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ipei Post》總監陳崇文。 攝影/張詠晴 |
創造出比精緻更精緻的《Taipei Post》
現任「好氏工作室」總監陳崇文與《FOCUS》雜誌美術編輯的李依依本來就是志趣相投的好友,過去聚會中就已有多次的討論,才終於決定要一起出版《Taipei Post》,希望能夠藉著各自的興趣與專長來經營一份有藝術感的刊物。
李依依負責《Taipei Post》內容的設計與編輯,刊物主要的設計概念追求簡單、自然,內文與圖片沒有過多的編排與設計,真實的呈現每一張圖片的角度,內頁的設計追求舒服自在,容易閱讀,總監陳崇文表示,「內容的難易深淺做過了很多次的調整,最後還是決定淺一點」,不期待報紙能夠做太多歷史或文化的教育,只求提供讀者一個觀點或生活方式,讓他們能夠實際地走出去,用另一種新的方式再感受看看這個熟悉的城市。
一剛開始在「嘖嘖」平台募資時莫名的順利,很快地就得到了一筆創業資金,而且還超過本來所預期的金額,讓他們能夠很快地展開創刊計畫,《Taipei Post》總監陳崇文說:「很神奇的是我們的讀者都離我們非常近,很頻繁的給予我們回饋與建議。」但事實上大多數的讀者卻並非台北人,給予回饋時經常是透過Facebook私訊,這樣的模式讓《Taipei Post》本身與讀者的連結感近在咫尺。也是因為這樣的回應,讓他們一開始的創業理念就落在「小眾經營」,希望能夠藉由越小的群眾參與,讓《Taipei Post》計畫進行得越完美,他們創作的基本概念是讓刊物變得更小眾且精緻。
相信自己的美 與別人不一樣
遠程的目標是希望可以朝國外的城市發展,像是東京這樣的大城市就是目標之一,總監陳崇文表示,不同的城市適用不一樣的切點,經過不同的分析後會有不同的結果,因此也會做出不同於《Taipei Post》的作品,且剛開始的宣傳片也有出過日文版,已獲得大眾迴響,進入東京市場應該是有跡可循的,目前《Taipei Post》在中國與日本已有設點發行也可以購買,無論如何總監陳崇文都會堅持做出不同於一般的城市報。
陳崇文說:「《Taipei Post》不像一般的報紙,所以一份也不會只賣二十元。」它稱自己為「畫報」,希望能藉此與報紙的性質有所區隔,象徵《Taipei Post》的內容不是大眾常常都能得到或看到的,反之它是一份優雅的畫報與藝術作品,值得讀者收藏和與人分享,且能讓讀者從閱讀之中看到更多平常不會看到的城市樣貌。
總編輯李依依介紹募資頁面。 《Taipei Post》臉書提供 |
第一期封面使用「錯視」原理,三十三個黑點代表三十三則故事。 《Taipei Post》臉書提供 |
四個面八條線構成33個面,沿用視覺錯位的邏輯,跟市面上的封面做差異化的表現。《Taipei Post》臉書提供 |
三十三 簡單卻不平凡的故事
第一期主題「三十三個在台北的獨立工作者」,全部都是在事業上已有成就,但還是在家工作的年輕人族群,透過主題希望可以令讀者看到在台北生活的真實面到底是什麼樣子,因此主要的概念並不是要告訴大家生活有多美好。文章中介紹到其中一位女生Sharon,她配合社會的現實面從事金融業,兢兢業業地工作了五年,但最後她仍選擇讓自己的生活按下了暫停鍵,開始全心投入「植栽設計與空間綠化」的個人工作室,成立「Greensprout綠芽生活事務所」。如今她的生活步調隨興,可以自由利用時間去吸收任何有興趣的事物,同時也完成了自主創業的夢想。
總監陳崇文認為,刊物的目標就是想讓每個人從不同的角度看到這個城市,多數的台北媒體對台北的報導都太過表面,「這個城市不只是有小籠包跟101」這樣膚淺而已,還有很多簡單的小故事與小人物生活的方式沒被挖掘。每一期主題都會有「三十三個與台北相關的話題,藝文、時事、餐廳、咖啡、物件或展覽,那些你可能知道以及你可能不知道的台北」。
《Taipei Post》在二O一五年十月完成了第一期出版,接下來將在十二月完成第二期的作品,本計畫出刊三期就會結束,接下來團隊將複製這個計畫,並將成功的例子再次套用在日本或中國等大都市中。
延伸閱讀
顛覆傳統 在地人的《正興聞》
發展背後 風起尋回城市精神
在祕密基地看見屏東
更多報導請看生命力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