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生命力新聞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875

紀州庵文學森林 巷弄中遇見文學

$
0
0
【記者陳憶慈、鄭宜庭/台北市報導】「紀州庵」位於台北市中正區同安街底,隱身於住宅區中,是從日治時期保留至今的古蹟。二○一一年,由台灣文學發展基金會接管後,以「文學森林」的面貌重現世人眼前,使文學有安居之所,在此發芽茁壯。




現在的「紀州庵文學森林」身處老樹環繞的綠地中,建築物本身也是一棟綠建築,仰賴屋頂的太陽能板發電,一樓有茶館、展覽空間以及販售台灣文學與文創商品的空間,二、三樓是展演空間,平時常有作家舉辦講座、詩或文章的展覽、劇場、美術課程等。在新館對面,是紀州庵古蹟的原址,在斑駁的木造日式建築上,依稀可看見紀州庵過去的歲月。

「紀州庵」建於一九一七年,是日治時期平松家族在台經營的日式料理屋,以家鄉「紀州」為這棟建築命名。國民政府遷台後,轉為公務員的宿舍。五、六○年代,在「紀州庵」所在的同安街與附近的水源路、金門街、廈門街,出現藍星詩社、《文學雜誌》、中國文藝協會…等許多藝文團體在此活動。七○年代,爾雅、遠流、洪範等出版社相繼進駐,巷弄之中文學鼎盛。

然而,在九○年代兩次祝融肆虐下,使紀州庵成為廢墟,當時政府打算將其改建為停車場。二○○二年,台大城鄉所與同安街居民為保護老樹與古蹟做抗爭,在輿論的壓力下,「紀州庵」得以保存。二○一一年,台北市政府將「紀州庵」規劃為以文學為主題的文化空間,在其古蹟旁成立新館,由台灣文學發展基金會接管。

現代社會中,面對科技的發展,紙本逐漸消逝,台灣文學發展基金會希望能有一個空間用心栽培文學,聚集台灣文學的眼光。接管之初,紀州庵新館只是一棟空蕩蕩的建築,要如何將平面的文學立體化是一大考驗。他們將半年的籌備期視為暖身,規劃活動、設計空間、裝潢、施工,還要克服漏水與空間不足的問題,一方面也試著舉辦一些小型的文學活動,如大學的詩社展。


文學擁有安居之所
二○一一年十二月,「紀州庵文學森林」正式開幕,由於隱身住宅區中,並沒有大眾運輸直接經過,交通不便是經營初期較大的困難。即使經營之初人煙稀少,他們還是持續的舉辦大大小小的演講、課程與活動,作家王文興、余光中以及詩人楊牧都曾在此演講。經營團隊的努力,也使「紀州庵文學森林」的名聲與日俱增,其中最令人印像深刻的是,作家席慕蓉曾經受邀到紀州庵演講,前往的路上招了一輛計程車,跟司機說明要去同安街一○七號。司機在途中不停的摸索、找路,也讓兩人都認為應該是位於偏僻的地方。終於,到達了隱身巷弄內的紀州庵後,司機恍然大悟得說,妳剛剛應該直接跟我說要去紀州庵,我就不用找路找的這麼辛苦了!紀州庵的名聲也逐漸傳進尋常百姓耳裡,讓經營團隊十分欣慰。


文學的立體化與生動化
除了慕名而來的民眾外,紀州庵也與附近社區民眾關係密切,有很多居民會帶來過去的舊照片,從當時的生活照中可一睹火災前的紀州庵。也舉辦過舊照片展,當時曾展出一張已過世作家的結婚照,意外的是,作家的孫輩也參與展覽,他說因為爸爸希望他來看爺爺奶奶當時的結婚照,老照片可以做到世代的傳承,也讓經營團隊十分感動。

「紀州庵文學森林」經營已屆滿週年,舉辦過至少兩百場大大小小的文學活動,未來「紀州庵」希望可以舉辦二手書活動、藏書家的私房展、開設書法課、茶藝課等,文學不只限於文字,希望結合音樂、戲劇、展覽、演講等各種面貌,推廣至各個年齡層。作為「文學森林」,除了本身處於都市少有的綠地外,也象徵著台灣文學可以在此成長、茁壯。





延伸閱讀

《紀州庵文學茶館》王文興故居,品茗兼文學朝聖之旅

再說一次紀州庵的故事

紀州庵橫跨歷史 見證城南文學記憶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875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