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生命力新聞
Viewing all 875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竹蜻蜓綠市集 營造在地綠生活

$
0
0
【記者陳斯穎、黃涵逸/新竹市報導】竹蜻蜓是一群由清華大學心靈發電廠課程所激盪出的團體,二○○九年開始舉辦的「竹蜻蜓綠市集」以農學市集的樣貌,透過公益、環保團體、社區及大學的共同合作,打造一個友善土地,主張自然耕種、提倡健康食材、促進在地消費的綠色生活型態。



呼朋引伴 綠市集的誕生
一九九九年台灣經歷九二一大地震,清華大學的王俊秀教授與彭明輝教授帶領社會所研究生組成竹蜻蜓工作隊,投入受災區的重建工作。二○○九年的八八水災,竹蜻蜓工作隊進行援助時看到許多受災的農戶,以及農作物的損失,這些情況讓他們開始產生幫助農友的想法,也深感「糧食產地」對都市的重要性。在參觀完台中的合樸農學市集,竹蜻蜓工作隊受到啟發,回到新竹後便著手進行綠市集的籌畫,二○○九年十一月,竹蜻蜓綠市集終於誕生了。

為了落實在地的概念,參加市集的農友以新竹、苗栗及桃園為主,以不超過新竹三十公里的範圍為原則。市集剛開始成立時,知名度不高,為了尋找願意參與擺攤的農友,竹蜻蜓用最原始方式,一家家的實地拜訪,詢問他們的意願,但是在邀請農友參與市集時經常受到質疑,以為他們是詐騙集團,而懷有戒心。為了取得農友們的信任,和吸引消費者,竹蜻蜓透過網路、在地媒體及志工幫忙發傳單的方式宣傳,一年後,綠市集的知名度逐漸提高,越來越多外縣市媒體願意報導綠市集,農友也開始主動詢問相關資訊,有較高的意願加入市集活動。

此外,消費者對於市集的信任,必須一點一滴的累積。竹蜻蜓綠市集靠著讓更多的人來市集走走,親自體驗綠市集的真實樣貌,再與親朋好友分享所見所聞,來達到最佳的宣傳效果。
台灣綠市集協會秘書長蘇至弘也表示,不管是以前還是現在,舉辦市集最需要的是好天氣,在戶外搭帳篷的市集,如果遇到下雨天,農友及消費者都會因為怕麻煩而不想出門,逛市集的人也會因此減少。


當生命遇到生命 綠市集理念落實
為了讓竹蜻蜓綠市集的運作能夠更組織化且有效率,參與市集的農友及全台各地的綠市集,包括248、合樸、微風、大王菜舖子等市集在二○一○年成立了台灣綠市集協會。台灣綠市集協會理事長王俊秀提到竹蜻蜓綠市集堅持的理念是「當生命遇到生命」,透過生產者直接面對消費者,農夫與農友互相交流,促進人與土地的連結,提供一個在地接觸的平台,不僅讓消費者能享受健康環保的綠生活,生產者也能永續經營家鄉的土地。

對於想加入綠市集的農友,竹蜻蜓要求他們必須了解綠市集的理念後再加入,竹蜻蜓除了提供農友一個平台銷售自產農產品外,他們還希望農友們藉由參與市集來彼此學習,互相交換農耕心得,創造出更多樣化的農作物或耕作方法。



互學互助學習導向的綠市集
竹蜻蜓綠市集每個月第一及第三週周六定期於清華大學成功湖畔舉辦,一剛開始竹蜻蜓團隊們只是試驗性的嘗試,打算只舉辦一次,沒想到來逛市集的民眾在與農友的互動中得到了許多收穫,也反映希望這種以社區為導向的市集能夠繼續經營下去。於是竹蜻蜓綠市集從一開始每個月定期舉辦一次,到現在則是每個月舉辦兩次。

竹蜻蜓綠市集除了單純地幫助農友銷售及行銷農產品,更著重把關係建構在提高農產品經濟價值上,像是互助互學的社會精神,及人與人之間的牽絆。王俊秀認為綠市集的發想是一場小型的社會運動,將綠市集作為一個公共場域,讓人與人藉由手做、分享拉近彼此的距離。
每次來參加綠市集的農友及攤位數都不同,每個攤位都有他們自己的特色和專屬故事,有專門教大家攀樹社團的攤位、教別人竹編藝術的竹夢天使、視季節推出DIY的節氣綠生活……等。攀樹社的發想,因為爬樹是許多父母童年的美好記憶,但隨著都市化程度的加深,現在的小朋友能夠親近樹木的機會越來越少,所以希望來綠市集的群眾可以爬爬樹,更親近大自然。

參加的農友們因為已經和竹蜻蜓綠市集一起努力走過三年多,所以大家都有共識,努力營造對綠市集最好的環境。


綠生活概念拓展的橋樑 綠冰箱
綠冰箱店主陳曉洋,同時也是竹蜻蜓綠市集的一員,他是清華大學心靈發電場課程的學員之一,跟著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教授王俊秀老師的腳步,一同為竹蜻蜓綠市集努力至今。

在有了綠市集後,許多民眾開始了解綠色生活美學、想要主動了解自己吃的食物來源及產地,並增加購買地產地銷農產品的願意。但他認為定期的農業市集雖然可以讓社區民眾接觸到綠色生活,但一個月卻只有兩次機會,農業市集應與社區通路相結合,讓社區居民無時無刻都可以買到健康、地產地銷、無農藥的農產品,所以在社區中成立「綠冰箱」實體店鋪,透過實體店面和網路商店的並行來拓展綠色生產、綠色消費的理念。

綠冰箱目前每週會在網頁上更換綠菜單的菜色,除了販售一些在地蔬果,每次竹蜻蜓綠市集結束後尚未販售完的農產品也會在綠冰箱寄賣。目前綠冰箱主要的消費族群多為新竹在地或是社區民眾。



延伸閱讀

竹蜻蜓綠市集


大王菜舖子


綠冰箱網路市集



台灣青年 躍上聯合國為環境發聲

$
0
0
【記者夏嘉翎、張文玠/台北市報導】張良伊,二十四歲,台大解剖學暨細胞生物學研究所畢業,自二○○九年起連續四年參與聯合國氣候變遷會議。他曾在會議期間看到無助的吐瓦魯婦女高喊「救救島國」時,驚覺同為島國的台灣困境;也曾感嘆歐美青年對國際事務的嫻熟與使命感,因此串聯亞洲二十五國代表,向聯合國遞交亞洲青年氣候變遷提案。回台後張良伊創辦「台灣青年氣候聯盟」,透過教育與國際經驗分享,持續召喚台灣青年的熱與力來守護環境。



國際啟蒙 串聯台灣青年力量
二○○九年,就讀清華大學生命科學系的張良伊,在教授的帶領下參加第十五屆哥本哈哥氣候變遷會議,雖然當時有來自台灣的四個青年團體一起投入,但是張良伊發覺他們彼此之間並不熟識,在沒有分工交流的情況下,大家在難得的聯合國氣候會議中,卻在做同樣的事、寫同樣的報告,然後再也沒有聯繫,沒有連結與整合的結果形同浪費時間。

二○一○年當張良伊再次踏上聯合國青年氣候會議時,他開始醞釀要籌備一個台灣青年自主的環境平台,然而身邊的夥伴都有自己想做的事,有的要出國、有的要找工作、有的志不在此,美好的願景對應現實的人力不足,張良伊面臨了嚴峻挑戰。直到二○一一年,張良伊聯合同樣擁有國際氣候經驗的張恩典,舉辦了氣候變遷工作坊,讓許多曾經參與國際會議,或是以旅行、攝影等方式記錄氣候變遷的青年,透過工作坊傳遞環境保護理念,沒想到竟然意外吸引眾多年輕人響應,張良伊說:「我們從那次活動開始,才發現很多年輕人是可以走出網路做事情。」


從學習到反饋 分享台灣經驗
從懵懂的見習到每年投入聯合國青年氣候會議,張良伊與夥伴不斷突破自我。第二次再參加時,張良伊與其他八個夥伴分別賦予不同使命,有的人專門去學行動組、有的去能源組、有的去媒體組,就算英文不好也要努力融入國際組織,每天回來後再各自討論當天所蒐集的情報,漸漸地他們整理出國際青年的組織架構,也了解每個部門的運作方式,更不斷思考台灣該如何與國際接軌。

然而了解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的青年組織還不夠,張良伊認為台灣也有許多故事值得分享,二○一二年杜哈氣候會議之前,台灣青年氣候聯盟培訓了一批團隊,透過資料分析與模擬演練,每個夥伴都有自己的「口袋故事」,例如八八風災時小林村的災變、台灣森林生物多樣性等,信手拈來都是介紹台灣環境的重要題材,最後在青年會議其中一個活動裡,各國青年分享一年來做了哪些行動,張良伊說:「英國年輕人舉手說他們推動了什麼法案、澳洲年輕人說他們推動碳稅,連巴基斯坦都分享他們在學校舉辦什麼演講,最後我硬著頭皮舉手說我們成立了台灣第一個青年自主的氣候聯盟,結果底下的人紛紛拍手叫好,我們真的能跨越語言與國界,一同為世界環境做出改變。」


永不放棄 創台灣青年氣候聯盟
「我從來都沒有想過要將台灣青年氣候聯盟登記立案。」張良伊回想起這三年來的心路歷程,感嘆道:「我有一度對人性非常失望,我想不透為什麼大家無法堅持下去,組織裡的人來來去去,離開的人從來都沒再回來過。」原以為一同參加過國際會議的夥伴,能相互扶持到建立正常化的運作模式,但是有的人面臨工作壓力、有的人要出國留學,最後只剩下張良伊還守著「將經驗傳承下去」的理念。然而透過一次次的讀書會與經驗分享,逐漸出現目標一致的夥伴,二○一一年班德氣候會議結束後,所有成員都留下來,協助張良伊一同將台灣青年氣候聯盟組織化,二○一二年八月正式向內政部登記成立。

現在「台灣青年氣候聯盟」為台灣與國際青年的環境交流平台,成員們在每次聯合國氣候會議結束後,要到校園或其他非營利組織分享十場以上的座談會,此外還長期與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荒野保護協會等合作,讓社會大眾了解重要的國際氣候公約,更在每年的聯合國青年氣候會議中傳達台灣聲音。今年起,台灣青年氣候聯盟推動「政策工作小組」,將重要的國際氣候公約內國法化,也串連各校學生綠色社團,建置青年氣候資源分享平台,讓多元的想法彼此交織,激盪出精彩火花。






延伸閱讀


台灣青年氣候聯盟


環境資訊中心


清大國際氣候變遷發展及法制研究室


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

攜手二十年‭ ‬達悟語詞典傳承海洋文化

$
0
0
【記者劉潔萱、邱郁茹/台中市報導】一個將保存達悟族語視為自己終身使命的達悟族學者、一個專精民族語言的語言學家;一場研究會上的偶然相遇,將董瑪女和何德華緊密結合在一起,她們各自為了自己的理想,開啟長達二十年的合作,終於在二○一二年六月底出版了世界第一本達悟語詞典。



語言學家與達悟族的火花
身為達悟族人的董瑪女,原先擔任中研院民族所劉斌雄教授的助理,協助翻譯達悟族文獻以及相關研究。有感於母語正面臨消失的邊緣,她毅然決然投入保存母語的研究工作之中。「現在達悟族的孩子幾乎都不說母語了,對自己的文化也知之甚少」,現代文明的入侵和文化流失的速度讓她明白必須儘快著手將珍貴的族語記錄下來,於是,在一九九○年代初期,她開始尋找能和她一同合作的夥伴。

九九四年在一場南島語族母語研討會上,董瑪女認識了語言學家何德華,兩人一拍即合,一起投入達悟族語的研究工作,至今研究將近二十年。何德華為美國康乃爾大學語言學博士,時任靜宜大學英文系教授,同時也是國際南島語言學者,深諳印尼語、菲律賓語及泰雅族語,並曾以菲律賓語編纂過教科書。由於達悟族語和菲律賓語同出於南島語系,甚至許多單字皆能互相通用,對董瑪女來說,何德華是最恰當不過的人選。

二十年,是一段不短的歲月,對於過去的合作經驗回顧,何德華說:「剛開始合作的時候不太了解對方,也擔心文化差異而造成誤會。」工作期間,何德華認為哪裡有錯就會直說,但是董瑪女卻回應:「可能不是這樣喔!」、「我覺得還要再多思考一會。」說到這何德華不禁大笑說:「哎呀!那時候真是很緊張,也不清楚她心裡想什麼。」董瑪女認為她和何德華在性格上是互補的,一個勇往直前、一個細細思量,正因如此,她們才能共事這麼久。


編纂詞典需兼顧文化及用語習慣
兩人在一九九○年代末開始著手編纂達悟語詞典,籌備初期,她們面臨了許多困難。由於達悟族語沒有文字、語法結構困難,即使是擁有多年研究菲律賓語背景的何德華,和長年擔任口傳翻譯的董瑪女,也吃足了苦頭。何德華認為翻譯須透過不斷的修正才能將意思完整表達,也要參照文化及用語習慣,同時要兼顧文化和語言翻譯非常不容易。除此之外,研究團隊也建立《達悟語詞典編纂網》,網站中的語料庫是由兩位蘭嶼顧問全年拍攝、採集島上的重要活動,經過記音、中英翻譯及剪輯處理後而成的。

這本詞典也是目前世界第一本以達悟族語為主的詞典,中英文雙語翻譯,提供想學習達悟族語的人使用,也是文化交流的參考資料。


▲達悟語詞典


達悟語裡的海洋文化
從達悟族語裡也可以一窺達悟族的海洋文化,魚類一直是達悟族人很重要的食物來源之一。在達悟族文化裡,魚種有「好魚」(oyod)、「壞魚」(rahet)之分,好魚無論性別都可以食用,壞魚只有男性可以食用。但日常生活中,因為好魚難以捕捉,一旦捉到就會優先給女性食用,所以這樣的傳統也融入到他們的語言之中。達悟族語的「孕婦」(Manili so kanen)一字,意思實為「挑選食物的人」,為了胎兒健康著想,懷孕的女人吃的食物必須經過特別篩選。例如白鰭飛魚 sosowon以及紅斑鰭飛魚 kalalaw孕婦不能吃,就是「壞魚」。好魚壞魚的分類方法很複雜,多半以可食用或不可食用、魚類外表、肉質氣味分類,大致上來說,肉質細膩較無腥味的就是好魚,肉質粗糙腥味較重的就是壞魚。另外,達悟語裡表示「在台灣」和「在蘭嶼」的方式也非常有趣,達悟族人根據自身所處的蘭嶼地理位置,將前者命名為「向外、靠海的那一面」(do ilaod),而相對後者為「向內、靠山的一面」(do irala)。


詞典數位化與應用的困頓
有感於電子時代來臨,二○○四年時何德華邀請到靜宜大學資訊傳播學副教授楊孟蒨共同合作,將達悟語詞典透過資訊科技將紙本轉成多媒體的形式發行。除此之外,何德華與楊孟蒨在二○○五年到二○○七年更參與倫敦大學亞非學院瀕危語言計劃,建立了達悟語數位典藏和數位學習網站,讓達悟族語的研究成果躍上國際舞台。

儘管成果豐厚,但面對詞典實際的使用狀況,董瑪女坦言,目前詞典在族裡的使用率並不高,只有在文學創作和教學時才會被拿來使用,目前台灣教授達悟族語的課程都是使用這本詞典。「這就像台語一樣,大家都會說台語,可是有誰真的會需要用到台語詞典呢?」不過董瑪女始終相信,「未來的某一天總有人會看到,對某一個人有用的」,自己是絕對不會放棄繼續研究和運用更多方法來保存族語;而何德華也說:「只要瑪女沒放棄,我也不會放棄。」兩人期望世人能運用她們所累積的智慧,將達悟語的價值和意義永遠傳承下去。




延伸閱讀

蘭嶼達悟語口語資料典藏網路

「達悟語線上詞典」的故事

三種線上詞典(學習、線上、文化)

右耳失聰 開創另類打鐵人生

$
0
0
【記者廖苡嘉、陳玟如/新北市報導】江承堯,幼年時期的一場腦膜炎,導致他只剩下左耳一半的聽力。不過爸媽並沒有因此放棄,從小鼓勵他多到戶外寫生,也讓江承堯堅定信念往藝術領域學習。一次突如其來的靈感,江承堯利用爸爸鐵工廠裡的廢鐵,創造出新奇的金屬作品,也成功開啟江承堯的打鐵人生。




聽力受損 加倍努力確立方向
江承堯,一位不屈不撓的打鐵師傅。小時候因為一場腦膜炎,導致他的右耳失聰,左耳只剩下一半的聽力。雖然從小就遭遇如此大的挫折,但江承堯的父母並沒有因此放棄,反而鼓勵他多往戶外寫生,從國小開始奠定藝術基礎。學生時期從復興美工到華梵大學美術系,再到工業設計研究所,江承堯極力往藝術面發展。

剛出社會時,江承堯選擇電腦繪圖的工作,相當重視與作品接觸的他,很快就發現自己與作品隔著一大段的距離。於是他放棄原本的工作,回到爸爸的鐵工廠邊學習、邊幫忙。看著鐵工廠中的廢鐵,江承堯有了不同的創作靈感,他想,何不試著用金屬創作。於是,各式各樣的金屬在江承堯手中,經由不斷的焊接、打造,重新被賦予嶄新的意義,成為令人賞玩的精緻藝術品。


從無到有 金屬藝術的誕生
二○○八年開始接觸打鐵工作,江承堯只花了半年的時間就讓其他人注意到他的創作。成功的路途可能有幾分機運,但絕大部分是來自他的努力,以及無止盡的巧思與創意。江承堯說,完美呈現一個作品,不是只靠雙手就能解決。首先,靈感是最重要的第一步,但靈感不是說來就來,更不會憑空出現。江承堯大多利用空閒的時間,到山裡頭走走,希望能建立靈感出現的機會。也因此,江承堯的作品多半與昆蟲、鳥類有關。

接著,是畫設計圖。如果碰上內有機關的作品,就必須從裡到外的仔細設計,任何細節都不能馬虎。只要一個步驟錯了,就非得將零件拆解重做。如果碰上需要焊接的作品,就更麻煩了。所以由內而外,必須清楚掌握每個步驟,不容有誤。題材多來自山間,而內建的機關,則是利用YouTube去搜尋物理原理。透過兩者的相輔相成,創造專屬江承堯的作品。四年的時間,江承堯完成六十多件作品,其中有一半以上已經賣出。


愛在藝術中萌芽 幸福工作坊
江承堯與老婆是在學焊接時相識,當時老婆薛慈雯登門拜訪想要向江承堯學習焊接,兩人在學習過程中譜出戀曲,也一同為藝術打拼。不過,雖然擠在同一間工作室中,兩人熱愛的藝術卻不相同,江承堯埋頭於鐵製品中,老婆則喜愛與琉璃相關的藝術。

在工作坊不斷地敲敲打打,由於發出的聲響太大,鄰居無法忍受而向警方檢舉。江承堯無奈的說,只能暫時將工作室移到對面較沒有人的地方。未來會加強原本工作室的隔音,讓他能夠安心地繼續敲打。除此之外,江承堯也希望快點將目前工作坊後半部分的裝潢完工,讓民眾有更多空間參觀他的作品,感受作品所傳遞的幸福與熱情。


重質不重量 作品充滿生命力
創作至今,江承堯參與過不少比賽和展覽,過程中結識到各行各業的人,藉由這樣的機會也讓他從事代工和教學的工作。平時代工的訂單,像是鍋子的把手、香爐的蓋子,都由江承堯親手完成。雖然速度與數量不比機器來得快和多,但許多客戶看中的正是江承堯純手工的特點。教學的工作則大多在寒暑假,學校舉辦夏令營及冬令營時,會邀請江承堯夫婦到校教學,做一些簡單的琉璃飾品、鐵製品。

不過,比起代工和教學,江承堯還是最熱愛自己親手創作,像是大型貓頭鷹音樂鈴「採礦去」,前後總共花了一個半月的時間才完成。江承堯說,貓頭鷹總在夜裡活動,他靈機一動替貓頭鷹想了個活動,讓貓頭鷹去採礦在夜裡就不無聊了。



江承堯與作品「採礦去」
                         

回憶起過去的各種比賽,大部分的時候江承堯都與冠軍擦身而過,他甚至開玩笑的說,實在不想再比了。不過,從他的眼神中不難看出,對自己作品的那份執著與驕傲。江承堯說,製作對於他而言是重質不重量的,靈感來的時候好好把握,沒有靈感時也無需著急,最重要的是能夠讓作品充滿生命力,讓看過的人感受到滿滿的活力。




延伸閱讀



屏東大社部落 原民藝術家的搖籃

$
0
0
【記者李奕霆、張詠絜/屏東縣報導】走進屏東大社部落,映入眼簾的是排列井然有序的木造房屋群。若細心留意,不難發現各家主人的創意巧思及美學展現,無論是門前的鐵雕裝飾,或者石牆上的百步蛇圖騰雕刻,皆藉由注人排灣族傳統藝術文化的精神,使得整座社區猶如一座「無牆的藝術館」。



位在屏東三地門鄉的大社部落,是排灣族拉瓦爾雅族最古老的一支,自古以來相當重視藝術與傳統文化,即使二○一○年因八八風災從原鄉遷村至平地,社區居民仍傳承排灣族精美的傳統工藝,以雕刻、皮雕、琉璃串珠、圖騰彩繪等方式,展現其藝術創作的匠心獨具。

大社部落入口處的石板上,裝飾著象徵部落的圖騰,展現社區獨特的藝術氣息。

自原鄉搬遷 成為文化復甦契機
大社部落以藝術創作作為社區營造的發展主軸,並非社區居民的突發奇想。台灣基督教長老教會達瓦蘭教會牧師田天財表示,藝術創作本來就是排灣族生活的一部份,並不是從原鄉搬遷後刻意產生的區隔,而是代表一種生命的延續性。

「我想這是上帝給的機會。」田天財說,自原鄉搬遷,給予了大社部落一個發展的契機,將其原本根深蒂固的文化底蘊,以及藝術創作的成果累積,賦予社區一個文化復甦的機會,讓社區居民得以發揮他們的創新與創意。

大社部落的每戶人家都會將前院設計成具有自家特色的樣貌,細心營造自己的家園。
擅長鐵雕藝術的人家以藝術品來裝飾家門。

排灣族口鼻笛大師許坤仲將房屋外觀漆成白色,並巧用圖騰彩繪佈置牆面。

藝術工作者眾多 整合成最大挑戰
目前大社部落中從事藝術創作者共約三十位,專攻領域遍及串珠、陶壺、青銅刀、雕刻、竹編、石板、皮雕等素材。如藝術工作者武玉玲,家族中向來有製作銀飾及珠鍊的傳統,在耳濡目染之下,自身也投入結合傳統琉璃珠與首飾設計的創作;藝術工作者歷瓦厄繞希細勒師承藝術大師撒古流‧巴瓦瓦隆,從小開始學習陶藝與雕刻,擅長大型地標的公共藝術創作。然而,雖然藝術工作者們皆有各自的發展,以及專事經營個人工作室,但缺乏整體的整合和串聯,塑造大社部落的專屬品牌。

大社部落的社區耆老正在製作傳統弓箭。

有鑑於此,田天財提出三個促進大社部落社區營造的革新方向:社區營造首重教育,因此分別從部落中的長榮百合國小以及達瓦蘭教會雙邊落實。學校教育使部落青年意識自身文化的價值,並反思其延續傳統的使命,如大社部落藝術工作者峨塞‧達給伐歷得為現任長榮百合國小雕刻班講師,持續為部落投入文化教育工作;教會則運用其在部落中的核心角色,扮演心靈改革以及宗教撫慰的關鍵。

其次則為藝術工作者的整合,藉由部份的有志者率先發起、逐步串聯,運用時間以及成果經驗的累積,達到後續社區成員群起仿效的效果;最後則為地方有力人士的參與,無論是部落頭目、社區耆老或者民意代表等,對於大社部落的社區發展及推廣而言,都有正面的效益與影響。


藝術家齊聚一堂 默契串聯
大社部落居民對於藝術創作的社區發展核心的共識已逐漸形成,藝術工作者之間的默契也漸趨成熟。二○一三年二月舉辦的「屏東三地門鄉藝術創作工寮」即為顯著的成果,此活動是專事不同媒材創作的藝術工作者的首次集結,在為期一周的工作坊期間,藝術工作者們以現場創作的方式,讓民眾清楚看見一件藝術品如何自原始天然素材,轉而被賦予豐沛的生命,並向大眾宣傳三地門鄉「以文化造鄉」的發展方向,藉由藝術之鄉的塑造,將部落工藝創作行銷至國內外,帶動社區產業發展。

參與本次活動的峨塞‧達給伐歷得說,這是三地門鄉藝術工作者首度齊聚一堂的場合,相當難得。因此他的創作以眼睛作為意象,並取其「眺望」的意涵,傳達原住民正視藝術創作,以及發揚少數民族文化的使命。不過他也提到,礙於現今《礦業法》規定,國有礦產未經取得礦業權不得開採,使得藝術工作者在素材採集時處處碰壁,即使他們只是取材自天然崩落的石板,而非以外力破壞的方式,明顯形成保護傳統文化與法律公權力之間的矛盾。

藝術工作者峨塞‧達給伐歷得在屏東三地門鄉藝術創作工寮進行現場藝術創作。

未來一年 專注整合平台的建立
在原住民部落中,教會往往成為建立秩序的支柱,與凝聚族群認同的重要推手,因此在大社部落長遠的發展當中,達瓦蘭教會將是一個重要的據點。田天財表示,未來一年內,教會將會創建整合與溝通的平台,藉由定期的聚會使社區居民凝聚並製造歸屬感。一旦居民產生與社區的契合與連結,社區發展的推動將會更加順利。

此外,觀光是大社部落社區發展的重要趨勢,整合平台的建立也有助於擴大社區的能見度,並促進社區產業的品牌建立與行銷。
延伸閱讀

豆之味豆腐坊 有機黃豆的栽培

$
0
0
【記者黃涵逸、陳斯穎新竹縣報導】還記得小時候菜市場內手工製造的板豆腐嗎?古早味的豆腐沒有化學添加物的汙染,扎實好吃的豆腐由師傅的親手製做。但在講求經濟效益的現代,越來越少人用手工製做豆腐。豆之味創辦人黃學緯,一個熱愛豆腐的年輕人,一頭栽進了堅持以有機黃豆做手工豆腐的行業。




學以致用 推廣有機黃豆  
黃學緯本身畢業於園藝相關科系,一九九三年大學畢業後轉而投入與有機農業相關的工作,但工作內容大多是做研究。直到一九九六年,他進入國際美育自然生態基金會,並在機構中擔任有機認證推廣員,在當時,有機耕種風氣在台灣並不盛行。黃學緯在一次到日本參加研討會的機會中,了解到日本農民認為有機農業的基礎在於孕育土地,若有肥沃的土壤,便能培育出好的作物,而種植黃豆是滋養土壤最有效的方式之一。
回台之後,黃學緯在推廣有機認證的同時,也建議農民可以採用日本人先種植黃豆來滋養土地,但農民接受意願不高,因為黃豆產值低且需長時間栽種才有成效,黃學緯在推廣之路不斷受挫,但他自己因為體認到黃豆對於大地、生態及人類的重要性,所以一直不願放棄推廣種黃豆的夢。
夢想的第一步 學習手製豆腐
高中同學的一通電話,讓黃學緯開始編織自己的夢,因為在基金會的經歷,讓他了解許多關於黃豆、有機黃豆植栽的知識,朋友的一句話讓他開始築夢,想開一間有機豆腐店,裡面不僅有他熱愛的豆腐更有他一直想推廣給大眾的有機黃豆。所以一個年輕人開始學習手製豆腐,從無到有,一步步的學起。


黃學緯到處參觀豆腐工廠,首先他去參觀大溪老豆腐廠,增加點概念,更在拜訪台北的百年老廠時,被老師傅毫不客氣地放狗趕人。最後,在朋友的介紹下認識了一位有四十年經驗、客家村莊的老師傅,因為老師傅本身有其他工作,做豆腐只是興趣,加上兒子嫌作豆腐太辛苦,賣豬肉好過許多,不願意傳承,所以老師傅便同意在不影響其作息的情況下,收他為徒。於是,在老師傅有工作的那幾天,他午夜十二點便從新竹出發,到基隆山邊老豆腐廠準時參加凌晨兩點的開工,在看師傅手製豆腐的過程中,試圖抓住每個過程的精髓。


回家後,黃學緯不斷的嘗試,一剛開始先在湖口老街旁的菜市場寄賣試水溫,看看民眾對口味的反應如何,後來發現市場的接受度高,也賣得不錯。於是他添購了包裝機,自行尋找一些位在新竹地區的有機商店作為通路,對外販售。而他自己也在二○○○年時,於湖口老街成立了第一家實體店鋪。


而「豆之味豆腐坊」這個名字,其實是來自老闆黃學緯高中時的回憶,這是一家他當時常去的豆漿店,豆漿店的店名就是「豆之味」。恰巧他又是做豆腐的,所以將美好的回憶結合豆腐的產品特性,取名為豆之味,同時也希望他的豆腐產品能展現黃豆迷人的香氣。


有機黃豆的來源
現在經營豆之味,黃學緯說最大的困難就是有機黃豆的貨源。由於台灣種黃豆的農民不多,種有機黃豆的農民更是少之又少,因此從一開始創業時,要找到貨源就是一大難題。  


為了尋找穩定、品質好的有機黃豆貨源,黃學緯不斷參加國內舉辦的黃豆博覽會,終於在經過三到四年不停的奔波後,於國內找到幾位願意種植有機黃豆的農夫。現在,他的貨源可分為來自台灣及國外進口,雖然已經有本土有機黃豆的提供,但數量仍舊不足,所以需要從國外進口一定數量。但也因為要從國外進口的關係,每次要訂貨前都必須先預估當年需要的數量,這也讓他們的店沒有辦法突然接大訂單。不是因為他們不想接,而是就算接了,他們也沒有那麼多的黃豆可以生產數量太大的產品。
黃學緯在尋找有機黃豆源的過程中,碰到的困難大多是農夫質疑沒有市場而不願種植,他希望透過自己與其他有機豆腐店的成功,來增加有機黃豆農的信心,進一步推廣有機黃豆的種植。
 
除了貨源的問題,缺少人力也是另外一個困難,平常店裡訂單的豆腐有師父在固定的上班時間製作,但是如果訂單太多時,黃學緯就必須親自熬夜趕工完成。製作豆腐是一件非常辛苦的工作,長達三到四小時必須待在悶熱的製作環境,再加上製作的過程需全程站著,許多年輕人根本不願意投入這個行業。黃學緯說,當然希望有更多人能加入他們的行列,但是最重要的一點是要真的對這個工作抱有熱忱,而且最好能先試著去工廠體驗製作豆腐的過程,才不會傻傻的投入後又適應不良,很快的就選擇放棄。




延伸閱讀

豆之味豆腐坊

有機黃豆


財團法人國際美育自然生態基金會

小可樂果劇團 缺憾與圓滿共舞

$
0
0
【記者李妘、林宜臻/台北市報導】這是一群由唐氏症、自閉症、小胖威利症等青少年所組成的劇團,藉由戲劇的語言訓練和肢體律動,從不敢開口到願意說出心中的渴求,甚至牢記每週上課的日子,也比以前更勇於獨立表現,不再畏縮依賴。戲劇成了這些身體不健全孩童最佳的復健方式,也讓他們更積極樂觀地面對人生。



超越障礙演出
 以戲劇撫慰心靈

每週六在華視大樓大廳,總會看見一群孩子排練戲劇的身影,除了動作稍不靈敏,說話有些不清楚外,他們和一般人沒有兩樣。聽從團長的指令,盡力做到導演的要求,身為罕見疾病病童的他們,願意付出加倍的努力,還擁有比一般人更熱情善良的心,就像他們的團名「小可樂果」,希望可以娛樂他人和自己,更期盼這個由身心障礙者所組成的劇團能開花結果。

小可樂果劇團隸屬於炬輪技藝發展協會,孩子們口中的「王奶奶」是劇團成立最重要的推手。王美珠是炬輪技藝發展協會秘書長,協會成立之初,她便是希望這些身心障礙的朋友可以發揮一技之長,也因為從小就很喜歡藝術,也總能從中得到力量,因此有了帶領這群身心障礙者接觸藝術的想法。

協會最初成立的是正音班,王奶奶希望這群孩子雖然行動上有些不便,但表達時仍和常人一樣,進而發展到幕後配音工作,但因工作環境對身障者有諸多限制,最後只好作罷。為了不讓訓練成果化為烏有,一九九五年,協會有了第一次廣播劇的嘗試,成果意外博得好評,不僅一掃身心障礙兒童無法勝任演出的疑慮,也讓許多人也因此受到鼓舞。

因為行動的不便,反而讓這群孩子的聲音感情更豐富,他們四處巡迴演出,鼓舞了很多曾經受挫的人。直到九二一大地震後,王奶奶深感戲劇的療癒需要及早扎根,不僅可以很快地撫慰災民,讓他們盡快走災害留下的陰影,也可以讓這群身體有缺陷,卻沒有放棄自己的病童擁有正面思考的動力,因此就在幾位朋友的協助之下,成立了「小可樂果劇團」。


陪伴成長 家長一同參與
小可樂果劇團是台灣第一個由腦性麻痺病童所組成的劇團,現在更有自閉症、智能不足或小胖威利症等孩子加入。最初僅能以「影子劇團」的方式演出,由各大專院校戲劇系學生陪同演出,在排練時家長也需一同參與,幫忙提詞、記動作,甚至有媽媽為還不識字的孩子看劇本,一次一次讓他背好台詞,得以順利演出。

現任團長王滿玉,是劇團五名創始團員家長之一,從家長變成團長的角色,就是希望可以讓更多有同樣問題的家庭走出來,協助孩子正常發展。當初,因為擔心沒人要來看戲,許多家長還會一次買數十張票,邀請朋友來鼓勵孩子。「雖然辛苦,但看到這群孩子一次比一次更進步,心中就有滿滿的感動。」目前劇團演出均已無售票,僅由秘書長和團長募款的方式繼續經營。


從被動到主動 孩子們活出自我
在劇團裡,導演會依據每個孩子的特質來分配角色,雖然孩子們最愛扮演「王子」或「公主」的角色,「但一齣戲哪有那麼多王子?」這樣真實的表露,其實更代表著這些孩子,已經從過去被動的學習,變成如今主動的爭取,甚至還有孩子在擔任王子角色許多次後,願意禮讓,讓更多人有機會嘗試。這些在一般人眼中看似簡單的行為,卻是這群孩子和師長多少的努力和付出才得以造就的。

導演翁岱琴說,在訓練這群孩子的過程中,動作和台詞都可以藉由不斷的練習來呈現,但角色的「情緒再現」卻無法輕易做到,僅能透過一次次重複不斷的練習才能克服,也因此劇團排演一齣戲通常都需要超過半年的時間,才能讓他們清楚切割現實和虛擬的角色,並且表現出各種角色的情緒。


克服不完美 身障兒走出自己的路
小可樂果劇團的病童透過戲劇的全方位療癒,如今已經不再需要影子演員的協助,可以獨立演出,甚至還有演員開始自編劇本。加入劇團四年多的蔡騏楠,已經寫過三部劇本,問起他如何無師自通,他只笑說「自己喜歡看電視,還要活在角色的故事裡」,同樣是二十歲,蔡騏楠靠著戲劇的力量走出過去自閉症的陰影,還可以大聲說「我覺得自己是個很有才藝的人」。

透過戲劇的療癒,讓他們得以光彩亮麗,充滿自信的站在舞台上,看著每一位孩子臉上的笑容和熱情,很難想像他們是克服了多少身體和心理上的障礙,才能在舞台上精準的展現出每一個動作、每一種表情、每一句台詞,這些努力與付出,才是最讓人動人的地方。




延伸閱讀

綠色主義 書與有機飲食的融合

$
0
0
【記者李明芸、陳柔瑜/台北市報導】環保是現今被廣為重視的議題,在「伊聖詩私房書櫃」裡,環保不只是口號,而是實踐在書店中的飲食、建材及選書中。這是一間關注生態的綠色書店,與北投小農合作販賣新鮮蔬菜,另外也提供無人工添加物的麵包,在寧靜的巷弄內,保留老房子原有的特色,成為一個讓人能體驗慢活的好地方。




起源於一棵芒果樹的靜謐角落
二十年前,現在的伊日美學生活總經理黃禹銘,無意間在書店買到了美國冰淇淋品牌Ben&Jerry's的中文傳記,這本書給了他很大的啟示和鼓勵,當時他就希望未來可以在有夢想、有堅持的地方工作。退伍後進入了HAPPY HAIR快樂髮型工作,這間公司默默行善的企業文化讓他了解到,工作除了為了自己,更可以造福許多需要幫助的人,十年的工作經驗讓他學會如何將夢想轉換成具體行動。進入伊日美學後,當公司決定要發展伊聖詩這個新事業時,就希望能將它打造成一個綠色樂活、人文藝術、善盡社會責任的品牌。

「開一間書店」這樣的念頭已經在黃禹銘的心中很久了,有感於現今忙碌、步調快的生活,希望提供一間讓大家「慢食、慢讀、慢慢活」的綠色書店。當時黃禹銘在師大商圈、大安區附近找地點,到新生南路巷弄附近時,找到了一間四十多年的老公寓,因為喜歡像這裡社區型溫暖的感覺,加上門前一棵樹齡超過五十歲的芒果樹根被水泥地壓著,喜愛植物的黃禹銘決定要救這棵芒果樹,因此選定這個老公寓作為書店的地點。


芒果樹是書店起源 

開始動工後,第一步就是拆除水泥地讓芒果樹得以喘息,並擴大庭院範圍,舖上碎石,植入瀑布蘭、李樹、生態池等,豐富了庭院的自然生態,利用前租屋者留下的招牌做成盪鞦韆,也讓庭院增添一股生命力。因老屋的架構安全,重新裝潢時沒破壞原本屋子的結構性,保留了隔間,讓書店具多功能性又不互相干擾。

新增的空間細節也是延續環保的理念,如使用未經防鏽處理的黑鐵、零甲醛木材等,地面與牆面選用傳統的洗石子材質,不華麗但舒適,原本的木製地板則重複利用當作部分空間的地板,僅簡單打磨沒有再上油漆或化學塗料,身體力行實踐環保。重新整頓庭院之餘,也減少改造建物,與公寓鄰居和平相處。


佐著咖啡與麵包的書香空間
進入室內,映入眼簾的是長方形吧台,提供有機輕食、咖啡、手作麵包等,除了有特調的精油香氣,更添了咖啡和麵包香,複合式的經營讓消費者有更多選擇。走過吧台,有兩間小房間擺放書籍,一區主要以飲食、慢活為主題,另一區則以生態、環保等相關議題為主,讓讀者藉著書能更了解現今的環保問題。

店內也有許多巧妙的小設計,如吧台上方的裝置藝術就是利用厚的描圖紙設計而成,光影效果產生的變化相當特別,小包廂保留了檜木窗框,搭配榻榻米更流露出濃濃的懷舊感,書房內除了書也擺放了老家具,如學生的課桌椅、舊式打字機等。收藏的藝術畫作掛在牆上,木梯也能當作書架,透過木窗灑下的陽光,再加上一本書,即成能悠閒享受閱讀的自在空間。

書店的一隅擺著和北投小農合作販賣的新鮮蔬果,希望推廣健康生活的理念,不添加農藥的蔬菜雖然產量不多,但是品質更令人安心,這個合作源自於天母店的「日光大道健康廚坊」,為了減少食物從產地送到消費者手上的距離,天母店的日光大道選定附近的北投小農作為合作夥伴,販賣如蘿蔔嬰、山芹菜、珊瑚菇等無添加農藥的蔬菜,鼓勵大家多吃蔬菜愛地球,這樣的合作也讓小農的生活能有些改善。

   與北投小農合作販賣的蔬果

因為黃禹銘喜歡藝術,也很支持本土藝術家,常常會去看畫展,並親自和藝術家接洽,在書店不定期舉辦展覽,而想要宣揚作品的人也可以主動與書店接洽,之前有一位小朋友楊允城的媽媽主動來與書店接洽,經過總經理審核後就在書店辦了畫展。


期待將綠色主義傳播出去
第一次來到這裡的陳育斌說,原本在網路上看部落客推薦,感覺蠻普通的,因為住附近,抱著姑且一試的心態光臨,親自來以後發現將有機飲食和書店做結合很有意義,之後會推薦朋友來。吸收環保知識、品嚐健康的有機飲食,親身體驗這樣的慢活文化後,會想將這樣一個讓身心靈放鬆同時也成長的地方分享出去。

選書多和環保議題相關

環保不該只是一個名詞,應該實際去做,「伊聖詩私房書櫃」從保護芒果樹開始,到建材的選用和利用都徹底延續他們的一貫的綠色風格,選書也關注氣候變遷、糧食危機、海洋資源等當前世界面臨的問題,配合健康有機飲食的新觀念,希望將這樣的綠知識傳播出去,讓更多人告訴更多人,一起愛地球。




淡江行動化學館 走訪偏鄉校園

$
0
0
【記者楊雯皓、張茗喧/新北市報導】一輛三點五噸的貨車,把化學課程所需的器材載到每一個巡迴的校園,有著絕佳的機動性,與一群熱血的志工一起上山下海,深入全台灣偏鄉中小學教導學生做實驗,它,是行動化學館。這一次,行動化學館來到了新北市瑞芳區山上的欽賢國中,要帶給學生有趣的實作課程,並能從實驗中體會到化學的迷人之處。



為了同慶二○一一年國際化學年,由多間大專院校及中國化學會共同舉辦許多慶祝的活動,其中的「行動化學館」是由淡江化學系負責籌辦與執行。外表看起來是一台貨車,內容物卻是不容小覷,裡頭裝載著全套的化學實驗設備,以及可供展示的小型舞台,車體上以化學分子為構圖的圖案,也是由志工親手設計而成,頗具巧思。淡江行動化學館在過去兩年已經巡迴共計六十六所學校,遍佈全台多個縣市以及外島縣市。活動計畫執行祕書高憲章博士說:「化學行動館預計在今年九月前要跑完一百間學校。」




化學遊樂趣 傳播化學新印象
高憲章博士說:「我們希望透過這個活動,讓國高中生能透過實驗喜歡上研究化學。大多數人聽到化學,常常會有毒害、汙染等負面印象,但其實化學對於人類的生活,有著很大的貢獻。例如生活中有許多產品,像是食品、藥品、清潔用品等,都脫離不了化學的領域,若能好好利用化學,它可以為人類帶來許多正面的影響。」

活動企劃起初,企劃團隊也想過要舉辦大型的科教館活動,但是後來選擇以行動化學車巡迴中小學,載著活動資料、課程資訊、實驗器材以及一群具有化學專業知識的志工們深入偏鄉,為的是要讓更多人受益,也為平衡城鄉資源差距盡一份心力,讓平常比較少有實作課程經驗的學生們,能夠體驗不一樣的化學課。

以欽賢國中為例,學生們共分為三組,共有三個關卡讓欽賢國中的學生們分組闖關活動,每一關都以一個化學實驗為主題,利用闖關集點卡的方式,讓學生們親自參與實驗,不僅增強學生的企圖心,也能用生動活潑的教學方式,傳授化學知識。


孩子們的好奇心 就是動力
就讀淡江大學化學研究所的活動工作人員坦克說:「對我來說,最大的收穫就是在出現疲憊感時,看見孩子們因為接觸到化學實驗而流露出的好奇心與充滿收穫的笑容,是成就感的來源,也是讓我堅持下去的重要動力。」

行動化學館號召相關化學科系的大專院校生,進行課程發想、培訓及參與巡迴服務,結合志工們的化學專業背景,將化學知識設計在實驗裡。例如,在「屬於我的洗手乳」這個實驗中,首先以畫圖講授的方式,讓學生瞭解界面活性劑兼具親油性及親水性的特色,讓學生們實際製作一瓶自己的洗手乳,來認識界面活性劑的效用,並延伸概念到其他日常生活中的產品,如去垢劑、洗髮精等,了解界面活性劑其他的應用。


聽見偏鄉學校的心聲
欽賢國中的學生翁敏茹說:「很高興能有這個機會參加行動化學館設計的課程,透過DIY的化學實驗,可以讓我了解到生活中和化學有關的知識,部分實驗的材料也是生活中隨手可得的,真的很有趣!」學生陳怡亘則說:「我目前對於理化的認識,大多是藉由閱讀課本而來,我們平常沒有太多的機會可以做實驗,這個活動很棒,是個難得的機會。」


欽賢國中的學生互相交流實驗心得

偏鄉學校在面臨資源有限、經費不足的困境之下,如何讓學生們擁有更優質的學習環境與教學資源是一大難題。欽賢國中教導兼學務主任陳佩玉小姐說:「很榮幸這次行動化學館能來到欽賢國中,看見這一群孩子認真做實驗的模樣,心裡頭真的很開心,感謝行動化學館為欽賢國中做的一切。」而負責與淡江行動化學館接洽的資訊組兼註冊組組長張永政組長說:「我本身任教的科目也是理化,也會帶著學生做實驗,但是這樣的機會比較少,在今天看到淡江的團隊為欽賢國中的學生所設計的課程,我也會更加努力的!」

張永政組長與淡江行動化學館團隊大約從今年農曆新年假期結束後,即二月下旬開始正式洽談,活動於三月一日舉行,在這段期間要利用有限的資源來分配整個活動必要的支出,包括場地及學生的課程時間也必須有彈性的運用及調整,著實花費不少心思。張永政說:「但是看到學生開心,一切都很值得!」


回首困難點 堅持走下去
高憲章博士說:「起初碰到的困難包括偏鄉學校的距離較遠,通常都要花上好幾個小時的車程才能到達目的地,不像是台北地區有著便捷的捷運系統,這些都是事前必須做好的心理準備。另外,這些偏鄉的小朋友比較害羞,工作人員如何讓學生們願意勇於發言與參與活動是很重要的,事前的課程演練與心理建設,有助於活動的順利進行。」


 行動化學館團隊於欽賢國中合影

行動化學館團隊要繼續帶著他們的熱情與一整車的知識寶庫巡迴到下一個目的地,他們傳播的不只是化學的新面貌,更是一個熱血的夢想,要讓所有人不怕化學,並且愛上化學。


中正民俗體育班 傳承傳統藝術

$
0
0
【記者陳可嘉、黃桓瑜/基隆市報導】中正民俗體育班成立超過三十年,同學每天練習扯鈴、跳繩等傳統童玩,利用各式的技巧賦予了這些童玩新生命,不再只有一成不變的玩法。校友王惠玉與吳少文在畢業多年後也返校擔任老師,希望透過一屆又一屆的傳承,這些屬於中華傳統的技藝得以發展下去。



兼顧課業 體育班不是放牛班 

一九八○年,中正國中成立民俗扯鈴、跳繩班,希望能網羅國小時期對扯鈴、跳繩有興趣的學生,在國中階段延續專長,繼續發展。不像現在有多元入學的管道,在還是聯考的年代,升學主義觀念深植人心,許多家長認為這種發展體育專長的特殊班是念不好書的學生所讀的放牛班,因而婉拒孩子加入。經過學校與家長的溝通,不只讓學生利用課餘時間練習民俗才藝,同時也給予課業上的輔導,主張不因練習而荒廢課業。在體育活動與學業兩者兼顧的情形下,中正民俗體育班逐漸博得家長與學生的信任,也因為表演與比賽中傑出的表現,在許多學校間打開了知名度。

一九八一年,台灣的民俗體育開始正式出國表演。在同年的「青少年民俗運動訪問團」選拔賽,中正國中民俗班取得代表台灣到東南亞與美國等地進行表演的資格。直到今日,中正國中已經在國慶遊行、國慶晚會等重要慶典中有過表演經驗,每年也不定期有出國參訪的機會。學生民俗技藝的演出不但讓世界各地看到不同於當地的體育表演,同時還能展現中華傳統藝術的特色與精神。


能發展 保存傳統精神
現在擔任處理民俗班相關業務的王惠玉組長也是從民俗班畢業的校友,她說,中正民俗班一共招收兩班的學生,在分班之前就已經要求學生開始練習扯鈴與跳繩。老師與教練會透過觀察學生練習情形與興趣取向,從中做參考,再將學生依據適合的單項分配至扯鈴班或是跳繩班。在眾多民俗技藝中,跳繩練習時間算是較長的,以民俗班而言,一套完整的表演長達十九分鐘,正式比賽也需耗時八分鐘。這對一個國中生的體力來說,負荷算是相當大。

為避免學生抗拒練習,又要兼顧課業,台灣許多推廣民俗技藝的學校都偏向選擇發展扯鈴。在王惠玉念國中的時期,扯鈴的表現手法、配樂及服裝都偏向傳統方式。近年來,由於扯鈴經過改良,能夠表現更高難度的技巧,許多學校開始在傳統技藝中加入西方馬戲團的劇場元素。中正民俗班雖然也在配樂與一些表演技巧上做變化,大致卻還是堅持傳統路線。


學生自我要求 傳承學習 
現在就讀民俗班八年級的曾沁雅與黃國凱,兩人都是從小學四年級就開始練習民俗體育,他們都是本身就喜愛扯鈴與跳繩活動,並不是順從父母的要求才在國中繼續這項專長。因為進入了民俗班不但能兼顧課業,又可以同時練習扯鈴、跳繩等專項。即使每天花兩個小時在學校練習,曾沁雅回家後還是會找時間自我訓練。她說,扯鈴是一項團體的表演,一個人的失誤,都會影響到大家的練習,甚至無法上場比賽。但她也希望學校可以將原有的表演加以創新,搭配新潮音樂或特殊動作技巧等方式,競爭力會再更強。

已經從民俗班畢業,現在就讀高中的籃瑋傑,在假日還是犧牲自己的休閒時間,回學校教導學弟妹。他說,民俗班歷屆來都有學長姐、學弟妹的制度,不少學生升上高中或大學後會集結起來創辦社團,繼續推廣民俗技藝。由於這樣的傳統延續至今,不僅培養出不少品學兼優的學生,許多畢業的校友也都在空閒之餘義務返校擔任教練,讓學弟妹能透過一對一的教學,增加更大的進步空間。


時代不同 教學方針改變
現任民俗班跳繩教練的吳少文,本身就是中正民俗班畢業的校友。大學讀的是淡江的商學院,對民俗體育的推廣相當有熱忱的他又加修體育學程,從助理教練開始做起,現在又回到母校繼續服務。吳少文說,從他的學生時期和自己的十年教學生涯發現學生的改變不少,教學的困難度也提高。扯鈴、跳繩的表演與比賽需耗費相當大的體力。從前,科技產品沒有那麼發達的年代,學生休閒活動選擇不多,運動時間相對長。在體力比較好的狀況下,練習民俗技藝的效果也很顯著。然而,近年來電腦、手機的普遍,學生在學業之餘,選擇打電玩或上網的人數增加。由於不常運動,學生的肢體協調度與身體靈活度都明顯降低,需要花更多的時間做基礎的體能訓練,勢必壓縮到練習民俗體育的時間。

而學生對於自我人權的意識越來越強烈,也影響了體育活動的發展。教練若是採取打罵教育,學生有權不接受或是拒絕繼續練習。然而,民俗技藝等體育項目若有所不要求,技術能力很難提升,間接阻礙了民俗體育的發展。但吳少文說,中正民俗班的孩子在學習民俗技藝之餘,最重要的還是品德的養成,希望透過品德學習讓學生能夠自動自發,讓課業與練習的效率都有所提升。


誘發興趣 傳授技巧 延續熱忱
中正國中民俗體育班連結了基隆市各國小的民俗好手,培養出了許多人才,對民俗體育的發展給予相當大的幫助,同時也讓台灣或是世界各國有機會進一步認識中華民族的民俗技藝與民俗體育的發展特色。提到民俗教育的發展,吳少文認為可以透過成立社團,或是在遊戲或小競賽中結合扯鈴、跳繩等項目來讓不熟悉民俗技藝的學生接觸這些童玩的基本玩法,進而誘發興趣,達到永續發展的目標。

吳少文佩服民俗班成立當年還只是教師的現任校長廖達鵬,長久以來對民俗技藝的遠見與堅持,中正民俗體育班才能屹立三十年之久,如今擁有這樣發展民俗體育歷史的學校可能所剩無幾。同樣身為民俗班畢業的學生,他說,不同於普通的班級,民俗體育班的學生在短短的國中三年不但一起練習民俗體育,也看重課業的學習,歷年來就讀前三志願高中的同學更是不計其數。透過體育活動,學生培養出了良好的團隊精神與革命情感。多年來,校友一一返校服務,不只傳授了民俗技藝的表現技巧,也延續了保存傳統藝術的熱忱。中正民俗體育班對民俗技藝的堅持,會與中華文化一同不停地傳承下去。




延伸閱讀





喜憨兒義式餐廳 不只是烘焙

$
0
0
【記者陳郁雁/高雄市報導】高雄市立文化中心後方,一條寧靜的街道上,一間窗明几淨的餐廳,有陽光穿透灑落。喜憨兒PASTA義式料理專門店,提供義大利麵、排餐,和自助沙拉吧等餐飲選擇,讓喜憨兒能直接與顧客面對面接觸,增加社會大眾對喜憨兒的認識與溝通。




喜憨兒餐廳 喜歡和人交流的精靈
一九九七年,喜憨兒社會福利基金會第一間喜憨兒烘焙坊成立,但為了讓喜憨兒在社區從事更多樣化的工作,並且與人群互動,基金會在二○○一年,承辦社會局公辦民營「尚禮街福利商店──天使餐坊」,就是現在的喜憨兒PASTA義式料理專門店,不僅能讓喜憨兒直接與顧客交流,更讓客人了解到喜憨兒的天真與認真。

基金會事業部協理蔡佳容說,在本店服務的喜憨兒,多屬中重度以上障礙程度,也許肢體動作稍微大一點,但還是可以做送餐和收餐的服務。為了增加喜憨兒的工作職能,本店以複合式餐廳的型式經營,門市入口處販賣餅乾、麵包、蛋糕與禮盒等商品,內部則供應豐富的餐點。多樣化的工作環境,提供喜憨兒許多發展的空間,讓他們能選擇適合自己的工作。

從一開始的烘焙坊延伸到複合式餐廳時,社會大眾不免懷疑:「他們能夠做什麼?」但基金會董事長蕭淑珍在《喜ㄏㄨㄢ兒樂的幸福滋味》一書裡,曾說:「喜憨兒雖然不善表達,他們心裡卻住著一位喜歡和人交流的精靈。」蔡佳容說,希望喜憨兒能夠藉由在餐廳裡服務客人,在人際交流上有所進展。


喜憨兒義式料理 門市品質穩定度
本店屬於照顧型就業,以工作陶冶和生活照顧為主,目的是讓喜憨兒能有生活自理的能力。餐廳會依照喜憨兒平時的表現評分,對應不同級距給予獎勵金。由於本店的喜憨兒較無法獨立操作業務,沒辦法全程參與廚房內場的工作,店內營運以店長、門市人員和喜憨兒為主。

喜憨兒外場服務的門市訓練,由基金會社福部的教保員、輔導老師負責。包括怎麼擺設餐具、摺紙巾,都是由門市先分配工作,老師學會後,再配合輔具教導喜憨兒,並讓他們模擬客人吃飯的方式。透過這樣的訓練,提升喜憨兒的工作產能和品質穩定度。另外,中央廚房也會設計製做餐點的配方,以及簡化的步驟,讓喜憨兒能更清楚了解工作流程。

例如若拿到寫著「藥膳蝦」的菜卡,喜憨兒就會知道要去拿一包師傅以小袋子包裝好的藥膳醬汁包,而不是沙茶醬汁包或泰式酸辣醬汁包,接著再拿鍋子,數八隻蝦子,將湯汁包剪開倒入,拌炒至蝦子變成紅色,最後擺盤、上桌。該準備多少份量的材料、使用哪些器具、如何擺盤等等,都有清楚的流程和步驟,因此喜憨兒可以慢慢學習獨立操作。

基金會事業部副理蔡佳芳說,和喜憨兒一起工作,內心的成長跟最大的收獲,是看到他們的進步和成功。原本以為他們沒辦法完成的工作,透過輔具和老師仔細用心的教導,「你會發現原來這些孩子出乎我們意料之外的是,他們竟然會做,而且愈做愈快。」 但本店餐點主要還是由師傅協助喜憨兒製做,並非喜憨兒全程獨立操作。店內另設有選擇多樣的沙拉吧,以及熱門菜色德式酥皮豬腳、羅勒番茄海鮮義大利麵等等。

喜憨兒PASTA義式料理專門店附設沙拉吧
喜憨兒PASTA義式料理專門店熱門菜色

人事成本高 突發狀況反應能力低
蔡佳容說,最大的特色是喜憨兒,最需要克服的地方也是人力成本。基金會每開一間店,最終目的就是希望可以服務更多的喜憨兒,因為每一個工作站能照顧的喜憨兒有限。本店接受社會局補助,營運最大的困難,在於喜憨兒與一般服務人員不同,因為必須編制人力教導、投入訓練和照顧喜憨兒;相較於普通餐廳耗費更高的人力,因此人事成本成為最大的支出。

店裡喜憨兒最常遇到的窘境,主要是在與客人直接的應對上。因為喜憨兒會把老師教導的步驟詳細解說,若遇到突發狀況,或客人臨時發問,都會讓他們愣住或反應不來,這部分也必須由門市工作人員協助解決。


特別的伙伴 挑戰獨立完成餐點
在店裡與在業界服務相比,除了要跟一般服務人員合作,蔡佳芳認為,「更特別的伙伴就是這些可愛的孩子。」平常對喜憨兒的讚美和鼓勵,對他們而言都是最寶貴的,這些印象都會烙印在喜憨兒們心裡,連帶讓輔導人員產生成就感。

蔡佳芳說,目前最大的期望,是希望喜憨兒可以跳脫以外場服務為主的工作,獨立完成義大利麵和排餐。同時,也希望他們未來可以嘗試更多以前不曾做過的產品,挑戰更困難的技能。




延伸閱讀


不分你我 阿潑打破憂鬱的邊界

$
0
0
【記者陸柔萱、朱庭萱台北市報導】地圖上的邊界線是我們劃分國家的依據卻也無形間築起你我之間的距離。黃奕瀠又名阿潑遊歷鄰近台灣的東亞各國和當地人聊天甚至去對方家裡吃飯進而結交許多朋友她把這樣的經驗寫成「憂鬱的邊界」一書希望透過這本書能讓大家對於台灣鄰近的東亞國家有更多的認識、了解。



旅行經驗中
 發現並體驗邊界
在高二的時候阿潑第一次和家人出國到沖繩玩當時歷史課正好教到牡丹社事件因戰爭失利琉球現今沖繩為日本所屬。對於一個高中的小女生而言歷史 課本上所發生的過去是遙遠的阿潑到了沖繩當地才真正的感受到歷史課所學印證沖繩是日本的這個事實但導遊卻又告訴他們其實沖繩人不覺得自己是日本人這讓阿潑剛接受的事實遭受了很大的衝擊也使阿潑對於族群間的矛盾邊界有了微小的領悟。

這種關於人們認知「我是誰」、「我來自哪個國家」之間的矛盾和衝突阿潑感到不可思議的說不知道為什麼在旅行中她在和當地人接觸時常發現這樣的故事。 就讀政治大學新聞系時阿潑選擇英國自助旅行當時正逢世界盃足球賽有個英國人和她搭上話閒聊之餘問她支持哪一隊阿潑心想都到了英國當地當然要識相 於是她回答了英格蘭但卻沒有看見對方臉上出現預期中的笑容反倒板著臉直到後來的談話中那個英國人才冷冷的告訴阿潑我支持蘇格蘭隊。

這是因為蘇格蘭曾經是一個獨立的國家在英格蘭國王愛德華一世的時候幾乎完全被佔領此後蘇格蘭發起獨立運動一直到現在蘇格蘭的許多黨派依然想透過公投的方式爭取蘇格蘭獨立的機會。


這段英國的旅行又讓阿潑再次的感受到族群間明顯的界線而且更加深刻。帶著這樣的經驗阿潑開始了人類學研究所的學習探索人類歷史文化中被權利者劃分出來的國家邊界線。


尋找所愛 跨出認識他國的第一步
因為工作的關係放假並不固定所以阿潑的旅行往往沒有太多的規劃常常都是決定出發前的一、兩個月才訂機票在飛機上看旅遊書決定待會要住的旅館正是 因為如此阿潑有很多時候都需要向當地人問路而這讓她有很多機會讓當地人成為她的免費導遊從中和他們相處知道他們的故事、認識當地的文化和風俗民情。

最讓阿潑印象深刻的人是某次她去緬甸仰光因為迷路而認識的三輪車伕。在路途中這位三輪車伕用成為英文老師也不為過的流利英文和阿潑聊天原來這位三 輪車伕為了賺取結婚基金曾經變賣僅有的兩畝田出國工作以為可以在三、五年間回本但卻不如預期的順利只好又回到緬甸工作因出國工作的關係讓他說一口好英文。

這位三輪車伕的故事不禁讓阿潑想自己或許是他這一生中第一次可以暢聊自己夢想、國家政治、經濟的人如果這個人出生在台灣會不會有不同於今天這般的境遇這樣的相遇讓阿潑和這位三輪車伕成為好朋友因為有了這一位住在緬甸的好朋友所以會掛念、想要關心這位好朋友所處的景況因此對阿潑來說關於緬甸的新聞、消息都開始有了意義。


阿潑說和每個不同國家的人邂逅成為朋友的機會雖然並不是人人都有但每個人總有自己特別喜歡、注意的人、事、物阿潑舉例就像每逢世界盃足球賽開 台灣總會湧現許許多多的足球迷在這之中肯定有人是因為球賽之故才發現原來世界上有這麼一個國家。透過我們喜歡的東西進而認識不同的國家因為了解才可以使我們打破國與國、人與人之間的邊界。


你我身邊 皆有認識世界的機會
有了這些和東亞各國的人民相處的經驗激起阿潑想要繼續探索東亞各國的好奇心也讓阿潑了解東南亞各國其實和我們有很多的相似之處同樣被殖民過、在二戰之後興起、以米為主食等等但為什麼台灣人在看待移民配偶、外籍勞工時卻帶著對於這些國家的偏見和不了解用歧視的眼光對待他們。


旅行越南之時阿潑和她的同伴在火車上發生被誤認為是中國偷渡客在語言不通無法解釋的情況下,差點簽下全是越文的文件後來經過旅途中認識的新加坡旅客 解釋後才讓列車長和警察了解她們來自臺灣並非中國偷渡客。但阿潑到現在都難忘當時被誤會的氣憤和難過她說我們可不可以也換個角度用同理心對待這些離背井的東南亞朋友因為當他們在台灣遭遇到相同情形時也是一樣的心情。

大家普遍最能接受、且能快速認識他國的方式便是旅行因此阿潑寫下這些讓她如數家珍的旅行所見、所遇出版了「憂鬱的邊界」希望藉由這本書讓大家可以從歷史、文化、族群的角度對於這些鄰近台灣的國家有更多了解。

許多現代年輕人都懷抱著想出國體驗不同生活的夢想阿潑說其實我們的身邊就有很多來自不同國家的人你願不願意跨出這一步先去認識他們、了解他們當我們跨出這一步時就已經踏上經歷世界各國文化的旅途中了。




延伸閱讀

阿潑部落格 「哈囉~馬凌諾斯基」


阿潑臉書專頁「島嶼無風帶」


憂鬱的邊界

台大校園製皂 在地生產責任消費

$
0
0
【記者夏嘉翎、張文玠/台北市報導】什麼樣的商品最能代表校園精神?是一個印上校徽與校名的馬克杯?還是外包到海外大量生產的校園紀念衫?對一群大學生來說,發揮創意與巧思,將校園裡每天產生的廢棄物與食用油回收再利用,做成了手工皂禮盒,再透過責任消費與故事行銷推廣,才是愛護環境又有校園精神的原生商品。


校園記憶 廢棄物裡找得到
MIT.台大原生商品//Green Design.Made.In.Taida」是台灣大學裡一群主張將校園廢棄物資回收再利用的工作團隊,這個自發性的學生社團在校園裡看到堆積的廢棄物後,開始思考這些東西能夠變成什麼?一開始他們曾想將校園裡的大量廢紙做成再生紙筆記本,他們想像也許有人買到的筆記本,曾經是某院長用來包便當的傳單再生而成;也許有的是醫學生畫過的解剖圖 ;更有人浪漫的想像,或許是某位同學寫過的情書回收而來,當一切發生在校園裡的生活故事,最後被絞碎又重組成一本空白筆記本,才能體現出真正的校園記憶,當時他們甚至連口號「書寫在巨人的基礎之上」都想好了,然而洽談廠商後,才知道光是筆記本開模就要百萬元起跳,他們只好放棄製作筆記本,改從其他方向著手。

台大原生商品工作團隊是由台大不同凡響社的專案小組所構成,目前就讀台灣大學法律系的胡庭碩是第一期專案負責人,談起手工皂的緣由,起因於看到主婦聯盟利用回收油做成手工皂,心想有人在做也有人在賣,可行性應該很高,於是大家搬出高中化學課所學的油脂皂化反應概念,沒想到因為不熟悉肥皂製作過程,第一次做完脫模失敗、第二次仍舊失敗、第三次還是失敗,經歷一次次失敗與重新學習,三個半月後,第一顆從原料收集到製作成品,全都在校園裡發生的食用廢油回收手工皂終告完成。

台大原生商品:手工皂與包裝禮盒
(
照片來源:台大原生商品
//MIT Green Design)


廢油製皂 血汗交織不屈撓
回想起從無到有的過程,每個階段都經歷各種挑戰。在原料方面,光是要回收校園周邊的食用油就是一大難關,一般商家擔心衛生稽查問題,不願意隨便將使用過後的廢油交給學生,但胡庭碩樂觀的說:「如果全台灣有萬分之一的人願意給我們回收廢油,那我們就問一萬次就好啦!」

跑遍校園內外的自助餐店 取得食用廢油後,胡庭碩與夥伴們經歷漫長的製作過程,從廢油的沉澱過濾、容器的使用、攪拌的時間等,每個環節都大有學問。例如在肥皂的製作過程,需要用到強鹼將脂肪分解成水與肥皂,但強鹼很傷皮膚,有次大家做完在清洗的時候,洗手間突然傳出驚叫聲,原來是長時間赤手觸摸強鹼,致使同學在洗手時不慎拉掉一整塊皮。這些考驗雖然讓有些同學打退堂鼓,但以胡庭碩為核心的其他五位夥伴仍舊越挫越勇。

回收廢油製作手工皂過程
(
照片來源:台大原生商品
//MIT Green Design)


由內到外 百分百校園生產
經歷三個半月的反覆實驗,第一批成品做出了六顆完整的手工皂,看到成品時大家幾乎喜極而泣,然而包裝也是另一大學問,最後大家將腦子動到校園裡最常出現的廣告傳單與海報上,首先他們將較厚的海報紙做成內底,外面則用乾淨、漂亮的傳單做成包裝,這些廢紙雖然看似無用,卻記錄了校園裡某一時期發生的事情,也許是校園裡的社團成果發表、也許是校園周邊的便當店特價,透過包裝,重新喚醒大家的校園記憶。胡庭碩笑稱:「我們當時好像跟校園裡所有的資源回收桶簽約了一樣,每天固定蒐集最新菜色。甚至暑假回家時,只要經過垃圾桶都有要伸手進去撿廢紙的衝動。」

然而要找到外包裝的廢紙並不容易,某次有人直接買了一袋牛皮紙回來包,結果馬上引起兩方的激烈辯論,其中一方的人認為從原料的採集、商品製造到行銷都是在台大發生,絕不能因為最後一張包裝紙,而使百分之百校園回收的理念破功;然而另一方的人認為,大家都已經辛苦了這麼久,整件商品已經有百分之九十九是回收資源,如果利用買來的牛皮紙包裝,可以加快許多速度。

透過這次的激烈爭辯,讓大家再一次思考什麼是真正的回收資源再利用,最後在充分討論之後,大家透過表決,堅持了原先百分之百的校園回收理念。胡庭碩說:「要找到能當外包裝的紙不是沒辦法做到,只是你要花比較多的心力去收集而已,其實我們很多時候都太容易忽略身邊的資源,但是只要你被提醒過,你就會找到很多有價值的事情,例如發現到身邊原來有這麼多可回收再利用的廢紙。」

回收廢紙重新裁切製作禮盒
(
照片來源:台大原生商品
//MIT Green Design)


支持在地 從責任消費開始
第一期手工皂完成後,工作團隊開始在校園裡擺攤,透過實作完成的手工皂禮盒,跟每個經過攤位的人分享社會企業與責任消費的理念。所謂的責任消費,是指消費者的每一筆錢都代表了一種投票行為,例如觀光客在旅遊時購買了廉價紀念品,這筆消費其實等同於支持了這項商品背後的血汗工廠,但是如果我們了解每項商品背後的來源與產出過程,再透過理性的選擇消費,我們付出的錢才能回饋給真正要支持的對象。

除了理念宣傳外,台大原生商品工作團隊自二○一一年開始運作,迄今已經傳承到第三任負責人,透過經驗與工作分享讓更多人投入手工皂製造過程,並從中體會校園記憶的珍貴與社會企業理念。今年台大杜鵑花節時,台大原生商品團隊甚至發起「夢想肥皂盒」活動,透過手工皂禮盒發放,讓來台大參訪的高中生了解責任消費概念,更貼心的是,每個禮盒內都有台大學長姐的留言,這不僅建立大學生與高中生的溝通橋梁,更能將校園記憶濃縮在回收再利用的肥皂禮盒中,繼續傳承下去。

台大原生商品透過責任消費的概念,從廢油回收、純手工製作、包裝紙的收集剪裁,最後擺攤傳達消費理念,全部都在台大校園裡發生。胡庭碩說:「如果能代表校園的紀念衫是外包到大陸生產,那把衣服上的台大換成東吳、輔大、高醫都沒有什麼差別,因為那個東西跟學校是有斷裂的。」但是台大的原生商品將校園的在地物資,透過創意再轉化,每件商品不僅只是紀念品,更承載校園裡各個時期所發生的故事,讓消費者在購買時,買到的是一份感動,也是一份對自己所在地的敬意。




延伸閱讀


台大原生商品//MIT Green Design

NTU Net Impact不同凡響社

促進地球平等 地球樹的公平貿易

$
0
0
【記者李明芸、陳柔瑜/台北市報導】「地球樹」是一間專門販賣公平貿易商品的小舖,與日本數個公平貿易團體合作。公平貿易是以促進社會正義為目標,直接向創作者收購他們的商品,中間不經過中盤商的層層剝削,讓他們的生活更有保障。這樣的理念最近逐漸流行,越來越多人投入其中,「地球樹」就是其一,除了希望能幫助亞洲、非洲等國家中較弱勢的人民,讓他們能有經濟自主的生活,也希望提供客人好品質的手作產品。


初次接觸公平貿易 與日本合作
二○○五年,第一間地球樹小舖在永康商圈成立。創辦人王靖宜認為,女人的年紀就像是一個關卡,三十歲可能會想結婚,但四十歲就像是事業上的最後一個機會。也因此,當時在貿易公司從事文書處理,每天面對制式化的工作,四十歲的她,希望能把握這個機會,做一些不一樣的事情。巧合的是,在興起這個念頭後的一兩個月,一直持續上日文課的她,在日文課的教材當中認識公平貿易的產品。王靖宜之前就知道公平貿易的理念,但一直未能在台灣發現相關的商店,連喝杯公平貿易的咖啡都不知道該去哪買。再加上當時被商品的異國風格吸引,以及日本雜貨風格的包裝,更讓她深深著迷。也因此,她決定創立一間以公平貿易商品為主的手工藝品小舖。


在創立之初,也遭遇到不少困難。地球樹小鋪一開始只有一坪半的大小,所以成本並不算太高,再加上王靖宜本身就有些經濟基礎,所以還在她能負擔的範圍之內。相對之下,家人和朋友的不支持反倒是比較大的問題。在公平貿易理念尚未流行的年代,親友們大多認為這間店的成功率不高,也有人勸退,畢竟這不是她的專長。王靖宜就給自己和這間店一年半的機會,來決定是否繼續經營。


當時透過日文老師朋友的介紹,用電子郵件向她第一個認識的日本公平貿易團體People tree連絡,而People tree那端也有良好的回應。知道透過這樣的消費和購買,能讓地球另一端、過著貧困生活的創作者生活能獲得改善,地球樹開始進口日本公平貿易團體設計的商品,期待透過這樣的平台,讓大眾了解什麼是公平貿易,也希望讓客人能買到好質感的商品。二○一○年,地球樹在中山北路開了分店,期望能更拓展公平貿易的理念。

 何謂公平貿易


台灣首波賣公平貿易商品的店
地球樹位於永康商圈,店內販售的物品種類繁多,包括秘魯的彩繪貓頭鷹單音笛和羊駝毛手指娃娃、孟加拉的紗麗包包、印度的蕾絲杯墊等等,這些都是來自生產者運用當地天然素材親手製成的產品,產品旁也會附上說明,讓大家能更認識產品背後的故事。如「Sewa Art」手繪陶器,他們來自尼泊爾小村落的陶窯工房,由一對夫妻共同經營,這是丈夫家中代代相傳的手藝。「Sewa Art」的員工都是附近的居民,男性負責扮漿、拉胚、燒陶等較粗重的工作,女性則是上釉和手工描繪,每一件陶器都代表者創作者背後的細心和用心。


地球樹除了和People Tree合作,也增加了與其他日本公平貿易團體的合作關係,如第三世界、Nepali BazaroSisamShaplaneer。陳筱芳說,這些手作的東西很特別也很自然,自己也很喜歡,像英國有機棉的衣物、京都手染圍巾,知道透過這樣的購買、了解產品背後的故事就會覺得更有意義。

 來自尼泊爾的Sewa Art」手繪陶器

 有機棉是經過英國土壤協會有機認證的

自開業以來,累積了不少老顧客,陳筱芳說,他們都很支持公平貿易的理念,也很謝謝他們,有他們的支持很重要。第一次來地球樹的鄭先生、鄭太太說,當初看到雜誌的介紹,覺得很特別所以來看看,來了之後,覺得他們手工的東西品質很好,也很認同公平貿易的理念。


面臨大環境改變 內部調整面對
陳筱芳說,現在的環境和以往大不相同,當時台灣的手作產品還未盛行,大家難免對這樣的物品會感到好奇、新鮮,所以經營起來比較容易,但這幾年販賣手工藝品的店愈來愈多,加上經濟不景氣,在消費者的荷包有限下,近期店裡內部也在調整進貨的種類,盡量挑選更實用的日常用品,如兒童用品、肥皂、有機棉的毛巾等。


王靖宜也說,開發新的客源是目前最大的挑戰。地球樹小鋪一直有固定的客人支持,對地球樹有一定的產品忠誠度。但如何在這個快速消費、快速購買的年代,將他們產品推銷出去,他們目前也還沒想到方法。現階段在思考是否台北的客人已經飽和,希望能在中南部再開分店,提供中南部想接觸公平貿易商品的客人們這個管道。未來希望將公平貿易的理念繼續紮根,並能穩定經營下去。






延伸閱讀

地球樹官方網站

國際公平貿易標籤組織


People Tree官方網站


福營國中學生 服務學習楷模

$
0
0
【記者楊雯皓、張茗喧/新北市報導】福營國中服務學習社為鄰近小學的學生進行課輔教學,更擴大範圍轉向偏鄉小學,為當地小學生舉辦學習營。從自己設計課程內容到親手製作教具,這一群服務學習社的學生們,在這樣的過程中,體會到為人師表的心情,並不斷地反問自己:「我們還能做些什麼?」秉持著這樣的精神,持續地為社會服務。

 


「我們還能做什麼?」
服務學習社在二○○三年正式成立,由朱秋蓉、邱于玲兩位老師指導。起初,社團成立時,兩位老師與社團成員討論社團服務主題,在幾次的討論之後,最後決定替鄰近小學進行課輔教學為服務主軸。他們的服務範圍從校內擴及校外,有自製手工藝品義賣,所得捐給學校協助清寒學生的仁愛基金,也曾到社福團體參訪及參與公益表演,如肯納自閉症基金會,為台中女子監獄、花蓮黎明教養院等社福團體義賣、募款,更拍攝紀錄片「今年夏天有你真好」,推廣服務學習精神。

課輔教學是服務學習社長期經營的領域,最初是到鄰近小學進行團康活動,如民安國小、光華國小,經過社團內部討論之後,認為可以把服務內容擴充到課輔教學,結合課程與遊戲互動,以加強國語、數學為主。隨著國小學童參與人數越來越多,從一對一的教學,到一對多的教學,透過分組互動遊戲,例如釣魚遊戲結合單字教學、撲克牌結合記憶教學、成語接龍等,設計這一系列的活動來為小學生上課,嘗試激發他們對於學習的興趣。



服務學習社為鄰近小學舉辦課輔夏令營 (圖片提供 邱于玲)

「我們還能做什麼?」這是兩位指導老師反問自己與社團成員的問題。在衡量不影響學生的課程時間之下,思考著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能幫助到更多需要幫助的人,服務學習社決定將服務對象逐漸轉為資源相對較缺乏的偏遠小學。例如二○一二年底,服務學習社的「幸福列車—長興特快站」活動計畫,即是為桃園縣復興鄉長興國小舉辦的學習營,透過結合課程的互動遊戲來增強小朋友對學科的興趣。

設計課程都是由社團學生發想,在進行教學之前,社團內部會進行課前準備工作的驗收,教學過程中會依國小學生的程度及吸收能力,不斷地調整教學內容,兩位老師不會硬性要求課程設計的內容,希望透過概念發想及自主學習的方式,讓社團學生能有較大的發揮空間,認真思考適合小學生的教學模式。


探索自我 學習與服務並重
   
服務學習社目前成員師生共達八十多人,參與社員以七、八年級的學生為主,為加強管理效率及培養學生自治學習,社團內根據學生們的專長與興趣,分為活動組、美工組、生活組、攝影組等。所有的活動都是採自願報名的方式,朱老師說:「為了讓每一個孩子都有學習的機會,我們不會去限定只有誰才能報名參加,每一個學生都可以視自己的狀況選擇報名哪一次的活動。」

指導老師邱于玲說:「我們希望讓孩子在服務中學習,在學習中服務。」。社團聯合醒吾技術學院課外活動組、已畢業的學長姐,聯合安排許多培訓課程,如海報字體課程、創意教具製作、圖書管理、造型氣球教學、手語、活動規劃訓練等,讓成員不僅是單純的服務,更能透過培訓,提升自我能力,並應用在服務裡。

服務學習社的成員在服務中不斷探索自己的定位與成長,成員張耀文說:「在我還是民安國小的學生時,福營國中服務學習社來到了我們學校,大哥哥、大姊姊們帶著我們念書、團康活動,當時我是被服務的一群,在升上國中時,我就立定志向要加入服務學習社,現在我是服務人們的一群。」


課堂外的啟發與省思
一二年年底,服務學習社來到了桃園縣復興鄉長興國小,為長興國小及附近社區學童舉辦學習營,活動的內容包括繪本閱讀、手工藝教學、樂高機器人製作等豐富內容。活動的設計皆由社團成員討論與執行,透過分站闖關、集點兌換獎品的方式,讓當地的小朋友可以透過親身參與、學習,換得自己喜歡的禮物。

社長李岑謙說:「長興國小的弟弟妹妹們,對我們都很友善,在我們要離開的時候,好用力地跟我們揮著手道別,現在回想起來還是很開心,很高興可以幫助到他們。」這一群年僅十四歲左右的國中生,投入心力在偏鄉服務,透過服務引發省思,偏鄉的小朋友們雖然環境條件較落後,但是卻有著知足樂天的態度,讓服務學習社的成員印象深刻,這樣真實的收穫是無法從學校課堂上獲得的。


服務學習社與長興國小學童進行闖關活動 (圖片提供 邱于玲)
社長李岑謙說:「擔任社長的職位要承擔的責任比較重,但是我很高興能加入服務學習社,不斷地學習如何帶領社員們一起討論活動,有著良好的互動與溝通,我會努力兼顧把課業及社團,每天放學回家會複習功課,對我來說,社團並不會是課業的絆腳石。」

而學科成績亮眼的吳映萱,不惜放棄就讀資優班,也要加入服務學習社,映萱說:「我希望自己能有不一樣的國中生活,而不是只有念書,對我來說,在假日能有其他安排,像是服務學習這樣的活動是很重要的。」映萱的媽媽很支持她加入服務學習社,從小教育映萱不能只是會念書,也要從事其他活動。


服務學習社像是學生們心中的啟蒙種子,對於人生態度及自我管理有著正面的啟發,成員們在服務中探索自我,幫助未來的人生規劃,一個加入社團的決定,就有可能影響往後的人生觀。邱于玲老師表示,以前有位社長是個調皮的學生,在學校有打架鬧事的紀錄,原本的課業成績表現並不理想,因緣際會下加入了服務學習社,在服務中重新找到生活的重心,也找到了信心,對於生活開始有了規劃,除了成績大幅進步之外,性格上也變得比較正面、樂觀。」

這個啟蒙的種子,不斷地在學生心中發芽,邱老師表示,聽到學生們回母校分享著自己在高中也是加入服務性質的社團,或者分享對於服務的心態轉變,就是最大的成就感,十年來的傳承與堅持是值得的。



突破難關 集氣散播服務精神
邱于玲老師表示,回首過去十年,起初社團一度面臨經費不足的困境,隨著時間過去,越來越多人看見同學們的努力與成果,甚至有家長親自把孩子送到社團裡,希望能讓原本不愛說話、個性內向的小孩,在社團的薰陶下成長。她說:「學校的支持和家長的認同對服務學習社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動力。」

福營國中服務學習社連續八年獲得新北市服務學習社團績優標竿團隊,近期獲頒「保德信青少年志工菁英獎—社團影響力大獎」。朱秋蓉老師表示,很榮幸能獲得相關志工服務獎項的肯定,他們會秉持服務的精神,繼續為更需要的人服務。

她說:「在起初經費較缺乏的時期,除了節省開支,也曾經歷需要自掏腰包的困境,感謝這一路上有學校及新莊中央扶輪社的支持,與許多家長、老師、同學的鼓勵。」

福營國中服務學習社過去曾與校內的管樂社、破銅爛鐵吉他社、樂高機器人社聯合起來,一起為社區鄰里表演及服務。在未來十年裡,服務學習社會以聯合校內他社、他校為合作伙伴為目標,希望藉此能讓服務的精神能傳播得更遠、更廣。

服務學習社獲得「保德信青少年志工菁英獎」(圖片提供 邱于玲)




延伸閱讀


面對罕病 范榮玉靠羽球找到自信

$
0
0
【記者陳可嘉、黃桓瑜/台北市報導】范榮玉因先天疾病導致外觀和一般人不同,但他從小接觸運動,在拿手的羽球中找到興趣與自我價值。因為知道自己和別人不一樣,所以比起其他人,范榮玉對自己的要求相當高,每天花超過六小時練習羽球,每每在比賽中拿到優異的成績,她在二○一二年亞太聽障奧運運動會拿下單打羽球金牌,也在同年獲得「青年獎章」。



孩子發育不全 父母勇敢接納 
崔契爾柯林斯症候群,又稱為「下頷骨顏面發育不全」,范榮玉一出生就被判斷罹患這種先天性的遺傳疾病。她的臉部,耳朵發育並不完整,從外觀上很明顯就可以看出來。其實榮玉在讀幼稚園以前就發現自己的長相跟別人不太一樣,一起玩的小朋友看見她的舉動讓她覺得很疑惑,便回家問媽媽,媽媽當時溫柔的告訴她,是因為榮玉在媽媽肚子裡的時後沒有吃飽才會這樣。

由於顏面發育不全導致小耳症,范榮玉必須配戴助聽器。而下顎骨發育不全造成呼吸道比常人狹窄,容易導致睡眠呼吸中止症。榮玉的媽媽晚上都要陪伴在旁,隨時注意她的情況。雖然辛苦,但范榮玉的父母並沒有因為生下了身障的孩子而放棄她,他們從小讓她接觸戶外活動,希望透過面對人群能帶給榮玉正面幫助。范榮玉說,她的父母對她期望與要求都相當高,爸爸在課業上算是比較開明,都尊重范榮玉學習的意願,但有時太過保護她,連書包都搶著要幫她背。而媽媽則是比較嚴厲,不論是運動或學業都希望榮玉能好好發揮。


找到興趣 不畏困難勤練習
原先是以練習游泳為主的范榮玉,由於父母經常打羽球的緣故,她也對羽球產生興趣,雙親當然給予極大的支持,而榮玉對自我要求也很高。國一那年,本來免疫系統就比較不好的榮玉感染了肺炎,就連醫生都不能判定是不是能好起來。榮玉的母親為了希望她度過難關,便告訴她未來不用這麼辛苦也沒關係,要不要繼續打羽球自己決定,身體好起來比較重要。

康復的范榮玉還是堅持繼續練習她最喜愛的羽球,每天練習時間超過六小時。國中畢業後,她選擇就讀有羽球隊的大同高中體育班。教練林峻永說,雖然范榮玉患有特殊疾病,但訓練方式都跟所有同學一樣。只是榮玉自己知道先天條件並不是那麼好,肯比其他同學花更多的時間練習,其實她的體力並不比別人差,練習也相當有效率。


兼顧學業與羽球 亞洲排名第一
雖然榮玉的媽媽很支持她在羽球這項運動上的發展,但她還是認為不可以因為練習羽球而耽誤學校課業。榮玉每天早上五點就起床念書,平時也都會利用課餘時間到圖書館溫習功課,一直讓學業維持在一定的水準。剛考完學測的范榮玉說,希望能透過繁星計畫申請到師大體育系,這樣未來也可透過教育,藉由自己的力量幫助需要幫助的人。

經歷過無數賽事,范榮玉坦言還是會因為比賽而緊張。二○○九年台北聽障奧運,范榮玉因為腳傷只打進了前十六強。她說她對自己的期望太大,反而給自己帶來壓力,實力並沒有發揮出來。在經過兩年的調適,二○一二年在首爾的亞太聽障奧運運動會上,范榮玉拿下了個人單打羽球的金牌,這面金牌也是台灣在亞太聽障運動會羽球賽歷史性的首金。范榮玉的對羽球的堅持讓她得到目前聽障羽球選手中亞洲排名第一、世界排名第三的好成績。


勇敢面對自己 發揮生命價值
求學過程中,范榮玉的外貌不免引來同儕間的注意,也想過:「為什麼把我生成這樣?」,甚至有些男同學曾經對她指指點點,說一些不禮貌的話。范榮玉在那些評論她的人面前都表現得相當樂觀,對於那些不尊重她的人,范榮玉並不會被他們所影響。這樣的健康心態也要感謝父母從小對她的栽培,讓她培養打羽球這項專才。羽球讓范榮玉找到自信,也讓她變得更堅強。

雖然還是會在意別人對自己的看法,但范榮玉就是憑藉著大家的眼光,認為自己就算不一樣,那就更不能只做到這樣,要比別人更好。無論對於課業或是羽球她都全力以赴,為自己設定目標,勇於一再突破自己的成績。與她同屆的羽球隊學生余芊慧說,范榮玉不論在練習或參加比賽都是一股衝勁,總是拼了命的揮著她的球拍,讓人看了很佩服。范榮玉說,很感恩能遇到這樣接受她、深愛她的爸爸媽媽,有些跟她一樣的孩子可能就沒有這麼幸運。父母讓她走向羽球這條運動路,讓她找到長處。她希望其他身心障礙的孩子也可以培養興趣,找到自我肯定的力量,即使身體有所缺陷也千萬不可妄自菲薄,要盡情發揮生命的最高價值,「別人做的到的,我也可以啊!」。




延伸閱讀

罕病天使范榮玉 羽球世界闖出一片天

罕病范榮玉不放棄人生 想進師大體育系

逆境向上 范榮玉獲青年獎章

亞成鳥計畫 帶領青少年走進生態

$
0
0
【記者廖芷庭、房業涵台北市報導】很多經濟弱勢的孩子,沒有補習班,也沒有錢出國旅遊,但他們將可以有一個扭轉生命的選擇──亞成鳥計畫,這個計畫讓青少年揹起背包走向山林,在山裡的學校看見真正的自己,獲得面對挑戰生命的勇氣。





亞成鳥計畫於二○○九年擬定,此計劃來自台灣登山學校,專門針對弱勢青少年進行生態教育,化名小發的十七歲青少年,在小時候,父母離異,父親又因案入獄,小發只好投靠他的大伯,但卻時常遭到家暴。在五年前就翹家、逃學,而被社會局安置到宜蘭的慈懷園安置,就此個性變得孤僻又內向,但是在兩年前,經過社工老師的建議之下,接觸到了台灣登山學校的亞成鳥計畫,幾次的登山經驗和登山人員的教育之下,他逐漸展開他的心防。


從亞成鳥變為成鳥
不適應團體生活的小發,一開始不怎麼理會帶他的登山人員,但在爬山的過程當中,有許多的困難,而這些困難無形中成為登山人員和小發之間的橋樑,然而在長期的互動和陪伴之下,小發開始他不一樣的人生旅程,一開始他必須攀爬海拔兩千四百多公尺的花蓮清水大山,第一次,他雖然攻頂失敗了,但是個性卻是逐漸開朗,第二次他主動報名,帶領著自己的夥伴,攻頂成功!原本個性退縮也不敢表達自我的小發,經過了亞成鳥計畫,變得開朗有自信,並且立志成為導遊。

曾為台灣生態登山教育協會專案執行,現為亞成鳥志工的吳俊安表示,從幼鳥到成鳥的階段,即為亞成鳥,而這一群亞成鳥,就代表這些青少年,他們具有自己的主張和見解,但是卻非常需要關愛和引領的,他說:「而自然山林就是最好的老師。」希望能夠透過自然來啟發這些青少年找到自我。


致力募款 為孩子更為生態
亞成鳥計畫要做的不僅是帶領孩子啟發自我,更要帶領這些青少年認識生態。參與其中的志工,是一群愛登山的人,而這些人,從原本熱愛登山到熱愛環境,吳俊安說:「青少年是未來的社會棟梁」,他們認為教導青少年如何愛護生態,是首當其衝的重要任務。

但是要帶領青少年走進山林並非易事,他們必須向社會大眾募款,因為每一個孩子就需要五千塊的登山經費,一個非營利組織,何來的收入?只有不停的像路上行人解說生態教育的重要來爭取募款,「只想為一點事,再辛苦都要做!」吳俊安白天在行銷公司上班,其餘時間就是在為登山學校服務。

「除了告訴自己,更教育他人」,志工吳俊安自大學時期參加各式救國團青年活動,但是所有活動表面上接近生態,實際上卻是破壞生態,不管是大型紮營、高舉營火無一不傷害山林,尋尋覓覓,總算找到一個和他有著同樣理念的生態教育團體-台灣登山學校。

在未來,亞成鳥計畫不會停止,而且將有更多的計畫走下去,志工賴靖宜表示,未來他們將亞成鳥計畫帶進原住民村落,讓偏鄉的原住民孩童感受生態教育,不管中間有再多困難,他們都讓自己愛護環境和教育孩子的決心,繼續傳達下去。





延伸閱讀

亞成鳥計畫官網

台灣生態登山學校 粉絲團

台灣登山學校官網


台灣油杉社區 現代文藝復興

$
0
0
【記者李奕霆、張詠絜/台北市報導】漫步在人車熙來攘往的師大學區,新式高樓大廈比鄰而建,然而就在台北高度發展的市中心裡頭,不經意地拐進一條小巷,眼前隨即一片綠意盎然,與成排的日式木造房屋群相映成趣。這裡是座落於台北市大安區錦安里的台灣油杉社區,正一點一滴地訴說著關於老樹、老台北,以及一群對於生活環境懷抱高度意識的居民故事。



一株樹的發現 勾勒社區營造藍圖
二○○二年,台北市通過《樹木保護自治條例》,大安區錦安里與隔鄰的龍安里共同舉辦「尋找雙安綠寶石」的活動,在社區老樹調查時,意外在一幢日式宿舍中發現一株理應不該出現在平地,屬松杉類植物的台灣油杉。社區居民向其所屬單位林務局求證後才得知,是由日治時期一名居住在其中的日本山林課技師豐澤所種植。

台灣油杉是台灣特有種植物,與台東蘇鐵、台灣穗花杉、台灣海棗並稱為「台灣四大奇木」。台灣油杉由於結實率相當低,目前在自然環境發現的樹株僅存不到一千株,是林務局積極保育的樹種,主要分布於台北坪林、宜蘭礁溪,以及台東大武一帶。此外,由於台灣油杉屬冰河孑遺植物,存有冰河時期生物的基因原始碼,因此對於生命科學研究極具意義。

當時社區內許多老房子陸續遭到拆除,新建的房屋已與台灣油杉生長的日式宿舍僅一牆之隔,於是志工韓綺芸趕緊與其他社區媽媽於二○○二年十二月成立「台灣油杉根與芽小組」,並向台北市文化局申報,將社區中的台灣油杉列為被保護樹木。二○○三年一月,經林業試驗所教授馬復京鑑定,確認該樹木為台灣油杉後,林務局立即於月底加強該日式宿舍的管理。

同時,面對許多日式宿舍遭到拆除改為建築用地,社區居民除了聚焦於台灣油杉的維護之外,也意識到保存日式古蹟的使命,於是社區居民也與林務局、大安區公所一同至現場會勘,確立了日式宿舍群的歷史價值,並評估社區空間營造的可能性,使宿舍免於荒廢甚至是遭拆除的命運。二○○六年,台灣油杉社區內的兩幢日式宿舍已被台北市政府正式公告為市定古蹟,命名為「總督府山林課宿舍群落」,而其餘的宿舍群也列為歷史建物;二○○八年,台灣油杉社區發展協會認養鄰近一處古蹟遭到火災後的空地,重整為「台灣原生植物教育園區」,從此定調出社區中建築、文史與生態等三大發展特色。


扮演溝通對口 社區發展協會成立
為使與公部門溝通產生對口單位,並做統一的意見發聲,社區居民於二○○四年起草,並於同年五月成立「台灣油杉社區發展協會」,成為台灣第一個以植物命名的社造組織。協會理事長劉豐豪說,成立之初不以錦安里作為命名的原因在於,不希望以傳統地域的界限來區分社區居民的情感連結,而是著重於豐富社區軟性與精神層次的發展。台灣油杉存在於社區中所代表的意義是所處的環境接納了它,而以此命名也表示凡是願意用心在這塊土地生活、向下紮根的人,台灣油杉社區都十分歡迎任何住民、無論新舊,在此落腳。

台灣油杉社區非常強調「以人為核心」,藉由社區居民的串聯,重拾現代人們所喪失「體貼他人,並放開心胸讓別人體貼自己」的能力,使生活中不快樂的事物消散。同時,保護老樹及古蹟的初衷也是為了保護「人」居住的環境。近期社區正在醞釀散步步道的成立,主張讓社區居民以享有「生活的交通」取代「穿越的交通」。

目前協會固定的活動有三:內部而言,分別是每周一日的社區讀書會以及志工研習,讀書會的型式並不拘泥於文本的閱讀,有時可能是一部電影,也有可能是社區居民的閒話家常,一同分享日常生活中的趣事,志工研習則著重議題式討論以及社區文史資料的整理;外部而言,每周六下午皆有志工的定期導覽,十人以上團體可採預約導覽。


走讀大安 尋覓先賢的蹤跡
台灣油杉社區發展協會未來將會與周遭的非營利組織以及鄰里籌組跨組織聯盟,一同體認先賢們在大安區開發的結晶,回顧台北歷經礦業、農業及工商時代,並思考台北未來的發展方向。劉豐豪說,在社區經營的過程中,尤其面臨台北快速的發展及環境變遷,社區居民需要具備「Glocal(全球在地化)的思維,不僅要發揚本土價值,同時也不能忽視身為世界公民的角色,相信自己的行動力,並在世界的舞台上與他人分享經驗。

協會執行長方得原表示,協會近期所推動的活動以結合地方文化為主,同時也是未來發展的方向,活動範圍不單只是台灣油杉社區,而是從中心向外延伸。二○一二年三月,協會與大安區公所共同舉辦為期兩個月的「走讀大安文化節」古蹟巡禮系列活動,共規劃「走讀日治公務員庶民生活」、「走讀台北東門」、「走讀故居古厝」、「走讀大學之美」、「走讀教授故居」、「走讀新生南路」、「走讀六張犁路」、「走讀農業到現代,城市發展的痕跡」等八條散步路線,使得社區居民透過活動中大安區人文薈萃的再現,品味大安區在台北發展脈絡中的特殊歷史意義。

雖然「走讀大安文化節」已告一段落,但走讀大安的導覽活動會由協會延續下去。二○一三年五月起,協會將會推出兩場「水圳傳百年 龍泉嘯九霄」的親子走讀活動。負責的導覽志工April說,本活動將會讓孩子們認識先人們在台北與水圳的生活連結,以及水圳隨著時代演進的變化,會從孩子們較能理解的角度切入。


「台北翡冷翠」 再現古典風華
「台北有在世界的舞台上發光、發熱的實力。」劉豐豪說,現今世界的發展已經不是單從國家而言,而是「城市化」的發展,他期許台北能扮演台灣現代文藝復興發源地的角色,如同過去的佛羅倫斯一樣,於是提出了「台北翡冷翠」的概念。

「台北翡冷翠」將以台灣文化作為利基,從傳承過往傳統、深刻居民生活空間場域,以及引領居民體現生命、思考未來等三個面向出發,落實未來針對社區生態保育、古蹟歷史保存,以及公共空間再利用的展望。





延伸閱讀

芥菜種會 打造美好退休生活

$
0
0
【記者陳敬言、楊兆元/花蓮縣報導】住在花蓮市中心的闕素蓮奶奶來到芥菜種會的老人日托站已經有一年半的時間,他跟丈夫都是這邊的長期參與者,她的丈夫更在今年成為了芥菜種會的志工。芥菜種會辦理老人日托中心已經有將近五年的歷史,秉持著健康者有所能,弱勢者有所依,獨居者有所養的精神,照顧陪伴花蓮地區六十五歲以上的長輩。



愛開始發芽
一九七〇年代基督教界菜種會在花蓮的園區是作為護理學校,漸漸的開始有了安養的服務,讓沒有家庭的老人家能夠在園區安心地度過晚年,並且享有較完善的醫療照護。但是因為空間有限,並沒有辦法提供太多的床位給太多需要的長輩,使得他們能夠服務的對象受到限制。

後來因為政府因為都市更新的計劃,芥菜種會的土地登記項目因為與使用項目不符,需要做土地變更的程序,但因為遲遲無法順利變更,只好暫時結束老人安養的服務。經過工作人員們的討論,發現老人安養已經是老人服務的後端工作,既然無法繼續安養服務,不如就把服務送進社區!開始發展老人日托站以及送餐服務。

但因為花蓮園區過去較少與社區居民有交流,當地居民只知道是美國傳教士為教會辦的教學機構,因而有了「美國學校」的稱號,對當地居民來說是個難以親近的地方。為了破除這樣的迷思,芥菜種會的工作人員進入社區一一拜訪的當地的居民,大家才慢慢瞭解芥菜種會的服務內容已經不再是過去的護理學校,而是長輩退休生活的另一個桃花源。


深耕地方
漸漸在社區打開知名度之後,長青學院跟日托站的學員也越來越多,參加這些日間活動的長輩,多數身體都還非常健康。日托站的工作人員每週都會準備不一樣的課程與活動提供長輩們生活中的調劑。

長青學院提供的課程為一周一次,主要能夠讓長輩學習一些技能,諸如電腦、語言以及音樂等等,提供長輩們終生學習的機會,也讓長輩們的退休生活更加充實。日托站的功能,則是讓長輩們在生活之餘能夠有適當的休閒,長輩們在日托站主要從事一些健康操等等的活動,並且在參加活動時定期追蹤長輩們的健康狀況。

除此之外有些長輩因為健康因素不方便參加日托站及長青學院的課程,並且需要志工陪伴就醫、協助生活起居等等,芥菜種會也定期派制供協助就醫,並且在周一到週五提供送餐的服務。

為了解決志工人數不足的問題,也為了符合老人社區服務的宗旨——健康者有所能,芥菜種會也培養健康的長輩成為會內的志工,利用每一位長輩不一樣的生命經驗,和不一樣的專長與其他長輩交流,也照顧獨居或失能的長輩。

當天自己到日托站參加活動的闕奶奶就說到:「我老公在參加芥菜種會的志工培訓,未來將成為會內志工的一員,利用他的美術專長在這邊教大家畫畫、做勞作。」同樣也是學員的王啓平爺爺則是有農業方面的專長,他帶著大家在園區內有一塊小小的菜園,他說:「這邊讓老人家有正常的活動,而不是把老人家當作即將凋零生命,在這裡他感覺又回到了十八歲,生命還有很多可能。」


把愛傳出去
芥菜種會的社工吳雅琴小姐說:「這樣的社區工作因為受到距離限制,所以比較適合各地方有專屬的關懷據點,但是要做到這點還需要許多人共同的的努力,如果能夠跟更多地方的教會相互合作的話,相信會得到很好的效果。」

同時吳雅琴小姐也說:「從事這樣的社區服務工作,除了教會之外,有能力的個人或是小型團體也都非常適合從事這樣的社區老人服務,如果有任何的團體希望從事同樣的工作,芥菜種會也都會提供相關的協助,包含專業咨詢,或是協助尋找相關的資源等等,當然也非常樂意將服務的經驗分享出去。」





延伸閱讀

老人日托站

基督教芥菜種會

長青學院

喜憨兒的丙計畫 快樂學習考證照

$
0
0
【記者陳郁雁/台北市報導】「下列……何種產品,不需要……經過……油炸而成?鬆餅!」小珊(化名)今年二十九歲,在喜憨兒社會福利基金會台北分會旗下的光復烘焙屋,擔任外場門市人員。特別的是,她今年選擇參加基金會開辦的烘焙食品丙級技術士技能檢定證照班。為了順利考取證照,必須兼顧術科與學科,較不能掌握學科答題技巧的小珊,在職業輔導老師仔細地帶領下,以一題一題朗讀考古題再選出答案的方式,不斷反覆練習。




小珊(左)與陳雅雯老師(右)一起練習考古題。
喜憨兒丙計畫 烘焙與門市證照班
基金會裡,有些喜憨兒在烘焙坊或餐廳擔任門市人員,也有些喜憨兒待在師傅身邊學習烘焙技術好幾年了。為了使喜憨兒精進專業技術,或在求職時讓雇主看見具體的能力證明,基金會從二○一一年開始構想,推動屬於喜憨兒的「丙計畫」。基金會社會福利部督導江志忠說,「丙計畫的『丙』,就是丙級證照的意思。」

基金會為喜憨兒開設專屬的證照培訓班,每週六上課,每期課程為期半年以上。二○一一年首先開辦門市服務丙級證照班,二○一二年接續推動烘焙食品丙級證照班。丙計畫目前以協助喜憨兒考取這兩種職類的丙級證照為目標,希望透過考取證照的方式,讓喜憨兒擁有國家認可的能力,也讓社會大眾知道,喜憨兒其實和一般人相同,只要肯努力,一樣做得到。成功考取證照的喜憨兒,除了增加自信,到私人企業就業的機會也大幅提升。


長時間的耐力戰 加強學科練習
「就是反覆地寫,反覆地寫。」基金會就業服務發展組副組長陳雅雯說,這是一個長時間的耐力戰,因為喜憨兒的記憶力不如一般人,理解、應變考題的能力也較差,所以相對於熟悉度高的術科實務操作,丙計畫的教學主要聚焦於學科指導。雖然每天都寫一樣的考卷,每次都拿一樣的分數,進步很些微,喜憨兒還是願意為了考取證照堅持下去。

基金會公共事務部副主任胡玉芳說,加上新竹與高雄分會,目前三區考取證照的喜憨兒總共有二十多位。江志忠說,二○一二年術科考取率較高,烘焙證照班五位學生中,兩位通過丙級證照考試,兩位只通過術科,另一位只通過學科。門市證照班十多位學生中,雖然術科全數通過,五位成功考取丙級證照,卻也有高達三分之二的喜憨兒沒有通過學科測驗。但因現有考照制度規定,通過術科測驗者可保留記錄三年,因此舊生可以集中精神訓練學科答題技巧。

學科練習,一開始因成效不顯著,老師們深感挫折。但在抓到訣竅後,陳雅雯發現,每個喜憨兒接受指令的程度和喜好都不一樣。「如何能夠跟他對到頻率,讓他接收到資訊,是需要努力的,而且準備時間很長。」例如針對不識字的喜憨兒,可以利用圖像和動作記憶加深印象;念題目時搭配與詞彙相關的肢體動作,讓喜憨兒產生想像連結,所以能更快速吸收。不論喜憨兒識字或不識字,都必須不斷重複練習。

陳雅雯說:「我們發現努力是有效果的,不斷反覆練習之下,不會的字看久了也知道是什麼意思。」以前有很多喜憨兒在進入基金會工作前,連「菠蘿麵包」這四個字都看不懂,但在擺價目卡時,卻總能正確地把價目卡放在正確的對應商品上。江志忠說,當喜憨兒每天看見寫著「菠蘿麵包」四個字的卡片擺在同一種麵包前,就會在不知不覺中記起來,是類似圖像記憶的方式。


同儕效應 快樂學習提升自信
每個報名參加證照培訓班的喜憨兒,背後都有不一樣的原因。有些是真的想取得專業證照,有些是因為家長鼓勵、同儕支持,或其他不同因素而決定投入訓練。江志忠說,證照本身代表的意義其實是專業領域能力的證明,可是對喜憨兒而言卻是很抽象的東西。「但他們都知道那是一個肯定,也是一種榮譽。」正向的力量增加,喜憨兒在職場上的表現也會更優秀。

陳雅雯說,參加證照班的喜憨兒,回到工作場所後,在同儕面前會有一份榮譽感,覺得自己能力比別人好,所以可以參加證照班,是一種自信的提升。同時,他們想學習的精神,也會感染身邊其他的喜憨兒。江志忠說,通常會來基金會工作的喜憨兒,都有一定的特質,包括願意工作、對門市服務或烘焙訓練有興趣。在丙級證照班裡,想考取證照的喜憨兒互相影響,他們彼此交朋友,也吸引大量的新生加入,「也就是說丙計畫是真的有吸引效果的。」


累積特教經驗 設計合適教材
江志忠說,丙計畫目前還處於發展中的階段,以組織化的方法,規劃有效率的培訓方式,讓喜憨兒能順利考取證照。「因為坊間真的不可能有補習班特別為心智障礙者開立專班。」就算喜憨兒具備實力可以學會,基金會還是必須先廣泛蒐集資訊,包括大量的坊間教材。除了利用基金會本身對喜憨兒的了解,還要結合特教老師訓練的經驗,再轉化成喜憨兒適用的辦法,最後才應用在證照班的課程設計上,並且隨時修正。

然而丙計畫的宗旨,快樂學習的過程遠比結果更為重要。江志忠說,即使有喜憨兒在考取證照時不斷失利,「我們看到他的努力還是會很開心,因為過程很珍貴。」雖然喜憨兒的進步和改變,無法單從一張證照裡看見他們背後所付出的努力,但基金會都有細心記錄。透過彼此不斷累積經驗,改良出更適合喜憨兒的教材。




延伸閱讀

Viewing all 875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