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李萱、卞其磊/台北市報導】「我們不是要手心向下施捨,而是手心向左,和當地人握手做朋友。」在台北醫學大學校內眾多的服務性社團中,「飛洋國際醫療服務隊」從二○○九年便出訪史瓦濟蘭,提供持續性的醫療服務。這批學生不只協助醫生義診、為當地更換病歷系統,也讓孩童透過募集來的相機,拍出心裡想說的話。
飛越地球大半 力圖改善醫療
位在非洲東南部的史瓦濟蘭王國,雖然被稱作「非洲小瑞士」,國內生存環境其實相當困苦,不但有嚴重的貧富差距,愛滋病盛行居全球之冠,加上醫療資源的匱乏,讓當地人民的平均壽命只有三十一點九歲,淪為全球最短。
有鑑於此,配合我國國際醫療合作發展的計畫,臺北醫學大學許多學生每年暑假都組成海外志工,飛到一萬多公里外的非洲史瓦濟蘭進行醫療援助,期待可以改善當地居民的生活品質、建立良好的衛生觀念。前身為「臺灣大專生海外服務團」、在當地提供持續性志工服務已有多年經驗的「飛洋國際醫療服務隊」,今年二十名團員也依照慣例,在當地社區舉行為期一個月的志工服務,提供衛教、義診、建立病歷系統的協助。
協助義診 發放醫療包不簡單
在醫療方面,北醫大學生與史國最大的醫院「史京政府醫院(Mbabane Government Hospital;MGH)」合作,跟隨著駐地診療多年的台灣醫師團,對五百多名病患進行義診方面的協助。
學生首先幫史瓦濟蘭的病患掛號驗傷、量身高體重、血壓及體溫等等,引導病患問診後,收取病歷單並檢視醫師開立的藥品,再交給在藥局藥師配藥、發藥的同學檢查、核對藥品是否與醫師的處方相符,最後藥包會由當地的護理師發給病患,他們以史瓦濟蘭語教導病人藥品種類、作用、效果以及使用方法,以確保藥品資源能發揮最大的效用。
然而,團長簡瑋廷也遺憾表示,義診所耗的資源相當多,但其實成效不大,也不可能將現場所有病患都看完。因此在醫療團義診後,學生也協助發放「急救醫療包」,希望可以「留」給當地一個「長久之計」。非洲大多數的地區因為衛生觀念不完善,民眾也沒有穿鞋子的習慣,常常會有傷口發炎、感染情況。北醫大學生於是利用在台灣向廠商募集到的簡單醫療材料後,配置成簡易醫療包,然後以家庭為單位,安排病患分批領取。
而醫療包發放過程並非想像中簡單,若沒有確定前一批民眾已經領取完畢,就引入下一批病患,很可能會導致現場的暴動,發生大家搶奪資源的混亂景況,因此有計畫、有順序的動線安排,對當地醫療資源的利用才是最有保障的。
衛教不是強加觀念 要因地制宜
學生也透過在史瓦濟蘭台灣家扶中心的接洽,在當地的一所孤兒院進行衛生教育。宣導過程中,團員也發現「文化價值觀」的不同,會讓當地民眾有不一樣的接受度。
簡瑋廷表示,平常我們習以為常要「刷牙」、「洗手」的習慣,對於當地確是非常奢侈的,因為水資源缺乏,當然教導正確潔牙方法是必須的,但若是硬推這樣的衛生觀念,其實沒有太大效用。
而儘管非洲內陸愛滋病虐行,但在這裡,信仰是不允許婚前性行為的,一定要婚後才能有性行為的相關觀念,因此院長不贊同學生教導孩童使用保險套,因為根本不應該發生,也不會需要。
北醫大的學生也從中更加確信,國際志工不是以高高在上的姿態去服務對方,雙方站在平等的位置,要先瞭解史瓦濟蘭當地的文化習俗,才能明白什麼樣的幫助是對方可以接受的。至於要怎麼傳達對方可以接受的衛教呢?這群學生也發現,與當地人交好,成為朋友後,對方對自己有了信任感,自然對於一些衛生習慣的養成相對容易,團員也能從親近的互動中察覺當地人最直接的需求,給予關懷與陪伴。
學生內心體悟 熾熱如非洲
這群未來的「白袍」,有著一片熱血和對於生命最真誠的關懷。就讀保健系二年級的高心晏說:「原本很多人對於非洲的印象可能都是一片荒蕪,其實來到這裡才發現都市裡也是相當繁榮,很多時候不該用既定印象先入為主。」醫學系三年級的蘇元亨也表示,過去我們往往用自己的「價值觀」去服務別人,「但我們應該要察覺他們實際需要的,想想怎麼樣的幫助,可以讓他們了解到健康的重要。」
北醫大飛洋國際服務隊的同學也紛紛有個訝異的發現,「大家都不太會吵架。」每天晚上的檢討會,除了提出應當面對的問題讓大家批判與思考應變對策,其實更像是「分享會」,團員彼此交流「文化適應」下的各種感觸,簡瑋廷莞爾笑說:「就像是二十個人在幫你體驗,但你同時得到這些收穫的感覺。」
這群理性與感性兼具的學生沒有忘記服務的初衷,以及醫病關係最根本的精神——建立互信。儘管非洲內地的文化帶來一定的衝擊,他們的熱情正如史瓦濟蘭漸見雛形的醫療資源,在當地繼續延燒,蔓延開來。
延伸閱讀
北醫大飛洋國際服務團粉絲專頁
【台灣醒報】北醫團隊札根史瓦濟蘭 登國際期刊
咫尺天涯,回家了,您在哪?
北醫大學生多年來利用所學的醫療專業,持續改善史瓦濟蘭的醫療環境。(照片由北醫大飛洋國際醫療服務隊提供) |
飛越地球大半 力圖改善醫療
位在非洲東南部的史瓦濟蘭王國,雖然被稱作「非洲小瑞士」,國內生存環境其實相當困苦,不但有嚴重的貧富差距,愛滋病盛行居全球之冠,加上醫療資源的匱乏,讓當地人民的平均壽命只有三十一點九歲,淪為全球最短。
有鑑於此,配合我國國際醫療合作發展的計畫,臺北醫學大學許多學生每年暑假都組成海外志工,飛到一萬多公里外的非洲史瓦濟蘭進行醫療援助,期待可以改善當地居民的生活品質、建立良好的衛生觀念。前身為「臺灣大專生海外服務團」、在當地提供持續性志工服務已有多年經驗的「飛洋國際醫療服務隊」,今年二十名團員也依照慣例,在當地社區舉行為期一個月的志工服務,提供衛教、義診、建立病歷系統的協助。
協助義診 發放醫療包不簡單
在醫療方面,北醫大學生與史國最大的醫院「史京政府醫院(Mbabane Government Hospital;MGH)」合作,跟隨著駐地診療多年的台灣醫師團,對五百多名病患進行義診方面的協助。
學生首先幫史瓦濟蘭的病患掛號驗傷、量身高體重、血壓及體溫等等,引導病患問診後,收取病歷單並檢視醫師開立的藥品,再交給在藥局藥師配藥、發藥的同學檢查、核對藥品是否與醫師的處方相符,最後藥包會由當地的護理師發給病患,他們以史瓦濟蘭語教導病人藥品種類、作用、效果以及使用方法,以確保藥品資源能發揮最大的效用。
然而,團長簡瑋廷也遺憾表示,義診所耗的資源相當多,但其實成效不大,也不可能將現場所有病患都看完。因此在醫療團義診後,學生也協助發放「急救醫療包」,希望可以「留」給當地一個「長久之計」。非洲大多數的地區因為衛生觀念不完善,民眾也沒有穿鞋子的習慣,常常會有傷口發炎、感染情況。北醫大學生於是利用在台灣向廠商募集到的簡單醫療材料後,配置成簡易醫療包,然後以家庭為單位,安排病患分批領取。
而醫療包發放過程並非想像中簡單,若沒有確定前一批民眾已經領取完畢,就引入下一批病患,很可能會導致現場的暴動,發生大家搶奪資源的混亂景況,因此有計畫、有順序的動線安排,對當地醫療資源的利用才是最有保障的。
在一場超過五百名病患的大型義診上,忙碌的藥局人員在進行配藥。(照片由北醫大飛洋國際醫療服務隊提供) |
衛教不是強加觀念 要因地制宜
學生也透過在史瓦濟蘭台灣家扶中心的接洽,在當地的一所孤兒院進行衛生教育。宣導過程中,團員也發現「文化價值觀」的不同,會讓當地民眾有不一樣的接受度。
簡瑋廷表示,平常我們習以為常要「刷牙」、「洗手」的習慣,對於當地確是非常奢侈的,因為水資源缺乏,當然教導正確潔牙方法是必須的,但若是硬推這樣的衛生觀念,其實沒有太大效用。
而儘管非洲內陸愛滋病虐行,但在這裡,信仰是不允許婚前性行為的,一定要婚後才能有性行為的相關觀念,因此院長不贊同學生教導孩童使用保險套,因為根本不應該發生,也不會需要。
北醫大的學生也從中更加確信,國際志工不是以高高在上的姿態去服務對方,雙方站在平等的位置,要先瞭解史瓦濟蘭當地的文化習俗,才能明白什麼樣的幫助是對方可以接受的。至於要怎麼傳達對方可以接受的衛教呢?這群學生也發現,與當地人交好,成為朋友後,對方對自己有了信任感,自然對於一些衛生習慣的養成相對容易,團員也能從親近的互動中察覺當地人最直接的需求,給予關懷與陪伴。
學生內心體悟 熾熱如非洲
這群未來的「白袍」,有著一片熱血和對於生命最真誠的關懷。就讀保健系二年級的高心晏說:「原本很多人對於非洲的印象可能都是一片荒蕪,其實來到這裡才發現都市裡也是相當繁榮,很多時候不該用既定印象先入為主。」醫學系三年級的蘇元亨也表示,過去我們往往用自己的「價值觀」去服務別人,「但我們應該要察覺他們實際需要的,想想怎麼樣的幫助,可以讓他們了解到健康的重要。」
北醫大飛洋國際服務隊的同學也紛紛有個訝異的發現,「大家都不太會吵架。」每天晚上的檢討會,除了提出應當面對的問題讓大家批判與思考應變對策,其實更像是「分享會」,團員彼此交流「文化適應」下的各種感觸,簡瑋廷莞爾笑說:「就像是二十個人在幫你體驗,但你同時得到這些收穫的感覺。」
這群理性與感性兼具的學生沒有忘記服務的初衷,以及醫病關係最根本的精神——建立互信。儘管非洲內地的文化帶來一定的衝擊,他們的熱情正如史瓦濟蘭漸見雛形的醫療資源,在當地繼續延燒,蔓延開來。
北醫大飛洋國際醫療服務隊的精神,不是將手心向下,而是與當地居民做朋友,傳達衛生觀念。 |
延伸閱讀
北醫大飛洋國際服務團粉絲專頁
【台灣醒報】北醫團隊札根史瓦濟蘭 登國際期刊
咫尺天涯,回家了,您在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