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生命力新聞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875

淡水藝術工坊 老街鑽石綠建築

$
0
0
【記者夏嘉翎、張文玠/新北市報導】新北市第一座公共綠建築──淡水藝術工坊,坐落於喧囂熱鬧的老街尾端,原是清朝時期的班兵會館、日治時代的警眷宿舍,二○○五年在「淡水藝術大街」計畫下,重建為綠建築藝術館,不僅提供藝術創作能有發揮的舞台,建築本身在生態、節能、減廢與健康的指標中也達到最高水平,被評選為台灣鑽石級綠建築。



繁榮淡水與二九八的古往今來
一條淡水河承載了台灣近四百年的歲月痕跡,從上游的新店溪、大漢溪與基隆河,一路流經關渡匯集成淡水河,最後再流入台灣海峽。便利的河海交會處,成就了淡水的商貿特性與繁華景觀,享譽盛名的國定古蹟紅毛城、滬尾砲台與聖本篤修道院,見證了荷蘭與西班牙的殖民歷史,也為淡水帶來豐富的藝文資源。

淡水藝術工坊坐落於老街尾端,清領時期為班兵會館,日治時代改建為警眷宿舍,原本四連棟門牌號碼分別為二九六、二九八、三○○、三○二的眷舍,在日本人離開台灣後逐漸廢棄。有別於淡水老街前半段的繁榮景象,後半段雖保有珍貴的歷史人文資源卻鮮為人知,於是自二○○五年開始,當時的台北縣政府與淡水鎮公所大力推動「淡水藝術大街」計畫,將廢棄的公有屋舍重新改建為藝術交流平台,其中將四連棟警眷宿舍整建為二九八號的淡水藝術工坊,又以鑽石級綠建築獨樹一幟。


淡水藝術工坊
(圖片來源:新北市立淡水古蹟博物館)

新舊間的建築對話
談起藝術工坊的計畫過程,建案的總負責人陳志淵說:「淡水熱鬧的是前半段的老街,但是走到後半段還有很多古蹟是沒有被發覺的。」作為連接前半段熱鬧老街與後半段精華古蹟的樞紐,淡水藝術工坊甚為重要。經過一系列的評估與審核,原先坐落在二九八號的四連棟日式建築,經過多次居民協調會與文史工作者的對談,新北市政府最後還是決定要重新改建。

回想起改建的過程,陳志淵道出了建築師的兩難。一九五○年代建造的日式警眷宿舍,雖然保有傳統的日式外牆與屋瓦,但是經過評估後,內部的設計手法已經偏向現代建築。接收到重新改建的指令,陳志淵與九典建築師事務所的工作團隊,開始思考該如何在新建築與舊建築的兩個極端當中,取得一個平衡點。經過多次勘驗與當地居民對話,他們將具有時代意義的黑瓦作為新建築的重點牆景,再將屋架木頭回收保存,等待下一個合適建案再利用,在重新改建與保存舊建築的拉扯之間,陳志淵與團隊讓舊建材化為新建築的發想基底,再將友善環境的綠建築落實到製做工法裡。


鑽石級的建築智慧
以新舊建築的對話為基礎,佐以綠建築的設計手法,淡水藝術工坊將淡水河與觀音山的自然景觀收入眼底,而造型獨特的「書卷銅管塔」不僅外型吸睛,還有「創造浮力通風」的重要功能,當建築的窗戶打開後能夠形成自然抽風效果,減少冷氣的使用量。除了書卷屋頂外,建築上層還鋪設太陽能板自動儲電,此外為了提高室內亮度,建材外觀選用大量的落地玻璃,這種特殊的低輻射玻璃可以將高熱阻絕在外,達到環保節能效果。新北市立淡水古蹟博物館導覽督導黃秀治說,透過這些巧妙的節能設計,一個月平均可以節省兩千元電費,一年下來就節省了兩萬多元的費用。

除了硬體設備外,設計團隊還將傳統野台戲融入設計中,把藝術工坊的一樓內縮,二樓自然向外延伸,如果建築物對面的草皮地上有創意市集或表演活動,二樓就變成了觀景台,可以讓人優閒的欣賞表演以及遠處的山水景色。相反的,若是二樓的觀景台有藝文表演,對面的草皮的就形成了天然的觀眾席,這種雙向舞台的設計巧思,為將來的藝術工坊提供多功能的展演空間。


與環境共生的藝術新舞台
二○一一年淡水藝術工坊正式啟用,首批展演以「藝術滬興」為題,邀請海內外藝術家帶來獨特的裝置藝術品,不僅凸顯了整棟建築物的藝術價值,陳志淵與建築團隊更巧妙將拆遷後所保留下來的日式警眷屋瓦延牆拼貼,在新式的建材當中融合深具時代意義日式黑瓦,讓人倘佯在藝術空間裡還能觸及歷史所遺留的珍貴痕跡。

淡水藝術工坊做為「淡水藝術大街」計畫的重要樞紐,目前以展覽館的模式提供海內外的藝術家與學校發表作品,未來更希望引進藝術家進駐創作,透過開放式的建築設計,吸引民眾走進藝術空間與創作者對話,並從綠建築本身學習到與環境共生的重要性。




延伸閱讀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875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