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斯穎、黃涵逸/新竹市報導】竹蜻蜓是一群由清華大學心靈發電廠課程所激盪出的團體,二○○九年開始舉辦的「竹蜻蜓綠市集」以農學市集的樣貌,透過公益、環保團體、社區及大學的共同合作,打造一個友善土地,主張自然耕種、提倡健康食材、促進在地消費的綠色生活型態。
呼朋引伴 綠市集的誕生
一九九九年台灣經歷九二一大地震,清華大學的王俊秀教授與彭明輝教授帶領社會所研究生組成竹蜻蜓工作隊,投入受災區的重建工作。二○○九年的八八水災,竹蜻蜓工作隊進行援助時看到許多受災的農戶,以及農作物的損失,這些情況讓他們開始產生幫助農友的想法,也深感「糧食產地」對都市的重要性。在參觀完台中的合樸農學市集,竹蜻蜓工作隊受到啟發,回到新竹後便著手進行綠市集的籌畫,二○○九年十一月,竹蜻蜓綠市集終於誕生了。
為了落實在地的概念,參加市集的農友以新竹、苗栗及桃園為主,以不超過新竹三十公里 的範圍為原則。市集剛開始成立時,知名度不高,為了尋找願意參與擺攤的農友,竹蜻蜓用最原始方式,一家家的實地拜訪,詢問他們的意願,但是在邀請農友參與市集時經常受到質疑,以為他們是詐騙集團,而懷有戒心。為了取得農友們的信任,和吸引消費者,竹蜻蜓透過網路、在地媒體及志工幫忙發傳單的方式宣傳,一年後,綠市集的知名度逐漸提高,越來越多外縣市媒體願意報導綠市集,農友也開始主動詢問相關資訊,有較高的意願加入市集活動。
此外,消費者對於市集的信任,必須一點一滴的累積。竹蜻蜓綠市集靠著讓更多的人來市集走走,親自體驗綠市集的真實樣貌,再與親朋好友分享所見所聞,來達到最佳的宣傳效果。
台灣綠市集協會秘書長蘇至弘也表示,不管是以前還是現在,舉辦市集最需要的是好天氣,在戶外搭帳篷的市集,如果遇到下雨天,農友及消費者都會因為怕麻煩而不想出門,逛市集的人也會因此減少。
當生命遇到生命 綠市集理念落實
為了讓竹蜻蜓綠市集的運作能夠更組織化且有效率,參與市集的農友及全台各地的綠市集,包括248、合樸、微風、大王菜舖子等市集在二○一○年成立了台灣綠市集協會。台灣綠市集協會理事長王俊秀提到竹蜻蜓綠市集堅持的理念是「當生命遇到生命」,透過生產者直接面對消費者,農夫與農友互相交流,促進人與土地的連結,提供一個在地接觸的平台,不僅讓消費者能享受健康環保的綠生活,生產者也能永續經營家鄉的土地。
對於想加入綠市集的農友,竹蜻蜓要求他們必須了解綠市集的理念後再加入,竹蜻蜓除了提供農友一個平台銷售自產農產品外,他們還希望農友們藉由參與市集來彼此學習,互相交換農耕心得,創造出更多樣化的農作物或耕作方法。
互學互助─學習導向的綠市集
竹蜻蜓綠市集每個月第一及第三週周六定期於清華大學成功湖畔舉辦,一剛開始竹蜻蜓團隊們只是試驗性的嘗試,打算只舉辦一次,沒想到來逛市集的民眾在與農友的互動中得到了許多收穫,也反映希望這種以社區為導向的市集能夠繼續經營下去。於是竹蜻蜓綠市集從一開始每個月定期舉辦一次,到現在則是每個月舉辦兩次。
竹蜻蜓綠市集除了單純地幫助農友銷售及行銷農產品,更著重把關係建構在提高農產品經濟價值上,像是互助互學的社會精神,及人與人之間的牽絆。王俊秀認為綠市集的發想是一場小型的社會運動,將綠市集作為一個公共場域,讓人與人藉由手做、分享拉近彼此的距離。
每次來參加綠市集的農友及攤位數都不同,每個攤位都有他們自己的特色和專屬故事,有專門教大家攀樹社團的攤位、教別人竹編藝術的竹夢天使、視季節推出DIY的節氣綠生活……等。攀樹社的發想,因為爬樹是許多父母童年的美好記憶,但隨著都市化程度的加深,現在的小朋友能夠親近樹木的機會越來越少,所以希望來綠市集的群眾可以爬爬樹,更親近大自然。
參加的農友們因為已經和竹蜻蜓綠市集一起努力走過三年多,所以大家都有共識,努力營造對綠市集最好的環境。
綠生活概念拓展的橋樑 綠冰箱
綠冰箱店主陳曉洋,同時也是竹蜻蜓綠市集的一員,他是清華大學心靈發電場課程的學員之一,跟著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教授王俊秀老師的腳步,一同為竹蜻蜓綠市集努力至今。
在有了綠市集後,許多民眾開始了解綠色生活美學、想要主動了解自己吃的食物來源及產地,並增加購買地產地銷農產品的願意。但他認為定期的農業市集雖然可以讓社區民眾接觸到綠色生活,但一個月卻只有兩次機會,農業市集應與社區通路相結合,讓社區居民無時無刻都可以買到健康、地產地銷、無農藥的農產品,所以在社區中成立「綠冰箱」實體店鋪,透過實體店面和網路商店的並行來拓展綠色生產、綠色消費的理念。
綠冰箱目前每週會在網頁上更換綠菜單的菜色,除了販售一些在地蔬果,每次竹蜻蜓綠市集結束後尚未販售完的農產品也會在綠冰箱寄賣。目前綠冰箱主要的消費族群多為新竹在地或是社區民眾。
延伸閱讀
竹蜻蜓綠市集
大王菜舖子
綠冰箱網路市集
呼朋引伴 綠市集的誕生
一九九九年台灣經歷九二一大地震,清華大學的王俊秀教授與彭明輝教授帶領社會所研究生組成竹蜻蜓工作隊,投入受災區的重建工作。二○○九年的八八水災,竹蜻蜓工作隊進行援助時看到許多受災的農戶,以及農作物的損失,這些情況讓他們開始產生幫助農友的想法,也深感「糧食產地」對都市的重要性。在參觀完台中的合樸農學市集,竹蜻蜓工作隊受到啟發,回到新竹後便著手進行綠市集的籌畫,二○○九年十一月,竹蜻蜓綠市集終於誕生了。
為了落實在地的概念,參加市集的農友以新竹、苗栗及桃園為主,以不超過新竹
此外,消費者對於市集的信任,必須一點一滴的累積。竹蜻蜓綠市集靠著讓更多的人來市集走走,親自體驗綠市集的真實樣貌,再與親朋好友分享所見所聞,來達到最佳的宣傳效果。
台灣綠市集協會秘書長蘇至弘也表示,不管是以前還是現在,舉辦市集最需要的是好天氣,在戶外搭帳篷的市集,如果遇到下雨天,農友及消費者都會因為怕麻煩而不想出門,逛市集的人也會因此減少。
當生命遇到生命 綠市集理念落實
為了讓竹蜻蜓綠市集的運作能夠更組織化且有效率,參與市集的農友及全台各地的綠市集,包括248、合樸、微風、大王菜舖子等市集在二○一○年成立了台灣綠市集協會。台灣綠市集協會理事長王俊秀提到竹蜻蜓綠市集堅持的理念是「當生命遇到生命」,透過生產者直接面對消費者,農夫與農友互相交流,促進人與土地的連結,提供一個在地接觸的平台,不僅讓消費者能享受健康環保的綠生活,生產者也能永續經營家鄉的土地。
對於想加入綠市集的農友,竹蜻蜓要求他們必須了解綠市集的理念後再加入,竹蜻蜓除了提供農友一個平台銷售自產農產品外,他們還希望農友們藉由參與市集來彼此學習,互相交換農耕心得,創造出更多樣化的農作物或耕作方法。
互學互助─學習導向的綠市集
竹蜻蜓綠市集每個月第一及第三週周六定期於清華大學成功湖畔舉辦,一剛開始竹蜻蜓團隊們只是試驗性的嘗試,打算只舉辦一次,沒想到來逛市集的民眾在與農友的互動中得到了許多收穫,也反映希望這種以社區為導向的市集能夠繼續經營下去。於是竹蜻蜓綠市集從一開始每個月定期舉辦一次,到現在則是每個月舉辦兩次。
竹蜻蜓綠市集除了單純地幫助農友銷售及行銷農產品,更著重把關係建構在提高農產品經濟價值上,像是互助互學的社會精神,及人與人之間的牽絆。王俊秀認為綠市集的發想是一場小型的社會運動,將綠市集作為一個公共場域,讓人與人藉由手做、分享拉近彼此的距離。
每次來參加綠市集的農友及攤位數都不同,每個攤位都有他們自己的特色和專屬故事,有專門教大家攀樹社團的攤位、教別人竹編藝術的竹夢天使、視季節推出DIY的節氣綠生活……等。攀樹社的發想,因為爬樹是許多父母童年的美好記憶,但隨著都市化程度的加深,現在的小朋友能夠親近樹木的機會越來越少,所以希望來綠市集的群眾可以爬爬樹,更親近大自然。
參加的農友們因為已經和竹蜻蜓綠市集一起努力走過三年多,所以大家都有共識,努力營造對綠市集最好的環境。
綠生活概念拓展的橋樑 綠冰箱
綠冰箱店主陳曉洋,同時也是竹蜻蜓綠市集的一員,他是清華大學心靈發電場課程的學員之一,跟著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教授王俊秀老師的腳步,一同為竹蜻蜓綠市集努力至今。
在有了綠市集後,許多民眾開始了解綠色生活美學、想要主動了解自己吃的食物來源及產地,並增加購買地產地銷農產品的願意。但他認為定期的農業市集雖然可以讓社區民眾接觸到綠色生活,但一個月卻只有兩次機會,農業市集應與社區通路相結合,讓社區居民無時無刻都可以買到健康、地產地銷、無農藥的農產品,所以在社區中成立「綠冰箱」實體店鋪,透過實體店面和網路商店的並行來拓展綠色生產、綠色消費的理念。
綠冰箱目前每週會在網頁上更換綠菜單的菜色,除了販售一些在地蔬果,每次竹蜻蜓綠市集結束後尚未販售完的農產品也會在綠冰箱寄賣。目前綠冰箱主要的消費族群多為新竹在地或是社區民眾。
延伸閱讀
竹蜻蜓綠市集
大王菜舖子
綠冰箱網路市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