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生命力新聞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875

十八坪稻田 讓學生體驗農夫辛勤

$
0
0
【記者余子豪、吳詠琳/臺北市報導】位於臺北市中正區的螢橋國小,在校長施能杰帶領下,兩年前開始實施農耕教育。擁有七年農耕經驗的施校長透過自身經驗,把校內一個十八坪的舊花圃改建為水稻田,目的是為了讓國小學生體會農夫的辛勤,身授「一分耕耘,一分收獲」的道理。從插秧到收割,共一百三十八天的種植過程,帶學生走出教室擁抱自然。




善用校園土地 讓學生親近大自然
出生於鹿港,自稱是鄉下人的施能杰校長,十歲就開始下田工作直到十七歲。他說因為自己有幸讀到研究所,後來又投身教育事業,所以想把小時候的農耕經驗授予下一代。兩年前,施能杰校長眼見在校園裡的一個十八坪舊花圃被閒置,因此便生出把舊花圃改建為水稻田的構想,並透過耕作的過程教授國小學生珍惜資源的觀念以及自然科學的知識。

經半年的時間,在學校總務處工友的協助下,二○一一年七月開始整地,並於二○ 一二年三月二日正式啟用。此外,施校長還在通往稻田的路旁建立了「開心農場」種植不同農作物,例如九層塔、蕃茄、高麗菜和鳳梨等,並由學校老師負責指導學生參與,讓學生親手培育作物,拉近學生與大自然之間的距離。


學習自然知識 學生下田親身體驗
由於十八坪的稻田不能讓全體師生體驗農耕,因此施校長利用有限的資源,制定了分級輪流體驗耕作的課程。課程由三年級開始,每班會派出四到五名自願參與的學生到「開心農場」培植作物。同一時間,五年級的學生亦會每班招募四到五名自願參與的學生到稻田耕作,耕作課程包括插秧、除草、施肥、收割、脫穀和曬穀等。

施校長表示插秧過程最為重要,學生必需掌握技巧,例如每株稻草必需間隔一定的距離,向下壓一定的深度才能穩固,因此這都會由擁有七年農耕經驗的校長親自帶領進行。插秧後的除草、灌溉和抓蟲過程,則會經校長的講解後由學生自行管理。而基於施校長不用農藥的堅持,在田裡必定會出現昆蟲,所以學生在抓蟲的過程中會學到抓蟲的技巧。

在七月稻米收割之前,學生會以畫圖的方式來紀錄水稻的成長過程,從中學會水稻成長過程中的不同型態。到了每年的七月,收割、脫殼和曬殼的程序過後,十八坪的稻米會送到北投農會,並由農會用砧米機製成約三十五公斤的米,包裝好後發派予曾有參與下田工作的學生作為紀念品。


迎接七月稻米收成 同時學有所成
農耕課程始終有別於一般的常規課程,有些家長雖明白課程的優點,但卻不願意子女辛苦,所以不鼓勵參加。有鑑於此校長沒有強迫學生參與,而自願參與的方式卻得到學生的歡迎。現參與農耕課程的五年四班學生陳俊佑說:「農耕課程很有趣,這是平日課堂學不到的。而且我們只下田工作四十分鐘,比起農夫一天的工作,我們不算辛苦了。」陳俊佑說完後,在場十位參與過農耕課程的同學也點頭贊同。雖然工作時間不長,可是學生都能身同感受地體驗到農夫的辛勤。

此外,五年二班的范蓮光同學說,其實她在三峽的家人也有種田,閒時也會向父母請教種植的經驗,可見農耕教育對小學生的影響,提高他們對種植作物的樂趣。接著,施校長拿出一包包一百五十公克的稻米製成品,學生都歡喜若狂,看到四個月後會得到的紀念品,他們都說會與家人分享。

現在在台北地區,只有螢橋國小和湖田國小有實行農耕教育,施校長認為農耕教育有助學生體會農夫的辛勤,使學生能夠珍惜每一顆稻米,同時可以使他們更近地接觸大自然,習得自然科學知識。目前施能杰校長並未有進一步規劃擴大稻田,主要原因是土地不足,但他也希望能透過校園內十八坪的稻田和開心農場使孩子習得在課本以外的知識。





延伸閱讀

農業兒童網

聯合新聞網 湖田國小有稻田

深溝國小部落格 特色課程教學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875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