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計雯婉、林嘉勤/台北市報導】伴著輕柔的音樂,演員們優美的身軀在舞台上盡情地搖擺,這出齣戲是「on stage表藝術坊」的夏季呈現:「夏·舞蹈」。以工作坊形式來營運的on stage不僅是個在地劇團,也同時開設了舞蹈和戲劇方面的課程。on stage的主要藝術創作都與社會議題相關,比如劇團在二〇一三年時就推出舞台劇「陳玉蘭」,來反映當年華光社區的拆遷議題。因此,工作坊的每一次表演都是用故事的形式來呈現。
相信自己 做的更好
「on stage表藝術坊」於二〇一二年夏天成立。創辦者Jenni表示,自己曾看到別人的表演,演員和編劇的不用心讓她覺得不滿意,又認為既然自己以前在表演藝術的圈子也有做過編舞和戲劇的創作,為什麼不自己真正做一場戲呢?而自己也相信自己做的並不會比別人差,於是Jenni創辦了「on stage」,並且以「為社會議題發聲」作為on stage的創作核心。
「on stage」創辦以來就一直以工作坊的形式來營運,也就是說除了本身的劇團性質外,on stage也開班授課,吸納學生來學習舞蹈和戲劇。這也是因為在大學時期就對戲劇十分感興趣的Jenni當時發現戲劇工作坊特別昂貴,一般的大學生難以負擔,而這些工作坊也不常提供給學生一些表演機會,學生大多只能在課堂上表演,於是Jenni決定on stage的課程必須是平價的。教課老師也是由Jenni親自去找優秀的演員來擔任,每一季的課程結束都會有一個表演呈現,讓每一個學生都有真正站上舞台表演的機會,這一切也都將以正式演出的形式來進行。相比其他教授戲劇的工作坊,on stage有它獨特的優勝點。
Jenni的母親表示,自己一直是站在支持女兒的立場的,因為覺得能做自己喜歡的事是非常重要的,只有這樣才能全心全意地投入,況且女兒所做的這些事情還能間接幫助到別人,這樣一來,工作坊存在的意義就更加不同了。
與台灣社會議題相結合
on stage在二〇一三年時推出了以華光社區拆遷議題為背景的「陳玉蘭」,來討論在這場拆遷中所牽扯到的親情和家園記憶。on stage堅持原創劇本,他們把劇作的背景放在華光社區,然後引出華光社區居民用愛堅守自己的家園的故事。劇中的阿嬤一輩子為家庭無私犧牲和奉獻,她因為歷史背景而在政府的默許下,在社區定居了五十年,她有戶籍、有門牌、繳水電費、繳稅,卻不知為何在一夜之間成了違建戶,在本該頤養天年的年紀,卻遭遇如此一場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是新聞的熱度消失地如此之快,仍然堅持關注這個議題的人越來越少。然而現實的逼迫持續在發生,阿嬤仍然背負著莫須有的侵佔罪名。
於是,on stage把這個事件變成了戲,他們想讓更多人知道發生在華光社區的關於友情、愛情、親情的社會故事。也讓這個議題不會因為消失在媒體的鎂光燈下而不再被人關注。這已經不再是華光社區的居民們在奮力抵抗政府為了經濟發展而制定的土地開發計劃,而是華光社區這個例子,讓關注這個事件的民眾都開始思考「家」的意義。讓大家開始明白,在政府拆遷計劃之中的華光社區,對許多人來說,都不只是一個地方,而是充滿生命歷程的「家」。
「希望工作坊的戲劇創作可以與社會議題相關,可以揭露社會上一些不為人知的故事,這些故事平時只能通過電視被人們獲知,但電視報導的角度較為片面,還有可能是某些媒體在操縱報導,所以想要藉由戲劇來讓觀眾和其中的角色共鳴,帶給觀眾不一樣的思考角度,讓他們關心平時看不到的東西,進而去思考和行動。」這也是on stage創辦人Jenni的初衷。
「島上女人」獲得初步成功
在二〇一三年推出了一號作品「陳玉蘭」之後,今年,on stage推出的二號作品「島上女人」更是在二〇一四的藝穗節上收穫滿滿,獲得年度佳作獎。「島上女人」以在台灣的東南亞女人的生活為背景來創作,揭露了台灣這個自認民主的社會中存在的膚色、種族、性別或職業歧視。
「島上女人」講述一群來自東南亞的女人,在台灣從事著各種各樣的行業,她們在這裡生兒育女、遭遇挫折、接受不公……她們都為了夢想,為了家人,漂洋過海到另一個國家工作、生活,她們本該得到尊敬,卻遭到社會中的歧視。五個參與表演的女孩用舞蹈肢體來逐漸讓文字成形,詮釋了不同國籍的女人在這個社會里遭遇到的種種不幸,卻又不得不堅韌。她們隻身離家,在社會上抗下最繁重的工作,她們是這個社會里裡最不可或缺的存在,她們是外勞、看護、幫傭,也是外籍新娘,她們被貼上了一層又一層用金錢和物質來區分的標籤,但是,她們卻長期被忽視,不論她們如何被這個社會對待,我們都不曾注意。
這是一部Jenni為女性外配、移工發聲的戲劇創作,她想要通過這齣戲,讓這些島上女人得到關注,從而改善她們的處境。Jenni說,她想要通過這齣戲來燃起社會的同理心,因為當社會多了一份同理心,自然,社會的對立就會少一點。
延伸閱讀:
On stage 臉書粉絲專頁
OS貳號作品:島上女人
聽見隱匿的絮語《島上女人》
夏・舞蹈的演員綵排情形 |
相信自己 做的更好
「on stage表藝術坊」於二〇一二年夏天成立。創辦者Jenni表示,自己曾看到別人的表演,演員和編劇的不用心讓她覺得不滿意,又認為既然自己以前在表演藝術的圈子也有做過編舞和戲劇的創作,為什麼不自己真正做一場戲呢?而自己也相信自己做的並不會比別人差,於是Jenni創辦了「on stage」,並且以「為社會議題發聲」作為on stage的創作核心。
「on stage」創辦以來就一直以工作坊的形式來營運,也就是說除了本身的劇團性質外,on stage也開班授課,吸納學生來學習舞蹈和戲劇。這也是因為在大學時期就對戲劇十分感興趣的Jenni當時發現戲劇工作坊特別昂貴,一般的大學生難以負擔,而這些工作坊也不常提供給學生一些表演機會,學生大多只能在課堂上表演,於是Jenni決定on stage的課程必須是平價的。教課老師也是由Jenni親自去找優秀的演員來擔任,每一季的課程結束都會有一個表演呈現,讓每一個學生都有真正站上舞台表演的機會,這一切也都將以正式演出的形式來進行。相比其他教授戲劇的工作坊,on stage有它獨特的優勝點。
Jenni的母親表示,自己一直是站在支持女兒的立場的,因為覺得能做自己喜歡的事是非常重要的,只有這樣才能全心全意地投入,況且女兒所做的這些事情還能間接幫助到別人,這樣一來,工作坊存在的意義就更加不同了。
與台灣社會議題相結合
on stage在二〇一三年時推出了以華光社區拆遷議題為背景的「陳玉蘭」,來討論在這場拆遷中所牽扯到的親情和家園記憶。on stage堅持原創劇本,他們把劇作的背景放在華光社區,然後引出華光社區居民用愛堅守自己的家園的故事。劇中的阿嬤一輩子為家庭無私犧牲和奉獻,她因為歷史背景而在政府的默許下,在社區定居了五十年,她有戶籍、有門牌、繳水電費、繳稅,卻不知為何在一夜之間成了違建戶,在本該頤養天年的年紀,卻遭遇如此一場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是新聞的熱度消失地如此之快,仍然堅持關注這個議題的人越來越少。然而現實的逼迫持續在發生,阿嬤仍然背負著莫須有的侵佔罪名。
於是,on stage把這個事件變成了戲,他們想讓更多人知道發生在華光社區的關於友情、愛情、親情的社會故事。也讓這個議題不會因為消失在媒體的鎂光燈下而不再被人關注。這已經不再是華光社區的居民們在奮力抵抗政府為了經濟發展而制定的土地開發計劃,而是華光社區這個例子,讓關注這個事件的民眾都開始思考「家」的意義。讓大家開始明白,在政府拆遷計劃之中的華光社區,對許多人來說,都不只是一個地方,而是充滿生命歷程的「家」。
「希望工作坊的戲劇創作可以與社會議題相關,可以揭露社會上一些不為人知的故事,這些故事平時只能通過電視被人們獲知,但電視報導的角度較為片面,還有可能是某些媒體在操縱報導,所以想要藉由戲劇來讓觀眾和其中的角色共鳴,帶給觀眾不一樣的思考角度,讓他們關心平時看不到的東西,進而去思考和行動。」這也是on stage創辦人Jenni的初衷。
夏・舞蹈的演員正在表演 |
「島上女人」獲得初步成功
在二〇一三年推出了一號作品「陳玉蘭」之後,今年,on stage推出的二號作品「島上女人」更是在二〇一四的藝穗節上收穫滿滿,獲得年度佳作獎。「島上女人」以在台灣的東南亞女人的生活為背景來創作,揭露了台灣這個自認民主的社會中存在的膚色、種族、性別或職業歧視。
「島上女人」講述一群來自東南亞的女人,在台灣從事著各種各樣的行業,她們在這裡生兒育女、遭遇挫折、接受不公……她們都為了夢想,為了家人,漂洋過海到另一個國家工作、生活,她們本該得到尊敬,卻遭到社會中的歧視。五個參與表演的女孩用舞蹈肢體來逐漸讓文字成形,詮釋了不同國籍的女人在這個社會里遭遇到的種種不幸,卻又不得不堅韌。她們隻身離家,在社會上抗下最繁重的工作,她們是這個社會里裡最不可或缺的存在,她們是外勞、看護、幫傭,也是外籍新娘,她們被貼上了一層又一層用金錢和物質來區分的標籤,但是,她們卻長期被忽視,不論她們如何被這個社會對待,我們都不曾注意。
這是一部Jenni為女性外配、移工發聲的戲劇創作,她想要通過這齣戲,讓這些島上女人得到關注,從而改善她們的處境。Jenni說,她想要通過這齣戲來燃起社會的同理心,因為當社會多了一份同理心,自然,社會的對立就會少一點。
延伸閱讀:
On stage 臉書粉絲專頁
OS貳號作品:島上女人
聽見隱匿的絮語《島上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