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怡樺/新北報導】「看魚比捕魚更賺錢,台灣漁村唯有轉型為體驗經濟,才會進步,才會被人敬重。」台灣休閒漁業發展協會秘書長何立德說。他花了六年的時間,投入台灣二十幾個漁村,帶領老漁村轉型成觀光產業。今年開始,他則要開始發展農漁業的「類」社會企業,從消費者和生產者面,整體提升農漁業的價值,並喚起公民意識支持地方產業。
回鄉打造魚樂天地
何立德是土生土長的基隆人,二○○一年時,本來在旅遊業上班的他,因為跟公司主管有些爭執,加上回鄉的心情已經萌發許久,他毅然決然辭職回基隆經營民宿。在經營民宿的過程中,他體認到老漁村現在正面臨了產業沒落以及人口外流、老化的困境。從小在漁村長大的他,便開始了漁村改造計畫。
「漁村不是沒有賺錢,只是從事漁業的人一直不被尊重。」過去求學讀觀光,工作也從事旅遊的何立德,認為漁村唯有結合觀光,才有辦法重新被認同、重新產生價值。何立德的起步並不容易,台灣漁村普遍保守,不過之後終究被他的熱情所感染,一起投入漁村再造,發展休閒漁業。
產業回歸地方 資源永續經營
何立德發現,漁村雖然發展觀光,帶動經濟,不過最終還是要回到資源面,海洋產業才有辦法永續,循環不息。「三腳虎漁業是萬劫不復的開始。」所謂三腳虎扒網漁業捕撈到的魚除了成魚以外,魚苗或小魚也會一同捕捉起,造成海裡的漁源數量不斷地減少,破壞了海洋生態。
此外,何立德舉例,幾十年前,整個漁村可能只有賺三億,但每個村民都樂天知命,生活十分愜意;但幾十年後的今天,漁村可能賺了三十億,漁民們卻都苦哈哈的。這是因為現今漁業經濟被大企業所掌控,為了節省成本,勞工找外勞,小漁民沒工作,就算漁村賺大錢,漁民也分不到一杯羹。
「我們必須回歸在地產業,並在消費者的需求和漁業的發展中找出一個平衡。」何立德說,知道有「社會企業」這個概念,是今年的事了。在社會企業的概念下,生產能夠結合服務、文創,提升地方產業的價值,達到海洋永續的目標。漁民可以賺到錢,消費者也能夠享用到有品質的產品,兩方雙贏。
「類」社會企業模式 創多贏局面
因此,何立德在今年成立了「海洋文創之『類』社會企業推動小組」。他笑說,因為這個模式還未正式上市,一切還在學習摸索中,只敢稱做「類」社會企業。何立德說,在現在處處充滿食安問題的情況之下,投入無毒農漁業是大好時機。所謂無毒事業,其實就是良心事業,也是發展服務的方式。讓地方農漁民各自供應自產的優良食材,並結合成產業聯盟,發揮合作整合、互補的經濟效益。安心食材的保證人是農漁民本身,他們自己就是產品的「品牌」,因此,也必須對產品負責。
在這樣的模式之下,他號招了海洋大學的師生和內湖社區大學的學員們,以輔導者的角色切入輔導地方生產者,教導他們經營自己的品牌事業。首先,主要目標就是讓消費者了解直接跟農漁民購買商品的好處;再來,對生產者推動生產健康安心食材的概念;最後則希望能夠喚起社會上的公民意識,以行動支持地方產業。
何立德說,這個模式的最後致勝關鍵點將會是創建「漁翁得利」網路平台,這個平台不僅提供資訊,最重要的,它也是一個交易平台,提供網路金流空間。生產者提供優良產品在平台上販賣,消費者以行動支持地方產業;平台本身兼具官網推廣的功能,也透過購買者的口碑行銷,讓更多人進入到這個模式中。
以文創為基底 提升漁村價值
提到「海洋文創」,何立德說,文化就是要呈現地方的原味和生活模式。漁村再造不是要讓它迎合大眾口味,而是要提升在地意象,讓消費者接受漁村的型態。他說,台灣的漁村多樣性和差異化強,各地都有不同的特色,連日本資深農業新聞工作者都讚嘆不已。
漁民提供產品時,更能同時發展旅遊,配合主題活動、套裝旅遊,甚或是海洋環境教育,做到寓教於樂。何立德說,像基隆其實有很多平常看不到的美景,只有當地人才知道,這不是外面的旅行社能夠提供的。這樣親近海洋的方式,讓漁村永續經營,也讓海洋永續。
「價值的選擇常常在一念之間。」何立德認為,今天你可以把錢讓囤售商或企業賺走,但也可以多花一點點錢,購買令人安心的優良食材,參加更具深度的漁村旅遊,用實際行動支持地方產業的發展,協助推動社會正面能量的提升。
「類」社會企業模式 創多贏局面
因此,何立德在今年成立了「海洋文創之『類』社會企業推動小組」。他笑說,因為這個模式還未正式上市,一切還在學習摸索中,只敢稱做「類」社會企業。何立德說,在現在處處充滿食安問題的情況之下,投入無毒農漁業是大好時機。所謂無毒事業,其實就是良心事業,也是發展服務的方式。讓地方農漁民各自供應自產的優良食材,並結合成產業聯盟,發揮合作整合、互補的經濟效益。安心食材的保證人是農漁民本身,他們自己就是產品的「品牌」,因此,也必須對產品負責。
在這樣的模式之下,他號招了海洋大學的師生和內湖社區大學的學員們,以輔導者的角色切入輔導地方生產者,教導他們經營自己的品牌事業。首先,主要目標就是讓消費者了解直接跟農漁民購買商品的好處;再來,對生產者推動生產健康安心食材的概念;最後則希望能夠喚起社會上的公民意識,以行動支持地方產業。
何立德說,這個模式的最後致勝關鍵點將會是創建「漁翁得利」網路平台,這個平台不僅提供資訊,最重要的,它也是一個交易平台,提供網路金流空間。生產者提供優良產品在平台上販賣,消費者以行動支持地方產業;平台本身兼具官網推廣的功能,也透過購買者的口碑行銷,讓更多人進入到這個模式中。
以文創為基底 提升漁村價值
提到「海洋文創」,何立德說,文化就是要呈現地方的原味和生活模式。漁村再造不是要讓它迎合大眾口味,而是要提升在地意象,讓消費者接受漁村的型態。他說,台灣的漁村多樣性和差異化強,各地都有不同的特色,連日本資深農業新聞工作者都讚嘆不已。
漁民提供產品時,更能同時發展旅遊,配合主題活動、套裝旅遊,甚或是海洋環境教育,做到寓教於樂。何立德說,像基隆其實有很多平常看不到的美景,只有當地人才知道,這不是外面的旅行社能夠提供的。這樣親近海洋的方式,讓漁村永續經營,也讓海洋永續。
「價值的選擇常常在一念之間。」何立德認為,今天你可以把錢讓囤售商或企業賺走,但也可以多花一點點錢,購買令人安心的優良食材,參加更具深度的漁村旅遊,用實際行動支持地方產業的發展,協助推動社會正面能量的提升。