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生命力新聞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875

三和社區 打造環境教育的桃花源

$
0
0

         

【記者劉馨宜、陳可熏/桃園市報導】沿著鵝卵石堆砌的駁坎,走進桃園龍潭的三和社區,保留原始生態工法的擋土牆,是社區居民對實行減量開發的堅持。在這個純樸的客家農村,看不到水泥搭建的營造景觀,取而代之的是豐富的自然生態環境,三和以不破壞生態為前提推動社區營造,善用在地資源,走出屬於自己特色的社造之路。



理事長夫婦.jpg
三和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李麗珍與先生黃月錩展示社區《發現三和之美》系列書籍。
充分瞭解社區特性 發展在地特色

三和社區於二O一二年,獲頒內政部社區工作評鑑優等獎,並在二O一四年,獲得桃園縣環境教育獎特優的肯定,背後的重要推手是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李麗珍。她在十年前與先生黃月錩一起參加文化局辦理的社區培力課程,並通過社區規劃師的培訓,取得資格認證。二OO八年接任理事長後,重新整頓原本成效不如預期的社區發展協會,建立會員制度,藉此培養會員責任,凝聚居民的向心力。

李麗珍在社區規劃師課程結業後,以一塊閒置空間的綠美化提案通過認證,取得社區規劃師資格。在維護植栽的過程中,她體認到做綠美化,必須要由居民共同協助,單靠個人力量,實在難以應付植物生長的速度,如果不做後續的維護,綠美化區塊仍舊會變回原本荒廢的樣子。因為社區是農村型聚落,各家戶都有自己的農務要忙,因此增加了協助美化的困難度,於是她轉而將重點導向生態資源調查與步道導覽人才的培育。

桐花大遠景(有人).jpg
每年四、五月桐花祭期間,三和社區「五月雪」綻放枝頭,吸引遊客造訪。(圖片來源:三和社區發展協會)


半崎瓜閒聊.jpg
三和社區環境教育場所「半崎瓜閒寮」。
生態資源調查 用心記錄三和之美

二OO九年透過林務局的協助,開辦社區林業計畫「步道植物調查與人才培訓」課程,由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的老師帶領居民,調查社區步道二百五十種以上的植物,建立植物的基本資料,豐富步道資訊,培育社區導覽人員,並且透過每年舉辦的客家桐花祭活動,累積實際導覽的經驗。

(主照)桐花祭開幕灑桐花.jpg
客家桐花祭「桐舞客庄漫遊三和」熱鬧登場。(圖片來源:三和社區發展協會)
二O一三年社區接續推動鳥類調查課程,累積調查出七十四種以上的鳥類。去年則推出蝴蝶調查課程,截至目前為止共計出現一百一十種以上的蝶類,生物多樣性相當豐富。身為元老級導覽員的黃月錩表示,每次夜觀時都可以看到三、四條蛇,平時也會看到猛禽類如:老鷹、大冠鷲,這些食物鏈頂端物種的存在,就是生態豐富的象徵,代表社區擁有不錯的生態環境。

為了紀錄居民的集體記憶及社區的歷史文化,二OO九年社區發展協會製作第一本名為《發現三和之美》的社區故事集。隔年結合社區林業課程,出版植物故事集,用說故事的方式,記錄居民與社區植物的連結。去年則發行《三和社區動物資源-鳥類篇》一書,書中所有的資料和照片都是居民的心血結晶,希望以此作為環境教育教材,讓居民及參訪遊客瞭解在地的鳥類資源,關懷社區的生態環境。
三和社區故事集.jpg
《發現三和之美》記錄社區故事與生態資源。
發揮創意打造社區特色意象

除了生態環境教育外,李麗珍也結合社區媽媽的專長,推動客家米食DIY體驗,有別於一般常見桃子、烏龜造型的客家紅粄,這裡的紅粄以社區吉祥物「三和仔」為模型,打造出獨一無二富有社區特色,猴子造型的「三和粄」。

猴子造型.jpg
社區吉祥物「三和仔」造型客家紅粄。(圖片來源:三和社區發展協會)
三和社區是傳統的客家農村,原本並沒有特別知名的產業,於是黃月錩發揮巧思,創造猴子造型的「三和仔、三和妹」吉祥物,靈感源自於兒時到其他國小遠足,當地學童將「三和」聽成客家話諧音「山猴」的趣事。

社區發展協會在二OO九年推出吉祥物後,由社區媽媽發揮巧手縫製三和仔布偶,之後陸續推出公仔、鑰匙圈等產品,因為縫製布偶相當費工的關係,目前社區已停產不再對外販售,轉而將社區媽媽的專長發揮在米食DIY的教學,讓造訪的遊客不僅能藉由步道導覽認識生態環境,同時也能體驗到客家傳統的米食文化。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875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