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生命力新聞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875

「黎屋夥房」 帶出黎氏生活觀

$
0
0

    

【記者黃巧汶、何佩霓/苗栗縣報導】夥房是客家人群居的住宅地,在許多客家庄都會冠上宗親姓氏,來稱呼夥房。曾任記者的客家人黎振君,在九二一地震到台中東勢採訪,看見台灣客家農村的問題,因此興起回苗栗頭份老家經營「黎屋夥房」的念頭,除了保存文化,也關心農村議題,以友善土地的做法,照顧自己買下的果園,這也是他對生活的堅持。



黎振君向親戚租下黎屋夥房,打造成社區空間。
因九二一地震開啟回鄉之路

曾經擔任記者的黎振君,在九二一地震時,被派到台中東勢客家聚落採訪,也剛好有朋友住在東勢,所以在那邊待了三個月。三個月期間,黎振君看到台灣客家農村在面臨地震的災害下,大家卻無法依靠自己的力量站起來,都在等著爭奪外界和政府的資源,對於整個社區的重建沒什麼願景。

也因為在東勢的三個月,讓黎振君想起在苗栗頭份的老家,於是後來就把做了七年的電視台工作辭掉,回到苗栗,希望能活化老家的社區。黎振君說:「台灣做社區營造做那麼久,但是碰到這種事情還是完全看不到社區自己的力量,後來我就突然想到小時候出生的地方,因此決定回到老家實踐一些扎根的工作。」
種一片黎氏生活觀的果園

九二一地震的隔年,黎振君就從台北搬回苗栗頭份,一方面在老家照顧阿公,一方面也向阿公學習農事,也到外面上過各式各樣農法的課。後來黎振君兩年前在新竹峨嵋接手親戚的一片橘子園,綜合所學,他採用無農藥、無肥料的方式去照顧果園,黎振君說:「希望讓土壤自己去改善,不要讓植物太依賴肥料,要讓根扎的深一點,找到它自己需要的養分。」

除了橘子外,黎振君也種咖啡、香蕉、檸檬、木瓜等等,希望能將果園變成食物森林,讓高、中、矮的植物層次分布其中,使植物多樣性,平衡生態系統,增加害蟲的天敵種類,以此達到控制蟲害的目的。黎振君的孩子偶爾也會到果園幫忙,兒子黎光然說:「去爸爸的橘子園幫忙很好玩,不覺得辛苦。」
待移植的咖啡苗。

黎振君同時也在做有機農場換工的模式,將「勞動力」與「食宿」交換,只要到農場工作,他就提供食宿。農作物方面,黎振君目前以農產品加工為主,像是果醬、橘子餅、橘皮糖、酵素等,他強調家庭手工,希望把手工生活的想法推廣出去,並且也可以透過以物易物、交換的方式,分享農產加工品。
自製的木瓜酵素。

醃製的橘子餅。
「黎屋夥房」營造社區空間

農業是黎振君生活的一部份,另外有一部份是文化產業的努力。基於當初回鄉做社區營造的想法,黎振君讓「黎屋夥房」成為社區空間,定期地舉辦親子聚會、講座、讀書會等等,在這空間內也討論各式各樣的議題,無論是農業、社會、性別、文化皆有,黎振君希望透過這樣的空間,可以傳達一些想法,成為分享的地方,也帶大家認識客家文化。黎振君的夥伴潘瓊玉說:「每個人的生活型態都不太一樣、起點和達成的使命也不太一樣。我覺得他是有看到一些價值,不會被時代的巨流給淹沒,是個有很多想法的人。」
黎屋夥房又稱「夥房 心園地」。

黎屋夥房平常舉辦活動的空間。
關注農業議題的黎振君,也和朋友在苗栗南庄一起創辦「喵喵市集」,這個市集強調以當地主要河川「中港溪」流域的概念來看生活圈,希望用這條溪流生產的東西作為主要的食材來源,因為從上游的南庄就是原住民的部落;中游大概是客家庄、農村;下游的話是竹南、海邊有漁獲漁產。黎振君說:「如果我們吃的東西都是來自於這條溪流,不僅能支持在地小農,也相對縮短食物里程。」

黎振君認為每個地方都能成就出不一樣的東西,因為養分和文化的來源都不同,他相信有越來越多的人都開始在做這樣的事情,在努力營造自己家鄉的社區空間,保存文化的同時,也注入新觀念,提供新的可能性。


延伸閱讀

三和社區 打造環境教育的桃花源

茂新有機農場 學習愛護土地

分享好東西 種子交換

新好命農夫 創造綠色奇蹟

更多報導請看生命力新聞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875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