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生命力新聞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875

台灣青年 躍上聯合國為環境發聲

$
0
0
【記者夏嘉翎、張文玠/台北市報導】張良伊,二十四歲,台大解剖學暨細胞生物學研究所畢業,自二○○九年起連續四年參與聯合國氣候變遷會議。他曾在會議期間看到無助的吐瓦魯婦女高喊「救救島國」時,驚覺同為島國的台灣困境;也曾感嘆歐美青年對國際事務的嫻熟與使命感,因此串聯亞洲二十五國代表,向聯合國遞交亞洲青年氣候變遷提案。回台後張良伊創辦「台灣青年氣候聯盟」,透過教育與國際經驗分享,持續召喚台灣青年的熱與力來守護環境。



國際啟蒙 串聯台灣青年力量
二○○九年,就讀清華大學生命科學系的張良伊,在教授的帶領下參加第十五屆哥本哈哥氣候變遷會議,雖然當時有來自台灣的四個青年團體一起投入,但是張良伊發覺他們彼此之間並不熟識,在沒有分工交流的情況下,大家在難得的聯合國氣候會議中,卻在做同樣的事、寫同樣的報告,然後再也沒有聯繫,沒有連結與整合的結果形同浪費時間。

二○一○年當張良伊再次踏上聯合國青年氣候會議時,他開始醞釀要籌備一個台灣青年自主的環境平台,然而身邊的夥伴都有自己想做的事,有的要出國、有的要找工作、有的志不在此,美好的願景對應現實的人力不足,張良伊面臨了嚴峻挑戰。直到二○一一年,張良伊聯合同樣擁有國際氣候經驗的張恩典,舉辦了氣候變遷工作坊,讓許多曾經參與國際會議,或是以旅行、攝影等方式記錄氣候變遷的青年,透過工作坊傳遞環境保護理念,沒想到竟然意外吸引眾多年輕人響應,張良伊說:「我們從那次活動開始,才發現很多年輕人是可以走出網路做事情。」


從學習到反饋 分享台灣經驗
從懵懂的見習到每年投入聯合國青年氣候會議,張良伊與夥伴不斷突破自我。第二次再參加時,張良伊與其他八個夥伴分別賦予不同使命,有的人專門去學行動組、有的去能源組、有的去媒體組,就算英文不好也要努力融入國際組織,每天回來後再各自討論當天所蒐集的情報,漸漸地他們整理出國際青年的組織架構,也了解每個部門的運作方式,更不斷思考台灣該如何與國際接軌。

然而了解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的青年組織還不夠,張良伊認為台灣也有許多故事值得分享,二○一二年杜哈氣候會議之前,台灣青年氣候聯盟培訓了一批團隊,透過資料分析與模擬演練,每個夥伴都有自己的「口袋故事」,例如八八風災時小林村的災變、台灣森林生物多樣性等,信手拈來都是介紹台灣環境的重要題材,最後在青年會議其中一個活動裡,各國青年分享一年來做了哪些行動,張良伊說:「英國年輕人舉手說他們推動了什麼法案、澳洲年輕人說他們推動碳稅,連巴基斯坦都分享他們在學校舉辦什麼演講,最後我硬著頭皮舉手說我們成立了台灣第一個青年自主的氣候聯盟,結果底下的人紛紛拍手叫好,我們真的能跨越語言與國界,一同為世界環境做出改變。」


永不放棄 創台灣青年氣候聯盟
「我從來都沒有想過要將台灣青年氣候聯盟登記立案。」張良伊回想起這三年來的心路歷程,感嘆道:「我有一度對人性非常失望,我想不透為什麼大家無法堅持下去,組織裡的人來來去去,離開的人從來都沒再回來過。」原以為一同參加過國際會議的夥伴,能相互扶持到建立正常化的運作模式,但是有的人面臨工作壓力、有的人要出國留學,最後只剩下張良伊還守著「將經驗傳承下去」的理念。然而透過一次次的讀書會與經驗分享,逐漸出現目標一致的夥伴,二○一一年班德氣候會議結束後,所有成員都留下來,協助張良伊一同將台灣青年氣候聯盟組織化,二○一二年八月正式向內政部登記成立。

現在「台灣青年氣候聯盟」為台灣與國際青年的環境交流平台,成員們在每次聯合國氣候會議結束後,要到校園或其他非營利組織分享十場以上的座談會,此外還長期與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荒野保護協會等合作,讓社會大眾了解重要的國際氣候公約,更在每年的聯合國青年氣候會議中傳達台灣聲音。今年起,台灣青年氣候聯盟推動「政策工作小組」,將重要的國際氣候公約內國法化,也串連各校學生綠色社團,建置青年氣候資源分享平台,讓多元的想法彼此交織,激盪出精彩火花。






延伸閱讀


台灣青年氣候聯盟


環境資訊中心


清大國際氣候變遷發展及法制研究室


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875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