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李奕霆、張詠絜/新北市報導】每天放學時間一到,位在新北市三重區萬全街一帶便出現一張張天真無邪的笑靨,並響起充滿朝氣的招呼聲。這裡是耕心蓮苑社區學校,至今已逾十多個年頭,以隨喜辦學的方式,致力推動在地人文素養以及品德倫理教育,造福無數因經濟弱勢無法上補習班的孩童。
發現在地需求 開創社區學校
二十多年前,耕心蓮苑社區學校創辦人之一余素華,來到三重區光榮國中擔任教師,在一次次的家庭訪問中,她發現許多學生的家中並沒有良好、安靜的讀書環境,或者許多經濟弱勢者因沒有能力上補習班,而逐漸與其他同學形成學習落差,有些學生甚至因此沉淪,課餘時間便在外頭遊蕩,最糟糕的情況便是組織幫派、打架鬧事。有鑑於此,余素華便和同為教育工作者的好友陳瑞珠開始思考,他們能為社區做些什麼?於是他們開始籌措資金,甚至不惜向銀行借貸,在一九九七年創立了耕心蓮苑社區學校。
耕心蓮苑教育基金會秘書處主任袁寶珠說,社區學校和一般學校與補習班不同的是,更加注重學生的主動學習,因此首重品德教育的養成,以精神層面的教育來鼓勵學生,然而這點也成為社區學校創辦初期推動的最大障礙。陳瑞珠表示,在升學主義掛帥的時代,家長關心的是學生畢業後能考上理想的學校,並在未來找到穩定的工作,「是生活面的思考,而非精神層面」。
因此社區學校轉變作法,除了品德教育外,同時加入課業輔導,並依每個家庭的經濟能力與意願,以自由贊助的方式辦學,對於經濟狀況困頓者,甚至不收取任何費用。然而此舉也招致社區內的許多補習班抨擊他們「以品德教育之名,行營利之實」。
面對社區內的種種誤解與質疑,社區學校向來秉持傳統五德「溫、良、恭、儉、讓」的回應態度,虛心接受大家的批評,並保持從最初就堅持的純淨、透明,如此一來隨著時間的證明,來自各界的阻力也就自然而然地消失了。
區隔學校教育 致力品德養成
不同於傳統學校教育或者坊間補習班所注重的課業加強、考試訓練,耕心蓮苑社區學校的老師以遊戲設計、創意互動等方式取代呆板、生硬的背誦、強記,引領學生閱讀中國傳統典籍,如三字經、弟子規等,訓練他們品德教育的養成,以及培養對自己負責的積極態度,進而誘發學生主動學習的動機,並輔以學科課業輔導。
袁寶珠說,一般人對於閱讀三字經的經驗可能只停留在默背、默寫等方式,但社區學校則採取分組接龍的方式,透過遊戲競賽不僅能增強學生學習的興趣,學生也能從過程中了解團隊合作的重要性。
一名國小、國中階段都參與社區學校,目前已在就讀大學二年級的學生說,回憶起耕心蓮苑所帶給她最大的改變,莫過於閱讀傳統典籍以及透過老師所施行的言教、身教而建立的道德觀,那種潛移默化、深植人心的力量,早已使品德教育實際落實在日常生活當中,展現出高風亮節的舉止與氣度。
多角化經營 增進社區一家親
目前社區學校的經營團隊人數約三十三位,其中教師共十五位;學生分佈則遍及國小、國中,人數共約二百六十多位,其中國中學生約佔總人數的四分之一。陳瑞珠說,令她非常驚喜的是,社區學校中有許多年輕師資的加入,背景並非僅侷限於教育專業,同時也有心理學、兒童與家庭學等專業師資投入,為教學環境注入了許多新血。
袁寶珠表示,由於志工所能投入的時間較為彈性,並不能完全掌握確切的排班時間,因此為顧及教學品質,社區學校中的教師多為支薪的職工。
社區學校除了提供教育資源外,同時也設立社區餐廳及社會企業,資助辦學的經費。余素華說,由於耕心蓮苑在社區中的長期經營,使得社區居民對其產生了日積月累的信任及支持,每天早上都可以看到社區中的阿公、阿嬤志願到耕心蓮苑的廚房幫忙挑菜、準備膳食。
目前耕心蓮苑已從過去一間小小的社區學校,逐漸吸引到國際各大單位目光的關注與肯定,例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大使參訪團、美國奧勒岡大學及北京國學文化藝術中心等,都曾親臨造訪。陳瑞珠表示,在未來期待耕心蓮苑社區學校的影響力不只在三重區,而是能夠將這般「社區一家親」的理念在全台灣開枝散葉,透過他們的成功經驗達成良好的經驗轉移,在台灣各個角落共譜更多動人的在地故事。
延伸閱讀
財團法人耕心蓮苑教育基金會
二女負債辦學 耕心蓮苑讓社區一家親
孩子,你讓我想當一個更好的人
二十多年前,耕心蓮苑社區學校創辦人之一余素華,來到三重區光榮國中擔任教師,在一次次的家庭訪問中,她發現許多學生的家中並沒有良好、安靜的讀書環境,或者許多經濟弱勢者因沒有能力上補習班,而逐漸與其他同學形成學習落差,有些學生甚至因此沉淪,課餘時間便在外頭遊蕩,最糟糕的情況便是組織幫派、打架鬧事。有鑑於此,余素華便和同為教育工作者的好友陳瑞珠開始思考,他們能為社區做些什麼?於是他們開始籌措資金,甚至不惜向銀行借貸,在一九九七年創立了耕心蓮苑社區學校。
耕心蓮苑教育基金會秘書處主任袁寶珠說,社區學校和一般學校與補習班不同的是,更加注重學生的主動學習,因此首重品德教育的養成,以精神層面的教育來鼓勵學生,然而這點也成為社區學校創辦初期推動的最大障礙。陳瑞珠表示,在升學主義掛帥的時代,家長關心的是學生畢業後能考上理想的學校,並在未來找到穩定的工作,「是生活面的思考,而非精神層面」。
因此社區學校轉變作法,除了品德教育外,同時加入課業輔導,並依每個家庭的經濟能力與意願,以自由贊助的方式辦學,對於經濟狀況困頓者,甚至不收取任何費用。然而此舉也招致社區內的許多補習班抨擊他們「以品德教育之名,行營利之實」。
面對社區內的種種誤解與質疑,社區學校向來秉持傳統五德「溫、良、恭、儉、讓」的回應態度,虛心接受大家的批評,並保持從最初就堅持的純淨、透明,如此一來隨著時間的證明,來自各界的阻力也就自然而然地消失了。
區隔學校教育 致力品德養成
不同於傳統學校教育或者坊間補習班所注重的課業加強、考試訓練,耕心蓮苑社區學校的老師以遊戲設計、創意互動等方式取代呆板、生硬的背誦、強記,引領學生閱讀中國傳統典籍,如三字經、弟子規等,訓練他們品德教育的養成,以及培養對自己負責的積極態度,進而誘發學生主動學習的動機,並輔以學科課業輔導。
袁寶珠說,一般人對於閱讀三字經的經驗可能只停留在默背、默寫等方式,但社區學校則採取分組接龍的方式,透過遊戲競賽不僅能增強學生學習的興趣,學生也能從過程中了解團隊合作的重要性。
一名國小、國中階段都參與社區學校,目前已在就讀大學二年級的學生說,回憶起耕心蓮苑所帶給她最大的改變,莫過於閱讀傳統典籍以及透過老師所施行的言教、身教而建立的道德觀,那種潛移默化、深植人心的力量,早已使品德教育實際落實在日常生活當中,展現出高風亮節的舉止與氣度。
目前社區學校的經營團隊人數約三十三位,其中教師共十五位;學生分佈則遍及國小、國中,人數共約二百六十多位,其中國中學生約佔總人數的四分之一。陳瑞珠說,令她非常驚喜的是,社區學校中有許多年輕師資的加入,背景並非僅侷限於教育專業,同時也有心理學、兒童與家庭學等專業師資投入,為教學環境注入了許多新血。
袁寶珠表示,由於志工所能投入的時間較為彈性,並不能完全掌握確切的排班時間,因此為顧及教學品質,社區學校中的教師多為支薪的職工。
社區學校除了提供教育資源外,同時也設立社區餐廳及社會企業,資助辦學的經費。余素華說,由於耕心蓮苑在社區中的長期經營,使得社區居民對其產生了日積月累的信任及支持,每天早上都可以看到社區中的阿公、阿嬤志願到耕心蓮苑的廚房幫忙挑菜、準備膳食。
財團法人耕心蓮苑教育基金會
二女負債辦學 耕心蓮苑讓社區一家親
孩子,你讓我想當一個更好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