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楊雯皓、張茗喧/台北市報導】二○一三年寒假,柬刀石頭BOOK團隊,用行李箱裝著為柬埔寨募集的六百卅一本書,前往位於柬埔寨吳哥窟的「安寇薩河畔(暫譯)」(Enkosa River)的一所語言學院,以當地現有的空間改造成一間圖書館,嘗試著成為當地學童養成閱讀習慣的啟蒙。這趟旅行的意義不只是募書、送書,他們希望讓更多人看見當地教育資源的貧瘠,反思並珍惜我們所擁有的資源。
柬刀石頭BOOK團隊從二○一二年八月開始計畫送書到柬埔寨,將近半年的準備時間,他們在二○一三年寒假前往柬埔寨,在當地停留三周。他們在偶然的機遇下認識了一個柬埔寨的男孩,透過交談介紹彼此,團員們被男孩的一句話深深觸動,男孩說:「柬埔寨只有三種人:有錢人、有點窮的人、很窮的人,所以我的夢想是改變柬埔寨。」期待改變柬埔寨的貧窮與教育資源落差,這個男孩的夢想同時也震盪著柬刀石頭BOOK團隊的心。
團隊成員共六人,許祐群及吳孟融是團隊發起人,都是澎湖人的他們,一同到台北求學,親身經歷了澎湖與台北教育資源分配的落差,他們開始對於教育有著不同的省思。許祐群說:「光是在台灣,澎湖離島地區及本島地區就有這樣的落差,何況是在柬埔寨呢?」他邀請大學同學張植康、高中好友曾宥輯以及弟弟許祐銘一同參與計畫,他們決定為柬埔寨募書,並用自己的行李箱裝書送到柬埔寨。而團員徐嘉彣原本是捐書人,因為想了解自己書的去向,積極與熱情的她最後成為團隊的一員。
募書 串聯台灣人的熱情
他們透過網路部落格、Facebook粉絲專頁等各種管道募書,為符合當地主要使用的語言,募書的類別以英文書為主,特別的是,他們手工製作書箱,放在校園裡,邀請大家一同響應募書活動,並且號召在北中南各地大學的好友們,成為各學校的募書窗口聯絡人,讓募書活動更加有效率。
柬刀石頭BOOK團隊總共帶了六百卅一本書去柬埔寨,為了節省額外的運書費用,他們將自己的行李箱裝滿書帶去當地。因為行李承重量的限制,還有不少書籍沒有帶過去。除了有效地整理及維護書籍之外,他們一些非英文系列的書籍,捐贈給公益慈善機構,不浪費任何一本書。為了向捐書者表達他們感謝的心意,團隊將自製的書籤與貼紙放在每一個書箱上,讓捐書人可以自行取用,從設計圖案到印刷製出,這張書籤有著代表他們為柬埔寨構築夢想圖書館的意涵,分享書籤,同時也是分享他們心中的期待與決心。
然而在募書的過程中,曾經發現募書箱裡有不明人士將垃圾丟進去,或者破壞免費贈送的書籤與貼紙,成員吳孟融說:「一開始真的很生氣,可是換個方向思考,雖然有人不願意支持我們,但是有更多人願意支持我們,在書中夾著小紙條鼓勵我們,真的很感動。」
企劃 體認當地人的需要
他們積極參與許多計畫的文案競賽,以爭取經費來源,例如歐都納「夢想I can」計畫和台灣網路資訊中心的企劃提案,更多人看見他們的決心。經過修正與審核後,他們也更確立了送書到柬埔寨的企劃方案。
從募書、運書到改造圖書館,在企劃的過程中他們不斷思考,什麼才是當地人最需要的,什麼是他們可以做的。許祐群表示,這個計畫主要目的有三項:帶越多越多的書越好、讓更多人看見柬埔寨的需要、讓柬埔寨的人認識台灣。
為了要讓計畫能更順利進行,他們有系統地規畫整個計畫的運作,汲取前者的經驗以及自身參與服務學習的經歷,為增加計畫曝光率以及響應度,他們設立部落格、粉絲專頁、舉辦分享會、募書抽獎活動,也為計畫拍攝概念影片,記錄服務的點滴,分享每一個感動的時刻。
執行 結合當地使用習慣
成員張植康說:「我們在當地整理書籍的時候,思考著如何才能讓當地居民願意主動的利用這些資源,讓書籍發揮更大的價值。」他們與當地圖書館管理員討論後,決定以書的內容種類來編上書碼,讓居民能更快的找到他們想要讀的書。為了讓當地人都知道這些新的資源進駐,團隊更製作了招牌以及相關宣傳來吸引閱讀使用率。
柬刀石頭BOOK團隊從二○一二年八月開始計畫送書到柬埔寨,將近半年的準備時間,他們在二○一三年寒假前往柬埔寨,在當地停留三周。他們在偶然的機遇下認識了一個柬埔寨的男孩,透過交談介紹彼此,團員們被男孩的一句話深深觸動,男孩說:「柬埔寨只有三種人:有錢人、有點窮的人、很窮的人,所以我的夢想是改變柬埔寨。」期待改變柬埔寨的貧窮與教育資源落差,這個男孩的夢想同時也震盪著柬刀石頭BOOK團隊的心。
團隊成員共六人,許祐群及吳孟融是團隊發起人,都是澎湖人的他們,一同到台北求學,親身經歷了澎湖與台北教育資源分配的落差,他們開始對於教育有著不同的省思。許祐群說:「光是在台灣,澎湖離島地區及本島地區就有這樣的落差,何況是在柬埔寨呢?」他邀請大學同學張植康、高中好友曾宥輯以及弟弟許祐銘一同參與計畫,他們決定為柬埔寨募書,並用自己的行李箱裝書送到柬埔寨。而團員徐嘉彣原本是捐書人,因為想了解自己書的去向,積極與熱情的她最後成為團隊的一員。
募書 串聯台灣人的熱情
他們透過網路部落格、Facebook粉絲專頁等各種管道募書,為符合當地主要使用的語言,募書的類別以英文書為主,特別的是,他們手工製作書箱,放在校園裡,邀請大家一同響應募書活動,並且號召在北中南各地大學的好友們,成為各學校的募書窗口聯絡人,讓募書活動更加有效率。
柬刀石頭BOOK團隊總共帶了六百卅一本書去柬埔寨,為了節省額外的運書費用,他們將自己的行李箱裝滿書帶去當地。因為行李承重量的限制,還有不少書籍沒有帶過去。除了有效地整理及維護書籍之外,他們一些非英文系列的書籍,捐贈給公益慈善機構,不浪費任何一本書。為了向捐書者表達他們感謝的心意,團隊將自製的書籤與貼紙放在每一個書箱上,讓捐書人可以自行取用,從設計圖案到印刷製出,這張書籤有著代表他們為柬埔寨構築夢想圖書館的意涵,分享書籤,同時也是分享他們心中的期待與決心。
柬刀石頭BOOK團隊整理募來的書籍 (曾宥輯提供) |
然而在募書的過程中,曾經發現募書箱裡有不明人士將垃圾丟進去,或者破壞免費贈送的書籤與貼紙,成員吳孟融說:「一開始真的很生氣,可是換個方向思考,雖然有人不願意支持我們,但是有更多人願意支持我們,在書中夾著小紙條鼓勵我們,真的很感動。」
企劃 體認當地人的需要
他們積極參與許多計畫的文案競賽,以爭取經費來源,例如歐都納「夢想I can」計畫和台灣網路資訊中心的企劃提案,更多人看見他們的決心。經過修正與審核後,他們也更確立了送書到柬埔寨的企劃方案。
從募書、運書到改造圖書館,在企劃的過程中他們不斷思考,什麼才是當地人最需要的,什麼是他們可以做的。許祐群表示,這個計畫主要目的有三項:帶越多越多的書越好、讓更多人看見柬埔寨的需要、讓柬埔寨的人認識台灣。
為了要讓計畫能更順利進行,他們有系統地規畫整個計畫的運作,汲取前者的經驗以及自身參與服務學習的經歷,為增加計畫曝光率以及響應度,他們設立部落格、粉絲專頁、舉辦分享會、募書抽獎活動,也為計畫拍攝概念影片,記錄服務的點滴,分享每一個感動的時刻。
執行 結合當地使用習慣
成員張植康說:「我們在當地整理書籍的時候,思考著如何才能讓當地居民願意主動的利用這些資源,讓書籍發揮更大的價值。」他們與當地圖書館管理員討論後,決定以書的內容種類來編上書碼,讓居民能更快的找到他們想要讀的書。為了讓當地人都知道這些新的資源進駐,團隊更製作了招牌以及相關宣傳來吸引閱讀使用率。
與當地人共同討論構思圖書館概念(曾宥輯提供) |
張植康說:「把一本一本的書放在書架上,我們的計畫目的看似好像已經告一段落,但我們開始思考如何讓這些書發揮更大價值,放上書架就會有人去看了嗎?大家會知道這裡來了一批新的書嗎?」於是他們著手進行圖書館的改善延伸計畫,例如他們為圖書館製作招牌,讓附近的居民知道這裡的圖書館有了新的面貌。
他們也建立了一個讀書心得寫作計畫「學習與賺取計畫(暫譯)」(Learn and Earn Project),離開了柬埔寨之後,他們留下了一筆基金,作為計畫持續執行之用,這個計畫主要是希望能增加閱書率,希望讓學童們透過閱讀並寫下自己的讀書心得,藉此能對於養成閱讀習慣有所助益,藉由報名徵稿、當地老師評選文章,獲選的作品可以獲得獎品與獎金,透過這個計畫,讓當地人願意去閱讀書籍,讓這些書本能被善加利用。
成員吳孟融分享自己的求學經歷,成熟懂事的他盡量在課業上有好的表現以獲得獎學金,減少家中負擔,這個計畫讓他感受到自己是獎學金發起人的一員時,心中的感動難以形容。
反思 不只是旅行及服務
成員曾宥輯表示,在這次的旅行中他們不斷地思考,如何不要讓自己的好意造成當地人的困擾。他說:「這次的旅行不只是工作與服務,是我們與柬埔寨的文化交流之旅,我們是去當地學習,而不是在柬埔寨插上一支我們的國旗,宣示著我們來過。」他分享著在柬埔寨看見的經濟階級所造成的各種不公平,他們心中沉重、難過,卻也藉此警惕自己。
曾宥輯說:「有一次我們一群人來到了一個觀光的湖邊景點,湖水混濁不淨,卻有很多當地人浸著半身在湖裡,向著湖上看台伸手,看台上的觀光客來自許多國家,他們往水裡丟錢,並往湖裡頻繁地按下快門。」湖裡伸手要錢的景象對照著看台上嬉鬧聲與快門聲,這一幕幕都顯得格外刺眼。
成員徐嘉彣說:「這次的經驗讓我和柬埔寨有了連結,這趟旅行讓我能為當地做一些事情,而不只是拍照、旅遊,柬埔寨對我來說,不只是一個地名。」從捐書人的角色轉變為親身參與者的她,當初透過許祐群瞭解計畫的運作,毅然加入團隊。作為團隊中唯一的女生,為了和已經出發到當地的團隊會合,不假思索地一個人隻身前往柬埔寨。
從看見需要、苦思企劃、執行企劃的過程中,他們的夢想一步步實現,對他們來說這不是一個工作,不是單向的貢獻與付出,而是一種文化交流,是建立情感的連結,柬埔寨讓他們反思自己的生活,對他們來說,柬埔寨給他們的,比他們給柬埔寨的還要多更多。
延伸閱讀
送書到柬埔寨 - 種一個公平築夢圖書館 粉絲專頁
送書到柬埔寨 - 種一個公平築夢圖書館 概念影片
公益青年 - 送書到印度,帶愛回台灣 粉絲專頁
他們也建立了一個讀書心得寫作計畫「學習與賺取計畫(暫譯)」(Learn and Earn Project),離開了柬埔寨之後,他們留下了一筆基金,作為計畫持續執行之用,這個計畫主要是希望能增加閱書率,希望讓學童們透過閱讀並寫下自己的讀書心得,藉此能對於養成閱讀習慣有所助益,藉由報名徵稿、當地老師評選文章,獲選的作品可以獲得獎品與獎金,透過這個計畫,讓當地人願意去閱讀書籍,讓這些書本能被善加利用。
成員吳孟融分享自己的求學經歷,成熟懂事的他盡量在課業上有好的表現以獲得獎學金,減少家中負擔,這個計畫讓他感受到自己是獎學金發起人的一員時,心中的感動難以形容。
從眾多募集而來的書籍中再進行篩選(曾宥輯提供) |
成員曾宥輯表示,在這次的旅行中他們不斷地思考,如何不要讓自己的好意造成當地人的困擾。他說:「這次的旅行不只是工作與服務,是我們與柬埔寨的文化交流之旅,我們是去當地學習,而不是在柬埔寨插上一支我們的國旗,宣示著我們來過。」他分享著在柬埔寨看見的經濟階級所造成的各種不公平,他們心中沉重、難過,卻也藉此警惕自己。
曾宥輯說:「有一次我們一群人來到了一個觀光的湖邊景點,湖水混濁不淨,卻有很多當地人浸著半身在湖裡,向著湖上看台伸手,看台上的觀光客來自許多國家,他們往水裡丟錢,並往湖裡頻繁地按下快門。」湖裡伸手要錢的景象對照著看台上嬉鬧聲與快門聲,這一幕幕都顯得格外刺眼。
成員徐嘉彣說:「這次的經驗讓我和柬埔寨有了連結,這趟旅行讓我能為當地做一些事情,而不只是拍照、旅遊,柬埔寨對我來說,不只是一個地名。」從捐書人的角色轉變為親身參與者的她,當初透過許祐群瞭解計畫的運作,毅然加入團隊。作為團隊中唯一的女生,為了和已經出發到當地的團隊會合,不假思索地一個人隻身前往柬埔寨。
從看見需要、苦思企劃、執行企劃的過程中,他們的夢想一步步實現,對他們來說這不是一個工作,不是單向的貢獻與付出,而是一種文化交流,是建立情感的連結,柬埔寨讓他們反思自己的生活,對他們來說,柬埔寨給他們的,比他們給柬埔寨的還要多更多。
延伸閱讀
送書到柬埔寨 - 種一個公平築夢圖書館 粉絲專頁
送書到柬埔寨 - 種一個公平築夢圖書館 概念影片
公益青年 - 送書到印度,帶愛回台灣 粉絲專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