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生命力新聞
Viewing all 875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文山社 高品質毛筆突破夕陽產業

$
0
0
【記者徐千雯、林冠瑩/新北市報導】位於新北市三重區,有一間名為「文山社」的毛筆工坊,老闆陳耀文以精湛和純熟的手藝,製作出一支支品質精良的毛筆。投入毛筆產業幾十年的他,不僅四處尋找毛料,更花許多時間看字帖、畫冊,研究不同字體用筆的重點,也因此有與藝術家接觸的機會,從而培養出職業的樂趣。現在更致力於推廣毛筆,希望能讓更多人了解、認識毛筆。

        




毛筆堆中成長 喜與藝術家接觸

陳耀文表示,文山社是由父親創立的,從小在這個環境中長大,常常需要幫忙,當然就熟能生巧,於是長大後就漸漸地從幫忙的工作,轉變成職業。他說,因為父親較早去世,製作毛筆的方式幾乎是跟大哥學的,而自己全心投入製作毛筆的行業是在退伍之後,那時因為有生活壓力,必須要獨立、賺錢,所以不得不認真做。

陳耀文說,他從開始到現在都是以非常快樂的心情去從事這個行業,雖然小時候曾經羨慕過其他小朋友可以出去玩耍,自己卻要在家裡幫忙做毛筆,但是卻沒有大力反彈過,長大後也發現,這個行業可以接觸到很多的藝術家,「讓我有一個非常大的動力」,他說:「我一直很珍惜這個行業。」跟藝術家在一起他感到很快樂,可以受到他們的藝術薰陶,所以一直到現在陳耀文都沒有感受過職業倦怠。

樂觀性格 不把困難當作困難


「我不是一個很有所求的人,我只希望能過得快樂。」陳耀文說。也因為慾望較少,不會有想要賺大錢的野心,遇到的困難就比較少,再加上天性樂觀,不會把困難當成是困難。不過對於毛料有時候取得較不容易,陳耀文覺得很困擾,由於毛料主要使用動物性毛料居多,例如狼毫的毛料取自黃鼠狼、羊毫則使用白山羊毛等,而中國有很多生產毛料的地方,因此原料主要是從中國進口,但現在中國的毛料一直漲價,有時漲得很快,若要向客戶要求漲價,會因為是長期配合的老客戶,所以都狠不下心。

陳耀文說,早期文山社是高檔和低檔的毛筆種類都做,有任何訂單都會去接,但是慢慢地因為中小學生的書法課取消,又加上引進中國以半機器製作的大量便宜貨品,造成傳統的手工製作根本無法與其競爭,只好決定走比較高檔的路線,也就是製作品質相對較高且耐用的產品。著眼於藝術方面,美術系、藝術家等專業的書畫家,對於毛筆的品質較為講究,所以就有了為他們訂製各自獨創風格毛筆的服務。另外,談到毛筆產業沒落,陳耀文表示,由於文山社是以製作較高級路線的毛筆為主,主要的供應對象是專業的書畫家,因此受到的波及不大,反而能走出自己的一條路。
文山社毛筆陳耀文為毛筆刻字時的專注神情。
開設展覽課程 推廣毛筆
陳耀文表示,文山社在教育方面也非常注重,希望能透過展覽讓大家了解毛筆演化的過程,也會將自己從世界各地蒐集來的不同毛料,製成毛筆,並請書畫家在他們的作品中使用,讓來參觀的人可以發現,不同材質的毛筆所表現出來的不同效果,不僅對於藝術創作上有幫助,也能讓毛筆跟大家更親近一點。

另外,陳耀文也有免費課程的安排,從毛筆的毛料開始、親自示範毛筆製作過程,一直到毛筆的保養,都有詳盡的介紹。中正紀念堂文物鑑賞班的文麗麗表示,班上的同學對於傳統工藝、藝術都非常有興趣,常常到處參加讀書會、講座等,在這次陳耀文老闆的毛筆文化講座後,她認為除了對於毛筆有更多的認識外,也覺得書法是台灣的文藝薪傳,有助於心中「美」的養成,希望能透過了解這個產業來以古貫今,並能在後代繼續傳承下去。

毛筆傳承 拓展藝術用途

在傳承的方面,陳耀文感嘆現在年輕人對於這種傳統產業較無興趣,但是目前對兒子加強訓練中,希望能慢慢培養他的興趣,也有讓他陸續接一些案子磨練,未來將繼續把文山社傳接下去。和陳耀文結婚三十二年的老闆娘也說,在遇見陳耀文之前對於毛筆沒有什麼了解,但是自己也很喜歡看畫展,對藝術方面也有興趣,因此很支持老闆對毛筆產業的堅持,非常願意協助他傳承這項技藝。

此外,陳耀文認為毛筆創新的模式越多越好,他從古書中了解到,每個朝代都有稀奇古怪的毛筆一直流傳於後代,所以他也希望能夠去發現新的元素,製作各種不同風格的毛筆。他曾經嘗試以小酒瓶頸為筆桿,並構想將墨汁裝入筆桿內,再以導管與筆毛相通,除此之外,還有做過很軟的毛筆,甚至還有分別用草、竹子、竹葉做的等等各式各樣的毛筆。他說:「希望未來能夠再嘗試各種不同特別的毛筆,讓藝術界的朋友能夠去體驗看看不同的創作模式。」這種快樂是成就感的快樂,而不是那種賺很多錢的快樂,能夠更加大藝術家們創作的空間,是陳耀文所期待的。


延伸閱讀:

文山社毛筆

陳耀文的毛筆天地

毛筆產業凋零 國粹恐消逝




人道飼養不壓迫 有機農法來養雞

$
0
0
【記者黃怡榕、施辰儒/台北市報導】隨著大眾逐漸開始了解到環境保育的重要性,推廣有機的概念也越來越盛行,多數人開始種植有機蔬菜,但你有想過用有機的方式來養雞嗎?亞洲植產投入有機畜產,以有機的農作物作為飼料,擴大雞隻的活動範圍,不只讓牠們活得健康自在,也能讓消費者吃到無污染的食物。

         




需求減少風氣改變 草皮轉型有機

一九九二年亞洲植產正式成立,當時台灣剛開始發展高爾夫球場,草皮需求量大,原本從事電子業的黃建成從國外引進技術,種植不同類型的草皮,經過多年的營運後,一方面因為種植的人越來越多,而草皮大多使用傳統農法,噴灑大量農藥以及化學肥料;另一方面隨著社會風氣的轉變,大眾在飲食上開始會選擇無毒的食物,黃建成夫婦將亞洲植產轉型,在能力範圍之內往有機邁進,女主人江文幼說:「如果我們朝著友善大地、可以改變生態環境這一塊來做的話,那我們應該把草皮的量減少,把有機的面積擴大。」

起初他們想從有機蔬菜著手,卻發現市面上的肥料雖然符合政府標準,但是雞糞中的含鋅量高,對人體可能會造成不好的影響,經過中央畜產會的建議,他們決定以自己做有機畜產的方式來取得最天然的肥料。黃建成夫婦到日本的農場引進有效維生菌,不但減少雞舍的惡臭,也能讓雞隻活得更健康;有機蔬菜的部份則參加有機產銷班,參觀國內一百家以上的農場,向前輩學習技術。

以放牧的方式飼養,讓雞隻可以自由的四處活動
以有機自然農法 形成循環再利用

亞洲植產將有機分為三個部份:有機蔬菜、有機鮮有雞以及有機鮮有蛋。有機蔬菜種類眾多,包含高麗菜、芥菜、蒜苗、大頭菜等等;鮮有雞的品種大多為黑羽土雞,鮮有蛋的品種則是法國伊莎蛋雞,將美國進口的有機黃豆和嘉義十甲有機農場的有機玉米磨成粉後作為主要飼料,不只在雞舍中提供睡覺用的雞架和產蛋用的產蛋箱,更將雞舍外寬闊的草地鋪上粗糠,讓雞隻可以在舒適的環境中自由進出,不會因為空間狹小而互相攻擊、感染疾病,也堅持不施打抗生素,因此與一般傳統的養殖方式相比,雞隻的數量落差很大,成本也相對提高。

目前是轉作有機畜產的第六年,以兩甲左右的地來做有機,草皮則保留二十幾甲的土地持續種植,供應公共工程以及私人花園使用。蛋雞大約有四千隻,土雞有六百隻,每一隻雞出售後,亞洲植產將留下的雞糞變成有機蔬菜的肥料,採收蔬菜時再將賣相不佳的部份回歸到雞隻的飼料中,建立良好的循環模式。

未來增加屠宰場 處理過程自己來
二○一二年亞洲植產取得中央畜產會認證,成為繼巨農之後全國第二家獲得有機畜產認證的農場,即使在外觀和口感上鮮有雞和鮮有蛋與市面上的商品沒有太大差別,但可以確定的是有機自然農法用更人道的方式養殖雞隻品也不會殘留任何的化學成分,消費者也能夠吃得更安心、更健康。目前亞洲植產以有機食品專賣店和進駐百貨公司的生鮮超市city’super作為販售通路,未來將成立自己的有機屠宰場,從養殖、屠宰到包裝都能夠自己完成,嚴格把關每個處理步驟,讓有機畜產能夠不經過任何汙染的送到消費者手中。


延伸閱讀

亞洲植產股份有限公司

財團法人中央畜產會

十甲有機農場粉絲專頁



李昌珍 用藝術說慰安婦的故事

$
0
0
【記者鍾岱君、李珮綺/台北市報導】牆上掛著一個個寫著日文名字的名牌,進到狹小的房間,只有一張木板床、一件日本和服和一條白色毛巾。在「慰安婦‧招募」國際人權特展中,藝術家李昌珍根據史實文獻,重現「慰安所」的真實樣貌,希望大眾正視慰安婦議題不只是歷史課本的一章,應該記取歷史教訓,避免重蹈覆轍。

       




李昌珍與慰安婦歷史的相遇

婦女救援基金會(婦援會)一九八七年成立,致力於關心受到性別暴力壓迫及被忽略的弱勢婦幼,並幫助他們自立自主,提升婦幼人權。婦援會於一九九二年開始關注慰安婦議題,本次特地在十二月十日「國際人權日」,邀請到韓裔美籍藝術家李昌珍,來台展出「慰安婦‧招募」系列作品,她親自走訪七個國家,訪問多位慰安婦倖存者和一位前日本軍人,揭開慰安婦歷史的面紗,她的其餘作品多包含對當代各種不同文化和社會議題的關注,例如:身分認同、性別、全球化、國族主義、人口販運和宗教等議題。

女性人權特展 慰安所場景重現
李昌珍會注意到慰安婦這個議題,是源自二〇〇七年美國國會眾議院發表第一二一號決議文,譴責日本在二戰期間強徵亞洲其他國家婦女充當日軍「慰安婦」,並且有三名慰安婦倖存者到美國證言,其中有兩名是韓國人,一名是荷蘭人,雖然她在韓國已聽聞過慰安婦的歷史,但讓她驚訝的是歐洲婦女也在其中,為了更深入了解慰安婦的故事,她參考許多書籍,不過英文書提及慰安婦的非常少,最後她決定親自採訪慰安婦倖存者,造訪韓國、台灣、中國、日本、印尼、菲律賓和澳洲等七個國家。

她透過四種類型的作品,呈現慰安婦的歷史故事,分別為仿看板廣告輸出、媒體影像裝置、「慰安所」重現和台灣公共藝術。仿看板廣告輸出利用海報或印刷物的方式,將「慰安婦‧招募」的廣告在公共場所展出,例如:將黃金色葉子圍繞慰安婦倖存者的黑白肖像,向她們揭露史實的精神致敬;媒體影像裝置放映是李昌珍走訪七個國家,訪問韓國、荷蘭、台灣、中國、菲律賓、印尼的慰安婦倖存者以及一位前日本軍人的影片,透過他們的影像與聲音,告訴人們這段歷史;「慰安所」的重現是根據歷史文獻資料,將展場部分佈置成慰安所的樣貌;台灣公共藝術的部分透過在捷運站等公開場合張貼「慰安婦‧招募」的海報或文宣,讓更多人看到並關心這個議題。

慰安婦阿嬤「說」出自己的故事

一般人對慰安婦的了解並不多,李昌珍將她與慰安婦阿嬤們訪談的影片,以阿嬤們演唱自己喜歡的各國民謠為背景音樂,用女性的故事和聲音,去交代整個歷史事件的脈絡。她們多是被綁架或拐騙,被強迫為日軍提供性服務,每天要承受數十甚至百名男性身心上的折磨,遭受不人道的待遇;而在日本撤退後,返回故鄉的阿嬤們,還必須面對別人異樣的眼光,指責她們帶著不潔的身體回來,除了心靈的打擊外,對身體的傷害也非常大,很多阿嬤因此不能生育,在接下來的婚姻中備受壓迫。

重現慰安所內的塌塌米以及和服

而在影片中,除了訪問慰安婦倖存者,最讓李昌珍印象深刻的是訪問到前日本軍人金子安次,她說:「我在書上讀到的都印證了。」金子安次做為一位曾經前往慰安所的軍人,親口說出慰安所內慰安婦的接客情況:「女人穿著日本和服,就那樣坐著,男人進來,一個接著一個,一次大概十到十五分鐘,每天必須接客五十到一百名士兵,沒有擁抱,沒有親吻,我們沒有多餘的時間做這種事。」以慰安婦歷史中加害人的角度,他說他唯一的希望是,不要重複發生日本的行為,也希望戰爭不要再發生。因為他的坦白除了讓李昌珍感到衝擊,也讓她更堅信慰安婦歷史公開的必要。

這樣影音的呈現方式,成功地吸引民眾的注意。看展的民眾唐小姐說,最讓她震撼的是影片的部分,因為是以第一人稱的口吻去說這個故事,而且除了從被害者的角度之外,更從「加害者」角度去說這件事情,是一個不偏頗的呈現。她表示在看完這個特展後覺得心情很沉重,她也因為一直有在關注女性和慰安婦議題,對於慰安婦議題有自己的見解,她說:「慰安婦是不可改變的歷史,但重要的是現代人要怎樣去對這段歷史有正面的幫助。」

慰安婦倖存者的影像投影
慰安婦不是恥辱 應是歷史的記憶
慰安婦議題在亞洲似乎是比較禁忌的話題,在歐美地區則是少有人關心。李昌珍說,日本人即使知道這段歷史,也不願承認,因為想保有對自己國家的尊敬;其他亞洲國家則將慰安婦歷史視為一種「恥辱」,不願讓這個議題浮出檯面,甚至刻意隱藏。

因此,各國在慰安婦歷史教育方面,大多由民間帶起。她說,韓國有一個分享之家,是韓國的慰安婦倖存者一起生活的地方,她曾經造訪,看到許多男大學生在那裏做志工,陪伴阿嬤、跟她們聊天,她認為韓國人關注慰安婦議題的人比較多,也因此在幫助慰安婦阿嬤募款時可以獲得比較多資源,相反地,在菲律賓就因為關注的人較少,資源也相對不足。

雖然每個存在慰安婦倖存者的國家,都有持續為慰安婦議題努力的人,但難免會有不友善的聲音,李昌珍提到,她在日本放映採訪拍攝的影片,就有位日本老人來現場兩次,表達不希望慰安婦議題反覆被提起。也有台灣人在看過她的影片後,才知道慰安婦不只在台灣,在其他國家也存在,她希望透過這樣藝術的形式,吸引更多人關心並深入了解慰安婦的歷史。

韓裔美籍藝術家李昌珍於婦女救援基金會
人們對慰安婦常有不正確的印象,李昌珍希望可以改變人們對慰安婦倖存者的觀點,她們能夠說出自己的遭遇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這也是為什麼在第二次世界大戰過去數十年,才有慰安婦倖存者願意出面指控日本政府的行為,所以我們更應該歌頌阿嬤們的勇氣。李昌珍尤其希望讓現在年輕人了解慰安婦歷史,因為慰安婦議題牽涉的是現在都還存在的國際人權問題,年輕人可以透過歷史經驗,保護每個人的未來。

認識慰安婦歷史 避免重蹈覆轍

婦援會專員鄭靚勤說,會特地來看展的大多是年輕人或藝術家,也會有住附近的老人順路前來,她在展場曾遇到一位阿公,他雖然覺得慰安婦很可憐,但是認為有一些人可能是有拿錢的,「很多老一輩的人會認為慰安婦是有償的,她們都拿錢了我們為什麼還要幫她們說話?」但是再繼續聊下去,他發現阿公其實知道慰安婦是被強迫、沒有選擇的,「只是不同年齡層的人會用不同語言、不同的表達方式去解釋這段歷史。」她覺得在展場和各種各樣不同的人對話,可以獲得不一樣的回饋,並讓更多人認識慰安婦的歷史。

「Just talk about it!」李昌珍說,要讓大家關心這個議題,就是要說出來讓人看見。婦援會希望透過藝術這種比較輕鬆、親近的方式,讓民眾體會慰安婦不只是歷史的一部分,更是每一位慰安婦阿嬤的生命故事。阿嬤們讓大家看見生命的勇敢與韌性,李昌珍希望可以讓更多人知道,並給予慰安婦倖存者應有的尊敬。

記憶滋味 廢棄木材化身造型板凳

$
0
0
【記者徐千雯、林冠瑩/新北市報導】以「記憶的滋味」餅乾造型板凳獲得二○一○年台灣工藝競賽首獎的吳宜紋,目前以自創品牌「even」成立一人工作室,以均衡的概念、天然的材料製做產品,不論是構想、取材、製作等,全都由她一手包辦。即便成本較高,她仍堅持以手工,以及廢棄的木料,製作出獨一無二的產品。而她所製作的產品都有其背後的涵義,除了關心自然外,還有一份童趣在,並講求實用性,更有著「完成一件作品就種一棵樹」回饋自然的承諾。

       




人和樹木記憶的滋味  餅乾表童趣


台北教育大學藝術與造型設計研究所畢業的吳宜紋,於二○一○年台灣工藝競賽以「記憶的滋味」趣味餅乾造型板凳,獲得創新設計組的首獎。「台灣工藝競賽」是台灣工藝界有如奧斯卡級的工藝競賽,對於作品形式或技巧等都有很高的評選基準,分為「傳統工藝組」及「創新設計組」二組。吳宜紋說,做這個椅子其實是突發奇想,因為一開始都是用回收的檜木製作,刨開這些舊木料之後覺得顏色很像麵粉烤過的顏色,所以就聯想到做一個餅乾造型的板凳。

吳宜紋正在磨餅乾板凳的表面使其變得光滑
吳宜紋說,每棵樹木的年輪都長得不一樣,因為每棵樹的生長環境、生長過程的經歷都不一樣,而這些都會影響年輪顏色的深淺跟寬度,年輪就因此成為了樹木生長的紀錄。樹木被砍下來做成傢俱後,身上就會有些釘孔、卡榫或是油漆等,這些都是它被使用的紀錄,而被使用的過程又和人類息息相關。人類刻在樹木身上的痕跡,再加上樹木生長時有的紀錄,吳宜紋認為人的記憶和年輪互相交成,有很多故事累積在裡面,所以才把這個餅乾取叫「記憶的滋味」,這也成為了她創作的依據。另外,她希望自己的作品帶有童趣,能以外觀吸引到別人的目光,再讓別人注意到作品想要表達的故事或理念,所以會先有一個主要的理念再去想作品的造型。

取自「2010工藝之夢」特展網頁
回收廢棄樹木  作品皆獨特且實用
吳宜紋說,在當學生時需要創作,為了省錢,就會去撿別人不要的木頭,但後來因為創作需要大量的木頭,只好再另尋通路,發現有專門賣廢棄木頭的舊料行,常會有別人蓋房子或做家具所使用之較高級的材料。不過,即便是舊料,因為要加上舊料行的人工處理費,其實不比買新的木材便宜,依然是很大的負擔。
但是偶爾透過朋友知道有哪些地方正在拆房子,或是哪裡有丟棄的舊木頭,吳宜紋就會自己去拆、去載,不過處理起來就會比較麻煩,例如門框或窗框,上面會有些五金、殘留的金屬,搬運回來還要再一個一個仔細地檢查,之後還要裁切或刨破,整理成可以使用的樣子。其中,拆舊木頭是比較破壞性的工作,但又不能完全性地破壞,所以就要很小心地做拆解的工作,不然材料就會損傷。吳宜紋說,自己去搬運和處理木頭比去舊料行購買還要省錢,但卻要耗費更多的時間。同是台北教育大學的學長莊碩嘉表示,女生做木工真的比較辛苦,要自己搬運又大又重的木頭,還要將它們一一切割,真的是很不容易。

然而每次去拆房子取材所得到的木頭種類和顏色都不太一樣,所以吳宜紋都會先去看有什麼樣的材料,再回來做創作的發想,因此每一件作品的創作數量都沒有很多,無法量產。吳宜紋表示,自己很喜歡用木頭做一些比較實用的東西,例如傢俱,可以讓人使用,比起純粹的藝術,會更為開心,也能使人們或家人更理解自己的理念。

一人獨立製作  創作速度較不穩定
目前在訂單方面是穩定的,主要是網路以及從展覽上看到她作品的人,但因為作品全都是吳宜紋自己一人手工製作,速度比較慢,常會無法準時交貨,因此收入較不穩定。她說,一個人製作木工,面臨人力不足,常常還會被一些瑣事牽絆,沒有辦法像一台機器一直不斷地生產且快速,因此在接受訂單前她會事先跟客戶溝通,通常是願意等的客戶才會買。吳宜紋表示,如果可以解決生產的問題,可以快速交出訂單,就會有收入,但是因為創作的速度慢,無法做出新的作品,她說:「因為買機器還有貸款,現在還有點負債,其實生活是滿辛苦的。」

吳宜紋說,希望有朝一日,等到工作室的的營運上軌道後,有盈餘的話就會請幫手或員工,也想要找到合適的廠商合作。不過現在她使用的材料是台灣檜木,屬於比較軟的材質,如果使用機器處理的話會產生很多毛邊,成品的質感會有差別,若要解決這個問題勢必又需要大量的人力,因此未來如果要用機器製做的話,可能就要換另一種材料或是另一種設計,這都是需要再加以衡量的問題。

另外,手工製作成本高,吳宜紋也坦承其實很少人會花好幾萬塊去買小櫃子、椅子等,但是如果客人可以理解手工創作,以及製作過程耗費的時間及心力,就能互相達成共識,完成交易。

不急於量產  並重視對自然的回饋


對於未來的發展,吳宜紋表示,其實目前的訂單是足夠的,會先將手邊未完成的訂單處理掉,暫時不接訂單。雖然過得辛苦,一人製作速度緩慢,但是吳宜紋堅決寧缺勿濫,未來會慢慢尋找合適的廠商、合適的人或是工作室來幫忙製作。

吳宜紋說:「我做完一件作品就會種一棵樹。」她認為種樹這件事情是一個回饋的概念,人類從環境拿取很多東西,放回去的只是一點點,雖然看起來好像沒什麼作用,但是這個舉動背後的意義更大,因此會慢慢地繼續完成她對自然的承諾。前來工作室參觀的林小姐說,吳宜紋不只為自己的未來努力,還回收再利用廢棄的樹木,讓它們有了新的生命,回饋於大自然,為環境盡了一份心,這樣的做法是非常值得敬佩的。


延伸閱讀

even吳宜紋 回收木創作 部落格

even 官方網站

木平台



陳振芳香舖 致力「振香」與創新

$
0
0
【記者徐千雯、林冠瑩/台北市報導】自古以來燒香拜佛一直是台灣人很重要的習俗,但是對於「香」卻沒有太多的了解,這樣的一個傳統產業,面對時代潮流的變化,該如何保存其傳統價值,又能符合大眾的需求呢?在台北市有一間製香的百年老店,由第三代老闆陳盈州經營,保持傳統製程,研發新元素並創新製作健康和環保的好香,並且希望能透過「振香運動」,以提升現代人對於香的人文素養。
陳振芳香鋪創立於一九○一年,創始人為陳塗先生,第二代經營人陳金墇先生接手後開創出一片繁榮景象,最鼎盛時期製香師傅多達十幾人,現由第三代陳盈州先生接手,持續創新製作環保且健康的香。

       




由被動轉為主動 人生轉捩點

從小在製香的環境中生長,小時候的陳盈州其實很討厭香,他說:「以前製香的環境沒有像現在這麼乾淨」,幫忙包裝的時候總是會弄得全身都是落塵,覺得很髒。但是慢慢地到了高中、大學後,才開始了解這個產業,漸漸地發現其實製香沒有像外界想得這麼簡單。

陳振芳香鋪第三代繼承人陳盈州與店內香品的合照
真正接手時是在十五年前,當時的陳盈州三十五歲,他坦白地表示其實在四十歲前時,只是為了達成父親的期待才傳接香舖,對於製香還是會有埋怨,但在他四十歲那年,生了一場大病,成為他人生的轉捩點。因為生病無法做粗活,怕會因吸入過多的香灰而更加嚴重,認識兩個有中醫背景的師傅提點了他,給他日後轉型方向的建議,要他好好趁這個機會多閱讀。當時的陳盈州也正因為知識方面的不足,沒有機會跟基礎去做新開發,於是利用那段生病的時間,不斷且大量地閱讀原料調味的相關書籍,以及阿公留下的資料和陳氏香譜,思考香道的內涵,在那時才真正感受到對這個產業的興趣,從而開始全心投入。

香的製作過程嚴謹 卻多不良產品

線香有分成香腳跟香肉的部份,首先會將香腳的四分之三部份沾上清水,而後將粘粉沾上沾水的香腳,是為了使香料能附著上香腳。接著是把香料與香支進行均勻裹粉的內腹動作,最後,再進行一次裹粉動作,做線香最後的修整。

關於香的知識,陳盈州認為對自己來說是一種養成教育,過去,開著車,陪父親去中南部等四處購買原材料,父親經驗深厚,對材料的品質又很要求,總是堅持凌晨就出發挑選製作竹枝所需要的竹子,回程時,其他採購者才姍姍來遲。父親也常常直接把材料選購好放在他的面前,但是都不會特別說明,自己事後回想起來那些其實都是無形中的教育,跟在父親身邊學習到很多香的知識。

「因為我們製做的東西是人跟神在溝通的一個橋樑,所以我們要心存善念地製作。」陳盈州說現在市面上卻有許多不良的香品,都是在香中加入了大量的硝酸鉀和碳酸鈣,為了偷工減料,加了碳酸鈣能夠增加香的重量,然而碳酸鈣又會使之起火不易,於是便加了如同火藥的硝酸鉀,他提醒,若是在拜拜用香的時候,發現火很小,香灰能夠燒很久還不掉下來,且掉下來的香灰很燙手,都是比較劣質的香。而陳振芳香舖製作的香則無這些添加勿,線香的香腳部份是用竹枝、桂竹為材料,粘粉的原料則是用楠樹皮粉所製作。

上圖為香的製作過程,由陳振芳香舖提供, 圖片出處:陳振芳香舖百年老店官方網站

保留傳統香品 研發新元素創新
陳盈州表示,這是一個傳承很久的產業,很上手,一直以來都非常安逸,即便工廠早已搬遷至桃園,但是工廠的師傅都是從爸爸那代就開始做學徒,已經像親人一般,所以管理方面也很放心,全權交由師傅打理,師傅們會自己幫忙控管香的品質,而他自己則負責控管香的材料。陳盈州與師傅們之間默契十足,也從來沒有擔心過這個產業會失傳,其中一位年資約四十年的師傅周清年表示,因為知道台灣的製香產業有在創新產品,也已經精緻化了,不再是低產值的產業了。

「要把一個舊的店變得比較有朝氣有活力的時候就必須要去改變」,陳盈州以消費者的訴求去試著開發一些新的香品,例如現代人越來越注重養生,就去研究並開發對身體有幫助的養生系列等,例如肉桂對心血管疾病有幫助,於是他便添加肉桂,在聞香的時候能助降低血壓。然而轉型過程中也多次和父親有衝突,陳盈州以慢慢說服的方式,和父親保證不會改變傳統的香品,只是多新增不同的香種符合大眾需要,也以新產品的好成績消除父親的擔心。

而之後將可能會接手的第四代兒子陳鈺翔表示,知道香鋪正在開發新時代的養生香品、不斷地更新新的元素以因應時代潮流,因此對於這個製香家族企業很有信心,也因為知道經營的方向所以不會擔心在未來會被淘汰,將來也會持續進行香道的學習與交流。

推動振香運動 傳承香的產業

陳振芳香鋪在傳承發揚香產業的方面,分為兩個階段。陳盈州表示,第一個階段是獲得品牌的認同,他強調「一定要把品牌行銷做出來才有辦法做到傳承」,不管是客戶還是消費者,要使用、認同你的商品,首要的階段就是商品必須通過檢驗認證。他說,目前中國大陸進口的次級品太多,消費者難以分辨東西的好壞,所以檢驗、認證是非常必要的,如此一來讓消費者有個標準可以區別。

第二個階段為教育的過程,因為現在燒香大多是宗教在使用的,如果要使更多人懂香,陳盈州認為,要以非宗教的形式來進行。現在人們生活壓力很大,除了燒香祈求外,自古被人廣泛應用的香道也是一種療癒方式,而推廣的方式則是以開課程、辦講座或展覽。課程跟展覽都陸陸續續有在對岸實行,展覽是以介紹佛事用品為主,課程則會從基本香料認識開始、香具的介紹,到香道禮法示範跟演練,甚至教學員自製手工香,藉此來傳承香道,增進人們對香的認識。


延伸閱讀

陳振芳香鋪官方網站

陳振芳香鋪Facebook

國際佛事用品展


埔頂國小「有樂米」 凝聚社區與學校

$
0
0
【記者柯伶穎、林昱均/桃園縣採訪報導】「低頭彎腰以最謙卑的姿勢前進,手插秧、巡巡水、勤除草、合鴨放,小小稻農一抹微笑歡喜滿足。」有機稻作「有樂米」的包裝上幾句話道出了這包米的生產過程,桃園縣新屋鄉埔頂國小推動的學童種稻體驗活動進入第五年,現在已經成為學校的本位課程,每年種稻、收割更是整個埔頂村的大事。

       




有樂米做愛心 成為特色本位課程

埔頂國小是個位在純樸客家農村的小學,全校師生不到兩百人。五年前埔頂國小四十周年校慶,埔頂社區發展協會與學校共同舉辦「埔頂風華 宜客宜家」活動,舉辦了比賽讓學生體驗農家生活,如收稻穀、除草等,成功凝聚社區對學校的感情。當時埔頂國小面臨到招生不足的困境,這個農家體驗比賽讓前校長劉雲傑有了將社區產業種稻與學校環境教育結合的發想,希望藉此發展成為埔頂國小的特色。當地長期經營有機農業的黃德桂與活力健康農場的主人陳景幼與劉校長的理念一拍即合,便大力協助埔頂國小設計、推動學童種稻體驗活動。

圖為埔頂社區提供,當地學童與愛心志工隊嬤嬤一起下田耕種
首先,陳景幼慷慨捐出二分地借給校方種稻,並協助平日的田地管理、提供農業器具等,黃德桂負責有機管理技術指導和提供有機肥料,社區發展協會與其他家長則在師生進行田間活動時,提供人力協助。為了環境教育,他們決定飼養合鴨,採用有機方式耕作「鴨間稻」,不使用化學農藥、化學肥料和除草劑。為期一年的種稻學習活動,從育苗、插秧、除草施肥到收割、人工曬穀,都是由埔頂國小一到六年級的學童親自動手參與,讓孩子完整的體驗到「春耕、夏種、秋收、冬藏」。因為第一次種稻體驗相當成功,學校決定每年續辦,並從活動層面慢慢轉變成學校的本位課程,之後的陳校長並與當地有五十年歷史的碾米廠合作,學生們一年的種稻成果打成糙米後大約一千台斤左右,每台斤包成一包,將這一千多包糙米義賣,所得便用以補助學校弱勢學生營養午餐的費用。更讓學生自己設計包裝,把插秧、收割實況都畫在包裝袋上,學生把自己種出來的稻米取名「有樂米」,希望吃出健康快樂。

以人為本 在地人醞釀自主性 
黃德桂提到,埔頂村有一戶許姓人家生了十個孩子,十個孩子都讀到碩博士並到搬國外居住,雖然已經搬離許久,但每年這家人固定回老家埔頂幾次,問他們原因,他們說:「我永遠無法忘懷父母親是在這裡種稻拉拔我長大。」這個故事,讓黃德桂大力配合學童種稻體驗,也體認到必須從小就培養孩子對家鄉土地的認同。現在他與學校配合打造了生活文物館,訓練小學四年級的學童介紹、導覽二十四節氣,並配合諺語,進一步將農村文物、鄉村教室帶入課程中,平時也會到學校教種菜、收廚餘等。

圖中人物左邊為埔頂社區總幹事呂理勳 右邊為社區理事長呂柑榮
埔頂國小的學童種稻體驗,其實是依賴眾人之力而成的。包括學校老師、家長會、社區耆老、兩村村民及社區發展協會都參與其中,讓學童種稻變成了凝聚學校與社區向心力的重要活動。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呂柑榮說:「發展社區最困難的就是把居民聚集起來。」尤於社區經營的規劃與理念很難立竿見影,但他堅持社區是大家的,社區營造的主角應該是「人」。所以他與總幹事呂理勳從平常交流做起,「呷飽未,社區假日需要幫忙……恁甘有閒?」將社區的工作放在心上並與以小區塊為基礎與鄰居溝通,漸漸地將熱情擴散,凝聚了向心力,才能動員人力配合學校。

灌輸對家鄉的認同 從教育做起 
陳景幼強調:「生態真的很重要,生態就是生活的態度:人與人以誠相待,與自然萬物互相尊重。」他認為社區應該與學校密切配合,透過教育的播種,將永續經營的觀念傳承給下一代並引發孩子對土地的了解與關心。
學童種稻體驗是埔頂社區農村再生計畫之一,活動的成功甚至吸引了臨近高中的國際交換生來體驗,也讓埔頂村對未來社區發展更具信心與方向,總幹事呂理勳表示未來將結合地方人文、生活智慧、伯公祭祀信仰與土地環境五個主題,從教育做起,包括埤塘生態講解、客家控窯體驗與聽社區耆老說故事等,讓學校與社區有更多互動與連結,希望能達到農村學校的目標。


延伸閱讀



彩繪出國際外交 度假兼社區營造

$
0
0
【記者柯伶穎、林昱均/雲林縣報導】一般大家印象中的志工工作,是在教導小朋友、或照顧老人等服務。不過雲林縣的海口社區的志工服務有點不一樣,社區每年推廣的國際彩繪志工營,邀請國內外志工為漁村彩繪牆壁,還能撈文蛤、收集蚵貝、騎腳踏車看夕陽,輕鬆又好玩。身為社區理事長兼任台西藝術協會會長的丁仁桐說,「每次辦營隊都像在度假,我覺得真的很好玩 !」

        




萬事起頭難 只怕你不敢

二OO七年,丁仁桐剛升任社區理事長,受限於鄉下社區人口外流問題,一直沒有辦法將社區營造注入新生命。直到一天他前往香港旅行,發現當地社區邀請國際志工前往,一方面帶動國內志工一起來社區服務、另一方面也可打響社區知名度。於是,丁仁桐找了日本的社區資料取經,包括著名古川町福島三島町等成功社區案例。後來他決定採用國際志工的方式,每年開放國際志工來臺,一梯次為兩周,暑假總共有四個梯次,寒假則有一梯次。

照片由台西藝術協會提供
二O一三年台西彩繪工作營成果
國際志工來到台灣,最主要的意義就是讓這些外國人充分體會台灣漁村生活,並進行海口社區營造,所以洗衣煮飯樣樣生活需求都得志工自己來。主要工作是彩繪當地社區的牆壁進行社區美化藝術,平常日也安排輔導附近國小小朋友、跟孩子介紹自己的國家背景的相關教育。假日則是開放自由活動,包括去海灘撈文蛤、看夕陽、去附近著名的王功海岸吃海產,讓這些國際志工有吃有玩又幫助社區。

袖手旁觀冷眼看 終被打動一起來


丁仁桐說:「一開始第一年創辦志工營時,社區居民完全不知道這些活動,還覺得那些外國志工很吵、有點反感。」本來志工在村莊裡不太受歡迎,因為居民很早就寢以備清晨就出海,這些志工卻是在晚上才得以休息聊天,生活作息大不相同。第一年時,甚至有居民砸酒瓶出來,強烈表達其不滿;但隨著一年又一年、一梯又一梯的志工過來,居民慢慢發現自家牆壁變美麗了、社區變乾淨了、孩子也多了一些國際知識。當地居民慢慢可以接受這些外來志工的刺激和活力,這一兩年常常有善心居民主動拿一箱飲料或一大袋麵包給志工們,問起是誰也不願具名,就是默默幫助這些國內外志工。

照片由台西藝術協會提供
社區裡的住民受益後,也開始回饋這些志工,社區連絡人吳燕芳表示,有時候居民會偷偷把一箱飲料或餅乾搬到營隊車上,也不寫名字或字條,整個社區到後來都是默默的在幫助整個活動。當地的老婦人葉金秀珠說:「孫子看到這麼多外國優秀的志工,就說他以後也要去國外幫助別人,那些孩子真的學到很多啦。」
另一位老先生梁永欽也表示,「我家因為房子比較老舊,所以牆壁都有一些殘缺破損,但是今年八月彩繪後就整個很美觀、很漂亮。」

放眼未來 長期服務

因為社區的國際彩繪志工營大受好評,光一年來參訪的大小團體就有三千二百多個,但社區因為人口外流、志工又都是寒暑假才來,所以這些團體遠道而來,卻常常找不到可以解說的導覽員。
丁仁桐說:「我想要的解決方法是,從明年開始,招募長期的志工群,並塑造社區的品牌。」他想藉由一次服務半年的長期志工,讓志工們充分了解當地文化,並幫忙社區的導覽說明,他目前已與韓國、日本的幾所頂尖大學如慶應、早稻田、首爾大學等安排志工名額,預計明年二月於網路報名、七月進行志工活動。


延伸閱讀:

 雲林好好玩.台西國際彩繪漁村

2010金耘大賞影展社區紀錄片─台西海口庄的過去與現在

 願景青年基金會─五國青年台西漁村的盛夏約定



鍾肇政文學館 傳承客家文化精神

$
0
0
【記者姜彥竹、陳庭毅/桃園縣報導】提起鍾肇政,也許不是每個人都熟悉,但說到他的作品《魯冰花》,確實家喻戶曉,多數人還能哼兩句主題曲:「我知道,半夜的星星會唱歌……天上的星星不說話,地上的娃娃想媽媽……」。位於桃園縣龍潭鄉的客家文化館,設置「鍾肇政文學館」,做為客家文學代表,讓民眾了解其生平及創作,並從中體會日治及戰後台灣人民的生活狀況與鄉土精神。

         




從文字中感受台灣的鄉土精神

鍾肇政生於日治中後期的桃園縣龍潭鄉,從小受父親影響而喜歡文學,就讀淡江中學、彰化青年師範學校,一九四五年畢業後被日本徵召服兵役,在當「學徒兵」的期間,因感染瘧疾且未即時獲得治療,造成聽力受損。戰後曾擔任小學教師,自修漢文,並考取台灣大學中文系進修,卻因聽力障礙而無奈輟學,回鄉後結婚,一九五一年,他發表第一篇文章「婚後」,從此以文學作為一生的事業。

鍾肇政文學展示館門口招牌 

鍾肇政是台灣大河小說開創者,被譽為「台灣現代文學之母」,曾獲國家文藝獎、台美文學獎及吳三連文學獎等等,他熱心推動台灣文學,也投身社會運動,積極爭取客家族群權益。鍾肇政的作品多以客家人在台灣的生活為素材,描述日治時期台灣人的遭遇和抗爭,透過筆下人物反映刻苦的精神,有歷史參照意義,並擁有濃厚的人道精神與鄉土色彩。

鍾肇政文學館內透過文物、手稿、相關影音作品,以及能介紹並用客家話朗讀鍾肇政代表作品的互動式多媒體櫃,讓民眾了解鍾肇政的生平與文學作品,提高文學素養,並體悟客家人在台灣的生活,以及日治時期與戰後台灣各階層人民的生活實況。利用假日攜家人至客家文化館遊玩的林先生認為,鍾肇政文學館內的氣氛很舒適,他本身擁有一半客家血,卻不會說客家話,希望能多設立一些類似的文化館推廣客家文化。



《魯冰花》平凡的感動與落寞

鍾肇政六十多年的創作生涯中,寫作字數至今已逾千萬,作品以小說為主,其中《魯冰花》被翻拍成電影,同名主題曲也膾炙人口,感動了許多人、掉了許多眼淚。

《魯冰花》是鍾肇政第一部長篇小說,它本是種於田間、被拿來肥沃泥土的黃色小花,象徵書中早夭的天才小畫家古阿明,《魯冰花》裡隱含鍾肇政對當時教育體制僵化、選舉文化不公以及貧富差距的批判,是篇令人感到傷感深沉的故事。

除此之外,鍾肇政的代表作品還有寫出知識青年苦悶、思考祖國認同的自傳體小說《濁流三部曲》,藉由個人成長反映時代蛻變的軌跡;紀錄被日本統治五十年中,台灣人為掙脫殖民的努力,描寫客家人的勤懇與命運、塑造台灣人精神的史詩《台灣人三部曲》;原住民歷史小說的開路先鋒《馬黑坡風雲》、《高山組曲》等…。


〈滄海隨筆〉 回憶文學路上的戰友


文學館內,除了大幅的作品導讀看板、鍾肇政的生活用品及題字,還放著〈滄海隨筆〉的手稿。當二戰結束,台灣人翹首以盼的光復,卻並未帶給他們想像中的好生活,在失落與不安中,二二八事件的爆發,對社會造成了更大的衝擊,高壓統治與政治肅殺的氛圍也令文學界一片荒蕪,鍾肇政與廖清秀、文心等文友們在這樣的情況下互相勉勵、慰藉,並幫助忘年交吳濁流創刊《台灣文藝》,鼓舞了在白色恐怖陰影下的台灣新文學作家,鍾肇政也在吳濁流逝世後接下《台灣文藝》的社務。

鍾肇政至今仍筆耕不輟,期間也曾停筆達十年,但他克服了病痛,於二OO二年在《台灣文藝》連載〈滄海隨筆〉,表現出他為戰鬥、創作而活的人生觀,〈滄海隨筆〉的內容則以感恩的心情回憶一生在文學之路上的同事與朋友,自我遣懷,累積下來約有兩百多萬字。

將客家文化 生生不息的傳遞

當在台灣立報〈跳脫魯冰花 鍾肇政為客家發聲〉這篇報導中被問到為何對客語特別認同,鍾肇政笑說:「因為我確實就是客家人啊!」,在他的作品中也時常展現客家的農業勞動文化、民俗節慶、使用客家語彙和唱山歌等生活習慣,以及客家美德如:重視家族傳承與子弟教育、愛土保鄉的忠義、封閉純樸的民風、刻苦耐勞的打拼精神。

接受大紀元訪談時,桃園客家事務局的賴俊宏局長表示,希望能藉由像「鍾肇政文學館」這樣深具特色的館舍繼續傳承客家。鍾肇政文學館內的志工張謝鳳嬌則覺得,鍾肇政先生將手稿等私人物品奉獻,使客家文物不至於沒落,是對客家文化傳承的貢獻,也令更多人知道,龍潭有位鍾肇政。


小貝殼香皂 讓自閉兒把愛傳出去

$
0
0
【記者林之耀、顏大惟/台北市報導】休息時間快樂的唱著「妹妹背著洋娃娃」,歡樂的歌聲洋溢在空氣中,這裡是位於台北市酒泉街「小貝殼工作坊」的工作室,自閉症兒每天就是在這裡準時上班,並運用自己的雙手來製作出許多具有不同香氣的手工香皂。

         




幫助自閉兒 小貝殼多次轉型

台北市自閉症家長協會成立於一九八〇年,其宗旨在於協助自閉兒發展,不管是在醫療、教育、就業等,最終的目標就是讓他們具備進入社會的能力。其中小貝殼工作坊就是台北市自閉症家長協會為了自閉兒所設立的庇護職場,在輔導老師的引導下製作手工香皂,同時學習與他人互動的技巧和未來工作上所需的技能,最重要的是讓他們在過程中建立起自信。而為什麼取名為小貝殼,是因為期許自閉症兒能像貝殼裡的珍珠一樣,在未來能發光發熱,而小貝殼正是這群珍珠的庇護場所。

製作香皂步驟之一「倒模」
現任小貝殼輔導主任的范廣慧主任已經在小貝殼任職超過十年,期間遇到了小貝殼三度轉型。范廣慧表示,小貝殼工作坊一開始嘗試賣芋圓,希望自閉兒在與客人互動的同時增進人際與社交關係。但由於自閉症會讓致嗅覺變的敏銳,導致自閉症兒喜歡在芋圓完成後湊上鼻子聞,造成客人觀感不好,導致生意不甚理想。第二次轉型為種植盆栽,但也因為場地不足而停止,必須面臨三度轉型。

手工香皂 自閉兒的新希望

老師們開始思考,到底製作什麼才能讓這群自閉症兒們能夠完全的發揮所長?此時正好獲得手工精油香皂協會理事長姚老師的協助,因此小貝殼於二〇〇三年進行第三次轉型,並在指導下開始製作手工香皂,自病症兒按照工作分析的製作流程,做出一個個又香又好用的精油香皂。一邊做一邊聞,嗅覺感官得到滿足而又不用擔心衛生的問題。

製作香皂分為八大步驟,分別是「溶皂」、「調配」、「倒模」、「脫模」、「切皂」、「擦皂」、「擦模具」、「包裝」。依照每位學員能力分配適合他們程度的製作流程,例如有力氣的就會被分配到「切皂」步驟。先前提到自閉症兒嗅覺敏銳,因此范廣慧表示自閉兒除了非常喜歡香皂的香氣外,因為這樣也會更加專注於工作上、腳踏實地的做好每一個步驟。

除了本身產品主打天然手工製作,小貝殼也委外尋找設計師幫忙設計屬於小貝殼的商標,更凸顯小貝殼工作坊的特色,也幫助小貝殼在十年內慢慢打響知名度,至今小貝殼工作坊的通路拓展到政府機構、網路販賣等,也希望民眾可以藉由手工香皂來認識這群認真的自閉兒。

藉由小貝殼 自閉兒走入社會

目前小貝殼工作坊除了香皂上的工作外,范廣慧更引進了烏克麗麗,讓自閉兒有更多的學習機會,因為她不希望這群自閉兒被侷限在製作香皂上,而且自閉症兒的學習能力其實不會與一般人差太多,藉由學習烏克麗麗,並安排演出,這也是個幫助他們接觸外在社會的方法之一。
未來范廣慧更希望這群自閉症兒有一天能走出工作坊,利用自己在工作坊所學到的技能到外面的職場上就業,畢竟小貝殼只是一個中途的庇護所,不會永遠守護著他們。


延伸閱讀

小貝殼工作坊網站

小貝殼工作坊粉絲專頁

認識小貝殼工作坊



將大愛傳給地球 大愛紗做到了

$
0
0
【記者林之耀、顏大惟/新北市報導】只要對著自動販賣機投下硬幣,就可以馬上享用到一瓶冰冰涼涼的瓶裝飲料,但是在喝完飲料後,你是否有把遺留下來的寶特瓶好好做資源回收呢?回收而來的寶特瓶用途非常多,其中「大愛感恩科技」便是利用獨家的技術將寶特瓶轉變成紗線,並利用紗線製作出許多紡織品。發揮創意的同時,也兼顧到了永續共生的概念。

        




證嚴法師帶頭做起環保

「大愛感恩科技」於二〇〇八年正式成立,但其實最早可追朔至一九九〇年時證嚴法師的一句話:「用鼓掌的雙手做環保」,開始帶動了慈濟上下的環保熱潮。二〇〇三年,「慈濟國際人道援助會」正式成立,致力於賑災及環保再生理念。


志工帶著歡喜的神情做資源回收
二〇〇六年,慈濟國際人道援助會憂心不會被地球分解的寶特瓶在未來對環境生態的影響,開始利用慈濟環保志工回收的寶特瓶,並整合紡織業上中下游廠商一起開發出專業技術,將寶特瓶化身為大愛紗,並利用大愛紗做成愛心毛毯分送給世界各地的災民。

為了更進一步推廣保特瓶回收再生與呵護地球的理念,二〇〇八年正式成立大愛感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旗下生產的環保紗的純淨品質,也博得「友善大地,關懷世界」的美名,期許能集合眾人的力量,付出無私的心貢獻於環保研發。

集合各界力量 寶特瓶化身大愛紗


走進一間位於內湖的慈濟環保站內,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慈濟有名的「靜思書軒」,「靜思書軒」中有販賣各式大愛感恩科技出產的環保產品。再往前深入,一群奉獻時間與精力的環保志工們正專心的將垃圾作進一步的分類與處理,擔任志工已久的陳淑穗表示,志工們通常早上八點就開始陸陸續續的抵達環保站並開始工作,分類項目有寶特瓶、電子產品等眾多垃圾,其中寶特瓶除了基本剪開瓶環的動作之外,還要依照瓶子本身的顏色來做區別,淑穗師姐說明有些瓶子本來瓶身就有色彩,因此就直接利用本身的顏色來做成紗線,就可以達到無染色、但卻有顏色的效果。

為了確保寶特瓶的品質,志工必須先依顏色分類、拆解瓶蓋與瓶圈、去除瓶身標籤、壓成保特瓶磚;再交給下游業者粉碎成瓶片,並經過清洗、除雜質、乾燥等步驟後,就可以塑化成再生聚脂粒,紡織業者也才能開始抽紗。陳淑穗也表示,要做為紡織原料的寶特瓶,必須乾淨、無雜質,不然容易在抽紗的過程中斷裂,就不好織成布。因此慈濟的環保站對於志工們回收把關的品質非常自豪。

寶特瓶化身大愛紗流程圖
創新營業模式 全數回饋社會

大愛感恩科技經營規畫室的李明瑩表示,當大愛感恩科技還處於雛形階段時其實是用一般企業的手法來經營,也就是以營利為目標,但是慈濟組織本身較為特殊,因此普通經營手法不適用,才決定創造出一種新的經營模式,其中最大的亮點是公司的獲利將全數回饋給「慈濟基金會」,作為國內外賑災及公益慈善用,創造了回饋社會的新模式。


歷經五個年頭,大愛感恩科技不斷的提升技術,寶特瓶製成的大愛紗已具備多種如排汗、保暖、除臭、抗靜L電等功能,並獲得「搖籃到搖籃」全亞洲回收紡織品中的首張銀牌認證,更在去年同時獲得碳足跡與水足跡的雙重肯定,將環境的傷害減到最低。


延伸閱讀:

大愛感恩科技官方網站

國家永續發展獎 大愛感恩綻光芒

大愛紗再生織物流程簡介



不只減少污染 也要穿得時尚又健康

$
0
0
【記者黃怡榕、施辰儒/台北市報導】顛覆大眾對有機棉的刻板印象,Ian Design將趣味Interesting、藝術Art、天然Nature作為品牌的核心,讓向來簡單、樸素的有機棉,經過抽象的設計巧思和無毒的印染過程,也能成為兼具環保和有型的時尚單品。

         


不再是設計機器 創品牌做有機棉

Ian Design的創辦人李孟遠從小喜歡畫圖,大學時他選擇在實踐的服裝設計學系繼續發展他的興趣,畢業後則是在五分埔找到男裝設計的工作,身為社會新鮮人的他感受到學校教學與服裝市場有很大的落差,大多數的衣服在大陸迅速而廉價的生產;而男裝著重在圖案的變化上,老闆要求參考流行趨勢,每位設計師一天必須畫三到四件T恤以上,一個月設計出近百件的衣服,為了脫離像機器人一樣快速產出設計的生活,他結合學校所學和喜歡的風格,在二○○九年和幾個朋友一起成立Ian Design。

李孟遠的有機棉衣物 充滿多樣的色彩和樣式

為了讓商品儘可能不帶給環境負擔,李孟遠把製作過程中不使用農藥和化學藥劑的有機棉作為素材,從較為簡單的T恤切入,陸續發展版型和領型的變化,推出各種款式。一開始從強調透氣性好的百分之百有機棉做起,慢慢開發到結合百分之九十五有機棉和百分之五彈性纖維的布料,加強衣服的手感、彈性與質感,也擴大有機棉商品的發展性,他說:「在紡織裡面,棉的成分多寡可以創造出更多種不同的布料,針對不同的布料,又可以做不同的款式。」

無毒噴印植物染 保護環境顧健康
一般的網版印刷都是採大量印製的模式,可以壓低成本,但是過季後賣不完的成衣必須大量銷毀,浪費資源;噴墨印刷則是能保留手感,就算只有一件衣服也可以印製,因此能夠做較為客製化的服務,相對的成本也跟著提高。Ian Design的商品採用不含甲醛和汞等化學成分的無毒環保墨水噴印,不只是讓圖案和布料融為一體,也能減少對環境造成的汙染。另外李孟遠利用紫草、肉桂、七里香等植物染色的技術,將樸素的有機棉原色透過天然的染料增加顏色變化,拓展設計的多樣性,為了克服植物染比較難上色的問題,部分布料也會浸泡豆漿,利用當中的蛋白質幫助色素附著,染出來的顏色也會比較鮮豔。

為了確保使用到真正的有機棉,李孟遠會請布商提供跟遠東紡織、台元紡織等大廠叫紗線的證明,並且在Ian Design的每件商品上掛著紡織廠提供的有機棉認證吊牌,讓消費者可以安心穿著。他從生活中尋找靈感,不追求流行,用抽象、拼貼和手繪的方式呈現出瞬間的狀態,希望每件衣服都能不受時效性的限制,隨時都能夠任意做搭配。

服裝向外延伸 品牌傳達生活概念
Ian Design把奇摩拍賣的網路商店設為起點,目前以網路和經銷當作販售通路,無論是博客來網路書店或是`0416X1024的店面都能看到它的商品。李孟遠希望藉由自己的設計,擴大大眾對於有機棉的需求,藉此增加有機棉的栽種面積與產量,建立良好的循環。未來除了做自己的概念店、推出更多類型的衣服款式之外,也要往更多樣化的商品延伸發展,讓Ian Design不只有服裝,更是能夠傳達完整生活概念的品牌。


延伸閱讀

Ian Design粉絲專頁

Ian Design網路創始店

吉甲地。在地好物嚴選專賣



信鴿法國書店 台灣唯一法文書店

$
0
0
【記者姜彥竹、陳庭毅/台北市報導】隱身在台北市松江路巷弄中的 Librairie Le Pigeonnier 信鴿法國書店,是台灣第一家法文書店,透過和法國相關的書籍與活動等,致力於台法文化交流,將法國生活與文化的每一面向呈現給台灣人。

         




促進台法文化交流 法國專賣書店

信鴿法國書店由一九七九年來台,在台大教授法文的施蘭芳所創辦,宗旨是「促進台灣與法國的文化交流」,是全台第一個也是唯一的法文書專賣書店,書店前身的業務是藝術品的總代理,主要是透過賣風景、民俗、文物介紹等不同面向的明信片來介紹台灣,並與故宮、羅浮宮、台北市立美術館等合作,將其典藏製作成明信片、別針、書籤等等的周邊商品,也賣法文的藝術類書籍與童書。至一九九九年,施蘭芳發現學習法文的學生和在台的法語讀者在台灣很難買到法文書籍,就決定轉型成一家法文的綜合性書店,提供法文讀者服務。

信鴿法國書店書架陳列
施蘭芳一生竭力分享、推廣法國文化,現在信鴿已成為學法文的學生以及喜歡法文的人心中的寶地,二O一O年,法國文化部為表揚她多年來對台法文化交流所做的貢獻,將象徵最高榮譽的藝術暨文學騎士勳章頒給施蘭芳,遺憾的是施蘭芳在同年因病去世,信鴿法國書店則由身為服裝設計師的摯友與工作夥伴洪麗芬接手經營,二O一二年,洪麗芬也因其在時尚界與信鴿法國書店積極推廣法國文化、鼓勵台法文化交流,而獲得法國國家功勳騎士勳章。

信鴿書店的招牌
用心經營 推廣法國文化
信鴿店內的裝潢、陳列都是由洪麗芬所設計,作為一家綜合性書店,店內包含人文、科學、藝術、小說、童書、漫畫、食譜、雜誌、教科書、DVD、CD、字典、香頌等多種法國相關商品,還有明信片與文具。信鴿也有屬於自己的出版品,大致分為三類:把法文圖書翻譯為中文、和法國漫畫家合作的中法對照圖書、將中法文化交流座談會的內容集結成冊。


信鴿緊跟著法國潮流的腳步,每隔兩周空運進新書,提供網路購書、為顧客訂購書籍和建議書單諮詢的貼心服務,並認真經營著自己的網站、部落格與Facebook。也因推廣法文書的不易,所以他們每周選各類型的書籍幾本,翻譯書籍簡介,以拉近書與讀者的距離,並將書的封面與中法對照的簡介放上,發布電子報給信鴿的讀者,而每月的最後一周,則是做某作者、某議題等的專題。信鴿的員工吳文捷說:「我們並不是就等著客人上門,而是做了非常非常多的努力,電子報就是其中之一。」

努力克服困難 尋找書店出路

在信鴿工作超過十年的孫美麗說,書店經營至今,遇見較大的困難在於得到的資源較少,由於法國對於文化推廣不遺餘力,所以信鴿絕大部分的資源來自法國政府,而非台灣,如:法國文化部的運費補助、書籍補助,而信鴿今年得到法國指標性書店認證,對於申請經費也會比較容易。

在信鴿書店挑選書籍的民眾
一開始賣書時,他們也曾想過是否以賣藝術類書籍及童書為主,這樣一來,選書和針對客群都很清晰,但一個全面性的書店才能完全展示法國文化,而不是只有片面印象。

為了讓多元化的書店有出路,信鴿開始幫機關團體訂購書籍,許多研究機構和學校會透過圖書館採購,但圖書館人員不懂法文,所有的資料建檔、書籍編目都只能由信鴿完成,這是一個很繁複的工作,尤其建立書單更是耗時耗力的工程,需要溝通所需書籍是什麼範圍、哪個方面、哪些作家,並查找大量目錄與資訊,才能提供讓人挑選的清單,即便如此,也不能保證機關採購的數量,有時不盡人意,更發生過客戶拿著信鴿花費大力氣做的書單讓另一家給了更低折扣的公司採買的事。


不只是書店 而能做到更多

信鴿平均每月舉辦兩場活動,以「書」和「法國」為出發點,擴及範圍很多元,像是把大鍵琴搬到店內,結合音樂與文學的講座、法國香頌卡拉OK、手工藝相關的講座等等。信鴿希望就算不會法文的人也能進書店逛逛,所以辦的許多活動只要跟法國相關都可以,期許能藉由參與活動來消除一般人對法文書店的隔閡,如:電影《刺蝟的優雅》等上映時,店內也配合宣傳與賣票。

在法國,書不歸類在一般商品,而是有價格、折扣等的限制,他們將書視為一種文化,受到保護,也因此保證品質,而文化不只是書,信鴿希望做到不只是書店,而能做到更多。孫美麗回憶施蘭芳曾說:「什麼都跟書有關,跟書最相關的,是生活。」看法國書時,看見的是法國人從生活中累積出的文化。


延伸閱讀:

信鴿法國書店Librairie Le Pigeonnier

信鴿法國書店Librairie Le Pigeonnier | Facebook

【個性書店】巷弄中的風情信鴿法國書店| 閱讀| 人間福報



輔大織品愛衣計畫 送愛加爾各答

$
0
0
【記者杜梵/新北市報導】在不停運轉的縫紉機中逐漸成形的衣服有著輕便的布料,後開式的方便穿脫設計,與清新的碎花圖案,這是輔大織品的學生們與輔大海外志工聯盟合作,替印度加爾各答垂死之家中的病危患者所親手製作的衣服。這些衣服沒有繁複的設計與絢麗的花樣,卻能讓學生們的愛心飄洋過海,送到遙遠的印度。

輔大志工 服務垂死之家

位於印度加爾各答的垂死之家(Home for the Dying Destitute)由德蕾莎修女於一九五二年所創立,在最初此地僅是一座收容老人、身障人士與重症病患的修會,進而逐漸擴展成今日的垂死之家,由當地的修女負起照顧病患的責任。同時,垂死之家也成為了世界各地的海外志工時常投入服務的一個地點,在修院中不時可以看見來自世界各地的志工在幫忙照顧病患並替他們打理生活起居。

二OO八年,輔仁大學海外志工聯盟與織品服裝系專任老師與助教前往印度加爾各答垂死之家進行拜訪,希望可以結合科系所長幫助當地改善生活狀況。在這個過程之中,他們發現到當地的病患們都穿著破舊的衣物,因此萌生了想要替病患們製作衣服的念頭,讓病患們能夠換掉一身陳舊的白衣,在往生之際也能得到更多的尊嚴,同時,製作服裝亦能夠結合織品服裝系的專業。隨後,在輔大織品系陳貴糖等專任老師回國之後,便將這個資訊轉達給系上,也因而開始了愛衣計畫。

愛衣計畫 送愛印度

愛衣計畫的衣物製作是由每一屆的輔仁大學織品服裝學系學生所負責,在輔大織品系專任教師蘇旭珺用一堂課的時間指導之後,每一個學生便用課餘的時間完成一件能夠送往垂死之家給病患穿的衣服,為秉持著服務的精神,這堂課並不納入課堂成績之中,而是純粹的以一個服務的精神來替病患製作衣物。

在服裝的設計上則是根據當地的需求來製作。由於垂死之家的病患大多行動的自主性不佳,不便於作大幅度的活動,因此將服裝設計成後開式,也就是不須經由頭部,而是藉由背後的開口進行穿脫的動作,這樣的設計也能避免正面開口會敞開的問題。在布料上則選用台灣產製的,繪有碎花圖案的耐水洗輕薄棉布,在給予服務的同時也能替台灣的商品品質做到宣傳。

然而在愛衣計畫中,進行服裝製作的學生中只有極少數曾親身前往印度加爾各答垂死之家進行服務,因此在製作衣物的同時,較難直接的感受到自己的作為對於當地病患是存在著實質的幫助與社會貢獻,對他們來說,這項作品可能僅僅淪為作業中的一環。為解決這個問題,蘇旭珺老師邀請輔大海外志工的學生,也就是曾經親臨垂死之家進行服務的同學們,來到系上與織品系的同學們分享在當地的見聞以及心得,讓製作衣物的學生們較能與當地做上連結,在情感上也較能體會自己作品的對於當地病患的意義。甚至有織品系的同學在經過愛衣計畫之後,也想親身投入垂死之家的海外志工活動之中。

服務中學習 收穫大於付出

垂死之家對於織品系替當地所製作的服裝抱持著相當的感謝,輔大海外志工周達言說,在前往當地服務時,有看到許多垂死之家中的住民都穿著織品系所設計的衣服,對於衣服的評價也很好,甚至有想要進一步改變衣服的款式。

但愛衣計畫幫助到的不只是病患。製作袍服同時也是織品系學生二年級的課程之一,在製作衣服的過程中,學生們也能學會要如何製作出一件得以出品的衣物,維持住專業品質,而非只是一般在課堂上的訓練,因此,老師會請學生們不斷的修改服裝,以達到能夠出貨的品質。

對於愛衣計畫,蘇旭珺老師說:「很多的東西是要先付出,才能從中學到東西」,製作衣物讓學生們在做出專業貢獻之餘,對於本身也是一個學習的機會,會得到相當的收穫。織品系學生王琇宣也表示:「一開始對於我,這只是眾多的作業之一,但在經過(輔大海外)志工的分享之後,才了解到之中的意義,以及對於垂死之家病患的意義。」


延伸閱讀

輔大織品X海外志工 愛衣計畫宣傳影片



安心穿上有機棉 保護環境拒農藥

$
0
0
【記者黃怡榕、施辰儒/台北市報導】看到有機兩個字,一般人第一個想到的就是農產品,但是其實每個人身上穿的衣服也能結合有機的概念,以不造成污染的製作方式保護環境。藍天大地拒絕使用農藥和化學藥劑,以有機棉製作服飾,不只讓消費者能夠安心穿上無毒的衣物,更能減少對環境造成的傷害。

         


科技總會被淘汰 無毒是生活根本

藍天大地的創始人陳昶君原先在IC設計公司待了二十幾年,專注於工作的她在第一個孩子出生後才開始注意到孩子每天吃什麼、用什麼,驚覺市面上的每一項食品竟然都有添加化學物質;而從事保險業的朋友向她大力推銷防癌險,讓她決定研究國民死因的相關論文和報導,發現許多疾病的產生都和平常的飲食習慣息息相關,噴灑農藥更是原因之一,不只讓汙染滲入土地,隨著地下水源大規模擴散,儘管政府訂定使用標準,還是以大人的體重作為衡量,若是小孩攝取同樣的劑量,可能會造成嚴重的影響。

現代的生活型態不同於以往,大多數人開始認為噴灑農藥是件正常的事,在這樣的思維之下,陳昶君只能獨善其身,把家中的食品都改成有機,幾年後她開始思考,科技產業即使在當時處於最前端,總有一天仍然會被淘汰,她的人生應該要去完成一些會留下改變、造成影響的作為,因此投入有機產業。全球種植棉花的土地約佔全球農地的百分之三,農藥的使用量卻佔全球用量的百分之二十五,穿在身上可能會透過皮膚吸收到體內,她決定把焦點放到拓展有機棉的概念。

陳昶君進口土耳其有機原棉,由台灣製造嬰幼兒安心無毒衣物


設計小孩衣物 廠商連結取得認證


陳昶君說:「產業是全球性的,地球的任何一個角落,只要有人用有機棉,就會有人種有機棉。」二○○六年藍天大地正式成立,當時沒有什麼人知道有機棉,也沒有製作有機棉商品的廠商,她轉向與較早推動有機棉的里仁合作,幫忙販售從國外進口的商品,經過一段時間後,她發現外國人的體型與台灣人有很大差異,許多衣服都不合身,因此她決定要在台灣生產有機棉服飾。一開始所有的織布廠、紗廠都需要自己一一去找,說服他們幫忙製作有機棉,直到現在,長時間合作的上下游工廠可以互相配合,已經發展出齊全的產業鏈。

目前藍天大地以網路、市集、有機商店和婦幼用品百貨作為銷售通路,主要發展○到十二歲的嬰幼兒服飾、尿布、手帕、襪子等商品,陳昶君認為小朋友對於化學製品的承受度比大人低很多,相對的有機棉對於嬰幼兒的幫助比較大,但是也會推出部分的親子裝,因為商品價格較高,許多家長必須親自穿上有機棉,體驗到與一般衣服不同的舒適感,才會進而幫小朋友添購有機棉衣物。而每項商品都通過國際有機棉GOTS認證,從原料進口到衣服產出,整個過程都是評量的內容,包含從土耳其進口有機原棉、紡紗織布時減少使用化學藥劑、用GOTS規範的環保染劑染色以及最後的污水排放處理等等,都需要經過慎重的審查才能得到認證,就連車線和釦子也必須小心使用。

有機棉在紡紗織布時大幅減少使用合成化學藥劑,如傳統以強鹼劑精練,在有機棉處理則使用酵素等作弱精練處理;傳統的化學防縮方式,在有機棉也改採物理蒸汽預縮處理,且只用有機棉GOTS規範認可之環保染劑。因此有機棉的棉纖維保持非常好,透氣吸汗力比一般棉好非常多;不用擔心有害的螢光劑、甲醛、農藥等殘留會透過皮膚吸收;也減少對環境的負擔。

把最大利益放在公眾 而不是自己

「我們的食衣住行不能將焦點全部放在自己身上,而是要了解,在滿足需求的同時,是否也對環境造成相對的破壞」陳昶君認為所有的產品都是消費者所推動出來,廠商為了謀取利益而想盡辦法將消費者的利益擴大,但是雙方都忽略對環境造成的影響,地球能夠承受的量有限,這些結果最後還是會回到自己身上,因此在推廣的過程中,她也希望消費者不是為了得到什麼而購買有機棉,而是站在保護環境的角度支持有機棉。未來陳昶君期許有機棉的概念能夠更加普及,讓更多人能夠認同並且使用有機棉服飾,並且將影響力擴大,進而直接幫助產地國家,協助農民的生活,讓正面的力量不斷循環。



延伸閱讀

藍天大地有機棉

藍天大地有限公司粉絲專頁

台灣綠市集協會



中原大學「山盟海Seal」 促立法救海豹

$
0
0
【記者杜梵/宜蘭縣報導】海豹油因被聲稱具有保健功效而成為台灣熱門的保健食品之一。但事實上海豹油的來源是以相當殘忍的活剝方式取得。中原大學企管系與商業設計系和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合作,推出了「山盟海Seal」計畫為海豹發聲。以行動劇、宣傳影片喚起民眾的響應,並與立委聯繫合作推動法案,成功的使台灣成為亞洲第一個禁售海豹油的國家。

          



關懷動物 推動計畫

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The Environment & Animal Society of Taiwan,以下簡稱EAST)是一個非營利民間組織,成立於一九九九年,以共創「人與動物、環境的和諧互動」為宗旨,促進同伴動物、農場動物、野生動物和實驗動物的權益,並進行立法遊說和教育推廣等多面向的行動來幫助動物。他們和中原大學企管系和商業設計系合作推出服務學習計畫至今已邁向第四年,運作方式是由EAST在每年九月提出多項議題,再由兩系的學生分組自願投入認養參與,而「山盟海Seal」正是計畫之一。

山盟海Seal拍攝宣傳短片(照片由山盟海Seal所提供)
「當初會投入這個計畫,就是因為看到了他們所播放海豹被殘殺的影片。」中原大學企管系學生周傳文說。因海豹油的保健功效被業者誇大宣傳,而成為了熱門保健食品,台灣更是全球海豹油第四大進口國。但事實上,這些療效並沒有獲得醫學證實,且海豹油的進口國加拿大在捕殺海豹的手段上相當殘忍,每年四月是加拿大商業獵捕海豹的季節,他們用棍棒將海豹敲暈之後直接活剝其皮,而將剩餘的屍塊甚至是一息尚存的軀體隨意棄置,看了這段影片的同學們決定投入這個拯救海豹的計畫,並將其訂名為「山盟海Seal(海豹)」。

山盟海Seal 拯救海豹 
「山盟海Seal」由七名中原企管與商業設計系學生所組成,他們認為,若要杜絕人們持續的殘殺海豹,最根本的方式就是透過法律禁止海豹油的買賣。為了達到這個目的,他們決定從民眾與立委兩個面向著手。他們一方面透過EAST的協助聯繫上了蘇震清立委,像他闡述意圖立法禁售海豹油的論點,另一方面,為了引導民意進而影響決策,他們設計了傳單希望能在機場與民眾宣傳,並拍攝了行動劇影片,以誇張的戲劇方式吸引民眾與媒體的注意。

然而在計畫過程中並不是這麼的順利,在與EAST的討論過程中,他們起初時常無法堅持住自己的論點與提案,而被對方的意見拉著走,因為不是來自自己的想法,在執行的過程中時常會過於空泛。此外,他們起初想要撰寫公關稿,卻多次被EAST以文字不夠精準專業等理由而退回。所幸,在與老師討論之後,他們改變方式,請EAST提共資料做為背景之後再加以撰寫公關稿。在提案的部分,他們將自己的提案準備得更周全,站的住腳,反過來由小組成員們說服EAST接受他們的提案。

而幸運的是,蘇震清立委在聽過他們的論述之後接受了他們的提案,在進入二讀之前的經濟委員會上提出,並隨即排入二讀,三讀之後順利通過,使得台灣成為了亞洲第一個禁止販售海豹油的國家。

仿立法院公報之宣傳品(照片由山盟海Seal所提供)

小兵立大功 收穫滿滿

由於法律既往不溯的原則,無法強制所有的海豹油商品立即下架,而是給予三年的緩衝期限,因此「山盟海Seal」目前仍著力於宣導民眾拒買海豹油的觀念。他們在路途中碰到了許多挫折,卻也學到了很多道理,如真理大學商業設計系吳俊慶所說,他們學商業設計的學生,與EAST的配合其實就像是設計師與業者的溝通,業者所提的要求不一定適當,這時就要靠設計師對於社會現況的掌控來決策一個計畫的實行與否。他們在結合自己的專長,以廣告服務行銷、設計與撰寫與執行企劃的能力幫助野生動物的同時,自己也滿載而歸。

「想做就去做吧,不用怕不成功,大家一開始也不看好我們的計畫,但我們仍然促使法案通過了。」周傳文說。七個大學生花費一整年的時間,從構想,草創,修改到執行,即使曾覺得力不從心與挫折,也都在聽見法案在他們的推動下順利通過的那一刻通通消失,「那時候真的感受到,原來我們也可以為動物,為台灣,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


延伸閱讀

讓牠們悠游!請拒用海豹、海狗產製品(影片)

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網

關於魚油和海豹油,您不可不知的真相




共同抵制假新聞 拒當「謠言」受害者

$
0
0
【記者徐可容、鍾怡╱台北市報導】隨著網路的蓬勃發展,網友們分享傳遞資訊的方式也越來越多元化,雖然讓多數人落實了「秀才不出門,能知天下事」這句話,但不能確保所吸收獲取的新聞資訊都是正確的。網路的世界真假難辨,「新聞小幫手」發現這個問題,讓全民一同揪出錯誤或有爭議性的新聞,還原事情爭相。

       



自製瀏覽器外掛 監測問題新聞

「新聞小幫手」創辦人Ronny Wang曾在痞客邦擔任技術部的研發經理,當時剛好看到內政部的實價登錄網站,覺得這些資料很具價值,但覺得政府做的網站不夠好用,所以花了兩天的時間,自己將內政部的資料作整理,也是這時開始接觸開放資料的概念。後來認識了g0v零時政府的創辦人後也加入開放資料的行列,在一次黑客松(hackath4n)的活動上,製作一個由 Chrome 擴充、搭配「群眾外包(crowdsourcing)」的概念網頁,幫助閱聽人辨別新聞資訊的真偽。

「新聞小幫手」創辦人Ronny Wang。


新聞小幫手網站Logo。

Ronny萌發創立此瀏覽器外掛是偶然看到戴立忍導演曾分享了一則新聞,內容是美國NASA航太總署發現了月球上的韓國人造古廢墟,但卻刻意隱瞞。其實在二零零七年這則新聞就被證實是從對岸流出的假新聞,但到了二零一三年竟還有人在轉貼此消息。Ronny說:「我覺得台灣現在的問題就是新聞品質太差,台灣媒體的亂象其中一個是『公民健忘症』,很多時候新聞一出來,大家吵得很兇,但一個月後就忘記到底在吵些什麼,再來就是新聞本身就有很多錯誤以及立場偏頗,那時候我就希望藉由提出這個專案能各個擊破。」

借助民眾力量 落實開放資料

進入網頁後點擊下載就能直接安裝,安裝好之後不用做任何設定,當使用者在瀏覽 Facebook 網站遇到可能有問題的新聞時,就會跳出警示訊息「注意!您可能是問題新聞的受害者」,並附上「新聞小幫手」網頁連結,讓使用者可以查看新聞疑點。這些不實新聞、謠言都是透過網友幫忙更正,利用網頁的『我要回報』功能,將認為有疑點的新聞連結貼上,再貼上新聞真相的連結,以佐證回報。同時還與Facebook 介面整合回報按鈕,下載該功能後,在瀏覽Facebook時,介面就會多出現一個『回報給新聞小幫手』的按鈕。遇到可能有問題的新聞時,瀏覽器的外掛程式會自動跳出警示訊息。

遇到可能有問題的新聞時,
瀏覽器的外掛程式會自動跳出警示訊息。
 
如果要糾正錯誤新聞,只要附上證據連結就可以修正,為了以防爭議性新聞被大家一直改、一直跳出修正提醒視窗,現在修正後只會提醒民眾一次,若對新聞後續有興趣的人就會自己點進去關注。期望能成為了一個新聞的討論平台,如果往後爭議性問題越來越多,Ronny將會把原來的「你可能是『問題』新聞的受害者」改成「你可能是『爭議』新聞的受害者」,大家就可以點進去看為什麼是爭議新聞,然後再看各方的說法。

新聞小幫手與Facebook 介面整合回報按鈕。

謠言止於智者 替新聞品質把關

創辦人當時只利用一個下午就完成了這個瀏覽器外掛的雛型,陸續做小幅度的修改後變成現在的完整版,Ronny還在下載網頁放上程式的原始檔,讓其他想做修改的工程師也可以直接做改進。目前Chrome、Firefox、 Safari支援這項附加功能,但IE並無支援。使用「新聞小幫手」時,創辦人會同步外掛的資料庫,等於每個人的「新聞小幫手」都會自動從資料庫把資料都複製下來,但不會傳送任何瀏覽紀錄,這樣一來就沒有破壞隱私的問題。



從「新聞小幫手」網頁可以看到已回報新聞有哪些。
許多人在新聞小幫手的臉書專頁分享,裝了這個瀏覽器外掛之後才發現原來現在新聞有那麼多問題,以前都是看到新聞就過去了,現在看到新聞標題還會想想這則新聞是不是假的。Ronny表示,希望給民眾一個觀念,看新聞不要只看到標題就深信不疑,不要媒體給什麼就吃,馬上就相信這件事情。





延伸閱讀:

新聞小幫手

新聞小幫手臉書粉絲專業

台灣零時政府第肆次國民大會黑客松 - 新聞小幫手



咱誌 創作與分享的獨立雜誌

$
0
0
【記者黃于庭、魏珮帆/台北市報導】「就算是一張紙也可以算是獨立發行的刊物,包括你在生活中紀錄的任何東西,《咱誌LET’S ZINE》就是集結了許多創作者生活中的記錄。」《咱誌LET’S ZINE》的發行人張宗舜說,LET’S ZINE的命名是有原因的,他為這本雜誌下了一個標語「LET’S ZINE;THAT'S LIFE.」簡單說明生活隨處充滿藝術與創作。

          



咱誌的由來從「佔空間」開始


《咱誌LET’S ZINE》這個不定期出版的刊物,是張宗舜和他的女朋友陳妮均共同創辦的雜誌。張宗舜還在就讀靜宜大學英國語文學系的時候,他觀察到許多文創與藝術相關的展覽空間幾乎都在台北,但住在台中的他認為,台中的藝術展覽與分享的空間太少,應該要有人提供獨立的文創藝術空間,因此當他考上嶺東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系碩士班的時候,就決定親自創造一個生活與藝術結合的空間,而他的女朋友陳妮均雖然就讀的是朝陽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研究所,但因為支持張宗舜的決定而與他共同參與。
《咱誌LET’S ZINE》創辦人張宗舜
《咱誌》的內容大多是由「佔空間Artiqpie」裡面的展覽作品與創辦人的生活創作中累積而來的,起初是從向親戚借住的老房子開始,張宗舜為了重新佈置老房子,將它改造成可以供人參觀藝術相關作品的場域,還因此發生了一個小插曲,他將那些不知如何處置的舊家具搬到騎樓堆放而被警察開罰單,過了兩天還是沒有搬走,警察就親自登門「拜訪」,最後還是由警察跟他一起搬進房子裡的。在這個小插曲之後,張宗舜、陳妮均與張宗舜的高中同學費了將近一年的精力和時間才將老房子改造成像是小咖啡廳的樣貌,並將它取名為「佔空間Artiqpie」,張宗舜說:「剛開辦的時候,經過的人都以為是咖啡廳,就算走進來觀賞作品,還是會問我們是不是在賣咖啡或糕點。」
「佔空間」的分享會
「佔空間」的發展與咱誌的誕生
「佔空間」的主要意涵「Life, Exhibition, Living」融合在這個空間的各種活動中,因為「佔空間」主要是提供一個場所給那些主動聯絡張宗舜的藝術創作者,讓他們能展出自己的作品,當然也包含他們兩位創辦人的作品。除了平時有展覽之外,還包括他們安排的一系列活動,像是茶會由陳妮均自製蛋糕、餅乾和茶點,請那些付費入場的民眾共同享用,接下來還會有一位創作者的分享講座或互相交流的座談會,例如去年曾邀請過佐藤玲日籍藝術家,以及FIVE WU X KRIS KANG台灣雙人男子攝影組合來分享主題《旅行的記錄、創作與延續》,同時也是中日年輕創作家的對談。展覽或活動的內容豐富,包含攝影展、生活手繪、動畫、紀錄片以及明信片派對等等,平均一個月會有四到六場活動,而展覽室除了週一和週二休假之外,其餘的每天晚間六點到十點都有開放展覽,展覽資訊透過他們自製文宣放在各個咖啡廳,以及在他們所經營的網站上公布資訊,而那些自願提供作品參展的創作者也是這樣得知「佔空間」主動聯繫張宗舜的。

就這樣辦了三年的「佔空間」,在台中逐漸打開知名度,甚至有蘋果日報等主流媒體來報導,參展人數越來越多,在這個十坪左右的小空間裡,茶會和分享會時常多達五、六十人,佔空間Facebook的粉絲專頁也已有兩萬多人按讚。後來提供老房子的親戚對這些人潮反感,他們只好另闢新地點辦展覽。就在二〇一二年九月份舉辦最後一場展覽之後,《咱誌》的第一本雜誌就出刊了,而「佔空間」裡的展覽作品就是《咱誌》的雛型,包含十幾位創作者的作品以及創辦人自己日常生活中的創作。因為在台中展覽,較容易接收到資訊的也是當地的人,因此創作者幾乎半數都是台中人。另外,還有許多大學生或是文創工作者會主動詢問張宗舜關於展覽與出刊的辦法。雖然《咱誌》是來自台中的發行刊物,但並非以地方的特色做為刊物內容,而是提供一個獨立的出版刊物增添台中的文創與藝術空間。

咱誌LET’S ZINE的本冊與附贈小別冊
出版歷程帶來愉悅的回饋
張宗舜說,辦展覽或創刊的過程,有時令他感到困擾的是「人」,因為合作的過程偶爾會遇到情緒問題而產生些許摩擦,幸虧都不會對刊物或展覽帶來什麼負面的影響,唯一會有影響的是經費問題,咱誌並不能讓他賺大錢,甚至還要存好幾個月才有資金可以出版咱誌。因此除了咱誌的出版以及展覽活動酌收的一點費用之外,張宗舜也會接一些案子作為出版的經費以及自己的生活支出來源,通常是案主主動請他幫忙,像是台中勤美誠品就曾邀他去幫忙展場的攝影,他也為公共或商業場所的牆面作畫,近期還幫Eye Candle造型蠟燭工作室策展,最新的一期咱誌也是與他們合作,推出訂購咱誌可以加購一座小鹿蠟燭的優惠。而陳妮均則有一手好廚藝,會做許多美味的蛋糕和甜點,因此也有不少人在吃過「佔空間」的茶會之後,會向她訂購蛋糕。

張宗舜說,無論是「佔空間」或者是《咱誌》,令他感到開心的是那些參展或購買刊物者的回饋,像是有一位東海的女大學生曾告訴他,因為看了這些作品,讓她受到啟發,也因此有了靈感可以拍出更好的攝影作品,今年八月出刊的《咱誌》就是將這位女大學生的攝影作品放在雜誌附贈的小手冊當封面。對於未來的規劃,他們只想把目前的創刊與策展精神繼續延續下去,陳妮均說:「真的很累,常常忙到半夜才睡。」但是他們都認為這是他們熱愛的事情,因此有動力持續完成,他們說:「最期待的並不是把紙本賣完,而是愉悅的把書看完;一直以來我們從事分享的工作,而讀者更是完成咱誌的人。」



延伸閱讀

《咱誌LET’S ZINE》

佔空間Facebook的粉絲專頁

《小日子》

《Shopping Design》

《LIP》



北醫大楓杏團 澎湖義診助居民

$
0
0
【記者杜梵/台北市報導】台北醫學大學楓杏青年服務團成立於一九九七年,最初以舉辦高中醫學營為主。如今除了醫學營之外,他們每年暑假前往澎湖為當地的數個村落村民進行義診和衛教宣導,協助了當地醫療設備不足的偏鄉村落地區,同時也替當地的國小和高中學生舉辦營隊,提供醫療相關知識,至今邁入第四年,已為眾多的澎湖居民提供幫助。

         



楓杏醫學團 從醫學營到義診

台北醫學大學的楓杏青年服務團(以下簡稱楓杏團)成立於一九九七年,由邱聖博老師一手領導。在起初,類似於各大醫學大學的服務團,以在各地舉辦讓學生們能夠寓教於樂的醫學營和生物科技營為主,結算至今,已有超過兩萬餘學生參與楓杏團。而在二O一O年時,當時擔任楓杏團團長的李俊育在一次機會下帶着團員前往澎湖遊玩,因為自己身為澎湖人,深知當地醫療建設的不完善,加上他想要走出和其他醫學服務團不同道路的想法,在和邱聖博老師討論之後,於是開啓了楓杏服務團前往澎湖義診的計劃。

楓杏團的成員來自於台北醫學大學的各個系所,採自願參加的形式。而前往澎湖義診的團員們則是分成兩個群體。在醫療巡迴的部分包括了定點進行看診,和地毯式拜訪社區的家庭訪問兩種義診活動,而在校園的部分則是分成在當地小學舉辦的醫學體驗營,和在馬公高中舉辦的生物醫學營。

楓杏醫學服務團前往澎湖為當地居民義診(照片由楓杏青年服務團提供)

遠赴澎湖 愛心義診與醫學營

楓杏團每年暑假前往澎湖進行義診與醫學營活動,他們大多會選擇缺乏醫療資源,只靠衛生所在支撐的「無醫村」進行義診。而在真正前往澎湖當地的一年之前,成員們會前往當地進行多次的場地勘查,和當地村長和衛生所溝通,瞭解當地的需求以及決定進行哪一方面的服務。除此之外,他們也會向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和民間慈善團體撰寫計劃以募款,和像各大藥廠募藥等方式以籌取經費與資源,並和各大服務隊交換物資以減少愛心資源的浪費。

義診的成員除了包括在校學生之外,也有已經在社會中就業的學長姊,也就是專業的醫療人員。在看診的過程中學生會擔任輔助醫療人員,和負責進行宣導教育。在眾多的疾病當中,當地居民身上最常見的就是高血壓、血糖和血脂,也就是俗稱的三高,以及因為食用當地的海產過量而導致的痛風問題,針對這些問題,學生們會向民眾加強宣導相關觀念。在學校教育的部分則是分為在西溪、湖西和望安等國小進行的育樂營,以寓教於樂的方式給予孩童們衛生教育,如利用觀察洗手前與洗手後的培養皿來讓孩童們瞭解洗手的重要性。在高中的方面,他們每年前往當地唯一的一所高中,馬公高中,由台北醫學大學的教授教導學生們專業的醫療知識。「我們想要透過這樣的醫學營,讓台北學生能夠享受到的資源複製到這個地方,讓他們不用花很多的錢,就可以享受到一樣的營隊」李俊育說。


然而在四年來的活動過程中,他們也遇到過不少困難之處。因楓杏團人數龐大,每次出團都會有超過一百人一起前往,若是每次都搭飛機,馬上就會導致經費不足。因此他們最後選擇自高雄小港搭乘可以將整台遊覽車開上去的台華輪,這樣的做法能夠節省一半的經費,順利了解決這個問題。另外,語言溝通也是瓶頸之一,許多當地老人只會以台語溝通,在進行義診的第一年許多學生因為不會講台語而無法和當地人溝通,因此,在之後的行前課程之中,楓杏團就加入了台語的教學,包括了問診與專業醫學術語的台語說法,都成為課程的一環。


楓杏醫學服務團義診流程(照片由楓杏青年服務團提供)
持續傳承 愛心不間斷

楓杏團至今已邁向第四年,對內,他們自從跳脫了舉辦醫學營的方式開始進行義診後,不只讓學生們走出學校,與外界進行真實的互動服務,更加深了成員們對於楓杏的認同感,不再只是草草的參加一個營隊,即使是在畢業之後,也仍然能回到楓杏服務,替澎湖當地提供專業。對外,他們幫助了無數的澎湖居民,藉由宣導教育,也讓居民們開始更重視自己的健康。在學校所舉辦的醫學營更是替當地學子開了一扇新的窗,甚至有一位在高中曾經參加楓杏團所舉辦的醫學營的馬公高中學生,在畢業之後順利考進台北醫學大學,也成為了楓杏團的一員,回到澎湖服務家鄉,將自己所獲得的,回饋給更多的人。

對於其他進行醫療相關服務學習的團體們,李俊育談到了消費弱勢的問題。他說,有些醫學營每年辦在不同的地點,不只無法長期關注一個地區的問題,也可能會淪為團員們濫用經費遊玩台灣各地的一個管道,喪失了真正達到服務的目的。他認為既是服務學習,就應該要從被服務者的角度出發,進行一個區域性的定點服務,才能夠長期關注當地問題。為此,楓杏團今年也新增了「天人橘計畫」,即是針對澎湖當地疾病狀況較嚴重的居民進行更頻繁的看診,而不是只有每年暑假的義診活動。他們也將准備擴大醫學營的規模,加入馬公國中和湖西國中,讓他們的愛心擴大,並持續循環。


延伸閱讀

楓杏醫學青年服務團粉絲專頁

楓杏醫學營報名資訊

客家新聞雜誌專訪楓杏醫學營影片



打破主流 社運議題與音樂激盪

$
0
0
【謝佩珊、楊婷華/議題導讀】音樂可否反應社會現實、傳遞社會正義價值?在國外,六○年代民權運動代言人巴布狄倫,即以民謠歌曲抗議社會議題聞名;台灣近年來大量樂團與獨立音樂人亦開始將社會議題融入於樂曲中,將自身對於該議題的想法、意見表述於詞曲間,以喚醒閱聽大眾省思。回顧二○一三年,無疑是臺灣社會運動十分沸騰的一年,自三月份的反核大遊行;八月初眾人套上白衫齊聚凱達格蘭大道「萬人送仲丘」活動;延燒至八月後期的「今天拆大埔,明天拆政府」等重大新聞議題,不只民眾熱烈討論,許多歌手和藝文界人士都投入活動。

守護家園 力挺反核

台灣自一九九四年起就出現了反核廢核的運動,其中又以反對核四廠為重點。三一一福島核災後,越來越多人驚覺核能可能帶來的風險與危害,進而重新思考零核電的可能。張鐵志回顧從過去的豬頭皮黑手那卡西,到交工、再到現在的吳志寧,參與反核的歌手們代代相傳;二○○一年交工樂隊寫下「非核家園進行曲」,歌詞是素樸的土地情感:「我們腳踏著勤勉,要為子孫和祖先,奠下永續的生態,非核的家園」。

         




原本宣佈反對核四的民進黨上台後宣佈續建核四,讓交工樂隊深感失望而寫下此歌曲;近來越來越多藝文界人士及藝人們關注並挺身表態反核,社會運動已不再只是黨派間的抗爭手段。


由環保團體與獨立音樂界號召的【No Nukes! Long Play! 不核作 - 臺灣獨立音樂反核輯】已於二○一三年底正式發行,這是台灣第一張以反核為主題的獨立創作專輯,集結了包括濁水溪公社、巴奈、農村武裝青年、生祥樂隊、陳昇與黃連煜、Tizzy Bac、拍謝少年等 34 組音樂人共同發表創作而成,目的是為了凝聚音樂人的力量,為非核家園的理念作出團結的宣告。


農村武裝青年阿達說:「你以為核電能帶來多少經濟發展,而你卻忘記金錢買不到生命、買不到健康、買不到孩子幸福的未來、買不到這世界的大部分。」

林生祥也將對音樂的看法,延伸到他反對核能的立場。「生命就是由無數的殘缺組合成的東西,世界上怎麼會有人要造一個完美無缺、零失誤的東西?可是核電廠是不容許犯錯的!它是對土地、世界非常傲慢的設計。」


曾在台北西門町舉辦「音樂台東,核廢抬走」演唱會的巴奈,過去曾以一曲《流浪記》家喻戶曉,2009年除了入圍金曲獎最佳原住民語最佳專輯獎外,也希望透過音樂,達到反對核廢進駐部落的訴求。巴奈提及關於反抗與創作的心路歷程:「台電不斷強調核廢料儲放相當安全,但是卻從來不告訴族人核廢料的潛在危險」


抗議政府隻手遮天 聲援洪仲丘

原本預定於二○一三年七月六日退伍義務役士官洪仲丘,卻在七月三日死亡。由於死因涉及遭欺凌、虐待或其他軍事醜聞而引發社會輿論關注。此案涉及軍中人權,及軍事檢察署是否具專屬管轄權等議題,引起台灣社會高度關注,並促成「公民1985行動聯盟」的兩次抗議活動,要求軍隊社會化。在第二次的抗議活動,「萬人送仲丘晚會」上,約25萬人在男女高音聲樂家的帶領下,高舉象徵「公民之眼」的大海報,齊唱改編自音樂劇《悲慘世界》的《你敢有聽著咱的歌》,諷刺政府,悲憤、壯烈的歌詞「咱為民主為自由佮伊拚咱袂孤單 你敢有聽著咱的歌 唱出艱苦人的苦痛」道出人民心聲。

你敢有聽著咱的歌

除了遊行現場,網路上也出現不少聲援洪仲丘的作品,街頭歌手野人李威慶創作演唱的《寫給洪仲丘的歌-在你死了以後》上傳至youtube後,引起廣大迴響。歌詞說到「他們說 你攜帶違禁品 他們說 整件事情符合SOP 他們說 其實很想救你 其實沒有內幕沒有虐待沒有人 去擋住攝影機 但他們全都不敢打開自己的抽屜 但他們全都推給代罪羔羊的小兵」、「在你死了以後 我才 了解 我和你一樣渴望自由 自由 自由 在你死了以後 我才 發現 我們都不應該保持沉默」。控訴政府對事實的掩蓋,欺騙大眾,並呼籲群眾不應保持沉默,必須發聲,敦促政府嚴正看待此事。更有網友製作音樂紀念影片,表示政府無力,上位者推拖,訴求國家應查清癥結處,給大眾一個真實的交代。

寫給洪仲丘的歌-在你死了以後

大埔案強徵農地 人民火大拆政府

二○一○年,苗栗縣政府決定擴大新竹科學園區竹南基地,強制徵收大埔農地,遭到居民反彈,身為苗栗縣長的劉政鴻因此動用警力,以怪手毀壞即將收成的稻田,台灣農村陣線發起夜宿凱達格蘭大道抗議活動,迫使當時行政院長吳敦義介入協調;吳敦義在行政院會見大埔農民代表時,承諾要「原屋原地保留」,然而苗栗縣卻在二○一三年七月拆除大埔張森文、朱樹、柯成福、黃福記四戶四戶。台灣農村陣線理事長徐世榮強調,大埔徵收案不符合公益性、民主對等的程序,且政府背棄承諾。

整起事件在因張藥房老闆張森文於中秋前夕被發現溺水而亡,達到引爆點。七月二十三日,藝文界集體聲援,站上凱達格蘭大道,包括導演柯一正、鄭文堂、楊力州、戴立忍、葉天倫、卓立、陳文彬和演員吳朋奉、獨立樂團拷秋勤等人發出怒吼:「今天拆大埔,明天拆政府!

導演柯一正說:「台灣的中央政府已經廢了!」他認為政府本來應該照顧人民,卻成為掠奪者。導演葉天倫表示曾看到網路上的照片,那些殘破瓦礫中的全家福,他說:「對政府來說那只是個地址或地號,對人民來說卻是家,也是珍貴的回憶。」導演王小棣雖未到場,但仍透過詩人鴻鴻發出聲明:「為什麼拆大埔?大家要看清楚,誰沒事拆政府?它做事太離譜。台灣走了這麼長的路,誰忍心看她退步?」


饒舌歌手大支一直以來的創作時常與社會議題結合,對於大埔事件,他在自己的部落格中放上創作歌曲《大埔加油》,歌詞寫著:「那田地是上一代傳給他們的精神,米不只是米,米是傳承,米是靈魂,但不管怎樣,農民的聲音政府還是不聽,農民跟海豚可以轉彎,政府不行」諷刺政府執意拆除田地,不懂轉彎、變通,抹去的不只是農作物,更重要的是自上一代傳承的精神及回憶。八月十八日,由台灣農村陣線發起的「大埔強拆民宅事件滿月重返凱道」行動,凝聚超過兩萬民眾走上總統府前凱達格蘭大道,提出「道歉賠償、地歸原主、徹查弊案、立即修法」等訴求。「八一八把國家還給人民」晚會最後,藝文界人士再次於凱道前共同大合唱「你敢有聽著咱的歌」,尤其歌詞中「你敢有聽著咱的歌 唱出艱苦人的苦痛 這是咱毋願一世人成做奴隸的心聲 咱的心振動袂定 若親像勇敢的鼓聲 向望有一工活出自由的新性命」更是道出農民的辛酸以及不屈服的毅力。

音樂,在與社會議題結合之下,跳脫了情歌、生活歌曲等分類,也不在意其藝術性高度或音樂優雅與否;音樂作為工具,反而使這些生硬的議題更加貼近群眾,激起一股熱血及衝勁,最近的實證即是知名樂團五月天的新歌《入陣曲》,歌中涉及多項社會議題,包括反核、媒體壟斷、洪仲丘及大埔事件等,歌詞唱道:「幼無糧 民無房 誰在分贓」,MV中更將三分二十四秒的「最後鏡頭」給了在中秋前夕身亡的大埔迫遷戶「張藥房」老闆,成功喚起各界關注,更使民眾提起興趣追蹤大浦事件。不僅促使政府改變,也使整個社會在聆聽時凝聚了團結的氛圍,為一件事情付出,使「音樂」真正達到了雅俗共賞,並更具實用性。

入陣曲

宜蘭行健村 實踐有機夢想

$
0
0
【記者蕭祺軒、江昱賢/宜蘭縣報導】來到宜蘭縣三星鄉,這裡除了遠近馳名的三星蔥以外,還有一個在地人用心經營的行健有機夢想村,他們希望可以用他們對於有機的堅持,給自己以及顧客一個健康的保證,可以讓三星這塊土地更美好。

        



不要再聞到農藥 決心加入有機 

今年六十五歲的行健有機夢想村的創辦人張美,四十二年前從台中豐原遠嫁來宜蘭三星,從小人緣就很好,於是便有人建議她出來選村長,這一當,就當了二十年,一直到了二〇一〇
年才卸任。

農民拿著行健米比著讚(照片為行健有機夢想村提供)
張美說,她很不喜歡聞到農藥的味道,經常因為村民不小心中毒跑急診室,所以她常常在想,到底有沒有辦法可以讓他們不要再噴農藥?後來得知,傳統噴農藥、放化肥的耕種方式並沒有讓村民賺到錢,平均一甲稻米扣掉農藥、肥料成本,才賺四、五萬元;相較之下用有機栽種出來的稻米產量雖然沒有傳統方式要來的多,但是在市場上面的價格比較好,對人體以及大自然的危害相對來說也沒有危害,因此在衡量了其中的利弊之後,張美便在心中決定,一定要帶領自己的村子,加入有機,於是在農委會各方面像是資金、設備等的幫助之下,在二〇〇九年成立了行健有機夢想村。

邀請農民加入 一切從零開始


在行健剛成立的時候,張美從水源地開始一戶一戶拜訪農民,希望他們可以轉型做有機,第一戶答應的就是七十七歲阿土伯,阿土伯從小便跟著父親耕種,那時他們還沒學會噴藥,後來政府教他們噴藥增加產量,現在又要重回不噴藥,旁人都覺得很驚奇,但被問到原因,阿土伯淡淡地說:「只是為了要做試驗」

原本以為好的開始會是成功的一半,但之後的邀請卻都不太順利,因為行健村原本就是個典型的台灣農村,在這裡居住的大部分是平均年齡六十五歲以上的農夫,很多人聽到張美的提議,覺得很不可思議,他們都覺得:不噴藥不用化學肥料,怎麼可能會有產量?也有農友原本要加入,後來因為家人反對而作罷,不過張美並不以此喪志,她說,勉強他們也沒有用,要讓他們真正看見希望再來加入。

開始做有機之後第一個要面臨的事實便是產量減少,原本噴藥的傳統栽種方式一期可以有一萬兩千斤的稻米產量,現在只有七千到九千斤,很多人最初感到很不習慣,好在有機米的收購價格比外面的通路要來的高,才讓農友們不至於虧本,同時,在加入有機後,土地沒有了化學的戕害,變得越來越好,收成一次比一次還要多。在看到了有機的成果之後,很多農友也開始加入,如今,行健有機夢想村已經從最初的十一位農友,九公頃的農地,到了現在的二十六位農友,三十二公頃的耕作地。

有產量沒銷量 有機行銷困境

稻米好不容易收成之後,這群老農夫突然發現:米,要賣給誰?大家急忙打電話給自己所有的親朋好友,但銷量還是遠遠不及於產量,在經過眾人討論之後,他們找到了當時的宜蘭縣長林聰賢,縣長在聽了之後決定幫助他們,除了找企業認領當年三分之一的有機米之外,還補助他們有機栽種課程的講師費;同時有農友找到「直接跟農夫買」作家團長「買買氏」,「買買氏」在網路貼文宣傳團購挺老農,在客戶「甲好道相報」的情況下,他們才平安度過了第一年。

第一關過了,第二關馬上接踵而至,二〇一一年發生了通路商違約,讓當期收成陷入無人購買的窘境,但在網友的爭相走告之下,這批稻米才在短時間內賣出,讓差點被這次危機壓垮的行健村度過了這次的危機。

堅持夢想 克服萬難向前行

張美說,農村最大的問題就是沒有甚麼資本,沒有甚麼額外的錢可以購買加工設備或是租借廠房,讓他們在後續的稻米處理過程相當費時以及麻煩,雖然政府有補助,但還是有很大的一塊缺口需要被補足。

如今行健村眼前還有許多難題急需克服,但張美絲毫不在意,她說:如果有機是這麼簡單的一件事情,那大概全部的人都會來做,況且投入有機,是她一生中覺得最好,也是最值得的事情,雖然現在進行得很慢,但是她會一直堅持且不斷的走下去。


延伸閱讀

行健有機夢想村官網

行健有機夢想村臉書

直接跟農夫買

Viewing all 875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