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舜欣、張絲雨/台北市報導】白天上班前,可以與室友一起在開放式的廚房享用早餐;晚上下班回家,也可以在客廳的大桌子上一起完成工作。這種新型態的租屋居住模式正在「玖樓共生公寓」發生,共同創辦人王維綱和潘信榮希望透過分享空間,讓原本不認識的人共居,產生互動、交流的機會。
玖樓共生公寓會不定期主辦活動,創造室友之間交流的機會。 攝影/葉舜欣 |
共享空間 喚醒都市人的冷漠
許多上班族工作後,生活圈子漸漸縮小,基本上甚少與鄰居打招呼,就算與他人合租一套房子,也不見得與室友有所交集。玖樓共生公寓希望透過創造一個人與人交流的開放空間,強調共生、共享,可以讓人們的生活方式不再受到侷限。
王維綱說:「太陽花學運的時候,有一些中南部的同學們會上來台北,然後在我們租的地方逗留或是進行交流的活動,然後學運結束後,就變成了一種半公共空間的概念了。」由於當初這個公共空間座落於九樓,於是「玖樓」就成了這個空間的代名詞,他與朋友們會經常在這個空間舉辦讀書會、音樂會等等,而這樣的互動過程十分有趣。
於是二〇一五年,王維綱和潘信榮便決定複製這個模式,打造共生公寓。他們從屋主那裡租來一套閒置的空房子,然後透過網路尋找室友。潘信榮表示,租房子前,他們會以簡單白話的方式向屋主解釋他們正在推行的共生計畫,後來經由媒體曝光,許多屋主漸漸開始自行找上門,希望玖樓可以替他們管理閒置空房。
潘信榮說:「從二〇一五年底開始是屋主主動來找我們,希望把房子交給我們管理,而不是我們去找屋主租房子。所以模式上有了改變,現在我們也會跟屋主收取顧問服務費。」目前,玖樓已經有十間套房,都是座落在台北市中心,例如中正區、大安區等等。
玖樓共同創辦人王維綱(左一)正與室友一起炸薯條。 攝影/葉舜欣 |
模糊公私界線 創造交流機會
傳統的租屋形式都是將公、私領域劃分得十分明確。大部分人與他人合租一套房子,都鮮少逗留在客廳等公共空間。然而,玖樓共生公寓則打破了這種傳統模式,模糊公、私領域兩者之間的界線,讓室友不只是居住,更是生活在這間房子裡。
從屋主那裡租來房子後,潘信榮與王維綱就會參考咖啡廳的設計,然後針對房子的缺陷進行改造,例如修補牆洞等等。如果房子的廚房原本被設置成一個房間,他們就會在客廳旁擺出一個吧台,讓室友們可以在那裡享用餐點。
潘信榮說:「我們也會對外出租場地,也有我們來主辦活動,或是室友辦的。最常見、最簡單的活動,就是大家一起煮食,吃吃喝喝。然後不同的室友也會擅長不同的樂器,所以也辦過音樂會。」外界向玖樓租借客廳或廚房辦活動,玖樓會事先告知室友,然後由室友自由選擇是否參與。
目前在玖樓居住了四個月的李安哲表示,玖樓的居住模式與他在英國念書時所住的宿舍十分相像,不會有適應問題。透過玖樓所主辦的活動,除了室友,也可以認識室友的朋友,擴大了交友圈子。
玖樓共生公寓的客廳都有一張大桌子,讓室友可以在公共空間工作。 攝影/葉舜欣 |
共居共生 降低租金
共生公寓除了創造人與人之間交流的機會,在一個高房價的台北燙金地段,這樣的共居模式更是年輕人分攤昂貴租金的方式。玖樓提供短租(即半年)與長租(即半年以上)的租屋期,由短租的租客負擔較高的租金,讓長期租客能夠以低於市價的租金租房。
此外,如果租客有特殊專長,也可以以工換宿,折抵部分租金。潘信榮說:「並不是預設租客要提供怎樣的技能,而是租客如何用自身才能和我們搭配,這也是一種共生。像是租客需要較低的租金,而他會畫畫,那麼就可以把畫掛在客廳,折抵部分租金。」
潘信榮還說:「應該不是說我們需要特定的東西,而是說當空間有更多租客自己參與的過程,比如把自己的畫掛在客廳,或是一起漆油漆,那麼對於這個空間就會更有凝聚性,而不是租個房子住在這裡而已。」
入住須經審核 租屋也要投履歷
如今玖樓設置了履歷制度,想要租住玖樓的租客必須先遞交履歷,通過審核才能入住。王維綱表示,履歷制度是為了確保想入住的租客能夠認同「共生」的概念。
潘信榮說,一開始玖樓並沒有履歷制度,只是將租屋資訊放到網路,想要入住的租客會向他們聯絡。後來發現台北市的租屋需求很大,尤其是短期來台工作、實習或交換的學生。但是,玖樓的單位有限,透過租客履歷表上的自我介紹,玖樓希望能夠了解租客是否能夠接受與參與共生的生活型態,另一方面也能了解租客對於室友與生活有什麼樣的期待。
延伸閱讀
更多報導請看生命力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