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曾貴停、黃欣安/桃園市報導】機聲唧唧是一般人對「工廠」的想像;一間間的廠房,一條條的生產線更是「工廠」的寫照。但走進東和音樂體驗館,卻不聞機器運作的聲響,而是悠悠音樂散落園區角落;生產線上,不見員工枯燥地工作著,而是和來訪的孩童熱情地互動。十年前,東和音樂體驗館主人陳維宏體認到面對市場需求萎縮,老舊工廠需要轉型,重新找到特色才有競爭力。因此,不斷向國外取經,試圖將「工廠」與「人」結合,讓制式的工廠變成一間人人能參與的音樂體驗館。
工廠大改造 員工成導覽員
著重展示內容 創造訪客心中感動
儘管如此,陳維宏仍然堅持著。許多大朋友和小朋友在參觀完體驗館後,從他們口中得到感謝和臉上的喜悅,便是經營體驗館最大的回饋。許多學校老師在一次參訪後,隔年又再度來到音樂體驗館參觀。陳維宏說,東和音樂體驗館是私人經營的,要進入園區需要收費,但再度來到這的老師,便是對東和音樂體驗館的肯定。「我希望可以做一個感動人的音樂體驗館,讓更多人甚至在長大後還能記得曾經在這裡的點滴」。
延伸閱讀
來到環保音樂區,小朋友在導覽員的介紹下,動手體驗身邊唾手可得的器具製作而成的樂器。這些樂器,除了娛樂更具有教育功能。 |
傳統鋼琴工廠轉型體驗館
坐落桃園大溪的東和音樂體驗館,在未轉型前是間大規模的鋼琴工廠,一九七〇、八〇年代許多大溪人都在鋼琴工廠裡工作。說到東和鋼琴工廠,大溪人人皆知。東和以生產鋼琴等樂器為主業,將近五十個年頭。數十年來市場需求不斷改變,如今已不再是家家都渴望擁有鋼琴的年代,但工廠卻未曾有一絲變化。一直到工廠傳承給第三代老闆陳維宏後,他開始思忖著如何改變工廠,讓工廠在生產樂器的同時,還能提供給社會更多的服務。
十年前,接手東和鋼琴工廠後,陳維宏便就開始籌措工廠的轉型。 一次到到日本靜岡縣濱松市生產樂器的河合鋼琴音樂總部參觀,其中音樂博物館讓他印象深刻。在博物館內除了展示各種樂器外,也設置樂器體驗區,讓參與的民眾能動手賞玩樂器。陳維宏在參訪後,希望能將河合音樂博物館內許多可以讓民眾親身參與的內容和概念,在自己的鋼琴工廠裡重現,如現在在體驗館中的「鋼琴大解剖」便是融會國外展覽發揚的產物,將鋼琴內部零件一一展示在參觀者面前。多次向國外音樂館、音樂博物館取經後,東和音樂體驗館的藍圖已漸漸地描繪完成。
館內設置許多能讓小朋友動手組裝和拆解的樂器, 讓小朋友們對樂器的印象更加深刻。 |
工廠大改造 員工成導覽員
經營數十載的傳統樂器工廠要走向體驗館的經營模式,並非易事,除了要將生產動線改變外,更重要的是要如何呈現「體驗館」的概念。雖然已向國外取經,也獲得大量幫助 ,但在偌大的廠房裡一切從零開始,陳維宏傷腦筋地說,當時真的不知道該展示些什麼,就算有了想法也不知道該怎麼呈現。此時,擔任音樂老師的妻子黃琪雯給了他許多助力。黃琪雯利用生活中唾手可得的器具,像寶特瓶、廢棄鍋蓋等,規劃了「環保音樂館」,讓參觀的大朋友、小朋友都可以效法國外的「亂打秀」,用手敲打出屬於自己的音樂。
為了配合體驗館的規劃,原本的鋼琴工廠需要將部分廠房改建成適合觀光的場地,陳維宏說當時也花了許多時間和各部門主管溝通,才有今天的體驗館。但比起廠房更重要的是生產線上的員工。一來,面對來訪的大人和小孩,如何規劃一條不干擾員工工作的動線,是陳維宏在開放參觀生產後需要克服的首要課題;二來,參觀生產線並非創舉,如何做的跟別人不一樣,是更大的挑戰。
與工廠裡的員工達成共識後,員工們除了手邊的工作,同時也能適時的提供資訊、回答好奇的訪客,甚至示範手邊的工作給來訪的大朋友和小朋友看。在工廠擔任數十年調音師的呂學榮說,面對來訪的人工作並沒有受到干擾,陳維宏也說甚至有員工在與訪客互動的過程中獲得成就感。面對轉型,工廠裡的員工是功臣,更是關鍵。因為他們的配合和支持,讓東和音樂體驗館有自己的特色。
擔任鍵盤調整員的江純貞女士說,工廠大改造後,現在工作的同時能與來訪的大小朋友互動,也為工作增添一份樂趣。 |
著重展示內容 創造訪客心中感動
現今台灣觀光工廠不勝枚舉,但他希望自己的工廠能將更多的資金花在研究及開發不同的方法,讓來訪的人認識更多樂器的奧妙。就像館內擺放的各種鋼琴,因為來訪的人都能動手體驗樂器,樂器在頻繁使用後,損壞和淘汰是必然的。館內許多樂器都必須淘汰才能維持參觀的品質,對於體驗館來說,開銷十分龐大。
儘管如此,陳維宏仍然堅持著。許多大朋友和小朋友在參觀完體驗館後,從他們口中得到感謝和臉上的喜悅,便是經營體驗館最大的回饋。許多學校老師在一次參訪後,隔年又再度來到音樂體驗館參觀。陳維宏說,東和音樂體驗館是私人經營的,要進入園區需要收費,但再度來到這的老師,便是對東和音樂體驗館的肯定。「我希望可以做一個感動人的音樂體驗館,讓更多人甚至在長大後還能記得曾經在這裡的點滴」。
在環保音樂館裡,小朋友可以嘗試各種生活周遭唾手可得的器具製作的樂器。 |
延伸閱讀
河合鋼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