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李宜芳/高雄市報導】近幾年多元成家的議題被廣泛討論,同志教育也被列入小學教育的一環,但是目前幾乎沒有可以應用於同志教育的素材,有鑑於此,高雄港和國小老師劉育豪創作了第一本同志繪本──《阿肯的歡樂之家》,講述一個名叫阿肯的小男孩偶然認識了一個由九個男同志組成的家庭,他們彼此照顧扶持、樂觀積極的爭取自身權益,生活幸福美滿,和現實中同志所遇見的困境呈現出強烈對比。劉育豪想要藉由這個故事告訴小朋友,同志家庭和一般的家庭沒有什麼不同,應該要受到尊重。
熱衷性別教育 教師寫故事作教材
《阿肯的歡樂之家》的作者是港和國小的老師劉育豪,他已經任教了十二年,他在教學中發現學生會以異樣的眼光看待性別氣質不同的同學。「在教學的時候,我發現有些小朋友看到有同性比較常在一起玩,就會譏諷他們『搞Gay』,還會排擠他們。我那時候就很介意這個現象,為何這麼小的小朋友就會用難聽的字眼嘲笑人家?」因此,他開始對性別議題產生興趣,之後考上了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的性別教育研究所,獲得碩士學位,對性別平等教育非常熱衷。
這本繪本的源頭可追溯到二○一一年,當時劉育豪參加教育局的性別平等輔導團,在那裡老師們會互相分享一些特殊家庭學生的故事,劉育豪覺得這些故事都很珍貴,也富有教育意義,便和另外兩位老師王儷靜和林慧文合作,將這些故事集結起來出書,書名為《一個家一個故事──多元家庭物語》,書中蒐集了十五篇故事,包括單親、隔代教養、領養家庭等等,但是在這些故事裡,卻獨缺同志家庭,於是劉育豪便自己寫了一個同志家庭的故事,叫做〈歡樂之家〉,這個故事就是繪本《阿肯的歡樂之家》的背景故事。
劉育豪說,要如何讓小朋友認識同志是一個大問題,之所以想將故事改編成繪本,是因為二○○五年教育部將同志教育納入「性別平等教育法施行細則」之中,但是合適的教材卻非常少,而〈歡樂之家〉的故事只有文字記敘,對於一、二年級的學生來說較困難,因此劉育豪有了創作繪本的念頭。而之前一起出書的夥伴王儷靜擔任這本繪本的總編輯,至於繪圖者,劉育豪透過女書店推薦而認識了插畫家江長芳,女書店是一家以發揚女性主義為宗旨的書店,而江長芳經常為女書店出版的作品畫插畫,這次她也很爽快的答應加入《阿肯的歡樂之家》編輯群。
由孩子的視角看同志
《阿肯的歡樂之家》敘述一個出生在花蓮的小男孩阿肯,因為幫家裡送貨而認識了一個男同志家庭的故事,起初阿肯因為叔叔的告誡,讓阿肯對這個由九個同志組成的家庭心懷恐懼,但是實際接觸後,發現這個家庭中每個人都互相扶持,過著和平愉快的生活,阿肯很喜歡這個充滿笑聲的家庭,因此為它取了個名字叫「歡樂之家」。阿肯發現,他的叔叔之所以認為這個同志家庭裡都是「怪人」,是因為內心的成見和不了解所致,故事的最後,阿肯拉著叔叔到歡樂之家,希望外界能夠了解,同志家庭和一般家庭沒有什麼不一樣,甚至是更幸福美滿。劉育豪認為以同樣是小學生的阿肯的角度來說故事,最能引起小朋友的共鳴,也認為孩子都應該像阿肯一樣,用一顆單純無偏見的心來觀察這個同志家庭。
《阿肯的歡樂之家》主要探討的議題有二,第一個是多元成家,在故事裡,有一對同志伴侶已經在一起生活十二年了,但由於台灣的同志婚姻尚未合法化,只能以同居的關係互相照顧。另外一個議題是同志的老年生活,因為無法和相愛的人結婚,很多同志到了老年沒有屬於自己的家庭,或是被家庭逼婚,與沒有感情的異性度過一生。在故事中有一位王爺爺,他在六十歲時才出櫃,家人不願意接納他,因此離家獨居了將近二十年,劉育豪說:「其實一般老人的生活品質已經很不好了,因為台灣目前的社福制度並不完善,可想而知男同志就更糟,身邊沒有任何人可以互相照料,對老年人來說是很殘忍的事。」
多討論 帶動孩子思考性別議題
劉育豪將《阿肯的歡樂之家》實際運用在教學時,可以觀察到學生的性別觀點。例如在講到阿肯初次造訪同志家庭時,問了一句:「都是男人嗎?你們都沒有結婚嗎?」劉育豪問學生有沒有聽過類似的話,學生們紛紛舉手說有,像是大人間常常問「結婚了嗎?」「有小孩了嗎?」,可以看出學生平時都很習慣於「異性戀中心」的文化。另外,劉育豪也遇過對同志或跨性別人士很排斥的小朋友,說他們很奇怪、很骯髒。劉育豪說:「我不會馬上駁斥他或是叫他以後不准這樣說,畢竟每個小朋友家庭背景不同,對性別的觀念也會受影響,與其直接罵,不如用一些故事讓他們心理的觀念慢慢產生變化。」
另外,一邊說故事一邊引導小朋友思考也很重要,像是在講到多元成家的時候,劉育豪問同學一對夫妻有哪些權益受到法律保障,有一個學生回答可以繼承另一半的遺產,劉育豪接著就問大家:「如果是同志的婚姻,就無法受到這樣的保障,是不是很不公平呢?」像這樣丟出問題給全般討論,不只讓上課的氣氛更熱絡,也讓小朋友們接觸到一些同志議題。
延伸閱讀
阿肯的歡樂之家FB粉絲專頁
中時電子報---多元家庭 孩子繪懂
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
熱衷性別教育 教師寫故事作教材
《阿肯的歡樂之家》的作者是港和國小的老師劉育豪,他已經任教了十二年,他在教學中發現學生會以異樣的眼光看待性別氣質不同的同學。「在教學的時候,我發現有些小朋友看到有同性比較常在一起玩,就會譏諷他們『搞Gay』,還會排擠他們。我那時候就很介意這個現象,為何這麼小的小朋友就會用難聽的字眼嘲笑人家?」因此,他開始對性別議題產生興趣,之後考上了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的性別教育研究所,獲得碩士學位,對性別平等教育非常熱衷。
這本繪本的源頭可追溯到二○一一年,當時劉育豪參加教育局的性別平等輔導團,在那裡老師們會互相分享一些特殊家庭學生的故事,劉育豪覺得這些故事都很珍貴,也富有教育意義,便和另外兩位老師王儷靜和林慧文合作,將這些故事集結起來出書,書名為《一個家一個故事──多元家庭物語》,書中蒐集了十五篇故事,包括單親、隔代教養、領養家庭等等,但是在這些故事裡,卻獨缺同志家庭,於是劉育豪便自己寫了一個同志家庭的故事,叫做〈歡樂之家〉,這個故事就是繪本《阿肯的歡樂之家》的背景故事。
劉育豪說,要如何讓小朋友認識同志是一個大問題,之所以想將故事改編成繪本,是因為二○○五年教育部將同志教育納入「性別平等教育法施行細則」之中,但是合適的教材卻非常少,而〈歡樂之家〉的故事只有文字記敘,對於一、二年級的學生來說較困難,因此劉育豪有了創作繪本的念頭。而之前一起出書的夥伴王儷靜擔任這本繪本的總編輯,至於繪圖者,劉育豪透過女書店推薦而認識了插畫家江長芳,女書店是一家以發揚女性主義為宗旨的書店,而江長芳經常為女書店出版的作品畫插畫,這次她也很爽快的答應加入《阿肯的歡樂之家》編輯群。
在《阿肯的歡樂之家》之中的同志家庭,家人們同心協力分擔家務,每天都充滿了歡笑聲。(本照片從《阿肯的歡樂之家》中翻拍) |
《阿肯的歡樂之家》敘述一個出生在花蓮的小男孩阿肯,因為幫家裡送貨而認識了一個男同志家庭的故事,起初阿肯因為叔叔的告誡,讓阿肯對這個由九個同志組成的家庭心懷恐懼,但是實際接觸後,發現這個家庭中每個人都互相扶持,過著和平愉快的生活,阿肯很喜歡這個充滿笑聲的家庭,因此為它取了個名字叫「歡樂之家」。阿肯發現,他的叔叔之所以認為這個同志家庭裡都是「怪人」,是因為內心的成見和不了解所致,故事的最後,阿肯拉著叔叔到歡樂之家,希望外界能夠了解,同志家庭和一般家庭沒有什麼不一樣,甚至是更幸福美滿。劉育豪認為以同樣是小學生的阿肯的角度來說故事,最能引起小朋友的共鳴,也認為孩子都應該像阿肯一樣,用一顆單純無偏見的心來觀察這個同志家庭。
《阿肯的歡樂之家》主要探討的議題有二,第一個是多元成家,在故事裡,有一對同志伴侶已經在一起生活十二年了,但由於台灣的同志婚姻尚未合法化,只能以同居的關係互相照顧。另外一個議題是同志的老年生活,因為無法和相愛的人結婚,很多同志到了老年沒有屬於自己的家庭,或是被家庭逼婚,與沒有感情的異性度過一生。在故事中有一位王爺爺,他在六十歲時才出櫃,家人不願意接納他,因此離家獨居了將近二十年,劉育豪說:「其實一般老人的生活品質已經很不好了,因為台灣目前的社福制度並不完善,可想而知男同志就更糟,身邊沒有任何人可以互相照料,對老年人來說是很殘忍的事。」
多討論 帶動孩子思考性別議題
劉育豪將《阿肯的歡樂之家》實際運用在教學時,可以觀察到學生的性別觀點。例如在講到阿肯初次造訪同志家庭時,問了一句:「都是男人嗎?你們都沒有結婚嗎?」劉育豪問學生有沒有聽過類似的話,學生們紛紛舉手說有,像是大人間常常問「結婚了嗎?」「有小孩了嗎?」,可以看出學生平時都很習慣於「異性戀中心」的文化。另外,劉育豪也遇過對同志或跨性別人士很排斥的小朋友,說他們很奇怪、很骯髒。劉育豪說:「我不會馬上駁斥他或是叫他以後不准這樣說,畢竟每個小朋友家庭背景不同,對性別的觀念也會受影響,與其直接罵,不如用一些故事讓他們心理的觀念慢慢產生變化。」
另外,一邊說故事一邊引導小朋友思考也很重要,像是在講到多元成家的時候,劉育豪問同學一對夫妻有哪些權益受到法律保障,有一個學生回答可以繼承另一半的遺產,劉育豪接著就問大家:「如果是同志的婚姻,就無法受到這樣的保障,是不是很不公平呢?」像這樣丟出問題給全般討論,不只讓上課的氣氛更熱絡,也讓小朋友們接觸到一些同志議題。
延伸閱讀
阿肯的歡樂之家FB粉絲專頁
中時電子報---多元家庭 孩子繪懂
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