,仍是得重新適應,「紙本可額外有副標題、小標題,甚至以圖表去呈現內容;但在網路環境,卻只憑大標題吸引讀者點擊。」

就像許多從事新媒體產業的人,楊士範本人也是一個對新科技十分著迷的「技術狂」,但他自認受舊媒體的影響很深,「我們跟別人最大的不一樣在於,我們是一個新舊混合的媒體,用的是新媒體的技術、架構,卻用的是傳統媒體『說故事』的思維。」

在網路發達的今日,楊士範也預言,媒體業會進入一波整併期,如同早期台灣電信業群雄並起,如今只剩電信四雄與少數規模較小的電信公司,他期望《關鍵憑》成為壯大的一方或是一個值得待價而沽的媒體;而整併後,網媒收不到錢的情形可望改觀。他說,媒體若能同時供給影音、圖片、文字等整合性資訊,就有機會提供多元的收費方式,提供不同的費率供消費者選擇。
     

延伸閱讀

前華盛頓郵報總編輯加入「The News Lens關鍵評論網」擔任董事

Viewing all 875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