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生命力新聞
Viewing all 875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九五二 來自蘭嶼的密語

$
0
0

    

【記者陳巧翎、林育璞/高雄市報導】蘭嶼,與台灣相隔有點近而遺世獨立的小島。說到蘭嶼,你會想到什麼?是在靛藍大海上跳躍的飛魚,或是穿著丁字褲馳騁白浪捕魚的達悟族人?九五二vazay tamo,將為你揭開最真實的蘭嶼面貌。


IMG_1981.jpg
952vazaytamo的創辦人,從左起為呂思穎、那牧特、張靈、吳欣潔。    圖/林育璞

九五二 屬於蘭嶼人的暗號

二O一五年二月創辦,現為季刊發行的九五二vazay tamo是第一本專屬蘭嶼青年的雜誌,由來自台灣的呂思穎、林牧音、吳欣潔,在蘭嶼做學術研究時認識了蘭嶼在地青年那牧特、張靈、蕭祺真,之後憑著對蘭嶼的熱愛,這六位年輕人成立九五二vazay tamo。一開始其實只是六人突發奇想地想創立專屬蘭嶼青年的雜誌,後來竟意外通過文化青年村落文化行動計畫,而有了資金來實現這個想法。

九五二vazay tamo雜誌的命名其實暗藏玄機,企劃編輯張靈笑著說,很多人覺得「九五二」是公車車號,但其實「九五二」代表蘭嶼的郵遞區號,只要是蘭嶼人應該都對這組數字不陌生。雜誌名稱開頭的九五二,就是要讓在外的蘭嶼人一眼就能認出這是來自蘭嶼的雜誌。而vazay tamo是蘭嶼的原住民語,vazay代表工作、tamo代表我們,vazay tamo就是達悟族語中「我們的事」。

總編輯呂思穎表示,因為蘭嶼傳統文化的流失,加上觀光的興起,讓很多人對蘭嶼只剩下飛魚、丁字褲、船舷等等表面的印象,卻沒有了解這些代表物後面的意義,所以希望九五二vazay tamo能夠試圖捕捉蘭嶼的真實、討論傳統文化的意涵,而最重要的是,創造一個平台給蘭嶼的年輕人不管是繪畫或是寫作等等,能有表現的機會和發揮的空間。

蘭嶼年輕人 文化認同與延續

呂思穎表示,雜誌主要客群瞄準蘭嶼的年輕人,希望他們可以認同蘭嶼並表現自己的文化,因此內容是以文化以及人物誌兩條主軸並行。文化方面是針對蘭嶼傳統文化及當地多元面貌來做發想,例如蘭嶼的達悟族共享文化,或是興建便利商店等等議題,希望蘭嶼青年能夠參與和討論,讓九五二vazay tamo成為親近大家的雜誌,而不是沉重的學術性報導。而人物誌則是每期雜誌因應不同主題而介紹,讓大家了解原來蘭嶼也有那麼多不同專業的達人存在著。

IMG_1967.jpg
張靈手繪出蘭嶼人常見的特色穿著。   圖/林育璞

企劃編輯那牧特認為最印象深刻的主題,就是第三期的「最好的衣服ayob no tao」,她表示,可以從蘭嶼人的穿著,推斷今天出席的場合性質。第三期內容談論蘭嶼的衣物,那牧特為了此主題特地去學傳統的菱形紋編織,以及片狀拼接等等的編織品。也有介紹男子傳統服飾丁字帶,為了因應蘭嶼的炎熱及方便下海。而不同新舊的丁字帶在不同場合也有不同的含意。出席慶典時為了表示尊重和敬意,蘭嶼的男性們一定會穿著全新的丁字帶前往參加。

沒有對或錯 呈現多元的蘭嶼

九五二vazay tamo不是要傳達特定的價值觀,雜誌四期的主題分別為:你叫甚麼名字si no ngaran mo?、島嶼記號tovil no pongso.、最好的衣服ayob no tao.、一粒島嶼.這個地方有故事 ili do pongso.。呂思穎說:「我們四期的雜誌都是不同面向不同主題,我們並沒有想要特別傳達哪個價值觀是好的或不好的,我們嘗試捕捉蘭嶼不同年輕人及傳統文化的樣貌。」也會特別在人物誌裡盡量表達受訪者原本的說話語氣與個性,希望讓讀者感受到人物誌不同受訪者的活力。

在第三期的人物誌裡,介紹「海人」達卡安。因蘭嶼觀光發達,有很多當地人以導遊為職業,但他捨棄成為蘭嶼的觀光導遊,決定回歸蘭嶼潛水捕魚的生活姿態。在雜誌的訪談中,達卡安表示,雖然這樣的職業賺不到甚麼錢,但是捕捉到的漁獲因為會分享給鄰居或親戚,反而促進人際間的互動,讓他變成蘭嶼六個部落裡頗受歡迎的人,大家都會期望他回來蘭嶼生活。

裡面也談到達卡安對於錢的看法,難道不會想存一筆錢應付突發狀況?達卡安表示,這時候就需要靠朋友,台灣朋友到蘭嶼玩時也是以對待鄰居、親戚的方式相同的招待他們,所以當自己遇到困難時,他們也會立刻伸出援手。

11220847_929559180498127_941007939179840197_n.jpg
952vazay tamo最新一期主題「一粒島嶼」的雜誌封面    952vazay tamo 提供

走出家門 一起穿上族服吧

九五二vazay tamo也常常會舉辦一些活動號召蘭嶼的青年一起參與。張靈表示在去年曾在蘭嶼舉辦活動召集年輕人們穿上族服環島,年輕一輩的人們可能已經很少有機會或根本沒穿過族服,無法體會老一輩人們口中那種族服象徵的意義,族服現今已變成配合觀光發展的裝飾品。

舉辦族服日,就是為了讓年輕人重新體驗穿上族服的感覺,以身體和行動來體會象徵大海勇士男子的丁字褲,或是俐落簡潔女子的一片裙。讓年輕人重新認識族服,同時又喚起老一輩的記憶,讓最原始的蘭嶼風情能夠永遠被記住,一代傳承一代的種在每個人的心田上。


延伸閱讀


更多報導請看生命力新聞



甘日洋食行 身兼數職的複合咖啡廳

$
0
0

    

【記者李奕蒨、翁子涵/桃園市報導】在北桃園莊二街上,有一間溫暖色調的咖啡廳,這裡是甘日洋食行,一個集結簡單的生活方式,以分享的心情供應餐點的去處。甘日洋食行與一般咖啡廳不一樣的地方在於,店內店外都能讓你看到不一樣的世界。牆壁上掛著偏鄉兒童的攝影作品,店門口擺著小農直送的農產品。店長一粒沙將自己的興趣分享給來用餐的消費者,希望能夠傳達愛的理念。





IMG_8392.jpg
甘日洋食行以一個有溫度的咖啡廳作為裝潢理念。   攝影/翁子涵

停下腳步 選擇另一種生活


原本從事電子業長達十五年,忙碌、高壓的工作環境,一粒沙決定放自己一年的假期,旅行國內、國外各個角落。在旅行途中,遇到許多旅客同好或者是民宿的主人,讓她了解到生活的方式,其實是可以非常簡單:擁有自己的一家小店,分享自己的理念。有了這個念頭,加上兄弟姊妹的支持,熱愛料理的妹妹也同樣辭去電子業的工作。從台北遷移到桃園,從電子業轉到餐飲業,一同開設「甘日洋食行」。

甘日洋食行成立至今約三年半。從發想籌備期到店面正式開幕,約莫花了一年半的時間。一粒沙表示:「當初並沒有多想餐飲業會是什麼情況,只想著做就對了。」以「巷弄中的小店」為出發點,一粒沙將甘日洋食行視為一個有溫度的咖啡廳,將自己本來就喜歡的生活模式融合到餐廳中。

希望能夠讓消費者吃到真材實料的早午餐,而不是訂購連鎖加工食材拼湊而成的料理,甘日洋食行會隨著季節,將不同小農的農作物應用到食材中。一粒沙表示,並不會一定要求是有機認證的小農,只要是自己有接觸、參訪過後,認為是用心種植、適地適種所栽種出來的農作物,皆會使用。有機認證對於某些小農來說,負擔太高,同時餐廳在選用食材上負擔也會比較高,若選擇季節盛產又用心栽種的農作物,對於農夫以及消費者來說都有幫助。


11208662_1073671602660370_1803404158662206829_n.jpg
每到周末,甘日洋食行門口會有無人販售的農產小舖。   甘日洋食行提供

自行投錢 店門口的在地農產小舖


每到週末,甘日洋食行的門口會有「無人販賣農產小舖」的農產品販賣平台。甘日洋食行與在地的小農合作,以一種食物零里程的概念,讓食物從生產出來,運送至消費者手中,距離能夠縮短。甘日洋食行希望盡量減少碳足跡,提倡在地食材,使大家能夠享用安全無毒、地產地銷的農產品。

由於沒有多餘人力,「無人販賣農產小舖」並沒有人在現場收銀,取而代之的是邀請消費者自行投錢。會有這個想法,其實是之前隨著客人增加,一粒沙為了讓排隊的客人能夠有個消遣,而將二手書擺放在門口供客人閱讀,若客人看到有喜歡的也可以直接買下來,直接投幣即可。一粒沙笑著說,不論是二手書或是小農產品,其實大家都很守遊戲規則,有乖乖投錢。

「無人販賣農產小舖」推行至今已經一週年,從乏人問津到現在已經有固定的客人,就算沒有到甘日洋食行用餐,也會特地來採買。未來一粒沙打算繼續尋找在地小農,提供更多元化的農產品,讓更多人可以繼續支持「食物零里程」這樣的理念。


unnamed (3).jpg
甘日洋食行也會不定期舉辦小農、二手市集等活動。   甘日洋食行提供

簡單過日子 讓生活環境更美好


除了固定的小農商品外,甘日洋食行也會定期舉辦不同的市集以及展覽。去年由甘日洋食行與其他兩家桃園在地小店聯合,與桃園市公立單位新屋收容所貓舍合作,舉辦「浪浪要回家 愛心市集」,邀請手工藝術創作者擺攤,每攤捐出百分之十五的收入作為愛心捐款,現場還有流浪貓的認養活動,讓參與市集的民眾,可以跟流浪貓狗有互動。

有著靦腆笑容,在甘日洋食行擔任內場職務的施又竹表示,這裡的氣氛很輕鬆。甘日洋食行與消費者之間的互動就像朋友一樣,在咖啡廳中一同分享自己的興趣。一粒沙說,「這裡是很真心地在交朋友,不論是保育流浪狗、創意市集、或者為偏鄉兒童義賣,只是把我們認為好的東西分享給大家,作為一間餐廳,更希望能夠推廣健康的食物。」甘日洋食行未來也計畫,將與更多桃園在地的小農合作。


延伸閱讀

豐味果品 細說小農點滴的文創果店


公平貿易 咖啡可以不一樣


苑裡用心米舖 讓你買到用心吃得安心



更多報導請看生命力新聞


WUTALK 一起「話」台南

$
0
0

    

【記者陳巧翎、林育璞/台北市報導】充滿歷史氣息的街道、古老的傳統建築、選擇多樣的美食小吃,這是否就是人們想起台南這個城市最直接的反應?但其實,你可以對台南有更多不同的想像。「Wutalk台南在地誌」將顛覆人們對台南的刻板印象,帶讀者體驗更多台南城市的真實印象。



DSC06254.JPG
Wutalk台南在地誌創辦人兼總編輯吳啟豪。    攝影/陳巧翎


表面風光 卻迅速流失文化內涵


「很多人都認為台南是文化古都,但卻沒考慮到表面的風光會導致真實的台南深層文化迅速流失,這些都是觀光業太盛炒作出來的結果」,Wutalk創辦人吳啟豪說,台南的大觀光環境,造成文化流失及空泛,文化土壤都被觀光業者炒作出來的景點覆蓋,不再有人關心這座城市的文化真實,只是一味的追隨旅遊業者安排好的景點遊歷。

例如台南觀光著名的安平老街,有一條傳說「迷路」才能到達的胭脂巷,很多人都只是走過看過拍照留念,卻從未真正了解胭脂巷命名的由來。原來是因為巷內廣為種植只在夜間綻放的紫茉莉,花葉的天然色彩可做化妝用,俗名又稱「胭脂花」,這就是胭脂巷的由來。

也有以「食」為主題,介紹漸建被遺忘的古早味糕餅,「椪餅」就是其中的代表性餅類。碰餅是一種圓胖身軀,外皮薄脆,內層中空,內側有黑糖或白糖黏附的餅,是以前孕婦坐月子會搭配麻油來煎煮的補品,又稱「月內餅」。

所以才會選擇成立Wutalk,加上吳啟豪本身也剛好是台南人,創辦Wutalk前曾出刊過雜誌「挖客台南」,但發現挖客台南以商業營利形式違背自己本意,之後才因著在地認同希望看見、改變、挽回台南的文化成立Wutalk台南在地誌。以文化、空間、人物、旅行為雜誌主軸,不以商業為目的,自主營運試圖呈現台南的真實文化與城市特色。同時他也認為台灣的文化政策較為薄弱,期許Wutalk可以成為一個文化相互交流的橋樑,讓台南擁有的不同文化都可以發聲,讓人們擁有文化意識,發展台南特有的城市風格。

吾說台南 自己故事自己說


Wutalk於二O一三年九月創刊,每月發行電子刊寒暑假停刊,起初因為由吳啟豪創辦,故以「吳」的姓氏的諧音來命名,表示這是自己想說的話。但後來延伸了新一層意思的「吾說」,代表是由每個在台南的人,說出在地台南的真實故事,不再需要別人的口或是文字,就能說寫自己在台南的每一則故事和體驗。

而吳啟豪目前也致力推行編輯與採訪教育,讓一些年紀較長的長輩們,可以學習怎麼樣把自己的故事邏輯性地寫下;或是高中職的孩子們,學習觀察台南,將自己看到的人與事用不同的角度或方式來描寫。「一人一個故事,一百人就會有一百個故事,當你可以編採自己的故事時,媒體就無法再壟斷你的眼光」吳啟豪說。

吳啟豪致力於編輯與採訪教育,曾到高雄女中授課、協助成功大學舉辦西格瑪編採工作坊、到台南新化社區報的工作坊教課,協助有需要的團隊給予編輯採訪相關問題的意見或活動引導。在二O一四年舉辦過Editor Day Tainan編輯人聚會,邀請不同團隊分享不同的編輯採訪建議,不再專屬主流媒體,而是讓在地媒體與非主流媒體都可以發聲。

走過路過 這次絕不能再錯過

主題式的呈現編排是Wutalk的一大特色,每期發想不同主題,不管是廟宇、河流、街道等等主題不拘,希望台南每一個角落都可以表現自己獨特的風情。不同於主流雜誌以大多數人的眼光呈現表面的城市,不甘落於俗套,吳啟豪希望可以從生活裡去發現、去觀察細節處的不同。

吳啟豪表示,自己最印象深刻的主題,大概就是第四期「黑色の旅」,以河流為主題,將貫穿台南地底下的兩條主要河川,「德慶溪」及「福安坑溪」做了完整介紹。同時也講解了它們各流過了哪些地方,隨著河流的流向做了一個探索城市之脈的簡單路線。

舊時的台南,其實是一個足以被稱為「福爾摩沙威尼斯」的地方。除了主流「德慶溪」及「福安坑溪」,還散布著「竹溪」、「枋溪」、「燕潭」等等多樣化的溪流,而貨物與商業貿易都仰賴這些河流,是造就昔日台南繁盛的重要功臣。但今日我們不再看到這些水流,它們因為城市的現代化,而被迫在馬路及建築物下隱身,轉變成地下水道,被遺忘在歷史的洪流中。

DSC06260.JPG
第四期:黑色の旅,河川流過的街景。   攝影/陳巧翎
「假如你的住家旁邊有一間很好吃的麵攤,但是你卻沒有一次都沒有品嘗過,反而要等到被報導出來時才發現,這不是本末倒置了嗎?」吳啟豪說,不管是台南或是其他城市,你我身邊都持續的發生值得去注意的事,差別只是有沒有用心去發現。許多文化消失都是因為我們走過路過,一直錯過,所以不見的文化的就不見,不會再回來了。

學生編輯 實驗風格打破編採框架

Wutalk的學生編輯制度今年進行到第四屆,每年四月將會進行新一屆學生編輯的挑選,主要招募在台南讀大學的學生,接著進行書面資料審核,通過書面審核的人將在Wutalk舉辦的營隊進行下一階段篩選,通過篩選將有資格擔任Wutalk雜誌為期一年的學生編輯。同時也採實驗的風格,將所有編採流程與主題發想以責任編輯制的方式讓學生編輯完全接手雜誌,選出代表的編輯帶領團隊運作及製作雜誌,再與總編輯吳啟豪進行討論。

「一個人會不知道從何做起。」吳啟豪表示,給了學生編輯群完全嘗試的機會,認為這樣的制度將會激發Wutalk不同的走向與想法,讓學生編輯能以自己的角度來表達想讓大家看見的台南。

第四屆Wutalk發行部實習生江紫雲表示,Wutalk辦的活動跟校園活動最大的不同,就是需要很多前製企劃,因為是一個正式而完全對外的活動,所以事前需要比校園活動更多的心力去規劃安排流程的完整性及確認每個環節的精準。例如今年暑假將舉辦的二O一六全國高中生編採營,就是針對高中生的採訪編輯教育所開辦的營隊。
13221012_1011527352271249_6659629903359330426_n.jpg
Wutalk與台南新光三越西門店共同合作所舉辦的活動。   Wutalk 台南在地誌提供

文化之都 卻缺少文化意識保存

很多人都會認為台南是文化之都,理應有很多文化活動或是展覽,但其實不然。江紫雲說,來台南唸書前其實一直以為台南就是一個文化城市,文化養分的孕育可能落實在生活裡的大大小小展覽。但來了之後卻發現,其實台南的文化展覽非常稀少,大家也都不在意關於藝文活動這部分,跟想像中似乎有點距離。

Wutalk每期發行時都會舉辦與主題相關的發表會,也會邀請相關領域的專家來與民眾進行交流,但主題的不同明顯可以看出人數參與度的差別。「像是有一次舉辦匠師的交流會,人數就明顯不多」,吳啟豪表示,每次的活動其實只有比較有趣的主題參與度才會比較高。

「台南人缺少了文化意識」,吳啟豪說,即使是文化悠久的城市,也在大家的毫不關心下逐漸消失,台南其實是一個文化沙漠,因為大家只致力在推行觀光,卻沒有好好關心台南城市有這麼多像寶藏一般的歷史資源與文化積蘊。因此更堅持挖掘台南的好與壞,將城市的深度不再只侷限於觀光的表面,而是從歷史、文化等等面向更深入了解台南所擁有的最美麗的風情。



延伸閱讀



更多報導請看生命力新聞

將藝術生活化 甄藝樂場跨界推廣藝術教育

$
0
0

    

【記者王曉敏、胡櫻馨/臺北市報導】小學課程中有藝術與人文,國中開始有美術、表演藝術、音樂課等等來培養學生藝術涵養,但這些課程真的能將藝術落實到生活之中嗎?王甄羚成立甄藝樂場,透過將不同類別的藝術型態結合,想補足臺灣藝術教育無法落實提升藝術認知的現象,推動「藝術生活化,生活藝術化」。




image2833.JPG
《聖誕不誠實》演出畫面。   甄藝樂場 提供

看見不足 完成夢想


甄藝樂場創辦人王甄羚畢業於台灣師範大學民族音樂研究所,自幼接受正統音樂教育,陶冶於音樂世界的她,一直夢想自己會走上音樂家之路,但最終卻在小學擔任音樂老師;教學的幾年中雖然沒有停止演奏,可是一直在思考應該要如何將演奏與教學結合,所以在二○一○年創立甄藝樂場。

王甄羚在學校任教時發現,即便有「藝術與人文」教育,各類藝術依舊分門別類,音樂還是音樂、美術還是美術,無法緊密的配合,因此想透過創作兒童劇,把不同領域的藝術合而為一,來為教育現場的不足做補強。


image1858.JPG
《聖誕不誠實》準備中。   甄藝樂場 提供

異業結合 推廣藝術教育


一開始甄藝樂場主要推出自創兒童劇,王甄羚將在學校教書所學到的說故事技巧跟音樂融入到劇目之中,不同於一般劇團,從音樂出發,再加入戲劇、視覺藝術、舞蹈等等不同的藝術型態,並且強調所有音樂皆是現場演出。

王甄羚同時擔任甄藝樂場的藝術總監,音樂劇由她構思,再請編劇完成。融合各項藝術的過程中,每一項專業一定有自己的堅持,王甄羚學會去尊重他們想法,也試著讓他們理解自己對音樂的思維,經過多次合作,溝通上也比較沒有障礙。

首年於國家演奏廳演出《嘻遊記》二胡親子音樂劇,同時發行首張二胡有聲書《嘻遊記-二胡遊台灣》,此專輯也獲得第23屆傳統暨藝術音樂金曲獎,「最佳兒童音樂兒童專輯」獎項。隔年於「匯川藝術節」演出,並蟬連四週票房前三名,2014年發行《趣聽兒歌-甄甄說故事》專輯、《音樂家們的音樂故事》專輯。2015年全台巡演原創親子音樂劇《聖誕不誠實》,皆廣受好評。


image1926.JPG
《聖誕不誠實》排練畫面。   甄藝樂場 提供

近兩年除了兒童劇以外,也開設營隊。小朋友來到營隊不會只學到如何演奏樂器,在五天內同樣也會學習舞蹈、繪畫等其他方面才能。因而得到許多家長的回饋,認為營隊這般的方向才是真正給予孩子需要的能力。

在推廣藝術教育遇到最大的困境,王甄羚覺得是創作時的內心門檻,將自己理想實踐需要很大的勇氣跟執行能力,以及最初如何讓他人接觸甄藝樂場。還好她一路上遇到許多支持她理念的朋友,她說:「只要走的路是正確的,突破最艱難的那點後,就會讓更多人發現你。」

談到教育,王甄羚坦言一個人的力量其實很小,可以翻轉的事情不多,她讚許同她一起留下來為藝術教育努力的藝術家們都很偉大且優秀,因為她是一位非常高標準的人;她充分利用教育現場的資源,在學校與學生接觸即能把目前樂場的想法與他們分享,並與他們討論,使他們參與整個創作過程,從他們反映中了解推行此作品的可行度。

DSC_5875.JPG
甄藝樂場得獎獎盃。   攝影/王曉敏

傳承理想 持續前進


王甄羚認為整個社會都需要一些藝術氣息來平和感受。甄藝樂場目前主要觀眾群及推廣對象為小學以下兒童,這部分王甄羚認為已經達到目標,未來會朝少年、青少年取向製作歌舞劇,大學生也持續在關注,而成人方面一樣會努力推進。

甄藝樂場工作室和樂融融,時常有歡笑聲。擔任藝術行政的賴雍升提出,因為會接觸不同的工作內容,所以與一般公司行號不一樣,可以學到非單一面向的事務。文化大學中國音樂學系三年級的許曉緣因演出與王甄羚認識,而後加入行政工作,她表示學習音樂多年,接觸行政工作後要不停思考,與音樂系生活大相逕庭。

王甄羚希望能有年輕來人傳承她的理念,她完全不會私藏她所有的資源及學習跨領域演出的方法,只願有人願意接受,她定會傾囊相授,讓年輕人有機會能獨當一面,是她未來很重要的工作之一。



延伸閱讀

老家藝文空間 看見需求傳遞幸福


笑聲療法 紅鼻子醫生計畫




更多報導請看生命力新聞


從「零」找 用設計找回人類與自然最初連結

$
0
0

    

【記者溫婉廷、蔡宗洋/台中市報導】走在台中鄉間的光復新村,古色古香的平房搭配富有寓意的裝置藝術,充滿文藝氣息,隱身在巷弄間有一家名為叢林找的店舖,這間店是兩姐妹Elsa和Tina共同的結晶,Elsa負責作畫,Tina則手工織布,合而為一。兩姐妹從小在山上長大,深深體會到人類與大自然的接觸,會影響到一個人的性格、價值觀、善良與否等,因此設計主題皆以大自然、人與人的情感為主,希望能用設計找回人類與自然最初的連結。




叢林找創辦人Tina與Elsa,背景為叢林找的代表作品。   攝影/蔡宗洋

迷路的山羊 再也找不到回家的路
Elsa和Tina童年時住在山上,房子是父親親手設計建造的,那是兩層樓的小木屋,二樓有個平台可以躺在上面看星星,姐妹倆的童年充滿大自然的一切,白天陽光耀眼,綠意盎然,睡覺時能聽到蟬聲唧唧,螢火蟲一閃一閃的,然而卻在四年前,因為建商的關係,讓回家的路變得很艱辛,終至放棄家園。


姐妹倆童年住的小木屋,為父親親手設計建造。    攝影/蔡宗洋

「那時候有很多退休人員想在農村有一個豪宅,或是給退休的人一個修身養性的地方,建商看準了這樣的風氣,就買下山腳下的地大肆開發,把本來種滿樹的山坡地變成一個個梯田,每一個平台都賣給一個買山戶」,Elsa說,建商在山腳下築了牆並架設鐵門,想要回家就必須給建商過路費,而過路費要十幾萬元,因此他們離開家園搬到了平地。

對山上住戶來說,山腳下的路本來就是既有道路,「怎麼能用這麼不環保的方式開發,還來收取過路費。」Elsa說,這件事情讓姐妹倆思考到人跟自然之間的互動關係,「如果你跟自然多做接觸,就會發現人類其實很渺小,我們其實只是這個地球,生物演化裡一個微不足道,一個小小的東西而已。」當我們看到自己的渺小,在作任何決策判斷的時候,就不會想要去害人,也不會想以圖利自己為主。
從「零」開始 攜手創業 勇敢去闖
於是兩人有了創業的想法,去創作一些與大自然相關的設計,喚起社會大眾與大自然接觸的意識,他們努力存錢,去澳洲打工旅遊,到澳門市集汲取前輩經驗,遇到經費不足、意見不合等問題,但兩姐妹還是撐了過來,二零一四年在台中的光復新村,已經有了一家屬於自己的店面。

「叢林找名字的由來,是我們在澳洲打工旅遊時,邊包蔬菜邊想到的。」Elsa笑著說,叢林找其實有一個諧音,是從「零」開始的概念,會取這個名字的原因是想有一個歸零,比較吻合與自然互動的概念。從零開始找回與大自然最初的連結。

Elsa負責繪圖,Tina負責手工織布,Tina說:「布料是以日本和美國為主,因為較為耐用,而使用厚的布料能讓包款更硬挺,更有質感。」而Elsa則是選用中國傳統的水墨畫來做創作,並且堅持手畫不用電腦繪圖,「因為我本身對傳統國畫很感興趣,會覺得中國古代那些傳統的繪畫有很多都是比較偏哲學的,很多老莊思想,我很認同。」「人跟自然其實就是一個萬物靜觀皆自得的情感,所以會以這樣子的意境去做我們創作的描繪。」
叢林找的商品是由妹妹負責繪圖,姊姊做手工織布,合而為一。    攝影/蔡宗洋

思念 念一個遠方的親人
Tina回憶起開店以來最令她印象深刻的是有一幅作品,叫做「念念」,這幅作品不是動植物,而是關於感情,Tina從小除了畫動植物之外,也很講求人跟人之間深層的依賴、情感,或是好的、善的那面。念念這幅作品是在講過年吃年夜飯的主題,在畫面中,一位奶奶背對著,拿著話筒要叫他的家人孫子們回家吃年夜飯,桌上擺滿豐富的佳餚,屋子卻空蕩蕩的,奶奶的背影顯得更為孤寂。


Tina印象最深刻的作品「念念」,感動了很多人。    攝影/蔡宗洋
 
「當時還在擺市集,有一個客人站在那幅畫前面站了很久,他真的站了很久,我就說:『有問題可以問我喔。』他說:『好』,然後就是一直看著念念那幅畫。」最後客人說話了,他告訴Tina他很難過,看著這幅畫想到自己的家人,眼眶紅了,泛著淚光,「原來我可以做到一個讓人很感動的事情!那個時候會覺得,雖然他很難過啦,但我還蠻開心的,就是有成就感,所以就會想要不斷去創作一些讓人感動的畫面。」
堅持理念 希望被更多人看到
顧客張簡之說:「很喜歡他們的作品,看到都會覺得很有感覺,想到大自然走走,希望他們可以一直創作下去。」叢林找也為光復新村設計路牌,老舊的房子與大樹、小動物們和平的相處依偎著,常客張小姐說,叢林找為老社區賦予了新生命。

Tina說:「我認為重回到和自然互動這件事情很重要,現在太多人因為金錢的需求,在做很多決策的時候,都往利益那邊去做判斷,而不是以友善人或環境的思考層面,我覺得如果可以讓自己再多跟自然互動的話,想法能因而改變,世界會更善良更美好。」為了這個理念,叢林找會繼續創作,努力堅持下去。
Tina認真創作的模樣,為了理念持續努力著。    攝影/蔡宗洋
延伸閱讀



更多報導請看生命力新聞

藍天綠地比金錢重要 好土聯盟為環境發聲

$
0
0

    

【記者王芸樣、陳宥畬/台北市報導】位於士林區的芝山岩一九九三年開始就是國家的二級古蹟公園,現在周邊的土地卻不斷被開發,越蓋越高的大樓不僅遮住了藍天,也遮住了這片蓊鬱的綠丘,過度的開發破壞的不僅是景觀,甚至是人文史跡以及自然生態,所以附近居民組成好土聯盟,誓言為環境奮鬥。




岩山里里長王芝安站在「同歸所」前,說著以前在芝山岩所發生的漳泉械鬥的故事,並認為芝山岩一直以來見證了許多歷史,也保有許多人文,台灣人應該好好守護這塊小山丘。   攝影/王芸樣

「好土聯盟」一點也不土 守衛台灣的家園
好土聯盟成立於二〇一二年,由士林區芝山岩周遭社區居民自立組成。好土聯盟認為「國有土地正無條件參與都更,或標售地上權讓予財團營利,國有地除了營利,應作為全民公共非營利使用,發展城市特色,保護生態歷史文化」,而不是無止境的開發,人民要的是天際線及綠地,而不是過多的水泥大樓及環境破壞,並打出「生態共存、文化共有、土地共享、社區共治」等訴求。
「台北人還需要更多房子嗎?」現在擔任士林區岩山里里長的王芝安說,一九六九年台北市的都市規劃,就讓台北市可以住三百萬人了,而現今台北市的居住人口不過兩百七十五萬人,「台北根本就沒必要再開發」。現在很多大樓,都是為了炒房甚至是陸客投資,連帶的剝奪市民們看天空、綠地的權益。

王芝安與孫大哥都是好土聯盟的成員,希望能為下一代留下可以看天空、綠地的環境,並讓擁有豐富文史及生物的芝山岩能夠永存。   攝影/王芸樣

守護史蹟芝山岩 讓台北留有一片淨土

芝山岩位於台北盆地西北方邊緣,在陽明山山腳下不遠處,海拔只有五十二公尺,卻是擁有豐富人文歷史和自然資源的地方。在日治時代時,芝山岩就被指定為天然紀念物,是台灣第一個為了促進國土保安及穩定水土而受森林法所保護的保安林;在一九九三年,芝山岩被指定為國家二級古蹟公園、一九九七年被定為直轄市定古蹟。
芝山岩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它蘊含著豐富的歷史故事及自然生態。在芝山岩山頂的貝殼化石、海邊植物搭肉刺,都可證明台北市曾經是在海平面下的證據;這裡更是臺灣最早發現的考古遺址,包括有植物園文化、圓山文化、芝山岩文化、訊塘埔文化、大坌坑文化等五個史前時代文化層;甚至連漳泉械鬥所留下的先人遺骸以及槍痕彈孔,都可以在這裡發現。雖然芝山岩只是一座小小的山丘,卻是人類歷史文化的長廊。
由於芝山岩在軍情局的附近,因此一直以來這裡都保持著低度開發,保有了「地質」及「生態」。但現在社會氛圍不斷地倡議著「城市上流化」,到處都要喊著「都市更新」,到處都要建成華麗的高樓大廈,就連芝山岩周遭的淨土也快要被瓦解,芝山岩好土聯盟曾發表:「台灣社會經濟環境變化中,芝山岩小山丘周圍目前陸續進行著十層、甚至二十層以上的高樓建案,影響了人們由芝山岩觀賞台北市的視野,也破壞了市民觀看這座綠地的權利。


從芝山岩上的惠濟宮望出去,一棟大樓就建在正前方,讓有信仰的民眾覺得「每次拜拜都像看到別人在對我們比中指。」   攝影/王芸樣
直到一九六四年才搬出「芝山岩」範圍的孫大哥,儘管搬出之後,還是一直在芝山岩的周邊生活,這一住就是五十多年,對這塊土地有著許多感情及回憶。孫大哥說,芝山岩是國家的古蹟,周遭的開發本來就應該有所管制,所以他投身到好土聯盟之中,就特別在鑽研這部分資料。

生態共存文化共有 串聯社區為正義出一口氣

保家衛國從來都不是一個人就能完成的事,保護文化、環境也一樣。最靠近芝山岩的兩個里,岩山里與名山里,兩個里的里長王芝安與薛群秀共同合作,以最靠近芝山岩的身分守護著這塊台北淨土。儘管與芝山岩隔了一條河的福志里,也有許多里民自願出來當「好土志工」,守護這片綠地。
不只周遭居民,甚至連各界研究的學者,無論是專攻土地、人文、歷史、自然各界人士,都很願意為了這個蘊藏著台灣史前文化的芝山岩奮鬥著,只要當好土聯盟要對抗建商、對抗官員時,他們總是義不容辭的提出自己的研究報告及簽名連署,共同守著這塊小山丘。二○一五年十一月十九日,幾位聯盟成員到市府門口舉牌,要求官員們對當天「臺北市都市計畫委員會第 678 次委員會議」中,所要審查將「雨農市場」申請「市場用地」變更為「商一特」案子,嚴加審查,不能為了利益而犧牲環境。


王芝安把自己的家做為里長辦公室,好土聯盟大大小小的事也會在這邊討論。   攝影/王芸樣

孫大哥說,好土聯盟的成立並沒有遇到太多阻礙,大家都是有志一同,為了正義而做事,但王芝安說,儘管好土聯盟的組成十分順利,「擴大」卻成為他們最頭痛的問題。在好土聯盟中做事要面對太多的「專業名詞」,讓有志參與的婆婆媽媽們因為太不好理解,而打了退堂鼓,不過大家有錢出錢有力出力,還是讓好土聯盟在軌道上運行。

給下一代孩子不只環境 更教他們態度

現在在岩山里內常常透過舉辦一些活動,讓里民帶著孩子走出戶外,教孩子們對待自然,王芝安說,大家不能讓下一代再沉溺於3C產品之中,沒有走出戶外,就沒辦法愛上自然。而現在太多的孩子害怕像是昆蟲、青蛙等自然,所以他們帶的活動,第一步就是要讓孩子接觸、認識、不怕自然。
透過帶著孩子走出戶外觀察,讓他們親身體驗什麼才是自然、什麼才是文明,希望能給他們對這個環境有更深刻的印象。透過慢慢的教育,希望能讓小孩在未來也能為這片土地留下一點影響力。
註一:保安林主要功能在於發揮社會公益效用,是促進國土保安及穩定水土所必要,劃定保安林區域的法源是來自於森林法之規定,其編入保安林的條件、功能、土地使用所受限制以及經營管理等,在森林法均有明確的規範。
延伸閱讀

更多報導請看生命力新聞


梔子花開 打造都市裡的健康雜貨店

$
0
0

    

【記者吳芷萱、張惠華/新北市報導】在中和區人來人往的馬路旁,有一個騎樓種滿了各式各樣的植物,散發淡淡的梔子花香。店內飄揚出輕柔的竹笛聲,老闆娘張淑純在吧台後方忙碌著,為客人張羅有機蔬食餐飲。張淑純強調人與人之間連結互動,秉持好物、好食、好器的理念,經營著名叫「梔子花開」的有機健康食物店。



DSC01859.jpg
梔子花開的門口擺了許多各式各樣的植物,並傳來淡淡的梔子花香。    攝影/張惠華

販賣健康 打造都市裡的雜貨店


張熟純是家中長女,因為弟弟面臨轉業,於是毅然決然的從雲林北上,在二〇一四年九月和弟弟在人口稠密的中和區開了一家有機健康料理店。張淑純說,她是大自然的孩子,要有樹才能活,因此她在自家的店門口栽種了許多植物,還有讓她懷念家鄉味道的梔子花。

張淑純家中四個兄弟姐妹感情非常好,而從小四個兄弟姐妹在雲林老家一起種田,田裡種滿了梔子花,因此將店名取名為「梔子花開」,代表著兄弟姐姐妹之間深厚的情感。她認為臺北現代人的腳步匆忙,因此要打造一個都市裡的雜貨店,讓每一個到來的客人都像朋友一般,不同於便利商店銀貨兩訖的機械化,更多了一些問候,還有人與人之間交流的溫度。

推廣有機 提供小農曝光平台


梔子花開的餐飲在城市鬧區,竟是不到一百元的銅板價起跳,張淑純笑說,她都是製作無菜單料理,她都會和原住民、烏來部落、新竹尖石鄉的小農收購有機季節時蔬,因為她認為這些小農缺少曝光的機會。然而因為有機照顧不易的關係,供貨量有時會受到氣候影響,因此小農有什麼時蔬她就做什麼料理,所以菜單上的蔬菜煨麵只是一個名稱,今天吃到的是青江菜,明天搭配的可能是地瓜葉,每一次都有不同的小驚喜。
店內的商品牆上也陳列著各式各樣的乾貨,有來自雲林好友自釀的蜂蜜、雲林家鄉種植的黑米,還有來自各地好友手作的陶器、拼布包,冰箱裡是小農種植的有機蔬菜,上頭標明了產地與小農名稱,為小農提供另一個曝光平台。張淑純說,把錢給農夫,少給醫生。然而現代人卻本末倒置,因此她希望能從自身做起,讓大家學會品嘗食物的健康原味。

DSC01852.jpg
冰箱裡販賣的是小農有機的季節時蔬,會在上頭標明產地與小農名稱。   攝影/張惠華

DSC01843.jpg
商品牆上陳列各種小農的乾貨、有機產品與朋友手作的藝品。   攝影/張惠華

打破舊思維 客人變朋友


相較於其他有機蔬菜的價格昂貴,梔子花開的季節時蔬價錢平易近人。張淑純說,他希望可以打破大家對有機蔬菜舊有的思維,她認為有機是大家都要吃得健康,而不是只服務金字塔頂端的人。因此就算扣除了食材、店面成本,收入恰好只盈餘一點,張淑純也不以為意。她說,她希望每個來到的客人都能盡情感受這間如鄉下雜貨店般的氛圍,不為價錢所阻,也能吃到有機健康料理,輕鬆自在的和家人朋友團聚,就讓她心靈充滿富足與快樂。

DSC01865.jpg
店裡的環境輕鬆自然,吸引許多客人。   攝影/張惠華
從新北市市政府退休五年的卓小姐說,到了六十幾歲的年紀,認為要吃得養生精緻,而梔子花開恰巧符合她的需求,且價錢公道實在。而另一名常客蔡文溱則說,因為為了等待小孩補習下課,又注重食安問題,因此經常到店裡坐下來慢慢享受悠閒時光,點一杯招牌濃純的堅果豆漿,和老闆娘閒話家常。在這一間店裡,充滿了滿滿的人情味,張淑純說,她希望可以在人與人交流的同時,兼顧到健康與美味。


延伸閱讀

更多報導請看生命力新聞


Safe Taiwan 生活安全沒煩惱

$
0
0

    

【記者陳是祈、林蓉/台北市報導】地震、颱風、土石流,台灣的天然災害層出不窮,若是能夠提早預知地震或避開土石流危險路段,是否能減少損害呢?Safe Taiwan風險管理協作平台,綜合了超過萬筆的災害資料,結合地圖,幫助民眾能夠快速了解災害發生的時間地點,甚至能提早收到預警,避免悲劇發生。





DSC09410 (3).JPG
Safe Taiwan App提供多元訂閱服務,圖為強震即時管理、颱風警報等項目。    攝影/陳是祈

自助大於公助 人人都能保障自己

Safe Taiwan的主要發起人、交通部公路總局資訊室主任陳守強說,Safe Taiwan從五年前就開始醞釀。工程師出身的他在二○一○年就在公路局任職,有感於公路局只能被動去「修路」,也見到消防局、氣象局甚至救災中心每每在救災中受盡謾罵卻無可奈何的處境,因此產生民眾必須「自主風險管理」的想法。

他強調防災必須「七分自助,兩分互助,一分公助」。「政府能力有限,不可能挨家挨戶去保護每一個人。」因此要培養民眾自助習慣的前提,就是那一分「公助」,也就是「資料開放」。將所有災害資料,無論是地震、土石流甚至是土壤液化資料,運用Safe Taiwan簡便的介面結合。

陳守強說,Safe Taiwan提供訂閱地點、訂閱災禍類型與通報平安三大功能。而通報平安的就是實踐了「兩分互助」。「只要通報,不但讓家人知道自己平安與否,也能根據定位通知方圓二十公里內的使用者避開即時的危險。」

未命名.jpg
Safe Taiwan能選擇的災難類型眾多,圖為空汙警示。   公路總局 提供


轉換App 設計問題多

以線上地圖運作多時的Safe Taiwan一直到今年四月才正式建構成完整的App。負責技術設計的公路局資訊室科長鄭傑文說,App是Safe Taiwan一直在努力的目標,「畢竟地震來的時候,不會有人特意上網去看警示。」網頁版的資料較全面也較有深度,而App必須掌握「精選」、「動態」、「主動提醒」等優勢。

研發App碰到的技術問題也層出不窮,例如光是系統不同,就足以令擔任主工程師的鄭傑文頭大。他舉例,光是載具就有iOS、Android及Windows三種,而又以Android的更新速度最快,只要稍微不符合原始碼,就有可能導致部分功能失靈。而這個問題,目前只能透過民眾的反饋以及工程師勤奮的修改、維護來解決。

負責App介面設計的公路局資訊室科員陳明宜表示,公路局內部幾乎沒有製造App的經驗,所以如何設計出乾淨整齊的介面也是一大挑戰。學習圖書資訊的她深諳「點線面」的重要性,因此也在研發初期時作了不少貢獻與改善。

未命名.jpg
網頁版結合Google Earth,可以有更深度的資料。   公路總局 提供

資料仍有缺陷 盼各機關陸續開放

陳守強表示,Safe Taiwan的建構超過四年的規劃與資料累積,他認為,公家機關對於開放資料一事仍大多持保守態度。「現在累積下來的二十八個合作機關,都是我一個一個罵來的。」雖然是玩笑話,但陳守強也感嘆,政府怕資料洩漏造成不利的考量也是有理,「畢竟資料開放涉及隱私以及龐大利益。」

他表示,目前Safe Taiwan最缺乏的資料當屬醫療病床數,例如當時在震驚社會的八仙塵爆事件中,就發生重傷者找不到床位而延遲急救的狀況;醫療資源比起公家資料涉及更大的私人利益,但是他建議醫療機關,平常可以不開放,只要危急時刻公布病床數,可以加快救治速度。

「畢竟有難的時候,社會需要共體時艱。」陳守強說,Safe Taiwan的官方網站不像公家機關的網址有gov,而是普通的網址。「代表Safe Taiwan不是公路局網站也不是任何學術單位,是屬於全民的資料庫。」



延伸閱讀



更多報導請看生命力新聞


少年培力園 青少年的第二個家

$
0
0

    

【記者劉兆為、吳盈萱/新北市報導】一進入培力園,便看見泰山高中的學生們扮演咖啡館店員,在交誼廳的吧台,有人製作果醬吐司、準備咖啡和紅茶、打奶泡並裝飾雕花,有人負責招呼同為學生的顧客,這是少年培力園在舉辦四堂咖啡廳實習課程後,進行的實習成果發表。培力園主任莊宛蒨說,所有社工希望營造一個家的氣氛,使培力園成為青少年的「第二個家」。




實習咖啡廳課程成果發表 ,青少年成為一日咖啡店員經營咖啡廳 。   攝影/劉兆為

少年培力園 青少年第二個家

位於新北市泰山區的少年培力園(Pilot Café),當初新北市政府為了關懷兒少,委託更生少年關懷協會承辦,於二○一五年三月正式啟用為公共開放空間。莊宛蒨回憶道,當初剛啟用的時候,都沒有青少年敢進來,後來透過舉辦園遊會的方式主動拉青少年進來,當時還被附近居民抱怨影響孩子讀書。而培力園至今已有超過八千人次的學生進來使用設施,大多數都是臨近的國高中。


少年培力園為新北市第三所的青少年中心。   攝影/劉兆為

培力園內有許多分隔的動靜態空間,一樓的交誼廳提供青少年聊天、玩桌遊,培力園旁邊的停車庫則成為學生的練團室,而二樓有閱讀室和電腦供學生使用,團體活動像是交誼、練舞以及排戲、電影等等都有空間使用。

學校的宣導演講以往都邀請社會人士來演講、宣導,但台下學生往往不感興趣,培力園辦理講座與活動上,會站在青少年的角度,並跳脫傳統方式,企圖以創意結合宣導期能達到對青少年有助益的實質效果。像是高中生在戲劇課程中為了社區防災巡演討論內容,到附近的學校演出宣導短劇,既吸引台下觀眾的目光,更能達到宣傳效果。

高中生在戲劇課程中討論社區防災巡演內容。   攝影/劉兆為


莊宛蒨說,培力園透過辦理各種免費活動像是創意手作、各項才藝及戶外休閒活動,吸引青少年參加,讓青少年能夠發掘內在潛力。提供乾淨整潔的空間讓青少年真正喜歡上這個「家」。

關懷一般青少年的煩惱 


莊宛蒨表示,培力園的特色是服務對象是一般的青少年,他們可能沒有抽菸、吸毒、逃家等等可以明眼看見的問題,但是青少年總會有「少年維特的煩惱」,像是課業問題、家庭問題、甚至感情問題等等,「在弱勢中算是較特殊的一類」,旁人或許覺得沒什麼,甚至是無病呻吟,對於青少年卻是心中難解的習題。

希望透過關懷這些心中有煩惱青少年,引導他們去思考並克服,成為自己人生的主人,不會隨著旁人的見解動搖,成為人云亦云的人。莊宛蒨說,青少年的問題跟家庭有關,未來培力園希望能夠深入家庭辦理更多親職與親子 活動,因為光是解決青少年的煩惱只是治標不治本,唯有家庭的關愛才是解決青少年煩惱的靈丹妙藥。

真誠的愛 無償的付出


有音樂功底的社工蔡辰羿講述他印象最深刻的經歷,就是曾邀請一名喜愛創作的學生一起寫歌,而他負責作曲,而這個歌成為反菸酒宣導活動的主題曲,也唱出那位學生抽菸的心路歷程。而音樂社團的團員也常請教蔡辰羿有關音樂的問題,他也常提供建議給準備成果發表的學生,與青少年之間相互學習。

青少年願意把培力園視為第二個家讓莊宛蒨心中很感動,曾有學生在活動結束後幫忙培力園打掃環境,莊宛蒨跟他們說時間已經晚了,趕快回家,但這位學生卻跟她說:「沒關係!因為這裡也是我的家。」

「這個工作的核心是要愛他們!」社工謝主翔對於社福工作者行業的感慨,在關懷青少年的過程一定會辛苦、會遇見挫折,但是每一天都很精彩。唯有打開自己的心防,真誠地去了解青少年的想法,久而久之,青少年也會選擇打開心防,真正接納你對他的關懷。




延伸閱讀



更多報導請看生命力新聞


三三吾鄉 打「皂」喜憨兒溫暖故事

$
0
0

    

【記者陳韻如、何榮泰/台東市報導】一般人聽到喜憨兒,不外乎聯想到的是喜憨兒烘焙坊,但你有聽說過喜憨兒手工製作肥皂嗎?「三三吾鄉」是一個社會企業手工皂品牌,主要協助臺東社福團體訓練喜憨兒製作肥皂,並與在地小農合作。創辦人尹又令說,三三吾鄉取名為「三三」是因產品背後都有三個故事,包括設計團隊本身的故事、與他們合作的當地小農故事、以及社福機構的故事;取名為「吾鄉」則是因產品特色為「無香」的諧音。





三三吾鄉歷創辦人尹又令(中)、陳雨彤(左)與楊婕(右)投身於社會企業,希望協助喜憨兒生產手工皂。     攝影/何榮泰

三三吾鄉成立 尹又令投身於社會企業


一個座落在寧靜臺東市裡的社福機構——李勝賢文教基金會,是個專門培養喜憨兒製作手工皂的小型工作坊。三三吾鄉創辦人尹又令,在二〇一五年二月時,還是台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大三生的他,參加海峽兩岸頂尖學生交流團,開啟為期一週在台東社福機構的探訪之旅。當時是他第一次學做肥皂,攪拌十分鐘後手很酸,沒想到憨兒立刻接過去,神情認真且專注地攪拌。他說:「我當下注視著他,這是我第一次深深地被憨兒們打皂時,嶄露出來的自信與笑容深深吸引。」

一開始是李勝賢文教基金會開班教喜憨兒做肥皂,由相關領域的老師訓練教保人員,再由教保人員訓練憨兒。尹又令說,當時體會到李勝賢文教基金會缺乏外界的支持與幫助,使得本身品牌難以完整建立,更遇到在技術、通路、行銷上等問題。於是在二〇一五年五月起,他決定結合當地台東小農特產,創立「三三吾鄉」手工皂,除了研發適合喜憨兒作皂的方式及原料,並協助培訓他們,也負責產品的通路開發、品質管理及品牌行銷。他說:「憨兒對他們來說不是員工,而是彼此互相學習的夥伴。」

三三吾鄉是一個社會企業的品牌。由創辦人尹又令及其友人——台灣大學財務金融系大四生楊婕和台大國際企業學系大一生陳雨彤共同創立。創辦人尹又令說,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某次在街上販賣喜憨兒手工肥皂時,聽到路人懷疑,喜憨兒製作的肥皂能否使用,使他深深體會到大眾普遍對喜憨兒觀感不佳的問題。但是他認為喜憨兒其實是個默默奉獻、認真工作的族群,他說:「創立三三吾鄉的理念,為的就是讓大眾看見喜憨兒,知道他們價值所在,並且實現一個沒有歧視的夢。」


李勝賢文教基金會的喜憨兒專注且認真地攪拌肥皂。    三三吾鄉提供

三三吾鄉與台東當地小農高家米倉池上米合作,並利用米作為肥皂的原料。   三三吾鄉提供

冷製手工皂 給你最天然清潔享受


共同創辦人陳雨彤說,三三吾鄉的肥皂堅持使用「冷製」的作法,有別於熱製皂,它需要花上三十三天以上的晾皂期;且過程中不會添加任何化學原料,品質不但比熱製肥皂高,也是最天然的。她強調「在低溫打皂過程,保留天然植物油的營養成分,不添加任何界面活性劑,且以油品中天然的起泡能力所產生的甘油,化為皮膚的保護膜,在清洗上對於保護皮膚更加倍。」

「冷製手工皂是使用純天然的基底植物油,搭配上鹼水調配,再經過人工不斷地攪拌、保溫、晾皂等各種精細的過程才得以製作而成。」陳雨彤說。有別於一般大型賣場,或是藥妝店等開架式商店,所販售的工廠壓製的肥皂或沐浴精,大多為石油提煉而成。

共同創辦人楊婕表示,三三吾鄉,堅持無香,他們堅持去除添加任何香精及精油,回歸原始的材料,選擇和台東在地種植金針花的小農、產量不到全台百分之一極珍貴的高家米倉池上米以及太麻里的釋迦牧場合作,使用最天然原料,她說:「手工皂的本質是清潔,在原料以及製程上應回歸純粹。」


三三吾鄉強調使用天然原料,手工製程堅持回歸純粹。   三三吾鄉提供

三三吾鄉不僅是品牌 更是改變生活的態度


「手工皂對於憨兒們儘管是困難的學習,但仍然不改變他們對產品的堅持。」尹又令表示,不要小看喜憨兒,他們擁有驚人的專注力。在測量每一種油品時,一滴油都不會逃過他們的法眼,甚至在辛苦的打皂過程,他們也從不喊累。他說:「我從他們眼中看到的,是對於這份工作滿滿的熱情,和從這過程中得到的自信心與喜悅。」

「我覺得憨兒其實跟一般人一樣,擁有不同的特質,但是他們卻沒有像我們一樣的心機,也因為如此,我們可以很清楚地看見他們的認真和純真在哪裡。」尹又令說,在過程當中雖然遭遇許多對於憨兒的歧視,甚至聽到對於憨兒作出的產品不敢使用而露出質疑的神情等,但這些都將成為我們持續走下去的動力。

李勝賢文教基金會說:「很高興我們和三三吾鄉有這個合作的緣分,也很感激孩子們的能力受到肯定。」他們提到,當他們看到憨兒們作出肥皂成果後,所展現自信的笑容,讓他們發現,作皂不再只有手作,更多的是建立憨兒們的職業信心。


喜憨兒是三三吾鄉團隊持續走下去的動力。   三三吾鄉提供



延伸閱讀

社會企業責任 不再只是紙上談兵


活水源湧不絕 耕耘社會企業


众社會企業 發揮身障朋友天賦



更多報導請看生命力新聞


你開放我使用 應用APP面面觀

$
0
0

    

【記者陳是祈、林蓉/台北報導】開放資料,怎麼開放?開放什麼資料?試想,當日常食衣住行,乃至健康照護甚至文化學習,都和大數據資料脫離不了關係的世界,會是如何呢?根據英國開放知識基金會(Open Knowledge Foundation,簡稱OKFN)每年針對全球開放資料的普查排名,台灣從二〇一三年的第三十六名,到最新公布的二〇一五年排名,躍升至冠軍!




究竟開放資料有什麼神奇的魔力,一般民眾又可以怎麼運用?以台北市政府為例,統計迄今已經開放超過兩千筆資料集,涵蓋藥物、氣象、治安甚至文教生活等五花八門的資訊,並且設置應用展示網站,讓民眾以及相關團體可以運用資料發展出各樣網站以及App。不必懂數據分析,也不用當工程師,照樣能夠使用開放資料智慧過生活。

醫療藥物一把抓守護民眾健康

因應網路時代來臨,各大型綜合醫院皆推出了掛號以及查詢App方便民眾。但是醫院大大小小也有幾千家,若能夠集結成統一的App,是不是方便許多?有民眾利用醫療機構基本資料新生兒聽力篩檢補助服務院所名單等資料集,開發出「口袋診所」App,涵蓋超過提供三千間醫療院所,可查看即時的看診號碼、門診表等資訊。
當醫生開了藥單,領了成藥回家,卻對花花綠綠的藥丸一知半解?「藥要看」運用簡潔的搜尋介面,融合藥品詳細處方成分資料集等資料,配置圖片解說,讓民眾能夠快速而方便的找尋成要的資料,包括藥物名稱、藥廠資料,確實保障自己的權益。

弱勢權益抬頭 長照聽語障都照顧


根據統計,台灣即將於二〇一八年邁入高齡社會。面對大量增加的老年人口,開放資料也發揮效用。「iElder」是一款專門為老年用戶所設計的APP,設置了語音提示、大圖標,容易操作同時又結合多種呼援方式,以及能夠便捷查詢銀髮族福利

針對聽語障人士,也有民眾運用110聽語障人士簡訊及傳真報案專線等資料集,開發出「iHelp」報案手機軟體,強調「不需說話就能求助」,透過110報案定位轄區,員警能夠依據定位資訊到場協助,大幅縮短報案時間,也降低聽語障人士報案的困難性。

消費看屋查天氣智慧過生活


信用卡的出現免去人們出門帶大量現金的不便,然而在眾多的信用卡優惠中,要怎麼知道哪張卡最適合自己呢?消費卡開放數據智慧應用平臺卡多利」,運用金管會、金管會銀行局、氣象資料開放平台、人事行政局、觀光局等政府之開放資料,甚至聯合信用卡中心及銀行等民間資料,搜集發卡銀行與機構的信用卡資訊,讓民眾能夠針對權益、優惠類別等各項指標綜合比較,只要三十秒,省去查詢大量資料的時間。

另外,現代人買房不易,除了資金問題,加上學區、治安、交通等等因素,常常要花費大量時間搜尋各大仲介的資料。不動產資訊匯流服務平臺HoYa好屋no.1」App結合超過四十筆地點資料,包括中小學名錄消防安全檢查重大不合格場所等資料,只要輸入地區、篩選資料,就可輕鬆找到符合自己夢想家的地點

有了房子,消費生活穩定,然而在霾害、地震、颱風等天然災害頻繁的台灣,民眾又該如何自主保護自己?由交通部公路局研發的「Safe Taiwan」App,結合來自二十八個機關,包括氣象局成大防災研究中心等,超過三千筆資料,運用簡潔的介面,讓民眾能夠根據自己所在的地區打造安全示警,包含空汙指數、地震警告等,減少天災來臨時的損失,也讓民眾能夠做到「自主風險管理」。

食材品質 用資料顧口福


食安問題人人自危,開放資料也發展出能夠為民眾把關食材的App。「台灣農產品交易行情」App結合糧價查詢產銷履歷等資料集,以階層式查詢方式,從市場、主分類(包含蔬菜、水果、花卉)、作物分類、子分類等查詢,並智慧主動記錄每次查詢記錄,提升使用效率。
而「阿哲心中的一把尺」網站,則強調線上當令食材推薦,運用食藥署資料,如每月盛產農產品產地食品營養成分資料集,完整呈現政府農牧產品的公開價格,協助消費者找到最便宜且符合食品安全的食材。此外,還提供相關歷史記錄,幫助消費者瞭解食材的價格趨勢,甚至提供食材料理方式,幫助民眾吃得安全又健康。

教育文化 資料也能很「文青」


無論是年初的學測或是暑假的指考,甚至是五月的統測,當成績發放,青年學子該如何在大專院校高度密集的台灣,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學校?「大學問」網站整合政府資料開放平台三十九個資料集,以視覺化圖形介面,提供一百多所大學與技專院校,超過兩千個學系的介紹、註冊率、學費等訊息。只要「單一入口網站」,即能輕鬆掌握所有入學資訊。

喜愛各種展覽的人也有福了。「i看展」有鑑於生活中,各類型藝文展覽資訊散落各處,於是整合來自文化部、行政院環境保護署、國家發展委員會等單位開放資料之資料集,整理出各地、各類型的展覽資訊,以導覽手冊的概念將展演資訊一手掌握,不但能輕鬆購票,更能輕鬆安排入場時間。


更多報導請看生命力新聞

Cart Line空中餐車 機艙走道不再擁擠

$
0
0

    

【記者吳佩蓁、蘇冠瑜/台北市報導】在飛機上想上廁所時,正好遇上空服員送餐,總是會造成雙方進退兩難。為了解決餐車造成走道空間不足的問題,臺北科技大學創新設計所學生倪僑駿、黃耀霆、吳思民、陳冠廷設計「Cart Line」空中餐車,解決走道空間問題,也增加餐車安全性,避免餐車在遇到亂流時翻覆。


cartlinemain.jpg
「Cart Line」空中餐車,解決傳統餐車佔據機艙走道的問題。   攝影/蘇冠瑜

傳統飛機餐車佔據走道 乘客與空服員不易通行


倪僑駿表示,之前搭飛機時看到有乘客要到洗手間,剛好遇上空服員送餐,餐車佔據大部分的走道,空服員只能後退將餐車退出走道,才能讓乘客通行。他發現傳統飛機餐車體積大又重,而且空服員必須一直彎腰取餐,長期下來容易造成職業傷害等問題,因此,他開始與團隊成員討論、設計「Cart Line」空中餐車。
在設計的過程中,無法隨時上飛機觀察環境,讓團隊遇到許多困難,吳思民表示,雖然團隊成員都有搭飛機的經驗,但在設計的過程中,無法直接到飛機上測量走道、機艙尺吋等,只能透過網路查資料,因此花了許多時間收集數據。

Cart Line」空中餐車懸吊式設計 方便機艙走道通行


「Cart Line」空中餐車是利用軌道安裝在走道上方的天花板,當乘客需要通過走道時,空服員只需要將餐車底盤往上收,乘客即可從餐車下方通過。空服員在送餐時,只要拉下底盤的手把就可以推行餐車,到送餐的地點時只需將手把放開,空中餐車就會自行煞車、固定,此時,空服員就能將拉下拖板,進行送餐。此外,「Cart Line」將餐車高度調整成符合人體工學的高度,空服員送餐不再需要反覆彎腰,能降低職業傷害。
cartline(reddot)-01.jpg
「Cart Line」空中餐車採用懸吊式設計,減少餐車佔據走道的空間。   倪僑駿提供

「Cart Line」空中餐車是安裝在天花板上,因此,對於安全的考量更加重要,陳冠廷表示,「Cart Line」將把手放開後,只是利用輪胎做煞車,但在飛行時,光靠輪胎的煞車還不夠安全,因此,團隊在空中餐車與軌道間再加上煞車片,增加空中餐車的安全性。

望與航空公司合作進一步改良產品 


陳冠廷也表示,訪問空服員後,了解到傳統餐車運送是利用升降台將餐車運送到飛機上,還需將餐車綁住固定,以防在飛行時餐車滑動。因此,團隊將空中餐車增加升降台,並利用「Cart Line」本身的煞車系統固定在軌道上。


cartlineGROUP.jpg
吳思民(左起)、陳冠廷、倪僑駿、黃耀庭設計「Cart Line」空中餐車。   攝影/蘇冠瑜
「Cart Line」空中餐車最近獲得二〇一六年德國iF設計獎的優選 TOP100,倪僑駿說:「目前短期目標是希望可以先和小型飛機或模擬客艙合作,更進一步了解到機艙的環境,針對我們的產品做一些改善。」經過產品改良後,未來希望可以和航空公司合作,將「Cart Line」安裝在大型客機上,解決傳統餐車的問題。


延伸閱讀



更多報導請看生命力新聞

双生緣 承載單親媽媽夢想的手作工坊

$
0
0

    

【記者劉敏、楊時育/新北市報導】單親媽媽黃湞珺曾有段不愉快的婚姻。選擇離婚後,獨力撫養三個子女,並利用自己的專業技能創辦双生緣手作坊,手作各式可愛的襪子娃娃與包包,在網路和實體攤位販售,也身具講師的身分,受邀教導學生基本的縫紉技能,不僅是兼顧母親的角色,更是打造出屬於自己的品牌。





未命名.003.jpeg
双生緣手作坊的創辦人黃湞珺開心的與她的手作娃娃合照。   攝影/劉敏

為孩子振作 一手創立双生緣


從小就有創業夢想的黃湞珺,七年前一手創立了双生緣手作坊。双生緣這個名子,則是源自她的兩個雙胞胎女兒,她認為能跟雙胞胎女兒成為母女是一個緣份,其中也有透過雙手來撫養她們長大成人的含意。從網拍開始做起的她,到現在開設臉書專頁,也有專屬的部落格,她說她走了很長的一段路途。現在的双生緣手作坊除了在各個園遊會擺攤,販賣襪子娃娃及手作紡織品,亦有網路通路之外,黃湞珺亦擔任講師,在地方各處教授學生手作技能。

當時剛經歷婚姻失敗的黃湞珺,心情一片茫然,沒有目標也沒有方向,先前身為專職家庭主婦的她,不知道該如何回到職場,又有養三位小孩的經濟壓力。「我記得我哭得唏哩嘩啦,後來聽到其他單親家庭的故事才發覺,原來我並沒有那麼慘。」,她這樣說。傷心沉澱了三個月之後,她決定走出來,到政府為單親家屬開設的職訓課程學習技能。進修的同時,也同時思考如何養家活口。

「剛開始我不常拿針線,只會做孩子的名牌。」黃湞珺說道。當時的她更是不精通電腦,還笑著說自己在使用電腦時,還很怕按錯電腦鍵盤,只能慢慢努力地學。而當時的她不只是上了兩個課程,更是在這途中學習了拼布、電腦、餐飲等技能,利用職訓課程對單親家屬有額度的金錢補助,像吸不飽的海綿一般,只要找到有興趣並可以培養技能的課程,全部報名學習。

克服創業困難 賺錢為小孩籌學費

雖然創業是黃湞珺的夢想及目標,但是當時的她走了一段峰迴路轉的路途,才下定決心創業。失婚後,由於經濟壓力的關係,她做了很多打零工的兼職工作,甚至去殯葬業做了一陣子的業務,皆無法兼顧照護孩子的需求,也不夠付孩子的學費,只好放棄。她花了很久的時間思考,如何在安頓三位小孩與工作兩者之間保持平衡,而在職訓課程學習的同時,才想到利用自己學到的技能,進而創立双生緣手作坊。


未命名.001.jpeg
黃湞珺保存創立双生緣以來的相片記錄。   攝影/劉敏

問到創業途中的困難時,黃湞珺表示為了孩子的學費,每天要有收入她才能安心。所以收入不穩定時,除了双生緣的工作之外,她會另外兼職,而這樣有時會令她精神很疲憊。曾經為了穩定的收入也接過如一百多隻手工娃娃的客製訂單,在後來卻發現身體無法負荷。現在她在擺攤之餘也兼課,正好結合先前幼教老師教學經驗,讓自己更輕鬆之餘,她也發現教會同學縫製娃娃時,帶給自己很大的成就感,而這種心理層面的滿足是以往很難得到的。

利用網路 推廣双生緣手作品牌

双生緣手作坊以小資本的攤位方式,販賣了不僅是黃湞珺的襪子娃娃及手作商品,也同時與其他單親媽媽合作,寄賣紡織品或是包包。她說她的生命中遇到了許多的貴人,所以希望自己也可以幫到其他需要幫助的人。這樣的營業方式,不僅對她來說機動性很高,可以到各處販賣商品;更是爭取到與三位子女更多的相處時間,在工作的同時,也能讓孩子到戶外逛逛。黃湞珺說:「這樣比起以前,反而讓孩子跟我到更多的觀光景點呢!」她的兩個雙胞胎女兒也說,會幫忙家裡擺攤很開心,跟媽媽相處時間也變多了。

當時的黃湞珺,也發覺到建立自己手作品牌的重要性。她利用網路的管道,規劃了社群軟體粉絲專頁及部落格行銷双生緣之外,亦自己準備了厚厚一本有關於双生緣歷史拼貼書。這樣不僅帶來受邀主講講座的機會,也令她有機會在電視台、電台等等媒體曝光,除了讓双生緣更廣為人知之外,更是與其他十二位單親媽媽共同出版《愛的禮物》一書,分享自己的故事。


未命名.002.jpeg
《愛的禮物》一書中,黃湞珺分享自己的故事。   攝影/劉敏


現在的黃湞珺對自己更有自信了。她也告訴自己的三位子女,如果有能力,要回饋社會,也希望自己以往為了創業所做的努力,能夠給孩子做一個榜樣。問到未來的夢想時,她開朗的分享自己畫的一張草稿圖,提到最想要開一間襪子娃娃的主題餐廳,結合在職訓課程學到的餐飲技能,希望這間餐廳是一間具有溫馨風格的店家。她表示,自己並不喜歡提到過往不好的回憶,但希望自己的故事能夠激勵到更多生活上有困難的人,聽到自己的人生歷程,能夠走出過往的傷痛。



延伸閱讀


更多報導請看生命力新聞

田園創意科學實驗 豐富偏鄉教育

$
0
0





【記者李怡萱、林奕廷/南投縣報導】「把橡皮筋繞兩圈半,紙杯就會往上變成弧狀飛出去哦。」宏亮的聲音在一間坐滿五十幾個學生的教室響起,這是田園平時為孩子們上課時的景象。田園以創意科學實驗代替板書教學,走入全台灣偏鄉地區小學,帶孩童用不一樣的角度學習科學。




IMG_9409.JPG
田園在南投縣仁愛鄉親愛國小帶孩童做實驗。    攝影/李怡萱

天災和城鄉差距引發動力 田園挺身走進偏鄉

二○○九年莫拉克颱風重創台灣南部許多地區,很多山區小學建築因為颳風豪雨及土石流而毀損停止上課,孩童們沒有學習管道,或是必須通車到一個小時外的學校跟別人一起上課。田園在國語日報創意科學班擔任任課老師長達廿四年,不當學校老師是因為不想被教育的「框框」限制住。莫拉克風災後,東元科技文教基金會認養很多偏遠地區的原住民小學,這些小學大部分都在莫拉克颱風之後變成災區,基金會主動聯繫田園,邀請他參加一個「偏鄉教學深耕計畫」,到災區探視無法上學的小朋友,至此開啟了他長達七年不斷的山區教學生涯,每學期帶給學生一堂特別的創意科學課,至今已多達一百七十七所國中小學。
探視災區的經驗帶給田園很大震撼,台灣的山地大家常說山明水秀,但這些重災區被土石流淹沒、一夜之間整個河谷、學校教室都被淤泥沙石填滿,與田園印象中山區秀麗的景色相去甚遠,「我好幾次進去山裡的路途,就遇到車子陷進泥巴裡、路也都修不好,這就是他們環境的限制。」田園皺著眉頭說道。「所以我回來之後就開始思考,因為本身是老師,覺得不能這樣旁觀,就主動跟校長討論,希望可以提供資源給這些孩子。」


IMG_9246.JPG
田園在每堂課前為孩童準備好做科學實驗需要用到的材料。    攝影/李怡萱


科學vs科技 用動手做實驗取代板書教學

「人類把科學知識結合之後,創新變成科技,在學習的初期,你如果去培養他的興趣、去啟發他,這個才是真正的教育。」田園用堅定的口氣說,他在教學初期拜訪了台東排灣族幾所原住民小學、阿里山奮起湖鄒族來吉國小、號稱著全台灣「最高學府」的高海拔南投縣仁愛鄉翠巒分校等地,進入山區要先穿過濃濃白霧,從埔里鎮進山要兩個小時以上車程,每天清晨五點多天未亮就必須出發,但田園從未抱怨。
偏遠小學全校學生最多百人,最少的只有九個人,利用每週兩堂週會時間上課,所以課程必須讓一年級聽懂,六年級也覺得有趣。田園把教具、材料事先準備好,他的教學強調創造力,讓孩子在課堂上把零碎的材料組合變成科學道具,比如會漂浮的保麗龍球、變形的水中湯匙等。不只能夠呈現符合科學主題和實驗結果,孩子下課後也可以把做好的道具帶走。


田園說,學生上課不是在補習,也不會要求考試成績要很好,科學是可能在幾天、幾年後的某一天,才突然發現不知不覺這些知識深入腦海,成為生活的一部份。山上學生接觸到的資源很少,他希望能用一堂課的時間,透過動手做實驗的方式,帶領學生們親自接觸科學的奧妙,「自己體會過的,印象才會深刻。」這是田園一貫堅持的想法。


體檢罹癌 教學理念依然堅定不移

二○一○年春天,田園在例行檢查中意外發現罹患肝癌,腫瘤達六點七公分,必須立即開刀動手術,「連一點準備時間都沒有,就直接停課一學期了,那段時間吃飯消化不好、睡覺也睡不好,情緒非常糟糕。」田園苦笑著說道。等身體回復健康,田園立即回到教學崗位,繼續為孩童帶來各式各樣的有趣實驗,沒有因為病魔纏身而受到打擊。
從癌症康復至今已屆滿五年,田園依然持續著山區小學的科學教育課程,因為療養期間收到許多孩子的卡片,期許田老師能快點恢復健康,回到學校上課,更堅定田園為孩子們付出的心。


田園在親愛國小為孩子們上課的景象,整所學校六個年級只有五十幾名學生。    攝影/李怡萱


化身「公車達人」 行遍全台偏鄉小學

在風災修復完後,校長們希望田園能持續教給孩子們更多科學知識,越來越多附近的國小向田園表達希望他能給孩子們上課,南投縣仁愛鄉親愛國小校長張秋娘笑著說,田園老師真的教給小朋友不一樣的東西,每次他到學校,小朋友都特別開心期待,會張開手歡迎老師到來。田園每週一到週五從早上五點多進山到下午五點最後一堂下課,利用孩子們的週會空堂時間幫大家上課,一天可以跑五所學校,「因為這是我能力所及的事。」田園說。他從最開始教導三所國小做科學實驗,至今已經擴展到一百七十七所,遍布全台灣。
「如果山上的孩子們來到台北,因為難得進都市,搭捷運會因為人太多嚇到不敢移動。」生活模式上的落差更堅定田園「要繼續教給孩子們,帶他們看更多有趣科學」的想法。


延伸閱讀



更多報導請看生命力新聞

小六學生登玉山 插角國小擁抱自然

$
0
0





【記者李怡萱、林奕廷/新北市報導】走進綠蔭環繞的插角國小校園,這間位於新北市三峽山區的公立學校,將偏僻的地理位置轉為優勢,融合武術、溯溪、茶文化、皮影戲、戲劇等特色課程,成功創造出類似森林小學的學習環境,讓孩子在快樂學習的空間下成長。





01.jpg
插角國小學生表演武術。    攝影/李怡萱

體制內的森林小學 快樂學習兼顧孩子能力

插角國小校長陳宥然說,插角國小的教學理念是「在體制內的森林小學」,不是將學業成績作為最高的宗旨,而是讓學生學得快樂,在發展特色課程的同時兼顧學生各方面的能力,不僅限於課業,而是學習許多課本裡面沒有的內容,不是數學、國語,而是這個世界、大自然。「小朋友在國小的時候不要盯得太緊,讓他們快樂學習,才能真的吸收,同時也加強能力發展,這才是特色教育的目的。」陳宥然面帶微笑著說。
每年九月新生入學插角國小都有例行的「歡迎新鮮人」活動,將全校師生不分年級分組,讓學長姐帶新鮮人認識學校、課程,用一個月的時間了解彼此的興趣及個性,不僅讓小朋友之間關係更親密,也讓老師真正了解學生,陳宥然用堅定的語氣說:「當老師了解孩子的需要,才能教給他們有用的知識。」

特色課程 體會自然與人類的關聯

由於鄰近山區,登山是插角國小分校特有課程,從低年級開始每週一天利用中午放學後的時間健行,中年級開始登北台灣著名中級山脈北插天山、金敏子山,高年級訓練爬海拔三千公尺以上的合歡山,一方面訓練孩子體能及爬山技巧,一方面測試學生有沒有高山症、適不適合登山。「到了六年級全體學生目標為玉山,我們分為登頂組跟溫泉線,登山頂必須在山上過夜,夜半登頂,溫泉線則讓高山不適的孩子半程回頭,很少這個年紀的孩子就登過玉山,這就是插角的教育。」陳宥然用驕傲的神情說道。
插角國小本校校地較小,位置鄰近大豹溪、大板根,因此主要發展傾向於環境和植物的認識,名為「親親芳草」的特色課程,內容包含認識校園周遭及鄰近地區常見的植物,如魚腥草、水芹菜等,哪些植物可以入菜,比如分辨紫花酢漿草的味道,以及使用校園中現有的植物做出自己的創意料理,高年級有染布課程。陳宥然說,家長的投入程度隨著年級由高漸低,讓孩子學會用刀、開火,熟練度較同齡的小朋友高出很多。
IMG_0584.JPG
校園內有生態池及木桌椅,讓學生可以自由地進行觀察和休息。    攝影/李怡萱


校園即教室 與環境結合成最佳教材

插角國小有近九成的學生來自外地,大部分的家長都是為了特色課程而來,可見其吸引力。國小分為本校和分校,共同課程包含武術、溯溪、攀岩、茶文化、皮影戲、戲劇、陶藝、草木染等,主要讓孩子們體會自然與人的關聯。本校跟分校雖然只相差三公里,但因為地理位置不同,故而發展不一樣的特色教育。

「屬於自然的事物我們都盡量不要破壞,蔬菜植栽、植物生長讓小朋友可以隨時晃一晃、做觀察。」陳宥然一面引導一面講解。插角校園內處處皆與教育連結,舉凡可食用植物、廁所玻璃牆呈現生態藝術景觀系統,草叢旁鐵盒擺放著餵養大紫蛺蝶的鳳梨皮,方便學生觀察。操場旁設有提供學生攀岩的天然河谷練習場,要在教練帶領下才能使用。
插角國小操場旁新建一座自然農法的養成地,種植可供學生觀察的植物。    攝影/李怡萱
與制式教育相較 更顯插角國小獨特性
教導主任石啟宏來到插角國小前在其他學校任職,對於插角特色教育深有感悟:「這裡校園小,老師跟學生感情好、連結更緊密,每個禮拜利用下午的時間上的拳擊武術課程也很受小朋友歡迎,這跟其他學校上課下課、放學接著補習的生活是完全不同的。」
「串門子」是插角國小學習成果展,讓孩子到各個年級、班級參觀一學期下來的作品,陳宥然笑著說:「比較或比賽不是為了獎牌,而是為了瞭解外面的世界有多大,忍受挫折之後更努力學習,才是教育的目的。」
延伸閱讀

更多報導請看生命力新聞

Viewing all 875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