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可嘉、黃桓瑜/台北市報導】馬在歷史上與人類有非常親密的關係,是人類的運輸和交通工具,隨著時代變遷,人類把運動和馬連結在一起,形成了在上層階級中,受歡迎的馬術運動,但是對於馬術教練王挽華來說,馬術跟治療身心障礙者息息相關,十五年來,他用馬術治療讓許多身心障礙的小朋友和家長看到一道曙光。
堅定的友誼 是追夢者的後盾
一九五一年出生的馬術教練王挽華,在天母振興醫院待了十五年,主要負責馬術治療,不管是醫院裡的同仁或是病友,大家都叫他「王叔」,年輕時在軍中擔任軍醫官,退伍後在榮總癌病中心當了十五年的技術員,生性善良且愛幫助人的他,從小的夢想是當醫生,王挽華笑笑的說:「只是自己能力不足,不太會念書」,但他從沒放棄過想幫助人的念頭,被問及到為何這麼執著在馬術治療,他真誠的說:「我們不是有錢的人家,可以用錢幫助別人,但我們有點體力, 就用力量去幫助人家」。
王挽華的高中同學武而謨,在天母振興醫院擔任物理治療師,負責的物理治療是水療,大家都稱他為「武叔」。武而謨二十六歲來到振興醫院,一直在這邊用水療幫助身障者,很多人會覺得身障人士這個不行、那個也不行,他說:「你沒有給他機會,你怎麼知道他不行?」,對於身障人士,武而謨非常有耐心,在他的眼神中可以看到他把身障人士當成朋友,或許就是這樣的理念與堅持,他與王挽華才可以從高中到現在,一直維持良好的關係,友情的支持是他們最大的動力。
武而謨除了平常幫身障人士做水療,假日時也會帶著大家出去玩,感情就像一家人一樣,王挽華說:「那個時候我沒什麼事,就跟著去玩,每個禮拜六、日,都會一起推著醫院裡的身心障礙人士,從這裡(振興醫院)推到關渡去賞鳥」,從此之後,他的大半輩子,都在為身心障礙的朋友努力著。
一個念頭 點燃了一個絕望
一九九二年的殘障奧運辦在巴塞隆納,那是他們第一次要去參加殘障奧運,王挽華跟著武而謨一起去,到了巴塞隆納以後,殘障奧運有很多比賽項目,但是當時馬術並沒有列入比賽,只是表演賽,好奇的王挽華就去欣賞表演,發現騎馬的都是一些身障朋友,當時的他很驚訝的說:「有這麼多人(身心障礙者)可以騎馬啊!」後來與身旁的外國人詢問之下才知道,原來不只有馬術這個運動,還有一種叫做「馬術治療」,王挽華說:「那時候我第一次聽到這個名詞,所以我很不懂,我就問那外國人哪裡可以多了解一點,他叫我去香港,香港比較近」。
從殘障奧運回來之後,王挽華開始大量找有關馬術治療的資料,從頭開始學習,一九九六年開始,從香港到英國,他到各國去接受專業的馬術治療訓練課程,「因為我不是治療師,但是馬術治療需要一個重要的導師,也就是教練,否則治療師他沒辦法控制馬」。
身為台灣第一個將馬術治療引入國內的人,他花了三年的時間到各地取經,時間雖然不長,但他卻把這復健的新領域引進國內,一九九八年成立「中華民國傷健策騎協會」,希望造福更多身心障礙的人士。
自然的律動 人與馬融為一體
馬術治療的起源很早,到目前為止,全世界有二十四個國家有馬術治療的發展。王挽華說,馬匹的律動,他的整個身體的律動,會帶動馬背上的人一個很自然的韻律,這個自然的韻律在復健的理論裡面,是很多很多的理論支持的,「所以說牠是一個很好的復健工具,但是我們說馬匹都說是夥伴 ,不說是工具」。
現在國小四年級的淳風,是名自閉症患者,從中大班就來接受馬術治療,淳風媽媽說:「一開始是從先生的朋友那裡知道的,他們在國外,他們的小孩也有做,就叫我們也試試看」,因為淳風喜歡到馬場跟馬玩,所以不排斥馬術治療,經過治療後,淳風媽媽開心的說:「現在他會比較有主動性的表達,比較開朗一點。」
王挽華說:「這麼多年來的經驗,我覺得馬術治療對腦性麻痺的患者是特別有幫助的」,對於身心障礙的小朋友來說,比起醫院的枯躁感,但又不失治療復健的效果,馬場有更多的新鮮感與刺激感,有視覺上的、有觸覺上的、有聽覺上的,這些都會讓小朋友產生興趣。
地理文化的差異 台灣發展不易
盡心盡力推廣馬術治療的王挽華,被問及到有沒有困難,他無奈的笑著說:「困難是很多啦,除了資金問題,大環境的問題也很嚴重」,台灣的地理環境地狹人稠,除了沒有空間養馬之外,台灣也沒有生產馬,台灣的馬匹都是進口的,或是日治時代留下來的馬,所以在一般的家庭裡面,小孩子在長大的過程中不常接觸馬,反觀歐美國家,有些小朋友在自己家裡的後院都養著馬匹,他們對馬匹非常熟悉,相較起來,台灣馬匹的文化比較淡薄。
人才的培訓也是一大困難,因為馬術治療需要專業的物理治療師、職能治療師、心理治療師與語言治療師,這些老師拿到證照以後,還要學會騎馬,並且深入了解何謂馬術治療,所以需要長期的培訓,也比較少人願意投入,王挽華無奈的說:「常常一個課程下來,報名的有三十人,留下來的可能不到一個」,因為協會經費不足,工作環境又在馬場,室外馬場要忍受風吹、日曬、雨淋,還要清洗馬的糞便等,「一個人要這樣做,不容易,可能是去體驗一下,但是要留下來投入的,不多」,目前全台灣大概有四、五個治療師,很有興趣的在投入馬術治療。
資金不夠、政府不理睬、馬匹文化薄弱、人才培訓的困難等,都是馬術治療冷門的原因,縱使有這麼多困難擋在前面,但是王挽華從沒想過放棄,甚至想把協會規模擴大,他說,怕麻煩就成不了事,就是因為有他,台灣才可以看到馬術治療,「真正引起興趣的,是它(馬術治療)對小朋友有影響,我就這麼一個想法。」
延伸閱讀
馬術治療
中華民國傷健策騎協會
馬術治療影片
堅定的友誼 是追夢者的後盾
一九五一年出生的馬術教練王挽華,在天母振興醫院待了十五年,主要負責馬術治療,不管是醫院裡的同仁或是病友,大家都叫他「王叔」,年輕時在軍中擔任軍醫官,退伍後在榮總癌病中心當了十五年的技術員,生性善良且愛幫助人的他,從小的夢想是當醫生,王挽華笑笑的說:「只是自己能力不足,不太會念書」,但他從沒放棄過想幫助人的念頭,被問及到為何這麼執著在馬術治療,他真誠的說:「我們不是有錢的人家,可以用錢幫助別人,但我們有點體力, 就用力量去幫助人家」。
王挽華的高中同學武而謨,在天母振興醫院擔任物理治療師,負責的物理治療是水療,大家都稱他為「武叔」。武而謨二十六歲來到振興醫院,一直在這邊用水療幫助身障者,很多人會覺得身障人士這個不行、那個也不行,他說:「你沒有給他機會,你怎麼知道他不行?」,對於身障人士,武而謨非常有耐心,在他的眼神中可以看到他把身障人士當成朋友,或許就是這樣的理念與堅持,他與王挽華才可以從高中到現在,一直維持良好的關係,友情的支持是他們最大的動力。
武而謨除了平常幫身障人士做水療,假日時也會帶著大家出去玩,感情就像一家人一樣,王挽華說:「那個時候我沒什麼事,就跟著去玩,每個禮拜六、日,都會一起推著醫院裡的身心障礙人士,從這裡(振興醫院)推到關渡去賞鳥」,從此之後,他的大半輩子,都在為身心障礙的朋友努力著。
一個念頭 點燃了一個絕望
一九九二年的殘障奧運辦在巴塞隆納,那是他們第一次要去參加殘障奧運,王挽華跟著武而謨一起去,到了巴塞隆納以後,殘障奧運有很多比賽項目,但是當時馬術並沒有列入比賽,只是表演賽,好奇的王挽華就去欣賞表演,發現騎馬的都是一些身障朋友,當時的他很驚訝的說:「有這麼多人(身心障礙者)可以騎馬啊!」後來與身旁的外國人詢問之下才知道,原來不只有馬術這個運動,還有一種叫做「馬術治療」,王挽華說:「那時候我第一次聽到這個名詞,所以我很不懂,我就問那外國人哪裡可以多了解一點,他叫我去香港,香港比較近」。
從殘障奧運回來之後,王挽華開始大量找有關馬術治療的資料,從頭開始學習,一九九六年開始,從香港到英國,他到各國去接受專業的馬術治療訓練課程,「因為我不是治療師,但是馬術治療需要一個重要的導師,也就是教練,否則治療師他沒辦法控制馬」。
身為台灣第一個將馬術治療引入國內的人,他花了三年的時間到各地取經,時間雖然不長,但他卻把這復健的新領域引進國內,一九九八年成立「中華民國傷健策騎協會」,希望造福更多身心障礙的人士。
自然的律動 人與馬融為一體
馬術治療的起源很早,到目前為止,全世界有二十四個國家有馬術治療的發展。王挽華說,馬匹的律動,他的整個身體的律動,會帶動馬背上的人一個很自然的韻律,這個自然的韻律在復健的理論裡面,是很多很多的理論支持的,「所以說牠是一個很好的復健工具,但是我們說馬匹都說是夥伴 ,不說是工具」。
現在國小四年級的淳風,是名自閉症患者,從中大班就來接受馬術治療,淳風媽媽說:「一開始是從先生的朋友那裡知道的,他們在國外,他們的小孩也有做,就叫我們也試試看」,因為淳風喜歡到馬場跟馬玩,所以不排斥馬術治療,經過治療後,淳風媽媽開心的說:「現在他會比較有主動性的表達,比較開朗一點。」
王挽華說:「這麼多年來的經驗,我覺得馬術治療對腦性麻痺的患者是特別有幫助的」,對於身心障礙的小朋友來說,比起醫院的枯躁感,但又不失治療復健的效果,馬場有更多的新鮮感與刺激感,有視覺上的、有觸覺上的、有聽覺上的,這些都會讓小朋友產生興趣。
地理文化的差異 台灣發展不易
盡心盡力推廣馬術治療的王挽華,被問及到有沒有困難,他無奈的笑著說:「困難是很多啦,除了資金問題,大環境的問題也很嚴重」,台灣的地理環境地狹人稠,除了沒有空間養馬之外,台灣也沒有生產馬,台灣的馬匹都是進口的,或是日治時代留下來的馬,所以在一般的家庭裡面,小孩子在長大的過程中不常接觸馬,反觀歐美國家,有些小朋友在自己家裡的後院都養著馬匹,他們對馬匹非常熟悉,相較起來,台灣馬匹的文化比較淡薄。
人才的培訓也是一大困難,因為馬術治療需要專業的物理治療師、職能治療師、心理治療師與語言治療師,這些老師拿到證照以後,還要學會騎馬,並且深入了解何謂馬術治療,所以需要長期的培訓,也比較少人願意投入,王挽華無奈的說:「常常一個課程下來,報名的有三十人,留下來的可能不到一個」,因為協會經費不足,工作環境又在馬場,室外馬場要忍受風吹、日曬、雨淋,還要清洗馬的糞便等,「一個人要這樣做,不容易,可能是去體驗一下,但是要留下來投入的,不多」,目前全台灣大概有四、五個治療師,很有興趣的在投入馬術治療。
資金不夠、政府不理睬、馬匹文化薄弱、人才培訓的困難等,都是馬術治療冷門的原因,縱使有這麼多困難擋在前面,但是王挽華從沒想過放棄,甚至想把協會規模擴大,他說,怕麻煩就成不了事,就是因為有他,台灣才可以看到馬術治療,「真正引起興趣的,是它(馬術治療)對小朋友有影響,我就這麼一個想法。」
延伸閱讀
馬術治療
中華民國傷健策騎協會
馬術治療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