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溫婉廷、蔡宗洋/新北市報導】走進設計師蕭青陽的工作室,溫馨的原木地板放著蘭嶼的拼板舟,架上專輯琳琅滿目,茶几上掛滿馬拉松獎牌,近年他不再只做唱片專輯設計,而是到偏鄉當一日美術老師、為馬拉松選手設計獎牌,而自己也是參賽者之一、為野餐日設計主視覺、在美國火人祭上蓋一座他設計的媽祖廟,「設計不再局限於紙上」,而是靠著親身經歷與感受,讓設計更觸動人心,也能幫助他人。
蕭青陽與他的工作室。 蕭青陽提供 |
逆境中的大俠 將挫折當作養分
蕭青陽是麵包店的長子,父親曾希望他能繼承父業,但他從小志向就十分明確,父親店裡裝麵包的油紙袋,全被他拿來畫素描,客人都會稱讚他畫得好,受到鼓勵後他更加喜愛繪畫,進而考上復興美工,父母曾擔心他畢業後只能去畫電影看板,「但他們還是一直在旁鼓勵著我」。
儘管志向明確,蕭青陽也曾在為未發跡時,對設計生涯感到迷惘,「做設計真的能養活一個家嗎?」為了生計壓力而轉行到巷口賣麵,蕭青陽說,他認為那不是逆境,「做每件事情都會得到啟發。」賣麵過程中,蕭青陽體會他終究忠於設計,不管做得如何,腳踏實地,做自己能做、想做的就好,把挫折當作一個練習,一種養分,「你會更懂得自己真正想要的。」
「蕭大俠」的稱號,是因為受不了專輯封面都是偶像導向,都使用大頭照當封面,因此轉而為一些非主流歌手,獨立樂團、創作型或原住民歌手,雖然他們缺乏經費,但他想「我很喜歡做唱片,如果沒有錢,我們就少賺一點沒關係。」朋友們因而封他為大俠,認為他有拔刀相助的義氣,他在過程中玩得很過癮,音樂人努力創作音樂,他也努力創作設計,他愛這個封號,因為能提醒他要有冒險與行俠仗義的精神。
蕭青陽設計的獨立音樂專輯。 攝影/蔡宗洋 |
經典之作故事島 為土地寫日記
故事島,一個尚未結束的創作,它是唱片封套,也集結成畫冊。是蕭青陽在二〇〇九年用中華傳統的剪紙藝術設計而成。故事島作品耗時兩年,因為剪紙創作是十分細膩的,「重複剪了好幾次,一不小心就是從頭來過。」作品的啟發是他想為台灣這塊土地寫日記,於是那年「我拿起剪刀,只要讓我有感動的事情,就用剪紙剪下來。」
時值八八風災,CNN重複播放的畫面是軍人背著和尚、婦人抱著小孩渡河的畫面,蕭青陽認為可以透過剪紙,把當時的感受記錄下來,美術除了欣賞美感之外,也能給那些失去親人的朋友一個慰藉。故事島感動很多國內外人士,讓他覺得創作設計要很誠實、真實,他人才能體會當中情感。
以「八八風災」為主題的故事島專輯封面剪紙創作。 攝影/蔡宗洋 |
故事島創作 開啟一日美術老師
蕭青陽在創作八八風災剪紙時,很想提供實質救援,於是他搭火車到偏鄉部落和國小,用自己所學幫助他們,包括台東部落、屏東泰武國小、南投羅娜國小等,他發現設計無處不能發揮,幫孩子設計衣服、書包等日常用品,也教他們畫畫。而蕭青陽的美術課,總是教小朋友隨心所欲的畫,讓他們自由發揮。
因為個性喜歡結交朋友,所以偏鄉地區小學總是一個接一個的找他幫忙,他也幫原住民小朋友設計唱片封面,包括馬彼得校長所帶領的原聲合唱團《不只唱歌吧!》、4四歲就會作曲的天才小提琴家-蘆葦的《卡片教堂的鐘聲》等。「我覺得當一日美術老師,我是獲利最大的,孩子沒有設限的想法、話語,讓我有新的想法、新的創意。」不設限,才有更多可能。
扛三太子橫跨撒哈拉 他愛上冒險
有別於一般的設計師,蕭青陽有著健康的小麥膚色,他笑著說自己常常被誤認為運動員,原來近年他迷上了戶外活動。五年前,九天民俗技藝團問蕭青陽,要不要扛三太子神偶到撒哈拉沙漠,參加七天六夜的馬拉松比賽,創一個紀錄,「撒哈拉沙漠耶!其實我很害怕,但如果我不去,我永遠就只是在想像中做創作。」
於是,蕭青陽啟程了,旅途中遇到很多艱辛與挑戰,最後他與九天民俗技藝團一起讓台灣民間信仰三太子被國際看到,而他也在旅行中得到很多設計靈感,「從此我畫藍色的天空,不再是電腦上原有的藍天配色,沙漠的藍天是會晃動的,很熱,蒙上了霧。」他開始愛上了挑戰與冒險。
蕭青陽得過馬拉松獎牌無數,是他身體力行的證明。 蕭青陽提供 |
火人祭建媽祖廟 台灣文化帶出國際
每一年蕭青陽會為自己立一句座右銘,今年的座右銘是:「不害怕,就是夢想不夠大」,去年夏天,他與他的藝術團隊參加世界藝術展演——火人祭,費盡千辛萬苦,成功在美國的黑石沙漠以木材建造一座長兩百公尺、寬一百五十公尺、高十二公尺的媽祖廟,並將手做三公尺高的媽祖神像與順風耳、千里眼帶去遊行遶境,把傳統的八家將臉譜彩繪帶至美國,讓外國人認識台灣。「在沙漠上蓋媽祖廟耶!」眼神仍舊散發著興奮之情。
火人祭的特色是,藝術家會在最後兩天把自己的藝術創作燒掉,「媽祖廟燃燒的那個晚上,很多外國人圍繞著媽祖廟,流下眼淚。」蕭青陽很感動,「藝術不用帶走,只要在當下把它完成,然後跟全世界分享就夠了。」「不害怕,就是夢想不夠大」就是這次挑戰的體悟。蕭青陽希望他的冒險旅程未完待續。
印花樂 保存台灣土地印象
堅持黑線條 哲飛雞「繪」出一片天
只賣紙的咖啡小熊紙貨店
更多報導請看生命力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