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術治療中心 造福罕病病患
【記者柯芳辰、陳彥文/桃園縣報導】學員 一拐一拐地走向馬匹,上馬之後,在馬背上彷彿擺脫身體上的束縛與殘缺,自由地馳騁在風中。這裡是全台灣唯一為身心障礙者設立的馬術治療中心「台灣馬術治療中心」,利用在台灣仍不常見的馬術治療,替腦傷、過動兒、自閉症等病患,找到不同於在 醫院復健的另一種方式。...
View Article南澳社區發展鞋會 打造手工製鞋
【記者吳舒涵、黃瀞嫻/宜蘭縣報導】裁斷、織布、裁縫、擦膠、再縫布,最後貼底,這是一雙雙美麗的手工鞋背後繁複的工程,宜蘭縣南澳部落,利用泰雅族最擅長的織布結合傳統製鞋產業研發與創新,打造出美麗鮮豔且獨一無二的手工製鞋。...
View Article遠距健康照護中心 照顧您的健康
【記者郭昱辰、陳葛泉成/高雄市報導】現今台灣已邁向高齡化社會,醫療型態逐漸轉變,逐漸轉為以高齡人口與慢性病患為核心,醫療體系也日漸重視與社區結合。高雄醫學大學 於二○○○年 ,投入衛生署「遠距健康照護服務複製擴散計畫」,並整合聯合台南新樓、高雄大同醫院、獎卿護理之家、山地鄉衛生所及署屏醫院等十多家醫療照護單位,作為南部地區的遠距健康照護中心。...
View Article角落擊破器 危急事故不再怕
【記者呂佳燊、李明翰/台北市報導】每天乘坐的大眾運輸,如公車,成為生活中重要的往來交通工具。為了安全,在車窗上都有放置車窗擊破器。它的樣子是一個紅色的小槌子,當緊急事故發生時,拿起擊破器敲擊車窗四角,讓車窗破裂,以便逃生。然而,對於要拿起紅色小槌子去打破玻璃車窗的力道和勇氣,這樣的擊破器使用方法,是很多人不敢做的。要讓每個人都會使用,而且敢用的情況下,改良現有的車窗擊破器,所以角落擊破器的設計因此而...
View Article不NG口罩保護病患尊嚴
【記者呂佳燊、李明翰/新北市報導】隨手拿起口罩戴上,用口罩把臉隔離這個身處的世界。不管是因為沙塵暴、長痘痘的臉、表情不想被看到等種種原因,只要用口罩便可以遮住一張臉。走在街上或乘坐捷運,隨處可見人人戴口罩的比例很高。一般人戴上口罩這樣容易的動作,對使用鼻胃管的病患卻是有困難的,一般口罩無法蓋住鼻胃管。因此不NG口罩的設計出現,希望能罩住病患的尊嚴,讓他們不會因鼻胃管而造成生活不便。...
View ArticleTaiwan Comix 喚醒本土漫畫
【記者姚聖傑、盧蔚淇/新北市報導】你喜歡看漫畫嗎?你有看過台灣漫畫家畫的漫畫嗎?從哆啦A夢到航海王,多是日本漫畫伴隨著台灣青少年長大成人。在台灣,有一群本土漫畫家自力發行獨立漫畫刊物《Taiwan Comix》,希望能讓國際看到台灣漫畫豐富的創造力,也讓台灣青年人畫自己的故事、看自己的漫畫。 王登鈺認為Taiwan Comix是為了喚醒本土的漫畫創作熱情《Taiwan...
View Article拍謝少年 用台語創作人民的歌
【記者賴佩璇、夏亞凡/台北市報導】「想起細漢時你甲我唱的歌,那是阮尚美麗的夢。想起故鄉的味我放入心肝,那是阮尚深的思念。」拍謝少年 (Sorry Youth)的音樂理念是用台語唱出內心對台灣社會想法,他們二○一二年發行的《海口味》專輯中,收錄一首為國片《拔一條河》創作關於新移民女性主題曲〈甲妳的灶腳〉。歌詞以新台灣之子的角度,訴說自己會永遠將母親家鄉食物香味謹記在心。...
View Article龍岡消防愛心會 關懷弱勢家庭
【記者趙峻廷、魏嘉葦/桃園縣報導】三十一年的消防救災經驗,讓前任龍岡消防分隊長江耀鈺見過無數次生離死別的場面,甚至曾經在一年內面對十六個因為車禍、自殺、火災等災害和家人天人永隔的家庭。因為見多了在社會上發生的不幸事件,江耀鈺在十八年前便和龍岡消防分隊的兩位同仁組成龍岡消防愛心會,透過里長得知弱勢家庭的名單,給予他們金錢補助,改善他們的生活品質。江耀鈺常說:「因為我自己也有小孩,所以對於晚輩及弱勢孩童...
View Article為牠發聲 動物平權從吃素開始
【記者王若嵐、白芳羽/台北市報導】 對創立蔬食餐廳動物誌的謝孟臻與盧尚妤來說,吃素代表著保護動物、提倡動物權的第一步,在這裡提供全素的食物,食物中並不包含魚、肉、蛋、奶製品以及任何含有動物成分。 決定吃全素...
View Article臺科大前進泰北 多元課程伴學習
【記者張薷、皇甫香華/台北市報導】一間間用茅草、木頭蓋成的干欄式建築裡住著渴望學習的孩子們,這裡是泰北清萊省淨心村的淨心小學。一學期學費約新台幣五百元,但當地部分家庭仍無法負擔,造成學校在經費、師資、教學資源皆不足的情況下面臨許多困難。臺科大國際志工社學生有感於泰北的教育問題,連續五年到當地服務。而由於學習華文可以讓泰北小朋友們在未來有更多謀生機會及發展,因此服務團提供一連串的華語文教學,同時也利用...
View Article追求有機夢 守護傳四代的土地
【記者王若嵐、白芳羽/台北市報導】代代務農的劉兩傳、薛藍瑛夫婦,雖然繼承祖先從清朝留下的土地,但是為了能有更平穩的生活,決定選擇考取公職,後來薛藍瑛 在一次農會舉辦的有機課程中,認識截然不同的概念,便深深愛上這種與環境、土地共生息的農作生活,於是她開始從事有機農業,後來還讓農場變成有機教育的平台,讓各年齡層的人都有親近、認識大自然的機會。...
View Article大王賣菜 深耕在地農村
【記者張雅柔、陳明安/花蓮縣報導】「我做的事就是找一群人,挺一群人!」抱著培養細菌的玻璃罐,「大王菜舖子」的創辦人王福裕,有個霸氣的綽號──大王,正在向台下的高中生講述著他的賣菜理念:兩百多戶的家庭,每天餐桌上料理的都是透過菜舖子所配送的菜,而這些菜是花蓮在地小農所生產的無毒、新鮮食材;拿起玻璃罐,王福裕細細解說大自然最根本的循環,從植物的吸收到細菌的培養環境,這不是在教室裡的自然課,而是戶外活生生...
View Article適性發展 幫視障者尋找新出路
【記者呂佳燊、李明翰/台北市報導】閉上眼,想像一下如果我們身處在一個黑暗的世界,那在生活上會有多大的不便和不安全感。楊聖弘曾因為看不見對生活感到憂心,後來進入中華民國無障礙科技發展協會,用自己的經歷去輔導更多視障者,找到自信和生命的價值,透過每個人的長才來量身訂做職業的訓練,讓視障者除了按摩,也可以活出不一樣而光明的人生。...
View Article《沉默》陳昭如為特教生發聲
【記者姚聖杰、盧蔚淇/台北市報導】「邪惡的凱旋唯一需要的,只是善良人的袖手旁觀。」這一句引用自愛爾蘭哲學家艾德蒙.伯克的話,印在《沉默:台灣某特教學校集體性侵事件》一書的封面上,重重的刺進許多讀者的心中。翻開《沉默》一書,書中描繪的多起事件,加害學童以及受害學童之間的關係,其他相關人員處理事件的應變能力,政府機關所提出的解決方案等,陳昭如以理性卻溫暖的文字,為這起事件留下最真實的記錄。...
View Article古都風情 誕生前衛手作包
【記者林之耀、顏大惟/台南市報導】矗立台南三百餘年,台南孔廟不僅是全台最早的孔廟,也獲得了「全台首學」的美名。而最新成立的「台南孔廟文創園區」更是以孔廟為圓心,向四周發出一股古典文創氣息,出新的可能,「la yoo來喲」正是新、舊文化在這邊交織而成的一首美妙的新樂章。 「la yoo來喲」店內一景捨棄高薪 創業為自我實現「la...
View Article犬貓絕育止撲殺 「台灣之心」守護牠
【記者白芳羽、王若嵐/台中市報導】一百零二場的下鄉絕育、九千零二隻的絕育總數,這是台灣之心從二O一二年開始持續努力的成果。戴雋哲(小戴)和劉晉佑(毛頭)兩人憑著一股愛護動物的心,在累積了多年救援與動保經驗後,一同創立了台灣之心愛護動物協會(簡稱台灣之心)。兩人秉持著「為牠們發聲」的信念,在動物救援、TNR(流浪犬貓絕育捕捉、絕育、回置計畫)、下鄉絕育、動物送養及生命教育這幾個領域傾注心力,為流浪動物...
View Article古樓社區 用愛搭建部落廚房
【記者吳舒涵、黃瀞嫻/屏東縣報導】座落在一個不起眼的空地上,部落廚房的彩繪顯得格外獨特,從外面的圍牆到裡面的牆壁彩繪,排灣族的代表百步蛇、小米及圖騰,讓部落廚房充滿原住民風格,但是你知道這原來只是個廢棄的公車站嗎?在這個小建築的背後,有著更有意義的小故事。...
View Article糖廍花香居 延平社區復興糖業
【記者吳舒涵、黃瀞嫻/台南市報導】桌上展示一包又一包的花生糖、芝麻糖、黑糖、冬瓜露,栽種到製作,最後包裝出售,從無到有,完全由社區居民親手完成,位於臺南市佳里區的延平社區,重新將祖先的製糖產業成功復興,創造了獨一無二的糖業社區。...
View Arti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