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劉潔萱、邱郁茹/新北市報導】他,是台灣海洋保育不可或缺的一員,更是國際鯨鯊研究首屈一指的專家。國立台灣海洋大學環境生物與漁業科學學系副教授莊守正,投入鯨鯊保育推廣工作二十餘年從不間斷,以實際行動站上保育最前線,用心和漁民「搏感情」說明資源保育觀念,並多次透過全台巡迴演講向大眾宣達海洋保育的重要性。
海洋中溫柔的巨人 面臨絕種危機
鯨鯊,是海洋中最大的魚類,很多人會常常將鯨鯊和鯨魚搞混,而他們最大的差別在於鯨鯊屬於魚類,鯨魚則屬於哺乳類動物。鯨鯊,因為其肌肉雪白如豆腐,因此別名為「豆腐鯊」,雖然體型碩大但性情溫和,並且多以浮游生物為主食。
早年人類主要的捕魚目標並非鯨鯊,但是隨著漁獲量逐漸減少,鯨鯊便成了人類的捕獵目標。早期台灣食用鯨鯊比例很大,還因此引起國際關注和譴責,由於鯨鯊的數量急遽減少,人們才漸漸意識到保育的重要性。
從對鯊魚無感 到深深愛上
莊守正為海洋大學漁業學系博士,專長是漁業生物學和資源管理學。提到研究鯨鯊緣起,莊守正說起初只是為了撰寫碩士論文,從而尋找尚未被深入研究的冷僻題材。在那時,鯊魚研究還是一塊無人深入 了解的領域,因此他在一九八五年決定選擇鯊魚作為研究開端;一九九五年之後,才專攻鯨鯊研究。
在多年研究鯊魚的過程中,他的心境也有不同的轉折。他原本認為鯊魚冷冰冰的、看起來灰灰的,「就是那樣,也實在是沒有什麼情感可言」。但一次機緣下,有個標本塑模師告訴他:「鯨鯊是很美麗的魚類,我從未看過這麼漂亮的生物!」從那時開始,他開始用不同的心態來看待鯨鯊,發現自己漸漸對鯨鯊產生了情感。另一方面,他也看見台灣鯨鯊保育工作的不足,因此決心投入鯨鯊保育行列。
二○○○年開始,莊守正配合漁業署鯊魚全省宣導相關計畫,到各級學校及機關進行專題演講,積極向民眾傳達鯨鯊保育概念,並且也站上鯨鯊保育最前線,直接和漁民面對面溝通。
然而,事情的發展並不如想像中的順利。莊守正談到,一開始,和漁民的溝通過程總是充滿著許多的摩擦,包括保育觀念與商業利益的衝突、漁民不願採信他的建議、拒絕配合保育工作等等。他回憶起曾和有幾十年交情的漁民朋友吃飯,在眾人酒酣耳熱之際,他趁勢提起鯨鯊保育的工作,身旁朋友原本堆滿笑容的臉、豪爽喝酒的模樣瞬間變得正經八百,臉色一沉告訴他,「保育的事門兒都沒有,若是再提起,連朋友都做不成了。」
這一幕,莊守正至今仍印象深刻,往後也成了對他最大的激勵,因為這促使他重新審視自己的觀念和行為,讓他思考如何跳脫「學者」的角色、以更適合的角色和漁民宣達保育觀念,若是自己繼續以學者身分傳遞觀念,只能等待吃閉門羹。於是他告訴漁民們,自己雖然身為漁業研究者,但也算得是廣義的「漁民」,當然是和他們站在同一陣線的。
莊守正經由利弊分析讓漁民了解台灣海洋概況以及保育工作內容:若是不做好保育工作,未來漁獲資源匱乏,他們也會失去工作;若是配合保育工作,不僅可以維持生態永續發展,也可以間接確保工作收入。他以專業知識的解說加上動之以情的方式,漸漸取得他們的信任,讓他們心甘情願地願意配合保育工作。
另外,他也用閩南話和漁民們談話,為的是拉近彼此的距離;時常,他也會穿梭在魚市場中,貼近漁民的生活並試著取得他們的信賴。即使曾經遭受到許多冷言冷語讓他一度灰心,但是他依舊堅持宣達鯨鯊和海洋資源的保育概念,他要盡自己最大的力量來保護屬於大家的海洋生態。
鯨鯊保育 刻不容緩
鯊魚的魚鰭具有高蛋白及豐富的膠質,是許多老饕的最愛,也是整條鯊魚中經濟價值最高的部位,莊守正提到早年捕獲鯨鯊,往往都只割取魚鰭,之後便一腳將還淌著血水的鯨鯊踢回海中,但是失去魚鰭的鯨鯊根本無法游泳,只能任其在海中自生自滅。他舉例就像是將人的手臂砍斷,讓其血流如注而不醫治,痛苦程度可想而知。
同時, 莊守正以生物資源的觀點來說明,人們只食用魚鰭,卻把其他部分魚肉丟棄的行為其實十分浪費,不符合資源充分利用的概念。他強調海洋資源不是不能用,而是要「適度且有智慧的運用」,既然捕撈上岸就要將資源盡其利用,而不是只割取魚鰭
莊守正表示,從二○○八年禁捕鯨鯊至今,資源數量確實增加了,雖然沒有具體的數據,不過之後每年定置網不小心捕獲鯨鯊的數量都有增加,日本也表示鯨鯊數量有上升的趨勢。
其實在政府規定全面禁捕鯨鯊之前,莊守正也進行了許多鯨鯊的相關研究,內容包括台灣針對鯨鯊的漁獲利用情形、鯨鯊的繁殖策略,也因為這些的報告促使保育團體提出,將鯨鯊列入瀕臨絕種野生動植物國際貿易公約(又稱華盛頓公約)附錄二的決定,而台灣官方也適時的針對鯨鯊進行了一系列的管理措施,以至最後的禁捕。
回首過往,莊守正十分感念漁民朋友們的協助,才讓保育工作能順利進行。之後他和漁民們也成為好朋友,常常聚餐聊天,對他來說這樣的情感連結和保育工作一樣重要。而他和漁民們的好交情,也間接幫助了莊守正的學生進行相關研究,他的學生若是到海上研究,只要報上莊守正的名號,多半能獲得熱情的漁民協助研究,或是採集資料等等,他認為這就代表多年努力有了成果,漁民們也肯定他在保育上的投入,這些都是他當初始料未及的收穫。
莊守正認為海洋資源的利用要取之有道,不能任意浪費或濫捕,「保育不是全然的禁止或是保護,而是如何讓資源能夠合理的運用。」二十餘年,他始終為海洋保育工作盡心盡力,民間的保育意識漸漸抬頭,也讓他感到欣慰,他希望全民能夠一起為海洋保育盡一份心力,不僅是保護海洋生態,同時也造福後代子孫,讓海洋資源能夠永續發展。
鯨鯊,是海洋中最大的魚類,很多人會常常將鯨鯊和鯨魚搞混,而他們最大的差別在於鯨鯊屬於魚類,鯨魚則屬於哺乳類動物。鯨鯊,因為其肌肉雪白如豆腐,因此別名為「豆腐鯊」,雖然體型碩大但性情溫和,並且多以浮游生物為主食。
早年人類主要的捕魚目標並非鯨鯊,但是隨著漁獲量逐漸減少,鯨鯊便成了人類的捕獵目標。早期台灣食用鯨鯊比例很大,還因此引起國際關注和譴責,由於鯨鯊的數量急遽減少,人們才漸漸意識到保育的重要性。
從對鯊魚無感 到深深愛上
莊守正為海洋大學漁業學系博士,專長是漁業生物學和資源管理學。提到研究鯨鯊緣起,莊守正說起初只是為了撰寫碩士論文,從而尋找尚未被深入研究的冷僻題材。在那時,鯊魚研究還是一塊無人深入 了解的領域,因此他在一九八五年決定選擇鯊魚作為研究開端;一九九五年之後,才專攻鯨鯊研究。
在多年研究鯊魚的過程中,他的心境也有不同的轉折。他原本認為鯊魚冷冰冰的、看起來灰灰的,「就是那樣,也實在是沒有什麼情感可言」。但一次機緣下,有個標本塑模師告訴他:「鯨鯊是很美麗的魚類,我從未看過這麼漂亮的生物!」從那時開始,他開始用不同的心態來看待鯨鯊,發現自己漸漸對鯨鯊產生了情感。另一方面,他也看見台灣鯨鯊保育工作的不足,因此決心投入鯨鯊保育行列。
莊守正友人贈的鯨鯊模型,讓他開始對鯨鯊產生情感 |
然而,事情的發展並不如想像中的順利。莊守正談到,一開始,和漁民的溝通過程總是充滿著許多的摩擦,包括保育觀念與商業利益的衝突、漁民不願採信他的建議、拒絕配合保育工作等等。他回憶起曾和有幾十年交情的漁民朋友吃飯,在眾人酒酣耳熱之際,他趁勢提起鯨鯊保育的工作,身旁朋友原本堆滿笑容的臉、豪爽喝酒的模樣瞬間變得正經八百,臉色一沉告訴他,「保育的事門兒都沒有,若是再提起,連朋友都做不成了。」
這一幕,莊守正至今仍印象深刻,往後也成了對他最大的激勵,因為這促使他重新審視自己的觀念和行為,讓他思考如何跳脫「學者」的角色、以更適合的角色和漁民宣達保育觀念,若是自己繼續以學者身分傳遞觀念,只能等待吃閉門羹。於是他告訴漁民們,自己雖然身為漁業研究者,但也算得是廣義的「漁民」,當然是和他們站在同一陣線的。
莊守正經由利弊分析讓漁民了解台灣海洋概況以及保育工作內容:若是不做好保育工作,未來漁獲資源匱乏,他們也會失去工作;若是配合保育工作,不僅可以維持生態永續發展,也可以間接確保工作收入。他以專業知識的解說加上動之以情的方式,漸漸取得他們的信任,讓他們心甘情願地願意配合保育工作。
另外,他也用閩南話和漁民們談話,為的是拉近彼此的距離;時常,他也會穿梭在魚市場中,貼近漁民的生活並試著取得他們的信賴。即使曾經遭受到許多冷言冷語讓他一度灰心,但是他依舊堅持宣達鯨鯊和海洋資源的保育概念,他要盡自己最大的力量來保護屬於大家的海洋生態。
鯨鯊保育 刻不容緩
鯊魚的魚鰭具有高蛋白及豐富的膠質,是許多老饕的最愛,也是整條鯊魚中經濟價值最高的部位,莊守正提到早年捕獲鯨鯊,往往都只割取魚鰭,之後便一腳將還淌著血水的鯨鯊踢回海中,但是失去魚鰭的鯨鯊根本無法游泳,只能任其在海中自生自滅。他舉例就像是將人的手臂砍斷,讓其血流如注而不醫治,痛苦程度可想而知。
同時, 莊守正以生物資源的觀點來說明,人們只食用魚鰭,卻把其他部分魚肉丟棄的行為其實十分浪費,不符合資源充分利用的概念。他強調海洋資源不是不能用,而是要「適度且有智慧的運用」,既然捕撈上岸就要將資源盡其利用,而不是只割取魚鰭
由於鯨鯊肉質鮮美,成為了全球漁民們捕獵的頭號目標,導致鯨鯊數量逐年減少,面臨瀕臨絕種的危機。因此台灣在二○○一年正式設立「鯨鯊漁獲通報制度」,只要漁民一捕獲鯨鯊,就必須向捕獲當地縣市政府通報,之後縣市政府會將資料轉送到海洋大學「水產資源研究室」及漁業署記錄保存。藉由這樣的方式,政府因此得以準確掌控鯨鯊的數量,而後,台灣在二○○八年全面禁止捕撈鯨鯊。
國外對鯨鯊保育也同樣關注,法國國營第三電視台曾拍攝了一系列海洋生態及鯨鯊研究的紀錄片,並於二〇〇五年到台灣拍攝「台灣的鯨鯊」專題,邀請莊守正全程協助拍攝。拍攝專題前,製作團隊為了搜尋台灣鯨鯊研究資料,在網路搜尋引擎上輸入相關的關鍵字,結果發現所有和台灣鯨鯊的有關報導或研究都顯示和「莊守正」相關,於是製作團隊極力邀請莊守正參與計畫協助拍攝。
為期一個月的拍攝過程,莊守正帶領製作團隊出海尋找鯨鯊、走訪魚市場、夜市,實際了解台灣鯨鯊交易和大眾食用狀況,也針對台灣鯨鯊的利用、保育政策和學術研究有詳實的紀錄,而這部影片後來也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大賞。
用心經營人脈 永續保育終有成 國外對鯨鯊保育也同樣關注,法國國營第三電視台曾拍攝了一系列海洋生態及鯨鯊研究的紀錄片,並於二〇〇五年到台灣拍攝「台灣的鯨鯊」專題,邀請莊守正全程協助拍攝。拍攝專題前,製作團隊為了搜尋台灣鯨鯊研究資料,在網路搜尋引擎上輸入相關的關鍵字,結果發現所有和台灣鯨鯊的有關報導或研究都顯示和「莊守正」相關,於是製作團隊極力邀請莊守正參與計畫協助拍攝。
為期一個月的拍攝過程,莊守正帶領製作團隊出海尋找鯨鯊、走訪魚市場、夜市,實際了解台灣鯨鯊交易和大眾食用狀況,也針對台灣鯨鯊的利用、保育政策和學術研究有詳實的紀錄,而這部影片後來也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大賞。
莊守正表示,從二○○八年禁捕鯨鯊至今,資源數量確實增加了,雖然沒有具體的數據,不過之後每年定置網不小心捕獲鯨鯊的數量都有增加,日本也表示鯨鯊數量有上升的趨勢。
其實在政府規定全面禁捕鯨鯊之前,莊守正也進行了許多鯨鯊的相關研究,內容包括台灣針對鯨鯊的漁獲利用情形、鯨鯊的繁殖策略,也因為這些的報告促使保育團體提出,將鯨鯊列入瀕臨絕種野生動植物國際貿易公約(又稱華盛頓公約)附錄二的決定,而台灣官方也適時的針對鯨鯊進行了一系列的管理措施,以至最後的禁捕。
莊守正認為海洋資源的利用要取之有道,不能任意浪費或濫捕,「保育不是全然的禁止或是保護,而是如何讓資源能夠合理的運用。」二十餘年,他始終為海洋保育工作盡心盡力,民間的保育意識漸漸抬頭,也讓他感到欣慰,他希望全民能夠一起為海洋保育盡一份心力,不僅是保護海洋生態,同時也造福後代子孫,讓海洋資源能夠永續發展。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