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生命力新聞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875

為多元的新聞環境努力We Report

$
0
0

【記者陳郁瑩/台北市報導】weReport是一個讓獨立工作者、公民記者、學生等對新聞以及我們身處的社會有堅持與熱情的人,能夠募集資金進行議題的深度報導的募資平台。民眾也能利用小額贊助,關心台灣的新聞產業。從二○一一年至今,weReport已成立屆滿兩周年。

回顧這兩年,weReport累積進行三十七項提案,包括深度報導和公民新聞平台籌備提案。到二○一四年一月,weReport累計接受五○○人次捐款,將近三百萬元來自社會的贊助。

從關心社會出發 到成立weReport

weReport是由優質新聞發展協會所成立的調查報導公眾委製平台,但在還沒成立優質新聞發展協會之前,因為關心新聞業的經營受到衝擊,刪減人力成本,使得需要投入高人力資本的深度報導、調查報導等新聞類型越來越少。中正大學教授羅世宏與胡元輝在共同出版著作時,就已經著手公眾集資贊助新聞製作平台的相關研究。

從學生時期開始,胡元輝就很關注社會問題。雖然大學、研究所讀的並非新聞相關科系,但對社會的關懷還是引導胡元輝走入新聞業。胡元輝說,「我覺得新聞業是參與社會、改變社會的一個很好途徑,所以之後就到新聞業工作。進去之後覺得它的確很迷人、多采多姿,也的確是個能立即對社會達到幫助的工作。」

在新聞業裡工作二十五年,胡元輝說他大多數在非財團經營的商業媒體裡服務。這類媒體也不是像公共電視那樣具有公共性質的媒體,他將這類媒體稱為第三類媒體,是獨立、另類、社區、公民的媒體。

胡元輝認為社會不能只靠以營利為目的的商業與公共媒體,以營利為目的的商業媒體因為沒有良好競爭,導致出現許多新聞亂象。公共媒體則會找到大多數人的共識,對另類的觀點較無法呈現,這時就需要第三類媒體來展現這個社會的多元價值。「我覺得台灣需要發展這樣的媒體,基於這樣的想法,所以我會積極參與這類的媒體運作。」

因此,胡元輝與其他三位業界朋友,包括蘇正平、莊豐嘉、余懷英共同創辦新頭殼,希望可以平衡充滿商業與公共媒體聲音的新聞業。另一方面,也希望能賦予專業新聞工作者與公民合作的可能性。

之後胡元輝與其他新頭殼創辦人開始思考,除了用社會企業的方式推動新聞網站之外,是否還需要成立非營利機構,來推動對新聞業有幫助的事。因此,胡元輝提出之前和羅世宏討論過的想法,即是建立群眾資助平台,在網路平台上,藉由群眾小額捐款贊助公民記者、學生、退休媒體人、獨立工作者,從事深度的新聞報導。

「經過討論後,大家認為這個想法不錯。」胡元輝說,「也覺得若成立優質新聞協會,就可以藉由機構的名義,集結社會上的其他力量,共同推動非營利群眾機制的平台。」

由胡元輝作為召集人成立weReport籌備小組,經過多次籌備會議討論,並邀請中正大學傳播學系副教授羅世宏、台大新聞所教授林麗雲、輔大新聞傳播系副教授陳順孝、中央社前總編輯賴秀如,成立weReport的執行委員會。二○一一年十二月三日,weReport調查報導公眾委製平台正式上線,籌備小組解散,由五位執行委員全權負責weReport的運作。

公眾集資 參與好新聞的製作

weReport是個向群眾集資的平台,想進行深度報導,卻又無資金實踐的公民記者、學生、獨立工作者等,可以在weReport提案,經過執行委員會設核通過後,再將提案放到網路平台上,接受民眾的贊助。民眾可以選擇贊助他們想支持的報導,也可以捐錢給平台,支持平台運作。

每篇報導一開始提案通過後,會有百分之四十的頭期款,讓記者執行初步計畫。之後記者再向大眾說明報導進度,會再得到百分之三十的資金。最後新聞完成,平台會再撥款百分之三十給記者。有些新聞可能較難募得資金,所以支持平台的捐助就會拿來支持募得資金較少的報導計畫。

▲ weReport調查報導公眾委製平台的網站首頁。

weReport的侷限 提案量與新聞流通

weReport的提案數量從網站上線至二○一三年,已經有三十六個提案。例如上下游新聞市集提案的《孩子的未來,碗中的現在:校園午餐調查報導》,關心小學生營養午餐運作制度、食品安全問題,以及探討學校如何將飲食與教育結合,並支持在地食材。

公民記者林冠吟報導的《大肚溪汙染整治後 仍像火星地表》,揭發大肚溪在被發現遭人棄置有害事業廢棄物後,雖然政府已出面處理,但大肚溪仍然滿目瘡痍,也引起大家對大肚溪汙染問題的關注。

以及由莫拉克新聞網提案報導的《災難之後,如何相愛:莫拉克災後高雄永久屋政策調查報導》,探討政府的永久屋政策,對高雄地區莫拉克災民的影響。

胡元輝說,以長時間而言提案還算平均。「然而現在的提案量比我們預估的少,可能是受限於和提案者接觸的機會較少。」原因在於,weReport沒有專職的工作者可以思考如何推廣平台。目前weReport只有一位兼職的行政人員,以及五位志工形式的執行委員。然而五位執行委員都有教職、自己的工作,因此執行上仍會受到限制。

▲ 在weReport提案並已完成報導的新聞。

另外,目前台灣民眾對於透過贊助新聞業而使新聞業生態變得更好,沒有太大的信心。所以社會上沒有形成利用涓滴的個人捐款力量,去改變新聞生態的普遍想法。但胡元輝說,每當他去演講時,台下的觀眾其實都很能體會這樣的意義和價值,所以他認為可能需要再去努力宣傳,形成這樣的觀念。

目前在weReport提案的人多侷限在傳播圈內,像是對新聞較有興趣,也較有能力實踐報導採訪的離職、退休記者,或是傳播科系的學生,而公民記者則較為少數。胡元輝說,「我們希望多推廣公民記者來提案,但很可惜,可能因為我們叫做調查報導委製平台。」所以許多公民記者怕不能達到標準,而不敢上平台提案。但其實只要是深度報導,平台都很歡迎提案,不一定要是調查報導才能提案。這方面需要再多向公民記者宣傳說明,胡元輝也表示,之後會再做努力。

但有些人是因為不會提案,在提案時覺得受挫或麻煩而打退堂鼓。針對這點,weReport從二○一二年就舉辦了第一屆的調查報導工作坊,二○一三年暑假也有舉辦,課程為期五天。教導大家如何進行提案、蒐集資料、報導等工作。

未來的weReport 回饋機制與成立平台

現在,weReport開放新的專案,用影音的方式做八至十五分鐘的深入報導,或是紀錄片,發掘社會中感人的故事。深度報導補助經費最高兩萬元,而紀錄片最高會補助三十萬元,鼓勵大家除了用文字之外,也用影像紀錄台灣社會。

另外,在二○一三年十月開始,weReport也補助非報導類的新聞計畫,例如具有公益精神的新聞平台或媒體,補助最高二十萬元。

胡元輝表示,參考國外接受回饋機制,像是有些集資平台,有人希望能募得資金出一本書,如果回饋機制,則可以是讓贊助者提前一天得到新聞,或是獲得記者採訪時額外的插曲故事、其他資料。目前weReport沒有這個功能,而是由民眾義務性的支持。至於要不要考慮這樣的機制,是之後可以討論、擬定的經營方向。


延伸閱讀





公民記者作品能完成,募款人就會回饋贊助者,可能會送這本接受捐款所完成的書給贊助者。若報導的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875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