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馬向恩、劉怡馨/嘉義縣報導】一群甲子園啦啦隊拿著寫著「KANO」的加油扇,齊聲喊著加油口號,對於這個畫面大家應該不陌生,就是國片KANO的劇情片段,而他們手中拿的加油扇,就是來自這個檳榔之鄉-嘉義縣中埔鄉。位於中埔鄉的灣潭社區,隨處都可以看到檳榔樹的身影,隨著時代的變遷,越來越少人在食用檳榔,而檳榔的產業轉往高附加價值的產品發展,從果實、葉子到樹幹都開發,發揮最大的效用。
國片KANO考察史料 檳榔扇詢問度高
國片KANO拍攝嘉義農林學校進入甲子園的故事,電影裡頭用檳榔扇加油的畫面,就是劇組考察一九三一年當年的史料,讓以往被丟棄、沒用的檳榔葉再創令人驚豔的綠金價值和商機外,同時也成功行銷了台灣,甚至是嘉義、整個中埔鄉。
在《嘉農口述歷史》一書中受訪者蔡鴻文先生提到透露,在一九三一年嘉農參加甲子園的時候,「啦啦隊」是由校友會組成的,拿嘉義個產的檳榔樹葉剪編而成的扇子加油,扇子上面前頭寫著「阿里山」,後面寫著「嘉義嘉農」幾個字,非常好看。啦啦隊還把這些扇子分送給其他觀眾讓他們一邊看比賽,一便搧風,也等於是幫嘉農加油。這麼新鮮的嘉農工具,這麼熱烈的加油氣氛和情緒,都是日本人聞所未聞,所以留給他們非常深刻的印象。
電影裡頭出現的加油扇,一開始只是當地居民的民生用品,而一部國片造就了高詢問度。KANO劇組考察過後找到檳榔產業開發的負責人方顗瑋先生,和灣潭國小合作,規劃製作一系列的檳榔扇,作為電影裡頭的道具,同時也增加了在地產業檳榔扇葉的曝光率。
傳統檳榔產業 跟著趨勢發展
中埔鄉檳榔樹的產業可以追溯到清朝開始,便有農民種植。早年檳榔多當做田埂間的界線,也是作為民生物資的素材、原住民的零嘴。
由於檳榔屬於經濟作物,光復初期,中埔鄉農作物以水稻和檳榔為主,尤其檳榔產量在當時佔全省百分之七十以上,是中埔經濟重要命脈。
隨著台灣經濟的起飛,造成了檳榔的價格也跟著水漲船高。曾在一九八九年的時候,價格甚至一度漲到一粒檳榔十七塊多,一棵檳榔樹上數百顆的數量就可以賣到兩千多塊,加上檳榔很好種植,這樣子的高報酬,造成了農民開始大規模種植。
在二OO二年台灣以台、澎、金、馬個別關稅領域加入WTO之後,對於檳榔的銷路成為一大衝擊,方顗瑋看到這樣的情景,便提出精緻農業的想法,開發出了一系列用檳榔做成的產品藝術產品,減緩檳榔農的損失,甚至在地開設嘉檳文化館讓更多人認識在地的檳榔產業。
回到家鄉 所學專業再出發
近年來,檳榔除了可以食用以外,能開發的產品不計其數,開發出鞋墊、香檳木耳、檳榔扇、藝術作品等等。
檳榔扇子的製作發想來自家家戶戶都種植的檳榔樹,早年種植檳榔樹是用來作為農田之間的界線,落下的檳榔樹葉,就把它壓在床底下壓平,當做扇子使用。方顗瑋說:「以前經濟狀況不好,沒能留下來什麼給下一代,扇子就是祖先們留下來最好的禮物。」也因為電影KANO的把它作為道具使用,讓在地的檳榔扇子得以被發揚。為了保存這些傳統的文化,在地結合文化工作室,教導國小學生這些傳統的手工藝品。
另外,灣潭社區所屬的中埔鄉是國內木耳主要產區,也是檳榔重要產地,木耳的培養需要用到太空包早期是以相思木屑來培養,方顗瑋便思考為何不用隨處可見的檳榔樹作為太空包的材料呢?因此開始把檳榔的樹幹磨成木屑,做成太空包來種植中埔鄉有名的木耳,並註冊取名為「香檳木耳」,社區希望為檳榔找出新的發展產業,為地方產業盡一份心力。
方顗瑋是土生土長的中埔人,畢業之後回到家鄉工作,他說:「利用從前學校所學的專業、看到的事物,回到自己的家鄉,發揮最好的效用,發展在地文化產品。」他也直說很多年輕人最排斥的就是農業,但其實農業所能發展的範圍實在是非常廣泛,任何面相都可以和各種專業做結合。
從對檳榔業的不支持 到政府重視
過往政府不支持中埔鄉的檳榔產業,因為檳榔會造成環境問題,像是植栽在山坡上的檳榔樹會有水土保持不良、嚼食檳榔會造成口腔健康危害、造成環境髒亂等等問題。
在經過國片KANO提高中埔鄉的曝光率之後,農民發現檳榔樹的用途不僅可以拿來食用,還能發展出多樣以檳榔樹發想的產品像是檳榔扇、香檳木耳、鞋墊等高附加加值產品,因此開啓在地經濟及文化產業的一扇窗。於是,政府開始重視這些在地產業,著手文化保存的工作,鼓勵檳榔農不要往山坡地種植,避免水土流失,並且把傳統檳榔產業再精緻化,將檳榔樹「從頭到腳能用的都用到」。
而文化保存的工作則像是和在地灣潭國小合作,教育小朋友在地文化、產業經濟,甚至製作當地的檳榔扇。灣潭社區的在地產業推展員羅秀卿說:「讓他們也能夠學習到在生活上所有的東西,都是可以利用的。」
延伸閱讀
嘉檳文化館
中埔鄉農會
中埔灣潭國小製作KANO電影加油扇 魏導讚賞
國片KANO考察史料 檳榔扇詢問度高
國片KANO拍攝嘉義農林學校進入甲子園的故事,電影裡頭用檳榔扇加油的畫面,就是劇組考察一九三一年當年的史料,讓以往被丟棄、沒用的檳榔葉再創令人驚豔的綠金價值和商機外,同時也成功行銷了台灣,甚至是嘉義、整個中埔鄉。
在《嘉農口述歷史》一書中受訪者蔡鴻文先生提到透露,在一九三一年嘉農參加甲子園的時候,「啦啦隊」是由校友會組成的,拿嘉義個產的檳榔樹葉剪編而成的扇子加油,扇子上面前頭寫著「阿里山」,後面寫著「嘉義嘉農」幾個字,非常好看。啦啦隊還把這些扇子分送給其他觀眾讓他們一邊看比賽,一便搧風,也等於是幫嘉農加油。這麼新鮮的嘉農工具,這麼熱烈的加油氣氛和情緒,都是日本人聞所未聞,所以留給他們非常深刻的印象。
電影裡頭出現的加油扇,一開始只是當地居民的民生用品,而一部國片造就了高詢問度。KANO劇組考察過後找到檳榔產業開發的負責人方顗瑋先生,和灣潭國小合作,規劃製作一系列的檳榔扇,作為電影裡頭的道具,同時也增加了在地產業檳榔扇葉的曝光率。
灣潭社區灣潭國小安排製作檳榔扇的課程。 |
傳統檳榔產業 跟著趨勢發展
中埔鄉檳榔樹的產業可以追溯到清朝開始,便有農民種植。早年檳榔多當做田埂間的界線,也是作為民生物資的素材、原住民的零嘴。
由於檳榔屬於經濟作物,光復初期,中埔鄉農作物以水稻和檳榔為主,尤其檳榔產量在當時佔全省百分之七十以上,是中埔經濟重要命脈。
隨著台灣經濟的起飛,造成了檳榔的價格也跟著水漲船高。曾在一九八九年的時候,價格甚至一度漲到一粒檳榔十七塊多,一棵檳榔樹上數百顆的數量就可以賣到兩千多塊,加上檳榔很好種植,這樣子的高報酬,造成了農民開始大規模種植。
在二OO二年台灣以台、澎、金、馬個別關稅領域加入WTO之後,對於檳榔的銷路成為一大衝擊,方顗瑋看到這樣的情景,便提出精緻農業的想法,開發出了一系列用檳榔做成的產品藝術產品,減緩檳榔農的損失,甚至在地開設嘉檳文化館讓更多人認識在地的檳榔產業。
灣潭國小製作了數十支的檳榔加油扇。 |
回到家鄉 所學專業再出發
近年來,檳榔除了可以食用以外,能開發的產品不計其數,開發出鞋墊、香檳木耳、檳榔扇、藝術作品等等。
檳榔扇子的製作發想來自家家戶戶都種植的檳榔樹,早年種植檳榔樹是用來作為農田之間的界線,落下的檳榔樹葉,就把它壓在床底下壓平,當做扇子使用。方顗瑋說:「以前經濟狀況不好,沒能留下來什麼給下一代,扇子就是祖先們留下來最好的禮物。」也因為電影KANO的把它作為道具使用,讓在地的檳榔扇子得以被發揚。為了保存這些傳統的文化,在地結合文化工作室,教導國小學生這些傳統的手工藝品。
另外,灣潭社區所屬的中埔鄉是國內木耳主要產區,也是檳榔重要產地,木耳的培養需要用到太空包早期是以相思木屑來培養,方顗瑋便思考為何不用隨處可見的檳榔樹作為太空包的材料呢?因此開始把檳榔的樹幹磨成木屑,做成太空包來種植中埔鄉有名的木耳,並註冊取名為「香檳木耳」,社區希望為檳榔找出新的發展產業,為地方產業盡一份心力。
方顗瑋是土生土長的中埔人,畢業之後回到家鄉工作,他說:「利用從前學校所學的專業、看到的事物,回到自己的家鄉,發揮最好的效用,發展在地文化產品。」他也直說很多年輕人最排斥的就是農業,但其實農業所能發展的範圍實在是非常廣泛,任何面相都可以和各種專業做結合。
從對檳榔業的不支持 到政府重視
過往政府不支持中埔鄉的檳榔產業,因為檳榔會造成環境問題,像是植栽在山坡上的檳榔樹會有水土保持不良、嚼食檳榔會造成口腔健康危害、造成環境髒亂等等問題。
在經過國片KANO提高中埔鄉的曝光率之後,農民發現檳榔樹的用途不僅可以拿來食用,還能發展出多樣以檳榔樹發想的產品像是檳榔扇、香檳木耳、鞋墊等高附加加值產品,因此開啓在地經濟及文化產業的一扇窗。於是,政府開始重視這些在地產業,著手文化保存的工作,鼓勵檳榔農不要往山坡地種植,避免水土流失,並且把傳統檳榔產業再精緻化,將檳榔樹「從頭到腳能用的都用到」。
而文化保存的工作則像是和在地灣潭國小合作,教育小朋友在地文化、產業經濟,甚至製作當地的檳榔扇。灣潭社區的在地產業推展員羅秀卿說:「讓他們也能夠學習到在生活上所有的東西,都是可以利用的。」
延伸閱讀
嘉檳文化館
中埔鄉農會
中埔灣潭國小製作KANO電影加油扇 魏導讚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